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1 15:55:06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篇1

【关键词】产业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与城市产业规划存在深刻的内在关联。发展的城市经济是城市设计的物质保障,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实践的理性指导。以产业理念为维度,剖析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设计需求及实现路径为本文主旨,明确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设计的过程既是对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美学设计,又是对城市整体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及环境利益等的协调、权衡与配置的过程。

一、产业规划、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1、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

产业规划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等特点。产业规划是描绘城市产业未来发展的蓝图,它统筹安排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资源配置、发展程度、支撑条件等,提出具体、长远而全面的城市产业发展构想。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部署和战略安排,其具体的编制对象即为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存在双向促进的关系。首先,产业发展带来城市功能的变化,对城市规划提出新要求,推动城市功能布局的改善和调整。其次,城市规划制约引导产业的空间布局,作用于产业发展的性质方向,催生新的产业规划。

2、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相较于城市规划宏观视角下的数据化和抽象化,城市设计更具图形化和具体化的特征。它综合考量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需求,对相关因素进行有序组织并加以恰当的控制和引导,创造理想化的城市空间,推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人文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

实践中,城市设计的实施取决于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公共干预。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协调统筹,引导、控制、约束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的制度性因素是实施城市设计的前提条件,而技术性因素作为具体的操作手段依赖于制度性因素发挥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城市设计的必要条件。

二、产业规划缺位下的城市设计现状

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性化意识逐渐被融入现代城市设计理念中,有助于美化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提升城市景观艺术水平。然而从产业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设计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现分析如下:

1、城市设计中的利益博弈

利益博弈是城市设计中多元利益主体的“生存常态”。目前,城市设计的组织编制主体主要包括规划管理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各级政府及开发单位等,各部门分别代表不同的利益主体。省市行政主管部门重视把握全局、维护公众利益,区县政府更多关注地方经济发展,而开发单位则争取自身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利益冲突容易使公共利益受到侵犯,背离城市设计的初衷。且规划管理部门对于城市设计的管理理念各有不同,管理方式差异性强,管理水平参差,也使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中面临挑战。

2、城市设计导则缺乏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空间形态的和谐性与整体性,以及在更广泛、复杂的地域空间和经济布局中实现城市的合理规划。城市设计的内容、形式与深度各有不同,在多种审美中选择适宜该城市的标准,如何在产业规划的引导下将城市设计成果具体应用到城市设计中即为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具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是目前我国城市设计编制中的薄弱环节,并无成熟的经验方法可借鉴。

3、城市设计成果难以变现

我国多数城市设计仍停留在形态设计层面,重视描绘终极蓝图,对城市发展的过程性、动态性及城市设计的产业政策引导作用未引起足够关注。现阶段城市设计的成果通常是感性的,在将其纳入规划设计要点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经验对城市设计的成果进行“翻译”。在实际操作中城市设计变为修建性详细规划替代品的境况屡见不鲜,并且因为缺乏对开发条件的深入研究,使设计成果最终停留在纸面上。城市设计成果看似丰富多彩,在实际应用中却流于无形。

三、城市设计应以产业规划为导向

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基本关系决定了产业规划和城市设计矛盾而又共生的关系。城市设计应以产业规划为导向,以合理的产业布局带动城市经济增长,营造城市最佳投资环境与宜居环境,吸引要素集聚,打造城市品牌,优化配置城市资源,通过城市设计环节达到城市效益的最大化。

1、产业导向下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主要针对城市整体建设空间的设计。在进行城市设计时,要对城市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现状空间格局、环境生态评价、文化、人口分布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要对城市中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情况进行整理,并对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情况以及城市中的产业与驱动经济的整合方式进行构思,以确保城市设计的实施具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另外,须重点关注城市重要规划与设计案例的研究,将规划与设计成果与城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优缺点及对城市发展的正负影响,使后续规划设计与前期的规划有效衔接,并集中修正前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利益和谐配置的城市设计

多元的利益群体参与城市设计过程,而利益主体的动机、目标及相互关系的差异决定了现实的分配关系。城市设计关注城市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本身即为公众共同享有的资源。因此,公众参与应作为实施城市设计过程的重要步骤。政府秉持中立的立场,无论是城市宏观发展目标的拟定,市域城市设计、分区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或是地块城市设计,以及城市设计的编制、审批、调整和实施逐个阶段,公众都有权参与其中。如此,才能真正使得利益的均衡配置成为城市设计空间配置的主旨内容。

城市发展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而无论城市设计抑或城市规划都只是城市建设的开端。城市设计若不能根据特定的城市环境、产业状况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相应调整,会为城市发展带来阻碍。而相反,若城市设计能够贴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市空间利益及产业发展利益进行合理配置,必将提高城市自身价值与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健.产业理念对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3(02)

[2]关丽阳.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及规划设计的关系[J].建筑设计管理. 2011(04)

[3]张.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初探[D].天津大学.2011

[4]冯婕.我国城市设计的公众参与研究[J].城市建筑. 2011(02)

作者简介: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篇2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小城镇建设;小城镇规划工作研究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gradually accelerate the pace of.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not only conducive to advance a city to change a course in our country, but also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But along with the urban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development from single to multiple, unpredictable factors increase, so the town planning methods and ideas put forward a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Keywords: the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small towns; small tow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上连城市,下连农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小城镇在城镇化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小城镇具有承上启下的传导作用

基层政权和文化教育设施也多建在小城镇,小城镇成乡头城尾,传递大中城市向农村的辐射,城市与农村之间物质与信息的交换,都离不开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贫穷与富裕的结合部,是商品集散地,人才流动所。

2、小城镇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素质与农村的文明程度,都需要小城镇作为辐射媒介,需要小城镇向周边的农民提供直观的“样板”。通过小城镇的示范带动,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小城镇具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功能

小城镇能够引导农民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发展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

4、小城镇具有扩大内需的功能

小城镇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过剩农业人口的城镇化转移并提高其收入保障下的消费购买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此外,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改善、文教卫等事业的发展,也必然能够拉动内需的大幅增长。

