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情况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22 09:53:19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篇1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英语课程标准》的日益完善,为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将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转变成语言交际运用型教学。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能使学生能够得心应手的应付考试,而且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课堂上形式多样的活动设计,只有通过各种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学生的阅读策略和能力。对此,我们课题组在结题阶段对延安市实验中学初中三个年级随机选取的120名课题实验学生进行了“中学生英语阅读课情况”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

我们为期一年的课题《初中英语阅读课课堂活动设计探究》研究已接近尾声,为了进一步摸清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策略和技巧, 进一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了解我们的研究成果在教学中运用的效果,我们第二次做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

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三个年级中分别随机选取x名学生,共发放问卷x份,回收问卷x份,有效率达x%。

三.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封闭式问卷为主,部分问题设开放性选择。

四.调查内容

问卷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出发,主要从英语阅读课课堂活动设计和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和表现方面设计了十道主客观题。(详见《中学生阅读课情况问卷调查》)

五.调查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20份,分别从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随机抽取了各40名同学。其中约有90%的同学认为丰富的课堂活动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且这些活动能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大部分同学(占85%)在英语阅读课上能发挥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剩余15%的同学由于英语基础和词汇量的影响,发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或者较低。在阅读过程中,约有72%的同学能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理解课文内容上,而20%的同学用于语法句式理解,还有8%的同学用于词汇意思理解上。约有80%的同学在平时阅读中使用老师教授的阅读策略和技巧,但剩余20%的同学还不能熟练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和技巧。从调查问卷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约98%)在阅读方面对老师的期望很高,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老师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而且他们喜欢各种各样不同的课堂活动,这就对老师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还需不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能力。

六.调查分析

1.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喜欢上阅读课,课上很积极,但是少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和个人差异而对短文阅读望而生畏,于是不太喜欢阅读课,阅读习惯和效果欠佳,他们在阅读课上的积极主动性一般或者很低。经过我们课题组的探究努力,很多学生意识到了阅读策略和技巧的重要性,他们在不断努力去尝试使用不同策略技巧去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同时,学生也期望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设计运用不同的课堂活动,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2.教师方面: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有些老师在阅读课上设计活动较少,注重讲解单词和句型,课堂有些枯燥乏味,因此,课堂氛围不好,学生积极性不高,阅读效率也受影响。

七.调查结论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篇2

【关键词】大学生;阅读;问卷分析

一、调查目的及方式

大学生读者群是个特殊的群体,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完善的过程。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读者在对知识的强烈需求的同时,也呈现出了面对纷繁众多信息时的困惑。大学生阅读状况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调查项目之一,为了深入了解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阅读情况,从而分析出其所存在的问题,籍以对大学生的阅读取向进行正确的引导。本次调查选取了内蒙古民族大学作为研究个案。调查方式主要是问卷调查,其次是观察法。主要针对大学生日常阅读的目的、方式、类型等方面做出了提问。

二、调查对象

调查问卷选取了内蒙古民族大学作为个案,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调查时采取了随机发放、无记名的方式,随机对100位各年级大学生进行了调查。100份调查问卷全部为有效问卷。被调查学生男生42人,女生58人;大一21人、大二31人、大三30人、大四18人。

三、问卷调查设计

此次调查设计的问卷共有21道问题,分为三个部分:概况(2个问题)、阅读行为(10个问题)、阅读心理(9个问题),如下表:

概况 阅读行为 阅读心理

1、您的性别 4、您平时会读哪些书? 3、您平时喜欢读书吗?

2、您的年级 6、纸媒书与电子书、在线阅读的比重? 5、您读书渠道有哪些?

7、您每周会平均从图书馆借几本书? 9、您选书时,主要是因为:(可选一或两项)

8、平均每学期您用于购书的消费是多少? 10、您得到的图书会认真去读吗?

12、老师列在书目单上的书您都会读吗? 11 您的老师会给您开列一些要读的书目单吗?

13、您读书的时候会做读书笔记吗? 17、您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4、您读的书多是哪方面的?(可多选) 18、您认为大量的阅读对您的学习有帮助吗?

15、课余时间您会和同学老师讨论您所读过的书吗? 20、您认为学校是否应该多开展一些读书活动?

16、您每月会读几本书? 21、谈谈您对读书的看法或是您的读书体会

19、您读书有阅读计划吗?

四、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阅读目的和内容

关于大学生的阅读目的,选择最多是“兴趣爱好”78人;其次是“获取知识丰富思想”38人;“因学习需要”32人;“寻找实用信息”33人;“其他”3人。关于阅读内容,“杂志”40%;“小说”38%;“文献资料”12%;“教学资料”10%(如下表)。

从二者综合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阅读的第一出发点还是与“兴趣爱好”相关,其次才是用于学习和知识储备。而从日常阅读的类型选择上可以看出,大学生更倾向于杂志这样的时效性高,信息量大,类型宽泛的阅读载体和小说这样故事性强的阅读载体进行阅读。

在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实地观察中还发现,大学生阅读内容比较零散、杂乱、缺乏系统性,其原因是多数学生没有正确的阅读目标,不清楚“为什么要阅读”“要读什么”。在对专业类书籍及文献资料的阅读方面也呈现出了比较集中的“功利化阅读”现象,即多数是为了应付作业、考试以及毕业论文、各种过级考试等等。这类书籍的阅读特点是时间往往比较集中。这种阅读的娱乐化倾向和现实功利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大众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另外,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只注重实用学科,而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院校经费和师资都相对薄弱,学术科研活动层次不高、深度不够,整体的学术科研氛围不足,无法带动学生的学术研究欲望。针对以上调查分析,如何培养大学生阅读兴趣,阅读热情和帮助其明确阅读目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二)阅读载体和方式

调查发现,在阅读载体的选择中,“问题6:纸媒书与电子书、在线阅读的比重?”,选择 “1:1 ”的36%;“基本不读电子书”32%;“很少读纸媒书”21%;“其他”11%。而就阅读方式而言,最多的是“网上看书”的共48人;“去书店买书看”39人;“电子书”28人;“从图书馆或书店借书看” 20人。(如下图所示)

