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2 09:53:19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篇1

【关键词】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设计流程

中国地铁正走在高速发展的第二个十年。在前十年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已基本完成地铁网络化建设,并向后网络建设时代走去。在这期间,地铁公共空间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大规模工业化的建设方式逐步完善。但就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现状来看仍面临一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对地铁公共空间设计展开进一步探讨,促进地铁设计更加完善。

一、地铁公共空间设计

地铁网络是一个潜于地面之下的城市空间,乘客对于地铁网络宏观意象的建立,主要通过熟悉的车站作为参照物构建起来,同时与地面中心区域和标志性建筑相对接,以此作为认知地下城市空间的基础。借用设计学语言,我们可以将地铁网络意象描述成“点线面”的空间意象特征。在地铁网络中,地铁车站好比一个个点,地铁线路好比一条条线。地铁车辆在同一条线的点与点之间穿梭,形成了线路运输的基本功能。

点与点之间特定的方位和逻辑关系,构成了交通运输网络的基本单位。线与线交叉所形成的点,即线路之间的换乘车站[1]。通过两线交叉点、三线交叉点或是更多线的交叉点,实现了线路之间的沟通,使得交通运输的单线概念扩展到网络概念。有时我们通过不同线路的几次换乘到达目的地,实现了城市地铁的网络功能。地铁网络中“点线面”的空间意象特征,形成了地下城市的基本空间构架,也为我们在地铁公共空间设计时提供了宏观依据。

从宏观认知上来看,乘客对于地铁网络空间意象的建立包括三个层次,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意象、地铁线路走向的意象、地铁网络的总体意象。因此,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的战略依据,是根据乘客建立地铁网络意象的三个层次出发,大致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车站层面、线路层面和网络层面的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

二、地铁公共空间设计流程管理

(一)地铁设计专业的流程衔接

根据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的时间轴,可以将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车站建筑设计阶段、车站装修设计阶段、运营时期的公共艺术设计阶段。

第一阶段是车站建筑设计,主要对车站空间规模和形制、内部功能及人流引导方案进行设计,其间装修设计跟进并作出初步方案。

第二阶段是车站装修设计,主要完成车站建筑与人之间的界面设计,同时组织地铁各专业系统之间的接口设计与协调工作。此时,设施设计、导向设计、广告和商业设计、永久性公共艺术设计在装修设计的总体协调下分头展开工作,并达成相互协调的空间关系。由于地铁各专业系统数量庞大,协调工作量大,因此装修设计阶段对于设计管理要求较高[2]。

第三阶段是运营时期的公共艺术设计阶段,除了在第二阶段完成的永久性公共艺术之外,还有临时性公共艺术和公共艺术创意产业,如公共艺术活动、公共艺术展览、公共艺术形象产品等,需要在长期运营中不断推进。

(二)地铁建筑设计基本流程

地铁建筑设计流程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工程可行性报告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其中,总体设计院担任工程可行性报告和总体设计的工作,并指导初步设计;各标段建筑设计单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工作。

第一阶段是工程可行性报告阶段,由建筑设计总体院负责,对于地铁站点位置、车站结构基本形态、车站内部空间布局等进行总体规划,并探讨验证其工程方面的可行性,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第二阶段是总体设计阶段,同样由建筑设计总体院负责,对于线路上每个站点的具体落点位置、车站具体形态、车站空间最终布局、各设备管线设计等,进行基本确定。

第三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由建筑设计总体院牵头指导,由各标段分项设计单位进行车站建筑空间设计的详细设计,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第四阶段是施工图设计阶段,是在建筑设计总体院的指导下,由各标段分项设计单位在充分考虑乘客心理及行为的基础上,进行车站建筑空间的详细设计,包括尺寸、细部空间的深化设计,并落实到直接能指导施工的图纸设计,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三)地铁装修设计基本流程

地铁装修设计流程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概念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和设计后期服务阶段。其中,装修设计咨询单位的工作贯穿全过程,各装修分项设计单位承担施工图设计和设计后期服务的工作。

第一阶段是概念设计阶段,由装修设计咨询单位负责。工作目标是确立全线装修设计总体原则及概念方案,包括车站内部及地面出入口建筑外部的装修设计;制定线路标准站与重点站的装修概念方案;对车站公共空间内其他视觉元素(设施、导向、广告、商业、公共艺术)提出设计要求,并提供概念设计文本[3]。

第二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也叫做方案设计阶段,由装修设计咨询单位负责。工作目标是提供各车站装修方案设计图纸和设计概算,以及装修通用图设计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提供地下站内部装修,包括材料选择、材料的选型和尺寸、材料色彩的确定、照明灯具形式、布置和配电要求。(2)提供车站用地范围内地面以上车站主体及出入口风井等所有附属建筑的外装修,车站周边环境景观及地面铺装(3)提供停车场、控制中心、主变电建筑物的装修方案(4)提供工程量清单及设计概算(5)提供运营服务设施的深化方案设计,包括售票机外形、服务中心、座椅和垃圾箱等,以及广告、商业系统的深化方案设计。(6)提供各个专业与装修设计的接口[4]。(7)提供装修通用图设计,为全线车站装修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

第三阶段是施工图设计阶段,由各装修设计分项单位负责。在装修咨询单位的总体指导下,各装修设计分项单位进行车站装修的施工图设计,包括装修各界面的详细尺寸、材料、色彩、空间细节等,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施工图设计阶段的管理工作,通过审查会签制度进行控制[5]。

第四阶段是设计后期服务阶段,是指设计完成后从施工至试运营过程中,需要设计单位配合施工单位、运营单位的各项服务工作。施工过程的配合工作包括,当设计图纸与施工现场具体情况发生问题时,应与施工单位积极协调,解决问题,适当调整图纸,并将调整内容上报给装修总体单位及业主,其次积极配合施工及安装,配合设备调试。

结束语:

当前中国地铁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关系到社会巨额投资及地铁百年运营,影响着城市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本论文展开的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分析,目的在于为中国地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促进地铁设计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湘生.深圳地铁5号线BT模式建设管理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李毅.北京地铁重点车站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06)

[3]刘方林.郑州地铁公共空间导向指示系统的设计探索研究[D].郑州:东华大学,2012(10)

[4]凌云.地铁公共艺术的功用性――以杭州地铁公共艺术作品为例[D].宁波:浙江工业大学,2013(03)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篇2

关键词:地铁站;公共艺术;武汉地铁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飞跃式发展期。据报道:“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全国多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总投资规模预计超过8000亿。”[1]快速、优质、高效的地铁交通给每天穿梭其中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地铁已经成为人们每天出行的首要选择,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地铁站大多位于地下空间,地铁环境相对封闭,这会给乘客带来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因此,怎样使人们在地铁空间的时间过得更加愉悦而减少它给乘客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设计师们对地铁站的公共艺术进行探索,创造出适合本土的公共艺术形式。

