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知识竞赛范文

时间:2023-10-02 16:18:14

创业知识竞赛

创业知识竞赛篇1

1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可以参加技能竞赛的种类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我国大学教育中新兴的专业,专业建设起步晚,国家组织的该专业技能竞赛较少。目前,国家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组织的船舶海洋类技能竞赛主要有:水上航行器竞速赛、国际水下机器人任务赛、船舶模型设计竞赛、石油平台创意设计竞赛等。这些竞赛需要船舶海洋专业知识,需要学生综合学习的本专业各门课程进行创新与设计。

2 技能竞赛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及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推动作用

参加技能竞赛能否取得优异的成绩,关键取决于专业教师的指导能力。因为职业技能竞赛所需要的知识综合性、专业性强,学生学习知识能力有限,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只有具备完善的专业理论知识、较高的工程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高技能人才。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地改善知识结构,定期组织有能力的教师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加各种专业知识培训,取得专业技师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还可以定期聘请企业一线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学校给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学习专业前沿实践知识,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专业能力,积累实践经验。

3 技能竞赛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实验实训条件改善及校企合作建设推动作用

技能竞赛能推动专业实验实训条件的改善。学生要参加专业技能竞赛,需要做出相应的作品或创意图。这就要求学校提供合适的设计和制作场地及制作设备。学校可以根据技能竞赛的要求,采购专门的工具设备及材料,建立专门的实验实训室,作为参加技能竞赛的实验室提供给学生。学生有了安静的创新设计场所,就能够在技能竞赛上投入所有精力制作作品,在比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反之,要是学校没有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学生连创新设计作品的地方都没有,何来优秀作品参加技能竞赛。总之,技能竞赛对专业实验实训条件的改善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企业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训基地。国家举行竞赛的目的就是为了企业人才需求,举行各种设计竞赛的主题,也是根据社会上各企业的人才需求种类及方向制定。如武船重工、中海油等企业也越来越关注技能大赛,每次比赛后企业认识了许多优秀学生,比赛结束后就有企业联系学生毕业后来企业就业事宜。通过大赛,企业和学校相互认识,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达成校企合作协议,企业可以去学校直接选拔优秀人才到企业工作,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技能竞赛成为学校和企业交流的重要枢纽,对校企合作的建设有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 技能竞赛对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改革的推动作用

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可以检验自身的教学质量的好坏,找出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学校教授的知识是否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哪些知识是学生上岗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都可以通过技能竞赛反映出来。技能竞赛促进了专业建设的改革,推动了本科专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1 通过技能大赛可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策略

在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即教师对知识以讲解为主,一节课50分钟,基本上能讲述45分钟,学生被动的听课学习,很多学生在下面玩手机,看小说,根本没有听课,教师不能及时发现,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技能大赛可以转变教师的传统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比如,一门课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法。给学生出题,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查阅资料,研究完成的方法。教师可以把需要的重点知识给学生提示,使学生有方向去研究。

4.2 技能竞赛对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的推动作用

技能竞赛中所有操作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将课堂多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出色完成比赛内容。这就要求学生既能够对所学的各门课程知识系统的掌握,又要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以往的技能竞赛我们看出,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脱节,课程理论知识过于深奥,学生费精力学习了的知识大多数用不到;企业需求的人才标准多为灵活性高,实用性强的知识。因此,要意识到必须对专业课程设置做进一步的优化。学校可以派出教师深入与本专业相关企业了解企业的用人计划,有能力的学校还可以联合企业开出“企业定向培养班”,针对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出相应的课程。

4.3 技能竞赛对课程考核方法改进的推动作用

以往的考核方法,大多采用做学生做试卷、教师批改的方法考核,这种方法知识简单的检验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都没有表现出来。许多动手能力强,思想上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因理论知识掌握欠缺而被判为低分学生,埋没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课程考核体系进一步改进。技能竞赛一般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所学知识完成某种功能的作品,对于创新作品还有额外加分。鉴于技能竞赛的考核方法,学校教学的考核方法也可以利用大赛题目或者是针对企业的需要解决的难题,按照课程设计或者是作品制作的方式考核。采用这样的考核方法,完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课上时间自主学习教材知识,不懂的地方询问教师,课下去图书馆查阅教材上没有的资料。学生由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教学质量会大大提高。

实践证明,技能竞赛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有着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通过技能竞赛,可以推动提高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及双师型队伍建设;推动改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及校企合作建设;推动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策略;推动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推动考核方法的改进。学校要充分利用技能竞赛的推动作用,改进教学模式,充分挖掘资源,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灵活适应和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岩.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学模式改革的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

[2]宋新丽,王玲波.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促进作用的研究[J].管理,2012(8).

[3]聂章龙,张静.关于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推动作用的研究[J].问题探讨,2012(8).

