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06 11:18:57

公共设施现状

公共设施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残疾人;体育公共设施;城市规划;大众健身

我们国家对残疾人体育健身及康复非常重视,但因为残疾人口庞大、以前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造成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较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以政府为主导,把残疾人健身纳入到全民健身的范畴之中,建立残疾人健身服务体系,强化政府对残疾人体育服务的意识,是保障残疾人体育权益的主要途径,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也是残疾人口大省,依据2007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次残疾人口数据显示,残疾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6.34%,共有各类残疾人8296万人,其中河南省各类残疾人口707万,占全国残疾人口的8.15%,占全省总人口比例7.2%,共涉及近五分之一的家庭,从残疾人总数和占人口总数的比例河南省在全国都是最高。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经济区之后,在以郑州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以航空港区建设为龙头使河南省经济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残疾人生活条件和权益保障也得到了改善,随着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对精神需求也得到提升,体育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态势。参加体育活动是残疾人的重要权利,是残疾人康复健身、平等参与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1]。城市残疾人公共体育设施的改善,加上有效的组织引导能够有益于他们的身体康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残疾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研究河南省残疾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其对健身方面的需求,对河南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残疾人公共体育设施,肢体残疾、聋、盲人健身需求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残疾人公共体育设施”“残疾人健身需求”“城市规划”“大众健身”等关键词对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并利用图书馆进行资料收集,并对所得文献资料进行整理。

2、访谈法。对河南省残联以及市残联、市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就残疾人体育服务的政策、法规以及体育设施存在的问题和残疾人对健身的需求进行走访。

3、问卷调查法。主要在城市社区中对视障、残障、肢残者共发放了调查问卷200份,共回收调查问卷198份,其中有效问卷185份,有效率92.5%。

4、数理统计法。运用计算机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录入,采用SPSS17.0对这些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的政策法规分析

1990年国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提出“国家和社会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努力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应当面向基层,融入社会公共文化生活,适应各类残疾人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使残疾人广泛参加。”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支持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方便。” “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向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实行优惠办法,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2007年5月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残疾人体育是残疾人事业和全民体育的组成部分。参加体育活动是残疾人的重要权利,是残疾人康复健身、平等参与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对于改善残疾人状况,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残联和国家体育总局于2009年颁发了《切实加强新时期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意见》;国务院2011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中认识到残疾人体育工作的不足,明确提出加强残疾人的体育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各种政策法规的出台,说明国家对残疾人的体育锻炼的权益非常重视,但各种文件中,责任部门并不十分明确,政府在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定位还没有得到体现。

(二)河南省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现状分析

通过对社区管理工作人员的走访调查得知,城市社区有86.8%的体育设施属公益性, 经营性的体育设施占13.2%,说明在社区用于大众公益性的体育设施所占比例高于用于营利性的体育设施。公园、广场的健身器械(健身路径),体育场等都建设了公共体育场地、器材为城市居民和残疾人提供健身需要的体育健身工程,城市社区里面所建设的公共体育设施,大多数是简单易行、使用方便,经久耐用,易于保养的体育设施。在社区和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场所,如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地方,除有些体育场馆建设有残疾人专用设备外,各小区和公共体育场所均未针对残疾人设置专用设备和设施如盲道、坡道、扶手等。

(三)残疾人对公共体育服务的价值认知

从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有94.59%的残疾人认为,通过体育锻炼,能够达到保健康复的效果,对恢复身体机能有好处,有83.78%的残疾人认为体育活动有娱乐的功能,有78.38%的残疾人认为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增加相互交往,还有0.54%的残疾人认为价值不大。说明残疾人对公共体育服务已有一个很好的认知。

残疾人公共体育设施主要是利用康复体育的功能为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康复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与医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残疾人康复体育的重点不在竞技上,而是突出康复的性质。残疾人通过参加康复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改进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提高肌体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弥补因为残疾所带给他们的困难。[2]

(四)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安全情况分析

体育设施是否可靠安全是保证残疾人有效利用公共体育设施进行体育康复活动并养成良好的从事体育锻炼这一行为习惯的首要条件。由图2的可知,有40.54%的残疾人反映公共场所和社区所建设的体育公共设施“很安全”;18.92的残疾人认为“较安全”;有27.02%的残疾人感觉公共体育设施安全性“一般”和13.51%的残疾人认为“较危险”。

通过调查中发现,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政府对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视,在全省城市社区及附近都建设有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但在为残疾人体育锻炼方面考虑的还不够,比如对于视障人群要建设相应的盲道,对于肢残人群还要建设相应供轮椅的坡道等,这些配套设备的不足,使得一些残疾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备感不便。在与调查的残疾人锻炼者交谈中发现,一些认为“较危险”的残疾人大多是对配套设施的顾虑,而对于视障人群来说,快速运动本身也对其造成心理上的“危险”,如“荡秋千”、“平衡木”、“肋木”等,这类体育设施缺乏专门的体育指导员的帮助和指导,初习者是很容易受到损伤的,所以建立特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指导残疾人的健身康复并正确使用相关器械对残疾人很有必要。

(五)城市残疾人公共体育及配套设施的维护及管理

更多的残疾人是以健身康复为目的参加体育锻炼的,健身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保证残疾人经常利用公共体育设施进行有效的锻炼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对体育器械管理和维护就非常重要,现在社区所提供的体育设施基本上都是无偿使用,维护资金缺乏,同时在调查中发现专门为残疾人建设的专用场地器材更加不足,残疾人在进行体育康复训练时缺少特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帮助引导。一些社区由于制度不完善和管理缺失,导致体育设施损坏,无钱维修,出现长期废置状态,至使公共体育设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影响其使用并影响到公共体育设施功能的发挥。

(六)残疾人公共体育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类型单一、设施功能不全面,缺少专门适用于残疾人的专用器材和配套设施。在调查中发现,现有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中大部分都是健身路径,并都对全社会开放,这些设施都有一定的康复效果,但也较单一,同时也很少有和残疾人相配套的辅设施。

(七)残疾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发展的对策

1、应完善残疾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

残疾人进行康复锻炼的体育设施应该是政府财政中支出的重要部分,各级政府对于残疾人康复体育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高度重视,要保证配套资金正常运行。所以,以政府为主保证财政资金的投入,按照一定的比例把福彩、体彩等收益金投资建设残疾人体育及其配套设施,慈善机构、企业或个人参与对于残疾人体育康复设施的研发、生产以及残疾人体育设施建设的投资和管理,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的政策,鼓励或奖励对配套社区体育设施面积完善的开发商,税收减免或享受税收优惠等给企业以补偿,开发针对残疾人康复器材的产品和设计,从而建立更为广泛意义上全民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继而保证残疾人的体育需求。形成具有政府、集体及个人等多元化为特征的投资体制。

2、残疾人体育设施建设法律法规保障

法律的最主要特性就是其独有的强制性,以强制性的手段保障其实施,法律规定方必须遵守和实行[3]。因此,政府对于相关公共体育设施法律法规制定与完善是保障城市残疾人公共体育设施顺利建设的必要条件,对于改造或新建社区,规划和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规划体育用地,防止体育用地减小或挪用,杜绝部分建筑商投机取巧的行为,同时,也要监督社区残疾人体育设施的质量,按照一定的人口比例配置残疾人专用的体育设施,不断健全和完善保障残疾人体育权益的法律法规,提高其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残疾人对公共体育设施的价值认识主要以康复为主,从事体育锻炼的残疾人对器材能否对自己的身体康复要求较高,对器材及配套设施的安全有较高的关注。公共体育设施的主要供给现状是健身路径,虽然有一定的康复功能,但缺少特殊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专门的残疾人公共体育器材和配套设施;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及残疾人配套设施管理的不够完善,缺少专人管理,造成设施损坏不能及时得到维护,增加的安全风险。

(二)建议

提高政府为残疾人服务的意识,加大各级政府对公共体育设施的财政投放力度,并能多方筹集资金在公共体育设施中增加专门针对残疾人运动康复的设备。坚持以政府为主,企业、集体、个人等多元筹集资金,以充分保证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顺利进行;建立建全必要的法律法规保障,不断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维护残疾人体育锻炼的权益,保障城市用于残疾人锻炼康复的公共体育器械及相关的配套设施的有序建设;残疾人联合会和体育部门加大特殊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培养,以政府购买的方式为残疾人提供体育康复服务;规划部门在全面制定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到残疾人的需求,将城市残疾人公共体育设施基础建设和城市建设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和残疾人权益保障合理、统一的结合起来。

参与文献:

[1]于军,李永献,孙闽君.山东省残疾人群众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8):65-72.

[2]苗新见.残疾人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5-22.

[3]郭玉萌,高楚兰.论中国残疾人体育政策法规的修改与完善[J].体育科学研究,2013,17(1):31-33.

[4]申培新.河南省体育公共服务设施与大众健身需求状况[J].体育文化导刊2014,9(9):112-115.

