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8 08:35:26

近代史调查报告

近代史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内容简介

1917-1927年是青年胡适名满天下、如日中天的巅峰十年。他引爆五四新文化运动,引领公众舆论,参与思想、政治论争,争夺文化霸权,时刻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短短十年,青年胡适一跃成为“20世纪中国第一公共知识分子”、“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本书大量征引第一手材料,跳出胡适研究窠臼,纠正周策纵、唐德刚、林毓生、周质平、罗志田等名家旧说,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多面胡适”。

作者:江勇振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顾维钧回忆录》(全13册)

内容简介

顾维钧是民国至1960年代国际国内重大政治外交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人,这部回忆录记录了那个长时段的历史、人物、事件等,披露了不少鲜为外人所知的背景和内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尤其是外交史的重要第一手资料。这部回忆录用英文写成,由顾维钧先生赠送给哥伦比亚大学保存。经其本人欣然同意,在邓颖超和廖承志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委托天津编译中心翻译,由中华书局完成出版,总计十三册。现将此十三册内容重新排版,订正原书错讹,增加一批重要照片,整套全新面市,以飨读者。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 出版社:中华书局

《传》(上、下册)

内容简介

的一生,为什么盖棺不能定论?如果没有,现代中国将何去何从?

历史不能假设,历史研究永远是一个不断接近真实的过程。本书大量引用日记,选择、甄别第二历史档案馆及台湾公布的档案,再现早年从事证券交易活动、访问苏联、组织抗战、治理台湾等历史细节。作者从近代国家独立、民族统一、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抛开意识形态,对不同时期的重新认识、重新评判,不仅仅从《日记》看他的内心世界,还结合他一生的主要事迹,深入分析,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客观、丰满的。

作者:严如平 郑则民 出版社:中华书局

《民国贵州文献大系》(第一、二辑)

内容简介

近代史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出 版 社: 作家出版社

作者:窦应泰

她为何喜饮白开水;她如何睡眠,如何养生;如何保护乌黑的头发;又如何有效地除皱护颜;宋美龄为什么寿高106岁?

宋美龄,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传奇性人物,一生整整度过了106个漫长春秋。宋美龄溘然长逝以后,有人称她身后写就的是美丽、聪明和权力;但是,也有人关注的并不是宋美龄生前手中是否握有权力,也不是她的容貌的美丽与聪明才智,而是她的身体状况。本书作者以20多年时间研究中国近代著名女政治家宋美龄官场之外的生活经历,透过其衣、食、住、行等生活历史,揭密性地总结出这位民国第一夫人在养生学方面的成熟经验,并以大量生动鲜活的细节,首次向国内读者揭示宋美龄长寿106岁的内幕密闻。

02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作者:(美)T・柯林・坎贝尔博士著,张宇晖译

出 版 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科学证据确凿无疑,研究结论令人震惊:动物蛋白(尤其是牛奶蛋白)能显著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白内障和老年痴呆症等的患病几率。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所有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调整膳食来进行控制和治疗。

“中国健康调查”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的关于膳食、生活方式与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它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20年精诚合作的巅峰之作。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对膳食和疾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提出的动物蛋白对人体有害这一结论更是令人震惊。

03 生命的重建

作者:(美)露易丝 著,徐克茹 译

出 版 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露易丝・海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治疗专家,杰出的心灵导师,著名作家和演讲家。她是全球“整体健康”观念的倡导者和“自助运动”的缔造者。露易丝・海揭示了疾病背后所隐藏的心理模式,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采取积极的思维方式,实现身体、精神和心灵的整体健康。

《生命的重建》是名副其实的健康观念世界第一畅销书,被全世界读者奉为人类健康的福音书。露易丝・海在书中为我们揭示了疾病背后隐藏的心理模式,从而开辟了重建生命整体的完美道路。

本书出版后,露易丝・海所倡导的“整体健康”观念旋风般席卷了全世界,千千万万人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健康状态和生命质量。被媒体称为“圣人”的露易丝・海将深刻的哲理、科学的精神与博大的爱,结合自己的坎坷经历,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泉般滋润每一个读者的心田。

04 刘太医健康养生精品集

作者:刘弘章 刘轮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人类已经开始关注生存质量和自然寿命的问题;但是许多现代研究资料可能只是理论推测,甚至是想当然。因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太医的历史经验,因为历史经验值得注意。刘氏家族是中国金朝医学家刘完素的后裔,也是明朝永乐太医刘纯的后裔;更是中国少见的历史悠久的中医家族。刘纯创立的养生之道与三分治七分养学说,至今仍是全世界华人的口头语,也是中医预防疾病和治疗慢性病的理论。

近代史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形式;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71-03

一、“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均简称“纲要”)课程是2005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课程设置的四门必修课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1]因而,积极探索”纲要”课程实践性教学形式,对于提高本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本课程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道路,让学生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系统理论知识通过社会实践得到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释疑解惑,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使“纲要”课程教学真正实现“内化育人”的最终目的。

二、精心设计课内实践性教学活动

“纲要”课程实践性教学,主要分为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为了深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课堂实践教学在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是根据“纲要”课程相关内容与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结合相结合而进行的专题性研究和讨论活动;是丰富学生文化知识,解决学生各种困惑,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实施专题讲座,有利于解决教材内容相对稳定与时展不断提出新问题的矛盾,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当前的重大理论问题及热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2.开展专题研讨活动。专题研讨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主题,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以研讨小组为单位,围绕研讨主题和研讨提纲,通过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发言交流、提问互动、总结汇报和教师评点等形式,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活动鼓励和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不仅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3]

3.撰写小论文。任课教师为学生指定论文题目,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在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开展学生课堂讲课。任课教师安排学生讲授《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学生在充分的准备之后,在课堂上模拟教学。学生课堂讲课一方面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板书书写能力,促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教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5.引入现代科学技术。(1)开展多媒体教学。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从而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4]首先,必须加强“纲要”课程课件制作的技术开发,制作出实用性较强的课件。拟计划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如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组织进行课件制作与演讲大赛,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其次,安排学生观看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音像资料,如《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红河谷》、《平原游击队》、《平原枪声》、《鸡毛信》、《铁道游击队》、《日本侵华史》、《上甘岭》、《开国大典》、《走进》、《》、《小平你好》、《复兴之路》、《伟大的历程》、《国情备忘录》等等,使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相关伟人及其主要理论成果有个大致的了解;并且使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样不仅增强了“纲要”课程教学的感染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2)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校园网是每个学生必须关注的地方,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而,可以把与“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有关的图片、音频、视频、教案、课件、习题、参考文献等放在校园网络上,这些资料是经过任课教师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过滤与升华而形成的信息资源中的精粹。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直观地享有上述所有资源。[3]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课外教学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升华,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生通过参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从中很好地体验到“知与行”的统一。

