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07 23:54:18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篇1

关键词: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对策;沈阳市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044-03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沈阳市现代特色农业主要分布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法库县、辽中县、新民市和康平县四个县域,以及沈阳市辖东陵区、于洪区、沈北新区和苏家屯区。目前,约有现代特色农业面积23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3%,现代特色农业亩均收益1 123元左右,远大于一般的种植业收入,特色农业效益显著,扶持和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已经成为带动农村区域经济提升的关键环节。在跨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关键时期,充分认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规划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和方向,构建良性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对于实现沈阳市农业、农村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面临的问题

1.龙头企业带动力弱。虽然从2006年起至今沈阳市已经命名了几百家的农业龙头企业,但相对于沈阳市整体农业发展需求来看,龙头企业还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的问题,对240户特色农业农户的调查显示,87.59%的农户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龙头企业带动分散农户发展的机制亟待完善。同时特色农产品精加工型龙头企业缺乏,限制了特色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严重影响了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

2.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欠缺。沈阳市特色农产品较多,但深加工型特色农产品少,特色农业初级化现象普遍。对100个特色农业品种的抽样调查发现,经一次加工或二次以上深加工的特色农产品仅占30.29%,附加值低,严重影响了特色农业的经济效益,不利于特色农业特色优势的挖掘。

3.品牌意识薄弱。调查中发现沈阳市特色农产品“有品无牌”现象严重。2007年沈阳市通过工商注册的商标和被农业部门认证的绿色标识总计24 000件,其中涉农商标仅占2.7%,而浙江省地级市平均涉农商标率为20%,商标保护意识相差甚远。同时发现沈阳市部分农户和农事企业对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特色农业品牌保护意识薄弱,导致以次充好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品牌的口碑。以新民市梁山镇梁山西瓜为例,“梁山”西瓜以皮薄、沙瓤、香甜可口而著名,市场认可度极高,但是由于没有重视商标标识的统一规划,造成“一流的品质、普通的价格”现象,品牌效益差,再加上打着“梁山”西瓜牌子进行销售的其他西瓜,严重削弱了品牌的形象。调研还发现沈阳市特色农业宣传推广机制薄弱,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包装粗糙,缺乏必要的宣传营销,有些产品产出后直接在农贸市场或早市粗放销售,不利于特色农业的品牌塑造。特色农业品牌意识薄弱的状况,严重制约了特色农业的长远发展。

4.销售流通渠道不畅。对240户从事特色农业的农户进行调查,发现92.16%的农户在投资特色农业的时候担心特色农产品及服务的销售问题,77.21%的农户没有和企业或中介机构形成稳定的收购关系,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69.53%的农户因为盲目的跟风行为导致产出品滞销。销售环节存在的明显无组织性和恶性竞争的态势,严重制约了特色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流通领域缺乏流通操作规程,造成农产品运输途中的二次污染或损耗,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农业物流体系亟待建设。

5.发展资金不到位。抽取尚未开展特色农业的100户农户进行调查,发现42%的农户很想尝试特色农业生产,但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特色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筹集困难的原因表现在:一是农民自身资金储蓄少,长年耕作大田作物的农民,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农产品利润低,导致农民缺乏发展特色农业的资金。二是依靠金融机构贷款困难,贷款额度小,周期短,限制条件多。三是政府资金补贴范围较窄,申请门槛较高。例如2005年下发的《关于促进畜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细则》规定,养殖鸡牛羊等都需要达到一定存栏量、具有养殖规模才可以申请政府资金补助,较高的补助条件,令普通农户难以企及;同时政府资金补贴标准落后于市场变动。例如2010年3月4日,由沈阳市农委、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财政局共同制定的《沈阳市2010年扶持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共35条,给予特色产业发展资金补助,但像今年物价上涨,原材料也上涨的情况下,农户收入并没有很大增加或者没有增加,甚至出现不如去年的情况,严重削弱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时,就需要政府及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调整补贴标准,增强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信心。

二、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点和方向

结合沈阳市农业产业基础和区域优势,建议重点发展以下十二种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并提出发展方向。

1.林果业。通过政策引导和土地流转的方式,扩大寒富苹果、树莓和葡萄的种植面积,实现规模化生产,把寒富苹果打造成极具东北寒地特色的农业品牌,打造世界最大的树莓生产基地和全国大棚葡萄第一产区;加大名优特品种创新力度,重视新品种培育和市场研发。如苏家屯永乐经济区的美国白鸡心葡萄和正在试种的“巨玫瑰”葡萄品质优越,特色突出,特别是“巨玫瑰”葡萄目前市场销售价格可以达到每千克20元,经济效益显著。

2.蔬菜产业。继续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主的反季蔬菜,重视新奇特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如荷兰黄瓜、以色列番茄、彩椒等;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目前急需做好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和推广工作,对农药、化肥等施用建立明确统一的标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特种专用玉米产业。重点发展以高直链淀粉玉米、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高赖氨酸玉米、爆裂玉米为主的原料玉米,以糯玉米、黑玉米、甜玉米等为主的菜用玉米和青贮玉米等专用特种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积极培育特色玉米深加工企业,发展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饲料和玉米罐头等,增加特色玉米的加工转化率,走精深加工之路。

4.高油大豆产业。重点推广含油高、含蛋白高的辽豆11号、铁丰31、辽豆14等品种,加大对高油大豆品种选育力度,解决高油大豆品种较少,含油量较低的问题;严格按照《辽宁省高油大豆生产操作规程》进行优化种植,大力推行轮作方式。

5.优质特种稻产业。高度重视无公害稻米、绿色稻米、有机稻米和硒锌营养稻的研发和种植,严格操作规程,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加快研发黑米、紫米、红米、香米、软米、巨胚米等特种稻,并做好深加工。例如上海农学院以黑米为原料加工的黑米保健粥、黑米酒、黑米饮料、黑米双歧酸奶等供不应求,发展前景广阔。

6.食用菌产业。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发展多样化品种,尤其鸡腿菇、双孢菇、猴头菇等珍稀品种的引进培育力度。

7.西甜瓜产业。引进推广新品种,尤其是早熟品种,提高亩产效益;加大特色西甜瓜的品牌保护力度,维护品牌形象;建立西甜瓜种植示范基地,探索形成西甜瓜种植新技术。

8.花卉产业。壮大百合、玫瑰、香石竹、等适宜在沈阳种植的专业高档花卉生产基地,加大花卉的出口创汇;普及花卉的种植技术如花棚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努力实现科学化培育;积极试种引进新品种,加大培育力度,丰富花卉品种,如玫瑰新品种的培育“蓝色妖姬”、“双色玫瑰”等。

