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2 11:12:54

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

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篇1

关键词:公益性 导向 公立医院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

我国新医改方案中再一次重点强调:必须坚持医疗卫生服务和公立医院公益性质作为指导思想,切实解决广大患者和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2015年开始,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的县级公立医院全面推开综合改革,2016年,我国公立医院的改革试点城市将逐渐扩大到200个,公立医院在回归公益性的改革方面还十分艰巨,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回顾历史,我国从1949年建国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80%-85%的人口都享有医疗保障,被当时称作是发展中国家的奇迹。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得医疗服务成本上升,公立医院出现了行业性亏损,很多公立医院开始自谋生路。于是我国公立医院中出现了小病大治、以药养医等现象,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逐渐淡化。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医改政策的不断出台与深入实施,我国新医改所倡导的公益性方针政策既定,但是改革的道路仍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攻坚时期。绩效管理是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内容,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部分公立医院仍以经济指标、经济效益为主要导向,并未形成完善的、合理的、科学的、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

一、创新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意义分析

(一)实现价值与工具的统一

对于我国公立医院而言,进行绩效评价和考核主要就是为医院内部的各科室年度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工作指导,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设计、实施、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必须努力构建公益性的体系,并努力在医院内部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可量化的、操作性强的、有效的、持续性强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公立医院内部实行绩效评价进一步实现了医院广大医护人员、职工与医院未来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因此,树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是建立在病人和广大患者的基础上,不嗵岣咭搅浦柿俊⑻岣咭皆旱墓芾硭平、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促进公立医院向着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实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对过程与结果共重的考核原则,同时还必须结合医院的实际状况逐步完善、努力探索医院绩效评价指标和体系,使绩效考核更具有刚性、更具有可操作性。另外,在绩效考评实施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制度的建设与落实共重的考核原则,科学地、有效地加强对绩效管理与考核工作的力度,进一步细化、量化各项绩效考核指标。

(三)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统一

在公立医院推行绩效评价主要就是为了尽快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精细化管理,为保证公立医院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医院内部从上至下必须深刻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全面强化个人责任意识,以此为基础保证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绩效考核的实施对医院的持续发展极为有利,特别是对于那些想在医院内部想吃大锅饭、工作混日子的梦想,从根本上改变广大医护人员的思想认识、工作作风。

(四)实现长期与短期的统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立医院主要是通过月度考核、季度考核的方式完成绩效考核工作的,月考核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是得到的考核结果是片面性的、片段化的,这不能完全反映出每一个科室的整体发展情况。而年度考核是固定了时间段的,年度考核以自然年份作为考核的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出科室的发展状况,年度考核并不能完善地反映出考核的时效性。可见,实现月度考核、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能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二、公立医院构建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一)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本质决定必须进行公益性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本质上看,公立医院有别于私立医院,其中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各自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公立医院的特性决定了它必须履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一方面公立医院必须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特别是那些弱势群体;另一方面,还会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处理,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本质,这也是大部分私立医院无法比拟的。因此,公立医院的本质决定着在绩效考评中必须要以公益性作为导向,构建具有公益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现象要求必须进行公益性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公立医院在其长期的经营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公益性为服务导向,这也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冲击下,很多公立医院失去了公益性的本质,甚至出现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很多公立医院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淡化了公益性。因此,必须尽快构建有效的、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和体系,以便对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进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三)公立医院公益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匮乏要求必须进行公益性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立医院对于公益性方面的评价指标构建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关于公益性方面的绩效考核指标的构建还十分匮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绩效评价的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因此,必须尽快构建一套科学的、合理的、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案

(一)设计绩效考核体系

就目前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情况来看,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主动借鉴、汲取企业或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先进的绩效管理考核理论与方法,构建真正适合自己的内部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可以从管理绩效、业务绩效、服务绩效这三个不同的层面来进行。

(二)制定绩效考核标准

在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方案中,可以根据考核的不同层级、根据科室内部考核的指标制定出绩效考核指标的标准。各公立医院应深入群众,听取广大科室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再借鉴国内外一些大医院在绩效考核标准制定中的成功经验,严格遵循客观、合理、奖惩分明、科学、系统、导向突出、权重合适等基本原则,制定出真正符合本医院的现状,又能够重点突出的绩效管理考核标准,为促进本医院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奠定基础。

(三)落实绩效考核方案

为了保证医院绩效考核方案的落实,很多医院通过定期检查、审阅相关资料、随机抽查、现场提问等不同的方式相结合的手段实现了月度、季度、年度的考核。在年度考核中,公立医院可以组建绩效考核小组,并由医院的副院长担任组长,从各科室中挑选一大批责任心强、勇于奉献、乐于助人的医护人员加入到绩效考核小组中,对医院中的不同科室进行考核。但是,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不能照顾人情,一定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实时、动态化地将考核结果、考核过程中扣分的项目及时对全体医护人员公开,以此来保证医院绩效考核的真正落实。公立医院要想真正落实绩效考核标准就必须针对自身的实际状况进行全面的指标设定。例如:将医药费用指标中的药品、药品和卫生材料费、卫生材料管控、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中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与监督、资产设备的管理等全部纳入到考核的范围中,以此为契机健全考核机制。

(四)公益性导向绩效考核指标的选择维度

以公益性导向作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问题。因此,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最终落脚点就集中在下面这几个不同的维度:科室管理、科研创新、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的提升等。其中,在绩效考核方案中业务指标的比重仅仅占到20%左右,具体的经济指标所占的比重也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指标的公益性导向。

(五)公益性导向绩效考核指标的核心指标

这就要求公立医院必须在绩效管理中充分体现出公益性导向,始终坚持以广大病人、患者为中心的办院方针,全面提升医疗质量、优化患者的就医流程、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保证医疗安全,为广大患者、居民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结语

总之,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保证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广大民众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信任度,更是实现以民为本的医疗改革的具体表现。因此,各基层公立医院必须要以公益性为导向,为广大民众和患者提供合理、有用、适度的医疗卫生服务,这就要求公立医院的改革必须破除逐利机制的影,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改变以创收为主要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努力探索构建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兼顾社会效益与公益效益为主的,能够全面地、充分地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使公立医院的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到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王成.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北京市为例[J].卫生经济研究,2014,(7):40-42.

[2]朱燕刚,郭永瑾,罗力,舒蝶.国内外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比较[J].医院管理杂志,2014,(1):96-98.

[3]叶猜,赵吉.公立医院公益性与积极性均衡的三种思路[J].卫生经济研究,2015(1).

[4]黄明安,陆文婷.Delphi法在选取公立医院公益性评价指标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2014(2).

