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安全范文

时间:2023-12-04 17:43:35

公共设施安全

公共设施安全范文第1篇

北京地铁事故直接原因:地角螺栓断了

7月5日上午9时36分,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A口上行扶梯发生设备溜梯故障,造成一名少年身亡、3人重伤、27人轻伤。

据《新京报》报道,7月5日晚,北京市质监局表示,经初步调查,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固定零件损坏,扶梯驱动主机发生位移,造成驱动链条脱落,扶梯下滑”。而扶梯损坏的固定零件是主驱动的地角螺栓。但究竟是由于维护保养问题,还是设备本身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技术鉴定。

据悉,发生事故的电梯由奥的斯(OTIS)公司生产。京港地铁公司发言人杨苓表示事故发生时,该电梯仍处于质保期内,6月22日还由生产厂家进行了例行的检查及维护保养。目前,在北京地铁4号线运行的10部同品牌电梯已全部停止使用。

针对此事件,奥的斯公司官网7月5日发表声明称:“感到极度的震惊和悲痛,对于伤亡者致以最诚挚的关心和慰问,并对事件产生的影响表示最深切的歉意。”奥的斯表示,已派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赶赴现场,与政府调查小组和京港地铁公司紧密配合,力争尽快查明原因。同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善后工作。

专家呼吁赔偿尽快进行不能免责

据《北京晚报》报道,对于本次事故的责任追究,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邱宝昌指出,不管故障原因是什么,按照《侵权责任法》第37条规定,作为服务提供者,京港地铁公司都是不能推脱的第一责任人。

他认为,对于京港地铁公司而言,排在首位必须处理的问题应该还是在第一时间对伤亡者进行赔偿。如果事后证明事故原因确实是电梯产品缺陷或者是维修保养不到位,京港地铁公司完全可以向扶梯生产厂商追偿。

另外,他表示,在民事责任之外还有行政监管责任。运营主管部门、负责安全生产管理的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不能免责。

频频出事的城市地铁

奥的斯电梯发生这样的事故并非首例。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2010年12月14日,在深圳地铁1号线国贸站一台上行的奥的斯自动扶梯也发生逆行,造成25人受伤。后查明事故原因为扶梯驱动主机的固定支座螺栓松脱,1根螺栓断裂,致使主机支座移位,造成驱动链条脱离链轮,上行扶梯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电梯故障在北京地铁也并不是第一次。2008年3月4日、2009年12月8日,北京地铁曾连续发生电动扶梯故障,造成多名乘客受伤。

另外,就在7月5日这起事故前一天,北京地铁4号线安河桥北站至北宫门站隧道一侧的电缆突然脱落,造成区间轨道停电,该路段无法正常通行。

事故拷问公共设施安全

城市地铁系统接二连三发生的安全事故,更是为国内公共设施安全敲响了警钟。

《京华时报》评论称,公共设施为公众服务,更应保障公众安全。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不仅要承担起营运的责任,更应承担起社会安全的责任、维护公民权利的责任。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这是行政责任的必然延伸;对于运营企业而言,这是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当前,由于城市交通所需,也由于拉动GDP、制造政绩所需,各地地铁项目不断上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隧道中心主任王梦恕,曾对地铁建设的安全隐患忧心忡忡,强调要重视工期紧、抠投资、分包机制等引发的问题。北京地铁电梯事故与工期、投资、分包等有没有关系,还有待调查。不过,这已经提醒我们,在“地铁”时代,安全应该永远放在第一位。

公共设施安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设施;事故频发;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097-03

公共设施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涵盖范围极为广泛。公共设施的数量、质量、种类、分布、管理、安全等,直接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状况、经济的健康运行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一定要符合安全性、易用性、平等性等基本准则。唯此,公共设施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公共设施事故频繁发生,诸如电梯伤人、动车相撞、桥梁断裂等问题层出不穷,不仅阻碍了经济发展,同时也违背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性原则。

一、公共设施的定义及设计原则

(一)公共设施的定义

分析公共设施事故频发的原因与对策,首先需要厘清什么是公共设施?社会上有哪些设施属于公共设施?目前,学术界对于公共设施的定义大同小异。由黄恒学、张勇合编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一书对公共设施作了如下定义:“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等服务设施。”以上可以看出,这一定义的内涵十分宽泛,凡是能给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设施皆为公共服务设施。

关于公共设施的社会产品属性,一般认为它是由公共政府提供的、由社会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产品或服务。但笔者对此观点存有异议,原因在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本质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并存。但问题是,并非所有的公共设施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性。有的公共设施的使用者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影响体验感受、降低使用品质,即产生竞争性;还有的公共设施只有在使用者支付一定费用或满足一定条件之后,才有权享用或使用,即产生排他性。鉴于公共设施是由政府单独供给或组织其他社会机构进行供给这一事实,笔者主张,从经济学的视域考察,公共设施就是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的纯粹公共物品和不完全公共物品。此外,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即公共设施是满足人们的共同性需求和公共空间选择的设施,如公共信息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公共教育设施、公共绿化设施等。据此可知,公共设施的服务主体或服务对象就是全体社会公众。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公共设施的服务对象不是某个人或某类人,而是面向全体社会公民开放;公共设施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凡是服务于社会公众的设施,皆可视之为公共设施;公共设施的供给者不仅是各级政府,还包括公益性组织、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因此,笔者对公共设施做出如下定义:公共设施是由政府提供或由政府组织有关社会机构提供给全体公众的公共物品和不完全公共物品的统称,包括公共交通设施、公共通讯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文化设施等。

(二)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公共设施既然是为全体公众服务的,其设计原则就与全体公众的利益紧密相连。公共设施为公众提供的利益,首先是安全,其次是实用,再次是方便。除这三大基本利益原则之外,也包括诸如公平性和持续性等重要原则。

第一,安全性原则。公共设施为公民提供服务,首先必须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首当其冲的设计和建造原则。公共设施在为公民服务时,如果不能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其他功能也就失去了意义。安全使用重于泰山。

第二,实用性原则。公共设施的实用性原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功能是满足公众的使用需求,只有能够满足公众的使用需求,公共设施才有存在的价值;其二,在此基础上,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和建造必须科学合理,避免“大材小用”和“铺张浪费”。

第三,便利性原则。公共设施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公众在使用时是否方便。公共设施的便利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进出、使用方便,维护、更新简单等等。例如,公共汽车上的踏板,如果位置设计得过高,不方便乘客上下车;反之,如果设计位置得过低,又可能影响车辆的通过性能。最佳解决方法就是设计一个可伸缩的自动踏板,行使时收回,停车时伸出。这就体现了公共设施的便利性原则。

第四,公平性原则。公共设施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还应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广泛性特点。公共设施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公民,不同的公民个体或公民群体在文化水平、身体状况、社会经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设计、建造公共设施时,不仅要考虑正常人群的使用,更要关注弱势人群的使用。例如,是否便于残障人士使用、是否便于未成年人使用、是否便于老年人使用、是否便于女性使用、是否便于外地(籍)人士使用等等。

第五,可持续性原则,即环保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或环保性原则与绿色设计理念息息相关。维克多・帕帕纳克认为,绿色设计必须遵循“3R”原则,即减少(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坏(Recycle)。可持续性原则或环保性原则意味着公共设施的使用,不仅要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且还应做到节约社会成本、保护环境、改善生态。

二、近年来我国公共设施事故频发的原因解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活动的日益增多,相应的公共设施的使用频率也日益提高。而与此相伴随的公共设施事故也频繁发生,严重危害了公众的生命安全,阻碍了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影响社会和谐。笔者通过对多起公共设施安全事故的深入剖析,总结出导致我国公共设施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建造不符合安全性原则。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建造者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甚至贿赂质检人员,致使公共设施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安全系数预留过低。同时,公共设施还存在管理不善等问题。公共设施提供者在招标、采购过程中,把关不严,不按规程办事;公共设施管理者没有及时、有效地维护公共设施,甚至存在严重的渎职、失职问题。