9.花生产业。建立花生种子繁育基地、鲜食花生生产基地;重视黑花生、彩花生等特色品种的引进培育工作;注重花生的精深加工,向花生奶、花生油、花生酱等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延伸,提升花生种植效益。

10.小杂粮产业。选择传统产区,建立小杂粮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实现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搞好小杂粮产品的深加工,例如荞挂面、荞香酥、苦荞速食面、杂粮八宝粥等,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11.特色养殖业。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以牲畜和家禽饲养业为主体,发展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并重点向有机化、绿色化养殖方向发展;加大狐貂貉特种养殖品种的引入力度,适当扩大养殖规模;巩固发展现有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鼓励开发引进名、特、优、新品种。

12.休闲观光型特色农业。鼓励将区域自然资源、新农村的村庄面貌和淳朴民风有机结合的休闲观光特色农业发展,建设过程中仍旧要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管理规范、突出文化”的原则,形成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层次农业旅游特色产业;严格限制同质化发展和无特色的重复建设,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坚持特色的可持续性和资源的永续发展。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建议

1.选择和培育高素质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引导特色农业产业化。要注重选择那些具有产业开发所需的经济实力、区域种植所需的技术支撑和管理能力、产品成熟所需的迅速采收贮藏、加工能力以及商品上市所需的市场驾驭营销能力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拉长农产品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鼓励采取“企业+中介组织+农户”或“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发展特色农业,并建立良性的龙头企业准入考核机制、评估奖惩机制、调控约束机制和清退考核机制,保证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2.鼓励和支持中介组织的发展。中介组织带动特色农业组织化。中介组织包括运销联合体、农村经纪人、经销大户、专业合作社和运销服务公司等。要注重选拔培养特色农业带头人、经纪人和经销大户等,在场地、资金和技术上予以支持,鼓励其参加或主办技术培训班,树立品牌,实现地方联盟,形成规模效益。降低组建门槛,鼓励各种形式的特色专业合作社和技术协会的注册登记,引导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对接,安排一定专项基金,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并尽快出台“沈阳市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意见”,使各项扶植政策有法可依。

3.提高和加强惠农资金补贴和监管。惠农资金保障特色农业公平性。农业弱质公益的特性,决定了政府需要提高惠农资金额度,尤其重点资助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在资助范围和标准上建立市场联动机制。同时加强惠农资金的管理与发放,建立一套完备的资金监管制度,建立专款专用账户,确保划拨合理,足额发放,落实到位,保证公平。对违规挪用占用惠农资金、采取欺瞒手段骗取惠农资金的单位和人员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4.研发和推广新技术及规程。科技成果支撑特色农业科学化和标准化。鼓励农业科研部门加强特色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引育名优特新品种、配套实用栽培管理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深加工技术、物流技术、包装设计技术、宣传营销技术等,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抓紧制定与国际国内接轨的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程和技术标准,严格操作规程,实现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品质的统一优良。对规模化特色农产品要及时引导树立品牌,加强知名度宣传,实现品牌化经营。

5.加强和维护市场监管职能。市场监管保证特色农业秩序化。借鉴美国的食品溯源制度,从特色农业生产的源头入手,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者、产地、等级等进行记录,以便及时追溯到问题食品的源头,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严厉打击那些以次充好,扰乱秩序的假冒伪劣产品,保护优质农产品的销售,维护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陈殿有,张素凤.特色农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作用[J].农业经济,2005,(12):24.

[2]程计则,吴义周.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2,(3):91-96.

[3]刘婷婷,郭明顺.沈阳周边农村特色农业开发调查[J].农业经济,2010,(6):29-30.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Modern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Shenyang City

ZHANG Wen 1,2,ZHANG Guang-sheng1

(1.Postdoctoral Station of A&F Economic Management,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866,China;

2.Rur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Agronomy College,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866,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across,but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rural incomes.The survey found some problems of modern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Shenyang City,which were leading enterprises of agricultural weak,the lack of deep processing of special agricultural products,brand awareness weak,poor sales distribution channels,development funds not available.At last,the proposed development of 12 key modern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横县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3-0097-05

经济增长(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加)的源泉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理论关注的重点,以亚当・私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将经济增长的动力归结于三个要素,即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的经济增长框架中包括了实物资本、科学技术、精神资本、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文化心理差异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以研究内生技术进步为主要特征,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经济系统内生的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其发展(包括农产品产量增加、品质提高、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等)不仅遵循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而且由于其依附土地资源的特性,以及劳动力、资本投入在农业生产中存在边际收益递减现象,现代农业的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横县作为广西的农业大县,在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南宁市人均耕地面积73.91%的条件下,农业生产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明显,农民收入不断增长。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横县重视科技进步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横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采取多种措施扎实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支撑。本文对横县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及其科技服务农业的模式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其他县市的农业发展及农业科技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1、广西横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取得的成绩

横县地处广西东南部、南宁市东部,是南宁市所辖6县(即:武鸣县、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横县)中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2010年末,全县国土面积3456km2,人口120.05万,其中农业人口106.49万,占88.70%。横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1778h,平均气温21.4℃,平均降雨量1400.53mm,全年无霜期338d,25条大小河流贯穿全境。优越的区位条件、气候条件,充足的土地资源及劳动力资源为横县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91747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28%,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7.15%,在6县中排名第二(见表1)。

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从表1可知,横县在“十一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21倍,从“十五”期末的313555万元增长到“十一五”期末的691747万元,年均增长17.14%;占南宁市的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在6县中的排名始终处于第二位(武鸣县一直处在第一的位置)。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十一五”期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除禽蛋外)(见表2),其中,粮食产量391407t,增长19.32%;油料产量12468t,增长41.91%;蔬菜产量408341t,增长19.67%;甘蔗产量1886821t,增长39.69%;肉类产量77032t,增长26.34%,其中,猪肉46608t,增长6.83%,禽肉27636t,增长84.04%;蜂蜜产量157t,增长175.44%;水产品产量34089t,增长23.16%,其中淡水捕捞产品6170t,增长6.53%;茶叶产量1850t,增长104.42%;油桐籽90t,增长50.00%;桑蚕茧25446t,增长61.26%。

1.2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横县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内部各部门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如表3所示,横县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由“十五”期末的60.26:2.23:31.44:6.01:0.06调整为“十一五”期末的56.89:3.74:32.74:4.36:2.27,其中,农业比重下降3.37个百分点,林业比重上升1.51个百分点,牧业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渔业比重下降1.65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上升2.21个百分点。

此外,横县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基础,围绕优质稻、糖料蔗、桑蚕、茉莉花、蘑菇、甜玉米、水产畜牧、林业等农业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县年种植甜玉米22.33万hm2,年产鲜苞20.72万t,甜玉米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17万t,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甜玉米生产与加工基地。近年来,横县通过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全县食用菌面积发展到l500万m2,位居广西第一,双孢蘑菇产量全国第一,被自治区农业厅授予“广西食用菌第一大县”。

