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2 10:54:41

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篇1

关键词:学校管理 教育 管理 创造性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中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在对学校教育管理总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从"教学"和"管理"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

1、学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观念存在局限。管理观念的是管理工作的知道思想,人的所有行为都受到其观念的支配和影响,管理观念会通过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管理因素体现出来。所以管理工作变革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对管理观念进行改变。在进行传统的教学管理当中,管理者通常以管理制度的制定者自居,仅仅要求被管理者无条件的执行自己的管理制度和对应的命令。而没有给被管理者创造一个能够确保管理制度能够执行和达成的必要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来为被管理者创造条件。这样才能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依靠者,使得他们更加服从领导的管理。否则,将不能成为他们的贴心人,失去暗埋的支持和信任,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1.2 管理制度存在局限。制度是管理工作实施的重要依据,是实现对学校科学管理的重要规范和保证。一个学校的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传统性,它是随着学校教育历程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积淀。但是正是这些传统因素和积淀在一定程度上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管理过程中仅仅是注重制度,将制度的执行程序视作至高无上的工具,浪费了教师员工和学生的大量时间,效率低下;同时,在制度的规定和限制方面过于细碎,有时甚至对一言一行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工作的开展,学校教学氛围死气沉沉。

1.3 管理方法不尽科学。管理方法是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是管理者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工具。但是,当前的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考虑到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是"教育"和"管理"两方面工作的结合,仅仅偏于管理,而疏于教育。同时,传统的管理方法都是通过制定一套完善而严密的规章制度来对教师进行监督,尤其是从行政手段和方法上分别对被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而疏于管理中的教育方法,将给学生和教师工作价值带来影响,影响了他们学习效果和工作质量的提高,是一种不够科学的管理方法。

2、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教育"和"管理"

在学校这个育人的场所当中,学校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既要对承担着育人职责的教师进行管理,同时还应该通过做好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学习等方面的教育工作,教育和管理两者不可偏废。

2.1 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多种教育手段来解决被教育者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教育的方式来转变人的思想及认识,提高他们思想、学习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而新时期的教育工作重点在于"导"的方面,也就是说要通过"疏导、指导和引导"三种途径,采用非强制性的手段予以实现。例如,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时,除了要对学生提出诸如:尊重他人、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思想之外,还应该对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怎样做来进行细心地知道和告知,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观念的引导来使得学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念。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的原则才能够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意愿,远离假恶丑,最终达到道德建设的目的。

再者,进行教育时还应该以"情"作为行动的基础,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关爱体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讲,教育是一种对心灵进行耕耘的活动,是一项进行内心沟通的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学校的管理者应该通过饱满的热情,以及入情入理的方式才能够使得学生和教职员工理解并接受自己的管理工作,最终入脑入心,从思想上受到触动,从内心上支持和理解管理者的活动,最终达到管理的目的。

2.2 学校教育管理中的"管理"。从本质上来讲,管理工作就是利用对应的制度和规范来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最终使得被管理者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确保组织高效而有序的运行。与上面所述的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制度和规则是管理的前提,正所谓"无规矩难成方圆"。学校的管理制度,尤其是以学生为对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尤其应该以教育作为基础,坚持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学生管理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制度对学生来进行约束与控制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教育工作中所反对的,要在管理制度方面得到体现,对之加以约束和控制;而教育所倡导的,管理制度方面应该予以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在进行管理规则和制度的治理过程中,在学生的管理和参与过程中制定下来,这样才能体现出对应的民主性,在之后的实施过程中也不会存在过大的阻力。而且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一种教育,这样既契合了学生的需要,同时也无形之中得到了这方面的教育。

学校教育管理中的"教育"和"管理"既存在一定的区别,同时各自也存在着对应的侧重点,但是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做好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的成长及发展,确保学校整体的顺利、稳定运行。教育作为管理的基础,而管理作为教育的基本保障,两者针对学校的管理工作相辅相成。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疏与导、导与禁,以及耐心说服的方法,做到管中有教、教中有管,最终实现教育和管理的预期目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连亚恩. 浅谈学校教育管理者的"教育"与"管理"

[2] 贺澜涛. 浅析我国学校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教育管理篇2

 

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中国教育向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就应该逐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之后更加专业化的学习做好准备。在中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我认为也需要逐步引入一些职业化的管理方式,为学生在更高阶段的学习或者说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中学生教育管理基本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有了“情”这个因素在。那么很多小错都被“情”给敷衍过去。日积月累逐渐使得学生对这种教育管理套路了如指掌,起不到应有的成效。之后也可能导致我们的中学生进入社会后,对社会、单位的种种规则制度熟视无睹,满不在乎。从而造成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中学生的教育管理要尽早的引入职业化元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觉的去遵守规则,有担当、有自信、自觉努力。以下将谈谈如何在中学生管理中融入职业化管理。

 

