公共交通的优点范文

时间:2023-12-14 16:44:30

公共交通的优点

公共交通的优点篇1

前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城市交通出行需求的不断增长,具有高速、大容量、准点、可靠等优势的地铁出行方式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受到广大居民的极大欢迎。随着地铁出行方式的蓬勃发展,“新地铁时代”悄然形成,地铁线路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城市原有公共交通系统的供需平衡被打破,出现了地铁与常规公交相互竞争、相互制约及常规公交资源浪费等问题,整个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低下。[1,2]常规公交在新的时代中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如何提升自身的优势,如何与地铁共同协调发展,走上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双赢的发展道路,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地铁时代”的交通特性与不同公交的互补

地铁和常规公交都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具有不同的特性,在运输效率、服务范围等方面各不相同,[2,3]如表1所示。

由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常规公交与地铁有很好的互补性,共同构成了具有不同层次、不同功能和不同服务水平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常规公交要与地铁分工合作、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佳发展。

由于地铁具有运量大、运距长、安全准点、舒适度高、节约能源等特点,逐渐承担了城市客运的主要客流,地铁已经成为了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然而地铁的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常规公交。由于常规公交投资小,建设周期短,布线灵活,因此能满足很多居民中短途出行的需求。由于还能作为地铁的补充,集散地铁的换乘客流,所以从目前的现状和趋势来看,常规公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主体部分。

由此可见,随着“新地铁时代”的到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方向应该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其余交通方式为辅助,形成“鱼骨”结构网络,使各种公共交通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整体化。[2]

二、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协调发展

根据国内外发展经验,建设一个“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使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进行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形成一体化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才是解决大城市交通的有效途径,是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共同发展的双赢策略。

从功能上看,由于轨道交通运行时具有准点率高、时速快、无交通冲突点、容量大、舒适性高的优点,同时,也存在建设维护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等不足,因此轨道交通主要承担中长距离、密集的城市主干客流的运输;而常规公交由于投资较小、线路调整灵活、搭乘方便,仍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应主要承担城市支线客流的运输和对轨道交通的衔接、集散,发挥其灵活机动的特点。从空间上看,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土地开发方案关系密切,且建成的线路很难改变,因此,对于客流量不是很大的地区,需要常规公交来衔接;对于轨道交通站点服务半径覆盖不到的区域,需要常规公交来补充。[4]

从服务功能角度和服务空间角度来看,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协调发展是必要的、必然的,而两者如何协调发展、共同服务城市交通,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拟从线路网络、运营管理等方面探讨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协调发展问题。

(一)公交网络与地铁线路的协调优化

国外经验表明一条地铁建成后将吸引沿线公交客流的60%~70%。北京在规划地铁新线路时曾做过的乘客意愿调查显示:有73.4%的公交乘客愿意转乘轨道交通。大量乘客转移后,若原有公交网络不进行协调调整,则该区域的常规公交将处于客源不足、运力相对过剩的状态,而轨道交通由于原公交网络未调整而不能充分发挥运能。因此,随着地铁的投入运营,应该有计划地调整原有公交网络,从系统的角度重新协调分配运输能力,使之满足客运需求,满足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4,5]

常规公交网络与地铁的协调优化主要包括线网的优化及站点的优化,基本的原则是在地铁网络未能覆盖的区域内,常规公交要作为骨干的交通系统来规划,而在地铁网络覆盖的地区,常规公交则应从衔接、集散客流的角度进行调整。

1.公交线路协调优化

结合地铁线路的状况,对常规公交线路进行协调优化。主要对线路重复部分、交叉部分、客流繁忙区域、公交空白区域等分别按照不同的策略进行调整,以取得良好效果。[5,7]

(1)对于与地铁线路走向重复的常规公交线路,要进行部分保留和适当的调整。(a)部分保留:这部分线路与地铁存在客流竞争,若存在大量重复线路则将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故这部分线路可提倡适当减少,但是不能全部取消,应保留合适的线路作为地铁的补充,方便短途出行,满足居民出行的方便性和多样性。(b)适当调整:对部分公交线路走向进行调整,进行线路延伸或者改变线路走向。有些公交线路较短,且终点处在地铁线路的一端,此时可以对公交线路顺着原来的走向进行延伸,作为地铁线路的衔接和补充;对于线路较短且处在地铁线路的中间段的公交线路,可以改变走向进行延长;对于本身线路较长的公交线路,可以改变线路中部分路段的走向,满足乘客出行的多样化。

(2)对于与地铁线路走向交叉的公交线路,要进行保留。对交叉线路的保留可以增加地铁自身的辐射服务能力,使公交线路与地铁实现有效衔接,形成以地铁走向为轴,以公交线路为枝叶的放射性网状结构,加大公交与地铁的连通,增强两者之间的互补性,方便乘客的换乘。

(3)在城市繁华地区,对于地铁客流量大的区段,由于客流量大且集中,仅靠轨道交通难以完全承担客流的运输和集散,需要适当保留一些常规的公交线路,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尤其对于一些承担的客流量大且开通运行较早,已经为广大居民所熟悉和接受的公交线路以及一些示范性线路应该给予保留,以便在缓解地铁交通压力的同时给一些具有习惯性出行选择行为的居民保留常规交通方式,避免由于大规模变动公交线路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和不适。

(4)对于地铁交通覆盖不到的区域,要增设常规公交线路,以填补地铁交通的空白,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尤其对于常规公交也未覆盖的区域,应合理规划、增设新的公交线路,并使部分新增线路与地铁线路衔接,尽可能减少区段内的公交盲区,进一步扩大轨道交通的服务范围,以促进地铁与常规公交的一体化,方便原来公交空白区域居民的出行。

2.公交站点协调优化

常规公交站点的集散地点,包括客流的发生点、吸引点和客流换乘点,其位置的确定应结合地铁站点的位置、线路两侧的土地开发利用性质和公交的发生量等来进行,同时应消除公交空白区域。[3]

(1)换乘枢纽的建设。以地铁车站作为综合换乘枢纽,附近公交线路的站点移到枢纽内,对于一些不便进入枢纽的公交线路,则把站点尽可能地设置在离枢纽较近的地方,实现地铁与公交的高效衔接。而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还应建成为大型的综合换乘枢纽,使地铁、公交与长途的汽车、火车等在一个枢纽内实现换乘,形成紧凑、高效、便捷的换乘衔接体系。如日本新宿站汇聚了8条轨道交通线路、39条公交线路,衔接30多个汽车停车场,采用多层衔接的方式实现铁路、地铁和常规公交之间的换乘,日客流量达到一百万次以上;北京西站的地铁车站枢纽呈双岛四线双层结构,下层为车站站台,上层是地铁综合大厅,与地面铁路车站共用,出大厅即可直接换乘常规公交,地铁综合大厅将地铁、铁路与城市常规公交有机地衔接在一起,使乘客的换乘十分方便。[7]国内外大量的换乘枢纽的成功案例为我国大城市建设地铁及公交换乘枢纽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2)公交起终点站的设置。若设置地铁衔接线路时,可考虑在地铁站点附近设置常规公交线路的起终点站点,尤其当公交站点的高峰小时流量达到设站标准时,该站点必须设置成起终点,否则应设一个或多个中间站点。[3,4]

(3)公交中间站点设置的调整。中间站点的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居民乘车的方便性,同时还会影响到客流吸引量的大小。对于与地铁站点衔接的公交站点,应尽可能地将邻近地铁线路的常规公交线站点调整到地铁站点辐射范围内,便于与地铁形成无缝衔接,提高乘客出行的方便性。对于其它的公交中间站点,则需要根据客流量、线路两旁的居民区、工业区、商业区或其它人口聚集区域的具置来进行调整优化,使乘客从相应区域到达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在合理的范围内,体现公共交通的全民性和人性化。

(二)公交运营管理与地铁科学调度的协调

1、信息服务一体化

建立综合信息及引导系统,将整个城市的地铁、公交,以及长途汽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方式的信息集成在整个信息系统内,统一。相关交通信息在换乘枢纽及主要站点通过电子屏幕实时公布,同时建设交通信息查询终端,方便乘客随时查询,实现信息服务的多样化。乘客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广播、站点信息查询终端等手段实时获取及时、可靠的各种交通出行信息,提高乘客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可预估性和可靠性。

