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核心手段范文

时间:2023-10-12 16:28:06

体育的核心手段

体育的核心手段篇1

1、成功体育

成功体育是近些年出现的一个新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从广义上来说,成功体育就是指体育教学成功,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积极成长。而狭义的成功体育就是指通过体育使学生获取成功体验。根据大学体育教学实际而言,成功体育更倾向于广义上的成功体育,即通过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功体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方法,通过成功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与乐趣,进而全身心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成功体育下的体育教学,其基本观念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取成功的愿望和潜力,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取得成功。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挖掘学生隐藏的潜力,以便能够实现成功,进而使其人生观、世界观发生质的飞跃。

2、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目的不明

教学目的不明是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的一大现状,对于大学体育教学发展形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学目的不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本应是紧密相连的,但是在大学体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学内容却缺少针对性,并且还在不断弱化。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就是体育教学目的不明的直接表现。只有明确的目的,才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反之,教学目的不明,教学内容就没有针对性。二是教学手段随意化。教学手段随意化主要表现在大学体育教学手段随意多变,没有完善固定的教学模式。比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有时让学生进行投篮练习,有时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就是缺少专门固定的技巧训练,这就导致学生的篮球技巧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三是考核标准较低。通常来说,考核标准是学生学习体育的方向,也是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但是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考核标准普遍较低,要求并不严格。学生上课不论是否认真,不论学习是否到位,最终都能取得不错的分数。这也使得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度不断下降。

2.2、以人为本理念缺失

以人为本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理念,也是优化教学促进发展的基础。但是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理念缺失较为明显,导致教学活动成效不高。以人为本理念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偏离实际。部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偏离实际较多,与学生基本情况背离严重,无法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比如野外生存,虽然其具有一定的远见性,但是教学内容设置却对学生毫无帮助,而且主要是在校内展开教学,无法取得明显的教学成果。二是教学手段落后。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还是传统办法,即老师示范学生模仿。这一教学方式存在多年,对于学生而言已经无比厌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学考核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多重标准,对所有学生都是同一标准,导致体育考核有失公平。

2.3、缺乏成功引导

缺乏成功引导是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一大问题,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体育课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忽视了体育原本存在的竞技性。体育本就是充满竞技性的,通过竞技比较获取成功,是经历一系列艰苦锻炼后最好的回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体育的成功性进行剖析,用其对学生进行引导,强化学生对体育成功性的认识,通过竞争对比提升体育教学成效。

3、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成功体育的启示

3.1、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成功体育是具有明确目标的,因此,通过成功体育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就应当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首先,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根据成功体育的相关理念,大学体育教学应当具有明确的目标,在这一目标下,设置极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化的关键措施。其次,加强教学手段的针对性。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不同的教学方式,所获得的教学成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最后,提高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不仅决定了教学目标层次高低,还能直接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所以,在符合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提升考核标准,对促进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具有显著效用。比如,在教学足球的时候,教学目标制定就可以分为传球技巧、过人技巧、射门技巧等,教学内容设置也应该以这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贴合教学目标的内容;教学手段也应该加强技巧训练,减少一些用处不大的自由活动环节。教学考核也应该传球、过人和射门三项为主,并且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

3.2、强化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教学活动的不变核心,在大学体育的改革中,也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教学内容设计上来说,其不仅要贴合教学目标,更要贴合学生实际,贴合学生身心特点、贴合学生兴趣爱好等。只有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体育教学活动中。从教学手段上来说,需要改变传统的示范式教学,采取更加新颖灵活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从教学考核上来说,需要优化考核方式和标准,在成功体育理念下,设置符合成功体育的考核方式,使学生获取成功体验。比如,在篮球教学活动中,考核方式就可以通过投篮比赛进行,即在限定的出手次数下,按照投中数进行排名和打分。这样,学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排名和分数,势必会努力学习。通过比赛式考核,不仅可以促进体育教学,更可以加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3.3、加强竞技思想引导