一、制定职业化管理制度

 

所谓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即要求人们把社会或组织交代下来的岗位职责,专业地完成到最佳,准确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

 

中学生教育管理中比如各项活动的出勤、班级任务、寝室管理等也应该制定一些制度、并且应当标准化、规范化细化。制定的制度应该清楚明了容易执行,泛泛而谈的制度看似很好学生却不知要如何去执行,那么这样的制度也只是形同摆设,用来应付检查罢了,没有任何实效。只有清楚明了的制度,学生才能很好的执行。

 

二、以身作则、树立威望以提升教师领导力

 

所谓以身作则,是指教师要在价值观、制度规定、日常言行等方面做学生的表率,为学生树立坚持原则,按原则办事情的榜样。教师是班级的领导者,会制定一系列的校规班规。

 

当学生执行一段时间后,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安排,形成了高效的机制,成果有了,但效果不一定按照预期的体现。为什么?哪里出了问题?教师的做事方式出了问题。明明制度规定了的事情,有人不按制度去做,找教师协调,这时候教师利用作为管理者得身份,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把问题解决,而班干部看到老师已经发了话,也就不敢再提制度的事情。这是哪里出了问题了?是教师的榜样没有树立好,习惯了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原则办事情,导致上行下效,从而导致管理混乱,有制度不执行,学生得执行力就没有了。

 

学生会认为老师说一套做一套,说是要按章办事,规范制度,但是第一个打破制度的就是他。这会给学生一种印象,以后凡是不必认真,老师得安排都不认真对待。这就弱化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所以,教师的领导力提升从以身作则开始,清晰界定及坚守原则会逐步提升教师的领导力。

 

三、培养学生干部的执行力

 

近年来,“执行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越来越频繁,实际上所谓“执行力”就是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到目标的能力。

 

在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学生干部的作用已经越来越突显出来,如何能使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真正实现“桥梁”作用就更为重要。因此,对于学生干部来讲,执行力就是要做到清晰地领会教师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充分领会各项活动的目的、意识,并能将工作认真传达,按照某一程序顺利完成,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在学生干部培养的过程中引入“执行力”的概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干部走向社会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同时也是提升学校学生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细心关怀,营造爱的氛围来凝炼团队

 

首先教师要尊重、体谅学生,要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情感与情绪,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协调发展。多给予学生精神关怀,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懂得学生,从而也让学生走近自己,懂得自己。

 

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经常与学生沟通,要给学生一句暖心的话。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的平台,因为缺乏情感的交流与共鸣就不可能存在精神的共融与流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有着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教师不可能把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与见解强加给学生,而要在尊重学生对于生活理解的前提下,将学生视为“平等中的一员”。只有建立了这样的平等关系,教师成为精神关怀者才有可能。信任学生是教师对学生应有的态度。对学生的合理期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的进步。

 

当教师与学生距离拉近后,同样要把这种尊重、体谅、信任传递给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教育学生懂得同学之间是非常需要尊重、体谅、信任。能够相互尊重体谅信任,自然在班级中会形成一股凝聚的力量。创造出班级管理的新篇章。

 

教育管理篇3

关键词:初中 教学管理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05-01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对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研究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初中教育也不例外。初中教育管理涉及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物质资源、校园文化、学校品牌(或信誉)等各方面,本文主要谈以教学为中心的初中教育管理。当前对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的探讨,显得纷繁凌乱,各为一家,但教育管理的旨归,最终应该指向为了教育而管理,追求“管理的教育之道”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一、学校统筹安排,建章立制

国家、地区都会阶段性地修订现行法规、制度,以适应时展、社会进步,学校也如此。建章立制的目的,是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有法可依,实现以制度为准绳的管理。制度的建设,要贯彻国家制度、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建章立制要积极、稳妥,要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经过科学论证、充分协调、民主决策等必要程序,确保制度内容的合法性和程序的规范化,避免闭门造车,想当然地制定不科学、操作性不强的制度。制度的建立,应立足学校工作需要,结合师生发展特征,完善已有制度、制定新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三者并举,进一步完善适应学校办学需要的内部管理体系,推动制度建设的规范化、人性化、长效化。制度还应体现各部门、各管理领域间的协调关系,在教学、德育、安全、后勤、物资、校园文化等方面,分出主导和辅助功能,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以制度规范各级领导、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最终使学校在良好的制度规范和运行环境中,培育具有综合素质、懂规范、有制度意识的学生,这对他们进一步学习和走入社会、成为国家建设者,具有深远影响。