1.组织学生寒暑假期间进行社会调查。根据“纲要”课程特点,首先由任课教师拟定社会调查题目;其次由学院给每位学生开具社会调查介绍信;最后,由学生在寒暑假围绕社会调查题目,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深入社会去做实地调查,每天撰写调查日志,调查完毕后由调查接待单位填写评语,学生按规定时间完成调查报告。开学后,任课教师对学生提交的调查报告进行认真评阅,并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

2.参观考察。为了增强“纲要”课程的实效性,必须让学生进行参观考察,作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印证,“这对学生思想、情感及行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3]因此,我们要结合”纲要”课教学,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合理组织参观考察。可以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革命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中国人民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本地或周边地区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参观访问;也可以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去感受、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到发达地区去了解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等等。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从中受益。

3.组织课外读书活动。在学生中组织如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杨天石《蒋氏秘档与真相》、胡绳《从鸦片战争到》、王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述略》、王道平《中国抗日战争史》、朵生春《中国改革开放史》、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选集》、邓小平《邓小平文选》、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李德《中国纪事》、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记》以及各种人物传记和回忆录等读书小组,并指导他们结合“纲要”课程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同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定期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以及举行知识竞赛、理论沙龙、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在广大学生中掀起理论学习的热潮。

4.指导学生自办刊物。学生创办刊物,应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坚持报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稳定、和谐、不断有所进步的发展方针,同时需要结合“纲要”课程的基本理论、党的重大文献和政策。“纲要”课程教师要担任刊物的政策理论指导顾问,可以把优秀的社会调查报告和社会实践经验、读书心得与体会推荐给这些刊物,这样就可以极大地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理论创新能力。“教师在指导刊物中也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引起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施教。”[3]

5.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有时也被称为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更应该从“象牙塔”中走向社会,进行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社会服务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培养其意志力、探索性及自主、自重、公平竞争和爱校爱国的精神,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平衡人际关系的协作态度。”[3]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四、总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而,“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由此可见,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锻炼,而“科学的价值观的树立又是一个由‘灌输’客体转变为实践的主体,使外在的东西在实践主体上不断内化的过程。”因而,进一步加强“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形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2005.

[2]叶后坡.“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

[3]江远.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若干问题的研究与认识[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4):81-83.

基金项目: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度教学(改)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及其考核方式研究”(项目编号:JY2011056)的阶段研究成果

近代史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84-02

中考复习是广大初中历史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才能使学生在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历史中考复习指导策略。

一、组织分册复习

第一轮的复习主要是进行分册复习。在组织分册复习时,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熟悉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每一课的重难点,及教材的知识结构、课题、框题、标题内容和页码等。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疏通每册书、每个单元、每节课的知识结构。然后,点明每一节课的基础知识点和重难点,可以让学生用笔在书本上标注或做笔记,然后,要求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识记相关的知识点。最后,组织课堂训练。教师可提前收集或设计与所复习的内容相关的习题作为课堂训练的主要素材,每节课训练两道题,可以采用口头抢答或限时笔答的方式。训练完毕,教师应及时进行点评,并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套用课本的知识点来解答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牢记知识点并融会贯通,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组织专项复习

第二轮的复习主要是进行专项训练。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针对中考的题型来进行专项复习。专项复习的题型分为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综合实践题等。

在选择题的训练上,笔者主要针对课本重难点来设计题目让学生反复训练,特别是让学生训练模棱两可、容易混淆的内容和题目,这些内容和题目学生最容易丢分。训练后,笔者及时进行讲评,讲评时着重讲解和分析,容易的题目“一点就过”,不用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材料分析题的训练上,笔者先教学生如何审题,让学生先懂得题目“问什么”“考查什么内容”,然后让学生讨论“该怎么回答”“用什么知识点回答”“该从哪些角度回答”“该答什么内容,不该答什么内容”等,最后笔者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之所以如此重视审题训练,是因为审题非常关键。在考试中,学生一旦审题失误,就会答非所问,导致失分。

综合实践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主题班会怎么开”“倡议书怎么写”“调查报告怎么写”等。在教学生如何开主题班会之前,笔者先拟一些主题让全班同学讨论班会的准备工作以及班会的步骤,然后让学生选出一个班会课主持人,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在快乐的课堂活动中学到了开班会的方法和步骤。最后,笔者进行总结并教学生如何写出清晰的开主题班会的步骤。在教学生写倡议书时,笔者提前搜集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关于让学生自觉远离网吧的倡议书”“关于搞好城乡清洁卫生的倡议书”“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倡议书”等。上课时,笔者先指导学生怎样写倡议书,接着让学生试着去写,然后检查并指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主题、称呼、格式、内容、步骤等写法不当,字数太少,内容太简单,答非所问,概括性不强等),一一纠正,教会学生该结合课本的哪些知识来写。最后,笔者结合范文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参考、学习和借鉴。在教学生写调查报告之前,笔者先让学生讨论调查的对象、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分组并按步骤试着去做调查,调查完毕后让学生试着写调查报告,最后,笔者再指导学生如何写调查报告。总之,综合实践题的训练要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

三、组织综合复习

在进行分册复习、专项复习之后,紧接着应组织综合复习。组织综合复习要遵循分类和细化、逐步加深与加宽、渐进分化的原则,经过多轮复习,逐层充实提高,使学生从低到高渐进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每一次的复习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一次比一次深入,可以是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综合实践题交叉训练,可以是中国历史题目和世界历史题目的混合训练,可以是分类训练(如战争类、教育科技文化类、民族关系类,或者是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内容的训练等)。另外,还可以针对每课书、每册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综合题训练。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回答综合题时往往存在答案不全面的问题,或者不懂得从历史教科书中寻找相关的知识点来综合解答问题。所以,笔者会先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教给学生综合解题的方法和技巧,然后,再进行习题强化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四、进行查漏补缺、归纳整理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意查漏补缺,要回过头来看看还漏掉了哪些重要的知识点没有复习。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往届中考的题型以及中考的命题方向,包括各省市、各县的中考题和模拟题。教师在中考前要对重点、难点和热点题目进行整理和归类,把题目连同答案要点列出,并在题目旁标注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及知识点具体在哪册书的哪一页,然后编写目录,打印装订成册后发给学生人手一册,让学生识记和背诵。这种方法可以节省复习时间,巩固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弄清“哪些知识点该识记”“哪些知识点该背诵”“哪些知识点要做到灵活理解和运用”。

