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范文

时间:2023-10-14 20:32:28

公共体育

公共体育篇1

1.1体育政策法规要素株洲市全面贯彻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制订了《株洲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体育篇》。在《株洲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树立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制订了打造株洲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职工体育、社区体育和具有炎帝文化特色的农民体育品牌,推动全市人民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力争全市体育人口达到50%,保障体育经费的总目标;确定了加大体育宣传力度,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培育壮大体育产业的主要任务。2012年底,株洲市体育局成立了全面健身工作计划制定小组,为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实施,制定了《株洲市全民健身工作章程》和《株洲市体育总会章程》。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政府贯彻执行了我国的体育法律、法规;二是依据株洲市经济状况及地方特色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保证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

1.2体育经费要素株洲市全面健身经费来源有三个渠道:一是财政拨款。株洲市坚持全民健身的“三纳入”工作,即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器材的购买和体育活动开展的经费纳入到市财政的预算。如2010年,在株洲市的沿江风光带建成了初具规模的人行步道、自行车道、标准篮球场、室外健身路径,这些场地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购买投资达1900万元。二是体育。2012年,株洲市发行体育约2个亿,其中百分之一为公益金,用于五县四区群体活动经费、全市群众职工各项体育活动及会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各协会群体活动等。三是社会赞助和自筹经费。单项体育协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社会赞助和自筹资金。如株洲市广场舞的比赛由三一歌雅郡赞助10万元,《自行车协会》的台湾环岛游以自筹经费的方式,每个参与者出资一万多元。调查结果表明:一是全民健身经费来源以政府投入为主;二是经费主要投入到场地设施的建设;三是株洲市全民健身活动的保障经费人均将近6元,比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经费较少。主要原因是株洲市与我国东部的中小城镇相比,经济欠发达,社会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1.3体育场地、设施要素株洲市共有体育场地1319个。其中,体育馆15座,运动场204个,游泳池17个,各种训练房1252个,人均体育公共用地面积达到1.1769平方米。十二五期间,加大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利用体育公益金,使有条件的社区建成1个公用篮球场、1条健身路径和1个室内健身场所;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村为重点对象,建设了篮球场、乒乓球台等经济适用的健身设施,确保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篮球场。2015年,力争人均体育公共用地面积达到1.30平方米2011年,在株洲市茶陵县和荷塘区兴建了农民健身广场各一个,完成35个行政村的配置任务。2012年,在全市建设全民健身广场2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20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0套。株洲市所有的大学、中专、职业学校的部分体育场地,在早晚两个时间段对外开放,15.8%的中学部分体育场地定时定点对外开放,小学的体育场地不对外开放。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体育场地少,体育设施不足;二是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因投资大,收益小,所以以政府投入为主,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和第三部门的参与少;三是学校场地对外开放力度不大。

1.4体育活动开展要素2011年以来,株洲市体育局组织、协办、参赛各项全民健身活动70多个。如:2011年举办了第四届市大众体育运动会,2012年的株洲市风筝文化节、航模表演大赛、“两型看株洲、健步神农户”市直机关健步行竞赛活动,2013年举办的第十二届运动会等等。打造了万人广场舞、万人自行车赛和环城跑等具有株洲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据统计,2012年参与各项群众体育竞赛的人数超过12万人次。株洲市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指出:2015年,力争使株洲市体育人口达到50%,其中城区达到70%。届时,株洲市将超过全国体育人口平均水平,即:32%。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领导带头参加体育活动,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二是株洲市民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手段多样,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三是随着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人口快速增长。

1.5国民体质监测株洲市没有专门性的体质监测点。但2005年、2010年的国民体质监测株洲作为湖南省的三个样本城市之一,参与了全国国民体质测试,对3-69岁的公民进行了体质测试。调查表明:一是株洲市由于经费、人力、场地不足等原因,没有开设专门的国民体质测试点;二是由于大部分市民没有进行体质监测,他们没有运动处方,参与体育锻炼针对性不强。

1.6体育社团组织要素在株洲市民政局注册,体育局登记的各项体育协会、俱乐部有41个。株洲市不仅拥有传统项目协会如:自行车协会、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羽毛球协会、高尔夫球协会,还有新兴项目协会如广场舞协会、排舞协会、轮滑协会、民间龙舟龙灯协会、风筝协会、气排球协会、桥牌俱乐部等。其中,自行车单项协会规模2万人,广场舞协会上万人,场地上千个场地,乒乓球协会规模2千人。还有部分协会得到了政府和一些单位的资助,如:武术协会每年有政府下拨的扶植费5万元,有专门的办公室;象棋协会有国税局、601厂资助。大部分体育社团组织没有自己的体育场地,它们采用付费租赁的方式获得体育公共场馆的使用权。株洲市体育社团组织完善,每个协会建立了党支部。调查结果表明:一是体育协会多,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们的体育需求;二是场地设施是制约各体育协会发展的瓶颈。株洲市有两大协会分别是自行车协会和广场舞协会。自行车协会快速发展的原因是:首先,2007年株洲市为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改造了道路,满足了自行车爱好者们的场地需求;其次,株洲市拥有全国第一家自行车租赁系统,政府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目前在株洲市主次干道、居民区、公园景区有1000个自行车租赁点,20000辆车为广大市民提供3小时内免费的服务,因此,株洲市交通公共服务满足了自行车爱好者的器材需求。广场舞发展迅速的原因是广场舞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低,一块空地、一套音响设备就能组织广场舞活动。另外,部分协会因受到场地设施的制约,社团发展较慢,如:网球协会。