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篇2

为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尽快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根本性转变,加快建立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持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机制,提高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幸福”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稳妥有序推进。强化政府职责,完善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体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质。突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2.坚持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财政补偿机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制度和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建立充满活力的长效机制。

3.坚持绩效考核,提升服务效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建立健全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的绩效考核制度,促进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的转变。

4.坚持群众受益,体现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落实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逐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任务目标。全市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立起公益性的管理体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长效性的多渠道补偿机制等新的体制机制,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医务人员素质显著提高,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二、主要任务

(一)明确机构职责。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由所在区(市)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1.乡镇卫生院的职责。乡镇卫生院以维护农村居民健康为中心,综合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承担区(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负责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以及村卫生室所需基本药物的采购配送等工作,对实行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的人员、业务、药品、房屋、设备、财务和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提供与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内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业务、药品、房屋、设备、财务和绩效考核等实行统一管理。

(二)核定机构编制。乡镇卫生院编制按照省编办、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先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县(市、区)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意见的通知》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执行省编办、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转发中央编办、卫生部、财政部、民政部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核定的人员编制,作为其确定岗位数量和核拨人员经费的依据。各区(市)要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式,以区(市)为单位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统筹安排、动态调整。

(三)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类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以医、药、护、技、公共卫生等岗位为主体,优先满足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专业和中医药岗位需要。专业技术岗位不得低于岗位总量的90%,医疗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专业技术岗位的90%。其中,乡镇卫生院用于全科医师、公共卫生专业、中医药岗位分别不低于专业技术岗位的20%、20%和10%,并逐步到位。

(四)实行竞聘上岗。

1.机构主要负责人的选聘。积极推行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聘任制和任期制,由区(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或竞争上岗等方式,择优聘任,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每届任期一般为3年,可按规定程序连续聘任。

2.其他人员的竞聘上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有关规定,按照核准岗位的设置总量、专业类别、技术等级及数额要求,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做到定编定岗不定人,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符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进入的人员,以及通过各种公开招聘方式聘用的现职人员中具有相应执业(从业)资格和其它具备同设置岗位专业对应的正规全日制专科以上学历的,均应按照岗位任职条件和规定程序参加竞聘。同等条件下,在编正式工作人员可优先聘用。实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岗位任职条件关。凡不具备执业(从业)资格的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有准入要求的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优先聘用全科医师、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中医药人员等急需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各区(市)要结合实际,根据原省人事厅《关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实行竞聘上岗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照明确竞聘人员范围、确认竞聘人员资格、组织竞聘上岗、签订聘用合同的基本程序,确定岗位竞聘程序和办法,并严格组织实施。

竞聘上岗工作结束后,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人事厅关于省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同竞聘上岗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责任、权利、义务、聘期等内容,确立聘用关系,聘期一般为3年。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部门按规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竞聘上岗和签订聘用合同的情况进行审核认定。

(五)招聘新进人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核定的编制限额内出现岗位空缺需补充工作人员时,一律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的相关规定实行公开招聘,优先聘用定向培养的医学生、纳入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培养计划的培训学员。招聘的医疗、公共卫生人员一般应具备卫生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护理人员应具备护理专业学历和护士执业资格,其他紧缺的专业也应具备专科以上学历。鼓励区(市)级探索实施全科医生特设岗位项目、全科医生区(市)乡(镇)联动试点项目,推动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加大全科医生吸引和培养力度。

(六)安置未聘人员。各区(市)政府要按照鼓励竞争、促进流动、提高素质和以人为本、依法办事、维护稳定的原则,切实负起责任,做好未聘人员的安置工作。对在编正式人员中的未聘人员,采取系统内统筹调剂、实行三年待聘制、允许提前退休、鼓励自谋职业、支持继续学习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对编制和人事计划外的未聘人员,各区(市)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依据事业单位编制和人事管理制度规定制定具体政策,妥善处理。

(七)开展绩效考核。在区(市)事业单位考核委员会的指导下,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综合管理和满意度评价。其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具体考核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的数量和质量等,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具体考核医疗质量、规范用药、医疗费用控制和工作效率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工作绩效为重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的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完善考核标准,规范考核程序,定期组织内部绩效考核工作。

(八)实施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水平由区(市)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按照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的原则核定,各区(市)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具体核定办法。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当地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一般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所占比重不低于40%,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发放,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要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适当拉开差距,重点向技术含量高、责任风险大、工作任务重的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

(九)规范药品采购。严格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规范操作,高效运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的基本药物要全部通过省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平台统一采购,严格执行零差率销售政策,坚决杜绝网下交易行为。要严格执行基本药物货款结算制度,按规定及时上缴基本药物货款,确保基本药物足额供应,及时配送。

(十)完善补偿机制。各区(市)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号文件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大落实力度,尽快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要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对综合改革的助推作用,人员经费补助同核定编制数挂钩,同实有人数脱钩,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人增效的积极性。市物价局等部门要根据省里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指导意见的要求,加快制定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同时合理确定一般诊疗费医保支付政策。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收费和医保报销政策调整的基础上,合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支出,依据绩效考核结果落实经常性收入差额补助。有条件的区(市)可以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实施步骤

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政府直接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改革任务于2012年9月底前完成,各区(市)政府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对综合改革工作组织领导。区(市)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实施主体的责任,按照制定方案、核定编制、设置岗位、竞岗聘用、绩效考核、实施绩效工资、总结验收的顺序,深入扎实地推进综合改革工作。

(一)学习培训,制定方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学习改革文件,准确把握政策要求,理清工作思路和方法,找准改革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推进方案。各区(市)政府要于2012年7月31日前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要围绕落实综合改革任务,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使广大基层卫生人员明确要求,掌握政策,增强信心,积极投身改革。

(二)核编定岗,竞聘上岗。已完成核编定岗工作的区(市),要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岗位设置方案,并严格按照岗位竞聘规定组织竞争上岗工作;已经开展竞聘上岗工作的区(市),要按照本实施意见要求,补充完善工作方案,规范完成竞聘上岗工作。尚未开展工作的区(市)要尽快组织实施,确保2012年8月5日前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编定岗工作,2012年8月20日前完成竞聘上岗工作。

(三)妥善安置,保持稳定。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省里关于妥善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聘人员安置工作的要求,制定实施意见。各区(市)制定具体办法和工作方案,并于2012年9月中旬完成人员安置工作。

(四)绩效考核,兑现奖惩。市有关部门要指导各区(市)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方案和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在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实施考核基础上,由区(市)事业单位考核委员会确定绩效考核等级,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资金安排挂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定期对内部职工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挂钩。各区(市)要于8月底前全面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并规范开展绩效考核工作,9月20日前实现绩效工资制度入轨运行。

(五)考核评估,总结验收。市卫生局牵头制定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改革考核评价标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成后,各区(市)要及时考核评估,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确保改革成效。各区(市)要进行总结自评,自评结果于9月20日前上报市政府,市政府将对各区(市)逐一考核验收。

四、保障措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扎实有序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部门配合。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工作。各区(市)政府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主要实施者,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工作完成情况将纳入对区(市)政府重点工作考核。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工作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把各项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参加改革的各级、各部门和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强化纪律意识,依法办事,确保改革不走形、不变样。要严格责任追究,对违反纪律,在竞争上岗、分流安置、绩效考核、资金管理等方面违反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既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也要追究当地领导责任。

(二)加强财力保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级政府要切实保障改革所需资金,确保各项补助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要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公开制度,强化监管措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分配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三)加强监督检查,实行分类指导。各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深入基层,加强对改革各环节的检查指导。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规范运行。要创新考核评价方式,逐步建立多方参与、协调高效、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制度。要结合改革实施进度和遇到的实际困难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对改革滞后的区(市)和单位要加大指导帮助力度,必要时建立挂牌督导制度。要层层建立包保责任制,市级按照“一部门包一区(市)”的原则,实行包保责任制;各区(市)政府对辖区内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明确一名县级干部包干负责,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和时间要求扎实推进。

