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实证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5 00:33:02

统计学实证分析

统计学实证分析篇1

一、学生学习信念的内涵

学习信念属于认识论范畴,指个体对知识性质、知识认知、学习性质、学习条件等维度的直觉认识[2],是带有个人特色的哲学思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本质有什么样的认识,二是学习者对知识获得过程有什么样的认识。

在Perry的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上,Schommer提出了个体认识论多维信念的嵌入式系统模型。第一,文化相关信念[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个体对知识和学习的信念受到所处文化背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第二,对认识方式的信念,与认知策略相类似,如整体加工或分析加工,侧重理解或侧重提问和质疑等等。第三,关于知识的信念,包含了知识的结构、知识的来源与知识的确定性三个维度:知识的结构维度,从认为知识是孤立的、零碎的、与其他知识和生活实际没有内在联系到认为知识是复杂的、有广泛联系的有机体;知识的来源,从认为知识来自权威(专家、课本或教师)到认为知识来自经验和推理;知识确定性,从认为知识是确定不变、有固定答案的到认为知识是可以变化的、问题是有多种答案的。第四,关于学习的信念,包含了学习的速度与学习的能力两个维度:学习的速度,从认为知识的获取是快速发生的过程到认为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的能力,从认为学习能力是先天注定的、不可控的到认为学习的能力是可塑造的、可改善的[2]。第五,课堂行为表现。第六,自我调节学习。Hofer等提出学习信念的核心维度包含知识的稳定性、知识的结构、知识的来源、学习的可控性[4]。

二、学生学习信念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习者在先前学习活动经验、认知发展水平及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信念。这些信念是活动、教育和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产物[5]。教育、个体、学科和文化因素在学生学习信念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1.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主要包含教育者和教育评价两个因素。

(1)教育者

教育者主要指教师和父母。教师的学习信念包括了教师对知识的认识和对知识获得过程的认识。第一,教师对知识的确定性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教师把知识视为确定、不变的,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把自己和学生置身于知识之外,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教与学,在他们看来,每个问题都有固定的解答程序和确定的答案,那么教学任务就是把这些程序和答案教给学生,学生应主要通过记忆、复述等策略熟练掌握相应的程序,由此形成了灌输式的课堂;有的教师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可变的、辩证的,那么他们在教学中常常把自己和学生视为知识的探索者,由此形成启发过程式的课堂。第二,教师对知识的结构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教师认为知识是孤立、零碎的,与其他知识和生活实际没有内在联系,那在教学中他们常常会就某个知识教学而教学,割裂知识间、学科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采用机械记忆的教学方式;有的教师认为知识是联系的,那么他们的教学能举一反三,不局限于知识本身,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常常活泼生动,学生参与性较强。第三,教师对知识的获得过程有不同的认识。持行为主义学习观的教师常常把学生视作被动者,把自身视作主动者;持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师会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建构过程。一个持绝对主义数学观的教师,他会静态地看待数学知识,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把这些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则是熟练掌握这些真理;一个持可误主义数学观的教师,他会用动态的观点解释数学教学过程,采用探究的方法去展示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在探索辨析中体验数学,在问题解决中获取知识[6]。

教师对知识的认识信念不仅会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知识信念会作为潜性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形成与教师相似的学习信念[6],由此,教师知识认识信念的正确与否影响着学生学习信念。有时即使教师觉得自己给学生传递的是比较成熟的学习信念,但实际的课堂教学结构和奖励结构却强化和鼓励了错误的学习信念,如教师习惯于采用概念——命题——命题应用的教学程序,这可能会使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是由许多事先建立的解题程序所组成的集合体[7]。

同样,父母的学习观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儿童对知识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认识。Li认为儿童早在3岁时就已经发展出对学习的一些基本理解,到5-6岁形成了对学习更加稳定的理解模式,在人的发展早期,学习信念受父母的影响较大。郭芸的研究发现,父亲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对书籍的看法会影响学前儿童对学习的主要形式的观念和对书的认知[8]。

(2)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的目标、标准、指标及其权重引导学生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受课程中评价的影响很大。比如在学绩测验中低水平的选择题所占的比例较高,学生就会认为知识是片段事实的集合,在学习中便常常使用记忆和复述的策略。我国中小学学绩测验重认同、轻批判,强调答案的唯一正确解,使得学生有着较强的知识确定性信念。另外,频繁的考试和强大的升学压力会减少学习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体验,焦虑情绪日益增加,这种情况使得一部分学生更加相信学习的不可控性,宋志燕的研究发现在整个高中阶段高三学生的天生能力信念最强。

2.个体因素

(1)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的亲身体会,包括课堂学习模式、任务和性质。

课堂学[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习模式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鼓励学生参与到质疑和分析中,学生学习首先是将新的知识牢牢嵌入记忆 ,然后理解它,接着才是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对知识的质疑是学习的最后一步,大多时候甚至没有质疑这一环节,因此让学生去挑战权威、教师或课本知识是一件令他们感到困惑的事情。

课堂学习的任务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念。如果学生在数学课上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无需太长时间很快就能得出答案,那就容易形成快速学习信念。

课堂学习的性质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念。大学生学习经验的性质不同于高中生,前者常常接触较为暂定性的高级知识,后者更多接受传统的结构良好的知识灌输,于是他们对知识确定性看法便有很大差异。姚梅林等的研究也发现不同经验群体的学习信念存在很大的差异[9]。

