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8 19:20:04

创业现状分析

创业现状分析篇1

关键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7-0217-02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才正式起步,而随着就业形势的越来越严峻,在鼓励全民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更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那么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如何?创业需求是什么?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的现状怎样?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湖南某高职院校每年级的1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对创业的意向及学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00份。下面即为对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一、创新创业现状调查

1、关于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

调查发现,只有20%的学生是通过学校教育对创业有所了解,有29%的学生通过媒体,有17%的学生通过报刊杂志,有34%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可见目前学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仍然是纸上谈兵,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创业氛围很欠缺。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学生对创业还是能谈及一二,并能感觉到他们对创业还是有几分热情和期盼的。下面罗列了一些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创业就是自己当老板”,“创业是凭借自身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社会中,发挥自己的本领做出一番有代表性、有正能量的事业”,“创业是能为自己的梦想带来丰厚报酬,并获取幸福感,能解决自己及社会的就业问题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创业是一种创新的方式,靠自己对事物的了解去做自己的事业”,“创业是做自己喜欢做的和社会缺乏的事业”,“创业是实现个人价值去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等等,将学生的理解归纳整理一下,应该是对创业比较完整的解释了,可见现在的学生即便从学校对创业了解的不多,但在目前社会大环境下对创业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果学校对学生再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水平。

2、关于学生的创业意向

调查发现,有72%的学生希望毕业之后找个稳定的单位,有7%的学生只要有份工作就可以,有21%的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是如果有创业机会,有95%的学生都愿意尝试自主创业,因此,大多数学生仍然是传统的就业观,缺乏敢闯敢试的创业意识,都希望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工作,在问及具体的创业想法时,几乎没有人有独特的或者有创意的想法,因此,学生的有一定的创业意识,但比较薄弱,缺乏创新思维。从学生所处的年级来看,毕业后有自主创业想法的一年级占的比例最高达27%,二年级只有18%,三年级有所回升达21%。从不同年级的学生创业意向数据看,新生和毕业生的创业意向明显高于二年级学生,新生在刚刚进入大学这个新环境时,还是有比较高的创业热情或者是说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憧憬,学校应抓住这一阶段,在思想上树立学生的学习目标及现代就业观,从入校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明确自己今后的选择和出路,在整个学校学习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以致当学生毕业时能正确地选择自己的创业就业之路。

3、关于学校的创业教育

“在学校已经接受了哪些创业方面的教育”问题调查中,35%的学生认为是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创业课程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公共关系》、《SYB创业培训》,7%的学生认为是在社团活动,主要有求职协会、创业协会,7%的学生通过参加创业大赛,还有51%认为在学校没有接受到创业方面的教育。问及“你觉得学校进行创业教育有无必要?”时,有96%的学生认为是极有必要的。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尚未开设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对学生缺乏创业思想和创新精神的系统教育,教育模式上仍然实行刚性的以专业为中心的教育计划,但是学生对学校的创业教育还是有诉求并满怀期待的。

4、关于学校的创业培养

很多学生认为创业需要能够持之以恒、不怕吃苦、诚实守信、创新精神、专业知识、自信等素质,并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素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方面都有待加强,希望学校在创业方面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以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了解当前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能分享更多的创业经验,以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并创造创业试验平台让他们多进行实践锻炼以培养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建议

基于以上调查问卷发现,目前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并不乐观,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浓厚,所谓的创业教育就是通过2-3门创业就业课程完成,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欠缺,个性化人才缺失,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亟待加强。

1、改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首先,教师应将创业意识的教育自觉地融入至教学中,从刚入校的一年级新生开始,注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不同能力并给予充分的重视,鼓励学生在某些能力上的特殊发展,以促成具有特色特长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其次,培养学生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创业意识。树立学生敢闯敢试的观念,这是创业成功的基础,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包办代替,因此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再之学校教育一直是大一统的管理,忽视甚至在某些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学生鲜有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思维缺失。而进行艰苦创业的教育,可避免学生就业时的“眼高手低”的现象出现,也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创业。

2、营造创业氛围,树立学生现代就业观

和谐的创业氛围是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学校应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欲望,充分发挥院团委作用,成立各种创业创新组织,大胆实践、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外创业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摒弃陈旧的就业观念,比如毕业了首选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首选高收入工种,而树立现代就业观,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选择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去就业或者创业,敢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来,不仅靠岗位就业,而且还能自主创业,创造新岗位,并让更多人就业。

3、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特色人才

高职院校应构建创新创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具有个性色彩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有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的特色人才,这将是推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6.

[2]邓淇中,周志强,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10.

[3]王英、陈新亮,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7.

创业现状分析篇2

摘要: 微商是一种新兴的社会化移动商务模式。大学生微商创业具有群体、成本和平台优势,但也有相应的劣势,而微商创业本就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成都一本高校学生为例,针对大学生微商营销模式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问题,探讨其前景并研究合理合法的新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微商;自主创业;大学生

一、研究溯源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媒体成为企业营销推广重要渠道,微商营销模式的现状和后续发展将是大学生创业关注的重点。我们从“一本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入手,紧扣时代脉搏,对微商营销模式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大学生从事微商营销的优劣势和一本高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微商营销模式的大学生参与者提出建议。

二、现状调查

本文采取随机问卷调查,在成都五所一本高校,随机选择大学生填写。53.23%同学表示值得考虑微商创业, 40.32%同学表示不支持微商创业。学生对微商的发展前景判断显示:16.1%认为风险小、无需成本;22.6%表示顾客群范围狭小,前景不乐观,61.3%的人对于微商还不够了解,认为无法判断未来发展前景。

三、调查分析

1.大学生微商创业的优势

(1)群体优势

大学生往往是最容易接触到最新观念进而付诸实践的群体,他们对新生事物勇于尝试,对于微商创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

虽然除了家庭供给外,多数大学生都没有直接的稳定的收入来源,但近期调查报告显示,不同于一般公众的认知,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消费潜力不容小觑。

建立在熟人基础上的微信社交平台成为了大学生触手可及的创业舞台;同时植根于校园,所开发的产品几乎都能在同类群体中找到共鸣,这使他们的营销模式兼具了速度和针对性,让客户容易接受。

