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14 16:43:54

公共交通的发展

公共交通的发展篇1

关键词: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据统计资料显示,二十世纪末,每年由汽车排出的大量尾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约为4.1亿吨,碳化氢含量约为0.8亿吨,氮氧化合物含量约为0.4亿吨。我国机动车仅占世界总量的3.6%,而三种有毒气体仅民用汽车每天的排放量就高达4.45—4.87吨。由世界环境、经济专家调查的全球空气污染严重的21个城市中,我国就占了9个,全国每年因空气和水污染所造成的损失高达539亿美元。截至目前,全世界的汽车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废气总量多达59亿吨,在大气总污染中所占比重高达68%。交通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还要高,如韩国仅汽车排出的一氧化碳就占总排放量的95%。

一、城市交通的现状分析

我国越来越多的家庭已拥有了私家车,且拥有车辆数和机动车保呈大幅递增之势,严重威胁了全国各大城市的生态环境及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街道的容量渐小、供不应求的矛盾更加突出,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增加,使城市的经济活动与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随着私家车的大量增加引发城市道路交通堵塞的情况日趋严重,发达国家因此而推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法国于二十世纪中期,首先大量投资建设和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公交出行占总量的63%。而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也针对公共交通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方针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城市公交在整个客运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得到了有效地缓解,噪音和环境污染情况有所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以上国外成功经验的启示,我国城市交通也应以公共交通发展为主方向,普通客运结合快速轨道交通,形成多种客运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客运交通体系。

二、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意义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基础设施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关键。

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1)公共交通是有效利用道路资源的交通方式,发展公共交通对于城市交通拥堵情况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2)公共交通是经济高效的交通方式,发展公共交通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3)公共交通是全社会通用的交通方式,发展公共交通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4)公共交通是污染排放率低的交通方式,发展公共交通有利于环境保护。

国内外的交通学者已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达成了共识,居民的安全出行,气候环境的大力维护都离不开公交事业的发展。公交优先政策若要真正落到实处,政府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十分关键。一方面,根据国外经验启示,只有赖于政府的强力支持并形成其政策理念公交优先才有可能实现;另一方面,无论公交优先政策是否得到政府的最终支持而实现,都会直接影响着城市未来机动化道路、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和服务状况,而且对于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质量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合理化建议

(一)国土资源的合理使用

随着我国城市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势必由于各类资源的紧缺而受到条件限制,尤其是土地资源、水资源及矿产资源在世界上都处于较低的人均占有量。因此,紧跟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优先发展大容量的公共交通,才是合理利用资源的明智之举。通过调研分析,以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为主要代表的城市大容量公共交通占用道路和停车用地最为经济。道路的使用率通过每平方米每小时运载人数为标准进行衡量,结果显示,公共汽(电)车比起小汽车、中巴车和自行车高达数倍之多;同样,在土地资源、投资及建筑材料方面也比中巴车、小汽车节约。

(二)自然环境的大力维护

城市交通带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甚至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威胁。据调查显示,我国每人每年平均有5天因受大气污染严重而致病,每年因污染致病身亡的多达上千人,所患病症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居多。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主要由于机动车的尾气所致,并呈日趋严重之势。虽然我国城市汽车拥有量比国外要少很多,但尾气污染却一直居世界前列。如我国小型轿车尾气中HC、CO和N0X的含量就远远高于美国。同比公共汽(电)车,不仅污染程度高,交通事故频发率也高。因此,为保护自然环境,降低空气污染,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特大城市、大城市要创造条件发展快速轨道交通,推广新能源环保汽车等无污染的交通工具。

(三)加快公共交通的发展进程

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和控制环境污染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同时降低个体交通的使用频率。目前世界各大城市的交通形式是以地铁、铁路、轻轨交通、公共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互相协调的综合交通体系。在某些大城市交通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公共交通的优势会在综合交通体系中有明显的体现。国外大城市的交通之所以效率比较高、交通状况比较好,主要是轨道交通发达。但是在这些城市中,由于小汽车交通占的比例较高,仍然在所难免存在一些交通问题,因而提高公共交通的比例才是我国致力公交发展的唯一目标。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轨道交通一直不占优势,但自行车交通却明显领先。由二十世纪末对公共交通方式出行量与自行车方式出行量的对比析可知,前者远远低于后者,显然,这样的交通结构,不会有很高的效率。所以,减少自行车的出行比例才是我国城市交通结构调整的重点,才会提高公共交通的占有率和服务水平。而使我国城市交通结构朝合理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实行公交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使自行车交通向公共交通方向转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减少能源耗费

目前我国的各项资源已逐渐匮乏。因此,对于城市交通的方式问题,应该以能源的节省为先,才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若使能源耗费降到最低,可选择自行车与公共汽车,大城市可选择地铁、市郊铁路、轻轨、有轨电车等。轨道交通不但运量大,而且采用电能,具有零排放、运营成本低、能源效率高等优点,故作为交通的最佳选择,而小汽车、摩托车能耗大,污染严重,作为主要交通方式则不予以考虑。

参考文献:

1.吴文,周安伟. 《谈城市住区交通与公共交通的融合》. 《中外建筑》. 2008年02期.

2. 刘术红,吴家友. 《城市自由出行社区规划研究》. 《辽宁交通科技》. 2009年09期.

3. 何宁,兰荣,赵倩瑜. 《公共交通——可持续交通的支柱》. 《城市交通》. 2008年04期.

4. 管驰明,崔功豪. 《公共交通导向的中国大都市空间结构模式探析》. 《城市规划》. 2010年10期.

公共交通的发展篇2

一、公交现状

(一)基本情况

17.67标台,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23.22%。

近年来,为建设全国先进、中西部一流、群众满意的城市公交,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国有主导的城市公交,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主要做法有:

1、增加车辆和调整线路,提高公交运力

XX年底,中心城区公交营运车辆5220

2、推行ic卡票制改革,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

市公交集团公司推出ic卡并相继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后,

3、试行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运行效率

(二)主要问题

在国内同类大城市中,市的公交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主要表现为站点远、乘车难、换乘难,从而导致公交车速度慢,准点率低。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时期,公交车候车时间过长,车内拥挤不堪,上下车秩序混乱,群众反应强烈。公交服务水平不高导致市民大量选择私家车、自行车、电瓶车、出租车等方式出行,大大增加了本来就不堪重负的道路负荷;而道路负荷大、拥堵又导致公交车的运营速度更慢,促使更多的人选择乘坐公交车以外的方式出行,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公共交通发展落后已经成为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过深入分析,我们认为制约公交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线网、场站、路权、行业监管、内部管理及相关配套政策。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引发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公共交通的发展,使得市民出行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缓解。

1、线网

现有的城市公交线网设置不够科学,层次不分明,分工不明确。这是影响公交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线路重叠过多,线路走向设置不合理,对市民出行考虑不周。许多居民小区没有公交车经停,居民公交出行困难,被迫选择其他出行方式。近年来有关部门虽然已在着手进行线网优化,但尚未达到科学规划、合理设置的标准。

