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8 04:18:50

教育规划重要性

教育规划重要性篇1

一年级是大学新生由高中生过渡到大学生角色转换的重要时期,也是四年大学生活的起点,所以此阶段的引导教育特别重要。教师要及时合理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在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教育的基础上去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他们在大学期间通过明确的学习生活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基石准备。 

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最早在西方悄然兴起,90年代才经由欧美国家传入中国。职业生涯规划结合时代特点既体现了个人对自身能力、爱好、特长、不足等主观条件的综合分析,又显示了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等客观条件对规划者的限制,所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越来越得到各大企业的热情关注,同时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获得认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应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发掘潜能、提炼优势,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能有清晰明确的认知。因此,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促使新生明确学习目的,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增强社会就业竞争力 

有人用鲁迅先生的四部作品来形容大学生的四年生活状态: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伤逝》;大四《朝花夕拾》。从中可以看出刚经历角色转变、初始离开父母羽翼的大学新生们要适应新的生存问题时心态是迷茫的、彷徨的,如果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学习目标、专业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内容的引导,有些新生往往会出现目标期限缺乏现象,开始沉迷网络游戏、陷入恋爱漩涡、出现心理抑郁等很多问题。为防止此类现象发生,学校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外,为新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重要途径之一。在配合学校其他工作基础上,由专业教师为新生导航,指导他们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统筹安排课内外社会实践和技能大赛,以积极的态度应付未来的大学生活和职场生活。同时从入学起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提前树立职业意识,充分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各项指标要求来调整和完善自身,通过在校期间四年的学习锻炼使其达到企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标准,提升就业竞争力。 

2塑造新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新生社会适应力 

改革开放30年,伴随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多种价值观念的冲突、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丰富等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也更活跃复杂,大学生在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还未完全养成的情况下看待事物和对待社会很容易表面化、片面化、理想化,多数缺乏正确的健康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较低,社会适应能力极差。这种状态下的大学生一旦走入社会就业,会给社会增加极大的负担。增强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力的关键就是让其在校期间先了解社会、明白社会,在工作过程中正面理解并逐步接受挫折与失败。这种能力锻炼的获取途径恰是专业理论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却正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能提供的。因此,让高校毕业生在成为大学新生期间就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自我认知、明确“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要做什么”等基本职业认知就能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前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力,教育他们在社会中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分析受挫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个人宝贵的人生经验,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力。 

3优化高校专业学科结构,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专业是高校和社会对接的桥梁,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检验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毕业生就业人数也水涨船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事实。因此,积极关注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市场人才需求,根据市场急需来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专业结构、进行新型人才培养是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责,针对大学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新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前景,认识专业发展方向,明确专业人才需求,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定位。让大一新生意识到学校是在为他们的未来而开展教育,可以从内心激发他们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成才,这有助于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转变学校学风,优化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品牌效应。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分析 

相对于国外高校来说,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相当薄弱。很多学校体现在仅仅设置了相应体系和制度,停留在对毕业生就业的一般理论指导、协议书的填写等初级常规工作上,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和配套的专业教师队伍,从而导致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困惑。 

1开展专业教育,使新生树立专业意识 

萨拍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认为大学时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很多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时非常盲目,只考虑是否热门、是否流行、家人或朋友是否从事过此类专业等外在因素,对专业的内涵与外延等很多硬性指标根本不了解,更无从谈论毕业规划。因此,新生入学后首先应及时召开专业介绍会,请专业教师讲解专业概况、学科特点、所学科目,介绍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及就业前景,让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全局掌握,培养专业兴趣,树立专业意识;其次,召开新老生专业座谈会,邀请本专业在校的高年级学生、优秀毕业生、行业典型单位相关人员参加与新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利用榜样的力量从专业学习、专业实践、工作经验、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为新生讲解,以便于新生结合自身特点确立具体的学习目标初步形成合理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2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使新生明确自我认识和定位 

很多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设为一门自主选修课。根据高校课程设置,选修课有很多模块且只在大一大二课程中开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喜好在众多模块中自由选择,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导致多数学生在校期间由于个人原因或其他因素不能接触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故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来看,高校应调整课程设置,在大一学年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通过给新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方法,教育大学生如何客观认识自我,指导学生如何去了解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劣势与不足,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从而分析得出自己职业生涯途径,正确平衡个人与社会的需要,给自己进行准确目标定位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3增设职业生涯规划专项辅导,帮助新生设置职业发展目标 