(2)成本优势

大学生微商创业还具有雇佣成本低、投入资本少、违约成本低的优势。

与网店和实体店不同,微商经营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少,平台成本小,货架储量少,创业门槛低,且不需过多网页编辑,操作简单;其靶向投放能力很强,这也减少了很多的营销费用;而由于交易合同及流程的缺失,失信成本与守信成本差距不大,从而降低了违约成本。

(3)创业平台优势

面对庞大的就业大军,国家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政策优惠和扶助,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已经被提高到国家的战略层面。最新的政策更是指出,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都可以创业,在学校里也可以休学创业。

智能网络化时代推动微商行业蓬勃发展,也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窗口。随着国内无线网络的逐步全覆盖,微商发展的空间会更加广阔。

2.大学生微商创业的劣势

(1)群体劣势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商业经营和社会经验比较欠缺,对人际资源、商品资源以及市场信息掌握不足,往往会多走弯路,浪费资源和成本。

微商交易混乱而缺乏约束,相当部分的群体对其有抵触情绪。还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法律的意识不足,往往不能通过有效途径,打消这些群体对于其此方面的顾虑。

微商的交易依赖于虚拟平台,而大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源获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亦会对创业者造成较大的困扰。

在微商创业当中,物质层面的需要成为了创业的主要动力。以此价值取向进行创业, 加以微商规模往往不大,持续性不强,容易导致微商创业的失败。

(2)市场劣势

由于人际交往区域群体存在局限性,微商创业的宣传对象多为同学,限制了其发展规模;由于受微信平台限制,微商的销售渠道局限于一个封闭系统,很难发展壮大。大学生微商创业中的需求市场的不稳定,供给市场的成本不可控,极大的影响了微商创业尤其是创业初期的成功率。

大学生往往忽略了对于营销方式的规范,往往以朋友圈疯狂刷屏为主,长此以往,微商产品良好口碑难以形成,大众对微商交易信任化程度不高,也会造成潜在客户对其购物隐私性和产品质量的安全性的担忧以及不愿意尝试。

尽管微商拥有比较其他传统电商更为领先的优势,但是传统电商行业在网络市场仍然拥有相当多客户。这些消费者显然已经习惯在这些平台消费,尤其是刚接触网络的中老年人等对于最新的购物模式敏感度较低的人群。

(3)Y源劣势

大学生微商创业重营销、轻产品。许多微商通过层层的销售方式进行,卖家的货源、商品信息、营销方式都直接从上级获得,对商品真实性不甚了解。

大学生对于产品的商业模式、营销以及供应链,缺乏经验;微商之“微”,也并不存在很明显的议价优势。而二者结合,便使得初期的成本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多数微商的瓶颈就在这里。

3.一本高校学生的特点

(1)学业更加繁忙:从事微商的时间和精力较少。

(2)综合素质相对更高:具有更好的专业能力,信用水平和维权意识。

(3)资源倾斜、平台更大。

(4)从事微商动机更复杂、流动性更大。

四、政策建议

1.高校对微商创业进行支持引导,加快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机制。

2.微商创业者要充分了解市场,明确市场中的销售热点和销售瓶颈。

3.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

4.倡导诚信经营。

5.建立健康规范的微商模式。健康的微商需要回归零售本身,回归以人为中心的销售理念。不洗脑、不囤货,坚持产品销售到消费者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易灿、赵桑艺.基于SWOT分析法的大学生微商经营创业研究[J].现代商业,2015-12

[2]任往军、王志勇.大学生微商的经营现状调查和分析[J].时代金融,2016-03

[3]龚翠玲.大学生校园微商创业现状及经营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2

[4]董凤华.大学生微商创业模式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法制博览,2015-10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李许婕,女,1997年1月30日生,汉族,湖南邵阳人,现为四川大学商学院2014级会计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会计学。

第二作者:廖蕙衡,女,1995年12月17日生,汉族,福建漳州人,现为四川大学商学院2014级会计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会计学。

创业现状分析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81—03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创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和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

自2009年秋季起,学校通过省市教育局与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合作,引进美国全球创业指导基金会创业课程,在药学、眼视光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NFTE创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组建公司、谈判、销售、制作水果沙拉、撰写创业设计书等实践技能的学习。学校组织了创业征文比赛、创业设计大赛、创业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开展创业沙龙、销售实践、创业公益、创业社团等系列活动,学生在比赛与活动中得到了磨炼,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更好地了解学校创业教育的效果及存在问题,以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为学校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学校成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对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报导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药学专业2009级1、2班和2010级1、2班以及高职眼视光技术专业2010级1班共计5个班270人作为调查对象。

(二)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万方数据库查阅有关创业教育现状调查资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对创业的认识、对创业的态度和计划、对学校创业教育的需求和评价四个方面。

2.问卷调查法

2011年2月—2012年7月,对调查的5个班学生在参加创业教育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参与创业教育前发放调查问卷270份,收回268份,回收率99%,有效问卷267份;参与创业教育后发放调查问卷270份,收回264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261份。

3.个别访谈法

为弥补集体问卷调查的不足,课题组还采取了个别访谈方式,访谈学生27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差异明显

目前创业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创业概念是只要是开创一份事业都叫创业;狭义的创业概念是创业就是创办一个企业。当前倡导的是广义的创业概念,即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不是要求每个学生毕业后都去创办企业,而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对创业概念理解的调查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在参与创业教育前,有74.5%的学生从狭义上理解了创业就是创办一个企业,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江苏地区,很多学生从小受到了市场经济的熏陶,较早获得了对有关企业的感性认识和创办企业的意识,而在参与创业教育后,有81.6%的学生从广义上理解了创业就是开创一份事业,说明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在参与创业教育前后是有明显差异的,在参与创业教育后,大多数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楚了,说明学校的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有18.4%的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狭义上,这就要求学校依然要加强创业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

(二)学生对创业的认识程度不一

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对创业目的的认识、对创业者应具备素质的认识、对学生创业最大障碍的认识。调查结果见表2—4。

1.学生对创业目的的认识差异明显

从表2可见,参与创业教育前有59.1%的学生创业的目的是赚钱,改善物质生活,28.1%的学生创业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兴趣,而在参与创业教育后,以赚钱为目的进行创业的学生下降到24.1%,而以满足自己兴趣为目的进行创业的学生上升到41.2%,说明创业教育在激发学生创业兴趣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以服务社会为目的进行创业的学生,在参与创业教育后由之前的3.4%上升到19.8%,也说明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公益思想的教育已深入到一部分学生的心田。

