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范文

时间:2023-10-23 09:05:46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篇1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业建设

1998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首先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随后众多高校陆续开设了此专业,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00多所院校特别是一些综合型大学均相继开设了此专业,部分地方性财经类院校也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如何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接,办出有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经成为当前有关高校面临解决的新课题。本文从财经类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特色,专业优势、课程设置、师资结构及学生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探讨建设的问题。

一、财经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共性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发展过程难免会遇到很多实际困难,尤其是在财经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发展问题存在共性。

(一)专业特色不够凸显

专业特色问题一直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经在我国高校普遍设立,绝大多数高校都是按照“教育部五方向”设置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方向。由于各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认知度不够,对专业特点与培养目标的理解角度也存在差异,很多院校都是在原有优势专业中派生出来的,据此制定该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形成了相应的培养方向。同样,财经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方向也存在不够明确的问题。与其他类型的高校对比,财经院校在学科支撑、师资力量水平以及学生就业前景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

(二)师资水平相对薄弱

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现有,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实现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同步发展。目前,该专业缺乏高水平专业学科以及学科梯队建设尚未完善,大多数只能维持在本科教学水平,与之相关学科课题不多。在财经类院校,该专业学科研究的支持力度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三)培养模式欠缺规范

当下,仍然未探索出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未实现人才培养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对接,缺乏对该专业整体行业背景的了解,由此产生的人才供需错位现象。

1.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公用事业管理是一个新的专业,很多财经院校院系开展此学科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探阶段,课程设置调整性较大。绝大数是根据专业课程教师的专业能力或专业背景设立的,没有进行标准化的设计,缺少对专业行业背景的认知,因而导致院校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较大。

2.教材出版有待更新。

当前,我国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的成套教材较少,而着重财经院校特色的公管类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多数院校的主干专业课程仍沿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材,业内外最常见的是不同出版社版本的《公共事业管理》教材,并不适合公关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材出版明显滞后,尤其以财经类为主题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材少之又少。

3.实践教学环节有待精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尤其专业核心课的实务更强,需要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工作融合教学,当下专业核心课的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相对较低;高校与相关行业组织部门联络不够紧密,导致学生缺少实践实习机会;实验指导教师自身的社会实践阅历等方面的局限,影响了学生社会实践学习的指导水平,从而影响了社会实践效果。

二、财经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思路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一体化的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适应社会的发展应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首要发展目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财经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方向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专业定位优势

专业定位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学校除了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外,还会开设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税收学等相关本科专业,如果学校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属于全国同类院校中金融特色突出的教学应用型本科财经类院校,那么该学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可以依托于自己的专业资源优势,这也就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增加了砝码。

(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强化突出专业课程设置的全局优化,实现特色专业发展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紧密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实现课程体系的突破平台课建设。建立以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课程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级教学平台课程。基于广泛调研的基础之上,结合不同类型的学校课程情况,建立了公共事业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组织学课程为二级教学平台课。

(三)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起步较晚,仍需要通过一段时间进行调整。

1.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能力。

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应该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教师的素养的提升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素质能力方法主要有三点:一是建议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技能的培训、多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或者通过国内外访问学者等方法,来实现提升专业教师素质能力。二是希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公共事业管理交流平台,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特别是进行经验的交流和协作。三是通过交流互访的形式选派年轻老师到公共事业有关单位进行挂职锻炼。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专业师资力量。

金融类院校多位于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一二线省会城市,社会资源丰富,与政府职能部门及事业单位均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样可以从政府职能部门以及事业单位中聘请一些知识水平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对公共政策分析透彻的领导人以及职能部门的公务员,担任本专业的专业实践课教师,提升本专业师资水平。

(四)强化实践教学,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实际上是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形式。教学方法如果得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而且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体现。

1.实验教学设施保证。

本专业需要搭建管理教学模拟平台、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拟平台、电子报税实践平台及公务员考试模拟系统、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系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的“三平台两系统”的电子教学体系,建成一个高水准的标准化电子模拟实验室。基于此,实验室应采取合理的构架模式,以实现满足实践教学、教学示范等功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操作专业技术设备,成为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专业人才。

2.着重培养学生公共问题的敏锐性,学生要学会处理公共事业现实的问题。

寻求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素养和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搜索、社会调研等实践能力,以专业概述讲座的形式对本专业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对专业整体有一个宏观认识,对于学生专业学习方向定位及专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篇2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问题;财政资金