1.3 特色农业品牌成效初显

横县围绕优势农业产业,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等组织的发展,通过“企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模式,促进茉莉花、蘑菇、玉米、笋等特色农业产业的产业化链条的逐步形成,并着力进行品牌的打造。2011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50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5家,实现销售收入32亿多元,净利润2亿多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6个,总数达279个[2]。其中,横县作为“中国茉莉之乡”,茉莉花的种植面积、产量以及茉莉花茶加工量均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培育了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南方茶厂等一批技术力量雄厚、市场知名度高的花茶加工企业,打造了“金花”、“郁江”、“金莉”等知名品牌。茉莉花产业作为横县农业品牌的代表,近年来,其产业链已从传统的种植、加工延伸到文化创意产业,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给横县茉莉花产业增添了新的亮点。

1.4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横县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休闲观光产业等,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快速增长,从2005年的2527元增长到2010年的4968元,年均增长14.48%,具体见表4。

2、广西横县科技创新服务农业发展的模式

横县作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大量的农业人口既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也给农业及社会各部门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2009年,横县人均耕地面积(按农业人口计算)0.85hm2,仅为南宁市人均耕地面积(1.15hm2)的73.91%,相对稀缺的农业资源使得横县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更加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横县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鼓励、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探索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为横县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强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2011年,横县主要农作物优良新品种覆盖率达98%,新技术覆盖率达91%。

2.1 政府科技部门引导

横县农业发展能够取得瞩目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科技部门的高效引导和强力推动。横县科技部门通过人才小高地建设、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措施,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引进、转化、推广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其中,通过实施“现代农业优势产业人才小高地”建设,不仅聘请了一批国内外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作为农业优势产业的技术领军人物,还与相关的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有效的科研交流合作关系。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园、农村信息化示范乡镇、农业科技示范村,形成了从县、乡、村到户的4级推广网络,一大批先进实用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大幅提升了农业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引领、支撑能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依托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设立科普学校,培养乡土人才;建立专业协会网站和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站点,为农民提供农资、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服务。“横县桑蚕蘑菇行业协会”“横县花茶协会”成为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先进单位,获得广西“合作之星”称号。

2.2 科技型企业+专家大院

横县作为广西农产品加工示范县,根据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引进了兴辉食品有限公司、桂华茧丝绸有限公司、广西春江食品有限公司、广西集盛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科技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每一个优势产业拥有一批加工企业;并根据产业布局和对科技的需求,与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依托重点龙头企业设置了茉莉花、甜玉米、桑蚕3家专家大院,通过“公司(企业)+专家大院+基地+农户”、“公司(企业)+专家大院+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实现科研、生产、加工的有效联结,是科技创新服务农业产业的成功模式。以茉莉花为例,设立于横县校椅镇部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的茉莉花专家大院共聘请了10名国内茉莉花、茶叶专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开展科技合作,冲破传统的农业推广模式,以“专家+龙头企业+地方科研机构+农民”的模式运作,联合进行茉莉花茶叶高产优质示范、引进繁育优良品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课题攻关,推动科技成果直接转化成生产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2.3 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

横县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积极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鼓励企业和农民采用标准化生产流程和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引导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大力开发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目前,横县共建设了中华茉莉园等86个示范基地,其中,2011年建设了桑蚕、茉莉花、蘑菇、甜玉米、蔬菜标准化生产等科技创新基地6个。在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示范、引导,严格执行园地选择与规划、品种选择与繁育、种植管理、土壤管理与防治、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生物有机肥、高效低毒农药及生物(植物)性无公害农药,推广配方施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2.4 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带动

横县绿香园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是由青年大学生发起创立,最初,他们通过承包农民的土地,依靠自己掌握的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优质蔬菜种植,主要生产无公害蔬菜瓜果,由于品质好,直接销往广东深圳布吉市场,效益可观。为了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的带动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与横县团委在“广西青年创业信贷扶持计划”下成功推进了“横县绿香园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11月,设理事长和执行监事,成员5人。目前合作社拥有高等农业学历的技术人员5人,熟练工数量不等。合作社发展目标为建立大棚无公害蔬菜基地、绿色蔬菜出口基地、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孵化基地,所有基地将集“技术团队+市场营销+发展种植+配送中心”等一系列服务体系,发展农村社员,走集约型农业产业道路,实行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的模式,带动基地大棚蔬菜产业发展,为横县今后农业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保障。

3、启示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更加重视科技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是科技先导型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的根本动力,尤其对于人均农业资源匮乏的国家(或地区),更应该重视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把农业科技工作放在农业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区域农业科技进步考核办法,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把农业科技进步工作纳入相关部门的业绩考核。要逐步提高农业科研投入水平,使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低于全社会科研投入的平均水平。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篇3

近年来,海东地区把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全区农牧业发展呈现出设施农业规模扩大,规模养殖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基础条件步伐加快,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理念得到强化,农民创业促就业水平稳步提高的特点。

1 发展现状

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迅速,农畜产品规模化、商品化进程加快。马铃薯、油料两大优势作物和八个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52.47万亩,较“十五”末提高了6个百分点,占全区农作物总播面积的84%。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得到壮大,草食畜年饲养量突破312.35万头只,猪、牛、羊的商品率已分别达到81.39%、46.4%和68.35%。

农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534家,注册资金达到4.29亿元,拥有会员5.47万人,带动农户10.28万户,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40余万亩,经营各类农副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种达50多种。已认定地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2家,年产业化经营收入达9.05亿元,年加工农产品20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24%,辐射带动农户12.5万户,占到总农户的41%。大中型农牧业企业达10多家,总资产达8亿多元。

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区农机总动力达120.2万千瓦,较“十五”末增长13.5%;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现有农林牧水专业技术人员1878名,农村实用人才近10万人。年实施八项兴农工程累计达751.55万亩次和36.84万人次。建立高产种植示范区85万亩,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4家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聘请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5名国内知名专家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顾问。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初具规模,农村土地流转助推劳务经济加速。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框架基本形成。6个示范园区核心区规划总面积4.4万亩,完成投资8.49亿元,实现产值4.2亿元,入驻企业61家,辐射带动周边特色基地100万亩,累计流转土地面积30.83万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9.54%。农村土地流转拉动农村劳动力53.3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5.25亿元,劳务人均收入达4732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87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87%。

2 制约因素

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特色农牧业投资总量小,资金缺口大,种、养基地建设、水源涵养和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设施农牧业建设标准低,保鲜、贮藏设施滞后。特色农畜产品行业标准制定和无公害农畜产品产地认证、申报工作滞后。

