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秋节古诗范文

时间:2023-12-05 16:31:10

儿童中秋节古诗

儿童中秋节古诗篇1

【论文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教学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儿童诗的教学,就要注重让儿童在诵读中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感受纯真而饱满的情感。 

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教学更是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儿童诗篇幅短小,诗中有优美的语言,贴切的比喻,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是最适合低段儿童的文学样式,也是训练儿童语言最好的启蒙教材。儿童能从儿童诗歌里获得精神的力量,获得内心对于美的体验和享受。儿童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肯定可以成为儿童内心的容器,可以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儿童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重烙印,带来一种节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年(1~2年级)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要“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可见,儿童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小学低段中发展儿童语言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让儿童多学习诗歌,已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共识。 

在儿童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诵读的作用,让儿童在诵读中去感悟。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儿童诗更是如此。反复诵读能让儿童理解语言,欣赏语言,品味诗歌语言的优美,促进语言积累和语感积淀,并能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体验。儿童诗的教学,就要注重让儿童在诵读中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感受纯真而饱满的情感。 

一、品味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不仅生动、凝练,而且具有极强的张力。儿童诗的语言优美、简洁、流畅、口语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儿童最易于模仿。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第166~167页中《四季的脚步》,这是一首歌颂四季的儿童诗,整首诗语言优美,节奏欢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极适合儿童诵读的诗作。诗分四节,分别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来临时的变化,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四季气候的特征,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中“丁冬、知了、刷刷、呼呼”等几个拟声词的运用,叠词“悄悄”的反复使用,以及每节末尾的押韵,使整首诗处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之中,诗的语言也具有了音乐美。一般而言,儿童诗比较符合古诗押韵的要求,用韵也比较严格,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诗中拟声词、叠词的运用,也能直接将客观世界的声音和节奏传达给儿童,拉近与儿童的距离,使儿童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二、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 

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的,他们把握对象、接受知识,往往是从具体的形象开始的,欣赏诗歌的时候,他们总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去领会诗中的意境。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儿童诗,总是致力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让孩子们在具体可感的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第46~47页中《听听,秋的声音》为例,对儿童而言,“秋”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把它具体化为“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等代表秋天典型特点的具体事物,就使抽象之物具体化了,从而吸引儿童往下读。当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以触摸的形象时,儿童诗歌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拉住了小读者。在这首诗中,诗人用“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等几个具体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秋天来临时世间万物的变化,流露出孩子们对秋的季节的独特感触。诗中通过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意象,化无形为有形,通过浅白的文字,像图书一样描绘出来,使本来抽象的“意”变成了具体的“象”。由此可见,一首好的儿童诗,总是要借助于具体的意象来诠释抽象的概念,使儿童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去领会诗中的意境。换言之,意象是儿童诗歌不可或缺的成分。 

三、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 

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融主客观于浑然一体,创造一种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把读者引进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论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儿童诗正是符合儿童心理,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教师的引领下漫步诗境中,借助具体意象去领悟丰富的诗意胜境,欣赏诗歌的独特魅力。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139~140页中《山城的雾》,这是一首意境优美奇幻的儿童诗,借助于多个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把一幅充满奇幻色彩的美丽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对美好大自然的关爱与向往。学习这首诗,关键是要体会它的意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大自然的奇幻美。抓住了意境,就抓住了诗作的灵魂,儿童阅读这样的儿童诗,不仅能够获得一种知识,而且能透过这种知识性的描述,窥见诗人的内心世界,并能感悟到另外一种深意。 

四、感受纯真而饱满的情感 

诗歌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情”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生命力的美感表现。因此,情感体验在诗歌的教学中是第一位的,在儿童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各种感观,引导他们积极体验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第23~25页中《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儿童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孩子们对雷锋叔叔的深切热爱。在孩子眼里,雷锋叔叔是爱心的源泉,是值得学习的好榜样,我们不禁为诗中流露出的朴素而亲切的情感所打动,爱心就像泉水一样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惬意,愉悦,幸福……儿童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爱的情感氛围之中。儿童诗因为有了情感,自然也就有了生命。由此可见,“情”是诗的根本,儿童诗必须缘情而发。 