1.7体育信息要素株洲市体育信息的途径主要通过《株洲市体育局门户网站》、《株洲市政府网》等网络媒体;株洲市电视台的新闻频道,株洲市电台的交通频道;《株洲晚报》、《潇湘晨报》等纸质媒体。株洲市体育局门户网站的信息反馈内容包括:部门文件、法律法规、惠民政策、政策解读、规划计划、资金信息和行政权力几个栏目。部门文件了《中国体育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暂行规定》、《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办法》等,在法律法规一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株洲市体育局行政执法依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政策解读中了《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文件。除此之外,在全民健身日,各小区用宣传栏传播体育知识。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体育局在信息公开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体育比赛新闻及时,信息的途径多,且较全面;二是其门户网站上的相关政策信息时效性不强,大部分是2000年以前的信息;三是没有与其所管辖的县、区体育局网站进行链接。

1.8体育指导员要素至2012年底,株洲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已超过6000人,每千人中有两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国家文明城市的评比标准。株洲市培养体育指导员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一级、二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株洲市体育局培训。株洲市体育局每年开设培训班6期,根据体育项目、内容的变化,及时更新培训项目和内容。如: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传统项目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是每年进行一次,其它运动项目则是不定期开班。二是部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由国家体育总会培训。部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选拔途径有两种:一是由各协会推荐,二是全国参加群众体育比赛获得单项前三名的运动员,2012年株洲市4名一级体育指导员经培训升至部级。从2010年开始,株洲市体育局对于体育指导员的信息管理采取网上建档的形式,对于他们的体育指导工作没有强制性要求。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指导员大部分是湖南省队退役运动员,指导水平较高;新兴运动项目体育指导员大部分是年级较大、学历较低的女同志。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群众体育基础好,热心参与体育指导的人数多;二是株洲市体育局能根据体育项目和内容的变化向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免费的培训,保证了体育指导员的知识更新速度快;三是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虽然数量多,但是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9体育监督反馈和体育绩效株洲市对体育工作的监督反馈和体育绩效的考核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株洲市政府每年对株洲市体育局的工作进行评价,其中对群众体育工作的考核权重为45%;二是株洲市体育局采取自评的方式,对各部门每年的工作进行评价。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株洲市体育工作的绩效评价以政府部门为主,主要是上级政府部门对下级体育部门进行考核;二是体育部门采取自评的方法;三是群众参与少。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1.株洲市政府贯彻执行了我国的体育法律、法规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保证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2.体育经费来源和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和参与较少。场地设施是制约株洲市体育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3.体育单项协会、社团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多,为开展好群众体育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促进了体育人口的快速增长。4.信息的途径多且较全面,但时效性不强,没有与其所管辖的县、区体育局网站进行链接。5.国民体质监测力度不大。6.在体育监督和绩效评价方面缺乏群众参与。

2.2建议1.株洲市政府投入资金,提供保障性公共体育服务,满足公民基本的体育需求;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机构参与发展性公共体育服务,满足中、高收入人群的体育需求。2.鼓励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向市民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指导他们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3.为提高市民体育锻炼效果,尽快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4.加强群众监督和评价。公共体育服务是为群众提供的,应该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公共体育篇2

第一条为了促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是指负责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为公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机构。

第三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四条国家有计划地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予以扶持。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国家鼓励通过自愿捐赠等方式建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会基金,并鼓励依法向人民政府、社会公益性机构或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捐赠财产。捐赠人可以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

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第七条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对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九条国务院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

第十二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设计,应当符合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等要求,并采取无障碍措施,方便残疾人使用。具体设计规范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使用国有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第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预留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用地定额指标,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

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的,应当依法调整城乡规划,并依照前款规定重新确定建设预留地。重新确定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不得少于原有面积。

第十五条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和建设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

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其用地指标。

第三章使用和服务

第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完善服务条件,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特点相适应的服务,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七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应当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不得少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最低时限。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学校寒暑假期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八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公示其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7日向公众公示。

第十九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需要收取费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设施的功能、特点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二十二条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可以将设施出租用于举办文物展览、美术展览、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

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不得将设施的主体部分用于非体育活动。但是,因举办公益性活动或者大型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临时出租的除外。临时出租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0日;租用期满,租用者应当恢复原状,不得影响该设施的功能、用途。

第二十三条公众在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第四章管理和保护

第二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公众公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名录。