(四)加强责任落实,确保社会稳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关系到基层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各区(市)政府要高度重视稳定工作,建立健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防患于未然。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处理,不能因改革影响正常医疗工作秩序。要制定工作预案,主动化解各类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篇3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得失研究

一、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发放绩效工资的现状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措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广大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关心,对于保障和改善医疗卫生人员工资待遇,建立保障公平、效率的长效激励机制,提高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服务水平,促进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过去是财政差额补助,现在是多渠道保障,当地政府是否建立起财政托低保障办法,有哪几方面渠道。当地政府财政兜底保障资金是多少,实际发放多少,人平均多少。国家和省级各项补偿补助资金是否到位,能否保证绩效工资足额发放。

笔者带着以上问题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截止当年,国内已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绩效工资制,但其发放绩效工资平均化现象较突出。如2011年5月,我国某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照编制人员拨付的个人基本绩效工资公布后,内部多数骨干人员对此提出抗议,并指出干的多与干的少工资待遇同等,这样大大挫伤了骨干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责任感。

二、绩效工资发放平均化的原因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全按照个人档案工资级别套算人员工资,即只要员工能够正常出勤,便能够得到全额绩效工资,这一行为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大锅饭”类似。

当前,国内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未能够正确认识绩效工资,以致绩效工资发放呈现平均化。实际上,员工绩效工资应取决于工作岗位价值,即工作岗位价值越高,员工的绩效工资越多;反之工作岗位价值越低,员工的绩效工资越少。其中员工的工作岗位价值应通过责任指标、岗位技术含量指标及劳动量指标等予以衡量。除此之外,员工绩效工资还受员工个人劳动贡献值的影响。总结而言,工作岗位价值需要通过岗位评价予以显现,其具备相对稳定性;而员工个人劳动贡献值需要通过绩效考核予以确定,其具备浮动性。

构建各级岗位绩效评价体系,依托于该体系定期对各岗位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依据各岗位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发放相应的绩效工资,真正意义上做到个人绩效工资多少由个人决定,根据个人贡献大小予以发放,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员工主观能动性,增强员工责任感。事实上,国内仍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树立起正确的绩效工资观念,普遍认为,绩效工资即是严格依照个人档案工资级别套算绩效工资。其中部分地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绩效工资的70%确认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并由地方财政部分负责支付;其余绩效工资的30%确认为奖励性绩效工资,并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主支付。由此以来,将使得部分员工无需努力工作便可得到70%的绩效工资,而这些工资使自身获得满足感,此形势下,致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呈现一种“不愿意接诊病人、接诊时服务态度差、工作不认真、相互推诿病人”等一系列不良现象。

三、解决绩效工资发放平均化问题的有效策略

1.做好和员工沟通的相应工作

(1)转变员工绩效工资观念。正确的观念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顺利实施绩效工资,并获取良好效果的基础。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有实现员工绩效工资观念的转变,才能够使员工之间绩效工资产生差距,从而充分调动各员工的工作激情。观念转变工作应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为切入点,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员工的实际状况,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再教育,促使员工准确认识绩效工资。同时,构建与执行全绩效工资浮动机制,以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原则为指导,切实拉开各员工之间绩效工资差距。

(2)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员工把握构建与实施绩效管理体系的方法,依托于绩效管理体系促使各员工之间绩效工资产生差距。

(3)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员工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绩效管理相关知识,鼓励员工能够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同时,依据员工的岗位职责,着眼于医疗安全质量、服务水平及工作量等方面实现对员工绩效工资发放,这样以来,懒散的员工所得到的绩效工资较少,积极负责任的员工所得到的绩效工资较多,从而真正意义上起到激励优秀员工,增强所有员工责任感、紧迫感的效用。

2.清理核查津贴补贴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绩效工资与规范津贴补贴结合进行。全面清理核查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外发放的津贴补贴和奖金,摸清各单位收入来源、支出去向、账户情况和津贴补贴实际发放水平,坚决取消资金来源不合法、不合规的项目。清理核查工作,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下同)和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主管部门具体实施。

清理核查工作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负责做好清理规范津贴补贴工作的自查工作,如实上报发放情况;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主管部门负责做好清理规范津贴补贴工作的清理核查工作;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清理核查工作的指导,负责做好清理核查结果的核定工作。

3.实现培训工作体系化

(1)建立制度化培训体系

①统一组织,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员工培训统一到一级管理的层次上来,统一操作与管理。统一组织能避免员工培训的分散性和无序性。

②统一实施,制定规范培训审批制度,加强员工培训的规范性。

③设置员工培训考核评估制度、跟踪管理制度,采取专家评估、总结性评估、考试型评估等多种方式。通过跟踪管理及时了解、发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员工培训的管理,以达到培训预期目标,也有利于提高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2)树立创新性培训理念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员工培训存在认识偏颇,不重视培训实质,流于表面。树立创新的培训理念,认识培训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充分调动员工培训的积极能动性。

(3)建立完善合理的制度保障体系

完善和合理的制度保障为员工培训提供良好的基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培训资金更是短缺,因而设立专项员工培训基金,建立多渠道,多方面的培训筹资渠道,保障员工权利,尤为重要。

4.绩效激励信息化管理

一是采取有效手段准确测算出近年来全院奖金占档案工作和总收入的比例以及医技部门、临床科室、后勤机关的总发放数和人均发放数,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为指导,确定医技、药品、临床、机关后勤的奖金发放数,并结合医院业务结余的水平确定医院奖金发放状况;二是运用有效软件准确测算出近年来全院各科室部门的人均发放水平,结合本年科室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从而确定科室的弥补亏损数;三是科室奖金的确定。以金蝶软件的各科室收支结余和弥补亏损数为依据,计算全院科室的人均应发奖金额与系统自动汇总全院应发奖金额。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相关规定,全院的奖金额应控制着全院收支结余一定比例范围之内。

5.其他措施

绩效工资工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言是一种新生事物,在绩效考核工作中,还没有掌握其规律性,普遍认为综合改革之后各卫生院人员少、任务重,抽出人员进行月考核难度大,对各类人员考核细则比较细,工作起来比较烦琐,增加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量。建议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的第四季度奖励性工资按卫生局考核结果年末一次性发放。

参考文献:

[1]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楚雄州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的通知[J].楚雄政报.2010(05).

[2]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郑州市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的通知[J].郑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10(11).

[3]何旭东:对公立医院推行绩效工资分配的思考[J].中国医疗前沿.2008(08).

[4]医疗事业单位10月起实行绩效工资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分三步展开[J].共产党员.2009(19).

[5]档案广角[J].湖北档案.2009(09).