创业知识竞赛篇2

[关键词]技能竞赛;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2-000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22.002 [本刊网址]http:∥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主题,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创新与实践能力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挑战,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实践创新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对实践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土木工程专业需要培养“基础实、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传统的土木人才培养模式难以达到新时期专业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要求。因此,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专业技能竞赛,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加强精英学生的培养,以点带面促进大学生整体技能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打造卓有成效的专业素质培养平台,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拓展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技能竞赛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专业技能竞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主动参与,促进对专业知识的实践学习和深入理解,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技能。在竞赛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简单机械的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而是主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学会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考虑整体性工作和解决复杂问题。专业技能竞赛缓解了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之间脱节的矛盾,在检验书本理论知识是否正确的同时,实现了学生对土木专业知识的内化和继承,为学生尽早适应工程实际奠定了基础。以专业技能竞赛为平台,激发大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愿望,提高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进而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一方面,技能竞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对参赛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及培养是多方面的。技能竞赛侧重于考查参赛者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但要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还要针对技能竞赛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拓展学习。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活动,不仅逐渐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断提高了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技能竞赛为学生拓展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提供了舞台。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丰富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锻炼专业技能,在校内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特长、表现自我的平台。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技能竞赛,与其他兄弟院校的学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较量,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以技能竞赛为平台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以生为本,培养创造性思维

大学生既是技能竞赛的主体,又是技能竞赛的最大受益者,应当充分意识到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的重要性,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能够积极自主地投身到技能竞赛中。土木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因此,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应该围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尤其是解决社会热点需求问题做文章,这样才能使专业技能的发挥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和社会价值。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当不拘泥于书本,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进行研究性学习,积极提出新思路、新想法,不断提高个人创新学习能力。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培养合理的科学方法和思维形式,学会进行调查、实验、收集、分析、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在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的同时,也锻炼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以师为导,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指导教师是技能竞赛的引领者,在竞赛队员的选拔、培训、指导等诸多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选聘高水平的指导教师,组建高质量的指导教师团队,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是技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和将技能竞赛与土木人才培养有效结合的保证。其次,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将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要有浓厚的创新意识,努力探讨适当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启发式教育,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介绍专业前沿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内容,使知识结构更合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提升教学质量。最后,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发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兴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批判性、创造性、发展性地接受知识,在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下寻求更多更好的解答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

(三)以校为体,构造创新能力培养环境

第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适合学生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学校要积极支持与推动大学生技能竞赛,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充分利用课堂、广播、海报栏、校园网等途径宣传技能竞赛,方便广大师生随时了解竞赛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的竞赛参与意识,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第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大力扶持学生科技社团发展。采取多种办法调动学生群体参与技能竞赛的积极性,成立各种专业科技社团,尤其鼓励学生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组建团队,甚至与校外单位联合组建社团,扩大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覆盖面,更好地推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第三,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技能竞赛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是课外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将技能竞赛纳入到培养方案中,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阶段,把教学、研究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以问题导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第四,建立完善的技能竞赛组织管理机制。完善的组织结构和健全的制度保障,是技能竞赛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建立技能竞赛多层管理体制,明确工作职责,规范组织机构,协调相关关系,从组织上保证学生技能竞赛的持续开展,建立健全技能竞赛相关的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学生技能竞赛的各项工作都有据可依。第五,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各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制定技能竞赛经费保障、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考核评价及奖励等制度,落实竞赛的宣传、组织、报名与参赛工作,提供竞赛所需的设备、仪器、材料和场地,激发广大师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使得技能竞赛健康有序地发展。

创业知识竞赛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科创竞赛 创新 人才培养 途径

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在全国高校中蓬勃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上海市大学生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前身上海金融学院大学生市场营销策划大赛)是由上海团市委、市学联共同主办和上海金融学院承办的一项面向上海辐射长三角的大型校园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经过五年五届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逐渐成为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大赛以“参与、实践、创新、成长”为主题,旨在激发大学生探索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促进第一课堂理论教学和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本文拟从组织、参与上海市大学生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的具体实际出发,对高校科创竞赛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有效作用进行论证以及对竞赛实现途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科创竞赛是高校创新教育体系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动力因素

何谓创新人才?1996年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七条标准,简而概之,创新人才包括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 。高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则更要为学生营造创新环境。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在以上几方面有效的推动了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创新教育体系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动力因素。

1.竞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系统中的新动力

根据激励理论的目标引导原理,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伸一伸手再努力跳一跳就可能摘取的目标物时,他就会受到正面的激励并努力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大学生科创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可激励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渴望。于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有效新动力。首先,通过竞赛学生们感到自己受到关注,自身的创新潜质被激发,自信心增强。上海市市场营销大赛先后有近400支小组约2千多名同学参赛。参赛学生的整体表现和素质获得了专家评审团和各高校以及媒体的高度赞赏和好评。其次,通过竞赛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加强,团队的凝聚力成为参赛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团队精神是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创新团队的灵魂。上海市大学生市场营销策划大赛要求参赛项目以团队为单位开展竞赛,要求学生至少5人组成一个竞赛小组,开展至少为期一年的市场经营实践项目。从寻找项目到开展实施项目计划,项目组成员共同参与,密切合作。没有集体合作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参赛项目就无法开展,更无法走向竞赛的舞台。