现今,网络和手机成为电子阅读的重要载体,作为年轻的“潮流群体”,大学生应该会更多的选择这种电子阅读载体。可调查结果表明,虽然选择网上阅读或电子书等电子阅读形式的人数略有优势,但对于纸质书的选择比重也很大。分析原因可能是:第一,人们习惯了纸质书阅读带来的舒适感,电子阅读虽然便利,但多数人仍未习惯这种载体。第二,地区性差异。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与一线、二线等大中城市比较,其信息流通相对欠发达,对于新兴的电子阅读载体的选择上比较局限,大环境相对闭塞。从阅读方式的调查数据中还显示出一个问题,从图书馆借阅的人数比重相对较少。对照图书馆不断增加的电子资源,是否可以考虑引导大学生习惯电子阅读和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

(三)阅读数量和计划

在阅读数量方面,有67%选择每月“3本以下”;30%选择“3―8本”;3%选择“8―15本”;而每月阅读15本以上的为0。另外就读书计划问题“您读书有阅读计划吗?”,只有3%的人选择“有,按计划有规律的读”;选择最多的占55%的是“没有计划随便看”;其次是“有一定的计划” 占41%。(如下表)

该项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的阅读量很低(阅读数量的问题中并未对阅读内容做限定),因此,不只是专业类书籍和文献的阅读量不够,就连消遣类图书及杂志的阅读量也明显偏低。另外,大学生为什么多数缺乏阅读计划,这也是根据调查结果所提出的问题。

实地观察还发现,大一、大二的学生由于课业压力较重,其阅读应用型书籍和专业书、教辅类书籍的数量相对多一些,为了排解课业压力会选择网络文学或者杂志来消遣。大三、大四功课没有一、二年级的繁忙,而更多的需要考虑自己的工作及前程,对专业类书籍的选择更多是关于考研和毕业论文相关的,并且对心理、励志、社交类书籍的阅读数量也大大增加。而这些看似普遍化的阅读现象却多数为学生自发的选择,而并非事先制定过完整的阅读计划,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倾向于自发性和随意性。

(四)阅读方法

上面关于阅读计划的问题也可以归属为阅读方法的问题。而在其他关于阅读方法的问题中,“您读书的时候会做读书笔记吗?”,只有1%的人是“每本都做”,最多的是选择“偶尔会做”56%,其次是“从来不做”28%;选“大部分会做”占15%。(见下表)在“课余时间您会和同学老师讨论您所读过的书吗?”这一问题中,选择“经常会”的8%;“有机会就讨论”22%;“偶尔讨论”56%;“从来不讨论”14%。综合分析结果说明,学生多数是没有掌握阅读的方法,不懂得如何才是最有效的阅读。尤其是针对一些需要精读的专业书籍和文献,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另外一组关于教师开书单效果的问题:“问题11:您的老师会给您开列一些要读的书目单吗?”,选择“每个老师都会给”2%;“大部分老师会给”23%;“个别老师会给”63%;“没有老师给过”12%。“问题12:老师列在书目单上的书您都会读吗?”,选择“每本都读”1%;“大部分会读”20%;“偶尔会读”70%;“从来不读”9%。

这组调查结果值得思考的是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以及教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会产生很积极的作用。

五、建议

(一)以经典阅读为导向,培养大学生阅读习惯

从现在所调查的大学生阅读中所存在的问题来看,对于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阅读习惯是一步步养成的,初期要培养阅读兴趣,有意识地、硬性地安排阅读时间,通过长时间的阅读,逐步使阅读成为学习、生活、休闲不可缺少的内容。而阅读习惯的培养应该是以经典阅读为导向的。大学是精英文化的领地,经典阅读应该得到大力的倡导,经典阅读是提升素养、陶冶性情、呼唤心灵的不可替代的手段。经典著作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养成与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文化理解力和批判力的培养。

(二)加强图书馆建设,营造读书氛围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由于信息相对闭塞,经费相对有限,致使图书来源相对单一,图书种类及检索信息相对不够完善。加强图书馆建设,改善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氛围可以使学生提高借阅的频率。另外,图书馆还可以积极开展校内的读书活动,让读者了解馆藏,喜欢上图书馆,以带动学生阅读兴趣,积极参加到读书行列。

(三)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正确阅读方法

本次调查还呈现出的问题是大学生的阅读取向和阅读方法需要指导。高校对于学生所要上的课程一般都会做明确的规范,但在学生阅读上却力量不足。虽然阅读属于个人行为,但是多数学生在面对浩瀚书海时都表现出了无助。“读什么样的书”“怎么读书”是多数学生的困惑,我国著名学者冯友兰总结读书要“精其选,解其意、知其言、明其理”。因此,迎合大学生需求的合理的阅读取向引导和阅读方法传授非常的重要。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阅读课程来教授学生如何针对不同内容的书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四)合理引导大学生利用电子阅读资源

网络化的生活使大学生可以自主的使用网络阅读和电子阅读,为阅读提供了便利,不论是从选书、购书或者是读书,网络都可以给他们节省更多的时间、金钱。但是同样的,也为大学生的阅读带来一些并不好的习惯,例如快餐式阅读或者功利性阅读。因此,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进行电子阅读,实际上就是在普及电子阅读知识和阅读技巧的同时,帮助学生把握阅读取向和阅读方法。高校图书馆一般都会提供大量的电子阅读资源及电子数据库,但学生的阅读频率却很小,原因是这些资源多为研究型资源,多为科研所用。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电子阅读习惯还要从能否提供大学生喜欢阅读的电子资源着手。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组织阅读小组来进行阅读指导,如豆瓣读书、校内读书群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中体会读书的乐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参与指导、交流,实现师生互动。这种利用网络文化积极倡导的读书活动,还可以在很大程度排除网络阅读的消极因素。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篇3

【关键词】艾滋病;结核病

【中图分类号】R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91-01

艾滋病患者(AIDS)和HIV感染者逐年增多,其广泛流行已成为全球最为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1]。结核病是艾滋病最常见和最先发生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为了解掌握哈尔滨市艾滋病患者合并结核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以便更好的进行管理和及早的治疗。本文对95例HIV/AIDS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82例HIV/AIDS患者进行了结核菌素试验和拍摄胸片等检查,现相关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0年7月份对哈市现存活的可随访到的95例HIV/AIDS患者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开展调查,同时对82例HIV/AIDS患者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拍摄胸片并按肺结核诊断标准进行确诊。