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特色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品种单一,市场占有率低。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带动力不强。

农业装备水平不高。特色农牧业生产适用机械和专业服务队组织较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尚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劳动者技能水平不高,市场观念和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3 对策建议

继续做大做强特色优势种植业。继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推广青贮燕麦、玉米等农田种植高产饲料作物栽培技术,使种植业从“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把设施农业和全膜覆盖栽培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和浅山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将土地流转作为规模经营和示范园区建设的切入点,加大流转力度,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大力发展农区养殖业。一是加大畜禽良种化。大力建设原种(保种)场及扩繁场,以农户为主体、村为单元大力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二是加大养殖规模化。普及先进、健康、生态养殖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加大生产标准化。加快制定并全面执行行业标准,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禽产品及基地认证工作。四是加大饲养生态化。着力推进规模养殖场沼气池建设,促进畜牧业循环经济。五是加大设施现代化。大力推广先进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着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和订单农牧业。积极培育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畜产品经纪人及营销队伍。

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集成资源、集中力量、集聚优势,全力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坚持走“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跨区域带动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以“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农业园区建设质量和档次。

全面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以农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产地市场为基础,集贸市场为依托,各类农民营销组织为补充,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梳理流通渠道,搞活农产品流通,使农产品流通业由小型分散向集收购、储藏、加工、销售一体化转变。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篇4

传统农牧区自然资源丰富,没有大工业http://造成的严重污染,生态环境较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的实践中,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是立足于发挥生态优势,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发展特色经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有绿色食品品牌的现代农牧业,实现农牧业不断增效、农村牧区加快发展、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

一、整合优势资源,培育壮大畜牧业主导产业

传统农牧区通常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种植业比重大,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比重居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制约农牧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因素,同时也是加大地区生态环境压力的根本性决定因素。传统农牧区发展现代农牧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标志。畜牧业产业关联度强,抗御自然灾害的素质强,传统农牧区要以发展草原畜牧业为依托,做大做强现代畜牧业,培育符合地区实际、体现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

(一)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为牧而农、农牧结合、农牧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应着眼于整合放大产业优势。传统农牧区种植业多属于旱作农业,靠天吃饭,弱质低效。农业种植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在稳步发展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农业、订单农业的同时,确立“为牧而农、农牧结合、农牧互补”的格局。在资源配置方面,要压缩旱作农业的规模,把不适宜耕种的土地退下来还林还草,将劣质的耕地资源转变为发展畜牧业的优质资源,优先发展饲草饲料生产与加工,立草为业,满足畜牧业加快发展对优质饲草饲料的需求。充分利用农区的荒山、荒坡等资源,加以改造植树种草,扶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饲养业。要建立畜牧业与农业种植业的良性循环,鼓励生产者把畜禽代谢废物转化为发展农业种植业生产的有机肥料,做到农牧互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落实一定的补贴资金,引导、支持广大农牧民和企业等其它经营主体扩大养畜规模,提高畜牧业总量。要根据地区资源特点和市场导向,合理调整畜群结构,重点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饲养,因地制宜发展奶牛养殖、肉牛快速育肥、肉羊短期育肥,建设奶业大市、肉类生产基地。

(二)调整产业布局,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传统农牧业经济发展总体上沿袭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缺乏基本保障,初级农畜产品供应季节性明显。这种依赖资源消耗进行数量扩张的农牧业经济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按照符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实施农牧业集中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要以农牧业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和切入点,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切实转变生产方式。在传统农牧区,遵循相对集中的原则,积极推进农牧业生产园区化布局,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在广大农村牧区,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建设集约型的奶牛小区、专业化育肥小区,提高畜禽饲养规模,形成一定区域范围内农畜产品的规模化供应,吸引加工企业入驻,并做大做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扎实推进农村牧区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以政府投资主导,农牧民和其它经营主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加强以水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基础建设,增加节水灌溉面积,提高防旱抗旱能力。要改变传统畜禽因陋就简的散养方式,发展建设养畜,扶持饲养户建设标准化畜禽圈舍,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以牲畜“种子工程”建设为切入点,调整优化畜群结构,加快牲畜良种化,提高畜群质量。草场是畜牧业生产的宝贵自然资源,要推行禁牧、休牧、轮牧等制度,合理利用天然草场,充分发挥和挖掘天然草场生产力,恢复草原生态。要依托农牧业科研单位和院所,建立产、学、研相结合强大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农牧业科技研发、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于一体的支撑体系,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农牧业经济真正转入依靠科技发展的轨道。

(三)调整转换工作思路和方法,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

传统农牧区农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农畜产品多以初级原料或粗加工形态流入市场,农牧业的比较效益低,农牧民常面临产品卖难的困扰,收入增长缓慢。要跳出就农牧业抓农牧业的思维定式,以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带动、促进农牧业长足发展,从根本上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牧业的素质和竞争力。

要立足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优势,实施工业反哺农牧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率,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扶持成长性较好的重点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扩大生产能力。围绕乳、肉等产业,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综合实力强的大型加工企业,提高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千方百计启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民营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以民营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大发展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蓬勃兴起。要积极鼓励、支持市内有实力的工商企业投资农畜产品加工领域,实现农畜产

转贴于 http://

品加工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壮大加工群体。加大对农畜产品加工业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扶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技术创新。要适应农业国际化的新趋势,发展以牛羊肉、果蔬等出口创汇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农牧业经济的外向度。

二、发展现代农牧业组织形式,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传统农牧业生产以农牧户家庭经营为主,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经营分散导致生产上的盲目性,生产与加工相互脱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农牧业现代组织形式,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一)建设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

根据农牧区的资源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安排农牧业生产,大力发展种养专业村、专业乡镇和特色旗市,变千家万户松散无序的小生产为有组织的集约化大生产。通过发展种养业的专业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特定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的生产规模,变农牧区农畜产品“少而全”为“精而优”,实现批量规模化,全面提高种养业的整体水平,为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农牧民生产与经营从分散走向联合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农牧区要大力扶持农牧民组建经济合作组织,发挥专业化中介组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衔接企业和农牧户利益等方面的作用。地方政府要采取具体的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农村牧区广大科技人员、种养能手领办、创办经济合作组织,把广大农牧民和农牧业从业人员组织起来,广泛发展生产与经营上的合作,提高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水平,增强农牧民适应大市场的能力。

(三)发展“公司+农牧户”等组织形式

农牧业是从事自然生产与经营的产业,处于弱势地位的农牧民承担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扶持重点龙头企业,鼓励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牧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构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分配新机制,降低农牧业生产与经营的风险。各类中介组织要在企业与农牧户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做到风险共http://担、利益均沾,促使农牧业生产经营高效顺畅。