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是关乎国家和社会的重大事业,在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之下,才能确保我国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快速稳妥地予以处理,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也才能防御、避免疾病、瘟疫等卫生因素造成的恶劣破坏。从当前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来看,尚存在着财政运营资金不足、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待提高和缺乏完备的应急预警系统等实际问题。只有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才能为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一、公共卫生管理概述

公共卫生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一部分,是政府在执行自身应尽职能义务时所采取的维护公共卫生健康安全的具体管理工作。公共卫生管理所包含的内容丰富而广泛,除了针对社会医疗卫生需求而制定并采取的相应卫生政策外,还包括对于卫生资源的筹集和分配、建立健全卫生保障制度、提供相应医疗保健服务并调配社会各方卫生组织等。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政府对相关工作的关注与重视。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实施之后,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极大发展,不仅针对公共卫生管理模式进行了革新和突破,就整体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也进行了优化和完善,使其向着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为公众的卫生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二、公共卫生管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国家能够投入到社会公共事业中的资金也越来越充足。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现实需求,国家在公共卫生事业当中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且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不仅就公共卫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制度要求,也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给予了相应倾斜。与以往相比,我国社会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公共卫生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而就具体发展情况来看,问题还是相对严峻的。首先,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水平差距较大,农村的卫生条件仍较差,在整体卫生资源充足性和卫生管理水平上均有很大进步空间。同时,农民面对的现实问题仍较复杂,看病难、看病贵仍是老大难问题。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细节问题仍较多,需要通过具体分析进行有效提炼并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三、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财政运营资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总体水平已经得到极大提高,政府财政资金也相对更加充足。而对于一个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的国家来说,要想保证每个国家公民均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服务是相当困难的。虽然国家一二线城市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相对较高,但对于大部分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而言,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财政投入仍然较低,相应的资金仍由政府和民众共同承担。缺乏足够的财政运营资金,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发展运营所需的资金和医疗卫生资源也就相对稀缺,面对日益增加的公共卫生需求,以及多发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民众自身的力量较薄弱,政府的财政支持力量也远远无法满足相应的需求。

(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的先富带后富理念促进了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社会资源占有率方面也更具优势。而对于国家西部地区以及偏远地区、资源稀缺地区而言,由于自身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劣势,其医疗资源占有率也就相对较低。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对比强烈,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发达地区拥有丰富甚至过剩的医疗资源,而相对贫困地区不仅缺乏相应的医疗资源,甚至连基本的医疗机构和医疗手段都难以保证,日常生活中面对灾病时要么选择到大城市就医,要么只能放任等死。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也往往束手无策,无法保障自身的基本健康安全。

(三)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待提高

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仍是大力发展经济,稳固好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基,故当前的重心均放在经济发展建设当中,对于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思想认识上不足,对于公共卫生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仍停留在浅层。各地的公共卫生管理教育水平较低,也就导致相应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处于落后阶段。一方面,学校教育并未充分重视公共卫生管理的教育工作,导致相应的教育断档,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出现断层;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公共卫生管理组织机构的管理工作仍不够到位,尤其是在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方面,造成其综合素质很难得到有效提升,无法满足当前日益增加的社会公共卫生管理需求。

(四)未形成完备应急预警系统

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公共卫生管理仍未形成科学化、体系化的完备系统,在组织管理和执行建设方面仍有诸多不足。无论是在组织体系建设还是在制度细则的建设执行上均相对欠缺,尤其是在应急措施的构建和应急预警系统的构建方面,仍有相当多不成熟的地方。许多地区的应急措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才能完成应急设备的组建和基础性预警机制的构建。部分欠发达地区甚至连基础性应急场所和设施都完全为零,更不用说具备相对完善的预警和检测机制以及针对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信息报告系统和指挥体系了。当社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时,民众只能依靠自身力量自救或者被动等待政府救援,应急处置效果不佳。

四、公共卫生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多方引入公共卫生管理资金

为弥补当前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和多角度予以解决。首先,需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由当地政府在谋求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并将财政收入的部分投入到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当中,并不断增加相应投入的比重,从政府力量方面给公共卫生管理的资金需求予以较大满足;其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引人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当地政府可通过政策优惠和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源进入到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当中,将广大的社会力量注入到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建设当中。通过政府和社两方的共同努力,不仅能够在资金方面提供相对充足的保障,而且能够在面对社会突发性卫生事件时拥有合力,实现应急事件的快速处置和妥善解决。