总而言之,儿童诗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它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为初入学堂的儿童提供了学习语言的范例,它承载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通过儿童诗歌的教学,儿童的发音会更加准确,语汇更加丰富,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在儿童诗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撞击出学生的睿智火花。 

参考文献: 

[1]夏登高.试论诗歌教学中的审美赏析.小学语文教学,2006,(4).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周小芳.谈低年级儿童诗歌教学.新语文学习(小学教师版),2007,(1). 

儿童中秋节古诗篇2

读古诗词?那么如何拨动孩子诗词的心弦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1.营造氛围激诗心

1.1 诗意校园,诗意教室。我校开展了“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全校师生一起动手,给校园中的各种花草树木都制作了古诗词卡片,挂在枝叶间。课间,同学们三三两两一起边观赏花卉,边诵读古诗词,忙得不亦乐乎。很多教室也用学生的诗词书画作品装点,班级黑板报开辟了“古诗园地”,教室前面的黑板左上角设立了“诗词角”,作为抄写每周一诗的固定版面。孩子们徜徉在诗词的海洋,日日诵读经典。鲜活的诗词拨动了孩子的心弦。

1.2 诗画结合,诗乐配合。许多诗描绘的离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那么就可借用多媒体中鲜艳的色彩、典雅的音乐,把古诗中描绘的意境直接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形成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刺激,自然而然地吟诵起古诗来。

如我在古诗课堂尝试了一个游戏“赏画吟诗”。让孩子们像古代的诗人那样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吟诵古诗,这“风景”有些是写意的国画,有的是写实的照片,但却以强烈的画感引起孩子与诗人的共鸣。如几只引颈高歌的白鹅,孩子们快乐地吟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枝探出围墙的红杏,学生迫不及待地背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看到含苞欲放的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有些画面含意深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如当一幅明月图浮现在孩子们眼前,单纯活泼的孩子笑着说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感情丰富的内敛的孩子却吟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对比阅读激诗情。

我们按主题进行资源整合,把题材相同,立意不同的诗词放在一起学习,以题材为桥梁,带领学生对比体会。

2.1 四季篇――感受自然风光美。春夏秋冬,寒暑交替,在季节的交替中我们一起寻找,一起诵读:春天,在“杏花雨”“杨柳风”中欣赏百花的娇艳,领略诗词的美妙;夏天,伴着荷花从“接天莲叶无穷碧”到“留得残荷听雨声”,感受生命的轮回;秋天我们诵读杜牧的《山行》,沉浸在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中;冬天,走进雪的世界,体会“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这样,我们用生活验证经典诗词,唤醒了沉睡中的文字,还原了诗词美妙的意境;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诗意,感受着季节的变迁,他们不自觉中就会随口吟诵出一首首经典诗词来。传统诗词文化和孩子的生活编织在一起,融为一体,经典诗词就沉淀在孩子们的心里。

2.2 童年篇――感悟古诗里的童年。学生从《宿新市公店》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无比,从《小儿垂钓》感悟到了童年的富有趣味,从《村居》想象到了童年的无忧无虑,从《所见》感受到儿童的调皮可爱,从《池上》体会到儿童的天真无邪……此刻古诗里的童年激起了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一幅幅儿童嬉戏图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忘怀。

2.3 友情篇――品味友谊地久天长。《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四首诗都是写送别内容的,但表达的对离别的态度是不同的。放在一起诵读学习,学生能从字面上的意思比较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依依惜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淡淡忧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爽大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满怀。

此外,我们还可以按古诗中的爱国情怀、节日主题、风花雪月、山水风光等分门别类吟诵。

3.丰富活动激诗趣

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古诗词活动:

3.1 建立“古诗词银行”,开展古诗词晋级活动。学生每背会一首古诗,就可以存入自己的“古诗词银行 ”(即古诗文摘录本上),通过检查背诵,背会相应数目的古诗词,就可以晋升一级。

儿童中秋节古诗篇3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第一课时

同步练习

一、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iě

xiè

未解(

浑身解数(

解释(

解甲归田(

ɡònɡ

ɡōnɡ

供给(

供耕织(

提供(

供词(

二、比一比,再组词。

昼(

)耘(

)供(

)桑(

)傍(

查(

)坛(

)拱(

)嗓(

)榜(

三、给诗句中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

A、理解,懂得

B、分开

C、解除

傍(

A、临近

B、靠近

C、依靠,依附

阴(

A、暗

B、树荫

C、不光明的,诡诈的

四、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填空。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

)、(

)、(

)、(

)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

)中的一个场景。

五、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

,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

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指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①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②飞。

【注释】①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春秋皆可种植的农作物。②蛱蝶:蝴蝶。

1、诗的一、二句中,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初夏农村特有的景象?

2、诗的三、四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01课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第一课时

同步练习答案

一、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未解(jiě)

浑身解数(xiè)

解释(jiě)

解甲归田(xiè)

供给(ɡōnɡ )

供耕织(ɡònɡ)

提供(ɡōnɡ )

供词(ɡòn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多音字的区别和掌握情况。

二、比一比,再组词。

昼夜

耕耘

口供

桑树

傍晚

检查

花坛

拱桥

嗓音

榜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形近字的区别和掌握情况。

三、给诗句中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

B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古诗中的字词的意思的掌握情况。

四、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填空。

范成大

夏日生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这首古诗的整体理解情况。

五、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夜绩麻

童孙未解供耕织

桑阴

1、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

2、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

3、儿童学种瓜有两点意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作品中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向往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这首古诗的理解情况。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练习。

1、

梅子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2、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儿童中秋节古诗篇4

在我心中,童年的中秋,它特别好,因为那时心情特别之好。烟花之夜,在我们童心中烙下深厚的一幕。我们几个朋友,可亦为同伴吧,就去拜月台上拿翠烛去熔,最后插入一条丝说是为没电点亮用的。呵呵,童心不愧为童心。今夜,偶尔在深夜醒来观月,那是从来没发觉的惊喜。李白的《静夜思》不禁刷新过大脑,使我更加敬意于大唐诗歌。自己什么时候有他们的万分之一,那可谓兴慰。月,是李白对朋友的寄托。月,是现代人的古人的寄托,它流行千古,为文人墨客所题。它寄托对节日的兴奋之情,它寄托对古代的怀念之情。总之,它是感情的中转站。它用过当代的信息反射站。人类几千秋对天文地理的研究,那是必然解得破的,人类是伟大的,今天有幸看到,月亮上的景色,那是人类梦寐以求的。

今晚,看见月亮,让我对已逝去的童年的遥望,让我读懂文学的精华的练造。对久逝的童年中秋的向往,时光是世上最无情的,为什么要人类买不到呢?我快乐的童年,你的逝去,将接待着我走上社会大家庭,我儿时的嘻笑声,已成为永逝的片面,多么喜欢,多么向往。

今晚,月色很弥漫似乎没有一千多年前李白看到的月亮,它亿万人凝视过,思考过,历代的人,我何曾不看过。你是伟大的,永恒的,但人类未必是永恒的,你看过一幕幕悲壮的片面,但是你何曾记录下。

但是我赞赏你,月亮:

前朝历代谁不见

明月何曾被淡忘

弥漫迷古恋今人

相思成灾恨世俗

不见当年唐诗人

只见唐诗与赞月

世间本无华夏诗

只因唐诗之惟妙

儿童中秋节古诗篇5

关键词:古诗 教学 步骤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从这里可以看出,学习古诗的重要性。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记忆力较好的时期,学习一定数量的古诗,引导他们感受中华优秀文学遗产的精华,体会理解诗中的意境与哲理,这无论对学生学习,还是对传承中华文化,都是有益的。但是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主要靠语文课,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很有限,在文化传承的同时,如何有效、高效地让学生提升更多的语言知识积累和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目前古诗教学,问题很多:或者是方法单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淡薄;或者是教师独占课堂,讲解过多,诗味全无;或者诗意不懂,影响理解。那么,教学时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古诗不再头疼,让他们学会学习古诗,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体会到学习古诗之趣呢?笔者对古诗教学的方法和步骤做了分析和概括,发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

其实,细心分析古诗教学的目标,无非是下面几个方面: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粗略了解诗句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另外初中生还要学习一些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概况,体会诗歌意境。而落实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一项是古诗教学的重要方面,这要求老师必须了解学生如何参与古诗学习,老师应该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我们可以把以上目标简化为三个字:读、说、想。这三个字既是目标,又是方法和步骤。下面对其作具体说明。

一、读

熟读全诗是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古诗教学对读的要求都可以这样确定:读准生字读音,读出诗歌的节奏与停顿,再高的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上课之初,教师出示读的要求,提示古诗的一般节奏:七言诗一般的停顿是四三节拍,即前四个字是一个节拍,后三个字是一个节拍;五言诗则是二三节拍,既前两个字是一个节拍,后3个字是一个节拍。具体到一首古诗,教师还可以据意义另行提示停顿。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情况具体处理。生字教学这样做,方法得当,要求明确,估计在3-5分钟内读熟一首诗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成问题。

二、说

说是要求学生借助课本注释和老师的讲解能大体明确诗句的意思。出于押韵、平仄的需要,再加上古今语言习惯的不同,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而且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所以古诗中有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语言现象。有时一味按原诗的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且古诗语言简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词意与现代汉语词意迥然不同;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了困难,成为其望诗生“厌”的原因。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中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疏通诗句大意,教给他们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释词、顺句、连篇,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诗妙处。具体做法是: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理解诗句大意的学法具体概括为八个字:扩、留、补、换、调、嚼、猜、连。

1.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如《牧童》一诗中,把“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换成“铺天盖地”,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得茂盛,原野辽阔的意境。又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吹绿”之意。

2.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地名、人名、官职名、部分古代器物名保留不动。

3.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即在直译古诗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教师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古诗中的介词、助词往往省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省略了“于”。在使用“补”法时不要死板,要灵活运用,只要学生直译的内容与古诗原意基本相符就可以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4.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如把“舟”换成“船”,“还”换成“回”,“但”是“只”,“走”是“跑”;古物名换成现代词,如“鼎”换成“锅”。

5.调:词语顺序颠倒的要调整,直到意思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如孟浩然《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啼鸟”是“鸟啼”的倒置,这些字词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

6.嚼:诗中关键的、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品味。

7.猜: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中词语的含义。如《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理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卧”时,笔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躺”,有的说是“趴”,大家争论不休。于是,笔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躺”,也可解释为“趴”,两个意思都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天性。这对促进学生情感力、想象力、记忆力的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

8.连:将句中解释的各个词语连起来翻译。

对于学生难以理解或查不到意思的词,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应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去感知:时值深秋、草木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解释关键词。在教学中教师要解释关键字句,以字达词,以词通句,梳理句意,理解全文。

词意通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顺句。在顺句时,教师除了提醒学生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学生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讲,避免学生理解错误。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按字面意思当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但是众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轮,边关万年不变,“秦汉”之说由何而来?若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则迎刃而解,学生也会恍然大悟。

连篇。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说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诗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决不可停留表面,而应深入内里,究其实质。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中“儿童”天真好客,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而诗中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作者重踏故土,看到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而发的苍凉慨叹,笑中有泪。“明月何时照我还”不是质问回家的时间,而是感叹没有时间回家。因此古诗教学中,重要的是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只抓住一两个词语不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想

