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贸易范文

时间:2023-10-17 22:00:34

现代服务贸易

现代服务贸易篇1

【关键词】 通讯技术 科学水平 服务贸易

通信服务贸易是十二大类服务业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是指以通信服务为交易对象的贸易活动,包括邮政服务和电信服务两种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通信服务贸易在各个行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通信的发达、外资的大举进入和快递企业的发展壮大都使通信服务贸易越来越重要。当然,对于服务贸易还有很多人认为不足以成为研究对象,主要因为对于服务的理解还不是很清晰,马克思曾经这样界定,“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就像其他商品也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价值一样,但是,这种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在这里取得了‘服务’这个特殊名称,是因为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的。”[1]科技的进步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特征,现代通讯技术依托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并依靠通讯技术原理、交换技术、EDA技术、DSP技术、以及现代通讯网络技术和现代光纤通讯技术等手段,实现了科技的创新和机械技术的进步,这对于与服务贸易的结合都实现了手段和技术的创新。

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光纤和无限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例

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和通信已然是现代社会命脉。广泛的信息交流促进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通信技术不仅自身发展迅速,而且已经成为很多关键经济领域发展的必备条件,比如电商以及手机商。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也是经历较长时间。中国古代以及世界古代军事作战使用的烽火狼烟从一定程度上就是在以通讯的概念传达信息,可以作为早期通讯的手段和工具。1837年,莫斯发明电报机,设计莫斯电报码,紧接着,电报就在诸多领域得以运用,这对于传送私密信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很多特殊的保密行业依然使用着这一工具。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机,电话通信是通过声能与电能相互转换、并利用“电”这个媒介来传输语言的一种通信技术。两个用户要进行通信,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将两部电话机用一对线路连接起来。1901年,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开辟了通信的新纪元。其利用电键控制一个低频信号发生器的振荡与否,再被一个高频载波信号所调制,经功率放大,由天线发射,其工作频率点设在短波段(SW),在接收端,经检波可得到低频信号的有与无所组成的排列信息,由报务员译码而得,其电码的组成又称莫耳斯电码,由五个长短不一的音响信号来组成0-9的拾个数字和26个英文字母,组成无线电电报收发通信系统。1925年,载波通信的出现,使一条线路上可以传送多路音频电话信号。1929年,电视机的发明,使信息的传输由单一的声音发展到了声音与图像共存。1946年,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紧接着,电话和无线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只能手机和高速网络光纤的出现,人们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了。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的时代,由信息技术、信息传送、信息资源所构成的信息产业将成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迫切要求各种专业信息系统共同经过一个信息网络,能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将文本、声音、图像、电视信息传送给任何地点的任何人。从整个电信网角度来看,可以将全网络划分为公众电信网和用两大块,用户驻地网属于用户自己,公众电信网又分为核心网和接入网。核心网提供高速公众传送通道,接入网是这个通道的“最后一公里”,他主要解决如何将图像、数据、语音等多种业务综合传送到用户的问题,核心网已经经历了几代更新发展,这就势必对接入网提出不断发展更新的要求。无线接入指从程控交换节点到用户终端全部或部分采用无线手段的接入技术,即用无线传输代替接入网的全部或部分。向用户终端提供电话、数据和视频服务。无线接入系统的组成如下图,它包括四个模块:用户台、基站、基站控制器BSC、网络管理系统NMS。

无线接入网按出现年代分:20世纪70年代的第一代系统,即一点到多点微波系统;80年代的第二代系统,即基于模拟蜂窝的系统;90年代的第三代系统.即基于数字蜂窝的系统。应该指出,这三代系统都是属于窄带无线接入。按接入方式分有:纯双绞线铜缆接入网、混和光纤同轴电缆网(HFC)、xDSL(HDSL、ADSL、VDSL)、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无线接入网和全光纤接入网。

在数字无线光系统,我们采用脉冲直接强度调制,光脉冲的产生是通过激光器的开断来实现的,当发送信息为“1”码时,激光器发出光脉冲,“0”码时激光器完全关闭。本文中假定进入光无线系统是数字信息,数字信息经过编码处理后是一连串的01码序列,最简单的调制方式就是将01序列脉冲直接对激光器进行强度调制,当输入信息为“1”时,激光器发出一个宽度为1/Rb、强度为2P的脉冲;输入信息为“0”时,激光器完全关闭,这就是非归零的开关键控调制(OOK-NRZ)。开关键控调制简单可靠,但是针对无线光传输大气信道,背景噪声的影响和空间衰减大,OOK调制功率利用率不高,通常会采用脉冲位置调制(PPM)。

二、技术进步促进通讯服务贸易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

通讯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需要整个体系内的相互结合以及科技的依托,网络光纤技术和无线技术的进步使得世界的相互连通更加容易,不仅使得地球村的作用更加突出,更使得地球村里的联系日益密切。