(2)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指个体在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如场独立性的人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由此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更多依赖于自身的判断和推理;场依存性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由此在知识学习中对教育者、课本等外在线索有更高的认同,易受暗示。当前对认知风格与学习信念的关系研究并不多,整体型——分析型、冲动型——沉思型、同时型——继时型这些不同风格的加工模式对学习信念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3)学习目标

Dweck等心理学家将学习目标分为表现目标和掌握目标两种。追求表现目标的儿童持一种固定的智力观,在学习中倾向于寻求解决简单任务,通过完成任务证明自己的能力,更关注外界评价;而追求掌握目标的儿童则持一种可变的智力观,倾向于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希望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更关注自身能力的发展。对于学习目标与学习信念的因果关系存在争论,二者的关系仍然有待进一步厘清。

3.学科差异因素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其所学的具体学科紧密相关,因此学科的差异很可能会导致学习信念的差异。

自然科学知识结构性强,社会科学知识自由度强;教师常常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教不同的学科,而这种教学法的差异也反映在该学科领域的理论建构上。如结构良好的学科(数学)能更多地处理来自规则系统的的答案;结构不良的学科(历史)更能解决启发式程序的问题,但不能够保证有可行的结果。与数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哲学专业的学生更多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因此,学科之间的结构、内容、教学法的差异都可以显著地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念。

4.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是个体学习信念形成的特定背景,学习信念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如中国和日本儿童是在强调努力、坚持和忍耐的环境下成长的,于是他们认为智力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提高,认为努力对个体的成功极其重要,教育、学习与努力通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宋志燕的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不同于美国学生的学习信念维度,中国学生除了有“天生能力”信念外,还得出“努力作用”这一维度。美国学生认为智力是学习者的个体内在特质,在知识学习上,他们勤奋钻研的程度低于中国学生[10]。

其次,美国的教育强调探究和质疑,中国的教育强调记忆和认同。中国学生具有安静和善于接受的特点,缺乏对权威挑战的态度。中国社会长大的儿童受父母控制和支配的程度高于西方社会的儿童。

再次,美国学生认为学习可以发展思维、探索世界,使个体获得独立、自由和道德,而中国学生认为学习可以使[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个人品德、社会道德品质得到提升[11]。

除了跨文化研究得出的结论,班级课堂亚文化对学生学习信念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同一个班级中,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氛围平等、民主,更多采用谈论、启发探究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在该课堂上就更倾向于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知识获得要通过个人的经验和推理;而倾向于独裁的教师会过多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忽视学生自身的意见和观点,反对质疑,从而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信念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因素、个体因素、学科差异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学生学习信念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充分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反省自身的教学观,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信念,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

参考文献

[1] Dah,T,L.et.Are students’beliefs about knowledge and learning associated with their reported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5,75(2).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1,13(4).

[3] Schommer,M..Explaining the epistemological belief system:introducing the embedded systemic model and coordinated research approach.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4,39(1).

[4] 宋志燕.高中生英语学习信念及其与英语学习行为的关系.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1).

[5]刘儒德.学生的学习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5).

[6]喻平.教师的认识新年系统及其对教学的影响.教师教育研究,2007,19(4).

[7] Schoenfeld,A..When good teaching leads to bad Results:he Disasters of“well taught”Mathematics classes.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88,23(2).

[8] 郭芸.上海市3-6岁儿童学习信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2010.

[9] 姚梅林,项丽娜.不同经验群体的学习观比较.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10] Kwok-Wai Chan & Robert G.Elliott.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cross Cultures:Critique and analysis of beliefs structure studies.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24(2).

[11] Jin Li.U.S.and Chinese cultural beliefs about learning.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3,95(2).

统计学实证分析篇2

鉴于金融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要性,以及金融统计分析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金融统计分析工作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对提高金融统计分析工作质量和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这一认识,金融统计分析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应正确分析金融统计分析工作的内容,并从重点完善金融统计分析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金融统计分析规范以及强化人员培养,重点提高统计分析人员的整体素质等方面出发,确保金融统计分析工作在整体实效性上有较大提高。

二、金融统计分析工作的主要内容

金融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银行宏观经济金融决策的支持系统,金融统计数据的及时、准确在强化金融运行分析、修正和调整货币政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对金融数据的统计分析,已经成为中央银行政策制定方面的有力支撑。结合金融统计分析工作实际,其主要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统计分析实现了对基本的金融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金融统计分析的过程是对国家经济发展中金融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过程,其统计和分析的对象主要为与金融相关的经济发展数据和基本的金融数据,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金融统计分析重点对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银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金融统计分析中,关键银行数据是统计分析的重点,通过对关键银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能够为银行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和依据,保证银行决策的准确性。

(3)金融统计分析能够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价格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由于金融统计分析是对国家经济的基本金融数据进行分析,因此与国民经济关系密切的各种价格指数也是金融统计分析工作的统计与分析重点,所以金融统计分析工作必须要保证其全面性。