二、尊重个体差异,实行多维管理模式

学校进行教育管理时也应顾及人的个体差异,差异既包括管理者、教师,也包括学生和家长。因此,建立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领导负责制,交叉、互补地实现教育管理监督和有效执行,姑且将之称为“多维管理”模式:可由学校教学主管、教研组、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管理链条,最终落实在年级,实现年级负责;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学生(包括团委、学生会、学管会等)、家长组成,实行学生评教制和家长反馈、监督制。围绕教学的教育管理模式的推行,需要每个人及时参与,这在网络时代得到了可以实现的物质和技术保障。当然,个体间是有差异的,领导、教师有各自的管理风格和管理方式,学生有兴趣、爱好、专长和性情、心理素质。在教育管理中,应遵循个体差异,尊重人格,推行制度管理。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相互理解、关系和谐。

三、管理团队分工明确,体现信任

中学教育管理不仅有制度,还要发挥民主,体现信任。首先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明确分工,权责明晰。校领导要充分信任每一个管理人员,使他们以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投身教学管理。可操作的教育管理,需要与规章制度一致,一来使教育管理成员能有据可依,严格负责;二来规章制度也是进行自我约束的准绳。在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宏观教学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者还应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态势,及时了解,充分调查,掌握实际,争取有效解决,落实好细节工作。分工与信任,既反映教学管理的内在关系,也反映管理团队参与教学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初中的教学教育管理工作既规范化,又不断破解随着时代、社会等不断变化出现的难题,实现新常态,在稳定的管理中实现学校发展。

四、管理者应建立和谐的管理氛围

学校教育管理需依托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他们的行为和人格起着引导与表率作用,不仅学校各级领导应如此,广大教师的引领作用也是巨大的。校领导与教师首先是共同作为学校主体管理者。这个群体内部的关系不是直观的、简单的决策与执行关系,而应该是作为共同主体、管理者之间团结协作、民主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现和维系,还需加强信息沟通。信息有学校层面的制度、具体管理的信息等,有看似与教学无关,实则对教学影响巨大的生活、心理、情绪等方面的信息,用心才能得到交流,避免对教学产生不良影响。作为管理者,需是有心人。

五、创造良性竞争的环境

在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既是企业所需的,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必需的。良性教学管理氛围,是学校维持稳定、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实现优者重用,人尽其才,发挥优者的标杆典范作用。对后进教师,学校采取各种手段,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思路,使每个教师都能实现自主建构,自我发展。

当然,教育教学管理是综合的、复杂的,更是系统的,每一部分都是紧密结合、不可或缺的,但是,再好的条条框框,都不可能与问题一一对应,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人员需要有过人的胆识、魄力、预判能力,以人为本,灵活应变,才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教育管理篇4

关键词:教育“议会制”民主开放 多元化 优越性

弧ⅰ敖逃榛嶂?组织)”与“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议会制”是政体的一种形式,而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教育议会制(组织)”就是把“议会制”这一种特殊制度(形式)运用于我们教育管理中,并把它作为主要制度的组织。显然,它是教育管理学的一个部分。教育管理学是指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类教育事业和学校的领导与管理的科学,它主要包括各类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与速度,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能否成功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管理的机制与管理机关的工作状况。适当健全的教育体制与管理,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实行“教育议会制(组织)”原因、目的及其优越性

去年6月份,从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传来这样一条消息:100多名该校的贫困大学生由于交不起学费,而导致无法参加期末考试。起因竟是去年学校的校长做出一项决定:凡本校未交足学费者,一律不得进行正常注册,不得给予国家助学贷款。这一决定一经推出在当时就在学校里产生了很大反响。但苦于学校领导的压力,这些受害的贫困学生直到今年才把事情向有关部门进行反应。一件件类似事情的发生,追究其根源就是我国当今教育体制不完善,存在着很多弊端,尤其是缺乏开放型与民主性。我国当今的学校是由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主管,但由于学校数量较大,外加国家、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还有其它一系列的工作,很难或不可能“每分每刻”都能够全面的,及时的,有效的对每一所学校进行监督管理。他们也不可能对学校的任何一项决策都有所了解,特别是那种“小”的决策,于是往往造成决策虽“小”影响不“小”的后果。其次在我国当今积极发展教育的时候,国家对学校提供了一系列的照顾政策.而学校在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下又是独一无二的组织,所以学校的主管人员特别是高层领导者,往往会忽视教育主管部门的存在,凭借个人单边主义倾向,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如过分追求学校利益,而忽视了学生利益的存在。最后就象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那样,产生了贫困生交不起钱,就不给予国家贷款和不与注册,不与注册学生就得不到相应权利与利益(无法参加期考试),影响了读书的积极性。学生的正当权益由于校长单方面的个人主义决策而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由此可见,我们当今教育体制下,缺乏了能够及时对学校进行监督的正式组织,缺乏了一个能够制约学校领导者行为,维护学生正当权益,寻找学生与学校利益平衡点的正式组织,缺乏了一个沟通学校与社会,协调学校与社会矛盾的正式组织。而“教育议会制(组织)”它是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与学校并行,对学校办学重大事务进行咨询和审议的监督管理组织,它吸收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体和“多党合作”制的优点,结合现代的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使学校的办学策略、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符合社会和家庭的需要,具有鲜明的优越性。