竞技是体育的核心属性之一,在儒家思想影响中,我国体育出现过“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观念,其强调了体育竞争要正大光明,不能进行有违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的事情,这和竞技体育的思想也是一样的。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竞技思想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竞技精神,使其推及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首先,应该明确体育项目的竞技精神,比如篮球精神、足球精神等。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竞技精神的渗透。最后,加强学生竞技精神的考察,对存在偏差的学生及时进行纠正。比如,在教学排球时,就应当明确永不言弃的排球精神;在教学活动中设置一系列小的教学目标,将永不言弃的排球精神进行渗透;通过组织小型的排球比赛考察学生的竞技精神。通过竞技精神引导,可以深化成功体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并且取得理想的成果。

4、结束语

大学体育改革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在改革过程中充分应用成功体育,可以发挥出显著的效果。在大学体育改革中,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强化以人为本、深化竞技思想,如此才能促进大学体育良性发展。

体育的核心手段篇2

关键词:12分钟跑 教学实践 路径选择

1.高校12分钟跑教学实践的发展现状

美国学者库珀博士提出的12分钟跑,是目前国际上颇为盛行的一种有氧耐力测试方法。由于12 min跑测试简单易行,并且锻炼效果好,因此八十年代以后就逐渐被我国许多高校体育课程所采用。

目前许多高校都把12分钟跑测试作为一、二年级体育必修考试项目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12分钟跑主要被作为考核学生耐力素质的一种手段,相当多的学生误认为12分钟跑就是令他们相当惧怕的高强度的全力测试跑。一方面影响了学生自觉运用12分钟跑的方法进行日常健身锻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盲目地追求考试成绩违背了12分钟跑健康愉悦健身的初衷,同时以这样高强度的全力跑作为平时的健身有氧锻炼亦是不恰当的,因此12 min跑虽然在高校中普遍推广和被采纳,但其教学实践模式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2.高校实施12分钟跑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校体育地位的逐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形式也随着学校重视度的提高而有了长足的进步。由于12分钟跑运动既是一个公认的体能测验项目,也是一个很好的体能锻炼项目,而且它可以不受体育场地器材的制约。因此,12分钟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显得意义深远。然而,12分钟跑教学在很多学校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问题也是客观的、必然的。具体体现在:

2.1教学目标单一

高校在引入12分钟跑做为教学内容的同时,更多的是看重其简单易行、操作方便和测试简单,其核心仍是放在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试内容及考试标准上。这不仅使12分钟跑教学蒙上了一层应试的面纱,也使教学达不到本身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为了应试的需要不得不花大力气采用训练式的练习,而带着这样目标的练习,本身就违背了其教学的初衷。

2.2教学方法陈旧

由于高校普遍将12分钟跑练习的时间安排在固定的大一、大二的第二学期,教师及学生以应对体育教学的学期考核,12分钟跑往往是随堂采用学生分组或不分组在跑道上来进行练习。为此,教师的目标单一,教学手段也仅是为了学生的考核,核心没有放在对学生12分钟跑教学组织与方法的设计,学生就很难真正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身有氧运动。

2.3考核方式粗糙

目前高校12分钟跑测试方法一般采用在田径场每隔10米或50米设一个标志杆来计算。这种方法虽然能简便的计算出每个人的跑距,但标准未必符合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考核缺乏严谨性以及整体管理,甚至有的教师根本用目视进行计算,学生作弊时有发生。

3.提升高校12分钟跑教学实践的方法与路径

3.1明确教学目标

12分钟跑一定要培养学生对健身跑的兴趣,让学生从理论上懂得慢跑对改善人体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功能的作用。教材、课堂教学内容及考试方法应逐步达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目标下的有机统一。通过考核使学生在促进身心健康和技能提高的同时,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和习惯,在心理和生理上健康成长。

3.2 拓展教学形式

体育教学的组织方式体现了高校的教学形式,通过查阅的资料显示,我国高校的12分钟跑教学组织方式主要在一、二年级,由于在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因此没有12分钟跑教学。由于在时空纵向上多数是集中安排在第二和四学期进行集中学习和锻炼,因此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同时在,在横向上缺乏分阶段分学期分类型进行培养锻炼的系统性与合理布局。

3.3 创新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好的教学手段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高校应主要解决体育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学生时间与学习空间受限制问题。建立健全课堂质量评价指标,使体育教学目标与健身理念有机的结合。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3.4丰富测试手段

制定测试标准要根据学生的体能状况和跑步能力综合制定,通过跟踪学生的身体素质变化,寻找解决影响学生的耐力及心肺功能的原因。从教学的实践环节进行剖析,进行教学实践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制定合理的12分钟跑测试要求及测试标准。在体育考核的过程中应进行集中式考核,建立考核小组、制定考核规定,杜绝教师随堂考试的普遍性。