第二十五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配备安全保护设施、人员,保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完好,确保公众安全。

公共体育设施内设置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体育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服务技术要求。

第二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收支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涉及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经批准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择地重建。重新建设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符合规划要求,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文化、体育、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的最低时限对公众开放的;

(二)未公示其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事项的;

(三)未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或者注意事项的;

(四)未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的;

(五)未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第三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5000元以下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用途不相适应的服务活动的;

(二)违反本条例规定出租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

公共体育篇3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框架

建立、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随物质文化生活而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锻炼需要,既适应人民群众本身体质发展的需要、体育健身锻炼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发展下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

1.概念界定

(1)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服务管理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标准,包括健全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服务保证。

(2)公共体育服务

公共体育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体育需求认识基础上,根据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总体水平,为保障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公平和群众凝聚力,保护个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满足社会对体育的公共需求而向整个社会和特定社会群体提供的所有体育产品和服务。

2.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

(1)公共健身设施服务

公共体育设施是健身参与者进行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保障,健身公共设施服务是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全过程中的最基本服务。

(2)公共健身组织服务

公共体育健身服务组织的存在形式大都是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体育健身俱乐部、自发组织的体育协会等,体育健身服务组织是公共体育健身工程顺利开展的核心力量。

(3)公共体质检测服务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健康状况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很大程度上与后天环境有关。公共体质检测服务是以检测身体形态、身体功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

(4)公共健身指导服务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体育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公共健身指导服务的核心力量,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

(5)公共体育活动服务

公共体育活动是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存在方式。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是增强群众身体体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促进群众实现自我、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的最佳环节,能够满足锻炼者的生理需要和精神娱乐需要。

(6)体育信息咨询服务

体育信息或体育知识能对群众参与体育锻炼产生直接性刺激,体育信息的搜集、宣传与服务可以帮助群众更好地了解体育锻炼健身的科学知识方法及体育健身锻炼的意义价值,还可以使群众直接了解公共体育健身服务的具体相关信息。

3.供给方式

(1)政府主导型供给方式

政府主导型供给方式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有着重要作用,占据核心地位。主要是通过政府权力操盘运作,通过差额财政补贴政策为不同群体都能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体育设施器材,使不同人群都享有平等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

(2)市场主导型供给方式

市场主导型供给方式是指在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中借鉴市场价值规律及相关供需规律、竞争规律等,由非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一种供给方式。

(3)社会组织供给方式

社会组织是指人们按照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群体,他们有着具体、明确的社会目标,在市场调节中起着整合、协调、维护利益和实现目标的作用。

4.公共体育服务制度供给

公共体育服务制度供给分析只能用来分析公共体育服务正式规则的供给,只有正式规则制度可能由人们有意识地、理性地设计出来,也就是供给出来。

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

1.健身设施服务方面

加强对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器材设施的管理规划,规范服务标准,扩大服务的内容。建立包括学校体育设施和社会体育设施的体育服务网络,实行多层次、多时段、多种优惠的多元化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多便利,满足不同群体的健身需求。

2.健身组织服务方面

增加体育组织尤其是基层体育组织管理的数量,扩大有组织活动的体育人口。提高健身组织服务质量,加强群众性体育组织、体育团队的管理,帮助自发性体育群体增强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

3.健身指导服务方面

加强体育健身咨询、体育健康促进教育和科学健身指导工作,提高市民健身科学化程度。推行公益性和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实行分类指导和体育教学服务。

4.体育活动服务方面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提高体育活动效果。大力提倡体育项目创新,积极引进适合不同人群的新型体育项目,对深受群众欢迎、有较好健身作用的新体育项目进行资助。

5.信息咨询服务方面

强化体育宣传教育,为国民提供体育情报及咨询服务。建立包括互联网、电话热线、人民信箱、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多渠道信息沟通网,加强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

三、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的困难

1.健身器材设施管理状况不理想

在已建立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场所,明显缺乏体育设施器材管理制度建设或体育设施器材制度建立不完善,器材设施的定期检查和维护不及时。

2.信息服务部门的搜集、宣传和普及工作存在缺陷

服务部门的宣传信息大都集中于健身锻炼对人体健康的益处,缺乏体育健身方法、健身运动处方等的指导,不能满足群众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增大的体育锻炼需求。

3.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样式少,兴趣低

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场所大都集中在公园、社区附近的广场、马路边、社区内的空地等,活动方式大都集中于散步、走步、广场舞、羽毛球等形式,循环性反复的训练容易使人们失去兴趣。

4.公共体育服务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管理不善

公共体育服务资金主要有政府拨款、集资、融资及利息贷款、基金会、社会捐助等,是进行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必备物质基础,资金的金额与合理分配是公共体育服务正常运行实施的强有力依托,严重影响制约着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水平。

