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30 17:24:55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篇1

[论文摘要]随着新经济成分的急剧增长和政治、思想观念、教育体制等的变化,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立法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很快得到了发展,建立了具有完备体系和合理层次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并在立法过程中形成了日益民主化和专业化的显著特点。它对于当代的启示,除了应抓住经济结构变迁对立法产生旺盛需求的机遇而大力发展外,更应从法制运行和社会运行的整体上去认识立法,维持立法与实施的协调发展,改善立法的发展环境。

一、近代职业教育立法的产生与发展

职业教育制度从西方引进我国并得到较大发展,由此形成了对职业教育制度规范管理的客观需要,这是近代职业教育立法在我国产生的基础。在洋务派、维新派的努力下,近代职业教育制度在我国逐步建立和发展,社会对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的客观需要便通过洋务派、维新派等阶层的利益表现出来,并外化为这些阶层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需要,且在他们的实业教育思想中体现出来。它表达了对以法律规范来管理职业教育制度的呼唤,体现了对国家通过法律规范干预职业教育实践的期待心理。当洋务派和维新派拥有了执掌国家权力、创制法律规范的机会后,他们就会把这种“体现自己利益和意志的法律意识和要求,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和法律”①,也就是通过立法活动,将抽象的法律动机转化、定型为具体的法律规范。近代职业教育立法的产生,就是以近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介、最终由近代社会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在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影响和作用中,人们有目的地、自觉地发展近代职业教育制度的过程和结果。1902年壬寅学制中相关条文作为近代职业教育立法的最早成果,就是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来“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②,体现了近代职业教育立法产生的必然性。此后又和法的实施相辅相成,构成了分别运行而又融合在一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立法的成果通过实施转变为具体的社会关系,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又会产生新的法律需求,法律需求又推动下一轮立法活动的开始。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立法正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以1902~1904年壬寅·癸卯学制、1912~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20世纪30年代初学制为代表分为若干阶段。

二、近代职业教育立法的成就

立法成就表现在职业教育法律规范体系的成熟。

(一)规范体系比较完备

癸卯学制中的职业教育立法形成了以七份专门法律文件和五份通用法律文件为主体的庞大体系,内容涵盖了职业教育法制和实践的方方面面。民国肇始,以《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法律规范体系,不仅在精神上得以彻底涤新,在形式上也更符合近代立法的要求。1922年的新学制融各级各类学校的原则性法律规范于一体,在内容上比此前的规范有很大的发展。1931年以来逐渐形成了以《职业学校法》《职业学校规程》《职业补习学校规程》等为主体的规范体系,不仅法规的内容更加精细明确,法规的体系也更完备严密,体现出政府全力主导、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立法的精神。总之,在职业教育立法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的法律规范体系在纵向递进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完备。

(二)规范体系有较合理的层次

以1904年癸卯学制时期的职业教育法律规范为范本,其第一层次是作为学制总纲的《学务纲要》,宏观规定了职业教育的宗旨、手段、途径、方式等。第二层次是作为通用规范的《奏定各学堂管理通则》《奏定各学堂考试章程》《奏定各学堂奖励章程》《奏定任用教员章程》等,其中既有面向所有类别教育的通行规范,也有针对职业教育的具体规范。第三层次是有关职业教育整体的规范——《实业学堂通则》。它对于职业教育整体的设学要旨、入学资序和学堂职务等作出规定。第四层次是具体到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法律规范,包括具体针对初、中、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艺徒学堂,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等各学堂的单独章程。它们是具体的操作指南,构成职业教育法律规范的主体。还有针对一时、一事、一地具体事宜而来的谕旨、经批准有效的奏章、上疏及相关部门的法律文件等,构成了职业教育法律规范的最低层次。

三、近代职业教育立法过程的特点

近代职业教育立法延续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领域发生急剧动荡的历史时期,加上其自身具有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其发展过程也错综复杂、跌宕起伏。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立法活动呈现出渐趋民主化的特点。1902年壬寅学制的创制是以管学大臣张百熙为核心,由其门人、属吏拟稿,并吸收京师俊彦的意见而成。张之洞主持拟定1904年癸卯学制时,从更多的渠道吸取营养,既对日本学制认真借鉴,又结合本国实际大胆创新,期刊、函电、讨论、演讲都成为影响立法的手段。民国成立后,民主共和精神深入人心。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通过成立学制起草委员会,开创了民国教育立法的新局面,并将部拟法规草案公布于众,广泛征求意见。其后,教育部又呈请筹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凡学校系统、规程及一切亟应法定事项,均俟开会议决”③,从而使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采用现代合议制的民主形式创制的产物。而1922年新学制的酝酿、创制过程中民主精神也得到了更多、更完整的体现。最突出的是教育团体尤其是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引导和主持,集中了全国教育界关于学制的主要观点,更使教育立法过程充满了民主色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民主合议制成为立法的稳定合法形式。如1928年《学校系统表》是通过全国教育会议议定,而1932年《职业学校法》的出台,更是采用了法定的现代民主立法形式。