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篇4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容,涉及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根本性转变。为确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试点地,为加快建立国家提出的基本药物制度,政府决定在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按照《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实际,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范围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以乡镇卫生院、社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基本药物是指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疗机构也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

1、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遵循公益性原则,把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2、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公开。

3、坚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推进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药物、保障制度综合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建立新的充满活力的长效机制。

4、坚持近期重点改革任务与远期制度建设目标相衔接,分阶段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实施目标。

5、坚持以为单位,统一组织属地实施网上基本药物采购,实现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县乡村一体化管理。

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大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等工作;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性疾病的诊治工作(有条件乡镇卫生院可直接承担村级卫生室的工作)。

社卫生服务网络,坚持“统一规划、控制总量、利用存量”的原则,打造“社卫生15分钟健康服务圈”。为社居民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管理和诊疗服务“六位一体”的社卫生服务。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等服务方式,逐步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努力推进社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与社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等机构合理分工、相互合作的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一)建立“定编定岗不定人,全员聘用”的用人机制

1、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一是总额控制。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标准,按照上级编制、卫生部门的有关政策要求,并结合实际,核定卫生院人员编制。二是明确人员比例结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医师、药剂、医技、护理等)编制不得低于编制总额的80%,其中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占编制总额的20-40%(以上比例如有新标准出台,适时进行调整)。

2、社卫生服务中心

一是核定人员编制。社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关于印发<社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机编办发号)及其他有关政策文件要求,确定社卫生服务中心人员配备核定标准。二是科学设置岗位。社卫生服务中心的岗位分为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技能岗位。管理岗位可设主任、副主任(兼任)各1名;专业技术岗位可设全科医师、中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医技人员(药剂员、检验员)、护理人员若干名;工勤技能岗位根据需要适当设置。

3、聘用管理

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卫生服务中心采取定编、定岗、不定人的原则,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绩效评价,合同管理。受聘卫生技术人员必须符合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资质条件(社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及编制,可结合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的转型与改造中调整解决)。

(二)健全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

1、工资补偿:

一是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待遇由政府核定支付,其中防保人员工资按100%核定,其他人员的基础性工资按100%支付,其余部分以绩效工资形式支付,二是根据《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发[]号),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年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两级财政按照目前财政分配管理体制标准匹配。三是社卫生服务中心凡政府举办的,其医护人员基础工资部分参照当地事业单位同类同级人员标准核定支付,其他部分以绩效工资形式支付。

2、运行经费补偿:

为保证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卫生服务中心正常运营,在核定基数的基础上,按、两级财政目前分配管理体制标准支付日常运行经费。

3、对于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卫生服务中心的补偿:

凡经、两级政府批准,由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卫生服务中心,实行药品差价补偿方式,由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用药基数,、两级财政予以补偿。

4、药品配送:

乡镇卫生院和社卫生服务中心使用的基本药物统一参加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药品配送工作由社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每月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卫生服务中心依据基本药物目录,按时向社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上报药品采购计划,由管理中心汇总后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逐步建立基本药物优先和合理使用制度,完善一系列监督管理措施。基本药物由中标的药品生产企业直接配送或委托中标的药品经营企业统一配送。管理中心建立药品采购专帐,及时和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用药单位进行结算。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和药品配送全部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加强对医师基本药物规范使用培训,指定专人负责基本药物管理工作,加强基本药物管理。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在开具处方前,要主动询问居民使用基本药物意愿,尽量引导居民使用基本药物。

四、建立医药卫生监管和绩效评价考核制度

(一)建立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建设为着力点,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通互联、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利于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1、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以乡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容,以重点人群为服务对象,以社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服务机构,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服务记录纳入居民健康档案统一管理。根据《卫生部关于印发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的通知》(卫办发[]号)等规定,建设全社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服务)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

2、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为基本框架,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

3、建立和完善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大力推进电子监管,实现药品采购、配送、使用全过程的监控。

(二)建立医药卫生监管体制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卫生监管和医疗执法监督工作,落实执法责任制。二是加强药品监管,创新监管机制,完善监管手段,落实监管责任,建立责任体系,实施责任追究。三是完善医疗保障监管,加强对医疗保险经办、基金管理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建立医疗保险基金有效使用和风险防范机制。四是加强商业健康保险监管,促进规范发展。五是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鼓励行业协会、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和个人对政府部门、医药机构和相关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和监督。

(三)建立绩效评价考核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试点办法》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评估办法(试行)》等要求,绩效考核要充分体现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容主要包括政府管理职能、公共卫生服务效能和医疗服务效能。绩效考核按照级下达的公共卫生服务容及标准、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等进行。级考核旗县,旗县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结果与乡镇卫生院和社卫生服务中心对社会所提供的服务挂钩,使职工收入水平与其技术能力,服务态度和劳动贡献挂钩。

探索在基层医疗机构试点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并在全范围逐步推开。

五、工作要求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部门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大局出发,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重大意义,周密布署,统筹安排,把政策贯彻落实到位。

(一)明确责任,加强领导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是降低乡居民基本用药负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药物需求的重大举措。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基础建设,是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根本保证。保基本、强基层、建制度是政府医药卫生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成立强而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依照原则,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卫生、编制、经贸、财政、人事、劳动、药监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实施。

(二)保障支出,强化资金管理

政府切实保证改革所需资金,对于国家、、、四级投入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设立专户,确保投入和使用。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公开制度,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保障资金分配使用规范、安全、有效,严禁挤占、截留、挪用。

(三)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规范运行

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加快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有序推进。按照公益性方向,强化政府职责,稳步推进各项改革。

突出重点,综合改革。围绕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编制、人事、服务、补偿、绩效等体制机制的配套改革,转变服务方式,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扩大服务,降低药价。确保人民群众人人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从降低药品价格中得到明显实惠。

多方参与,共同推进。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加大社会各界的参与度,发挥市场作用。同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建立新的充满活力的长效机制。

三)改革目标

通过综合改革,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公益性的管理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增强基层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医务人员素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预防和保健需求。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根据《省乡镇卫生院机构及编制标准》和《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及编制标准》精神,按照全县行政区划,18个乡镇各设1所乡镇卫生院。撤并后的乡镇(片)卫生院按现行乡镇行政区划改制为乡镇卫生院分院或延伸服务点,纳入所在地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全县共设置18所乡镇卫生院和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薛百乡、蔡旗乡、东坝镇、泉山镇、西渠镇、东湖镇设置6个中心卫生院,其余12个乡镇设置一般卫生院,均属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由县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严格界定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转变运行机制的同时,政府负责保障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

全县设置249个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对所属行政村卫生室业务、药品、器械等方面的管理。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其派出机构,实行一体化管理。

二)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因事设岗、全员聘用的用人机制。乡镇卫生院机构人员编制依据《省乡镇卫生院机构及编制标准》按农业户籍人口的0.91.1‰实行总量控制,分类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执行《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及编制标准》机构编制部门只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再核定人员编制。县卫生局依据以上两个标准和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承担的工作任务,按照合理核定人员编制、确定岗位设置、核定人员比例的原则,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数额提出审核意见,由县编委办会同财政部门核定,由县编委办实行总量控制、集中管理、统筹使用,作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聘用人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

乡镇卫生院院长、副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由县卫生局会同相关部门进行择优选拔聘任,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由人社、卫生部门《提出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竞聘上岗方案》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流人员安置实施办法》所有人员通过考试或考核的方式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实行合同管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设置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后勤保障三类岗位,其中:专业技术岗位按总岗位数的90%设置,管理岗位、后勤岗位按总岗位数的10%设置。对富余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