1.2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95例患者的一般基本情况信息。82例HIV/AIDS患者进行PPD (结核菌素)试验,判断结果为注射PPD后24h~72h内测皮肤硬结节直径[2],本文分级以 5mm以内为阴(-),5mm~9mm为弱阳性(+), 大于10mm或出现水泡坏死为强阳性(+++),同时患者拍摄胸片。对结核菌素强阳性和胸片出现改变的患者进行痰涂片筛查并结合发热、咳嗽、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按肺结核诊断标准进行确诊。数据录入采EPIDATA 软件进行双录入并进行一致性核对,应用EXCEL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调查选取的95例HIV/AIDS患者,男86例,女9例,男女比例达9.6:1;区域分布:道外区患者占全部比例的57%,南岗区和香坊区分别占18%和16%,道里区仅占9%;年龄21~88周岁,平均年龄39周岁,其中中青年患者85例,占89.5 %;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81例,占85.3%,其中同性性传播73例,占性传播构成比的90%,经血液/血制品传播7例,占7.4%,途径不详7例,占7.4%;职业分布:无业49例,占51.6%,工人11人,占11.6%,学生7例,占7.4%,离退休4人,占4.2%。

2.2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情况:95例HIV/AIDS患者中有40例正在接受艾滋病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占42.1%,患者CD4检测值介于11/ul和956/ul之间,其中CD4小于350/ul有59例(62.1%)。

2.3 临床表现:95例HIV/AIDS患者中13例(13.7%)曾有过结核病病史并接受过抗结核治疗,其中10例(10.5%)治疗达半年以上;95例HIV/AIDS患者出现艾滋病相关症状超过三周的病例如下描述:夜间过度盗汗11例(11.6%);体重过度减轻17例(17.9%);发热7例(7.4%);咳嗽、胸疼8例(8.4%);淋巴结肿大5例(5.3%);咳血2例(2.1%)。

2.4 结核菌素试验及胸片拍测结核菌素试验中阴性64例(78.0%),弱阳性5例(6.1%),强阳性13例(15.9%);胸片拍摄显示75例(91.4%)正常,7例(8.5%)出现异常。

2.5 肺结核病诊断对结核菌素强阳性和胸片出现改变的患者进行痰涂片筛查并结合发热、咳嗽、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按肺结核诊断标准确诊5例HIV/AIDS患者合并感染肺结核。

3 讨论

3.1 本文调查资料显示男性占90.1%,传播途径以男男同性为主,同时中青年患者占比例较大,该部分人群正处于性活跃期,加之多性伴的存在,容易造成该人群艾滋病的广泛散播流行,提示应加强宣传,做好男男同性人群的预防和管理,减少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3.2资料显示有51.6%的患者正处于无业状态,同时有一定比例的学生群体,患者的经济来源大多不稳定或单一,这可能会造成患者后续的医疗费用难以得到保障,提示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该部分人群就业帮助,防止其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

3.3按照《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手册》规定,当HIV感染者/AIDS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350/ul时,建议接受高效抗病毒治疗[3]。本组资料中HIV感染者/AIDS病人CD4值<350/ul有59例(62.1%),而接受艾滋病高效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仅40例(67.8%),表明我市仍有一部分患者不愿意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随着体内CD4的不断降低,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的风险增大,由其合并结核病患者将会增多。因而必须重视该人群的管理,鼓励患者及早接受治疗,加强服药前后的依从性教育,预防机会性感染的发生。

3.4艾滋病患者因受艾滋病病毒的侵袭,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当体内CD4≤200/ul时容易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结核是最常见的一种机会性感染。据文献资料显示,在HIV感染者中结核病人检出率为3.8%(范围在1.6%~9.5%)[4]。本文资料中,既往感染结核已有13人,根据患者PPD阳性及胸片检测结果,对于可疑患者进行痰涂片筛查并结合发热、咳嗽、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按肺结核诊断标准确诊5例HIV/AIDS患者合并感染肺结核,本次检出率6.1%,与文献相符。提示我市HIV感染者/AIDS病人合并感染结核的几率较大,必须加强该人群的检测,及早进行治疗和预防。

近年来我国结核病疫情呈上升趋势,艾滋病合并感染结核的比率逐渐增高,合并感染结核也是HIV/AIDS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这也给艾滋病和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双重感染已成为全球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各相关防控部门应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地控制艾滋病和结核病。

参考文献

[1] 王喜文,董柏青.艾滋病和结核病双重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国热学,2005,5(6):1331~1332 ,1324

[2] 王宝中.390例H IV/AIDS患者中结核病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7,22(13)

[3] 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手册

[4] 刘颖.50例艾滋病人合并结核病临床分析[J].河南预防杂志.2010,21(3)

作者单位:150056 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篇4

为了了解员工对公司目前薪酬的满意程度及与市场薪酬的差异,为公司规范化薪酬管理并提升竞争能力提供基础数据,人力资源中心于本季度末进行了一次公司内部员工的薪酬调查,以下是内部薪酬调查的结果分析报告。

一、内部薪酬调查的主要目标

1. 了解员工对公司目标薪酬的满意程度

2. 了解公司薪酬与市场薪酬的差异

3. 了解员工对薪酬各具体项目的满意程度

4. 听取员工的意见与建议

二、内部薪酬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1、内部薪酬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次内部薪酬调查问卷由总裁办公室与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实际需求共同设计,采用的是结构型问卷形式,根据员工薪酬的具体情况,调查问卷共涉及13个方面共52个题目,保证了内部薪酬调查问卷设计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完整性。

2、内部薪酬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本次员工内部薪酬调查,参与调查问卷657份,实际有效问卷643份,回收率达到97.8%,本次调查结果具有全面性和有效性。

3、内部薪酬调查问卷的调查形式及保密性

本次员工内部薪酬调查,以内部MIS的形式进行,在内网上设计调查专区,由员工根据MIS的用户名与密码自行登录参与调查,并通过系统自检后提交答卷,全程具有保密性,同时,也保证答卷的有效性。答卷后的统计结果由MIS先期进行统计分析,后期由人力资源部整理汇总。