五、进行应考心理和应试技巧的指导

要让学生在中考中考取好成绩,除考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之外,应考心理指导也相当重要。应考心理会影响学生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如果学生在考试中心理过度紧张,就很难考出理想的成绩。因此,在考前,笔者会教给学生调节心理的方法,如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多散步,多听音乐,掌握呼吸调节法、转移注意力法、心理暗示法、紧握拳头法等,或者笔者会直接运用元认知技术对心理过度紧张的学生进行干预。另外,笔者还注重让学生掌握考试的技巧,如先审好题再答题,写字要工整,做题先易后难,答案应简明扼要和全面,表达要精练新颖,试题不留空白,多角度回答问题等。学生们掌握了这些方法和技巧之后,考试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教师在平时的应考复习中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探索新的复习方法,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定能找到好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近代史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支那省别全志》;清末民初;济经史;价值

中国地方志起源早、类型齐全、数量众多。熊月之根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现存宋代至民国时期的中国地方志有8264种,11万余卷,占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1]地方志的史料价值逐渐为研究者所重视,特别在城市史研究中的作用日渐突显。[2]

近代以来,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加强,国外官方或民间的团体及个人根据其在中国的行记或调查编撰了一些中国地方志,颇具史料价值,由日本东亚同文会编撰的《支那省别全志》(以下简称“《全志》”)成为典型。近年来,该志虽已引起学界之关注,但史料价值尚未在经济史研究中得到充分发挥。(1)因此,本文仅以《全志》第13卷《浙江省》(以下简称“《全志·浙江省》”)为例,说明它在清末民初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一、《全志》成书背景及概况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放程度日渐强加,对外考察蔚然成风,除访问欧美以求师法外,也加强了对中国的实地凋查。官员、学者、浪人、商贾、军人竞相“禹域踏查”,范围遍及白山黑水、戈壁草原、大江南北,留下卷轶浩繁的纪行文字,包含着对晚清民国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观察与评介等丰富的内容。(2)

《全志》的编纂者“东亚同文会”于1898年在东京成立。1900年,东亚同文会在华办学,5月,南京同文书院随即开办。后因义和团事起,该书院于1901年4月迁至上海,更名为“东亚同文书院”。它主要从日本招收学生,以实地了解中国的人情风俗、商业习惯,进而振兴中日贸易为宗旨。书院从1901年到1945年共招收了46期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每年会出版一本旅行记总述。1907年,日本外务省拨给同文书院“清国调查旅行补助费”3万日元。学校把此款分为三部分使用,其中一部分便用于中国内陆的调查旅行。凭此款,本年第5期的学生开始了对中国内陆的调查旅行。《全志》便是根据本期及以后几期学生在中国内陆的调查报告书整理、编纂出版而成,它是日本人最早撰写的中国地方志丛书。

《全志》的出版工作始于1916年,完成于1920年,它采取章节体的方式,以中国的十八行省为述志客体,分别为广东、广西、云南、山东、四川、甘肃(附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江苏、贵州、山西、直隶,共18卷。志书行文大多包含了总说、都会、市场贸易、交通运输、工业、矿业、农业、畜牧业、货币金融等项,突出了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框架。其中浙江卷共11编,资料主要源于1907-1916年间东亚同文书院第5、7、9、10、13、14期的学生调查。

二、《全志·浙江省》的史料价值

《全志·浙江省》囊括了清末民初1907-1916年间浙江省的社会状况,调查内容着重反映了该省的经济情况,成为经济史研究中不容忽视的史料。

(一)贸易输出

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外经济交流的加强,特别是1842年《南京条约》、1876年《烟台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相继开放宁波、温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提高了浙江省的开放程度。由于通商时间及所处地域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这三个通商口岸城市在对外贸易输出额上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全志·浙江省》第3编《浙江省の贸易》调查数据显示1907-1916年间,宁波对外贸易额输出输入总额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杭州次之,温州再次之。本编又对此三座城市在1896-1916年间的外贸易输入输出额分别进行了统计,突出了个体资料的详细性及差异性。又对1907-1916年间三城市港口的大小轮船、民船、汽船等入港数量及相应的吨位做了统计,它与第5编《交通运输及邮电》对浙江省船运业的综合调查勾勒了口岸城市的对外贸易。

浙江是江南茶区的重要组成,本省产茶区主要集中在钱塘江以南的绍兴,温州、宁波,台州、杭州、严州亦产之。所以,茶叶输出是浙江省对外贸易之一大宗。第6编《主要物产及商业惯习》第1章《农产》中第3节《浙江省の茶叶》对1905-1917年间杭州、宁波、温州的红茶、绿茶、茶沫及未烘茶叶的输出进行了统计,并将其与九江、澳门的茶叶输出进行比较。调查显示,1913-1916年间,中国的绿茶外销量甚大,主要输往新加坡、印度、土耳其、波斯、埃及、英国、德国、西班牙、日本、越南、爪哇等国及当时英属的香港、日属的台湾。

浙江省有着悠久的蚕桑文化,该省的蚕作业甚是发达。《全志·浙江省》第6编第2章《浙江省の养蚕业》调查显示,清末民初该省所辖11府77县(州)中有9府43县从事该业。[3](P496-497)

分布广泛的蚕作业促进了浙江省丝织业的繁荣,其生丝出口成为该省对外贸易的又一大宗,出口的生丝主要输往印度、伊朗、英国、意大利等地。第7编《工业及矿产》第1章《浙江各地の制丝业》,列举了浙江的生丝种类及各港的生丝输出情况,如对1905-1917年间杭州生丝输出进行了统计,并与同时期的芜湖、上海、广州的生丝输出相比较,得知1913-1917年间,杭州白丝的输出量一直处于第一位。本章列举了十个统计表,如《杭州关输移出白丝比较表(再输移出な含ます)》(1909-1917)、《支那各港より外国への纯输出总高》(1905-1917)、《支那各港より外国への主要输出先国别(再输移出な含ます)》(1909-1917)、《浙江各港纯输移出屑丝及茧统计》等,充分的说明了当时浙江省蚕作业的生产及销售状况。

本编亦对浙江省的棉织业进行了调查,对14家棉织工厂的织机数、织布种类进行了统计,列举了宁波海关、杭州海关1906-1917年间的棉花输出量,并对1902-1917年间,宁波、天津、汉口、上海等主要口岸城市棉花的输出量进行了比较。浙江省棉花的主要输出地主要是英国、德国、土耳其、印度、意大利、朝鲜、日本等国。