2.学生对创业者应具备素质的认识有差异但不明显

从表3可见,在参与创业教育前后,学生对创业者应具备素质的认识有差异,但不明显,只有“具有专业知识背景”一项,在参与创业教育前,有16.1%的学生选择这一项,而在参与创业教育后,有34.1%的学生选择了这一项,说明在参与创业教育后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具有专业知识背景更有助于创业成功。虽然学生认识到成功创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但真正具备这些素质的学生还是有限,学校要通过多种活动加强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

3.学生对创业最大障碍的认识差异明显

从表4可见,参与创业教育前有37.8.%学生认为学生创业最大的障碍是资金不足,35.6%的学生认为是没有好的项目,在参与创业教育后,这两项的比例分别下降到21.1%和27.6%,而36.7%的学生认为学生创业最大的障碍是经验不足和缺乏社会关系,说明在参与创业教育后,学生更明白了自身的经验、能力对创业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计划有明显差异

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计划见表5、表6。

1.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差异明显

创业现状分析篇4

自从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以来,高效的会计信息质量一直被视为保证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上市公司日趋频繁和普遍的财务重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的证券市场,年报披露后,会有很多公司公告,宣布原先披露的年度报告中存在错误或遗漏,需要更正或补充,这种更正和补充几乎可能涉及年度报告的每一个角落,错误或遗漏的严重程度也差异颇大。创业板自2009年10月开板至今,其上市公司已披露了三年的年报,然而与主板类似,创业板年报披露后也有大量的补充更正现象出现。

国内学者对主板市场财务重述现象研究较多,对于开板时间较短的创业板财务重述现象还少有研究,因此本文以创业板财务重述现状为主要分析内容并提出建议,以期为该研究领域做出些许贡献,并在实务中为提高创业板上市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尽些微薄之力。

二、财务重述概念与研究现状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于1971年的第20号意见书(APB20)对财务重述的定义为:上市公司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的差错时,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的行为;美国审计总署2003年的定义(GAO2003)为:在发现前期财务报表差错时,公司自愿或被监管机构促使更正并重新表述已披露的以前期间财务报表的行为;200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154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对财务重述进行了重新定义:修正前期的财务报告以反映这些报告中存在差错被更正的过程。而我国相关机构并没有对财务重述的明确定义,我国学者结合我国的特点,习惯将类似于国际上被称为财务重述的问题称作“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为了与国际说法保持一致而采用“财务重述”。我国对于“财务重述”的概念中还需加以关注的是“年报补充更正公告”或“年报补丁”这一概念,有学者以该概念为题进行了研究(陈凌云2009;周洋,李若山2007)。年报补充更正公告是我国上市公司已公布的年报不再可靠时而的对历史公告的补充和更正,而这只是对错误信息的简单补充和更正,即使补充更正的是财务报告相关内容,但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形成成熟的重述机制,因此只能称之为特殊的财务重述。笔者将国内学者对财务重述问题的研究按照其所选取的载体分为两类,以避免混淆从而看到本质:针对会计差错更正展开研究(姜英兵等,2010;黄志忠等,2010;张俊瑞等,2011;兰艳泽等,2011);针对范围更广的年报补充更正展开研究(周春生,2005;周洋等,2007;魏志华等,2009,2010;陈凌云,2009;陈丽英等,2010;毛志宏2010)。

本文所研究的是创业板上市公司针对年报中错误及遗漏披露的补充及更正公告,所要分析的是该类公告的披露现状。已有的对主板市场年报补充更正公告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将该类公告进行细分,本文部分借鉴了前人的分类方法。本文涉及的所有年报补充更正公告均来自深交所网站。

三、创业板财务重述现状分析

创业板自2009年10月开板至今,已经有三年的年报披露经验,笔者收集了创业板上市企业针对2009、2010、2011三年年报所披露的补充更正公告,从公告数量及公告内容两个方面对其现状展开分析。

(一)公告数量情况

在2009年末及2010年初于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有59家公司披露了其2009年年报,这对其自身来说是一种新的经验,同时也为未来将披露年报的其他公司提供了借鉴。随着创业板上市公司逐渐增多,披露2010年年报的公司增加到188家,2011年年报披露公司达到290家(如表1所示)。表1统计了2009~2011三年间年报补充更正公告的披露数量情况,针对2009年年报披露补充更正公告的公司数占披露该年度年报的公司总数的37.29%,比例很高,原因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于2010年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披露年报的第一年,经验还不足。2010、2011两年该比例大幅下降,且两年比例接近。

如果说经验是重要的,经验的积累可以使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高的话,那么显然对某些公司来说,这种说法并不成立。表2、表3旨在说明年报披露经验对补充更正公告披露的作用,以及几年间重复进行年报补充更正的情况。在针对2010年年报进行补充更正的公司中,已经第二次披露年报的公司有59家,其中2家公司披露了补充更正公告;针对2011年年报进行补充更正的公司中,第二次披露年报的公司有129家,其中22家公司披露了补充更正公告,第三次披露年报的公司有59家,其中4家披露了补充更正公告,可见从这个角度来看经验似乎并没有抑制发生补充更正的可能(如表2所示)。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已披露过两次年报的公司中,犯过一次错误的有37家,两次错误的有4家;已披露过三次年报的公司中,犯过一次错误的22家,两次错误的3家,倒还没有连续三年出错的公司(如表3所示)。有的公司可能第一年出错,第二年没错,第三年又出错,有的公司前两年连续出错,有的后两年连续出错,该种状况进一步表明对于一些公司来说,经验并没有阻止出错的情况发生。更有甚者,三年间,有两家公司针对同一份年报,连续了两份补充更正公告;有一家公司针对同一份年报连续了三份,这就稍嫌夸张和冗余了。

表4列示了补充更正公告披露的行业状况,规模较小的行业中数据很难有规律可循,因此表格中没有列示。在规模最大的三个行业—电子、机械设备、信息技术中,行业间比较时三年间各行业补充更正比例皆排过最高,因此行业间差异并不显著;在跨年度横向比较中,机械设备与信息技术业三年间都有补充更正情况且行业规模最大,二者均为第一年比例很高,后两年有所下降,与表1所示年度趋势相符。当然由于创业板开板时间还较短,这种趋势局限性很大。