四、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与效率的对策

1.公共体育服务管理部门需对日常健身器材设施定期检查,对有损坏的器材进行及时维修,保护健身锻炼者的健身安全。

2.信息服务管理部门要加大体育锻炼知识的搜集发放服务和拓宽信息宣传的渠道,加强体育健身锻炼专业知识的指导与普及工作。

3.采用非政府供给方式,适当引入非政府供给方式来满足各类体育参与主体的需求。体育公共服务产品除了由政府供给外,还可以更多地利用市场主体和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

4.公共体育服务组织部门可根据健身群众的体质状况和健身活动兴趣,不定期举办相关体育竞赛活动,刺激健身者的积极参与。

5.公共体育服务管理部门应强化资金管理制度,明细资金管理去向,合理运用资金进行更好的资源配置,政府对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投入应做到适度,以求通过鼓励企业与社会民众自主进行投资,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市场化。

完善与加强公共体育服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满足人民群众随物质文化生活提高而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公共体育篇4

1·1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的概念及意义

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是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相配套的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以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理念为指导思想,集知识、健康、竞技、娱乐、兴趣多元为一体,是目前高校课余体育教育一致看好的新型发展形式,也是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高校是人才陪养的基地和摇篮,它充分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受到教育,而课余体育活动是学生参与最多的活动之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学校体育工作以体育教学为主,而课余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及锻炼的机会极少,不能发挥其特有的潜质,不利于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从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而课余体育俱乐部的创建弥补了体育教学的不足,它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充好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使校园体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从中还可以发现体育尖子学生,培养体育骨干和高水平运动员。

1·2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体育选项课”教学是学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开设一定数量的体育项目,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个人需要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体育项目,通过教师组织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该项目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养成独立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和谐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其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把选择相同项目的学生集中起来以“项目班”的形式来组织教学。[1]商丘师范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的教学改革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典型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在师资、场地、器材等体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优化与整合,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利用,同时满足了学生在兴趣方面的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1·3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与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关系

课余体育俱乐部和体育选项课教学(体育课堂教学俱乐部)以及社会体育关系密切,三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高校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其主要目的是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学生在校时主要是以学校体育为主(如体育课),毕业后就变成了社会体育。体育选项课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性,要求他们按时参加,但是体育课毕竟时间有限,只能学习一些项目的运动技术和锻炼方法,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课余体育俱乐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技术和方法在课余体育俱乐部内得到充分的练习和巩固,并培养其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毕业之后他们失去了体育课对他们的约束,需要自觉地去参与体育锻炼,工作之后往往会出现终止体育锻炼的现象。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恰好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链接,让学生在校时就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为以后走向社会依然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2构建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促进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对策

2·1创建与高校体育选项课项目相对应的单项课余体育俱乐部

以商丘师范学院现实情况为例,该院已经建立了与教学相对应的篮球俱乐部、排球俱乐部、武术与养生俱乐部、跆拳道联盟、体育舞蹈俱乐部、乒乓球协会、瑜珈俱乐部等,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有专职教师进行辅导,强化了学生在体育课上学到的技术,同时培养学生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真正意义上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

2·2学生在课余体育俱乐部的成绩计入学期末学生的体育总成绩

课余体育俱乐部的出勤进行刷卡记录,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以及在俱乐部内的表现进行评定,给出成绩,最后以40%的比例折合计入学生学期末的体育总成绩。借此调动广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的课内外一体化。

2·3在课余体育俱乐部内设置体质检测系统,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体质监测

大学生体质监测是国家教育部要求各个高校每年必须进行的一项测试,是高校学校体育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它的工作量非常大,对人力、财力以及时间都是一个极大挑战,每个学校对这个任务都十分头痛。可以给每个单项俱乐部配备一套体质监测的设备,辅导教师对本俱乐部的学生进行辅导,引导学生自主检测,最后只需要每个俱乐部把各自的成绩汇总到公共体育教学部就行了。

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资源,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教学和科研上。

2·4发现体育尖子学生,培养体育骨干和高水平运动员

各个单项课余体育俱乐部要经常组织一些竞赛,从中发现体育尖子学生,培养体育骨干和高水平运动员。体育尖子和体育骨干可以协助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俱乐部管理工作,不但减轻教师负担,同时还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另外,高水平运动员可以及时补充校运动队后备力量。

3小结

公共体育篇5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体育实践课学科特点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体育课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改革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不高。近几年来,作为课程改革的理论准备,专家学者们出版了许多教育理论丛书,发表了大量理论文章。但是对一线教师来说,却似乎触动不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着原来的套路教学。同样在许多学校,课程改革是校长和主任们的事,学校课程怎么安排,教师就怎么去上,至于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指导思想是什么,许多教师并不清楚;课程的内容如何来选择,教学方法如何改变,许多教师也心中没底,他们满足于目前的教学现状,甚至陶醉于自己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取得的经验,固步自封,课程改革是一项教育工程,仅仅有专家学者和教育管理者的热情是不够的。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是千千万万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因此,要让广大教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让每个教师都行动起来。

2.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滞后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而目前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如果教育者本身不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推行素质教育就困难重重。事实上,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的理念滞后于中小学教师,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更滞后于中小学。

