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安排范文

时间:2023-11-11 08:04:37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安排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安排篇1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及实施范围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和非营利性运行途径。建立优质、高效的县域公立医疗龙头、医疗教学科研培训基地,探索县级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创新,加强内部管理,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完善服务体系,健全保障机制,促进我县县级公立医院健康、持续发展,逐步实现医疗资源均等化。

(二)工作目标

县级医院积极发挥龙头作用,县人民医院五年内达到三级医院规模,县中医院继续巩固扩大二级甲等中医院建设成果,县妇幼保健院积极创建二级甲等专科医院,深入推进县镇一体化管理,不断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三)实施范围

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即: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

二、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县级公立医院服务体系

1、加强医院规划和建设。结合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借助公立医院改革之东风,抢抓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机遇,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科学编制,合理规范门诊和住院科室设置,增加门诊科室设置,积极探索并完善缓解和方便群众就医途径,提升技术与管理水平。县人民医院要紧紧抓住新建搬迁机遇,力争五年内达到三级医院规模,床位设置500张;县中医医院完成门诊综合楼建设,力争尽快投入使用;县妇幼保健院完成住院楼装修等工程,各项业务全面开展。

2、明确医院功能定位。县级公立医院作为全县医疗中心,充分发挥对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引领作用和农村三级网络的龙头作用,主要承担基本医疗服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危、急、重症病人救治,重大疑难疾病的初诊、处置和转诊,适宜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以及乡镇卫生院等卫生人员教学培训和技术指导。

3、实施县镇一体化试点,建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机制。结合我县实际,分步推进我县县镇一体化管理工作,建立与省、市三级公立医院之间,与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均等化。以县人民医院结对帮扶哑柏中心卫生院为重点,积极实施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以县中医医院结对帮扶终南中心卫生院为辅,不断探索适合我县县情的县镇一体化管理路径;以县妇幼保健院结对帮扶马召中心卫生院为第三梯队,借助我县成功经验,随后跟进。探索组建县公立医院医疗集团专家团,开展集团专家会诊、知名专家下乡坐诊、双向挂职锻炼、定期进修、全员培训等措施,团队式帮扶,推进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着力提高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4、用政策引导群众合理就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要合理提高多发病、常见病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引导群众在基层就近诊疗,实现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方便群众,减轻县级医院诊疗负担。

(二)完善公立医院管理机制

1、加强行政管理,提高服务效能。公立医院要按照改革的内容,突出医疗质量和服务流程,在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医疗水平、规范医疗行为上下功夫,创新工作思路,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2、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一是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在公立医院选择合适病种逐步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行为,规范诊疗流程,治理过度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二是全面落实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切实规范护理服务。创新护理管理模式,减少护理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使护理资源得到优化重组;强化护理质量意识,提倡护理特色服务,建立医院整体的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规范操作流程,保障护理安全。三是认真落实三级查房、院长行政查房和执业药师临床查房等核心制度,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四是落实医疗质量月分析评议会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医疗事故个案进行剖析,帮助医务人员提高水平。全面开展医生用药量、抗菌素使用量、青霉素占抗菌素比例、住院病人自费比例“四个排队”评估工作。五是开展预约诊疗服务。通过预约诊疗服务,畅通急诊绿色通道,优化服务流程,按病情分类诊疗等措施,努力缩短病人等候时间。

3、深化公立医院后勤管理模式,提升后勤管理效能。积极探索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推行后勤管理社会化。将医院的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物业管理、餐饮服务、安全保卫等后勤管理逐步推向社会,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后勤管理效能。

4、落实二级医院检查结果互认。全县二级医院检查结果互认,医务人员要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原则,认真执行同级医疗机构之间、下级医院对上级医院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简化患者就医环节。

5、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逐步建立符合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把住院医师培训作为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培养的必经环节;逐步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制度和配套政策。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6、加大人才引进及培养力度。结合我县实际,将人才引进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和医改工作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简化招聘程序,积极组织引进。2011-2013年,为县级公立医院每年招聘50名专业技术人才(副高以上职称、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大专学历以上医护人员),充实县级公立医院技术队伍,争取三年内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0%以上,加快后继人才培养步伐。

7、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业务骨干培训,完善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重点的培训制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骨干人才,到市级三级医院学习进修,不断提升业务人员专业素质和临床诊疗能力。

8、强力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公立医院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确保5月份完成县医院整体搬迁;县中医院门诊综合楼7月底前完成主体封顶,年底投入使用;县妇保院4月底前完成住院楼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正常投入使用。继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确保县级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的完成,在全省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中走在前列,发挥公立医院应有的作用,同时增加医技人员、门诊科室、床位设置,扩大就诊人数,达到大病不出县,就近治疗,减少患者进城或出境就诊,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三)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

1、科学合理确定公立医院机构编制。依据《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8)》,合理核定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人员编制,建立合理的人才补充机制,分三年基本解决公立医院临床、医技、护理等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

2、探索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办医改主体,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探索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法人管理职责,重大决策、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须经医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执行。实施院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完善医院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推进医院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3、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的人事管理制度。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打破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同时提高医院临聘人员待遇,稳定临聘人员队伍。

4、完善公立医院分配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合理确定医务人员待遇水平,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适当拉开医务人员收入差距,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重点倾斜,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四)健全公立医院的监管机制

1、实行全行业监管。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服务监管职能,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管机制。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依法实行全行业监管。

2、加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安全质量监管。充分依托现有卫生监督管理体制,由卫生监督所成立医疗质量评价组织,抽调具有较高诊疗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的专家,对医疗质量“四合理”进行监督检查。每半年开展一次医疗质量安全评价工作,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3、加强公立医院运行监管。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健全财务分析和报告制度,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监管。建立健全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和医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对公立医院的监督作用。全面推进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强化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制约作用,依照协议对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进行监督,并纳入公立医院考核和评价内容中。

4、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建立以司法、法院、公安等部门为主体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负责调解医患纠纷和协助患者进行医疗事故责任鉴定。积极发展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积极开展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积极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

(五)积极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格执行药品“三统一”政策

按照省公立医院改革要求,在县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逐步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基本药物使用率,不断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保障用药安全,逐步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引导医务人员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减轻广大患者负担。2011年,县医院、县中医院按照省、市药品“三统一”政策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贯彻执行,逐步提高基本药物使用率。

(六)强化信息化建设

1、提高医院信息化水平。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通过改革现有的就医流程,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实行“医疗一卡通”,方便患者就医。

2、逐步构建县域卫生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建立医院之间、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及医保经办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构建便捷、高效的医院信息平台,为全县县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奠定基础。

(七)完善政府保障责任,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1、落实政府保障支付制度改革

进一步推行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着力解决看病贵问题。对无主病人、五保户、贫困户,落实医疗救助,解决低收入人群医疗费用;推广就医“一卡通”办法,基本实现参保人员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及时结算。提高中医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在原报销比例的基础上提高10%,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2、加大政府投入

(1)提高公立医院在职人员工资待遇,不断调动公立医院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今年,县财政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在去年定额补助基础上适度增加。今后,根据省、市医改工作政策逐年提高补偿比例。

(2)进一步完善急救网络建设。以县急救中心为龙头,向乡镇卫生院延伸,建立急救网点,每年由县财政列支20万元,用于强化急救设施建设。

(3)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政策,按照有关规定落实药品统一招标采购,探索实施零差率销售工作,逐步提高基本药物使用率。县财政根据省、市规定给予必要补助。

(4)建立优秀人才奖励机制。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县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优秀人才。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30日前,成立组织机构,调查研究,讨论分析,制定实施方案,对县级公立医院安排部署;

(二)启动阶段:2011年4月1日——5月15日,学习研究《实施方案》,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包括财政投入、理事会职能、医疗服务、医院管理、人事分配制度等);

(三)实施阶段:2011年5月16日——2011年10月31日,宣传、贯彻、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全面进行改革;

(四)调整总结阶段:2011年1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召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研讨会,讨论分析改革存在问题,调整相关政策,制定相关评估方案;2012年2月15日前,对改革进行全面评估,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为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寻求路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医改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统筹协调、指导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及改革的日常工作。具体组成如下:

(二)强化部门责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从改革大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明确工作任务,认真履行职责。发改委负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综合协调,把公立医院的发展列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好公立医院基本建设项目的储备,根据需要安排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争取中央、省市政府资金的投资。财政、审计部门负责审核、落实公立医院的补助资金,监督财务收支运行情况。卫生局负责公立医院改革具体内容的制定,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盈利性与非盈利性分开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做好对公立医院的监督管理、考核、评价,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工作。编办要按改革的有关政策,对县级公立医院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进行核岗、定编,解决编制问题。人社部门要优化医疗卫生单位专业人才用人机制,畅通绿色通道,扩大卫生部门用人的自,不断创新用人机制。物价部门负责公立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的审核监督。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药品质量安全监管。民政部门制定大病救助和慈善救助政策及相关工作。司法部门负责调解医患纠纷和协助患者进行医疗事故责任鉴定。各相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认真履行好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县级医院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三)加强舆论引导。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舆论引导,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矛盾,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及今后的所有公立医院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安排篇2