2.竞赛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是助推教育体制改革的引擎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体,过分强调教师教学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学生人格的自我塑造,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缺乏创新意识,理论上皓首穷经,实践上循规蹈矩,只能从业,不能创业;只会模仿,不会创新。正像徐匡迪院士指出的那样:“我们现在是读书、做题目、考试。这种办法注重的是继承,缺少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填补了这部分空白,为学生创新人格的自我塑造提供了有利机会。一方面,学生通过竞赛磨炼了意志,增强了竞争意识,明白了面对困难要坚持不放弃,而这些正是创新人格中重要的内涵。2008年,上海市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特等奖“甘肃苦水玫瑰”的项目组成员曾经利用寒暑假在甘肃省苦水镇进行实地调研,历时两年在长江三角洲一带积极营销推广甘肃苦水玫瑰,并为苦水镇当地的农民带来了的经济收入。项目组成员普遍认为通过竞赛自己的意志坚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也增强了。另一方面,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体制因竞赛逐渐改革。长久以来,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以“德、智、体”评定学生的在校表现。如今,学生科技竞赛的奖项也得到大部分高校的认可,将其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一项考察要素。当然,目前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缺乏统一的指导、规划和培养,除获得竞赛奖项以外,学生的创新素质很难被量化进行评定。

3.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助燃器

拥有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一个关键要素,举办竞赛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课堂理论知识的兴趣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造创新实践的机会,从而不断完善创新能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整个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美国大学的研究证据表明“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五分之四发生在课堂外”。 首先,竞赛增强了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上海市市场营销大赛要求学生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目标,撰写和陈述市场营销策划方案,注重考查学生在课外所作的调查研究,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如新闻晚报的评论所说,通过参加市场营销大赛,参赛的学生更加注重实际问题。其次,竞赛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从毕业学生的信息反馈来看,那些在校园里接受过市场营销大赛锻炼的同学,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沟通、合作和工作能力;2009年,上海金融学院的两名毕业生成功地开办了两个创业项目,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正是在参加市场营销策划大赛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的。

4.竞赛有利于在校园内营造创新的环境,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的催化剂

创造性是由主体生活在其中的那种“社会气氛”即“创造性环境”培养出来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必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因为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的潜能,当其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一定程度后,往往就需要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造力的环境。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对大脑功能的开发是很不够的,尤其右脑的开发几乎没有进行。因此,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动,在校园中营造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参赛学生将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第二课堂,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氛围;另一方面,参赛学生总结参赛项目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着问题回到第一课堂学习,加深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不断创新。从而激发了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带动了整个第一课堂的创新氛围。

二、完善大学生科创竞赛,引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探讨

大学生科技创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重视,其有效性也在国内外教育实践中得到验证,许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和经济管理类院校都将组织学生参赛和举办校园竞赛活动作为激励创新人才成长的一个新途径。但由于各种限制因素,这种作用和效用还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第一,数量有限的竞赛活动无法全部覆盖到全体大多数学生,竞赛的受益面还偏小。经调查,上海金融学院5.8%的学生曾经参加过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有待提高。第二,随着科技创新竞赛的不断增加和拓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到竞赛中来,教师资源越发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对辅导老师数量和质量的需求。第三,各高校的教师激励机制还没有健全,缺乏针对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从长期来看会抑制教师的热情和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第四,物质保障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是限制大学生科创竞赛的重要物质因素。当前,学生科技竞赛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行政拨款和企业赞助。高校在这方面的投入相对其他方面的投入是极其有限的,有的高校甚至是空白。第五,各个学校由于历史、专业地位和行业背景等原因,拥有的企业资源差异很大,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借助更多企业的力量。就上海市市场营销大赛而言,大赛可依靠的企业资源相对有限。随着大赛的发展不断壮大,竞赛宣传不断扩大,将吸引更多的企业资源。第六,参与竞赛的部分学生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没有经过系统性的长期项目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报名参赛,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竞赛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竞赛的功利性追求。

为了使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使竞赛进入到良性发展,笔者针对目前竞赛中的限制因素提出几方面完善建议。

首先,多途径提高竞赛参与率,扩大竞赛受益面。如学校依托某个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大型综合性的校内外竞赛活动,各院系根据自身学科、专业和办学特色及自身条件,创办适合本院系学生特点的竞赛活动,或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相关的竞赛活动。只有竞赛项目的多样化,更多数量的竞赛平台,获奖项目的增加,学生才会有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和热情,竞赛活动的覆盖率和收益率才会提高,科创竞赛才会有价值。另外,组织一些辅助竞赛的科创活动,使学生们更加了解科创竞赛,提高竞赛在学生中的知晓率,例如以辅导竞赛项目为内容的讲座,参赛项目交流会,得奖项目总结宣传会等。

其次,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保护辅导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学校可以给予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以提供教师培训和去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作为激励的手段,学校应该设法为教师培养和到企业挂职锻炼提供必要的资金、条件和机会。教师的知识储备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而是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

再次,提供物质保障,维持竞赛的良性发展。必要的资金、场地、实验设备和实践基地等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重要物质保障。在学校加大对学生科创竞赛资金投入的同时,学校更应该拓宽对外交流的渠道,开展校企联合、校校合作,更多的整合社会资源,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充实的物质资源保障。

最后,注重竞赛项目的实践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非获奖的能力,尽量减少比赛的功利性。竞赛除了规定参赛项目前期开展的时间(一般应至少一年),还应该重视参赛团队开展社会调研的过程和质量。一届竞赛的结束并不表示参赛项目的终结,一个科创项目一般在两三年后才能发展成熟,显现它的实际效益。因此,竞赛更应该关注参赛项目的持续发展,培育出能够产生具体社会效益的科创项目实体,而不是仅仅以评比出获奖项目为结果。

参考文献:

[1]余国良:创新教育理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学研究,2002,4

[2]徐匡迪:知识经济的基础在知识的传播系统.《知识经济专家谈》,1998.7

创业知识竞赛篇4

关键词:科技竞赛;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一、引言

随着产业结构深化调整,中国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与国际接轨,正在参与到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迫切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这是国家层面对于创新创业意义和内涵的准确表述既是人民的客观需求,也是企业的迫切需要。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创新型的人才资源,对于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特点,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十分系统的工程,应该调动各方面因素,采取有效的方式,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来加强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科竞赛作为一种形式,其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正在愈加突出。目前,教育部主导的电气信息类有关的学科竞赛主要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大赛等赛事,这些赛事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要求很高,且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针对电子信息类各个专业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学科竞赛作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参与学科竞赛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竞赛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其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学科竞赛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近年来,学科竞赛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充分认可,对于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工作,最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1.学科竞赛能够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学科竞赛是一个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大致分为队员选拔、培训和竞赛三个阶段,选拔是对学生水平和能力的一种选拔,通过选拔,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是一个发现学生的过程;培训阶段主要是进行相关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与思考中,逐步提升工程能力,逐步达到参与竞赛的水平;竞赛过程是第三个阶段,是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模式提升的重要过程,学生要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对专业基础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知。整个学科竞赛过程理论性、实践性和工程性并重,竞赛内容和难度远超过一般设计性实验,竞赛的过程是对专业基础知识的一次全面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相对成熟的科学思想,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夯实专业基础有显著的作用。2.学科竞赛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科竞赛的过程,本身是学生在尝试解决工程问题时,所采用的新方法、新思维、新技术等,要解决工程实践问题,需要学生创新性地工作,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没有现成答案。学科竞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从题目设计到解决方案都需要学生创造性地工作,要具备发散性的思维,对专业知识能够举一反三,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索性思考,逐步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3.学科竞赛对学生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研究正在演变为一个系统工程,越来越强调团队协作。在科研活动的各个阶段,要想取得的突破,都需要团队合作,集思广益。而学科竞赛本身作为一种科研活动,在竞赛期间,参赛队员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竞赛题目,队员必须团结一致、积极沟通、分工协作,以使整个团队高效运转,这些都要求团队成员有良好的团结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要想完成竞赛题目,需要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因此参与学科竞赛,对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团队意识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学科竞赛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模式改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需方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将是下一步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目标,中国企业要做大做强必然需要参与更多的国际竞争,其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市场需求将促进高等教育做出改变,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完善人才培养体制,其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学科竞赛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能有效推进学科和专业改革,将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与学科竞赛结合,整合创新实践资源,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参与学科竞赛,可以弥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不足,从根本上推动教学体制改革,使之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

三、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的创新课程体系建立

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实践表明,学科竞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较好的效果,学科竞赛要发挥作用,需要在竞赛的途径、方法、效果等方面有相关的理论依据。要探索依托学科竞赛构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科竞赛、实验教学、科技创新作为学生实践培养环节的组成部分,合理配置各部分的学分。目前,对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缺少量化指标,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的效果已经得到验证,但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关于学科竞赛介入时间点、工作量等问题,以期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构建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综合上述问题,可以结合山东省学分制改革,逐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定位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理念,围绕地方产业结构,突出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坚持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互动、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成长互动、院系与企业(社区)互动的思路,面向行业具体需求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科研平台、学科竞赛为依托的课程体系架构,夯实理论教学这个基础,以此为平台,逐步探索学科竞赛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大学分比例,科学配置实验教学、科研平台、学科竞赛的比例,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发挥各部分教学环节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搭建依托于学科竞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入手,创新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目前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辅助以校内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学科竞赛平台,逐步扩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将理论培养与实践教学并重,构建理论教学、课程实验、实践教学和学科竞赛四维一体的教学架构,如图1。重点关注学科竞赛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学科竞赛的设置方式、组织方式、参与模式、人员选拔、综合培训等内容,以学科竞赛为着力点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通过学科竞赛,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工程实践经验,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而且搭建了学生与专家、学者和行业从业人员交流的平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方向,初步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结语

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其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是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学科竞赛以其独有的方式和魅力,不仅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促进了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就业互动,有效地提升了就业质量和效果,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颖琪,袁焱.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创新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6):200-203

[2]王颖,曾霞,马超,周天.关于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广东化工,2012,15(39):187-189.

[3]于淼,王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0):189

[4]黄河清.技能竞赛对高职学生创新力的影响研究[J].教育教学.

[5]马彩凤,程晓波,李素燕.浅析机械工程训练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J].装备制造技术,2013,(6):277-278

[6]郑心武,杨伟,何仲,郑泽龙.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J].中国科技信息,2011,(2):230-231

[7]孙晓红,季惠明.本科生自主创新实验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56-57

[8]关维国,鲁宝春,王冬霞,李光林.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3):120-123

[9]梅元媛,马可.培养电子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6):39-40

[10]赵健,白星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全阶段进程式实践教学方法———以电气信息类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176-177.

[11]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5-8.

[12]陈索华.应用型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4):204-205.