一、武汉地铁2号线公共艺术发展现状

1、公共艺术概述

公共艺术,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它不是一种特指的艺术形式,不是一种流派,也未曾有过类似艺术宣言或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作为其标识,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2]公共艺术可以采用各种手段来实现,如建筑、雕塑、装置、影像、表演等形式,它重要的不是表现形式,而是其所期限的价值取向。

中国公共艺术起步较晚,在城市的地铁系统中,其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不相同的,主要包括地铁站台环境艺术的氛围设计、悬挂的广告艺术设计以及即各类的标识导视系统、文字图示或一些不同的系列标志设计、还有展示设计等不同的艺术设计。

2、地铁2号线的概况

武汉地铁2号线是武汉地铁的线路之一,自西北驶向东南,从地下穿越长江,连接汉口与武昌地区,是中国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它已于2012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运营,全长27.985公里,共设车站21座。2010年7月29日,武汉有了第一条轨道交通,但是其内部的公共艺术设计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导致每一站都格式化,缺乏新意。与1号线相比,2号线考虑的比较全面。2号线一期有6个特色装修站,分别是汉口火车站、中山公园站、江汉路站、洪山广场站、宝通寺站、光谷广场站。其装修方案将结合区域特色及武汉文化进行个性化设计。一期其余15个车站为标准站,采用统一元素进行标准化装修。

二、武汉地铁2号线公共艺术的处理方式

1、汉口火车站:汉口站装修方案是“黄鹤归来”。表现方式是:当代雕塑装置和拼贴壁画。站厅上方设有天井,引自然光照明,并树立腾飞的黄鹤雕塑,象征武汉热忱迎接八方来客。除了黄鹤雕塑,还有一面长达60米的壁画,其主体是展现武汉城市风貌的“江城印象”,壁画是用玻璃马赛克剪拼而成,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2、中山公园站:该站位于解放大道中山公园至新华路之间,偏解放大道北侧。中山公园站装修方案是“幸福武汉”。墙壁上设置了苹果树,树上的苹果为立体造型,中间镶嵌着武汉地铁集团向全市中小学生征集的画作。壁画和儿童画的结合,体现了武汉地铁的公众参与性,也使原本单调的地铁空间变得活泼起来。

3、江汉路站:该站是地铁2号线于长江北岸的第一站,2号线车站位于中山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南侧。江汉路站装修方案凸显“时尚江城”,主要表现手法是:汉白玉壁画和全息投影。汉白玉壁画是湖北美术学院的师生共同完成的,它通过截取武汉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来诉说武汉近百年的发展史。全息投影的设置运用了当前先进的技术,给江汉路站增添了前卫、时尚的艺术效果。

4、洪山广场站:车站位于洪山广场西侧地下。洪山广场站装修方案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书页造型的“书山有路”,它把儿童画用烧造工艺制程瓷板画,用法国木纹灰石刻在上面,作品排列高低错落;另一部分为“楚风古韵”的文化墙,它是传统锻铜壁画,以典型的楚文化符号为元素,将楚文化刻入墙面。

5、宝通寺站:车站位于珞瑜路上,宝通寺对面,延武珞路布置。宝通寺站装修方案是“宁静致远”,表现方式是一面菩提树造型的当代装置艺术与传统壁画的结合,意在让人们在忙碌之余停下脚步,沉静心灵。

6、光谷广场站:车站位于虎泉路与鲁巷的光谷广场交汇处,顺虎泉路布置。光谷广场站装修方案是“科技之城”。表现方式是:光电壁画和互动投影。方案以闪烁的灯柱营造出独特的光影效果,意在让乘客畅想未来科技之城的美好景象。

三、武汉地铁2号线公共艺术不足和发展趋势

显而易见,武汉地铁空间的艺术品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地铁内的公共艺术的设计手法单一,大多是壁画、雕塑形式;广告宣传板、LED显示板等与室内空间不协调,这些宣传板的光线极其强烈,使乘客头昏眼花;许多的公共艺术品被玻璃隔起来,乘客很难接近,从而很难产生共鸣;对地铁内的公共艺术品的设计与陈列缺乏从听觉、嗅觉及触觉等角度全方位的考虑。因此,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要不断分析总结国外的设计的经验,吸取他们的设计灵感,并结合我们本土的特色,为今后的创作提供参考。

对于武汉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的不足之处,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有效做法,从而使我们武汉的地铁空间更人性化。首先,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乘客的心理,有创意性的设计简单而有感染力的作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乘客在地铁空间里与之互动,而不是让乘客们对它们视而不见。其次,对于广告宣传板的设置应随建筑形式和交通环境的状况而有所变动,与此同时,应该对广告宣传板的大小、形式、设计与摆放地点以及照明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的管理办法。然而,对于像地铁这种快节奏的运动状态,乘客们逗留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因此设计们应该结合该站的设计主题与地域文化,并选用适当的符号来诠释所要表达的思想。最后,地铁站内的设计都是为广大乘客服务的,我们应该敢于采用新技术,运用新材料,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来创造更和谐、更实用、更具创意性的地铁空间。

结语

武汉地铁正在快速发展和建设中,地铁作为一种实用、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几乎成为衡量一个城市运营能力、现代化程度以及城市形象的象征。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对于提升地铁的空间品质十分重要,它既是展示城市精神面貌和人文气息的窗口,又是增加人们对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一个途径。通过对武汉地铁空间的的艺术处理,可以提升武汉的城市形象,从而带来全新的行为体验。(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发改委批25想轨道交通规划总投资超过8000亿”,《京华时报》2012年9月6日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篇3

关键词:绿色生态布局; 公共建筑群体;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ject site selection, function layout and system design,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large public buildings on the bases of thoughts on the competition project of Guangzhou Baiyu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re . It holds that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design techniques applied to large public buildings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agreeing with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protecting、continuing and molding the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facilitating the convenience and efficiency of system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Keywords:green ecological layout; public buildings; Baiyu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re

中图分类号:TU985.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7-0120-03

1引言

公共建筑是人们集中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近来的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呈综合化、系统化、群体化发展,它在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和空间环境处理等方面具有自身特殊要求,在方案构思和整体布局中绿色生态思维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广州的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包含有2500座、1000座、500座等各种规模的会议中心主体,涵盖行政会议、新闻、商务信息、影视娱乐等多功能要求,并辅以商务办公、展览、餐饮配套服务设施和星级酒店、休闲旅游度假设施等不同功能部分构成,是一个综合性的公共建筑群体集合,其建设选址、功能组合以及竞赛过程中各方案针对具体生态布局所折射出的规划策略和设计处理手法,对于公共建筑群体的绿色生态布局这一课题具有积极的探讨意义。