【关键词】公立医院; 改革背景; 医院文化建设

引言

公立医院在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不断的创造良好的医院关系,从而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这就需要医院提升文化建设,加强公立医院的文化建设可以提升整个医院文化环境,对整个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概况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其相关配套文件陆续出台,新一轮的医改拉开大幕。而公立医院改革成为了此次医改的重点、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2010年2月23日,《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标志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正式启动。由各省(区、市)分别选择1~2个城市或 城区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重点围绕完善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加 强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全国共有16个城市入选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的城市名单。

而为了对《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相关工作安排的进一步细化,2011年3月7日,《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发 布,明确提出了开展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在全国推行惠民便民措施、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推进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等五项改革重点任务。截至目前,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已经时间过半,各试点城市对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形成了各具本地特色的改革模式, 但改革还在深入进行下去。

二、新医改背景下文化建设对我国公立医院的重要性

(一)公立医院缺失公益性,市场化严重

在医院改革的大背景下,新改革对公立医院提出以公益性为主要的行为准则,要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医务人员要将病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提升服务质量,规范自身的医疗行为。作为公立医院要调配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要追求二者的平衡发展。但是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医疗市场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监制体质不健全,财政补贴不到位等,这些问题都将公立医院推向了极力追求经济利益的道路。

在新的医院改革的政策中要求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因此公立医院要提升对社会效益的重视程度,要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全心投入到为患者的服务当中。在日常的就医过程中,医生和患者之间往往是不对等的,在很多医务工作者观念中认为患者是让自己来看病的,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患者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发达的医疗环境下,在精密的医疗器械的辅助下,很多医务工作人员都只是单纯的依靠一些检测报告来进行病情的判断和开展治疗,在很多时候忽略了患者自身的感受,服务意识相对薄弱,对病人缺少一定的关怀。

(二)市场竞争中的粗放式管理方式

在新的医疗改革政策已经明确表明,要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要大力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要形成多元化的医疗市场环境。但是在现有的医疗市场下,公立医院还是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下,公立医院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占优势,然而非公立医院创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所以在新的医改下,公立医院可以借鉴非公立医院的管理方式,比如绩效考核、薪酬分配体制等。在这些管理体制下更好的实现市场的激励机制,从而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相应的作用。

三、对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的医院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医疗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要求有良好的医疗治病的环境和更安全的医疗技术和素质。整洁舒适的就 医环境,不仅能给患者带来身心的愉悦,也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先进的设备则有助于医院提供更全面和科学的诊疗服务。因此,在当前各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应 该抓住公立医院改革的时机,积极有效的利用政府投入,积极培养人才,改进医疗条件,优化服务环境,改善基础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舒适、安全、完善的医 疗。

(二)重塑规章,进行制度文化创新

由于当前公立医院的趋利性倾向,使得医院的规章制度也产生了偏移,更加侧重于确保医院自身经济收入。这也是造成医患矛盾突出的原因之一。而 如前所述,此次公立医院改革在医院的运营与管理方面有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措施,医院可以在这些指导性的政策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大胆创新,以维护公益性为核 心来制订最适合本院的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用这些规章制度规范医疗行为,有效激励员工,维护广大患者的利益,提高服务质量。

(三)明确公益性,创建和谐医院

公立医院在这次的改革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在公立医院的改革中将重心放在文化建设上,帮助医务工作人员进行思想上的改变,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转化成为广大患者全心全意的服务上面。在这个改变当中需要各方面的支持,比如政府补偿机制的变革、管理机制的转变。公立医院自身具有比较完善的物质条件,所以在一些政府相关的支持下,进一步进行精神文化方面的引导,要正确的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要把握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对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形成医院精神、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起到关键的作用,使医院步入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良性轨道。

(四)加强医院的内部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

现在的医疗行业中出现很多私人门诊,这样的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公立医院不能够一直采用传统的管理办法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探寻适合自己的管理体制。这就需要医院的管理人员和医务工作人员都拥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在这样的理念的支撑下才能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服务和危机意识,从而不断的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医院形象和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文化建设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势在必行。公立医院进行文化建设,提升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医院加强文化建设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将意识层面的精神转化成实际行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病人,提升医院的口碑。

参考文献:

[1]胡恒丽,张兴荣.我国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政治学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3(02).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安排篇3

一、年医改工作进展情况

1.基本医疗制度得到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参保人数超过12.6亿人,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4.29亿人,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问题基本解决,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8.34亿人,参合率市区稳定在90%以上;二是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120元,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5%、60%和60%,80%左右的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地区开展了门诊统筹,启动了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儿童重大疾病保障水平的试点工作。三是基本医疗保险经办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90%以上的统筹地区首先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区内就医费用的及时结算。

2.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稳步推进。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基本药物采购指导意见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意见。全国已有60%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安徽、江西等八省(区、市)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开,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群众基层就医的药物负担明显减轻。

3.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2009和年中央安排资金共支持了近1877个县级医院、5169多个中型乡镇卫生院,2382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11250个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基层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同时,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队伍建设规划启动实施。

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取得了初步成效。两年共有56万贫困白内障患者接受了扶贫手术,6000多万儿童接种乙肝疫苗,8000多万老年人得到了健康检查,4000多万慢性病人获得了免费健康服务。

5.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实施,16个重点联系城市和各省区市试点单位启动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不少地方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的文件,为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办医提高了政策保障。

总体来看五项重点改革秩序稳步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行性得到明显提高,广大基层群众日益享受到医改的实惠,社会各界对改革普遍支持很认同,同时改革也存在问题,主要是各地进展不平衡,尤其是新机制的建设还相对滞后,距离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对这些问题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改革中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

二、年主要工作安排

1.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保障和服务水平。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合率均提高到90%以上,提高各级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着重从三个方面提高保障水平,一是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二是扩大门诊统筹实施范围,三是提高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

2.着重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的全覆盖。一是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二是建立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逐级构建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三是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长效稳定的多渠道补偿机制,体现绩效的分配激励机制。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对村医的补助和扶持政策。

3.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启动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全面完成既定的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任务。启动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信息化建设,出台全科医生制度文件。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实现两年内每个基层医疗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

4.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人群,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完善并严格落实九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服务标准、操作规范和考核办法,进一步扩大覆盖人群和服务内容,做好农民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完成补种乙肝疫苗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5.加大改革力度,力争形成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路子。一是以试点城市为重点,加大综合改革力度,力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二是积极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着力提高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三是大力推广便民惠民措施,加强医院内部运营管理。四是扩大职业医师多点执业试点;五是落实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安排篇4

关键词:公立医院;改革;财务管理;发展

县级公立医院是公立医院体系的网底,是县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是连接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枢纽,承担者区域内近70%人口的医疗服务任务。近年来,我县公立医院有了长足发展,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面临着医疗费用高,医疗人才匮乏,队伍不稳等问题,亟待采取综合措施予以破解。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统一安排,我县即将拉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帷幕。

公立医院改革内涵体现了强化医院财务管理的要求,同时公立医院改革无疑对医院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

《浙江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确定了以推进“四项改革”、建立“四大机制”、促进“四个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思路。

1.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切入点,同步推进四项改革

(1)改革药品加成政策。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严格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重。这是整个综合改革的基础和核心。

(2)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按照医药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通过医院内部适当消化后,调整手术费、治疗费、护理费、诊查费、床位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与医保、卫生、财政政策同步调整,调价总量不超过药品差价总量,不得增加患者实际医药费用负担。

(3)改革医疗保险结算和支付方式。实行总额控制下的多种结算方式,包括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或按人头付费。发挥医疗保险政策调节作用,引导病人合理就医。建立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超支分担、结余奖励”的制约与激励机制,发挥医疗保险对医药费用尤其是过度用药的制约作用。

(4)改革财政投入政策。加大医保资金财政保障力度,对于因政策调整造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赤字的,由财政予以“兜底”;完善县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补助、公共卫生任务补助、符合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等方面的财政补助政策;加大对精神病、皮肤病等专科医院因改革导致政策性亏损的财政补助力度。

2.以改革运行机制为着力点,同步创新四大机制

(1)建立医院经济运行新机制。通过改革“以药补医”机制、调整收入结构、增加财政投入,优化县级公立医院经济运行,促进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2)建立医院内部管理新机制。提高县级公立医院管理水平,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运行效率,严格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强化成本核算,提高县级公立医院竞争力。

(3)建立上下联动协作新机制。在省内全面建立城市医院与县级医院长期稳定的对口协作机制,不断深化县乡医疗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推进县域内医疗资源共享,落实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制度。

(4)建立医院人事管理激励新机制。建立健全院长负责制和院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以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并体现激励导向的人事分配制度,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