3.5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监控体系

在教学内容上制订体育课堂12分钟跑教学与训练模块,完善教学计划。建立12分钟跑测试方法的监控指标,解决教师课堂考核的随意性。透明学生考试数据的真实与可靠性。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体质健康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6 建立健康卡片

12分钟跑属于运动时间长的有氧运动,它可避免或减轻生理痛苦,它作为一种测量手段,非常可取,同时也是最有效、最科学的锻炼方法。但是由于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往往使学生在考核时为了成绩而在短时间内增加心肺器官的负荷,所以为了受试者的健康应该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对患有原发器质性的疾病,如“心脏病”、“肺结核”等疾病的学生进行特殊处理或备案,突发疾病如“受伤”、“感冒”等的学生应推迟进行考试。

4.结语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是所有体育教育工作者最基本、最首要的职责。

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建设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因此我们应不断积极的探索12分钟跑创新教育的模式、方法和教学的新路径、构建12分钟跑的评价体系,为优化和提升“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建设理念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参考。(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田宇. 普通高校开展12分钟跑教学的改革设想[J].考试周刊2007/07 2

[2]朱继华.12分钟跑是提高大学生耐力素质的重要手段[J].中国学校体育,2002(6)

[3]黄滨论.12分钟跑测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浙江体育科技,2000年第6期

[4]魏安奎,等.12 min跑和“YOYO”两种体能测试方法的比较[J].体育科研,2003,(2)

体育的核心手段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知识论基础;价值选择

1体育教育的知识论基础及价值选择的演进过程

体育教育作为体育学的主体专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历次社会价值观念嬗变的过程中其知识体系的构成、学科价值的取向均发生重要的变化。本文将其演进过程以时间为主轴,划分为4个基本阶段:

1.1体育教育的社会本位阶段(1949-1976年)

建国之初,由于社会生产建设的需要,同时基础教育领域又受到前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教育摒弃了自民国时期盛行的自然主义教学思想,开启了全面向苏联学习的“劳动卫国”阶段。我国于1956年编制了建国以来的第一部《体育教学大纲》,该大纲是我国体育教育思想首次确立的最重要标志,认为学校进行体育教育是一种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方法手段,其知识基础,价值取向均以社会需求为第一要务,工具性、阶级性突出。1961年在反思苏联体育教学思想的基础上,颁布了第二部《体育教学大纲》,这个版本的大纲强调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目的是为增强学生的体质,继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建设者和勇敢的保卫者”的目的。到了文革期间,受极“左”思想影响,体育无用论盛行,体育课变成了劳动课。这个阶段体育教育的知识构成及价值取向强调社会需要,突出技能习得,其体育教育知识的构成以体操项目、竞技项目的运动技术实操为主,通过这些手段达到体质增强的目的,忽视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传承。

1.2体育教育的学科本位阶段(1977-1991年)

经历动乱十年,国民体质下降严重,改革开放之初如何从恢复学校体育教育成为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新版本的《体育教学大纲》,这一版本大纲在关注学生体质增强的同时,也将体育技能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1979年的“杨州会议”,确定了这一时期体育教育增强体质为主的教育思想。这一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知识体系强调系统性与完整性,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操技能,让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但由于在实践上过分强调技术的练习,在课堂上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对于技能的机械模仿和训练,体育课程变成了简单的锻炼课、训练课,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教育知识与学生人格心理的形成相脱节,未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1.3体育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阶段(1992-2000年)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大纲》,该大纲在强化体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体育文化相关知识,并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概念,该版本大纲的颁布标志着体育教育知识体系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强健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该阶段体育教育知识的涵盖范围突破了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局限,强调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价值取向方面,学生逐渐成为了体育课堂“主体”。

1.4体育教育的“学生中心”阶段(2001-年至今)

进入21世纪,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启了“以学生为发展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的新阶段。“教学大纲”变成了“课程标准”,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变成了培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相结合的体育核心素养。其知识体系与价值观念围绕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构成了从“社会本位”、“学科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