一、小城镇规划中应把握的原则

1、人性化原则

“以人为本” 是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首要原则。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到镇区居民和周围村庄的农民们各方面的需要,针对老城区中显现出的各种弊病,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全面的人性化的规划设计。

2、文化特色原则

“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 “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 而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新区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考察、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生态原则

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二、小城镇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形成完整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体系。目前,不少地方在进行小城镇建设时缺乏重点,对城镇布局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并没有开展相应的规划工作,而是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造成了很多小城镇在产业结构、平面布局和建筑风格设计上相互雷同,以至于出现了“千镇一面”的现象。二是很多地方的在进行小城镇建设时缺乏详细的修建规划和控制性规划,使建设工作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这样一来,像容积率、绿化率等技术指标就难以控制和落实。另外,不少地方的总体规划已经编制了很多年但没有进行及时的修改,对建设工作的指导作用也因此大打折扣。

2、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对于小城镇建设中的规划工作,国家并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收费标准,因此,大多数时候都要以城市规划的收费标准作为参考,这不仅给规划单位的收费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更给一些单位的恶意降价提供了方便,使规划设计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如果不能尽快建立相关的制度和标准,不仅会严重影响小城镇建设规划队伍的发展,也会打消规划设计单位和人员参与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的积极性,给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质量的提升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3、规划管理工作不到位。虽然不少地方有设有规划管理机构,但是其中大部分存在管理人员较少,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等问题,少数地区甚至是由其他部门的人兼职,根本不具备最基本的管理能力,无法有效完成量大面广任务重的规划管理工作。

4、规划理念落后、基础设施不足。由于受资金、观念和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少地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水平较低,诸如供水、供暖、排水、道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很多地方出现了“新房加土路”、“有路无排水”等现象。另外,还有不少地方仍然走不出“沿路走廊式”的建筑布局和“二层小楼”的传统观念,这样就难以形成高档次的住宅区,严重阻碍了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总体提升。

5、缺乏环保意识。不少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缺乏环保意识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概念,以至于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自然资源开发过度,缺乏必要的生态设施和污染物处理设施等情况,使城镇的生态和生活环境急剧恶化。例如,南宁市周边的不少小城镇由于没有建立污水处理厂,而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污染;由于缺少垃圾处理厂,而将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料随意堆放,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对于这类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势必会使小城镇居民面临“开着宝马,喝着污水”的尴尬局面。

三、对于如何完善小城镇规划工作几点建议

1、小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空间的塑造

传统的小城镇除街道空间外,往往缺乏良好的公共空间。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小城镇的重要公共建筑空间、 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及河流绿地等公共性空间的营造。

(1)城市设计要结合建筑功能、用地性质以及人流活动规律来形成不同功能和不同性质的小城镇公共活动空间,如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交通空间及自然风光地带等,从而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活动方式的需要。

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要结合主要的公建如活动中心和商业建筑等布置;交通空间要结合居民的出行方式、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小城镇的布局特征进行布置;自然景观空间的塑造要结合河流、山体、林地等自然景观因素,同时考虑园林绿地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建立小城镇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

(2)要丰富小城镇的空间层次,空间层次的丰富不仅要建立不同功能和性质的公共空间,而且要建立不同规模的相同性质的空间。如绿地的建设要分类别,按照服务不同地域范围来确定,按照镇区、片区来设定;如广场建设要考虑不同功能组成,交通集散、休闲娱乐、集会活动等不同内容。

2、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1)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强化地域文化特征,把历史文化因素融入到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之中,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村落布局、居民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等,使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得以延续,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 如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等进行重点保护;

(2)要处理好特色保护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等的关系,使特色保护和各项用地布局、社会环境效益相结合;

(3)由于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还要反映当代城镇生活,创造出既具有浓厚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小城镇风格。

3、突出文化内涵,彰显历史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是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城镇新区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考察、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4、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

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小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 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

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伴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的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验。城镇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主要表现在:企业、 商业、居住等功能区划分不明显;城镇绿化体系不完整,公共绿地面积日益减少, 园林景观设计更是匮乏;污水、雨水等地下管网缺乏科学统一规划等等。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提高城镇的形象和品位, 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加速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5、大力发展小城镇颇具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

目前,国内对小城镇旅游产业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在一个初步探索阶段,关于小城镇旅游产业的概念,学术界也没有确切的定论。但是,一般都认为小城镇旅游产业只是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种现象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小城镇旅游产业形成发展因素的重要性。

“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内各产业部门、各地区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和经济活动的各环节的构成及其相互比例关系。”小城镇旅游资源吸引力,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山水景观:一般都是自然形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地域资源。

(2)民居宗祠:其特点是建筑以宗祠、书院为主,在一个小城镇中形成古民居群,充分挖掘出古镇的文化内涵,从而吸引游客。

(3)民族民俗:突出体现小城镇地方民族风俗特色,特别是民族风貌、风情、 习俗等特色,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地方小城镇旅游的吸引力。

(4)地方物产:开展具有特色的小城镇生态物产,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品同,展示小城镇田园农业的纯天然食品等。

通过以上的规划与建设措施的实施,从而形成颇具乡土文化特色和吸引力的现代小城镇工业、居住和旅游完整产业链,走生态发展之路,促使现代小城镇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因此,规划设计者们应本着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扎实工作、深入研究、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城镇规划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丽华;小城镇规划[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8

[2]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小城镇规划及相关技术标准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篇3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生态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1 生态城市内涵与特点

生态城市是一个从根本上要求城市的生活环境、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到自然环境统筹考虑的复杂系统,从而做到物质、信息以及能量的有效使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营造稳定、和谐、文明的氛围,同时保证社会、生态以及经济的高度和谐发展。

生态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与传统城市相比,概括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作为转换系统,能够保证高效益运行。生态城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型,从塔底到塔尖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在投入产出的转换过程中,生态城市能够实现投入少、产出多,并且废弃物排泄量少。

2)作为流转系统,能够保证高效率运转。生态城市借助于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保证物质、信息、人才、能源的快速流通和运转,为确保各种流动的有序进行创造和提供必要条件,同时降低生态污染和经济损耗。