3.以提高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为出发点,同步实现四个提升

(1)提升医务人员积极性。通过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和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院人事和分配制度,稳步提高医务人员尤其是一线医生、护士及技术骨干的工资收入,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2)提升管理水平。通过院长职业化管理培训,提高院长的管理能力,完善对院长的分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严格医疗技术、医疗行为管理,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管理能力。

(3)提升服务能力。通过加强县级医院基本科室建设、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县级医学龙头学科和区域专病中心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4)提升群众满意度。通过实施惠民便民措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围绕降低就医费用、优化诊疗流程、改善就医感受等,提高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二、切实强化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为公立医院改革保驾护航

1.规范财务预算管理,强化预算对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的约束力

(1)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预算管理要排除人为因素,用制度去管人和事,必须对预算制度、责任、指标、费用、定额等各方面进行细化。通过硬性的制度安排使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成为一种规范。但现在有的医院预算管理大多流于形式,预算执行主观随意性很大,资金运营效率较低。财务预算缺乏刚性的主要原因是:预算管理还仅仅是财务部门的管理行为,没有提升为医院全局性管理行为,财务预算编制的方法和程序不规范、不科学;财务预算的执行没有形成制度性安排。

(2)强化预算对医院经济运行的约束力。首先经过规划、分析并通过量化数字编制预算,使预算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控性。二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任何人都不能背离预算安排,不得无故追加预算,也不得突破预算的限额,要保持预算的严肃性。必须追加的预算要经过领导小组研究后按规定的程序追加。三是经过全员参与预算编制,使部门之间、各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以达成共识,减少预算执行的障碍。四是预算要促使资源有效地运用,避免资源浪费与无效率的开支,预算是以量化方式来表明管理工作的标准,其本身具有考核性,根据预算执行情况跟踪问效,使工作绩效的考评真实可靠。最后,通过制度去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使每个员工都认识到:预算指标是刚性的,应不折不扣地认真贯彻执行。这样从制度上保证了预算的指导性、保障性、权威性和制约性,确保医院财务安全,使财务管理贯穿医院经营的每个环节。

2.强化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管理有效性

在公立医院经济活动中,重大投资、采购等活动因其资金需求量大、周期长而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控制点。医院财务部门对基建工程、医疗设备购置、大修理等项目的资金支出,从立项着手,参与事前论证、预算编制、费用审核等,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财务部门参与重大财务经济事项活动运作,不仅使各项资金支出都掌控在预算范围内,还进一步确保了资金运作的规范、安全和有效。

3.完善成本核算,实行全成本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实行成本核算是医院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医院财务管理应加强以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成本管理。医院成本核算不仅仅是为了核算资金,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一经济手段,提供医疗服务全过程和医院管理各个部门全方位的成本信息,并预测和掌握未来成本水平及其变动趋势,把医院管理中的未知因素变为已知因素,减少盲目性。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科室成本核算办法,包括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组织和成本管理网络;建立成本责任考核体系、成本分析评价体系和成本信息反馈体系,规范核算收入、费用项目,从而实现各项成本的规范化管理。

医院成本管理是指以医疗行业的战略规划为最高准则,以医院战略目标为具体依据,科学制定医院成本目标;通过成本策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以真实、全面反映医院成本信息;运用成本评价与考核、成本改进、责任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等手段,全面实现医院成本目标。

所谓全成本管理是指医院的成本管理不是简单而静态的成本核算,而是从不同角度,以各种成本进行全方位考察,实行全过程控制。全成本管理的目的是控制支出,节能减耗,降低服务成本和运营成本。首先,成本核算通过成本分析评价和成本控制,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构建低成本运营优势。其次,成本控制可根据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对材料消耗、公用支出、人员支出及设备购置等进行超前控制,达到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的目的,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为医院价格竞争和价格决策提供支持。另外,全成本管理还是提高医院内部管理效率的有效办法,对重新定义医院财务管理职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管理办法,包括建立成本核算组织和成本管理网络,规范核算单位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建立成本考核指标,开展成本效益分析评价工作都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实施医院全成本管理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医院领导要改变“重收入,轻成本”的旧观念,把全成本管理纳入医院重要议事日程,树立成本效益原则,改变粗放型经营方针,建立成本核算所需的各项基础工作体系,逐步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网络化,以支持全面成本管理工作深入开展,真正把增收节支、勤俭办事的方针落到实处。(2)开展医疗成本预测,掌握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动趋势,使医院管理都能够选择最佳方案,做出科学决策,对大型设备购置、大型基建项目建设及引进新的诊治手段等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将投资回收期、净现值、折旧率等成本评价指标与成本预测值进行分析比较,评估投资效益。(3)建立和完善各项费用的开支标准和审批制度,实行财务审批“一支笔”,有效控制不必要的开支。

4.增强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

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医院搞好经济管理工作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前提。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务组织管理制度、会计基础工作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工程项目控制制度、对外投资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在医院财务管理中尽管制定了比较系统的财务会计规章制度,但是在运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尽完善的地方,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对各个财务会计业务风险点的控制,可以明确责任,加强自律,提高 核算质量。强化流程管理可以更好使内部控制制度互相衔接又互相制约,使整个业务管理系统达到点面结合。加强风险预警,及时评估、预防、控制和分散财务风险,在实现经济业务顺利开展的同时力求化解财务风险或实现损失最小化。

5.加强医院财务活动的分析和评价

医院进行财务分析既是对自己的财务活动的总结,又是财务预测的前提,在医院财务管理的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医院有经济关系的各方,都迫切地需要获得医院的财务信息,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因此,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由班子成员及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财务分析会,对预算执行情况、收支变化情况、每人次收费情况、百元收费成本情况、工作量变化情况、百元固定资产收入情况、固定资产收入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对医院的经济运行质量进行系统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拿出解决方案。以便更好地改进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各种经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6.强化医院财务管理网络化的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于医院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医院财务管理网络系统一般由药品管理系统、收费管理系统、后勤供应及计划财务管理系统等组成。各系统既独立完成各自的工作,又互相监督牵制,构成医院完整的财务管理网络化体系。通过医院财务管理网络化建设,加强医院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使信息资源共享,为医院领导层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财务指标,真正实现医院经济核算的现代化管理。

7.全面提高公立医院财务人员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会专业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变化。财务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优劣,医院财务工作千头万绪,量大而具体,专业性极强。因此,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责任心强的财务干部队伍尤为重要。要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首先要抓好财务人员政治教育,把牢思想根基,并结合医院财务工作特点和人员思想实际进行“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等方面教育,紧紧围绕当好参谋、出好点子,勤俭节约、科学理财上下功夫。二是医院要加大财务人员培训,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征兆,为领导及时提供决策信息,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只有兼顾好各方面关系,既要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使患者的医药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又要调动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才能使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真正实效。衡量成功的标准有三条:群众能否得实惠,医院能否得发展,政府能否得民心。群众能否得实惠,一方面体现在较低的门诊均次费用和住院均次费用,另一方面,体现在群众是否获得较高水平的服务。医院能否得发展,既体现在硬件方面的发展,也体现在软件方面的发展。医院发展了,服务改善了,群众满意了,医院及员工也满意了,而政府在仅仅增加有限的财政投入后,又获得了民心,自然是满意的。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要实现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还是要实现政府得民心。都离不开公立医院切实而有效的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安排篇5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仅仅是卫生领域的问题,它已经是涉及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全局性问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败不仅关系到我国13亿人口能否享受基本医疗服务,而且关乎科学发展、和谐社会能否实现,可以说医改问题不单单是一个经济、社会层面的问题,它更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体现着执政党的水平和智慧。医改到底成效如何?目前存在什么主要问题?下一步应该怎么办?这一问题备受湖南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受政府有关部门委托,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了政府主管部门如省发改委、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和社会保障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物价局等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株洲市、长沙市、宁乡县等医改试点城市与单位;省、市、县医院,乡镇、社区卫生院,村卫生室等不同层次医疗卫生机构,从我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城乡居民的满意度四个方面,对我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进行客观评价,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城乡居民的意愿和诉求,紧紧围绕医疗卫生服务的三个供给主体,从政府公共卫生投入的保障机制、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湖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1.1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现行的医药卫生体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立的。期间虽经过多次调整,但总体框架和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即建立在计划经济之上的,以政府集中管理,国家和国有、集体医院承担完全责任为特征的制度模式,很大程度上移植了需、供、保、管四方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前苏联模式。

1.1.1统收统支阶段(1949~1955年)建国初期,国家对公立医院主要实行“统收统支”,即收入全部上交财政预算,支出全部由财政预算安排,可以算是现在提出收支两条线管理。

1.1.2差额补助阶段(1955~1960年)1955年9月,卫生部、财政部了《关于改进医疗财务管理的联合通知》,对医院实行“全额管理、差额补助”,即医院收支全部纳入国家预算,财政按医院实际收支差额拨款补助,年终结余全部上交。