立法过程日益专业化是另一特点。1902年壬寅学制的主要拟定者、张百熙的门人沈小沂,还难称为专家。而1904年癸卯学制的几位主要拟定者都既从事教育、还亲身出国考察并翻译日本教育法规,是当时国内对教育法制了解最多的专家。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教育部成立的学制起草委员会也多以教育专家为成员,议决学制的1912年全国临时教育会议,除教育部及各省教育行政官员外,主要由教育专家组成,被蔡元培称为“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第一次中央教育会议”。到拟定1922年新学制时,主导立法活动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分工更细、专业化程度更高,大多分为若干小组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审查,议案也根据所关涉的教育类别而作分类。如在完成学制草案的第七次大会上,各省所提交的学制系统草案,几乎都设有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师范等类专目,而大会也相应设立了各专门小组进行研究和审查,使教育立法进一步专业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了制定出合理而有效的学制,不仅召开两次全国教育会议、汇集专家研究,还特别于1931年4月成立了职业教育设计委员会。其规程第一条规定了其设立宗旨,“教育部为推广职业教育、拟定各种实施职业教育办法,(特)设职业教育设计委员会” ④。事实证明,很多具体的职业教育法规或实施细则等都出于这个委员会,这表明职业教育立法进一步专业化。

四、近代职业教育立法对当代的启示

近代职业教育立法是今天职业教育立法发展的前提,二者不仅在历史上前后相承,在内涵上也多有相通,对今天仍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近代职业教育立法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成功经验,在于抓住新经济成分急剧增长的历史机遇,借助政治、思想文化及教育体制领域发生的有利变化,选择了明智的法律移植的发展道路,使职业教育立法在规范体系的构建上取得较大的成绩,更可贵的是其留下了关于立法如何与法制运行、社会运行协调发展的教训,这在今天尤其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和借鉴。

(一)立法与法制运行的协调

在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的运行过程中,立法环节日益完善并由此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可在实施环节,却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法律规范的态度和观念产生严重分歧,负责实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机构、人员严重分化乃至上下相隔而推行无力。今天的职业教育法制运行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与市场需求、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满足人民需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法制运行的立法环节来说,首先应完善法规体系。《职业教育法》将职业培训纳入调整范围,与职业学校教育并列,但在更低阶位的法规、规章中,关于职业培训的条款几乎没有,对此亟应大力加强。其次应理顺法规层次。今天的职业教育法制以《职业教育法》为核心,辅以数目繁多的规定、办法、意见、通知、计划、决定等,但在法律和低阶位的文件之间缺乏中间环节,各类学校的共通问题往往有几份文件各自规定,既繁琐也易矛盾。

就立法与实施的协调而言,近代职业教育立法的借鉴意义更大。近代教育法制整体上原本就实施困难,但各地对普通中、高等教育相对比较重视,1931年还以法规确定了把地方官员发展义务教育、社会教育的成绩纳入考成 ⑤。但当时的职业教育立法缺乏实施的保障,对实施过程缺少监管,对实施的结果也没有可行的赏罚措施,留下许多教训。今天职业教育立法的实施有了更为稳固的基础,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从“穷国办大教育”的角度,在第6、20、21条分别规定了各级政府、企业及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的责任,并设“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专章对经费和师资问题进行规范。但尽管有《职业教育法》及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政策的支持,但在具体政策方面,仍把职业教育看做是“次等教育”“脆弱教育”“淘汰教育”。《职业教育法》关于政府责任和保障条件的规定很难落实,导致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相对落后。要改变实施不力的现状,最重要的是要严格依法办事。各地应在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下,严格按照《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的有关决定,对职业教育的经费、管理等切实负起责任。

(二)立法与社会运行的协调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立法的发展离不开近代中国社会的客观发展环境,这涉及政治、经济、思想观念、教育体制等因素。今天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改善职业教育立法的发展环境,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实现立法与社会运行的协调发展。

1.要真正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立法。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对《职业教育法》有关政府责任规范的继续发展。同时还加强考核,规定“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接受人大、政协的检查和指导”。我们要借时代的东风,大力宣传,营造一个有利于职业教育立法的政治环境。

2.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为职业教育立法的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职业教育的发展既能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又必须基于经济对它提出的客观要求。单靠法制或命令,不足以真正解决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这是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训。我们只有保持经济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持对职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同时职业教育也必须面向社会经济领域,面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城市化的推进、劳动力转移等现实问题。只有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职业教育立法才能健康发展。同时,也只有经济发展,“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才不是空话,职业教育立法关于经费、投资保障的规定也才能真正落实。

3.要改变不利于职业教育立法的思想观念。近代以来,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源于传统观念,之后又被立法、政策的导向所加强,一直延续至今。“三重三轻”(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重引进人才、轻本地人才)现象普遍存在;社会上的价值取向还没有实现从“学历社会”向“职业资格社会”的转变;个人择业观念和国家需要、市场需求之间仍有很大矛盾,年轻人不愿意选择淘汰机制下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出口旺”改变不了“进口冷”。以上思想观念的延续越久,危害越大,有造成职业教育制度“空心化”的趋势,这是职业教育立法健康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4.要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近代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混乱,为立法的发展制造了困难。1996年《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有关的职业教育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这里确立了统筹规划、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但仍存在统筹协调与部门分割的矛盾。职业教育分属教育和劳动等部门,这种离散体制难免造成各自为政、互不衔接、资源难以共享、整体结构失衡、政策不一致等体制性障碍。因此,我们仍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

总之,近代在完善职业教育立法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以及立法与实施环节不协调所留下的教训,都应在今天的职业教育立法中得到重视。而近代职业教育立法和发展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启发我们应尽量利用好时代赋予的机遇,尽快改善职业教育立法的发展环境。

[注释]

①孙国华.法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41.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1.