1、成员的多元化

“教育议会制(组织)”不同与一般的“议事会”,它是由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形式,把各种多种专业背景的社会人组织起来,其成员具有多元化与多样性。如:有家长代表、社区代表、义工、法律界、医学界等。因此,“教育议会制(组织)”组成人员的多样化,可以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整合不同社会经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吸收更多不同经验、不同方法,使得我们的每一项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为学校管理和学生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2、优化思想

利用“教育议会制(组织)”的最重要的理由是为了取得集思广益的好处。“教育议会制(组织)”由不同的社会人组成。通过集体讨论与集体判断可以使各种不同知识、不同的判断力找到最佳融合点,避免由于单方面个人或学校内部管理组织的知识与经验所造成的错误。

3、协调互利

“教育议会制(组织)”以实现民主办学为目标,对学校内部人员或内部组织间的冲突,学校与学生冲突,学校与社会的冲突,以客观的角度与立场进行协调,有利于促进学校内外部门间的合作,保持学校稳定发展,能在学生利益和学校利益的矛盾中寻找平衡点,容易得到学生和学校的拥护。

4、公平公正

“教育议会制(组织)”做出的决策对学校内部的决定起着参考借鉴监督作用。通过“教育议会制(组织)”可以发挥集体决定的优点,避免个人高官的独断专横,单边主义和以权谋私等弊端,对其行为起了制约作用。

5、信息畅通

“教育议会制(组织)”对传递信息有非常大的作用。问题影响的各方面都能同时获得信息,都有同等的机会了解所接受的决策。可以把最新的综合信息进行整合,促进决策的与时俱进。

5、民主监督

“教育议会制(组织)”是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下放到各所学校,使其形式上看起来是学校内部成员,但实质上不受学校领导,使其拥有一定约束力,可以对学校内部组织(所作的决定)进行有效监督,对学校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事物矛盾进行协调,发挥“民主协商,参政议事”的职能,促进学校决定更加合理化与科学化,促进学生与学校的联系,加强双方的沟通,有利于更好实现“为学生服务”的方针!

以上我们通过从管理学角度分析了为什么要实行“教育议会制(组织)”,下面让我们从政治学角度来谈一谈。

实行“教育议会制(组织)”主要是实现民主办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民主是指在一定阶段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而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世界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实用主义哲学学派的代表人——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等观点,他指出“我们的社会生活正经历着一个彻底的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因此,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决定了我们教育管理要实现民主化。我们要从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教育体制改革,而“教育议会制(组织)”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保证。

三、“教育议会制(组织)”章程与原则

“教育议会制(组织)”原则是其组织原则和工作原则,是决策和办事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基本要求,也是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的方法论基础。它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教育议会制(组织)”怎样进行有效的管理问题,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式,新情况,新经验的需要。

“教育议会制(组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党和国家领导管理教育的方针政策为依据,根据教育规律和教育管理规律,制定出合适的原则。

1、民主集中制

所谓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它是国家机构最基本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也是“教育议会制(组织)”最基本的原则。它有利于充分发挥组织群众、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对学生负责的原则

所谓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就是一切“教育议会制(组织)”工作人员都是学生(群众)的公仆,是为保证学生(群众)正当利益工作的。

3、依法治校原则

所谓依法治校,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规律制定相关的规定,来维护“教育议会制(组织)”与学校的正常次序和稳定。它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学生根本利益,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推进民主办学。

4、系统原则

系统理论指由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因素组成,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有机整体。系统原则就是运用这种观点去分析问题,认识世界,把对象置于系统中来加以考虑的原则。

“教育议会制(组织)”是教育管理的一部分。所以制定“教育议会制(组织)”的规划,促进其结构完善,都必须运用系统原则。

5、高效原则

高效原则,是指在“教育议会制(组织)”中,合理地组织和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资源,从而取得较高的效率和效益。

四、“教育议会制(组织)” 方式方法(注意点)

实行“教育议会制(组织)”是对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方法(注意点)来使它发挥作用。

1、明确职能与范围

“教育议会制(组织)”职能主要是通过对学校的决定进行监督,对学校各种矛盾进行协调,对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提供建议和意见。

2、规模适当

一般规模人数控制在10人左右,不宜超过20人而言,既能够集思广益和容纳各种不同种类的社会人,又不会规模过大造成时间浪费和助长优柔寡断。

3、搞好参与者管理

加强与会者的选拔和配置,提高他们的素质,并进行科学安排,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使各种不同的社会人以最合理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

4、选好主席

担任“教育议会制(组织)”主席的人必须慎重选择,因为他肩负着“教育议会制(组织)”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任务。“教育议会制(组织)”的成就也取决于会议主席的领导才能。一个好的会议主席,可以使“教育议会制(组织)”避免很多浪费和缺点。因此原则上要求此人选为非学校内部管理者,并具备一定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和基本知识。