2地域发展的契合和促进

2.1 大型公共建筑与地域发展的作用关系

公共建筑是人们进行各种集中性社会活动的场所。大型公共建筑的实际运营和良好效用的发挥,往往需要周边地域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对公共建筑各种社会活动的发生提供支撑并相互促进,所以公共建筑在选址和整体布局方面必须综合考虑该城市地段的整体发展定位需求及其环境设施影响,这些都是大型公共建筑功能布局的潜在制约因素。反过来,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与运营也会给周边地块或建筑带来相关社会活动的发生,其产生的外部效应对于该周边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产生聚集和削减作用。积极的外部效应刺激该城市地段的社会及经济等活动,带动该地块的开发和更新。因此,大型公共建筑的布局也需要从整体地域的综合效应进行考虑。同时,由于近来的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呈综合化、群体化发展,它的占地已突破传统规划的单个街坊地块划分,所以建筑群体内部不同功能构成也需要考虑用地不同方位上的外部作用与联系。

2.2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选址布局的意义与作用

就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来看,其用地选址于白云新城白云大道西侧的原东方乐园地块及其北侧规划地块①。东隔白云大道与白云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对望,西与规划的白云新城核心区中心绿地接壤。在功能定位上,白云新城将成为“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主城区北部商业文化服务中心”。在2005年针对白云新城开发建设的城市设计论坛上,不少专家学者也进一步强调其在广州地域中文化中心的地位。所以,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选址于白云新城符合城市地段的整体发展定位,其一方面可利用基地西、南向地铁2、14号线,与广州火车站、白云国际机场取得便捷联系,以充分利用城市的重要交通设施,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设施和贸易批发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建成和运营,将发展该地段主导的会议产业,有利于刺激周边大学、度假山庄等公共服务设施及相关社会经济活动的发生。就更大的城市地域范围而言,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也将带动会议组织机构、旅行社、展览、餐饮、宾馆、交通、航空、翻译、印刷、媒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不仅吸收餐饮、宾馆和展览等服务业较多的劳动力,还需要高智力人才的翻译、媒体等新兴行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就业结构都能提供帮助。同时,国际会议对各种服务都要求较高水准,这也可以直接刺激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技能,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所以,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选址布局将有利于形成一个集商贸、文化、办公为一体的动力强劲的综合功能配套区,起到优化城市结构的催化作用,从而带动白云新城的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推动广州市“东进西联、南拓北优”城市发展战略中“北优”格局的优化。

3地域环境文化的保护与延续

由于大型公共建筑往往是城市的标志名片,展现城市独特的性格魅力,所以在规划建设中十分注重环境的塑造。就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用地选址来看,其位于白云大道西侧的原东方乐园及其北侧规划地块,东隔白云大道与白云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对望,西与规划的白云新城核心区中心绿地接壤,南隔东方明珠花苑与造型优美的广州新体育馆为邻,具有十分优美的内外部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以,在方案构思中保护与延续地域环境文化是绿色生态布局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3.1 建筑群体布局与地域绿地系统的契合关系

从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11个竞赛方案来看,其建筑群体布局方式大致可以归结为3种,竖向布局、组团式布局和横向分割式布局,各布局方式和城市绿地及开放空间系统产生相应的契合关系。

竖向布局如方案4、方案6、方案7,建筑功能区由纵向廊道或屋顶串联成南北向的统一体量,东西方向上留出大片绿地和开放空间,以拉进白云山和白云新城中央公园在空间意向上的绿意相通。

组团式布局如方案2、方案8,各个建筑体之间围绕主体建筑展开布局,有着构图关系方面的自在形态组织逻辑,基地内的绿地空间较为散落,仅在门户空间及建筑基底的图底空间与城市绿地系统有所呼应。

方案1、方案3、方案11可以看作是横向分割式布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方案1,其建筑采用分离的体块,保持开放的姿态,建筑单体呈条状东西向伸展,建筑体量和绿地景观廊道南北平行布置,将基地分割成条带交错的肌理。

由基地周边绿地系统分析,白云山公园和白云新城中央公园呈南北向在基地两侧纵向展开,并且建筑基地的用地形态呈南北向长方形,所以东西向的绿色生态连接显得十分重要。综合上述三种布局,横向分割式布局对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的东西向联系显得较为有力,有助于形成自然与城市编织交融的纵横整体性网络,将建筑群体结合到一个位于未来城市中心和白云山公园之间的、具有开放的视觉和生态联系的整体系统之中。

3.2与周边环境要素的空间协调关系

保护与延续地域环境文化,一个需要着重处理的方面是与处理与周边环境要素的空间协调关系,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各参赛方案都以其独特的思考对白云山、体育馆等进行了环境分析和形态布局方面的研究,在这一点上做出了探讨。由于基地位处白云山和白云新城中央公园之间,在空间关系上,竞赛方案大都采取了建筑群体的空间退让处理。一方面是将建筑群体的高度区布局趋近于建筑基地中央位置,另一方面,是在相邻绿地公园的空间界面上远远退后布局,以取得空间关系上对白云山及白云新城中央公园的尊从。此外,是寻求建筑群体在体量形态上与周边环境要素的呼应与延续。如方案7,建筑整体的形象取自于“白云”,会议中心建筑呈弧线在型体上和体育馆建筑群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反“S”形有机体,并以明确的轴线奠定同基地东侧的鸣泉居、白云山的空间关系。再如方案3,建筑和中心绿地环境呈“山丘”形态布局,延续白云山自东向西的脉络,方案利用不同高度的屋顶折板构建绵延起伏的建筑形态,暗喻“山”的意象,力求形成与用地环境紧密结合的空间协调关系。

3.3对基地原有环境的处理与利用

基地原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要素与历史事件相关,在其基础上建构的空间意象会成为传达某种场所意义的手段之一,延续历史记忆。在规划布局中,常用的是采用分类分区的手法,针对划定的生态敏感区、绝对控制区、文化保护区等特定区域,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基地中绿树成荫,仅竞赛组织者测量提请参赛设计师注意采取措施的大树就有近4000棵,各参赛方案针对基地原有水塘、树木植被的生态区域,采取了相应的设计策略和处理手法。部分方案以保留利用原有绿化为出发点,将建筑组合成不同的院落,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绿化景观。方案2在布局上采用了组团围合的方式,将基地内绿化分划不同的组团,建筑围绕绿化进行布局,形成“七星伴月”的布局形态。方案8运用平台高架的处理手法,设置云盘式的平台抬高建筑基地,留出地面层以保留绿化。方案7通过建筑避让的方式,建筑布局偏向西侧,围合保留中心的树林和水体,并通过造景的手法将保留的自然要素融入新的环境设计中。方案3在避让中心林地进行布局的同时,将部分树木覆盖于建筑体量之中,形成独特的室内庭院。

值得一提的,在会议中心基地中存在有不少原东方乐园的建筑和构筑物,有着浓郁的历史气息,如能在布局的景观系统中加以整合利用,将形成颇富文化氛围的外部观赏环境。笔者认为,这也是公共建筑群体环境塑造中生态价值观的具体实现途径之一。

4系统组织的便捷与高效

绿色生态布局中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塑造,还包括了系统组织的便捷与高效。这里的系统组织是指车流、物流、人流等内外交通流和能量流的组织,在规划布局中促使各物质流快速、便利、通畅的运转,达到整体系统的便捷和高效,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4.1交通流的高效组织