3.学生的兴趣爱好游离于锻炼效果。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因此在选择体育课的锻炼项目时,大多数学生怕苦怕累、避重就轻,一味求异,追求刺激。当体育课所设置的运动项目无法满足兴趣和爱好时,或只要运动负荷稍微大一点,一些学生就消极对待,得过且过。

4.体育课程改革一味求新求异。许多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公共体育课的课改要求和评价上,过分追求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求新求异而游离体育教学的根本。

5.淡化竞技运动,树立健康第一。“淡化竞技运动,树立健康第一”或“淡化运动技术,促进身心协调发展”成为改革的时尚口号。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这种判断是不科学的,它会造成种种的误导。实际上,这两者不是对应的关系。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内容,而健康第一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价值判断。没有理由说淡化了竞技运动就能实现健康第一。竞技运动包含高水平和大众竞技两个层次,作为大众竞技,它保持着竞技性和健身性,它从来就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试想,如果要把竞技运动从学校体育中排除出去,体育教学的内容就所剩无几了。但有人错误地认为,竞技就只有高水平的选手竞技,无视大众竞技的客观存在。体育教学中的技术是通过教师和学生选择后的必要技术,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把高水平的运动技术照搬到学校体育中来,那些高难度、高强度、高精度的技术并不是一般学生所要选择的内容,但是由此提出淡化技术是不适当的,因为还有更多的基础性的、娱乐性的技术,既是发展学生身体的有效手段,同时又能为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提供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淡化一切技术呢?当前,不少学校的体育教师受到淡化运动技术的误导,忽视了运动技术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让学生玩起来就可以了,用活动课的形式来代替一切有教师参与、有教学计划的正规课程,这不是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方向。

二、明确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性质特点

公共体育课程主要是体育实践类课程。其特点应该反映这类课程的性质,并区别于其他相近课程的特征,同时又与以获得优异成绩为目标的运动训练有所区别。只有以此为依据来表述体育实践类课程的主要特点,才能揭示该类课程的特殊规律,并指导教学实践。

1.反映“技艺性”的特点——身体练习。各类文化课主要通过思维活动,以一般的认知过程来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而体育课程则主要通过身体习,并使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因此,身体练习是体育课程区别于文化类课程的显著特点。体育实践类课程与以夺标取胜为目标的运动训练类课程有较大的区别。目前,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体育教材基本上还是以竞技运动的项目作为分类体系的,主要是以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为目标。

2.反映“情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学习确实是离不开认知,不论是身体认知过程(技能掌握)还是一般的认知过程(概念掌握),它们均会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但是,要是把高校公共体育课和其他文化课相比较,由于体育课有直接的经验体验与身体体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因此,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这也是其他文化课所无法比拟的。

3.反映“科学性”的特点——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承受一定运动负荷是体育课区别于文化课的重要特征。因为只有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4.反映“人文性”的特点——身体、心理、社会协同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健康第一”不仅是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指导整个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这和过去的“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的提法有很大区别,因为“健康第一”的提法不仅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更为全面地反映了体育的人文精神。

三、加速教师的素质提升,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顺利完成角色行为和教育方式的转变

1.加强校本培训。就是从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出发,对教师进行培训。这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学校能认识到教师与新课程是共生、共建的关系,二者共同促进;二是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教师能言传身教,能成为课程改革的火种。

2.重视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教育科研的氛围一旦形成,教师自觉地寻求现代教育理论支撑就成为必然,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就可以不知不觉完成对旧我的超越。

四、正本清源,汲取传统体育教学精华,保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公共体育篇6

高校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的依据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即,身体健康教育、运动参与教育、运动能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对本题目进行的实践研究,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中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发展现状,创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体系,研究并提炼出高校体育以课堂体育教学为核心,以课外体育活动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组织措施,形成符合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教育组织实施方案,体现当代大学生体育教育综合培养的工作要求,并为其进行的体育教育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共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组织实施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以学校体育教育的整体观为先导,目的是在实施体育课程、健康锻炼《标准》、阳光体育运动、以及体育社团活动等内容中得到合理有效进行,以达到全员参与的活动目标。终极目标是通过体育教育使大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感悟体育的核心价值观(体育让人类的情感交流得以实现;体育使现代人的自我得以确认;体育让人通过不断的锻炼和竞争去发展自己,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过程中建立起不屈不挠、合作进取的信念,去实现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服务于自己学习、生活、和工作。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的实施在组织管理方面:表现为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有序,职能和责任明确,工作流程清晰,人力物力资源得到有效分配,部门联动加强的工作科学有效;在实施方法方面,提供即体现全体要求又保障个体愿望的服务。具体表现为体育教育工作组织综合化、方法实施多样化、内容选择个性化、表现形式一体化的多元教育组织方式[1]。

1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

依据体制架构设计理论而形成的多元化教育思想体系,为体育多元化教育组织与实施赋予了更多操作性和发展性的策略。在其理论思想指导下,各级组织者及教师工作能力的要求更具专业性和全面性,以发挥体育的生理、心理、社会教育作用。力求体育教学组织打破体育教育活动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下运行的格局,开创多渠道、多种类的组织系统,使参与者在体育运动方面有更多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空间[1]。

