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

时间:2023-09-21 01:47:29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篇1

出版社在教育数字化推进中的尴尬

在资本、互联网企业热火朝天地布局在线教育领域,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时候,一直在教育出版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传统教育出版社却在自己曾经擅长的领域少有发声,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传统教育出版社之所以在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裹足不前,主要还是对教育数字化的前景(或者说“钱景”)看不清楚,不敢贸然进入。我国的基础教育虽然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但是也存在着如下的自身特点:①高度的组织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很大程度上限制在学校、课堂内部,没有更多的课余时间来进行在线学习;②学生学习压力很大,无论教育数字化形式上多么绚烂,但对学生来说,与课堂学习和考试一样,都很痛苦;③终端消费者(学生)没有自主选择产品的权力,主要是被动接受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的选择,而学校和家长对不能够立竿见影提升考试成绩的数字资源没有多大兴趣。

我国基础教育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在我国进行教育数字化成本非常高,首先产品本身质量不但要高,更要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需求,因此内容建设和平台搭建的费用高昂,而且营销上也必须要针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进行整体营销,沟通和营销成本很高,利润相对微薄的传统教育出版社很难支撑。目前在内容、平台、硬件等领域占有市场先机的大多是互联网公司,传统教育出版社基本上没有发言权。

充分认识出版社在教育数字化推进中的位置

大多数教育出版社已经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所处的落后态势,也深刻认识到发展教育数字化根本不是讨论“做不做”,而是要深入研讨“如何做”的问题,但是在投身教育数字化大潮的进程中,教育出版社一定要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充分的认识与分析。

教育出版社进行教育数字化的劣势主要表现在:①观念上严重滞后,总以为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纸质教育图书将继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对新兴的教育数字化缺乏足够认知和重视;②缺乏互联网思维,普遍缺乏对用户需求和体验的尊重和了解,缺乏基于大数据统计和分析的精准营销;③缺乏资金、机制和专业人才,教育数字化过程中的内容制作、平台建设、销售推广等环节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储备,而传统教育出版社无论是现有储备还是吸引力等都存在很大缺陷。

但传统教育出版社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优势:①作为我国教育出版行业的主力军,传统教育出版社比新进的互联网企业更加熟悉我国的教育生态环境,更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教师需要什么,这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②无论数字出版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是呈现方式如何新颖,对于用户来说,内容始终是第一位的,这些恰恰是传统教育出版社经过多年积累的最大优势;③传统教育出版社在纸质图书时代就与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新华书店、民营书店等进行了长期的合作,在了解教育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建设了畅通的线下销售渠道。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这些线下销售渠道依然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④传统教育出版社积累了庞大的纸质图书用户群,这些用户资源是未来数字资源的最好入口,是出版社的宝贵财富。

明确出版社在教育数字化推进中的路径

明确了自身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的优势和劣势,教育出版社必须在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采取适合自己的道路,包括产品研发、技术实现、营销推广和实施步骤等各个方面。

1.必须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核心

传统教育出版社最大的优势就是内容,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必须继续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核心。传统教育出版社内容优势的最大部分就是经过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审核通过的教材和教辅内容,既包括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编写的课程标准教材,也包括围绕这些教材编写、经过教育部门审定上目的配套同步类核心教辅,更外延至其他经过各级教育部门审定通过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如二类教材等),这些资源经过了各级教育部门的严格审定,在内容的科学性、适用性上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传统教育出版社必须继续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竞争优势,挖掘这些内容的内在价值,做好这些内容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无论是衍生新的产品,还是进行数字资源库的建设,都离不开这些核心内容的建设。人民教育出版社的32字数字出版方针中就重点强调了“核心稳健”,其实就是强调人教社核心的中小学教材资源,人教社的数字资源建设要围绕着核心产品开发。

2.实行自主研发与外包相结合的技术模式

教育数字化进程中的技术环节包括了平台搭建、内容建设和具体产品开发等诸多环节,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教育出版社在技术环节处于明显的弱势,因此,要更多地寻求外部技术合作,实行自主研发与外包相集合的模式。笔者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满足基本需求的技术就如当年的印刷和排版技术一样,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熟练“工种”,已经不是决定产品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出版社大可不必在此领域纠结过多,可以多多采取与专业技术公司合作的模式,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内容呈现方式的构思上,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众多的技术公司可以将出版社的需求完美实现。金星教育集团2015年新版的《教材全解》图书增加了教师微课和实验演示环节,增加内容的呈现方式其实就是小视频,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很容易解决,关键是增加哪些微课,在实验中给学生演示哪些内容,因此,工作重点显然还是在核心内容的建设方面。在平台建设中也是如此,随着国家政策和财力的大力支持,众多学校的三通两平台工程已经初具规模,极度缺乏内容,出版社在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教育部门的平台建设标准和进展,和教育部门多多沟通合作,争取以优质内容介入区域化教育平台的建设。

3.充分重视线下渠道的销售推广

传统教育出版社在纸质图书时代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用户资源,这些用户资源既包括教育管理部门和教研部门,也包括新华书店系统和民营书店系统。在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集中管理程度还非常高的情况下,教育数字化的进程必须和教育管理及教研部门进行有机结合,数字产品必须通过教育管理部门的批准方可进入学校和课堂,因此在数字产品的推广进程中,教育出版社在高度重视线上推送方式的同时,必须对系统营销给予高度重视。同时,巨量的纸质图书的学生用户更是宝贵的“入口”资源,在营销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纸质图书的入口优势,将现阶段仍旧占有优势的纸质图书与数字资源有机结合,为线下图书用户提供更多的线上增值服务,以追求增强用户粘度,同时也可以将线下用户引流到线上,实现线下线上共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两年前已经开始在纸质图书铺设二维码和点读信息,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更进一步的增值服务,同时很多用户也会在使用线上资源的过程中接触出版社的其他数字资源,成为出版社数字资源的潜在用户。