公共建筑群体具有大量的车流、物流、人流等内外交通流,有时具有快速到达、进入、离开以及疏散的要求。合理布局交通出入口、组织流线将影响到公共建筑群体日常使用的效率,以及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空间布局中,首先是针对临近地铁、毗邻高速路出入口、周边发达的公交系统、与大型交通枢纽设施联系便捷等外部条件,进行与区域交通的联系组织,体现在出入口选择及交通组织方面。其次,是分别确定合理的车流、人流和物流线路的系统组织。同时建立各功能区的联系组织方式。

竞赛各方案均对以上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内容。在主要出入口设置方面,大部分方案选择在机场东路,并在白云大道等其他道路上设置了次要出入口。这样使场地西侧的城市广场成为会议中心开敞空间的一部分,有利于交通疏散组织;同时使得场地的主要交通流线与城市的地铁线有机联系,有利于缓解白云大道的交通压力。

与周边地块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与东侧白云山风景区、大金钟水库、鸣泉居等配套功能的联系。各方案在车行交通的联系上基本沿用了白云大道的下穿通道。步行联系方面,各方案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方案1、2、3、6、10设置了隧道或天桥;方案11则是利用大广场连接。

在会议中心的内部功能布局方面,可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集中式布局可有效地减少功能体间交通流线的距离,整合交通面积和设施。但分散布局的方案也可运用不同的方式加强各部分的联系,如方案8,运用平台将各个分散部分联成整体。方案3、4、5、7、10,运用建筑内的交通廊将不同的建筑功能联系起来,再利用整体屋顶覆盖等方式将建筑形式予以统一。分散与集中的布局形式各有优劣,分散布局使得各功能部分的交通流线增大,但集中布局也会带来诸如流线混杂、各功能区互相干扰以及高能耗等问题,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4.2能量流的组织

系统组织也包括了能量流的组织,由于大型公共建筑对于电、气、水等基础能量具有较高的负荷,且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在会议期间具有时效的优先性,所以在规划布局时应充分单项考虑能量流组织,避免对周围地段的建筑运营和市民生活带来过多的消极影响。此外,在节能方面,除了太阳能板、建筑智能系统调节等众多的生态建筑技术的利用,在先期谋划中能够发挥较大效用的是建筑群体布局中对自然通风的利用。

自然通风是建筑实现节能、生态、舒适、健康等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建筑楼群的布局方式影响了建筑单体前后表面的压力分布,对建筑单体内部的通风、降温、除湿具有重要影响,也关系到建筑群体间风环境的速度场、压力场的分布,进而影响人在室外活动区域的舒适度。根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节能中心的研究,在广州地区,行列式(包括并列式、斜列式、错列式)的布局和自由式的楼群布局方式有利于获得较好的风速场,而集中式和周边围合式则对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较为不利。就本次竞赛的基地环境而言,除了考虑城市主导风向的影响,还要在布局中注意适宜的建筑间距,基地与东面白云山、西面白云新城在用地上的起伏关系以及整体空间的错落变化,从而给予风速和流向以引导。在这方面,方案1的平面布局较为突出,它较好地结合了地形气候的特点,地面上建筑体并列布置,形成了能够联系基地、白云山以及白云新城通透视线的布局形态,有利于建筑的节能。

5结语

“绿色”和“生态”作为设计理念,是时下规划师、建筑师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积极探索的主题之一。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公共建筑群体集合,总结其建设选址、功能组合以及竞赛过程中各方案针对生态布局所折射出的规划策略和设计处理手法,对于公共建筑群体的绿色生态布局这一课题具有以下几点积极的探讨意义――大型公共建筑的布局需要立足于整体地域的综合效应进行考虑,对地域的发展起到契合和促进作用;建筑群体布局应与地域生态系统相契合形成整体,与周边环境要素空间协调,保护、延续地域环境文化;对公共建筑群体的车流、物流、人流等内外交通流和能量流应当进行系统组织,充分结合自然条件,一方面使之便捷、集约,另一方面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用得以高效发挥。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建筑设计方案国际邀请竞赛技术文件[R],2005.

[2]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建筑设计方案国际邀请竞赛方案[R].2006.

[3] 杨明.微观城市设计层面中的生态布局与设计策略――以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城市地段为例[C].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

[4] 王珍吾,高云飞,孟庆林,赵立华,金玲. 建筑群布局与自然通风关系的研究[J].建筑科学,2007(06):24-27.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篇4

摘要:

公共空间在当下信息时代被众多大屏幕所覆盖,物理空间迅速媒介化,造成了对公共空间中的个体受众的信息冲击,迫使个体受众不得不被迫接受不必要的信息。文章分析了公共空间对受众个体的交互作用,指出了公共空间中的大屏幕的空间污染问题,提出通过智能交互手段解决公共空间污染的方法;然后从情感交互通道入手,通过给智能大屏幕添加情感隐喻的方法,设计了具有情感表现的智能大屏幕,通过主动视觉表现弥补降低空间污染时对信息传播的损耗。

关键词:

情感隐喻;智能大屏幕;公共空间;情境感知

一、引言

公共场所有很多用于播放广告或告示的大屏幕[1],它们存在的目的是希望引起过往受众对自己的关注。这些屏幕由传统的纸质广告演变为大屏幕,丰富了特定区域内的广告内容和形式,但仍然以单向呈现为主,缺少情境内容变化,缺少主动交互性,并且存在公共空间污染问题。随着智能技术飞跃式的发展和普适计算的广泛应用,智能设备层出不穷,大屏幕和智能设备能够融合形成了具有情境感知能力的智能屏幕,使得大屏幕能够主动针对不同情境呈现不同内容,减少公共空间污染。从情感角度入手,通过对智能大屏幕进行情感隐喻设计的方法,解决公共空间智能大屏幕的公共空间污染问题和分情境主动交互问题。在公共空间中通过公共媒介对个体有较强的作用[2]。根据加拿大哲学家泰勒(CharlesTaylor)所提出的公共空间理论[3],公共空间是由一些元主题空间融合而成,这些元主题空间是承载了一定目的集会空间[4],各元主题空间之间所存在的多元信道完成了整个空间的聚合交流。公共空间对个体的作用包括信息干扰、情感感染、道德影响等,尤其是当下大屏幕更多地被嵌入公共空间中时,物理空间逐渐向媒介空间演变,公共空间的元主题意义越来越强,迫使个体被动接受公共空间的定向意志。而作为个体的受众区别于公共空间的主要方面包括个体意志、选择权和情感。站在公共空间大屏幕的立场上,认为个体意志是不易干预的,因此从后两方面入手,通过情感手段[5]对选择权进行干预。