通信服务贸易的主要特点是通信服务主要以传输含有信息的物件为主。电信服务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信息,并能提供多功能信息服务。全球通讯服务贸易总收入在 1997年只有6440亿美元, 到 2011年已达到18600亿美元;2000年世界通讯服务贸易总量为670亿美元,到2011年已达到2044亿美元。就目前世界服务业发展情况来看,以运输、旅游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下降,而以通讯服务、计算机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可预见未来通讯服务贸易将在全球经济结构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国际通信服务有利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运输等业务的开展,通信服务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这些业务的发展。在国际服务贸易中,运用通信服务有利于节约人力和资金。通信业的发展,缩短了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信息传递时间,社会交易成本得到大幅降低,促进了经济水平的提高。例如,充分利用电话,就可大大减少差旅费和会议费支出,还可大大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据美国预测,利用现代化的电信手段,实现新型的分散式办公形式,在2000年,可节约300亿-470亿美元的交通运输投资费用。日本电信界认为,用电信手段代替业务面谈,可节省交通能源的60%。在另一方面,通信服务更是大大的节省了时间,在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真正可以感受到一寸光阴一寸金,通信服务在国际服务行业中节省了人力、资金的同时,更缩短了时间,这不论是对服务输出还是输入都具有重大意义,而节约这些资金的基础便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三、结语

纵观世界各国通信的发展,每一个国家的通信服务行业都必然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更有利于国家乃至全球化的发展。认识了解通信服务的作用并合理运用有利于促进各个行业的发展,最终发挥它的最大能量,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我想,这也是通信服务开创者和建设者的根本目标。

参 考 文 献

现代服务贸易篇2

1.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发展规模逐步扩大,但进出口逆差仍在扩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0%以上,其增长速度高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较上面增长12.3%,总额高达4705.8亿美元,占GDP比重为5.72%;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较上年增长14.7%,总额高达5396.4亿美元,占GDP比重为5.88%。虽然我过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是我国贸易的出口规模较小,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不匹配。此外,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逆差存在扩大的趋势,并且自20世纪90年代服务贸易的起源发展以来从未消除,最近10年的服务贸易逆差如下表一所示。观察表一可得,我国近年来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2009年金融危机以前,2009年贸易总额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恢复不错,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仍然呈持续增长态势,且增长率均维持在高于12%之上。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整体规模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是我国服务贸易仍然是进口多于出口,即我国服务贸易存在逆差,尤其是2008年之后,贸易逆差呈现急剧上升态势。除此之外,我们可以从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与GDP比重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在我国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不匹配。

2.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传统服务贸易主要包括旅游和运输等资源、劳动密集型部门。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仍然是以传统的服务贸易结构为主,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传统服务业出口占比大于1/2;但是,在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方面,即金融、保险和计算机等现代服务贸易领域则发展滞后。金融、保险和计算机等现代服务业属于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现在的服务贸易结构不够合理,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分析,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现状可能影响我国服务贸易想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的转变。

3.我国人力资本优势减弱,人才缺乏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这是过去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不断出现“用工荒”现象。再者,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活成本的提高,我国工人的工资不断提高,与印度等国相比,过去我国劳动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已经弱化。再者我国大多农民工学历不高,造成我国大量劳动力自身素质不高,不能达到信息时代对劳动者高新技术应用的能力要求。因此,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优势已经减弱,如股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现象,将会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的高速发展。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培养人才,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并不能缓解我国培养的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脱节。我国人才一方面供大于求,然而另一方面则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尤其是我国国际贸易、咨询信息等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所需的高级专业人才缺乏,这一因素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4.我国有关服务贸易立法不完备、管理滞后

我国国内针对服务贸易的立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我国有关服务贸易的立法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很多方面至今仍然处于空白状态。虽然我国也颁布了一些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例如:《广告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海商法》、《对外贸易法》等(时间倒序排列)。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这些法律中的个别条纹与国际上的规定不一致,可操作用相对较差。此外,对于国外对我国服务贸易设置壁垒以及我国的贸易在国外被歧视现象方面,我国的法律中不曾涉及,因此这些法律不能起到充分保护我国企业的作用,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关服务贸易的立法相当不完备,我国相关部门必要完善立法,以保证并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样,我国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缺陷众多,例如:责权不明、行业垄断等方面。在服务业贸易的政策和规章方面,我国中央和地方并没有形成一致、统一的政策,缺乏有效的调节部门。政策透明度欠缺,各个部门多头管理,容易造成权责不明、经营秩序混乱甚至行业垄断的问题。因此,在国家宏观管理政策方面,我们很有必要完善立法,完善并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管理的效率。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高度发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各个国家地区的贸易门槛降低,也加剧了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减弱了区位优势的作用,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地理边界逐渐弱化,“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国际”一词从某种角度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经济名词,而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地方,是指一个经济个体。国际服务贸易将呈现高速发展状态,表现为不断丰富的内容和不断升级优化的结构。在全球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新兴的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被纳入到服务贸易领域,其中包括金融、技术服务、保险、咨询服务、数据处理等。新兴的现代服务也属于资本、知识密集型行业,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不同。这也就在结构上改变了我国的服务贸易,从此,我国服务贸易中的传统服务贸易呈下降趋势,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不断上升、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因此我国服务贸易在内容上丰富的同时,结构也得到优化升级。我国的服务贸易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2.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不平衡性表现在地区分布上;第二个方面,不平衡性表现在行业分布上;第三个方面,不平衡性表现在产品结构上。在地区分布上,发达国家是服务贸易大国,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相对比较落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排在全球服务贸易进口额、出口额前10的国家(中国和日本除外)均分布在西欧和北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例如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居于世界第三位,紧跟在美国和德国之后;出口额在世界范围内排第五位,前四位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进口额位于世界第三位,紧跟美国和德。并且,处于中东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高速发展,尤其是中国、中国香港和韩国。在行业分布上,国际服务贸易分布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贸易金融的大小,贸易金额较大的项目主要有:金融、保险、运输、旅游和电信等方面。在产品结构上,国际服务贸易的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甚至具有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特征;发达国家的服务产品大多属于高附加值值的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污染小、耗能低。