1.1.3定项补助阶段(1960~1979年)1960年2月,卫生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决定从1960年起,对卫生部门所属医院实行“全额管理、定项补助、预算包干”即包工资的办法。包工资的范围包括医院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和工资总额l%的福利费、2%的工会会费,其他仍由医院收费解决。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机制也是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医疗模式,符合当时的经济社会体制和发展水平,使当时短缺的医疗卫生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很低的情况下,用仅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较好地满足了社会最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改善了国民健康水平。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阿拉木图召开的会议上,曾将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推崇为世界范围内基层卫生推动计划的典范。这一时期的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医药卫生资源严重短缺。由于国家大包大揽,投入不足,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匮乏,农村缺医少药现象严重,一些疾病得不到有效防治,群众看病难、住院难问题突出。据统计,1978年我国人均医疗卫生费用仅12元。二是卫生服务效率低。全面计划经济和行政干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造成公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卫生服务的水平低。三是资源分配不均和浪费现象突出。地域、城乡差别导致的问题比较严重。国家包揽的公费医疗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无病拿药,小病大看”的现象,存在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

1.2改革开放以来的医改历史

1.2.1第一阶段(1978~1984年)本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同时,也包括培养相关人员业务技术,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等内容。197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同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接着又开展了“五定一奖”和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的办法,并展开了试点。1982年卫生部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对医院相关工作要求。在加强对医院管理的同时,也开辟了医疗主体多元化的先河。1980年,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准,这为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

1.2.2第二阶段(1985~1992年)1985年可谓是医改元年,正式启动医改,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标志事件有两个:一是1985年1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部署了全面开展城市卫生改革工作;二是同年4月,《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拉开了医疗机构转型的序幕。1989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物价局、国家税务局《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文件提出:第一,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第二,开展有偿业余服务;第三,进一步调整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第四,卫生预防保健单位开展有偿服务;第五,卫生事业单位实行“以副补主”、“以工助医”。特别强调“给予卫生产业企业三年免税政策”。进一步提出通过市场化来调动企业和相关人员积极性,从而拓宽卫生事业发展的道路。

1.2.3第三阶段(1992~2000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当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卫生部提出的“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刺激了医院创收,弥补收入不足,同时,影响了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发挥,酿成“看病问题”突出的后患。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推进卫生改革的总要求,在医疗领域主要有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卫生管理体制、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等。成为这一轮改革的基调和依据。

1.2.4第四阶段(2000~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2月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卫生部等8部委《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后陆续出台了13个配套政策。2000年3月,宿迁公开拍卖卫生院,拉开了医院产权改革的序幕,有一百多家公立医院被拍卖,实现了政府资本的退出。2001年无锡市提出了托管制的构想;有关部门在地方进行“医药分开”的试点,按照“医药分家”的模式将药房从医院中剥离,但未获得重大进展。本阶段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受到重视,2000年12月卫生部印发《关于2005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目标的意见》等系列政策。2006年国务院密集出台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等系列配套政策,为社区卫生组织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1.2.5第五阶段(2005年至今)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逐渐淡化,追求经济利益导向在卫生医疗领域蔓延。卫生系统内部市场化争论公开化的标志性事件是7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出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报告认为: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9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医疗体制并没有帮助到最应得到帮助的群体,特别是农民,所以结论是医改并不成功。这一结论印证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吴仪批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2005年成为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起点。卫生部开始尝试制定《关于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卫生事业的性质,强调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2006年9月,成立了由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国家发改委主任和卫生部部长共同出任组长,新一轮的医改正式启动。2007年年初,医改协调小组委托6家机构进行独立、平行研究,为决策提供参考,后来增加到9家机构;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组织召开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对医改方案进行评审。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中国特色卫生医疗体制的制度框架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在新时期对卫生医疗体系构成的全面概括。

1.3湖南医改历史上的有益探索建国以来湖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乡镇卫生院、农村医疗卫生改革、中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探索,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全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3.1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1986年4月9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改革和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决定改革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由县卫生局主管改由乡镇主管,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网的建设。1987年5月2日,湖南省卫生厅制定《湖南省乡镇卫生院“三管三有”建设标准》。“三管”即管本乡(镇)预防保健、管医疗工作、管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三有”即有基本的工作用房、有相应的预防设备、有为病人服务的必要的生活设施。1988年5月2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加快和深化医疗卫生单位改革。9月16日,湖南省卫生厅印发《湖南省农村区(中心)卫生院“三配套三提高”建设标准(试行)》。要求人员、房屋、医疗器械设备配套;提高防治能力、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1992年4月21日,省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其中明确:乡镇卫生院实行县乡共管。其编制规模、人员调配、人员培训、业务和财务管理以县为主;领导班子、党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和房屋建设、设备配置以乡为主。1994年8月9日,根据《湖南省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和《湖南省一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评审细则(试行)》,省卫生厅下发《湖南省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建设标准》和《湖南省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验收标准》。1997年9月18日,省卫生厅、省编委、省人事厅下发《集体所有制乡镇卫生院转为国有事业单位的实施意见》并全省推行。1987年1月16日,湖南省卫生厅在长沙举行新闻会,宣布湖南农村卫生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贯彻落实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卫生改革的决定。4月15日~5月11日,卫生部政策研究室徐致光等和新华通讯社、中国日报等首都8家新闻单位的13位新闻工作者,专题采访报道湖南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情况。这次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改革,对乡镇卫生院实行乡镇主管便于卫生院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建设,但存在着人员配置不合理及技术局限等问题,缺乏高层次的指导。乡镇卫生院实行县乡共管不仅便于上级了解卫生院情况,而且可以加强与同级医院和上级医院的交流,及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又便于了解群众思想,贴近基层。二次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改革,对乡镇卫生院进行了较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合理分配了医疗资源,较快地促进了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农村医疗得到了较快发展,较好地解决了乡镇群众就医的问题,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1.3.2卫生医疗体制改革1960年1月1日,湖南省内卫生部门所属医院开始实行“包工资”的经费管理制度。同年5月28日,在降低医疗收费标准的前提下,省卫生厅制发省内各公立医疗机构收费试行标准。6月11日,湖南省卫生厅下发《为进一步迅速执行合作医疗的通知》。1962年8月3日,卫生部下发《农村卫生联合医疗机构和开业医生暂行管理办法》。据此,湖南执行“鼓励集体办医,允许个体行医”的管理模式,使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及个体行医者得到巩固和发展。1988年5月2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加快和深化医疗卫生单位改革。1988年,医疗卫生改革有新的突破。领导体制方面:全省2487个医疗卫生单位不同程度地实行院(所、站)长负责制,占卫生部门所属单位的50.3%。其中有99个单位公开招聘院(所、站)长。经营管理改革方面:全省有3295个医疗卫生单位实行承包责任制和技术经济责任制,占单位总数的66.8%。有11个区乡卫生院实行租赁制。完善补偿机制方面:郴州、衡阳、零陵、邵阳、岳阳等地市调整部分医疗收费标准。大部分县以上医院实行挂牌门诊,分级收费。预防保健单位实行有偿与无偿服务相结合。防保体制改革方面:全省有685个乡镇设立独立的防保站,实行预防保健一条龙管理,889个乡镇建立预防保健基金制。省卫生厅先后对承包经营、医疗质量、有偿服务、业余服务、挂牌门诊、特别病房、横向联合的管理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部分县以上医院建立了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省地两级聘请质量监督员。在湘潭医院、石门县人民医院等单位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试点。1998年3月11~20日,省人民政府组织有关单位对落实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情况进行督查。7个督查组共21人分别到14个地州市以及新宁县、湘潭县、祁阳县、攸县、望城县、岳阳县、衡山县、冷水江市、怀化市、郴州市苏仙区、安乡县、益阳市资阳区、张家界市永定区、龙山县等14个县市区、66个县以上医疗卫生单位、19个乡镇卫生院、12个村卫生室进行督查。重点为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的贯彻落实、卫生投入、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启动和农村卫生“三项建设”情况。我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领导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着手开展,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在医疗制度改革的探索中影响深远,总结出了一系列改革经验:先后对承包经营、医疗质量、有偿服务、业余服务、挂牌门诊、特别病房、横向联合的管理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部分县以上医院建立了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省地两级聘请质量监督员。

1.3.3县中医院体制改革解放前由于政府实行压制和限制中医的政策,我省中医药行业都处于个体开业情况,数量及规模都比较小,举步维艰。解放后中医药人员响应政府号召,组织联合诊所或门诊部,后陆续改制为公私合营或集体所有制的中医院。1957年3月成立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湖南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进修学校,为三位一体的全民所有制单位。1982年4月16日~23日,全国中医医院、高等中医教育会议在衡阳市召开。会议强调中医机构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湖南的中医医院工作会议亦同时在衡阳市举行。1987年1月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会议通过《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并于2月4日颁发。决定发展中医教育,加强中医医疗和科研机构的建设,扶持中药生产和进一步落实中医药的政策。1988年,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县级中医院改成集体所有制,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县级中医院的发展规划。1989年2月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要求各地切实加强中医药工作;努力发展中医教育,扩大和提高中医药队伍;加强中医机构建设;搞好中药材生产、加工和购销,提高中药质量;进一步落实中医政策,调动中医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1994年3月8日,省卫生厅印发《湖南省农村中医建设标准与实施办法》。1987年1月9日,省政府副省长王向天应卫生部邀请在全国卫生厅局长会上介绍湖南卫生改革特别中医药建设经验。同年2月13日~3月12日,新华通讯社曹光辉等专题采访湖南卫生改革情况。此次改革是县级中医院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从机构、机制、经费上保障了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调动了临床医务人员使用中医诊疗方法和技术的积极性,中医药的广泛使用,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和观念,广泛宣传普及,让老百姓主动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在社会上营造相信中医药、使用中医药、热爱中医药的氛围。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了中医药成果,成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受益者、接受者和拥护者。较快地促进了湖南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产生了典型示范作用。

