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6:02

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

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范文第1篇

医生乙:当然是公共卫生服务。你想,建一份居民健康档案给25块钱补助,多看一名患者也不多开一分钱。医生也是人,需要养家糊口。

医生甲:也是。看来在社区工作只要管好患者就行,看病真是多余。

医生乙:现在很多社区医生的工作口号都是“不看病,只管病”。但说实话,我真担心天天都忙着公共卫生服务,以后不会看病了。

以上两位社区医务人员的对话,也许大家听上去并不陌生,也许您也听同事们这么说过,也许您现在也是这么做的。但我们在寻找答案时,多数专家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应该是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社区医生的工作重心应该是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应该交给防保人员,切勿为了眼前利益而忘记自己的本行。那么为什么社区医生不愿意看病呢?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不要看病

在工作中我总强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是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并重,但目前国家投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都偏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没有补贴,公共卫生服务有补贴,且补贴颇丰。拿出工资条我们就可以看出,公共卫生服务工资基本占到医务人员总工资的80%以上。长此以往,大家都愿意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就没有人愿意做基本医疗了。南平市 吴剑

不用看病

目前,由于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同,导致在医改推进过程中各地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情况不同。例如,有的地区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有的地区还是“自负盈亏”。北京是在全国率先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地区,实施1年后大家把这种模式称为“吃皇粮”,即收支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所有支出完全由当地财政部门负责,和社区医生提供的服务数量没有关系。试想,社区医务人员的工资都是政府发,也没有奖惩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不像过去“为了吃饭而奋斗”。所以在收入不增加的情况下,多数社区医务人员还是觉得呆着舒服。

北京市 杨怡

不会看病

社区医生与三级医疗机构医生相比,不仅底子薄,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也很少,自学能力较差。但国家还将大量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扔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以社区医生多半时间都忙于公共卫生服务,忽视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长此以往,本来就基础弱,再加上培训少、经验少,社区医生与大医院医生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逐渐社区医生也就不会看病了。

哈尔滨市 于佳

不得看病

医患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医疗行业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多医生被患者追着打,一旦出现差错医院还要暂停该医生的工作,医生越来越觉得工作风险大,甚至都不敢工作了。正是因为这些惧怕,再加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条件差、设备缺等因素,让社区医生不得看病。

试想,一旦出现医患纠纷,还“吃不了兜着走”。特别是现阶段老百姓对社区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很低,别说出现医疗事故,就是病情未缓解,老百姓都说是社区医务人员水平太差。与其这样,我们还不如直接将患者转到三级医疗机构,这样就不会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了。

成都市 方瑜

不能看病

自国家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架子上就少了很多药品,所以社区医生的治疗手段也变得非常有限,即使诊断出来,也没有药物可用。我们建议患者去大医院或者药店去购买,常常引起他们的不满。老百姓觉得,虽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不用排队,但拿不到药,最后还得去大医院排队挂号,还不如直接去大医院就诊了。

呼和浩特市 王志香

专家点评

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并重

在医改推进过程中,国家出台了多项利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新政策,但政策在推行中难免出现偏颇,这时最需要的就是出台配套政策加以补充。但在修补的过程中,医生一定要自律,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或许医务人员并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思考这些问题,好的医疗机构管理者就显得非常重要,管理者要清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大方向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并重,既要培养优秀的全科医生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还要培养优秀的防保人员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切勿在缺编的情况下,搞乱了人才的培养方向。

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范文第2篇

为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广大村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与村级医务人员岗位职责相衔接的管理制度,根据本街道实际情况,特制定湖塘街道村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一、指导思想

立足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要求,在3大类12项公共卫生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确定湖塘街道村级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并进行绩效考核,有效调动广大村级医务人员积极性,全面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工作目标。

二、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村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进行绩效考核,努力实现以下工作目标。

(一)达到一个目标。建立村卫生室可持续发展工作机制,健全村级卫生服务网底,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

(二)实现二个转变。实现村卫生室的工作重点由基本医疗向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并重转变,评价方式由自主评价向社会评价与专业评价相结合转变。

(三)建立三个机制。逐步建立良好的政府投入补助机制,奖优罚劣、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和社会民主监督机制。

三、村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

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意见》,村级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主要由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协管、提供一般疾病诊治服务等三方面组成。具体考核细则见附件“湖塘街道村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标准”。

四、村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人员资格认定

村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县户籍的、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资格或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负责实施,具体条件如下:

1、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和卫生部《乡村医生考核办法》,经县乡村医生考核委员会认定,考核结果为合格;或2009年通过乡村医生补注册,依法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注册在村卫生室工作的医生。

2、现在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执业。

同时具备以上二个条件的人员,可受聘用实施湖塘街道村级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五、考核方法

成立组织:成立湖塘街道村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小组,名单如下:

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由孟信用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考核时间:由湖塘街道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每年12月15日前落实下年度计划聘用工作。街道绩效考核小组结合具体情况,设置考核细则,确保考核结果科学、公正、真实、可靠。

考核方式:采取定期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评估考核与业务指导相结合的方法,采取实地考核、记录资料汇总测评、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原则上每季度集中考核一次,考核给予定量打分。

六、考核要求

(一)由办公室具体负责绩效考核的组织和实施,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村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细则,确保村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到位、考核到位。

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效率、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坚持从县情出发,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城乡卫生统筹发展、加快“健康”建设相结合,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为基础,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筹资机制为核心,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动力,以加强医学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的改革重点,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20xx年,建立健全县乡村统筹协调发展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便捷、价廉、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全县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健康保障。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任务

(一)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1.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按照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强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到20xx年底以前,县人民医院完成创建三级乙等医院立项和前期建设工作,努力建成为能够充分保证和满足本县群众基本医疗服务,并能辐射周边区域,在三峡库区具有影响力的医疗技术服务中心和技术指导中心。县中医院从强化专科、特色建设出发,加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努力打造成为三峡库区独具有中医专科特色的名科、名院。县精神病医院加快住院楼建设,强化基础设施与技术力量建设,以满足全县精神卫生与治疗服务的需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从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卫生学监测、实验室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能力建设入手,努力建成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中心。县妇幼保健院从硬件设施、技术力量上加强能力建设,为全县妇女儿童保健提供基本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县卫生监督所切实加强监督执法能力,不断完善执法监督措施,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效能。

2.切实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

按照“功能适宜、规模适度”的要求,每个乡镇建立1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同时,按照“填平补齐”原则,配备必要的技术设备和技术力量,增强其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服务能力,充分满足辖区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挥其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在此基础上,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思想,对30所乡镇(中心)卫生院服务实行功能调整、分类管理、重点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强镇、镇、镇、镇、镇、镇、镇等7所中心卫生院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到20xx年建成规范化中心卫生院,发挥其片区技术指导、技术服务中心作用。按照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思想,将中心卫生院、中心卫生院、镇中心卫生院按综合医院的规模建设,并分别挂设丰都县第一、第二、第三人民医院牌子,努力将这5所中心卫生院打造成为该重片区医疗卫生技术服务中心提升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增强其竞争能力,使片区群众能够就近享有基本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中心。二是切实加强与加快镇工业园区医院建设步伐,确保在20xx年10月前建设完工并投入作用。三是在、街道办事处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按标准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四是切实加强以镇、镇等县域边沿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提升基服务水平,增强竞争能力,树立对外形象