创业现状分析篇5

论文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科技和文化高度融合而产生的新形态,是全球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是具有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朝阳产业。

依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文化创意活动的特点,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等9个大类。文化创意产业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就业的增加、旧区的复兴、形象等方面都有贡献。国外的一部《阿凡达》,净赚19亿美元,相当于6.9万城镇居民可支配年收入的总和。在我国已有很多地区和城市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立市之本”、“立区之本。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许多城市纷纷将其作为支柱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在这些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GDP的增速。因此,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丹东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一、丹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丹东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现状,是我国渤海经济圈和黄海经济圈的交汇处,位于辽宁的东南部,与朝鲜一江之隔,南临黄海,海岸线120km;西接大连庄河、鞍山岫岩;北连本溪(桓仁)、吉林(集安),现辖3市区、2个县级市和宽甸满族自治县,面积为1.495万平方公里, 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多种运输联合的立体运输网络,具有“沿江、沿海、沿边”三沿区位优势。

(2)资源优势。丹东除生产优质稻米等粮食外,还盛产板栗、山楂、核桃、蚕茧、野菜、药材、苹果、草莓、水蜜桃、葡萄及香瓜及多种鱼、虾、贝、蟹等海产,远销国内外;丹东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居东北之首。拥有江(河)、湖、海、山、泉、岛、林、洞、塘等自然风景及自然资源。丹东拥有碧波荡漾的鸭绿江、雄奇峻美的凤凰山、谷幽的青山沟,突兀海面的大鹿岛、集旅游、休闲、健身于一体的五龙温泉等24处国家、省级以上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辽宁省著名的园林城市,成为辽宁省旅游业“金三角”热线城市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丹东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丹东拥有甲午海战的遗址大鹿岛,抗美援朝的见证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明长城的东端起点虎山长城,大孤山古建筑群等;丹东具有汉、满、蒙、回等29个民族聚居,提供了多彩,多层次的民族文化、民族饮食、服饰及风俗;鸭绿江流域的悠久的渔猎文明,使得丹东不但具有广阔的文化旅游开发空间,而且还可以为影视剧创作提供良好的题材。上述资源为丹东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资源优势。

(3)产业优势。2007年,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463.86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65.7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5元;丹东市各类文化单位1470多家,从业人员17500多人。丹东市目前共有各类文化企业566家,从业人员11225人,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共计14.3亿元,丹东具有发展创意产业的产业优势。

今天的丹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为主体的沿江、沿海、沿边城市,这些无疑为丹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人文基础。

2、劣势分析

丹东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最具优势性和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如旅游、动漫、休闲娱乐、影视、会展等都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但大都处于培育和尝试时期。创意产业发展部分失掉了“先行优势”,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具有很大的差距,处于被动竞争地位。目前现状,产业发展观念陈旧,大文化的产业意识淡薄;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利用的很不够;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及措施等还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薄弱;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体系还不完善;人才缺乏是制约丹东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丹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策略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大文化产业观念

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牢固树立起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就难以取得突破。要树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观念;文化建设既是公益性的,又是经营性的,多元化投入才能推动文化建设发展的观念;树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创意产业运营观念;深度整合和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开发“特色化”、“本土化”和“健康化”的作品,充分发挥“经济”和“文化”互为促进的功能,避免舍本逐末的观念。

2、营造良好的创意产业发展环境

这里的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良好的政策环境,丹东市相关部门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制定鼓励丹东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制度、金融环境,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快速、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主张“拿来主义”和“因地制宜”。支持创意产业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标准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措施(补贴、减税、投资允许、商业启动);政策规定(版权、地方配额、产业发展规划、直接投资规定);贸易措施(进口配额等);教育和培训(服务的引导或奖励办法);提供信息和市场开发服务;国际合作(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社会安全与繁荣政策等;另一方面是指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借鉴国内外一些大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成功经验,完善知识产权法,对知识产权法中不明晰的地带进行完善和补充。其次,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开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知识产权管理、促进知识产权交易(贸易)等形成一种尊重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的社会文化氛围,创造出一种保护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的软环境。

3、转变政府职能,成立产业发展协调机制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政府和文化界的事,更重要的是吸引产业界和经济界、投资界精英的加入,因此应改变过去政府主导的模式,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现状,社会共同参与的运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把文化创意产业强大,才能把文化创意产业做大。改变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的局面,借鉴国内外一些大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加强和改善对丹东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领导。成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门领导机构,组织由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跨部门、跨行业的专门小组。下设专职办公室,负责整合行政资源、推进重点项目、实施统一管理和行业指导、提供公共服务,确保和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部署落到实处。推进丹东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4、加快引进和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是高智力、高知识密集度的新兴产业,需要大量具有新意识、新观念、新技能、高素质的人才。目前我市创意产业人才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使文化创意企业的原创力不足,自主开发的创意品牌不多。因此,必须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丹东应采取引进、激励和培养三管齐下的办法,要解决创意人才问题首先是通过优惠政策,如房屋租赁补贴政策、优秀作品奖励政策等,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宏观环境,吸引高级文化创意人才来丹东落户;其次建立文化人才公平竞争激励机制,营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人才的生活、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最后是建立多渠道人才培育机制,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供给。一方面是加强岗位的职业培训,另一方面是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创意、设计、媒体及传播等专业和学院,培育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熟悉本地文化资源的文化创意人才。

5、运用科技先进手段开发丹东文化产业品牌

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依赖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同样,高新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就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科技可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创意者的科技素养;科技可以形成激发创意和拓展思维方式的技术环境;科技可以为创意产业提供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平台支撑等方面。

因此,我市应该加大科技的投入,尝试运用运用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3D技术等现代科技和先进实用技术,结合丹东市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以地域特色为载体的动漫、电影、电视等作品现状,作为丹东文化品牌的先导,提升丹东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张力和外在传播力,拉动当地文化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6、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