浙江省的对贸易中亦有一些商品从国外输入本省。例如香港、爪哇的砂糖,美孚石油公司的石油以及当时流行的洋巾等物品,都源源输入浙江省。

(二)区域物产

浙江省不同区域的特产异常丰富,《全志·浙江省》对此的调查也较全面,只是详尽程度有所不同,较详细者为本省的渔业及酒业。

浙东一带濒临沿海,海岸线长约海岸线长5800余公里,特别是舟山群岛一带,水资源特别丰富,渔业发达。《全志·浙江省》第6编第4章《浙江沿岸の渔业》对该区域的渔业进行了调查。如1907年宁波府所辖6县中有5个县设有渔场,其数量分别为:鄞县25家2435人,定海县25家2038人,镇海县15家1312人,奉化县8家672人,象山县7家562人,合计80家7019人。[3](P546)反映了该府渔业的突出。此外,本章还对杭州、宁波、温州1912-1917年间每年干鱼、碱鱼、鱿鱼、墨鱼,海蜇、鱼翅及其它海产品的对外输出量进行了统计。这些对于海洋经济史的研究极为重要。

第7编第5章《绍兴及萧山の工业》着重介绍了浙江省的酒业。1916年浙江省酿酒作坊总数1564户,使用男工3652人,女工109人[3](P669)。本业主要集中在杭州、嘉兴、湖州、兰溪等地,诸品牌中又以绍兴老酒较为著名,且有一定的输出额。本章还对1912-1917年杭州、宁波、温州各港输出的酒量进行了统计,并将其同天津、牛庄、九龙的酒量输出作了比较。

(三)日用品调查

民众日常生活所需的食品、用品较能反映当时社会的经济实态。《全志·浙江省》第6编第5章第7节《金华の物产》便对当时的金华物产及市场行情进行了详细调查。内容涉及酒类、麦类、肉类、香料等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种类、年产量及市场价格等极为详尽的信息,从中不难体察出该地区大致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及生活水平,这些都是民众经济生活史研究中亟待深化的内容。[3](P570-571)

(四)商业及金融

代近以来,由于传统农本商末观念的打破及实业思潮之大兴,中国商业虽步履维艰,却渐次摆脱了“寒冬”之笼罩,各处商业会所等商业机关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全志·浙江省》第9编第1章《商业机关》对浙江省各主要城市的会馆、公所进行了统计,如1916年杭州的商业会馆、公所达到37处。本单章亦对宁波、温州等22个城市的商会分布者有所统计。并对本省31个城市中商会的会董、会员人数,开会次数,会费的收入与支出进行了统计,为商会史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再则,本章对各城市中洋行、公司、船行、米行、油行的统计也十分详细。

《全志·浙江省》第10编《金融货币及度量衡》着重统计了浙江省内各大城市的钱庄、钱铺。以杭州城为例,城中旧有大钱庄约10所,中钱庄约20所,小钱铺则达百余所。民国初年,部分铺庄、钱铺合并组成钱业公所,其中,资金过万者有36家,资金未抵万者有24家[3](P496-797)。此外,本章亦对浙江省的新式银行作了一一介绍。这些又为金融史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以上四方面仅是对《全志·浙江省》主体内容的大致提炼,虽有许多尚未言及之处,却也能管见《全志》所载内容之一斑,进而突出它在深化中外贸易史、区域经济史、民众经济生活史、商会史、金融史等方面的史料价值。

三、几点思考

清末民初是政治变革剧烈之时代,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及北伐战争一直都是学界加以考察的主体内容。与之相较,对于此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考量尚嫌不足。纵观《全志·浙江省》,它涉猎广泛,较为全面的反映了1907-1916年间浙江省的经济情况。它以详实的社会调查为基础,注重量化统计,突出“数目字”,行文中利用的制表多达320余处,基本上勾勒出了该省的总体经济结构与特点。该志虽基于浙江省,但是,城际间,省际间,国际间的贸易交流及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却使地方志突破了省界乃至国界的局限,成为本志的又一鲜明特点。

以上仅以《全志·浙江省》为例,分析了《全志》对于清末民初经济史研究的价值。由于各省省情之不同,相关省志所载内容自然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进而突出不同省份的各自特点。所以,在从事与其相关的研究时,有必要对《全志》所载内容进行总体把握,综合分析,从而明确相关研究领域的共性与个性。同时,由于调查主体的不同(不同人员、不同班次)及调查时间之所限(或是某一时间点,或是某一时段),仅依《全志》内容很难考量出当时社会经济形态的全貌。所以,在充分利用《全志》之时,应全面搜集其它材料作为辅证。《支那经济全书》(东亚同文会发行,1907年出版)便是其很好的补充材料。它由东亚同文书院第1期到第4期200余名学生历经数年调查而成,内容反映1902-1906年间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所汇集的资料或是对文牍、档案、典章的直接移录,或是对相关资料的采摘综合,或是实地调查,后二种形式的资料最具价值。《大阪每日》对其评价到:“材料正确,研究精深,到现在为止是最好最新的支那经济大百科全书。这本书对于立志搞支那贸易者,或研究支那经济情况是无法缺少的宝典。”[4](P232)它与《全志》构成姊妹篇,也间接说明了《全志》的重要价值。

遗憾的是,在《全志》与《支那经济全书》中,有的调查统计并未标注出明确的调查时间,这为材料的使用带来障碍。所以,在材料征引时,应设法明确其调查时间。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对当年调查报告书的原件进行查阅,从而加以确定。现在,日本爱知大学丰桥图书馆保存了从1913年第10期至1933年第29期留下来的约400本调查报告书原本,1996年爱知大学把它做成缩微胶卷,[4](P63)极大方便了学界对此资料的利用。

此外,当年调查者所写的日记也是可以作为辅证的重要资料。当时,书院每年都把这些日记汇集为一本旅行志,内含风俗、习惯、地名、里程、旅馆、语言、通货、运费、食物等各方面的详细记录。旅行志从第6期开始编纂,第7期开始出版,一直到第40期为止,史料价值较高。[4](P63)

清末民初日本官方或民间对中国社会的调查甚多,如从1898年起,日本农商务省等部门开始大规模派遣“清国实业视察员”对中国的经济进行调查,这些视察员回国后,便撰写递交了大量的“复命书”、“报告书”。再如日本驻华领事馆的调查报告汇编等,[5](P63)都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亦可与《全志》互为辅证。

总之,希望本文对《全志·浙江卷》的大致分析,能够引起学界对《全志》的重视,明晰它在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价值所在,从而促进其有效利用。

注释:

(1)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日]薄井由.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赵文远.上海东亚同文书院与近代日本侵华活动[J].史学月刊,2002(9)。

(2)日本人习称中国为“禹域”,意谓“大禹的国度”。冯天瑜主编.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C].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1。

参考文献:

[1]熊月之,张生.中国城市史研究综述(1986-2008)[J].史林,2008(1).