3.加强村级(社区)卫生网底建设

按照每村设1个村卫生室和每社区设立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设立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满足群众小伤小病不出村(社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到20xx底将沿江沿线村卫生室建设成为标准化的村卫生室,确保每个村卫生室有1-2名执业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

根据“机构延伸、分片包干、服务覆盖”的要求,建立驻村责任医生制度,设立驻村医 生服务点。对地处边远、居住人口较少、乡镇卫生院1小时步行就医圈难以覆盖的行政村和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以合同方式,建立固定驻村医生服务点,添置便民药柜和必要的诊疗设施,完善和强化责任医生“三定”(定时、定点、定人)承诺预约服务制度,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本村(或毗邻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定期到服务点为群众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健康保健,户户拥有责任医生”。

建立和完善村级公共卫生信息员制度。在各行政村(社区)聘请不少于1名的公共卫生信息员,负责承担本辖区的公共卫生信息报告、核实与上报工作。

4.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在区卫生规划原则指导下,按照国家标准,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以提供特需、专科医疗服务的营利性医院;支持社会资本在偏远行政村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举办各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落实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依法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医的监督管理。

(二)理顺医疗卫生运行机制

1.优化整合卫生资源,理顺卫生发展机制。

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益类事业单位,面向辖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县人事和编制管理部门按精简高效原则,按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重新核定、配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总数以县为单位核定,县内统筹使用,适时调整。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做到“因事设岗、按岗定人、以岗定薪、择优聘用”。严格卫技人员执业准入条件,严禁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疗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农村卫生人员经费按市定平均标准由县财政补助,并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实行绩效工资制度。

2.优化整合县级医疗卫生资源,理顺龙头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机制。

(1)理顺龙头医院发展机制。对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相关医技科室、人员、设施设备进行优化整合,做强做精综合性县人民医院、做专做特县中医院,走优势互补、差异发展之路。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和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双向转诊和会诊,承担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进修培训和技术支持职能。

优化整合县级医院医疗辅助检查资源,建立网络信息系统,达到资源院际共享、县乡共享、行业共享。共享方案、成本核算和费用结算办法由县卫生局负责制订。

(2)理顺县级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发展机制。完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所、县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现有管理体制,重点从突出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加强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和业务指导能力。

3.实施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1)实行法人治理制度。公立医疗机构拥有资产的自主经营权和自主管理权,资产和财务实行独立核算。建立公立医院收支预算编制制度,实行重大项目和财务申报制度,一般药品器械、基本建设、采购项目报县卫生局,重大基本建设、大型采购项目及其它重大决策,提交县政府审议。

(2)实行院长负责制。实行院长聘任制,制定完善医院管理人员提名、竞聘机制,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后聘任;实行院长任期制,公立医疗机构院长每届任期5年,绩效考核优良者可连续聘任;实行院长责任制,公立医疗机构院长行使医疗机构业务管理、财务管理、人事分配、职工奖惩等自,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资产经营活动和行为负总责。院长任期届满进行审计,实行经营责任追究;实行院长年薪制,院长年薪由基本收入、业绩收入和福利保障收入三部分构成。基本收入经县卫生、人事部门核定后按月定额发放,业绩收入由县卫生局根据年度综合目标考核考评情况核定。

(3)实行绩效考核补偿机制。鼓励医院和医务人员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廉价药物,坚持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实行以绩效为主要内容的年度综合目标考评机制,对公立医疗机构定期组织考核,按考核结果拨付财政专项补助。

4.建立符合县情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实行人事制、全员聘用制和职称评聘分开制。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公立医疗机构职工的人事关系,统一制订卫技人员招聘、交流、培训学习规定,变单位人为行业人。按照有关规定,逐步探索实行执业医生多点执业。技术人员职称实行档案管理,评聘分开。

落实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激励政策。鼓励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凡是20xx年7月1日及以后聘用到我县艰苦边远乡镇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提前6个月转正定级,其转正定级时的薪级工资一律高定2级。实行工资总额制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工资总额制,具体比例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县财政局确定。按国家规定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按事设岗,一岗一薪,易岗易薪;制定岗位薪酬要有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兼顾公平和效率,兼顾降低病人医药费用和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向“高技术、高风险、高效率、高奉献”倾斜。公立医疗机构岗位工资方案经职代会通过,报县卫生局批准后执行。确需突破工资总额的,须经县卫生局批准。

5.实行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发展机制。以人才、技术和信息为内涵,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协作机制,全面加强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

建立卫生技术人员县乡村柔性流动机制。建立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定期下派卫技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开展服务制度,以县乡村之间通过正常轮转、下派挂职、进修培训、竞争上岗等方式加强纵向和横向流动。从20xx年开始,除特殊需求人才外,全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新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必须先在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达2年以上。县级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的卫技人员,除特殊需求人才外,必须从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之中,通过公开考试、考核选拔录用。

鼓励乡镇卫技人员参加相应专业的在职教育,加强乡镇卫技人员的进修轮训,完善学习进修的考核制度。

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院务公开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卫生信息的统一高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完善新农合信息系统,实现参合农民就诊实时结报,逐步实现就诊“一卡通”;逐步建立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人人拥有电子健康档案”;推广标准化、结构化的电子病历,大力推行标准化临床路径的应用,推进医院信息化发展;建设全县卫生信息中心,整合各项卫生信息资源,实现城乡居民健康信息和基本诊疗信息的共享。

建立健全市县乡的远程会诊系统和视频网络在职教育系统。健全和完善县级医院与市级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建立健全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的远程诊疗咨询系统,使群众在本县域内能够享受到市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在本乡镇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建立健全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的网络视频教育系统,聘请专家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在职教育。

落实乡镇卫生院初级诊疗和分级医疗制度,实行病人在县级医院与市级医院之间、县级医疗机构之间、县级医疗机构与乡镇卫生院之间、乡镇卫生院与村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制度和会诊制度,确保患者从就诊、诊断、住院、康复得到不间断的服务。合理拉开不同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保障报销比例,积极引导患者“小病留社区、康复回社区”,让患者在转诊过程中享受不间断的医保报销待遇。

(三)完善以政府主导的卫生投入机制

1.明确卫生投入责任。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有效减轻;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

2.完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含县健康教育所)、县妇幼保健所、县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中心、县卫生监督所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支出由政府足额安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3.落实县级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逐步将公立医疗机构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革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政府负责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县级以上政府规定的卫生系统离退休人员费用、公共卫生服务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对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和指导、管理基层卫生院等任务,按“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的方式给予专项补助;对县中医院专科建设和中医药发展给予补助扶持;对2家县级医院医药分开,检验、放射、特检职能剥离后让利于民而导致的政策性亏损,政府予以合理补偿。