4.步骤上坚持以增值服务为切入点,循序渐进

传统教育出版社在进行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还必须需要调整心态,切不可还以教育出版社的老大心态自居,必须明白竞争对手已经从原先实力相对薄弱的非教育类出版社变成了拥有雄厚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互联网企业,竞争的领域也从原先的内容、营销转化为包含技术、资金等领域的全方位竞争。笔者认为,在目前的落后态势下,教育出版社最忌讳贪大求全,订立与自身实力差距太大、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绝大多数出版社并不具备人教社那样的核心教材资源和雄厚资金实力,却要像人教社一样建设工程浩大的“数字校园”,恐怕就很不现实,因此在数字化进程中不妨以自身的成熟核心教育图书为切入点,开发为其提供增值服务的数字产品,这样既有内容的先期储备,又有纸质图书用户的“入口”优势,还兼有为纸质图书用户提供增值服务、促进纸质图书销售、积累数字资源等多重效果。通过这样的逐步积累,循序渐进地为将来的数字化产品开发打下基础,这样的实施步骤看起来保守,但是对绝大多数教育出版社来说是相对稳妥、切实可行的。

其实,传统教育出版社介入教育数字化需要讨论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是侧重于资源库建设还是推出成型产品;如果是侧重产品,到底是侧重教师还是学生;侧重学生的产品到底是侧重课堂还是课后,等等。但是无论如何,传统教育出版社必须认识到,随着用户学习习惯发生的巨大变化,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教育数字化的进程已经不可逆转,传统教育出版社也必须根据自身实际迈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哪怕这种步伐沉重而艰难,也总比固步自封、坐以待毙要好得多。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篇2

[关键词]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校企共建

一、引言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信息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储存和共享成本下降,同时可大大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效率。数字化教学资源一般是指将传统的教学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被现代教育手段所利用的教学资源,例如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手机APP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按照利用方式,可大致分为幻灯片、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和网上教学资源。与传统的教育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呈现方式多样化、传播方式多样化、教学资源储存类型多样化等特点。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高中教育,中职教育的对象是即将进入社会参与工作的受教育者,因此中职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学习高中基础课程,例如语文、数学、物理、英语和化学等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根据社会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技能。因此,良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中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校企共建为主要途径,建立以就业为目的的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实践体制是我国中职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我国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我国有很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很多。在巨大的市场驱动和政府政策激励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截至2011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由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有28个;教育部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司开始“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项目建设,将46所高职院校、29所中职学校作为第一批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除了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项目外,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也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激励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项目建设。虽然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受到了省、市、校等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但是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职业教育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成熟的体系指导。在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科学、成熟的体系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该或者说必须在体系的框架下进行,从而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主体的相互协调。我国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主体主要有国家层面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职业学校、个人和企业单位层面的。各开发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造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总量大,但是总体水平不高,而且资源内容重复率较高,各层次开发主体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目的不一致等问题。第二,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资源的共享问题是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瓶颈。在缺乏共享机制的情况下,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自发或有组织地低水平重复开发PPT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的现象不可避免。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通识教育教学内容相比,标准性较强,个性化较弱,因此,对教师而言,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更强。对学生而言,尽管网络已非常普及,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没有良好的教学资源集成和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第三,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普及的重要手段。目前,中职学校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深度不同,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已经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但是教学资源大多是教师自己设计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资源,而学校或者省市级、部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访问率较低,造成教学资源闲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获取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渠道有限,对如何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进行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第四,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针对性不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需求。目前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大多是高校教师根据教科书转化的,理论性太强,甚至有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到目前为止还是以理论考试为目的,致使学生在面对企业招聘过程中表现得比较被动。由上述可知,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前景是好的,驱动力也是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体制也会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完善。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宣传和政府激励,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也会不断提高,共享机制也会不断成熟。

三、关于校企共建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思考

企业需求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手段。笔者结合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发展现状,对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实践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制订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标准

职业学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制订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标准体系。企业和学校可以选择以国家数字化精品课程为平台,共同学习研究《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资源开发技术规范》《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等技术标准,共同研究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体制建设。

(二)共建课程体系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应组建专门团队深入到企业当中,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访谈和现场考察等方式,了解和调研企业岗位和技能需求,为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提供参考依据。其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岗位调研结论,按照技能需求和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进行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典型的产品作为项目载体,修订以课程体系为精髓的人才培养方案。最后,确立课程体系。邀请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从行业标准岗位需求职业标准等技术层面对方案的可行性予以论证,兼顾中高职衔接和校本课程特点,确立能力本位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标准。

(三)制订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标准

职业院校在设置课程标准时应该以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判断依据,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引入企业工程课题,争取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避免出现“死读书,读死书”的尴尬现象。学校应该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使开设的课程和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适合学生,满足企业需求。课程三维目标应该坚持以岗位需要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为核心,以专业素质为目标,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和创新能力,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指导数字化教学资源运用

企业工程师不仅要参与到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运用上也要给予指导。企业可定期安排工程师对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运用指导培训,指导教师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上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作用,同时提高教师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最终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培养学生注意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有效挖掘学生潜力。

参考文献:

[1]韩冰,顾京.浅析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14-16.