三、金融统计分析工作改革与创新,应重点完善金融统计分析的制度建设

统计法制不健全,就不能满足依法统计的需要,就不能坚决遏制统计违法行为。因此,尽快完成金融统计分析工作管理规定的建立和完善,使金融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都能有法可依。只有保证了制度的完善,才能为金融统计分析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为此,金融统计分析工作改革与创新,应将完善金融统计分析的制度建设作为重点,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根据金融统计分析工作实际,明确制度建设目标。在金融统计分析制度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金融统计分析制度能够有效满足金融统计工作需要,应明确制度建设目标,并以此为指导,做好制度建设工作。

(2)把握金融统计分析工作原则,建立完善的金融统计分析制度。金融统计分析制度在建设过程中,应把握金融统计分析工作的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使金融统计分析工作能够在准确性方面满足金融统计工作实际,达到通过金融统计分析工作质量的目的。

(3)结合金融统计分析工作经验,对金融统计分析制度进行调整。金融统计分析制度建立之后,应根据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对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保证金融统计分析工作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为金融统计分析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四、金融统计分析工作改革与创新,应建立健全金融统计分析规范

为进一步提高金融统计分析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对统计分析的内容、范围、方法做出明确细致规定,更好的指导人民银行各分支行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只有建立健全的金融统计分析规范,才能保证金融统计分析工作取得实效。由此可见,建立健全的金融统计分析规范,是提高金融统计分析工作质量的具体手段。为此,金融统计分析工作在改革与创新中,应做好规范建设。

(1)认真分析金融统计分析工作的特点。在工作规范制定过程中,只有对金融统计分析工作的特点有所了解,并准确把握金融统计分析工作的原则和实际内容,才能保证工作规范满足金融统计分析工作实际。

(2)围绕金融统计分析工作实际制定工作规范。工作规范作为一种指导性文件,只有与金融统计分析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并围绕金融统计分析工作实际,才能保证金融统计分析工作行为规范在整体性满足使用要求,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3)强化工作规范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考虑到行为规范的特殊性,在金融统计分析工作规范的制定中,应强化工作规范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金融统计分析工作规范得到全面有效执行,满足金融统计分析工作需要。

五、金融统计分析工作改革与创新,应强化人员培养,重点提高统计分析人员的整体素质

考虑到金融统计分析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金融统计分析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对金融统计分析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影响。基于这一认识,金融统计分析工作在改革创新中,应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强对人员的培养,将提高统计分析人员的整体素质作为主要工作目标。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补充高学历专业人才。在金融统计分析人员的培养上,要补充具有较高学历和现代知识的新人,将高学历专业人才作为金融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来看待,确保金融统计分析工作在人才建设上满足统计分析工作的实际需要。

(2)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要立足于对现有人员的培训与提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和方式,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积极进取、求真敬业,掌握必要的金融统计分析法律法规、统计理论、会计理论和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金融统计分析队伍。

(3)重点加强对金融统计分析工作人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金融统计分析工作而言,实践能力是决定金融统计分析工作质量的关键。只有努力提高金融统计分析工作人员的实践能力,才能保证金融统计分析工作取得积极效果。为此,在金融统计分析工作人员的培养中,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金融统计分析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应正确分析金融统计分析工作的内容,并从重点完善金融统计分析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金融统计分析规范以及强化人员培养,重点提高统计分析人员的整体素质等方面出发,确保金融统计分析工作在整体实效性上有较大提高。

统计学实证分析篇3

论文摘要:网络的入侵取证系统是对网络防火墙合理的补充,是对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的能力的扩展,可使网络安全的基础结构得到完整性的提高。通过采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相关一系列关键点信息,并系统分析,来检测网络是否存在违反了安全策略行为及遭到袭击的现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有计算机引发的案件也越发频繁,该文即针对计算机基于网络动态的网络入侵取证作进一步的探讨。

计算机网络的入侵检测,是指对计算机的网络及其整体系统的时控监测,以此探查计算机是否存在违反安全原则的策略事件。目前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主要用于识别计算机系统及相关网络系统,或是扩大意义的识别信息系统的非法攻击,包括检测内部的合法用户非允许越权从事网络非法活动和检测外界的非法系统入侵者的试探行为或恶意攻击行为。其运动的方式也包含两种,为目标主机上的运行来检测其自身通信的信息和在一台单独机器上运行从而能检测所有的网络设备通信的信息,例如路由器、hub等。

1 计算机入侵检测与取证相关的技术

1.1 计算机入侵检测

入侵取证的技术是在不对网络的性能产生影响的前提下,对网络的攻击威胁进行防止或者减轻。一般来说,入侵检测的系统包含有数据的收集、储存、分析以及攻击响应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计算机的网络或者系统中得到的几个关键点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以此来提早发现计算机网络或者系统中存在的违反安全策略行为以及被攻击迹象。相较于其他的一些产品,计算机的入侵检测系统需要更加多的智能,需要对测得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有用的信息。

计算机的入侵检测系统主要是对描述计算机的行为特征,并通过行为特征对行为的性质进行准确判定。根据计算机所采取的技术,入侵检测可以分为特征的检测和异常的检测;根据计算机的主机或者网络,不同的检测对象,分为基于主机和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以及分布式的入侵检测系统;根据计算机不同的工作方式,可分为离线和在线检测系统。计算机的入侵检测就是在数以亿记的网络数据中探查到非法入侵或合法越权行为的痕迹。并对检测到的入侵过程进行分析,将该入侵过程对应的可能事件与入侵检测原则规则比较分析,最终发现入侵行为。按照入侵检测不同实现的原来,可将其分为基于特征或者行为的检测。