公共设施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廊坊 社区 公共设施

1 城市社区公共设施现状分析

首先,城市社区逐渐成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城市社区,其重要标志是都市社区的公共设施越来越多,当现代人已不再是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而是逐渐向追求精神生活的转变,因此居民对社区内所安置的公共设施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更加重视都市社区公共设施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公共设施与市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与社区的经济层次越来越相关,政府对社区公共设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次,21世纪我国城市建设将有更大发展。旧城改造、新城新建,摆在了每个城市领导者、每个建筑师、规划师以及所有市政管理单位面前。在新世纪,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理念去构想、去创造、去建设好我们的生活空间?这是新一代设计师面临的新的课题。最后,作为城市形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社区公共设施,可以说是城市居住环境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一切设计都应该“以人为本”,完善的社区公共设施和更具人性化的设计可以促使人们比以前更依恋和热爱他们生活的城市,让人们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2 廊坊市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研究

2.1 社区中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 2005年3月到6月期间进行了一场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基本情况的抽样调查,根据此次调查的数据,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不应求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在廊坊,根据居民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设施较为齐全,但是在老人,儿童,健身设施等服务设施配置滞后。那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配置不是在社区内配置所有的服务设施,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要考虑到社区内的老年人,吃低保人员,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使用,特殊人群多,社会问题就多,所以需要的社会救助设施就多,因而社区规划应根据社区的居住群体充分考虑来提供相关的服务设施。

2.2 社区的公共设施管理与维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例如,社区外墙上的景观兼照明灯被遭到严重破坏,外面的玻璃罩全被打碎,有的灯管被打碎,有的不翼而飞,又有不少灯罩内还堆有垃圾。不少破损灯罩的玻璃,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对社区内的居民的安全构成了威胁。重视与加强社区道路照明工程的维修与管理方面工作已成为当前城市照明建设与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呢?我的建议是:制订切实可行的道路照明设施维护与管理计划,比如,如何才能更好的定期清扫和擦洗社区内照明装置表面及反射面,及时更换损坏的光源,进一步明确社区内部照明设施管理、维护人员的职责,制定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还得对社区居民通过广告的形式作出宣传,要让居民共同参与到爱护,保护我们居住环境的活动中来。

2.3 城市社区中公共设施存在的安全问题 前几年廊坊市区内经常发生下水道井盖被盗引起交通事故或人身伤害的案例,原因是较高的铸铁价格和不规范的废品收购市场一直在刺激着一部分人为一点点钱财而冒天下之大不韪。可以说,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产生的一个诱发原因是井盖设计的缺陷。有的城市规定所有道路上的井盖都不能外露,必须埋在地下,但是不方便维修。如何才能使井盖既不外露,又便于使用?我们可以通过对井盖进行艺术化的设计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根据井盖所属单位的特性,设计成不同图案,并以彩色道砖拼砌造型覆盖于井盖之上。这样,不但美观、防盗,而且还能一眼分辨出其属于哪个单位。还有一种方法,对下水道井盖进行全新设计,可以采用性能优异、造价低廉的材质,而且没有回收利用价值,小偷就会自动放弃偷盗的念头。

2.4 社区中的公共卫生设施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在公共环境中,设置收集各种不同废弃物的设施非常重要。我国城市环境建设对公共卫生设施提出新的要求是对垃圾箱的分类,通过垃圾箱的不同彩色或一定标识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廊坊的公共卫生设施系统中对垃圾的分类工作,我认为做得不够好,不够细。如我们只是把垃圾箱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而对于有害垃圾却没有设置有害垃圾箱,而且对于不同类别的垃圾应使用不同的标识、色彩,在这方面我们表达的不够清晰。如绿色代表可回收垃圾;黄色代表不可回收垃圾;红色代表有毒垃圾。在德国以玻璃瓶、塑料瓶、纸盒纸袋和塑料泡沫袋4个图形代表不同垃圾。所以在不同的场所设置具有当地环境特点的垃圾箱是有关部门需加强考虑和研发,使得市民的居住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廊坊近年来城市改造:周各庄拆迁平改、万达广场规划建设的发展状况,在社区建设之前将公共设施的规划纳入社区整体规划的体系中,注重户外健身空间的科学安排和设备的合理规划,使社区居民能够有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从百姓生活入手,为廊坊市的稳定和建设切实打造注重民生、和谐发展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国勇,尚娜主编.《公共设施设计》.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11.

[2]谭巍编著.《公共设施设计》.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8-1.

[3]安秀编著.《公共设施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1.

作者简介:谢芳,女,(1977-),河北张家口人,讲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景观设计。

黄桂珍,女,(1961-),贵州黔西人,政工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公共设施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利用率

On the Current Service of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in Cities of Henan

CHEN A-qi, ZHU Ji

(Department of Public Sport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current service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cities of Henan Province. It propose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imed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Keywords】Henan Province, urban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facility

引?摇言

2011年2月15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计划》),是继《全民健身条例》后,国务院颁布的又一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新时期国家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规划,也是“十二五”期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依据。在《计划》“保障措施”部分,提出在加大各级财政全民健身事业投入,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做好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工作八项要求。同时,在《计划》“工作措施”部分,提出了十二条具体措施,明确了相应部门的职责。尤其是在“工作措施”中第二条更是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当前河南省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群众体育活动普及率不高,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新形势下对河南省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河南省城市居住区体育公共设施服务现状

根据调研分析,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基本上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应的。经济越发达,城市社区建设的功能越齐全,公共体育设施配备的数量越多,居民的健身条件越好。

1.1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发展城市社区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城市社区的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大多社区居民还是在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住宅空地、场院等非正规体育场所锻炼身体,现有的社区配套体育场地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居民锻炼身体的要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套建设缺乏立法保障和标准制约,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要求。一边是体育人口的快速增加,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的要求愈加迫切。另一边是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匮乏。这样一来,在我省大多数城市的居住小区中,居民的体育活动根本无法得到正常开展。于是便有不少喜欢运动的青少年在社区住宅楼前后的空地上踢球,造成玻璃破损、花草被毁、行人受阻,严重影响生活安宁的局面。小区好住健身难,这就是刚刚从乔迁之喜之中平静下来的居民新的烦恼和感慨〔1〕,居民日常锻炼身体的迫切要求与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的矛盾日益加剧。

1.2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布局不合理,加剧了居民锻炼需求与场地设施供给的矛盾

公共设施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设施规划;实效性;结果导向

Abstract:The common method of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planning is facing to the problems of less efficiency. It is suggested in this paper citing with the four congeneric planning of Jiangmen City, that we can approach a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planning following a thoughtway of goal-oriented methodology. That means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practical attitude, spatial planning and being executable to perform should be the principles in the whole process.

Keywords:public facilities planning;efficiency;goal-oriented methodology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83-02

当前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的编制方法以目标导向为主要观念,存在不足,实效性不够。如果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编制思路和方法,将更有利于规划的实施,使规划成果更切实。

1当前公共设施规划的编制方法和问题

当前的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编制以规划目标为主要导向,普遍采用按规划标准和人口规模均匀分配的方法。这种方法本质上是追求公共设施数量与人口之间的均等比例。方法的步骤是城市总体规划预测规划人口规模,据此并按一定的标准(通常是地方标准或规范)计算规划设施数量,再根据设施数量和服务半径确定选址。这种方法符合从上而下的规划通式,规划设想与现实情况的矛盾协调主要依靠实施环节,规划效用的实现依赖实施的条件与过程。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保障规划预测规模内的配套要求,规划结果与城市总体规划可以高度吻合;缺点是与城市公共设施配套的现状缺少紧密结合,未能满足城市不同地域人群特征的要求,设施配套仅讲求数量但未实现切实和恰合,容易与已批规划产生分歧,对实施条件要求较高。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是计划性过强,灵活性、切实性、科学性和人文性不足,实施结果一般不够理想。

2提倡以结果导向的规划编制方法

要使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成果可操作,建议采用以结果导向的规划编制思路改进规划编制方法,要树立四方面的观念。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建设的依据,具有辅助社会协调发展的功能。规划要充分从协调、全面和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条件。二是坚持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城市规划必须事实求是、认真细致,须尽量了解现状,做到与实际相符。规划结果要有充分的依据和可行的方法,具有说服力。三是坚守空间规划的本位。城市规划是对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的安排,本身是一种空间规划。公共设施规划更应立足于空间规划的本质,在文、教、体、卫等公共设施领域,探索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的引导依据。四是要可执行。城市规划是指导建设的工具,必须明确细致,可执行。规划成果必须准确和明确。公共设施规划应着重于设施的空间、数量、建设规模和建设时间等方面的安排。

具体的做法是以预测的最可实施结果建立规划目标框架,倚重实施条件制定规划成果,主要在六个方面。一是要有重视地方实际的技术路线。规划编制的技术过程要紧密围绕地方实际,树立切合地方实际的目标,符合地方建设现状,具有在当地实施的可能,解决地方在公共设施配套上的具体问题,充分体现“切实、务实、充实”的思想本质。