(二)不断增加公共卫生医疗资源

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作保障,也离不开充足的医疗资源帮助其开展日常的公共卫生防护及保障工作。为此,在通过政府和社会两方获得足够资金的同时,由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医院对卫生医疗资源进行采购,不仅在医药设备方面尽量择优采购,还应引进优秀的公共卫生管理队伍和医护人员队伍,强化基础医疗保障力量。同时,还应结合对当地民众居住情况的调查整理,合理建设定点医院,并适当完成医疗救助站的建设,为满足当地基础医疗服务提供重要保障。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实现对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化调配,并对存在公共卫生需求的民众提供合理化和优质化的医疗服务。

(三)建设完善公共卫生管理队伍

为确保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保障,解决当前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的人力资源匮乏和高素质人才缺失等现实问题,应当从多方面人手,采取立体化的解决办法。首先,政府应当对当前的教育体系进行相应改革调整,加强对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以获取更多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后备力量。其次,应当结合当前需求,对专业技术发展需求进行梳理,实现在岗专业人员的科学编制,在完成专业人员合理化配置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教育机制,为每个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素质培训。在提高其医疗卫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其在职业素养、技术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能力。

(四)构建系统性危机管理机制

面对当前多发的社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只有构建起系统性的危机管理机制,才能够通过完善的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实现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快速妥善解决。一方面,应当建立起由中央统一指挥、地方分级负责的应急体系,各地方在中央的指挥下落实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责任人,并协调应急工作处理的具体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建立起各地方的危机管理体系,针对公共卫生所需的信息检测预警和医疗救助、组织指挥等分支体系进行相应构建和合理化运行,既确保当地拥有灵敏的预警报告机制,又拥有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快速有效处置机制,确保相应的应急措施能够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保障民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篇3

1.建国以来我国档案馆管理体制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充分借鉴前苏联的集中管理模式,将我国档案馆按照行政区划和层级划分,形成了由本地本级政府负责建设和管理的、以块为主的档案馆宏观管理模式和具有浓郁行政色彩的管理体制。实际上,这种管理体制是当时我国政府广为盛行的公共行政模式。由于缺乏科学的公共行政理论的指导,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我国档案馆的发展呈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景象,各地政府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对档案馆事业的管理施行了忽略和挤占以及边缘化的策略,并且各个档案馆之间也是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现象颇为严重。

2.我国现行档案馆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档案馆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档案馆管理体制过于僵硬。长期以来,我国档案馆事业施行集中管理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档案馆事业的发展,但是这种管理体制已然不能适应我国档案馆数字化发展的需要。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我国档案馆的发展呈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景象,各地政府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对档案馆事业的管理施行了忽略和挤占以及边缘化的策略,并且各个档案馆之间也是各自为战、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现象颇为严重。

(2)档案馆资源共享难以实现。进入新千年以来,我国档案馆体系虽然在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如数字档案馆、检索体系等,但是各个档案馆之间在网络建设、软件建设、管理创新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较少,且数字化档案建设水平较低,档案馆资源仍然被隔离,以致于档案馆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等问题突出。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发展规划,并且政府的政务系统也缺乏相应的支持,导致我国档案馆数字化进程推进极其缓慢,部分技术薄弱的单位甚至是难以为继。

(3)档案馆人员队伍不稳定,且专业化程度较低。档案馆馆员的专业绝大部分都不是图书馆相关专业,涉及到的专业五花八门,专业领域管理人才极其缺乏,大部分非专业档案馆管理人员从事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档案馆工作,以致于在日常工作中缺少档案管理能力、服务水平也欠科学性,相关流程也缺乏自动化,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档案馆现代管理理念的贯彻,阻碍了我国档案馆现代信息化建设进程。

二、推进我国档案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结合我国现行档案馆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国内的成功案例,给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公共档案馆是由政府管理、自主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共产品,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坚持以人为的管理理念,就是要将公共档案馆的社会服务职能投放到社会事业发展中,摒弃传统公共行政思想,始终以为公民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服务形式。

(2)加强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促进公共档案馆资源的流动。构建档案馆数字化研究中心,集中科研资源,攻破档案馆数字化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规划,合理布局公共档案馆资源,同时要促进公共档案馆资源公共平台建设,推动公共档案馆资源在区域间的有序流动,为公共档案馆基本服务均等化提供保障。