2、运营调度相协调

通常情况下,地铁、火车等的发车、到达时间比较稳定,而常规公交车的发车时间可调整的空间较大,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常规公交车的运营调度,使之与其它交通方式相协调。公交车运营调度包括运行时刻表的制定、车辆调度以及司机分派等内容,其中使公交与其它方式协调起关键作用的是运行时刻表的制定,因此,公交运营企业要结合地铁等的运行时刻,制定出与之相协调的公交车运行时刻表,同时对运行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引导控制车辆运行速度,使车辆实际运行状况与运行时刻表尽可能相符,从而提高公交运行与地铁等其它方式的协调性,使不同出行方式的衔接更顺畅。

另外,目前不少城市地铁与公交车的末班车时间相差较大,导致乘客在晚间的换乘衔接困难,因此建议地铁周边线路的公交末班车时间尽可能和地铁时间保持一致,以方便居民出行。

三、“新地铁时代”常规公交的优势提升策略

常规公交在加强与地铁协调发展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常规公交本身的优势。目前,许多大城市常规公交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行驶速度慢、准点率低、可靠性不高。公交优先主要是公交在道路使用上能获得优先权,即通过道路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手段的改进完善,从空间上和时间上给予城市公交系统优先通行的权力。公交优先发展,可以极大改善公交现有的不足,是提升公交优势的主要途径。

(一)设置公交专用道

1.常规公交专用道设置

公交专用道是实现常规公交优先的主要载体,是公交优先的直接体现和重要标志。[8]公交车辆对道路的专用权,需要通过划定公交专用道来保障。首先根据不同的道路条件、客流量大小以及周围环境等选择合适的公交优先车道技术指标,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合理规划。根据城市发展规模、交通状况等进行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成网,最终形成具有良好运行环境的公交优先车道网络体系。其次通过设置路面标志线或专用道路管制为公共交通提供公交专用道、公交优先车道、单向干线和公交逆行专用道等优先运行空间。

2.交叉口渠化专用道设置

保障交叉口公交优先通行权是实现公交优先的关键,也是对现有道路进行公交专用道路设置的难点。对新建道路规划设置公交专用路段比较容易进行,而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现有道路进行改进交叉口渠化设置,通常是根据道路实际交通状况采用压缩机动车宽度、压缩非机动车宽度或者压缩人行道空间的办法进行。

(二)设置公交优先信号

要发挥公交专用道的优势,必须依赖公交专用信号,排除交叉口延误的干扰。公交信号优先是在道路交叉口原有信号正常工作的状态下进行局部微调,从而使公交车辆优先于其它车辆通过路口。公交优先信号控制策略可以分为动态优先控制和静态优先控制两种。[9]

1.动态优先控制

动态优先控制需要依靠检测设备获取公交车辆到达的信息,结合道路信息状况,依据一定的标准给予公交车辆优先通行信号,可以采用绿灯延长、绿灯提前、相位插入及感应式专用相位等优先信号策略,给公交车辆优先通行权。动态优先控制方法适用于道路状况波动较大大、公交车辆运行变化也较大的交叉口。

2.静态优先控制

静态优先信号的设置是根据对道路交叉口各种类型车辆通行状况调查的历史数据、根据一定的理论、采用某种优化算法制定出静态的信号配时方案。调整策略通常有调整绿信比、设置预信号、增设公交专用相位、公交绿波等方法,合理设置公交车辆优先通行的信号方案,缩短公交车辆在交叉口的停留时间。静态优先方法适用于道路状况波动不大、公交车辆运行也比较稳定的路口。

结语

地铁的发展给常规公交带来了冲击,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在分析两者的不同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常规公交与地铁协调发展的途径,通过对常规公交与地铁线网及站点的协调规划以及运营管理的协调管理与控制,实现两者的有机衔接、互补互利。同时,从公交自身的角度,考虑从设置公交专用道、开辟公交优先信号等方面来提升公交优势的方法,使常规公交进一步提高其吸引力,发挥优势,为不同层次的居民出行提供多样化选择,保证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切实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交通问题。

说明: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与管理研究——以江苏为例》(项目编号11GLD018)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2YJA840010)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汶菠.基于轨道交通的常规公交线网优化模型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1):12~15.

[2]刘琦.城市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协调发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

[3]苏友梅,田宇.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12):133~136.

[4]李雨晖,陈斌.关于城市轨道与常规公交协调发展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9,35(12):27~28.

[5]徐琨,顾晓东,生金文.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竞争与协调[J].科技风,2009(4):226.

[6]程立勤.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调发展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2):73~74.

[7]陈扶崑.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一体化启示[J]. 都市快轨交通,2010,24(3):43~45.

[8]包俊君.公交专用道:公交优先之基石[J].人民公交,2012(5):29~30.

公共交通的优点篇2

一、充分认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大意义

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有了较快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一些城市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发展。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公共交通优先即“人民大众优先”。各地城市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大意义,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经济的出行方式,作为实践“*”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实施“公交优先”的重要意义,营造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

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有序竞争、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速度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准点率达到90%以上。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建成区大于50%,中心城区大于70%。特大城市基本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50分钟,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大中城市基本形成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在20%以上。

三、强化城市规划的指导作用

要认真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和战略,划定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用地的范围,保证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发展的用地需求。要认真编制《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明确不同的公共交通方式的功能分工、线网及设施配置、场站规模及布局等。拟建轨道交通的城市要认真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明确远期目标和近期建设任务以及相应的资金筹措方案;明确轨道交通的线路站点选址、沿线用地规划控制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应由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项技术论证和审查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定程序报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应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送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查,报国务院审批。

*年底以前,各城市人民政府要对规划的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未按规定编制规划的,要限期完成编制工作;对已编制规划,但不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修改完善,并依法报批。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对规划的实施以及违反规划行为的处理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四、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场站设施

公共交通场站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性设施,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政府投资建设的力度,加强公共交通场站的建设。机场、火车站、客运码头、居住小区、开发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重大建设项目,应将公共交通场站建设作为项目的配套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已投入使用的公交场、站等设施,不得随意改变用途。要注重各种交通工具换乘枢纽的建设,以缩短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距离和时间,方便乘客换乘。

五、建设公共交通专用道路系统

“公交专用道”是实现公共交通优先的主要载体。要把公共交通专用道路系统建设作为近期建设的重点,通过设置和划定公共交通专用道路、优先单向、逆向专用线路等,保证公共交通车辆对道路的专用或优先使用权。公共交通专用车道要配套设置完善的标志、标线等标识系统,做到清晰、直观。要加强宣传教育,保证公共交通专用道不受侵犯,真正专用。要建立公共交通专用车道的监控系统,对占用专用道、干扰公共交通正常运行的社会车辆要严肃处理。

要通过科学合理设置公共汽车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减少公共交通车辆在道路交叉口的停留时间。在城市主要交通干道,要建设港湾式停车站,配套建设站台设施,并合理规划设置出租汽车停靠站。

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运营系统(BRT)是利用大容量的专用公共交通车辆,在专用的道路空间运营并由专用信号控制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具有交通运量大、快捷、安全等特点,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相对低廉。具备条件的城市应结合城市道路网络改造,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系统。

六、制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相关经济政策

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其发展要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安排,重点扶持。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公共交通停车场站以及政府确定的公共交通建设项目、车辆更新等,政府应给予必要的资金保证。

要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补贴制度。城市公共交通票价的确定,既要考虑企业经营成本,也要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充分利用价格优势,吸引客流,最大限度的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率,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各种城市公共交通方式之间也要建立合理的比价关系,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各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配合财政、价格部门建立规范的企业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制度,对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评价,核定企业的合理成本。因价格限制因素造成的政策性亏损,政府应给予补贴。

要建立公共财政补偿机制。对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承担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学生、伤残军人等实行免费或优惠乘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应予经济补偿。

要制定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经济政策。各城市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优惠政策应继续实行,并逐渐予以规范与完善。

七、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改革

要按照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建城[*]272号)要求,进一步打破垄断,开放城市公共交通市场,实行城市公共交通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

要深化国有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改革。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金和国外资本参与企业改革和重组,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和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创造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市场主体。进一步提高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八、全面提高行业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

各地要增加科研资金投入,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的科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推动以智能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科技进步。要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进行改造,以现代通讯、信息技术为依托,促进出行者、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以及交通环境各要素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尽快形成公共交通出行查询系统、线路运行显示系统、营运调度系统、站点和停车场站管理系统,并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媒体,使出行者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有关信息。