4. 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投入机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全部人员经费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县财政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给予足额补助。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逐步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县政府按绩效考核兑现的方式,对取得乡村医生从业资格且被聘任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补助,20xx年对乡村医生的补助标准不低于人均每月200元,20xx年不低于人均每月300元,20xx年不低于人均每月400元。

5.落实政府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建立国家、单位、家庭和个人责任明确、分担合理的基本医疗保障筹资机制,实现社会互助共济。按市定要求,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水平,适当增加参保对象缴费,提高保障能力。

(四)认真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制度。

1.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根据国家及重庆市有关基本药物制度的统一规定。县域内所有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均应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鼓励零售药店发展基本药物连锁经营,保障基本药物供给。

2.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从现在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其他各类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由县卫生局根据实际确定。认真执行《临床基本应用指南》,加强基本药物用药指导与监督,定期公布基本药物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逐步在药店、药房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或药学专业人员,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用药指导。完善处方管理制度,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10%。

3.严格执行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全县所有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使用和供应的基本药物,必须严格按照重庆市统一的价格,一律实行零差率。

(五)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城乡居民提供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从20xx年开始,逐步在全县统一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化动态管理,到20xx年城镇居民建档率达到75%,农村居民建档率达到60%。(2)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采取发放健康教育文图和影像资料、设置健康教育专栏、开展公众健康咨询、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开设电视台健康频道或栏目等形式开展全民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传播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3)预防接种: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建卡建证率达到100%,接种率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4)传染病防治:及时发现、报告传染病,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对非住院结核病、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5)儿童保健:对0-6儿童实施系统管理,系统管理率达80%以上。(6)妇女保健:开展孕产妇保健:规范孕产妇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产前检查率和产后访视率达到85%以上。(7)老年保健:对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并每隔两年开展一次基本健康检查,老年居民健康管理率达50%以上。(8)慢性病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9)重症精神病管理:对全县重症精神病人进行登记管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居家重症精神病患者治疗和康复。

2、加快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加强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开展三峡库区疾病监测。开展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孕产妇住院分娩保险和新生儿保险,为育龄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力度。为4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为8万余名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完成1万户农村改厕任务。

3、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改善疾病控制、妇幼卫生、精神卫生、应急救治、健康教育、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设备,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县、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乡镇卫生院建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科),强化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卫生应急队伍和应急装备建设,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

4.完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所需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经费由县人民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安排;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县政府根据人员编制、补助标准、服务任务和服务绩效考核情况全额预算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照规定取得的服务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20xx年全县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不低于15元,20xx年不低于20元。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付方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足额核拨经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定额定项补助的方式核拨经费。

5.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监管。合理划分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开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业务指导。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组织下承担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部分工作任务。公立医院重点开展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和医疗救治工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服务数量、质量和效率,确保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六)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1、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到20xx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稳定在90%以上。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府对符合《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参保费用给予补贴。灵活就业人员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或城镇居民医保。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困难的农民工,可以自愿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户籍所在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以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

2、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筹资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20xx年,各级财政对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居民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城乡居民个人筹资标准。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和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使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0%、55%和50%以上。逐步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进一步扩大特殊病种范围。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全县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

3、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各类医保基金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合理控制基金的年度结余和累计结余,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当年结余率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率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的收支情况,增强基金使用的透明度。

4、建立和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参保资助办法,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等困难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全面开展门诊医疗救助,对救助对象中的“三无”人员由医疗救助基金全额补助;对需要长期维持院外治疗的重残、重病以及80岁以上老人实行年定额门诊医疗救助。加大住院医疗救助力度,逐步提高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自负医疗费用的救助比例。建立临时医疗救助制度,对低保对象以外的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数额较大的,给予适当救助。

5、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和付费方式改革,合理确定药品、医疗服务和医用材料支付标准,控制成本费用。改进医疗保障服务,推广参保人员在统筹范围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允许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县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简化到县域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认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县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乡镇、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统一思想,周密部署,精心安排,稳妥推进。

(二)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为确保深化改革工作顺利开展,县委、县政府成立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对深化改革工作的统一领导,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深化改革方案。

(三)突出重点,分段稳步推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成熟先行,稳步推进。在县医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发改、卫生、财政、人劳社保、编办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制订县域卫生规划、人员编制、基本医疗保障、财政投入等相关配套文件,进一步深化细化政策措施,明确实施步骤,做好配套衔接,协调稳步推进改革工作。

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范文第4篇

2010年12月25日起,浙江省永康市16所乡镇卫生院正式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确定基本药物507种;2010年12月25日,所有基本药物全部按零差价向新永康人和本地居民提供[1]。2011年,我市全部16所乡镇卫生院全面开始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根据本地服务人口进行卫生院人员核编,全市定编1161人,正式在岗790人。通过一年的基本药物零差率和绩效工资实施,我们对乡镇卫生院的运转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

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和绩效工资取得的成效

群众在乡镇卫生院就诊的医药费用负担明显减轻:2011年1~12月门诊人次36843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23%,门诊人均处方额去年84.71元,今年51.65元,同比下降64%;全市16所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5%,住院比去年同期减少5%。实行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医务人员创收压力明显减轻;加上农保支付报销补偿方案不断优化,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抑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把门诊、住院均次费用的零增长、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等指标列入医疗机构考核内容,群众在乡镇卫生院就诊的医药费用明显减轻。

坚持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随着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和永康市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实施,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性,医务人员服务重心转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保护农村居民健康为目标,开展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指导等“六位一体”公共卫生服务,辖区责任医生服务网络、区域社区卫生服务圈建设逐步加强,责任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示范片创建为我市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得到进一步增强,随着绩效考评体系完善,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动态管理系统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开展处方点评,医院医德医风建设成效显著:随着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和绩效工资实施,乡镇卫生院彻底摆脱既往以药养医的局面,但药品“回扣”触角有向基层蔓延趋势,我市实时将处方点评制度在全市乡镇卫生院推进,落实日常督查措施,我院的抗生素使用比例从1月份的65.63%下降为35.32%,输液比例从41.26%降26.68%,抗生素滥用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基本药物制度和绩效工资初期存在的问题

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不能实现乡镇卫生院医疗和抢救全覆盖,患者分流未能有效实现:目前,我省核定的基本药物为国家基本药物302种,浙江省增补150种,我市增补过渡期使用50种。实施以来发现,由于部分医疗急救必须品种、妇科、儿科用药不在目录内,同时群众不良用药习惯尚未得到有效纠正,乡镇卫生院对核定级别以外的就诊患者不再接诊,患者认为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下降了,而药品零售企业处方药零售不规范,村卫生室、个体诊所未列入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和用药规范管理,增加了医疗风险和医患纠纷。

医院正常上、下班时间未能满足公共卫生上门随访要求,责任医生自身健康诉求未能得到重视,进修学习机会缺乏,导致责任医生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性有所下降。