这里的“集聚”包括两方面:文化创意产品的整合和文化企业运营的集聚。首先丹东应该组建专门项目组,组织丹东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含丹东籍在外地的专家学者)加强对丹东市丰厚的文化资源的研究、梳理、整合、挖掘和开发,集思广益,推出内涵深刻的精品剧目、剧本,并以先进媒介生产、表现出来,打造“特色化”、“本土化”和“健康化”富有韵味的鸭绿江流域品牌文化产品;其次通过化纤厂废旧厂区、虎山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城、月亮岛休闲渡假区及女人街等现有资源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街区,规划集聚区内的企业结构,激励区内各企业互补合作,构建研发、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功能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6、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优化人文生活环境,增强文化消费需求

这里所指的基础设施包括软硬件两个方面。硬件基础设施指的是建筑物与制度所形成的连结,包括研究机构、教育、文化设施、会议场所以及相关的支持服务如交通、医疗保健等。软件基础设施指的是社群结构与社会网络的系统,有助于个人之间与制度之间观念的交流。优质的教育、文化、自然、新闻、出版等城市软件,可以为丹东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夯筑基础,也可以为丹东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广泛罗致一流创意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创新.文化创意产业视角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模式设计——对陕北民间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实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

[2]赵琼.湖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12.

[3]周国林.基于产业升级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 2010,5期.

[4]中共丹东市委组织部.全市党员推进丹东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学习资料)[M].中共丹东市委组织部,2008,3.

 

创业现状分析篇6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动机期望 现状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218-03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及相关创业政策的鼓励,创业已逐渐成为许多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的一种职业选择方式。2016年高校毕业生高达765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面临更加严峻就业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北京农学院大学生开始探讨大学生创业的可能,并积极用行动投身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队伍中。为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文件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掌握创业知识,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北京农学院已连续举办七届“农林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实施了北京农学院的“创业六条”政策,多措并举,并帮助学生注册创办企业,以及对创业者进行了2.5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资金支持并给予了相应的办公地点。仅2016年,支持项目约32家,助推学生自主创业。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集中在2016年3月至4月期间分别对北京农学院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了取样调研,并对近两年部分获取资金的学生进行了针对性访问调研,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一、北京农学院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创业就是通过自身的能力,花费自己的必要时间,经过自己自身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并且自己要承担一切经济环境所带来的风险的一种经济活动。总的来说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并自身承担经济风险来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回报。

对于创业来讲,创新以及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创新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的实践和知识储备养成的。所以说创新和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种综合能力表现。它是集管理能力、敏锐的市场嗅觉、超强的创造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于一身的全能型人才。

(一)北京农学院大学生创业积极性高但实施率较低

无论有没有实际的行动,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宣传,“创业”已经在北京农学院深入人心。再加上北京农学院出台了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创业的概念已经在北京农学院大学生的心目中有了萌芽。调研数据显示,选择“有过创业意向”的人54人,占百分之54%,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有过创业意向。但是开始实施的人仅为4人,仅占百分之4%。也就是表明在有创业想58人中,仅有4人实施了创业,占其7%。由此可看出北京农学院大学生虽有创业的激情,但实施率低。没有创业想法的人为42人,占百分之42%。其中,在已启动以及有意向的58个人群中,女性人数为24人,占44.4%,男性人数为30人,占55.6%。

(二)北京农学院大学生主要创业动机是发挥自我爱好

在已创业或有创业意向的58名同学中,创业的原因选择“实现自身价值”有9人,“就业出路”有6人,为了“发挥自我爱好”有28人,“积累财富和经验”有15人(见图1)。

而在访谈中,现已创业的同学选择的理由也各种各样,其中较多的有,“不想给别人打工”居多,甚至有“找不到工作”这样的理由,虽然创业的动机多种多样,但其中也不难看出大学生创业的盲目性,同时也体现了对创业认识的不全面,只看到了其中的好处,而忽略了其中的艰难。

(三)北京农学院学生创业预期模糊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人中,创业预期这一问题让很多被访者感到无从下手,因为该问题采取的是无选项自由填写方式,虽然许多同学创业目的与动机很明确,但是关于一个公司的预期,想在多久内实现的目标等等,都是模糊不清,这其中不乏一些已经有项目启动的创业者。在填写的问卷中,很多人填写的答案为“上市”、“做中国最大的XX行业领袖”等等一些比较虚无的发展预期,而真正的能做到有一个完整的规划的少之又少,同时,也有不少人填写“创业作为一个过渡期,没有明确的预期,走一步算一步”这类无底的话,更多的只是一种理想型的状态。

(四)目前创业类型主要以文化创意类为主

目前北京农学院大学生主要创业类型集中在文创及一些与农或动植物相关主题,这也显示北农大学生在创业上日趋认识到其所学专业知识的优势。如2015年年底申报并于2016年获批的33家拟创业的企业。其中主要以文化创意类企业居多,为15家,占全部创业企业的48%;其次是经管类企业7家,约占19%,内容主要集中在物流配送类;然后则为信息科技类5家,还有则为植科类企业4家,动科类企业2家(见图2)。

(五)目前学生企业中经济效益基本盈亏持平

目前在北京农学院已经创业的33家学生企业中的经济盈余状况基本上是盈余持平,在调查这33家企业里,其中有了较大的盈利和较大亏损的各有一家企业,有一定盈利的有7家企业,而盈余持平的占了绝大部分,有21家企业经济效益是盈余持平的,剩余另外3家企业的经济收益状况是有些亏损。面对这样的经济效益的调查结果也不意外。因为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2015年下半年才开始创立,而真正的营运是2016年才开始的,所以盈余持平的经济效益状况是这些绝大部分学生企业的现状(见表1)。

(六)创业知识主要来源是学校授课和亲身实践

在不分年级随机调查中,获取创业知识的来源的问题上(多选),选择学校授课和亲身经历的居多,选择“学校授课”是74人,选择“亲身经历”是62人,有31人选择了创业知识来源是“同学和朋友”,选择“家庭环境”的人数是21人,只有少数人选择了学校课外活动、媒体和社会宣传及其他,各是17人、10人和10人。所以总的看来北京农学院学生在创业期间或者说准备创业前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通道是学校授课和亲身实践(见图3)。

二、北京农学院大学生目前创业面临的问题

(一)创业概念不明确

在对现有已获得资金支持的创业学生调研中,涉及到实际的项目开始,认为未来最可能面临的问题中(多选题),认为启动资金和合伙人分别占有问卷的75%和百分之64%,其次为的合适的创业项目,占到了32%,经验不足和管理能力缺失分别占了22%,和13%,其他占18%。缺少对创业项目的深刻思考,缺少深入的市场调查,大部分停留在“以为,感觉”阶段,项目的确定草率,对后续的发展及未来盈利点认识较模糊。