2、场站

公交场站建设滞后,是影响公交发展的瓶颈。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对公交场站的规划和建设严重不足。新开发区域的公交场站建设常被忽视,旧城区原有的公交场站也被大量挤占挪作他用。一环路以内现在已经没有一个公交场站。市公交集团近年来车辆增加很快,但场站建设滞后,目前使用场站仅50个,计835余亩,按国家建设部有关标准计算缺口近50%。场站缺乏直接影响高峰班次的投放,当前在运力比较充足的情况下,也无法加大高峰期车辆的投放。

场站不足还严重影响到公交线网的优化。市内缺乏中转站首末站造成线路过长,加大了优化线路的难度。一个需要引起充分注意的是例子是,正在建设中的天府广场地铁中心枢纽,就没有规划和建设公交场站。

3、路权

城市的公共资源之中,道路资源最为紧缺。长期以来,在道路资源的分配上,公交路权优先的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2011年5月之前,一直没有设置公交专用道,仅在几条最重要的干道上设置了公交优先道。由于相关管理未能合理配套,这些公交优先道经常受到大量社会车辆的违法侵占,严重影响了公交车的运营速度。运营速度的降低使公交车发班频率和准点率降低,造成等候时间过长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公交出行分担率的提升。

路权涉及到的最大困难是市区路网存在大量的瓶颈路段、双向6车道的路网不完善,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市区道路改扩建工程。

4、政策

城市公交作为带有一定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对参与经营的企业,应不分国有和民营,都给予国民待遇。比如,市公交集团推出ic卡优惠票价和对特殊人群的免费优惠后,民营公交线路因为不能得到政府的相关补贴而未能实行同样的优惠票价,不能刷卡,从而形成一个城市两种票价 的现象,参与公交服务的民营企业和乘坐民营公交的市民对此有较大的反映。

二、意见和建议

(一)坚定信心,确定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要促进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首先要解决城市交通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市平均每天新增500余辆机动车上路,主城区的电瓶车已达120万辆,道路资源难以承载社会车辆增加的压力。因此,要坚定不移地选择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多元化城市交通系统,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城市交通结构应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快线公交为主体、支线公交为支撑、出租汽车为补充,合理匹配、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同时,对小汽车采取不限制购买,但限制使用的办法,出台一些调控政策,在不同的区域特别是中心城区控制小汽车使用。对电动自行车的限制措施也应该继续加强。

同时,为适应公交优先发展的需要,建议修改《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对我市公交发展的指导原则、政策支持、管理体制、资源配置、服务规范、监管执法等,按照新的形势和要求予以相应调整。

(二)加快线网优化建设,根据线网需求合理配置车辆

同时,为适应线网优化的需求,建议增购高性能大容量公交车和小型公交车,使车辆结构尽快形成合理的比例,在适应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和干线、支线公交对车辆不同需求的同时,提高公交舒适度,以吸引更多的人乘坐公交车。

(三)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公交场站建设

公交场站是线网优化的重要基础,要加大公交场站的规划力度和规划执行力度。在土地资源紧缺的主城区,旧城改造要规划地下公交场站,要求开发商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以有效地解决首末站严重短缺的问题。公交场站的深度开发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鼓励公交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公交场站建设。对于新开发区域,公交场站的配建必须纳入新建小区的强制性条件。只要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建小区,必须配建相应规模的公交场站。场站建设要实行综合配套建设,要对整个区域综合开发和立体开发,进行统一管理。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相关部门选择一个场站建设作为试点,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样板和经验。

正在修建地铁,轻轨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铁、轻轨和公交汽车的效率,要系统规划三者之间的换乘驳接枢纽,有机衔接,以充分发挥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综合效益。

(四)推广公交专用道,建设快速公交系统

公交运营速度是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的核心问题。要下决心在具备条件的交通干线上实行公交专用道,建设快速公交系统,使公交出行较私人交通出行更具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公交出行,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

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应该遵从专用、快速、大容量和线网整合四条原则。加快配置先进科技设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调度管理公交系统,也是建设快速公交系统中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实行公交专用道的道路条件是双向6车道。目前这样的道路并不是太多。一些干线如新华大道、红星路部分只有4车道。建议加大这些路段工程的改造力度,尽快在这些干道设置公交专用道。同时,为实现路权向公交倾斜的宏观目标,建议市交委、交管局参与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城市道路的技术规划设计。

(五)加强对公交企业的监管,鼓励民营公交企业整合

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市政府提出的争创全国先进,中西部一流,群众满意的城市公交发展目标,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对公交企业经营线路进行动态管理、考核、授权经营;要提高公交企业进入门槛,严格禁止挂靠经营和收取保证金等办法的承包经营。

加强监管,提升公交企业服务水平。建议今年内重点研究解决市民反映突出的运营时间问题。目前公交除少数干线外,绝大部分线路均在晚上7至8点收车,这样的时间表同二三十年前基本没有区别,与现在的城市规模和市民生活方式不相适应,与市打造最佳人居环境的奋斗目标不相符合。应根据市民需要,对线路的收发车时间做出相应调整。

公共交通的发展篇3

【摘要】公共交通类广告的较高信息到达率和暴露率、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刺激购买欲望弥补了传统四大媒体的空白。本文对我国公共交通类广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公共交通类广告 现状 发展趋势

在这个追求与时俱进的社会,各类商品层出不穷,各行业之间竞争不断,竞争的手段也逐渐多样化、技术化。因此公共交通系统的兄弟产业——公交交通类广告迎来了无限商机。公共交通类广告的较高信息到达率和暴露率、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刺激购买欲望弥补了传统四大媒体的空白。因此,对公共交通类广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解和分析有其重要意义。

一、公共交通类广告的定义

“利用火车、飞机、轮船、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及旅客候车、候机、候船等地点进行的广告宣传,即为公共交通类广告。”公共交通旅客量大且范围较广,宣传效果也较好,公共交通类广告由于是伴着公共交通系统的成长而不断强大,因此,随着公共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和完善,公共交通类广告已经成为一种包含多种类型、有自身鲜明特点的独特的广告媒介类型。公共交通类广告的媒体形式有很多种,主要分为:公交站牌、公交站亭、电子显示屏、LED 看板、车载电视、车身广告、车载流动杂志等广告媒介。与其他广告媒介相比,公共交通类广告是一种新旧并存、独具特色的大众传播媒体,它与其它媒介竞合关系的基础是建立在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嗅觉信息和触觉信息过程中。

公共交通类广告有一定的灵活性,它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任何公共交通工具上、公共站牌上均可设置,它能够在任何时间都会被人们看到,尤其是人流高峰处,因此很受广告界的重视,其广告的形式创新也在不断提升,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广告的影响在不断的加大①。