简便、易操作的绩效分配机制尚未充分形成,现有分配机制不能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以流动儿童管理为例,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项目,却未被列入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预算,相关服务也未列入绩效工资报酬。根据永康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要求,各单位根据现有在职职工总数核定除基础绩效工资外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各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奖励总量内,各自制定绩效奖励分配方案进行分配,既往公共卫生服务服务经费用于购买社区医生劳务支配部分在实施绩效工资后被取消。但是不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责任医生工作量、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差别较大而平均可分配绩效奖励基本相同,未能充分体现绩效工资改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临人才流失严重,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人才流失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没有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成就感。我们在和社区医师交流的时候,他们普遍反映没有荣誉感。社区卫生服务应该与个人的发展空间相辅相成,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长的土壤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思考和建议

调整市本级过渡期使用药品,加强急救药品储备:在充分听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意见的基础上,对市本级2011年使用的过渡期药品进行调整,保证乡镇卫生院医疗需求。对部分未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确属临床抢救必须药品,报经省里同意后另行采购,以有效防止医疗风险和医患纠纷的发生。

加强健康宣教,培育安全医疗环境,营造良好医疗氛围: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开展一对一宣教,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让患者了解基本用药过程,避免非需治疗、过度治疗。政府部门、宣传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开展公益性广告宣传,加强安全用药、按需用药正面引导,促使广大群众形成良好用药习惯。加强村卫生室、个体诊所、药品零售企业监管,根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制定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基本用药目录,培育安全医疗环境。加强医患纠纷舆论正确引导,营造良好医疗氛围。

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加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编制:建立并贯彻落实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完善培训模式和政策措施,建立全科医生培训补偿机制,适当放宽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学分要求,增加全科培 训项目实用性、可操作性。建立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培训基地,加强政策指导,支持医院以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为核心开展医务人员岗位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培训可及性。建立全科医生进修轮训制度,以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为原则,逐步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内容,防止医疗队伍断层现象发生,提升全科医生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成就感。尽快对全科医生进行明确的定位,应该有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编制。这样,全科医生才能摆脱冗杂的日常事务,其综合服务和临床能力才能提升。

进一步强化医院的绩效管理,提高职工积极性: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方案,在基础绩效分级管理基础上,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着眼社会收入分配全局,根据不同地区服务人口、辖区公共卫生服务总体任务差距,以工作人员实绩和贡献为依据,完善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在财政支付到位情况下,建议适当提高医生工作量、劳动强度、劳动时间投入较大地区绩效奖励工资支付比例,对节假日不能正常安排休息的社区医务人员进行适当补偿,所需经费不在绩效奖励工资控制总量中列支,采取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或医疗收支结余支付办法,提高责任医生参与基本医疗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热情,使广大群众能充分享受到医改的好处。

参考文献

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范文第5篇

一、上海医改的基本框架上海医改的基本框架包括长期目标、目标、策略、措施、支撑和基础5个层次,见图1。

(一)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这也是医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必须通过改革破解医药卫生体系中的各种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1]。因此,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成为这一轮医改要实现的目标心]。

(二)要明确改革的战略重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四基一公”,“四基”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城乡居民;“一公”即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这是医改的五大战略重点,是实现“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核心任务。

(三)要确定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一轮医改中,上海紧紧围绕j二述目标和战略重点,明确了改革的具体任务和措施,以推动医改战略重点的有效落实和改革目标的实现。这些措施既基于国家的基本要求,又结合上海已有的工作基础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更高的任务和要求。

(四)要夯实改革的各项基础: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同时,注莺“打基础、管长远、可持续”,通过夯实基础来支撑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为此,上海这一轮医改中明确了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学科人才建设、卫生信息化等5项基础工作。

二、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一)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这一轮医改中,上海要继续把公共卫生作为重点任务,强调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转变卫生服务模式,加强居民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提升居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要继续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促进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人群协调发展。要贯彻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根据上海人群的公共卫生问题,按照受益面广、干预效果好、成本效益显著、便于实施的原则,及时调整充实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机制,加强公共卫生绩效评估。要确保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保障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发展建设经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根据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和政府财力,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

(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要保障基本医疗,按照国家确定的“三横三纵”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完善以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制度伞覆盖,稳步提高参保率,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的总体水平BJ。要保障重病大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医保基金支付封顶线,完善医保综合减负措施和医疗救助制度,切实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要保障多层次医疗需求,积极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逐步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要深化医保医疗联动改革,在加强费用控制的同时,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要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推进社区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以全科医师为重点加强社区卫生人才培养。要根据城市规划布局和人口分布变化,加强郊区医疗资源配置,实施郊区三级医院建设“5+3+1”项目,即新建5家、提升等级3家,迁建1家,改善医疗服务可及性,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要针对康复、老年护理、精神卫生等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存量调整、补充增量、鼓励社会参与等方式,加强这嵝领域的资源配置¨]。要扶持、引导、规范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充分利用困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

(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要贯彻罔家关于建立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在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方面建立完整的政策体系,确保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公平可及、合理使用[5]。要根据上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情况和居民用药的基本需求,在园家基本药物目录基础上,制定上海增补药物目录。要积极探索基本药物单一货源承诺、量价挂钩的集中招标采购办法,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有效降低基本药物价格。要加强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提高群众对基本药物的信赖度,引导群众科学合理用药。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促进各级医疗机构首选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要完善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药品现代物流配送和零售药店连锁经营,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公立医院改革重在“建机制”,要围绕“体现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要求,努力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新路。要完善管理体制,探索管办分开、政事分开的有效途径,推进全行业属地化管理。要完善补偿机制,把增加投入和转换机制结合起来,政府保障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学科建设等投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在完善投入和价格机制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医药分开。要完善运行机制,科学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实施以岗位工作量和服务质量为基础的收入分配制度,探索医师多点执业办法,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要完善监管机制,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多部门联合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要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建立医务人员收入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为医务人员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三、夯实医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优化医疗资源布局:要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统筹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医疗机构均衡布局,重点提高郊区新城和人口导入地区的医疗资源配置水平,中心城区原则上不再增加医疗机构和床位。同时,要落实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向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两层架构转变,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区域内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对部分二级医院进行功能调整。

(二)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探索以区域为基础,以公立医院为主体,以信息化为支撑,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医疗服务、加强居民健康管理为目标,建•485•立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加强联合体内各级医疗机构间的梯度支撑与分工协作,推进联合体内资源共享和统筹配置,鼓励市民按照自愿的原则与医疗联合体签约,逐步建立分级医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

(三)探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改革,在目前全科团队服务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形成更加紧密的服务关系,对签约服务人群按照协议规定的程序和服务内容,提供诊疗、转诊、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进一步推动“六位一体”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的落实。

(四)加强医学学科人才建设:完善学科人才建设总体规划,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注重平台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建设若干个高层次医学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医院,发挥平台作用,整合资源,集成优势,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转化形成适宜技术、降低医疗费用为导向,加强联合科技攻关。建立健全住院医师、全科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的临床医师培养体系,从根本上提高临床医师的整体水平。加强公共卫生、全科医学、中医、康复、护理、药学、卫生管理等各类学科和人才建设。

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范文第6篇

“全科医生”起源于欧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引人中国,很快受到政府、医学界和广大居民的重视 。目前,全科医生基本遍布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发展。而承担基层预防工作任务的“基层公共卫生医生”,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医生,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和重视。因此,对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职能与现状进行探讨,以此唤起各方对基层预防工作和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重视,真正做好基层的公共卫生预防工作。