二、公共空间的冷与热:智能大屏幕的情感

1.情感热度人是有情感的,人的喜怒哀乐会通过各种方式,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言等,表达出来,表现出自己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喜爱、反感、吸引、排斥、赞同、反对、高兴、悲伤、害怕、愤怒等。人与公共空间中的元素(包括人和物)进行交互时也充满了情感,一方面会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又时刻感受着对方的情感反馈,这种你来我往的情感流动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交互通道,对客观的信息流形成强大的作用。当对方热情时,人能感觉到暖,即便有负面的情绪,也可能因此而化解。当对方疏远时,人会感觉到冷漠,甚至破坏双方的关系。这种情感中的冷热关系,将其称之为“情感热度”。

2.受众对智能装置的情感预期从物体对象本身来看,不同类型的对象具有不同的情感属性,讨论范围限制在人造装置上,大屏幕属于人造装置的一个实例。在人类社会早期存在各种配饰和工艺品,有些用来观赏的,有些是用来传达信息的,后来出现了增强人类体力或替代劳动的装置。两百年前,装置是机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电子的装置。而在当代信息技术大背景下,各色数字化的装置层出不穷,它们是智能的。随着新技术飞跃式的突破,计算机与各种装置相融合,人工智能能够给人们提供各种替代脑力劳动的技术和方法,融合了这些技术和方法的智能装置,充斥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机械装置被动地完成特定的功能,较为生硬。电子装置同样是被动的,但其所具有信息处理能力提升了装置的柔性。智能装置可以融合两者各方面的特点,既可以具有机械装置生硬的构成材料,也可以具有电子装置柔和的信息处理能力,甚至能够具备两种装置均不具备的主动交互属性。将情感热度与装置特性进行粗略的映射,机械装置是生硬的、冷冰冰的;电子装置比较均衡;智能装置则更偏暖一些。当人与智能装置进行交互时(公共空间中的个体受众主动与公共元素进行交互时,受众具有用户属性),装置的智能属性会给用户带来一种错觉,使用户以为装置的智能程度与用户相当或者具有部分智能,此时,用户就会对智能装置产生除基本功能外的情感期待。如果该智能装置没有匹配用户对情感的预期,用户的情感热度就会下降,降低对该装置的使用黏度;相反,如果智能装置能够和用户建立恰当的情感信道[6],用户黏度则会保持较好的水平,体验也会更好。另外,对于在特定情境下接受度较低的受众来说,单向信息流会降低个体受众的情感热度,促使其主动选择阻断该信道,从而脱离公共空间。这对公共空间扩张自身的影响力是有负面效果的。因此,对于公共空间中的智能大屏幕而言,单单的人工智能已不足以满足受众用户的需要,具有情感表现的智能大屏幕可能更为有用,甚至可以说具有情感表现能力公共空间更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

三、情感隐喻

当对智能大屏幕赋予情感时,通过何种信道以及用何种形式来表现情感,是智能大屏幕与人产生情感交互的关键,只讨论视觉通道。个体受众在对公共空间对象的认知时,会形成自身的心理模型,包括“是什么”和“能做什么”两方面,因此对大屏幕的情感表达进行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个体受众的这一特点,将需要表现的情感转化为受众熟悉的心理模型,这种情感的表达方法称为情感隐喻[7]。影响受众视觉通道的因素包括色彩、形状、变化三方面。(1)情感隐喻的色彩化:色彩与人类情感具有大致同构的线性对应关系,情感隐喻的色彩表现将颜色的冷暖维度与情感热度进行线性映射,冷色调映射为“平静”,暖色调映射为“高兴”。由于公共空间大屏幕以吸引受众为主要目的,故将表现“拒绝”等负面情绪[7]的热度区间剔除。(2)情感隐喻的抽象化:情感隐喻的形状表现主要考虑视觉元素的具象与抽象,可以从视觉、听觉、语义等几方面进行,只考虑视觉抽象方面。偏重用户理解视觉元素需要较为具象,而抽象视觉元素则更容易使受众迷惑而产生好奇,有助于在公共空间中唤起受众对公共元素的关注。(3)情感隐喻的动态化:情感隐喻的变化表现是基于人眼的成像原理,视网膜边缘区域的视杆细胞比中央凹的视锥细胞对运动对象更为敏感。另外,元素的运动规律也能够作为情感表现的维度,可以考虑例如运动周期、运动速度、位移幅度等方面。

四、智能大屏幕情感隐喻的设计

融合体感设备和web前端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具有情感表达的智能大屏幕装置。该装置能够感知到屏幕前方是否有人经过,并通过屏幕内容表现自己作为公共空间中的元素及公共媒介而对被受众所关注的渴望,受众用户与它互动越充分,它表达的情感越热烈,当受众用户的情感与其近乎匹配时,屏幕内容转换至具体信息呈现。该设计由铺满屏幕的马赛克方块组成,横轴方向20块,纵轴方向10块。这些方块能够小幅上下跳动,表现了它是鲜活的,有热情冲动的。当无人经过它时,屏幕所有方块均呈现微弱的白色,如图1所示,并随着它们的小幅跳动,表现了它期待互动的情感,但同时又是安静的。当有人经过它面前时,屏幕的图案会追随着所经过的人进行变化,如图2所示。此种状态下的图案由较少的一部分方块构成,颜色是冷色系中蓝色到绿色间的一种,当人从左向右经过时,屏幕上的图案也由左向右跟随,反之亦然。既通过图案的变化表现了主动的交互,又通过冷静的颜色表达了矜持的情感。与屏幕发生关联的人离屏幕越远,颜色越蓝,图案越小;离屏幕越近,绿色分量越浓,图案越大。由于人眼视网膜边缘部分的视杆细胞对运动物体较为敏感,当人经过有动态变化的智能屏幕时,会被图案的变化所吸引。设计中没有使用具象的元素,而是选择了略带随机的色块组合,这种抽象的图案没有特定的涵义,会引起受众的好奇心。根据认知理论,人会在大脑中对所看到的事物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人的运动引起屏幕内容变化时,会引起人对运动模式与图案变化间匹配关系的探索的冲动。当某个受众被吸引并停在面前时,组成图案的方块会随机地出现缩放动作,同时会出现发光的亮边,用“手舞足蹈”的方式表达了智能屏幕对有人到来的喜悦。当该受众进一步靠近屏幕时,图案逐渐变大,颜色逐渐由冷色向暖色过渡,如图3所示。当受众与屏幕的距离近到触手可及的程度时,智能屏幕获得被交互的可能性也达到最大,这时的智能屏幕所具有的情感,从没人关注逐渐转变到了被近距离围观的状态,是非常热烈的,除了通过“满屏彩”的大红色表达这一情感之外,还对每一个方块设定了小幅度的跳跃和亮边。当智能屏幕前的受众开始与屏幕进行交互时,例如通过触摸屏幕、挥动手臂等等,受众从智能屏幕的潜在用户变成了实际用户,这时的智能屏幕“被交互”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所具有的“欢喜”情感是最为强烈的。在这个阶段,对每个方块设计了较大程度跳跃和更强烈的亮边,表达智能屏幕的被满足的情感,如图4所示。在此阶段之后,屏幕内容即可转换为实际内容,完成对受众的信息传播。