二是要树立有助地方发展的规划目标。城市规划是地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需结合地方政策与发展需求编制,树立有助地方发展的规划总目标。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要细化和深化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使规划更具体、落实、可操作。

三是紧密结合法规政策和上层规划。城市规划必须以法规政策和上层规划为依据,目的是使规划有理、有据,广泛地体现上层文件的精神,成果符合政策要求,为城市发展服务。

四是树立地方适用的统一的公共设施配套和建设标准及体系。当前,国内公共设施配套和建设标准繁多,存在行业交叉和不一致的情况。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时,应注重结合地方的实际制定适用的统一的建设标准,并应建立系统的标准和政策体系。

五是要采用量化分析方法。城市规划编制成果的科学与否,与所采用的规划预测方法有密切关系。采用量化的分析方法,可以相对科学地预测和分析规划情况。

六是尊重现状。规划编制中,除了要尊重规划对象的现状,还要尊重已批未建的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的现状条件。

七是采用切实的规划实施措施。编制城市规划,必须同时考虑实施的方法与途径,提出规划实施措施,特别是提出切合我国城市建设现状情况的建设方式。

3江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的编制实践

关于如何以结果为导向编制规划,广东省江门市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的编制工作有了初步的探索。江门市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包括教育设施、文化设施、医疗设施和体育设施等的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围绕“以结果为导向”的宗旨进行,由始至终考虑实施条件,预测实施结果,做出比较切实的规划成果。

首先是采用具有地方规划特征的技术路线。整体上,江门市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的城市目标和城市发展方向为依据,根据城市公共设施现状和发展状况,确定规划目标,安排设施空间布局;以深入、细致和广泛的现状调查为依据,剖析建设现状的存在问题,挖掘可用资源,完善配套功能。具体而言,以总体规划制定的城市规模为依据,根据规划标准,预测各项设施的规模,制定空间布局和安排建设时序,制定各类设施的建设要求和控制措施。这一过程有助于理顺江门在公共设施的规划管理关系,落实规划内容,明确管理依据,体现地方特点,具有“地方规划”的显著意义。

然后是突出地方政策性,围绕地方市委政府文件精神确立规划目标。江门公共设施规划重在贯彻市委的文件精神,从城市建设方面落实建设文化名城的发展战略,具体是实现“五项目标”。一是落实文化事业的建设策略。二是执行江门市十次党代会的部署。三是结合实际,挖掘并整合文化资源。四是协调政府策略与总体规划。五是深化总体规划。

三是突出行业政策性。除了以法规和上层规划为编制依据外,还突出以地方和交叉行业的政策文件为编制依据。江门市各项公共设施规划的法律依据包括《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江门市建设文化名市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以及相关的行业标准等。

四是建立了江门公共设施配套及建设的标准和政策体系。各项公共设施规划都在分析相关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重新树立统一的、更适用的建设标准和体系,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建设政策。

五是讲究现状剖析和目标预测的量化分析方法。除了按有关规范标准计算配套规模,同时还以多个规范标准评价分析现状情况,采用趋势法预测规划规模。这些数量分析都是基于当地实际需求的规划技术方法。其中,趋势预测方法的运用有助于避免因规范标准过宽而产生的不适性问题,能更紧密地结合当地情况预测规划规模和分布设施。江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就是采用了趋势分析的方法,预测设施的总需求量及空间分布,预测设施用地需求量,结合实际制定土地供应指标,保障用地供给。

六是理顺规划目标与实施条件的关系。首先是尊重现有规划,保障规划管理的严肃性。江门市各项公共设施规划都尊重已审批的有效规划。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考虑新的规划内容。然后是重视规划实施现状,不贪大求荣,根据资源情况制定规划成果,提高可行性。江门市各项公共设施规划根据现有资源调整已建设施和安排新建设施。在分析设施用地存量的基础上,确定调整已建设施和安排新建设施的具体措施,根据设施种类的实际需要,提出选址要求、建设规定、建设模式以及规划调整方式。这种紧密结合现状的规划方法是地方规划可实行、规划管理连贯的保障手段。

七是根据地方的设施兴建条件,采用强调政府主导公共设施建设的规划实施措施。因当地的居住区开发规模偏小,开发商难以独立兴建公共设施的问题比较普遍。公共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提倡公益优先,先保障面向大众的公益建设,鼓励以公办为主、多渠道的建设运营方式。非商业公共设施由政府筹资建设,建设资金源于服务区域的土地收入和相关税收。商业性公共设施的建设由政府调控,市场化运作。这种强调公办的规划实施措施是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有利于保障设施建设的成效。

这些规划成果被用于指导城市公共设施的设立和布局,得到了实施。规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江门公共设施配套的不足与滞后的根源性问题。规划的城市公共设施预测与分布具有一定前瞻性,可符合不同地域的需求。规划中提出的公共设施布局基本符合该城市的配套需求以及用地、资源和现状等的实施条件。规划制定了城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希望解决长期标准模糊的管理问题,希望能统一城市内部的建设标准。实践显示,这些规划仍有待改善,但总体而言是比较切实和可操作,指导性、可行性和灵活性较充分。

4结语

在实践中,以实施结果为导向的规划编制思路和方法,能促使规划成果密切结合实际条件与现状,能相对适当地运用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提高规划成果的实效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石楠.编者絮语.城市规划,2004(3).

[2]耿毓修.编制城市规划要以科学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城市规划,2004(4).

公共设施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城市公共设施 应急管理 体系建设

1 引言

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不可缺少的元素,对保障城市良好运行、社会的稳定发展、市民正常的生产生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水映着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规划建设能力,是体现国家良好投资环境、生活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日益加快,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各类突发事件频发,给北京市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北京城市公共设施的应急管理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保障生活正常运行,应加强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体系。

2 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工作现状及问题

2.1 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体说来在“一案三制”即机制、法制、体制和应急预案方面得到完善。

在预案方面,建立了供热、燃气、地下管线事故等专项应急预案并形成应急预案体系;在体制方面,形成了“横到边”的成员单位责任制度和“纵到底”的区县市政管委及相关企业责任制度;在机制方面,与市有关部门、区县政府、相关专业企业、相关建设单位之间分别建立了“应急抢险联动协调机制”、“应急抢险占道掘路配合机制”等,为及时、高效地处置突发事故、开展分析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法制方面,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印发了《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事故应急指挥办公室应急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为不断促进、完善指挥部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奠定了基础。

2.2 存在的问题

随着突发事件的出现,城市公共设施的应急管理也表现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1)基础数据不全、不准,基础管理薄弱:由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的历史时期不同,公共设施基础资料管理未予以足够重视,政府部门缺乏有效手段对城市公共设施权属单位进行约束,同时由于法规不健全,管理意识淡漠,缺少科技手段,未能及时归档。

(2)主体责任不够清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由于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型,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机构改革和企业改制过程中移交管理不充分等原因,造成城市公共设施出现部分权属不清问题。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主体大幅度的调整,原由政府投资、建设、管理的城市公共设施现在经过调整,大部分已经移转专业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但一些老旧小区产权单位的拆分合并或破产重组,导致部分小区城市公共设施长期无人维护管理等现象依然存在,造成城市公共设施权属不明。

(3)法律法规基础薄弱:行业法制不健全,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方面的各项规范均分散在各专项法规之中,现有法律法规缺乏对城市公共设施危机共同规律的总结,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缺乏、规范、监督的依据和保证,缺少专门的工作机构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立法、规划和监督。

(4)预警领域较窄,综合性风险评估薄弱:目前的应急管理工作主要着眼于事故发生之后的应对上,对城市公共设施的预测预警较为薄弱,综合性的风险评估和趋势预测有所不足,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3 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3.1 加强法律建设

至今未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城市公共设施的综合运行管理,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立法工作,加快综合性、应急性救灾法规制定完善工作,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对应急管理应负的法律责任,科学定位不同政府部门应急响应和实施管理分工与合作职责、任务等,由其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不同种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用完善的法规体系来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

3.2 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目前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已经确立,但在仍存在预案在编制过程中相互脱节,各类预案之间存在矛盾或者重复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在对本地区城市公共设施突发性事件进行预测和监测基础上,制订各级各类城市公共设施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要加强应急预案管理的科学性,预案的编制应制度化,预案的内容应具体详细,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并定期组织对预案的修订完善及进行必要的演习,以检验和评估预案的可行性及其效果[3]。

3.3 建立城市公共设施信息数据库

由于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公共设施仍然存在产权不清,权属不明的问题,为更好地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设施信息数据库,建立城市公共设施基础数据库、专业数据库、业务数据库、服务支撑库和决策信息库等,以全面了解城市公共设施安全与应急管理现状。

3.4 实现全民参与

西方国家在城市公共设施的安全与应急管理中,不仅政府积极参与,民众也通过非政府组织介入管理,形成政府、非政府组织、民众责任共担的应急管理体系,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充分发挥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同时整合应急救援物资和应急队伍,鼓励社区和志愿者在公共设施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实现全民参与。

4 结语

城市公共设施随着北京市经济水平的增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提高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应急管理体系以保障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公众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平.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基于国外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模式的比较[J].晋阳学刊,2011,11(2).