2体育教育的知识论基础

现代教育哲学认为“知识论是近现代教育的理论,近现代教育则是知识论的实践”,体育教育作为体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是一种集合了教育、文化、技能、实践为一体的综合学科。从整个体育教育专业的基本学科逻辑出发,其知识论基础的界定趋向于三个维度。

2.1体育教育的知识体系界定

体育教育的知识体系涵盖范围宽泛。从三级学科体系的角度出发,作为一个专业其知识体系应从属于体育学,而体育学则从属于教育学,其知识体系应涵盖包含1、“原理知识”:如教育科学知识、方法知识、心理知识;2、“人体知识”:如生理学知识、解剖学知识、生物力学知识、测量评价知识;3、“社会知识”如:历史知识、管理知识、传播知识;4、“教育知识”:如教学论知识、课程论知识;5、“技能实践知识”如各类运动项目的实操知识。

2.2体育教育知识参与主体与传播路径的界定

体育教育的参与主体范畴包含“体育学科专业教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师)”与“普通学生”,三者之间以体育教育专业包含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为纽带,通过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达到传播体育知识的目的。

2.3体育教育知识指导思想的界定

体育教育知识体系构成的指导思想受到“技术中心论”及“知识中心论”的影响,使体育教育的参与主体产生了以运动技术与知识为主的唯细节观念,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对单个技术或知识进行教学,缺乏结构化,系统化的体育教学思想。因而体育教育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应是结构化、系统化的。

3体育教育的价值观念选择

3.1体育教育“发展核心素养”的价值观念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独特贡献,其价值的取向应着重放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体育教育知识体系也应围绕着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位一体的核心素养进行构建。社会本位与学科本位的知识论的价值取向倾向于体育教师和学科课程,对于学生这一课堂主体往往忽视,但体育教育改革的主导价值观应是个人、学科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三者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并非只是单一选择,而是三种价值观念相结合,互相支持,保持平衡。只有这种价值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教育知识构成才符合“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3.2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体育的核心手段篇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其24字分别从国家建设目标层面、美好社会向往层面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做了凝练的描述,做为肩负社会主义社会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任务的学校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抓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个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个体实际,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求进,身体力行,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合格接班人。

我校少先队工作,一直重视以公民基本道德培养要求为主旨,以少先队活动教育为载体,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支撑的综合少先队教育体系,在创新中不断总结进步,取得了优秀的教育效果。

一、常规教育求创新,知书识礼懂德行。

1.编撰校本《德育教材》和《班级德育工作手册》,将常规品德教育内容,分月份,定主题,按年段梯层次提出同一主题的不同年段要求,让学生在系统的、持续化的主题教育中形成正确的品德知识,为践行优秀的品德行为提供智力和意识基础。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要求入脑入心。目前,全校的少先队工作也形成了系统化教育体系和分层教育的格局。

2.创新少先队工作阵地。建设专门的学校品德教育网站和论坛,有针对性的开设栏目,提供学生展示自我,倾诉心声,接受监督,学会交流的自我锻炼平台。在这个阵地中,引入社区评价、社会监督、学校考评等环节,共同组建起一个立体的少先队品德教育阵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新少先队工作策略、方式和方法,努力追求更大更优的教育效果。通过这样的方法,将少先队的阵地工作做到“六化”:①工作考评常态化。②工作环境立体化。③教育内容序列化。④交流方式网络化。⑤教育手段多样化。⑥教育关注全面化。

二、活动教育重体验,身体力行成品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让队员通过亲历教育过程,形成教育认知,矫正品行偏差,养成优良品德,在活动中感悟、理解、生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公民道德品行。我特意建立以“传承知识,培养技能,养成品德,回馈社会”为主旨,以生活技能培训、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公益服务为主题的校外成长活动基地。通过“雏鹰乐田园”、“鹰鸽共成长”、“雏鹰守护”三个品牌活动,结合雏鹰争章活动,建立了与校本德育教材相配套的校外活动课程和激励机制,力求让学生能知行合一,品行一致。

1.建立雏鹰乐田园生活技能培养基地

根据队员年龄段设置基地内容,如:农业农耕发展历史,农业工具认知,农作物辨识,耕作,农产品收割,使用,做饭,炒菜等知识技能养成。形成勤俭,自护,自律,自立的意志品格,培养兴趣、学习技能,增强热爱生活、幸福生活的情感。