[2]成一农.中国古代方志在城市形态研究中的价值[J].中国地方志,2001(1-2).

[3]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浙江省[Z],大正八年(1919).

[4][日]薄井由.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5]陈锋.清末民国年间日本对华调查报告中的财政与经济资料[J].近代史研究,2004(3).

近代史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精心策划;小切口;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那么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怎样才能搞好研究性学习呢?结合我的具体做法,谈谈感想。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查阅图书和利用互联网搜集史料

在讲《中国古代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这节内容时,针对教材提到的“当时,河西走廊,辽东等边疆地区也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这一知识点,课前设计了“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习俗”这个研究性课题,并提示学生可通过查阅图书,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去搜集史料。一周后,同学们都上交了他们各自搜集到的有关史料,并兴致勃勃的告诉我:中国古代史课本上所配的好几幅图片竟然就来自我们嘉峪关魏晋墓中的壁画,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来撰写调查报告

研究性学习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图书和互联网搜集到的相关的材料大同小异,学生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对所搜集到的信息材料的堆叠整理,最多也只是个“粗加工”, 他们的结论也仅仅是对已有学术成果的认同或复述,谈不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面对这种情况,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来获取第一手材料,来撰写较高水平的小论文和调查报告,就显得尤为必要。

3.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

把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围绕提出的问题或课题所得出的结论或历史感悟,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报告会、演讲赛、辩论会和宣传栏展览等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推动研究性学习的经常性开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从而达到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

4.利用乡土历史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目前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仅仅关注课本内容已经显得远远不够。乡土历史有着其它课本内容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教育功能,历史教学中结合乡土历史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考察自己家乡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变迁,必然能够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具体实践中,我利用丰都县教科所编写的《丰都历史》,并结合我们的高中历史教材,布置一个关于丰都近代史上最感人致深的大事件,学生自然想到抗战时期的丰都历史。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的目的。

5.通过历史活动课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所谓历史活动课,主要指在历史教学中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模式,其精神实质是“以活动促发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活动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笔者认为上好历史活动课,将会推动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成为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契机。高中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个体以探索经验为基础,以不断发展和深化自我个性经验为目标。学习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掌握具体的知识或结论,而是让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方法,培养研究的能力,开拓视野,发展创新思维。应该注重其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注重培养创新的精神,而不应太计较于出多少成果。

近代史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启发式教学模式强调教与学的互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相互融合,强调学生心智的开发与个性的发展。由此,我以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启发性问题的创设,注重问题情境的渲染与营造,使得问题本身具有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的吸引力,并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以及激励肯定,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地踏出思考的第一步。

还是在《商鞅变法》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商鞅变法的始末时,首先给出材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商鞅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他从哪一方面最先入手,又为什么这样做。为此,我有如下设计:师:商鞅初涉政坛时,怀才不遇。在魏国没有得到重用,于是商鞅转移阵地,来到秦国,向秦孝公建议变法改革,引起了秦孝公的共鸣,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商鞅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进行改革的吧。(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思考问题)师:有谁知道商鞅首先进行了哪方面的变革?生:经济!师:说得非常好。那谁可以告诉老师,商鞅从经济的哪个方面开刀呢?生:农业!师:农业呀。有没有人和老师一样疑惑,为什么商鞅要从农业最先着手变革呢?(提出疑问,故弄玄虚)生1:为了富国!生2:农业是封建社会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生3:民以食为天!……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根据教学内容,归纳出商鞅在农业上的改革措施,并尝试思考这些措施的作用,以此达到“教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二、总结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合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抽象成分、概括升华的思维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始反思性学习是尤为必要的。基于此,我以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以考察学生概括、整合能力为目的的总结性问题,并适当地把这些难度较大、知识涵盖面较广的问题设计在以小组活动为背景的探究性活动中,从而降低问题本身的难度,增加问题探究的趣味性,提高知识整合的张力,让学生们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完成自主整合。

在教学选修一第九单元《》的最后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本单元所学内容,夯实学生对这一近代史上伟大变革的基础认识,并深化他们对这场近代思潮变革的认识,我将教学总结渗透到学生的探究性活动中,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评价?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我抛砖引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从性质、背景、内容、影响与局限这五个方面,结合本单元所学内容,对这场声势浩荡却走向失败,然而影响深远的思想改革作出自己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总结性问题,帮助学生们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并启发学生们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鼓励学生们大胆思考,允许学生们有一样的见解。

总之,高中生思想已经具有独立而较为稳定的自主性,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正视并尊重他们思想的自主性,更要以此为助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融入到历史学习中。

近代史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章乃器先生在阐述金融的涵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金”是一种坚硬而固定的物质,而“融”是融化流通的意思。“‘金’何以能‘融’?这有赖于‘信用之火’的燃烧,但有时‘信用之火’烧得太猛烈了,融化的金腾沸洋溢,反而要浇灭了‘信用之火’;跟着,融化的金也冷却而结冻了。这就是信用过度膨胀成了恐慌的现象――就是所谓资产的冻结。”

七十多年过去,研究美国的次贷危机,上述譬喻依然鲜活。

章乃器是中国征信业的开拓者,被称为“中国资信业第一人”。马洪先生认为,章乃器是中国近代经济学家中少有的货币专家和理财家,是首倡创建中国现代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学者之一。

章乃器强调信用对金融市场的调节作用,并首倡“信用膨胀”说,主张把信用放款改为票据贴现,使呆滞的“账面债权”化为可以流通的“票面债权”,以加快资本的流通。他呼吁:“以稳健的扩张信用之手段,代替不健全的通货膨胀手段”;“推行票据承兑和贴现,使短期资金市场现代化;同时推行股票和公司债票,使长期资金市场――证券市场――国民经济化”。

竞争中的思考

章乃器1916年从浙江甲种商业学校毕业后进入银行界,从练习生做起,经过十几年的奋斗,逐步升任上海浙江实业银行副经理。他熟悉金融业务,精于银行管理,对业务多有创新,并发表了大量学术论著,成为一位成功的银行家和知名经济学家。