1.2 计算机入侵取证

在中国首届计算机的取证技术峰会上指出,计算机的入侵取证学科是计算机科学、刑事侦查学以及法学的交叉学科,但由于计算机取证学科在我国属于新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在技术研究方面的较量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中,计算机的电子数据的取证存在困难的局面已经对部分案件的侦破起到阻碍作用。而我国的计算机的电子数据作为可用证据的立法项目也只是刚刚起步,同样面临着计算机的电子数据取证相关技术不成熟,相关标准和方法等不足的窘境。

计算机的入侵取证工作是整个法律诉讼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此过程中涉及的不仅是计算机领域,同时还需满足法律要求。因而,取证工作必须按照一定的即成标准展开,以此确保获得电子数据的证据,目前基本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实时性的原则、合法性的原则、多备份的原则、全面性的原则、环境原则以及严格的管理过程。

2 基于网络动态的入侵取证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信息科技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同时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计算机犯罪问题,静态取证局限着传统计算机的取证技术,使得其证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及有效性等实际要求都得不到满足。为此,提出了新的取证设想,即动态取证,来实现网络动态状况下的计算机系统取证。此系统与传统取证工具不同,其在犯罪行为实际进行前和进行中开展取证工作,根本上避免取证不及时可能造成德证据链缺失。基于网络动态的取证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取证工作效率,增强了数据证据时效性和完整性。

2.1 计算机的入侵取证过程

计算机取证,主要就是对计算机证据的采集,计算机证据也被称为电子证据。一般来说,电子证据是指电子化的信息数据和资料,用于证明案件的事实,它只是以数字形式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在,以证明案件相关的事实数据信息,其中包括计算机数据的产生、存储、传输、记录、打印等所有反映计算机系统犯罪行为的电子证据。

就目前而言,由于计算机法律、技术等原因限制,国内外关于计算机的取证主要还是采用事后取证方式。即现在的取证工作仍将原始数据的收集过程放在犯罪事件发生后,但计算机的网络特性是许多重要数据的存储可能在数据极易丢失的存储器中;另外,黑客入侵等非法网络犯罪过程中,入侵者会将类似系统日志的重要文件修改、删除或使用反取证技术掩盖其犯罪行径。同时,2004年fbi/csi的年度计算机报告也显示,企业的内部职员是计算机安全的最大威胁,因职员位置是在入侵检测及防火墙防护的系统内的,他们不需要很高的权限更改就可以从事犯罪活动。

2.2 基于网络动态的计算机入侵取证系统设计

根据上文所提及的计算机入侵的取证缺陷及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的现状,我们设计出新的网络动态状况下的计算机入侵的取证系统。此系统能够实现将取证的工作提前至犯罪活动发生之前或者进行中时,还能够同时兼顾来自于计算机内、外犯罪的活动,获得尽可能多的相关犯罪信息。基于网络动态的取证系统和传统的取证系统存在的根本差别在于取证工作的开展时机不同,基于分布式策略的动态取证系统,可获得全面、及时的证据,并且可为证据的安全性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

此外,基于网络动态的入侵取证系统在设计初始就涉及了两个方面的取证工作。其一是攻击计算机本原系统的犯罪行为,其二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犯罪行为(或说是计算机系统越权使用的犯罪行为)。系统采集网络取证和取证两个方面涉及的这两个犯罪的电子证据,并通过加密传输的模块将采集到的电子证据传送至安全的服务器上,进行统一妥善保存,按其关键性的级别进行分类,以方便后续的分析查询活动。并对已获电子证据以分析模块进行分析并生成报告备用。通过管理控制模块完成对整个系统的统一管理,来确保系统可稳定持久的运行。

2.3 网络动态状况下的计算机入侵取证系统实现

基于网络动态计算机的入侵取证系统,主要是通过网络取证机、取证、管理控制台、安全服务器、取证分析机等部分组成。整个系统的结构取证,是以被取证机器上运行的一个长期服务的守护程序的方式来实现的。该程序将对被监测取证的机器的系统日志文件长期进行不间断采集,并配套相应得键盘操作和他类现场的证据采集。最终通过安全传输的方式将已获电子数据证据传输至远程的安全服务器,管理控制台会即刻发送指令知道操作。

网络取证机使用混杂模式的网络接口,监听所有通过的网络数据报。经协议分析,可捕获、汇总并存储潜在证据的数据报。并同时添加“蜜罐”系统,发现攻击行为便即可转移进行持续的证据获取。安全服务器是构建了一个开放必要服务器的系统进行取证并以网络取证机将获取的电子证据进行统一保存。并通过加密及数字签名等技术保证已获证据的安全性、一致性和有效性。而取证分析机是使用数据挖掘的技术深入分析安全服务器所保存的各关键类别的电子证据,以此获取犯罪活动的相关信息及直接证据,并同时生成报告提交法庭。管理控制台为安全服务器及取证提供认证,以此来管理系统各个部分的运行。