(二)大多同学缺少必要的经济管理知识

一个企业的成立需要企业的注册,企业的管理,产品的开发和研究,还有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做,不仅仅是参加一个创业比赛,有一个创意和计划书。但是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创业者是植科类、动科类或者计算机学院学生,这些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也有一定的专业能力。但是,在他们当中大多数未系统地受过商业管理知识的培训和指导。在创业初期,仅仅是凭借一份热情进行创业。许多项目以“创意”项为主,且在真正公司注册运行时,不知如何下手,对公司架构,以及市场流程等等缺乏了解和经验。还有少数同学创业的目的仅是为了获取学生的扶持资金,却没有认真思考过创业的真正目的,以及结果、过程能为自己的人生带来什么,以及将要面对什么。以至于创业项目未真正运行下去。

(三)学校缺乏后续配套考核监督及激励机制

北京农学院曾在2015年末出台了北农校发〔2015〕66号关于印发《北京农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建立由专业教师、跨学科门类教师和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组成的专职师资队伍。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仅局限于选修课,难以满足学生创业知识的需求。在对已获取学校扶持资金的企业,也缺乏明确的奖罚制度,导致部分学生原用于创业资金却用作他用,未达到资金原本使用的目的。

(四)北农学生创业缺乏创新思维

受学校专业的局限和自身资金的限制,在北京农学院学生创办的行业中,农业、餐饮业、服务业和快速消费行业居多。在调查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是利用自己所学专业去进行创业,而北京农学院的优势专业是农业的管理。而对于餐饮业和快速消费品行业来说,被调查学生认为这两个行业相对于比较传统,比较而言成本较低,风险低,投资少,资金流转快,消费群体明确,所以餐饮业和快速消费品是大学生所青睐的两大行业。而对于服务业来讲,比如:代拿快递、代拿外卖、代上课等业务。但是这些创业都是缺少科技含量的,是特别容易复制的。缺少创新在其中,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前进的动力,也是帮助企业成功的催化剂,所以对于这种缺乏创新思维的企业想做大想成功对于一个学生来讲是相当困难的。

(五)学生创业自身受时间限制

受大学生创业氛围的影响,好多大学生纷纷加入了创业大军。从开始有创业念头、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团队的构成、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学校审核到最终企业的成立。这些流程下来作为学生来说时间还是可以挤出来的。但是等到企业或者说是公司开始运营,这个时候就需要很多时间。在这时就面临进退两难的问题,是全职创业?还是兼职创业?选择全职创业就面临休学的问题。休学对于一个学生来讲是存在一定风险的。而选择兼职创业就面临时间分配问题,最后会造成学业不及格和公司不盈利的危险处境。所以学生创业自身受时间限制,大多数学生是利用课余时间去兼职创业的,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运营的障碍会对公司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也是造成许多学生企业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对保障大学生创业效果的建议

(一)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培训和比赛

创业的同学通过参加各方举行的创业相关类培训,或寻找一名有经验的老师或者其他人员做指导,虽然创业培训和创业比赛是模拟创业不是实践创业。但是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创业的流程,创业的概念有一个明了的理解和认识,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及后期的开展等等有个大概的框架了解,做好一个书面性质的计划书。计划书必需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应以数据的形式列出项目的“目标市场”,“目标人群”,“利润率”等等方面,以“赢利点”为核心,围绕盈利进行未来几年的以及更长的项目的系列规划。这样会使创业者对企业有一个框架的认识。有利于今后对企业的管理和决策。

(二)理性地看待创业

思考创业的过程以及结果能否真正地满足自己最初的创业目的,从创业能带给“我”以及“社会”“市场”“客户”带来什么,这几个角度出发。理性看待创业,而不是作为逃避工作和现实的出路。重新审视自己,结合前人的经验,认清将要面对的问题,认真的思考当前的自己是否具备作为“创业者”的能力,以客观的想法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三)应具体落实学生创业各项管理及监督制度

学校在以都市型现代农林业为核心的基础上,开设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并立足学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需求,鼓励不同学科教师建立创新创业课程群,并定期聘请校友或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开设类似企业课堂的大型公开课程,并将此类培训纳入学分管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还要对已经创业的学生进行全程的指导和督促。

(四)加强在校创业培训力度

创业培训不是专业技能培训,也不是学科式的理论培训,而是集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为一体的、以培养创业者综合创业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新型培训。本创业培训课程是专门针对普通创业群体在初始创业阶段对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的共性需求而开发的,为自主创业者提供了关于创办企业和初始经营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操作方法。

(五)加强个人创业素质,适应需求

作为一个真正的创业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这样才可以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的需求。首先,作为一名创业的大学生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特长,明确自己的目标,切记跟风,学会扬长避短。再者要做好创业前期的准备,比如理论知识、好的项目等。最后,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学习新的技能和一种理性分析的逻辑思维,以此提高创业成功率。

[资助项目:本文受北京农学院重点教改项目“经管类专业实习第三方托管共建式运行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 张t.论大学生创业教育[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 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 韩力争.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 李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与灵活就业调查报告――在法律视野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5] 蔡炎斌.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及实现途径[J].湖湘论坛,2006(1)

(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2206)

(作者简介:田振,吴静:北京农学院经管学院研究生;通讯作者:桂琳,北京农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

创业现状分析篇7

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是指文化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新服务,以创造和开发新需求的过程,其实质是科技与文化的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和演进。新兴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的融合,不仅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培育和开发新兴文化产业,而且带动文化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重组,促进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美国图书出版公司、音像出版公司开始利用网络技术创立新的销售渠道和运行模式,推动了图书和音像出版业的发展,同样百老汇音乐剧、好莱坞影视都依赖于现代科技实现了传统文化科技化的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文化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文化底蕴通过科技手段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挖掘与传播。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二次革命的重要篇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运用高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构建新的文化传播体系。2009年8月,文化部推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旨在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路径,完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文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并认定了首批16家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0年6月,文化部印发《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管理办法》,提出了文化产业重大战略导向项目、前沿项目、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等培育计划。2012年6月科技部颁布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提出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升文化事业服务能力、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建设等五项任务。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6,412多亿元,到2013年已经超过2.1万亿元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7%,年均增长率达到21.87%。