3.服务贸易的知识密集化发展趋势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改变了服务贸易的特性,使得服务贸易克服了服务不可储存性、无形性以及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的限制,使得服务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例如医疗和银行系统的信息化与电子化、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以及政府服务的电子化等,以及大量新行业的不断涌现。充分的证明了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给服务贸易带来了新的贸易契机。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关键决定因素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可以带来信息技术的革新,为贸易提供新的支持手段,从而促使资源配置达到更高效的水平。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贸易出口,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从前文介绍可知,我国服务贸易整体规模较小,逆差不断增大。因此,首先我们应该利用我国的优势行业带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利用GATS的相关规则对我国的劣势行业进行相应的保护。从而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均衡发展,并为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升级提供坚实的后台支持。综合分析我国的经济状况,应该重点扶持的行业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应好的特点,并且能带动大批就业人员;二是高技术创新行业;三是为农业服务的农村服务业,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占据绝大多数;四是基础性行业,如公共服务、教育事业。通过扶持强势行业,保护幼稚弱势行业,不断的刺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培养我国服务贸易新优势,从而达到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2.优化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产业正处于传统服务贸易向新兴现代服务贸易转变的阶段。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是当今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因此无论我国要实现经济高速发展,还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均应尽全力全词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进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倾斜优惠政策促使知识型、技术型、高附加值值的产业发展,并重点发展此类行业;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基础,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利用自然因素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新兴现代服务贸易。在此过程中,技术和知识的作用不可忽略,我们也可以将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传统的服务贸易上,改善一部分产业、企业或公司。

3.加快人才培养,重视人力资本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缺乏专业的国际贸易高级人才,同时服务贸易需要高新技术支持,然而高新技术也是需要人力资本来完成的。因此要实现我国服务贸易高速发展,完成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加快人才的培养。

4.完善我国有关服务贸易立法,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监管力度

加快立法步伐。我国有关服务贸易方面的立法不完备,管理滞后,没有一整套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和支持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为了保证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有必要尽快制定相应的一部与国际法规接轨同时又能有效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加快完善服务蚂蚁管理体制,使得政策透明度提高,促进各个部门权责明晰,使得我国服务贸易得以高效管理,避免权责不明、行业垄断现象的发生。

四、小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条件下,服务贸易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要提高国际竞争力、缩小与世界整体水平的差距,我国必须加大力度发展服务贸易。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较快,服务贸易净出口额在世界范围内排名靠前,但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就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我国服务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总所占比重较小,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较少,近些年来,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贸易占比较大,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较少,与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不一致,等等。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了解其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相应的对策解决我们服务贸易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现代服务贸易篇3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服务贸易 发展对策

一、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自2007年8月全面爆发以来,对国际经济秩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通过对金融、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影响,迅速地从美国传遍世界各地,不可避免地也对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数年过去,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相对缓和,全球经济进入了后危机时代。后危机时代指的就是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渐缓和,经济发展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但是原本的危机并没有完全消失,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稳定、不确定的状态,这一时期是平缓与波动并存的时期。目前,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仍旧面对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整体来看,在我国服务贸易行业中,机遇大于挑战。

近些年来,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发展很好,发展较为稳健。在1982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43.4亿美元,就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国际收支情况来看,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47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出口1905亿美元,同比增长4.6%;进口2801亿美元,同比增长18.2%。传统服务运输和旅游在服务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58.8%,比上年增加2.2个百分点。旅游进出口总额首破1500亿美元,居各类服务之首,同比增长25.6%;运输进出口总额达1248亿美元,位居第二,同比增长7.5%。高附加值服务中的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出口快速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17.8%、18.6%、18.2%、122.5%、40.1%;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服务、通信服务进口增势显著,增幅分别为20.7%、158.4%、38.6%。服务贸易逆差规模扩大,全年服务贸易逆差为897亿美元,同比增长1.6倍。逆差主要集中在运输服务、旅游以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领域等;而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服务、咨询等行业则顺差数额较大。