要加强文明行业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和道德教育培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要加强营运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乘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乘车条件。要进一步加强地铁安全监管和保卫工作,加快地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九、建立健全城市公共交通法规标准体系

要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加快立法进度,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供法制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技术标准体系。在场站建设、车辆配备、设施装备、服务质量等方面,严格按照标准实施建设,提供服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统一监管,依法查处各种非法营运活动,维护公共交通市场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规范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经营行为,监督检查企业服务质量,保障乘客的切身利益。要严厉查处侵占、破坏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危害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的安全。

十、切实加强对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组织领导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按照“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的要求,各地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各地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健康发展。

公共交通的优点篇3

关键词:国内 城市公共交通 优先发展 对策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具备的重要配套设施之一,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便捷畅通的城市交通成为衡量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考察指标。从目前的国内形势上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交通建设程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间差距较大、城市交通的建设问题任重而道远。

一、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义

“公交优先”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有法国巴黎最先提出来的,其后很快在欧美发达国家得以推行。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证明,这种高效利用通道资源的交通方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公交优先”是公共交通优先,是指在城市发展和规划中,把公共交通建设、管理放在优先的位子上,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使其能以畅通的道路、良好的车况、纵横密集的线网站点,为公众出行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服务。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不仅是城市发展过程当中解决城市拥堵做有效、最经济、最根本的途径之一,同时又是我国在发展过程当中的客观要求。

(一)有利于城市道路空间的使用

在城市道路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就显得尤其重要。公共交通工具以最小的道路占用运送了大量的客流,充分体现了对私人交通的优势。交通工程规划设计一般的规定是:每辆小轿车占用25平方米,大型公共汽车为40平方米.也就是说,每个私人小汽车使用者(按3人计乘)占用的停车面积相当于公共交通乘用者的16.6倍。

(二)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以一辆载客80人的大型公共汽车为例,其百公里耗油约30升;而即使以每辆小轿车载客3人计,百公里耗油以5升计,同样的80人需要27辆车,百公里耗油为135升,相当于公共汽车的4.5倍。

(三)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

专家指出,机动车是城市中最主要的污染源,解决污染最有效的措施是减少汽车特别是私人汽车的不必要运行,开发大运量的运输系统。公交大客车每运送一名乘客所造成的尾汽污染是小客车的10%,所以广泛使用大公交客车,限制其他机动车辆的使用,可以有效的降低空气污染的程度,改善市民生活环境质量。

二、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近十年来,我国常规公共交通一直处在稳步发展前进阶段。快速公交系统的发展也十分迅猛。目前我国已有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在内的十余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投入到了实际运营中。不仅基本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出行矛盾,为舒适出行提供了便利,更缓解了地上交通的行车压力,扩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二)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

1、公交的服务水平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公交企业存在困难有其行业性和特殊性。目前,城市公共交通滞后直接导致了个体交通特别是小汽车的增长,虽然小汽车是一种方便、快速、自主的交通方式,但在城市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道路资源条件下大量使用小汽车,交通拥堵不可避免,小汽车交通的优势在城市也丧失殆尽。由此也带来环境恶化、能源紧张、生活质量下降等经济社会问题。

同时公交企业长期亏损使其不得不放缓公交车辆的更新速度,加大发车间隔和减少发车密度,大力推行减员增效,公交的整体服务水平呈下降态势。乘客因堵车、运行不准点、车速慢、候车时间长等不得不舍弃乘坐方便实惠的公交车,改换其它交通工具,以西安为例,目前西安市城区内公交车平均时速一般在10公里左右,大大低于小汽车出行速度,由于道路拥堵,车辆准点率无法保障,乘客等车难-等车时不知道车辆多久能来,有时一辆也不来,有时一来好几辆。乘车难-好不容易坐上车,却不知道多久才能到站。乘车的时间观念被彻底打乱。

2、公交基础设施缺乏统一的规划

城市公共交通网主要是以公交站点为枢纽,实现地区间点对点的连接。我国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在城区的建设前没有将公交设施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中,使得新城区的修建缺乏基本的公交设施。没有配套的公交枢纽站或停车场,公交线路重复率高,营运线路过长,而城市边缘、新建小区的居民小区、街道却公交线路过少,既大大降低了公交对长距离出行乘客的吸引力,又直接导致居民出行难。

3、城市缺乏规范的交通网络规划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引进了私家车。我国某些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美国所划定的私家车大量进入家庭的界限值,这些城市的居民已经迈入到轿车时代。政府为了方便还不具备引进私家车条件的市民出行,加大了公共交通工具的投放量,大大的缓解了城市的乘车矛盾。但是随之而来的行车矛盾日益增加。许多地区在修建时没有考虑过车流拥堵的状况,将城市街道修建得过于狭窄,常常会在上下班高峰期造成滞留拥堵等交通情况。行车难问题一天得不到解决,城市的交通矛盾就会继续恶化下去,最终会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对策

(一)城市公共交通线网优化

我国的轨道交通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很难形成健全的轨道交通网络。所以,对中小城市而言,道路公交在一定时期里仍会是人们出行的主要公共工具。

建立合理有效的公交线网可以充分发挥公交优势,提高城市内的公共交通运营水平,完善公共服务,有效缓解市民出行不便等问题。政府在优化城市公交线网的同时,可以简化其他形式交通的数量,减轻城市道路系统的交通压力,保证城市道路的畅通,增加道路的利用率。

(二)城市公共交通站点优化

我国城市公交站点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型的公交换乘站点的优化,二是路段公交停靠站的优化。

公交换乘站点的布局优化主要体现四个原则:协调、衔接、连续、定量。公交换乘站要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常常建在火车站、码头、机场等交通转乘地带。为了方便旅客的出行,这些地段的公共交通转乘站点应该增加公共交通的种类、缩短发车时间,以达到疏通人流的目的。避免在人流量密集地段出现拥堵、踩踏事件,保障广大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路段公交停靠站主要是乘客上下车的集散地,应该确实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转乘便捷等基本需求。

(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交通网络。构建以轨道交通、BRT和公交枢纽建设为核心的公交一体化网络,努力形成能与小汽车竞争的骨干公共交通网络。

政府要对公交发展进行多方面扶持。提供财政支持,规范补偿机制,实行路权优先,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个体交通为公交让路,提高公交运行效率。要以提升公交运行速度、提升公交车辆运能为重点,更好发挥现有设施作用,重点是要加快公交专用道和信号优先建设,加大公交车辆更新投放。增加公交专用道,提升高峰期间平均运营速度,为老百姓提供便捷、舒适的出行方式,使城市交通更畅通,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时代要求城市公共交通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优先发展城市的公共交通是城市健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从我国目前形势来看,城市公共交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建成的,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傅悦.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管理问题剖析[D].宁波大学,2011

[2]周晨静,荣建,边杨.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下的政府职责分析[J].交通标准化, 2013(17)

公共交通的优点篇4

关键词:城市公交;网络布局;换乘枢纽

中图分类号:F287.3 文献标识码:A

1 公交线网优化

公共线网优化设计在城市公交规划中是最为重要的规划步骤。现在公共交通网络设计的优化方法也有很多。Steenbrink于1974年提出的传统数学规划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生物进化算法被引入到优化问题的求解中;Dusan等人1994年将模糊逻辑引入到航线备选路径的确定中,并用模糊线性规划确定了航班间隔。1995年Chakroborty 等人采用遗传算法求解调度问题,1995年Baaj和Mahmassani提出的人工智能和运筹学混合算法,该方法将人工智能中车辆路径搜索启发式算法和运筹学中的公交系统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

1.1 公交线网的设线准则

沿主要客流方向开线;优先大流量的直达客流; 线路平均客流不低于最低开线标准;平均满载率尽可能高;线路的长度在所规定的范围内;线路的客流量应该尽可能的均衡。

1.2 公交网络优化模型

依据上述准则,建立公交线网规划数学模型:

式中:f为直达客流量;Xij为决策变量, Xij=1表示(i,j)在规划公交路线上,Xij=0表示(i,j)不在规划公交路线上;SPij为网络内从节点i到节点j的直达客流量。Dij为公交线路上从节点i到节点j的长度;qx为非直线系数;Qk为线路的断面客流量;Qkmax为线路的最大断面客流量;bn为线路断面客流的不均匀系数;ATT为平均换乘次数。