1.4几点启示

1.4.1坚持卫生事业公益性,促进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准则和路径特征直至今天,虽经多次改革,我们都还没有能够使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伴随着政策的转型,市场化与行政化的争议不曾间断,于是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寻求协同成为学术界试图寻找的一个突破口,即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在具体的干预措施之间找一个更好的契合点。

1.4.2坚持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制度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同步建设和发展是医疗卫生事业实现良性循环的基础建国后我国乡村医师队伍建设、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和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初级卫生保健的典范。从改革开放至卫生改革基本“失败”的过程中看,问题虽表现为“看病难、看病贵”,但在行动策略上却是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同步。

1.4.3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以系统为重要特征的医疗卫生改革的“顶层设计”是现实的客观的需要。社会福利型医疗卫生制度和粗放经营型医疗卫生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均源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严重滞后于社会医疗卫生需求,而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也不相同。在社会福利型阶段,受社会制度的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影响和计划经济体制的规则体系制约,政府与社会动员成为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在粗放经营型阶段,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在短期下释放出来的生产效能而形成的医疗卫生机构对市场的膜拜和浅显的理解,在市场体系不完善的条件下表现出强烈的“市场失灵”特征,制度变迁的激励走向误区。当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主旋律的时候,以社会公平与医疗卫生服务公益为基本价值的新医改,在基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公共产品的假设下,以加大医疗卫生服务投入的政府主导型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成为当前制度的核心。正如制度经济学所说,“制度环境可以说是对于可供人们通过选择制度安排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增进受到特定的限制”。

1.4.4激励相容是衡量制度有效的基本准则在制度经济学的视野中,激励机制是制度变迁促进经济增长的又一个中间变量,“诺思悖论”告诉我们,制度也完全有可能成为牺牲效率的根源。在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社会福利型医疗卫生制度的初创时期,由于缺乏经济上动机,当然也避免了人们经济上的机会主义行为,以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为主要内容的声誉激励有效地促进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有序运行。而在粗放经营型制度期间,激励机制所造成的激励失当是市场化改革受到广泛批评的重要原因,所有权“虚位”和政府监管“缺位”,使医疗卫生机构的价值发生扭曲进而使短期行为普遍化。诺斯将制度定义为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这一系列规则所规定行为的预期受益是对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回应所作出的安排,这种制度需要抑制人际关系中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事实上,当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主体一股独大”的时候,当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缺乏社会公共价值引导的时候,机会主义泛滥也就成为必然。在这种状况下,技术主义思维日益盛行,管理惰性日趋严重,制度锁定在这种低效率状态下,政府主导型的公共支出的增加并不能改变这种状态,反而导致了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资金需求膨胀和居民的医疗卫生公共福利依赖,由此也提出制度创新的严肃课题。制度成为保证其他需要实现的条件,任何经济机制设计或安排都必须满足自我选择和激励相容的条件。

2医改的进展与成效

2009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迅速部署,积极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在部分领域、关键环节取得重要进展,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1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2.1.1切实加强领导,为医改有序推进提供组织保障首先,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协同推进。2009年5月,我省成立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于同年11月明确了发改委、财政厅、卫生厅等16个成员单位职责(湘政办函〔2009〕208号),加强了对医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先后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各市州、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医改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调配合的医改工作新格局。其次,各项改革措施及时出台。根据中央精神,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省先后制定出台了医改实施方案、医改重点工作安排以及18个配套文件,大部分市州出台了医改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有力地推进了医改工作。

2.1.2加大医改投入,为医改有序推进提供财力支持我省2009年拨付医改五项重点资金144.1亿元(含基数和新增数,下同),2010年拨付165.6亿元,2011年1月~4月省级财政已拨付69.6亿元。按中央和地方已明确的投入政策和预算安排看,2011年底肯定将超额完成3年新增425亿元的投入任务。我省落实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发展经费、人员经费、运行经费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经费,创新经常性收支和建设发展支出管理方式,进一步规范了补助方式和补助标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推进村卫生室建设,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保障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运行经费。

2.1.3坚持试点先行,为医改有序推进提供制度基础重点抓了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联系试点城市株洲市的改革试点工作。株洲市推行资产重组、整体转制、公私混合经营、功能转换、联合体、托管与合作、成立医院集团等多种改革模式;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实行领导年薪制、全员聘用合同制、职称评聘分离制、会计委派制、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改革举措;初步建立董事会和院务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自主经营和科学决策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和运行环境。在全省公立医疗机构逐步开展了网上挂号、预约诊疗、“一卡通”、无假日弹性工作制等服务,积极推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推广临床路径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电子病历等多项试点。2010年初,我省正式在岳阳楼区、宁乡县等4个区县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宁乡县在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配送方面实行了多项有力政策。2010年3月实行了每个卫生院只让一家公司签订配送合同的办法,签约公司没有配送权的中标产品就由卫生局出具报告,让有配送权的公司统一配送,解决了药品配送成本高、到位率低的问题。2010年湖南省先后在74个县市区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试点,试点地区群众看病用药费用明显降低,人均门诊次均费用平均下降39.74%,住院费用平均下降29.52%。国家基本药物和增补药物报销比例平均提高10%。基本药物制度已于2011年6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为了让居民享受零距离的社区卫生服务,岳阳楼区组建了52个社区全科服务团队,变坐诊为行诊,配置社区卫生服务巡诊车,做到公共卫生服务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全面推行集健康教育、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以主动服务、亲情服务、连续服务为主要特征,开展了上门访视、家庭出诊、家庭病床、家庭护理、家庭健康咨询指导、家庭健康康复等“六上门”服务。近几年来,区卫生系统有多项工作获得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表彰奖励,2010年3月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岳阳楼区召开,“岳阳楼区模式”在全省得到了充分肯定。

2.2四大体系基本建成

2.2.1全民医保的目标基本实现据统计,2010年全省新农合平均参合率达95.37%,与2005年相比较参合人口增长8.25倍;共筹集资金172.70亿元,累计补助7168.06万人次,补助支出162.11亿元;次均住院补助由2006年的685.25元增加到2010年的1294.48元,实际住院费用补偿率也由29.16%提升到了49.81%。同时,2010年湖南农村五保对象在县、乡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全额减免。2011年我省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822万人,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基本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问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80%的统筹地区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结报),新农合在100%的统筹地区、80%的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结报)。并且做好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保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推行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的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在补助城乡所有低保对象、五保户参保的基础上,对其经医保报销后仍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助。对农村五保户在县、乡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基本医疗费用全免政策。另外,开展了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2.2.2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老百姓就医看病更为方便。湖南在2009年总投资22.76亿元,在实施1195个基层医疗卫生项目建设的基础上,2010年启动1100个建设项目,其中县级人民医院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4个、乡镇中心卫生院65所、村卫生室920所、精神卫生服务机构8所,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条件。在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加强软件建设,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为乡镇卫生院招收400名定向免费医学生、招聘70名执业医师、安排870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巩固完善40个三级医院与120个县级医院对口协作关系,安排264名县级医院骨干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在岗培训乡镇卫生人员9276人次,村卫生室卫生人员4.439万人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3892人次。全省2010年为乡镇卫生院人员培训3.14万人次、村卫生室卫生培训5.25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5545人次。同时,为提高基层卫生人才的待遇,省里投资3000万元在15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公转房1500套。通过强化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进一步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模式,全面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逐步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群众就医的首选之处。

2.2.3基本公共卫生体系趋于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朝着均等化的目标迈进湖南在2009年人均15元的基础上,2010年按人均17.5元的标准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11年的标准进一步提高到24.5元;在城乡组织实施了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6个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并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惠及上千万居民。全省儿童一类疫苗免费接种由6种扩大到14种,完成了1056万个儿童的麻疹强化免疫和300万个15岁以下补种人群的首针接种。在76个农村县市区开展了常见妇科疾病免费检查,启动了国家下达的20个县区宫颈癌、乳腺癌检查项目和123个县区农村育龄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免费补服叶酸项目。从2009年4月1日开始,全省农村妇女在县乡医疗机构平产分娩实行免费。为1.1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了复明手术,完成2.2万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以及13万户地氟病区改灶,并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新农合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救助试点。开展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实行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截至2010年11月底,全省城镇居民健康档案平均建档率达到44%,农村居民平均建档率达到21%,超额完成了国家规定的目标任务。