③琚鑫圭.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37.

④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乙编)[Z].上海:开明书店,1934:13.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篇2

?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1]。与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和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国家和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而言,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不仅应立足于教育系统抓好职业教育,也要跳出教育系统看职业教育和办好职业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作出了一系列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涵盖了许多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观。有关职业教育的一系列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也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完善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系列讲话的职业教育战略纬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其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2],而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器”,在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橄榄型”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需要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使其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由此可见,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不仅是一项经济指标,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对此,在2016年5月16日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就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进行了系统论述,他认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在于通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人才资源价值[3]。的这一论述表明,职业教育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键在于提升劳动者技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概念,并指出“工资水平的差别,大部分是以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为基础的”[4],因此,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使其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关键在于提升劳动者技能。

然而,当前我国大量劳动者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劳动和重复劳动,收入提升空间较小,必须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术技能,增加劳动的知识含量和创造性,使劳动者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从低技能“蓝领”转变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步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对此,也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作用,他在对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批示中对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刻阐述,指出职业教育不仅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5]。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培养培训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最主要手段,而劳动者从准备就业到进入工作岗位,乃至职业生涯各个发展阶段都有不断提升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的强烈需求。因此,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6]。因此,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出发,对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纬度对职业教育有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作用进行了系列论述,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将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构成了其职业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对于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系列讲话的职业教育现实纬度: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势头良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中西部一些省区贫困群体规模依然较大,相对贫困问题不断凸显,其中,教育发展滞后、受教育程度偏低是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的主要症结之一。对此,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并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上以“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7]为题,从劳动者个体价值实现角度对职业教育的“扶贫”功能进行了强调,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从个体价值实现角度对职业教育“扶贫”功能进行强调,从现实纬度表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有力支撑。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观点,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的贫困,其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8],而通过教育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进而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对此,2016年初在重庆考察时指出:“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9],这表明,“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扶贫的效果。

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类型相比,在“精准扶贫”效果上,职业教育受教育者能更快融入工作,并获得就职初期的较高收入,且职业教育设置的多是应用类型专业,注重专业性的技术教育和技能培养,操作性强且紧跟时代步伐,更适合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又急需获得工作收入的人群。因此,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受教育群体能够以相对较少的教育投入,在相对短的时期内获得较好的扶贫效果。

“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我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底子薄、务农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对此,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依托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破解当前农业发展困境的重要保障[10]。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类型。由于农业现代化既需要农业技术、设备等物质要素的现代化,也需要农民素质、能力等人力资本要素的现代化。依托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文化素质教育”和“现代农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增加农村技术技能人才精准有效供给,还可把有一定文化素质、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从而摆脱对传统农业劳动力密集、效率低下、知识技术含量低的刻板印象,挖掘农村改革发展的潜力,增强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迅速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素质,真正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精准扶贫,阻断农村地区贫困代际传递。

综上所述,从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现实纬度出发,论述了职业教育在消除贫困、阻断农村地区贫困代际传递上的重要作用,强调职业教育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有力支撑,这构成了其职业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对于全面消除贫困人口、推进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系列讲话的职业教育目标纬度: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教育类型,在保持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

自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明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来,就职业教育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刻论述与阐释,强调职业教育不仅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11]。而如何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成为职业教育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准确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受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日渐提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代表的低端制造业正逐渐失去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竞争的人力资源优势,加之中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的回流,导致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双重挤压。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支撑制造业发展乃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对此,对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劳动者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创新水平,一个国家、民族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必须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12]。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我国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专用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已成为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然而从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角度而言,企业自身对于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偏大,且成本较高、回报率较低,大部分企业都倾向免费分享公共教育的溢出资源,职业教育也因此成为企业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优选择,且职业教育可根据市场和企业实际需求定向开展课程,在短时间内将普通劳动者培养成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对于破解当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这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随着公众对教育类型选择的多元化,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作用日益突出,但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逐步转型升级,尤其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之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凸显。而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13]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路径之一,对经济社会的包容性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特别是能将我国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而有利于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进而成为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

?C上所述,从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目标纬度出发,论述了职业教育在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和路径,构成了其职业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四、系列讲话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使得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而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立足国情基础上对职业教育作出的一系列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对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完善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院校治理,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破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障碍。

当前,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升级不对接、培养模式不符合产教融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课程体系僵化、教材相对落后等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未能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相匹配,专业与产业无法实现有效对接,形成了新劳动力结构性过剩。

对此,在贵州考察时的讲话对破解这一系列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关键在于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14]。

而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我国高职教育过度的行政化和畸形的市场化,导致政府、学校、社会力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现失衡,政府对职业院校的管理存在与本科高校趋同化现象,职业院校则对政府形成了依赖,自主管理疲软。由于行政的过度干预,社会力量无法深度、有效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不足,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企业转型升级力度的加大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如何消除过度行政化和畸形市场化带来的发展阻滞,契合公众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期待,从根本上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职院校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重点。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的治理以政府为主导,缺乏社会力量广泛、有效、深度参与,但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活动越来越复杂,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职业教育治理成本不断增加、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职业教育管理方式受到挑战。所以,鼓励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和监督职业院校治理成为当下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力量”三者“契约型”关系,深入推进职业教育“管评办”分离的必然选择。