三、参与内部薪酬调查员工的基本情况

1、人员职级级别分布情况

本次参加调查的643名员工,按照职位级别划分为:高级管理级,8人;中层管理级,43人;初级经理级,71人;员工级,521人。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篇5

[关键词] 社会调查 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 边界

[中图分类号]c0;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0)07―0049―05

一、对问卷调查功能的本土化反思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问卷调查方法的本土化反思和讨论非常热烈,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角度。首先,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开始成为一个问题。潘绥铭在对问卷调查法与个案访谈法的比较中进行过“社会调查,何谓真实”的反思。杨心恒等人指出了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模糊性与实证主义计量方法的局限性,主张将模糊数学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必要性。郭淑华认为文化主位和文化客位对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具有影响,是现代社会调查振兴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其次。从本土实践来分析问卷调查的功能。林斌、王文韬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社会学经验研究论文的内容分析反思了当代中国社会学经验研究及研究方法。邓锁、风笑天对20世纪90年代社会学核心刊物上发表的问卷调查研究报告的解析和评价表明:我国问卷调查研究在研究方式、抽样方法以及研究主题三个方面都有发展和不足,并对问卷调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定性与定量的对立、理论与方法的对立进行了反思。方长春从方法论和本土实践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调查研究作为社会研究一种方式的局限性。蔡禾、赵巍根据当时中国社会学发展现状指出,实证研究不等于经验层次研究,实证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绝不可把实证研究方法简化为问卷调查方法。刘少杰主张中国社会学应从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中解放,进行社会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张兆曙认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传统与现代”等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这种范式在方法论上导致了社会认知的抽象化、简单化和社会实践意义的缺失。

最后,中国国情受到了重视。边燕杰等学者指出,国内社会学研究者藉以研究本土社会的主要理论与概念,基本上是对西方的借鉴和移植。这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语言问题”,即由于大陆社会与西方社会的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在收集资料时往往失去测量的效度。再者,中国大陆调查研究的许多概念直接泽自两方,而汉语语言中对应概念的缺失也是调查研究中的一个可能障碍。另外,研究工具的借用也可能使得调查研究在本土研究中表现出局限性。有学者还对2003年在中国进行的《中国综合凋查》进行了反思性的介绍,从问卷设计、调查实施和资料整理等方面列举、讨论、总结了中国社会学者从事抽样调查的实践经验和问题。

在上述反思中,集中于方法论层次上的人本主义与实证主义之争的论文偏多,而对于社会学主流研究方法的问卷调查尚缺乏“论方法”这一中程理论层次上的反思。本文愿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专门讨论问卷凋查的适用范同这样一个“起点”问题。笔者认为,问卷调查应该分为最基本的两类。一是描述凋查,就是要了解某个现象的情况,主要是要获得该现象的绝对数、相对比例和分布状况这样三种数据。二足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检验调查,就是事先提出假设,然后通过统计分析来检验这些似设。

二、描述调查:不可能“发现”未知现象

尽管是描述调查,但是它的唯一功能,其实仅仅是“查明”而不可能是“发现”。因为我们只能统计出那些我们已知的情况究竟有多少,不论绝对数、百分比还是分布状况;而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从一开始根本不可能设计到问卷中去,还怎么去“发现”?或者说,我们只能调查那些能够给出明确定义的现象的状况。这是由问卷调查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才能去问人家什么;反过来,我们不问什么,人家就不可能回答什么。那么我们怎么可能从被调查者的回答中发现哪怕是一个原来我们不知道的新现象呢?我们所能够做到的仅仅是查明已知现象的情况而已。例如“中国农民中已经有20%的人进城打工了”这样的结果之所以能够被调查和统计出来,就是因为调查者已经知道了农民中有人进城打工,仅仅是不知道有多少而已。如果连什么人进城打工了都不知道,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应该去调查农民呢?同样,如果仅仅去调查农民,我们就不可能发现那些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来打工的市民究竟有多少这恰恰是因为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仅仅是查明那些自己已经知道的情况。

说到底,即使是仅仅为了进行数量调查,就是仅仅计算一下有多少人在做什么事情,我们也必须事先知道那个“事情”在实际生活中的定义是什么,否则,被调查者就连我们究竟在问什么都听不懂。例如,如果要调查发生过“”的人数,那么我们至少需要知道,在实践中这种活动中究竟包括不包括金钱交易呢?如果连这也搞不清楚,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在调查结果里面包括没包括那些的人呢?所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问卷调查不但不能发现任何未知的现象,也无法查明我们不够了解的现象的进一步情况。那么,为了得到一个明确的定义所进行的调查是不是“发现”呢?例如,究竟什么叫“”不是也可以使用问卷调查来确定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是仍然不得不遵守“只能查明已知情况”这一定律。因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提出“元预设”,哪些现象可能被人们认为属于“”,然后才能去问。因此,我们的调查结果只能查明哪些假设在多大程度上被调查对象所认同,却无法获知还有什么我们原来不知道的情况。

三、检验调查:不可能进行“探索”

虽然没有任何文献评论过,但是一种被美其名日“探索分析”、“数据开发’’的研究实践不仅在我国社会学界普遍存在,而且得以发表的论文颇多。这种所谓的‘‘探索”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首先做出一个毫无相关假设设计的问卷,甚至根本就是“想到什么就调查什么”,然后在获得数据之后,随意地找出一些变量来,使用某些统计方法进行相关分析。万一真的看到一些“有意思的”分析结果,就认为这是一个“发现”,好像自己原来真的就这样假设过。其二,有些研究者使用二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但是并没有去了解问卷的设计者当初究竟提出了哪些相关假设、控制假设与统计假设,也不清楚人家究竟为什么要如此设计整个问卷(如为什么包括这些提问而不包括那些),仅仅是从中抽取了某些自己感兴趣的变量,或者把人家原来设计的变量重新进行排列组合,进行相关分析,倘若碰巧得到了“有意思的”统计结果。就作为自己的发现而发表,这绝不是“探索”而是“玩儿统计”。前者是“事后假设”,后者是“替人假设”,都是社会学研究的大忌。它们不仅未实现任何意义上的“探索”,而且会严重误导自己与读者,贻害无穷。这轻则是学术水平问题,重则是学术道德问题。