2.公共设施安全监管部门的安全意识淡漠,监管力度严重不足。目前公共设施安全监管部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门有关人员没有切实履行安全“守护人”的职责,责任心不强,缺乏安全监管的使命感,监管中的粗心与疏漏现象层出不穷。

3.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存在“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的“畸形政绩观”。公共设施的发展和建设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尤其是建设规律和技术规律办事。在工期、技术环节、施工工序、管理流程、材料使用、自然力作用等众多方面,都应严格遵循技术规格和施工标准。而目前存在着逼迫施工单位违背客观规律,盲目“赶工期”的现象,这给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大打折扣。

4.公共设施的使用者对公共设施不爱护。中国公众的公德素养并未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破坏公共设施,不仅会缩短公共设施的使用寿命,甚至会直接破坏公共设施的原有结构,降低原有质量,损害原有功能,酿成公共设施安全事故,或加剧事故的严重程度。

此外,公共设施安全事故发生后,部分相关部门和人员不是积极抢险、积极补救,而是遮遮掩掩、文过饰非、避重就轻;一些公共设施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不够科学、不够完善,预案实施的随意性也很强。这些都为更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三、有效遏制公共设施事故频发的对策

针对我国公共设施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笔者拟提出如下应对措施。这些应对措施的思想源之于公共设施设计的原则和特性,同时也与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相吻合。这些对策如能有效施行,将对减少公共设施安全事故的发生发挥积极作用。

(一)建立健全与公共设施安全有关的法律制度

关于公共设施的安全立法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明确公共设施的定义和范围,并对公共设施进行科学归类;二是规定公共设施设计和建造的国家统一标准,包括安全标准。这些标准必须兼顾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三是明确公共设施管理者的职责,使其在招标、采购、使用、维护等方面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要求进行;四是运用法律条文规定公共设施采购、使用的税费管理,严厉打击以公共设施建设为名的各种贪污、贿赂以及乱收费问题;五是明确在公共设施的采购、使用、维护过程中,对有关的先进机构和个人的奖励措施,发挥正面激励和引导作用。

通过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安全标准,使公共设施的设计、建造、招标、使用、维护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标可行。法律是保障一个国家正常运行的有效工具,法律所特有的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可以为公共设施的合理设计和正确使用提供强有力的法理支撑。在法律的框架下,无论是公共设施的设计、建造环节,还是使用和管理环节,都可能做到规范、合理、有效。在此背景下提供的公共设施也容易获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只是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关于公共设施安全的法律规范寥寥无几,涉及到公共设施安全的法律法规也仅仅局限于《产品质量法》《安全生产法》《质量和技术监督法》等少数法律文件上。目前,适用于公共设施安全的设计、使用、维护等部门法建设尚未全面展开,这应成为今后法制建设的重点。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请国家立法机构制定专门的关于公共设施安全的法律,应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其中。

(二)认真制定并完善公共设施的安全标准

在设计、制造、使用、维护等环节,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第一,明确制定公共设施设计安全标准。在设计公共设施时,设计者应综合公共设施的形状、使用对象、重量、位置等因素,周密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并兼顾非人力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地理变动等因素,设计出最高安全属性的公共设施。第二,明确制定公共设施制造安全标准。公共设施在制造过程中,制造者须严格按照设计者的设计要求进行生产,公共设施的选材、质量、形状、颜色、位置等,都必须按照既定的安全要求实施。第三,明确制定公共设施管理使用安全标准。公共设施管理者须经常性地对公共设施进行安全评估,及时保养、维护公共设施。对于公共设施内含的潜在危险,须标注明显的安全提示,同时要有相应的责任人进行管理。使用者必须在安全框架下使用公共设施,绝对禁止为了节约成本而超龄、超期、超量使用公共设施。发现公共设施的安全隐患,必须即时向有关部门反应并督促其尽快修复。

(三)加强公共设施的安全管理,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

公共设施管理者是公共设施能否正常发挥作用的重要决定因素,必须高度重视公共设施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效能问题。首先,应把公共设施的管理责任明确到人,避免管理空白。不论是否出现公共设施安全事故,都须在第一时间找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其次,在管理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把公共设施的招标、采购、安装、使用、维护等各个环节都纳入到流程中来,每个环节都须明确相应的负责人;再次,把公共设施管理和管理者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促使管理者积极主动开展公共设施管理工作;最后,建立相应的赔偿制度,减少和避免恶意损害公共设施的行为。此外,建立健全相应的公共设施档案,包括生产单位、使用期限、相关维护人员等,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提高管理效果。

(四)提高公共设施受益者的公德意识和监督意识

作为公共设施的直接受益者,全体社会成员也应积极参与公共设施的安全和管理工作。首先,应教育和引导公众爱护和正确使用各种公共设施。相关组织和单位应组织志愿力量对社会公众进行教育和引导,促使广大公众自觉爱护并正确使用各种公共设施,降低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其次,社会公众也要培养自己的监督意识,提高监督能力。各种社会公共设施与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一旦社会公众切实地意识到公共设施安全直接关系到个人和家庭成员的生命与健康时,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往往会即刻迸发出来。

――――――――――

参考文献:

〔1〕黄恒学,张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戴维・E・麦克纳博.公用事业管理:面对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王佃利,张莉萍,高原.现代市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何寿奎.基础设施公共安全风险评价方案[J].生态经济,2009(4).

公共设施安全范文第3篇

面对城市公共环境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以城市防灾的相关理论为支撑,将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对公共设施的应急能力进行设计分析,总结归纳设计方法,提出具体设计案例。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户外环境公共设施在城市安全保障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基础性参考。

关键词:

城市防灾 城市环境 公共设施 应急能力

中图分类号:TU985.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16-03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生活节奏快,已远非过去可比。近年来城市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意识,城市中一旦发生灾害便生容易形成连锁反应,灾害本身以及由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将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城市十分有必要在各层面构建有效的公共安全体系。

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户外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每天面对着城市中的诸多隐患。因此设置一系列安全的,有效的,能够为城市公共安全起到保护、支持作用的公共设施,必将成为城市建设需求中的又一目标。

1 我国城市防灾的背景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面对自然灾害和战争等传统灾害的威胁,人类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应灾能力,来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在城市防灾方面已经采取了很多有效举措,同时各相关领域的发展对国家应对灾害的能力提升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多数城市已经拥有抗灾减灾的应急意识,建立起了防灾减灾体系、绿地减灾应急系统等,这为城市建立合理健全的防灾型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的现状

2.1 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的新思想

随着国内外相关领域优秀思想意识的介入,如今的公共设施设计正趋于多样化形式发展,一些功能单一、形式简单、造型单调的公共设施,已经逐渐被新形势所取代。与此同时,“人文关怀”、“人机交互”、“城市安全”等全新思想理念也正在不断融入公共设施设计之中,科学、高效、便民的设计理念渗透到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的每一个角落(图2-1)。

2.2 应对城市防灾方面户外环境公共设施的不足

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我国已经开始了第二个关于城市防灾的五年计划,城市防灾理念正在不断地得到重视并正在变得专业、规范。目前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庆、汶川等城市已经开始结合防灾体系规划设置了系列防灾减灾型的户外公共环境空间(图表2-1),例如城市公共绿地、学校操场或城市防灾公园、防灾避难场所等,并且均有针对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独立篇章,这些都是我国防灾思想逐步深入的成果。

然而针对城市防灾方面我国的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仍存在以下不足:

(1)服务功能不完善。城市公共设施能否被有效利用主要是依靠功能,当前我国的应急服务系统规划主要还是在效仿于日本、美国等研究城市防灾理论较早的国家提出的早先思想。这样就使得这些思想在移用至我国防灾思想中时会造成许多环节脱轨,特别是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缺少完整深入的设置规划,推及到各个地方区域则更是无法切实的应用到实地。

(2)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无法做到定期检测。由于灾害发生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而任何公共设施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因此对于防灾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定期检测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再结合各地域的气候环境不同,许多设施在应对不同气候环境时会发生老化、变形等现象,如不及时检查,很难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在应急突发事件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缺乏针对性。正如上文提到的,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各地的气候不一,如不因地制宜,统一样式的公共设施在应对不同气候环境时会产生不同的情况,这会使得公共设施的应急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3 城市防灾视角下的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策略