2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的内容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在以课程体育内容为核心,以课外体育组织活动为中心的前提下,依托体育课程、健康锻炼《标准》、阳光体育运动、以及体育社团活动等内容实施多元化体育育人环境下而建构的。将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即身体健康教育———运动参与教育———运动能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以其作为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依据,进而构建起的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即,体质监测与评价、课堂体育教学、健康与心理咨询、健身与康复指导、运动训练与培训、体育俱乐部、体育在社会适应性中的教育、校园体育文化等八个教育体系的构成。它提供了全方位的体育健身、体育评价、体育康复、体育发展等方面的指导与咨询服务,以此确立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实施内容和方法。

3实施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组织方法

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组织方法是多元化的组织方法。表现为体育教育工作组织综合化、方法实施多样化、内容选择个性化、表现形式一体化的多元教育组织方式。具体内容是:(1)创建多元,一体教教育组织模式,形成学校、学院、体育部组织系统,保障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各项工作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有序进行;(2)公共体育部参与全校体育工作计划制定,在落实学校公共体育工作计划中,负有对各项体育活动内容的指导、训练、咨询义务;(3)二级学院负责各年级、班、寝室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4)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工会、团委、校医务室等职能部门形成一个各尽其职、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有机整体,保证学校体育工作发展一体化的实施[1]。

4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实施过程

公共体育教育体系坚持多样化的组织方法,实施两级的培育目标,体现“三特”的工作过程。(教学特色、学生特长、教师工作特点)

4.1课堂体育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的培养目标,即基本教学目标。二年时间里,通过课堂体育教学,实现公共体育教学特色确定的目标要求。(1)每个学生掌握运动前和运动后的身体活动的保健方法;(2)每位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二项运动技能;(3)每位学生掌握三项理论能力,即运动创伤的简单处理方法、运动疾病现象的识别与诊断能力;运动处方的制定能力[2](体育教学特色)。

4.2课外体育教育

面向部分和个别学生的教学发展目标。四年时间里(课下),通过体育协会组织和体育俱乐部,使部分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中继续发展;通过组织运动队训练,使个别学生在体育运动竞赛中,展示学校竞技运动水平和精神风貌(发展学生特长)。

4.3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对每个学生有指导、咨询、服务的义务;思想要求上育人为本,做到服务与奉献相结合;专项发挥与教育专业相结合(教师工作特点)。

5实施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

5.1课堂体育教育的要求

5.1.1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体育课堂教育要求实施由单纯生物体质教育向身体、心理、社会全面发展教育观转变。首先,在内容的组织方面满足教材编排竞技化、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安排上做到兴趣化、在练习手段上选择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不同学习条件学生的体育需求,在潜移默化的运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使体育的教育价值为学生所领悟。其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内容科学设计、方法合理运用、指导措施有效的教学过程,使体育技能教育上升到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3]。5.1.2提升自身理论素养:体育学是由多学科理论组成的综合性学科。一方面体育教师要运用多学科理论来研究体育教育规律,并将多学科理论有机地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文化知识来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终身学习是其职业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师应掌握和利用本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指导教育教学、解决教学中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创新性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体育运动教育专家。5.1.3和谐与健康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相处是实施体育课堂教育的重要保障。教师既要在体育教学中创造出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的积极合作的氛围,又要做到自正其身,尊重学生的人格,并运用因人制宜的方法来关心帮助每个学生,进而形成全体学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同时体育教师还要运用好体育运动中公平、公正的规则,创设出相对宽松、自由的教育教学环境,并保障教学组织活而不乱,学生乐于参与,让参与者获得快乐。5.1.4挖掘体育动作教学中的文化内涵:体育动作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直接体验过程,涉及到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教学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是创新性体育教育的源泉,也是改变体育教育过程中枯燥,缺乏活力的手段之一。因此,体育动作教学过程中不能停留于技能?技术传授,还应该与体育文化知识相结合,以丰富体育教育内涵[4]

5.2课外体育教育的总体要求

课外体育教育具有夸班级、跨年级、跨专业的参与人数多活动范围广等特点,也是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教育路径。其可为大学生实施增强体质、相互交流、愉悦身心、理解体育文化、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合作,完善人格等教育创造条件。5.2.1凸显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性:现在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大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其内容缺乏选择性是原因之一。而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存在和发展是满足学生的需求,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要求在参与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学校和教师应当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参与体育的内容、方式、时间和空间,以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自主选择[5]。5.2.2遵循自我发展原则:现代教育理念要求重视学生主体性教育,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只有其自愿参与的前提下,方可达到学生主动、独立、创造性的运动教育效果,并获得运动对自我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提升大学生自我运动效能,养成自觉接受运动教育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5.2.3体育项目差异性的教育作用:千校一面,万人一堂的现状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季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甚至是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各有不同。可以说课外体育活动质量的基本保障是做好对运动项目选择差异性的服务,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5.2.4体育运动过程中的社会性教育:体育不仅是为身心健康服务的,也为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了解、适应社会创造学习条件。课外体育活动中存有诸多的社会现象。把体育运动教育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竞争与合作、规则意识、培养道德情操、养成终身健身保健习惯以及发展心理素质融为一体,是创新体育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培养要求[6]。