分析以上数据,近些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增长非常显著,但是仍旧不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技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还需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服务贸易缺乏国际竞争力

我国服务贸易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落后、不规范而且管理落后,缺乏竞争优势,也没有建立国际品牌和良好的营销渠道,这些企业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我国金融、信息等知识密集型行业出口有所增加,但是最主要的技术还都被外商掌控着,我国主要还是靠引进技术和加工来发展这些新兴行业的服务贸易,处于很被动的地位,难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太合理,同时缺乏行业复合型人才,这些原因都制约着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发展。

表1是2001~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本文选用RCA、CA两种指数,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其中我国2001~20010年各年的RCA指数均小于0.8,而CA指数均小于0,分析结果均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二)我国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服务贸易领域,我国目前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专利法》、《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有一定的约束管制和保护作用,但是在其他行业如互联网通讯、电子商务等,其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存在,我国缺乏一个健全完善的有关服务贸易法律体系,现存规定与国际经贸规则还有一定的差距,自身法律法规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矛盾,还存在着执法不严的情况,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虽然一定程度上已经有法可循,但保护效果仍然不佳。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原因造成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障碍,在法律上无依无靠,让外商钻了我国法律的漏洞,让我国很多服务贸易行业仍处于没有法律保护的裸奔状态,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我国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我国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种类多,服务企业数量多且一般规模较小,还有不断出现的新型服务种类,这都使得我国对服务贸易的统计工作很难进行,进而对服务贸易的协调管理也不畅。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落后,中央和地方关于服务贸易的政策方针和规章制度都不一致,不利于服务贸易管理的有效进行。特别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我国对服务贸易的管理局面混乱、力量分散,行业管理职能难以发挥,各行业各地方不能统一规则、集中管理,导致很多不规范不合理的贸易和竞争行为出现,我国急需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管理部门对整个服务贸易领域进行管理,使各行业服务贸易有效规范进行。另外,我国现有的服务贸易政策不够清晰,存在漏洞,使得管理部门管理不合理、不规范、不负责任,也造成了某些行业对市场的垄断。随着我国服务贸易的高速发展,现有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前进的需要,如不进行改革将整体影响我国的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更不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

(四)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较低

我国服务业跟制造业相比整体开放程度较低,许多服务业都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外开放试点,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开放度为5.7%,我国《服务贸易总协定》承诺的服务项目已达到107个,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对于我国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新闻媒体等行业,都保持着极为严苛的市场准入标准,一般企业想要进入基本不可能,其他一些稍微开放的行业对外资的投入限制也十分苛刻。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下,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与APEC的一些成员相比,服务贸易自由化也较低,在市场准入、透明度等方面差距明显,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面临着巨大的形势压力和市场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竞争机制的引进,减缓了贸易自由化进程,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前进速度。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

(一)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步入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提升我国服务贸易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必然的选择。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在进出口两方面都比较弱,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足以大力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也不足以带动经济高速发展。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向发达国家服务贸易水平靠拢,拉动我国经济发展,重点是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服务业主体竞争力,积极进行服务业科技研发及自主创新,重视对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积极改革我国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对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服务部门,要使其行业能力更上一层楼,充分调动和利用其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发挥其国际竞争力。同时,要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兴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服务贸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国服务贸易水平。

其次,要重视我国服务业知识和技术创新。在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步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心依靠技术和知识,只有努力进行科技研发及自主创新才能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应以市场为主导,强化服务部门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资,积极带动自主创新,努力开拓新兴服务类和具有高新技术的项目,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建设我国服务贸易的标准和特色服务项目。

最后,注重引进服务业人才,努力培养服务业人才。为促进服务业发展,应加快培养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满足我国服务贸易管理、营销、技术、知识等方面的需求。必须将引进和开发的先进技术与人力资本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最大效力,才能充分发挥我国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具体步骤为:一是针对现有服务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熟悉《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内容,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二是依据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分布状况,调整高等院校及职业类院校相应专业设置,让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大量培养掌握国际服务贸易专业知识、语言、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继续扩大我国服务贸易人才队伍。三是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优秀的服务专业人才,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制定和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缺陷,制定和完善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不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法律体系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当务之事。我国政府应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加快进行服务贸易立法工作,以《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和《服务贸易总协定》为依据,结合我国入世的承诺,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制定服务贸易的相关规则,对服务贸易市场的主体进行行为规范,保证我国服务贸易安全有序发展。

另外,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后,贸易救济政策制定方面,应受到中国政府的更多重视。

首先,从国内经济和就提高就业出发,制定有利于能源、环境、信息、金融、保险、交通物流等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以增强这些服务部门的竞争优势。