三、调整产品结构,着力打造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

传统农牧区工业“三废”污染较少,农业受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污染相对较轻,生态环境整体优良,在当今绿色消费形成时尚的背景下,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农牧区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充分挖掘和发挥生态优势,打“生态”和“绿色”品牌,生产和开发品质优良的无污染安全、营养的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一)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

要加快农畜产品标准化建设步伐,建立和健全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农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快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品质标准、投入品标准和基础技术标准,不断改进和优化认定和认证水平。在生产环节,加大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及修订力度。以生产示范园和示范户为载体以实现优质优价为前提以加强对农牧民的技术培训为手段,加大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推广应用工作力度,实施农畜产品生产全过程控制,保证农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抓好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带、龙头企业、出口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的扩散度和辐射面,开发大规模、整建制的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

转贴于 http://

(二)推动产品创新

由于加工企业技术、设备和工艺落后,传统农牧区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缺少有较强影响力的名优品牌,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产品档次低。要以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精深加工、创优质品牌为目标,重点抓好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装备,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特别是要加快农畜产品采收、加工、包装、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要整合加工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市场优势,打造形成地区统一的知名品牌。要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努力开发新产品,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和档次。引导农产畜品加工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深入开展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品种和功能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科技产量。

(三)完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

要以实现品牌价值为核心,加快市场培育和流通体系建设。吸引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采取多种渠道投入建设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和专卖店。支持龙头企业在消费地区建立绿色食品专卖店、专区、专柜,不断提高主打品牌的社会认知度、信誉度。工商、交通、农业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建立并开通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跨地区营售运输的“绿色通道”,抓好系列产品的包装、宣传、推介http://,扩大品牌的影响面和影响力,提高产品知名度。政府有关部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要积极组织加工、流通等企业参加农产品、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重大商贸活动,举办多种形式的订货会,全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增设专栏或辟建专门网站,经营好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网上销售。

(四)全面加强食品监管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篇5

论文摘要:江泽民高度重视农业,并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技支撑、物质条件、产业体系、制度保证、外部条件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这些探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思想。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独创性的探索,不但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而且对今天我们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的思想

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科技支撑问题,毛泽东、邓小平作了初步探索。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农业现代化的技术方面,提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的目标。1959年,毛泽东又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把农业机械技术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点技术,这虽然反映了西方发达国家第一次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技术,但显然不符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科学化、信息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因此,1975年邓小平敏锐地指出:“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又多次强调,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1988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在邓小平这一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有了很大发展,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技支撑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他首先充分论述了现代科技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和主要推动力。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达到60%——80%。因此,江泽民指出:“我们一定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积极创造条件,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他认为,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结构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其中,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本身就是现代科技的重要载体;生产技术现代化就是实现生产技术科学化,改变传统农业依靠经验生产的方式;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就是要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式管理农业;农业结构现代化也是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这五个方面的现代化都离不开科技现代化。因此,江泽民在1991年十三届八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大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适用技术的广泛运用。”十五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科技有一个大的发展,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其次,江泽民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技术选择作了进一步探索。一是根据我国农业现代化要跨越工业化、信息化两个阶段,他主张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相结合。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历了两次:第一次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主要依靠机械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二次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农业科学化、信息化和可持续化,主要依靠现代生物技术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这两次农业现代化所依靠的主要技术,对中国跻身于现代农业国家行列都很重要。因此,江泽民指出,要“紧紧抓住科技进步这个环节,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有效利用资源上下功夫。”要“在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膜等工业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二是江泽民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主张要更加重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他说,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稀缺,而且自然灾害频繁,同时,人口还在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靠什么来满足需求的增长呢?靠大规模增加新的自然资源的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投入中的科技含量。”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争取在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型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突出抓好‘种子工程’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最后,在农业科技创新和运用方面,江泽民主张,要坚持自主研究同技术引进相结合,尽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对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同时,他强调,要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扩大“种子工程”、“丰收计划”和“星火计划”的规模,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二、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条件和产业体系的思想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物质条件主要包括现代农田水利设施、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机械、高效农药和化肥以及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现代农业科技的物质载体。毛泽东、邓小平都很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应予以极大的注意。”解放后,在他的领导下,我国修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设施,对大江大河也进行了整治,使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化学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也很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982年12月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政策》明确指出,“应重新研究和拟定在我国不同地区实行机械化的方案,……因地制宜地改善水利灌溉条件,增加化肥供应,……要尽快发展取代高毒低效的农药。”因此,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旱灾害较多、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因此,江泽民特别强调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1993年,他明确指出:“必须把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放在与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快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加快兴修一批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加快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治理的步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1998年我国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江泽民更加强调水利设施建设,他说:“农业发展从长远看最重要的,一是水的问题,一是科技问题。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建设现代农业结构和产业体系,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途径。在农业结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思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因此,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指出,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泽民多次指出,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并就如何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出了若干原则和要求。一是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他说,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里,“粮食始终是战略物资,……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自给,而且还要自给有余,因为有一个补歉备荒的问题,以备不时之需。想靠国际粮食市场解决我们吃饭的问题,这是根本靠不住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危险想法。”他还说:“发达的牧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二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东部地区要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积极扩大出口;中部地区要发挥粮食生产的优势;西部地区要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日儿。三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世界农业科技加速发展的趋势,按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原则,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四是“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总之,经过农业结构调整,最终建成一个产业结构合理、贸工农一体化、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三、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制度保证的思想

农业制度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保证。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政社合一、单一集体经营的人民公社体制。这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虽然对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和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逐步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这是我国农民在党领导下,为发展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制度的一次重大创新。十三届四中全会后,面对农业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江泽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制度保证作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

第一,家庭承包经营既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要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但也遭到某些人的质疑:有人认为家庭承包经营姓“资”,与集体经济对立;也有人认为家庭承包经营“产权不清晰”,主张以土地私有或“永佃制”替代承包;还有人认为家庭承包经营与市场经济相矛盾,与农业现代化相对立,不能容纳现代科技。这些模糊认识和质疑,实质上提出了家庭承包经营与集体经济、市场经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由于实践的限制,20世纪80年代,党没有解决好上述问题,仅仅认识到家庭承包经营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责任制,是合作经济中的一个经营层次,是对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的发展。1990年,邓小平认为,家庭承包经营是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一次飞跃”。但没有提出家庭承包经营与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关系问题,更谈不上解决它们。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在总结20世纪90年代农业改革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基本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一方面,他深刻地阐述了家庭承包经营与集体经济、市场经济、农业现代化相统一的方面:他说“家庭承包经营是集体经济内部的一个经营层次,是集体经济的组成部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集体经济最有效的实现形式”;他认为家庭承包经营使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使农民走向市场迈出了第一步;他还明确提出:“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是农业生产的规律决定的。从实践看,家庭经营加上社会化服务,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既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不存在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后就要改变家庭承包经营问题。因此,要长期稳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核心是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另一方面,江泽民为了解决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农业现代化相矛盾的方面,多次强调,要不断完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一是允许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自愿、有偿原则依法流转,以发展各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集体经济。