2.建立“鹰鸽共成长”品德教育活动基地

根据校本德育教材的内容安排,固定时间段内与当地武警部队、公安戒毒所、科博馆、烈士陵园,科创园区等单位建立长期的品德教育机制。通过参观、体验、讲座、展览、竞赛等方式,促使学生养成爱国、明理、自强、守法、诚信的道德品质。通过活动,深切的感受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人民军队的光荣和伟大,形成自觉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意思,愿意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未来承担责任。并学习足够的相应生活、生存技能。

3.建立雏鹰守护社会公益服务基地

通过与敬老院、农业局、社区志愿者、武警中队、交巡警支队、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共青团区委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巡逻、服务、慰问、环保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敬业、奉献、环保、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体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

4.结合“雏鹰争章”活动,制定出一套与之配合的激励措施。

5.设置校外活动课程,开展长期、系统、分层的校外成长教育活动。将校外活动课程按照横向“传承知识”、“培养技能”、“回馈社会”三大板块,竖向六年分层开展的方式设计(简称横三竖六模式)。

体育的核心手段篇5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培育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二十四字,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我党在深刻的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以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与时俱进的产物,是我国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必须践行的价值观念。我们不难看出,这看似简单的二十四字背后其实也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其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对于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每个社会公民的健康成长都意义重大。

具体来说,国家层面的八个字,深刻的说明了我国的发展目标,那就是在经济上富强、人民生活富足,在政治上民主、切实保障每一个公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文明、和谐发展,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国家。社会层面的八个字,说出了每个社会公民的共同心声,我们每个人自由而快乐的生活,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平等,社会秩序公正,充分发挥法律在社会管理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个人层面的八个字,是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期许,爱国是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本质要求,敬业是我们必须严格遵循的职业操守,诚信是我们的基本道德品质,友善则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只有谨遵这八个字,我们才能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含义当然不至于此,但是这是其最浅显和基本的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学习、充分了解其内涵,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践行,在促进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必须需要重视其在社会公民中的培育,本文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重视宣传,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传播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正确的意识,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而这一积极作用的有效实现,又是以多数的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可为前提的。所以,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宣传的作用,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传播作用。

我党至始至终都重视宣传,积极在人民群众中宣传各项方针政治、宣传典型事迹、宣传榜样等等,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去知晓、去认可、去践行。党和国家对宣传的重视,除了要通过政策规定、文件通知等形式,更要通过各类媒体的力量。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时代向自媒体时代、微媒体时代过渡,媒体媒介在宣传传播中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仅需要继续主流媒体如电视、报纸等的宣传作用,通过新闻联播、专题讲座等电视节目在广大人民中进行广泛而全面的宣传,通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报纸在头版头条或专版连载中对相关内容进行具体的阐述和说明,增进人们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发挥自媒体、微媒体的作用,网站论坛的建设、微博微信平台的开设,都是现阶段必须积极重视的方面。微博微信的发展,不断成为了每个人获取知识和与他人交流的主要工具,尤其是中青年群体对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热衷度越来越高,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要巧妙的利用自媒体、微媒体为其服务,通过信息推送、公众号、公众平台的建设,让其传播能更有效的深入到社会公民中去,克服了时间空间的束缚,也能增进人民的了解,让广大公民更加认可,从而去践行。

2、加强教育,将其贯彻于各级各层的教育活动中

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教育,也诞生了不少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如孔子、孟子等,也形成了不少重要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更好地在社会公民中实施,必须从加强教育,将其贯彻于各级各层的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让大家更加全面和透彻的去认识学习,从而付诸于实践。教育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促进知识内化、认识深化的过程,从而使价值观念转变为每个人自觉的行为。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依赖于教育,教育的开展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活到老、学到老,是很多先哲的教育原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需要将其贯彻于各级各层的教育活动中去,让更多的人在教育中学习,加深认识。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然后小学、初中、高中,然后进入大学,更多人的选择继续深造读研、读博,这是大家普遍遵循的教育路径。故而,教育的任一阶段都必须渗透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其贯穿于学前、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始终,而这不同的阶段,人对其的认识和理解又会出现不同的特征,学习的能力、认识的程度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面贯彻,是让更多的人去客观深入了解其内容、主张、精髓。从小就端正立场和观点,也能更好促进每个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区教育等非正式教育形式的教育活动也需要大力开展,通过讲座、座谈会等,营造全社会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和局面,实现全面的教育,增进全面的认识,促进全面的内化和践行。