二、公共交通类广告的发展现状

1、公共交通类广告的行业特点

公共交通是城市客运的主体,是城市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事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脉络②。广告业的高利润、投资的高回报,使得整个广告行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市场的传播环境日益复杂化,各类大众传播渠道竞争激烈,公共交通类广告也渐渐从市场中脱颖而出。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公共交通类广告成本比较低且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而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渐呈下降的趋势,公共交通类广告的良好发展前景深得广告客户和广告公司的青睐。另一方面,“公交优先”城市交通基本政策的实施,使得交通更加便捷化,大众化;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国之间的贸易日渐加强,人口的增长,各城市之间公共交通工具的多样化,使得公共交通类广告逐渐成为广告主的新宠。

2、公共交通类广告遵循的市场原则

(1)创意性原则。当今社会,广告的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公共交通类广告多为植入式广告,它的创意性原则(创意即创艺+创议+创异+创忆+创益),就是挑战与众不同的看法,给人一种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

(2)设置性原则。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城市发展迅速,公共交通也越来越便捷,越多样化,设置公共交通类广告应当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合理布局,与城市区域规划的功能相适应,公共交通类广告应该安全、牢固,与城市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对城市的市容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

(3)公益性原则。随着社会各类商品层出不穷,竞争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各广告商采用不同的广告创意、广告形式,展现自己的产品,但都应该遵循公益性原则,不能盲目的进行宣传,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人性的公益化,才会让人们感到温暖,更加走进大众。

3、公共交通类广告的发展现状

(1)现状特点。空间资源场地的独立性。公共交通类广告主要是产生于城市之中,其地理位置都是唯一的,自然就决定了每一公共交通类广告的独一性。各城市对设置公共交通类广告有一定的规章规划,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资源的公共交通类广告,具有一定的垄断市场,具有较高的媒介价值。

信息的植入性质。公共交通类广告属于一种植入式广告,带有一定的强迫诉求理念,即使是走在路上的行人也可能会因为公共交通工具的经过,对其上的广告的一瞥而留下印象,这样反复几次,就能让大众对广告甚至是商品产生深刻印象。

信息传播的直白、快捷性。公共交通类广告是单纯的广告媒体,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与受众展开沟通的语言媒介,这与传统的电视、报纸等信息媒体恰好相反,公共交通类广告以简洁画面的广告语,展现在受众面前,直白、快捷的公共交通类广告,其传播效率无疑是不错的,但同时也要求要能与广告的新颖性相融合。

平台的兼容性。传播技术是不断发展的,落后的一些传统媒体会慢慢的随着新老更替而告别舞台,公共交通类广告是一种新旧并存、独具特色的大众传播媒体,它具有空间资源场地的独立性,可以兼容一切,不断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其产生的传播效果会越来越好。

(2)公共交通类广告的不足。公共交通工具是不断的科技化,但由于大多数的停留点是不变的,覆盖面比较窄,因此,公共交通类广告的选择点也要应情况而定,比如:广告牌一般设立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方。机场、火车站、轮船码头南来北往的流动人口多,可以做全国性的广告。同时,随着广告业的发展迅猛,广告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广告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有些广告内容迎合少数人的不健康心理,污染了城市,也会对青少年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告的盲目粘贴,也使得城市“牛皮癣”产生。

三、公共交通类广告的发展趋势

1、公共交通类广告的发展机遇

(1)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文化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对传媒、广告、创意等在内的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产业环境和行业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共交通类广告作为广告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在这其中收获益处,不断发展,不断地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再加上城市的规划,“公交优先”等政策的不断实施,保护媒体资源的相对稳定,根据各个城市规划的不同逐渐规范公共交通类广告的放置,就是对公共交通类广告的最大支持,为其发展的前景做好了铺垫。

(2)产业化整合和规模化发展。公共交通类广告企业多为文化企业,多以微型产业为主,要促进公共交通类广告产业化整合和规模化发展,理应受到国家和政府在投融资领域对文化产业和小型企业相应的扶持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可以加强媒体投资的安全性,改善金融贷款、投资公共交通类广告媒体收益的税收政策。

(3)一、二线城市趋于饱和,三、四线城市潜力巨大。近几年,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三、四线城市的购买能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以后的发展阶段,公共交通类广告的增量部分逐步由三、四线城市来完成,这个巨大的市场潜力不容小觑。

2、公共交通类广告的发展趋势

就目前市场上公共交通类广告的发展情况来说,有些专家已经对公共交通类广告的发展进行了预测。

(1)车身广告的视觉延伸。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著名论断,即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拓展或延伸。

车身广告存在于一个真实存在的实体上,而这个实体性质决定了它的媒体品质和传播特点,用“使用与满足”的观点来分析,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门窗、车轮等物质构件在设计上的充分利用,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引起受众的深思和共鸣,增强了车身广告的吸引力。

车身广告几乎适合所有行业广告信息。在以往的客户中有食品、饮料、酒类、保健品、化妆品、日用品、家电、药品、邮电通讯、零售百货、房地产、金融证券、银行保险、家居建材、服装服饰、办公用品、餐饮娱乐、生活服务、IT 类、媒体、教育培训、公益广告等等。随着车身广告越来越成熟,很多以往较少使用户外类型广告的客户,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车身广告的优势。

(2)广告的互动参与。情景互动广告,是指要广告画面外的人或物体来参与的广告,是互动广告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自己会说话的广告;也是一种“让顾客参与的广告”。能够唤起受众内心感受,产生共鸣,能为品牌提供有力的支持。情景互动是一种人性化的切身体验,以一种参与互动的传达方式涉入生活。它更多的目的在于勾起人们的参与性,教育娱乐的同时,达到信息传达的次层次目的③。

(3)无线网络的推广。时代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化时代处于不断完善中,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数字车载移动电视的发展,必然推动无线网络的发展,局域网络的发展,会让公共交通类广告更加技术化,真正实现广告无处不在的状态。

(4)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上海首先的《户外广告的设置技术规范》中,将来户外广告的购买和制作将进入良性的市场循环机制中,审批和投放将越来越规范化,政府公开招标机制也将实行。因此,公共交通类广告发展迅速,它的网络化技术在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类广告额也将进一步上升,对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加强。

此外,政府政策的不断完善,城市中的“户外污染”会减少,媒体的质量会提高,投放的风险也会降低。

结语

公共交通类广告是一种新旧并存,独具特色的大众传播媒体,当今时代在不断地朝着科技化发展,在今后的时代中,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发展,公共交通类广告也逐渐发展起来,在建立品牌和传递市场信息上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成为市场上最广泛应用的媒体之一,在社会中发挥着它必不可少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②杨丽娟、朱玲,《公交优先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方针》[J]《. 城市公共交通》,2001(3)

③闫帅南,《最具创意的国外户外广告》[OL].新闻网,2010-3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交通的发展篇4

关键词 交通现状 通行能力 交通对策

公共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近几年来,青岛市的公共交通系统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城市发展。

一、青岛市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现状

(一)青岛市公交车现状

青岛市市区共有公交线路316条,公交车辆6038辆,线路总长6074.05公里,年客运量10亿人次,从业人员19381人。其中,节能环保型公交车3379辆,占公交车总量的56%。市区公交主要由公交集团、交运集团、开发区公交公司、和机场巴士公司经营。目前,青岛市区公交的综合服务能力、乘车方便程度、车辆档次已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为34.7%;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为19.27;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为90.5%。