第二,在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由于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规模普遍偏小,农民难以进入市场,因此,20世纪80年代后期,山东等地出现了“公司+农户”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我国农民在党领导下继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对农业经营体制的又一次伟大创新。江泽民从农业现代化的高度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应当大力推进和扶持。”第三,加快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建设。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市场竞争的劣势愈来愈明显,农业要素不断地向非农产业流动。为了保护农业稳定发展,江泽民及时指出,要“积极探索扶持、保护、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农业是社会效益大而比较效益低的产业,光靠市场调节不行,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加以扶持和保护,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同做法。”“市场经济越发展,工业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在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都必须加强农业,重视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确保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总之,在江泽民看来,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制度保证,就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建立和健全这个体制,就必须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必须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通过这个体制,来实现农业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和科学化。

四、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外部条件的思想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篇6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要做到产业化和标准化。特色农业要长期适应市场就要做到产业化和标准化。这就要求要长期保存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既要抵御高产带来的低价态势,又要保持自身的质量和效益。产业化经营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能够确保产量的稳定性,从而大大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做到旱涝保收,降低市场由于需求波动而产生的风险。产业化之后产品进一步的发展就是特色农业经济的标准化,它是集科技发展、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一系列科学技术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它将是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和重要方向。标准化经营可以充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进而依靠过硬的质量取的较好的经济效益。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要做到知识化和技术化。知识化和技术化是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依赖于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将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到农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中,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加速农业产业的升级,走农业知识化的道路将是21世纪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四化”的整体推进,都离不开科技的强有力支撑。

用现代化农业理念引领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用工业理念引领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初步构筑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框架,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巨大变革。不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表现在农村经济不活跃、农业相对经济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农产品商品率低等问题。构建现代特色农业经济,就要因地制宜,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不断提高农业的产量、活力、竞争力和效益。

实践证明,更快更好地构建起现代农业体系,用现代工业理念来引领和指导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是科学可行的。用工业理念引领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要在农业领域努力促进和实现科技、项目、品牌和效益的统一。科技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手段,没有科技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项目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没有项目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品牌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标志性成果,没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就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竞争力;效益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没有效益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就必须用现代工业理念来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特别是要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中,借鉴现代工业中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信息化成果的经验,探索更多、更新、更好的办法来改造传统农业。

用绿色理念引领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党的十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特色农业经济就要按照十的生态理念来进行发展引领。绿色理念即生态理念,用生态理念引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把发展粮食作物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大田种植与其他副业相结合,发展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

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的成果,科学发展,不断改进和调节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科技与人的和谐发展。扩宽农业科技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可以用在工业上,农业的腾飞与发展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2011年,我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3.5%,而在1949年只有20%,粮食单产增加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5.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农业科技快速发展,不仅满足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成长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增进广大农民的科学技能,提高经营本领。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大批现代化的新型农民、知识农民。现代农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一家一户满足温饱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式了,而是一个包括种植、养殖、信息、交流、加工等在内的综合立体产业,是一个依靠现代科技引领和支撑的系统产业。建设新农村需要越来越多的会经营、懂技能、会管理的农民,需要更多的“农经理”、“林博士”、“牧专家”和“鱼老板”。随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形势需要,全方位提高农民科学技能,提高经营本领成为时代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

对此要深入实施科技人户工程,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推动广大农民在运用科技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科技知识;推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让广大农民在农业产业化实践中提高经营管理本领;坚持以宣传科学发展观为重点内容,重点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宣传和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护耕地等观念和知识,在农村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篇7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正在确立,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市场农业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种敢闯、敢干、敢拼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正在逐步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方向转变。

2、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农民依托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围绕蔬菜、畜牧、林果、小杂粮四大产业,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蔬菜基地的生产上,按照“中增绿”产业发展的规划,稳定发展箕城、西马、社城、北寨、郝北、云竹6个中部乡镇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芦笋、朝天椒为特色的露地蔬菜1万亩,以发展温室大棚,移动拱棚为主的食用菌和西红柿、西葫芦等品种的设施蔬菜620亩,在南王村还建起了库容量200吨的蔬菜保鲜储藏库。在林果业基地建设上,全面落实封山禁牧办法,巩固了18万亩的退耕还林成果,以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的造林绿化,每年增加2-3万亩左右。在改造红枣、核桃、酥梨、苹果的基础上,近两年来,每年又新发展核桃5000余亩,近年来干鲜果累计发展了3.5万亩。在畜牧基地建设上,在稳定猪、牛、羊生产的同时,重点推动笨鸡产业的发展,以创新养殖模式、规范生产规程、加强品牌认证,地理保护等为着力点,推动了笨鸡产业迅速壮大,笨鸡饲养量达到了120万只。在小杂粮基地建设上,在巩固以前老品种的基础上,以引进绿油谷、药用大黑豆、红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种特色杂粮品种来推进小杂粮种植规模的扩张。截至现在,全县杂粮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万亩。

3、农产品不断丰富

围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开发出了箕城牌白酱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杂粮面、赵国陈醋、西马酸菜、主力阿胶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产品、野狼山庄肉羊加工等优质农产品。所有农产品的标准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都设计了较为精致的包装。优势产品的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市场占有量。

4、市场销售能力不断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提高了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组织化、市场化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销售的有效对接。同时,新发展的优势农产品“一品三证”建设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应,增加了市场的占有份额,产品的市场销售半径也在逐渐向省内外延升,部分农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销售网络,销量也在逐年增长。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思路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横向与周边兄弟县市比,**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产业发展受地域条件的制约,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产品研发的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不大,大部分农产品的加工以传统工艺为主,特别是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初级产品,没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场占有量小。

规模小。四大主导产业虽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于受立地条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约,难以形成成千上万亩的特色产业园区,直接影响到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共122户,从业人员达438人,百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仅有5户,各种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据初步统计仅为10%左右,低于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产量低。全县粮食产量在正常年份可稳定保持在5000万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杂粮特色产业产量偏低,特别是像笨鸡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或登记的省优产品、名牌产品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增收慢。对于农民增收来讲,虽然每年都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且大部分农业生产只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导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这仍将是“十二五”期间重点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资源条件的劣势所致。县域内的立地条件、资源条件相对差、产业发展难以突破自然资源制约,只能以小规模、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2、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制约。县财政极度紧张,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金融风险、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上级政策优惠难以打破县级资金配套体制的束缚,特别优惠的政策和项目又难以落户**。