1927~1937年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黄金十年”。在远东金融中心上海,中国、交通、通商、浙兴、浙实、金城、上海等华资银行,与被称为“外滩银行”的汇丰、麦加利、花旗、东方汇理、横滨正金等洋商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据当时同在金融界服务的李文杰先生回忆:章乃器是“银行实务研究会”和“银行学会”主持人之一,他曾协助银行同事朱博泉先生,联合上海银行公会旗下多家银行,组建了联合准备库及票据交换所、票据承兑所。“为了适应银行收受国内外财政金融市场信息,调查研究掌握客户信用状况,确保投放贷款的安全回收”,章乃器建议组设征信所,作为同业的横向联合的科学管理机构。

从20世纪初开始,征信所作为一种个人及机构资信的调查机构,逐渐在欧美和日本普及。民国初年财政部颁布《银行公会章程》时,即规定银行公会应该办理征信机构。20年代,国内银行界曾草拟征信所章程,提出过设立征信所的议案,但一直没有付诸实施。

上海在1932年前,已有5家外商征信机构,其中日商3家、美商2家,但一直没有国人自办的同类机构。华商银行的信用调查各自为政,规模及资讯有限。这种现象引发了章乃器的思考:“为什么在上海,我们仍要用外人办理的信用调查机构?”

少壮派联手创业

章乃器与当时上海金融界中的一批新锐,被公认为上海金融界的少壮派。其中有中国银行的张禹九、祝仰辰,浙江兴业银行的吴承禧、方培寿,新华银行的孙瑞璜,以及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资耀华、侯厚培、章植等人。

据资耀华先生回忆:他与章乃器一见如故,倾谈甚亲,“总想设法在上海金融界创立一个‘中流砥柱’的组织,既不像目前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那样,勾心斗角,尔诈我虞,一盘散沙,浪费精力,又不要受南京蒋、宋、孔、陈的政治特权所支配,而能特立独行,发展金融经济。”但他们都不是银行的当权者,殊感有心无力。

1931年天津“协和公司案”引发的金融大风潮,意外地成为中国征信所的催生剂。

天津协和贸易公司,是祁仍奚及段祺瑞的女婿奚东曙等开办的,经营进出口业务。该公司背景深厚,排场阔绰,以印刷精美的栈单,到处向银行做抵押放款。各大银行经理趋之若鹜,但又互相保密,不通声气。不料协和公司债台高筑,突然破产,两家银行因之倒闭,其他各行不同程度地蒙受损失,全市金融几乎崩溃。

风潮轰动全国,上海金融界深受震撼。章乃器、资耀华等大声疾呼,批评行业积弊,主张各行联合组建中国征信所,掌握市场变化,抵御金融风险。

1932年3月,张禹九、祝仰辰、资耀华、章乃器、孙瑞璜、方培寿等银行界精英,组成学术团体――中国兴信社,目标为“研究信用调查的方法,促进信用调查的技术,交换信用调查的资料”。为实现上述目标,公推章乃器、祝仰辰、资耀华三位干事,指导中国征信所工作的进行。资耀华回忆说:“章乃器当时勇气很大,说我们银行也要革命,不能老是墨守成规。”

由于在中国无先例可援,许多人担心这个事业太空洞。而章乃器等则以为:“倘使外国人设立的机关有法子调查,我们必然也有法子调查。而过去对于调查工作的实际经验,也使我们感觉到这个事业是有相当的把握的。”

创立这种联合机构,需要上海全体金融业排除私见,出资合作,过去很难取得一致。但在天津金融风潮的冲击下,这个主张立即获得了金融界实力人物张嘉、李馥荪、陈光甫、秦润卿、钱新之、徐新六、徐寄、林康侯、贝淞荪等的支持和赞助。

1932年6月6日,中国征信所在上海香港路4号银行公会内正式成立。该所由12家基本会员共同组成董事会,章乃器出任董事长,潘仰尧任经理。当时中外报纸对这一新生事物都很关注,发表了不少鼓励的社评。

“真、善、美”的服务标准

中国征信所主要业务为:报告市场实况;受会员或外界委托,调查工厂商店及个人身家事业之财产信用状况,于最短时间内将调查结果报告给委托者。企业或个人均可加入征信所成为会员,除基本会员外,普通会员分为甲、乙、丙三种,享受不同标准的服务。非会员也可请征信所做调查业务,但费用较高且手续繁复。

章乃器将调查工作譬喻为搜集旧邮票,只要不断努力,持之以恒,自然就会有惊人的成绩,成为极有价值的府库。他主张:“优美的工作成绩,是事业的生命”,制定了科学严密的工作制度,一切调查工作按照调查、复查、审查三步程序进行,其工作规条是:审慎以求“真”,详尽明晰以求“美”,忠实公正以求“善”。

“真”即调查报告的正确,在事务组织上,调查者与委查者之间,复查者与调查者之间,相互不知道身份。各自以不受拘束的客观态度,充分提供资料和意见,再由熟悉该业的人员严加审查。最后整理成报告书。

“美”被概括为“详尽明晰”四字,报告书应多叙事实,少下批评。无关宏旨的微言细行,片鳞只爪的数字记录,都尽量容纳。令使用者可以因小见大,见仁见智――批评最好还是让别人来下。

他认为“善”是“真”和“美”的基础,“征信所负责调查信用的重责,倘使自身没有一种光明磊落的态度,怎能判断别人的信用程度,而取得社会对我们的报告的信仰呢?所以,这种忠实公正的空气,在征信所当中是顷刻都不能缺少的。”他主张在用人上摈弃染有习气的人物,任用勤奋努力,清白自好的人,并以严密的组织去维持他们对于工作的兴趣和信仰,才能有把握获得“善”果。

“积极猛进”的事业拓展

在发展方针上,章乃器提出一个原则:“一切的事业要从积极的方面找出路。”他主张高投入高产出,认为中国人对于事业观念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守家产”和“做事业”混为一谈;把大部分的精神,用在消极的节流的工作上面,而对于积极的发展事业,反放在脑后。结果会越来越消极。“不日进则日退”,学业然,事业亦然。

他以“积极猛进”的作风迅速拓展事业,开业4个月后,业务量增加了约3倍。1934年初,中国征信所迁入圆明园路133号底层大厅,业务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天津、汉口设立了两个分所。全所职工上百人,基本上都具有大学文化水平及信用调查的专业知识。

章乃器除照常在浙江实业银行处理公务外,每天中午驾车来所办公两小时,从未支取过分文薪酬和车马费,这在当时工商界是史无前例的。所内有中英文秘书各一人,负责行政事务。下设信用调查、资料档案、编审、行名录编辑及总务五个部门及一个小型印刷所。