五、结束语

公共空间中的智能大屏幕是以技术为载体的传播方式,也有很多关于公共空间艺术的研究工作[8,9],本文工作对多学科进行交叉研究,以智能技术为载体,以传播为目的,以情感交互为切入点,用隐喻设计的方法,设计了具有情感表达的智能大屏幕,尝试解决公共空间的污染问题,减少公共空间元素对个体受众的不必要干扰。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篇5

关键词:换乘车站 公共区 通风空调

中图分类号:U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b)-0049-02

地铁是一种快速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模式,目前我国已有20多个城市拥有地铁[1],换乘车站为地铁线路之间连接的枢纽,相比于普通地铁车站,换乘车站的客流量表现为高集中性[2]。厦门市轨道交通五缘湾站为2号线与3号线换乘车站,站厅层公共区呈T形换乘,站台层通过换乘通道实现换乘。结合实际工程进度,2号线优先于3号线开通,故此通风方案应保证3号线进行机电安装时尽量减小对已运营的2号线的影响。

1 常规设计标准

1.1 防排烟设计标准

地下车站站厅、站台划分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超过2 000 m2,且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3]。

1.2 标准车站公共去通风空调常规方案

车站站厅和站台通风空调系统采用全空气系统[2],其主要功能为排除公共区的余热和余湿,保证公共区达到设计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标准,并兼公共区发生火灾时的排烟系统。空调机房一般放在车站站厅层的两端,各负责半个车站的通风空调。每端的空调机房设置一台空调机组,对应一台回排风机和排烟风机。气流形式为站厅公共区两送两排,站台公共区一送一排,气流组织均为上送上排。空调机组和回排风机可考虑采取变频措施[4]。

1.3 换乘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常规方案

换乘车站设备布置情况与标准站相同,换乘的两条线分开控制,独立运营。以厦门市轨道交通2号线五缘湾站为例。将站厅层公共区划分为4个区域,区域①、③为2号线服务范围,区域②、④为3号线服务范围。在2、3号线站厅层两端通风空调机房内各设置一台空调机组、回排风机和排烟风机,分别负责临近区域的通风空调和排烟,如图1所示。

站台层每条线由两端空调机组和回排风机共同服务;站台层起火时两端排烟风机同时启动,并启动相应隧道风机和轨道排风机辅助排烟[5]。

2 公共区方案确定

2.1 初步确定车站方案

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当3号线进行机电安装时,2号线已经开始营运,初步调整方案(方案一)为:将区域2中的部分划入2号线服务范围,如图2所示。

由于执行此种方案时,3号线公共区运营。故当3号线运营时,交叉区域应由3号线服务,服务区域按图1所示执行。2号线风管末端通过前期预留手动风阀,后期关掉来实现控制。且远期实施时需将原来挡烟垂壁[6]拆除,并重新安装在新的位置。

2.2 优化方案的确定

因对方案一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存在几点不利因素。

(1)交叉区域需穿过两层风管,对车站高度要求较高,提高土建造价。

(2)2号线风管末端通过风阀关闭存在漏风现象,造成冷源浪费。

(3)挡烟垂壁的拆除和重新安装影响2号线运营,且对装修造成破坏。

基于以上因素,考虑将交叉区域永久划入2号线服务范围,提出方案二,如图3所示。

如图3,区域①、②由2号线车站两端通风空调机房内的设备服务;区域③由3号线左端通风空调内的设备服务;站台层由两端通风空调机房内的设备共同服务。

3 方案比较

与方案一相比,方案二存在以下优点。

(1)公共区不存在风管交叉及服务重叠现象,节省管材,且对车站高度要求小,节省土建造价。

(2)风管末端无需利用风阀截断气流,无漏风和冷原浪费现象。

(3)无需对挡烟垂壁等进行二次安装,保护装修,且对已运营线路无影响。

(4)方案一设备需要按近期/远期控制,设备选型需满足近期运营温湿度要求,装机容量大,方案二不存在此现象,节约装机容量[7]。

(5)方案二设备装机容量小,节省电缆和电控柜等成本。

4 结语

(1)通过对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具体分析及两种方案的对比,方案二无论在降低成本和方便施工等方面好于方案一,故将方案二作为优化方案。

(2)建议此类工程在选定方案时应紧密结合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秦宏霄.浅谈我国城市地铁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战略[J].城市地理,2014(14):14.

[2]王波,李晓霞,安栓庄.轨道交通换乘站客流特性分析及车站设计[J].都市快轨交通,2010(2):55-58.

[3]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S].2013.

[4]刘俊.公共建筑节能分析与评价研究[J].山西建筑,2014(30):184-186.

[5]郝鑫鹏.地铁站台火灾烟气流动与机械排烟模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6]樊洪明,尹志芳,张丹,等.地铁车站挡烟垂壁对火灾烟气流动的影响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1):80-84.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篇6

关键词:广州番禺区万博地下空间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 ; 复合、整体型地下综合体

1. 地下空间的基本概况

地下空间是指属于地表以下,主要针对建筑方面来说的一个名词,它的范围很广,比如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场,地铁,矿井,军事,穿海隧道等建筑空间。[1]

我国地下空间发展从起初的人防地下室(主要以人防工程为主);发展到地下商业城(人防工程与车库、地下街等设施结合,功能较单一);到地下服务城(轨道建设高峰,轨道与地下商业、车库、市政设施结合);发展为复合、整体型地下综合体,这种复合整体型地下综合体功能复合、空间集约、建设整体――轨道+地下交通系统+停车库、商业+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区域统筹设计+集中开发。功能不断丰富完善,形成改善交通拥挤,人车分流的地下城。这也将成为未来地下空间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文结合广州番禺区万博地下空间设计分析,试图总结目前复合、整体型地下综合体的一些特点,对未来地下空间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 广州番禺区万博地下空间设计实例

广州番禺区万博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勘察设计(以下简称万博地下空间)位于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村迎宾路段,番禺迎宾路与汉溪大道交汇处。建设内容包括万博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周边地块连接部位缓冲区以及地面景观广场。万博商务区位于番禺区北部,长隆旅游度假区东侧。规划地铁7号线经过该区,设有万博中心站(原名鹤庄站)。

目前,该区域正规划建设番禺现代信息服务业总部基地、五星级酒店、商业广场、购物中心、数码产业总部、智能产业总部、汽车文化商贸中心等9大项目。万博地下空间建设的目的是分担地面交通,整体统筹地下商业开发,核心解决地铁站点周边9大地块的整体开发问题。成为一个结合TOD发展的地下枢纽城,一个为周边提供交通支撑的地下服务城。通过这个由番禺区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地下空间将整个万博商务区9大地块连成整体:以汉溪大道与万博二路的十字轴的地下进行公共地下空间开发的范围。(图2-1)