[2]石光耀.区域推进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4-77.

[3]陈京培,王其友.校企共建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实践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3):46-48.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篇3

关键词 学习环境;数字化;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059-03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同时受到巨大影响的还有教育。信息化教育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如何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探索的热点问题。由于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地域差异和历史等原因,教育水平有着较大差距。建设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有助于帮助填补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1 学习环境与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

所谓“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和推动学习者学习的情境和条件。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从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来看,一般认为“学习环境”包含物质和非物质两大部分,物质部分包括学习空间、工具、资源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条件,而非物质部分则包括教学理论、策略、心理情感状况、学习氛围等[1]。

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构建起来的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一样,也包含物质和非物质两大部分。但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内涵却要远远大于传统学习环境:

首先,它的空间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依靠卫星通信和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空间可以从学校一直延伸到家庭、户外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其次,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对于物理设施有更高的要求,常见的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通常包含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卫星电视、多媒体播放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在这些设施上使用的相关软件资源;

另外,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有其特有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并非从传统学习环境简单“升级”而来,而是有其独特的视角和体系结构;

最后,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要求师生具备更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

2 构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可以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帮助改善生存环境并提高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促使我国独有的文化受到保护并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我国的民族和历史文化;能够促进我国各民族间团结统一、共同富裕;能够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国家历来重视教育信息化中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工作。

但是,当前云南的教育水平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包括: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缓慢,文化基础薄弱,受教育自觉性较差;2)教育基础差、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3)教育效益较差,教育投入与学生合格率不成正比[2]。

构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促进区域教育的发展,帮助缩小云南与其他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

2.1 帮助克服地域影响因素,“天堑变通途”

教育信息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网络化、远程化。利用广播电视卫星和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以及多媒体播放设备,可以将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传送到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的边远地区,“学生走不出来,教师不愿进去”的现象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只要学校拥有卫星电视接收点或者光盘播放点,学生就可以在教学点就近接受教学。

2.2 提供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提供大量经过精心制作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往往由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科技人员制作,内容丰富多彩、质量较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一些区域教育基础差、师资力量差、办学质量不高的不足。

2.3 促进教师发展,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同样在其中得到发展。通过与学生一同观看和学习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能够从中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发现自身不足,从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找准目标和方法。另外,具有卫星电视或者互联网的教学点,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教师队伍的质量。

2.4 服务社会,提高群众素质

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平时还可以向社会提供服务,如进行干部培训、居民科普知识讲座等,切实服务到社会。这样,一方面帮助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开拓群众眼界,帮助培养他们的教育意识和信息意识,有利于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我国于2003年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旨在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这项工程的实施,对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农村中小学师生是这个项目的主要受益者[3]。但是需要认识到,由于地区之间存在语言、风俗、文化等差异,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理念和政策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云南农村、边远地区学校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建设符合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特点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展开讨论。

3 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组成要素

一般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由硬件、软件、潜件和“人件”四要素组成[4-5]。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也应当包含这4个基本要素。但是,受地域、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起其他地区,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更需要有相关的政策、充裕的资金和群众积极参与的意识来作为建设的保障,如图1所示。

3.1 硬件是基础

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基础是硬件设施的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构建起来的学习环境,那么自然少不了对现代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传统的信息化学习设备包括由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电视机等设备组成的电教室。这样的配置显得有些“落伍”,但是不得不承认,在云南农村边远地区,大多数学校和教学点依然只拥有这样的设施。现代信息化设备的代表当属由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组成的多媒体教室,这在城市等教育相对发达地区已经相当普及,但是对于农村边远地区来说,依然有相当多的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农远”工程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硬件建设提供了三种模式:

模式一,由电视机、DVD机和教学光盘组成的教学光盘播放点;

模式二,由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机和教学光盘组成的卫星教学收视点;

模式三,除了具备模式一和模式二的设施,还配备有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

其中模式一和模式二的资金投入较小,实现较为简单,可以作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入门配置。

另外,在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一些“非常规”“非标准”的硬件设施应当引起重视。比如,手机在边远落后地区的普及率要比电子计算机高得多,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带有无线上网和音视频播放功能的手机来辅助教学。

3.2 软件是关键

如果说硬件是骨架和血肉的话,那么软件就是灵魂。如果信息化硬件设备上没有软件,就等于是一具躯体失去了灵魂,就好像高速公路修好了却没有汽车行驶一样,没有软件运行的硬件等同废铁。当然,这里所说的软件不仅仅是运行在设备上的工具程序、应用程序等,同时也包含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课件、课程资源库等。

建设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一定要加强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一是要尽可能地开发与之所使用教材相配套的软件;二是要开发出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的教育资源,供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们来学习交流。只有当硬件这条高速公路上跑起了符合少数民族需求、适应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具有民族特色的资源快车,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3 潜件是粘合剂

潜件包括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信息化教育的主要理论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下的潜件将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构建属于农村边远地区的数字化教育资源需要什么样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使用这些硬件和软件资源的方法是什么?如何才能将硬件和软件资源整合到课程教学当中,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效果?学生在数字化教育资源中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情感状况是怎样的?学生如何在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自我?等等。可以看出,只有构建一套符合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的信息化教育的理论体系,才能帮助本地区的师生真正用好信息化教育资源。

3.4 “人件”是核心

无论是属于物质条件的硬件和软件,还是属于非物质因素的潜件,归根到底都是客观因素,要想使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还是要靠人的主观能动性。