(3)加强对公共档案馆人员队伍建设,提升人力资本投资效能。公共档案馆人员队伍建设成败取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率。我国公共档案馆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其馆员队伍服务社会的效能越大。一般而言,人力资本结构由体力资本、智能资本和道德资本三部分构成,结合我国公共档案馆人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要加强对公共档案馆人员队伍建设,提升人力资本投资效能,必须从加强我国公共档案馆馆员体力资本、智能资本和道德资本三个方面展开。就加强公共档案馆馆员体力资本投资而言,要强化定期体检制度,特别是要完善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档案馆医疗保险制度,定期举办大中小型体育活动,尽可能实现全员参与,激发馆员的锻炼激情。就加强公共档案馆馆员智能资本投资而言,应着重对我国公共档案馆已有馆员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进行改革,在提升已有馆员学历结构方面,关键是要加强对其进行在职培训,通过对公共档案馆专业进行继续教育,从专业化视角改善我国公共档案馆人才队伍综合水平,同时对那些具有潜力的中青年馆员进行学历提升,并特别优秀的馆员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就加强公共档案馆馆员体力资本投资而言,应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与点化,发扬我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调动广大馆员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公共档案馆事业建设中。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篇4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卫生管理体系;处置对策

1.前言

公共卫生管理离不开社会公众一起努力,这样才会使环境卫生、医生诊治及防控疾病、提高重视程度及控制疾病流行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政府针对各类突发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实施管理职能,对人们健康进行保护,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有效防控。公共卫生管理与科技水平及社会公众配合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构建比较健全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对于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公共卫生管理现状

随着不断深入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公共卫生管理,逐步完善传统公共卫生管理模式,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实现科学规范地公共卫生管理。因公共卫生管理目前还较为薄弱,特别是农村具有交叉的卫生条件,相对于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不断增加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但还是难以改善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现状,农民看病难、医药贵等现象难以有效解决。只有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才能使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进而实现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3.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危机公关应对措施不足

危机公关一般是指企业等为减少或避免因危机导致的损失,有组织有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管理职能与处置措施。危机公关基于公关理论及原则的指导下,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应用公关策略及应对措施。公共卫生管理部门目前还没有建立危机公关,难以改善突发性危机事件导致的危机局面,因此在发生危机时降低发生率难度较大。针对公共卫生管理现状,企业比较缺乏危机公关,导致实施危机公关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难度。

3.2 危机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危机管理目标是组织自身及外部环境,关键在于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应对,明显降低危机可能引起的损害。借助于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开展分析预测,与公共卫生具体情况相结合,制定较为完善的措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相对落后,职能不清晰,存在多头管理等客观现象,若引起危机,化解难度较大,将损害公共卫生信誉。因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及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卫生医疗费用大部分向城市倾斜,而城市中的卫生医疗费用主要用于大医院,导致农村地区卫生医疗费用极度缺乏。

3.3 应急预警系统不完善

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中,城乡区域的大部分都没有建立预警系统。因人们缺乏危机意识,遇到突发状况时难以利用预警系统将有效信息进行传递,因而无法面对各种危机情况。而缺乏充分的资源储备与支援准备,对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改善公共卫生管理现状需要国家需要投入必要的资金支持。

3.4 医疗资源不足

医疗改革受市场化趋势发展的影响是未来的趋势,医疗卫生经费主要向城市分配是在一定时期内客观存在的,导致农村区域缺乏医疗经费、医药少、就医难等实际情况。引起公共卫生资源相对过剩与不足并存的现实情况,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资源在发达地区闲置,在不发达地区普遍不足。

3.5 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中目前尚未得到社会公众的重视,人才断层状况客观存在。而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缺乏对公共卫生管理的广泛认识,无法适应客观发展的要求。因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对于公共卫生事业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

3.6 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不断深入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事业也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一些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经费大部分还是需要政府承担,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对于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十分不利。

4.公共卫生管理的处置对策

4.1 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危机公关体系

危机发生客观存在且难以避免的,因此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建立适宜于公共卫生管理的危机公关体系,便于对突发性危机进行处置。应提高对危机公关的重视,根据危机公关原则妥善解决危机事件,进而促进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有序发展。

4.2 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宏观调控体系

应前移企业卫生职能重心,将医疗置于有效预防中,对各部分职能进行明确。将重点向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宏观调控体系上转移,对于目前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混乱现状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4.3 构建畅通的公共卫生信息通道