三)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体现绩效的考核分配机制。县卫生局会同财政、人社部门根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科学核定承担的工作任务。基本公共卫生,依据所服务的人口数量、服务质量和服务半径核定;基本医疗服务任务,根据近三年医疗服务的平均人次、收入情况,综合考虑影响医疗服务的特殊因素核定。制定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岗位绩效考核标准和细则,落实和细化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村卫生室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等,完善考核办法,创新考核方式,增强操作性,提高考核质量,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公开透明、动态更新、便于操作的工作任务考核评价体系。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财政、人社等部门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

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依据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管理岗位任务制定内部分配管理办法,定期组织对职工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工的个人收入挂钩。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定岗竞聘完成后,按照国家规定实施绩效工资。

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取消“以药补医”实行零差率销售。县卫生局制定符合我县实际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细则。基本药物以省为单位网上集中公开招标采购,通过市上统一实行二次议价后,由县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配送管理中心负责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品和医用耗材需求计划收集、采购、选择配送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和药品费用结算等工作。自年9月起,政府举办和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完善补偿机制、落实补偿政策的同时,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确定的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严格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和国家、省上确定的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目录管理的有关规定。国家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和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物目录管理,并全部归入医保甲类药品目录全额报销。

五)推进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县财政局会同人社局、卫生局制定适合我县实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实施细则。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基本医疗服务补偿、公共卫生服务补偿和政府补助补偿及医保基金等多渠道解决。政府补助标准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办法核定。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支出,由县财政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建立健全医疗风险保障机制,逐步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我县其他事业单位工资水平相衔接。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用单独予以核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由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补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按相关规定执行。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收支全部纳入县级国库支付中心或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由县财政、卫生部门依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和人员编制情况,合理核定收支,并按月预拨经费,保障正常运转。政府对村卫生室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给予补助。

六)推进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现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向城乡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阶段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孕产妇和老年人保健,慢性病及重性精神病管理等9大类,并随着政府投入的逐步提高不断扩大。县卫生局抓紧制定全县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和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细则。按照省市分批下达的实施方案实施好结核病和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增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等项目。

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继续组织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主要包括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避孕方法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实施避孕节育和恢复生育力手术,随访服务,开展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及避孕药具不良反应诊治等。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依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本地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农村卫生人员和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训中强化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以重点人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对象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规范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规范管理。要结合实际,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强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的服务能力,提高中医药在城镇医保和新农合制度中的报销比例。

三、实施步骤

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与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同步进行。自9月份起,全县基层医疗单位开始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保证各项改革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一)明确任务,定编设岗。由县人社、编制、卫生等部门根据《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编制标准》和《省乡镇卫生院机构及编制标准》要求,确定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的工作任务。按照以县为单位统筹安排、总量控制、逐步到位的原则,根据牧区、平原区和城郊区的不同情况,依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量,分类核定编制,合理设置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后勤保障三类岗位。

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由县人社局、编委办和卫生局按照《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方案》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竞聘上岗工作方案》要求,定编和科学设岗的基础上,以“定编、定岗、不定人”为原则,确定竞聘的范围和对象,统一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竞聘上岗。所有上岗人员全员聘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一律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合同管理。

三)妥善安置,确保稳定。由人社、编制、卫生、财政等部门根据《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流人员安置实施方案》要求,全力做好分流人员安置工作。对原占编人员的分流,采取系统内调剂聘用、允许提前退休、鼓励自谋职业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切实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定岗竞聘工作完成后3个月内,分流人员均应妥善安置到位。

四)转变服务方式,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年版》县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细则(试行)县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细则(试行)要求,结合目前工作基础和应加强的重点工作,落实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步骤,提高服务能力,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五)核定收支,合理补偿。由财政局、卫生局负责,按照《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实施办法(试行)依据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的工作任务量和人员编制情况,合理核定收入和支出,纳入县级国库支付中心或财政专户统一核算,按月预拨经费,保障正常运转。

六)取消药品加价,实行零差率销售。由卫生局根据《县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细则(试行)要求,成立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配送管理中心,市上统一实行二次议价的企业中选择配送企业,统一配送到全县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库存药品全部按进价销售,且不得高于省级采购限价。

七)绩效考核,落实补助。由县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试行)要求,负责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现财政补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对内部职工工作进行绩效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发放绩效工资。

四、时间安排

一)调查摸底及方案制定阶段

由县发改局会同县编办、人社、卫生、财政、药监等部门,制定我县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由各牵头部门负责制定各项改革方案和实施细则。由县编办、人社局会同卫生部门做好人员身份、工龄、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等情况确认,并提出岗位设置意见。县卫生局负责在全县卫生系统开展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政策的学习培训。

二)实施阶段

1人员竞聘上岗:按照《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竞聘上岗工作方案》精神,全面展开人员竞聘上岗工作,上旬全面完成竞争上岗和全员聘用工作。

2完善机制:逐步完善药品零差率销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核定收支、落实补助、管理等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工作,月初基本完成。

3绩效考核:从月份开始实施。

4人员分流:月底全面完成。

三)总结评估阶段

对改革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卫生、人社、编办、财政等部门向领导小组上报有关工作总结。

五、保障措施

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各有关部门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改革的重大意义,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扎实实把各项改革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全县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建立综合改革“包保”责任制,县发改、卫生、编办、人社、财政、物价、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保障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财力保障,强化资金管理。县财政部门要切实保证改革所需资金,确保各项补助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公开制度,确保资金分配使用规范、安全、有效,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

三)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规范运行。县监察部门负责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过程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提供情况、运行情况、财务管理情况、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情况、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配送情况、政府补助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规范运行。创新考核评价方式,逐步建立多方参与、协调高效、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要责令限期整改;违规违纪的要严格追究责任。

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篇6

摘要:以公立医院改革为核心,建立医疗集团,整合基层医疗机构资源,帮扶社区医疗机构发展,同步推进其他四项卫生改革的思路和措施,被称为“镇江医改模式”。本文介绍的是镇江医改中在人事制度上的改革: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

关键词 :卫生 人事制度 改革 专题研究

镇江市作为为医改试点城市,在卫生医疗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上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二是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

一、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

1.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加强机构编制管理

(1)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医院重新布局定位定编。镇江市政府为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了卫生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制度,组建了以两个三甲医院为核心的“江苏康复医疗集团”和“江苏江滨医疗集团”,实行医疗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在新的医疗卫生体制下,结合城市发展变化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对两大医疗集团10所公立医院医疗资源重新布局和整合,各医院功能重新定位,以规划床位数重新核定人员编制,增核人员编制1167人。

(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合理使用人员编制。各医院应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充分挖掘现有人员队伍的潜能,编外合同制人员年度进人计划由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下达,不得突破单位总编数。空缺编制主要用于高层次人才和硕士以上研究生的专业技术人员引进。本科学历以下的实行编外合同制管理,同工同酬。从事卫生技术业务工作的编外人员,采取公开招考、竞聘的方式,选拔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进入编制队伍,充分调动编外合同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严格压缩行政管理人员规模,积极推进社会外包式服务对从事后勤、服务等工作的,采取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办法,整体外包给社会上符合资质要求的企业,实行整体剥离,最大限度地压缩主体用人规模。

2.改革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激活用人机制

(1)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和全员聘用制。建立以全员聘用制为核心,以岗位聘用为基础的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在康复医疗集团试行中层管理干部身份、级别和工资标准实行档案化管理,科学合理设置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工勤等各级各类岗位,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任职条件和聘期,积极推行竞聘上岗,实行以岗定人,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岗位聘任制度。