想是要求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诗中的音乐美。且有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使学生深刻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学生确定感情基调,然后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使全诗节奏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要学生了解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激情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炙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所以,在教古诗时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把省略的语气补充起来,这样,学生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

如何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开拓意境呢?可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这是因为古代诗歌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去创造诗中的形象,把诗中所写的景物,画在纸上,再让学生从画中去体会诗人的感情。例如,在教《山行》这首诗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朗读、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接着再指导学生朗读三、四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再在纸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画,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天是萧杀的季节,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清新又富有生气。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

了解历史背景也是体会诗歌主题的重要方法。有时候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是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诗人以及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说过,“知人论事”,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每一首诗都是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古诗的时代背景距现代很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很难做到细致、深入地了解,何况是不谙世事的中小学生?教学中教师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机械,而将有关作者写诗的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例如,笔者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汪伦这两个人,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诗人及其写作背景,也能直接引导学生对诗歌有大概的理解。学习杜牧的《江南春》时,教师结合最后一句讲解当时唐朝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佛教建筑的历史,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作者“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叹了。又如学习《七步诗》,只单纯地讲,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自己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残,学生会充满不解,兄弟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而如果教师在课前先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时,对曹植极为宠爱,几欲立为太子。而曹后,曹丕却当了皇帝,他怀恨在心想对付兄弟曹植,因此逼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然就杀了他。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首诗。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也不难体会到这首《七步诗》浸透着曹植满腔的悲愤与无奈,是其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和呐喊。

诗歌是富于情感的,朗读是体味诗歌的基础,也是学习方法之一。以上三个步骤必须以读为主线,学生要反复用不同的语气读,在读中解决生字,读中思考,读中感受,读中想象,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古诗,完成对古诗的学习。

儿童中秋节古诗篇6

[关键词] 金鸡奖 获奖影片 离愁情结 诗意表述

“离愁”是与某人、某事物分离时的所产生的一种思念和愁苦的心情。“情结”是指一种藏在人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中华民族是感性的民族,自古便有折柳相送,以表惜别怀远之意。在古老的中国朝代嬗变、世事沧桑的历史中,“离愁”这种感受和体验逐渐积淀成一种民族心理,即“离愁情结”。在古典诗词中,离愁情结为历代文人所吟咏,有时是对家国覆亡的喟叹,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时是对个人遭际的哀怨,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更多的则是充溢于亲人朋友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情别绪。除古典诗词外,离愁情结还在其它艺术形式中得到广泛的阐释,例如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艺术,就不仅延续了离别愁绪的情感内涵,还以影像语言将其进行了诗意的表述。

《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和《暖》是三部当年度在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奖中大放异彩的影片。三部中由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获1983年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其余两部分获1981年和2003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金鸡奖本着“学术、争鸣、民主”的方针,是国内最具权威的专业性评奖,历来十分注重影片的含金量,被视为中国电影界的晴雨表。三部影片能够荣膺奖项,足见其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和精深的艺术水平。

一、影片对离愁情结的诠释

《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和《暖》这三部影片在主题方面有一共同之处,即对离愁的诠释。《巴山夜雨》是我国著名导演吴永刚和吴贻弓联合执导的电影名片,其中,离愁情结表现在两个层面:

1、诗人秋石和爱妻柳姑的离别

进步诗人秋石在文革中被冠以“现行反革命”的头衔,遭到焚书、抄家和批斗,并被关押六年,在这期间,妻子苦苦等待他的归来,并生下他们的爱情结晶——女儿小娟子。分别六年间,诗人无时无刻不被离愁所折磨,他思念自己的妻子,影片通过多次闪回表现他对妻子的无限深情爱恋:岸边嬉戏、花丛撷英、神女之舞……。