6结语

6.1公共体育教育体系构建出发点

全面落实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精神实质,要求体育教师的自身发展必须是运动教育专家,以使体育回归教育本意。

6.2高校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通过体育教育使大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感悟体育的核心价值观,并服务于自己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

6.3创建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系统

建立以学校为统领的从学院到学生寝室的各级组织体系,实施体育教育改革与实践的组织多元化,使教书、管理、服务全面育人的工作落到实处。

6.4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组织实施

课上围绕着体育教学特色,课下围绕着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教师履行对每个学生指导、咨询、服务的工作职责,以此作为高校体育培养人才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谷长江.高校公共体育工作多元化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案[J].台州学院学报,2012(3).

[2]李艳群.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5).

[3]丁物.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的特征福[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2(5).

[4]潘正坤.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实施路径与实效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7).

[5]黄江涛.基于系统论的校园体育教育新体系构建[J].职业与教育,2013(23).

[6]刘卫宁.改善高校体育教育体系对策研究[J].运动,2013(15).

公共体育篇7

教学活动中信息量的大小与教学效果关系极大。教学活动是传输一定知识的活动,而任何知识都具有一定的信息量。如果一节课知识容量过小,那么教学效果将会很差。通过交流和探讨,针对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人生难免有挫折,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生挫折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和学校因素及个人因素四个方面。从整节课的设计上来说,既达到了教学任务而又使课堂丰满,学生轻松地学习和掌握了大量的知识。

二、分析教学重难点的处理质量,评价课堂教学的“点”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点的过程,是先知者传授给后知者的过程。由于知识点的难度不同,那么接受者在接受知识点的困难程度也就不同。对于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的处理质量,是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能采取有效的组织方法解决教学难点问题,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仔细的观察学生领悟和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分析知识传授的技巧,即整节课顺利进行的“线”

“教无定法”,但是对于具体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知识传授,合理的教学方法是知识顺利传授的重要条件。每个教师在分析教学知识的特点后应该去寻找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优秀的教师应该做到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我们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公共体育示范课教学在高校开展较为普刊,大多数学校都会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公共体育示范课教学,一般而言,安排的时间主要放在大多数教师休息时间,这样可以保证尽可能多的体育教师参加到公共体育教学中去,让一些青年教师可以在示范课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教学手段,通过调查了解,有三分之二左右的高校每学期都会开展1-2次公开示范课,并有相应的组织人员,整个组织过程非常完整,并且将示范课作为教学部门每学期必备的教学和工作任务,有完整的工作计划,这已经成为很多单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各个单位因为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同,每年参加示范课教学的老师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些单位因为教师结构不合理,相对比较集中,所以示范课教师比较固定,所以大家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说获得的经验有限,但是大家意见和建议比较集中,还有一些单位因为教师年龄比较分散,所以示范课在开展过程中可以让大多数教师都能亲身参与进来,所以给每一位老师都提供了一个施展自己教学技能的平台,这对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调查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还有个别学校组织参与示范课的次数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个别单位教师相对比较少,而学校的快速发展带给教师的教学压力比较大,所以教师很少有空余时间能够组织何种教学活动,所以大范围的示范课比较困难,这些学校主要通过小组的方式来获得小范围的示范课教学交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属于具有自己特色的示范课教学,大多数学校把示范课都会安排在周五下午,因为一般单位都在周五下午组织各种例会,而会议之后,老师都有休息时间,在这期间,邀请学校的一些教学督导专家来参加示范课教学检查工作,一方面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老师进行分享和交流,另外一方面还可以看看年轻教师具有自我创新精神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于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而言,体育因为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且体育本身就属于全身性参与课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动用自己的身体,让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都能够喜欢和接受体育,并从体育中学习知识,所以然学生对体育发生兴趣就成为示范课的重要内容,这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很难克服的问题,也就是因为这个因素,示范课变得异常困难和不好控制,但是优秀的体育教师却可以灵活掌握和控制,这也是示范课需要大家学习的重要内容。

公开课的教研活动对于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技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参加公开课教学的老师,这是一个展示自己高超教学能力的机会,也是自己教学水平较好的一个展示平台,所以给老师提供公开示范课的机会,本身也是对老师教学能力较好的一种认可,这对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业务能力具有诸多好处,在大多数高校都是以教学为主导的发展状况,在这种条件和办学理念下,教师为主体和学生为主体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所以在老师观念转变的过程中,示范课更好的起到了带头表率作用,加速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另外伴随着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提高,示范课当中使用的多媒体技术也从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手段,尤其是体育示范课当中,也摆脱了过去单一的依靠场地示范动作来教学的模式,采用三维影像数码技术,成为越来越多教师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段势必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体育示范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体育篇8