数字化教育资源中的“人件”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在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由于物质条件较为落后,文化基础薄弱,学生要想自己利用信息化工具和资源来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会比较困难,因此其主体地位会有所削弱,而教师的主导地位将得到加强。这就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更要求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群体特点,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潜件资源,使用硬件和软件来帮助学生学会在信息化学习中提高自我。

曾经有一位边远地区的地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中国的高原”一课时是这么做的:他用自己的手机下载了三首歌曲《青藏高原》《黄土高坡》和《彩云之南》,在课堂上将这三首歌放给学生听,然后讲解这三首歌所描写的情景,学生由此生动地体会到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特点。可以看到,这位教师没有计算机等先进的设备,但是却实实在在地上了一堂好课。

对于云南农村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扮演的角色是学习者、传授者、研究者,也是创造者。要让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备将工具与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就需要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在教师培训中,除了要培训教师操作现代化信息设备的基本技能以外,更应该加大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能力的力度,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通过提高教师能力来带动云南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3.5 周边因素是保障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离不开政策、资金和社会意识等外部因素的支持。各级政府部门及广大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在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开展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不仅要鼓励学校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更应当切实地帮助他们,投入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帮助学校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每年投给中小学的教育经费中,应当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应当做好统筹规划,合理使用资金,避免浪费,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转化为效益。

在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办教育,群众意识很关键。许多云南农村居民甚至不具备基本的教育意识,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入学接受教育,就更不用谈支持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政府应当做好宣传,及时向群众汇报和展示信息化建设成果,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居民掌握科技知识,改善生活条件,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力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来。

4 结束语

过去10多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确确实实为云南农村基础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6-7]。然而必须看到,在努力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以及推动云南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依然有无数的困惑和问题需要去解答。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来帮助云南基础教育在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提高质量,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的共同愿望。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需要云南农村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艳.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及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罗明东.教育地理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3]杨改学,田健.“农远工程”: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

[4]陈世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四要素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

[5]徐娟.论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硬件、软件、人件与潜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

[6]徐光泽,罗文等.多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初探:云南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现状、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3).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篇4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教育信息;信息资源

G434

引言

在传统板书教育方式下,因不同区域教育资源、教学理念、师资力量的差异性,导致教育缺失公平,教育质量存在较大的地域性。但是,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打破区域间的教育隔阂,给教育沟通带来便利,凭借现代化技术,实现多样化信息沟通,给教育教学带来海量信息,在教育中分享教育资源成为可能。特e是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创新主流趋势。综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为数字化教育发展注入生机、活力,助推教育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作为一名电教馆工作人员,深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在此以教育信息资源为突破口,探讨数字化优化路径,全方位优化配置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教育模式。

一、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政府优化

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指明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严格贯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以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为工作重点,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为现代化教育提供支撑,营造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政府的统筹引导下,推进机制创新,合理推进多部门合作,凝聚各方力量,在社会各界积极支持下,完善政策机制,打造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格局。

如,2016年,江西省实施《江西省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标准》(试行),全面深化江西省建设“三通两平台”工程,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进行有效指导和规范;江西省电教馆召开江西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校试点阶段工作总结会议,梳理平台建设基本思路,结合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际,重点汇报了平台功能、平台资源建设和人人通空间开通问题,总结平台试用经验,结合存在问题,提出后续工作建议。南昌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召开《2016年县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会》,在会议中电教站负责人交流与分享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做出了南昌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工作部署,以“十三五规划”为载体,继续建设智慧校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育信息化能力素养。

二、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市场优化

在数字化教育信息市场中,政府鼓励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吸引建设资金,引入先进理念,以商业化的模式经营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向使用者收取市场价,共享使用教育信息资源,让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一起共担风险。让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优化建设,参与市场竞争,合理流动社会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真正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活力,最大化联接教育信息资源库,拓展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范围,实现教育效益共享。

如,南昌市网上家长学校筹建于2007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家长打造一个南昌市家庭教育平台。在南昌市网上家长学校平台上,有16个栏目,包括86个子栏目,有风采展示、父母课堂、新闻聚焦、育子文苑、心灵导航、专家在线、学子乐园、家长沙龙等,整合了优秀的教育资源,打破家长、学生、学校之间时空界限,平台还有谭教授讲坛、嘉老师热线、视频窗口、多个互动性专栏、论坛,家长可以通过平台第一时间和学校、老师沟通。南昌市网上家长学校作为厚学网的合作会员,有丰富的课程,采用一对一教学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为南昌学生网上学习提供选择。

三、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个体优化

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个体优化是以互联网技术调拨教育信息资源,发挥互联网教育信息资源效能,实现数字化课堂教育价值。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育个体,利用互联网的检索功能,整合丰富教育信息资源,不仅整合教材资源,还可以查阅互联网资源,将多渠道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分享,让互联网资源不再“海量”,浓缩在45分钟课堂内,整体提升学生知识素养。

如,南昌市举办的《第六届中小学教师“班班通”教学资源应用成果展示活动》中,邀请“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学校教师(南昌仅有新建区、安义县、南昌县)、“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学校教师、具备“班班通”教学设施的其他学校教师,依据现行的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选择一个课时内容现场向评委及观众展示。教师在报名的同时需上传一节5-10分钟的微课视频(格式为wmv或flv)及相关课件、教学设计等(课题自定),作品上传的同时进行公示,需要教师根据所抽取的课题(知识点)内容利用网上的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并完成微课教学课件制作,优化教育信息资源。