在公共卫生管理与突发危机应对中,信息传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构建畅通的公共卫生管理信息通道,能够明显提高工作人员信息处理能力。因公开信息可提高公众信任,避免发生随意性及不负责任行为。在人员素质提高、硬件设施配备及政府人员意识提高等方面,构建畅通的信息通道具有重要作用。

4.4 构建完善的农村医疗体制

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是国家公共卫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发展的公共卫生事业中,应将农村卫生改革作为重要突破口,不断规范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结合农村卫生优势,构建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及医疗防疫网,从政策与法律层面上保证农民可获得基本医疗服务。

4.5 构建高素质公共卫生管理队伍

因公共卫生管理队伍缺少高素质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卫生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应结合专业与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行调整,合理配置公共卫生管理队伍。加强培训以提高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而在突发危机时可及时进行应对。

4.6 构建公共卫生管理及服务体系

国家作为公共卫生管理主体,离不开社会各阶层的参与,社会、民众及政府等方面的力量对于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作用。因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相对比较薄弱,应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改善现有卫生管理体制,进而实现科学规范的公共卫生体制,这对于提高公众健康安全,改善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现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5.结语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篇5

【关键词】新农村;公共管理;问题;对策;人才;政府

一、引言

这些年我国越来越重视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了经济支持的同时实行了诸多新型建设方案。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事业管理来说依旧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公共服务的落后是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软肋,农民们也都非常关心农村服务的问题。因此,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来加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公共管理问题极为重要。

二、我国新农村公共管理中实际存在的几项问题

(一)农村基层政府的职位分配不合理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奋斗目标,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条命脉,需要党和国家的大力引导和政府人员的支持。但现实中有些农村的基层政府在建设职位任务分配还是不够合理。很多农村干部人员不了解不关心当前农村市场经济管理的现状,政府也只是强制干部们完成不必要不合理的任务,在诸多关乎民生的建设工作中产生了不良循环。乡镇府作为农村经济建设的最基本单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其本身的职能要求和管理标准。政府人员只看重自身的官位而忽略了公共管理科事业中的法律和经济等问题,这导致农村社会经济运转的不平衡[1]。

(二)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趋于城市化

公共事业管理支持生活水平低下,较为贫困的人民,具有扶贫性的特点。但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还是无法达到人民生存发展事业需求的,农民的生产生活还是缺乏基础的保障,公共设施的配置还不够完善。国家的资金被用在电路网络、水利工程、道路建造、农田山林开发等方面国家必须加强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分配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等。

(三)我国公共管理方面的法律政策还不够完整

我国在经济建设的公共管理确实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通过多年的努力还是无法解绝公共管理利益和法律的矛盾冲突,一些政策还是不太符合法律的规定。许多未经认证的企业和人民加入公共管理生产中,这就容易产生诸多纷争和矛盾让公共管理的产品的生产缺乏信心[2]。

(四)农村公共管理技术和人才的缺失

现在的农村发展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人才的缺乏。虽然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部分农村展现出新气象,各种公共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完善,但这些都是基于硬件设施而忽视了软件设施。这就代表大量管理人才的缺乏和制度的不严谨,导致农村人才的匮乏。根本上说就是务农人员缺乏实质性的管理技术,不能灵活应用集中化的农村管理模式。农村生活水平的落后使得人民群众产生了顽固的思想,大学生不愿意在农村发展,加上国家对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分配有限,大量高学位的人才引进显然不够现实,而且除了农业方面其他生产方面也同样缺乏人才。

三、强化农村公共管理的几点方法

(一)对农村基层政府治理结构进行改革

农村基层的干部要贴近群众,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农村干部的选举为以后的干部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所以应该更重视选举的公正公开同时给干部安排优质舒适轻松的工作氛围。此外还要注重管理经验的共享,老干部带动新干部共同将传统的管理机制转换成更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政府要分配权力到民众手上,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并积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

(二)实现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多向性

我国要积极加大公共事业的投入,将国家的建设重心转移到农村,让国家财政投入到更多的公共建设中,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利益。公共建设服务体系的投入和发展不容小觑,需要迫切解决农村教育卫生、公共人口管理、农村秩序中的矛盾问题。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通过细化和完善关于农产品投资发展的多向性政策,从而来保证政府外的投资方在发生纠纷和矛盾时可以有相应的维权措施。这必将促使投资方更加积极地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对农村发展更有信心和目标,也让人民群众更加安心[3]。在法律法规的引导下农村走向工业化,传统的农业发展链得到了更新化的发展,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平衡性的发展。