二、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内涵

(一)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作为文化产业创新的细胞,文化企业是以文化、创意和人力资本等无形资源作为投入要素,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获取商业利益的组织。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而文化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践行者。文化企业科技创新不仅要推动创新环境、服务和平台建设,更要推动创新产品、服务和市场的发展,才能为文化产业的升级、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从宏观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的升级与转型,而科技是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微观来看,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是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文化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内在需求者。因此,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目的是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培育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文化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安全监管、文化诚信评价等服务能力,以文化企业为核心,加强文化领域战略性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研究,开展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管理、传播与消费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

(二)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内涵。文化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主要是针对文化企业创新需求,对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及其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首先,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有助于政府、行业及相关机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了解,并作为资助、合作、交易、贷款等的依据;其次,有助于文化企业间进行创新能力的比较,了解企业文化科技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帮助企业有针对性的改进技术创新;第三,有助于企业衡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与内涵,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保护,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文化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主要从创新投入、运用和产出三个层面,全面反映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但是,国内文化企业受地域、企业规模、行区差异的影响,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差异性较大,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兼顾可获得性与可操作性、系统性与开放性、代表性与可比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原则,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创新投入指标。创新投入包括文化企业对人才、技术、设备及研发的投入情况,反映了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愿意和投入力度。

1、创新人力投入指标。主要反映文化企业对创新人才的投入情况,包括对人才投入的数量与质量。数量指标主要包括企业高技术职称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高学历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研发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等;质量指标主要包括企业高技术职称人员工资薪金占全体员工工资薪金的比例、高学历人员工资薪金占全体员工工资薪金的比例、研发人员工资薪金占全体员工工资薪金的比例等。

2、创新技术、设备投入指标。主要反映文化企业对创新技术及设备的投入情况,是一种外源性的创新指标,包括绝对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主要包括新设备的年投入额、设备的年技术改造支出额、专利技术的购买和使用的年支出额等;相对指标主要包括新设备的年投入额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设备的年技术改造支出额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专利技术的购买和使用的年支出额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技术投入比率等。

3、创新研发投入指标。主要反映文化企业对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及研发投入情况,是一种内源性的创新指标,包括绝对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主要包括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年创新投入额、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年研发投入额;相对指标主要包括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年创新投入额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年研发投入额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研发人员年人均研发费用等。

(二)创新运用指标。创新运用指标主要反映企业运用内部和外部资源实现技术创新的指标。

1、合作创新指标。用于反映企业与相关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能力。包括产学研合作项目数、产学研合作项目金额、新技术消化吸收费用、产学研合作项目数占企业研发项目数的比例、产学研合作项目金额占年度研发费用比例、新技术消化吸收费用占年度研发费用比例等。

2、自主创新指标。用于反映文化企业知识产权开发、运用和保护的能力。包括企业知识产权总量、企业发明专利占知识产权总量的比例、每万元研发费用投入的知识产权获取量、知识产权收入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知识产权保护费用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等。

(三)创新产出指标。创新产出指标是用于反映文化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增加市场份额,提升竞争力的指标。

1、企业发展指标。主要从财务角度反映文化科技创新后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所有者权益报酬率、资本积累率、可持续增长率,上市公司还应考虑市盈率和每股收益等。

2、创新价值实现指标。主要从企业和市场的角度,反映科技创新对文化产品和服务价值提升的指标。包括新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份额、新产品和服务自主品牌数量及知名度、新产品和服务获得的荣誉称号和奖项数量。

四、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对策

(一)明确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模式。文化企业与传统科技企业是有本质区别的,文化企业是依托现代科技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以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价值。文化企业创新模式一般分为“软件+硬件”、“平台+研发”、“服务+科技”三类。不同的企业及行业背景决定了文化企业创新模式的不同,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对文化企业进行创新能力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创新模式的差异。

(二)完善文化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不仅是为了评价文化企业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了解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帮助企业运用现代科技,改进和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平台的支持,政府应用政策性和市场化双重引导的方式,将技术研发、担保融资、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功能进行整合与共享,为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2014年由科技部发起建立的“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在成都成立,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集文化、科技、金融等资源的跨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建设文化企业产权融资机制。靠企业自身积累往往很难满足企业科技创新所需的大量资金,多样化的资金支持是推动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首先,政府要建立文化企业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用于鼓励和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技术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文化载体和装备创新等,以项目化的方式择优支持;其次,鼓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创新能力强的知识产权开展形式多样的产权融资,拓宽企业的创新资金来源;第三,鼓励其他企业围绕文化知识产权开展合作开发、授权使用、产权交易等,在解决文化企业科技创新人、财、物需求的同时,促进产权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五、小结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是文化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文章根据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国内文化企业的特征,从投入、运用和产出三个角度,构建了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文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全面测度文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剖析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计算技术创新的成效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创业现状分析篇8

关键词 农业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84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I Na, ZHANG Jihe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Abstract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to optimize the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s an urgent requirement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But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widespread education purpose is not clear, curriculum system is not perfect, teachers' team is not perfect, lack of practice base, organizational cohesion not closely and other issues. Therefore, the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to take timely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weak points, in order to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for develop a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alysis

所谓创新创业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具体是指以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思维和能力为主的教育。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进程、教育理念、制度成果、预期目标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农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和特殊性,承担着培养创新型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重任。①农业院校必须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及时优化人才培养策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

1 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的重视,农业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部分,也在积极宣传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1.1 创新创业教育目的不明确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思维和能力。而在倡导专业教育盛行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完全融入我国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作为一种边缘教育而存在,其理论框架尚未成熟。②党的“十七”和“十”报告提出了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③这一观点的提出为各农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实际上,虽然各农业院校都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其目的仍与国家提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结合不紧密。部分农业院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指导以及一些创业方向的建议。

1.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当前,大部分农业院校多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边缘教育或是专业教育的补充,并没有把其列入人才培养的方案中,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主要表现在: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这远远不能达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第二,课程内容相对欠缺。部分农业院校在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时比较随意、零散,缺乏系统性,创新创业权威性教材、案例和相关材料较少,课程内容大部分局限于面试技巧、礼仪培训、就业指导、沟通技巧等,④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第三,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不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况且这种课程课时相对较少,致使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扩展,从而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层上。第四,学分设置不合理。必修课学分多,选修课学分少,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仅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学分较少,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致使其难以被广泛推广。