创业知识竞赛篇5

关键词:数学竞赛;数学素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48-03

为激发广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和选拔数学创新人才,自2009年起,中国数学会开始举办“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大连市高等数学竞赛起步更早,从1992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2届。“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各高校数学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了高等学校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一、数学竞赛的基本情况

1.国内外高校数学竞赛。大学生数学竞赛首先在国外兴起,莫斯科大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举办高等数学竞赛,美国也一直举办大学生数学竞赛[1]。在我国的许多省市也有举办数学竞赛的传统,例如,至2013年,北京市已举办了24届北京市大学生数学竞赛,每年举办一次;浙江省、江苏省也都举办了很多届的高等数学竞赛,大连市数学竞赛自1992年起,已成功举办了22届。首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于2009年开始,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已圆满完成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是由中国数学会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竞赛的参赛对象为大学本科二年级或二年级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分数学专业组和非数学专业组。首届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由国防科技大学承办,赛区赛于2009年10月24日举行,决赛于2010年5月15日举行。竞赛的宗旨在于培养人才、服务教学、促进高等学校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激励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和选拔数学创新性人才,为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展示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舞台[2]。所以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受到全国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已成为全国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

2.我校数学竞赛的现状。我校1992年起就开始参加大连市数学竞赛,为此,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数学竞赛选修课,选派骨干教师任教数学竞赛培训课程,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在历年比赛中,我校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参赛大连市数学竞赛的基础上,2010年我校开始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数学竞赛的辅导组织工作逐步走向规范。根据第一学期高等数学期末考试成绩选出300名左右优秀者参加每年3月份开设的《竞赛数学》公共选修课,理工类竞赛数学选修课48学时,经管类竞赛数学选修课32学时,课程结束后于五月下旬组织校级高等数学竞赛,校级数学竞赛允许全校大一至大三学生报名参加,通过校级竞赛选拔150名左右优秀者参加大连市6月中旬组织的大连市大学生数学竞赛,在大连市数学竞赛中的获奖者,于九月份进行集中培训,参加十月份的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这样,数学竞赛的培训选拔工作贯穿全学年,全年三次选拔、两次培训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展开,通过层层选拔,挑选拔尖人才,已形成健全的选拔、培训机制。通过规范的培训辅导,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每年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数学竞赛的作用

数学竞赛的成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所大学办学的综合能力,检验了教学质量。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竞赛,对推动学校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高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激励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和选拔数学创新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通过数学竞赛激发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竞赛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帮助。大学数学竞赛中多数试题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技巧性,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题目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竞赛中获奖,会使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这种成功的体验也会进一步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会在其他学生中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有助于优良学风的营造与形成[3]。

2.通过数学竞赛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及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数学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学生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系统地梳理了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对数学概念、定理的本质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数学竞赛,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明显提高,有利于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形成。实际上,学生毕业后,如果不从事与数学相关的工作,他们学过的具体的数学知识可能大多用不上,以至很快就忘记了。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的数学素养,数学的思维方式以及看问题的着眼点等,会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人们在实践中终生受益[4]。

3.通过数学竞赛推动高校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数学竞赛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并加以综合运用的过程,竞赛结果体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并反映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合理性。通过数学竞赛的赛后总结,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我校坚持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为不断提高我校数学竞赛水平,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竞赛数学选修课,并组织教师编写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与辅助教材,建立网络课堂,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建立试题库与试卷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日俱增,学生参加大连市数学竞赛和全国数学竞赛培训的热情空前高涨。我校学生在近几年的大连市数学竞赛及全国数学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实践证明,数学竞赛对促进我校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通过数学竞赛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数学竞赛除了培养了大量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之外,也极大地激发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热情。教师要辅导学生参加竞赛,一方面要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5],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因此,数学竞赛提升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拓宽了知识面,改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培养出了一批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

5.通过数学竞赛促进高校数学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数学竞赛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成为参赛高校教师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进一步促进各高等院校提高数学教育教学水平。为更好地完成大连市数学竞赛的组织工作及全国数学竞赛的报名参赛工作,大连市数学会及辽宁省数学会每年都要定期召开会议,主要内容为总结当年大连市及全国数学竞赛工作,布置下一年度数学竞赛工作;研讨大连市及辽宁省数学教学改革、学术交流和专业建设等。并且不定期举办各种数学领域的培训班、讲习班或讨论班,开展促进提高数学科研与教学水平的活动。大连市数学会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有关数学竞赛及各种形式的国内外教学研讨、学术交流活动的相关信息。因此,数学竞赛活动已成为参赛高校间的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长效的资源共享平台。

三、进一步提高数学竞赛水平,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深入思考

虽然我校在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等方面还有较大空间,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

1.夯实基础,做好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常规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的主要阵地和基本途径。基础知识的教学,其核心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它涵盖了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及定理的教学,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数学竞赛的效果,离开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就失去了数学竞赛试题解题方法的源泉。因此最有效的竞赛培训应该回归到常规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应从基础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的提炼、数学思想的归纳与总结及解题研究上入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数学素养。

2.教会学生阅读,鼓励学生阅读数学课外读物。优秀的数学课外读物中不仅有精细的数学知识,而且有丰富的人文和历史方面的知识。有些数学书籍深入浅出地介绍当代数学发展的重大成就与应用,有些数学书籍则启迪数学的发现,还有数学书籍深入浅出地阐释数学与自然或其他科学的联系。阅读数学课外读物,既可以增长知识,又可以优化已学的数学知识结构。