3)在规划方面生态城市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生态城市不仅追求生活环境的优美宜人,更加重视整体协调发展;不仅重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更加重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会为发展而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4)环境质量指标高。环境质量指标包括管理水平、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各种污染等环境质量指标日渐国际化,严格标准考核环境质量。同时为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须高效管理城市人口、劳动保障、资源分配、基础设施建设等。

5)生态城市中各要素之间关系和谐。生态城市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以和谐为指导思想,重点强调自然融于城市,人回归大自然,最重要的一点是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现代化社会。生态城市规划就是人为地去创造一个适合人们生存发展的环境,充满了人文气息,建设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的基础作用,保护生态环境,继而提高和完善生态环境,通过人为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

2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是将生态观念融入规划设计理念中,在设计创作中体现出来生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主要的目的就是发挥好自然生态的循环再生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开展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以环境为本,坚持生态优先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以环境为本,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自然环境本身的基础作用,尽量维持城市原有地理环境,在此基础上保护和延续生态建设。环境的质量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生态城市建设重在完善基础生态景观的设计,完善生态功能,提高整体生态效益。

2)将自然融入城市,坚持布局合理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将自然融入城市,坚持合理布局的原则,遵循自然生态平衡原则、生态循环再生规律,在追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注重节能、降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等要素以及长期发展计划,力求做到布局合理。

3)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在追求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在城市建设活动中遵循自然生态平衡、循环再生以及自我调节规律,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亦然,遵循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原则。坚持用生态理念处理环境、能源、废弃物等问题。

4)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合理产业链

建设生态产业链,引导产业向倒金字塔型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出发,积极实现转变,由高能耗向高科技为主的支柱产业发展,以重点项目带动现代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产业等绿色、低能耗产业的发展。

5)贯彻生态理念,营造和谐环境

革新旧的发展观念,贯彻执行生态新理念,建立生态建设保障体系,包括低碳经济、新能源开发、新节能方式推广、低碳技术研发、减排低耗等内容。在全社会加大生态和谐宣传力度,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以及低碳生活理念,营造生态和谐环境,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发展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传播。

3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规划指标体系

3.1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

在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时,应该将低碳经济与生态优先运用到其中,建设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全新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合理的进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生态环境规划、人口容量规划、绿化系统规划、建筑、交通规划等。

1)自然生态环境规划设计

自然生态环境规划设计首先遵循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将人工环境融入自然环境,合为一体,继而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利于减少自然灾害,节约建设投资,同时对改善生存环境,调节气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内部保留原有河流、湖、塘等,并开挖部分人工河道,保留原有河岸,并且一定要做好绿化措施。

2)人口容量规划设计

生态城市人口容量规划设计需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人均耗水量指标法、人均粮食指标法等方法来确定最佳人口容量。随着近年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人口大量涌进城市,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对城市用地、能源使用以及城市用水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现在由于二氧化碳排放过量,臭氧层遭到破坏,局部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原来越严重,而人口数量的激增,碳排量必将增大,因此要合理的进行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设计。在进行城市人口容量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结合国内外先验经验,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综合分析城市空间布局、交通体系以及基础设施等对产业以及人口碳排放量的影响,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土地分配方式以及交通发展模式等,最大化的降低碳排放 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态城市发展综合考虑人口因素,合理布置人口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规划最优人口容量。

3)城市绿化系统规划设计

城市绿化系统规划设计可结合城市景观设计进行,绿色植物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营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的优美宜人环境。城市绿化规划设计可采用公园绿地、街道绿化、湖泊、河道绿化等,在结合城郊防风林、防护林,农田等共同规划,构建绿化系统模式,同时要求合理配置植物,从植物特性、间距大小、高度搭配等因素综合分析,推广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将城市与森林结合起来,建设生态健康城市。

4)建筑、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生态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主要结合当地城市的气候、地理、地质条件等,合理分配建筑空间布局。在建材选用上严格按照要求选用无污染、安全可靠的绿色建材,综合运用各种低碳建筑技术,包括屋顶、门窗节能技术、照明节能技术等先进的节能技术,尽可能利用地热、太阳能等新能源,同时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

交通系统规划设计要涵盖能源供给、交通工具以及道路建设。将交通工具逐渐转移到低碳、节能的新型交通工具上,例如在各个城市正在普及使用的电动公交车。引进先进的能够处理大型交通工具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技术,解决交通污染。在能源使用上,研发新能源代替石油,或者采用低污染能源代替汽油、柴油等,例如目前小型车采用天然气代替汽油作为燃料。同时还可根据城市交通状况以及能源结构,对交通行业征收碳税。在全社会提倡出门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还城市一点空间。在道路建设上,采用功能重构的道路布局模式。

3.2 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顺利完成需要构建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明确规划设计开展的原则,以及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等。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需要从三个方面即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来研究探讨,城市人口布局、建筑格局、交通系统、能源供应、建设用地等提出详细的量化要求;并且在指标体系中明确给出城市形态、发展模式以及城市构架,以及贯彻绿色消费、低碳经济、资源的循环重复利用等理念。城市规划指标体系重要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以及生态环境发展指标。

1)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主要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结构、能耗、水耗、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信息技术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等,它是以速度、效益以及结构为重点,加快物流、信息流以及人才的高效快速流转。

2)社会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主要有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预期寿命、城市人口密度、人均住房面积、人均用水、电量、科教投入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高等教育入学率、研究经费的比重,以及消防、突发公共事件、地震等自然地质灾害、交通安全等。社会发展指标体现了以人为本,重点改善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以及居民生活质量。

3)生态环境发展指标。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绿地覆盖率、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水质指标达标率、生活污水再处理率、工业用水处理率及再利用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等。生态环境发展指标将重点放在低碳排放、环境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保护性开发上,力求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系统,从而达到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标。

4 结束语

生态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需要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为基础,创造优美宜人的良好生态环境,同时这也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中之重。通过探讨生态城市的内涵以及特点,分析研究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须严格遵循的原则、以及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明确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将生态环境、低碳经济等理念严格充分的贯彻下去,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为人类、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杨荣金,舒俭民等.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2] 王鸿维.关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探析[J].科技资讯,2011.

[3] 叶军.浅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建材发展导向,2010.