万博地下空间形成“十字主轴、交通环路、两大分区”的结构。十字主轴以汉溪大道、万博二路地面以下十字形空间形成地下空间基本构架;东西全长约780米,宽约100米;南北总长约630米,宽约40米。

图2-1 广州万博地下空间总平面图(来源:作者参与项目方案总平面图)

2.1广州首个建筑工程方案与控规同步进行,规划在建筑工程方案深度基础上的反推。

建筑方案的设计为控规提供相关设计数据,使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相辅相成,并对现行地下空间管理办法进行补充,为之后的报批报建提供依据。

2.2地下缓冲区解决权属划使地下空间无缝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通过公共地下空间建设,提高轨道交通的辐射范围,将各出让地块连成整体,形成核心区地下城,这也是地下空间由点向面发展的开端。

集约城市用地,统筹地下空间核心区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整体开挖,实现核心区地下空间的合理分区,无缝衔接。

2.3 地下交通系统――人车分流

2.3.1车行交通:为提升万博地区交通整体服务水平,疏解对外交通的瓶颈、提高路口通行能力、提高关键通道和节点的运作水平,根据交研所交通咨询报告,提出的对外交通与内部道路的优化方案,万博地区整体地上地下交通系统经评估可支持万博地区的未来整体的开发建设。

地下道路系统由2个市政隧道、1个地下主环、2个内部次环和6组出入口构成。地下道路面积约13.88万平方米。

市政隧道(-1F)双向两车道设计,保证万博中央商务区南北两侧的快速交通转换;实现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交通的立体分离。

地下主环(-2F/-3F)单向三车道,解决万博中央商务区各地块车辆快速进出,减轻地面路网的压力;

内部次环(-3F)单向两车道,加强各地块停车库的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停车系统;

出入口隧道分别设置于万惠一路、汉溪大道、万博二路南北侧,实现从广州进入万博的快速交通转换。

2.3.2步行交通:地下步行系统由公共通道、下沉广场、集散广场、步行通道、垂直交通构成。

地下一层步行系统,以万博二路、汉溪大道十字公共通道为骨架,商业街主通道宽度不少于11米,局部扩大为18M;南北向宽度不少于11米;与周边地块的步行通道形成网络式结构,与负一层出租车停靠点相连;结合地铁站设置下沉广场作为地区人流主入口;

共设置42 个垂直交通和14个集散广场,满足安全疏散要求。

负二层步行系统,以十字主轴公共通道为核心,通道宽度不少于8M,与周边地块形成脊状式步行结构,与北侧地下公交首末站相连。

设置24 个垂直交通和12 个集散广场。公共通道功能的独立性,保证24小时向公众开放。

2.4各层平面设计

2.4.1地下一层主要功能是地下商业、地铁风井设备及西站厅。地下一层由于有空调风管和综合管廊,商业空间的层高6.5米~7.5米,除去垫层100mm,梁高700mm~1000mm,设备风管、消防水管等商业净高为3.5米。(图1-3)

公共地下空间沿十字形公共通道形成步行商业街,沿汇智三路形成半地下骑楼商业街。

从人的行为特性方面,地下商业街容易让人失去方向感以及上下移动增加的距离给人造成“迷宫感”和“疲劳感”,地下商业设计上流线避免曲折,人行通道除与天河城地块毗邻的位置进深较大设置两条商业动线外,其余均设置一条主商业动线。其次利用地面绿地开露天天井,增加室内的自然采光。本层公共人行通道宽度11米宽,分为两条则每一条都要满足6米宽。公共人行通道作为公共通道存在,与周边地块设置连接口,通过步行通道与公共地下空间联系成整体。南侧利用高差沿万博一路、万惠一路设置两个市政隧道,并与出租车停靠站结合。商业空间与公共交通同层布置,使地下空间地面化。

2.4.2地下二层主要功能是地下商业、7号线万博中心站厅层。沿万惠二路形成地下主环(南侧),设置一个公交车首末站。商业空间的层高6.5米,除去垫层100mm,梁高700mm~1000mm,设备风管、消防水管等商业净高为3.5米。(图2-3)

公共地下空间沿十字形公共通道形成步行商业街,沿万惠一路形成半地下骑楼商业街,与地面公园景观的水平相连。(图2-2)

图2-2 广州万博地下空间汉溪大道剖面及万惠一路骑楼商业街

(来源:作者参与项目方案图)

地下二层商业与地下一层相比商业价值有所下降,为了使其商业空间丰富吸引人群,通过增加内天井,中部地铁站厅,在沿汉溪大道东部用地进深较大的地方设计为威尼斯风情水街,北侧为半地下骑楼商业街。商业动线主次分明,主动线成环,商业空间丰富,提升商业价值。本层人行通道宽度8米宽,同地下一层一样与与周边地块设置连接口,通过步行通道与公共地下空间联系成整体。

图2-3 广州万博地下空间地下一、二层平面图(来源:作者参与项目初步设计图纸)

2.4.3地下三层主要为地下停车场、设备用房及地铁站台上空。层高为4米~4.8米,标高设置主要考虑与周边地块相连接处标高。公共地下空间面积约7万平方米,约提供2127个停车位。

沿万惠一路形成地下主环(北侧),万惠二路形成综合管沟(南侧)。各区地下车库均根据地下市政环路的设计要求,设置地下次要环路,与地下主环路、周边地块次环相连互通,并沿环路两侧设置隔断与停车车库分隔,以保证次环的车流通畅。各停车库之间通过地下车库内部次环互联互通,形成整体。

2.4.4地下四层主要为地下停车场、设备用房及地铁站台层及区间隧道。层高为4米。公共地下空间面积约3.6万平方米,约提供1060个停车位。

沿万惠一路形成综合管沟(北侧)。

图2-3 广州万博地下空间地下三、四层平面图(来源:作者参与项目初步设计图纸)

2.5.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节能

万博地下空间设计中采用成熟先进的绿色智能市政技术集成,实践绿色环保理念,统筹地下市政设施,运用综合管沟,中水利用等多项绿色市政技术,形成绿色环保、高效节能、资源共享的广州南拓城市中心。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通过市政设施下地和降低地面建筑密度释放更多公共绿地和绿化空间;通过增加地面公共绿地、对公众开放的屋顶绿化,提升环境,突出绿色生态理念。

3. 总结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篇7

关键词:巨大创意产业园办公空间低碳渗入 综合经济评估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办公空间低碳设计的发展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灾难性气候频频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及生命健康安全,控制或减低二氧化碳排放成了全球各个国家的共同任务,。有调查表明目前世界原料和能源40%用于建筑业,除燃料以外的50%的木材也被用于建筑业,建筑及其相关产业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35%。而时下许多奢华铺张的设计被许多人用来满足个人的欲望或是被看成一种权力的象征,占据很大市场份额。如今低碳设计已逐渐成为国际设计界的重要话题,越来越多的低碳建筑拔地而起。