通过上文对城市防灾的大环境及防灾理念下的户外环境公共设施所处角色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共设施在城市防灾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的整体防灾水平迫在眉睫。在此针对城市防灾视角下的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策略从以下4方面进行总结。

3.1 应对城市灾害的共通性

资料显示我国主要的灾害有洪涝、干旱、虫害、地震、啸山等。在城市区域内应主要防护洪涝、地震以及其一旦爆发将会带来的次生灾害,例如火灾、疫情等情况。由于户外空间的场地、环境、物力等实属有限,不可以在场地中随意增添设施,因此户外环境公共设施在功能配置上要考虑各项灾害的共同特点,总结归纳灾害的共通性,结合防灾避险时人们的首要需求,抓住主要矛盾,用最简洁的方式解决问题。

3.2 应对不同区域的气候特殊性

我国各地气候迥异,北方城市冬季寒冷,南方地区夏季酷暑难耐,这给户外环境公共设施带来极大的考验。我国北方寒地城市平均气温低、气候严酷、广泛降雪,恶劣的天气情况导致人们在室外停留时间大幅缩短,且严寒会使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化。在设计寒地地区的户外公共设施时要考虑到气候相关因素,在注意防灾减灾功能的同时要兼顾防寒保暖、防滑以及缓解人们生理及心理压力等要素。并且寒地城市冬夏冷热交替明显,许多户外公共服务设施容易产生形变,导致其利用率大幅下降,因此在设置材料和使用形式方面也要考虑到其冷热的变化。而与之相反的亚热带地区常年高温,烈日强烈,在设计考虑时就要想到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强调避暑、降温、遮阴等功能,同时考虑公共设施时间久了是否会产生霉变,另外降雨频繁,公共设施发生潮湿生锈等问题也需要列入考虑范围。总之在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时一定要结合不同地区气候的特征,让设施在保护城市安全方面更加具有地区针对性。

3.3 结合灾害的不同阶段合理配置

城市公共环境在防灾避险中发挥的作用会因为时间序列的变化而产生不同影响。根据时间的序列可以分为“预防阶段”、“灾害发生阶段”、“发生后立即阶段(发灾后一约3小时时间)”、“紧急阶段(约3小时一3天)”以及“应急阶段”和“复旧、重建阶段”。因此在具有防灾减灾功能的城市户外公共设施在设计上也应该结合上述的时间序列,将公共设施按照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功能,同时在设置的位置上也要结合该区域内整体的防灾救灾规划,均匀合理的分配,以满足各阶段的不同需求。

3.4 灾平结合

具有防灾理念的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还应考虑平灾结合的理念,设置时要想到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公共设施应作为人们日常休息、娱乐、互动的辅助工具,应急防灾功能只在特殊情况下启动,因此不能因为要满足防灾减灾功能的应急需要而忽略了公共设施平日里的正常服务功能属性。

4 防灾视角下的户外环境公共设施的设计实践

4.1 方案定位

建设有应急能力的公共设施是城市防灾体系构建中必要的环节,由于公共设施直接贴近使用人群,其使用功能可在紧要关头直接关联使用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设计合理、高效的具有城市防灾、安全、卫生主题的公共设施是十分必要的。实践方案为《户外应急救护座椅》设计(图4-1)。公共座椅是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中最常见设施之一,而在人们安全一旦突发状况需要紧急救援时,由于道路狭窄、曲折等原因转移伤员往往成为急救过程中一大难题。设计依据应对灾害的共通性和平灾结合策略,将城市公园、休闲廊道等户外环境中的公共座椅与临时急救担架功能相结合,让原地救护与救护车等转移措施更好结合,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份安全保障与方便。

4.2 方案设计

(1)形体与功能

方案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将受用人群定位为在户外场地中发生突发状况需要马上平躺或转移的人群,因此在设计上需要分别满足发病者和救援者两方面的需求,符合相关规范和方便救援成为两大主旨;其次还要考虑由于座椅设置于公共环境中,一旦具有担架功能的部分被移走,那么剩余的部分也一定要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即剩余部分仍还能让人就坐,并且考虑使用部分的不完整性而带来的缺失感可以让担架用完尽快归还(图4-2)。最后就是在整体风格的把控上体现现代户外公共设施的时尚简约特点,在满足功能的同时注重外观的流线美。

(2)使用方式

使用方式可以根据椅背上设置的示意图来操作(图4-3)。首先分别抠动担架和座椅结合部分的凹槽,将两者分离;其次沿轴展开担架,这时即可将需要急救者抬至担架表面平躺,使用者抬动担架侧面的抠手可将病人转移;最后不要忘记将使用后的担架归还原位。

(3)色彩

颜色方面主要考虑到人们的易识别性。由于黄色是最易让人眼识别的颜色,与白色搭配更使得座椅可以在环境中凸显,因此主体色调采用黄白两色。并且需要考虑能够让使用者迅速准确的将担架与座椅分离,因此在两部分的设置上使用两种颜色将其区分。

(4)材质

担架部分材质主要采用PVC发泡板,其特点主要为防腐、防潮、防霉、不吸水,稳定性好且相对轻便,在人们搬移时比较方便,且作为公共设施,耐久度也要相对较好。椅身剩余部分材质为金属喷漆材质,实用性较好。

4.3 方案评价

方案通过将具有应急救护措施的担架和户外公共设施中最普遍的公共座椅相结合,可以达到户外应急防护的目的。这种双向功能的结合不仅可以满足在城市防灾环境下的伤员转移,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身边发生突发状况的人提供帮助。且由于一般设置公共座椅的位置多为城市中的步行休闲区域,多数车辆很难到达,运用这种形式的担架可以方便的将伤者进行转移,已达到和救护车辆的很好对接。不过方案只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在结合实地区位时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进行材质、使用方式等局部修改。

结论

提升城市应急状况能力是赋予户外公共设施的特殊性质,由于公共设施的自身属性使其具有与人互动、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特点,公共设施所处的环境是城市居民生活、生产的基础,因此,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考虑环境安全因素,以城市防灾的相关理论为支撑,将城市公共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切实的制订出适宜城市建设的公共安全型公共设施设计参考。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1)城市公共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可以通过设置系统的防灾型公共设施得到提升。

(2)结合城市防灾视角,文章梳理了目前我国公共设施亟待改善的问题。

(3)鉴于我国户外环境公共设施在防灾能力方面的研究现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先进理论、实践经验,提出4项设计策略,应对城市灾害的共通性,把握不同区域的气候特殊性,了解防灾各阶段的需求属性,把握灾平结合原则,打造真正和户外环境相适应的具有防灾能力的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方案。

(4)运用应对灾害的共通性原则和平灾结合原则设计《户外应急救护座椅》,在实践方面支撑了主题。

公共设施安全范文第4篇

首尔时间2010年10月6日上午10时,在韩国顺天举行的世界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第62届年会上,以市长陈国鹰为团长的唐山申办代表团以精彩的陈述和近乎完美的表现,征服了所有理事会成员,获得了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承办权,会期为2016年5月到10月。会址选择在南湖生态城内的唐山植物园。唐山世园会以“都市与自然・凤凰涅”为主题,含义是:时尚园艺、绿色环保、低碳生活;都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转眼已到2013年,随着数年的建设和发展,唐山的市容市貌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代城市的氛围更加突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场、公园、居住区、商业区等项目规划的日益成熟,整个城市面貌逐渐显现出来。作为新城市代表的唐山,在城市建设和市政项目实施中,还应当注重更加鲜明的特色,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尴尬状态,有与其它城市区分的历史性、时代性和艺术的独特性。因此,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的设计和使用应该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时代风貌,以及文化特征――唐山在长久的发展以来,物质和文化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如陶瓷艺术、评剧艺术、皮影艺术等均具有身后的文化底蕴。