2、秋石与反动政治、革命文艺的疏离

诗人在作品中无视极权政治,他热情地歌颂大自然,歌颂凡俗的快乐和纯真的爱情,如“浅浅月,淡淡星,浅淡星月明古今”、“神女夜夜来入梦,素手无力撩纱巾”……诗歌中所体现的真、善、美和虚妄、丑陋的“革命文艺”基调格格不入,终致因诗获罪。在影片中诗人始终沉静、忧郁,眼中流露出不被理解的苦楚和难以克制的愁思。

《城南旧事》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成书于50年代末,表现小女孩英子童年在旧北京生活的所见所闻。

秀贞的大学生丈夫从事革命活动被捕,女儿小桂子被当为私生子抛弃,她也疯了。英子得知她的女儿脖子上有一块胎记,而自己的小伙伴妞儿正是被养父母捡来有此特征的“小桂子”。英子将妞儿领到秀贞家,二人相认。秀贞欲寻找丈夫,带着女儿冒雨冲进茫茫的夜色中,从此在英子的视野中消失。

英子搬了新家,附近经常闹贼。有一次,她在荒草丛中玩耍结识了一个年轻人,知道他家境贫寒,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弟弟,还从他那里听到一些似懂非懂的话。后来,由于英子偶然将年轻人藏在荒草中的器物带出。巡警逮捕了贼,在英子惊诧的目光中,又一个朋友与她离别。

宋妈是英子家的佣人,靠当老妈子养活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可儿子病死,女儿也不知被不争气的丈夫卖往何处。在英子父亲病逝后,妈妈带着英子和弟弟离开了北京,而宋妈也在英子泪水涟涟的默默注视下,坐着毛驴回到穷苦的乡下去了。影片通过英子与秀贞及妞儿、英子与小偷、英子与宋妈的离别,来体现影片的总体基调——“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暖》为青年导演霍建起的力作。离愁情结既表述为暖对两个男人的无望等待,又呈现于男主人公井河对故乡的怀想和眷恋中。暖是村里最美的女孩,又有着黄莺般的嗓子,她渴望外面的世界,对爱情和人生有着美好的憧憬。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初见小武生,便心之所属,可等待的时光并不能兑现苍白的承诺,小武生一去无音。后来暖与井河两情相悦,可在荡秋千时从高空摔下,瘸了一条腿。井河考入大学后,毕业回来娶暖的誓言亦无花无果。暖痴痴的守望换来的是无尽的伤痛,真可谓“雕鞍不系门前柳,玉容寂寞见花羞”。井河这个离别十年的游子一朝返乡,在影片的开头便以略带感伤的旁白娓娓倾诉:“家乡没有太大的变化,我却已经成了外人。每条路还铺在原来的地方,仿佛在等我,等了十年,这让我心中感到有些惭愧,不知是因为离开得太久,还是来得有些匆忙。”这正是“走出家乡的人返回故乡时与故乡的心灵相碰撞,这种碰撞也许没有急风骤雨,但是一一浮现的往事总是带着淡淡的忧伤扑面而来”对故乡的离愁情愫。

 

二、影片对离愁情结的诗意表述

1、意象的选择

《巴山夜雨》的片名,来源于晚唐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此诗题作《夜雨寄内》,即写给妻子的诗《巴山夜雨》中夜雨意象起到了对离愁情结进行诗意抒发的作用。秋石在风雨之夜回忆柳姑戏水、游山时的美丽纯真,同承当、共患难时的情深意笃,然而在文化革命的政治大势中,“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美好期许终成“心灰烬。有发未全僧”的生死相隔。由此,夜雨中的离愁和哀悼更加浓重而凄楚。受到秋石高尚的人品和文品所感化,刘文英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这时,夜雨滂沱冲刷着激流中的航标灯,此景象不仅预示着“解差”结束了迷误思想,也预示着国家摆正了政治航向。雨霁天晴,阴霾散尽,祖国终将把曾经离弃的如秋石般有操守、有品格的知识分子重新拥入怀抱。