3、服务体制不健全。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现行的体制下,条块分割、部门掣肘,导致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浪费。

4、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主体、农民主体培育不充分,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发展空间,市场销售还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网络。

二、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及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审视**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将优势变为强势,将劣势变为优势,突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转变,实现赶超式发展。为此,“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统筹全县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地理区位、生产技术等各种要素,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大系统,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生产精细、开放广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

根据总体思路定位“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减少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给特色杂粮和蔬菜发展留足空间,全县粮食总产量要保持在4000万公斤左右;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引导,努力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多元渠道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6元,年均递增15%。

实现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具体目标是:要保护优良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围绕推进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在规划区域范围内,按照高效、集约、精准、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及产后加工业,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作业、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以“四优”目标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一)优良生态目标

要通过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资源,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在巩固好1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交通沿线、环城、村庄绿化以及云竹湖周边绿化工程;结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实施种养畜工程;加强水资源的涵养保护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态游的需求。

(二)优美景观目标

要在维护好优良生态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沿线绿化、新农村建设,实施好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干水果经济林工程,建设一批人居环境优美整洁的新农村和生态经济景观林。同时,按照全县“中增绿”产业布局规划,在浊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线发展绿色生态景观农业走廊,开发农业的生态、美学价值,满足都市人农村旅途景观游的需求。

(三)优势产业目标

围绕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特点,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格局,满足都市人乡村综合游的需求。围绕此目标,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重点为:建设好“三区、四带、四基地”。

三区: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区为主的山地丘陵生态区,重点建设好以谷子为主的原生态小杂粮区8万亩;以箕城、西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区为主的川地建设高效果菜区10万亩;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边村庄、北寨乡泉水河沿线村庄为主,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重点建设休闲、观光、采摘为主的旅游度假型综合农业园区。

四带:在浊漳河、云竹河、泉水河两岸建设专用玉米、蔬菜产业带;在云竹湖周边、武源河、泉水河两岸建设水果产业带;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为主的东西部山区建设谷子杂粮带;在西马乡新村——白北沟一箕城镇银郊片、东汇片、浊漳河沿岸和云竹、兰峪、讲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丰富的山庄窝铺分别建设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产业发展,生猪生产和笨鸡养殖为主的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带。

四基地:主要围绕全县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合理引导,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资源向四大主导产业合理流动、集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现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规模生产基地,并做好地理标志性品牌的保护。

(四)优质产品目标

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围绕现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费导向,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创意农业,突出品牌建设,做好优质农产品的文化注入,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生产满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绿色、营养、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满足都市人饮食需求。

为此,今后农产品建设的重点是:要引导农业主体、市场主体,以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时尚、营养健康、质量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我县无污染、无公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将产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技术传统等劣势转变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护、文化美学价值内涵丰富的精致产业、产品优势,迎合当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别是要针对特色农产品的节日消费高潮和消费旺季,细划消费群体,实行分级包装、加工,打造农产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具体从产品的开发上要引导农业主体包装开发青、草、莲、鲤、鲫、银独具云竹湖淡水生态品牌的云湖水产品系列;打造笨鸡蛋、蜂蜜、笨鸡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护的特色畜禽产品等;提升**白灵菇、芦笋、西红柿、黄瓜、酸菜等取得无公害认证的绿色生态蔬菜的知名度,扩大销售量;策划**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装,发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饮品;提升具有认证层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荞麦、苦荞麦等系列杂粮产品的包装档次,发展具有**品牌的陈醋、酱油、食用油、白酒等小杂粮深加工产品系列。以此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和农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优质安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市场销售难题,才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目标。为此,要围绕全县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量,形成稳定完善的市场网络。具体要引导农业主体,建设以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类产地批发市场和外地鲜活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建立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销售网络,优化整合资源,创立具有**纯天然、绿色品质和品牌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专营销售网络;借鉴岚峪笨鸡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关的经验、引导农业主体探索发展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直供的市场销售模式;吸收知名企业利用**农产品原料的生态品质、定制特色农产品,走从包装设计、产品研发、宣传推介到市场包销全过程由企业负责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发展由科研单位、客商、企业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服务、市场包销的订单销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芦笋种植模式)。此外,还要继续引导农业主体发展节假日展销、会展销售、网络销售等模式,最终以多元化的现代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的通畅销售。

三、构建完善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措施

为快速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具体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七大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新农村四个方面保障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夯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制订出台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利用好云竹湖、双峰水库、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资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服务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转变,为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实施打好物质基础。

(二)建设完善七大保障体系

1、建立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规划保障体系。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纳入本乡镇、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全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的框架内,结合本地资源、市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具体规划,尽可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实用性。

2、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体系。为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参与、服务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形成县乡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3、建设好产业体系。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更要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具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4、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科技、示范、服务、引导等职能,联动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信息网络等农业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农业科技队伍,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等办法强化科技、信息的服务功能。同时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畜禽防疫、综合执法等方面建设,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5、完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牵动农户型(如核桃产业)等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利用外援、招商开发、包装农产品模式(如黑小米);创新定制、包销、直供等市场营销模式,以各种创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6、建设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资金投入体系。重点通过资金集聚的办法,壮大农业投入。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扶优、扶强、教育培训、包装策划、宣传推介等方面;县直有关部门要将各种投入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项目整合实施,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要强化与金融部门的交流沟通,建立担保中介服务公司,争取更多的资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对投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以招商引资的办法,集聚资金,发展农业项目,建设新农村。

7、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制定完善考核办法,把推进现代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作为考核各乡镇、各部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督查,打分排队,确保全县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抓好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时期兼业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在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增加农民科技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市场等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诚实、守信、淳朴、善良等民德民风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经营管理,既敢闯敢干,又淳朴善良的新型农民。

(四)建设好都市郊区型新农村

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整合“三农”发展的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和人力、文化、科技等人文资源,全面推进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建设,让每个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都率先成为推动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先锋和表率。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篇8

甘孜州辖18个县,319个乡(镇),2 074个村民委员会。2008年末全州总人口98.3万人,其中藏族人口77.6万人,占总人口的78.94%,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农业人口79.7万人,占总人口的81%,是典型的特色农业经济区,生态农业是全州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州粮食产量19.15万t,蔬菜产量7.30万t,油菜产量2 209t,蚕茧产量160t。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1 926元,种植业对农牧民的贡献率达43%。由此可见,传统农业效益有限,应走发展特色农业之路。