(二)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在系列讲话中,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作用日益突出。然而近年来,在推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却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破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壁垒,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首先要打破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壁垒。当前,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以及高职学生提升学历的需求,迫切需要打破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历壁垒,构建高职学历教育和本科学历教育的有效衔接机制,搭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立交桥”。

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还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有效衔接,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以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推动校企合作,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共享。

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还需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满足公众对个性化、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需求。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造有责任感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平台支持。在满足公众的个性化、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上,针对人员分散、行业分布广、需求层次多的农民工群体,提供灵活多样、分类细化、富于个性的职业教育培训。

(三)营造尊重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在的系列讲话中,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社会氛围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条件[15]。近年来,受国家政策鼓励等利好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加上受文化背景、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考生报考职业院校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和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认可度还有待提升。因此,营造尊重技能的良好氛围,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避免职业教育被边缘化的关键。

营造尊重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需要建立健全技术技能型人才关怀激励机制。由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项人力资源开发活动,而人力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具有能动性,因此,建立健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鼓励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行学历提升,设立技术技能型人才特聘岗位,职称评聘向技术技能型人才倾斜,加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的投入等关怀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和增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营造出“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

营造尊重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需要加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宣传力度,创新职业教育话语表达体系,将培育传承“工匠精神”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结合,转变公众的职业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价值观,构建以社会价值认同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使更多人尊重技能、关注职业教育,营造“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篇3

关键词:黄炎培;高职教育;启示

1黄炎培近代职业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1.1黄炎培近代职业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伴随着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内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需求空前增多,中国民族主义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迅猛发展,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经济领域需要大量人才,而我国大批学校的毕业生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境遇,这一状况表明我国教育和社会严重脱节。这些问题的发生为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契机。黄炎培始终主张“教育救国”的思想,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从黄炎培早期的从教经历来看,他认为要想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需通过推行职业教育,这也是其一直坚守“教育救国”的理念并且在教育与政治关系的认识上的重要理念。黄炎培说:“学校与社会的隔绝是现今教育上最大的问题。”所以,他从事职业教育的毕生追求是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这一追求也是他终生的奋斗目标。

1.2黄炎培近代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黄炎培的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经历了普通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和职业教育三个阶段才得以确立。第一阶段,普通教育到实用主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是黄炎培从事教育活动的刚起步阶段。黄炎培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对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认识较深,他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教育与实际的脱离、与生活的脱离,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实际中来。所以其观念由倡导普通教育到教育的实用性这一转变很好地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黄炎培认为,在实践上改革现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是第一位的,旧的教育方法和不实用的教育内容应该抛弃,因此他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学校教育的成功必须重视实用主义”,黄炎培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是他教育思想发生变化的标志。第二阶段,实用主义教育到职业教育阶段。“学生都是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但都变成了无业游民。”通过实地考察,黄炎培分析得出许多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即使不失业也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对自己的职业没有热情,毕业生没有一技之长而无法胜任社会上的某些工作。此时,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在眉睫,除此之外,职业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还源于一些有识之士,在中华职业学校办学成功的榜样作用带动下,将办学的重心由普通教育转移到了职业教育上,使得职业教育获得了惊人的发展。第三阶段,职业教育到“大职业教育”阶段。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即“大职业教育”既准确地拓展了职业教育的领域,也深刻地揭示了职业教育具有社会属性这一本质属性,使得职业教育能顾全方位辐射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另外,“大职业教育”的顺利提出,正确地理清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黄炎培发展的职业教育在思想上已经跨越了过去职业教育的种种弊端,也挣脱了“教育救国轮”社会意识的禁锢。伴随时代的进步,黄炎培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时代意义,这深刻地表明黄炎培思想的日臻成熟。

2黄炎培近代职业的重要教育思想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是提出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并将之付诸实践的第一人,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果,黄炎培的职教思想是通过反复连续的实践得以佐证,真可谓“博大精深”,并且他的思想具有深刻性、丰富性和系统性三大特点,下面重点探讨其职教思想的三大主要内容。

2.1职业教育目的: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黄炎培如是说,职业教育的是希望通过“谋个性、民生主义之发展和实现”来解决一些严重的刻不容缓的问题,比如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认为谋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那么首先必须具备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真正知识和技能。职业教育既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更是关乎国家民族的发展大业。职业教育就是要让人遵从自己的内心和个性去发展能力,从生活中找寻乐趣,而职业教育所要运用的教育方法却值得深入探究。

2.2职业教育方针及教学原则:着重在社会需要、手脑并用

“着重在社会需要”是职业教育办学的一大特点,黄炎培认为应顺应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职业院校用什么教材上什么课程需要根据职业界的需要、征求职业界各方意见。要根据职业界的习惯来训练学生,利用职业界的人才来培养学生。另外,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必须与现实的需要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创造有效的生产力,而要达到这些单靠读书是万万学不成的,要得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手脑并用。“手脑并用”的教学原则要求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实施手脑联动、做学合一、智能并重。