秋千在《暖》中出现多次。秋千古字为鞦韆,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上古时,祖先为了获取食物常常会借蔓生植物攀援,后秋千演变为妇女闺中之戏并藉以寄托离愁。在古典诗词中以秋千为题的作品颇多。如大文豪欧阳修作词《蝶恋花》,中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即写一位多情善感的佳人,她曾经和爱恋的人在秋千上欢乐嬉戏。而今春意阑珊,游冶的爱人仍音讯杳然,她含泪注视着落花飞过秋千,苦苦思念。

暖站在秋千上能够看到北京,看到天安门。渴望自己能被县剧团选上,渴望小武生和井河能履行诺言,渴望改变命运,获得爱情。然而一切的渴望终变为失望,终至绝望。秋千绳断致暖腿残,后嫁给自己不爱的哑巴。秋千既成为暖甜美回忆的寄托物,更成为她一生不幸和愁思的意象符《暖》剧的编剧秋实先生称:“秋千是一种假想的飞翔,它快要离开的时候,又有一种离不开的纠缠”。井河是渴望飞翔的。尽管他在秋千上只看到了稻草堆的尖,但他考上了大学,临行时的眷念。虽在十年时光的消磨中渐渐淡去,但井河内心回乡和居外的矛盾、诺言与背叛的纠缠始终不曾停止。这使他踏到故乡的道路时“心中感到有些惭愧”,不仅仅是对荡秋千的青春岁月、对一同荡秋千的暖、还有——对始终承载着秋千架的故土。于是,就有了片尾对暖的女儿丫的再一次承诺:“等你长大了,叔一定来接你去城里读书,叔一定会来接你的。”这与其说是对自己过往失信的补救,毋宁说是井河借以怀想故里的缕缕乡愁。

2、音乐的运用

《城南旧事》的主题音乐是著名学堂歌曲《骊歌》谱曲而成,由李叔同先生填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歌词配以令人感伤的旋律,以不同形式的变奏,结合剧情内容在片头、片中、片尾反复出现。英子在北京的童年生活中,结识的朋友一个个因不同的原因离她而去。“知交半零落”、“今宵别梦寒”凄清的琴声伴着纯净的童声合唱,将浓郁的思念和追忆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也将离愁的情感层层堆积,推向高潮。

《巴山夜雨》中秋石因身陷囹圄,从未见过已六岁的女儿小娟子。妻子将一首由他的诗歌谱成的童谣教会了女儿,小娟子唱着这首能够使父女相认的歌曲,在船舱之中寻找自己的父亲。闪回镜头中,久卧病榻的母亲一遍一遍教着女儿演唱,“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我的快乐和忧伤,爸爸妈妈给我一把小伞,让我在广阔的天地间飘荡、飘荡,小伞带着我飞翔、飞翔……”节奏是缓慢的四拍,包含无尽的思念和哀伤。父女初见时,小娟子在为秋石演唱时,同样是缓慢的节奏,在童声清唱的曲调里,幼小女孩丧失慈母的悲恸,无人怜惜的凄苦,均借助音乐使观众获得了感同身受的情绪体验。

3、意境的营造

女作家林海音说道:“我漫写北平,是为了我多么想念她,写一写我对那地方的情感,情感发泄在格子稿纸上,苦思的心情就会好些。”《城南旧事》片中运用许多景物来展示旧北平的风貌,同时营造意境,表述离情。二十年代的京华古都,灰砖、黄土构成了素朴但温暖的基调。椿树胡同、帘子胡同是英子曾经居住的地方,那里有她熟悉的景色和人物:井窝子缓缓流出清沥甘凉的井水,门头沟缓缓走来的背着煤炭的骆驼,街头穿梭的剃头挑担、引车卖浆的小贩……一切恬淡自然,呈现老北京的地域风情。在离英子家不远处。一段残败的围墙,一人多高的荒草,一棵百年伫立的枯树,一尊严穆危坐的雄狮更加重了往事消逝的惆怅和历史变迁的沧桑。影片结尾,父亲已化为台湾墓地的一方石碑,宋妈也将成为姐弟心中永远的记忆,随着英子乘坐的马车渐行渐远,长镜头下漫山遍野的红叶尽显萧瑟。蜿蜒的山路亦似乎漫漫无期。自此,人世永隔,一水相望,作者生离死别的伤怀和对家园故国的眷恋均在凄清的意境中化作的悠长的哀思,绵绵不绝。