1 全科医生与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概念

1.1 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是接受过全科医学训练,经过考试合格的医疗技术全面的医生,能熟练运用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并在实践中整合内、外、妇、儿等各临床专科的知识和技术以及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于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以预防为导向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个体化、人性化、防治保康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 。

1.2 基层公共卫生医生

目前全国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由三级构成,分别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科。防保科医生一般由公共卫生医生担任。公共卫生医生是保护、促进、恢复人们健康的医生。能整合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学校卫生、慢性病、精神病、传染病防治等专业知识和技术于一体,在三级预防网络的“网底”,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除医疗以外的预防、保健、康复一体化的预防保健服务。

2 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职能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团队”由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和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组成 ,在这个团队中,全科医生主要承担医疗工作和团队的领导、协调工作,基层公共卫生医生主要承担预防工作及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工作,全科护士承担相关护理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功能中,全科医生承担了基本医疗功能,基层公共卫生医生承担了基本预防功能。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预防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两大支柱,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 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现状、人才资源与预防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地段医院改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前,其功能定位是以医疗为主,预防保健工作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医疗养防保的格局,防保科中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的医务人员很少。由于工作任务不多,工作量不大,防保科还一度成为医院临床各科室转岗人员的“收容所”,一些因身体状况或其他不适应临床工作的人,均可到防保科从事预防工作,造成防保科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整体素质等较低。

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为根本目标,以改善我县卫生服务环境、服务条件和服务质量为出发点,依据国家卫生事业发展政策,重点加强县、乡、村三级网络建设和基础设施设备的配置;加强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落实和改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让广大人民群众人人享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全县生产、生活质量和整体健康水平。

二、规划目标

(一)基础建设

1、县、乡两级医疗卫生单位环境、条件改造完成率达100%;

2、县、乡两级基本医疗检测中小型仪器配齐率达100%,县级医疗单位基本治疗检测所需大型设备拥有率达80%以上;

3、完成临澧县卫生监督所综合办公大楼的修建和基本执法用仪器设备的添置;

4、成立临澧县120医疗急救中心;

5、修建临澧县医疗废物处置中心。

(二)卫生防病

1、主要慢性病管理率达50%;

2、计划免疫规范接种率达98%以上;

3、主要地方病患病率较“十·五”末期下降30%;

4、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人口覆盖率达100%;

5、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低于100/10万。

(三)卫生监督

1、食品卫生合格率达95%;

2、公共场所卫生合格率达95%;

3、劳动卫生监督合格率达80%;

4、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设施符合配置标准,无违法医疗卫生机构;

5、基本医疗规范管理率达98%。

(四)妇幼保健

1、婚前医学检查率达100%;

2、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均达100%,孕产妇死亡率为“0”;

3、七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100%;

4、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10‰。

(五)健康教育

1、农村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

2、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

3、人群相关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

(六)血吸虫病防治

1、血吸虫病人、畜接受治疗率达90%以上;

2、不出现阳性钉螺;

3、不出现新发晚血病人和急性血吸虫病人。

(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0%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把卫生事业发展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目标,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支持卫生事业发展,认真落实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保障措施,积极推进全县卫生事业的快速向前发展。

(二)加强部门协作。

发展计划部门:将卫生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会同卫生部门制定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财政部门: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调整卫生支出结构,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促进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实现。

农村工作部门:把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列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配合做好农村改水、改厕和合作医疗的实施,加强对人畜共患病的预防控制,组织开展卫生扶贫。

卫生部门:做好卫生工作的综合管理、业务指导和质量监督;加强农村卫生网络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落实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加强农村改水、改厕的规划、实施,组织新技术的交流、推广,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与监督指导。

环境保护部门: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测、监督,严格监控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对饮用水源的监督管理,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提高环境质量。

水利部门:结合农村水利建设,配合做好农村改水和血防灭螺工作。

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督促乡、村企业加强劳动保护设施建设,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因素,降低职业病的发病率。

教育部门:结合成人扫盲进行卫生常识教育;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配备健康教育师资,并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健康教育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搞好学校卫生,改善食堂卫生及其它卫生条件。

文化、广播电视、新闻部门:加强宣传和报道,传播卫生知识,提高农村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宣传和引导全社会支持卫生事业的发展。

民政、人事、劳动保障、建设、药品监管、盐业管理、计划生育等部门也要根据职责,落实有关措施,支持农村卫生工作。

(三)深化卫生改革。深化卫生院内部改革,形成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完善县、乡卫生机构的功能、布局,重点加强县级预防保健机构和农村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提高技术队伍素质,保证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到2010年基本完成县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改造任务,达到基本设施配置标准。

(四)加强公共卫生建设。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实施农村公共卫生基本项目规划,全面落实农村公共卫生各项任务。积极防治、控制严重危害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巩固、提高计划免疫接种率,继续搞好食盐加碘和血吸虫病疫区灭螺工作,开展慢情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健全农村妇幼保健网络,加强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保证乡镇卫生院具备处理孕产妇顺产的能力、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和中心卫生院处理孕产妇难产的能力,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促进卫生县城和卫生村、镇建设。结合农村沼气生态农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引导和组织农村改水、改厕,提高农村自来水、卫生厕所和沼气的普及率。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加大对农村医药卫生执法监督力度,加强食品卫生、职业病防治、医疗服务市场、药品及其它健康相关产品的监管。

(五)发展合作医疗。按照农民自愿参加和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的原则,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起,在全县农村有计划地逐步推开。到*年,全县全部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农村人口达到80%以上,使农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范文第8篇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决策后,自治区党委明确提出了推进健康内蒙古建设的战略任务,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向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也为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随着全国和全区卫生与健康大会、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的相继召开,健康内蒙古建设已经拉开大幕,全区上下将从“大健康、大卫生”的高度出发,加快推进健康内蒙古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工作。特别是改革_放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迅速发展壮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15年底,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到23885个,床位13.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6.2万人。每千人口拥有病床5.33张、执业(助理)医师2.56人、注册护士2.44人,全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8岁,婴儿死亡率由自治区成立前的430‰下降到目前的5.34‰,孕产妇死亡率由1600/100000下降到18.27/100000,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职业卫生、环境安全、生活方式等多种健康影响因素相互交织,我区卫生与健康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全面推进健康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

推进健康内蒙古建设,必须以全国、全区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贯彻“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蒙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健康内蒙古建设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一是必须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医疗卫生事业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二是必须坚持逐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内涵和标准。各级政府要重点保障人民群众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并随着经济发展、政府保障能力增强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逐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内涵和标准。三是必须坚持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为人民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要增强市场活力,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优化健康产品和服务。

第二,要着力优化健康服务。一是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加快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二是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点疾病防控机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三是充分发挥蒙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断提高蒙中医药服务能力,发挥蒙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的作用,推进蒙中医药的继承创新和振兴发展。四是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不断提高妇幼健康水平,促进健康老龄化,维护残疾人健康。

第三,要着力完善健康保障。一是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二是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特殊人群基本药物保障,建立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制定完善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政策。