目前,我市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正随着城市发展逐步推进,在此大好时机下,以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引入传统文化、特色文化,注重市政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功能性、科学性、艺术性和系统性,注重后期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唐山特色的市政公共设施文化正当其时。

一、唐山市政公共设施的现状

(一)市政公共设施安全性仍需加强;

当前唐山市政公共设施对于安全性已经有所重视,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如候车亭与车行道的关系、服务设施的及时更新等尚未做到良性循环管理,由于设计规划与后期维护缺失造成的市政公共设施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二)市政公共设施功能上对于有特殊要求市民的考虑尚欠周到;

现有的市政公共设施在功能上多是为大多数市民服务的,但市政公共设施应当是全体市民共享的服务体系,一些特殊人群如老人、孩子、残障人士等也应当从投放位置、无障碍设计、声音辅助等进行全面考虑。

(三)市政公共设施投放中仍需调研,以避免重复建设现象;

根据调研,唐山市政公共设施的投放存在一定的重复建设问题。如根据设计要求,单向步行街休息座椅的安置,应以人的运动规律为准,入口处500米设置供老人、儿童和残疾人使用的休息座椅即可,数量不必太多,而1000米后数量应逐渐增加,以满足行人休息需要。

(四)市政公共设施加强文化性和艺术性,建设“有唐山地方特色的城市市政公共设施文化”;

以唐山传统特色文化为依仗,与市政公共设施造型结合起来,形成既有实用性又具有独特性和鲜明个性的艺术品。这在唐山云天广场皮影路牌、青花瓷路灯、开平广场陶瓷雕塑、北新道皮影魔方雕塑等已经有所体现了,但是还不够多、不够全面,应尽可能地覆盖全市市政公共设施,真正做到“文化立区”。

(五)以点带面,形成整体体系;

市政公共设施应进行整体规划,形成网络,以文化引路,结合各区域的文化特点和唐山本地特色进行点线面整体设计,形成体系。

(六)注重市政公共设施投放后的可持续发展;

市政文化设施不能单纯地投放,在使用期间必须考虑设施的管理、维护和更换等后续问题,保证市政公共设施的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

(七)反映市政文化设施的时代性;

社会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新信息、新媒体、新结构等也可以从市政文化设施设计中体现出浓郁的时代性。以候车亭为例,可采用太阳能供电的触摸式查询电子屏,候车乘客可以随时掌握车辆、路线、距离、路况等相关信息,在上方悬挂车辆位置及到站时间的电子屏等新技术,改良传统的候车亭内容,还可增加站牌附近商业区域、景点介绍、居住区名称、店铺优惠活动等信息,随时方便乘客在候车时查询和使用。

二、唐山市政公共设施文化整合的对策

(一)市政公共设施的安全性

随着人们对社会安全意识与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已经成为在市政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公共设施的设计和使用不但要体现出与环境的和谐,更要在安全性能上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够提供市民以安全、舒适的公共生活休闲的服务空间。

(二)市政公共设施功能的合理性

市政公共设施的设计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充分的发挥为人服务的功能性,公共设施功能性的合理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人机工程学的合理性上,比如:公共座椅的人机工程的设计尺寸;公交车站点的候车亭、站牌的人机工程设计尺寸;公用电话亭针对不同人群的使用尺寸等。.针对部分特殊人群,在公共设施的使用功能上就要做到特殊的要求,盲人的公交路牌,乘车站点等到,我们都需要进行功能上的合理化设计。

(三)市政公共设施投放使用的科学性

公共设施包含的范围很广泛,指示系统、公共座椅、垃圾箱、路灯、公共厕所、候车厅等,所有公共设施在投放使用的规划上要体现出科学合理的原则,能够更有效地为市民城市服务、为环境服务。在标识指示牌上加强明确清晰、科学合理性的醒目提示;在公用卫生系统上加强实用和科学管理,不要导致因脏而废;或者为了便于管理出现了公共设施的投放大量的缩水等问题。

(四)市政公共设施的艺术性

每个城市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众信仰、文化传承、技术手段、经济条件等各方面都决定了公共设施在艺术设计上的不同体现。城市文化的构建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物质文化层,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系统,也叫视觉识别体系。体现在城市的公共设施、主要标志、基本建设项目上。第二层为行为文化层。第三层为观念文化层。文化是城市之魂,城市文化是城市精神,城市价值的体现。作为城市文化构建的第一层次,城市公共设施直接体现着城市的形象,是城市形象最先被人感知的部分,是城市形象的窗口。从工业设计的角度看,一件好的产品除了具备优良的物质功能,还必须有丰富的精神价值,这就涉及到产品与人的关系问题,也道出了设计的审美原则――使人愉悦,在被使用中体现其精神价值。

现代的绝大多数的城市在市政公共设施的设计上缺少独特性,雷同成为了普遍现象,这是在提升城市形象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市政公共设施的系统性

市政公共设施设计的着眼点在于研究公共空间、城市环境、现代人三者的关系,具体的探求对象为:空间、行为及设施要素组成的行为场所。公共设施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在整个城市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与城市的市政建设成为了一个有机统一体。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环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系列的公共设施,比如:大南湖的公共设施要尽量与周围的景观环境相结合,使公共设施真正能与环境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每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不同,文化习俗都有不同差异,可以根据每个地方区域进行系统规划(比如路灯的变化)。都能更好的提高系统性应用的统一性。

(六)市政公共设施的后期维护

公共设施安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城市公共设施 应急管理 体系建设

1 引言

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不可缺少的元素,对保障城市良好运行、社会的稳定发展、市民正常的生产生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水映着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规划建设能力,是体现国家良好投资环境、生活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日益加快,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各类突发事件频发,给北京市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北京城市公共设施的应急管理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保障生活正常运行,应加强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体系。

2 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工作现状及问题

2.1 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体说来在“一案三制”即机制、法制、体制和应急预案方面得到完善。

在预案方面,建立了供热、燃气、地下管线事故等专项应急预案并形成应急预案体系;在体制方面,形成了“横到边”的成员单位责任制度和“纵到底”的区县市政管委及相关企业责任制度;在机制方面,与市有关部门、区县政府、相关专业企业、相关建设单位之间分别建立了“应急抢险联动协调机制”、“应急抢险占道掘路配合机制”等,为及时、高效地处置突发事故、开展分析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法制方面,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印发了《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事故应急指挥办公室应急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为不断促进、完善指挥部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奠定了基础。

2.2 存在的问题

随着突发事件的出现,城市公共设施的应急管理也表现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1)基础数据不全、不准,基础管理薄弱:由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的历史时期不同,公共设施基础资料管理未予以足够重视,政府部门缺乏有效手段对城市公共设施权属单位进行约束,同时由于法规不健全,管理意识淡漠,缺少科技手段,未能及时归档。

(2)主体责任不够清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由于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型,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机构改革和企业改制过程中移交管理不充分等原因,造成城市公共设施出现部分权属不清问题。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主体大幅度的调整,原由政府投资、建设、管理的城市公共设施现在经过调整,大部分已经移转专业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但一些老旧小区产权单位的拆分合并或破产重组,导致部分小区城市公共设施长期无人维护管理等现象依然存在,造成城市公共设施权属不明。

(3)法律法规基础薄弱:行业法制不健全,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方面的各项规范均分散在各专项法规之中,现有法律法规缺乏对城市公共设施危机共同规律的总结,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缺乏、规范、监督的依据和保证,缺少专门的工作机构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立法、规划和监督。

(4)预警领域较窄,综合性风险评估薄弱:目前的应急管理工作主要着眼于事故发生之后的应对上,对城市公共设施的预测预警较为薄弱,综合性的风险评估和趋势预测有所不足,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3 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3.1 加强法律建设

至今未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城市公共设施的综合运行管理,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立法工作,加快综合性、应急性救灾法规制定完善工作,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对应急管理应负的法律责任,科学定位不同政府部门应急响应和实施管理分工与合作职责、任务等,由其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不同种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用完善的法规体系来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

3.2 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目前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已经确立,但在仍存在预案在编制过程中相互脱节,各类预案之间存在矛盾或者重复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在对本地区城市公共设施突发性事件进行预测和监测基础上,制订各级各类城市公共设施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要加强应急预案管理的科学性,预案的编制应制度化,预案的内容应具体详细,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并定期组织对预案的修订完善及进行必要的演习,以检验和评估预案的可行性及其效果[3]。

3.3 建立城市公共设施信息数据库

由于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公共设施仍然存在产权不清,权属不明的问题,为更好地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设施信息数据库,建立城市公共设施基础数据库、专业数据库、业务数据库、服务支撑库和决策信息库等,以全面了解城市公共设施安全与应急管理现状。

3.4 实现全民参与

西方国家在城市公共设施的安全与应急管理中,不仅政府积极参与,民众也通过非政府组织介入管理,形成政府、非政府组织、民众责任共担的应急管理体系,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充分发挥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同时整合应急救援物资和应急队伍,鼓励社区和志愿者在公共设施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实现全民参与。

4 结语

城市公共设施随着北京市经济水平的增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提高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应急管理体系以保障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公众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平.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基于国外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模式的比较[J].晋阳学刊,2011,11(2).