1.“事后假设”的要害。社会学的问卷调查只能对已有的假设进行检验,却无法探索已有假设之外 的任何相互关系。但是我们也仍然只能探索一下,在我们所设定的假设一检验的框架之内,各种因素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如果我们随意抽出任何两个变量做相关分析,那么就是“事后假设”。即使有什么结果也必定是残缺条件之下的扭曲结果。例如,在我们的性调查中,询问了许多个人的基本情况,在统计中我们无意中看到,被调查者的身高与职业存在着显著的相关。但这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发现”呢?因为如果我们原来就假设身高与职业是相关的,那么就应该按照这个相关假设对这两个变量进行一系列的设计,如职业究竟应该如何划分才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不同的职业划分方法就会带来不同的检验结果。另外,我们还必须设计出多种可能存在的中间变量,如地域差别、健康水平、就业时期、自主意愿等,否则,身高与职业之间就很可能是虚假相关。可是,我们的调查并不是要研究这个问题,也从来没有进行过上述的任何设计,因此无论我们看到了什么“有意思的结果”,都不能作为一个“研究发现”来使用,充其量只能是给另外一个新的相关假设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几乎每一个社会学的调查都会问到“五朵金花”(性别、年龄、文化、职业、收入),而且这样的调查非常之多。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仅仅从中抽取任意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就可以得出“研究结果”,作出“性别与收入相关”、“职业与年龄相关”这类的结论?这显然不可以,原因仅仅是因为我们原来并没有进行这样的相关假设,因此也就没有按照这个相关假设进行过任何设计,也就不会拥有检验这个相关假设所必不可少的那些提问与变量。

2.“替人假设”的失误。首先,从调查内容上来看,如果原设计者没有提出这样的相关假设,那么他就不会去包含与此有关的各种变量。可是“二手分析者”无论从中抽出哪两个变量来进行分析,都等于是事后自己提出了新的相关假设。这就需要调查那些与这个新相关假设有关的情况,否则就无法检验这个后来的相关假设。可是,原始数据里却不可能有这些内容,因此“二手分析者”哪怕是把人家原来的全部变量都纳入自己的分析,其结果也仍然是在因素残缺的条件下强行统计的结果,其价值与意义仅仅在于有可能给新的相关假设提供一些参考。其次,从提问的设计来看,“二手分析者”必须论证出原始变量的设计符合自己进行二次分析的需要,否则就不应该进行二次分析。例如,原设计者如果仅仅准备考察变量A和变量B与变量C之间的关系,那么他一定会根据自己的相关假设,把A、B、C设计成自己需要的形式,如有特定的时空限制,都是两极选项(是与否)等等。也就是说,ABC三个变量的这种形式,仅仅适用于假设“A和B都与C有关系”这样的原始设计。如果“二手分析者”直接去统计分析“A与B之间的关系”,那么你怎么知道变量A与变量B现有的时空限定与两极选项的形式,就一定适合于你来检验自己的新假设呢?也许,A与B都应该是五级分类才能够进行两者之间的相关分析。可是原始数据无法更改,结果第二位分析者不得不“强行统计”,得出一个非常可能失误的结果。

总之,笔者希望用极端的说法来引起讨论。使用二手数据,只能有两种用途:第一,遵循该数据原有的假设一检验的方向,通过对原有变量的转换、重新分类、派生等技术手段,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原研究者所没有发现的结果。这其实就是进一步发掘数据,或者说仅仅是对于原研究者的拾遗补缺。第二,如果脱离原有的相关假设进行任何一种统计分析,那么务必首先论证清楚:这个二手数据为什么适合于对一个后来提出的相关假设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应该说明:二次统计分析的一切结果都仅仅在原始设计的框架之内才能够存在,绝不等于能够检验这个后来提出的相关假设。

总而言之,如果非要说检验调查具有所谓的“探索”功能,那么它也是严格限定在问卷原有的“假设一检验设计”这个范围之内,不可越过雷池一步。

四、问卷调查并非最佳选择

在决定采用问卷调查这种方法之初,我们应该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是不是在“发明车轮”?在描述调查的问卷中,每一个提问都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特定现象的,因此需要首先考虑一下:我们所要调查的那些具体现象是不是“大概率现象”?如果是,那么对于描述调查来说,我们只是查明了一些尽人皆知的情况,还不如不调查;对于检验调查来说,如果是大概率现象,那么无论把它作为目标变量还是解释变量,都会因为该现象的方差过小而丧失统计意义,大概率的反而就是小概率,道理是一样的,也不应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了解。在这方面,笔者有过教训,在2000年的一次全国随机抽样的调查中,我们曾经设置了一些对于性观念的提问,但是没想到,其中的3个提问竟然有极大概率的人持有同样的看法。例如,93.3%的人倾向于不同意“无爱也可以有性”的说法;有89,0%的人倾向于认为“丈夫有义务满足妻子”;有88.8%的人倾向于认为“女性也应该同样享受性生活”。这样一来,我们的这3个提问等于白费了,不但无法进行相关分析,即使是作为描述调查的结果也意义不大:如此普遍的情况,完全可以通过社会观察、文本分析等其他研究方法来获知与确认,还用得着费时费力地去做问卷调查吗?所以,我们不但必须考虑整个选题是不是前人已经研究过,还必须考虑我们的具体调查内容是不是“不调查也知道”。

其二,假设一检验了什么?在检验调查中,虽然研究者们都知道,如果假设被检验后是不相关的,也仍然具有认知的意义,可以避免后来人再走弯路,但是在问卷设计的实践中,大多数研究者却都倾向于努力设计出那些最可能相关的假设。这是因为,可能不相关的假设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无法做到哪怕是最低限度的穷尽。这就构成了检验式问卷调查的局限性:我们使用问卷调查来检验的那些研究问题,其实已经川其他方法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认知,已经足以作出相当充分的解释,否则我们就无法设计出较好的问卷。邱么为什么还要使用问卷调查这种方法呢?原因在于至少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学界,问卷调查、统汁分析这一套定量研究的方法具有不容置疑的主流地位,被认为是最科学的。