[2]蒋志辉.城市应急管理与城市安全[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3.

公共设施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小城市;公共设施;云浮市

1、引言

城市公共设施是以公共利益及设施的公共使用为特征的,是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服务和保障系统,它的现状反映出城市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水平,而它的分布、规模与组织,则直接影响着城市布局结构和生活质量。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从公共设施受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可分为公益性公共设施和营利性公共设施。同时,公共设施的内容设置及其规模大小与城市的职能和规模相关联。因此,本文主要以中小城市的公益性公共设施为探讨对象。

2、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公共设施设置的异同

2.1 种类

在满足一般消费与公共活动方面,大城市与中小城市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专业化商业服务设施以及部分公共设施的设置需要一个最低限度的人群作为支持。另外,大城市的职能较多,而中小城市的城市职能较少,因此,大城市公共设施的种类非常齐全,而中小城市公共设施的种类相对较少。

2.2 规模

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较大,中小城市的人口密度较小,在同样的服务半径之下,公共设施的规模也有很大的不同,大城市的规模很大,而中小城市的规模较小。

2.3 布局

大城市总的用地规模很大,而中小城市用地规模较小,反映到空间布局和距离的绝对尺度上,大城市公共设施的设置较为分散,而中小城市则较为集中。

3、公共设施的基本特征

3.1 公共设施体系作用机制

公共设施体系的作用机制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在现实之中,在政府行政作用体制下,公共设施体系表现为较强的“自上而下”的作用机制,而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则“自下而上”的作用机制十分明显,因此,应充分发挥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上下结合”促进公共设施发展。

3.2 公共设施发展的经济条件分析

通过对公共设施体系作用机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设施的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但是,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都是建立在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上,而中小城市的经济条件与大城市相比,无疑具有较大的差距。

3.3 公共设施与城市功能的关系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空间,具有多元的功能。公共设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1) 公共设施与城市政治功能

城市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这是由于政权机关的社会管理职能所确定的。公共设施中的行政办公设施直接承担着对城市及其周围广大地域进行管理的职能,而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也在城市的政治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大力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幸福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公共设施与城市经济功能

公共设施同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对于城市经济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公共设施的发展影响着城市经济发展的走向和后劲,完善的公共设施配置可以为物质生产创造充分的条件,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其次,城市经济流通和经济辐射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完善的公共设施,不同城市的经济集聚流通和辐射功能存在很大差别,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不同。因此,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是城市经济功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3)公共设施与城市文化功能

城市公共设施中的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承担着城市文化的部分功能,而且,城市公共设施由于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在建设时比较强调建筑的标志性作用,并十分注重当地历史和文化因素在建筑中的运用,从而成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4、云浮市公共设施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云浮市建市于1994年,位于广东省西北部,与广西的梧州市接壤,市区人口30万,属中等城市行列。建市至今,云浮市公共设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

4.1 投资主体单一

市区内现状已有的公益性公共设施大部分为政府投资建设的,市场资金进入来投资建设的很小。

4.2 建设用地难落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会受到市场条件影响,用地性质变更为营利性公共设施用地或其它用地属性,公益性用地较难落实。

4.3 总量不足

公益性公共设施发展的增速与同期的经济增速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更未能满足城市目前发展的需要。

4.4 规模不合理

公共设施与城市的发展规模不相适应,部分设施规模偏小,无法满足城市人口的发展,而另有部分则规模过大,利用程度明显偏小。

4.5 布局不合理

部分公共设施的位置与城市居住人口分布不相适应,导致设施利用率不高,服务半径明显偏大。

5、云浮市公共设施规划对策

5.1 强化总体规划编制,指导公共设施建设

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和手段,需要强化控制市场经济中市场管不了的事情。公益性公共设施作为为整个城市社会服务的城市公共物品,其中的大多数是市场无法提供的,需要政府通过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对其进行规划安排,以保证和有效指导公共设施的建设。

在规划编制中,由于公共设施的特殊性,在规划确定公共设施选址时,应使其具有良好的区位和可达性,以利于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应通过规划编制和实施,解决目前公益性公共设施布局不合理的局面,进而全面平衡城市公共设施的整体布局。

5.2 行业部门协作,加强专项规划研究

政府各部门之间应相互协同,成为一个整体来发挥作用,就城市规划中各个行业部门的配合和协调来讲,不仅要在规划决策之后共同执行,更要在规划之前进行信息互通与协商,参与到规划之中,才能保证规划决策之后有一个共同的平台,共同执行统一的政策。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和平台。通过城市总体规划这个平台,能够把各行业部门特别是公益性公共设施主管部门的发展设想在空间层次和发展时序上得到基本落实。

此外,各行业部门负责的专项规划也要与城市规划部门进行协调衔接,通过这些专项规划的编制,能够明确各行业部门发展的目标和步骤,并对各行业部门建设项目的实施,尤其是公益性公共设施项目的选址、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5.3 对公益性公共设施实行刚性控制,落实建设用地

随着城市建设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公共设施的建设用地很难得到保障。这就需要在规划中将此类建设项目作为严格控制管理的对象,进行刚性控制,使其在建设用地上能够得到具体的落实。

5.4 政府加大投人,加强政策扶持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应加大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同时,从政策角度和法律角度加强对公益性公共设施的保障,促使公共设施建设进入顺利发展的轨道。

5.5 多渠道筹集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根据其它城市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各自的优势,对于促进公共设施的发展十分重要。

目前,云浮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仍十分依赖政府投资,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入民间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减轻政府建设资金的负担,促进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建设。

5.6 构筑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设施体系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通过人口就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调整作用于城市公共设施体系,而城市公共设施体系的建设反过来也作用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进而作用于城市经济。因此,云浮市应加强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大力促进文化、体育、教育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多样化。

5.7 维系城市公共设施体系的整体平衡

商业性公共设施和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平衡发展对城市公共设施体系整体结构的合理至关重要。因此,既要认识到在目前来说,政府仍然是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的主导,应加大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制定相应的法规,确定财政支出中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的固定比例。又要在制定政策时应兼顾长短期利益,对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建设予以多方面扶持,除了政府直接投资外,可以通过利益捆绑或利益搭配等政策,为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争取更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6、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设施特别是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建设,从规划到实施,都应更加重视,做到合理配置,才能更好地体现城市的职能和特色,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城市功能,有助于构建幸福、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徐一大. 深圳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研究[J]. 城市规划,2001.

2陈力松. 从几个转变看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与规划[J].福建建筑,2004.

公共设施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南京老城;社区公共设施规划;规划方法;布局方式

Abstract: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as a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portant link, connected to the community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The old city of nanjing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2006 edition) "implementation so far, in the community public facilities planning methods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March 2011, nanjing planning bureau organization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old control in detail, focusing on the revision of the old resource intensi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vious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old and established the community public facilities planning, the planning method compared with the version control on detailed made a lot of improvement.

Keywords: nanjing city; Community public facilities planning; Planning method; layout

中图分类号:F540.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200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明确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地位。在土地选址、出让、划拨过程中,都必须以批准的控详为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成为规划管理最直接的法定依据。近年来南京老城执行的控详为《南京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版)》,其中社区公共设施规划主要参考《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但规划自实施至今,主要存在很多操作层面的问题。

1《南京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版)》存在的问题

1.1规划编制单元与行政管理单元不一致

城市公共设施特别是街道和社区级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主要由各区和街道依据相关部门建设计划来进行。而目前,规划编制单元主要是以城市道路、自然地形等为界线,与社区管理界线没有很好的衔接。这种跨行政边界的居住社区和基层社区两级社区服务体系的存在,导致了各街道政府间权责不清、互相推诿和无法落实等问题,增大了公共设施的实施难度。

2.2各社区采用等量指标配置,未按需配套

老城区由于历史发展原因,人口密度极不均匀,各居住社区、基层社区人口相差很大,需求也随之存在很大差异。2006版鼓楼区老城控详中划分的居住社区中,实际社区人口从1.9万人到6.2万人不等,基层社区实际人口从5千人到1万人不等,却为所有社区以统一的标准进行公共设施配套,忽略了供给与需求的平衡,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设施的空缺。

2.3配套缺乏统筹考虑

在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趋势下,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要更加注重规模效益和服务效率,尤其在资源十分紧缺的老城区,其服务对象不能仅限于自身所处的社区,还应尽可能向周边居民提供服务。但是,在老城的控规编制中,公共设施布局往往由于用地条件受限,很难找出理想位置的地块,此时容易出现利用边角地块见缝插针的现象,导致在相邻社区交界处的重复建设或其他区域的设施空缺。