[2]蒋志辉.城市应急管理与城市安全[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3.

公共设施安全范文第6篇

公共设施营造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为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提供的公共室外空间,包括道路、广场、绿地、公园、体育场等。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展台,是城市的客厅,它为城市带来美感、秩序和活力,为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工作的方便快捷提供可能性。公共设施作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城市必需品,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公共设施的出现与发展体现了人类民主与文明的程度,它随城市的发展而演变。公共设施与城市景观环境一样,具有文化性、多元性、特定性。城市公共设施协调着人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帮助人更直接、方便地与自然对话。公共设施就像城市的家具,是城市公共空间不可或缺的元素,它用多变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及人性化的功能营造和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例如,西班牙的著名建筑师高迪在古埃尔公园里设计了一段围墙,用典型的高迪风格马赛克装饰后,公共空间中的围墙不仅具有围护功能,还营造了公共空间的文化氛围,折射了西班牙人的文化追求与品位,更具艺术感和文化性。由此可见,优秀的公共设施设计为城市生活增添了文化艺术的时尚气息。

公共设施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尽管各个公共设施相互独立,但是其是整个城市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员,人们可以利用各个公共设施造型、色彩、风格及功能等方面的统一,独具匠心地将这些相对独立的公共设施织成一张网,使整个城市公共设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彰显该城市的特色,使整个城市显得井然有序、整体统一。只有干净整洁、功能体贴、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公共设施才能体现城市的形象和面貌,才能显示出城市管理的内在水平和质量。城市的硬件环境设施和软件设施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城市公众默默地提供方便、快捷、舒适、安全的服务,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展现了城市的形象和魅力。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水平和建设水平,最能体现城市的文化繁荣程度和人文精神状态,也是体现城市品位、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环节。优秀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对形成城市影响力、竞争力的作用不可低估,成功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可以创造出一个城市强烈的地域感和可认知感,形成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拉动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如,中国著名滨海城市大连、青岛在公共设施设计方面做得十分出色,大到城市广场公共雕塑、公共景观绿地,小到城市休闲设施、卫生设施,无不体现了中国现代都市的公共设施设计能力和管理水平,代表了中国现代都市的城市形象,在国内、国际上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

公共设施发扬城市地域文化

中国城市建设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城市形象同质化严重,不注重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环境系统的衍生物,其在造型、色彩、风格等样式上甚至在精神内核上必须与城市文化特色相协调。一座城市越有特色,人们的城市生活才会越兴旺、发达,人们才越有自豪感。公共设施中蕴含的地域文化会直接作用于市民,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设施是传播地域文化的良好载体,市民每当经过公共设施,都必定会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因子和城市的人文关怀。因此地域文化是形成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独特性的重要因素。同时,把地域文化融入公共设施设计的理念、造型、材质、色彩等方面更能宣传和发扬地域文化。例如,景德镇市主干道上的路灯就充分体现了景德镇地域文化的特色,路灯以瓷为材料,绘以各种青花图案。景德镇是著名瓷都,有悠久的制瓷历史,尤告析影视广浅业黑龙在江文化产业建设中的作用孙树娟其是青花瓷名扬世界。用青花瓷做成的路灯灯杆矗立于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现了景德镇繁荣的瓷器文化和瓷都的地位,这样市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外地人也会因此对景德镇的文化印象深刻。

公共设施设计让城市家园更加舒适宜居

公共设施安全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公共设施 赔偿 责任 高校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116-0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的招生数量和在校生的规模持续增加。据统计,至2009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 979万人,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由于高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公共设施致害的事故也越来越多,这不仅给受伤害的学生及其家长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以及经济上的负担,也给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等提出了管理和应对上的难题。实践当中一旦发生该类事故,学生和受害学生对于事故责任的承担、赔偿的原则和方式等相关问题,往往都存在着极大的分歧,所以在理论上深入分析相关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定位

随着高校规模和职能的不断扩大,学生与高校的接触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所产生的法律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中国的立法理论,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两种法律关系。一种是基于学校的日常管理而形成的行政法律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教育者享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作为行政主体的高校,涉及的教育管理权主要包括:对学生的管理权、学籍管理权、奖励权、处分权、授予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的权力。另外,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规定,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学籍管理、课外活动、校园秩序、对学生的奖励与处分等。另一种是高校和学生作为平等主体而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学生作为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其与学校发生的如收取学费、提供教学、包括住宿和饮食在内的后勤服务以及对学生的人身、财产所给予的安全保障,这明显地构成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属于民法调整范畴,一旦发生纠纷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可见,高校与学生之间属于一种混合法律关系,笔者认为,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可以认定为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中国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以教育关系为基础,是一种基于教育、管理、服务事实而形成的、以行政法律关系为主、兼具民事法律关系特点的、特殊的、复杂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在这种特殊的、复杂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中,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占主导地位。当高校和大学生之间基于其中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产生法律纠纷时,一般应当适用行政法律来调整;而当高校和大学生基于其中的民事法律关系产生法律纠纷时,则由民事法律来调整。高校的公共设施因瑕疵而导致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显然是属于民事侵权行为,应当适用民事法律来调整。

二、高校公共设施致害的法律构成要件

高校公共设施致害,是指高校内的公共设施由于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致使校内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学生伤害事故可以分为多种,如学校责任事故、学生及其监护人责任事故、第三方责任事故、学校意外事故和其他学生人身安全事故等。学校公共设施致害属于学校责任事故,是指由于学校公共教学设施或公共生活设施因设置、建造、维护、管理过程存在瑕疵,给学生造成了人身损害,由学校承担赔偿责任的责任事故。

1.致害的设施必须是学校的公共设施。学校公共设施是指产权属于学校或者由学校使用和管理的供学校师生使用的各种物质设施。学校公共设施包括公共教学设施和公共生活设施。前者包括教学设备、体育设施、实验设施、图书馆等,后者包括寝室、食堂等。学校的公共设施必须是在学校内,或者是在学校外,但是教学时间内用于教学或科研用的设施。

2.学校的公共设施存在瑕疵。所谓瑕疵,意味着学校公共设施缺少正常的安全特征。学校公共设施的瑕疵主要分为设置上的瑕疵和管理上的瑕疵。所谓设置上的瑕疵,是指公共设施在设计、施工、建造、安置、装设、扩充时就存在有不符合使用要求的瑕疵。例如,由于设计不合理、原料质量不合格而产生的瑕疵。所谓管理上的瑕疵,是指公共设施建造后,学校没有尽到保管、修缮、维护、改良、保养等义务而导致的瑕疵。设置或管理学校的公共设施是学校应尽的义务,学校必须保证其符合能够正常使用的安全状态。如果学校在设置或管理过程中,未能尽到合理注意的义务而导致公共设施存在瑕疵的,学生也无须举证证明,学校除非有合法抗辩事由,如不可抗力、受害人过错等,否则只要发生了学校公共设施侵权的事实,就应当推定为公共设施在设置或管理上存在瑕疵。