其三,为什么非要进行问卷调查?在初学者中,经常有人认为问卷调查是最高级的办法。但是,实际上它是一个最初级的办法,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在中国,在很多现实情况下,其他方法很难运用或者成奉太高,所以我们才不得不采用问卷调查。例如,同样是研究以个人为单位的人类活动,行为学方法中有很多监测的成分,其研究成果的客观性更强。社会学只是因为做不到对大样本人群的监测,退而求其次,才做问卷调查,并不是说明问卷调查有多么高级。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研究的现象存在于小总体之内,而且并不需要随机抽样,那么我们运用参与观察、社区考察、定性访谈等研究方法,不但效果要远远好于问卷调查,而且可以作出更深度的解释。

这里涉及到方法论层次上的争论,本文不拟展开论述,只强调一点:即使仅仅是进行捕述调查,在选择调查方法时,也应该把问卷调查放到最后去考虑。

五、改进的建议:为被调查者(而不是为自己)而设计

第一,对于捕述调查。调查者不仅必须知道自己要了解什么,还必须知道被调查者能够回答什么。 除了根本拒答之外,我们应该把被调查者的一切不回答、错答与慌答,统统视为我们自己问卷设计的失误,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设计。也就是说,我们是为被调查者设计问卷的,一切以他们的需要与便利为原则。以下是笔者在调查实践中的一些心得。

被调查者的生活实践的范围大致有多大?所询问的现象是否超出了它?被调查者有兴趣吗?在设计调查主题与任何一个具体的提问时,研究者当然是选择那些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最有意思的方面。但是,我们必须假设: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于我们所要询问的问题,其实没有觉得有什么重要的,往往是既不关心也不感兴趣,并不希望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因为他们不是专业的研究者。

被调查者需要多努力才能回答?他们是否具有总结、提炼、归纳、感悟的足够能力?例如,直接询问任何一种“平均数”都是在考验被调查者的数学应用能力。如果我们在设计问卷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那么被调查者就很可能因为难于回答而放弃努力,干脆顺着调查员的意思作出虚假的回答。

被调查者是否可能借题发挥?一些被调查者可能具有表现欲,可能指桑骂槐,可能为了自我证明而作出不实回答。被调查者是否会感觉到问卷或者访谈者的言语带有强制性或者带有言外之意?例如“请您配合”这样的话,在一些敏感的被调查者听起来具有强制的味道,因为我们本来是没有权力要求人家配合的。

说到底,被调查者之所以能够配合我们的调查,或者主动地说出某种情况,仅仅是因为他从前人那里继承的一套概念体系,与我们的概念体系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我们与他之间才能互相听懂。可是,在现实世界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究竟能够与多少其他阶层、其他性别、其他年龄段、其他性格特征、其他生活环境中的被调查者达成这种概念体系上的基本一致呢?因为隔行如隔山,更何况我们的社会调查。以上种种情况,经常被当作调查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其实它们的开端都是来自我们选择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因此可以极端地说,如果是调查全国总人口,那么我们只有设计出在各个方面都处于最底层的那些人能够最舒服地来回答的问卷,才是可行的。否则,中国人好面子,不善于拒绝,却善于“顺杆爬”,结果我们就会得到许多不懂装懂或者“不知强为知之”的回答结果。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篇6

公共管理类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较多,其中采用较多且很成功的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当然,案例及其教学并非要取论的发展或者实践的观察,而是为从一种不同的背景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开辟了道路,是以情景模拟的方式使学生们置身案例所描述的特定情景中来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而不是直接进入社会实际活动中去直观感受、观察实践。社会调查却是要通过深入社会搜集直观感性的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研究材料,形成理性的调查结论,是知识从感性向理性深化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参与社会实践的特征。在实践基础上从搜集直观感性的材料、分析研究材料到形成理性的调查结论的认识过程,就是调查的过程。

在农村公共管理课程中引入社会调查法来展开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专门搜集和整理课堂学习知识的相关信息,通过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可以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的有机联系,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逐步加深,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二、社会调查法的框架

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活动,社会调查有着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序,这种固定的程序可以说是社会调查自身所具有的内在逻辑结构的一种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调查主题。这是整个社会调查工作的基础,需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有创新的,具有可行性的调查主题或观点,尽量具体化和精确化,以便界定调查对象、调查区域范畴和实施调查。

(2)调查准备。在明确调查主题后,需要为实现调查目标而进行调查设计和准备调查问卷。调查设计主要是针对需要研究的问题制定研究分析的策略,并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以保证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的规范和科学。调查问卷的设计是调查准备阶段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要将研究主题放在一定的理论分析框架中,明确需要收集那些方面的资料,紧密围绕研究主题设计问题,采用可观察指标,注意构建可操作的变量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适当的问卷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所收集的数据质量和后续的研究。此外,简洁和被调查者易于理解的调查问题能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和数据质量的真实,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考虑被调查者的时间资源、个体认知能力等情况。

(3)社会实地调查。在这个环节,调查者要深入社会,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选择不同的访谈方法收集资料。在具体调查访谈过程中,往往可能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或调查设计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偏差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预定的访谈方法或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正。

(4)数据整理和分析研究。社会实地调查完成后,收集到的一手资料需要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调查研究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

三、社会调查法在农村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笔者将社会调查法引入农村公共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京郊农民对农村公共管理状况的满意度调研”为例对社会调查方法在农村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说明。

(一)确定调查主题

根据农村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在选择什么内容或问题作为社会调查主题时,主要考虑调查主题的有价值性、可行性等,因而选择“京郊农民对农村公共管理状况的满意度”作为调查主题。这是因为:(1)本课程学习对象为北京农学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需要从实践中认识社会,加强专业和课程认知。(2)课程学习的85%以上的学生来自北京郊区,分布于北京市的海淀区、朝阳区以及延庆县、平谷区等九个郊区县的44个乡镇,调研地点的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以自己家庭所在地为中心进行辐射式取点或选择调研样本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或滚动取样调查具有非常便利的条件,能够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而且调研成本低。