3.采用研究式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不仅要向学生展示数学问题的求解思路及研究方法,并要开展研究性学习。课堂讲授应贯穿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将成熟的知识视为学术研究中未被发现的理论方法来处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去体会和发现,通过思考亲自获得知识。让学生把听课的过程视为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过程。力求在讲授中展示创新思维过程,突出数学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意识、态度和能力。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把研究形成习惯,打破对“研究”的神秘感。

撰写研究型小论文,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4.重视“数学审美教育”,培养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在通识选修课上融入数学文化,介绍数学家的简介及轶事,重要的数学思想欣赏,如勾股数趣谈、黄金图形、梅森数和完全数、几何名题赏析、游戏中的数学方法、数学发现的艺术等,使学生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也要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数学美感等),尤其是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成功的数学教学应该为发展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提供有效的途径,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创设良好的空间。

四、结语

大学生数学竞赛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及创新能力,而且能够推动高校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促进高校数学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长军.拓展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28(3):72-74.

[2]龙先军,黄应全,龚高华.数学竞赛促进大学数学教与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6):83-85.

[3]李苏北.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大学数学,2009,25(5):8-10.

[4]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

[5]钟伟余,海燕.试论课程改革下的竞赛数学[J].读与写杂志,2010,7(5):78.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及2012年度大连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

创业知识竞赛篇6

【关键词】物联网专业群;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创新素质;师资水平

技能竞赛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竞赛的形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多方位考察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作为部级骨干建设专业,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重庆市最早开设并招生的高职院校,在近3年的部级骨干专业建设历程中,我校参与了2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物联网技术技能大赛,该赛项对参赛选手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甚高。在组织和培训学生参加和训练的两次经历中,笔者探索出一些依托物联网技能竞赛对促进物联网专业群建设,以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心得,下面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分享。

1 物联网技能竞赛对专业群的覆盖

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物联网涉及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RFID智能识别技术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涵盖了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软件技术等多个专业。要对多个学科和专业的知识进行融合和贯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技能竞赛活动中。

以本校这2年参与的全国高职组物联网技术技能大赛为例,该竞赛涉及到局域网的搭建、配置,无线传感器节点的代码编写、无线传感器网络参数的配置、示波器、万用表、逻辑分析仪的使用、物联网上层应用软件的开发(其中完成RFID设备的读写、一维及二维条码的识度及生成,分别用C#和Android)、数据库的操作、网站及建立、拓扑图的绘制、开发文档的编写等诸多方面,可以说,一次物联网赛项的知识点涵盖了不仅物联网,更包括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软件技术等物联网相关专业的方方面面,且在竞赛中,更多是跨专业的知识运用。

通过技能竞赛,不仅提升了物联网的专业建设,还带动了相关联的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

2 依托竞赛拓展实践平台,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竞赛通常跟踪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能够引领教学,反映最新的技术及技能需求,赋予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践教学以新的内涵。以竞赛内容作为实践教学内容,同时,再通过专业课教师对竞赛内容做进一步的挖掘和二次开发,能够最大程度的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赋予竞赛及实践教学全新的生命力。

例如,对电子信息专业,给出其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原理图,要求其进行版图设计,或进一步进阶,给出芯片和功能,要求其进行原理图设计;对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专业,要求其完成竞赛中局域网搭建,无线路由器配置、交换机配置、拓扑图的绘制,同时可进阶深入ZigBee无线通信协议,进行WSN通信参数,如信道、网络ID、发送、接收地址等的设置;对软件技术专业,可进行网站的、建设,WebService技术运用,基于.Net的C#上层应用软件开发,Android应用软件开发,数据库的设计、建立、维护,数据表的增、删、改等操作,与以往多数软件专业做纯软件不同,竞赛内容涉及到对高频、超高频RFID读卡器、串口通信设备、POS机、二维码识读、打印等硬件设备的读写,提升了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和实战能力;对计算机应用本科专业,可针对溯源秤进行嵌入式软件开发及上层应用软件开发;对物联网专业,要求其侧重三层架构的整体把握,竞赛项目整个溯源和管理流程的全局理解,同时完成前述网络的搭建与配置,进阶要求可根据学生的特长能力不同来针对性的定制;对前述各专业,均可要求其进行基于CC2530芯片的软件开发,包括代码的编写、调试、下载、测试等。

综上,物联网技能竞赛涵盖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教师在物联网相关专业的教学中需要取长补短、软硬结合,紧跟行业技术需求,汲取竞赛内容和要求,完善教学环节,推进以竞赛内容为实践教学内容的普及化教育。

3 借鉴技能竞赛,优化教学方法

通过竞赛,教师可以尝试将团队合作的形式引入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如计算机网络课程、信息系统集成课程和物联网综合实践环节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型学习相结合的,由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以及课堂交流共同构成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可灵活运用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以行动为导向教学方法。例如,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既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题目,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条件选择研究课题独立开展研究。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合作、责任到人,学生自己完成资料查阅、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软硬件平台搭建、测试等全过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科学性,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使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之能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

4 依托竞赛培养创新和创业素质

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方法,将竞赛项目和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结合,或者将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思路用来参加竞赛,使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为最终转变为生产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课内教学提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并进行科学研究、成果推广、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可按规定取得相应的自主实践学分,充分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展示其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