(二)青岛市出租汽车现状

青岛市现有客运出租企业36家,出租汽车11437辆、从业人员2.5万余人。其中市区企业24家,出租汽车10018辆,公车公营1446辆,车辆产权属个人的8572辆,全市千辆以上的出租企业有6家,占全市车辆总数60%。市区万人拥有量21.96辆,日平均行驶里程381.04公里,日平均载客次数42.94次,日平均营运收入733.59元,里程利用率65%。

(三)青岛市公共客运轮渡现状

公共客运轮渡作为城市交通的组成部分,在现阶段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隧道公交车及地铁的发展,青岛市的公共客运轮渡载客量近几年有所下降。

(四)青岛市轨道交通现状

青岛地铁也可称作青岛轨道交通,截至2015年08月,地铁3号线已空载试运行,2015年10月01日正式运营。2号线一期已进入全线动工建设阶段,11号线2013年06月动工建设,目前个别区间完成高架U型梁架设,开始铺轨。13号线2014年10月全线动工建设。1号线过海段已实质动工。8号线机场段即将动工。

二、青岛公交优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对青岛城市公共交通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青岛城市公共交通在优先发展方面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公交体系建设滞后,客运结构比较单一,公共交通对居民出行的分担率偏低

长期以来,青岛市的公交体系建设滞后,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主要是公交汽车和出租车,速度快、容量大的轨道交通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工建设,但还未投入使用,客运结构比较单一,规模小、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居民便捷、低成本、优质的公共交通需求,公共交通对居民出行的分担率偏低。

(二)公共交通企业缺乏竞争压力,垄断经营,服务质量有待改进

青岛市的公交运营企业由几家国有企业演化而来,垄断经营,没有竞争和压力自然也就很难有服务质量的改进。交通线路少,线路设计不合理,可通达性差,乘客乘车拥挤不堪、舒适度很差,行车速度慢,不同线路之间的站点设计不合理,部分司乘人员职业素质低、常与乘客因各种原因发生冲突等等,成为导致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驾私家车出行的主因,反过来制约了公共交通的发展。

(三)城市公共交通路权优先力度不够,专用道管理力度不足

青岛市的公交专用道设置力度不够,虽然在公交专用道设置上行动较早,但整体看,专用道发展缓慢,布局范围不广;青岛市的公交专用道交通管理不严,缺少给专用道公交让行的管理措施,导致车辆和行人违章占用专用道、与公交抢行现象普遍;青岛市的公交交通系统缺乏高等级公交专用道(如BRT等)。高等级公交专用道可发挥公交车辆运量大、速度快的优势,处于主要客运走廊的道路在建设时应予以优先考虑。

(四)政府对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岛市的城市道路交通面临压力越来越大,车辆增多、交通受阻、停车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造成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加重,道路事故频发。但政府管理理念相对滞后,至今未出台比较理想的应对策略,特别是对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重视不够。

三、完善青岛市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针对青岛市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综合各方面因素,提出以下几条解决措施:

(一)积极稳健地推进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努力建立便捷、低廉的公共交通系统

轨道交通占用地上土地资源少、载客量大、节能、环保,因此,轨道交通成为世界各国大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骨干。青岛市的公共交通建设也应该加大注重轨道交通建设,对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既要满足当下建成区公共交通的需要,又要与城市未来的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空间形态变化的态势相适应。

(二)在稳健推进轨道交通建设的同时,充分重视快速公交建设

青岛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应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大城市开设封闭公交道路的经验,大力发展BRT(快速公交汽车)。采用先进的车辆和高品质的服务设施,通过专用道路空间来实现快捷、准时、智能化、舒适和安全的服务。在规划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合理选定快速公交走廊,加强信息化与调度系统建设。同时,要通过对普通公交线网的调密补疏,建成快速公交系统的集散线。

(三)以现有公共交通资源为基础,全面提升普通公交,优先路权

良好的普通汽车公交网络对于保障居民通勤和城市正常运营是必不可少的。普通公交应积极解决交通线路少,可通达性差,发车时间间隔过长、乘客乘车拥挤不堪、舒适度很差,行车速度慢,不同线路之间的站点设计不合理、换乘不便,部分司乘人员职业素质低、服务意识差、常与乘客因各种原因发生冲突等问题。通过引入公交行业竞争机制,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四)强化政府部门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财政扶持

政府应适时适度的加强对公交企业的补贴和奖励。政府补贴公交企业不是企业可以乘机向政府要更多的钱,相反,企业应承担起更强的社会责任。公交企业要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优化线路网和停靠站点设计,创造便捷的换乘条件,提高车辆运行速度,减少乘坐拥挤状况,提高乘车舒适度。加强对司乘人员的技术和职业道德培训,努力打造公交运营优质品牌,让市民乐于首选公交出行。

本文对青岛市城市公共交通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政府应根据青岛市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制定公共交通发展的措施。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支持青岛市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

(作者单位为青岛市道路运输管理局)

参考文献

[1] 曹道宏,鲍燕.安徽省公交优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交通的探索实践[J].交通企业管理,2011(08).

[2] 何珊.发展城市公交四部委明示政府投入[N].中国工业报,2007.

公共交通的发展篇5

关键词:武汉;公共交通;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U121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12月6日武汉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与城市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正日益扩大,出行人口的数量正迅速上升,这使得武汉的公共交通日趋紧张,并由此引发诸如交通事故频发、道路拥挤堵塞、环境大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而优化武汉公共交通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环节。

一、武汉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武汉公共交通现有陆上公交线路220余条,其中专线线路140余条,普线线路60余条,小公共汽车线路21条,公交车辆5600余台,小公共汽车460余台,线路长度约为4391.1公里,线网长度约为735.5公里。轮渡客运航线8条,汽渡航线2条,现有船舶28艘、汽渡船7艘、客运码头23座。轨道交通已建成1号线一期工程宗关至黄浦路段,全长10.234公里,为全线高架,配备12列48辆列车。此外,全市共有出租车企业83家,车辆12137台。经过五十余年来的大力发展,武汉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已初步形成以公共汽车、电车为主,出租车、小公共汽车为辅,轨道、轮渡补充的多方式立体交通体系。[1]

二、当前武汉公共交通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策略存在不足,规划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武汉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呈现出“两江四岸,三镇平衡发展”的特殊布局,加之受到大量星罗棋布的湖泊分割,道路网呈现出不规则布局的特点,而现行公共交通发展策略的不足导致了公共交通运力集中于主要干道。据有关资料统计,武汉公交的平均运距仅为8.18公里,平均线路长度达到21.42公里,公交车平均时速仅为22.5公里/小时,公交车运营管理效率较低。轮渡航线由于班次间距时间长、运输速度慢等弱点正日益萎缩。而轨道交通尚处于起步阶段,线路较短,运载能力有限且不便于转乘,出租车因其固有的特点也集中于市区主要干道运营。跨越长江、汉江运行的公交运力尤为不足,公共交通线路的规划与发展始终未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公共交通站点设置上则存在着一名多站、站名与地名不符等广为诟病的缺陷,特别对外地来汉人员造成较多不便。