集中授课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指导教师按照课堂教学规律依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讲解,课堂效果反馈得出的结论也仅能反映多数学生的状态,而未能体现对目标缺乏型的个别学生的教育接受情况。鉴于上述情况,高校应在学生课余时间增设职业生涯规划专项辅导,通过筛选将“目标缺乏型”学生分批组成一个个小团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队系列训练,使他们在一个有支撑性的团体中接受教育,心理状态必将得到调整和改善。同时,也可以将那些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保持高度热情和关注,对自身职业发展目标极为关注的优进学生单独组编成队对其进行自我认识体验、周围环境的认识、生涯决策的实施、时间管理等方面内容的专项辅导,这种方法既弥补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堂内容深度不够和人数限制的不足,又能比较深入地训练学生,扩大学生的受益范围。 

4配备专门教师定期跟踪指导,督促新生规划职业目标管理 

因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阶段性特点,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指导大学生有计划、有层次地去实施,大一学年的自我探索,大二学年的职业生涯扩展,大三学年的职业范围选择,大四学年的职业职位决策,四个时期有机联系、相互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标是要采取切实行动,开展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也包括目标管理这一重点内容。大学生由于年龄因素缺少社会锻炼,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较弱,针对这一特点,高校应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配备专门教师对学生进行定期跟踪指导,激发学生动力,及时提醒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发现偏差及时调整,督促他们按照进度计划执行以便能有效实现目标。 

5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各项特色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办学宗旨、办学目的、思想精髓、师风师德的综合体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则承载着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四年,其过程是漫长的、效果是迟缓的,只有在学生毕业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且在有效时间内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一定成绩时才能最终体现大学期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著的成果。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以理论形式存在于校园中是单调的、乏味的,学生容易对其产生消极懈怠心理,因此要借助校园文化活动这个载体,校团委、校各大社团、学院分团委、院学生会等各级组织可以根据各自专业特征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简历制作大赛、面试技巧大赛、演讲比赛等各种竞技赛,形成浓厚的职业生涯规划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理论体系,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赵志川,陈香兰.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2]柳晓君.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J].高教论坛,2005(3). 

教育规划重要性篇2

【论文摘要】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构建与实施,是完善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体系的重要课题。应通过尝试构建统一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积极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设计、启动和重视大学各个年级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免费师范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效性。

一、建立统一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就是培养能立足基层、扎根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目前看来,在思想理论层面上,六所试点高校一直高度重视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但现阶段免费师范生培养仍处于教育探索期内,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国家应该组织专家,广泛论证,调查实证,建设统一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结束目前各试点高校各自探索难免有失偏颇的现象。统一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注重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结合,二是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对免费师范生进行四年连续的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要有教师教育特色,具有连续性,分年级开设,目的明确,定位分明。课程内容设置活泼多样,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趣味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为了尽早结束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的现状,应该将其课程纳入教育培养计划,安排一定的课时量和学分。增强实践环节,以平时考察取代考试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育教师职业意识,尽早进行合理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

二、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 各试点高校依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中的规定,为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提供二次选择的机会,就是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体现,有助于学生识别个人的职业抱负模式和职业价值标准。各试点高校要大力号召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锻炼机会,促使学生发现未来自己的优势所在,帮助他们认知自己的职业锚类型,究竟属于技术或功能锚型还是管理能力锚型,最终为免费师范生明确奋斗方向,建立自信心,从而有效地管理自我,造就富有个性、有核心竞争力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家服务。

三、重视大学各年级阶段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学业生涯是一个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性的短暂历程。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四年的学业生涯是由一个师范生再到教师角色转化的职前培养过程。在四年当中的每个年级阶段,免费师范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预期。依据国家、试点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免费师范生在各个年级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构建免费师范生各年级阶段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业、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对学校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构建免费师范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坚持“一个中心”即服务以促进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力为中心,注重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学业完成、道德精神、素质能力、教师职业发展教育的持续影响力,形成大学生乐观向上、自觉践行的良好精神状态。