2.3职业教育提倡职业道德规范:敬业乐群

黄炎培不仅关注职业教育,而且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并且把“敬业乐群”概括为职业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规范和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敬业”即“喜欢自己的职业并对自己的职业拥有较强的责任感”。职业道德规范传达出“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乐群”即“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同事合作互助”,关键在于让学生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团结互助、贡献社会的精神。黄炎培所倡导的职业道德规范“敬业乐群”与时俱进,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和爱国主义精神。

3黄炎培近代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代高职教育思想的启示

3.1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职教理念:着重社会需要,为社会服务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将会助力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坚持高教的就业导向就必须贯彻践行黄炎培的职教理念,为社会服务,为市场服务。立足于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着重社会需要才能使高职教育办出活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认真展开社会调查,以社会需要为依据,注重为社会服务,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现代企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设置课程,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积极调动社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个人帮助办学的热情。高职院校要充分灵活地进行专业设置,在市场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实施宽窄并举的政策,淘汰或者合并一些已经过时或划分过细的专业设置。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同社会生活和经济结构匹配,才能兴旺发达”、“职业教育的兴办必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创办这类型的职业学校”、“创办职业院校之前必须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职业趋向、社会要求、环境变化,方才确定所培养之人是否能胜任职业的环境、符合职业之需求”。

3.2“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技能训练”是其“手脑并用”职教原则的体现

“双手万能、手脑并用”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他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手脑联动、注重技能、做学合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技能训练和教学改革来深入落实“手脑并用”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因此,要加大在学校建设、师资和学生考核方面的关注。首先,学校建设方面,要加大实训设备设施方面的投入。其次,师资建设方面,可聘用企业人员、退体人员和自我培养多渠道结合的模式,培养一支真正具备实践技能的师资队伍,并重点关注教师的师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再次,学生考核方面,理应做到以实操为主,避免纸上谈兵。“手脑并用”是整个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只有长久树立“技能为中心”的观念方能贯彻落实“手脑并用”的教学原则。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大都是要走上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理实一体”紧密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够用就行,但是实际操作则一定要通过不断的实习实训环节熟能生巧,只有这样,理论知识才能顺利转化成技能,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才能做到信手拈来,这一转化是提高整个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所在。

3.3“全面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是其“敬业乐群”职教培养方针的体现

高职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实用技能,正因如此,高职的“谋生”功能被夸大,一些学校只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例如,在课程方面,大幅度减少思想品德等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从社会和谐的角度看,这也会直接导致学生迷失信仰、“会做事却不会做人”、缺乏合作精神、敬业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个人物质和精神的生活都是依靠别人的劳动,所以自己也应该努力报偿别人,要学会关心、学习合作、学会做人,遏制不良风气的形成。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要兼顾技能培训和个人品格修养两手抓,同时,黄炎培的“敬业乐群”思想对当今高职人才的人格塑造方面起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顾名思义,“敬业乐群”就是作为一名职业人,必须具备强烈的职业责任心、职业道德、职业合作以及团结互助的良好态度。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应该培养出具有吃苦精神、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的高职生。

4总结

黄炎培的近代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对当代高职教育影响深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有效解决我国人力过剩的弊端,加速我国经济现代化,因此,积极开拓前人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华书局,1929:218.

[2]黄炎培.实用主义之真谛与一年间之实施状况.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24.

[3]周明星.职业教育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59.

[4]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52.

[5]张力.全民终身学习与职业教育新定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26.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篇4

1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对现代畜牧业的支撑作用,夯实了农民就近就业的企业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将发挥自身优势,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

1.1科技支撑作用

通过集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科技协同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构建成果转化基地。

1.2人才支撑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才是关键的因素。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坚持两个层面开展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立足职业教育的根本,实施高职层次的畜牧人才培训计划,依托示范基地进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畜牧人才;另一方面实施继续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计划,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对数字化资源升级再造,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优质智能化资源培训包”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难以集中统一学习的问题。农民依托云教学大数据可以在田间地头、养殖基地随时随地完成学习活动,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受时空限制,做到全覆盖,让更多农民受益。

1.3服务支撑作用

依托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加强服务体系和服务队伍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大力推广“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2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扩大了农民就近就业的范围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畜牧业要围绕提高标准质量、提高养殖效益的目标,搞好产业规划,高层次布局。按照“以地定畜、总量控制、突出重点、种养结合”的发展思路,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是现代畜牧产业的发展方向。探索多种合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合作入股等多种形式实现更多小农户与现代畜牧业的有机街接,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畜牧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畜牧业,加快发挥畜牧业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作用。

3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在产业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保障了农民就近就业的利益

农民最熟悉的生产方式就是种养殖业,农民最能依靠的资源也是种养殖业,只要农民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养殖模式,这无疑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发挥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的作用,通过开展校企、校校等深度合作,建立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农民深度融合的平台,优化资源配置,疏通就业创业渠道,与政府和企业一起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订单养殖模式,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4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在扶持新型经营主体中的作用,拓展了农民就近就业的途径

依托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发展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畜牧业产业链条的生产性服务组织,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时加强职业院校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并扶大扶强,引导其从单一养殖向服务加工、市场营销、畜牧观光旅游、全程社会化服务方面转型,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和农民就近就业的途径。同时运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宣传推介产品,引导畜牧业生产进入现代畜牧业发展轨道。