[4] 梁学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探讨[J].中华民居,2011.

[5] 叶伟成.新时期下如何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建材发展导向,2010.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篇4

关键词: 生态城市;城市规划;设计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which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Under the backgroud of the global response to climate warming, the concepts of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cities and eco-city are gradually been accepted. Therefore,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s the first step in building a low-carbon, eco-city.

Key words: eco-city; urban plan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积累和传播的中心,也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激增,资源的锐减,使得生态失衡,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质量正在不断的下降,城市生态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程度,在严峻的客观事实面前,人们必须重新分析和评判当今国内大多数城市正在奉行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己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强烈呼唤。为使城市能够成为人类有效利用资源及能量的绿色家园, 使城市环境得以改善并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应运而生。

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 以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 结合生态学的原理、 方法, 应用规划科学、 系统科学的手段, 去辨识、 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 确定最佳生态位, 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 环境规划、 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 政策和计划, 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 以生态学、 环境学、 城市学、 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 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 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发展方向, 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 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 环境协调发展、 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 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 资源、 环境问题, 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既与城市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和环境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又有一定的区别。城市规划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和城市产业及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合理设计等,也可以说主要是城市物质空间与建筑景观的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强调规划区域内水、大气、 土壤等生态环境的保护、管育、 修复和重建, 主要涉及区域环境污染、 土地退化、水土流失、 水源涵养、 城市绿化等方面。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则强调运用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在对规划区域社会、经济、 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上, 提出城市社会、经济建设、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目标的总体规划。

二、合理的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 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文化、 城市形象、 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 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 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 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 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 河、 湖、 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 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 融生态环境、 城市文化、 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 提高生态效益、 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 完善生态功能, 提高其生态效益、 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 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 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高起点、高标准、 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 同时努力发展旅游、 教育、 医疗、 物流、 文化、 信息、 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 设计、孵化中心, 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 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 提高生态经济在 GDP 中的比重。

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 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 ① 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 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 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②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 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 化学污染、 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 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③ 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 生活垃圾。④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 推广屋顶绿化、 垂直绿化、 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 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

三、城市生态规划设计途径

描绘城市发展蓝图是城市规划的基本职能。 只有将生态融入到城市规划的各个技术环节和实施层面, 从理论依据、 技术方法和实施途径上为城市规划提供指导, 才能够协调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之间得矛盾,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篇5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内涵

生态城市规划是指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将人、自然、社会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利用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对城市进行协调规划,从而为人们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生态城市的规划是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结合城市当地的自然风貌、地理环境等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生态城市的规划是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护环境为基础,全面的促进城市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时,要对城市进行全方位分析、整理,明确城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从空间、时间、意识出发,设计一套既可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又能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划方案。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综合考虑城市规划的各种因素。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针对的并非是城市某方面,而是城市整体条件,比如人文,地理、自然因素等,必须全面综合的考虑,这样设计出来的效果才能真正符合城市发展要求,有些非常优秀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并不适合所有的城市,所以设计人员还是应该根据每个城市的具体综合情况来考察,这样才能更符合城市发展特色以及人文文化。

2、把握节能原则。这是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不仅要做到节能,还要做到无污染。生态城市设计其最终的目标就是希望城市居民能够生活在不被污染的环境中,而如果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没有意到这个问题,那么,生态城市也只是句空话,要想做到这点,首先就要保证适应的材料节能无污染,然后再利用先进的设计理念来规划城市,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做到节能与无污染。

3、使用先进的技术,城市规划要想真正的达到生态,需要很多的先进技术,没有先进技术做保障,生态城市建设很难实。现在众多技术中,有种生态处理技术比较重要,因为这种生态处理技术的主要功能就是处理生活中城市居民产生的垃圾以及各种排泄物,我们知道垃圾是影响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就能够早日实现。

4、增加绿化面积。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方法就是增加绿化面积,尤其多种植一些绿色植被,因为绿色植被不仅可以进行化合作用,如果设计合理,还使城市每个季节都能有不同的景象,这也树立了城市的外在形象最大程度的利用原有的生态环境基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并不是完全否定原有的城市规划,尤其有些城市规划设计相比较而言就比较优秀,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不仅能够节省人量的设计材料,减少设计成本,而且也不需要对城市进行全方位的改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不会产生很大影响。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方法

生态城市设计规划要协调好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关系网,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循环再生能力越强,各行业的共生关系越发达,则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就越协调。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是保证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基础,在进行生态城市设计规划时,要从时间、空间、意识等三个方面进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将时间序列、时间限度、时间定为统一规划,科学的对时间关系进行控制:在规划过程中,要注重生态区分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分,确保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在城市规划方案中要用超前的思维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形态、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只有控制好时间、空间、意识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生态城市设计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1、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

2、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礼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而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人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各国乃至于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巾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

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实际案例

鲁尔地区曾是德国的重工业基地,自然空间和城市空间的规划布局当时仅仅考虑工业生产的需求。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各城市发展内耗严重、功能重复、相关性差。1999年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通过举办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尔公园”来推动鲁尔地区生态和经济改造。

1、规划构思

“埃姆舍尔公园”把整个鲁尔工业区17个城市连成了整体,作为整个鲁尔工业区的公共绿地长廊,规划的指导思想从生态角度出发,将800km2用地和17个城市250万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空间通过埃姆舍尔公园联系在一起。

共计17个城市共同参与了这项规划。区域规划的概念框架包含7个专题:埃姆舍尔景观公园、埃姆舍尔系统生态改建、河道空间作为体验空间、工业时代的文物建筑作为历史见证、“在公园中工作”、住宅改建和现代化一体化的城市发展、为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提供新内容。继续维持居住和工业混合的现状。在专题1中通过七条绿化带为该区增加自然景观。专题2中埃姆舍尔河生态改建,城市网络以公共空间和绿化景观为节点而形成,有的工业废弃区进行功能转换,以此构建丰富而极具趣味性的游憩空间。

2、分析

区域中的城市合作日趋频繁而密切,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城市边界弱化,规划不再局限于单个城市。生态城市规划也是如此,生态的网络型城市系统应运而生。它通过规划、建设一些交通区位良好的点来减少区域中城市之间的交通流量、提高交通效率;基础设施的区域规划也对于降低能耗、减少建设材料意义重大。此外它注重形成景观网络,为居民活动提供优质空间载体的同时,恢复并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埃姆舍尔公园是生态网络城市结构的经典案例,它是对既有城市景观以及城市之间的环境的再组织。在单体建筑层面的各种生态技术已日趋成熟和完善,但必须与城市及区域层面的生态规划相结合才能应对生态危机。城市发展日趋成熟,新区建设量逐步减少,因而既有人居住环境结构的生态化改造将成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结束语

总言之,在建设生态城市工作中,不仅要保证城市快速发展,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生态化理念的角度进行城市设计规划,能实现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因此,在进行城市设计规划时,要坚持生态城市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汤明朵.生态设计理念在城市规划实施阶段的落实[J].价值工程.2012(25):125-126.