一、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甘孜州属高海拔区域,平均海拔为1 500~3 700m。没有环境污染或污染轻,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具备蓝天、绿水、净土等绿色无公害生产条件,打“绿色牌”的条件充分,优势明显。从土地类型看,地形地貌多样,土壤类型丰富,为不同特色产品生产提供了适宜的土地条件,是杂粮、杂豆、杂果、薯类和中藏药材等农产品优生区。全州光照充足,气候干燥,光热资源属全国高值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营养积累,农业生产发展潜力巨大。

历史上甘孜州就是传统杂粮、杂豆、杂果优生区,经过长期物竞天择和人工培育,孕育了备具特色品质的地方名优产品。特种粮食“青稞”(裸大麦)、小麦、玉米、洋芋、大麦、水稻、豌豆、胡豆、荞麦、燕麦、高粱等;经济作物油菜、梨、桃、杏、橙、石榴、樱桃、花椒、茶、桑、核桃、板栗等。名贵药材冬虫夏草、川贝母、藏红花、麝香、熊胆等,质优量大的大黄、黄芪、秦芄、羌活、党参、天麻、雪莲花等。野生植物中的野生食用菌、野菜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市场旺销,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二、发展特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州特色农业尚处于初始阶段,由于受自然、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所限,特色农业发展滞后:一是缺乏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和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特色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低;二是投入严重不足,特色农业基础脆弱;三是高层次特色农业科技人才奇缺,尤其是缺乏营销人才,农业科技贡献率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州特色农业的发展进程,造成我州特色农业起步难、效益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基地规模小,整体竞争力弱

全州已建的特种粮青稞生产基地、豆薯类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小水果基地、蚕桑基地、中药材等基地规模均偏小,难以产生规模效益。由于我州位于世界第三极向丘陵盆地过渡地带,存在耕地面积小、区位缺陷等不利因素,导致我州特色农产品总量不大,交易成本很高,整体竞争力弱。

2.市场发育不全,产业链条短近年来,我州市场建设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很不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加之农民市场意识差、居住分散、运距远、费用高,规范的农产品市场难以带动农户增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特色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可以使特色农业向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和营销业等上下游产业延伸,拉长特色农业产业链。但我州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特色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而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50%,二次以上深加工仅20%。我州就更低,基本处于卖原料的状况,往往增产不增收。

3.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我州两熟区人多地少,户均拥有耕地面积不到3亩,经营规模小,分散化程度高,经营方式落后,这决定其难以形成有组织的主体。而且,我州特色农业产业化组织以“公司+农户”为主,而公司是由农户以外的市场主体投资兴办并管理的,这种体系外联结的组织缺陷容易造成利益机制出现断层。而目前要引导广大规模小、经济势力弱的农户共同投资并管理现代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或销售企业,尚需时日。

4.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多年来,各种农业推广体系虽有一定发展,但发展滞后,远远跟不上特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需要。不少地方长官意识浓、服务意识差,对自发的农村特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干预太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功能发挥也不尽人意。

5.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省、州、县财政虽尽力加大了对我州特色农业的投入,但远不能适应我州特色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由于农业的低效益,很难吸引社会资金对我州特色农业的投入,作为特色农业投入的主体――农民,投工、投劳、投资改变特色农业生产条件的能力很有限,特色农业十分脆弱。

6.品牌意识不够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加工厂家和经营者没有品牌意识或意识不够,至使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产品价格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我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和目标

1.发展思路――构建三大发展区域

根据全州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发展潜力,今后一个时期,甘孜州发展现代生态特色农业产业要突出构建三大发展区域:

(1)加快构建东部精准农业发展区

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着力把康定、泸定、丹巴、九龙、雅江、道孚6个县建成全州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重点发展玉米、小麦、青稞、油菜、蚕桑、马铃薯、蔬菜和小水果,逐步形成粮油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和小水果生产基地。通过努力,把该区建成全州粮、经、果特色立体效益农业发展区。

(2)着力构建北部生态农业发展区

立足该区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着力把炉霍、色达、甘孜、新龙、白玉、德格、石渠7个县建成全州的青稞、豆薯、中药材主产区,重点发展青稞生产、豆薯生产、中药材生产,突出抓好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良种繁育推广,栽种技术的推广和耕作制度的改革。通过努力,把该区建成全州的青稞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豆薯生产基地和中药材生产基地。

(3)要积极构建南部特色农业发展区根据该区的优势和特点,着力把理塘、巴塘、稻城、乡城、得荣5个县建成全州青稞、玉米、小麦、油菜、树椒、干果等特色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发展青稞、玉米、小麦、油菜、树椒、干果等特色农产品,突出抓好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标准化生产。通过努力,把该区建设成为全州特色优质农业产品生产基地。

2.发展目标立足全州的耕地资源和气候条件,重点在“特”字上做文章、“优”字上下功夫,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建设优质青稞、小麦、玉米、豆薯、油菜、蔬菜、蚕桑、小水果基地。力争到2010年,全州建成优质青稞生产基地50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15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15万亩,优质豆薯生产基地20万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5万亩,优质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优质蚕桑生产基地5万亩,优质小水果生产基地10万亩。逐步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四、发展对策

发展特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注,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必须要用长远的眼光谋划发展,用全局的意识统筹发展,用务实的作风推进发展,扎实抓好四项措施的落实。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特色农业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是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牢固树立不发展特色农业就没有出路的理念,统一认识。转变领导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在创造良好的环境上下功夫。在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上下功夫,做企业、农户、市场干不了或干不好的事。搞好调查研究统筹规划,制定优惠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科技、金融等方面的服务;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狠抓特色农业试验示范,搞好典型引路等。

2.强化科技,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加快科技普及和成果转化应用,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是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切实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措施。针对甘孜州农业科技含量低的现状,要切实加强农业实用先进技术的研究、引进和示范推广,按照州委、州政府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逐步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夯实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的科技支撑,着力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确保农业增效。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是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按照全州农业资源分布状况和产业布局,今后一个时期全州着力建设的优质青稞生产基地、优质玉米生产基地、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优质豆薯生产基地、优质油菜生产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优质小水果生产基地,逐步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确保农业增产。

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是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和必由之路。针对全州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缓慢的实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用产业化的理念培育支柱产业,用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产品加工,用市场化的理念促进农产品营销,着力在调结构、建基地、育龙头、拓市场、促流通、建协会、创品牌上下功夫,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育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全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狠抓农产品精深加工,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积极发展农村专合经济组织

按照“民办、办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切实加强对专合组织的引导、扶持和服务,鼓励和引导农民采取股份制、合作制、合同订单等方式,着力扶持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各类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继续抓好青稞、豆薯、蔬菜、油菜、蚕桑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着力在“特”字上做文章、“优”字上下功夫,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着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探索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经营形式,确保农民增收。

上一篇: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范文 下一篇:货物采购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