2.2.4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基本药物体系全面实行逐步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建立了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优先配备、合理使用制度。成立了药品采购交易中心,建成了全省统一的药品采购网络交易平台,实行网上采购交易。除国家确定的307种基本药物外,还将省内增补的198种非基本药物经专家遴选后也纳入集中采购程序。组建编制为30人的省药品集中采购服务中心,明确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负责全省基本药物的集中采购和配送工作。

2.3卫生服务公平性基本实现从卫生资源配置的角度,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镇有卫生院,社区有卫生服务站,各地州市城乡居民每千人口医生数、每千人口病床数等指标的区域差别不断缩小。从卫生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改变了应就诊未就诊率、应住院未住院率较高的状况,基本实现城乡居民“病有所医”。据统计:2005年年末,长沙、衡阳、怀化三市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分别为2.11人、1.38人、1.22人,而截止2010年年末分别为2.8人、1.31人、1.34人,2005年年末每千人口病床数分别为4.41、1.93、2.31,2010年年末分别为6.53、2.77、3.47,除长沙市外,其他地市的资源配置水平差异明显缩小,其中,2010年末的每千人口医生数接近全省平均值1.56,每千人口病床数接近全省平均值3.29。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安排篇6

12、令后政府卫生投入将重点投向哪些领域?

为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各级政府都将努力调整支出结构,落实医改意见及实施方案提出的各项卫生投入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具体包括三个“完善”、一个“落实”:

一是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按照规定取得的服务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建立和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

二是完善政府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机制。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给予合理补助。大力支持医务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对其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

三是完善政府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机制。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建立和完善新农合、居民医保、职工医保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三年内,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

四是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专项补助,形成规范合理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

13、怎样划分各级政府对匠疗卫生的投入责任?

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卫生投入责任。地方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中央政府主要对国家免疫规划、跨地区的重大传染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以及有关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等给予补助。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

在医疗保障方面:政府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资金,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担。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的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给予适当补助。对城乡医疗救助所需资金,由地方政府负担,中央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在医疗服务方面:地方政府承担医疗服务机构投入的主要责任,中央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养等给予适当补助。

在公共卫生方面:各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所需发展建设支出和日常运转听需经常性支出,由地方政府负担,中央政府对公共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给予适当补助。建立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所需资金,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担。

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答》

国务院医改办强调:确保基本完成新医改提出的各项重点工作

2011年1月6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主任朱之鑫同志主持召开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国务院医改办公室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安排》和《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关于医改工作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和专题询问情况的汇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孙志刚同志,卫生部副部长、办公室副主任马晓伟同志,财政部副部长、办公室副主任王军同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办公室副主任胡晓义同志及全体成员出席了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社会发展司司长、办公室副主任胡祖才同志就以上三个文件的起草工作及相关情况做了汇报。会议原则通过了上述三个文件,修改后上报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审议。

会议认为,医改启动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下,经过各成员单位、各地区共同努力,五项重点改革起步稳健,发展势头起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安排篇7

一、基本评价

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县人民政府及卫生等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主线,积极稳妥地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思想认识统一,组织领导有力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重大民生问题,倍受群众和社会关注。为此,县人民政府及各个部门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上形成广泛共识和高度统一,坚持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工作和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及公平正义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落实推进机制。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卫生、财政、人社、编制、药监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重大事项,着力解决突出难题。建立和落实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行政领导负责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形成了政府主导、卫生部门主抓、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坚持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纳入全县卫生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跟踪督查,为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科学制定方案,改革有序推进

改革启动前县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全县各级医疗机构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摸底,提出医改的具体方案和办法。在此基础上,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紧密结合实际,积极借鉴试点地区经验,以人人享有医疗服务为目标,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为重点,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科学制定了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并根据全省年度阶段性工作部署制定工作推进方案,保障了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稳步有序推进。2009年11月,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工作方案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县委常委会讨论通过;2010年1月31日起全县乡镇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3月31日起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2011年10月31日起全县村级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上半年我县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三年目标任务中期评估。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均等化等四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全部推进到位,同时也在公立医院改革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准备。

(三)保障政策落实,群众得到实惠

认真落实和执行中央、省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配套投入和医疗援助的力度,保障了各项改革顺利实施。县财政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改革经费保障,2011年县级财政投入达到2457万元。严格按要求落实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建立和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财政补偿方案,2011年对基层医疗机构补偿达737.5万元,并有效落实了村医各项补偿制度,年平均综合补偿标准为每人2.54万元。同时,增加配套投入,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原来每人每年15元提高到28元。按要求推进医疗救助,2011年,发放资助资金43万元帮助12293名困难群众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发放住院救助资金208万元进行住院救助5448人。同时探索开展了门诊定额救助,提高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比例,加大了精神病医治救助力度,启动了医疗救助“即时结算便民工程”等,推动了困难群众享有医疗服务保障。特别是严格按照全省统一安排,在规定时间内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部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严格执行住院治疗相关报销标准,患者医疗成本大幅下降,“看病贵”问题得到大幅缓解。群众从改革中得到了实惠,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普遍表示拥护和支持。

(四)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医疗水平

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把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放在十分重要位置。通过积极对上争取项目,先后改造更新了两家县级医院,对所有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新建、改造或提档升级。按照“六室一房两间”的标准推进村卫生室建设,群众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加大医疗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了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与各乡镇卫生院对口支援机制,对村卫生室全部实行了“六统一,两独立”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改观。同时,围绕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全县99.3%的人口建立了电子化信息档案,对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服务进行严格的年度考核,确保了基本公共服务让群众真正受益。

我县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此项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二是基本药物品种不能满足群众需要;三是乡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亟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卫生人才需求矛盾突出;五是医疗经费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二、几点建议

为了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全县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调查组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尽快解决实际运行中的具体问题。主要是针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运行中县一级不能解决的问题,加大对上汇报争取力度,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一是基本药品目录要更切合基层实际,要适当拓宽既符合基本药物要求,又受基层群众喜爱的药品目录。二是在招标确定药品时,既要注重药品价格,还要考虑群众信任度。在同等条件下,择标要倾向于省内医药企业。三是加大对药品中标企业履约考核监督,严查中标企业在配送过程中以次充好、见利忘“约”等不良行为。四是加快药品配送速度,缩短药品配送周期,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用药需要。

(二)加大探索创新力度,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积极研究措施,抓紧解决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是要安排专项财政周转金,建立县级基本药物应急储备制度,确保节假日以及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所需。二是在考虑基金安全前提下,合理并适当增加村卫生室门诊病人的人数限额。三是采取抽查、检查与现场查看相结合,村干部评议与群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公共服质效的考核办法,并加强考核结果的评估和运用,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四是积极探索以人口总数为基数,兼顾交通条件、地域面积等因素,合理核定和增加村医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待遇。五是对改革前村医在卫生室自费投资的固定资产进行锁定、清算,并积极研究制定补偿办法。六是适当核定村级卫生室基本药物采购周转金。七是根据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以及村卫生室管理工作量增加等实际,研究并建立乡镇卫生院保障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八是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探索力度,为全面启动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做好准备。九是加快研究出台困难群体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减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发生。十是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村医防范医疗风险意识,积极研究解决村医医疗责任事故的风险防范和责任承担机制问题。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安排篇8

公立医院改革在医改中承担重要角色,关乎医改全局,影响医改成败,不仅关系到百姓对医改的感受,对其他四项基本任务也有着重要的制约和支撑作用。

新医改对公立医院改革时间安排由“三年试点摸经验”,到“一年试点,一年推开”,继而又提出“加快推进”。《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的出台标志着公立医院改革已经进入点面结合、边试边推的新阶段。公立医院改革一再提速,说明中央对探索公立医院改革之路的期待。

卫生部和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于3月19日在北京召开“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会上,陈竺部长强调,今年是医改攻坚之年,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公立医院改革工作,要求加快推进和重点抓好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对今年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全国卫生系统、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必须把全面贯彻落实《工作安排》作为今年医改的中心工作。

2月14日,在京召开的2011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指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目前已进入点面结合、加快推进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将着重做好五方面工作, 即鼓励指导试点城市以“四个分开”为核心,开展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优化结构布局、上下联动、优先发展县医院和信息化建设等由试点城市总结出来的改革经验向全国推广,推进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建设;出台惠民便民措施,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减轻医药费用负担,努力为群众看好病;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各项改革与管理措施的贯彻和落实,完善医院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营造良好的医疗执业环境,促进医务人员合理流动,弘扬崇高的职业操守;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给非公立医疗机构留出合理发展空间,改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当关于医疗市场的政策接连出台,当各路资本对这个市场开始跃跃欲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医疗市场的大变革时代真正到来了!