[2]杨建军.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要点分析[J].江西建材,2014(03):141-142.

[3]何明胜.生态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2(23):169-170.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岭南观光果园;规划设计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做出的战略部署,因此,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已把它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而岭南观光果园建设是集果品生产与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绿色产业,立足于果品生产,运用园林设计理论进行园区规划布局,开辟旅游发展新领域,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果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最终实现果品生产与旅游业共同发展的目标,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但如何更好的认识岭南果树以及对岭南观光果园合理规划设计,这是本文探讨的话题。

1 关于观光果园的概述

1.1 国内外发展概况

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就开始关注观光果业,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断提高果业生产,大力开发果业旅游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观光果园;如美国主要在苹果、葡萄、西瓜 、蓝莓的成熟季节,招揽游客观看果园景色,休闲旅游;法国巴黎城郊建有许多以葡萄为主的观光果园,专供游客观光休闲、品果品味;日本也属于较早研究观光农业的国家,形成了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等观光园类型,如日本的葡萄公园,将园区景观的观赏、采摘及摄影等融为一体进行观光活动;我国的观光果园70年代始创于台湾。台湾的观光果园具经济、游憩、教育等多功能,现台湾观光果园已遍布全岛,分布广、种类多、功能综合;如台南有芒果、草莓、梅等,高雄有香蕉、荔枝、龙眼等,台东县有番荔枝、香橙等,台中有葡萄等不同的观光果园。国内的观光果园于80年代后期,形成以民俗旅游、文化、农家乐及高新农业示范园等模式,不少地方已形成了杨梅节、柑橘节、桃花节、批把节等丰富多彩的时令节气活动,并与地域文化、果文化和商贸紧密结合,推动果业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它的发展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都市与农村和谐的历史进程。

1.2 岭南地区发展观光果园的意义

观光果园是绿色果品生产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特色产业,能开辟旅游发展新领域,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它是以果品生产为基础,运用园林设计理论进行园区规划布局,展示果树“春花秋实”的季相景观,集果品生产、休闲旅游、科普示范、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生态观光果园,可有效的将岭南果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经济资源;但不同区域有不同特色果树和效益,每个种又有不同品种,它们可构出异质性斑块和层次错落的立体景观与生态果园,既展示了独特区域景点,又是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是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山川秀异,地貌多变,生态参错。原产的果树种类繁多,如荔枝、龙眼、香蕉、橄榄等等,数不胜数,发展岭南观光果园,无论是从经济或社会效益,还是生态效益的角度,都远超出常规农业,其经济效益高出常规农业的数倍,其社会与生态效益则无可比拟,产生了“三赢”效益;它的建设在农业发展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

2 岭南果树的种类与特征

2.1 岭南果树的种类

岭南果树种类丰富:据统计,我国原产和新引进的热带、亚热带果树隶属51科125属275种(含变种);树形较好,易于在岭南园林中使用的部分树种有:如椰子、槟榔、波罗蜜、荔枝、龙眼、柑橘、杨桃、枇杷、人心果、面包树、莲雾、番石榴、杨梅、香蕉、萍婆、蛋黄果、红毛丹、橄榄、甜橙、番木瓜、蒲桃、黄皮、第伦桃、无花果、神秘果、文丁果、石榴、芒果、油梨、桃、柚佛手、西番莲等,其树型各异,从草本、藤本、灌木到乔木都有,而且许多形态优美,非常适合为园林观赏树种;在定植布局时可根据果树不同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按照观光果园规划原则进行有机配置,将会给园区增色添彩。

2.2 岭南果树的特性

岭南果树具有良好的观赏特性,有的叶片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各异,合理配置,可组成不同景观效果,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如在外观上千姿百态的油梨、菠萝蜜、莲雾、金酸枣、第伦桃、面包树等较大乔木,树冠大叶片宽,孤植和群植均可;酸豆、西印度樱桃、巴西红果等为灌木,叶小纤巧;星苹果叶背棕色,在绿叶丛中非常显眼;蛋黄果、人利果、樱桃叶色嫩绿,清爽宜人;金酸枣秋季叶色满树金黄,为较好的赏叶树种;油梨、芒果等嫩叶呈红色,菠萝蜜、澳洲坚果、人心果叶色浓绿,给人以生机之感。在风味上各具特色:如莲雾果形如小铃铛,果实清脆爽口,成熟时犹如风铃挂满枝头;菠萝蜜挂果期长,口感浓郁独特;百香果、文丁果、金酸枣、番荔枝、番石榴、芒果等具独特香味;它们均可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和景观特色。

2.3 岭南果树的文化

岭南果树种类繁多,具文化意境,如龙眼的名称源于其果实的形状,中国封建时代龙是皇帝的化身,曾供职于朝廷的园主,为感谢皇帝对其封官晋职,遍植龙眼,表达皇帝慧眼识人之意;又如枇杷,色黄如金,有“摘尽枇杷一树金”之说;木菠萝,因其果实在佛经中被视为“佛果”,其木材常用来制作佛寺里的菩萨、神兽等,果园或庭院种植了它,期望能增福添寿;岭南果树不仅具经济价值,还具绿化美化及防风固沙、绿色环保作用,更兼有“春季繁花似锦,芳香四溢;夏季绿荫匝地,遮荫送凉;秋季硕果累累、叶色万紫千红;冬季枝干婆娑、耐人寻味”的观赏效果,古诗中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等,还有的果树具景观意境:如香蕉具宁静幽香;椰子具姿态优雅;槟榔与橄榄具挺拔俊秀;枇杷具黄澄清香,石榴具婀娜秀姿等等,这都是对岭南果树特有观赏价值和神韵的写照;也是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田园意境之美。