在学校教育管理上,从免费师范生入学开始,就着手通过长期的大学校园文化的浸润、打造,用名师典型引领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的结合,二是学业规划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结合。在这两个结合的教育管理中,以教育思想引领为先导,以师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为核心,除了让学生塑造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努力形成学生较强的教师职业意识,培养较深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

教育规划重要性篇3

【论文关键词】免费师范生 职业规划 策略

【论文摘要】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构建与实施,是完善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体系的重要课题。应通过尝试构建统一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积极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设计、启动和重视大学各个年级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免费师范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效性。

一、建立统一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就是培养能立足基层、扎根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目前看来,在思想理论层面上,六所试点高校一直高度重视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但现阶段免费师范生培养仍处于教育探索期内,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国家应该组织专家,广泛论证,调查实证,建设统一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结束目前各试点高校各自探索难免有失偏颇的现象。统一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注重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结合,二是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对免费师范生进行四年连续的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要有教师教育特色,具有连续性,分年级开设,目的明确,定位分明。课程内容设置活泼多样,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趣味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为了尽早结束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的现状,应该将其课程纳入教育培养计划,安排一定的课时量和学分。增强实践环节,以平时考察取代考试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育教师职业意识,尽早进行合理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

二、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

免费师范生将来的工作对象就是个性不一、千差万别的学生,如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有效地教育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对每一个免费师范生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只有生动活泼、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面临一个用标准化的流程,创造个性化产品的两难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职业锚的认定,为培养有个性的教师服务。(1)积极倡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性格、能力倾向、气质类型、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测试和测评,帮助学生从个各方面重新认知自我,对自己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挖掘自身潜力,发挥优势。(2)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设计多种成长路径,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施恩职业锚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锚所在,每个锚型的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倾向和特点。每个人只有定位准确,才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与之相称的业绩,从而获得职业成就感。

各试点高校依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中的规定,为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提供二次选择的机会,就是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体现,有助于学生识别个人的职业抱负模式和职业价值标准。各试点高校要大力号召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锻炼机会,促使学生发现未来自己的优势所在,帮助他们认知自己的职业锚类型,究竟属于技术或功能锚型还是管理能力锚型,最终为免费师范生明确奋斗方向,建立自信心,从而有效地管理自我,造就富有个性、有核心竞争力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家服务。

三、重视大学各年级阶段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学业生涯是一个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性的短暂历程。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四年的学业生涯是由一个师范生再到教师角色转化的职前培养过程。在四年当中的每个年级阶段,免费师范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预期。依据国家、试点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免费师范生在各个年级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构建免费师范生各年级阶段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业、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对学校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构建免费师范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坚持“一个中心”即服务以促进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力为中心,注重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学业完成、道德精神、素质能力、教师职业发展教育的持续影响力,形成大学生乐观向上、自觉践行的良好精神状态。

在学校教育管理上,从免费师范生入学开始,就着手通过长期的大学校园文化的浸润、打造,用名师典型引领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的结合,二是学业规划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结合。在这两个结合的教育管理中,以教育思想引领为先导,以师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为核心,除了让学生塑造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努力形成学生较强的教师职业意识,培养较深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

教育规划重要性篇4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自身准确清晰认识的基础上,为自己设定合适的职业目标与发展计划,对职业生涯进行的持续而系统的规划的过程。要想做好职业规划,需要对自身能力专长和性格特点有清晰了解,需要对目前的就业状况有全面把握,还需要在对以上两点结合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与行动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做得好不好,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后乃至一生的发展。现在我国不少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为大学生讲授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与规划方法,但还未将其提升至一定高度,许多学校和老师都只是将其作为一门课程任务解决,没有看到它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巨大作用。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点

1.目标上的一致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从这一点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目标上的一致性,即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2.教育方式的一致性

现在的思想政治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不再是单纯地灌输,而是比较注重引导性,采取“教”和“导”相结合的方式。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教育也是重在引导,从认识自身开始,逐步认识职业,再让学生试着把自身特点和职业需求相结合,因此二者在教育方式上都非常重视引导性。