(三)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模式的转化

现在我国的农村干部群众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干部主体年纪偏高,文化水平也大都处于低级状态,缺乏有学历有知识的大学生和硕博生。当然对于现有的人才必须加强对人才领导团队的建设,对人才和普通农民进行集中培训,进行集约式的管理模式,比如请教授和专业人士对种植农作物的知识进行技术讲解,还可以让人才给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既省人力又省物力,这样可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水平。还要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卫生环境和科学水平等问题。扩大大学生在农村的任职途径和通道,给大学生多一点建设和发展农村的机会。引导人才进去农村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农村人员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发展链。

(四)更加重视农村的教育工作

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基础的前提下,还应合理地对农村学校结构布局进行调整,根据实际对农村师资进行合理分配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和巩固教育教学质量。在落实小学教学基础下再深入加强中学教育的管理质量,加大教学规模。城市学校应该合理分配农村地区的招生名额,给农村孩子更多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城镇可以建设教育质量比较高的中学,而乡村则把精力和资源用在建立小学上。对于一些教学效果不佳,人数规模较小的学校可以进行修整扩招或者直接拆除等。这样可以建立一个从城市到农村的双级教学体系,致力形成一种师资共享,环境优化的教学形式。对于老师的生活服务保障进行加强和改善,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更多的教学资源,让教师稳定教学,学生安心学习[4]。

四、结束语

这样看来,中国作为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在新农村经济管理建设中面对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对我国农业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国家政府和人民应该紧密联系共同提升新农村的公共管理水平,打造一个高管理水平的新农村建设工程,展现出一片国家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利民.公共管理视角下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机制的构建[J].兰州学刊,2012(4):56.

[2]李良智.江西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管理优化研究———基于7县35村的实地调查[J].求实,2012(6):87.

[3]罗文宝.农业现代化语境下政府参与农村公共管理的职能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12):143.

[4]张敏敏,甘敏.宝山村新农村公共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111.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篇6

关键词:档案管理;人事档案;公共卫生

1 公共卫生行业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尤其人事聘用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问题也更加突出的展现出来。人事档案管理如何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成为现阶段人事档案管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近十年来,国家对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视不断加强,特别是2003年的“非典”以后,国家对公共卫生的投入逐年增加,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但同时,公共卫生人才的人事管理工作仍沿用传统干部管理办法,其档案内容未能突显出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特性和技术水平,影响了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准确判断和全面评价。不利于单位对人才的使用。如何加强对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人事管理,已成为现阶段值得关注的问题。

2 公共卫生行业人事管理存在问题

(一)公共卫生单位同属于国家事业单位,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基本材料主要包括学习经历、工作经历、政审、奖励与处分、职务工资等,人事档案集中展现了个人的德育状况和工作表现,并没有突出公共卫生人员的工作特点。

(二)公共卫生事业本身是一个特殊行业,就单一的疾控部门来说,它的专业人员包括预防医师、实验室检测人员、消毒杀虫人员及科研人员等。他们各自从事不同的专业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由于工作人员常与病源打交道,因而也成为高风险人群。在疾病预防控制过程中,他们也应成为重点的防控对象,对他们的健康情况应有详细的记录,但目前的人事档案中并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三)公共卫生专业性强,日常工作外还负担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学生培养及科研工作,专业技术考核材料几乎伴随他们的终生。但目前这方面的管理较为随意,未明确列入人事档案管理范围。

3 建立结合专业、综合的人事管理制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才能有效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自身的挑战。为此,卫生部门应调整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档案内容结构,逐步建立以专业技术生涯、工作能力和信用记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模式,同时应该根据行业的特殊性,增加健康档案部分内容。

(一)完善学历与继续教育档案。公共卫生是个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学科,专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不断在进行如在职研究生等的学习,每年也有各种不同专业继续教育,这些学习经历是个人工作能力的补充,也应成为人事档案的组成部分。

(二)建立健康档案。公共卫生是较为特殊的行业,工作中经常接触传染病的传染源,有很高的职业风险。因此,专业人员除每年的常规体检外,应增加更多的有关传染病的检查项目,根据卫生法规的相关规定,保留各种有风险传染疾病的检查记录,随时跟踪从业人员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职业暴露。保证从业者的健康的同时也控制相关疾病的传播。

(三)技术档案内容。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人事档案依旧是参照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从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分类都渗透着党管干部的痕迹,无法真实反映出一个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因此,应完善调整档案的内容,如科研情况、教学任务、论文水平,学界影响等。这些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学术水平及业绩成果,是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的一大亮点