3、健全法制,为其有效践行提供保障

法律因为其强制性和威慑力,成为维护国家稳定和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秦有商鞅变法,为大秦一统天下打下了基础;法家经过多少朝代而不衰,也说明了法制的重要性。“全面依法治国”,将法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现阶段民主政治进程中所践行的。而法治的前提,是法制,他为法治提供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也需要健全法制,为其有效践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正如同道德文化一样,无法定性定量的来衡量,其实施也就存在一定的难度。而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意识形态的思潮提供了传播的条件,也让不少消极、错误甚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反的思潮趁机涌入,给思想文化领域的统一和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这种种现象和问题,最行之有效的对策莫过于健全法制,通过法制的强制性规定,对非法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观点的人和机构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罚。对行为恶劣、造成巨大不良影响的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规范相应的行为。通过法制,通过明文的条款规范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各项信息的行为,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促进其传播和践行。

【参考文献】

[1] 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 张春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N].文汇报,2012.12.

体育的核心手段篇6

关键词:高职英语 教学考核 考核评价方式 问题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58-02

在学校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最有效的一种途径就是进行教学考核评价,教学考核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手段。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英语是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对高职英语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为此英语教学考核评价是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升的最有效方法。本文针对高职英语教学考核评价和多元化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等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1 多元化英语教学考核评价的意义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学和教学质量的评价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随着我国进行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仍然采用的传统的评价方法,高职英语教学采用的也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而无法和当前的教育教学相适应,教学效果也相对降低,为了更好的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需要将当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方法改革,创新高职英语考核评价方法,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和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式,大多进行的是单调的、有限的终结性评价。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对检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方法,是进行考试,这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方法,将考试作为教学和教学质量考核的唯一方法和标准,不重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不重视教学考核评价的作用以及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具有的现实意义。

在高职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核评价,是高职英语教学全过程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可以有效的发挥考核评价方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积极向上、活动的群体,从高职院校教育的现状出发,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出发,制定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建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改革和教学特色,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

2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制度的改革,是为了促进教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教育制度的改革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没有起到良好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还处于较低的阶段。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教学方式的改革受到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的影响,进而无法有效的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果真实的反应出来。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能充分的体现自身特色。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英语教学,采用的教学评价方式和教学质量评价手段,均侧重理论知识,不重视英语应用能力,与高职教育本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出入,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影响学生的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在高职英语教学考核中,根据英语的特点,需要设置口语英语、应用英语等多个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高职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中,口语英语的考核评价,只是对简单的英语对话进行口试,应用口语考核评价缺乏创新和实用性,不能将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教学质量体现出来。

(2)高职英语教学考核评价重理论轻能力。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活动的考核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解的一个手段,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进行肯定,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神情进行的暗示和观察,都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的评价。教师偏重英语理论知识的评价,轻应用能力考核,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英语应用能力在考核评价中的作用和意义。高职英语教学的考核内容和教学内容不一致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进而无法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理论知识评价,轻英语应用能力考核,学生在整个教学考核评价的过程中位于被动的地位,而且教学考核评价对所有学生采用的是同一个标准。

(3)考核形式单一。

高职英语教学考核的形成相对单一,针对口语英语采用的简单的对话考核,对于应用英语,就采用笔试的方法进行教学考核。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虽然这种考核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和局限性,但是考试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最为直接的方式,也是最常采用的方法。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能将学生的英语真实水平、学生的英语素质、教师的英语教学质量反映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高职院校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4)高职英语教学考核评价忽视过程评价。

当前高职院校对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采用的是一次性的考核,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这种评价方式无法真实有效的反馈高职英语教学效果,没有将教学全过程和教学结果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核,教师对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不了解,单从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决定学生是否合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高职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不是衡量英语教学的最佳方案。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存在的弊端,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想要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全面提高,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将现有的教学评价中存在的弊端克服,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多元化、多极化。

3 如何实现高职英语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评价方法中的弊端和存在的为问题上进行分析,构建多元化的英语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中,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其发展。