第四,要着力建设健康环境。一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快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二是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三是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四是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促进道路交通安全,预防和减少伤害,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

第五,要着力普及健康生活。一是加强健康教育,推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二是提倡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引导居民合理膳食,开展控烟限酒活动,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减少不安全和危害。三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重点人群体育运动。

第六,要着力发展健康产业。一是优化多元办医格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二是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食品等行业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是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四是以蒙医药产业为重点,积极促进医药产业发展。

第七,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强化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建设为重点,力争在基础性、关联性、标志性改革上取得突破。二是加强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建设,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创新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三是推动健康科技创新,构建自治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医学科技进步。四是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

第八,建立健全有力有效的工作推进体制机制。健康内蒙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参与,必须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体制机制。一是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成立自治区和盟市、旗县(市、区)健康内蒙古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由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负责,统筹组织协调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健康内蒙古建设。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健康内蒙古2030”实施方案》,指导全区各地、各部门、社会各界推进健康内蒙古建设。三是建立健全健康影响评估评价机制,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健康影响前置性评价,确保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四是加强健康内蒙古建设法治保障,完善健康筹资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五是建立考评问责机制,将健康内蒙古建设纳入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盟市、部门年度实绩考核工作内容。六是加强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社会对健康内蒙古建设的普遍认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内蒙古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范文第9篇

关键词:推进;医改工作;思考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130-03

一、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是深化新医改的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医改方案强调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把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是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意味着医疗卫生服务要体现全体居民均等受益和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即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也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笔者反复学习文件,认为坚持公益性,不是排斥市场机制,而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由政府保障公平,让市场确保效率;坚持公益性,也不是实行政府包办,而是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推动形成一个合理有序的竞争格局;坚持公益性,更不是政府只管不办,而是继续加强公立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确保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能够实施强有力的救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二、促进国民健康公平是深化新医改的鲜明特征

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事关国民健康权和生命权的一种具有公益属性的特殊产品,唯有做到公平分配,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生命和健康权”这一发展目标。因此,新医改对医疗公平给予了突出的强调,将公平作为医改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具体措施,深受社会和百姓好评。第一,在卫生服务资源分配方面,新医改强调加大对农村、中西部及边远地区的投入,强调加强对基层卫生服务部门(乡镇卫生院、城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以推动医疗服务资源分配公平性的实现。第二,在卫生服务利用方面,新医改明确提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的目标。第三,在卫生服务筹资方面,新医改针对贫困群体,特别提出要实施积极的医疗救助政策。

三、开展多元化医疗服务是深化新医改的趋势

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主体应该由谁组成、以谁为主是一个存在诸多选择的众说纷纭的问题,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做出的选择很不相同,这对能否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实质性医疗公平至关重要。新医改特别强调应“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并提出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即明确提出要走“提供主体多元化”的路子。这一思路的提出,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趋势。具体来说,“多元”在新医改中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二是“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前者指在明确政府、社会、个人的卫生投入责任前提下,确定政府的主导责任;后者则是鼓励民营资本等社会资本的介入。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共同揭示了“多元”的含义,即在政府的主导下,社会、个人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医疗卫生事业的多元投资主体。

四、落实卫生投入是深化新医改的前提

深化医药卫生改革是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重大工程,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卫生工作,如食品药品安全、职业卫生、卫生应急处置、重大疾病防控等;一些卫生发展的基础性建设,如基层服务体系、区域重点医院和学科、卫生信息化建设及人才培养等,都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卫生行业是既能增加投资,又能刺激消费,还能改善民生的事业,所以,为实现医改目标,要进一步落实各项投入政策。一是在投入方向上要兼顾供需。医改方案明确要求,政府对卫生投入要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这标志着卫生投入的方向由单纯投入供给方向兼顾供需双方的重大转变,意味着政府卫生投入既要投向医疗卫生机构等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方,更要投向让群众直接受益的医疗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的需求方,使人民群众得实惠。二是在投入领域上要突出重点。财政支出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尤其要针对前十多年卫生投入在财政支出比例逐步下降这一严峻事实,应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同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入体制,有力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在投入方式上要创新机制。财政投入不仅表现在“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良性发展机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投入方式,主要是在核定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核定经常性收入、经常性支出及其收支差额;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核拨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核定收支后的差额补助;积极探索实行购买服务等多种有效形式,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等运行机制改革,变“养人办事”为“办事养人”,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努力提高卫生投入的效率。

五、保基本是深化新医改的首要选择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应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着眼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坚持突出基本,逐步提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基本,首先要明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是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两个方面。在具体工作中,保基本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各级政府的财力相适应,保障标准可以先低一些,服务项目可以先少一些,从能做的事、必须做的事、见效快的事着手,今后随着经济发展再进一步提高和扩大。在此基础上,应做到广覆盖、可持续。广覆盖,就是使城乡全体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得到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可持续,就是使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仅能够建立起来,而且可以长期运行下去。这就需要新医改政策立足保基本这一前提,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和服务内容,并建立起有效持久的运行机制。

六、强基层是深化新医改的基础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强、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小病也到大医院看,大医院人满为患,从而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是联结五项重点改革的重要纽带。做好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有利于促进各项改革早见成效。强基层,就是把工作的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服务能力。强基层,一方面要抓硬件。须多方筹集资金,继续加大投入,落实配套资金,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抓软件,当务之急是解决人才短缺、技术薄弱这一突出问题。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多渠道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建立全科医生的激励机制、相关保障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全科医生是看病的“多面手”,目前在基层尤为缺乏,急需要足够数量的全科医生来补充,必须下大决心加以培养。强基层,还应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模式。基层医疗机构机构应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主要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在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健康管理中发挥主体作用。应通过提高基层看病报销比例、加强宣传引导等多种措施,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城乡居民不出社区、不出乡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逐步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群众就医的“主阵地”。

七、建机制是深化新医改的关键

医改千头万绪,建机制能够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对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十分重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落实投入是保障,形成机制是关键。这就要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激励与约束等关系,建立起有利于增加服务、提高效率的长效机制。一是将完善基层补偿机制与解决“以药补医”和运行机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不仅要解决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补偿问题,还要落实其他相应补助政策,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同时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强化绩效考核,确保机构履行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效率。二是将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优化资源配置有机结合起来。在增加投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抓紧开展社区首诊试点,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协调有序的就医格局。鼓励通过医疗资源重组、社会力量办医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鼓励有资质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开业。三是将落实政府投入政策、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与探索建立新的支付机制和费用控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政府对医疗卫生机构投入不断增加,新农合政府补助水平也逐步提高。应加强机构收支管理,引导医疗卫生机构使用适宜人力、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探索开展新农合参合人口特大病保障试点和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四是将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与创新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模式,改“坐堂服务”为“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严格执行服务规范,建立绩效考核制度,逐步建立一套稳定、可持续的公共卫生服务新机制。