关于医疗市场改革,其关键点莫过于公立医院的改革。不止一位权威人士讲过:公立医院改革成功与否关乎医改成败。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这场史上声势浩大的“新医改”?公立医院改革在各路“神仙”眼中到底是怎样的现状和未来走向?本期,我们综合了业内人士的多种观点,与您共同理解公立医院改革。

“新医改”进入第三年

2009年4月6日,令亿万国民高度关注的新医改方案终于正式公布。方案指出,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

2009年12月22日,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的第五次会议,专门审议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试点城市的名单。这标志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2010年2月2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由各省(区、市)分别选择1至2个城市或城区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2010年2月23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正式,意见明确指出,从2010年开始以公益性为核心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从九个方面切实缓解民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根据指导意见,选出16个城市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这16个试点城市分别是:辽宁省鞍山市、上海市、江苏省镇江市、福建省厦门市、山东省潍坊市、广东省深圳市、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安徽省芜湖市、安徽省马鞍山市、河南省洛阳市、湖北省鄂州市、湖南省株洲市、贵州省遵义市、云南省昆明市、陕西省宝鸡市、青海省西宁市。

早在2009年,总理与网友交流时就曾表示,医疗体制改革最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公立医院的改革;一年之后,他在和科教文卫体界代表的座谈会上再次表示,“公立医院改革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难点。通过改革既要让患者满意,又要调动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这一步不好迈,但我们有决心迈过去。”总理的表态说明了公立医院改革是一个攻坚战,但在困难中也不乏希望,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做出了较好的表率,为广大后来者提供了发展空间。

1. 医院改革有难题

2011年1月5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吴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立医院改革的难点之一在于“医院自身改革动力”。与当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不同,“当时部分国企面临经营不善,是不得不改。目前相当比例的公立医院并非日子过得不好,而且改革很可能会影响到部分公立医院的经济利益。因而靠公立医院自身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动力不足。”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博客中透露:

有的地方,不管是院长还是政府部门,公立医院改革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因此对如何制定本地区的试点方案一头雾水。

开会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大部分试点城市的进度和我们差不多,大多没有实质性进展,这让我的压力小了很多。

2. 多元办医引争议

如今,距离确定16个试点城市改革已经一周年,该拿什么应对这场“内部考核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期中考试”?《望东方周刊》的调查显示,目前试点城市的改革动力和改革信心均不足,中期评估恐不容乐观。

公立医院改革“仍停留在试点层面上或者说纸上谈兵层面!”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任茂东说。2010年12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期间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的医改工作报告进行专题询问。

在2010年的第四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上,针对“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办医,从而形成竞争机制”的呼吁,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杨湛就指出:医疗机构间没有竞争,只有合作。公立医疗机构不能太多的私有化,否则资本的逐利性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3. 拨开迷雾看方向

如何使公立医疗机构改革不成为政绩工程,如何抑制这种打造政绩工程的冲动?如何让改革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曾表示,拟重点推进七项工作: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改革医院收费方式,优先建设发展县级医院,改善医院管理和服务,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医院信息化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这些也许为公立医院改革指明了方向。

温故而知新

我国政府历来非常关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离不开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型中,医疗卫生行业很难置身于外。回顾之前的卫生改革,正是为了正确理解和积极践行“新医改”。

1979:初试呼声

1979年元旦,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85年成为中国医改元年。

1985:医改元年

1985年1月20日,全国卫生局长会议开幕,共商贯彻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部署全面开展城市卫生工作改革。

1985年1月24日,卫生部决定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个名称,今后凡经过考试、考核已达到相当于医士水平的,称为乡村医生;达不到医士水平的,都改称卫生员。

1986年5月5日~16日,中国卫生代表团参加第39届世界卫生大会。本届会议号召各会员国不失时机努力克服困难,为实现在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而加快前进的步伐。卫生部长崔月犁在大会上发言的题目是“保证十亿人民身心健康,不断提高预防保健水平”。

1991年1月17日,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等部门“关于改革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请示”,指出要“稳步推行合作医疗保健制度,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提供社会保障”。

1992:向“市场化”进军

1992年,中国终于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深圳率先进行了职工医院制度改革,对当地在职职工、离退人员、外来临时工分别建立综合医疗保险、特殊医疗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在主体模式――综合医疗保险中,实行企业和职工双方缴费、统筹基金支付70%,个人支付30%;属住院的,由统筹基金支付90%,个人支付10%。这种模式奠定了医疗费用由双方负担的基础,为我国医疗制度改革开了先河。

1992年9月23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其要点为:改革卫生管理体制,提高卫生服务整体效能;拓宽卫生筹资渠道,完善补偿机制;转换运行机制,推进劳动、人事及工资改革;加强经营开发,增加卫生经济实力;改革医疗保健制度,完善健康保障体系;扩大对外开放,开拓国际医药卫生市场。根据这个文件,卫生部按“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要求医院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此后,一系列能够创造效益的新事物,诸如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很快被有心人发明出来,并且像雨后春笋般地在医疗系统全面开花。

1995年1月,国务院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开始职工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试点,以求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轰动一时的“两江模式”开辟了中国医保改革的先河。

1999年,“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在部分地区已经付诸实施。辽宁海城拍卖了18所乡镇卫生院和3所市直医院,浙江萧山出售了全部乡镇卫生院,山东的临沂,四川的通江、射洪也开始拍卖卫生院。

2000:产权改革

2000年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卫生部等8部委局办起草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将医疗机构分为非盈利性和盈利性两类进行管理。并“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这些措辞被解读成为完全“市场化”的医改开了绿灯。

2000年2月25日,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首次提出允许卫生机构对“技术含量较高,资金回收能力较强的项目,试行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等办法”。

2000年3月5日,宿迁市沂涛镇卫生院以106万元被公开拍卖,宿迁市拉开了以“社会办卫生――卫生产业化――产业民营化――民营规范化”为改革思路的医疗改革序幕,形成了后来广受争议的“宿迁模式”。五年间,宿迁原来的135家公立医院(卫生院),除保留两家外,其余133家均被拍卖。用当地政府的话说“医疗事业基本实现政府资本完全退出”。

2000年7月19日,上海瑞金医院集团正式挂牌成立。集团下辖卢湾中心医院、市政医院、闵行中心医院,2001年又吸收了台州中心医院。

2002年4月,国家计委、卫生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完善“三项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选定青岛、西宁、柳州作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卫生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3项改革试点的城市,以此来推进医药分家的改革试点。

2003年7月10日,宿迁市人民医院以7013万元向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转让70%股权。本来政府希望转让100%,但是因为卫生部的政策限制,只好转让70%。外界评价这是上市公司收购公立医院的第一例。

2004年2月18日上午,与北京同仁医院隔路相望的“酒店式医院”――同仁东院正式开诊,这标志着同仁医院成为首家通过资本运作迈向产业化发展之路的国内公立医院。之前一年,北京同仁医院通过竞拍花费3.36亿元买下了金朗大酒店,经过装修改造,昔日的酒店变成了医院。具有118年历史的世纪名院终于结束了自己仅有“26亩半”地盘的历史,进入了品牌扩张时期。

2004年3月9日,中国华源集团和河南省新乡市政府签订协议,以有偿方式整体接收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市第二医院、新乡市第三医院和新乡市妇幼保健院、新乡市中医院5家医院的净资产。

2004年,时任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的吴明江,在全国政协举办的一次医改研讨会上说,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家要大踏步后退,政府只举办部分公立医院。

2005:风云突变

2005年2月28日,上海国泰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宣布,将其下属的上海曲阳医院整体委托给上海复旦医院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国资管理公司托管民营医院,这一新型医疗体制改革模式率先在沪诞生。而曲阳医院也随之成为上海首家实行“民办国营”经营管理模式的医院。

2005年4月18日,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医院管理年工作会议,确定将2005年作为“医院管理年”,提出要“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和加强医院的管理工作。

2005年5月14日,卫生部《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此规定严格管理医生“走穴”现象,自2005年7月日起,医师未经所在医疗机构的批准,不得擅自外出会诊。

2005年5月,青岛市卫生局宣布,实施卫生行政许可权、监督检查权、执法稽查权的分离,这种改革在全国属于首创。

2005年5月24日,卫生部发言人称,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刚刚制定完成的《城市医疗服务改革指导意见》,对医疗费用提出了“四降一升”新政策――降低药品价格、降低医院加成比例、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降低高质耗损材料价格,提高医生基本医疗服务价值,如提高处方费、挂号费等;同时,这位发言人还说,新一轮医改试点将展开。

2005年7月28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性评价和反思,并提出了医疗改革的新框架。

2005年9月,江苏省“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门诊和病房里开始试运行。该系统在该院试点成功后,将在江苏省所有的医院推广。

2005年11月18日,卫生部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对医院管理提出了多项评价指标。医政司司长王羽说:“《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将指导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

2005年11月28日,卫生部网站卫生部部长高强在全国卫生厅局长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高强在讲话中透露,将继续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改变医疗服务基本由公立机构垄断的局面。高强认为,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变主要应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改变医疗服务基本由公立机构垄断的局面。二是实行真正意义的医院分类管理。