(1)将高职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化。

在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中,只重视结果考核不重视过程考核,造成考核结果无法真实的反映,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仅凭借最终的考核结果,判断学生的学习是否合格,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会使得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为此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考核评价的弊端入手,将教学考核评价过程化,结果和过程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此英语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其应用能力,所以不能单从最终的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决定教师的英语教学质量。教师对英语教学全过程进行考核,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学习水平,鼓励学生,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英语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将高职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价主体多极化。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考核评价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处于主动的地位,而且是教学考核评价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掌握,造成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不全,无法真实的反映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的考核评价质量,需要将考核评价的主体多极化,让学生、用人单位等都参与到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中。首先,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其次,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评价;再次,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最后,社会对高职英语教学考核评价。

(3)将高职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价的内容充实。

高职院校教学的传统考核评价内容相对的单一,无法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高职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所以英语教学的重点也应在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上,为此不能单从考试成绩,对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还需要从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英语教学中的课堂表现、英语教学课堂的参与性等多方面进行,体现英语教学考核内容的多元化。高职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价,是对人进行的评价,这种考核评价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的,英语教学考核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所以从考核评价内容上,需要体现多元化,可以包含英语知识评价、英语应用能力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

(4)丰富高职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价手段。

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评价的高效性,丰富教学评价方法和手段,单从英语教学结果上进行考核评价是完全无法实现,为了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多元化考核评价,需要从考核评价手段上入手,将考核评价手段多样化。在原有的笔试考核测试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其他的评价方式和手段,例如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观察、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监督、分析、评价,采用不同的、丰富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学习。从英语课堂学习评估、学生的英语学习笔记、考试等多方面,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英语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考核。

4 结语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的单一,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上也体现出了单一性,进而无法有效的评价高职院校的各项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英语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对英语教学和教学质量采用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不能真实的反映英语教学效果和质量。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高职英语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将其应用在实际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桂芬,李桂兰.高职英语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科技信息, 2011(22):31-32.

[2] 卢敏杰.高职英语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0(11):106.

[3] 陈京丽.高职英语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探讨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86-87.

[4] 林榕.高职英语教学中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2):93.

体育的核心手段篇7

一、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目前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还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教师和学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目的“教”而“练”,忽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学”与“炼”。只重视眼前体育短期效益,轻视终身效益;只对学生在校阶段负责,不对学生长远负责;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许多学校体育教育在教法手段上有所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方法仍为传统式的传艺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性、独立性,所学知识技能严重地脱离体育社会实践,至使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差。在教学手段更新上缺乏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

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对学生实施差异性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要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充分考虑因材施教的问题。但目前的体育教学,对全体学生基本上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个体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

3.缺乏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迅速地捕获教师的教学内容,领略动作的要求。高中生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也有充沛的精力。可在现实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升学的巨大压力,教师、家长的错误观点导致他们忽视体育学习的必要性,抑制自己强烈的学习兴趣,在体育课上消极怠慢。

目前的高中体育教学存在以下问题:①重育体,轻育心;②强调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忽视学生自身身心对体育需要;③实施强制性的体育教学,认为体育教育是社会行为,学生有兴趣得学,没有兴趣也得学;④重视培养刻苦锻炼,不怕挫折和失败的顽强意志,忽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缺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的自觉性。

4.考核和评价标准的科学性问题

一是以体育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育水平,而体育成绩考核却又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来评分,我国各地区中学生身体发育不同,同一标准部分学生难以达标。二是考核项目的局限性,造成考核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缺乏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的空间。三是由于受课时限制,学生为了考核项目的达标,往往忽视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二、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改革的对策

1.确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而且要特别注意对本门课的新科技、新文化的渗透。一定要使高中体育教师认识到,高中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时期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既与基础教育的其他阶段有共性,又应有特殊性。在健康水平上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适应将来的大学教育或走向社会就业工作的需要;在体育保健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要学有所长,形成基本的体育能力,养成体育意识和习惯,为今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必要的基础。只有克服全面均衡发展的思想,克服片面追求体质发展或运动技能提高的思想,才能切实提高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实效。

2.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这些模式有的取决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决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决于学生之间的关心,有的取决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决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决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追求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追求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