3 岭南观光果园总体规划要点

3.1 园区总体规划

在“绿色生产、生态文化、农游合一”的主题下,按照整体规划、分段实施,循序渐进的思路,首先对园区及周围社会及自然条件分析和目标定位,以及对果园与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品种选择、景观意向与效果等进行总体规划;其次按片区性质进行设计:a.生产区规划,处于园区的中心地带,可分为生产区、示范区、栽培区等;b.观光区规划:为游览观光娱乐区,供游客参与游憩活动,并有配套的服务设施;c.物流区规划:既可作为服务管理区,也可形成果品展示交易物流的场所,可展示现代高新观光果园景观的魅力。

3.2 生产性用地规划

观光果园是以果树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需要在绿色生产、生态文化的原则下规划生产性用地,充分利用园区土地资源,可把园地划分若干个大区和小班,进行景观分区与布局,其面积大小依地形地势和功能需要而定,主要生产区一般分成岭南特色水果生产区、岭南有机水果示范区、岭南名特优果树栽培区、果树苗圃区等生产性用地,既保持多品种的生产,又能丰富观光景点,充分利用园区土地资源,丰富园区观光景点,实现园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

3.3 非生产用地规划

作为观光果园,在规划生产性用地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非生产性用地的综合规划,如根据建园规模大小、地形地势和整个园区布局,以及旅游观光线路等需要,需规划设置休闲区、服务区、物流区、以及交通运输的主干道、机耕道、作业道和观光步道等用地,同时,对园区绿化隔离带、生态防护林、水体景观、节水灌溉等,都应纳入非生产性用地范围进行规划设计,以增强园区综合效益。

3.4 景观工程规划

园区建设还有许多景观工程,规划布局时要满足功能多元化的需求,如通过基础设施工程,解决道路与照明等工程;通过构建水系廊道工程,把孤立的水体和自然残余斑块联系起来;通过主干道绿化带工程,为孤立斑块间联系提供通道等,使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更融洽协调;通过节水灌溉工程,可营造喷灌、滴灌等景观;通过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荷池鱼塘、休闲绿地等工程,解决休闲娱乐项目;通过运用3S技术工程,为园区景观建设提供直接的数据服务;科学合理的进行景观规划,可突出园林景观艺术的意境效果,增强园区的观赏性与趣味性。

4 岭南观光果园种植规划要点

4.1 种植设计

在园区的种植规划方面,可根据园区分布与用途、地形与地貌、经营主体、数量与特色、种植方式等进行规划:如按照观光果园的分布划分为:观光果园群或孤立观光果园等,既有适宜纯果林片植,也有适宜搭配或孤植或丛植等;按照地形地貌划分为:山地观光果园、平原观光果园等;按照果树分类划分为:单一品种观光果园、多品种观光果园等;按照果园经营主体划分为:个体承包果园、集体经营果园等;按照观光果园特色来划分为:景区休闲型、科普示范型、综合观光型等,形成最佳种植观光效果。

4.2 立体设计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的不同区域,合理选择和配置适宜的果树品种,充分利用乔化、矮化、灌木、藤本、草本等果树的树形和高差,以及随季节和生长周期呈现不同的变化进行规划设计,以本地乡土品种为主,将观赏与生产相结合,特色果树与一般果树相结合,设计多层次的绿色复合空间,增加景观的层次感,使四季有花有果有景;配以草坪与地被等特色作物,创造新的景观基质,构成良好视觉景观,既增加果农收入,又使园区景观立体色彩丰富。

4.3 季相设计

果树生产具强烈的季节性,从长叶(下转第81页)(上接第67页)到落叶、从开花到结果,可构成具有时间序列的园林景观,而许多岭南果树的树形与枝叶、花朵与果实等色彩和形态丰富多彩,因此,规划时要因地制宜,设计多层次的特色园区,如可规划设置春景区、夏景区、秋景区和冬景区等,体现春花夏叶、秋果冬姿等季相景观,使四季有花有果有景;或根据果树生物特性、季节特征等进行季相设计,搭配适生的名优奇特新品种,选择上以花果俱优的果树品种为主,观赏果树为辅,或将不同花期的果树分片布局,或不同花色的果树混栽,延长赏花期,丰富季相效果。

4.4 文化设计

岭南观光果园作为观光休闲场所,可充分利用果树资源、地方名牌果品等推出系列活动,开发历史渊源、挖掘果树文化,结合名人名居名艺名产和民俗文化,开展水果产业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在果文化展区,将果树知识通过名言、典故、雕塑等主题,展示地区历史文化、名人轶事、民风民情;通过提供观赏游览、品赏选购,提升果业结构,增加果品附加值,将果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经济资源,将园区建成既能保护利用果树的特色区域,又能展示岭南果树的群体实用价值和观光价值。(收稿:2013-09-06)

参考文献:

[1] 王友军,浅谈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建设与发展[J];现代园艺;2011(13)

[2] 赵志刚等,生态型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J];北方园艺;2011(11)

[3] 杨定海等,观赏果树在岭南居住环境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8):64-66

[4] 李敏.深圳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 陈鑫辉.几种热带果树在闽东南园林应用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6,(4):189-191.