3.须是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现实的损害。学校公共设施致害的相对人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教师以及其他人员,因为学生与学校存在特殊的法律关系,所以本文只对学生受到学校公共设施损害的情况进行讨论。合法权益是指生命健康权、财产权等。因学校公共设施瑕疵所受到损害的权益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能是尚未发生的或可期待的预期利益。

4.损害的发生必须与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有因果关系。这里所指的“因果关系”,是指学校的公共设施的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是受害人人身损害发生的原因,而受害人人身损害的发生,须为公共设施的瑕疵引起的结果。“因果关系”并不要求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的瑕疵是损害发生的唯一原因。如学校的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的瑕疵与受害人自己的行为或者自然事件相结合而发生损害,也可以认定该损害与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三、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是指责任主体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是追究法律责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归责原则一旦确定,就成为追究法律责任的基本指针。根据中国的民法通则,民事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分为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

笔者认为,由于公有公共设施对行政相对人造成的损害,是由学校所掌管之‘物’存在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而引起的,而对学校的设置或管理行为,学生并不完全知晓其具体过程,很难判断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也难以证明学校在建设、管理、维护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加之学生与学校之间力量相差悬殊,学生作为受害人对公共设施的是否存在瑕疵方面,几乎没有举证能力,所以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均不能全面地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应当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以发生实际的损害结果为学校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依据,而不问学校在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所以也叫严格责任原则。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受害人不必举证证明责任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来支持自己的主张,责任人也不能以自己主观上没有过错来抗辩,法院在处理案件时也不必考虑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这无疑更有利于受害人获得司法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学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校内公共设施赔偿责任。笔者认为,应当把不可抗力和受害人故意作为学校承担公共设施致害赔偿责任的免责事由。损害是由于受害人自身的故意行为而造成的,自然得不到赔偿,而因不可抗力所造成损失是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填补的,比如说社会保险。

四、高校公共设施致害的赔偿方式

学校公共设施侵权时,学校作为与学生平等的民事主体,不享有准行政机关的权力,学校的公共设施造成学生人身伤害的赔偿并不属于国家赔偿,而只属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赔偿。《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民事赔偿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学校作为校内公共设施致害的民事赔偿承担主体,对受害学生的赔偿的主要形式是赔偿损失。人身伤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的生命、健康、人身权受到不法侵害,造成致伤、致残、致死的后果以及其他损害,要求侵权人以财产赔偿等方式进行救济和保护的侵权法律制度。

根据《民法通则》第119条的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用;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等费用。学校公共设施致害赔偿又可以分为一般伤害赔偿、残疾赔偿和死亡赔偿三种。一般伤害赔偿是指学生因学校公共设施瑕疵而受到侵害,但未造成学生残疾、死亡的,实际赔偿的医疗费、营养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等费用。残疾赔偿因学生受到学校公共设施侵害而造成残疾,学校除了应支付一般伤害赔偿之外,还要支付残疾用具费、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护理补助费等费用。死亡赔偿是指学生因学校公共设施瑕疵导致死亡,死亡学生的家长可要求学校承担支付丧葬补助费和死亡补助费。

近年来,因高校公共设施导致学生致伤、致残、致死的事件层出不穷,一旦学生状告学校,学校就本着息事宁人的原则赔钱了事,但这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学校公共设施致害的问题,解决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最好方法当然是防患于未然,使事故消弭于事发之前。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层提高对于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学校公共设施建设应当整体规划和安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建设过程中应本着人性化的原则,在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上应当由上而下的层层推进,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拨付公共设施专项管理、维护资金。学校的公共设施在资金、人力和物力上应当保证及时到位,学校的公共设施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学生的安全才可能得到真正保障。

参考文献:

[1]劳凯生.变革社会中教育权与受救教育权:教育法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卢先明.公共物品与政府职能[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1).

[4]陈学文.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5,(1).

[5]杨立新.侵权行为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公共设施安全范文第8篇

关键词:拆围;住宅社区;公共设施

1中国住宅小区公共设施现状

中国人比较喜欢封闭、安静的居住环境,其比较让人有归属感,从而让封闭社区沿袭至今。中国传统住区是以封闭的四合院住宅为基本的单元结构,街、巷、院开放构造的体系。但随着家庭模式、生活方式等变化,四合院多转换成多层住宅,四合院院墙转换成多层住宅小区的围墙。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围合式”住宅小区,即通过围墙将住宅小区封闭起来,利用设置门禁的方式强化管理。其优点在于物业管理比较简单,小区居民的属地感比较强烈。聚集在一起的大量封闭居住区占据了大部分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占地面积大多为数十万亩甚至更大,跨越几个街区,导致城市交通拥堵,成为一颗绊脚石。

2拆围后开放住宅小区的优越性

目前,我国的许多城市还在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而欧美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拆围,探索建设开放性住宅小区。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实行拆围后,开放住宅的结构框架使得稠密的住宅小区道路网络渐渐与城市道路融合,组成清晰连贯的道路规划体系。这种“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开放性住宅小区相较于传统的封闭住宅小区,拥有众多优点,如下:第一,拆围后,开放住宅小区道路交通拥挤问题得以缓解。当开放住宅小区道路体系渐渐融入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从而使道路行人和交通车辆自由穿行在住宅小区与道路之间。推动发展,开放便捷、邻里和谐的城市住宅小区,畅通城市道路,让城市路网密集,四处通畅,从而改善拥堵的现状。第二,拆围后,开放住宅小区城市活力得以提高。建设开放住宅小区就是改变城市街道空间,使得住宅小区中各公共设施开放,布置在街道两侧。交通便利了,购物更方便,开放住宅小区的街道恢复了空间多样化、服务体系多层次化,自然地提升城市活力。第三,拆围后,开放住宅小区节约城市管理建设成本。传统封闭住宅小区基本都是全封闭的管理模式,让社区的内部规划元素的使用都独立于城市结构,基本只满足小区内部的需求。这样使得相邻住宅小区不仅重复性建设公共设施,还增加了物业管理成本。开放式社区的管理同样有赖于城市政府统一的行为标准和社区服务,从而减少了封闭式住宅社区的部分基础设施、人员调动维护和城市安全的重复叠加,造成浪费。

3“拆围后时代”住宅小区面临的问题

第一,心理方面。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小区开放后将从“私属”变成“公共”,会不会出现排斥的心理。在实行过程中,心理上的变化如何通过设计弥补?其安全性、私密性、归属性又将如何继承?第二,经济方面。住宅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意味着各地楼盘的专属花园对外开放,开发商重金打造的园林景观和绿化将成为共享资源,针对住宅小区居民的有效补偿如何进行?地产开发商与城市绿化之间能否协调成功?第三,交通方面。“拆围后时代”提供的住宅小区道路对公共交通起到缓解作用,但主干道路与小区内部道路过多,二者是否会发生冲突而产生瓶颈效应?小区道路过多,交通产生的噪音如何处理?其道路系统的整体优化如何进行,人车分流如何保持?社会车辆进入小区后的乱停乱放,停车位紧张的情况如何缓解,电瓶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如何安置?第四,公共设施方面。物业从门禁管理改成街道、楼道管理后如何高效工作?如何界定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单位?拆围后,公共设施共享化面临的问题能否解决?拆围后,开放的住宅小区面临的安全问题能否解决?街区制下,社区安全防火墙一般是以保护自己的建筑物为基础的,整个楼层将直接暴露到市郊,会不会让不法分子带来纷扰?

4“拆围后时代”住宅小区公共文化设施面临的问题

第一,开放住宅小区物业安全管理问题,从简单的门禁管理到街道管理,门禁类公共设施也有待提高。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宣传社区文化,物业能否有效地管理?第二,拆围后,小区内部交通公共设施面临的优化和改变,在与城市交通公共设施接轨的同时,小区内部公共设施该如何去设计创新?第三,开放住宅小区如何划分公共场所、公共设施的问题,小区公共场所变小,公共文化设施该如何创建?第四,拆围后,住宅小区与外界市民面临共享公共设施的问题,共享化的公共设施,在住宅小区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该如何抉择?