3.注重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

对学生体育感情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原有的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出发,在一定范围内自己选择运动项目。这样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需求,激发学习动机,培养体育兴趣、体育意识和特长,在一定程度上使因人施教、区别对待成为可能。通过高中体育学习,使学生能掌握2~3项自己喜爱的运动技术、技能,既发展学生个性,又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活动和享受体育活动的方法,为终生坚持体育活动奠定基础。

4.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

考评在体育教学运行中起导向、调节、激励、鉴定作用,考试只是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在素质教育的支配下发挥作用,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因此,体育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对学生成绩做多维评价。例如,对学生体育成绩考核实行加、减分制:一是“达标”项目的考核,应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来划定分数;二是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各项加分项目的考核;三是根据学生自身特长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考核追加分。

三、结语

面对体育教育的改革,高中体育教师自身要正确领悟到这是新时期的严峻挑战,要有强烈的紧迫感,把这种挑战视为发展自己的大好机遇,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用发展的观点来变革自己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培养教育人才的质量,努力成为“复合型”体育教师,以此来实现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

体育的核心手段篇8

为落实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要求,北京师范大学于2016年9月13日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研究成果,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核心素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聋哑学校肩负着培养聋哑学生核心素养的职责。由于聋生自身存在听力障碍,接受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被阻,对事物的认知程度难以达到健全人的水平,这就造成聋生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与常人的差距,对他们进行核心素养教育显的尤为重要。只有我们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手段使聋生提高各方面素养,才能使聋生的综合素养达到或接近健全人水平,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将来得以顺利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正常生活中,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

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聋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党的十和教育部关于“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认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对聋生的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研究成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方面下功夫,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笔者结合聋校教育的工作经验和实际,现就针对聋生开展核心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聋生的培养有所帮助。对聋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有重点地实施素养教育。课堂教学是聋校的最主要教育形式,学生接受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结合所授知识适时地、有目的地对聋生进行必要的核心素养教育,主要是在学会学习、科学精神、人文底蕴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相应的核心素养教育。

2.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素养教育。我们大部分地市一级聋校的班级设置是从小学到高中(中专),有的聋校还设置了相当于学前教育的语言康复中心,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达十几年;大部分学生寄宿在学校,在校课余时间充裕。除了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养教育以外,还可以由学校教养员利用学生充裕的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素养教育。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习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培养;教养员在学生就餐、就寝、卫生等方面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会生活、健康生活、等核心素养,通过早操、作息时间管理等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纪律等素养。

3.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核心素养教育。如通过组织学生军训、参观其他学校或邻近军事单位的内务,培养学生的床铺整理、清扫宿舍卫生等素养,培养高年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培养学生正义感、同情心;也可针对水电的节约、公物的爱护等专题进行教育。

4.采用影视资料等多种形象、直观手段进行核心素养教育。目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学校一般都配备有网络及影视器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直观性强的认知特点,搜集、制作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另外,聋哑学校的学生从几岁到十几岁,年龄跨度大,身心发育程度不同,即使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个体间,身心发育程序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除了听力障碍外,身体还兼有其它残疾,甚至存在智力缺陷。这就造成他们认识、接受事物的能力差距较大。这就需要聋哑教育工作者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身心发育特点,进行不同内容的核心素养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对于学前阶段的聋生,由于他们年龄尚小,目前主要是进行听力及语言康复训练,课程相对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简单的生活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洗手、洗脸、刷牙、穿衣、吃饭等,培养他们初步的生活素养。

对于一至三年级的低年级学生,大部分仍然是在学校寄宿,但已脱离了学前教育阶段那种保姆式的管理,生活需要部分处理。针对这个阶段的低年级学生,需要继续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考虑到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应当对他们逐步进行学习自觉性教育,初步培养学习素养;同时进行其他相关核心素养培养,如爱护公物教育,组织纪律教育等内容。

对于中年级学生,除继续进行上述教育外,还应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教育,通过体育课、早操、课间操等指导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提高;教养员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学生实际生活的对比,使学生懂得对党和政府的福利政策的感恩;教育学生懂得对老师尊敬、ν学团结、父母孝敬。

对高年级学生,重点进行学习素养教育,指导学生开拓学习的知识面,多阅读课外书,增长各方面知识;进行社会知识的教育,了解国家的形势和政策,关心国家的发展。身体方面要养成好的作息习惯,注意身体素质的提高。

上一篇:统计学实证分析范文 下一篇:农村行业发展趋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