(二)公共交通体系技术水准不高,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近年来,随着大量现代化技术与设备的投入使用,武汉公共交通体系技术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与国内同等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城市交通一卡通工程至今仅在公共汽车与轮渡中实现,出租汽车、轨道交通、小公共汽车仍自成体系。公共交通体系尤其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公共汽车运营手段仍以传统人工计时、调度为主,缺乏灵活机动性。相关资料显示武汉市道路交通控制方式主要采用单点、定周期的控制技术。全市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仅占全市交叉路口的36%,疏散交通和组织分流主要靠人工指挥,[2]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道路拥挤、突发事件等情况较容易造成车次运转陷入混乱。同时武汉私家车拥有量增幅年平均在15%以上,相比之下,无论是公共交通车辆、线路还是基础设施,其发展速度都较为缓慢。以公共汽车为例,武汉公汽受发展政策、利益协调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仅拥有58个场站,加之武汉城市路网属于干道间距大、缺失次干道、密度低的低速交通系统,全市现有5000余台公汽、200余条线路的使用需求都无法完全满足,已严重制约了公共交通的发展。

(三)建设速度与城市发展不相符,起不到城市客运的主要作用

当前武汉整体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08年底,武汉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3000亿元,达到3960.08亿元,全市外环内城区面积已达1171.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8.21万人,加之武汉九省通衢的特殊地理位置,交通运输与物流业极为发达,城区每日流动人总量极为庞大。而根据武汉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统计,在全市76万辆机动车中,私人机动车拥有量已达到51.5万辆,全市公交车辆只占道路车辆总数的3%,市民以公交车方式出行的比例不足30%。[3]尽管近年来,武汉加快了公共交通建设速度,增设了一批线路,将大量陈旧的公共汽车更换为新式的空调车,但随之而来的票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方便程度与舒适度的提升,加之缺乏城市整体交通发展规划,建设速度跟不上武汉城市发展的节奏,都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武汉公共交通未能发挥城市客运中的主要作用。

三、制定武汉公共交通发展政策的思考

武汉公共交通2020年战略规划目标提出: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得超过50分钟,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须达到35%以上;城市公交(地铁、轻轨、快速公交系统、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速度将达到25公里/小时以上,准点率可达95%以上;站点覆盖率以300米为半径计算,建成区不得少于60%,中心城区不得少于80%;公交专用道须占城市主干道的50%以上;轨道交通客运量将占城市公交客运量的20%以上。[4]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与政策,统筹管理

随着我国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武汉要大力实施城市交通的综合管理,建立一体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机构,以减少公共交通管理职能交叉,完善公交运行机制。建立统一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机构也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破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构建“两型社会”的最佳选择。该机构要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的先进经验,统筹管理全市公共交通规划、建设,统一负责武汉公共交通重大项目协调,参与武汉城市交通综合治理,并在公共交通社会化方面力争有所突破。促进统筹管理的同时要在现行的《武汉市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管理条例》、《武汉市城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武汉市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武汉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法规建设,进一步细化各类专项法规,减少职能不清、政出多门、相互推诿等现行规定的不足,加快对于轨道交通、BRT(快递公交系统)一类新兴公交运输方式的立法,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在进行武汉市旧城改造或新城区建设时,要以地方法规的方式明确预留改善公共交通道路容量的空间,对与公共交通道路容量不匹配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已建成而在短期内无法改造的区域,要把好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关。

(二)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提升科技含量与服务水平

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讲话中曾提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可以说要实现武汉公共交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行业整体科技含量,在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并投入应用的今天,将GPS(全球定位系统)、AVM(车辆自动监控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三大技术与新式交通设备相结合,可以较好地建立起武汉公共交通信息管理系统与智能调度系统,提高整个公交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在公共交通指挥部门、运营单位、驾驶人员、乘客间形成良性互动。建设现代公交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牵头主导、统筹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除武汉市政府需进一步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外,更要从BOT(建设――经营――转让)、经营权转让、吸引外资等方向,着手多方引入资金,积极拓展建设资金渠道,改善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广泛参与多元化建设的新局面。以武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为核心,优先发展城市道路、公交车船、公交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尤其是武汉当前较为缺少的公交专用道、公交维修停车场、车队调度办公设施。在逐步引进高新技术、提升硬件环境的同时,更要大力提升服务水平,在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对公共交通的乘坐舒适性、运营高效性、准点到达率、环境卫生状况等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更需要加强管理与加大奖惩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规范驾驶行为,改善服务质量,在软环境建设上狠下功夫,更好地满足武汉市民的需求,以增强公共交通的竞争力。

(三)合理规划,科学发展,确立公交优先地位

构建和谐发展的武汉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需要我们站在战略高度,坚持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原则,在长期的时间与广阔的地域范围内,以发展的眼光,结合武汉构建“两型社会”发展战略,系统性地制定武汉公共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同时要始终坚持以公共交通作为武汉城市交通的核心与主体不动摇,科学配置现有公共交通资源,循序引导武汉逐步建立以高速、大承载量的BRT、轨道交通为核心,公共汽车、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轮渡等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武汉公共交通体系。因为武汉具有汉口、武昌、汉阳三大区域跨度大、交通特点各不相同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需从武汉不同区域交通需求和可提供的交通容量出发,采用有所侧重的公共交通方式和运营密度,以实现公共交通差别化管理。确立公交优先地位则需要我们将武汉公共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纳入到武汉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与客流量的变化,综合治理武汉的道路网,提高公共交通运营效率,并对公共交通企业辅之以财政补贴,运用价格杠杆鼓励和引导居民放弃使用私人汽车而转向公共交通。

(四)加快轨道交通与BRT建设,实现立体交通

武汉轨道交通目前仅建成了全长约十公里的一号线,BRT(快速公交系统)则尚在规划之中。轨道交通与BRT作为未来城市公共交通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BRT,它是一种既能弥补在经济条件还不具备建设地铁前把常规公交迅速提高到快速交通的水平,又能为条件具备时最终建设地铁进行较好过渡的适用的公共客运交通方式,是武汉市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现状的最优选择,[5]我们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快其建设进度。同时合理规划交通换乘枢纽的建设,实现市区交通与市外交通、公铁水航客运与城市交通、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的合理衔接,更要向空中和地下发展,大力建设各类地下通道、人行天桥及立交桥,以打造武汉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实现人、车分流,避免人、车相互干扰,降低交通效率,又能高效利用武汉宝贵的土地资源,促进武汉“两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孙浩.武汉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初探[J].公用事业财会,2007(4).

[2]詹斌,彭静.武汉BTR发展对策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09(4).

[3]武汉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年武汉市交通年度发展报告摘要(上)[J].交通与运输,2007(4).