总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重要内容,是传统教育信息资源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拓展和延伸。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从政府、市场和教师三方面优化,整合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信息资源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克江,姜华,罗琴,李勇帆. 基于U-Learning的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空间模型和学科知识本体资源信息模型设计[J]. 电化教育研究,2015,02:45-49.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篇5

关键词:开放式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广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开发,整体提高教育资源质量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但是目前我国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并不完善。为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共享的有效实现,本文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该机制以合理的共享方式作为依托,以先进的技术体系作为基础,以系统的组织管理结构作为协调,以完善的法律保护制度和行政干预机制作为保障。

1 研究现状与应用实践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我国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有5种形式。

1)国家支持建设的大型教育数据资源库和网络资源建设工程项目,其中有些资源库类似于美国的ERIC和OhioLINK项目,如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前者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在内的多个源数据库及中国基础知识仓库等,旨在建设大型优质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高速网络提供服务。

2)国家建设的远程教育系统——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其内部资源的共享是一个典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质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特有的资源共享机制。2000年以后,中央电大与TCL公司合作建设远程教育资源,成立“电大在线”公司,推出的平台和资源开始实行有偿资源共享。

3)同类型或同地区院校在项目或政府的推动下实现资源共享共建。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在共同参加教育部“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和天地网结合项目”的推动下,联合研究,开发远程教育的若干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地网结合的远程教育支持系统,提出基于天地网的远程教育优化解决方案及技术规范;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建、共享优质数字化课程,实现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及信息的共建共享和共管。

4)院校之间主动提供资源和主动争取与其他院校实现资源共享。

5)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简称CORE,是一个以26所IET基金会会员学校及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基本成员的联合体,以推动全球高校、教育机构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为使命,致力于为中国高校获取免费、便捷的全球开放式教育资源拓宽渠道。CORE以“开放共享”和“精诚合作”作为价值观念的核心,在不断为中国教育引入国外优秀教育资源的同时,更携手中国高校将其优秀的教育资源传播推广到全世界,从而实现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双向接轨”。

2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与技术规范

为了保证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能顺利实现,我国各级组织和机构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及技术规范。如《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2003-9-5)等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

在技术规范方面,教育部颁布《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对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开发资源的制作要求、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等方面做了统一。另外,我国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信息化标准,目前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

3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

我国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取得较多的成果,但是目前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还不是很完善,存在各种问题和障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存在一些特点:1)多从经验和实际出发,缺少从理论角度研究共享的必要性;2)研究的范围涉及共享的方方面面,但是对共享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却较少,尤其是对共享机制和模式的系统研究更为缺乏。

随着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和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需求及矛盾已越来越突出。如何有效解决共享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建立完善的共享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和实践。 #p#分页标题#e#

4 高等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4.1 共享架构

高等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指校际间或校内各部门之间通过某种方式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同使用。共享过程中涉及技术基础、共享方式、组织结构、法律保障、激励政策等多个方面。将“机制”引入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并非是将共享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简单相加,而是要理清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协调各要素相互促进以发挥最大功效,并最终以制度化的形式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稳定运行模式。

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要能保障共享有效稳定地运行,以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以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协调,以合理的共享方式作为依托,以完善的法律保护制度和行政干预机制作为保障,以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政策及测评体系作为促进。由此,共享机制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4.2 高校网络校际互通

高校校际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建立在网络建设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已建成校园网,已基本满足高校用户的需求,保证信息传输的顺畅。

目前在高校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中,作为中国最早和最大的公益性互联网之一,CERNET占有明显优势,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平台,支撑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招生远程录取、数字图书馆、中国教育科研网络、数字博物馆等许多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承担着多项国家重点课题的科研任务。

4.3 共享模型

1)基于校园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学校通过一定的资源共享系统,整合全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并根据各类用户需要指定权限,将资源提供给校内用户使用。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校内各部门和用户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效益。

2)基于因特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基于因特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面向全球用户,资源极为丰富。也正是它的极大限度的开放性,往往重复的资源大量存在,有效资源较少,安全性较低,对用户在获取资源时产生各种各样的阻碍。

3)校际间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校际间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面向每个参与共享的高校用户,这种共享模型介于上述两种模型之间,既能向用户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又大量减少重复资源建设,提高用户效率以及安全性等。但是这种方式在目前的高校中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但欠缺可行的共享模式计划,而且各个院校也缺乏强烈的合作动机和有效的共享机制。

在综合分析上述共享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校际间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图2)。在这种共享方式中,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公共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用于各类高校的资源信息。该共享平台可由教育科研网或共享高校所在地区的教育厅等部门负责研发,向用户提供注册认证、目录管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以及用户培训等信息服务。

5 共享方式

首先,确定合作的高校,在确定共享的规模时,应尽量将规模保持在能取得最大效率的范围,尤其是同一地区内的高校更具备共享条件。其次,高校间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整合现有资源,扩充所需资源。对于各高校需要的资源,经过协商之后可统一购买,共同使用。这种合作的方式体现了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能有效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再次,基于各高校资源需求的差异,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不宜采取合作建设的方式,可由一方建设,同时服务对象也主要面对本校用户。若其他高校的用户偶尔需要这类资源,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有偿共享。

6 组织结构

目前,我国高校仍缺乏一个高效运行的资源共享平台,院校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共享交流,校际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在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运行方面,要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资源的共享。笔者认为,在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共享机构,通过组织机构的改革来实现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以资源共享平台作为依托,各机构间相对独立,同时也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共享的稳定运行。