3.教育内容的共通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尤其注重对思想品德的培养。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也尤其强调一个“价值”问题,即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有他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这其中同样涉及“德”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内容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其共通性。

综上所述,在进行实际教育的时候,很有必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适时进行职业发展的引导,而在进行职业教育规划教育的同时,不忘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虽然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较之以前有了变化和发展,但还是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授热情不够的问题。其原因之一就是内容和方式的趣味性还有待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授内容和方式有很多,如可以通过测试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性格和潜质,还可以在角色扮演中增进对不同职业和环境的认识。总之,通过各种极具趣味性的活动完成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还能使学生在对职业的体验中明确对自己、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责任,从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者为主导,以灌输教育为主要方法,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疏导教育、典型示范教育、激励教育为主要手段[3]。虽然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是容易出现笼统施教、针对性不强的现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针对性极强,可以说每套职业发展计划都是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为其量身打造的。鉴于此,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得到的具体信息便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绝好切入点。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增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怎样切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直是学界重点研究也亟待解决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往往会用到一些具体案例,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并且留下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因此,采取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利用职业生涯教育规划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双层教育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完全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比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中讲到不同职业的划分时,可以通过对不同职业照片和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体会到职业的艰辛,从而产生尊重和关爱劳动者的情感。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讲到责任感时,可以从未来从事的职业这一点切入,通过让学生陈述职业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二)在社团活动中进行互助教育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特点便会逐步显露出来。社团成员可以在平时的相处中针对对方的特点提出职业发展的建议,同时互相交流对未来职业道路的想法,悉心听取别人给出的意见,并吸取别人的长处,做到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三)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巩固教育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活动,如模拟应聘现场,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联系企业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等等。通过与公司工作人员的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知识,明确工作需要的技能。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寒暑假进行实践调研活动并撰写实践报告,把老师讲述的内容落到实处。在参加实践活动后,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职业技能的加强,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教育规划重要性篇5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困境;出路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进行个人自我剖析,全面认识分析主客观因素,并在一定基础上形成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职业,积极参加培训和采取各种行动确保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实现。[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引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主客观条件等进行全面性测定、分析和总结,在进行积极研究的基础上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而积极奋斗,促进自我综合素质提升,以及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同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后的现实已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对薄弱,尤其是在一些基层高校中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还是处于一种空白状态,而一些骨干高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或者是进行了相关讲座,但是对大学生并没有形成足够的影响。在一些高校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保障机制构建方面也明显欠缺,现有的保障性制度并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从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情况来看,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进行,但是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指导是非常有限的,高校虽然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工作,但是对学生的个人目标以及职业发展性因素等并没有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不能为学生做到个体定制化的模式,不能充分展示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还没有形成全面认识,从学生角度而言,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也处于一种比较迷茫的状态,有的学生对职业生涯了解的不多,有的学生虽然有一定了解,但是不愿意面对就业困境。总的来说是因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度不高,所以造成了他们在就业中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困惑和茫然。而且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性和兴趣度都不高,明显缺乏职业方向感,同时也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评估,职业规划设计也严重脱离实际。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已经下发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文件,其中对高校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出了一定要求。[2]但是职业规划教育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被引入并没有能够引起足够关注,尤其是在教育目标定位、课程开发和师资配备等方面还不够完善。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缺失

我国高校就业制度改革以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3]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成了重要一环。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晚、底子薄,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近80%的高校还没有开设此类课程。一些高校尽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也仅以选修课形式出现,在授课过程中内容单调、缺乏深度,大多是对就业形势和求职因素进行分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一般情况下仅仅是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等浅层次的内容,没有能够在个性化职业生涯指导过程中提供深入透彻的服务。这就造成很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前景不乐观,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一项问卷显示,我国大学生长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62%的大学生对未来工作没有规划,有35%的大学生认为即使进行规划对自己的未来就业作用也不明显。