5结语

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原有的封闭社区建设模式导致各种严峻的社会环境问题,已经形成的各个住宅小区的单位大院若要逐步实现街区制的小区管理方式,并不是将整个住宅小区的道路都变成公共道路,而是通过打破围墙的局限,根据每个小区的具体现状,将原来被围墙包围的封闭的住宅小区拆分为多个小的居住区,从中建成一些可以穿过原本的住宅小区的公共道路,从而优化整个地域的道路系统,缓解如今交通拥挤的状况。住宅小区公共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一样都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为社区住户服务。在拆围后,会形成公共设施共享化,在小区居民与城市市民之中,公共设施会为不同的人群服务,其公共设施设计在满足城市的大要求的基础上,同时也要满足小区内部住户的需求。公共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动态发展。公共自行车、街道图书馆、电话亭、公告栏……设立这些设施的目的是鼓励公众使用,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1]…金岩,陈新任.美国开放社区结构对于中国城市社区规划的启示[J].艺术设计研究,2012.

[2]…李东霞.关于小区开放对道路通行影响的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6.

[3]…夏家茂.论述城市开发中的小区发展建设[J].中国科技博览,2012.

[4]…赵爱克.重庆现代住区发展研究系列之高层低密度住区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6.

[5]…张婷,苗广娜.国内外公共设施的发展概况及趋势[J].公共设施造型开发设计,2014.

公共设施安全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共设施规划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古今中外的“公共设施”

目前,各国学者对公共设施所界定的含义差别很大。克莱尔认为:“公共设施就是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

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公共设施包括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的设施等等。综合分析以上相关概念的要点,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设施主要是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交通、文化、娱乐、商业、广场、体育、文化古迹、行政办公等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设施的品种和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从历史上看,公共设施最早可追朔到上古时代祭祖祭天的公共场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城市排水系统,古奥林匹克竞技场等都属于当时的公共设施。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现代意义的城市兴起以后,公共设施变得更加普及,如图十六世纪威尼斯的圣马克广场蚀刻版画所表现出来的景象。但是在人本主义理论兴起以前,公共设施在设计时很少考虑到人的特殊需要,也没有从人文关怀的深度去考虑。有的公共设施仅仅考虑了实用和经济,有的只是彰显了对王权和神权的崇拜,它们很少关注人,更谈不上人性化设计了。当20世纪50 -60年代在美国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心里学派兴起以后,人们在设计公共设施时,开始逐渐认识到公共设施设计应该以人为核心,为人而设计。 公共设施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欧美以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因为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力量比较强大,在公共设施建设中的投资比较大,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比较完善;但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等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公共设施的发展比较落后。我国的公共设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虽然古代的神庙、集市,封建社会的城市、庙宇、码头等公共设施,在当时是世界上比较发达的,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经济比较落后,公共设施的建设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各个城市都加快了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注重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关注城市发展和人的关系。通过兴建广场、步行街、城市绿地、停车场等公共设施,满足了人民的需求。

二、公共设施的设计要点公共设施设计的着眼点在于研究公共空间、城市环境、现代人三者的关系,具体的探求对象为:空间、行为及设施要素组成的行为场所。公共设施设计与人们的户外活动关系密切,公共设施是促进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道具,起着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的作用,帮助人们相互间清新自然的交往,是丰富市民生活、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提高城市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公共设施设计还可以协调城市内各个建筑单体存在的不和谐,使城市空间变得亲切并适宜居住。城市公共设施是构成城市环境的主要内容,充分考虑到它们的物质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作用,提高其整体的艺术性,还能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布局合理、设计周到的系列公共设施能使居民和游客切身体会到来自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人性化的服务,从而赋予该城市以与众不同的都市形象和魅力。适宜的公共设施形象对于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更具人性化的设计可促使人们比以前更依恋和热爱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城市,让人们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语)。 在为杂乱无章的环境与紧张节奏的生活所累的今天,人们对富于人性的设计是迫切需要的。注重人性化的公共设施更为人们所称道。那么什么是人性化设计呢?人性化设计即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了解人的需求,设计出尊重人关怀人的产品。公共设施是当地居民的活动设施,具有人性化的设计能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心,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时代的潮流与趋势,是人与设施、自然的完美和谐的结合。公共设施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就是包含着人机工程的设施产品设计,只要是“人”所使用的产品,就应在人机工程上加以考虑,要充分考虑人的心理、生理因素,建立人与产品之间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能,保护人的健康。作为公共设施在设计制造时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也就是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进行全盘考虑,注重公共设施在安全、方便、舒适、美观等方面的评价,即以人性化的最大需求为主。

三、公共设施的具体设计影响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环境因素、人的因素、文化因素以及设施本身的因素。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表现,说到具体上应当包括安全性、美观性、舒适性、通俗性、材质感、识别性、和谐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等。我们可从以下四个因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域文化、使用人群来分析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1、 公共设施规划应该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 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到周围的自然环境,注意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顺应自然环境,又要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通过具有人性化设计的公共设施这一中介,达到“天人合一”(自然环境与人的生活的和谐统一)、例如:济南黑虎泉的公共设施设计,就巧妙的利用自然环境进行了人性化设计。

2、公共设施规划时需要考虑人文环境的因素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如果不了解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化差异,不研究民众心理与人类社会学、就不能在设计出符合人文环境的人性化公共设施。除了理解设施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意蕴和民族风情的解读。人文环境主要从建筑和景观两个方面考虑。

3、公共设施规划应该考虑地域文化的因素 公共设施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东方与西方、国家与国家文化存在着差异,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并表现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作为为人们社会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自然就会受这些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公共设施规划还应该考虑人的因素 城市中的公共设施以其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供人们欣赏的双重功能,方便着人们和美化着城市。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因而设计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在使用人群中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必须对他们的活动特性加以研究调查后,才能在设施的物质中给予充分满足,以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如在人行道上开辟盲道,在入口楼梯两侧开辟轮椅通道,这些都是考虑到残疾人需求的人性化设计。如何兼顾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如何使他们在使用设施时感到方便、安全、舒适、快捷,是我们进行人性化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参考文献: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知识[J];上海城市规划;2006年04期

王琦.城市生态化公共设施设计研究[J];艺术.生活;2007年04期

王晓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5年02期

谢如红.关于提升城市公共设施形象的几点思考[J];美术大观;2009年12期

徐敏;曹小芳.浅谈我国公共设施的艺术观赏性[J];作家;2009年10期

公共设施安全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雕塑艺术、公共设施、设计、融合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以及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新的高品质的公共设施需求也日益增多。因此,优化公共设施的使用体验,成为人们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必要途径,

公共设施对公众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效能水平,形象识别,环境认知三个维度。公共设施在满足效能水平的前提下,如何使其具有形象识别性和环境认知性,即如何使在公共设施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能够传递历史文脉,承载独特的文化精神成为其设计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公共设施设计在工业设计的领域中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设计,设计能否被大众成功接受,取决于设计师在产品中是否展现了全新的艺术形式。在诸多形式语言中,将雕塑艺术创作理念融入公共设施设计之中,不失为一剂良策。

二、公共设施设计概述

“公共设施”的描述源自于英国,其英文为Street Furniture,意思即为这种设施是为大众所开放服务的。公共设施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充当重要角色,其核心功能是满足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生活需求,为人们提供安全美观的生活环境和方便快捷的使用工具,也是承载地域形象,传递城市文化内涵,体现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载体。因此,完善的公共设施设计可以给人们带来良好的公共使用空间与合理的层次感,提升人们的使用体验。

由于公共设施处于开放的,与环境交流密切的公共场所之中,决定了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为大众服务,属于大众文化,因而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满足大众的使用体验,涵盖城市精神是其设计目的。由此,互动性和参与感正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关键因素。公共设施的设计主体是人,“以人为本”,其设计研究应起源于人的需求,兼顾不同使用人群的实际需求,使他们在使用公共设施时更加方便快捷,安全舒适。公共设施设计的耐用性也尤为重要,采用不当的材料或者粗糙的加工工艺,都会造成公共设施无法经久耐用。同时,公共设施设计在造型,色彩,材料,尺度比例等方面必须遵循形式美的规律,还要保持统一而富有个性。