在提供常规调查报告的同时,中国征信所还从事商品研究、市场预测,出版“每日商情报告”供会员参考,提供各种超值服务。当市场发生特别变化,或有商业欺诈等危险事项发生,立即派员调查,分析事件原因、影响及补救办法,在最短时间内制成报告分送各会员。最著名的例子是:1935年一家外国纸商行投机失败后隐瞒真情,继续接受订货收取定金,并向银行贷款。经该所查明向会员通报,避免了一场危机的发生。

除日常业务外,该所的一项重要业务是编纂《征信工商行名录》,这与信用调查也有密切关系。当时上海出版之行名录有七八种之多,编辑者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立场不同,详略互异,可用者不过二三种,一个机构往往要同时购备几种才能应付业务之需。

当时经常出版且有参考价值的中国经济调查,只有一份洋人主编的海关报告。中国人从未连续出版过两期以上的中国年鉴,而英国人胡德海氏的英文版中国年鉴,已持续出版十年以上。章乃器指出,这表明中国人并不愿意或者需要了解中国的事情,而外国人反比我们注意。《征信工商行名录》预定的目标,是内容要超过外国人办的。倘使我们不能出产精美的作品,就情愿不做。

《征信工商行名录》出版后,以其编辑周密、内容宏富、印制精美的特色,一举压倒了几十年间影响最大的英国人办的《字林西报行名录》,成为那个年代工商界必备的工具书。抗战爆发前,中国征信所已拥有公司行号调查档案3万户,工商界个人档案1万多户,并积累了一大批经济资料。除每年推出行名录外,该所还编纂出版了《上海工商名人录》,并在《申报》辟有专栏,不定期刊登商品及市场研究报告,后来又负责上海《大公报》经济版的采编。

征信业从兴盛走向衰亡

中国征信所开幕时,基本会员为12家,4个月后增加到18家,几乎囊括了重要的华商银行和官方控股银行;同时还发展了普通会员29家,其中洋商22家、华商7家,共拥有会员47家。会员数量跃居上海信用调查机构之首。

不少华商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要求先作个案调查,及至看过明晰翔实的调查报告书,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汇丰、麦加利、花旗、横滨正金等洋商银行,怡和、亚细亚、德士古、三菱、三井、卜内门等一些大洋行,也纷纷加入成为特别会员。上海原有的几家外商征信所,因无力竞争相继倒闭,中国征信所遂成为全国的独占事业。

一部分人批评中国征信所,不该把中国工商业家的信息,向洋商会员和盘托出。章乃器反问道:“我们和外人的营业竞争,是应该靠组织上的秘密性呢?还是应该靠营业方法的敏捷和知识的充分?我想一个正当的营业机关,决不拒绝把组织的内容告人。”他以一堆品质高低混杂的商品为喻:“征信所的报告也许要告诉别人若干内容不良的工商业者,然而同时告诉别人许多内容优良的工商业家。这样,我们把这大堆的‘统货’按等级整理清楚了,总价格自然马上要抬高。”

1936年夏,章乃器因从事救国运动受到当局压迫,辞去了中国征信所董事长职务。抗日战争爆发后,该所业务萎缩陷入困境。抗战胜利后业务曾一度回升,旋因内战和金融危机而再度跌落。1949年5月上海易手,中国征信所于同年8月宣告结束。

改革开放后中国重返市场经济,中断了数十年的征信事业才得以重生,面对广泛的社会诚信缺失,信用体系的重建至今行之惟艰。

章乃器创办中国征信所,开辟近代中国人用科学方法进行信用调查之先河。在“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重温这段历史足以引发多重思考。

近代史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社会生活史兴趣能力

传统历史教材没有或很少有社会生活史内容,教材重视对重大历史事件背景、原因分析,重视历史事件过程的叙述而不是描述,重视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理性分析,结论又往往是现成的,不可更改的;对历史人物,所关注的也主要是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对他们所作的评述,也主要是从促进历史发展演变的角度,又加上受传统史学观的影响,对这些重要历史的评价多存在简单的“二元论”,要么肯定,要么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背景、原因、过程简述、评价,所有这些都使历史课程显得呆板、大而空。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也在情理之中。

令人欣慰的是,受新史观的影响,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内容上有了一些创新,比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第13课《交通和通讯的变化》、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22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等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有四节课内容:第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2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不过,无论是岳麓版还是人教版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和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中,都相对缺乏相关社会生活史的内容,尽管教材也注意了政治、文化对民众社会生活的影响,但并未单独列出这样的章节内容。以笔者愚见,这应该是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三》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重视社会生活史内容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史观是当前几种重要的新史观之一

当前比较受重视的几种史观,比如文明史观、现代(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以及社会史观等,都已渗透到高中历史教材,并在高考中屡有涉及。

现行高中教材三个必修模块的编写,所遵循的就是文明史观:《政治文明进程》、《经济成长历程》、《文化发展历程》;而无论是政治史、经济史还是文化史,都突出了现代(近代)化主线;新航路开辟、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经济全球化等内容则是全球史观的体现。至于社会史观,也在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岳麓版必修二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第13课《交通和通讯的变化》、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等等。

社会史观主要是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2.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我们都知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影响到民众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最终是通过民众社会生活来体现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政策,都是左右大众、服务大众又在实际上脱离大众的,民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生活的变化,是“舌尖上的历史”、“穿在身上的历史”、“贴在墙上的历史”,等等。反过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同时又对它们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移风易俗对政治文明进程就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断发运动”和“不缠足运动”,这看起来是民众生活习俗的变化,却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同时又是深刻的政治运动。同治、光绪年间,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文化影响下,纷纷“改装去辫”;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张“断发”;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等革命派力倡剪辫子,不惜采用强制措施,因为辫子是旧势力、旧制度、旧时代的代表。“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运动”,但完成时间较晚。和辛亥革命都是这一运动的重要助推力,但因为这一陋习延续时间太久,真正去除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近代史上的维新派、革命派所以如此重视民众生活习俗的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陋习的革除,有利于民众思想的变革,会大大推动政治运动。

3.社会生活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民众生活各个方面

它的“大众化”和“生活化”,一改原来课程的严肃、呆板,呈现给学生活生生的历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而言,这种“拉近”了的历史,给学生以亲切感,能极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比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二)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节时,就曾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来和学生一起探讨:从古至今,你能说出多少与人们娱乐休闲有关的知识?