儿童中秋节古诗篇7

一、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的语言美,主要是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有时一字一词都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精当确切,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一个“绿”字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是多么传神。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音乐美。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节奏划分各不相同,古诗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入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恃中有画”的名篇。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自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缥缈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教师必须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读诗作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2.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感受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牛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3.学生自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画出诗意。如杜甫的《绝句》一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学生只有在充分把握诗意的基础上,才能独立地画出奇的意境。

三、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种艺术境界。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韧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笞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儿童中秋节古诗篇8

一、吟咏赏读,咀嚼诗歌的音乐美

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讲音律、节奏。因此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和谐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妇幼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因此,古诗教学要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彻于教学诗中。起始阶段自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在深入体会了诗的丰富意蕴之后,让学生抑扬顿挫,反复吟咏,让学生把情感通过朗读的语调、语气以及停顿等读出来。如《静夜思》,以《思乡曲》和《静夜思》两支曲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与诗句的欣赏中构想意境,充分悟出声与情韵的和谐美。

二、拓展活动,再现诗意

在古诗教学中引入活动,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想象、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大有帮助。

1、画诗。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如教学“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句诗时,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无处寻”的蝴蝶呢?大家开动脑筋,展开想像。结果,有的学生画面上的蝴蝶隐约于金黄的菜花之中,有的干脆不画。理由也各有不同:有的说把蝴蝶画成淡黄色,和菜花就分辨不出来了;有的说画上儿童正拍着脑袋思考,“蝴蝶飞哪儿去了,怎么找到它呢?”虽然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已经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2、演诗。比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中诗人询问童子师傅的去处时,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像,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童子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焦急无奈,举目远眺的;有故作神秘,睨视微笑的……学生种种表现,再现了这篇古诗在他们头脑中的不同意境,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不同创意。

3、写诗。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对古诗进行改写或者仿写。例如,在学习《赠汪伦》后,我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回家后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

三、多元教学,渲染意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它需要老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例如四年级费老师执教的《江雪》,这首诗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渔翁孤独寂寞,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到位的,所以,引导学生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体会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愤世恨时且又不愿同流合污、孤独、高傲的感情,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也是本课教学的内容。然而,由于写作背景复杂,又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阅历、个性等方面的不足,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费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激起学生的心灵震荡。

四、品味赏玩,真切感悟

诗,源之于景,抒之于情。只有面对真真切切的自然环境,并让身心陶然其中,才会有牧童的天真和顽皮、小池的温柔与恬静、柳树的翠绿与妖娆、人与景的和谐与浪漫……知晓了诗的成因,倘若我们避开如诗如画的景色,实在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更是对诗人情怀的一种亵读。教师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读古诗,学古诗,让古诗融于生活。我的劳技课,学生总是快乐无比。拔草时,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吟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夏天,鲜红的五星花怒放,淡紫的牵牛花盛开,学生的创作灵感又来了,哼起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诗句来:“五星笑开颜,牵牛齐演练。迎我把水浇,共把校园扮。”秋天赏菊时,孩子们又会兴致勃勃地吟咏:“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冬天,百草枯萎,唯见寒梅。学生又乐滋滋地诵起自己创作的诗句:“寒风瑟瑟吹,花草凋零尽。腊梅独傲霜,我以梅为师。”我常让他们触景即吟,引导他们体验诗文的独特意境,让诗文回归于自然,实现自然环境下的多因素碰撞和融合。

上一篇:小时代种子范文 下一篇:开学的第一天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