公共设施的设计要点可以概括为:①功效为“本”。公共设施因其本身具有公共性,适用性等特点,其通用性,易用性,安全性,耐侯性成为公共设施设计的首要因素。②兼容则“合”。作为环境中的一部分,优良的公共设施应当是考虑性能与审美,兼顾实用性和观赏性,结合传统文化,历史积淀,地域特色和生态环境,并与人文环境相契合。

三、提升公共设施雕塑艺术性的意义

雕塑的形式美是艺术性与自然性的结合,以主体的造型特征和空间形式反映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层次感,立体感和纵深感是静态艺术具有的形式美,诚然,在众多艺术语言中,雕塑艺术与公共设施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规则,雕塑形式美亦最符合公共设施设计的形制要求,

从产品语义的角度来说,公共设施的造型设计必须具备多种表达力,包括其使用方法的直接表达,艺术内涵与时代感的内在表达,使产品形象富有张力,富有人文价值和审美情趣,承载地域文化内涵,符合形式美法则等,而这些要素都可以通过产品的色彩、材料,工艺,肌理来表达。与雕塑艺术相类比,这些设计要素则是其造型美学的必需因素。

与公共设施相比,雕塑艺术在造型特点上占有显著优势。雕塑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在造型手法和风格上已经形成了许多有规律的形态元素,具备成熟多元的艺术语言;在意向表述上,雕塑艺术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展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意味。这些特点和优势都是新的,高品质公共设施设计极力追求的造型方法。

雕塑造型方法被应用于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为公共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创造思维,还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使用意识和保护意识,真正使公共设施成为城市的一大景观而被人们广泛接受。因此,应当将雕塑的形式美融入公共设施设计中,赋予产品本身极强的生命力,使其艺术表现形式更彰显内涵,在意向表达上更加丰富,多元,

通过研究雕塑的形式语言以及情感的寄托表达,探索雕塑形式美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和拓展,提升其在公共空间的艺术观赏性,从而创建更舒适的使用体验。就大型公共设施而言,因其兼具的雕塑景观功能,相较普通公共设施,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甚至成为地标式设施,有助于大众形成更加清晰的城市认知,使城市的环境探路更加简单易行。

四、国外经典案例分析

1.葡萄牙的Centipede Cinema

位于葡萄牙吉马良斯的Centipede Cinema是由伦敦的设计公司NEON与建筑师Colin Foumier,艺术家Marysia Lewandowska合作设计的,直译为。蜈蚣电影院。,是一个临时性的电影播放装置。这个极具雕塑美感的装置设计灵感来源于蜈蚣的生理结构。运用三维空间的大空间概念,考虑空间与人的关系,使整体装置与环境完美结合,在“人――机――环境。三者之间创造了一种和谐机制。装置外墙附有软木,材质的对比与调和使得整个装置丰富且细致,加上强烈的空间感焕发出的有意味韵感染力,使装置呈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传递出美的韵味。如同航天装置一般,与周围的历史街区形成鲜明对比,且韵味十足,将未来感与现实性对比和结合,体现一种完美的平行关系。人们在享受观影体验时,站在每个结点中,只有两条腿露在外部形成“触角”,互动体验使公共设施产生出某种复合视觉效果,在环境空间中构成流动性,使原本静态的公共空间被改变为具有实时变化的效果,使公共设施呈现出动态韵律之感。

2.Sebastien Wierinck的公共座椅

比利时工业设计师Sebastien Wierinck设计了一系列用可弯曲的聚乙烯管制成的公共座椅,既富于动势,又不失功用,创造性的雕塑美感设计增强了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座椅采用抽象,夸张,变形等雕塑化的艺术手法,姿态张扬,加之色彩和管道内置光源的处理,显得妙趣横生,精彩时尚,赋予这一公共设施极强的“生命力”。当这些座椅安置在公共场合时,除了提供人们休息,还将激发人们各种联想。它如同某种有机形态,让路过的行人联想到一棵大树,一片丛林或森林,也像是一个类似大脑的具有复杂肌理的网状结构。当坐在其上时,产品的有机生物联想会更加鲜活,作品通过有形塑造,与无形世界的“象”关联起来,这也和中国古代哲学中。大象无形。的意境有了现实的联系。这种雕塑形式美应用于公共设施上,因其生态感,连续性,不仅使人与空间产生互动,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五、融入雕塑艺术的公共设施设计

1.与自然共生

雕塑作为公共艺术韵一类,依附于空间范畴而存在,其本身也具备空间性特征。在实际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必须充分处理好雕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表现出“长”在环境里,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感,并通过实际雕塑艺术作品的视觉特征,传递雕塑艺术精神和雕塑文化。从这一角度来看,雕塑艺术中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方式为公共设施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构思角度。

作为地域文化的媒介和功能载体,公共设施的设计应当力求最大程度地利用地域特征,使公共设施不再是公共空间中沉默的服务产品,而是追求“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和谐性。具有深长意味的形象,体现着独特的性格和文化特征。例如Lawnge Chairs,艺术家Lisette Spee和设计师Tim Van Den Burg联手为荷兰Valkenberg设计的草坪躺椅,突破了以往公共座椅的设计形式,造型上以雕塑化的艺术手法进行处理。产品在满足人们躺,倚功能的同时与大草坪融为一体,这种与大自然融合的形式充分地体现了功能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征。

2.创设文化符号

公共设施服务大众韵功能属性决定其首先要符合人们的功能需求和审美诉求,其次设计者需要将地域特有的文化元素和艺术美学,公共设施设计需求相结合,塑造“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城市展示窗口的公共设施。可以通过其形式和功能展示城市的历史印记,传递城市精神和文明,

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公共设施设计可以通过对传统民俗,城市印象、历史传说等文化特征进行提炼,变形和再设计。借用雕塑设计中夸张,变形和重组的艺术手法,使之成为具体的文化符号,并将这些符号巧妙地运用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法国的设计师Philippe Starck设计的公共护栏CLOTURE,那些抽象的女^体栏杆造型正是法国浪漫,自由,时尚的缩影。

3.材质技术之美

优秀的雕塑作品,它的造型语言表现的形式不仅要新颖深刻,生动独特,其造型审美取向往往还体现在材质语言的运用上,通过“应物象形”的设计思维与“因材施艺”的造型手法,赋予具体材料以合乎其形又合乎其意的艺术表达。例如选择具有传统单纯造型意象的泥塑,陶塑,木雕以及极具现代文明气息的大理石,花岗岩,不锈钢,玻璃等,选择适宜的材料,确切的造型与恰当的情感表达,可以大大增强作品自身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材质亦是公共设施形式的载体,也是构成产品特征的关键要素,设计师要充分了解不同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以及加工威型工艺,借助雕塑多样化的材质之美,准确地表达当地群众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诉求,营造出具有现代动感,自然淳朴,反常推陈出新的设计氛围。

此外,借助新兴的快速成型技术来实现雕塑作品中常用的复杂形态,已经不成问题,无论是简单的抽象形态还是复杂的异形曲面,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顺利实现,为实现公共设施形式美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4.情境互动体验

公共设施设计要满足“人性化”的要求,就应使产品成为人与环境交流的载体。因此,“情境感”也是公共设施设计应该着重思考的设计理念。

雕塑中常见的情景表现手法是留白,艺术家将其思想内涵隐于雕塑作品中,预留给大众想象空间,^众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对艺术作品进行完善和再创作,这个创造过程就产生了多种的可能性,我们时常见到观赏者站在雕塑的镂空部分,模拟自己是雕塑情景的一部分。雕塑与观赏者常见的情境互动方式,也可以引申到公共设施的设计中。

在公共设施设计中,通过塑造产品形式美,赋予产品“讲故事”的功能,以激发用户的想象空间,促进使用者与产品之间的互动体验。

六、结语

上一篇:公共设施服务范文 下一篇:非遗文化传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