其次,改善现有服务贸易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一是针对主要的行业风险分布的服务贸易,及时了解国外的政策变化,密切关注国外的一些中国知识产权调查行业,快速预警信息,实现由商务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平稳过渡的预警信息,同时实现预警信息从中央政府的方向有效反馈。二是国外服务业在中国是不合理的,在贸易救济调查不公平的做法,中国的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应积极利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三是中国政府应积极争取国际谈判中的主动性和要求取消国外歧视性的要求对外服务贸易保护措施。同时,对国内不具有竞争优势敏感业制定相关保护性质的法律规定。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为了保证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的有序进行,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系统。首先,我们应该建立一套核心管理服务贸易管理体质。建立我国专门的协调管理部门,由该部门统筹、规划及调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结合我国服务贸易政策,协调和管理服务的贸易关系,进行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秩序的监管,形成一套完善高效的服务贸易管理制度,以确保中国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管理质量,更好的适应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贸易行业面临的环境。其次,为了管理和监督服务贸易政策更好的实施,要明确各行业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彻底改变服务贸易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如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的混乱局面,使服务贸易管理能够更加有力和高效的进行。

(四)扩大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

服务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一步到位地开放了服务业,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彻底地开放所有服务行业。中国服务业只有少数行业如建筑、运输、旅游等开放程度较为突出,其余大部分行业尚未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我国应顺应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扩大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首先,准备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之前,如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服务业管理,制度等,以确保开放的力量。

其次,对于不同服务业部门的开放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第一,积极开放传统服务业,保持传统服务业贸易固有的优势,努力扩大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贸易出口。我国要提升传统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传统服务行业的营销手段,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其他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也要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提升我国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地位。

第二,分层次、有重点地开放,一些新兴技术,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加大支持力度,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限制,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国际领先的标准,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完善行业的竞争机制和管理体制,提高其面对市场接受挑战灵活应变的能力。但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为了充分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必须适度进行开放。服务业控制着大量资金、技术、信息的流动,影响着国内市场的稳定,过快开放可能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所以要控制开放速度,坚持逐步开放、循序渐进的原则,关系国家和经济安全的部门要严禁开放。

第三,对发展尚未成熟的一些服务,如金融,电信等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仍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应进行适度保护的原则,采取适当的限制。

四、结语

随着我国逐步兑现加入WTO时的承诺,服务贸易将越来越多地进入国际市场。进入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全面开放已势不可挡,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只有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机制,我国服务贸易,为解决我国在服务贸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了更好的顺应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中国的服务贸易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惠珠.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8).

[2]董展眉.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贸易救济制度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0,(2).

[3]温怀德.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5).

[4]张军,候瑞华.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发展形势及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10(7).

[5]孙伟.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与对策[J].商业经济评论,2010,(8).

[6]邱璐轶.后危机时代离岸服务外包发展趋势及策略[J].江苏商论,2011,(3).

[7]孙立行.探讨“后危机时代”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策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1,(6).

[8]梁文化.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9]王洪.后危机时代对外贸易发展态势[J].商业时代,2012,(23).

[10]翟羽,吴显亮.浅谈后危机时代我国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J].经济研究,2012,(8).

[11]段丽娜.中国生产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6).

现代服务贸易篇4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性服务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性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性服务贸易也制约着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带动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性服务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性服务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对战略和战略规划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是我们制定规划的前提,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规划能够体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科学、有效的规划是方法论与统揽全局的胆识的有机结合,是能够从容地驾驭制定规划全过程的产物。

现代服务贸易篇5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对战略和战略规划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是我们制定规划的前提,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规划能够体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科学、有效的规划是方法论与统揽全局的胆识的有机结合,是能够从容地驾驭制定规划全过程的产物。

现代服务贸易篇6

关键词:辽宁;服务贸易;经济

一、发展服务贸易的意义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其兴旺发达的程度成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以金融、零售业、旅游、民用航空运输、房地产、租赁、专家服务和咨询、基础电讯为主的进口服务行业,和以国际旅游、国际金融与保险、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国际运输为主的出口服务行业。在服务质量体系基本形成的同时,我国服务贸易各业的运行机制也在不断完善。辽宁省服务贸易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较大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辽宁省服务业发展速度一直缓慢,导致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服务贸易发展一直相对滞后 ,国际吸引力也不强,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才能改变当前辽宁省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现状,从而推进辽宁省经济建设,加速东北振兴进程,以增强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

二、辽宁省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中央做出了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决策以来,辽宁省服务贸易迎来了大好的契机,发展速度加快。服务业对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但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较国内服务业更为发达的地区,辽宁省服务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1.现代服务业引进外资不足,发展落后。在辽宁省的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占据主要份额,服务贸易出口多集中运输、邮电、旅游、批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对辽宁省工业发展的拉动。同时,现代服务业引进外资不足。传统服务业,如商贸业、餐饮业、酒店业等是辽宁省服务业吸引外资的主要领域,虽然近年来一些新兴服务业,如物流业、旅游业、保险金融业、以及会计、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在省内中心城市发展很快, 但是这些领域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尚显不足,和发达地区相比明显存在差距。

2.服务业发展的地区结构不平衡,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差异性较大。信息技术、房地产业、软件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绝大多数集中在沈阳和大连。其他城市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且缺乏规划和特色定位。