公共交通的发展篇6

【关键词】公共交通;公交优先;和谐可持续;策略

建立便捷、畅通、安全、绿色的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贸活动日益频繁,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交通拥堵频繁、交通事故增多、环境污染、运输效率下降等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成了各国城市交通发展的选择。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不仅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得到了显著发展,支撑了我国各大中城市的客运交通。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包括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总量超过了700亿人次,比1995年增长一倍多,年均增长达9%。但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也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公共交通客运系统结构单一,轨道交通发展不足。

我国大多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主要以公共电汽车为主,城市轨道交通仅在部分大中城市开通,且线路里程短。而轨道交通具有公共电汽车交通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缓解道路交通给环境造成的压力,如噪声、废气的排放和道路用地等,改善空气质量;运量大,地铁每小时单向运送能力为3~6万人次,而公共电汽车仅为2000~5000人次;交通系统更快捷、准时、舒适、安全,且更适合于中长距离的交通服务。

(二)公共交通网密度低,路线、站点布置不合理。

常规公交线网内部各条线路在车辆配置、线路走向、站点设置等方面趋于单一化,缺乏层次。在中心商业区,公交线路重叠严重,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造成了拥堵现象。而在城市郊区,公交交通不仅数量少,甚至存在交通盲区。另外由于路线、站点布置不合理,导致各种公共交通设施之间衔接不畅、衔接效率低。

(三)服务水平低下、信息化程度低。

我国公共交通车辆由于缺少现代化调度系统和通讯设备,致使其运行效率相当低。国外采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化通讯设备构成的公共交通调度系统,保证车辆准时到达指定地点。而国内公交信息过于薄弱,公共交通调度系统尚不够完善,不能及时反映公交运行状态和调度情况,造成信息的严重不对称。

(四)此外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还存在道路行驶环境差、公交专用车道建设落后、公交车辆技术落后、公交发展规模与城市建设规划不协调、运营管理紊乱的问题。

二、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受限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城市有限空间资源限制公共交通发展。

城市是个有限的空间构造,不可能无限地扩张,正因如此,限制了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公交专用车道的设立、公交车辆的配套、公交线路的布置都需要占用城市的空间资源,但不断增加的私有汽车却进一步压缩这一有限的空间资源,造成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恶性竞争,其结果是城市交通状况的不断恶化。

(二)低服务水平弱化公共交通优势。

城市公共交通是政府主导的公共工程,其收益性和成本性的不平衡导致了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主动性。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质量长时间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车速慢、舒适性差、耗时长),导致公众乘坐公共交通的热情下降而选择别的交通工具。直接后果就是公共交通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公交优先”政策得不到很好地落实。

(三)公共交通管理制度落后。

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的管理手段还相当落后,主要表现为管理手段技术性差、管理结构缺乏优化以及具体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在国外已经普遍使用的高技术手段在我国只是在个别城市得到运用。管理手段的强化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能否实现有效地链接。

三、和谐可持续公共交通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健全城市公交法规体系。

完善的法规体系是“公交优先”发展的基础保障。在我国,这方面的立法目前还非常薄弱,制定一部统一的《城市公共交通法》,从法律上保证公共交通建设及配套资金的落实,强制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政府和银行信贷投融资方式,就成为当前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的迫切问题。

(二)加大财政对公共交通的投入。

资金投入不足是造成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与服务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在现有公私合作模式基础上加强政府监管;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政府与市场间的合作内容与形式,采用国有民营模式。这样不仅增加了公共交通的资金来源,也提高了公共交通服务的主动性。

(三)健全规范的公交补贴制度。

建立规范的补贴补偿机制,科学界定补贴补偿范围:对执行政府指令的低票价、特殊优惠,应给予补偿;对节能环保、安全监管等正外部性支出适当补贴。还要建立适用于城市公交的财务会计和成本核算制度,建立成本费用和政策性补贴的审计评价制度,将服务考核结果与补贴挂钩。

(四)建立科学的票务制度。

完善公交定价、调价机制,制定群众能接受、企业不亏损、财政能承担的价格。建立公交票价与企业运营成本和社会物价水平的联动调价机制,包括城市经济状况、社会物价水平和劳动工资水平。

(五)规范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运营管理。

规范市场运作,保护企业的正当利益。应加大政府投入,减免税费,减轻企业负担,确保行业可持续发展;规范政府补贴,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遵循市场规律,加快改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改善职工福利待遇;加强服务监管,加强服务质量考核,规范市场秩序。

(六)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合理定位城市公交和班线客运的属性,按照国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统筹规划城乡客运网络,加强衔接,加快设施建设,改善换乘。要积极鼓励公交线路向农村延伸,扩大公交线网覆盖面,同时要加快推进班线客运公交化改造,

参考文献:

[1] 蔡君时编著.世界公共交通[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2]徐亚华,冯立光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现状及战略规划[J].交通运输工程, 2010. 10(6):64-68

[3]王欢明,诸大建等 公共交通运行模式的选择[J].城市问题, 2010. 10:44-48

[4]马荣国.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3

[5]武德.对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几点思考[J].城市公用事业,2009.23(1):15-16

公共交通的发展篇7

为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基本出行,迫切需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各级政府问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支出责任合理分担机制,切实提高财税政策对支撑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保障力度。

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分配力度

在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下,中央政府除现有需要承担的中央本级支出责任外,还通过均衡性转移支付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但是目前未将城市公共交通作为转移支付分配中的考虑因素。考虑到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公共服务属性,为推进地方政府发展公共交通的积极性,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议中央财政一是按照中央承担的专项支出责任,加大对地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二是在均衡性转移支付中,考虑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相关指标纳入标准支出测算因素中。

建议财政部在《2013年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中“标准财政支出测算”部分第十条第(十一)“交通运输标准财政支出”的测算标准“交通运输标准财政支出=(公路里程×每公里交通支出×30%+常住人口×人均交通支出×20%+县个数×县均交通支出×10%+民用汽车拥有量×车均交通支出×10%+面积×单位面积交通支出×30%)×地表起伏度系数”中加入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相关的指标(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等),并赋予一定权重。

优化财政对交通行业的投入结构

目前,中央及地方政府每年的交通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公路、铁路干线和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特别是城市建设中的固定资产投资更多地投向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十一五”期间,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中,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所占比例不超过15%;2008年,36个中心城市中。有20个城市的公共交通投资比例低于10%,5个城市介于10%-20%。

为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应积极调整财政投资方向,将城市公共交通作为重要的投资范围,适当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投资在交通投资中的比重,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具体做法,通过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资金引导,督促城市政府将城市公共交通列入城市政府财政预算性支出科目,建立稳定的城市公共交通财政投入机制,并承担主要支出责任。

国家设立“城市公共交通引导性专项资金”

为尽快形成中央、地方共同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合力,有效加大各级财政对公共交通的资金倾斜力度,参照国际经验,建议国家设立“城市公共交通引导性专项资金”,并将其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财政保障工具,引导地方政府加快公共交通发展。资金来源可考虑从燃油税增量及其他资金(如中央财政超收的一定比例、与小汽车使用有关的税费)中提取。

专项资金主要投向为:大容量公共交通、综合客运枢纽、公交信息化、节能减排、安全保障、政策法规及标准制定、重大技术创新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推动城市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提高行业管理水平等。