6.1 管理决策机构

该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和维护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并且对共享相关事宜进行决策。根据各高校及用户需求对共享内容和方式进行规划,综合考虑各个共享单位的实际情况,拟定共享协议,规划资源的综合配置、管理经费等。

6.2 共享监督测评机构

该机构在对高校共享行为进行监督的同时对共享资源及共享平台进行测评:检查参与共享的各个高校和部门机构执行相关共享协议和制度的情况;评估共享资源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评价共享平台的运行绩效;提出科学的测评结果;等等。

6.3 共享调解机构

该机构主要负责协调各共享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建设合理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组织结构,可以统一管理,宏观调整,各个部门机构职责明确又相互协调,使校际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作有条不紊。 #p#分页标题#e#

7 保障机制

要真正领导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行政干预机制。建议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下设直属的高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领导中心,对高校信息资源建设所需经费进行调控,管理与规范教育资源之间的信息服务业务,正确处理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等问题。

8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为了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顺利开展,鼓励共享行为主体积极有效地实施资源共享,在共享机制中还应指定共享激励机制,促使和吸引更多的个人、集体参与共享,扩大共享范围,提高共享水平。

9 总结

本文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促进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稳定运行的机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美凤.开放共享共同行动克服障碍全球受益:2006 CORE开放教育大会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6(10):5-11,26

[2]明均仁.MITOCW对我国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启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3):25-28

[3]梅术文.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规制与制度完善[J].时代法学,2007,5(2):67-77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篇6

[摘 要] 数字化环境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实践的课题。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本文分析了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开放教学环境,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数字化环境; 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

[关键词] 数字化环境; 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75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75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10- 01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10- 01

1 数字化学习

1 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称为网络化学习。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进行不断交流、协商的合作,学习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等特点。数字化学习的3个要素:①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② 数字化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③ 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形成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

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称为网络化学习。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进行不断交流、协商的合作,学习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等特点。数字化学习的3个要素:①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② 数字化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③ 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形成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

数字化环境具有信息容量大、技术形式多、信息集成快的魅力。它为教育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崭新的舞台,它具备交流互动的开放性、个性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的多元性、及时反馈的动态性、趣味学习的实效性等特点,在数字化环境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数字化环境具有信息容量大、技术形式多、信息集成快的魅力。它为教育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崭新的舞台,它具备交流互动的开放性、个性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的多元性、及时反馈的动态性、趣味学习的实效性等特点,在数字化环境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2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势必加速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作为创新人才应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并具有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人类文明传承和前进的动力。文化的传播和发扬需要创造新文化。“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中,贯穿着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新的文明,就没有人类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势必加速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作为创新人才应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并具有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人类文明传承和前进的动力。文化的传播和发扬需要创造新文化。“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中,贯穿着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新的文明,就没有人类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培养的人才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了学生知识面过于单一,只重书本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地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出现部分学生综合素质差,视野狭窄,学习主体意识不强,缺乏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显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要高度重视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软环境。要创建一个合理的创新组织环境,相互配合,共同为创新环境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实践创新环境的建设从课堂教学抓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突出创新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科学意识、创新精神。让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成为建设创新环境的核心内容,为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树立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观。

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培养的人才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了学生知识面过于单一,只重书本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地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出现部分学生综合素质差,视野狭窄,学习主体意识不强,缺乏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显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要高度重视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软环境。要创建一个合理的创新组织环境,相互配合,共同为创新环境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实践创新环境的建设从课堂教学抓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突出创新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科学意识、创新精神。让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成为建设创新环境的核心内容,为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树立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观。

3 在数字环境下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3 在数字环境下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1)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实施素质教育。在数字化的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各类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在老师的课程设计中,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选择学习方法,老师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发展。

(1)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实施素质教育。在数字化的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各类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在老师的课程设计中,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选择学习方法,老师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发展。

(2) 构建适应高等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拓展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就是桥梁。构建适应高职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为创新人才打下了知识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现代性、基础性、前沿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使学以致用,使创新能力、实践技能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2) 构建适应高等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拓展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就是桥梁。构建适应高职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为创新人才打下了知识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现代性、基础性、前沿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使学以致用,使创新能力、实践技能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3)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素质教育的推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引进和开发一批面向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以现代信息媒体为依托,借助各种媒体和现代化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在具备高尚职业道德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广博的知识的同时,要有再学习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操作能力,为培养能接受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人才服务。

(3)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素质教育的推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引进和开发一批面向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以现代信息媒体为依托,借助各种媒体和现代化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在具备高尚职业道德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广博的知识的同时,要有再学习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操作能力,为培养能接受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人才服务。

在数字化下,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是需要长期建设和维护的系统工程。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对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数字化下,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是需要长期建设和维护的系统工程。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对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篇7