基于网络动态的计算机入侵取证系统,不仅涉及本网络所涵盖的计算机的目前犯罪行为及传统计算机的外部网络的犯罪行为,同时也获取网络内部的、将计算机系统作为犯罪工具或越权滥用等犯罪行为的证据。即取证入侵系统从功能上开始可以兼顾内外部两方面。基于网络动态的计算机入侵取证系统,分为证据获取、传输、存储、分析、管理等五大模块。通过各个模块间相互紧密协作,真正良好实现网络动态的计算机入侵取证系统。

3 结束语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犯罪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各种新手段。而基于网络动态的计算机入侵取证系统,则通过解决传统计算机的入侵取证系统瓶颈技术的完善,在犯罪活动发生前或进行中便展开电子取证工作,有效弥补了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中存在的因事后取证导致的证据链不足或缺失。全面捕获证据,安全传输至远程安全服务器并统一妥善保存,且最终分析获得结论以报告的形式用于法律诉讼中。但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关于计算机取证的具体标准及相关流程尚未完善,取证工作因涉及学科多且涵盖技术项目广,仍需不断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魏士靖.计算机网络取证分析系统[d].无锡:江南大学,2006.

[2] 李晓秋.基于特征的高性能网络入侵检测系统[d].郑州:中国人民信息工程大学,2003.

[3] 史光坤.基于网络的动态计算机取证系统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2007.

[4] 张俊安.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3.

统计学实证分析篇4

实证会计方法来源于西方哲学流派中的实用主义。实证会计研究要求先提出一定的假设,然后利用实际证据来加以验证和批驳。实证会计研究关注“是什么”的问题,不涉及价值判断,主要用于解释和预测。实证会计研究的基本研究框架是:首先提出假设,然后收集样本数据并建立分析模型,最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具有数量特征的研究结论。实证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实证研究方法较为精确和科学,符合会计的本质要求

实证会计研究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到假设再到假设的操作化,主要依靠定性、概念化的逻辑分析,而分析实际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主要依赖于数量方法。由于采用定量分析的种种技术,使得实证会计研究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这与当代经济科学发展的大方向趋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二)实证研究方法紧密结合会计实务,可以考虑到会计主体的行为动机

运用实证会计研究得到的实证理论,不仅对所观察到的会计实务提供解释,说明现存会计实务程序、方法在应用程序上存在差异的原因;而且还对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实务和那些虽已发生但尚未通过数据搜集和分析获得系统性证据加以证实的现象和实务提供解释。实证会计研究将市场条件下的企业视为各种“契约关系”的结合体,对各种利益集团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对会计准则呈现出的态度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经验分析,得出了许多规范会计研究所不能认识的有益结论。

(三)实证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往往以偏概全,时效性差

实证研究方法往往使用有限的事实和现象去证明普遍命题,因而其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具有概率或偶然性。另外,实证研究方法过分强调模型化和定量化,经常由于忽略某些想当然或是次要的因素,结果有时会导致研究对象过于简化和研究的系统陸偏差。

在实证研究中往往需要分析大量的会计数据,而对与具体某项会计准则相关的问题研究总是在会计准则公布之后若干年,其时滞性与会计的及时性形成矛盾。

(四)实证研究方法过分简化研究对象的复杂因果关系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把探求因果关系作为理论推演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程序和变化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仅仅以会计理论研究中主要的因果关系就得出正确结果,显然就难免会简化会计研究对象背后所隐藏的复杂因果关系。例如,不少研究者在研究企业经营行为时,往往把企业中复杂的利益关系简化为股东和管理者的单一利益关系,提出股东利益对企业管理行为影响最大的假设,而简化了债权人、政府、立法机构、税务机关、工会等因素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这种简化倾向实际上违背了他们遵循的科学主义原则,表明研究尚未摆脱传统决定论观点的束缚。

二、关于规范会计研究方法

规范会计研究是一种传统的会计研究方式,规范会计研究关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必然涉及价值判断,主要用于描述,如描述应该如何计量收益。其基本研究框架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搜集并梳理相关文献,最后通过严密的演绎逻辑推理得出用文字描述的研究结论,其主要方法论基础便是新古典经济学所推崇的演绎主义方法论。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主要如下:

(一)规范研究方法对会计理论的论证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优化和发展会计实务

规范研究方法所依赖的归纳法或演绎法发展历史悠久,研究方法较为成熟,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中,规范研究方法从假设或初始理论命题可以推导出下一层次的理论命题,并可对某一个理论命题做出演绎证明,还可以对已有会计理论进行逻辑检验以发现错误理论与现存理论的内部矛盾。这样,在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前,可预先对理论进行检验以使理论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陸,这在会计基本理论和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范研究方法的不精确性、臆断陸与会计本身的精确性、客观性形成对立

规范研究方法无论是演绎法还是归纳法都是侧重定性分析,而纯粹的定性分析难以揭示会计对象、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尤其当分析过程中涉及到的变量较多时更是如此,规范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往往忽视会计信息具有的经济后果,不重视会计主体的行为因素,运用规范会计研究得到的结果往往由于缺乏经验支持而仅仅是“闭门造车”式的个人观点和论断。这些都与会计要求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形成鲜明的对立。

三、对当前我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建议

从上述关于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定功能:实证研究的目的是确立统一,规范研究的目的是树立典范;实证研究侧重于感性分析,规范研究侧重于理性分析;实证研究侧重于具体分析,规范研究侧重于抽象研究;实证研究要求价值中立,规范研究中带有研究者的主观价值判断。因此,偏废任何一方均非善策,最佳的选择是: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结合,坚持不同会计研究方法的综合、灵活运用。