[6] 赵思东.观光果园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J].经济林研究,2006,24(3):45-47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篇7

旅游,这个从第一家旅行社出现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的行业,因为创意产业而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职业》专访旅游规划设计界知名本土企业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邀请副院长朱虹女士把脉旅游行业及新兴旅游规划领域的人才需求。

新的发展新的需求

目前,旅游行业受经济危机影响下滑比较明显。但朱虹女士认为这只是暂时的,从长期来看,旅游行业的发展仍然呈上升态势。因为人口和居民的闲暇时间、可支配收入、旅游需求,无论现在还是未来仍将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旅游开发体现了不同的旅游主题,对应不同层次的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有力地促进了旅游行业结构的优化和行业的发展。

行业的发展催生人才需求,但朱虹女士强调,必须注意到旅游需求个性化趋势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景点不再是景点景区的开发,更多的是土地的综合开发,娱乐、文化、生态环保这三大主题目前最受追捧,其中的旅游地产开发、文化主题高端会所、大型国际品牌入驻等工作,都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必须熟悉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旅游管理流程、旅游规划技术,最重要的是要善于把握国家经济发展趋势。而从整个旅游行业发展来看,随着国内一些大企业开始着手建立连锁旅游集团,还急需高端旅游管理人才和专业旅游投融资人才。

在谈及旅游行业带动的人才需求时,朱虹女士还特别介绍了旅游行业与相关行业的互相带动作用。从游客出发到抵达的全方位旅游服务囊括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直接相关的就有餐饮业、酒店业、旅行社和旅行交通、景点景区、度假区和娱乐场所以及零售商业,休闲娱乐业、广告会展业也同旅游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旅游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和互相促进,还会催生对相关各类人才的大量需求。”

旅游规划设计师走俏

作为本土知名的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大地风景麾下已经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本土旅游规划设计人才。但朱虹女士表示,这还远远不够,延揽高级旅游规划设计师将是大地风景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任务之一。旅游规划设计人才的炙手可热由此可见一斑。

旅游规划设计人才职业发展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旅游规划设计助理、旅游规划设计师、高级旅游规划设计师、旅游规划设计总监。目前,旅游规划设计人员薪资增长速度达到了每年10%~30%,入门薪资为年薪6万元上下(本土企业稍低)。朱虹女士介绍说,目前高级旅游规划设计师很难招聘,企业间的争夺已近白热化。

如此紧俏、高薪的职业,无疑会吸引不少人跃跃欲试。朱虹女士则说,做旅游规划设计师“看上去很美”,但要做好却并非易事。首先是专业背景,需要具备旅游管理、旅游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非科班出身者更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后,就应该多拿下几个职业资格证书,如注册城市规划师、经济师、房地产估价师、咨询工程师、景观设计师以及营销会展方面的证书,这些能有效提升旅游规划师的职业素养。其次是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这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要了解人心,了解游客,了解委托方,比他们多思考一步,并充分运用沟通协调能力影响团队成员,在向委托方汇报时作一场完美的“演出”,让他们欣然接受自己的想法。同时,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分歧、误解,必须磨练自己的神经,摆正心态。第三,阅历丰富。旅游规划设计“越老越吃香”,看得越多,阅历越广,知识结构比较全面,越容易成功。第四,善于把握机会,这对在中小旅游规划企业工作的从业者来说尤其重要。如果能抓住大项目并做好,就能在这个领域“一炮打响”,职业生涯和薪酬都会出现较大的上升。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篇8

关键词:资源特色型农业产业区;葡萄酒产业;城乡统筹

资源特色型农业产业区是农业产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随着农村经济的科技化和综合化发展趋势,该类地区成为农业产业综合发展中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其科学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重要意义,也成为农业现代化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

1概念与特征

1.1 概念解析

资源特色型农业产业区是指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气候和土壤等)适合某种具有较高价值的经济作物种植(如葡萄、茶叶、花卉等),且自然环境禀赋较高,景观风貌要素丰富,文化价值潜力大,区域位置毗邻城市的农业产业区。

1.2 农业产业区分类特征

根据农作物种植类别、空间分布特征、作用与功能可以将我国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区大致分为三个类别。

①基础性农产品种植区

一般粮食农作物种植为主,广泛分布于各个农业区,是我国农业的基本形式,与二、三产相对分离,与城市基本分离。

②示范性农业产业园区

主要职能在于引领区域农业的科技化发展,以所属农业区划范围内农作物为种植和研究对象,提供科研推广、技术集成、设施示范、教学培训等服务。位于城市边缘,依托城市的科技、配套设施,并吸引城市居民消费。

③资源特色型农业产业区

农作物地域选择性突出;经济价值较高,与二、三产关联紧密,适合综合利用;区域自然环境及景观风貌条件好,具备田园风貌特征;位于城乡结合地区,交通便利,可充分依托城市发展;能够形成独特的文化属性。

2 意义与价值

2.1 带动区域经济,促进协调发展

该类产业区一般采取综合性产业发展模式,单位面积农作物的收益及下游产业链各环节的经济效益较高,能够有效提升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2 提高农民收入,探索城乡统筹模式

资源特色型农业产业门类主要包括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的第一产业、以精深加工主导的第二产业和以休闲旅游主导的服务业。要求建立系统性、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农民在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中转变自身角色,并获取较高的收益和分红。

2.3 增强地域文化特征,提升城市知名度

基于自然条件的农耕文化和乡村文化能够展现出特质的文化差异,资源特色型农业产业区最有条件成为本土地域文化的代表,同时,文化的正外部效应也更加坚实的强化农业产业的集聚,还将为城市带来其他额外收益。

3 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探索

3.1 蓬莱市东部葡萄酒产业带的发展背景

蓬莱以八仙文化文明天下,如今葡萄酒文化成为了蓬莱另一个享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极适合酿酒葡萄的种植(图1)。规划区位于北纬37.5度线,北部紧邻渤海和黄海,与同纬度的法国波尔多梅多克、意大利托斯卡纳、美国纳帕山谷、智利卡萨布兰卡谷、澳大利亚布鲁萨山谷、南非开普敦共同被誉为世界七大葡萄酒海岸,拥有“阳光(SUN)、沙砾(SAND)、海洋(SEA)”的“3S”特质。葡萄酒产业带是全市唯一临海的葡萄酒产业发展区、近年来,大批葡萄酒企业期望进驻发展,并期望借助本地环境资源建造临海高级酒庄。

3.2 构建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产业发展模式

首先形成规模化的葡萄种植园区,并由企业科技人员指导农户种植,获得品质优异的葡萄原料;以此为基础,各个企业直接生产酒庄酒或酒厂酒。同时,在政策支持和规划指引下,各企业在具有最佳环境条件的地区建设一站式休闲度假酒庄,提供滨海葡萄酒文化休闲所需的服务,形成综合性的产业发展模式。