1.3 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不健全

教师队伍建设对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不健全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相对欠缺。当前,农业院校相当一部分创新创业教师属于兼职教师,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创新创业理念、知识、技能和课程,有的凭借参加过少量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课程便来任职,有的甚至仅凭自身的一点创业经验便来任职,他们理论基础薄弱,教学质量有待考察。第二,教师创新创业经验相对缺乏。从现实情况来看,农业院校中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没有经历过创业,创业经验相对缺乏;同时,由于农业院校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创新创业培训和实践活动,无法积累经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能纸上谈兵,并不能真正向学生传授实战经验。第三,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精力有限。受“重科研,轻教学”风气的影响,高校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科学研究上,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所投入的精力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第四,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相对薄弱。目前,与农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和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相对较少,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屈指可数,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有限,很难开展实践教学,难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1.4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缺乏

当前,各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缺乏,这里所谓的“缺乏”,表现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数量与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不尽协调,实践基地没有实现其真正的创新创业价值。原因主要在于:首先,从数量上看,近些年来,国家、地方及各农业院校相关部门一直在大力宣传和提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为之制定了许多的明文细则。但总体而言,扶持力度仍相对较小,经费投入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构建,致使学生有才无地施展。其次,从价值上看,所谓的校企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等并没有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只是空有其表。构建校企合作应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出创新型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然而由于对校企合作理解的偏差导致其失去原有的意义,传统农业院校所培养的传统农业人才已经不符合社会的需求。同时,农业院校所开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等,并没有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训练,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与其专业或农业科研项目有关的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和活动。即便是有相关专业的模拟训练,多流于形式。

1.5 各组织机构衔接不紧密

各农业高校作为一个大系统,其内部的各组织机构便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各农业院校要想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内部各组织机构必须相互协调,才能共同推进。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宣传部等部门作为学校主要机构,它们不是独立的,在工作上是互相衔接的。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组织机构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上的职责细化不明确,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改革举措不大,政策落地不及时。因此,各农业院校有必要构建组织机构联动机制,明确各组织的职责,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2 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分析

各农业院校必须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薄弱点,以求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出创新创业型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

2.1 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的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我国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农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出创新型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各农业院校如何达到这一教育目的呢?一方面,各农业院校可通过讲堂、讲座、新闻、网络等方式加快传播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各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各农业院校应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的,使之与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相一致。各农业院校要深入理解和研究国家倡导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教育事业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最终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出合格的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2.2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农业院校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重要途径之一。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专业相结合,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中。各农业院校不仅要开展专业课程,同时要加大选修课的选修范围,如为农、林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增加如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创业课程。⑤第二,在课程内容方面,各农业院校需增加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增加大学生成功学、创业基础课程、创业计划书等课程为必修课。同时,扩大选修课的范围,把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学、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业实践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等列入选修课,任由学生自由选择。第三,在课时安排方面,各农业院校可根据学生专业的差异性安排创新创业教育的课时,针对农、林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可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适当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时。而针对其它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如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可以把创新创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融入其中,增加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对创新创业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时也要进行合理安排。第四,在学分分配方面,一方面,在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减少专业课的学分,增加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引起学生的关注;另一方面,合理分配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使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2.3 加强教师培训,健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其职业素养、知识储备、教学能力等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只有具有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学生,⑥因此,各农业院校应加强教师创新创业培训,健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首先,各农业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任教师,提高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各农业院校可通过聘请一些知名的农民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以及农业技术和农业管理方面的专家等作为校外兼职教师,定期与不定期的来校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指导,传授先进的管理理念、最新的农业技术、成功的创业经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再次,各农业院校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断更新教师创新创业理念,巩固教师的知识结构,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提高其教训能力以及创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最后,针对教师考评,各农业院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科研和教学质量作为重要指标列纳入教师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2.4 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应该勤于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各农业院校应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构建,为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首先,从国家到各农业院校需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和相关细则,加强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通过创建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金,加大对实践基地经费的支持力度,为构建实践基地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充足的经费保障。其次,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组建创新创业特色社团,落实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特色社团的意义与价值。具体说来:第一,创新创业意识是大学生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条件。⑦因此,创新创业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创新创业培训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农业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先进理念等。第二,通过组建创新实践协会、创新创业俱乐部、创业孵化基地、就业指导协会等,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相关活动,如创业技能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业实训项目、职业生涯设计竞赛等,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发展农业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培养出创新型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第三,加强农业院校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让学有所成的学生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最后,成立创新创业研讨室对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培训。成立创业研讨室、组建创业研讨小组,定期与不定期的组织专业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问题探讨,给予学生指导,深化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5 优化高校各组织机构职能,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各农业院校要想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仅仅依靠独立的组织或者部门是不能完成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各农业院校统筹安排,各组织相互协调,共同推进。一方面,各农业院校可通过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部门统筹安排创新创业教育相关事宜。这一部门不仅负有协调各部门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责,还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对各部门进行指导、监督,使创新创业教育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明确规定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招生就业处等部门的具体职责,相互协调各组织机构,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比如:教务处负有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开拓与农业教学、科研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的重责。在农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针对如何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课时和学分;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更好地融合;如何开拓与农业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等相关问题,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都应为此做好相关工作。宣传部肩负着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的重责,在浓厚氛围的熏陶下,更加有利于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招生就业处负有引导学生正确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的重责。创业是学生就业的一种途径,招生就业处如何让有创业潜力的学生走上正确的创业之路,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各农业院校统筹安排,各组织相互协调,共同推进。

总之,农业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各农业院校需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薄弱点,以求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出创新创业型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

本项目为江西省教改重点项目“创新新创业人才培养视角下提升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项目编号为:JXJG-15-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吴衍涛,韩同吉,何婧.高等农业院校“三步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98-700.

② 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64-67.

③ 刘博,袁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4):169-170.

④⑤冯晓.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5(5):1-7.

⑥ 曾G,刘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论坛,2013(1):111,115.

⑦ 邓淇中,周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1):33-35.

上一篇:拓宽德育途径范文 下一篇:供应商绩效考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