5小结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教育史;国际化

18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诞生了职业教育,之后随着机器工业生产的扩展而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潮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长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于这一基础,很多职业教育高校纷纷提出要走国际化的高等职业教育之路。本文试图从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入手,论证现在提倡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在借鉴其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立足本土,走一条特色的发展创新之路。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产生及发展

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出现职业教育。当时我国成立了第一批军工技术学校。1867年左宗棠在福建设立福州船政学堂,是近代中国建立的第一所培养造船和设计人才以及海军人才的技术学校。这也是中国第一所半工半读、军民两用的技术学校。甲午战争前中国就有产业工人10万多人,产业工人队伍的出现是现代职业教育产生的基础。中国近代自有职业教育以来,不同时期名称不同,功能不同。其间,蔡元培的实利主义教育奠定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思想基础。1917年,黄炎培、蔡元培等组织成立中华职教社,提倡推广职业教育。1922年实行的“壬戌学制”是中国教育制度划时代的进步,是中国职业教育由近代进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1915年至1918年,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论述,以及陶行知以能否生利作为区别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主要标准,不仅全面揭示出职业教育的经济、社会功能,而且抓住了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本质。他们从职业教育功能来阐述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把中国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也为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40多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波澜起伏,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确立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并拥有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资源。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向先进国家不断学习、模仿的过程,我们的高职教育从来就不缺少对国外经验的借鉴。伴随“洋务运动”兴起我国出现了实业学堂,当时虽然带有些应急的性质,而1903年“癸卯学制”的颁布却标志着政府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移植资本主义国家的职业教育制度。在中国职业教育百年历史上,职业教育改革人物几乎都受到国外职业教育实践的影响。《教育与职业》杂志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职业教育专门刊物。有资料表明,从1917年11月至1925年11月,在该刊物上刊载的介绍外国职业教育的文章多达116篇,涉及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苏联、日本等所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旧中国的职业教育却没有因此而与上述任何一国变得趋同,尤其是其它国家种种解决教学“实用”问题的有效方法,如那时的“厂训制”、“教场制”等,在中国始终无法得到推广。为此,辛亥革命后,学界批判实业教育,其核心内容是说实业教育脱离实际。而到20世纪30年代初,学界总结轰轰烈烈的职业教育事业所以很快衰落的内部原因,主要是学非所用,分析失败的客观条件,主要是缺乏实习和实训场所。令人欣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职业教育在大家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借鉴下,在原来照搬“苏联模式”基础上逐渐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职教育体系,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近年来我国教育行业中发展最迅猛的一个领域,截止到2007年,我国高职(专科)院校已经达到1168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职院校肩负着更大责任。高等职业教育与以往的高等教育相比,无论从教育的理念上还是教育方式上,都有了不小的变化。我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所实行的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少数人的教育,是精英教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我国的高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都有极大的增长。我们的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转到了大众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承担大众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员。

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的模式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后存在两种教育分流模式:一是在高中实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流,二是高中后实行职业教育。由于传统固有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统筹不够,体制不顺,缺乏行业支持。职业教育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分散办学,造成办学标准不一,招生就业政策不同,评估指标迥异,同时在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原有的石油部、化工部、煤炭工业部、纺织工业部、轻工部等部门的撤消,使得职业教育缺少了政府行业部门的支持。

2.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各院校办学模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虽不再是本科的“压缩式”,但仍然存在专业与行业结合、产学合作、师资队伍等方面滞后于市场的现象,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

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扩张过快、速度过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承载能力,与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相一致的。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尤其是在仪器设备、实训场所等方面投入不足,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4.发展不够平衡,地区差异大。

近年来,职业教育备受冷落的状态开始转变,但职业院校仍对自身功能认识不够清楚、定位不够准确,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及各行业短期实用技术培训重视不够。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上述问题应该是有目共睹的,尽管如此,很多学者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在面对的是国际间的教育竞争,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必须要树立国际视野,争取早日融入国际化潮流。众所周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早,而且现在已进入了成熟期,处于竞争的优势,我们处于竞争的劣势,如果我们在没有解决现实存在问题,或者臆想通过“国际化”来解决高等职业教育遇到的问题,那么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只能是空话,只能是被国际化,甚至会失去国内市场。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体现了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前所未有的重视,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重大突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到政府部门统筹领导、行业主管部门加大支持管理力度、有关部门全力配合、企业积极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要抓住机会,本着既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加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原则,我们应该先从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结构开始,逐渐形成层次清楚、定位分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这样的定位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面临面向生产企业、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当地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密切联系,真正的沉下心来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办出属于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培养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级技术人才。做到高等职业教育分布各地、市,兼顾地区均衡,很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使生源本土化,以保证高职教育的地方经济特色,避免盲目的去追随“国际化”的潮流。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要在政策上重视、扶持职业教育,并要在法律、法规上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地位,必要时可以通过各项规定优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社会舆论要有意识地在适当时候宣传职业教育,来扶持我们刚刚起步的高等职业教育,逐步改变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陈旧观念。

当前,健全完善劳动资格证书制度和岗位准入制度对提高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作用的认识和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的需要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和强大的动力。

因此,我们也要把“终身教育”的观念引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通过体制创新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它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这就规定,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首先是有其它类型教育都具有的一般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同时又有其它类型教育所不具有的特殊属性。它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包括行业建设服务的;它是直接为人的就业服务的;它与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这些特殊的属性,就确定了职业教育具有其它类型教育的不可替代性。由职业教育的特色不难看出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下形成的,并具有地方性和行业性、技术和技能性和市场导向性。所以说,纵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我国职业教育必须先更加完善自己,突出高层技能人才的培养,调整职业教育课程,借鉴职业经验,加大教育培训设施的投入,减少职教育成果上的差距,注重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在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土,增强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创出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谢志峰.由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J].职教论坛,2008(7):115-117.