2.4缺乏与上位规划或相关规划的衔接

控规编制中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不能只着眼于自身规划方案的制定,还需要统筹考虑相关规划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要求,如市总体规划、区总体规划和各职能部门对某类公共设施的专项规划等的控制引导,以及一些已有的项目审批结果(包括在有效期内的选址、用地、外部条件、规划设计要点、审定方案、建设工程许可)也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设置起着控制作用。忽略了这些相关规划对配套设施的要求,则会对配套设施的考虑不够全面,容易出现重复建设、漏建、布局不合理或无法实施等问题。

2.5缺乏对土地权属的考虑

老城的另一个特点是用地权属极为复杂,常出现规模不大的用地却被多个产权人所分割,边界也时常参差不齐。在规划中,规划编制人员往往依照用地性质确定地块界线,而忽略了产权界线的约束,既是对土地产权的忽略。06版控详中按照空间层面的规划要求布局公共设施,却缺乏对土地权属、土地征用及实施可行性的考虑,这将导致控规实施阶段的侵权纠纷,造成公共设施的布局与用地的落实难以保证,或者改变规划中布局的位置、缩减设施的规模等问题。

2.6配套设施落地困难

2006版控规由于主要依据《南京新建地区公共配套设施标准规划指引》,参照新区做法,公共设施一般以独立占地的形式进行布局,由于老城用地十分紧张、土地开发成本较高,给作为投资主体的政府带来经济负担太重等原因,造成控详在实施过程中公共配套设施少建、缓建甚至不建等现象。2006版控详实施以来,规划中大量独立占地的社区中心基本未能落实建设。因此,老城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建设形式应当考虑到老城自身特点进行合理规划。

2新版南京老城控详中社区公共设施规划方法改进

2011年3月,南京市规划局组织老城范围内的控详修编,规划通过详实的现场踏勘,与市、区、街道多级多部门的座谈和讨论,全面了解现状、深入分析问题、充分掌握需求,特别针对老城资源密集、矛盾突出的特点,确立了老城社区公共设施规划。对比2006版南京老城控详,这一次控详修编在社区公共设施规划方法上做了很多改进。

2.1社区组织优化

由于老城现状社区边界的划分更多考虑的是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因素,一方面造成社区边界相互间犬牙交错,不利于公共资源的合理设置,另一方面存在服务人口数量差异较大等缺陷,不利于社区组织。针对这些问题,规划应当在现有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基础上提出调整和优化,按照规模适中、服务便利、分配合理的原则,结合未来城市空间组织,对现有社区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逐步形成更加清晰、明确、便于管理的居住社区和基层社区二级结构,实现空间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2.2建立适合老城使用的配套标准

2006版控详参考的是《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该《指引》的出台是为了有效引导南京新区的住区建设,而老城和新区的差异性导致《指引》在老城控详中使用时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新版老城控详在编制过程中,通过对各类公共设施主管部门的调研和现行规范、标准的梳理,明确新的发展条件下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公共设施的配置要求,参照国内社区配套的成功经验,结合南京老城实际需求,为老城“量身定做”了一套社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确定分级体系、设施分类、配套指标与设施布局。

2.3老城配套实际需求分析

城市的发展,尤其是老城的发展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延续的,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对于社区公共设施,应当充分挖掘、合理协调现有的设施,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根据市民新增的需求不断完善设施配置。通过现场踏勘、资料整理、走访调查、与相关部门核对数据,从而对现状设施的规模与数量建立较为准确的认知,并根据现状设施的可利用程度判断是否将其保留。同时搜集规划范围内近年来规划项目的审批结果,查找其中是否有公共设施配建的要求,对已确定的设施种类与规模也应做详细的整理归纳。最后根据社区的人口规模和实际需求,依据老城社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计算出社区需要新增的设施规模。

2.4老城可利用土地梳理

老城区属于城市建成区,不像新城区那样可以预留土地用于建设公共设施,因此需要通过改造利用和功能置换等手段为公共设施提供建设用地。需要对现状土地利用潜力进行分析,找出可以更新改造及功能置换的用地,如棚户区、违建区及质量低下的建筑等,整理这些地块的地籍资料、出让情况、项目审批结果以及上位规划或专项规划对其的要求,并与规划管理部门、国土部门密切配合,准确核实土地权属关系与边界划分,再根据用地自身条件及周边环境判断其是否适合建设公共设施。

2.5布局方式的选择

在明确了设施需求与可供给的建设用地之后,应当选取合适的布局方式来进行公共设施的建设。老城区的用地由于自然发展,一般呈现无序的混合状态,功能较为混杂,公共设施由于多年来见缝插针的建设模式,形成了分散式布置的形态。这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提高设施规模集聚效益和降低建设成本来考虑,显然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方法和布局要求方面,应当针对各类设施的不同特点进行改进。一般有以下几种配建方法:

2.5.1混合集中

“功能混合”是依据各类设施功能的兼容性和关联性,将同类或可相互协作促进的设施布置在一起,有利于增加社区服务的多样性,方便居民在一个地点享受内容齐全且多样化服务,增进不同人群的集聚与交流,保持社区的活力。例如,将社会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与商业服务设施组合在一起,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气,增加设施的使用率,并且促进消费。“集中布局”是将功能相关的设施集聚在一个地块或一栋建筑内,一方面可节约土地,在老城区用地供应紧张、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大大降低建设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产生规模集聚效应,为公共设施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例如将医疗卫生设施和养老设施组合在一起,可以在医疗服务上进行互助与共享。原则上,新建的公共设施都应当采用混合集中的方法配置,可以重新选址建设,也可以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功能置换的方式补充扩建。

2.5.2适度分散

不同于那些讲求经济效益的公共设施,一些公益性设施和小型便民设施的建设要求并不能过于强调混合集中,而是应当深入社区内部,适度的分散布置,便于居民快速的到达与使用,例如小型文化活动站、幼儿园与便利店等。并且,老城区现状已经自发形成了很多小型的服务设施,有一些运营情况良好,也深受居民喜爱,应当尊重保留这些现有设施的存在,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改善服务环境,增加服务功能。

2.5.3独立与复合

公共设施应当依据其不同的项目特点选择独立占地或附建于其他建筑之内。如幼儿园、派出所等功能相对独立,并且需要避免过多干扰的设施,应选择独立建设;对于文化活动中心、商业设施等不严格要求独立占地的项目,尽可能与其他建设项目统一考虑,起到相互促进和节约用地的作用。

3结语

南京老城是南京悠久历史的承载地,也是现代城市功能的集中地,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面临着空间资源紧缺与城市公共服务需求不断提升的双重压力。老城控详中的社区公共设施规划应当制定针对性的规划对策,使用科学的规划方法,选择合理的配建模式,以便更好的适应老城新的发展要求,实现高效便捷的城市生活,不断提升老城宜居品质。

参考文献

[1]周岚, 叶斌, 徐明尧.探索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新思路――南京城市新建地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引介绍[J]. 城市规划, 2006

[2]宣莹, 陈定荣.城市和谐社区公共设施的规划策略――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指引[J]. 城市规划学刊, 2006

[3]张春艳, 张敏, 王培鉴.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探索――以重庆主城区观音桥、龙溪、龙塔社区为例[J]. 规划师, 2010

[4]李晓芳.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公共配套设施规划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重庆大学, 2006

公共设施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设施;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的重大成果。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在逐年扩大。尤其是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城市规划设计方面更是走在了国内的领先位置。而一些中小城市,尽管在财力等方面还比较薄弱,但其具有非常大的规划空间,因此,往往规划布局的更为科学、合理。另外,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导致城市之间的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也是极不平衡。本文首先对国内的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现状进行分析,并讨论其中出现的管理规划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

一、国内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现状

目前,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致使其在公共设施的规划设计方面,严重的与实际情况不符。很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并且,相对于商业性等建筑面积,公共设施的用地面积不足城市用地的百分之十五。在一线城市中,人均公共设施用地不足十平方米。

二、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编制收集的资料不足,分析不够透彻

通过对我国近五十个大中城市的公共设施调查发现,一些城市在对公共设施的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缺乏齐备的相关资料,而且,这些资料的分析亦缺乏透彻性。用地的分类不够全面,甚至在传统的七项设施用地中,常常忽视社会福利用地。

(二)社会福利设施的建设速度迟缓。

自从一九八二年世界老龄大会规定老年人的起点以及老龄化界标准之后,对照国内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早在一九九九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相对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却是严重不足。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城市以及西部等省市,其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水平相对较低,政府出于城市经济增长方面的考虑,往往有意无意的对福利规划建设事业进行忽略。从而导致当地的福利设施以及残疾人康复设施严重不足。即使是在一些较大城市,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例如:天津的老年人口预计在二零二零年,将占城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而这一趋势势必对劳动力需求造成重要影响。并且,政府投资兴建的养老机构不足总体的百分之十。

三、公共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措施

(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已成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据公安部2001年统计,全国城市共吸纳暂住人口4744.3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8.5%。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17.92%,到2002年这24年间城市化水平上升了21.1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88个百分点,是世界同期城镇化速度的2倍多,达到了39.1%,与1998年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8%相当。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呈现东高西低,西部地区北高南低的格局。城市化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已不再单纯的是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而应强化和突出城市的功能。我国城市化发展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城市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大量人口的流