成都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胡韬

贵 州 师 范 学 院 王平瑞

贵 州 师 范 学 院 任翠娟

摘要:数字化实验已经在基础理科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其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然而很多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对数字化实验教学的过程掌握得并不是很熟练,无法有效地利用数字化实验提高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文章将数字化实验教学过程对教师知识结构的需求做了简单的分析,力求为广大数字化实验教师群体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数字化实验;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03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 年贵州省教育厅重点课改项目“高师理科专业教学论课程引入数字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内容研究”(编号:021811)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部于2006年和2010年颁布的“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与“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中均明确要求中学各理科实验室必须配备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也就是数字化实验教学系统。由此可见,数字化实验已经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已经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范围地开展,近年来西部地区也有部分条件较好的中学配置了数字化实验设备。然而,在数字化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因为对这种新式实验设备不够了解,缺乏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够有效地发挥数字化实验设备的优势,顺利地实施教学。部分教师存在对数字化实验认知不足,无法实现通过数字化实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中学理科实验教学中的数字化实验是指借助传感器将力、热、光、点、PH值、气体浓度等多个目标测量量转变为模拟电信号,而后经过量表对比处理转变为与测量量对应的数字信号,进而由计算机对不同测量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后台分析处理、及时呈现的实验方法。因此,数字化实验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附加了以传感器为起点的实验操作步骤,要想顺利地实施数字化实验教学,实验教师对此过程需要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为此,实验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本体性知识、计算机多媒体知识、条件性知识。

一、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Noumenal Knowledge)是教师从事学科教学的知识基础,为教师所拥有的某一具体学科的知识。根据数字化实验的基本内容,它的本体性知识包括学科本体性知识和传感器基本知识两大类。

1.学科本体性知识。具体的数字化实验教学必定有特定的内容和教学目的,因此,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是传播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必备条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的学科专业知识也就是学科本体性知识,是每个教师自己从事的专业方向所特指的学科性知识体系,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科性思想方法、学科史等,是教师开展教学传播过程的知识性基础。

实验教师必须对从事的学科知识体系有全面的理解,熟悉学科原有实验方法和原理,全面地总结其优缺点,发现其不足之处和可改进之处,针对这些缺点探索解决之道,判断是否需要采用数字化实验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实验改进实验教学效果等。

2.传感器基本原理。传感器在数字化实验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感器基本原理是教师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否则无法顺利进行后续实验步骤。这里的传感器基本原理是指数字化实验中使用的各种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数字化实验中传感器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主要有转换方式、响应时效、精度、量程四个基本属性。转换方式是指传感器中的敏感元件对测量物理量进行信号转换的方式,它决定了其他三个属性;响应时效是指当输入信号变化时,传感器输出信号随之变化的快慢,变化越快,时效越低,性能越好;精度又叫分辨力,是指传感器能感受到被测量量最小变化的能力;量程是指传感器所能感受的测量量变化范围。比如,测量温度是依靠测温物质的测温属性随温度的变化来实现;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是依靠在特定电压下,通过测温电阻的电流随温度的变化来测量温度。因此,要使用电阻温度传感器来测量温度,就必须让测温电阻与被测物体直接接触才能实现,同时热传递的时效性决定了传感器的响应时效。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设计时,必须根据传感器的四个基本属性和目标测量量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设定合适的参数,否则就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二、计算机多媒体知识

由于数字化实验需要使用计算机来进行数据的采集、分析、呈现和存储,因此计算机的操作就成为了数字化实验的必备技能之一。

1.计算机基本知识。在进行数字化实验时,往往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量纲组合、变换、视觉呈现、文件保存等,因此,实验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这里的计算机基本知识,是指计算机的硬件结构、运行原理、数据类型、存储方式等。这些知识的基本理念和运用方法全部包含在计算机程序语言之中。建议实验教师至少了解一门计算机语言,以便理解计算机程序运行方式,根据实际实验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步骤,甚至开发新的数字化实验。当采集到所需的数据后,时常需要将这些数据保存下来以便后续处理或者再次使用,这便需要借助传感器及其配套软件来实现。传感器的配套软件一般都提供数据的直接保存和通用格式导出功能。直接保存的数据文件通常只能由同一厂家设计的软件使用,其优点是能够通过配套软件还原为数据采集时的原始状态,教师甚至可以使用这个功能脱离传感器进行教学。缺点是通用型不好,其保存的数据文件不能用于各种通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导出功能则通常是将数据保存为逗号分割符文本文件或者数据表格文件,然后再使用Origin或者EXCEL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再根据处理所得的数据进行视觉化数据呈现。如此看来,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不仅可使数字化实验顺利进行,而且对提高实验数据的应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2.多媒体教学理论。多媒体教学系统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集成多种视听设备,形成多种媒体信息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教学软硬件系统。数字化实验教学一般在数字化实验室内进行,这类实验室通常都配置有投影仪、数码展台、音箱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还为学生配备了联网的计算机。这样的条件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实现多方位的教学内容传播方式提供了必备的硬件资源,也就是说,数字化实验教学是在多媒体网络实验室中进行的。因此,数字化实验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学理论的指导,实验教师同样应该掌握多媒体教学技能。多媒体教学理论是关于以计算机为中心,将文字、图形、声音和视频图像等多种信息媒体共同应用于教学过程的相关知识理论。包括视听辅助教育理论、多媒体硬件构成知识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可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优势,弥补实验室内有限条件的不足,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涵盖了教师进行教学时需要的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知识。林崇德认为,条件类知识是目前教师最为缺乏,却极为重要的一类知识。

1.心理学知识。学生的发展是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和根本归宿,心理发展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内容,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通过教学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赫巴特早就指出,要把教学过程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也只有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学才是科学、有效的教学。对于实验教学来说,了解并遵循学生心理规律是成功、有效开展实验教学的必然要求。实验教师应该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也只有具备了这些心理学知识和实验教师才能针对实验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科学地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并采取科学的教学措施。实验教师的心理学知识除了学生身心发展知识外,还应包括学生习学心理知识和教师教学心理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知识主要是关于学生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的知识,学生学习心理知识是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知识。具体到数字化实验中,就是要掌握数字化实验教学实质上是引起学生发展哪些变化,如何以学习理论为指导来改进数字化实验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教师教学心理知识包括教学设计心理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理与学生心理的交互影响等。具体到数字化实验中,就是要学会根据数字化实验教学的特点和教学设计的心理过程,科学设计数字化实验;要学会切实分析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师生可能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相互作用,科学地组织数字化实验。