(二)调查准备

调查准备主要包括了调查问卷设计和社会调查的组织安排准备两方面的内容。

1·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设计一定要紧密围绕调查主题,本着全面、科学、可操作性来设计调查问题和构建变量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当前北京郊区农村经济状况、农村公共管理的现状、农村公共管理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等,以了解京郊农民对当前农村公共管理的满意度以及影响京郊农村公共管理水平的因素为主要内容,除被调查者及其家庭基本情况的12个问题外,共设计了与调研主题相关的5大类66个问题,其中关于农村公共管理主体的有15个问题,关于农村基层民主的共计20个问题,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的共14个问题,社会保障及参加情况的有11个问题,收入及其他的有6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设计了子问题以便搜集更详细的资料,此外还设计了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项。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考察京郊农村公共管理的状况、村民对公共管理的满意度等相关情况,能使学生对京郊农村公共管理状况有一个直观、真实的认识,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来深入而直观地认识农村公共管理的内容、方式、目的等,加深对该课程内容的理解,并从课程学习角度去理解相关政策的实施基础与意义。

2·前期组织安排

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在调查前1个月布置具体的社会调查事宜。主要是介绍社会调查方法、调查数据可靠性的把握、调查报告的撰写以及本次社会调查的要求等,督促学生做相关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对调查问卷要做详细的解释,保证学生理解调查问题及调查目的,减少调查者因对问题的不理解造成的数据错误。因为考虑到少部分学生家庭所在地在北京市城区或京外省份,自主联系京郊农村调研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实际进入京郊农村调研,于是按宿舍将学生分成若干调查小组,并且确保每4-6人的小组中至少有2名以上家在郊区农村的学生,要求每组来自城区家庭的学生必须跟随来自郊区的学生进行调研。各小组自主推选一名组长,主要负责小组调查活动的开展和与教师的联系,调查分工等由组内成员自行协商。

(三)京郊农村调查与资料收集

在调查准备阶段,各调查小组根据组员情况,确定调查地点,细化到京郊的村庄。各小组优先选择家庭所在地、亲戚所在地、同学朋友所在地为调查村庄,依靠亲戚、朋友、同学等熟人帮助,在被调查村庄有选择地发放问卷或面对面地调查与访谈,既降低了社会调查的成本而且还能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数据质量。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农民的问题补充说明为研究主题的拓展和深层次分析提供了补充资料。学生在调查总结交流中往往对这个环节的感受最深,从他们的反映来看,更多地集中在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对相关教学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调查访谈技巧的掌握和沟通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四)调查数据整理、分析与报告撰写

将调查得来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是撰写调查报告和定量研究的基础。这个环节中,指导学生根据调研主题,分析调查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撰写调研报告。各调查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的差异影响着各组选择的数据分析方法。更多的小组选择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分析较为简单;有些小组选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现了农村公共管理课程与统计分析课程的结合,学以致用使分析结果更为深入和全面,并加强了课程学习间的联系。

(五)调查的总结、交流

前面的工作只是完成了一项社会调查,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完善社会调查法的实践性教学成效,调查的总结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进行调查成果的交流,各小组以PPT形式汇报各组的调查情况、调查结论等,就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调查体会与经验,并且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实现知识的启发、碰撞、提升。同时对调查中暴露出问题的总结,比如对于组织安排、问题设计、调查难点等进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社会调查中避免出现相同的问题,完善社会调查法的实施和提高调查效果。从学生对调查交流、总结的情况反映来看,有些小组事先组织安排有所欠缺,导致调查时间和次数比预想的多,很多学生在经过社会调查后改变了原先对社会调查的简单认识;更多的学生反映经过社会调查后对农村公共管理课程中的很多知识有了直观和更深入的认识,并开始思考相关问题,而且还在调查中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受,比如被调查的村民面对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期望学生们能解决他们说到的问题时,很多学生的反映是认识到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激发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外,社会调查对交流、沟通能力以及与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也是学生交流总结中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

(六)社会调查的评价考核

各小组完成社会调查后,在规定的期限内要求上交调查报告、填写后的调查问卷、小组成员的分工说明等材料。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成绩由调查报告成绩、交流汇报老师打分和学生评分三部分组成。交流汇报中,参加汇报会的课程组教师和各调查小组根据调查汇报和回答问题情况打分,分别汇总平均后得到教师评分成绩和学生评分成绩。调查报告成绩、交流汇报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成绩分别按照60%、20%和20%的比例加权得出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成绩。每个学生的成绩以小组成绩的85%为基数,15%按照每个学生在小组社会调查中的分工和表现等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有助于借助评价考核来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情况,有助于完善实践性教学的各个方面。

四、结语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篇7

《大英百科全书》指出:“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进行推断的艺术和科学”。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统计学的内涵。

(1)作为一门科学,统计学是与数字打交道的,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特征进行研究的。

(2)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以及统计推断。数据的收集又可分为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两个过程,而统计分析又可分为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因而我们认为统计学具体可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以及统计推断。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如下图所示。正是由于上述内涵,决定了统计学具有以下特点:

(1)理论性。从整个统计研究的程序中,可看到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实际上统计学主要利用数学中的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律以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这决定了学习统计学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功底。同时,统计学主要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特征进行研究的,这也决定了统计学与经济学和管理学密切相关,学习统计学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知识。

(2)实践性。统计学是与数字打交道的科学,这决定了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存在的应用性学科。实际性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但是实际却常被忽略。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统计学最大魅力之一就是它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统计学基本知识的利用应以解决社会经济现象为目的,同时,社会经济现象得以顺利解决反过来印证统计学基础知识,使之更好地指导实践。

(4)方法上统计学更多地会借助抽样调查。从统计学内容及社会实际情况,可知,统计学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将会过多地使用抽样调查。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抽样调查的重要性。

2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辅相成,教学过程中两者不能偏废,但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教材内容的安排与课时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导致统计学理论教学中过分强调统计分析而忽略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方法的教授。一般对非统计学专业的财经类本科学生,统计学要一个学期来完成,基本上48学时。而在课程的安排上,多数教材都是按照统计学的特点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及统计推断作为各章的主要内容。而受课时限制,统计学的教授主要以统计分析为主。对统计调查和整理过程一带而过。

受课程安排限制,忽略抽样调查的重要性。很多课本在统计学内容安排上都把抽样调查和抽样推断作为一章,放在数据分析之后单独进行讲授。这就使学生将数据分析学完后才正式开始接触抽样调查,殊不知,统计设计、调查和分析的数据多数都是通过抽样调查得到的!抽样调查的基本知识没学,先学统计分析,本末倒置。