5、加强计划决策

计划是管理职能中的首要职能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职能,强调工作计划性,建立工作次序,提高工作的方向性、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6、加强实施

要变计划为行动,变设想为现实,重要的一环是要抓实施。强有力的措施才能使计划落实下去。实施计划时,要细水长流,持之以恒,切忌抓抓放放。

7、提高时间利用率

时间是管理要素之一,是管理效率高低的主要标志和尺度。“教育议会制(组织)”管理者要善于管理时间,合理控制使用时间,合理设计工作日,编排工作时间表和提高会议效率。

8、注重检查

“教育议会制(组织)“的主席及其它管理人员要有敏锐的反馈系统,检查工作关键在于发现实施效果与计划的差距,了解有关这个差距的信息,抓住问题的实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去解决问题。

9、搞好总结

检查是经常性的总结,总结是经常性检查的结果。做了工作就要总结,有了经验就要推广,既为组织(自己)积累经验,又为其他部门(人)提出参考。

五、小结

由于“教育议会制(组织)”是一个全新的议题,因此我们在写论文前对它的实用性在网上和周围的人群中也做了调查。结果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有93.13%的人觉得有必要进行这种改革,6.87%表示无所谓,而没有一个人觉得这种改革毫无必要。

当然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外加时间匆忙,对它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要更加全面了解它,充分发挥其的优越性,还要靠平时所有管理人的研究与探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我们全体管理人的努力,我们对“教育议会制(组织)”的了解会日益趋于完善,它也一定会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壮大,为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建设和民主办学做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①民主主义与教育 作者:杜威J.著 DeweyJ.著王承绪译 出版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

②明日之学校 合着作者:杜威约翰著 辅助作者:朱经农译 潘梓年译 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5

③哲学的改造 合着作者:杜威著 辅助作者:胡适译 唐擘黄译 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④教育学 作者:傅建明 出版社:广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⑤管理学:第四版 合着作者:罗宾斯S.P.著 RobbinsStephen P.著 辅助作者:黄卫伟译 出版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普伦蒂斯-霍尔]出版公司,1997

教育管理篇5

第一条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第四条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六条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第七条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第八条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第十条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十一条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第十二条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第十三条国家对发展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十四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

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

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

第十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

第十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报告教育工作和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情况,接受监督。

第二章教育基本制度

第十七条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八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第十九条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

第二十条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

第二十一条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

第二十二条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扫除文盲的教育工作。

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盲的教育。

第二十四条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第三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第二十五条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并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第二十六条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合格的教师;

(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第二十七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核、批准、注册或者备案手续。

第二十八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

(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三)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五)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六)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七)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八)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国家保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二十九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三)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六)依法接受监督。

第三十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举办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其所举办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必须由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并具备国家规定任职条件的公民担任,其任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一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兴办的校办产业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章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第三十二条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第三十三条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四条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三十五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第五章受教育者

第三十六条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三十七条国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

第三十八条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性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

第三十九条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为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

第四十条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本单位职工的学习和培训提供条件和便利。

第四十一条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

第四十二条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四十三条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四十四条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六章教育与社会

第四十五条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十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同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适当形式,支持学校的建设,参与学校管理。

第四十七条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学校组织的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和便利。

第四十八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

第四十九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有条件。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

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第五十条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应当对教师、学生实行优待,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提供便利。

广播、电视台(站)应当开设教育节目,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

第五十一条国家、社会建立和发展对未成人进行校外教育的设施。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相互配合,加强对未成人的校外教育工作。

第五十二条国家鼓励社会团体、社会文化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有益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

第七章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

第五十三条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办学经费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

第五十四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具体比例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

第五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第五十六条国务院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第五十七条税务机关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可以决定开征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专款专用。

农村乡统筹中的教育费附加,由乡人民政府组织收取,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代为管理或者由乡人民政府管理,用于本乡范围内乡、村两级教育事业。农村教育费附加在乡统筹中所占具体比例和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五十八条国家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和扶持学校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开展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兴办校办产业。

第五十九条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根据自愿、量力的原则,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集资办学,用于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危房改造和修缮、新建校舍,不得挪作他用。

第六十条国家鼓励境内、境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

第六十一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教育的捐赠,必须用于教育,不得挪用、克扣。

第六十二条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货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六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第六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必须把学校的基本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基本建设用地及所需物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优先、优惠政策。

第六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教科书及教学用图书资料的出版发行,对教学仪器、设备的生产和供应,对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的进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优先、优惠政策。

第六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卫星电视教育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优先安排,给予扶持。

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第八章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六十七条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六十八条中国境内公民出国留学、研究、进行学术交流或者任教,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十九条中国境外个人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并办理有关手续后,可以进入中国境内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研究、进行学术交流或者任教,其合法权益受国家保护。