(2)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有序流动。在市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计划限额内,各单位的专业技术力量,可根据工作需要在系统内合理调配流动。各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可面向系统内所有人员实行内部招聘、双向选择。具体调整方案报市卫生、市人社局、市编办审核认可后,办理相关流动手续。

(3)完善公平竞争择优用人机制,严格人员准入。严格人员准入,完善公开招聘、公平竞争的择优用人机制,确保新进人员的素质,优化人员结构。引进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紧缺专业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可以由用人单位通过综合考核直接聘用;引进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一律按规定程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本科及以下编外合同制人员由各单位自主向社会公开招聘。要加强医疗卫生队伍人员准入管理,严禁在职的非卫技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岗位工作及不同执业类别或不同专业人员混岗上岗。

3.改革公立医院收入分配制度,创新激励机制

医院领导年薪制。实行医院领导班子集体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以管理业绩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办法,从公立医院的社会满意、运行效率、运营效益、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确定绩效考核评价定量指标,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医院职工绩效工资总额,确定医院领导的年薪。医院如果超总额发放,下年度计算医院领导年薪时按人均超发放额度3-5倍扣减,并按超发放总额扣减下年经费补助。医院领导的年薪原则是职工工资性收入平均数的3-5倍。集团领导的年薪由理事会研究决定,集团内各医院领导的年薪由集团决定。

各公立医院制定医院对职工的绩效工资分配的具体实施办法,灵活多样,自主决定本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成本控制、群众满意度等挂钩,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注重向优秀人才和高科技含量、高风险和关键岗位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部分紧缺或者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

二、积极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

基层医疗机构的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形成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卫生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全面优化医务人员队伍结构,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面改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得到明显实惠。

1.创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机制

(1)建立健全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编制管理机制。以县(市、区)为单位,核定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总量,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功能定位、职责任务、服务人员、服务范围等因素,逐一核定每一所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事业编制,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2)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员额范围内,科学规范设置岗位,组织岗位聘用,建立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公开选拔、择优聘任,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

(3)实行人员准入资格制度。严格执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准入资格制度和按岗位公开招聘人员的制度(除定向培养人员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得招聘不具备执业资格、卫生专业技术资格或从业资格的人员。现有在职人员,未取得执业资格的,不能参加国家已实行执业资格制度的专业技术岗位的竞争、聘用;未取得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不得参加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竞争、聘用。新进人员见习期满或执行初期工资结束时,仍未取得执业资格或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可继续从事见习期(初期)岗位工作,但不得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聘用。

(4)实行人员退出制度。连续两次考试未能取得相应执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及时终止(解除)聘用合同。

2.实施绩效工资分配制度,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

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的原则核定,所需经费由当地财政按规定予以补助。省辖市财政要加大对所辖区财政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与核拨经费挂钩。建立健全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对职工的考核结果作为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和聘用人员岗位工资晋级、奖励以及聘用、续聘和解聘的重要参考依据,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绩效工资应在岗位设置审批和人员聘用工作完成后兑现,原则上与基本药物制度同步实施。

3.明确政策界限,妥善安置分流人员

(1)多种形式进行分流。其一,提前退休。工龄满30年,或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且工龄满20年的,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经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后,可办理提前退休。其二,办理病退。须符合病退条件的。其三,轮岗待聘。对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落聘人员,由单位针对空缺的工勤岗位,统一组织培训,提供两次以上双向选择、竞聘上岗的机会。未聘人员在本单位待聘期间,享受不低于当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原医疗保障待遇不变。其四,鼓励辞职或自谋职业。在这次改革过程中辞职,领办或创办经济实体者,除按规定给予经济补偿外,还给予相当于本人3年基本工资的资金资助奖励。

(2)清退编制外聘用人员。对编制外聘用人员原则上予以清退。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终止和解除聘用合同,并按政策规定或合同约定给予相应的补偿并做好有关社保方面的衔接工作。符合国家和我省卫生教育部门认可的医药卫生类中专以上专业学历、并具有相应执业(从业)资格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编制、岗位空缺和需求,严格按照程序,以县(市、区)为单位,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一次性择优进编;也可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帮助联系、推荐到行政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聘。

4.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基层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实效

第一,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关系到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关系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深入,关系到广大卫生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稳妥推进。

第二,各县(市、区)卫生部门负责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财政等部门制定和完善本地区基层卫生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按照省统一部署要求,按政策规定做好人员聘用、分流安置和绩效考核、绩效工资等工作。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由县(市、区)卫生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财政等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认真做好政策配套、经费保障、监督指导工作。

第三,要按照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创新考核评价方式,逐步建立多方参与、协调高效、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制度,将考核内容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岗位设置和聘用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把考核结果与划拨经费、绩效工资分配挂钩,逐步建立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第四,各级党委、政府要严格执行分流安置政策并落实到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分流人员办理社保衔接、档案管理、人事、职称评定等手续和党团组织关系接转等事宜,切实解除分流人员的后顾之忧。

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篇7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健全制度体系,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公共卫生监管体制等综合改革,着力打好基础,提升质量,巩固成果。在巩固完善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分级诊疗、医保支付方式、药品(耗材)保障供应、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就,使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全面提升。

(二)总体目标

2020年,全面持续深化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符合卫生行业特点和体现城市公立医院用人自的人事薪酬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全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推开,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就医秩序基本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慢性病综合防治更加有效。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形成健全高效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

(三)改革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立足区情,先行先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已明确的改革任务,加大推进力度,提升改革成效;对指明方向,需要探索的改革要求,先行先试、勇于突破,探索建立符合辖区实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创新医疗、规范医药、健全医保,实行“三医联动”,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使各项改革措施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4.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把着力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相结合,不断健全长效、充满活力、规范有序的改革运行新机制。

二、实施范围

区属各医疗卫生单位。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1.完善分级诊疗病种管理。完善区级医院负责250+N种常见病、多发病,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50+N种普通病的诊治机制,推动医疗机构功能精准定位,合理分工。在落实省、市、区、镇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500种疾病诊治的同时,市、区、镇医疗机构每年分别新增5个及以上分级诊疗病种。所有病种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数占出院病例数≥50%。

责任单位:区医保局、区卫健局

2.进一步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拉开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全面落实。按照区医保局《关于转发<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办法>的通知》精神,全面落实市、区医保部门制定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措施,坚持总额预付制度,全面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符合市各级医疗机构分级诊疗病种,参保患者住院不设起付标准,按照评估确定的病种定额标准,统筹区内三级、二级、一级医疗机构分别按60%、70%、80%的比例进行报销,参保患者承担定额标准内个人自付费用,超出定额的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遵循“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原则,鼓励医疗机构规范诊疗行为,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根据《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办法》的精神,统筹区域内一级(乡镇)、二级(县区)、三级(市)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分别为300元、600元、1000元,政策范围内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为80%、75%、65%。转市域外(省级)定点医疗机构起付线3000元,政策范围内费用报销比例为50%。引导患者合理选择医疗机构,有序就医。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确保医保基金区域内支出率同比增加5%以内。