目标函数是使公交网络所运送的直达客流量达到最大。第一个约束条件是线路长度约束。大城市的线路长度范围为5km到15km;第二个约束条件是非直线系数约束。线路的非直线系数是指公交线路的实际长度与空间直线距离之比,其值越小越好,一般取1.15-1.20。第三个约束条件是单线载客容量限制。

2 换乘枢纽布局优化方法

根据公交换乘枢纽在城市交通中所处的地位、作用、需求和集散功能等因素,按照功能与规模将客运交通枢纽分为大型枢纽、中型枢纽、小型枢纽和一般枢纽四个等级。公交换乘枢纽是城市中各公交线路之间,公共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之间客流相对集中,对城市客流起着换乘和集散作用的场所。

2.1 公交换乘枢纽布局优化目标

提高公共交通便捷性和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公交方式的客流承载率; 保证不同交通方式衔接换乘的协调性; 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保证市民方便出行; 诱导城市客流分布,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2.2 城市公交换乘枢纽布局优化原则

诱导+疏导原则:通过对枢纽站点的设置,从一定程度上诱导城市客流,增强公交吸引能力,缓减城市交通压力。对换乘乘客实行疏导原则,以能更快、便捷得疏散客流,减少换乘人员的时间及体力消耗,提高换乘服务水平。

枢纽设计要遵循系统最优原则:以所有乘客平均换乘时间最省,换乘次数最少,换乘线路最短为目标函数,得到系统最优。

换乘安全、畅通原则:公交枢纽设计要保证换乘枢纽与周边各种交通方式之间衔接通畅,安全。避免车辆行人混乱造成枢纽内部不安全与拥挤情况的发生。

2.3 城市公交换乘枢纽布局优化方法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因素等影响,通过一些定性分析方法初步确定公共交通枢纽站点服务范围和服务区域。这一阶段主要用到的方法有经验法、专家咨询法、模糊评判法等。

根据第一阶段确定的服务影响范围对服务区域内城市公共交通客流分布进行详细分析,选择公共交通枢纽布局备选点集合。原则上选取客流量较大,换乘频率较高的客流交汇地点作为公共交通枢纽备选地点。

根据已知客流量,利用优化方法在被选枢纽选址中确定枢纽最终选址,其优化目标函数为:Z=max{Ea/Ei}式中:Z为规划公交枢纽的备选集合;Ea,Ei为备选枢纽客流集散强度指标a=1,2,3,……m;i=1,2,3,……n。

3 公交枢纽换乘优化设计

3.1 换乘枢纽空间设计原则

在换乘枢纽的交通设计中,最重要的是需要在科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提出设计原则,遵循这些原则去开展交通设计。一般须遵循以下原则:

以车站内部、内外和换乘设施之间的人行交通组织和系统设计为纲领进行交通流组织设计。进站人流与出站人流分离,大人流带与大车流带分离;枢纽地区必须进行地区通与环境规划,这个地区的大型交通设施建设与规划项目必须进行评估,大型交通设施建设不能造成阻碍枢纽交通进出,并吸引大量过境交通的情况。

3.2 换乘枢纽设计的主要内容

换乘枢纽交通设计往往可以分为空间资源整合设计和时间效益优化设计。

空间资源整合设计:通过设计整合换乘枢纽的场站设施、道路设施、人行设施、各种建筑设施以及其他物理设施,尽可能增加枢纽场站内单位面积的利用率,缩短乘客的步行距离,减少交通流间的相互干扰,使得人流、车流在换乘枢纽有序、安全、畅通地流动,各种交通方式之间衔接紧密。交通换乘空间整合设计由里及外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轨道车站、换乘枢纽设施以及道路疏解系统。

时间效益优化设计:通过对枢纽内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关系和相关方式的运益优化设计:通过对枢纽内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关系和相关方式的运输特性和占用的时间资源进行优化设计,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和信息服务设计,集成各种交通的运营调度系统,优化城市公共交通方式的行车计划表、行车间隔以及对外交通的到发时刻表,使不同交通方式按照协调的秩序、合理的分布到达枢纽,最大限度地缩短乘客在换乘枢纽内等待滞留的时间,提高枢纽时空使用效率。

3.3 换乘设计的具体流程

充分认识上层规划的要求和交通设计的要求。确定枢纽交通设计的范围、枢纽规模等级、枢纽集散客流量和换乘客流量、衔接的交通方式种类以及枢纽所在区域的土地性质;明确本次交通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进行枢纽空间资源整合设计。空间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轨道交通车站、换乘枢纽设施和枢纽地区疏解道路系统;进行枢纽时间效益优化设计,包括运营优化设计和信息优化设计。

结语

城市公共交通线网和换乘枢纽规划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进行规划时应该遵循科学的原则,采用正确的方法,同时,我们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对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及时的分析,实时地进行优化调整,只有这样,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和交通枢纽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文国玮.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郝蕾.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规划应用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7.

公共交通的优点篇5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建设 交通调查与分析 轨道交通

中图分类号:F50;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41-03

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是为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通行能力、交通环境等研究提供准确数据信息,培养学生掌握交通调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重视交通调查的作用,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以本课程为基础探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的困境{1}。

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愈加尖锐,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进程。虽然,许多城市都在为推动公共交通建设开展了为数不少的实践,其中不乏有大胆创新的做法及模式。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激增,作为城市交通运输中坚力量的城市公共交通仍无法完全满足城市发展及居民出行之需。学者对于城市交通拥堵这一问题研究较多,其重点涉及交通网络布局、交通网络结构、交通规划、构建快速公共交通机制及加大力度改进城市轨道交通等诸多方面,这些研究也引进了国外大量先进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但其对于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得以直接使用的研究成果甚少,且不够深入系统。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交通调查与分析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现状,剖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出适用于我国本土特色的改革路径{2}。

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动因

(一)地位界定

城市公共交通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其能否得以高速运转关乎城市能否实现现代化及可持续性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也是城市这个动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其直接关系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水平的高低。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城市的重要命脉,是城市交通发展中的关键及重点,是我国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必然伴随品,也是我国经济深入发展的重要基础{3}。

(二)优势: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动因

首先,其运载量较大,运送效率更高,占地面积较少。相比于私人交通工具,公共交通的效率更明显;从其所占用的道路空间资源这一视角看,公共交通也具有明显、可视的优点。

其次,其能源消耗、所需的运输成本皆较低,投资门槛较低,尾气污染也相对较少。据相关数据统计得知,无车日活动可节约燃油共计3300万升,所减少的有害气体排放量高达3000吨。因此,加大力度发展公共交通无疑对于控制污染、改善城市环境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有裨益。

第三,其方便出行,也更为安全。公车的车速一般较慢,行驶平稳,因此通常不易发生交通事故,尤其是重大事故更为罕见。据数据得知,小汽车的交通事故发生率是公共汽车交通事故发生率的7.3倍,而轻轨、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事故率则更低。广大市民较为认可公共交通的安全属性。

第四,其适用性强,交通方式也更为灵活。比如,在客流量相对较大的地方则部署大型公交车,而对于客流量不确定的,则采取更灵活的交通方式。比如,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之一的出租车则可满足需求服务与自取自用。

最后,其利用技术手段得以更经济配置公共交通资源。

二、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电车、公共汽车作为主体,地面的常规交通仍然是我国城市主要的运输方式。然而,受经营体制、财政体制、道路通信条件及管理水平等的限制,城市公共交通在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不少困境,主要表现为:

首先,规划工作较为滞后,规划的内容不尽完善,各交通方式之间仍未实现良好衔接及协调。如轨道交通、出租车、公共电车等这些组成部分仍较难全面协调与发挥系统的整体性。

其次,基础设施的建设呈现严重不足的现状。公共交通线网的覆盖不够均衡,公交系统的建设步伐缓慢,公交运力的结构出现失衡,未能充分发挥其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大运量这一主力军作用。另外,公共交通的设施用地多数被侵占、被改变用途。

第三,系统、完备的法律法规保障缺位,政策支撑体系缺失。目前我国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的法律规制体系仍不尽健全,导致政府在监管市场之时,缺乏应有的法律支持,也导致监管过程中出现主体不明确、权责不清楚、行为不够规范及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政府的政策支持体系明显对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之投入不充分,也未能适时借鉴国外发展公共交通的优秀经验{4}。