5 依托竞赛提升教师师资水平

通过参加和指导竞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创新思维、动手能力、进取精神以及合作意识方面得到提升,能够及时捕捉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之处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而指导教学改革并加以推广,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升,更直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服务,与此同时,教师也开拓了思路,在竞赛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了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对竞赛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走向进行研究,将竞赛反馈出的行业技术需求及时补充到教学活动中,为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作为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开设的高职高专新专业,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物联网技术技能竞赛对推动物联网用技术专业群建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方面,均能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志良,闫纪铮.普通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规划[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创业知识竞赛篇7

【关键词】设计竞赛;开放式实验机制;创新能力

设计竞赛活动是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也是开放式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各界对工业设计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面向工业设计学生的各类设计竞赛日益增加,设计竞赛活动已经成为广大专业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同时也是设计机构和著名企业选拔人才的有效渠道。因此利用设计竞赛这一广阔平台,结合开放式实验,对工业设计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将起到促进作用。

一、设计竞赛和开放式实验机制的内涵

1.设计竞赛

目前适合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加的竞赛活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由教育部门主办的公益性工业设计实践活动,例如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另一类是由企业为主体,政府部门主办,以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实现设计与制造的互动对接,这类设计竞赛活动数量很多,规模也很大,比较知名的竞赛有广东的“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和湖南的“芙蓉杯”工业设计大赛等。

2.开放式实验机制

开放式实验机制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时间上的开放;二是内容上的开放。时间上开放就是规定好实验内容后,学生可以在很大范围内选择时间来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在时间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内容上的开放是指学生除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来选择其他感兴趣的实验内容,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设计竞赛和开放式实验机制的关系

1.传统实验模式的弊端

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强,参与给类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传统的实验室运行机制,一般是根据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工艺认知实验、模型制作技术实验、综合性实验三个层次。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上,存在着内容老旧、形式呆板、方法单一等问题。这种模式是从实验本身出发开展教学活动,虽然符合认知过程,但在实验过程中,很少考虑学生的特点。

2.参加设计竞赛,促进实验室管理机制改革

建立开放式实验机制,就是要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凋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改善工业设计学生的能力结构。

在开放实验室设备配置方面,除了绘图和模型制作等常用设备外,还应配备各类小型机床等专用实验设备。开放实验室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仍然不能忽视指导教师的作用,针对学生的设计项目,配备有特长的老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设计竞赛活动,在方案设计、综合评价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支持。

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积极参加设计竞赛活动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产品的开发除了掌握工业设计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要有扎实的逻辑思维功底和很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掌握三维建模的一般方法。整个实验教学安排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循序渐进。将学习的难点分散到学习的各阶段,充分利用实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设计竞赛,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求知欲会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在老师指导下主动探索如何解决问题。

设计竞赛和开放式实验的宗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社会,以亲身的实践经历融入社会。学生根据兴趣与同学展开合作,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这一系列的过程既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发散创新思维的能力,而且通过竞赛这一交流平台,学生与来自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同行进行比较,在广阔的空间里展示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激发学生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专业精神。

三、依托设计竞赛和开放式实验机制全面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1.依托设计竞赛促进创新设计能力培养

工业设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设计竞赛的主要特色就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设计竞赛的题目既考虑了高校教学的实际,又适当反映了学科发展的前沿。因此,设计竞赛活动促进教学改革中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利用开放式实验平台开展设计竞赛活动是“学以致用”的充分体验

参加设计竞赛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有限的资源,在紧张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完成某项设计任务。利用开放式实验平台开展设计竞赛活动,指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应以启发式、探索式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从学会知识到会用知识,在此过程中,积累了经验也增长了能力。

3.设计竞赛和开放式实验是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加设计竞赛需要团队协作,团队要结合竞赛题目和成员特长进行分工,并且在竞赛过程中成员的角色要不断转变,有助于学生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基础性的调研开始,学生要查阅资料、进行设计创作,为了解决相关问题还要自学有关专业知识,并增加了与教师接触和交流的时间,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充满学术氛围中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训练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

学生在参与设计竞赛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几十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要经受挫折的打击和探索的迷茫,需要以科学探索的毅力、直面困难的勇气、永不放弃的恒心才能完成。学生通过竞赛过程的体验和尝试,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顽强的工作作风,提升了研究能力、合作精神和毅志品质等方面的专业素养。这些经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结束语

设计竞赛是检验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实践教育的有效手段,设计竞赛与开放式实验机制的有效结合,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实验室建设探索出了有效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威.依托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114-116.

创业知识竞赛篇8

关键词:创业类竞赛;创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34-02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国际创业教育发展潮流的影响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从最初的起步阶段,历经自主探索阶段和试点阶段逐步迈入如今的全面发展阶段。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创业中心和创业实习基地。创业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深化,各高校也逐步摸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在诸多创业教育模式之中,基于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被许多高校所尝试。这种模式存在许多优势,也有一些不足亟待改进。