(二)职业规划教育缺乏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与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因此,它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非常高。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教师,基本上都不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按照教育部要求的1∶500的专业就业指导人员,就目前来看还有很多高校达不到这一标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确立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而高校缺乏专业性、职业化的职业规划教育教师,不光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还制约了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对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也具有明显的影响。[4]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实用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非常强调实践性的教育活动。而从目前来看,高校开设的课程与实践性联系并不紧密,没有能够把求职因素和职业发展因素相衔接,课程在开展过程中不能够体现创新性、科学性与针对性。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往往将其放置于第一课堂,并且以大课的形式呈现,根本不能够体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个性与特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一种照本宣科式的填鸭教学,不能对学生进行个体化辅导,更没有第二课堂的实践环节做支撑,不能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情况形成科学性和重要性理解,学生没有最基本的学习动力,就谈不上学习效果。

三、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出路

(一)强化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核心是促进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形成认知,并能够自觉地进行职业规划设计。[5]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首先要得到学校的重视,要在学校中建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同时要配备基本的师资队伍用以进行教育测评等。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要形成广泛的舆论性宣传,可以借以校园网、校园报纸、校园宣传和讲座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使得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更深入地了解,认识到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自觉地进行职业规划。

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从社会需要的复合性、创新性和科技性人才角度,促进职业规划体系的全面构建,同时也要注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知识,更要促进他们形成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使得他们对择业、就业形势和政策等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

相比西方国家,我国不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晚,并且在进行教育过程中没有能够形成完善的体系建设,同时也面临着理论准备不足,实践内容缺乏等问题。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形成全面指导作用,以课程学习、专题讨论、集体训练和个性化辅导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在理论上更容易接受,在实践上能够积极参与。此外,还要利用学校的实践教育环节,寒暑假实践机会,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成良好的管理。在课程开展过程中进行全程性的分组指导,也就是在大一促进学生适应生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大二让学生积极尝试,逐步涉及兼职和一些社会性活动。在大三进行职业性适应,撰写简历、求职信和进行职业调研等。在大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通过网络收集各种资料,以及逐步完成自己的角色转变。

在进行常规课程的帮助和指导之余,还需要建立起职业生涯规划的专门教育机构和咨询机构,主要目的是针对学生的专业性培训、咨询和服务等工作。由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为学生提供培训、咨询和服务等工作。在面对学生咨询的过程中需要以人为本,加强促进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活动,促进对学生职业生涯进行个性化、人本化服务。学校的咨询服务机构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要求、动机需求、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倾向等有针对性地对现有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

(三)建立高水准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水平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让教师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师资力量的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的是强化目前现有教师队伍,因为从高校角度看引入人才手续复杂,周期也比较长,所以应该本着积极培训、加强激励的方式来提升现有师资水平。与此同时也要加强针对教师专业性的培训,使得教育培训人员在具有职业规划教育知识同时,形成对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法学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且符合条件的可以获得资格认证,要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坚持走科学化、正规化和专家化路子。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尤其是可以用兼职和聘请方式让一些专家和学者,帮助大学生进行全面性职业规划。最后,在建设高素质职业规划教育队伍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政策性倾斜,特别是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促进并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保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性和渐进性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多元化地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还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更是要建立起一支高水准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 王莎佳,钱文彬.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兴起、

发展与挑战[J].教育与职业,2011,(8).

[2] 刘晓哲,何方.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

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3).

[3] 张继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艺术类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

规划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9).

[4] 冯卫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高招[J].教育与职

业,2012,(4).

[5] 王可可.职业生涯规划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结合[J].

教育规划重要性篇6

摘要:以作者从事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工作实践为基础,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入手,分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目前,高职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积极推进就业指导工作,从就业政策、信息收集等常规性指导向全程教育、分类指导方向转变,努力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确保与专业教育同部署、同教学、同推进,真正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学生的同时为他们就业和发展打开“成功之门”。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知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在进入高职校园后,往往会表现出奋斗目标不明确,不了解学习与未来职业的关系,学习没有动力的倾向,甚至很多学生沉迷于游戏等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造成学业荒废、蹉跎青春,严重影响了其一生的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滞后,造成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甚了解,缺乏学习动力却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势在必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高职学生了解职业类型、职业性质、职业构成要素、职业发展趋势以及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认知自我,准确定位,知道自己需要获取哪些能力来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利于他们根据社会需求信号和自身条件,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自觉地按照职业目标的要求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全面发展。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占据有利位置,高职学生必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不太清楚,对自身的职业取向不明确,他们不知道如何合理地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因而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在校时间来获取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造成自身职业能力差,这无疑加重了高职学生求职就业的压力。因此,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以就业、创业为主题,以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能够有效地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知自我,了解环境,做出与自身能力优势、兴趣爱好相匹配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帮助学生将职业生涯目标分解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使他们能够根据阶段性的目标要求,采取有效的步骤与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以及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和实践,挖掘潜在的能力,打造自身的能力结构,发挥职业生涯目标的指向性和激励性作用,不断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环境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原有的相对稳定的职业环境变得复杂多变。而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又带来高度不稳定的职业波动,高职学生若没有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不能根据职业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职业目标,保持职业生涯的连续性,进而可能被社会淘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取,除靠终身持续学习之外,主要还得靠职业准备期的大学阶段在知识、能力方面夯下的坚实基础。而能否在大学阶段拥有充分的职业准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学生是否拥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学会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现的正是“以生为本”,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本院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情况