第四,公交的场地建设出现严重不足,公交线网及场地的覆盖密度较低,公交换乘的枢纽设施也较为滞后,公交专用道路的建设步伐甚为缓慢。公交车辆的营运速度较低,尤其是在高峰时期,公交的运力尤为紧张,拥挤现象严重。此外,在一些中小城市,鉴于公共交通的可达性较差、公共交通服务设施覆盖密度小,导致居民利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较低,影响居民生活水平,也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尚未构建一套合理、科学的财政补贴、补偿制度。从当下看,公共交通的公益性较难实现,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安全水平距离群众的需求仍存有一段较大差距。另外,车况较差、超载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对安全设施的投入不足,安全隐患较大。

第六,经营不合理、不规范。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企业存在垄断经营,导致公交的运行效率低。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企业竞争混乱,导致市场资源的浪费。此外,交通结构安排不科学,交通管理的设施较落后,交通管理的水平较低,进一步限制了现有交通设施的运输能力。

第七,交通基础设置的建设速度远远无法满足居民对交通的需求。

三、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完善路径

(一)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

1.科学规划场站的设置及配套设施。第一,城市政府将公共交通的场站及配套设施归入城市的旧城改造及新城的构建计划。第二,可将公共交通的场地纳入如包括大型公共活动场所、开发区、新建居住小区等在内的工程项目建设的内容,开展同步设计、建设、竣工及交费适用。对于那些已进入使用阶段的公交场所设施,则不可随意改变其用途{5}。而对于符合公交车辆通行条件的那些居住区,可在该处设置公交线路与相应的站点。第三,在城市重要交通干道上,可兴建港湾式的停靠站并配套完善其站台等。如有未依据规定而建设的公交场站,则一律不予通过审批及验收。

2.强化城市交通的换乘枢纽建设。交通换乘枢纽作为交通系统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在构建换乘枢纽中心时,对于符合条件的地区应加以大力构建,引入多种交通方式,方便居民出行,实现快速公共汽车、公共电车、轨道交通等的快捷换乘。此外,换乘枢纽中心还应配套建设,如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车场,提供相应的线路图、指向标识、换乘指南、时刻表等服务设置,从而方便居民的使用。

3.促进智能公共交通的全面发展。要积极发挥高新技术的力量,对传统的公交系统进行改造,立基于信息化,助推智能公交系统的构建,引入公交线路运行的显示系统,构建多媒体综合查询机制及服务乘客的信息系统,方便广大乘客及时了解公交信息便于合理安排其出行。应大力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电脑营运管理体系、智能终端信息网络等,优化对车辆的指挥调度,从而提高运营的效率。

(二)确保城市公交通道路享有优先使用权

1.合理设置优先车道及优先通行的信号系统。应通过客观合理的论证,科学设置公交专用车道、优先车道、专用街道、路口专用道、单向优先专用道等,从而调整公交车辆与其他的社会车辆之间的路权使用、路权分配关系,提升公交车辆的运营速度及道路资源的利用率。在发展公交优先车道时,还应配套设置直观、清晰的标识系统,确保公共交通流得以与其他的交通流确切区分,保证公交车辆的专用路权、优先路权。

2.强化优先车道及优先通行信号的全面管理。城市政府应构建公交优先车道的监控系统,强化优先车道及优先通行信号的全面管理,对那些占用公共汽车的专用道、扰乱公交车辆优先通行的那些社会车辆予以查处,确保公交车辆享有优先车道的使用权,保证优先通行信号的正常运转,从而提高公交车辆的准点率及运行速度。

(三)稳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改革

1.优化投融资体系。应依照市政公共事业改革的相关要求,鼓励社会资本如境外资本,通过合作、合资、委托经营的方式来参与公交的投资及兴建。将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于周边的地区用地进行统筹考虑,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建设的整体效益。

2.强化市场的监管。城市公交相关行政部门应强化对公交企业经营、服务质量的相关监管,从而规范该类企业的经营行为,对非法的营运行为予以严厉查处,确保公交的正常运行,可引入等级服务评定机制,加强行业的自律,逐渐提升企业的素养。

3.提高服务质量。公交企业应合理调度车辆、科学编制运行表,提高行车的密度,缩短乘客的候车时间等。还应加强相关设施的维护保养,为居民创建良好的出行环境。

(四)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财政支持。城市政府应对换乘枢纽、轨道交通、场站建设、车辆及相关设施的配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及政策倾斜。政府性基金如城市公共事业的附加费与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应投入到城市交通建设中,对公共交通应适当有所倾斜。

2.合理推行补贴制度。对公交推行补偿政策、经济补贴,构建合理的成本费用评价体制及政策性的亏损评估机制,对公交企业的成本、费用开展以年度为单位的审计、评价工作,合理地界定政策性亏损,并对其予以合理的补贴。可对那些承担社会福利、完成政府指令任务而增加的支出,给予定期的专项补偿。

3.开展用地划拨。对城市公交规划所确定如停车场、首末站、保养场、换乘枢纽等设施,可采用划拨方式对其供地,优先保障公交设施建设用地。不可随意侵占公交设施用地,不得随意改变土地的用途。

结语

总之,为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持续性、稳健发展,应致力于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确保城市公交通道路享有优先使用权,稳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改革,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扶持力度,才能摆脱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困境。

注释:

{1}汤伟.关于《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

{2}杨立珍.公路交通调查管理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5)

{3}胡润州.武汉城市公共交通存在主要问题及改善对策[J].综合运输,2012(3)

{4}李庚,马寿峰,贾宁.以可持续为核心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研究[J].综合运输,2014(8)

{5}严蓓蓓.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探析―以南京市为例[J].人民论坛,2014(29)

{6}曹建中.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论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4)

(作者单位:1.东北林业大学交通与运输学院;2.黑龙江科技大学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第一作者简介:于小棠(1993―),男,汉族,东北林业大学交通与运输学院学生]

公共交通的优点篇6

关键词:城市公共自行车;网点布局;公交优先;交通安全

中图分类号:F2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1-120-03

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城市正处于迅速蔓延与扩张时期,但随之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尖锐的就是交通问题,提供大量的公共交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问题,但是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如“最后一公里”的短距离出行问题、城市道路交通资源紧张、非法运营车辆管理困难等问题,发展公共自行车不仅可以发挥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城市交通发展的实际问题,这些是很多大中城市传统交通系统无法完全、有效解决的难题。公共自行车能够较好地满足居民短距离出行需求,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实现多模式换乘,提高公交方式吸引力。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现代公共交通方式已经得到广泛认同。

一、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行现状分析

现状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有效的项目推进工作流程,网点布局、站点规模和软硬件实施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2009年7月,闵行区正式启动免费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截至2011年,闵行区完成1.91万辆自行车、563个网点、2.13万个锁柱的投放。正常运营时日均每车租用率为4.8次,高峰期最多可达10次,每天可以解决5.8万人次的出行需求,并且公共自行车故障率低于3%。市民对该项目的实施满意度达90%以上。

(一)网点布局特征

闵行公共自行车项目考虑本地发展需求,在吸取国内外成功项目运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选择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运营模式。

通过一年多的建设和调整优化,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规模在2009年的基础上快速增长,2010年度已建成公共自行车运营网点563个,锁柱21318个,投放公共自行车辆19100辆。

结合里昂和巴黎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比较,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并且其规模和使用情况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多方面的比较,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现状网点布局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1、轨道站点成为网点的布设的起点

轨道交通为公共自行车提供了巨大的客流来源(大部分为通勤交通)。这与当初闵行区网点布局规划原则基本一致,即以轨道交通站点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商业、公建设施为重点布设区域。而从巴黎、里昂等城市案例也表明,将公共自行车网点布设在轨道站点周边可以显著提高公共自行车吸引力。

2、人口密度较高地区着重布设

根据闵行区人口以及人口密度分布情况,人口密度较高的镇或街道网点和车位布设较多。基本属于城市建成区,开发强度较高,公建设施配置较完善,短距离出行需求也较高。

3、使用目的

根据《上海自行车租赁需求调查访谈分析报告》得出,关于现有公共自行车使用者出行目的的调查中,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周边日常交通,出行接驳,临时外出代步。而从国外的一些城市租赁自行车使用目的来看也是如此,公共自行车主要适合短距离日常出行使用,其次可以作为长距离出行的接驳交通工具,同时也可以作为临时性代步工具。

4、使用频率和时空分布

根据闵行区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公共自行车使用早高峰处于6:30~8:30时间段,且高峰时段租车主体为通勤人群,表现为短时间内集中出行、方向一致。