目前,交通运输部将公交都市创建活动作为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将通过政府主导、规划先导、政策引导等方式推进创建城市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加快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的良性互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公交都市创建活动得到了城市政府的积极响应,但是目前还缺乏中央层面的引导性资金支持。建议城市公共交通引导性专项资金对公交都市创建城市给予适当倾斜,使创建城市合理优化公共交通投资结构,进一步提高投资质量,保障公交都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建议前两年支持所有的创建城市,两年后支持重点城市。

开展“票价-成本-绩效-补贴”联动机制研究并试点

为落实《指导意见》中“完善价格补贴机制”以及“对公共交通企业服务质量和运营安全进行定期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公交企业运营绩效、发放政府补贴的重要依据”的精神,建议尽快开展票价一成本一绩效一补贴联动机制研究及试点工作。

一是科学确定票制票价。坚持体现公益性和增强吸引力的原则,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考虑公交企业成本、城市财力、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地核定公交票价;兼顾各种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合理比价关系,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总体运行效率;票制票价和收费方式要有利于不同公交方式的一体化换乘,方便公众出行。加快研究建立城市公交价格动态调节机制,明确城市公共交通调价的前提条件、基本原则、调整方法、调价周期和调整程序等,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票价调整机制。

二是建立政府与公交企业的成本分担机制。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事业,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应该从基础设施、路权、用地、财政等方面对公交企业予以支持,把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统筹安排,重点扶持。要加快建立政府一企业合理分担机制,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日常运营、承担社会公益、节能减排、应急救援等政府指令性任务等相关成本纳入政府补贴补偿范围。

三是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补贴制度及补偿机制。按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原则,加快转变公交补贴思路,改进补贴机制,对公交企业提供的各类公共服务进行细化,并根据各类公共服务的提供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补贴。

1.通过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界定好经营性亏损与政策性亏损的边界,为科学合理地发放政府补贴提供依据。

2.按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改革思路,由财政部门、公共交通管理部门等根据公交行业提供的公共服务,通过成本规制等途径,合理确定公交企业的“基本成本”和“基准利润”。在此基础上,分别形成规范的计算方法和补贴模型,由公交企业提供相关的数据,并由第三方机构计算公交补贴额,结合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服务质量评价结果,最后由政府统筹决策。

这种“政府定公式,企业出数据,财政出补贴”的决策机制,可以较好地提高公交补贴的使用绩效,切实发挥政府财政补贴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的作用。

3.开展以服务质量为导向的城市公共交通票价-成本-绩效-补贴联动机制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性亏损因素、成本因素、绩效考核因素等构成的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补贴补偿制度,建立起“民众可支付、财政可承担、企业可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链接

【城市公共交通财税保障国际经验】

一、美国

(一)立法保障中央政府对公共交通的资金投入

美国1961年颁布的“综合住房法”明确规定中央政府需对公共交通产业进行支持。1970年,尼克松总统签署“公共交通扶持法”,规定由中央政府财政提供10亿美元支持“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12年计划”。1973年出台的“高速公路联邦扶持法”将中央政府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资助比例由66%提高至80%:高速公路基金可用于通过审批的公共交通项目及农村公共交通示范计划。在1974年能源危机后,国会首次批准对公共交通实施财政拨款和经营性补贴。1998年,克林顿总统签署《2l世纪交通平衡法》,该法增加了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内容,鼓励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发展和城市低速磁悬浮技术的研发,并保证到2003年提供360亿美元的公共交通基金,另有50亿美元可用于各种拨款。

(二)中央、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公共交通发展所需资金

美国公共交通协会将城市公共交通项目分成建设和经营两个阶段。据统计,在建设阶段,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为政府的财政补助,所占的比例曾经高达97%,虽然近年来政府的财政支持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截至2007年仍然占近70%的比例,因此政府是美国城市交通项目建设中最主要的投融资主体。同时,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的出资比例也有所不同,其中联邦政府出资比例最高,1988年曾高达65%,近年来稳定在40%左右的水平;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出资比例相当,且多年来变化不大,平均稳定在15%的水平。

政府财政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营阶段的资金来源中依然占据主体地位,并且出资比例十分稳定,近20年来一直保持在60%左右的水平,票价及其他收入约占40%。但是与建设阶段不同的是,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各自的出资比例有了较大变化,联邦政府的资金只占不到10%,而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资金则分别占到25%和2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城市交通运营方面有着更大的财权与事权。

(三)建立公共交通发展专项资金

美国国会在1958年通过立法设立“公路信托基金”,规定征收的燃油税全部存入这一基金,专项用于联邦公路计划。1982年国会把联邦燃油税从每加仑4美分提高到9美分,并规定把其中的1美分存入新设立的“公共交通账户”,用于发展公共交通。目前,每加仑18.3美分的联邦燃油税中,有2.86美分拨给“公共交通账户”。

据美国公共交通协会统计,美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所需资金除政府财政外,还存在多种筹资方式,如:企业自筹资金、票务收入、广告收入、社会捐赠、基础设施收费、发行债券等。这些多元化的筹资方式近年来发展迅速,由1988年的3%增长到2007年的33%,在美国城市交通项目的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日本

日本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地方政府拨款和贷款。国家拨款部分从汽油、柴油、液化气销售中征税,地方政府拨款部分从各种交通设施的收费(如路、桥和停车场费)中开支。一般新建公共交通设施时,中央政府出资50-60%,地方政府出资25%,其余为低息贷款。

日本政府为了引导市民更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鼓励企业给员工发交通补贴,而且对交通补贴不征税。针对轨道交通企业,日本政府制订了多种公共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开拓新事业领域、综合开发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收益和经营活力,保证了私营轨道交通企业的公益性。

三、法国

自1976年起,法国中央政府成立公共交通发展基金开始对地方城市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不固定的财政拨款,1996年以后设立一项新的发展基金,即鼓励地方政府建设专用路权的大容量公交干线系统的专项TCSP基金。该基金初期是中央政府引导地方政府公共交通建设投资的一种激励手段,只用于补贴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改建)和车辆购置更新上的投资。在1996年以后,公交发展基金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主要用于大容量公交干线系统的建设,以此减轻地方政府建设和完善公交系统的资金负担。法国公共交通发展基金初期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财政预算,1996年以后,公交发展基金TCSP的资金来源,除中央政府财政预算外,新增加欧盟结构性基金和国有银行的低息贷款作为基金来源。此外,法国政府也在积极研究征收城市交通拥堵费以维持基金规模。

法国巴黎市《公共交通法》规定,在公共交通服务范围内的凡是职工人数超过9人的公营和私营企业(非公共交通企业),均需按工资总额提取1.2%-2%作为公共交通税上缴。政府管理部门在一定上限以内决定税率,从而保证公共交通发展有可靠的资金来源。公共交通税的计算方法是用总薪水乘以公司所在区域的税率,如巴黎市区税率为2.4%。公共交通税收入的90%以上用于支付公共交通公司运营成本,剩余部分用于投资的各项支出。巴黎公共交通税由巴黎交通管理委员会每月分配给公共交通公司、轨道交通公司等交通企业,成为弥补巴黎公共交通运营企业亏损的重要来源。财政补齐公交企业除公共交通税以外的收支差额,每年按期拨付,年底前全部到位。