责任单位:区医保局、区卫健局、区财政局

3.动态调整分级诊疗病种支付标准。区卫健局组织专家对区属医疗机构诊治能力进行评估。区医保局根据《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办法》规定及区社会发展和基金收支状况,确定新增加的分级诊疗病种,并适时调整起付线和支付比例,其中,起付线调整幅度在统筹区内一级(含未定级)、二级、三级、统筹区外定点医疗机构住院50、150、400、1000元以内、支付比例调整幅度5%以内,由区医保局会同财政部门予以调整。

责任单位:区医保局、区财政局、区卫健局

(二)推进医疗卫生服务机制创新。

4.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现代医院管理模式。强化区“医管委”和“医管办”监管职能,对2所公立医院发展规划、章程制定、重大项目实施、财政投入、绩效考核等重大事项进行有效监管。落实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用人自,健全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提高医院内部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优化医院收入支出结构,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医院、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控制在10%以内,全面提升医院决策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区人社局

5.加强对公立医院监管和绩效评估。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数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单位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薪酬挂钩。对服务效率高、技术能力强,服务质量好、社会评价高的医疗机构适当提高补偿总额和绩效工资总量;个人考核结果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挂钩。建立健全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对社会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建立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改进机制。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区人社局

6.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根据省、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制定完善辖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及规模,为社会办医留足空间。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坚持在每个建制镇办好1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加强基层“中医馆、国医馆”建设,鼓励发展上规模、有特色的非公立医院。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区医保局、区人社局、区财政局

7.完善区域医共体建设。以医院为龙头,联合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及民营医院,组建区域性医疗共同体。以建设信息系统为抓手,推进医共体工作,实现“基层首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目标。医共体内实施逐级转诊,通过医保杠杆重点推动向下转诊,确保区级医疗机构向下转诊率达到5%以上,向上转诊率逐步下降,引导医共体主动开展疾病预防、健康等管理,规范、合理使用医保费用。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区医保局、区人社局

8.完善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将村卫生室纳入卫生院统一管理,实行乡村卫生机构行政、业务、人员、药械、财务、绩效考核“六统一”管理。镇卫生院每月对村卫生室开展1次综合或专项督导,每月或每季度进行1次综合或专项考核,将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的收入与服务质量、数量和群众满意度等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设施设备,改善乡村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区发改局、区人社局、区医保局、区财政局

9.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对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进行监督管理,将远程医疗服务纳入当地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医疗机构之间直接或通过第三方平台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要签订远程医疗合作协议,约定各方责任、权利和义务。远程医疗邀请方开展医学影像、病理、心电、超声等检查,受邀方进行诊断,收费标准按照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执行。邀请方留取部分诊断费用后,将其余部分拨付受邀方。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区工信局、区医保局、区人社局

10.开展日间手术试点。由医院牵头组建日间手术联盟,积极开展日间手术。根据省、市卫健主管部门确定的日间手术病种范围遴选符合区实际的日间手术病种,区医保局确定病种支付标准,不得将单病种包含的费用转移至门诊。医院三、四级手术占全年手术总量比例≥50%。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区医保局

(三)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

11.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本药物使用激励机制,提高基本药物使用占比。推进基本药物分级保障,基本药物分级使用品规比例或金额比例应当逐年提高,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品规比例分别不低于30%、50%、70%或金额比例分别不低于20%、45%、50%。完善二、三级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衔接的用药机制,实行签约慢性病患者“长期处方”政策,将医保目录内部分非基本药物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引导慢性病等疾病患者到基层就诊,减少其往返医疗机构的次数。

责任单位:区医保局、区卫健局、区市场监管局

12.全面落实药品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区属公立医院所用药品、医用耗材均通过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进行阳光采购,强化监督制约,完善配送管理,利用药品信息网络平台,建立供需信息双向反馈机制,确保采购信息共享,保障临床用药,有效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价格,确保采购工作阳光、透明、公平、公正。

责任单位:区医保局、区卫健局、区市场监管局

13.强化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管理。加强区属医疗机构临床药师队伍建设,全面开展临床用药一线监督,重点监控临床辅药品、营养性药品和高价格药品的使用,对各级医疗机构使用金额排序靠前的药品和医用耗材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分析通报,促进合理诊疗,保障合理用药。

责任单位:区医保局、区卫健局、区市场监管局

14.保障药品使用安全。全面执行药品网上集中采购政策,进一步落实药品采购“两票制”规定,统一采购配送。严格执行省上制定的高值耗材采购办法,加强重点监控药品、超常使用药品、高值医用耗材跟踪监测,及时预警干预,严格执行短缺药品监测和报告制度。医院、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均设立总药剂师,发挥用药指导作用,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责任单位:区医保局、区卫健局、区市场监管局

(四)改革完善综合监管制度。

15.建立健全区属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机制。落实政府职能部门对医院的监管职责,建立综合监管制度,强化会计和审计监督。建立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的协调机制和督察机制,建立医保基金监管长效机制,制定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实施方案,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机制。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区财政局、区医保局

16.建立健全区属医疗卫生行业信用机制。将医疗卫生行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医疗卫生行业黑名单等制度。完善医保协议管理,对发生欺诈骗保实行一票否决制。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区工信局、区医保局、区市场监管局

17.建立健全区属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制度。指导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健全依法执业管理组织,在区卫健局设立综合监督股,落实岗位职责和专门人员,规范各项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提升依法执业水平。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区市场监管局

(五)建立灵活开放的选人用人机制。

18.落实经营管理自。按照“管好放活”的要求,充分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在人员招聘使用管理、内设机构、岗位设置、中层干部聘任、内部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医务人员职称评聘、医疗业务发展等方面的自,优先保证基层用人需要,在薪酬、职称聘任和职业发展等方面,优先向基层倾斜。区属公立医院补充事业编制人员以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为主,按照政府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相关规定和程序办理,自主设置岗位条件,自主公开招聘。招聘的备案人员经区政府核准后依法依规签订聘用合同,报编制、人社部门备案。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编办、区人社局、区卫健局

19.完善基层人才招聘编制管理制度。在现有编制总量内,合理核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创新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方式,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在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对编制内外人员待遇统筹考虑,按照国家规定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定编定岗不固定人员,形成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对医院紧缺、高层次人才,可按照区人才引进的相关规定予以招聘,结果公开。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区委编办、区财政局、区卫健局

20.健全完善绩效管理制度。鼓励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在核定的收支结余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职工绩效奖励。落实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补贴和工作津贴,提高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收入,激发活力和动力。公立医院实行内部考核与奖惩,突出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技术能力、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的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完善公立医院用药管理,严格控制高值医用耗材的不合理使用。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医务人员个人薪酬不得与医院的药品、耗材、大型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区人社局、区医保局、区财政局

21.积极推动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因岗定薪,同岗同酬,岗变薪变,优绩优酬,允许卫生技术人员薪酬高于当地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制订薪酬标准时应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以及支援基层和突出贡献人员倾斜,充分调动积极性。健全以岗位医疗质量、工作量、医疗费用控制、患者满意度、医德医风等为重要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薪酬兑现挂钩,逐步建立医务人员薪酬动态调整机制。将医疗机构通过执行省上药品和耗材招标采购、流通、使用等方面改革政策降低的费用,主要用于提高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40%,公立医院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自主进行收入分配,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以及支援基层和贡献突出人员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区财政局、区卫健局、区医保局