3.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够合理,多集中于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而在金融、保险和专利使用等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领域则比例偏低,许多部门出口远小于进口,滞后于我国产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另外,在服务外包、服务企业走出方面我们也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三、辽宁省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构想

1.积极引进外资,加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力度,根据辽宁省服务贸易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通过有序开放,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和整体竞争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强化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拓展吸收外资投资方式,加强分类指导与企业监管,促进辽宁省省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时,引导外资合理有序流向服务贸易领域,引导省内企业参与服务外包承接业务,吸引包括新建、并购、风险投资在内的多种服务业跨国投资。

2.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重点培植优势行业,优化产业结构。辽宁省的优势服务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务和旅游两大方面。这两方面总的来说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含量比较低。对辽宁省来说,在这两个方面的投入成本较低,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在保持优势的同时,也要加大这两方面的科技投入,要改善旅游环境,提高劳务输出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优势。在保持和促进原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辽宁省还要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寻找新的增长点,创新服务贸易领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 咨询法律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如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组改造传统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要以辽宁省的传统服务业为基础,新兴服务业为方向,迎合国际服务业发展潮流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推进辽宁省地方业逐步向专业化、系列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3.促进重点部门服务贸易发展,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大力促进以海洋运输为主的运输出口服务,采取新的措施促进建筑服务扩大出口,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服务、特许和专利权使用服务,对通信、保险、文化、动漫、咨询、音像等部门进一步关注,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加大技术引进和创新的扶持力度、积极开拓对外文化贸易。

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正面临历史性机遇,中国政府正致力与营造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宏观环境,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和简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推动服务贸易更快更好的发展。在这样的发背景下,辽宁省要结合自身的一些发展服务贸易优势,牢牢把握这次机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完善服务贸易体系,扩大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让服务贸易成为辽宁省经济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乃至推动国家经济腾飞的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1]陈畴镛.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突出重点[j].政策望,2005(05).

[2]曲如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隆学文.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发展大趋势[j].投资北京,2006(02).

现代服务贸易篇7

世界经济的增长与世界贸易的增长密不可分。二战以来,世界贸易增长速度远快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增长,而且自80年代后呈现加速增长趋势。进入90年代,世界贸易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的2倍,世界经济的融合加速进行。WTO的正式启动运转、乌拉圭回合协议的全面实施以及各国市场的逐步开放,不仅为世界贸易发展创造了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也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世界贸易全面、持续增长。

全球货物贸易高速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摆脱了90年代最初几年的不景气状况,世界贸易在 1994年强劲增长,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率达到10%,开创了70年代以来的最高纪录。在此基础上,1995年世界贸易获得持续高速增长,增长率达8%。1996年受西欧和北美需求下降、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贸易发展放慢的影响,世界贸易量增长率回落到5.5%。1997年在北美和拉美旺盛的需求和西欧经济复苏的推动下,世界贸易增长又形成近20年来的第二个高峰,增长率达到10.5%。1998年受亚洲地区贸易收缩及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导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放慢到3.5%。预计 1999年世界贸易将保持或略高于上一年的增长水平。1996年全球商品贸易出口额首次突破5万亿美元大关,1998年全球商品贸易额已达5.225万亿美元。

近年来世界贸易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信息技术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日渐提升,发展速度最快。以半导体集成电路、电脑、光纤、通讯卫星等为物质基础的信息革命,克服了经济活动的时空障碍,引起了生产和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和知识作为信息时代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已成为创造价值和取得财富的源泉。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急剧增长。据GATT/WTO的统计,作为信息技术产品代表的“办公和电讯设备”类商品自80年代至今一路领先,在各类商品中增速最快:1980年-1985年平均增长9%,1985年- 1990年平均增长18%,1990年-1994年年均增长12%,其中1994年和1995年分别增长了2%和 26%。目前全球每年信息技术产品的世界贸易额约为6000亿美元,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的12%。信息技术产品现已替代了纺织、化工,汽车、农产品等传统产品的出口主导地位,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日益下降。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信息技术协议》的达成反映了各国取消关税、降低信息产品成本的要求,信息技术产品贸易将以此为契机得到更快的发展。

第二,环保问题对国际贸易的手段和格局正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世人环保意识的增强,世界市场上环保产品走俏,绿色战略盛行,绿色革命方兴未艾。有关绿色产品在新开发产品中的比重从80年代中期的6.5%提高到目前的10%以上。环保问题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表现在:由环保引起的贸易纠纷正成为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的焦点;绿色壁垒更多地取代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环保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热点;绿色产品的兴起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保护的合作与交流正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

第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迅速崛起,在决定世界贸易实绩和格调中的重要性增强。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大体占1/4左右。90年代以来,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在推动全球贸易持续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和拉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从贸易量来看,90年代以来。亚洲及拉美的增长水年都超过世界平均增长水平。亚洲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中心。据WTO统计,近年在进出口两方面增长都很快的国家有:阿根廷、中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崛起不仅使世界贸易格局改观,也必将影响国际格局。