第七十条中国对境外教育机构颁发的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的承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办理,或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七十一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的,由同级人民政府限期核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教育经费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的经费,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二条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七十三条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四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收取费用的,由政府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五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销;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六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学员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回招收的学员,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七条在招收学生工作中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回招收的人员;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八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九条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非法举办国家教育考试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十条违反本法规定,颁发学位证书、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责令收回或者予以没收;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颁发证书的资格。

第八十一条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章附则

第八十二条军事学校教育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本法的原则规定。

宗教学校教育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第八十三条境外的组织和个人在中国境内办学和合作办学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教育管理篇6

关键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改进

我国现行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在提高会计人员道德水平、业务素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以对改进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1教学内容应突出重点

财政部1998年颁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其他相关知识;其他相关法规制度。笔者认为,作为正式教育的补充形式,继续教育应该分阶段突出重点,在各阶段重点安排讲授会计人员当前最迫切需要的知识。继续教育属于在职培训,会计人员不可能抽出大量时间参加培训,所以培训时间一般只有3~5天甚至更短。要想在短短几天之内面面俱到,要求他们掌握各方面知识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人们对强制性学习往往带有抵触情绪,特别是对那些不能立即见成效的知识。所以,在规划各阶段的教学内容时,应重点安排某一方面知识的专题培训。

在现阶段,应重点安排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培训。我国自1992年实行“两则”、“两制”改革以来,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体系。这些准则和制度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关键在于它们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执行,关键在于会计人员能否扎实地掌握它们。据统计,我国只有47%左右的会计人员接受过中专以上的教育,很多人是“半路出家”或跟着师傅学的。很多人不了解准则和制度到底为何物,或者不知道有无新准则和制度颁布。而且,囿于自身的能力,他们很难通过自学真正理解准则和制度,特别是带有原则导向性质的会计准则。这无疑会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以,应该专门安排系统的准则和制度的培训。这是会计人员目前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完善会计准则制度体系、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迫切需要。

2教学形式应多样化、现代化

根据《规定》的要求,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由各地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由其指定的培训机构负责具体的培训工作。目前,各培训机构普遍还是采取传统的单向面授的教学形式(教师讲,学员听),这种教学形式往往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培训效率,因为培训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和浓厚兴趣。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形式进行改进。作为实务工作者,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中必定会遇到诸多问题。因此,可以考虑采取互动的教学形式,由学员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授课教师,教师整理后分成数个知识体系进行讲解。在课堂上,应鼓励学员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交流、探讨。这种教学形式能开拓学员思维空间,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还可以引进案例教学。针对某些方面的知识,教师搜集相关的真实案例,以这些案例为主线,启发和引导学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譬如,我国和美国近年来发生了众多的财务舞弊案。这些案例有许多共同点,如舞弊手法主要是钻准则或制度的漏洞,或是直接违反相关准则或制度。教师可以结合准则或制度进行讲解分析,从而使学员更好的理解准则或制度出台的原因、背景、意义等。

此外,传统的集中面授的教学形式往往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培训时间的紧迫性和培训地点的紧缺性,培训工作往往进行得很仓促,难以进行系统、深入地教学,进而影响教学质量。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突破了传统的面授形式受到的制约,能够随时随地的组织培训。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一般有:函授学习;电话会议形式学习;有线电视形式的学习;电教录像形式学习;卫星传授电视接收形式的学习;计算机为主的学习;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其中网络教育是目前最有效率的远程教育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模拟传统教学,而且能弥补后者的缺陷。比如,网络教学的信息含量和信息的及时性是传统教学所不能企及的。另外,网络能搭建一个很好的互动教学平台,而且这种互动具有高效性和及时性的优点。在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大力推广这种教学形式,使之成为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强有力的引擎。

3应强化企、事业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

前已述及,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属于在职培训。培训工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人员所在单位的日常工作。因此,会计人员所在单位的管理当局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态度往往关系到此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满意的效果。因为担心本单位正常经营管理工作受到影响,管理当局往往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持消极态度。他们往往把会计人员接受培训的支出当成一种额外费用,并错误地认为多参加或少参加一次培训,对本企业无多大利害,没有把培训工作提高到应有的认识高度。据统计,有些地方的会计人员培训面仅有50%左右。因此,有必要强化管理当局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力度。

3.1可以考虑通过立法或颁布行政规定,强制性要求各单位的管理当局支持正常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这一点在我国各类会计法规中鲜有提及,这无疑会极大地影响《规定》的落实,进而影响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在强制要求管理当局给予支持的同时,应区别其支持的程度而分别给予相应的惩罚或奖励。譬如,可以将管理当局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支持及取得的绩效作为进行发票管理评级、营业执照年检、贷款证年检时的一项考核指标。