22.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医教协同,加快学科带头人培养,对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以上学历临床医师,按照规定接受规范化培训。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特岗试点。严格落实乡村医生准入、退出和绩效管理制度,继续安排培养大专村医,试点推行乡村医生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稳定推进乡村医生队伍职业化建设。到2020年,力争使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中心卫生院每万服务人口都有2名全科执业医师。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区人社局、区委编办

23.创新医疗卫生人才发展。制定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发展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卫生人才队伍结构。认真落实国家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纳入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的各项规定和优惠政策。加大基层人员激励力度,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制度,稳定骨干人才队伍。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区人社局、区财政局

(六)强化政府主体责任。

24.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全面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符合规划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以及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紧急救治、支农、支边公共服务等投入政策。全面掌握医院、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负债总量,采取多种渠道,逐步偿还和化解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历史债务,逐步降低医院资产负债率。

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卫健局、区医保局

(七)切实加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

25.加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依托区居民健康信息管理平台,搭建区域卫生健康信息虚拟专用平台。完善医疗机构信息化系统,优化服务流程,推进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系统应用,规范远程诊疗、检查检验、用药等服务行为。实施健康医疗信息惠民行动计划,推进智慧医疗建设。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区工信局、区医保局

四、时间安排

(一)启动实施阶段(8-9月)。依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区域综合医改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及省、市《区域综合医改试点工作方案》,结合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区域综合医改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工作路径,完成时限、考核指标,按照方案进行安排部署。

(二)深化推进阶段(9—10月)。按照总体要求,全面实施各项改革措施。

(三)完善提升阶段(10月以后)。按照2020年、2020年两个时间节点,认真总结区域综合医改试点工作,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提升改革水平,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加强医改工作领导,层层落实责任,严格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根据综合医改试点方案和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区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要切实把医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统筹协调医疗、医药、医保工作,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明确年度目标和时间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财政投入,完善补偿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强化政府推进综合医改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各级财政主导的多元化卫生投入机制。转变投入方式,完善补偿机制,切实保障综合医改试点工作落到实处。

(三)增强部门合力,统筹推进实施。围绕国家、省深化医改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顶层设计,突出政策导向,紧密衔接省医改政策措施,形成叠加效应,统筹推进实施。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形成推进落实各项改革任务的工作合力。

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篇8

关键词:绩效工资 审计 评价

2009年10月1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开始在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同时实行规范性津补贴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基层医疗机构实施绩效工资改变了过去的分配方式,但能否对医务人员起到激励作用、能否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关系绩效工资改革成败的关键。绩效考核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根本机制。

由于绩效工资具体发放办法和标准由基层单位自主确定,原则上要求拉开差距,奖勤罚懒、调动职工积极性。作为卫生行业主管部门如何对基层医疗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和结果进行审计评价,亟待有一个规范的模板。下面仅以我个人对绩效工资审计方面的总结,与大家作一个探讨。

一、程序是否合法

一是绩效工资考核方案是否经过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因工资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属“三重一大”范畴),看相应会议记录是否有单位职工代表签字画押;二是是否经过主管部门审批,看有否主管部门盖章的批复文件;三是是否在显眼的地方向全体员工予以公示,看有否相关公示的影像资料。

二、内容是否合法

一是绩效工资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影响公平公正,领导考核得分与一般职工考核得分差距是否过大,(要求规范分配程序,对单位主要领导收入分配进行监督管理,领导与职工收入差距应控制在5倍以内)。二是考核指标是否科学,是否具可操作性、是否以服务数量和质量为指导思想建立考核指标。三是考核指标是否违反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九不准”明确归定,不得“向科室或个人下达创收指标,将医疗卫生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不得“在药品处方、医学检查等医疗服务中实行开单提成”。四是考核指标来源是否科学,量化指标的提供者是来源于相关责任科室还是来源于HIS系统(医院收费管理系统),是否有无关第三人和分管领导进行复核。有的基层单位医生的业务工作量直接以科室主任统计数据为准,科室主任作为绩效考核的实际受益人,难免会在数据统计上加上主观性,所以还应有无关第三人参与核实。

三、符合性测试

无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单位的绩效工资方案做得如何完美无瑕,无可挑剔。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乏弃方案于不顾的基层单位,考核意见仅以领导意见为准,考核得分,以领导说了算,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既使职工怨声载道,也失去了公平公正,为防止这种阳奉阴违、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我们有必要对绩效工资方案进行符合性测试。具体方法是:

第一, 抽查一个月的绩效工资,核算职工奖励性绩效是否严格按考核文件和相关数据进行计算。举例:某疾控中心,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第七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确定中心×××为一线业务科室,其工作人员增设0.1的科室责任风险系数……为克服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一线业务科室应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凡考核周期本科室工作人员(科长、副科长除外)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以最低为基础计算,最高和最低差距低于 10%(不含10%)的,下一个考核周期本科室全部职工不增设风险系数”,经审查,该中心奖励性绩效实际核算资料反映出一线科室工作人员(科长、副科长除外)之间差距均低于10%,下一个考核周期一线科室全部职工仍较其他科室职工多10%科室责任风险系数。某乡镇卫生院科室绩效考核评分制定有详细的评分细则,但没有作为评分依据的佐证资料。如评分细则中“工作成效群众满意度10分,满意度90%为达标,每下降1%扣0.1分”,2013年9月,其医技科的科室考核测评表中有此项扣1分,但是却没有提供服务人群满意度调查表等佐证资料。以上资料说明在执行绩效工资过程中基层单位存在执行不到位,未严格按照方案考核评分情况。

第二,对每月绩效工资进行加总,测算是否超过单位年绩效工资总量。基层单位年绩效工资总量是根据单位人均绩效和编制人数由人社局进行核定,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后绩效工资差额由财政补助,如果基层单位绩效工资发放脱离了总量控制,肆意发放,势必失去了“削峰填谷”“限高托低”的作用,从而也加大了财政负担。

第三,抽查会计凭证,是否有滥发津补贴行为。绩效工资实施以收支两条线和规范津补贴为前提。检查基层单位在实施绩效工资后是否还有以职工福利、差旅费等实物或现金形式变相发放津补贴的情况;检查单位工会账户,是否有不合理大额现金支出;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有没有账外私设小金库。例如:将工会活动室出租给他人开麻将馆,收取定额租金,遇节假日则将租金用来发放职工福利。收取牙科医疗收入不存入财政专户,滞留单位小金库以期私分。

四、对绩效工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单位在实施绩效工资后有没有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有没有提高医院诊疗人次,入出院人次。有没有提高社区居民或患者的满意度。审计方法:调取HIS系统数据查询诊疗人次和入出院人次数、制作满意度调查问卷。

五、其他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是查看绩效工资核算资料和相关佐证资料是否完整。是否装订成册,妥善保管。二是单位领导和职工是否配合。如单位在接受审计时,领导人员和财务人员、人事干部等态度暖昧,说话模棱两可,以不清楚不晓得,资料灭失为由进行搪塞,拒不配合审计检查,对于这样的单位十之八九有问题,应重点予以审查。

参考文献:

[1]绩效工资将助推三大医改措施启动[N].第一财经日报 9月14日讯

[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2009-09-03 07:59:52来源: 网易财经

上一篇:端午节的民俗文化范文 下一篇:安全教学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