本院从2006年起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就业指导计划,主要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大赛形势开展。通过四年多的实践,成效明显。在教育形式上,采用邀请专家讲座的课堂教学、互动交流以及就业指导、网络学习平台等相结合的形式,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立足实际,来对自己进行学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还通过开展学生“学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作品展评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学校2006级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毕业生,至2009年毕业时,其就业情况同未接受这方面教育的2005级毕业生2008年同期的就业情况相比,协议就业率高出8%,就业率上升了2.5%,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在求职择业中,毕业生的主动意识增强,对未来职业发展更为关注,求职择业更趋理性。

三、当前开展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缺失

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本就是作为一种形式而存在,而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严重缺乏,许多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停留在报告或文本里。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毕业生就业指导,以集体授课或讲座的方式,讲一些就业形势和求职技巧,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不到多大作用。因此,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都处于较低水平。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师资缺乏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新兴的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指导教师不仅需要熟悉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政策法规,还要具备与职业规划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科学测评手段。而当前高职院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的师资主要是由做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兼任的,很少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因学生工作及行政管理事务性工作多,他们很少有时间加强自身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提高。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过于偏重理论,资料和案例陈旧,与现实求职和职业发展过程的实际情况相脱节,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操作性、新颖性都有待加强。在教育形式上,过多地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在第一课堂,授课方式主要以讲座和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缺乏有针对性的个体辅导,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足,第二课堂和实践环节较薄弱,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四、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应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教学管理、师资配备、组织测评等工作。其次,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专家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强化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个人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根据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职业生涯理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理论,掌握择业基本理论、就业规律特点,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还要注重培养高职学生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执行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为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夯下坚实的基础。

2.构建科学课程体系,系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要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不仅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高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还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形成一个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习课程等在内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前瞻性的职业发展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择业竞争力。

3.利用现有各类资源,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

要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在现阶段,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首先,应充分挖掘校内现有的师资资源,挑选专业知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强培训,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师资队伍。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自己的专业化队伍建设,通过兼、聘的方式,聘请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开发的学者或专业人士来学校讲课、作报告。

4.抓牢职业生涯探索关键期,力促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

引导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进行准确定位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但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探索的关键时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高职学生科学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高职学生通向成功的第一步。随着职业环境的复杂多变,他们的职业目标也必然随之发展变化。因此,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掌握分析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和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使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徐献红.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经济师,2007,(8):117.

[2] 徐德明.加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8,(6):3.

教育规划重要性篇7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三个认识误区

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其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规划从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历程,它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规划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2。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在大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将就业教育列为大四学习的重点内容,且认为大四的就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规划者自身兴趣、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个动静结合、交替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旧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专业教师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得比较好,但要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大学期间”占15。9%,“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缺失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购买率低。据调查,社会上86%的人对职业规划有过了解,但仅有8%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服务,购买率仅为9。79%。其次,高校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关注更多的是“进口”和办学质量,对“出口”的关注却并不够,投入得也少,领导的不重视,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及其工作开展的环境。最后表现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国,家庭教育以灌输为主,以“严”著称。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环境。

二、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笔者认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笔者以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

(四)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要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这些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第三,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

