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06:05:41

内科学论文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统计学处理。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带教制度综合考核成绩比较。两种带教制度的综合考核结果比较提示,“双导师”带教制的硕士研究生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综合考核成绩明显高于传统带教制的硕士研究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观察组问卷调查结果。对观察组硕士研究生进行自制问卷调查,大部分研究对象对“双导师”带教制度表示认同。

(三)导师与观察组学生对“双导师”制度的总体评价比较。导师及观察组硕士研究生对“双导师”制度的总体评价提示,硕士研究生经过两位导师三年的培养对该制度较为认同,而各导师决策则更为谨慎,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试行“双导师”制带教,改变了以往的临床教学中只注重操作技能训练的传统临床带教模式,而与传统的中医跟师学徒教育模式相比,可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常规强化临床知识和操作技能外,更可由双导师给予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意识的启发和引导,使硕士研究生在学校所学习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保证了各个阶段作为培养硕士生创新思维方式、基础实验能力和娴熟临床技能的重要完整性。

“双导师”制度被引入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是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创新。有研究表明,“双导师”制度已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既可提高教学质量、也能节约教学资源。两位导师在教学职责上有着的明确分工,实际上是对目前高等院校有限的教学资源的一种合理分配。

硕士研究生作为其中的纽带,更促进了基础导师与临床导师之间的沟通,可进一步丰富教学的形式,使之共同实现带教目标,达到提高带教质量的根本目的。加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短期完成基础实验、实习任务、毕业论文、工作就业等等一系列的工作,且往往因为对自身定位较高,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失落感及消积心理进而影响其综合能力的提高,故采用“双导师”教学制时,导师自身综合能力尤为重要,需选择工作经验丰富、年资较高的医师担当责任导师,以其自身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并针对每个实习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所面临的困难,主动消除一些负面情绪,帮助学生培养正确实践认知。另外,专业导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中、西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由于专业导师在医院病房往往是承担重要的岗位或繁重的工作任务,借助带教责任的分工,专业导师在遇到知识难点和技术要点时,可结合自身时间安排,更为耐心、更为透彻地为硕士研究生进行讲解,既提高了带教的效率,也提高了带教的效果。同时,该制度使两位导师在实施各自带教任务的同时可兼顾岗位工作,因此可以说,“双导师”教学制是高等院校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水平的一次提升。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研究者一致认为,在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时,内科医生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情感倾向。作为一名真正的内科医生,即便遇到挫折,遭遇权威和社会压力时,也要有质疑的态度、指出错误决策的勇气。内科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批判性思维技能发展,而且要关注情感倾向的培养。这对于每天都在做决策的内科医生而言很重要,对于处在问题重重和纷繁复杂的医疗环境中的我国医生而言更重要[2]。

2认知理论与课程整合为内科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当内科学知识的传授超过记忆的承受阈值时,有效知识传授降低,且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可能耗费更多的时间。这也是自20世纪下半叶世界各国医学院校课程体系大规模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2.1认知记忆与内科学教学的相关性

记忆是学习各门课程的基础,对于医学生及内科医生而言,医学知识的记忆会伴随整个学习工作的全过程。内科学教师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医学知识的传授方法提高学生记忆效率,如何通过提高记忆效率改善学生思维活动。记忆通常被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存储量小、时间短;长时记忆存储量大、时间长。长时记忆是知识的载体,作为一种长期静态的存在,对学习和工作思维起的作用不大,因此,对其起作用的是动态的记忆,也被称为工作记忆,直接参与医生行为过程。工作记忆是通过短时记忆发挥作用的,所以在内科学纷繁复杂医学知识的记忆中,增强短时记忆存储效能,对于改善记忆效果有很大帮助。传统内科学课堂教学侧重于大量知识的传授,但是学生的工作记忆阈值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处理和储存大量信息,这就对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于是,整合内科学知识成为教师探索的一个方向。