根据闵行区车辆使用数据统计得出,公共自行车平均借车时长为36.5分钟,基本与自行车车辆性能和最佳使用环境相一致。在时空分布上,公共自行车时空分布较为均衡的是商业和公建设施,而轨道交通站点和居住区都存在明显的早晚高峰和方向不均衡,同时,不同类型网点吸引范围也有所不同,轨道站网点吸引范围远远大于其他类型网点。

二、公共自行车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站点潮汐现象严重,导致供需失衡

轨道交通站点和居住区都存在明显的早晚高峰和方向不均衡,这将导致车辆调度难度的提高和车辆使用率的降低。由于轨道站点大部分客流量为通勤交通,早、晚高峰系数较高,车辆到发方向性较强,因此对于车辆调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闵行的实际运行情况也说明了这点,比如莘庄地铁站南北广场现状已经超负荷运作,仅莘庄地铁北广场每天的交易记录就在3000次以上,目前的调度能力(3辆调度车)难以满足高峰时段的需求。

(二)自行车使用者的交通安全

在事故损失承担方面,各种交通工具之间是不公平的。自行车承受的死亡受伤比例相当高,但其中2/3是由其他交通工具所造成的。有些道路非机动车过窄,并且存在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的现象,非机动车道上摩托车和电动车的超速行驶等都给自行车使用者的出行带来危险。

(三)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后期运营和维护

闵行区实行的“政府购买服务”的运营模式,由政府主导,企业对公共自行车系统进行运营和维护,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政府充分利用企业在控制成本、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以及政府在引导和整合社会资源方面的优势,但是作为一项公共产业,而企业作为盈利为目的的组织,无法从城市交通战略的层次上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一味追求所运营的自行车租赁系统效益的最大化,忽视了整体交通系统最优。

三、公共自行车系统优化建议

(一)优化网点布局

1、平衡各个类型网点规模

虽然增加居住类网点有助于提高公共自行车的吸引力,但是由于公共自行车出行中,绝大部分是基家出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居住点总是起/讫点,交通枢纽/站点、商业/公建点等属于出行的另一端。现状公共自行车已有项目运行情况也表明,大部分自行车出行都是居住点与交通枢纽/站点、商业/公建点之间的出行,而交通枢纽/站点、商业/公建点之间的出行较少。如果盲目地增加居民区内网点,将会造成公共自行车使用频率低、高峰时段双向调度困难、投资规模难以控制等问题。因此,针对居民区内的网点规模,应整合现有的公共自行车网点中居住点的规模,适当调整居民区内的网点规模,使之等于或者适当小于其他类型网点规模,以保证所有网点良好运转,减少可能出现的无人租车、或者无车可租的现象。

公共交通的优点篇7

论文摘要:城市 交通 系统是城市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城市的生存与 发展 取决于交通,城市的快速发展又促进了交通的发展。而城市交通中公共汽车交通又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加快城市公共汽车交通发展,以此来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城市客运交通从交通方式可划分为公共交通及私人交通两大体系。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特点主要有:城市内公共交通专用车道覆盖率低,且因管理水平低,其它车辆也频繁的占用公交专用车道而造成公共汽车运行效率低。城市道路不合理,进而使局部地区公交系统利用率低。城市公交汽车老化程度高,调度和组织不合理。

因此应加快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充分发展城市交通方便、快捷、载运量大的特点。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改善城市现有公共汽车交通。

1 城市公共汽车交通线路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应与城市主要客流流向一致,在城市中公共交通线路应分设为主线和支线。主线主要是连接客流集散点和交通枢纽,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客流集中的客运枢纽应设置快速直达公共交通线路。一般可以通过调查的方式获取直线接的数据来综合规划且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协同进行。专用车道的使用中,尽理使专用车道与其它车道隔离,可使用专用的隔离带并配有专用车道监视系统。

2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

通常汽车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的规划密度,在市中心3~4km/km2,城市边缘地区2~2.5km/km2,干线之间的距离为600~1000m,步行时间不超过4~6min为宜,城市市区公共汽车要线路的长度宜为长度宜为8~12km。线路过长则会造成乘客候车时间长,公交车到站准时率不好等一系列的弊端。

3 公共汽车调度与组织

车辆调度优化是决定公共交通正常和高效运转的重要因素。可以根据客流的变化和具体的营运条件及其他条例,安排不同车型的车辆和行车组织路线,如在高峰小时客流集中的干线上用大容量的车辆组织大站距快车或区间车,在客流较大而街道窄,转弯半径小而客流集中的街区用短车身公共汽车。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例如:公共交通车辆自动临界控系统(国际统称avmcautomatic vehicle monitoring system),它能够在调度室之间建立起高效的信息通道,有效沟通两者之间联系(gis)。gps主要用由车辆调度,目标跟踪和动态交通流数据采集上,gis应用于交通地理信息的可视化管理与交通信息的动态显示上。此外还可以使用可变信息情报板、广播、路边公用电话、公共计 算机 网络 终端,使已在途中的公交用户在路边、公交车站或站台上及公交车辆上,获取实时公交出行服务信息。

4 协调公交汽车与出租汽车运营管理

出租汽车为乘客提供门到门服务的较高层公共交通工具。它的使用率不及公共汽车且能耗高,废气污染严重,完成单位运量所占用的道路时空资源大等弊端,因此应根据城市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来加强出租车行业管理和经营管理,使其公交汽车协调发展。

5 车辆技术的改进

我国公共汽车按载客量分小型(载客60-90)人,中型(载客90-130人)和大型铰接车(载客130-180人)应根据实际客运量来调配恰当车型以减少车辆空资源率。此外还应满足乘客对城市公共汽车乘座舒适性和方便乘客上下车的要求。开发独立悬架式,专用公共汽车底盘和低地板城市公 共汽车,使公交车的踏板和通道离地高度高以降低汽车重心来满遗产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还应适时更换车辆,一般公共汽车最佳使用年限为5~6年。超期服役的公共汽车会产生噪声大、尾气多、机械故障多等一系列的缺点,随着科技发展,许多国家也研发出诸多应用了高科技成果的 现代 公交汽车。例如:日本发明了下一代“中距离城市间交通系统的无人驾驶公共汽车”。德国研制开发的一种城市用公共客运车辆,这种新型车可以沿固定线路运行且把传统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的优点结合起来。

6 公共 交通 优先 发展 策略

城市公共交通作为道路空间点用要求少,环境污染低,能源消耗小的交通应优先发展,此外我国城市多属密集型,因此,以公共交通系统为主,其它交通形式为辅的形式是我国城市客运交通结构必然的发展方向。

常用的公交优先方式有两类: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公共汽车专用车道或公交专用道路等。交叉口化先;交叉口上的公交优先措施主要有专门的公交相位,设置专门的公交车入口车道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公交车优先排队与通行措施等。

城市公共汽车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主体,是沟通着社会生产各个环节的重要环节,也是决定城市建设各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加快城市公共汽车发展。

参考 文献

[1]王炜,徐吉谦.《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

公共交通的优点篇8

摘要:

快速公共交通网络,包括地铁、快速公交车(BRT)和快速路公交车系统在内,是北京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承载了全市每日超过50%的出行流量。然而,快速公共交通网络的优势往往被出发地/目的地与快速公共交通网络节点之间低效率的接驳机制所抵消,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市快速公共交通网络的“最后一公里”困境。作者在2010年提出了区域微循环公交系统理念,通过环状短程公交线路将乘客的出发地/目的地与快速公共交通网络节点连接起来,为交通网络末端接驳问题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解决方案,并在北京市公共交通优化工作中得以实施。基于作者的研究成果,北京市于2010年起开始在试点区域开通区域微循环公交线路。但是,在微循环公交方案的推广过程中,由于车辆购置成本的原因,线路未使用方案中设计的中小型公交车进行运营,而是继续使用已有的大型公交车,也未采取公交停车场分时段复用等机制,从而导致微循环线路难以较为理想地发挥作用。作者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包括引入中小型新能源公交车等一系列北京市区域微循环公交系统优化方案,并根据应用实例,对实施优化前后的线路运营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证明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进一步提高了北京市区域微循环公交系统的适用范围与运行效率,并有效降低其运营成本。

关键词:

北京市交通;快速公共交通网络;区域微循环公交系统;新能源公交车

一、引言

交通是城市的命脉。拥有逾2000万人口的中国首都北京,长期以来作为一个深受交通问题困扰的特大型城市的典型,道路拥堵严重,公共交通系统缓慢低效,出行舒适性差等问题饱受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士诟病,并早已成为制约北京经济、城市发展的短板。为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必须发展一个高效率的公共交通系统。考虑到北京城区地价较为昂贵,建筑物密度极大,同时快速路网已形成一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决定构建覆盖全城的快速公共交通网络,以提高公交出行服务的水平。该快速公共交通网络由地铁、快速公交车(BRT)和快速路公交车所组成[1]。根据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5~2021年)①和“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②,到2021年底,北京市将拥有24条轨道交通线路,满足五环以内城区“任意点距地铁站直线距离不超过2km”的要求。同时,市交通管理部门将继续维持适度的公共交通票价优惠政策,力争使市民优先选用轨道或快速交通网络出行③,从而缓解出行人群过度依赖私家车所造成的严重拥堵局面。截至2015年年底,北京市已开通运营18条轨道交通线路,6条快速公交线路(含支线),以及覆盖二、三、四环路和众多放射线快速路的快速路公交车线路,快速公共交通网络已经初具规模[2]。但是,仍旧有众多居住在地铁站周边范围内的市民选择驾驶私家车出行。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北京市的交通拥堵状况日渐加剧,燃油成本、车辆维护成本、停车成本和相关税收也逐年显著增高。但是,仍旧有相当数量的出行人群不愿以公共交通替代私家车出行方式,这说明公共交通系统尚不能满足其出行需要[3]。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在2014年所进行的第五次城市交通综合调查显示,终端可达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北京公共交通系统效率的主要因素①。虽然构建了高效的快速公共交通网络,但由于城市规模较大,2015年五环路内线网密度只有0.51km/km2,导致大部分出行人群必须乘坐接驳交通往返快速交通节点②。而出发/目的地与快速公共交通网络节点之间低效的接驳交通机制大大抵消了快速公共交通网络的优势,使出行者不愿选择其为首要出行方式。为解决这一困局,作者在2010年提出了公共交通系统终端可达性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并通过构建“区域微循环公交系统”解决方案,由线路长度较短,使用中小型公交车运营的环形公交车系统代替现有承担接驳交通职能的大型车长线公交线路,显著提高了出发/目的地与快速公共交通网络节点之间的交通效率,从而使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对出行人群的吸引力大大增加[4-6]。上述方案提出后,获选为2010北京市公交缓解拥堵十大举措第二项[7]。2010年6月,根据该方案,北京公交集团在地铁13号线回龙观站周边开通了548路微循环公交线路,这是北京市第一条依据区域微循环公交系统理念设计的公共交通线路[8-9]。截至2015年12月,北京市已开通微循环公交线路213条(含“5”字头路公交线路、“专”字头公交线路和其它微循环线路等)[2]。但是,在北京市大范围推广公交微循环线路的过程中,公交车加剧狭窄道路的拥堵、车辆运营成本过高及因为降低运营成本而减少发车数量、增大发车间距所导致的候车时间过长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微循环公交线路对公共交通系统终端可达性“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改善作用,为公交线网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现有微循环公交系统存在的问题

出于成本及设施衔接的考虑,目前北京公共交通集团在设置微循环公交线路时,未使用方案中设计的中小型公交车进行运营,而是继续使用已有的燃油大型公交车,也未采取公交停车场分时段复用等机制。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微循环公交线路无法全面发挥其高效、低成本运行,减轻城市次干路、支路交通压力,缓解交通拥堵,优化公共交通乘坐体验的作用。其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微循环公交线路途经的道路多数较为狭窄,属于机非混行道路,部分道路为单行线或设置有路侧停车位。大型公交车车体庞大,在上述道路上行驶时速度缓慢,转弯、进站、避让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和障碍时很不方便,极易造成拥堵(尤其在出现交通事故时),同时也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第二,设置微循环公交线路的目的是建立一套线路短、效率高、等候时间少的区域性公交系统,其站点密集,间距较小,因此各站点在单位时间内,不会存在很大的乘车需求。若使用大型公交车运营,出于成本考虑(须保证公交车满载率高于某一阈值),系统不可能实现间隔5分钟以内的高密度发车,只能沿用10-15分钟发车间隔的传统公交线路运营模式。然而,这将直接导致微循环公交线路的班次密度过小,完全无法实现其短线、高效、快速的设计初衷。第三,大型公交车车体较长,停车占地面积很大,需要专用的停车场站,又没有或很难采用不同线路、不同运营时段或公交、社会车辆间的停车场复用机制,在高峰时段有大量公交停车场空置,而在平峰时段又会占用大量的公共停车资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停车难问题。

三、微循环公交系统问题分析与优化方案

(一)改用中小型公交车运营以提高效率

显然,沿用大型公交车的做法使微循环公交的优势无法发挥,广大乘客对该问题反映也较为强烈[10],这一现象在四环路以内的老旧城区微循环公交线路上更为突出。若改用中小型公交车运营,则可以有效缓解上述问题。由于历史等原因,北京市并没有恢复中小型公交车(即传统上所称的“小巴”或“小公共汽车”)运营的计划。当时政府做出逐步取消小公共汽车的决定,主要是为了规范运营市场管理秩序[11]。事实上,如果将中小型公交车交由公交集团直接运营,采用与大型公交车相同的管理机制,中小型公交车同样可以实现安全、规范、有效的管理。可见,重新引入中小型公交车作为微循环公交系统的首选运营载体,是发挥微循环公交系统独特优势的基本前提。针对老城区和新建城区各自的交通特点(老城区街道更为狭窄),可以优先将中小型公交车应用于老城区微循环公交线路的运营,从而缓解其突出的人、车、路矛盾问题。

(二)引入新能源公交车并适当提高票价以降低成本

目前,阻碍中小型公交车广泛应用的另一个障碍是车辆小型化导致的运营成本增加。由于微循环公交系统的主要设计理念是把大型车长线公交线路“化整为零”,因此各条微循环公交线路的客流量势必会小于被替代大型车长线公交线路的客流量。在此情况下,为保证公交系统的运行效率,同时为避免加剧狭窄城区道路的拥堵,需要使用中小型公交车高密度(间隔3-5分钟)运营微循环公交系统。这样必然会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营、维护与管理成本。为解决该问题,可以采取在引入新能源公交车运营的同时适当提高票价的方法,在降低公交车能源、保养成本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系统的运营收入,从而减轻微循环公交系统的运营成本压力,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健康运营。其具体实现形式如下:第一,引入新能源公交车。根据测算,传统燃油公交车如改用同等载客量的新能源公交车,在单位行驶里程内,其能源成本可降低80%,保养成本可降低50%[12]。与此同时,新能源公交车单车成本与配套充电设施成本仅比传统燃油公交车高20%[13]。因此,使用新能源公交车替代传统燃油公交车投入微循环公交线路运营,将可以大幅度降低微循环公交系统的运营成本。第二,提高运营票价。通常情况下,设定公共交通票价的思路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以运输成本为导向,同时兼顾公交运营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首先根据运营成本,计算盈亏平衡点票价和企业获利最大的票价,再充分考虑公共交通系统的社会效益,在上述两个票价基础上重新调整,从而使企业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创造最大的整体效益。公共交通系统的非营利公益属性意味着,制定票价时首先需要考虑出行乘客的经济承受能力。作为首都,北京市对公共交通系统的补贴力度很大。通过补贴机制,在票价制定时可以基本实现票款收入与运营成本二者的平衡。由于区域微循环公交系统方案主要旨在满足有一定经济条件的时间敏感型人群的需求,因此适当提高票价以平衡成本的设想是可行的。根据平衡票款收入与运营成本的方法计算,区域微循环公交系统的单乘次票价可以设定为1.5~2元,其相较传统公交线路票价的上涨幅度在大部分乘客的承受范围内①。我国香港地区票价稍高的“小巴”与平价“大巴”、有轨电车等相结合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是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14]。

但是,由于北京市的出行人群收入构成、社会观念和政府政策等问题远较香港复杂,上述方案仍可能给对时间开销不敏感,但对出行成本敏感的人群(如低收入群体、中老年人等)带来困扰。因此该模式在应用于北京市公共交通系统前,还需要结合相应的社会调查与人群分析,以对模式进行适应性改造与本地化微调。针对北京市公交系统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以下3种降低轨道、快速(路)公交与区域微循环公交相结合出行模式出行成本的设想:

第一,引入已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的“接驳转乘优惠”机制,如果乘客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如30分钟)内,由微循环公交线路换乘至快速公共交通网络或反之,抑或在同一快速公共交通站点出站再进站,公交系统将仅收取乘坐快速公共交通线路的资费,而免除其它所有费用[15]。采用上述机制,可以显著缩小新出行方式与旧有方式间的资费差距,将其与传统的长线公交线路出行的价差由3~5元缩小至2~3元,以提高其价格竞争力,降低其对中低收入阶层等价格敏感群体的影响,使广大市民更容易接受这种出行模式,基本实现时间效益与出行成本的平衡。

第二,为满足频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者(如每日乘坐4次以上轨道交通者)的需要,可考虑推出不计名日票、周票、半月票、月票,甚至季票、年票等不同时长的定时车票。目前北京已经建立了完善的IC卡公交收费系统,并开始试行里程达标优惠和错峰优惠,因此已经完全具备推广定时长车票的技术条件。只要合理地设定各类定时车票的票价(比原公交、地铁月票略贵一些),就可以在降低乘客出行开销和保证公交系统不亏损之间取得平衡。

第三,在开通区域微循环公交线路的基础上,继续保留部分原有的低价长线公交线路,以满足对时间不敏感,但对价格敏感的低收入及中老年人群的需要。在平衡运营成本、实际运力需要等影响因素后,可以适当减少线路的运营班次,同时通过保证准时发车、在各站点公布公交车的详细到发时间表以及做好换乘时间的衔接等方式,弥补运营班次减少所带来的候车时间增加问题,以充分发挥长线公交线路作为轨道/快速(路)公交系统和区域微循环公交方案补充的作用,满足上述人群的出行需求。在下文中作者将依据上述方案,对选定的北京市现有微循环公交线路进行优化,并评估优化工作对微循环公交线路运营效率、运营成本及运营服务水平的改善效果。

四、样本微循环线路与覆盖区域

(一)样本微循环线路

本文选取北京东北二环至东北四环间两条微循环公交线路119路和125路作为优化改进样本对象。上述两条线路原为普通城市公交线路,在2010年后逐步调整线路走向,增加站点,从而转变为区域微循环公交线路。两条线路起、止点均为东城区安定门和朝阳区芍药居地区,中途站点有所不同,但所覆盖区域均为建成30-50年的老旧小区,道路较为狭窄,路侧停车现象较为严重,交通秩序较为混乱,是典型的老城区城居民小区型地区[16]。图1、图2分别为119路和125路公交车的线路走向及站点分布[17]。

(二)样本线路覆盖区域

119路和125路线路覆盖区域内,可以与上述线路直接换乘的轨道交通线路有:地铁2号线(安定门站、雍和宫站),地铁5号线(雍和宫站、和平里北街站、和平西桥站、惠新西街南口站)、地铁10号线(惠新西街南口站、芍药居站)、13号线(芍药居站),去除重复站点后,共6个站点;快速公交线路有:BRT3号线(安定门站、蒋宅口站),共2个站点;城市快速路公交车有:二环快速路公交车(安定门西站、雍和宫桥东站),共2个站点。线路覆盖区域内,共计有10个快速公共交通节点站(见图3)[17]。119路公交车线路总长8.0km,所途经道路中,城市主干路2km,占比25%;城市次干路3.6km,占比45%,城市支路2.4km,占比30%;125路公交车线路总长8.0km,所途经道路中,城市主干路3.8km,占比47.5%;城市次干路0.8km,占比10%,城市支路3.4km,占比42.5%。由此可见,上述两条微循环公交线路中,超过50%的路径均为狭窄拥挤、交通状况较为恶劣的城市次干路和城市支路[17]。

五、样本微循环线路优化与效果评价

(一)线路当前的运营维护成本与收益

119路与125路公交车均使用北汽福田BJ6123C7C4D型大型客车运营,该车型外廓尺寸11980mm×2550mm×3100mm,属于大型单机燃油公交车,在狭窄城市道路上行驶较为不便[18]。根据119路与125路车队提供的实际运营统计数据和行业平均测算数据(两条线路客运量均按照200万人次/年计算)[19],两条线路的年平均运营维护成本如表1所示。

(二)样本线路换用中型新能源客车后的运营维护成本与收益

根据北汽福田公司官方网站提供的数据[20]和相似级别新能源公交车的运营成本测算数据[21-22],作者计算了改用北汽福田BJ6650EVCA型中型客车运营后两条线路的运营维护成本。BJ6650EVCA型客车外廓尺寸6530mm×2230mm×2830mm,为中型单机电驱动新能源公交车,可提供最多35个坐席,最大载客量约为北汽福田BJ6123C7C4D型大型客车的70%[18,20]。经计算,两条线路换用中型新能源客车后的年平均运营维护成本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换用中型新能源客车运营后,在总成本基本持平的情况下,119路与125路两条微循环线路的车辆数量可较使用传统大型客车增加33.33%,平均时速提升20%,发车间隔相应缩短30%,单位时间内乘客运载能力与使用传统大型客车基本相同。

(三)样本线路换用中型新能源客车并提高票价后的运营维护成本与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情况下,两条微循环线路仍旧处于亏损运营状态,需要政府财政补贴方可持续运转。为扭转上述局面,可考虑采取适当提交微循环公交单程票价的方式,以减轻政府有关部门对线路进行财政补贴的负担。作者计算了将单程票价由1.00元/乘次(包含公交一卡通5折优惠)提高30%至1.30元/乘次后,两条微循环线路的年平均运营维护成本,详情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将单程票价提高30%后,可基本实现车辆运营成本与客票收入的盈亏平衡,从而在不过多增加乘客出行成本的前提下,显著减轻政府有关部门对微循环公交线路进行大额财政补贴的压力。

六、优化方案效果评估与结论

(一)优化方案效果评估

从上述分析可知,根据作者提出的优化方案,改用中型新能源客车运营区域微循环公交线路并适当提高票价后,可显著改善区域微循环公交系统的运营状况,与传统大型燃油公交车低票价运营方案相比,其具体优势如下:

1.中型客车可以更加顺畅地在旧城区的狭窄道路上行驶,周转效率远比大型客车高,因此能够在不影响单位时间内乘客运载能力的情况下大幅缩短发车间隔,减少乘客等候时间,提高车辆平均车速,从而有效提升区域微循环公交系统的运营效率。

2.相较传统燃油客车,新能源客车低廉的能源成本和维护成本不仅可以弥补新能源客车购置成本稍高的不足,更可以在总成本持平的情况下,购置更多的运营车辆,从而进一步缩短发车间隔,减少乘客等候时间,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3.在此基础上,如果适当提高微循环公交单程票价,则可以基本实现车辆运营成本与客票收入的盈亏平衡,从而显著减轻政府有关部门的财政补贴压力,因而有助于更多微循环公交线路的开行,使城市公交系统的终端可达性进一步提升。

(二)结论

由此可见,本文提出的区域微循环公交系统优化方案,不失为一种充分发挥区域微循环公交系统优势,提升公交线网终端可达性,改善乘客公交出行体验,增强公交出行吸引力,从而倡导绿色出行,改善城市环境状况的有效方法,可以进一步发挥区域微循环公交作为快速公共交通网络延伸与有力补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文剑:《北京交通发展谱新篇》,《交通世界》2007年第10期。

[2]北京公共交通集团:《北京公交系统统计资料》,2016年5月19日。

[3]北京交通网:《北京出行比例公交增幅高于小汽车》,《城市公用事业》2009年第4期。

[4]解超:《北京快速公共交通网络“最后一公里”困境研究———区域微循环公交系统》,《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6]解超:《区域微循环公交系统———提高北京快速公共交通网络效率的新探索》,《世界轨道交通》2010年第7期。

[7]刘冕:《公交拟推十项措施缓解拥堵》,《北京日报》2010年9月1日。

[8]高尚、黄晓文:《打通最后一公里》,《人民日报》2010年8月5日。

[9]陆娅楠:《短线路,大用武》,《人民日报》2010年8月5日。

[10]刘冕:《袖珍公交挤走黑车》,《北京日报》2010年10月8日。

[11]颜吾佴、颜吾芟、许勇、刘天善:《北京交通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页。

[12]王宁、龚在研、马钧:《基于经济与排放效益的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公交车发展前景分析》,《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12期。

上一篇:生物多样性的表现范文 下一篇:电工安全生产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