世界服务贸易急速扩大

尽管货物贸易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但服务贸易则有了长足发展。由于信息与电讯业的进步,加上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各国服务市场的开放,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WTO统计,1990年-1992年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长率为7%,通常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要快于货物贸易。l992年世界服务贸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1998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已达1129o万亿美元。世界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比重已从80年代初的15%提高到目前的20%,这还是在服务贸易相对货物贸易尚不够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世界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成为衡量一国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据着绝对优势。除香港进入服务贸易10大出口国(地区)之列外,世界服务贸易的10大出口国、进口国均为发达国家。1998年10大服务贸易出口国(地区)、进口国分别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进口额的58%和57.6%。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很不平衡,总体上看服务业滞后,缺乏国际竞争力。但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在加快,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加强(见表1)。

全球服务贸易内部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三大类服务贸易中,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下降之势,l997年二者分别为 24. 4%和32.8%,而其它服务增长最快,所占比重不断上升,1997年已升至 42.9%(见表2)。其他服务主要包括通讯、建筑、保险、金融、信息、专利许可、其他商业服务(咨询、会计、法律、广告等)及文体娱乐等。世界产业结构信息化对知识和信息密集型生产或销售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进一步刺激了服务贸易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仅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也刺激了直接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世界服务贸易正逐渐由传统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为基础的服务贸易(如旅游、饮食)转向知识、智力密集型(如电信、专业服务)或资金密集型(如金融、保险、不动产)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现代服务贸易篇8

关键词:第三产业 服务贸易 竞争力

第三产业贸易及其相关国际竞争力属性概念

(一)第三产业贸易

第三产业是区别于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之外的行业代称,又称为服务业,是再生产过程中为消费和生产提供多样化服务的部门。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服务和流通两个部门,分为流通、生活和生产服务、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提升以及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四个层次。第三产业贸易与之对应是指跨越国界的服务易商业活动,通常指代一国服务提供人向另一国消费者提供服务性劳动,借助自然人或商业平台赚取外汇劳动报酬。第三产业贸易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2012年我国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金额317.6亿美元,备案登记企业从业人员405.8万人,吸纳就业能力可见一斑,同时对技术的贸易倒逼能力也有所提升(张海鹏,2013)。

(二)第三产业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产业贸易竞争力在宽松的自由贸易条件下会以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为基础施展,体现了一国的外汇赚取能力。一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关键在于获得相对于它国的比较优势或绝对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换为核心贸易竞争力。与欧洲国家和美国相比,我国第三产业贸易在贸易结构和高端科技竞争力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依靠传统的密集劳动及低附加值服务产品导向突出。以英美为例,其在旅游及运输服务方面的贸易额较之其他服务类贸易额相去甚远,然而我国这一贸易结构却呈现出倒挂姿态。

在第三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方面,2012年前三季度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3443亿美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3.8%,而服务进口增长却显著快于出口,服务出口1371亿美元,进口2071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同比增长高达55.3%,且行业细分主要集中于运输、保险、特许费及专有权利使用类。在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出口领域,咨询出口总额241亿美元,同比增长19.4%,信息服务出口105亿美元,同比增长20.3%,保险、广告等比例较小,可以看出,第三产业贸易竞争力提升的配置倒挂现象尚未扭转。

基于指数的第三产业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出口市场占有率

出口市场占有率EMS(Export market share)是综合考虑一国贸易经济规模和能力的指标,以研究产业相关产品出口总额占据世界市场出口总额的比例计提,表明该国相关行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市场份额,进而突出其产业贸易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

EMSij=Tij/Wj

其中,EMSij指代i国j产业的出口市场占有率,Tij指代i国j产业产品出口总量,Wij指代世界范围内j产业产品的出口总额。我国服务类贸易总量增长迅速,由2001年的300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的167亿美元水平,服务贸易类出口的市场占有率也呈现出逐年抬升的趋势,出口市场占有率由2001年的2.03%跃升到2011年的4.9%,可以说,我国第三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处于逐年提升的过程(见图1)。

(二)比较优势指数

比较优势指数CDI(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是一个相对量指标,是以一国某产业产品出口额占据本国全部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作为分子,以世界同类产品出口额占据全部出口总额的比例作为分母,计算其相对权重,是反映一国特定产业产品在国际市场地位的功能性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CDIij=(Tij/Ti)/(Wj/W)

CDIij为i国j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指数,Tij为i国j产品的同期出口额,Ti为i国同期全部出口产品总额,Wj为世界范围内j产品出口总额,W为同期世界各国出口产品总额。一般来说,CDI值小于1表示一国在国际市场上考察产业不具有比较优势, CDI等于1表示比较一国产业优势不明显或不存在比较优势,而CDI值大于1则表示该国产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具备比较优势,该国所考察产业的出口比重超过同期世界市场水平。我国2001-2010年第三产业国际贸易CDI指数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我国第三产业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指数常年维持在小于1的水平,期间变动幅度很小,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不存在,整体国际竞争力较弱,虽然第三产业在出口总量上保持较为居前的位置,但是与出口总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比较竞争优势始终难以取得,服务贸易的继续出口增长动力不足,国内相对落后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及相应的对外输出能力也导致需求与供给的脱节,供求之间的这种差异进而导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量增加,服务贸易额常年维持逆差(刘强,2012)。