(四)增加个人社会信用档案。信用档案是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目前,许多国家都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档案,专业人员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积累个人信用财富,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可为自身的职务升迁、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单位也可降低管理成本,有利于培养稳定、忠诚的人才队伍。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同时,也可以防范职务犯罪和因个人不当行为造成的各种损失。

公共卫生的建设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的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作为公共卫生事业的工作主体,其人事档案也必然成为卫生部门人事管理的核心部分,档案内容直接影响到卫生事业人才资源的应用,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完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优化人才资源,建设人才队伍,为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琴.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述评及趋势展望[J].档案学研究;2011年05期.

[2]陈存金.新时期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企业导报;2011年13期.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篇7

一、一体化管理的政府架构实施科学有效的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的重要目的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农业公共管理是提供农业公共产品的重要手段。尽管很多社会组织(包括公共企业)参与公共管理,提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但无疑,政府机构是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公共产品最重要最核心的组织。日本政府对此有深刻理解和成功经验,突出表现在政府架构设计充分体现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为实施科学有效的公共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日本是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政府机构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包括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两个层次,他们都是自治体,尽管存在很多业务联系,但没有上下级关系。中央政府设农林水产省(内阁12省之一),是主管日本全国农林水产业的振兴、食品的稳定供给、国土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农村、山村、渔村社区的发展等诸多事务的一个综合性政府机构。农林水产省设置1个大臣官房(办公厅)、6个“内局”(内设机构)和2个“外局”(直属机构,包括林野厅、水产厅),定员约5000人左右。此外,农林水产省在各地有各种派出机构(定员约20000多人),如地方(地区)农政局,是农林水产省按农业地域划分设置了东北、关东、北陆、东海、近畿、中国四国、九州7个地区农政局,地区农政局下设农政事务所(北海道农政事务所由农林水产省直接派出),日本全国有38个农政事务所。在地方层面,日本各都道府县均设有主管农业的政府机构———农政部,农政部下也有若干个派出的独立行政法人性质的科研、教育、推广和技术执法机构。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农业政府机构是一个比较庞大的体系,但各层面、各机构间分工协作配合良好,保证了公共管理的有效实施和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为日本现代农业发展和新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专业化服务的社会组织提供健全完善的社会服务

日本农户每户耕地面积不足1.2hm2,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提高农户经营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是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为适应这一要求,日本于1947年出台了《农业协同组合法》(简称《农协法》),随后还陆续制定了12项附属法令,这些法规制度保障了日本农协组织的健康发展。根据日本法令,农业协同组合(农协)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为了共同进行产品的销售、农需物资的采购、机械或设施的使用、存款的接收及贷款等,通过个人出资参股而设立,并作为会员进行运营的组织。

日本农协组织由全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JA全中)、都道府县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JA中央会)和市町村基层农业协同组合(综合JA)三级网络组成,日本各级政府对不同层次农协都有扶持补贴政策。日本农协的业务主要有6项:务农指导、金融信用、产品销售、农资采购、共同利用(设施)和互助共济(保险)。经过战后几十年发展,日本农协组织体系非常健全,几乎100%的农户都是农协会员(组合员)。值得一提的是,农协设有“营农指导机构”,聘用营农指导员(全日本约16000人),走村串户,提供信息,帮助农民制定增收计划,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手把手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农协营农指导员还配合政府农政事务所或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的普及指导员(全日本约8000多人)共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工作。

日本农协是受农林水产省监督的社会组织,依据法令独立开展业务,其理事会和监事由农户会员选举产生,日本农协的运行充分体现“自愿、平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两类社会组织提供高水平、广覆盖的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为农户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为开展健全完善的社会服务奠定了体系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对中国改善农业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启示

日本人多地少的农业经营特点与中国有相似之处,因此其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健全完善农业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做法和经验很值得中国参考借鉴,但由于两国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不同,我们还需要根据中国国情有选择、有重点地推动国内工作。

第一,强化农业法制建设,健全完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根据中国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并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强化农业法制建设,从农业组织、投入、科技、生产、经营等各方面不断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奠定更坚实的法制基础。

第二,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农业公共管理。适应国家 行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强化农业公共管理的需要,按照职能有机统一和加强公共管理的要求,并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务实加以推动,构建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管理体制,以不断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篇8