3.2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

会计工作作为企、事业单位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单位的绩效的优劣,而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从短期来看,继续教育工作可能会暂时影响一些工作,但从长期来看,训练有素的会计人员将会给单位带来更大的管理效益。因为在继续教育方面的投入是一种资本化投入,而不是费用支出。我们应该通过宣传,让管理当局树立起这种思想。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很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工作,他们的一些经验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的。

4应采用层次化教学模式

接受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其对继续教育的要求也不相同。在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中,针对不同层次水平会计人员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实行分层次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培训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把会计人员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以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初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象包括已取得或受聘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或已取得会计证但尚未取得或受聘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人员。初级会计人员主要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和处理,因此其教学目标应设定为:掌握一般的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能规范的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报会计报表和处理其他具体业务。中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象包括已取得或受聘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以及具备相当水平的会计人员。中级会计人员一般是会计部门的骨干或主管,负责会计系统的组织管理和和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因此其教学目标应设定为:较为系统地掌握会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解并能正确执行有关的会计法规制度,熟练的进行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分析解决重要的财务问题。

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象包括已取得或受聘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以及具备相当水准的会计人员。他们一般处于较高的管理层次,参与企业的财务决策和经营管理决策。因此其教学目标应设定为:较为系统地掌握财政税收、金融证券、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对国家当前的产业政策和金融财经法规有着深刻的理解。

5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文化的一部分,是长期会计工作实践中凝聚的道德观念、道德心理、道德准则,人生理想等的总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而职业道德的丧失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诚信丧失,违背准则、弄虚作假之事时有发生。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和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坚持原则,甚至共同作弊,为违法乱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编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还有的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膨胀,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利用职务之便追求私利、监守自盗。有些单位的诚心道德完全丧失,肆无忌惮地编造虚假会计报表,欺骗社会公众。近几年的会计造假案屡屡发生,以致出现会计诚信危机。这些问题都表明,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重塑会计诚信,已是当务之急。

现阶段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可初步归纳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八个方面的内容。

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应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灌输其中,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使会计职业者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孙利沿.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尝试[J].北京财会,2003(5)

2刘知生.会计继续教育初探[J].四川会计,2000(1)

教育管理篇7

1.1、管理模式非常不合理

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都是从管理者的角度上来制定的,不但非常死板,而且也很僵硬,这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发挥出作用,更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体育项目,最终学生失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信心。

1.2、没有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中,评价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学校都没有重视评价,也没有制定评价机制。因为教学内容量大,所以教师仅仅只能挑选重点来进行授课,使得教学目标很难实现。此外,学校也没有监控学生的考核成绩,使得学生的实际成绩和真实情况不符,因为缺乏有力的监督,学生不但缺乏锻炼的积极性,同时达不到体育锻炼的根本目的。

1.3、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如今,管理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了体育教育管理的最大影响因素。如果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不重视这项工作,那么就会教学工作滞后,同时也会产生各种教学矛盾。此外,因为管理人员自身没有对教育管理进行研究,所以很多的工作都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甚至流于形式。同时,这也是大学体育教育管理最大的瓶颈。

1.4、教学的现代化程度不够

在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当中,普遍存在教学媒介方面的问题。比如有一些难度高、技术性非常强的动作,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形象的讲解,更不能对其进行示范。因此,这不但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更浪费了人力资源。此外,还有一些学校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机械式的体育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教学的目标不切实际

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其不但包含了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范围的内容,同时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战略提出了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所制定的体育教学计划并没有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不符合时展的需要。因为目标不具有针对性,所以教学起不到应该有的作用。

2、大学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2.1、活泼、好动

因为大学体育专业的学生长期进行激烈的体育竞技活动,所以他们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而且有非常强的集体注意精神、荣誉感。很多的体育项目都是集体性的项目,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运动员互相之间会形成一种默契感情,所以运动员特别重情义,但是这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把握不当,就会引发不良事故,造成不好的影响。

2.2、容易冲动

体育运动需要激情和爆发力才能获得胜利,所以运动员的情绪很容易被调动。在日常生活当中,当运动员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不理智的行为。一般情况下,体育类专业的学生体能非常好,而且很强壮,其他的学生体能相对较弱,当发生了冲突时,体育专业学生可能会试图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因此,这也是教师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2.3、竞争心强

体育是一项竞技性的活动,需要运动员经过奋力拼搏才能获胜。在平常训练的时候,运动员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和汗水,这样才能够在比赛或者竞技当中取得成功。同时,这也在潜移默化当中提高了运动员的竞争心,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处处都有拼搏的心态。教师必须要指导他们,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竞争观念。

3、如何解决大学体育教学管理中的瓶颈问题

在解决大学体育教学管理中的瓶颈问题时,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是体育本身的功能特点,第二个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多样化需求。对体育功能进行考察便可得知,体育不但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管理的时候,必须充分挥发出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并且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