(三)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I(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的计算以一国特定产业产品的出口净额作为分子,以进出口总额作为分母,以二者的比例作为特定评估指数,其公式为:

TCIij=(Xij-Mij)/(Xij+Mij)

TCIij表示i国j产业贸易竞争优势指数,Xij为i国j产业出口总量,Mij为i国j产业进口总量。一般来讲,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位于区间[-1,1]内,如图2所示。

在图2中,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以不同数值分布在[-1,1]区间内分为A、B、C、D、E、F六个部分,其中A区段代表极大的贸易竞争劣势,B区段代表较大的贸易竞争劣势,C区段代表微弱的贸易竞争劣势,D区段代表微弱的贸易竞争优势,E区段代表较强的贸易竞争优势,F区段代表极强的贸易竞争优势(张金昌,2002)。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在2001-2010年间基本保持负值,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贸易综合国际竞争实力较弱的既定现实,与同等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竞争相比,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则存在明显服务贸易竞争劣势,第三产业贸易逆差额较大。总体来看,我国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较稳定,2010年达到-0.04水平,综合反映服务贸易竞争劣势有缩小趋势,贸易逆差额有望得到改善(万红先,2012)。

我国第三产业贸易国际竞争取得的突破进展

服务外包性承接贸易持续较快增长,贸易规模扩大。我国服务贸易国际进出口总额2012年前三季度达到3443亿美元(以国际收支口径计提),较上年同比增长13.8%,占我国外贸比例10.8%。2012年前十个月,我国签订服务性贸易合同109735份,金额近460亿美元,这在积极拓展贸易渠道的同时,也为带动国内就业、发展服务性贸易经济以及锻炼服务性贸易人才提供了较大的发展机会(谢琳,2012)。

第三产业国际贸易带动我国文化外溢,中国特色文化产品出口与贸易额拉动相得益彰。据商务部统计,2012年前十个月,我国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业出口产品达到总额近230亿美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接近50%,贸易顺差200亿美元。

第三产业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有所增强,发展质量得到改观。我国技术服务贸易引进合同在2012年达到总额358亿水平,技术服务贸易以技术转让、咨询为主,贸易对象国和地区集中于日本、中国台湾以及美国、法国等地区,其中计算机软件、运输设备制造、医药发展、化工材料以及仪器加工领域构成技术贸易的经营主要方向,以表现尤为突出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贸易为例,其在2012年前三季度的出口额达到创纪录的105亿美元,出口增幅明显(万红先,2012)。

提升第三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强服务性国际贸易人才的锻炼与培养

第三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是一国经济外贸软实力的体现,其对于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各级政府应以支持国家贸易人才培养作为行动方针,建设具有示范效应的服务性贸易专业培训基地,各高校要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瞄准第三产业贸易,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进行偏向性倾斜。

(二)重视电子商务时代信息技术对于服务性贸易的提升作用

对于跨国界的服务性贸易进出口,统一的服务性国际贸易电子商业平台的建立会加速一国电子商务产业化进程。我国服务性贸易开展目前存在的统筹过泛和各自为政现象也可以通过贸易型电子商务平台得到一定的缓解,有利于建立标准的贸易合作机制。

(三)加强国家间政府贸易保护交流

加强国家间政府贸易保护交流,在充分利用WTO框架下服务性贸易法律法规的同时,建立论证国家间服务性贸易专项法律建设,保护服务性贸易的正常开展。应充分建立服务性贸易法律保护下的第三产业进出口,稳定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产业国际贸易才能真正拉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王菲菲,2012)。

(四)逐步扭转低附加值类服务出口占比过大的现象

以高科技服务性贸易进出口作为发展导向,逐步扭转低附加值类服务出口占比过大的现象。高科技行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提升领域,在密集劳动型贸易增长乏力、资源消耗型贸易日益受到排挤的新经济发展时代,谁掌握了科技,谁就赢得了主动权。服务行业内部现代化技术提升、市场化建设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是未来生产力生成的关键,科技服务贸易实力构成第三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核心。

参考文献:

1.张海鹏.第三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3(3)

2.刘强.加入WTO后中国第三产业增速变缓的原因解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2(11)

3.谢琳.上海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产业关联度分析[J].商业时代,2012(15)

4.王菲菲.中国文化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商业时代,2012(7)

5.张晓涛.中美经贸的真正差额—基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双向投资全口径[J].经济研究,2012(3)

6.万红先.我国服务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2(3)

上一篇:房建工程施工总承包范文 下一篇:关于节约资源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