(一)坚持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结合

在会计研究上坚持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并重、相互补充的观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它们是互相补充、可以结合的。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综合运用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既确保会计理论构建的逻辑相关性和紧密性,又为会计理论的真理性和精确性提供了检验依据,从而实现优势互补,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绝大部分是规范会计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较为少见,当前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实证会计研究已逐漸兴起,二者的结合运用必将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的蓬勃发展。

(二)多做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是以个别实例为出发点来分析问题,其方法论比案例研究要严格,属于学术研究范畴,非常注重寻找启发性的知识及开头性的看法,这就要求注重调查研究,进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并且对热点问题有很好的敏感性。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在倣实证研究的同时倣实地研究可以取得更好的研究效果。

(三)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我国会计研究的发展

统计学实证分析篇5

关键词:统计学;证券投资;风险预测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中,统计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证券投资市场中,统计学也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学科,是一种通过定量来认识问题的工具,其能够在证券投资市场上进行结构分析,开展有效投资组合的研究,实现价值预测,对证券发行与上市价格进行理论定价,分析证券期货的价格走势、进行风险测度等。由此可见,统计学已高度渗透到在证券投资的诸多细分领域中,并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一、统计学在证券投资中应用的重要性

在现代化社会中证券市场是高度集中的信息化市场,能够将社会经济市场中的诸多信息都集中显示反映出来,其中包括经济信息、非经济信息、上市企业信息、证券市场自身信息等。从本质上来说,证券市场就是一个信息集中地,信息引导着社会资金分配至不同的实体部分,进而实现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1]。在近几年内,我国的证券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市价总值占据全国生产总值的比例越来越大,证券市场在市场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动态的晴雨表。在金融市场纵深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已经成为了传递信息、记录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未来炙手可热的发展趋势,大量的数学与统计工具将会在证券分析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2]。在证券投资活动中风险是相伴而生且广泛存在的。风险主要是指未来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但是对于统计学来说这种不确定性可以通过概率来进行表达。金融业的现代化发展使得统计与数理方法的应用更加普及。在199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就通过实证研究,模糊评价等方式推算出菲律宾、韩国等地有可能出现金融危机,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推算是正确的。经济理论的统计学趋势也导致各项经济行为变得更加量化。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学科,是一种通过定量来认识问题的工具。在证券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在投资活动过程中进行资产优化配置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既定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或既定收益下的风险最小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对风险进行预估是核心环节。马柯威茨组合理论总结了投资损失改了的分布以及可能收益与预估收益的偏离程度,结果得出投资者应该同时根据合适的比例来购买各种证券,而并非只购买某一种证券,只有进行分散化投资,才能够实现更加确定的收益。马柯威茨组合理论通过分析得出上述结论,不单单迎合了投资者的需要,同时还实践了统计学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在近几十年中,伴随着量化的不断探索,统计学组合理论的运用方式愈加完善,已经成为了现资领域中的主流工具之一。

二、统计学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

证券投资活动是一项复杂性较强,风险性较高的金融活动,其不单单可以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收益,同时还有可能对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因此,投资者需要在对其所投资的证券收益进行预估之外,同时还要对证券投资的风格进行准确合理的估计,才能够在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

(一)统计学在流通市场中的应用

证券的流通市场就是将已经发行的股票进行转让,对流通市场进行统计能够对市场的运作情况进行更加熟悉、深入的了解[3]。统计学在流通市场中对于经营,主要对股票市价总值、股票流通市值等进行统计[4]。例如,股票市场总值统计即为根据某个时点上全部上市公司股票市值总和,其统计公式为:∑发行股本×收市价。而对于各类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其计算公式:(A股流通股+非流通股)×A股股价+B股流通股本×B股价格×汇率。又例如,股票价格指数的统计。股票价格指数主要是综合反映股票价格变动的趋势与变动程度的指标,其主要用于分析股价对股票市场股价整体水平影响程度,对股价进行长期的预测。由于不同股票其价格指数不同,因此其价格变动的相对幅度以及对股市影响的程度也是不一致的。因此,在计算指数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加权综合平均法来对股价指数进行计算。

(二)在研究证券指标中的应用

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的行为中所进行的每一决策都是经过慎重考虑以及权衡利弊而做出的决定,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根据Markowitz投资组合理论,投资者进行收益与风险权衡的过程中以股票涨跌的期望收益作为决策参考,而方差值的大小则作为度量证券投资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均值――方差”模型的引入,使得传统的偏重于经验、定性等方式进行的金融研究借助统计思维,迈入数量化分析方向。此外,投资者基于更加透彻的了解股票实际收益与企业资产真实情况的目的下,还可以利用统计学对股票的近期实际收益、企业近期资产水平指标平均值进行研究。在证券投资分析过程中利用统计学概率的方法来进行分析是最为常见的。投资者在购入证券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都是该投资者认为该证券将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段中上涨。然而证券投资过程会受到所中因素的影响,各种指标仅仅只是起到参考的作用,因此利用统计学的概率来进行判断,投资者就可以根据统计学计算的相关数据来看待各项指标,根据统计学中的概率只是来判断指标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从而辅助证券投资决策。