八、调动医卫人员积极性是深化新医改的动力

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范文第10篇

223方案内容:一、降低医疗成本和厉行财政常规投入以确保所有公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即看得起病以及承担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二、实行公立、私立医疗机构共存的政府监管的带有公益性质的医疗卫生市场运行机制,以更好地促进人类医学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和满足公民不断增长的各种医疗卫生需求;三、加强共产党领导尤其以总书记为首的新的党中央坚强、英明领导、制订中国公共卫生和公民基本医疗(健康)保障法以及诞生在中国的新的医学、人生理论——灵魂医学soulmedicine为其保驾护航,只有后者可防止过度医学干预,使药物费用降低80%以上,从而使国家完全承担医疗费用成为可能,并且还可全面解决各种医疗问题(参见附录)。

223医改方案——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模式(纲要)

李建民科学人生与灵魂医学研究所山东聊城252000

内容提要:223方案是指在不增加或者稍微增加财政投资的情况下,可完全解决中国医疗卫生问题,即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公平性降低、卫生投入效率低等问题,使所有公民以及国家都满意,并且还能创立未来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模式。

223方案内容:一、降低医疗成本和厉行财政常规投入以确保所有公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即看得起病以及承担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二、实行公立、私立医疗机构共存的政府监管的带有公益性质的医疗卫生市场运行机制,以更好地促进人类医学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和满足公民不断增长的各种医疗卫生需求;三、加强共产党领导尤其以总书记为首的新的党中央坚强、英明领导、制订中国公共卫生和公民基本医疗(健康)保障法以及诞生在中国的新的医学、人生理论——灵魂医学soulmedicine为其保驾护航,只有后者可防止过度医学干预,使药物费用降低80%以上,从而使国家完全承担医疗费用成为可能,并且还可全面解决各种医疗问题(参见附录)。

第一篇总则

第一条目的

1)形成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市场,以尽可能低的医疗卫生投入实现尽可能好的全民健康结果,逐步实现全民免费医疗卫生服务;

2)满足公民不断增长的各种医疗卫生需要;

3)承担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事业。

第二条公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目标定位

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层次过程:

1)初级目标:最近几年在不增加财政投入的情况下主要解决公民看不起病的问题,这是基于目前资金有限,把有限资金用在需要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即解决公民的中大疾病医疗问题。

一般而言,一般家庭对小病以及一般门诊费用大都承担的起,在目前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不需要救济,但对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病、大病包括癌症所需费用的确难以承受,急需国家救济,并且,每个人患各种疾病概率均等,此时,国家可利用目前投入的有限资金“免费”为其治疗,为了避免滥用和浪费,可让个人交一定数额资金(远远超过门诊费用)。对少数贫困百姓应全部免除。

2)基本目标:实行初级目标3-5年后,随着经济发展,公民医疗保障有了一定经验后,就可保障公民患所有疾病医疗问题若采用新诞生的医学理论,有限的资金则变的富裕,或者稍微增大投入,就可实现全民公费医疗了,但是,为了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应该规定个人每次就诊时应出定额资金。

逐步增大医疗投入,按实事求是原则逐步解决全民医疗问题

3)最高目标:实行公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基本目标5-10年后,随着经济发展一定水平,公民医疗保障有了相当成熟经验后,公民公共卫生觉悟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就自然而然地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全部费用由国家承担,还应该防范浪费问题。

第三条制定原则

1)利己原则:满足病人、医院和国家利益,即病人少花钱、少遭罪并且好得快,医院多赚钱而能持续发展更有利于病人,国家少投入而多办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国家民族利益;

2)公平与倾斜原则:倾斜弱势群体即优待弱势群体。即城市倾斜于农村,干部倾斜于工人,工人倾斜于农民,正常人群倾斜于老弱病残,国家应倾斜于医院和患者,医院应倾斜于患者。

财政兜底一个很重要的含义就是收入再分配,体现了公平与倾斜原则。

“穷人看病富人拿钱”也体现了的社会公平原则,收入高的人要掏钱给收入低的人看病,发达地区的人要掏钱给不发达地区的人看病,不生病的人要掏钱给生病的人看病,生小病的给患大病的掏钱看病。

3)社会效益原则: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二者发生冲突时,后者应无条件服从社会效益,否则不管是医疗机构还是医疗卫生人员,就不要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社会效益、以人为本应该自始至终贯串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各个环节。

4)生命高于一切,病人利益大于一切原则:各级各种医疗卫生机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无条件地救治病人,挽救病人生命,解除病人痛苦等。

第四条坚持共产党领导

加快医疗改革更离不开共产党领导,尤其以总书记为首的新的党中央坚强、英明领导。共产党没有干不成的事。中国共产党具有其它党派、政党、团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先进性,现有的社会制度亦同样有其优越性、先进性,理论上实践上一再证明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没有干不成的事、完不成的任务,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战争年代各种战役是这样,建国后两弹一星是这样,现在改革开放是这样,最近千年飞天梦圆满实现更是这样,甚至亦是这样,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应该为之骄傲。

第二篇医疗机构

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责:

1)由国家投资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社会公共安全、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以及公民的罹患疾病的所有“免费”医学干预;

2)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所提供的一切医学干预必须是最基本、最安全的、最成熟和最廉价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身心健康权益,又有利于节约成本,减少国家投入,使免费医疗可持续发展下去。

3)私立、合资、外资等医疗机构主要是弥补不断增长的公民多元化医疗服务要求以及应急状态下国家和公民所需要的一切医学干预。

第六条医疗机构运行

1)采取政府严格指导监管的带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市场运行机制,不管公立、私立医疗机构均纳入政府管理框架范围之内,都是国家医疗卫生机构的成员,都必须按照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办事

2)付费机制问题财政兜底就是收入再分配,体现了公平与倾斜原则,对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病、大病包括癌症所需费用的确难以承受,急需国家救济,并且,每个人患各种疾病概率均等,此时,国家可利用目前投入的有限资金“免费”为其治疗,为了避免滥用和浪费,可让个人交一定数额资金(远远超过门诊费用)。对少数贫困百姓应全部免除。

3)医疗卫生机构运营经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完全由政府投资运营,医务人员工资按当地公务员工资执行,与检查、治疗、用药完全分离,这样就弱化医院的营利动机,从而更好地遏制虚高的医疗费用。

第七条医疗机构协调机制

卫生局、防疫站、妇幼保健院、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治院以及常规医院都应该纳入统一系统中,传染病防治,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健康教育、妇幼保健以及环境卫生控制等都不能脱离临床,应与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医院紧密结合起来,最好合并起来,所有预防措施应完全免费,包括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

第三篇政府监管职能

第八条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卫生投入效率:

1)优化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

合理设置各种医疗机构数量、类型以及配置大型医疗器械比例;

合理安排医务人员数量和层次;