目前我国的办公空间以办公楼为依托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区域:(1)CBD中央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是城市的核心区,如纽约漫哈顿、香港中环、深圳福田、广州珠江新城等,其中有很多都是具有生态特点的办公楼,如资源节约、回收利用、人体健康等设计理念的运用。(2)EOD绿色生态办公区,大多坐落在城郊,低密度,个性化,区内绿化率高,产业实现“零污染排放”,如美国的硅谷、北京的“绿社”、上海“张江高科技园”等。“广州巨大创意产业园”也是以此为目标建立的创意园。

办公空间设计是其建筑设计的延续,其内部环境是人们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也是多人共享的场所。目前办公空间低碳设计有以下二种情况:一是利用生态技术实现单纯性的节能减排。这种方法一次性投入高,投资回报率低,如变频空调,中央水处理系统等;二是从材料上节省成本。现在有些设计出于经济及环保考虑,在材料的选择及使用上以图节减,这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由于多方面原因被乱用,有些甚至使用劣质材料,致使工程的使用期限降低,从而增加维护成本,更加浪费资源。

2 “低碳渗入”与“综合经济效益评估”的概念形成

中国正在向低碳社会迈进,但对于低碳生活,大多数人还处于认识阶段,而办公空间作为人们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之一,办公空间设计的低碳理念与实践,将可以引领其他设计活动加入到“低碳设计”的队伍中来,引导人们自觉的加入到低碳生活方式的队伍中来,并辐射到整个家庭、社会关系网,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低碳渗入”的效果。

德国建筑师说“用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成果,用较少的资源,获得较大的使用价值”,减少铺张设计和示范宣传效应、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使用绿色环保可再生的材料,回归平实,作好“综合经济评估”。本案正是采用了“低碳渗入”与“综合经济效益评估”的方法,由于是作为房地产的样板单元,更是希望通过实践这种理念,让受众有一个真实的体验。

3巨大创意产业园办公空间的设计宗旨

广州巨大创意产业园位于番禺会江,总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以商务办公为基础,SOHO商务公寓为主导,综合居住、商业、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园林式个性化创意区,是典型的EOD生态办公区类型。此次的空间设计项目是其办公空间的示范单位。因此本案在空间设计上延续建筑设计“低碳”的主题,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办公空间环境,以“经济效益评估”与“低碳渗入”为设计宗旨,具备可操作的物质条件。

4办公空间的功能构成与设计方法

根据销售定位所针对的目标客户群体,本案选择了二个不同类型办公空间进行虚拟。(1)、个性创意型办公空间―设计注重个性化展示,利用软景观营造舒适性;(2)、经济贸易型办公空间―注得体现销售与服务,得用色彩与材料营造亲和性与人性化服务。

4.1 LOFT的空间结构体系

针对4.8米的建筑层高,本案在局部做了夹层构造处理,增大了空间利用率,改变了行走路线,丰富了视觉体验与空间层次,又利用挑空的区域,作为阅读休息区或是水吧区,使员工在工作之余可以得到放松,也可以很好的展示企业文化,体现人性化的办公环境,实现空间增值的目的。

图1图2

4.2 空间布局体现低碳适应性

低碳适应即具有灵活性与可变性的布局模式,也即固定模式与重组模式:灵活的可移动间隔空间与固定的墙体分割空间;共享模式:透明墙体和虚拟间隔(软体景观分隔等不封闭空间);非共享模式:此三种空间形成空间的共享功能穿插,最大限度降低因临时空间变化而引起的资源浪费,体现空局布局的低碳适应性与可持续性。

4.3 装饰材料的慎重选择

(1)、材料的使用原则―“少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摒弃复杂的造型设计与昂贵而又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

a、材料的成品组装:选用成品办公隔断与家具,方便安装、拆卸、重组、减少现场施工的耗时、污染与材料损耗造成的浪费。

b、环保材料的使用:绿色植物墙,植物空间的运用,给西墙降温,减少空调的使用,同时给空间增添了活力。利用再生高密度板材、软性瓷砖、草编墙纸、竹木家具等可再生材料,减少生产与使用过程的碳排放,节约资源。

(2)、节约设备投资和运营成本

在硬件设备方面,本案充分考虑空间布局对采光通风的影响,高大的玻璃窗体与室内的虚体隔间(如玻璃、可移动软隔断)使自然光充盈整个空间,减少白天人工照明的使用频率。而通透的间隔又使空气得以循环,加上生态植物墙在东西墙的局部使用以及建筑本身的对流设计,降低空调能耗。

在办公设备方便,办公室里最大的碳排放通常来自复印打印机,所以本案建议在处理公文、收发电子邮件时,透过网络实现纸面作业计算机化,可减少纸张消耗,更可提高办公效率。而打印机和复印机可以选择数码复合一体机,减少碳排放。

5结语

在低碳设计如此盛行的今日,通过“广州巨大创意产业园办公示范空间”项目的设计与实践,明确“低碳渗入”和“经济效益评估”的概念,道法自然,尊重环境,保护环境。一方面是对现有低碳设计方法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当下低碳设计的发展与完善,使办公空间的低碳设计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加务实,成为大众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的指南,从而适应日益迫切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徐斌,办公楼的发展及其生态节能设计分析【J】.建筑节能2008,

[2] 张坤民.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篇8

1.低碳元素对ktv装修设计的影响

2.主题酒吧的室内研究——以成都某著名酒吧设计为例

3.浅谈娱乐场所中空间艺术光应用

4.论酒吧室内空间的设计思路与常见应用

5.禅宗美学设计方案在瑜伽室装修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6.迷幻灯光效果设计在SPA空间中的应用

 

(二)广场、公园规划设计

7.植物配置与公园的景观设计

8.大学校园景观小品设计

9.城市家具与景观设计

10.城市公共交通空间中的环境标识语言

11.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和案例分析——以某某为例

 

(三)办公空间设计

12.“人性化”在办公设计中的应用

13.办公设计元素——室内绿化研究

14.现在办公空间装饰材料的应用

15.浅谈交互设计在办公空间设计领域的发展

16.造型元素对办公空间设计的影响

17.中国文化元素在传统设计工作室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18.浅谈极少主义在办公空间设计中如何运用

 

(四)商业展示空间设计

19.展示设计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

20.浅谈射灯在护肤品展示空间中的应用——借光的学问

21.几何造型在商业展示空间中的应用

22.色彩在服装展示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23.简约欧式风格在家居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五)餐饮空间设计

24.照明设计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

25.色彩设计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

26.传统装饰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

27.“新古典”主义在餐饮设计中的应用

 

(六)宾馆、酒店空间设计

28.论酒店大堂的“光色”设计

29.中国民间美术在现代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30.陈设艺术在酒店空间中的地位和作用

31.中国传统琉璃在酒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七)公共空间艺术设计

32.色彩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33.高校体育馆环境艺术设计

34.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美感设计

35.中学体育馆环境艺术设计

36.都市步行街区域空间设计

37.空间艺术对公共环境设计的影响

38.室内公共区域中亲子空间的独立设计

上一篇:问卷调查情况分析范文 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考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