3.1、教学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

要真正的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管理水平,就必须使管理人员转变观念,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首先,要明确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只是在书本和课堂上,更是在课外。学生除了要丰富课堂知识,同时也要强化体格,提高心理素质。同时加强对大学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视,为教学提供各种帮助。其次,要从物质资源当中给予扶持,比如适当的购置一些体育器材,修建体育场所,定期维护体育器材等等。不仅如此,也要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物质方面的保障。

3.2、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给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此外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在管理的时候,将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极大的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效率。此外,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解决体育教育资金的问题,比如对方案进行优化,吸收社会资金,和企业或者其他高校进行合作等等。总之,高校必须不断的整合教育方面的资源,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3.3、完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

在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制度。其中必须要完整的包括对体育教学的日常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以及教学建设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等。此外还必须要求教师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操作,这样才能够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的质量。另外,学校还要建立关于教师的考评机制,加强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以及评价,使教师的考核与薪资奖励挂钩。这样才能促使教师积极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并且提高教学的质量。

3.4、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者必须汲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对管理的成功进行借鉴。根据“以人为本”的观念和思想,使体育教育管理朝着人性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同时,还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使用先进的软件和技术,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这样才能使教育管理更加的高效,并且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4、总结与体会

大学体育教学是大学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很多大学的体育教学都需要进行深化和改革,同时管理水平也必须得到提高。因此,高校必须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而完整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教育管理篇8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管理;人文管理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普及,高校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高校教育阶段是学生走向成熟、形成价值观、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阶段。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对于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中,制度管理是主要方式,制度管理具有强制性、明确性、规范化的特点,一方面提高了管理的整体效率,保证了高校的正常运行,而另一方面单一的制度管理又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背驰,与构建和谐社会、文明校园的宗旨不一致。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为了提高效率而实行制度管理,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起文明校园,将人文关怀渗透高校管理中,实行人文管理。

二、人文管理的概念及重要性

高校教育管理中,管理者与受管理者都是人。在马克思哲学中,有关人的全面发展最为本质的内涵就是将人作为关心的中心和主体,尽最大努力对人的根本利益有所维护,让人得到充分尊重,个性化的需求方面可以得到极大满足。具体到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管理涉及学生、教师之间的不同个性差异,在对不同主体保持尊重的基础上,促进不同个体的多样化发展。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人才竞争激烈化的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实施人文管理,是符合时展要求的选择,也是人性发展的本质需求。

三、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关系

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制度管理,是利用制度管理来限制人、控制人和规范人,从而保障高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人文管理则是要解放人、塑造人、发展人,其目的是为了高校内各个主体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使管理效果得到提升。从二者的概念范围及管理手段来看,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表面上是相互矛盾和对立的。制度管理是约束行为,通过外部强制手段约束,是他律行为;人文管理是自律行为,提倡尊重人和关心人。制度管理严谨规范,但人文管理却是情感的需求。但是从二者的目的上来看,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都是为了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效果和水平,具有共存共生的互补关系,缺一不可。制度管理侧重于约束,人文管理侧重于关怀,只有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将两者有机融合,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提高高校管理的水平,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发展。

四、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有机结合

高校教育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从而使高校管理能够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形成和谐友爱的良性管理模式,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效果和质量。首先要正确对待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间的矛盾冲突。当二者产生冲突时,学校应分清轻重,在执行制度管理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推行有人文精神内涵、人文关怀的制度管理。对于陈旧、跟不上时展的制度,学校应在重新调研的基础上,适时进行废除或者修订,使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有机结合,使制度管理为人的发展服务。其次,应重视对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关怀渗透,通过这两个主体,实现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有机融合。一要重视教师管理工作的人文关怀。教师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主体,是管理的直接执行者。他们对制度的执行情况,不仅决定了学校的教学环境、管理水平,同时也对学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们既需要用人文关怀的方式教育管理学生,同时也需要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我们应从教师的价值观和情感需求出发,突出教师的权利意识,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体现激励精神和人文关怀。这样,教师就会自觉遵守相关制度,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制度管理时,能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权威性,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二要尤其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建设。学生作为受教育管理者,是高校管理最主要的指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价值多元化日益明显,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强烈,他们需要被尊重,需要富有人文关怀的管理模式。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应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将制度化管理与人文化管理相结合,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中,学生作为被管理、被约束者,能动性、主动性不强,单一的制度管理,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高校,对教育的发展,都有着制约作用。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构建平等、友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校应积极探索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有机融合的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结束语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将高校管理中的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相结合,已经是必然趋势。通过对这一模式的实施,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各个成员的发展和高校自身的发展。

作者:许彩彩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参考文献:

[1]倪志梅,唐虹.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J].学术探索,2012

[2]张艳红.人文关怀视角下现代高校教育管理[J].速读(下旬),2015

[3]黄庆平.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2

上一篇:运营管理范文 下一篇:战略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