1998 年,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列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99 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两所高校首次在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截至目前,开设该专业的学校众多,但受我国公共事业相关组织的发展状况及用人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本专业发展比较缓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社会认可度低、按专业培养方向就业困难、专业定位模糊等。为了对上述专业发展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建议,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对相关用人单位、就业中介机构及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充分调研,了解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状况,提出了一些涉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改革、专业发展规划等相关工作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高校该专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全面广泛,一是黑龙江省 A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8 届毕业生;二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用人单位,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三是就业中介机构,主要为招聘网站。

2.调研结果及分析

(1)黑龙江省 A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研结果及分析。A 高校为黑龙江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3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目前已有 8 届毕业生,共 377 人。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网络及电话的方式,共发放问卷 330 份,收回有效问卷 310 份,样本包括了各届毕业生且均匀分布,调研数据经分析具有代表性。一是,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整体来看,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多样,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企业、自治组织等。从统计结果来看,8 届毕业生中,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就业比例较低,仅占总人数的 22%;各类企业占就业主要地位,达到 69%;自主创业及其他工作性质占总人数的 9%.具体如图 1 所示。二是,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按职能可划分为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生产业务等。在各类组织中从事行政管理类工作的毕业生人数最多,约占 30%,其中,企业行政管理占多数;从事企业生产或政府、事业单位具体业务的约占21%,这部分学生通过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或辅修二学历 / 二学位取得的上岗机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 13%,从事营销类工作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 9%,这两部分学生主要通过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或通过考取相关从业资格证书取得上岗机会;从事财务类工作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 11%,这部分同学主要是辅修了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二学历 / 二学位取得上岗机会;其他类别如自主创业、社区工作者等,约占总人数的 16%.具体分布比例如图 2所示。三是,毕业生工资收入情况。收入水平是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次调研把收入水平划分成了 6 个区间,具体见图 3.调查对象收入水平差别较大,月收入 3000 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 31%,多为近两年参加工作的学生,职位较低;月收入6000 元以上的占 18%,多为工作年限在 4 年以上,目前处于中高层领导岗位,且工作地点位于一、二线城市,8 届毕业生总体平均收入按中位数平均估算在 3700 元左右。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工作年限不同、担任职务不同、工作城市发展水平不同等因素造成。上述数据与《2014 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中显示的全国本科毕业生毕业 3 年后平均月收入 5962 元相比,该专业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四是,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就业满意度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调查表明,对就业现状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约占 63%,不太满意

和不满意的占 37%,具体如图 4 所示。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约占总人数的 37%.调研对象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作环境好、人际关系好、事业上有发展前途等;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少、事业上没有发展前途、工作环境不好、人际关系不好等。五是,毕业生对各类证书的作用评价。上学期间考取各类证书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求职成功几率、就业质量、工作能力等问题。 调研中以开放问题的形式,让调研对象真实反馈各类证书对其个人求职就业的影响。通过整理发现,有几种证书学生普遍提及或着重强调,认为在个人求职就业乃至职位升迁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各类英语水平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机动车驾驶证等。六是毕业生对本专业就业情况反馈。一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局限性大。这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性决定的,按照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应该到具备公共管理性质的部门就业,但目前此类组织发展不完善,现有的一些岗位“逢进必考”,竞争激烈;二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度、认可度均很低。很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了解该专业,在招聘计划中很少涉及该专业的招聘计划。

(2)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与分析。本次调研主要涉及各类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等共 20 多家。调研主要针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数量、能力要求、人才培养建议等方面内容。调研对象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为主。一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素质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强,事业心强,有较高的自我成功期待;心理素质方面,要求意志坚定,包容性强,乐观进取;能力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公关社交能力,富于创造性思考,策划和研究能力强,发现问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业务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自我学习能力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身体素质方面,要求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二是,用人单位对资格证书的要求方面。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有固定报考条件。企业一般要求如下证书: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资格证书、所从事岗位相关资格证书,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证明或证书、文章获奖方面的证书等。

(3)就业中介机构调研情况。本次调研主要了解了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两家国内知名招聘公司的地区分公司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能力素质要求。从企业需求状况来看,公共管理类人才主要的需求部门是企业行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后勤保障部以及政府与公共关系部等。从个人素质方面来看,要求应聘人才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和事业心强;要具有勇于创新、富有远见、意志坚定、灵活应变、包容性强等方面能力;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危机应对能力;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三、高校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建议

上一篇:农业工程就业方向范文 下一篇: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