人给城市功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一系列负面效应。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犯罪增加、污染严重等新问题需要我们面对,但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势在必行,政府应正确地疏导,并加大公共设施的投人,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承载平台,城市公共设施成为城市的发展重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通过城市人口的就业结构和城市用地结构两方面反映出对城市公共设施体系的发展要求,而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反过来也作用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进而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为了使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从区域和城市的关系、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的关系、城市公共设施体系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考虑城市公共设施体系的结构、布局,并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与经济发展之间建立起互动机制,构建一个适应性强,利于城市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设施体系。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势在必行。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提高,第三产业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城市的管理者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催生一批新的产业诞生,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步伐,提高政府的财政能力。

(三) 以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完善城市指标体系

科学的发展理论是我们构建城市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合理布置公共设施,做到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的品位。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应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为市民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还要尊重自然规律,把人类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为子孙后代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

(四)政府应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利益,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社会福利事业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观念的改变,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家庭在不断的提高。据调查,在有老年人的家庭中,老两口家庭占52.4%,空巢和丁克家庭的增多,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弱势群体这一不得不重视的社会群体,必将给城市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城市规划工作者应给予更多关注。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还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及超特大城市刚刚起步,中西部地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还没有被提到日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又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仅靠市场的调节,保证不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城市公共设施和社会发展设施的用地和建设也得不到保证。政府应着眼于公众的利益,对经营性公共设施加以引导,对公益性公共设施应加大投人和积极的扶植,利用政策和法律的手段,保证城市公共设施和社会发展设施的用地和建设得到落实,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城市中的公共设施是城市整体发展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重要体现。其规划管理的质量高低,直接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规划质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人口数量逐年增多,并且,对公共设施的建设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几种公共设施类型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需求。然而,多年以来,我国在对城市的公共设施规划管理方面缺乏相关的技术执行标准,加之地域、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个省市之间在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引起了国内的广泛关注,甚至对人口的流动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当前城市建设现状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公共设施规划管理方面的相关改革措施。希望能够为有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管理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汪瑞.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边缘区土地集约利用思路的探讨——以泉州市为例[J].襄樊学院学报.2011(11)

[2]姜秀娟,赵淑玲.谈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城市边缘区的规划问题[J].现代城市研究. 2009(08)

[3]薛华培.城市边缘区的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与方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03)

[4]张雪飞,刘晓惠.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保护模式与策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12)

[5]薛华培.城市边缘区空间环境现状分析与城市设计对策[J].现代城市研究.2009(12)

[6]马晓萱.滨海新区社会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对策研究[J].城市.2008(06)

[7]黄远,匙静,姚鹏.城市公共环境中的公共设施理念——关于石家庄市城市公共环境建设问题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24)

[8]裴丹,李迪华,俞孔坚.城市边缘区农村城市化和谐发展的模式研究——以佛山市顺德区马岗片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6(03)

[9]陈新,柴秀梅,王魁.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规划策略研究——以天津市环外新家园居住区选址建设评价研究为例[J].城市.2009(09)

公共设施现状范文第9篇

关键词:残疾人;公共设施;社区;便利性

残疾人公共设施即无障碍设施,是指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居住区等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在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逐步实行方便残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设计规范,采取无障碍措施”。从2000年至今,虽然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发展较晚,仍存在不少的问题。适逢近年广东省政府提出“幸福广东”的任务,研究并实施残疾人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是当下势在必行的社会任务之一。

1 残疾人公共设施的背景

国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对残疾人公共设施进行研究,当时在丹麦、瑞典等国家就有专门提供给残疾人的设施。从1961年美国订制世界上首个《无障碍设计标准》起,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制定了有关于残疾人的法律和无障碍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如今,国外的残疾人公共设施更关注于与无障碍环境的融合,显现出内涵不断扩展、规划设计标准更细致、政策法规更加完善、建设与管理全面发展、政府与社团相互促进以及群众认可广泛等新特点。

相比之下,我国的发展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残疾人公共设施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发展的三个阶段。随着两轮五年计划的摸索和实践,无障碍建设专项规划的基本框架正在逐步形成和稳定,除了上海和杭州之外,深圳等城市也开展编制全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规划,残疾人公共设施正向着科学系统的方向不断发展。

2 广州市残疾人公共设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广州市残疾人公共设施的现状

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城市,残疾人公共设施的发展较于省内其他城市均处于先进水平。其中广州市体育馆内的无障碍设施曾被外媒评价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然而,在旧城区内,残疾人公共设施的水平仍相对落后,即使是最为常见的盲道也已被严重磨损,发挥不了原有的作用。同时,在广州繁华地区如体育中心周边,残疾人公共设施的建设仅限于基础性的设施配置。无障碍设施还没有真正实现与社会环境友好融合在一起,提供良好的无障碍环境。

2.2 广州市残疾人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

重建设,轻管理。近年随着中央部委牵头加强全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广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也成为地区重点工作之一。盲道的长度日益增加,但回过头来看旧有的盲道却是日渐损坏,在旧城区内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同时,盲道被绿化树、报刊亭、公交车站占用却没有标志提醒盲人,建好的设施形同虚设。

规划不合理,设施使用频率低。在建设时由于没有对设施所在地区作出细致的前期调研,部分地区的残疾人公共设施建设在远离居民楼的地方或者是居民不常走的道路上,使得残疾人设施几乎没有人使用,极大程度浪费了公共资金。另外,部分作为对外标志性建筑残疾人公共设施十分完备但由于不经常对外开放,使用频率极低。最为需要残疾人公共设施的社区却连最基本的盲道都配备不全。残疾人公共设施不应该作为官员炫耀的政绩,落实到百姓需求才是最好的资源配置。

3 残疾人公共设施发展的新特征

社区化是残疾人公共设施发展的趋向。社区化即将传统的集中供给的公共服务设施转向以社区为基本提供单位,降低服务设施的成本和扩大服务对象覆盖面,让服务对象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设施带来的服务。社区化残疾人公共设施相比起指标式的建设更能让残疾人公共设施做到真正为残疾人提供帮助,更能鼓励残疾人出行,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

《残疾人权利公约》提出为残疾人提供便利化无障碍设施。2014年12月11日华南农业大学红满堂大讲座“理念与变化: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残障视角”从残疾人的角度深度探讨未来残疾人服务以及残疾人公共设施的发展趋势,其中便利化残疾人公共设施提倡残疾人公共设施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应当是面向全体公民带来实质的便利,而不是仅针对残疾人所设置的一种特殊设施,使其本身就具有歧视的性质。

基于以上新观点,结合广州市天河区穗园小区的考察情况,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4 广州市社区残疾人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体系

广州市社区残疾人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体系是以社区为基本建设单位,由各街道办统筹,国家公共设施建设财政预算中分拨一部分为专项资金用于社区残疾人公共设施各个方面的体系。在该体系中,应当设置统一的启动标准,若社区内的残疾人数量没达到该标准,则本社区的残疾人公共设施建设可纳入或者由相邻的社区提供。本体系旨在以社区扩大残疾人公共设施的覆盖面,同时进行技术革新,在充分了解社区内残疾人的需求提出符合便利性残疾人公共设施,逐步消除原有的歧视性。最终实现社区设施圈的不断丰富发展,以交通、道路基建为连接的社区网覆盖全广州,使广州市残疾人公共设施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本体系分为社区基本定位、社区特色规划、便利性建设以及日常管理维护四个层面,前一层面是下一层面的基础,后一层面为前一层面提出实时反馈,自我修正,良性循环。

4.1 社区基本定位

作为体系的第一层面,社区定位主要调查本社区残疾人的数量、残疾类型等情况,分析残疾人的出行生活需求,预测设计公共设施具备的功能。应当说明,在预测设计环节中,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型对残疾人公共设施功能应当作出重要程度的考虑。基本定位实质上是残疾人公共设施建设的前期调查,做好第一层面有助于决策者更了解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建设更符合需求的残疾人公共设施,对提高残疾人的满意度和幸福度,鼓励其融入社会发挥自身的才能起到促进作用。

比如考察的穗园小区中绝大多数的残疾人是肢体残疾的中老年妇女,而视力残疾的仅有5人,该社区残疾人的需求主要是出行需要别人推轮椅或者是设置更多的扶手。在功能设计中,残疾人需要的功能为提供志愿者帮助服务和辅助行走的帮助,少数的视力障碍出行导向。

4.2 社区特色规划

在了解残疾人的需求后,结合本社区的现实路况、原有公共设施分布情况、残疾人群主要出行路线以及日常活动内容后,选定需要增设残疾人公共设施的地点,设置符合该地点情况的残疾人公共设施。在第二层面主要是将残疾人公共设施与社区环境相结合,构建无障碍环境,将残疾人的声音更多地体现到实质的残疾人公共设施上去,实现残疾人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民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在穗园小区中,居民楼通往该小区的康复中心有一段长约300米的缓坡,该坡道可设计为符合轮椅使用的缓坡。在居民楼走向公交车站的人行道上,可在围墙、花坛等设置扶手供肢体残疾的妇女使用。小区内有两个十字路口且车多人多,为盲人提供方便可设置过马路的声音信号装置。