学生在经过热烈讨论后,给出了如下知识:唐代传奇、宋代话本、宋词的兴盛;宋代的蹴鞠、休闲娱乐场所瓦肆;近代的影院、戏院、茶楼、报纸;当代的网吧、话吧、书吧、咖啡屋、迪吧、KTY,等等。

笔者接着问:你从古今娱乐休闲方式的发展演变中能得到哪些认识?

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后,得出了如下结论: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娱乐休闲方式也在不断增加;宋代不愧是商品经济发达的朝代,人们的休闲娱乐项目也多;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人们的娱乐休闲加入了西方的元素,这与整个近代贯穿“西学东渐”是相符合的;娱乐休闲文化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我们要发扬健康、积极向上的休闲文化,对外来的休闲文化,我们也要有选择地吸取。

4.我们向来主张“学以致用”、“学以致知”

学习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以致用”、“学以致知”更是我们历来追求的学习目标,尤其对于学生而言。

我们应使我们的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的主要功能。“历史的问题现实地思考,现实的问题历史地思考”是学以致用的最好诠释,也是学习历史的真谛。我们都知道,无论什么时候的社会生活史都是“当时”的现实,都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演变。透过“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我们能认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而且这种认识可能更具体、更深刻。

因此,对社会生活史的教学就带有综合性和总结性教学的特点。如果我们能精心组织和设计,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饶有兴趣,还能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完岳麓版必修(二)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时,笔者曾设计这样的问题带领学生思考:你认为促使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在经过热烈讨论后,给出了如下答案:近代中国的被迫对外开放;西方思想的传入及影响;近代经济的发展;政治运动的推动;政府政策的调整;等等。学生的思考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他们对结论的表述或许还显得稚嫩,但思维的全面性还是值得肯定的。

5.社会生活史内容教学更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科能力

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是当今非常受推崇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它要求研究者广泛收集信息和研究素材深入进行调查,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获得认识,得出结论。社会生活史内容因其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因而最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

社会调查是学习社会生活史的重要方法。因为社会生活史是“现实的”历史、“身边的”历史,学生更愿意去调查和研究。另外,学生在社会调查中还能体验民情,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笔者在讲授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22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一课时,就曾布置如下课题让学生走向社会调查:(1)向长辈询问曾经的粮票、布票、煤票、肉票等票据使用情况;(2)调查身边的人,都在使用哪些现代化的“卡”;(3)就你的调查结果写出一篇调查报告。

学生对这项“课外作业”非常感兴趣,他们写出的调查报告都很有价值,如有的同学以《从粮票到信用卡: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为题,写出了2000多字的调查报告,获得了全市中学生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二、社会生活史探究性教学案例

笔者近几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社会生活史教学,并采用探究式教学,与学生一起进行研究学习。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能力得到提升,教学效果高效,备受学生欢迎,学生都因为这些学习喜欢上了历史课。

案例一:以演变看社会历史变迁。

清代以前的“官服”服饰:体现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

民国初年的服饰:西装、军警服装、中山装、旗袍、晚礼服,体现了西学东渐、中西合璧、民主平等思想和自由、妇女解放;

20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体现我国当时的外交策略“一边倒”,中苏关系友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绿军装:国际局势紧张,军队、军人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高;

改革开放以来的时装:漏背衫、高跟鞋、超短裙,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开放,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时装丰富多彩。

案例二:古今中外妇女地位的改变及原因探究。

笔者在引领学生进行这个专题学习时,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史料,因篇幅原因,在此不一一呈现,只将一些结论列出。

古代妇女地位:从属于丈夫,遵从“三从四德”,有一整套的修养要求。原因:夫权制社会的确立、儒家等级思想的支持、男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等等。

近代妇女解放的史实:不缠足、女子学校、婚姻自由,等等。原因:、辛亥革命等民主运动的推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等等。新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同工同酬,享受同等的政治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婚姻自主,在婚姻中与男性地位平等,等等。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当今“重男轻女”思想依然存在,妇女并未获得真正的平等。原因: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妇女经济地位未真正与男性平等,一些制度上、习俗上还存在着对妇女的歧视,等等。

从世界范围看,近代西方妇女解放要比中国早而力度大。原因:工业革命,经济发展,妇女经济地位提高;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民众基本权利得到保证;西方人文主义思潮、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等等。

重视社会生活史教学,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针对社会生活史中与当今社会密切相关的知识的研究性学习,更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在兴趣中求知,在快乐中增长知识,提升历史学科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正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我们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人文学科主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学科,更担负着这样的教育目标。作为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科中最美的东西教给学生,使学生热爱我们这一学科并进而热爱科学,这应该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师的终极追求。

――――――――

参考文献

[1] 邵雍.中国近代社会史.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 庄华峰.中国社会生活史.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近代史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教材分析

1. 教 材特点

教材选用最新版的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主要复习以下内容:

《中国历史》分了四册,其中七年级上册和下册为中国古代史,主要让学生知道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以及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及与世界的交往等情况。

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是我国的近代时期的历史,讲述了中国近代时期外国的侵略及民族抗争、革命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分析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国近代反抗外国侵略的主要经过,中国格局的变化。

八年级下册主要是中国现代史,介绍了中国是如何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地方,又有哪些挫折和失误,最后又是如何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介绍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等等。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国家的重新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经济、文化与社会牛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基础知识。

2、让学生在掌握以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综合、归纳、分析、比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历史课的复习,让学生明白历史的发展大趋势,知道科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树立科学发展观。

四、主要措施:

1、对优生要求除了掌握教学大纲上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在思想认识、能力培养上达到自我运用的水平,学会运用辨证唯物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上课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后多交流,通过培尖的形式加以沟通;作业布置加大难度,多布置分析性的作业;以面批为主。

2、对差生要求完成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操,上课认真督促、作业以面批为主;课后多补差;经常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了解思想动态,鼓励学生上进。

3、备课:深入钻研现行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与要求,作好学期教学总体安排,根据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明确本章、本课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知识体系,明确每个单元与每节课的任务,找出重、难点,注意掌握各课的内在联系,准确掌握历史课本中史实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结合教材,注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教案要能体现出教学的主要手段,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教学过程中。每节课要有简明、系统、突出重点、层次分明的板书设计。

3、结合教材,结合实际使用得体的教学方法。做到讲练结合,点面结合,图文结合,重点突出,师生互动。语言力争准确、简单、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4、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及回答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收集、整理、阅读历史资料,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上好活动课,组织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

五、研究的主要课题(根据本学期教学内容,提出重点研究的课题,并说明研究的课题解决什么问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含观摩课、公开课、经验介绍等)

上一篇:抗生素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旅行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