[2]陈述轩.浅析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0):7.

[3]马树超.对职业教育发展未来的30年展望[J].职业技术,2008(12):04-06.

[4]张琳娜.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限制因素分析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77-79.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篇6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农业的组织形式、发展方向以及农村社会结构面临着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关键,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就在于解决“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根本在于人。因此,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四化同步”发展全局做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大决策。在参加2017年“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教育理应发挥历史担当。在此方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高职院校定向委托培养、农民社区学院订单培育、田间课堂专项培训为路径,将教育办到生产一线,探索建立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开放融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的经验,值得借鉴。

强化组织保障。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学校科技为农服务的重要内容,专门组建为农服务办公室,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学校工作计划,设置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实现有组织领导、有工作计划、有经费保障、有人员师资、有载体平台、有考核评价,构建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组织保障体系。目前累计投入近千万元,组建专家团队130多个,遴选农民培育讲师129人。

实施定向委托培养。与地方政府等签署协议,采用政校合作、定向招生、订制课程、定岗培养、定向就业方式,创办青年职业农民定向培养班,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学历教育,有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校地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共同配备专门的教学场所、管理人员、师资力量和专项经费,实现双办学地点、双班主任、双任课教、双教学方式、双考核模式等,先后为太仓市、昆山市、高邮市等定向培养农业生产一线新型职业农民200余人。

打造培育网络体系。加强与农业主管部门及生产一线对接,统筹协调田间课堂教学资源,通过“农民点菜、专家下厨”,每年组建近30个专家团队,奔赴生产一线,开展田间课堂教学,为农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与苏州市农委联合设立农民社区学院总院,并挂牌成立苏州市职业农民学院,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立农民社区学院分院,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场、生产基地设立农民社区学院教学点,打造和完善了社区学院三级网络体系。累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近8万人次,占苏锡常地区职业农民的35%左右,有效提升了职业农民的素质能力。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篇7

[关键词] 职业教育;制度研究;制度模式

职业教育制度也是教育制度的一种,所谓的“教育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的系统总和。[1]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而产生的,与社会联系更为紧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更为紧密,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需要制度的保障,制度需要而且必须建立,用以规范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随着职业教育的日渐繁盛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我国对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也成果累累。这不但有利于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建立。

一、概念的界定

从词源角度来看,“度”是动词“制”的标准、尺度、规则,“制”是使“度”具有社会意义和自然属性及其社会价值的生成,是使“制”的对象成形、成象的动作[2]。我们在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以及我国近150年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和教训的了解基础之上总结出,职业教育制度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借鉴制度的含义和功能,我们把职业教育制度界定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保证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包括个人和组织)的有效运行而制定的各种法则、规章、程序的统称。它是协调、约束和规范上述与职业教育活动有关的各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系列规则的总和。[3]职业教育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而发展,是顺应时代变化的产物。因此,职业教育制度的变化也透视着整个社会变化的脉络和职业教育发展变化的动态特征。

二、我国职业教育制度模式形成的原因

我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单一权力核心的国家。这也就决定我国职业教育制度构建的基本架构,并且遵循着自上而下职业教育制度变迁原则的国家。因此,要研究我国职业教育制度供给的核心问题在于,考察组织和推进改革的权力中心在现有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职业教育制度创新意愿和能力到底有多大,而这种能力和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或力量对比。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程度高低很大层面上取决于国家给予的支持和关注度的大小。

三、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历史变迁

1、近代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

对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的分段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840年到1904年,也是从酝酿到初步确立,第二个阶段从1904年到1912年,也是由初步确立发展为初步调整;第三个阶段是从1913年到1922年这个阶段是我国的近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最终正式确立。[4]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促进职业教育健全地发展,另一方面引起社会上更多人的重视。其特点是实业救国的思潮贯彻始终;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所包含的专业门类逐步拓宽;在教育目的上从单纯的社会本位发展到个人本位,最后再到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并重;职业教育走向制度化的过程,既是实业教育从萌芽到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因,也是更多的时候依附于普通学制变革的契机。仍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国的职业教育发生了巨大变迁,期间,由于的破坏使得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停办下来。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教育制度发生巨大变化,政府协助职业教育完成了初步市场化,为职业教育奠定了合法化基础。从1978年开始,至80年代中期结束。政府恢复了职业教育的合法地位,并在政策和资金予以扶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职业教育是社会建设的多方面的迫切要求之后中共频繁颁布文件最重要的是1981年5月批转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5]我国职业教育开始市场化,走多样化办学的道路;职业教育内部政府直接给予拨款支持;高等教育“市场化”制度变迁带来竞争效应。