2。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2)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生涯规划经历、过程、经验和教训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好的内容。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创业开发课程,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也得到了训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最后,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比如写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社会实践等。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①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②梁国胜、燕雁,《大学生就业遭遇职业生涯管理难题》,《中国教育报》

③刘建新等,《大学生生涯辅导》,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教育规划重要性篇8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近年来随着高校升学率的提高和普及,就业市场呈现大幅度饱和状态,大学生就业及职业规划教育问题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难题。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问题上存在巨大不足,尤其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影响了职业规划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有效融合,增强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缺失现状

(1)缺乏对职业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是检验大学生优秀程度的重要指标,但是如何规划和管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效率,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的。很多高校迫于近几年“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只在教学质量上引进人才,提高学校知名度,追求就业率和签约率的提升,在职业规划教育上并没有组织系统的课程和师资力量,导致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缺乏科学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很多教育方法都是沿用西方国家的职业规划指导,针对性不强,还未形成有效的规模和课程体系。主要表现在:其一,相关大学生职业规划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和薄弱,多引进西方理论但缺乏深入系统地消化吸收,且缺少针对实际专业的理论创新;其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机构建设不完善。目前很多高校中缺乏职业规划教育的专员、疏于完整的学科建设,单纯地把其安排为一门公共课,教育者更是疲于追求就业率而无法顾及职业规划教育;其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系统性和协调性较差,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借鉴不到位,不善于取长补短,各位所用。

(3)缺乏对职业规划教育的长期指导。我国全方位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氛围不浓厚,而且在职业规划教育上有阶段性缺失,没有系统性的教育。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是一个短期行为,需要帮助大学生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自觉提高职业竞争意识和职业就业素质,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因此在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作用,使得教育融会贯通于大学生职业走向的全程,发挥教育的时效性,指导大学生顺利走上各个就业岗位。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1)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发挥独特的引导功能,根据学生的各自特长,按照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要制定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的就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客观地认识自我、分析环境,有针对性地制订专业学习和能力素质提升计划,并积极参加各种相关的社会实践和学习培训,从而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人生道路,为将来顺利就业做必要的准备。

(2)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当代中国不同思想文化的融合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为满足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向现实的回归。把大学生职业规划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贴近学生、立足实际、适应形势。

(3)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人生的发展主要是通过职业发展来实现的,职业规划规划教育是长期的、动态的、多层面的。目前大学生中普遍缺乏职业目标,导致大学生活缺乏方向和动力,形成很多思想问题。这就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同时,做好思想引导,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如职业素养、法律道德、心理素质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化发展的过程,二者有效结合,使得教育目标更加明晰、具体。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主动性的激发。大学生职业规划归根到底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高校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激发大学生对于自身职业规划的主动性、调动其在这方面的积极性尤为重要。当前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在就业选择上往往对于工资水平和工作环境要求较高,而没有依据自身专业特色去合理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导致频频“落马”,因而丧失了对于正确择业的方向感与积极性。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通过思想灌输等方式端正大学生择业就业观,激发其主动学习职业规划教育,提高教育的效率。

(2)加强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机构,配备专门负责此模块的职业人员开展和统筹日常工作。根据不同年级段及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和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时常记录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职业测评报告,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自身的职业规划。其次,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授课上,应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掌握好课堂教育这个阵地。在课程安排上,应该注重系统完整的理论教育,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建立一支职业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的教育队伍,更好地实现两者的充分融合,发挥各自优势。此外,各高校应该针对本校专业特色和区域特点,开发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教材,丰富课堂趣味性,增加应用模块开发,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悟自身职业规划理念。总之,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应致力于建立完整且针对性较强的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更加灵活实效地开展课程教学。

(3)加强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都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因此,实践也是检验和锻炼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效性的立足点,同时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职业实习与训练、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就业形势调研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就业现状及职业规划必要性的认同感,进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进一步引导其做好更完善的职业规划。一方面,这些职业规划相关性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加校园活动的丰富性,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及素质;另一方面,这些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和优化的平台,加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潜移默化地帮助在校学生适应社会工作大环境,为将来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社会思想及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建勋.职业规划规划与管理[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任凤彩.大学生职业规划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3]赵敏.论大学生职业规划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康胜.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规划的有机结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

上一篇:电工常见问题范文 下一篇:文化产业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