一、什么是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开拓性素质和事业心的教育,其本质在于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其他教育一样,创业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一定目标的指导下,创业教育活动中各要素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组合方式及运作模式,这就是创业教育的模式。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是在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形成的一整套方法体系,是高校的课程、师资等各种资源有机结合、共同运作的方法体系。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把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根据创业教育实施对象和传播方式,有的学者将创业教育模式分为聚焦模式和全校模式。根据创业教育实施的主要手段,我们也可以对创业教育模式进行划分。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从创业教育实施手段这一层面来说,它是指高校以培养学生参加创业类竞赛为基础和主要手段,整合课程、师资、孵化基地、企业等其他各种资源来开展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重心在培养和推进学生参加创业类竞赛,在竞赛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学生的开拓性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国内的创业类竞赛始于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计划竞赛。随后,、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主办了“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这一竞赛掀起了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比赛的浪潮。除了“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外,国内陆续出现了各种创业类竞赛,一些创业类竞赛与特定的学科、专业相结合,各具特色。例如,教育部与财政部于2008年批准资助全国高校“创意 创新 创业”电子商务三创挑战赛;中国教育信息化理事会也在2008年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大赛由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承办,以创业计划书为基础,采用“电子对抗系统”结合“ERP管理软件”为信息化环境的竞赛平台。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国内的创业类竞赛得到了迅速发展,种类繁多,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和展示提供了广阔平台。随着创业类竞赛的发展,国内许多高校也在培养学生参赛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形成了以创业类竞赛为基础的创业教育模式。这一模式以培养指导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参加创业类竞赛为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关课程、指导老师和企业人士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通过比赛的实践环节深入体会和了解创业的相关知识。

二、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根据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对这一模式下的高校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出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能够较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当前的“90后”大学生追求个性,渴望展示自己,功利心较重,讲究实际。推动学生参加竞赛,可以让学生在竞赛中展示自己,锻炼自身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领悟。这种方式相较于单一的课堂教学来说,更容易被“90后”大学生们所接收。根据调查,有65%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比赛,有43%的学生参加过竞赛。调查还发现,参加过竞赛的学生比未参加过竞赛的学生更愿意创业,并且在创业能力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可见,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比赛中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并帮助学生学习创业的相关知识,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创业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的开拓性素质和事业心的教育,创业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在创业意识的激发和能力培养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2.能够为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便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和推进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通过竞赛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培训。在竞赛的过程中,一些有创业潜质的优秀学生可以脱颖而出,一些优秀的创业计划也会凸显出来。竞赛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也为学校和社会发现具有创业潜质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平台。学校可以对一些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工作,帮助这些学生提升创业能力,实现创业。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和风司也可以找到较好的创业计划,帮助这些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合作共赢。

当然,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这一创业教育模式的不足和问题,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1.创业类竞赛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使得这种创业教育模式存在自身局限。当前,我国的创业类竞赛种类繁多,良莠不齐。许多竞赛与实际创业相距甚远,竞赛的指导教师和专家评委大多来源于学校,而学校中的许多老师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对作品的指导和评价有一定的局限,学生对于社会了解不足,往往只是依赖书本知识和自己的想象闭门造车,许多参赛作品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存在较大问题。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以指导和推进学生参加创业类竞赛为基础,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在实际运作中,许多高校都将获奖的多少和获奖的层次作为办学能力的体现,难免陷入功利化的怪圈,偏离教育的初衷,从而出现过分追求学生的获奖率,而忽视学生真正能力培养的情况。在此种模式的影响下,一些学生也容易产生为比赛而比赛,为拿奖而拿奖的思想,学习浮于表面,功利心强。在比赛结束后,许多学生的作品就束之高阁,学生们也并未进一步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进行创业实践。

2.对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重视不足,缺乏指导教师的甄选、培养和激励机制。在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下,学生接受创业教育是不系统的。他们是在一次次比赛的过程中,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逐步吸收和学习创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这种模式虽然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却忽视了系统的创业课程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这一模式对学生的关注较多,对指导教师的关注较少。学校将大量资金都用于组织、激励学生参加比赛,对指导教师的甄选和激励却缺乏重视。指导教师是整个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学生是否真正获得锻炼和提升,学生的作品是否真正得到完善和提高都依赖于教师的指导,但是在模式的实际运行中,指导教师并没有专门的甄选机制,大多是学生团队自己寻找而来的较为熟悉的专业教师,出于义务帮助和指导学生。对于指导教师,学校也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指导教师良莠不齐,对学生的指导投入也不一样。这种情况极大地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的几点建议

1.建立和健全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在基于创业类竞赛的创业教育模式下,高校不能忽视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高校应建立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实际创业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设立相应的课程,让学生全面修习。学生在学习了系统化的课程之后,在竞赛的过程中进一步演练和深化所学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2.加大投入,整合资源,重视对指导教师的甄选、培养和激励。高校应充分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立和发展。在对指导教师的甄选上应严格把关,加大对指导教师培养的投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高校应走向社会,与企业合作,整合资源,甄选一些优秀的企业人士和校友加入到创业教育的指导之中。同时,高校自身的一些MBA、EMBA课程班里的学员资源也可以投入到创业教育中,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3.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参加创业类竞赛,走出功利化误区,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当前,创业类竞赛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因此高校在引导学生参加比赛时应该注意对创业类竞赛的甄选,推进学生参加高质量的创业类竞赛。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高校要注意对学生的“去功利化”的引导,改变传统的应试性的培养方法,让学生在竞赛中真正得到提高和锻炼。同时,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积极邀请企业人士和成功校友参加创业教育,帮助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社会,了解创业的实际环境,体验创业的实际过程。

参考文献:

[1]刘万兆,西凤茹,李学东.创业教育本质与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34):96-100.

[2]竞赛模拟视角下研究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探析[J].北京教育,2014,(10):14-17.

上一篇:企业安全知识竞赛范文 下一篇: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