防止过度对病人进行医学干预等。

2)政府制定强制性干预标准制订各种疾病医学干预收费标准

如制订疾病住院治疗费用包干制:指的是根据不同疾病划定不同的最高住院费用包括检查、治疗、药物等费用,不能超越此线,超出部分医院自负,节余部分归医院所有,如妇女生孩子,平产成本不超过50元,剖腹产成本不超过300元,而现在平产一般需要1000~2000元,剖腹产则需3000~5000元,我们不妨定为平产最高费用为500元,剖腹产为1500元,尽管医院还赚了数倍、数十倍暴利,但老百姓还是得到了实惠,节省了好几倍的费用。成人肺炎,目前西医治愈成本需要200~400元,灵魂医学则需35~70元,小儿则更少,而现在成人肺炎住院费用一般为3000~6000元,有的超过1万元,小儿1500~5000元,若限定在1000元,双方都可以接受。新诞生的灵魂医学连最严重的疾病脑膜炎治愈总费用仅为500元以下,心肌梗塞、中风治疗费用亦在这个档次,从这里可窥见医院暴利非同一般。

3)医学理论应用:新诞生的人生、医学理论——灵魂医学可使药物费用降低80%以上,从而使国家完全承担医疗费用成为可能,并且还可全面解决各种医疗问题,参见附录

4)合理应用医学科研基金

一部分用在医学科学的前沿,另一部分重奖突破性成果。以避免目前重复低档次(浪费有限宝贵科研基金)的“研究”。

第九条医学科学以及医疗机构竞争激励机制:

一是对在医疗卫生做出突出贡献的加大奖励力度,实行重奖,包括经济和政治待遇。同样可加快人类医学事业的发展,话又说回来,真正献身科学的是不在乎待遇的,只要承认他的价值就行。

二是设置促进各种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措施以利于医疗机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等。

第十条政府监管教育机制和加大惩罚力度

1)分层次、分阶段对医务人员进行良心培养,进行职业道德、公民道德及马列主义思想教育,根据医务人员素质不同应该分层次、分阶段进行以上不同的信仰诱导教育,对一般人员除应该灌输中华民族勤劳、善良、诚实、礼貌、勇敢等美德思想外,还应该进行医德教育,作为一个自然人、一个社会人来讲,应该对人类、对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少贡献、多索取,丢人,治病救人是医务人员天职,收受红包更让世人嗤之以鼻,这样才不枉做一回人,人们才有奔头,人生才有价值、有意义;对共产党人应在一般老百姓应具备素质基础上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培养,按照马列主义、共产主义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以其为准绳,使其成为社会中间力量,社会主流,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2)所有医疗机构都必须在政府监控范围内运转,实行救死扶伤人道主义以及国家各种应急需要。由于医疗卫生行业是救死扶伤的公益性质的行业,因此对从事该行业的医疗机构以及医疗卫生人员比其它行业和人员有更高的要求,凡不适合从事医疗卫生行业的机构和各种工作人员一律清除出去,取消警告记过等轻微处分措施。

第十一条制订中国公共卫生和公民基本医疗(健康)保障法从法律层面约束政府保证所有公民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事宜。

附录:灵魂医学(SOULMEDICINE)——新的人生、医学理论体系

李建民(科学人生与灵魂医学研究所,山东聊城252000)

内容提要灵魂医学是在中西医学理论及中国历史文化底蕴基础上、冲破了阻碍中西医学继续发展的桎梏(所研究对象的不完整性即西医的“解剖人、肉体人”、中医的“功能人”),完成了极有可能改变整个医学现状、远远高于目前中西医学(初级医学理论体系或躯体医学)的新的医学、人生理论框架体系。由此,那些我们司空见惯了的,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的理论、知识、事实在灵魂医学中都得到了升华,有初次相识、拨云见日之感,尤其那些在宏观领域或战略上存在于人类医学史上甚至人文社会科学史上的一切疑难模糊问题,在新的医学与人生理论框架体系——灵魂医学中都能得到圆满解释及解决(当然包括SHARS、禽流感等)。即使是一片小小的退热药物、一支止痛针剂、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都赋予了新的涵义……

一、中西医学瑕疵与灵魂医学诞生

二、灵魂医学在人类医学上的贡献

由于灵魂医学在人生以及医学理论框架体系上突破,势必引起人类科学各个层次的变革。在医学领域除了研究对象、范畴及研究深度发生质的改变外,人类得到最实惠或者说效果最好的是对疾病的诊治。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诊断、治疗简单化。由于生物体灵魂三定律诞生,以及由其导出的一系列医学及人生理论,使我们更接近医学科学的真理,也更符合科学简单的标准,所以,我们在临床中对大多疾病能抓住疾病实质和要害,从而实现越来越简单医学干预了;

二、疗效迅速确实。同理,生物体灵魂三定律的诞生,以及由其导出的一系列医学及人生理论,使我们更接近医学科学的真理,疗效肯定确实迅速,从而达到下面所列指标;

三、解决了各种危重病症的治疗问题,不但使病程缩短一半以上,病人痛苦小,遭罪轻,而且使毒副作用降到最小程度、后遗症出现可能性趋向于零,死亡率降到最低,如感染性疾病“非典”、禽流感、脑膜炎、败血症、休克等治疗向零死亡迈进已成为可能;

四、医学信使干预扩大,除了传统药物、手术治疗以外的其它信使干预如精神情绪疗法、气功疗法,不但能治疗疾病,而且还能预防疾病,如一个典故、一篇文章、一则笑话可治愈疾病一样;

五、解决了长期滥用抗生素问题,由于灵魂医学病因学说以及发病总机理的提出,使感染性疾病脱离了单纯依赖抗生素的尴尬局面,向位居霸主地位的抗生素提出了挑战;

六、双赢——百姓、医院受益。一般认为病人花费少了,医院经济效益肯定受挫。然而,事实上与其恰恰相反。按照灵魂医学理念,医院治疗成本费用下降80%以上,病人花费相应减少50%以上,这就是我讲的“双赢一倒霉方案”详细参见附录中“中国卫生疾病现状与矫治”。

所以,灵魂医学理论应用,还能完全解决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棘手的医疗卫生病态——看病难、费用高、疗效差等问题。这本身也是灵魂医学研究的范畴——社会疾病。

三、灵魂医学对人类科学的贡献(大纲)

1.第一次以完整人(肉体与灵魂)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

2.第一次在现代科学意义上涵盖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3.第一次揭示了灵魂实质、开创了医学、生物、人文社会等人类科学的新纪元

4.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灵魂病的概念,把道德、社会疾病第一次纳入科学的轨道

5.第一次揭示了意识实质,澄清了物质与意识模糊认识

6.第一次升华了医药理念,扩大医药范畴并提出信使概念

7.第一次解决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史上的疑难模糊问题,如“非典”、禽流感等

8.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生活最佳模式以及人类社会走向

9.第一次戳穿了、宗教以及政党、团体教化甚至愚弄、欺骗人们的实质……

四、灵魂医学大事记

06年12月科学人生与灵魂医学研究所经政府批准正式成立

05年6月科学人生与灵魂医学网站建立

06年1月奠基性著作《生物体灵魂三定律---科学人生与灵魂医学导论》正式出版

03年4月部分灵魂医学研究成果(4篇论文)被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采用

参考文献

「1李建民.《生物体灵魂三定律--科学人生与灵魂医学导论》「M.香港:中国国际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2李建民.病情程度与所需药物有效治疗剂量的探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9):101-102.

上一篇:畜牧养殖发展范文 下一篇:渔业产业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