2.2认知负荷理论为内科学知识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内科学教学改革中,通过降低认知负荷设计的课程有很多,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其主要限制来源于所传授的知识结构本身。例如,实验室检查内容以复杂的陈述性数据知识为主,其难度来自于巨大的信息量。对于这类课程,即便通过课程改革减少认知负荷,也不能减少传递的信息量,对课程的认知难度影响较小。但是可以通过课程整合的方式增加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以降低认知负荷。例如可以把心肌酶的检查内容整合到冠心病这一章,因为学生学习完实验检查后,并不能记忆繁多的检查内容,在内科学授课中,教师还要讲解一遍心肌酶学的特点。所以在传递信息量相同的情况下,进行课程整合,降低认知负荷,增加课程的关联性,为知识整合提供了新的模式[3]。

2.3传统教学法、SBL、CBL、PBL与课程整合

SBL、CBL、PBL并不是新事物,早在17世纪就已经出现了SBL的雏形,然而SBL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出现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几乎是同步的。CBL、PBL之间容易发生混淆,区别在于CBL采取指导式提问方式,PBL采用开放式提问方式。关于PBL的争议一直存在,认识也不统一。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常需花更多时间对疾病进行探索,在短时间内不能抓住重点。这一现象不仅在内科学教学中存在,在其他学科中同样存在。CBL与PBL不同,内科学教学中,单独使用PBL的认知负荷依然很高,类似于给学生一个内科病例,让学生自行找出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并自己制定治疗方案,最后给学生一份疾病概要。而CBL更像是一个范例教学,其中包含真实病例,并带有分析病例的过程[4]。对于同样的教学目标,PBL的效率没有CBL高。但由于内科学教学中存在大量规范化、相对固定的诊治流程,PBL、CBL在内科学教学的现实价值是对传统教学法的补充,而非取代。在内科学教学改革中,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课程整合无疑是具有科学性的。当前内科学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已经越来越被研究者所推崇,并且成为内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认知负荷理论也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5]。

3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是内科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3.1循证医学与概念图结合使学生早接触临床

传统的内科学教学将诊断学及各系统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治分开讲解,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全部课程学完后,学生难以对临床实际需求产生清晰的思路。以命题为中心,结合最新循证医学、指南或专家共识的概念图教学则能把有关的内科学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条理清晰的可视化图表,有利于巩固、理顺所学知识。如在学生制作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疗概念图过程中,可以将“心电图”中室上性心动过速内容整合到“内科学”心律失常中,理顺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整个诊疗思路,使学生全面考虑问题,不遗漏重要内容;同时密切结合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及最新指南,规范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整体思维。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而且制作概念图的过程是积极思考的过程,可以将零散的、不关联的思维整理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内科学教学内容

内科学教学改革应将批判性思维贯穿始终[2],以认知负荷为理论依据、课程整合和概念图为方法、临床需求为导向,训练学生掌握解决健康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在四模块(基本素质与能力、专业基础与技能、核心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与能力)、两结合(基础与临床教学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四基础(厚基础、宽理论、强技能、重人文)的前提下,完善内科学教学模式及知识框架(见图1),建立一套完整的内科学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宽泛地理解疾病和健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3学生自评量表、学生互评量表、教师评价量表的设计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内科学教学需要使用多种计量学知识和评审方法,需要对能力获取的进展和失误不断进行评价。设计学生自评量表、学生互评量表、教师评价量表,并评价信度、折半信度、效度,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应临床岗位需求。