4.3 便利性建设

将社区内残疾人公共设施的规划实现的时候,实现残疾人公共设施设计的技术革新,纳入健康者的人性化需求,使其更具符合便利性残疾人公共设施。想人所想,无差别对待,是该层面要传达的理念,借助该层面的建设无形中在社区内宣传互爱互助的精神,从意识上改变原有的歧视,让人们逐渐意识到残疾人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份子,残疾人和健康者都有一样的需求,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在穗园小区的公交车站中,上下班高峰时期人非常多,而且每当公交车进站人们便一拥而上,很容易发生事故。在公交站点上,可结合扶手的规划,在公交车站前安装拦马,其高度刚好是扶手的高度,这样在为肢体残疾人提供帮助的同时也能够引导人们自觉排队,减少意外的发生。在残疾人公共设施创新方面,可打破原有的实物设施,借助网络平台构建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比如穗园小区内的肢体残疾妇女有时候出行需要别人的帮助,那么可以在社区内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号,提供在线帮助预约,在残疾人预约服务的时间内上门,搀扶或者是推轮椅将残疾人送达目的地。该服务设施不一定只服务于残疾人,有时候健康者提比较重的东西或者暂时受伤不便出行,也可以通过预约获得帮助。

4.4 日常管理维护

残疾人公共设施建设好后,后期的设施管理和维护能够延长残疾人公共设施的使用寿命,减少更换频率,对于节约国家公共设施建设资金是重要的环节,当然也是现今广州市乃至全国都缺失的环节。在残疾人公共设施维护方面,制定合适的周期定期检查,发现损毁、丢失的情况需及时更换,若发现长期没有更换的现象居民可投诉至统筹部门,部门的绩效考核将以此作为指标之一,真正将日常管理维护的工作落到实处,实行谁统筹谁负责的制度,杜绝踢皮球的情况出现。

仍然以穗园小区为例,日常的清洁工作可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外的清洁工作交由社区环卫工人负责,如人行道边的扶手、无障碍缓坡等;室内的清洁工作则交由该单位的清洁人员负责,如图书馆的有声朗读设备、坐厕等。

5 总结

残疾人公共设施体现着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公平,其设施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残疾人通过公共设施的帮助正常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在与自身相适应的社会岗位上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对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营造出自强不息的社会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下一代,形成良性循环,最终真正实现幸福社会。

参考文献:

[1]樊行.国内外无障碍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的比较及启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02).

[2]杨立雄.残疾人服务设施利用率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甘肃社会科学,2013(01).

[3]张栋.残疾人服务设施地方化发展趋势研究[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0.

公共设施现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运营管理;综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224

1村镇公共设施概念界定

公共设施又称为公共服务设施,其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有较为明确的定义,是为了满足不同阶层群众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设的居住区配套建筑设施并提供相应服务的总称[1]。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目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提高村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是实现村镇健康发展的要求,因而,公共设施的配置是完善居住性能的重要因素。

村镇内部情况不同,所需公共设施种类也有所不同,《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中从公共设施所能提供服务种类的角度对公共设施进行了分类,包含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市场六类。简单来说,公共设施就是由中央及地方政府分配的供给村镇区域居民普遍意义上应配置的共同性设施,镇政府部门为了满足居民正常生产、生活而在其基本生活范围内直接或间接提供的服务设施,将公共设施分为基本和可选择两类,前者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文体科技和医疗卫生,后者包括商业金融和农贸[2];从更广义的角度,公共设施不仅是硬件上的建筑、设备,还包括围绕这些设施所提供的数据与技术服务。

不同学者对公共设施的划分标准有所不同,杨新海等(2013)将公共设施分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每种设施又分为半径依赖型和镇域服务型,半径依赖型服务设施是指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镇域服务型设施的服务范围作用于整个镇域地区的居民生活需求[3]。结合政府部门有关文件及学者对公共设施的定义,主要的公共设施归纳在如下:①行政管理――人民政府、公安局、法庭、农林土地管理机构、税务局、交通监管站、居委会;②教育机构――专科院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③文体科技――体育场、公园、影院、图书馆、文化站、科技馆;④医疗保健――医院、防疫站、卫生室、计划生育指导站;⑤商业金融――百货店、超市、日用杂货店、药店、书店、银行、邮局、饭店、旅馆、理发、浴室;⑥集贸市场――粮油、土特产、蔬菜、副食品、畜禽、水产、肉类;⑦社区服务――敬老院、老年活动室。因村镇的等级(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及具体实际情况的不同,所需的公共设施需要区分为必要、非必要和不需要,例如高级中学对于中心镇是必要的,一般镇是非必要的,中心村、基层村则不需要配置。

2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

西方学者对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方法与理论有较早且深入的研究。埃比尼泽・霍华德(1898)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以应对英国城市因交通不顺畅、自然环境恶化及城市化迁徙严重的状况导致的不良社会环境问题,他对城市的布局结构提出独到的见解,认为空间的相互隔离控制或者内部设施功能的重组可以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采用的主要手段是对居住区及其附属公共设施进行空间上的重新排位与疏导[4]。道格拉斯・戴蒙德在1912年率先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认为它是社会结构的可重复的组成单元,并认为社区公共设施的规划是其设计的关键要素[5]。1929 年美国建筑师科拉伦斯・佩里在戴蒙德的基础上提出“邻里单位”理念,“邻里单位”就像是一个个的细胞,内部拥有可以提供居住者必要生活需求的空间与配套设施,以空间划分,分为住宅、交通、商业、休闲娱乐等[6]。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沃尔特・克里斯泰勒于1933年首次提出的,中心地是指可以向周围居民提供各种货物以及服务的地方,并认为市场、交通和行政决定了中心地的形成与辐射范围[7]。费德分级构成理论是在“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对居住区规划延伸,按照居民购物的特性来分级,如购物地点、频率、方式、内容、距离等,并据此原则设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其理论对公共设施配置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8]。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主要包括设计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原理与标准、布局与选址以及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规划等。优化配置的第一步是设计配置原理与标准,公共设施配置的基本原理是指在大量观察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的可以指导适合大多数村镇的一套配置规律,而标准则是在这套规律上进行更为明确的细分,比如大型中心村镇要有比小型村镇配置更多、更为先进的公共设施,且要对大型和小型的村镇规模与人口有较为准确的界定。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选址与规划也是优化配置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每种类型的公共设施有其本身可作用的半径范围,且由于相同半径范围内人口稀疏程度不同,公共设施的承载力也会对服务具有一定限制,如何有效地将有限的公共设施资源布局分配到各村镇的各区域,从而使得居民可以获得最大效益是意义重大的。

(1)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原理与标准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首先需要建立一套配置的原理与标准,确定配置公共设施的基本共通点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公共设施的配置。耿健等(2013)总结我国村镇公共设施配置的一般方法有以下几点:按使用功能、按村镇等级、按运营方式(公益性、经营性)、按“千人指标”,并认为所有村镇公共设施完全公平均等投入是理想状态,不切合实际,政府应当紧抓重要设施配置(尤其是医疗与教育),对于其他公共设施应在市场的自由运营机制下做好资源配置工作[9]。鉴于我国资源供给与村镇所需之间存在缺口,公共设施优化配置时首先需要实现最基本的均等公平,也就是说生活所需的服务设施如医疗、教育等是必须要加以优化改善的,其次再结合不同村镇经济、自然现状按标准、按等级进行分配。对于经济落后、资本难以流入、效益低下的村镇,应主要由政府部门从财政资金中拨款建设,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适当放权,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作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既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又可以适当激发村镇当地居民的参与意识。

下表为中国2010―2014年村镇每万人的卫生院数量、床位数、医护人员数。

多数村镇公共设施的简化配置标准首先应调查其村镇的规模与人口,其次是经济现状与区位条件。从这样的标准中可以看出,配置需要讲究人均可接受的公共服务相对公平与效率,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村镇所具有的不用的政治、文化、自然条件氛围,补充其所需公共设施配置,使得公共设施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2)村镇公共设施的布局选址

政府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村镇公共设施资源的有限性,因而,在我国村镇数量繁多的基本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建设村镇公共设施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968年,麦克尔・忒兹考虑在效率与公平的前提下最优化布局村镇公共设施,提出运用公共设施区位分布平衡模型假设进行了数学推算,此后其他学者基于他的研究根据距离、影响、效益等空间因素使用数学假设与计量分析公共设施的布局问题。学者普遍比较认同的公共设施布局关键是公平化与效率化,以公平和效率的适宜性评价作为公共设施规划的引导原则,考虑人、地形、经济因素,按时间分为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从近期来看应将重点放在自然与社会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而从中远期来看则应为适宜性水平较高的地区优先提供更高层次的公共服务,并逐步建立一个覆盖整个镇(乡)居民的基础公共设施服务体系[10]。杨贵庆等(2011)发现东部和中部地区村镇居民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与西部地区略有不同,前者希望公共设施的建设集中在活动与健身方面,西部地区除了对上述方面有要求外,还希望提高村镇医疗设施水平[11]。因此,布局规划不仅需要对村镇的外在条件进行分析,还要从村镇居民的需求出发,做到真正契合居民的所需所想。