2006年6月30日:国务院第141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卫生部牵头,财政部、原人事部等部门参加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主要任务研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标志新一轮医改研究制定工作正式启动。

2008年10月14日:发改委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新一轮医改大方向逐渐明朗。以“四梁八柱”为主体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开始在网络上征求意见。

医院战略、创新、文化的关联性

2002年在上海举办的一个医管国际论坛上,一位讲医院战略和战略管理的美国哈佛学者讲的一句话,至今依然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医院战略和战略管理,对中国大部分医院的院长来说,是一个深邃的课题。他这样的讲话,符合当时的实际,但在若干年后的今天,随着医疗改革的迅猛发展,随着公立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医院的战略管理对大部分医院的院长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深邃的课题。在这样一个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探索什么?那就是超大型医院、大型医院的院长,中小型医院院长,对医院战略的管理应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探讨。所以,我把战略、创新、文化这三者联系起来探索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检索一下,迄今为止,涉及到这三者关联性的文章,没人写。我本人也是从去年开始才关注这个问题。

当今的医疗机构离不开信息化,ERP对医院的管理、经营、运行非常重要,对医院医疗安全和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成熟的信息系统应用每年可减少医疗差错事故52%,每年可节省经费15%。我们现在的人力成本平均不到20%,但是运营成本超出人力成本,而国外同行的人力成本占50%,运营成本低于人力成本。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节省下来的钱去培养一个人,去引进一个知名的管理者,这样的医院就进入到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现在我们正在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就是医院要建立独立的跟国际接轨的品质管理体系。

县医院建设是解决问题的重点所在

现在,每所公立医院的服务量都是满负荷的。通过我们近三年的统计,全国每年新增的门诊量达到一亿多,新增住院量接近一千万。这是一个怎样的增长水平呢?就是每经过两年这样的增长量,就会产生一个澳大利亚全体医院的工作量。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人才能不能跟得上?机构建设能不能跟得上?近几年我们加强了县医院的建设,应该说县医院的服务量上升得比较快,解决了大量的农村患者看病就医的问题,可以说县医院的门诊量占到整个公立医院门诊量的1/3。县医院住院量占到公立医院住院量的47%,所以县医院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2009年县医院一个出院患者费用是3000元左右,也就是说,县医院在控制着医疗费用支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县医院的容量也是不容乐观的。2006年,县医院的病床使用率是62%,到了2005年,已达到92.3%,未来还会持续增加。一般情况下,病床使用率达到95%左右就到了一个饱和状态,也就是到了资源不够用的状态。因此,优先发展县医院,进一步做好规划布局工作,是建设好公立医院体系的很关键的方面。

关于公立医院的进一步改革工作,以下几个关键必不可少:

第一,在加强县医院建设的同时,要与一些新的城市开发区相配套,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做好规划工作。

第二,做好上下联动机制,在城乡对口支援中,大医院与县医院之间要形成上下联动的纽带关系,主要是县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城市医院、大医院对社区,城市医院对于县医院的对口支持。患者的双向转诊,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合理分流患者。

第三,加强医院的内部管理。加强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第四,要改善社保的支付,改变医院的收费结算方式,方便社保覆盖人群的异地结算,包括农民工的异地结算,直接结算,实行单病种费用控制和总额预付方面的控制管理,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院的绩效。

第五,加强公立医院医师规范化的培训。

第六,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工作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远程医疗,大医院对偏远地区的医疗机构进行远程的支持;二是一些支付平台的联网;三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加强顶层设计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只能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经过几个反复,完成认识的全过程。地方要结合实际把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制度框架和实施方案,国家层面今年将切实加强对试点市县改革的指导,集中力量着手进行面上的公立医院改革的制度设计。推动综合改革,各试点市今年都要在综合改革上下更大气力,大胆进行探索。要分层次推进,在继续推进试点城市改革的同时,把县级医院改革摆到突出位置。做好统筹兼顾,把创新体制机制与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等措施结合起来。

当前医改进入深水区,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真抓实干,通力协作,迎难而上,合力攻坚。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配合、加强财力保障,加强宣传引导。

四种模式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第一个是改制重组模式,突破公立医院的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公立医院的改制重组,按照保留存量,引进增量,增资扩股的模式实行股份制办院,建立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独立发展机制。我们确立了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医院和儿童医院作为试点,由企业、政府参与控股。

第二种模式是以品牌推出输出模式来扩大医疗资源和服务。即多元化的引入一些社会资本,来使昆明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发挥更好的作用。比如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输出品牌与管理,和云南省比较大的企业开展合作,在新建小区范围内,政府规划15亩地,由企业投资建设,建好以后,所有的房屋设备、设施由这家企业来配备,管理权交给人民医院,包括人员的招聘,医务人员的配置。前10年企业占股60%,医院以管理和无形资产技术占股40%;10年以后,医院占60%,企业占40%,通过这种社会资本的进入,使整个医疗服务逐级地提高,涉及服务的范围更广。

第三种模式是鼓励医院间资源整合和共享的模式。此次医改,国家确定的一个战略重点是提高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昆明每年都有新增床位,在国家不添补编制的情况下,人才问题是制约医院发展的最大问题。吸引人才带来的问题是可能导致县区或者是州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越来越低。因此,改革就要紧紧围绕着使县医院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的目标,来规划医院的资源整合。

第四种模式是具有昆明特色的模式。昆明国资委下有医疗投资公司(简称“医投”),我们把昆明一些医院中有特色的科室与医投联合,采取内部独立核算的方式,来集中人才,实行社会化服务。比如昆明市延安医院的心脏外科在西南地区小有名气,服务能力占到了昆明地区每年手术量的2/3。超声这块也比较强,因为是省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的发展靠政府也好,靠医院自己贷款也好,有些机制不太灵活。我们就把这个科做成一个社会化科室,由医投在延安医院建立了昆明市的医学影像超声诊断中心,投资3000多万,设备从4台增加到7台,通过设施改造翻修,面向昆明地区所有的医院和云南省的其他医疗机构,使整个科室的诊断水平和效率大幅度提升。

医改应让医务人员的劳动得到充分尊重

无论哪个国家的医改,不管医改内容怎么变化,其最根本的目的都是要让老百姓享受到医疗上的照顾,这其中只是政府和老百姓分别承担多少的问题。谈到公立医院改革,医务人员很关心公立医院改革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但是现在我们感觉到,虽然在轰轰烈烈的搞医改,但实际上和医务人员没多大关系。随着医改的推进,医务人员对这个问题的关心程度在逐步降低。政府投入多少都是为了老百姓能够看病,看病就涉及到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精神、医疗技术。政府投入再多,但医务人员没有感觉到改革和自己没有关系,没有被充分的肯定,也不是主角,他们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这场改革就很难成功。

如今说起“看病难、看病贵”,给普通百姓的印象似乎是医生、护士如何如何才造成这样的局面,实际上是国家为老百姓提供的公共产品少,好的医院少,政策没有调控好,结果导致由一线医务人员来承担这些不该承担的压力。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的门诊量达到300多万,今年的日均门诊量是1万多,如此大的门诊量,每个医生每天的门诊量有多大?国外的医生会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吗?现在很多人都说,国内的医生和国外的医生比较缺乏人文关怀,患者想倾诉都没有机会。但是有多少人在计算国外的医生每天看的患者是我们的几分之一?他们的劳动量比国内小很多,但待遇、经济收入、社会地位都远远高于我们。

希望借医改的机会,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多一些,这些投入不是要盖大楼,买设备,而是能让医务人员的收入待遇更高一些。通过医务人员待遇的提高和激励措施,使他们的患者服务满意度有所提高。

创新是主线

在医院的运营机制方面,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们做了很多的精细化设计,规范了就医流程――借用了银行的设计理念把所有门诊药局的挂号和收费处都变成开放空间,而不是把工作人员和患者隔开;创立了收费一卡通,这个一卡通主要是方便很多来自外省的患者;在每一个诊室医生旁边都有一个刷卡机可以让患者当场刷卡,当场交费;鉴于术后患者不能擅自走动,我们又建立了可视电话系统,接着又建立了网络探视系统,如今,手机探视马上就可实现……当然,这些应用必须有强大的信息系统的支持,强有力的信息系统可以保证每箱药,每瓶药,每粒药都有微机码相连,保证发放万无一失。

在服务方面,我们把病房分成6个档次,为了让低收入者也能看得起病,最低档的是两人病房,每天收费80元,每人一台电视、一部电话,独立卫生间,全空调,24小时热水,一日三餐和水果免费服务。而最高档病房的每天收费是2.5万元,并且可以根据市场行情进行浮动。建院八年来,已经接收了来自除天津以外的全国各地患者好几万例,还有美、英、德、加、柬埔寨等国家的3万多患者。

上一篇:空乘工作安排范文 下一篇:运营工作安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