3、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发展

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也是也是职业教育制度研究取得较大突破的阶段,21世纪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目前世界文化格局的普遍特征是变革、重组与交流,处于这一文化格局中心地带的教育从一开始不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且注定要承受这种文化变革与转型所带来的震荡与冲击。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世界,我国职业教育异军突起逐渐构建了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较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定位,因而成为了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4、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新时期

进入2010年,我国相继出台了两个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规划和改革意义的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2)》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话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010年7月全国教育会议上还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6]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也步入了新阶段,充实和丰富了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内涵。

五、紧跟世界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当前,世界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呈现以下几大趋势:第一,职业教育终身化发展,终身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使人的一生成为学习和工作不断交替、相互结合的过程。[7]许多国家在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实践中都着重提出职业教育终身化,尤其是在在职培训和成人教育中,职业教育终身化已经得到全世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第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所编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写,如果所谓的普通教育要真正成为普通教育,那就必须发展技术教育;如果普通学科要具有充分的教育价值,那就必须注意使智力训练与体力训练和谐一致,并经常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8]具体说来,普通教育加入职业教育的内容,在普通学校体系中增强职业教育培训,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历程与职业生活有关,因此在加强普通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职业课程教育,为以后的生活和生存做准备。第三,职业教育的上移化,是指职业教育制度的重心向上一层次移动,[7]目前,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都趋于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并呈现出上移的趋势,只是上移的重心各不相同而已。第四,校企合作化,放眼世界职业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合作化的形式各异。从共性上课归纳出三种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完成职业技术培训过程;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兴办的职业培训学校;以用人单位(企业)为主兴办职工培训机构。以上三种办学模式都各有利弊。从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看,合作办学比较突出的模式属德国的“双元制”,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正因为道路曲折才给我们以后的制度建立提供借鉴和经验教训,我国职业教育制度虽然曲折,但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和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制,裁也,从未从刀。”,“度,法制也,从又,庶省声。”,见中华书局1963年版.

[3]庄西真.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7/20078A期.

[4]董步学舒红群.论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4期.

[5]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

[6]周建松唐林伟.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十年:2001-2010.[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1.

[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情报研究室.当代外国教育发展趋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68.68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M]译文出版社1979.10.

作者简介:刘爽,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篇8

由教育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30个部门、行业组织共同举办的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拉开帷幕。本届大赛邀请5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名代表参与,共设14个专业大类100个比赛项目。

今年大赛更强调与产业发展的同步性,在赛项内容上对接企业技术发展水平,近9成赛项融入了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100个赛项中,涉及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赛项分别占10%、40%、50%,与国家产业结构基本吻合。今年新增的26个赛项中,涉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赛项有22个。

大赛由80个行业组织牵头,行业企业广泛参与项目的设计、组织、命题、裁判和器材提供工作。相关企业还将在获奖选手中择优招聘。

福建:

明年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

2014年,福建省将执行一系列高校招生新政策,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将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另外将正式实行“异地高考”政策。

福建省明年将整合“高职单考单招”“高职自主招生”“中职推免”等,首次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2013年12月底到2014年1月初,将组织第一次考试。报考对象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应往届毕业生招生,同时允许非福建户籍考生报考。在招生计划安排方面,福建省内有关应用型本科专业(含本专科高校联办专业)全部招生计划,省内所有高职院校不低20%的招生计划,用于高职教育入学考试招生。

应用型本科专业招生录取工作由福建省考试院牵头组织实施,根据考生考试成绩,按照招生计划单独切线,实行按专业志愿平行投档录取。高职(专科)专业招生工作由考试院提供考生成绩,学校根据生源情况择优录取。要求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加试专业技能,择优录取,更好地体现“知识+技能”的招生改革要求。

四川:启动“职教本科”试点

近日,四川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给有志于从事高端技术技能职业教育的高中毕业生一个读本科的机会。

该试点将着眼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本科院校专业改造转型和高职院校专业改革创新。该试点采取本科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企业三方自愿合作培养的方式,选择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进行。参与试点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企业,将建立“五共同”的合作培养机制,共同拟定招生简章,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制课程计划,共同建构教学及学生管理办法机制,共同协调教师、设施、实验、实训等资源配置。学生学习4年后毕业,经考核合格后,可获得三本证书,即由本科院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符合条件的,还可获得由高职院校考核发放、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陕西: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启动

陕西省教育厅会同陕西省发改委、财政厅、农业厅、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印发了《陕西省建设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规划用5年时间,将试验区建设成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人才培训基地、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研究和技术推广中心、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完成10万名涉农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10万名农业科技人员、100万名新型农民培养培训任务。

试验区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改革发展模式,创新运行机制,打造立足陕西、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陕西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实验区将在陕西省建设10个高等职业教育和20个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品牌,构建中高职衔接贯通、学历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训并举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建设30个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示范县,开展现代农业技能人才培养、生产示范、信息服务和技术推广活动。

江苏:“订单式”职校生招生占20%

江苏省将校企合作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学校按照企业的“订单”组织招生和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每年“订单式”培养规模占到全省招生规模的20%左右。江苏全省教育系统内26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建立起1200多个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搭建起学校与行业企业联系的桥梁。

上一篇:生态观光农业规划范文 下一篇:口腔保健的重要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