村镇公共设施的布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村镇的地理位置、规模、人口、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在配置时需要综合以上因素,因地制宜,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服务需求的同时,致力于提升村镇整体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提高村镇的活力。

(3)城乡一体化下村镇公共设施的规划

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市与村镇在公共设施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国家提出了城乡统筹战略,希望可以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公平化。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坚持以城镇为核心,带动乡村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在考虑村镇人口与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划分各层级公共设施。张京祥等(2012)提出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应做到公平且基本的机会均等,即不因经济与自然条件等外在因素影响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基准水平,为了改善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低水平、均质化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互相分析的现状,需要重点关注三个维度:行政体质层级维度、地域维度、动态发展时序维度[12]。高等级的村镇可以带动低等级村镇的发展,同样,高等级村镇的公共设施的配置与功能服务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低等级村镇,但是基准的公共设施服务水平的均等是必要的,这是基于大局平等原则下的内部差异化分配。

综上,村镇设施的优化配置的目标是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从公平和效率两方面提高居民的满意度,缩减贫富差距导致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普及的差异,更好地构建和谐城乡发展模式。实现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优化配置,需要满足以下三点:第一,应尽可能地使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辐射范围及使用效率最高;第二,在村与村、镇与镇之间均衡分配公共设施资源,协同发展,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减少资源浪费;第三,现代化村镇的发展是动态的、持续进步的,公共设施的配置需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以优化配置带动村镇发展,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符合居民的基础需求。

3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发展过程

国家对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配置方案已做出明确的要求,各省和直辖市基于国家的标准规范,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适用本地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准则。国务院第三次常务会议于1993年5月7日通过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家其他标准规范有《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1993)、《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镇(乡)村文化中心建筑设计规范》(JGJ156―200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1993)等,众多省市也建立了自己的标准规范,如《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8)、《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2004)等。这些规范中涉及的公共设施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机构、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设施、生产建筑、工业用地、仓储、公用工程、公共绿地、农林种植地、交通等方面,在公共设施的选择、配置与管理方面主要依据村镇的规模、人口、资源与环境、历史文化等情况。

西方学术界对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的研究较早,在借鉴西方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及我国近些年城乡统筹建设下公共服务设施的实践发展,自1980年起,我国各界学者逐渐开始研究村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与管理。较早的对公共设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统筹建设发展与公共设施的布局规划领域,如叶舜赞(1980)研究辽宁中部地区小城镇地区范围,他结合经济与人口布局分析各项设施建设的总部署[13];曹护九等(1987)通过研究黑龙江省村镇建设发展,发现基础设施的落后状态与村镇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严重影响整个乡村的经济建设,并提出了村镇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公共设施大量投资需要有效的管理机制,不可盲目建设[14];李华树(1994)认为加强村镇规划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积极性,要合理规划村镇住宅、企业、公共设施、公益项目等的用地布局,此外,有效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乡村景观是营造地方特色、吸引外部资本的一种有效方式[15]。

除以上研究内容,近年来多数学者对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的研究还集中于公共设施配置影响因素、标准体系构建与运营管理模式领域,与此同时,“均等化”的理念受到学者们的推崇,但是对村镇公共设施“均等化”的具体定义上有所不同。胡畔等(2010)希望可以实现村镇基本公共设施均等化,他们引入空间分析方法来解决公共设施的配置问题,指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与选址要遵循公平原则,在最后的调整阶段要以效率原则为主[16]。谢波等(2014)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认为追求过度的基本公共设施“均等化”会导致政府运作体系过大,反而不利于村镇的统筹发展,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这一制约愈发突显,“均等化”的实现必须依托公共服务设施的资源配置、供给方式和管理运行的完善,且在公共设施种类、人均使用效率和各社会阶层群体利用机会实现均等[17]。

(3)村镇集贸市场

村镇农产品的物流集散依赖于村镇集贸市场,集贸市场不仅是村镇居民赖以生活的不可替代的平台,更是村镇与外界建立商贸往来的重要枢纽,对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信息公开透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集贸市场公共设施的优化与管理主要建立在村镇市场交易技术和村镇市场风险预警与控制技术。具体内涵为在分析村镇各类市场服务半径、功能承载力和市场分工的基础上,针对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的功能搭配,开发村镇多级市场协调共生分布技术,为实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超市功能对接,设计集贸市场和超市参与的村镇批发市场多功能对手交易设施配置方案,并通过对不同类型村镇市场交易模式进行研究,制定村镇市场电子交易、退货理赔等交易服务规程。建立村镇市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村镇市场商品交易风险预警技术,是为村镇市场商品交易价格稳定、供求平衡提供支持。从适用性、经济性和便利性等角度,在运营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村镇市场内部交易设施、仓储设施、交通设施、检测设施等主要设施的管理工作。

(4)应急公共设施

应急公共设施是村镇公共设施中保障居民在紧急情况下人身安全的有力保障,根据村镇突发事件的类型、发生频率和强度,配置典型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多视角导向标志,编制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手册,为村镇居民提供应急引导服务。村镇应急服务设施的优化配置、运营和监管工作离不开系列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实施,如应急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布局技术和方法、应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情景模拟技术、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融投资、建设、使用、维护为一体的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及管理规范、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运营与维护动态监控体系等。

5总结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不是简单的保管和操作公共设施,而是结合现代化的科技与思想使得公共设施从本身简单的功能转化成具有多功能效用的设施,其关键要素是管理方案的选择与相关技术的设计和支撑,良好的运作体系帮助村镇更快地走向现代化,使公共设施可以更高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公共设施在优化配置及运营管理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地应村镇居民所需更新设施及相关管理技术,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从而得到符合不同村镇本土发展的有特色的设施配置及管理运作模式。综观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从以空间布局为主的配置理论到实证研究,再从实证研究中总结归纳出适用各地村镇的通用性的配置标准,逐步具体化优化配置的细节与管理的方式,不断融入现代化的观念与技术,最终呈现严谨的、有条理的、具有较高可行性的方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本社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时曼曼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杨新海,洪亘伟,赵剑锋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苏州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3)

[4]黄琳,张祚田园城市理论对我国城乡土地利用问题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759-4760

[5]张大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与建设进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8(2):141-146

[6]李强从邻里单位到新城市主义社区――美国社区规划模式变迁探究[J].世界建筑,2006(7):92-94

[7]张大卫克里斯塔勒与中心地理论[J].人文地理,1989(4):68-72

[8]杨靖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9]耿健,张兵,王宏远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协同配置”――探索规划方法的改进[J].城市规划学刊,2013(4)

[10]崔敏,蒋伟均等化视角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以河南省镇平县农村为例[J].规划师,2011,27(11):18-23

[11]杨贵庆,杨建辉,张颖薇,等农村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村民满意度调研及需求分析[J].小城镇建设,2011(11):67-70

[12]张京祥,葛志兵,罗震东,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研究――以常州市教育设施为例[J].城市规划,2012,36(2):9-15

[13]叶舜赞辽宁中部地区小城镇发展初探[J].城市规划,1980(5):34-40

[14]曹护九,丛树京黑龙江省村镇建设发展战略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87(2)

[15]李华树关于农村集镇规划建设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1994(6)

[16]胡畔,谢晖,王兴平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内涵与方法――以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为例[J].城市规划,2010,34(7):28-33

[17]谢波,彭觉勇,罗逍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内涵及其规划策略――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实践经验的思考[J].规划师,2014(5):11-16

[18] Deverteuil GReconsidering the Legacy of Urban Public Facility Location Theory in Human Geography[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0,24(1):47-69

[19] Ribeiro A,Antunes APA GIS-based Decision――support tool for Public Facility Planning[J].Environment & Planning B Planning & Design,2002,29(4):553-569

[20] Halden D,Jones P, Wixey SAccessibility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D].London: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2005

[21] Doerner KF,Gutjahr WJ,Nolz PCMulti-criteria Location Planning for Public Facilities in Tsunami-prone Coastal Areas[J].Operations Research-Spektrum,2009,31(3):651-678

[22]杨细平,张小金村庄整治过程中公共设施配置的标准与途径[J].规划师,2007,23(10):74-78

[23]黄德春,余芳城镇公共设施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7(20):144-146

[24]何芳,李晓丽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特征及满意度因子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四高小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0(4):83-90

[25]倪嵩卉,李国庆,倪嵩城乡统筹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1(12)

[26]黄桂林,张于村镇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构建研究[J].经济师,2013(3):10-12

上一篇:市场统计学范文 下一篇:医疗数据安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