3.3 确立与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特征相契合的功能定位

产业带定位为:葡萄酒产业发展带,葡萄酒产业示范区;蓬莱市东部的门户区域、葡萄酒文化特色风貌区;以葡萄酒文化为主题,展现田园风光的滨海旅游度假区。核心功能为: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功能、以葡萄酒文化为主题的滨海旅游度假及休闲功能。

3.4 综合性场地分析在选址研究中的应用

规划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确定酿酒企业的用地选址,用地规模,布局结构等一些列问题,规划选址必须符合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重点对环境的严格保护和规模的控制(图2)。

研究方法归纳为:

① GIS场地分析

进行高程、坡度、坡向的全面研究,确定选择高程较高、坡度小于10%、坡向面海的区域进行建设,以在保证工程适宜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利用东北部的滨海景观和丘陵高点的视廊通畅。

②用地适宜性评价

确定山体、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河道冲沟、沿海防护林、沙滩、交通防护绿地、历史遗迹等为禁止建设区;确定一般农田、园地为限制建设区;确定村镇用地、已建设施用地为适宜建设区。可在适宜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内选址。

③景观要素综合评价

通过系统性的景观评价研究自然与人文景观分布现状;确定观赏滨海风情、田园景观、山地景观的最佳视点和视线通廊;并研究沿206国道形成的动态景观视线节点;综合各类景观分析形成四级评价体系,确定选址应位于一、二类景观区内。

④岸线利用评价

针对滨海岸线进行综合评估,在三个自然形成的海湾中,对沙滩、礁石、高地、海湾等不同条件的区域提出评价结论,在地势较低的沙滩岸线可布局亲海度假设施,在高地的礁石岸线可布局观海、观景的服务设施。

⑤用地总量控制

根据农产品总量推算工业产品的总量,进而估算用地需求总量。两个关系决定了葡萄酿酒的总体规模,即一亩葡萄种植地产出一吨葡萄,一吨葡萄大约酿一吨酒;规模适中的酒堡大约占地3公顷,所需葡萄种植面积约3000亩。

3.5 发掘核心文化价值、营造地域文化风情

滨海葡萄酒文化特色是规划的最大亮点,也是地区的核心价值所在。葡萄等经济作物赋予了资源特色型农业产业区天然存在的文化底蕴,这是区别于一般农业园区的最大特点(图3)。

①把握营造地域文化的基础要素

直接相关要素包括:气候、海岸、种植园景观、庄园、酒厂、文化展览设施等。间接相关的要素包括:丘陵山地景观、田园风貌、旅游度假酒店、各类度假休闲及文化活动等。

② 明晰文化方主导方向

依据本土作物的基础特征及文化特征,确定主导地域文化的发展方向及功能。规划确立了以海岸葡萄酒文化为地区主导方向,定位融合了地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核心特征,构建了主导文化特征的稀缺性和代表性。

③ 组织丰富的活动内容

策划了各类活动内容,包括酒庄体验、生产参观、举办各集会、工作学习、文化展览、文艺活动、趣味活动、康体健身等。

④ 空间设计的有力支撑

利用风貌规划、整体城市设计、详细城市设计等各类方法,以空间为载体,有机安排各类功能和活动,创造滨海度假休闲的圣地,营造滨海风情和田园风貌,为服务业提供优质的承载空间。

3.6 探索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新模式

① 从分散种植到规模化集体经营

综合产业模式客观上需要农业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耕作与管理,促进区域农业土地的流转和耕作模式的转变。存在三种土地利用模式,一是以农民土地使用权为基础,由企业派出技术人员给予指导,定期收购农产品;二是农民将土地以租赁的形式租给企业统一种植,企业可采取集约化、机械化的方式提高土地耕作效率,农民可通过在土地耕作获取劳动报酬,亦可获得土地租赁的收入;三是农民以土地为资本参与企业入股,农民在获得劳动报酬的同时可获得入股分红。

②从单纯从事农业生产到三个产业的全面参与

综合产业的发展和土地经营形式的变化,使农民可以积极参与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中,可以选择农业耕作,也可以作为企业工人参与生产,或作为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就业渠道大大拓宽。

③ 从普通农民身份到多种职业者的复合角色

在参与综合产业的过程中,农户身份发生较大转变,可身兼农民、股东、租赁者、工人等多种身份,成为复合型从业人员,从而在经济结构转变的基础上逐步转变农村社会结构。

3.7 建立满足实施管理诉求的控制指引体系

规划鉴法定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方法,结合地方管理体制和诉求,建立具有实效性的控制和指引体系。

① 阶段性实施策略

分近中远期指导酒堡的布局和建设,设置企业准入门槛,根据用地资源的差异性,设置企业品牌名录、资产投入规模、建设意向、建设水平等标准,确保将最优资源、重点景观和风貌节点的地区由最佳企业投资建设。

②总体空间控制指引

制定总体控制图则和控制导则,编制空间管制指引图则;划定总体用地分类;对重要景观视廊控制区、景观界面等要素实施控制。

③ 分地块图则控制及城市设计指引

以地块为单位编制分图图则,控制酒堡用地的各类指标,并对交通、景观、公共空间等要素实施图则和设计导则相结合的指引方式。

4结语

现实需求给城市规划工作者提出越来越多的挑战,各类问题导向的设计和研究任务也为规划工作者提供了创新的平台,资源特色型农业产业区规划设计便是其中之一,本规划融合了农业区规划、风貌规划、城市设计、旅游规划、选址研究、控规等多类型规划方法的综合运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该类地区的发展模式,对于探索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探索性。

参考文献:

[1] 卢济威.城市设计机制与创作实践 [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探索――以江苏省(泰州)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为例 [J].理想空间.no.23.

[3] 李世泰,魏清泉,李庆志,宋彦华.葡萄酒旅游开发研究――以烟台张裕葡萄酒旅游为例 [J].经济地理.2005(1)

注释:

上一篇:高血压的症状及预防范文 下一篇:妇产科个人述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