(三)在风险与风险测度中的应用

1.单一证券投资风险测度

统计学实证分析篇6

关键词:医学检验;检测系统;性能评价

1评价实验的内容

评价实验大致上可分为3类:

1.1检测系统的特性

(1)患者结果可报告范围:这是评估的前提;

(2)分析灵敏度:是检测系统的可报告定量结果的最低限,也是整个可报告范围的起点。

1.2需证实的基本性能

(1)精密度:分批内、批间和天间的重复检测,以天间的标准差计算该均值下的随机误差;

(2)准确度:进行方法学比较实验,并计算系统误差;

(3)总误差:由不精密度和不准确度估计总误差水平,判断检测系统的可接受性。

1.3检测系统整个分析性能的其他内容

(1)分析特异性。

(2)参考范围的建立。

(3)其他必要的性能。

检测系统性能评估的最低需求:精密度、准确度、可报告范围和临床参考区间(正常值),即医学检验部门必须至少对所选用检测系统的这4项指标进行验证。对于低值在临床上特别有用的项目,还需加做分析灵敏度。

2评价实验的目标

评价实验进行之前应首先确立目标或标准来判断评价实验的成功与否。通常有3种可能的性能和目标类型可供医学检验部门工作人员使用:(1)医学目标:临床医生可接受的性能,如由检测项目生理学变异得出的精密度目标;(2)管理目标:保证医学检验部门的本身可接受的性能;(3)厂商声明:由制造商声明的性能,往往可以在试剂说明书中获得。医学检验部门工作人员应注意上述每种类型的目标都有其优缺点。虽然在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医学目标的理论文章,但是在实践中临床上和医学检验部门很少能沟通[3]。厂商声明作为一个销售的工具,更多地是为了争取客户,然而可能造成超越医学的实际需求。医学检验部门管理人员应确定一系列的定量目标以评估评价实验的结果。当定量目标评估结果一直不理想时,医学检验部门不可使用没有证实性能特征的每个分析。如果医学检验部门一直不能建立定量目标,分析性能不能被评价,那么最后医学检验部门可能将陷于分析方法学的、临床医学中的和行政管理上的诸多问题的困扰之中。

3评价实验的类型

(1)建立:通常由制造商进行,在产品研发阶段用来描述其操作性能特征; (2)证实:通常由制造商进行,确保其产品设备性能满足使用者(如医学检验部门)的需求;(3):通常由制造商进行,显示特殊的性能规格和一系列满足的规格;(4)验证:由医学检验部门进行,验证所使用系统获得预期性能方面的能力。不同评价实验的类型决定了评价实验方案的不同。简单来说,由制造商进行的建立、证实或确认实验往往需要大型的、相对复杂的实验方案,而由医学检验部门进行的验证实验的实验方案则要求简便、实用、易于操作。

4评价实验的方案

各仪器厂商在进行性能确认过程也有各自的评价方案。不同方案繁易不同,可以满足不同类型评价实验的需要。

(1)精密度:仪器厂商如强生公司的Vitros系统验证实验方案中提出了精密度指数的概念。使用Vitros系统重复检测强生公司的生化质控品,计算批内变异系数,与厂商声明的变异系数比较后得到精密度指数,并以1作为评价目标。如精密度指数

(2)准确度:即检测均值与真值的一致性,它们的差异称为“偏倚”,亦即系统误差。度量准确度亦以不准确度即偏倚来表示。系统误差是组成总误差的重要部分。对于系统误差,医学检验部门必须通过代表性的患者样本进行一个方法比较试验来确认。

(3)总误差:总误差反映了检验部门对检测性能的估计,是判断检测系统可接受性中最重要的参数,检验结果内具有的总误差,常以95%或更高可能性出现的最大总误差量表示。若这样的总误差低于临床允许误差,则医学检验部门可认为该检测系统可以用来检测患者样本。总误差是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加成,所以通过对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评估可以得到对总误差的评估。

(4)患者结果可报告范围:定义为患者样本未经任何预处理,由检验方法得到可靠的结果范围。可报告范围的高、低值应是检验方法所能达到线性限。所以患者结果可报告范围可视为对系统线性范围的验证。线性反映了分析结果与样本的浓度或者活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5)参考范围:医学检验部门必须为检验项目提供可靠的参考区间,才能使临床对健康普查者的检验结果作出判断,对患者检验结果有大致的了解,发挥检验报告的作用。依据所有参考值的分布特性以及临床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归纳分析后,确定参考范围中的一部分为参考区间,区间的两端为参考区间的限值,分为低参考限和高参考限。一般情况下,常选择95%分布范围的大小表示参考值区间。

(6)交叉污染:患者样本的交叉污染是另一个重要的性能参数。如果清洗机械装置、稀释设备或仪器共用反应杯出现问题,即存在有交叉污染的可能。当准备使用新仪器或定期保养维护后,证明不存在交叉污染是非常重要的。

(7)分析灵敏度:医学检验部门也应评价新仪器的分析灵敏度,即可检测的最低分析物浓度。分析灵敏度可通过空白或阴性样本的分析来检测,并计算分析信号响应。当使用质控溶液时,应选择一个基质合适的样本,因为水为基质的样本与阴性血清或包含其他代谢物的尿液,可得出非常不同的结果。分析灵敏度一般被定义为一个阴性样本的5次或10次重复测试的平均结果的2~10倍的标准偏差。分析灵敏度应与分析的可报告范围相区别,最低的可报告限通常被定义为精密度≤20%时的分析浓度。