(2)统计学教授过分强调理论性而忽略实践。由于过分强调统计数据分析,使很多教师在讲授统计学的时候过分强调理论的讲授而对学生感兴趣的统计实践却往往忽略。这就使统计学课堂变成了数学课堂。

(3)统计学教学忽略了与当地社会经济现象的关系。很多教师在统计学教学中,单纯地进行理论的教授,即便进行实践的教授,也未与社会经济现象,特别是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3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

由上述分析可知,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受教材内容及课时限制,过分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实践。因此,统计学教学应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探索。

3.1调整教材内容,将抽样调查知识提前

由于有些社会现象不可能全面调查,有些社会现象没必要或没有时间全面调查,同时,会对全面调查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这都决定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抽样调查必然应是统计学讲授中的重中之重。统计设计、整理、分析及推断都离不开抽样调查,袁卫教授编写的《统计学》中已体现了这种想法,但并未单独拿出一章来强调其重要地位。因此,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应将抽样调查的相关知识在绪论部分加以强调,也可根据教学要求,在绪论部分讲授统计学相关概念及基本知识,然后单独拿出一章重点讲授抽样调查的方法!在讲授内容上可强调抽样调查的前提——随机抽样以及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如何控制误差。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后各章节。

3.2重视学生主动性,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鉴于很多统计学教学偏重理论,忽视实践。我们认为,在统计学教学中,应将学生的主动性融于整个统计学教学中。

(1)以组为单位,进行统计设计——问卷调查设计。讲授完统计学基础知识及抽样调查后,将学生以班为单位分成若干组,每组10人。分完组后,主要讲授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在讲课过程中,要求每组据自身情况,选一个较喜爱的题目进行问卷调查的设计(鉴于开始出于安全性及便于管理,让学生选择与大学生相关的话题,调查对象主要是本校的学生)。学生问卷设计主要是以课余时间为主,以一周时间为限。

(2)派发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和问卷审核。讲授统计设计和调查的这周时间里,学生将设计好的问卷(这些问卷要经过老师审核以及学生集体修改)打印,并在学校派发。派发后将问卷回收,学生对问卷进行初步审核,确定有效问卷。

(3)问卷的整理。学生回收完问卷并完成初步审核后,我开始讲授统计整理的内容(学生1周的时间完成上述内容,而1周正好可以用3个课时讲授统计设计和调查内容)。这一章重点讲授如何将回收的数据录入电脑,如何分组及如何形成数列,并用EXCEL画出各种统计图形。而留给学生两周的时间把回收的问卷录入电脑、分组,形成数列,学生在实际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反馈,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4)问卷的分析和推断。问卷整理后,进行统计分析的讲授,统计分析内容较多,既涉及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还涉及综合指数及时间数列等问题,用课时量较多,这个过程中,各组据自己问卷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方法对问卷进行分析,最终达到对每一道题目都进行系统的分析。由于问卷设计内容中使用的方法可能与讲课的内容不一致,这就要求学生打乱问卷题目顺序,学了什么方法就使用这种方法解决问卷中的问题。通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几种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时间数列和变量数列的区别、时间数列中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判别方法以及综合指数相关的知识等。

3.3将统计学教学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社会经济;调查分析

一、数据来源本

文从实际出发,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之上,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基本数据,调查数据表明高职院校的专业较能适应社会经济需要,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研究数据一部分来源于本文作者于2015年12月进行的B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问卷调查。B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地市级高职院校,迄今成立10多年,专业多,在校学生人数多,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内容覆盖参与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对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能力、科研能力、校企合作等方面。运用简单随机抽样,选取B职业技术学院的10个部门,每个部门随机选择10人发送问卷。每个部门一个人负责询问、填写,保证了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97%。问卷通过网络发送和收回,不记名,以保证调查活动的高效性和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其他数据来源于本文作者通过走访具体从事具体服务工作的人员和的从事相关社会服务工作的人员和机构。通过对B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继续教育学院、科研处、招生就业处、教务处、中医药学系等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走访,查阅资料,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资料。这些数据是通过问卷调查无法取得的,也是对问卷调查取得数据的有益补充。

二、高职院校专业适应社会经济需求调查分析

(一)样本的个体特征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针对B职业技术学院的在职教职员工,问卷通过网络调查软件实现,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7份,97份都为有效问卷。此次参与调查的样本性别比例较均匀(男性占49.48%,女性占50.52%),男女比例为1:1.021。年龄情况30-50岁年龄段的样本占73.19%。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多位中级职称占54.64%,副高占25.77%其中科室负责人14.43%、学校二级部门的负责人10.31%,一线科室干事44.33%,一线教师30.93%。此次调查样本分别广、涉及学校各个部门和科室有教学一线的老师、也有相关职能科室的工作人员、既有负责教学管理的科室的负责人也有学院二级部门的负责人、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数占到调查人员的三分之一。样本结构分布趋于合理接近B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调查结果能够反映B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

(二)性别、年龄、职称对专业设置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差异分析

通过对样本性别与观点的差异描述分析数据显示,男性样本中35%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情况为适应,而女性则为27%;男性样本中63%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情况为一般,而女性则为35%;2%的男性和女性都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不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表1数据显示,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20-29岁段为25%,30-39岁段为18%,40-49岁段为41%,50-59岁段为36%。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不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只有40-49岁段和50-59岁段各一个样本单位。其余为一般其中30-39岁段为82%为最多,样本单位也最多。表2数据显示,样本职称为正高职称中29%的样本单位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71%的样本单位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情况为一般;样本职称为副高职称中40%的样本单位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情况,60%的样本单位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情况为一般;样本职称为中级职称中26%的样本单位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情,70%的样本单位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情况为一般,4%的样本单位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不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发现,样本的性别、年龄、职称、等对于样本观点存在差异性的影响。

三、结论

高职院校的属性和特色,决定了它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为其培养和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立足地方,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进行设置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实现专业与产业相适应。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主动服务和适应学校所在地的城镇化、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紧密关联,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上一篇:概念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下一篇:公共空间设计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