关键词:城市公园; 公共体育设施; 供给; 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77-001

1.前言

20世纪以来,城市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变革进程。体育运动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取得了快速发展,大型体育场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借助举办大运会、全运会、亚运会和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机遇,我国城市高标准的体育场馆数量和质量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中国现在具备可以开展国际水平竞赛活动的场馆有6000余个,堪称世界第一[1]。然而,公共体育设施仍然不能满足大众健身娱乐的需求,公共体育设施的匮乏成为大众体育参与的制约因素之一。

2.城市公园的兴起

城市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科技研发、繁荣文化的中心,还应是市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之地。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于1847年设计了开放式的伯肯海德公(Birkenhead Park),自此掀起了英国公园运动[2]。在城市发展和改造过程中,英国近代城市先后着手进行城市公共空间――公园建设,从而掀起了一场造园运动。这场运动既是英国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时也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提高大众健康水平的需要。而公园等公共空间的建设, 为居民提供了一个锻炼与休闲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3]。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城市化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经济优先的发展理念,不断被压缩的公园绿化等公共开敞空间,使得19世纪初确定的城市格局的弊端暴露无遗。包括传染病流行在内的城市问题凸现,使得满足市民对新鲜空气、阳光以及公共空间的要求成为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为此,由奥姆斯特德及沃克斯设计,1873年竣工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公园运动”(Parks Movement)的开始。

3.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

公园这一概念在中国乃舶来品,20世纪初引入我国,传统文化中与之对应的词语是园林。但直到1907年,因官方出面提倡并出资,各地修建公园才形成风气,公园一词才最终取代公家花园,成为专用名词[4]。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社会公众意识的萌生和公共娱乐空间的拓展等社会背景的变迁,中国古典园林一脉而承的地位受到了撼动,公园这一新兴事物的扎根带来了园林形式上的突变。最早开埠的广州、上海、青岛、天津、大连、哈尔滨等城市,陆陆续续开始修建现代公园。1905年,无锡乡绅筹资修建了具备现代公园意义和功能特征的“公花园”(今城中公园),成为了中国民众所建的最早的公园[5]。

4.我国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制约因素

4.1政策法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奖惩和执行措施

现有政策法规多是原则性表述,缺乏奖惩措施和执行措施,导致现有政策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中规定:“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可设置在适宜的公共绿地中,同时应合理利用已有的学校体育设施和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但根据2005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设施普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现有体育场地850080个,分布在居住小区39477个(4.86%),公园5712个(0.7%),广场4987个(0.61%),三者仅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17%,实际上却承载着占体育锻炼人口总数的71.2%[6]。正是这一部分直接惠及大众的“非标准场地”利用率最高,可是用地面积最小、资金投入最少、条件设备最简陋[7]。由于政策法规对地方政府缺乏硬性规定,导致在实践中流于形式,难以实施。

4.2财政收入驱动与商业资本的结合

地方政府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加强基础设施和改善民生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捉襟见肘,遂将土地出让金作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不二选择,“土地财政”大行其道。一方面,在此大背景下,地方政府总是会功利性的看待城市土地资源,重视其商业价值而非公共利益。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地方政府规划好的公共空间项目没有实施或是缩水交差,目的就是尽量挤压公共空间的建设为GDP开路,另外公共空间不断上涨的建设和维护费用也使政府不得不借助商业资本的力量来打造公共空间。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政府就和资本捆绑到一起,城市的经营就愈依赖资本,城市的规划也自然愈偏向商业化,修建的很多基础设施也是为了招商引资的需要,而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上却吝啬至极,严重滞后于城市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因为这些公共空间从经济上来看缺乏生产性,所以引不起其投资兴趣[8]。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又大力的建设所谓的广场、城市景观和远离市区的大型体育场馆等公共空间,由于这些公共空间远离市区和居民日常生活圈,导致利用率不高,背离了城市公共空间便捷性、公共性和参与休闲性等特征,继而成为华而不实的摆设。

5.结论

政府在公共体育设施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居主导和主体地位,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等多项措施来保障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压力以及商业资本的侵蚀等因素合力阻碍了公共体育设施的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不能泡在运动会里[J]体育学刊,2012,19(1):1

[2]刘源,周亘.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的营建和管理[J]陕西林业科技,2012,(4):63~65

[3]陆伟芳.城市公共空间与大众健康――19世纪英国城市公园发展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7)4:81-86

[4]陈晶晶.近代广州城市活动的公共场所――公园[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杜会科学版),2000(20)3:116-126

[5]周向频,陈华.上海公园设计史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8

[6]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N]中国体育报,2005-02-03[5]

[7]谢洪伟,赵克,张红艳等.城市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有效供给的经济学分析[J]体育科学,2011年(31)11:12-20

上一篇:篮球课程范文 下一篇:艺术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