(8)分析特异性:即潜在的分析干扰。当安装一台新的仪器时,应注意普遍的干扰,包括溶血,脂血和黄疸。药物和其代谢产物是其他潜在的干扰。医学检验部门执行新药的临床试验应特别警惕潜在的分析干扰。

5结论

总之,新的检测分析系统提供了改进医学检验部门检测质量并进一步保证测试结果的机会。现今分析仪器的种类和分析的项目繁多,描述分析的性能可能是件令人头痛的任务,组织和协调资源是成功安装仪器的关键。一个好的计划将使医学检验部门更好地安排分析仪器的替换,更好地进行仪器的验证,以保证工作中高质量的测试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王永伦,付书南,潘娟,童华波. 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实

验教学改革探讨[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7, (01)

[2] 侯新丽. 影响检验质量的常见因素与对策[J]. 中国误诊

学杂志, 2005,(04)

[3] 刘建,毛亚莉。 开展循证检验医学的重要性[J]. 中国民

统计学实证分析篇7

关键词:统计学;应用;证券期货市场

一、统计学以及相关学科在证券期货市场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MBA人才已经不再是金融界的顶梁柱,而统计学和数理逻辑强的人才才是新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在美国华尔街,许多钻研于统计学以及数学的中国留学生都被聘任到金融部门,成就了一批年轻的年薪百万的“白领”贵族。比如,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黄沁,在1988年提前毕业后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到华尔街证券公司工作。由于他出色的统计学基础和数学思维逻辑,他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投资体系,现已经成为该证券公司的副总次,成为了华人进入华尔街高层领导的少数人才之一。华尔街是目前世界上金融证券业最发达的地方,华尔街对人才的需求,正体现出金融证券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变化莫测的金融市场环境下,数字成为了在传递信息方面最为直接的载体,因此,金融证券交易已成为市场交易中的重要手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经济发展也逐渐转变为数字化经济,统计学及数学逻辑在分析经济发展状况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统计学在证券市场中的具体应用

经济发展中数学思维以及统计理论的研究,使经济的发展更加数量化。金融领域中定价公式和组合体系的应用,也证明了统计学和数学理论的重要作用。据调查,在西方金融市场中,投资者一般运用组合理论、技术分析管理来进行投资,还有一部分人依然在坚持基础的分析。不管投资者依靠哪一种分析手段来进行决策,组合理论和技术分析中已经被广大投资者所认同,代表了统计工具在金融市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对市场价格的研究,揭示了其发展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这种客观存在的关系成为投资以及管理的重要手段。统计学可以比较全面的对金融数据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统计。其主要体现在:

1、结构研究

对于结构的研究主要从证券市场和汇率、利率变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单一证券在证券市场中的影响价值;市场指数规划的合理程度;同类证券之间的联动关系,这4个方面进行分析。

2、证券期货的价值估算

对将要发行的证券和其上市的价格进行定位研究,明确金融衍生证券期货的价值,从而对证券期货的实际价格和未来走势进行分析和估算,建立明确的投资观念。

3、政策评价

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对市场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对各种组合理论投资的成果进行研究。

4、理论检验

对证券价格的全面信息以及金融市场的有效价值进行分析和检验,对于不同技术指标的应用情况和优化处理方式进行对比分析。

三、风险管理中的金融预测统计方法应用

高级的统计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管理效率和预测精准度。根据马柯威茨组合理论等统计学理论,投资者可以通过对投资损失的概率、可能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差异程度,从而分析出以分散化投资规避风险的风险管理体系。根据对样本的合理选择,分析出例如沪深300指数、上证180指数等股票的指数,估算出目前证券市场的走势方向,引领投资者正确的规避风险。通过使用非线性非参数模型的人工神经网络手段,可以在无限制参数的建模设定情况下,有效的结合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明确模型的结构和指数,由此推断期权定价、汇率、股票、破产等金融数据信息,实现金融预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统计学和数学逻辑理论的应用能够更有效的帮助投资者做好风险管理、金融预测、设计投资组合、选择合适时机、预测市场特性等。统计学的应用,改变了金融市场单一的交易技术,为金融市场的交易、管理水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交易更能为人们带来便捷的金融交易体验,只要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人们就可以根据计算机分析的结果修改或制定计划。在现代的金融市场经济中,投资者间的竞争从传统的信息收集上转变成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科学的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成为了掌握市场的必要条件。随着统计学以及数学理论在证券期货中的重要价值被人们所熟知和重视,在极大促进了金融证券市场的革新时,也促使应用统计学提高了发展空间,形成新的发展方向。

作者:李婧涵 彭于校 杨晓玲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孙江睿.统计学在证券期货市场中的应用[J].统计与管理,2015,(5)

统计学实证分析篇8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定义;科学性;不精确性;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一、计量经济学的含义

1.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含义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通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2.计量经济学的现代含义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起分析,通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

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一定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计量经济学的特性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1.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可以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

其次,我们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通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2.计量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

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结论与展望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能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应该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激.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经济研究,2007(5):139-156.

[2]Frisch,1993,editorial Econometrica,pl.

上一篇:欧姆定律知识总结范文 下一篇:体育的核心手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