四、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政府通过立法制订了国家城市交通计划(NUTP)。主要内容:一是中央政府投资并给予技术援助,用于支持人口规模超过60万的大都市区实施一体化大运量公交系统(IMTS)建设;二是通过中央政府与参与城市签订共同筹资协议,开展项目建设。其中,共同筹资协议明确提出,哥伦比亚政府负责向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40%-70%的资金,用于支付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地方城市政府也投入_部分资金,其主要来源为汽油税和房产税,其次为私人银团贷款。私营部门也参与项目投资,主要投向车辆购置与运营支出。

例如,哥伦比亚BRT系统主要由国家投资兴建,包括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等。中央政府主要通过世界银行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承担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的60%至70%;其余建设经费由地方政府负责,其中20%来自地方政府征收的燃油税。

哥伦比亚国家政府对公共交通的大量投入,激发了城市政府改善公共交通系统的积极性,例如在首都波哥大,83%的机动出行都由以BRT系统为骨干的公共交通完成。

五、巴西

巴西政府计划从2012-2016年投入约65亿美元,用于改善公共交通系统。其中,联邦政府投A43亿美元,州和地方政府投入21.5亿美元,主要用于BRT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

六、印度

印度政府建立了总额为110亿美元的国家专项基金,用于BRT和城市公共交通项目。目前,该项基金已开始支持部分城市建设BRT系统。

七、德国

德国政府为改善地区交通状况,提供大量的财政资助,财政拨款的一半用于资助发展公共交通,如修建轨道交通可得到联邦50%的财政补贴;各城市在道路建设和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均能得到联邦、州的投资补助,一般补助资金为投资额的75%,有的项目甚至补助9096以上。其资金来源是燃油税,即向石油购买者征收10%的税金。德国政府减少公共交通企业销售税(增值税)的50%和完全免收公共交通的车辆税,另外还减收公共汽车的用油税。

八、新加坡

新加坡设立燃油平准基金,应对燃油价格波动对于运营企业的影响,扶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自1992年起,新加坡政府要求公共交通运营企业设立专用账户,作为应对短期油价上涨的基金。基金从企业收入里提取,每年累积直至达到预定额度,该额度不低于运营企业按照公共交通委员会提出的燃油参考价计算的一年燃料消耗费用,燃料参考价是最近5年平均市场动态燃油价格。当公共交通企业实际燃油采购价格低于参考油价时,差额部分提取注入基金;高于参考油价时,可提取基金来缓和燃料价格短期急剧上涨的压力。另外,新加坡政府投资建设智能公共交通系统。

公共交通的发展篇8

关键字:组织;规划 

城市客运交通从交通方式可划分为公共交通及私人交通两大体系。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特点主要有:城市内公共交通专用车道覆盖率低,且因管理水平低,其它车辆也频繁的占用公交专用车道而造成公共汽车运行效率低。城市道路不合理,进而使局部地区公交系统利用率低。城市公交汽车老化程度高,调度和组织不合理。 

因此应加快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充分发展城市交通方便、快捷、载运量大的特点。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改善城市现有公共汽车交通。 

 

1 城市公共汽车交通线路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应与城市主要客流流向一致,在城市中公共交通线路应分设为主线和支线。主线主要是连接客流集散点和交通枢纽,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客流集中的客运枢纽应设置快速直达公共交通线路。一般可以通过调查的方式获取直线接的数据来综合规划且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协同进行。专用车道的使用中,尽理使专用车道与其它车道隔离,可使用专用的隔离带并配有专用车道监视系统。 

 

2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 

通常汽车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的规划密度,在市中心3~4km/km2,城市边缘地区2~2.5km/km2,干线之间的距离为600~1000m,步行时间不超过4~6min为宜,城市市区公共汽车要线路的长度宜为长度宜为8~12km。线路过长则会造成乘客候车时间长,公交车到站准时率不好等一系列的弊端。 

 

3 公共汽车调度与组织 

车辆调度优化是决定公共交通正常和高效运转的重要因素。可以根据客流的变化和具体的营运条件及其他条例,安排不同车型的车辆和行车组织路线,如在高峰小时客流集中的干线上用大容量的车辆组织大站距快车或区间车,在客流较大而街道窄,转弯半径小而客流集中的街区用短车身公共汽车。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例如:公共交通车辆自动临界控系统(国际统称AVMcautomatic vehicle monitoring system),它能够在调度室之间建立起高效的信息通道,有效沟通两者之间联系(GIS)。GPS主要用由车辆调度,目标跟踪和动态交通流数据采集上,GIS应用于交通地理信息的可视化管理与交通信息的动态显示上。此外还可以使用可变信息情报板、广播、路边公用电话、公共计 算机网络终端,使已在途中的公交用户在路边、公交车站或站台上及公交车辆上,获取实时公交出行服务信息。

4 协调公交汽车与出租汽车运营管理 

出租汽车为乘客提供门到门服务的较高层公共交通工具。它的使用率不及公共汽车且能耗高,废气污染严重,完成单位运量所占用的道路时空资源大等弊端,因此应根据城市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来加强出租车行业管理和经营管理,使其公交汽车协调发展。 

 

5 车辆技术的改进 

我国公共汽车按载客量分小型(载客60-90)人,中型(载客90-130人)和大型铰接车(载客130-180人)应根据实际客运量来调配恰当车型以减少车辆空资源率。此外还应满足乘客对城市公共汽车乘座舒适性和方便乘客上下车的要求。开发独立悬架式,专用公共汽车底盘和低地板城市公 共汽车,使公交车的踏板和通道离地高度高以降低汽车重心来满遗产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还应适时更换车辆,一般公共汽车最佳使用年限为5~6年。超期服役的公共汽车会产生噪声大、尾气多、机械故障多等一系列的缺点,随着科技发展,许多国家也研发出诸多应用了高科技成果的现代公交汽车。例如:日本发明了下一代“中距离城市间交通系统的无人驾驶公共汽车”。德国研制开发的一种城市用公共客运车辆,这种新型车可以沿固定线路运行且把传统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的优点结合起来。

6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策略 

城市公共交通作为道路空间点用要求少,环境污染低,能源消耗小的交通应优先发展,此外我国城市多属密集型,因此,以公共交通系统为主,其它交通形式为辅的形式是我国城市客运交通结构必然的发展方向。 

常用的公交优先方式有两类: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公共汽车专用车道或公交专用道路等。交叉口化先;交叉口上的公交优先措施主要有专门的公交相位,设置专门的公交车入口车道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公交车优先排队与通行措施等。 

城市公共汽车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主体,是沟通着社会生产各个环节的重要环节,也是决定城市建设各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加快城市公共汽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炜,徐吉谦.《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 

上一篇:双减政策的建议和意见范文 下一篇: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