2.教育学和教学法知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宏观教育和微观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原则。教学法则更多的关注如何教学,如何通过具体的实际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教育学知识有利于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倡导教师用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行为。教学法本身是教育学学科研究的内容,但教学法更集中地关注实践中的教育教学行为,正因为如此,教学法知识对实验教师有着更为直接的指导意义。对于中小学教师,主要应掌握普通教育学知识,具体包括:从宏观上掌握教育与社会及个人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及其规律;掌握主要的教育内容及其特点;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掌握教育条件、教育措施、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特点、运用与改进。数字化实验有了这些教育理论的指导,将会大大增强其有效性和育人性。教学法知识是教育学中关于教学的规律、原理、方法、原则等的具体化,主要涉及到如何教、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等内容。数字化实验教师要结合数字化实验的特点,学习和研究提高数字化实验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实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薛耀锋,祝智庭等.上海市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现状抽样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1):88-93

[2]朱淑华,唐泽静.教师知识结构的学理分析——基于对西方教师知识研究的回溯[J].外国教育研究.2012.11(39):118-126.

[3]张福瑞.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2006,10(1):14-15.

[4]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16-22.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篇8

【关键词】数字教育技术;民族声乐教学

目前数字教育技术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还局限在多媒体技术的简单应用,数字化技术独有的直观、互动、可视等特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与运用。民族声乐艺术作为音乐领域中相当复杂的一个专业,由于主要发声器官在人体内,在当前教学中还停留在口耳相传的单一形式,教学效率较低,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数字教育技术能够通过声音、图像、文字、计算机仿真等多种手段,高度还原教师教学活动,从而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技术分析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有利于学生反复研究和提高。

一、民族声乐艺术与数字化技术

民族声乐艺术主要以民族语言为基础,民族唱法所演绎的声乐艺术作品,音色甜脆宽亮,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民族声乐艺术包括各种戏曲、地域民歌等艺术形式,具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数字化技术能够将音调、响度、音色给予量化表现,能够通过科学、直观、简便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艺术表现能力。数字教育技术不仅能够使民族声乐艺术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更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表现技法,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另外,数字量化和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民族声乐艺术知识的整合,从而有利于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形成新的科学体系。

二、数字教育技术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教育技术应用于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并没有过高的技术门槛,只需要计算机工作站搭配数字音频卡、麦克风和监听耳机或音响即可。有条件的艺术院校可以配备音响效果较好的录音棚或者音乐教室,能够更好地保证录音质量。另外,为了对录音进行数字化处理,还需要配置CoolEdie、Cubase、CakeWalk等专业音频处理软件。其中Cubase是一款具有强大数据分析功能、兼顾音频剪辑与混音的音乐辅助软件,不仅可以极大减少学校教学成本,还能够极为直观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民族声乐艺术表现水平。数字教育技术能够辅助进行听觉分析。民族声乐教学中,听觉训练是一项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传统教学模式中,听觉训练对教师演奏水平、乐器音准及保养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直以来,听觉训练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不精准的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和记忆,进而严重影响到后续的音乐艺术学习与研究。采用数字教育技术,能够通过计算机软件与硬件、音响设备的协调配合,对教学和联系曲目进行编排和剪辑,使得学生能够在极为精准的音乐环境中培养自身的音乐听觉。数字教育技术不仅具备较高的音准,还能够根据教学者多样的教学目的、综合多种乐器音色,从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内容。数字教育技术能够辅助进行视唱分析。掌握视唱能力是对民族音乐学习者的一项基本要求。在当前的民族声乐教学中,主要采用单声部训练和多声部训练两种视唱训练方式。在目前,不管是老师弹奏标准音、学生读谱演唱,还是老师弹唱、学生跟唱,两类视唱训练方式都存在学习成本较高、学生难以进行自学、对教师素养要求较高、不利于学生自主提高等问题。视听训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乐理知识储备。单声部视唱包括无升降视唱、一升一降视唱、二升二降视唱、三升三降视唱,直至七升七降视唱;多声部视唱包括女高音、中音、低音以及男高音、中音、低音声部。数字教育技术能够较好地处理此类复杂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视唱学习者的可观察性、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其通过数字化对比找到自身唱法上的不足,从而进行自我提高。数字教育技术能够辅助进行听写分析。掌握听写能力的民族音乐学习者能够更好地进行记谱与自我练习。具有较高听写能力的学习者能够对听见的音乐进行准确记录,不仅能够体现自身的专业水准,也有利于民间采风和自我创新。听写分析的技巧主要包括音色听辨、强记标准音、单音听辨、节奏听辨、音程听辨、和弦听辨、旋律听辨,等等。特别是在音乐听力考试中,数字教育技术能够极为有效地解决乐器音准以及弹奏教师水平差异对听力考生的不利影响问题。

三、结语

数字教育技术与民族音乐教学相结合是未来教学的必然趋势。这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与技术应用不仅能够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还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数字教育技术辅助民族音乐艺术教学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有利于将一直以来的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方法转变为更加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模式。

上一篇:贸易交流会范文 下一篇:办公室风险识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