4国内外教学模式借鉴

国外现有的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有:医学教育以1910年弗莱克斯纳报告为引导,出现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科学化医学教育体系。1952年美国东西大学率先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性的课程改革。1969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等40余所大学陆续围绕临床问题进行课程优化。20世纪90年代美国许多医学院校实行了以系统器官为基础整合课程教学改革,对世界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基础科学教育和以社区为基础的临床教学进行整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9模块教学;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巴兹伦敦学院和牙科学院的6个模块课程整合。国内在借鉴国外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比较成功的有:上海交通大学借鉴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的基础与临床融通的8系统整合;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进行10个模块的系统整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汕头大学医学院等都进行了内科学课程改革。上述国内外教学模式都极具借鉴意义。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1.1中医辨证治疗方法中医辨证治疗讲究辨证分析病症,根据具体病理变化辅以药物治疗。大致分为五型:湿热交阻型、热毒蕴结型、肝郁气滞型、肝肾阴虚型、脾胃失和型。(1)湿热交阻型:临床表现为面黄如橘、面垢厚重,舌偏红、舌苔黄腻、纳差、乏力等,治疗方法以解毒退黄、清热利湿为主。可采用茵陈、黄枝子、虎杖、藿香、郁金、海金沙、厚朴、车前仁煎服,并根据病情变化适当增减药量。(2)热毒蕴结型:临床常见口干苦、面黄、尿黄、脘痞泛恶、乏力病急。治疗方法以化浊开窍、清热解毒为主。可采用黄栀子、茵陈、大黄、犀角、黄芩、银花、连翘、郁金、菖蒲、紫草、板兰根、玄参、生地、胆草煎服治疗。(3)肝郁气滞型:临床常见口苦恶心、食欲不振、情绪抑郁、胸闷不舒、头晕目眩。治疗方法以和胃理气、疏肝解郁为主。可采用白芍、柴胡、丹参、枳壳、郁金、炒香附、甘草、茯苓煎汤服用。(4)肝肾阴虚型:临床常见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耳鸣、肝区隐痛、舌红少苔、两目干涩。治疗方法以养肝滋肾、养阴为主。可采用明沙参、当归、生地、金铃子、枸杞子、麦冬、丹参、淮药、白芍、谷芽煎服,适病情发展增减药量。(5)脾胃失和型:临床常见食欲不振、大便稀溏、食谷不化、喜暖畏寒、腰膝冷痛,严重者下肢浮肿、舌胖质淡。治疗方法以调肝和胃、健脾益气为主。可采用木香、砂仁、茯苓、鸡内金、麦芽、泡参、白术、丹参、甘草煎汤服用。

1.2疗效标准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有关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食欲好转、肝区痛感明显减轻、肝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肝脾症状稳定无恶化,肝区无明显压痛;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肝脏功能无任何好转。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患者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所有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

2结果

经中医辨证治疗后,56例患者中显效患者26例,有效11例,无效患者19例,总有效率为66.07%,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病毒性肝炎主要病灶在脾胃,病灶累及肝胆。病毒性病灶发病主要由于体内湿热郁结,又外感病邪发生肝胆湿热阻滞、胆液运行紊乱,渗入血液引起皮肤黄疸。又因热毒蕴结、阳气失运、气血受阻,导致患者气滞血虚,中医治疗从祛湿利尿治疗为主。西医认为病毒性肝炎主要病变部位在肝,而中医认为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但两者理论并无出入,中医学所述五脏是功能性概括,并没有指具体脏器,中医病理中所讲的脾脏发挥运用主升清、主运化、主统血的作用与西医中肝、胆、胃的作用相同。另外,治疗病毒性肝炎除药物治疗外还需再饮食和休息上多加注意。

本次研究中采取中医内科学治疗病毒性肝炎,运用中医理论诊断分型,并采取中医辨证法治疗病毒性肝炎,针对不同类型肝炎的具体病因对症下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中医辨证治疗后显效率46.43%,有效率19.64%,无效率33.93%,总有效率为66.07%,治疗说明运用中医内科学治疗病毒性肝炎具有良好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现代科研活动中,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作者合作有助于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共享资源。作者合作度反映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是指文献篇均作者数量。在2013年中国科研人员参与发表的2627篇文献中,共有8319位作者,篇均作者为3.1位。与此同时,本研究对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神经内科学科研文献中的所有作者所在国家进行统计,共有34个国家的学者参与其中,合作量排名第一位的是美国,第二位的是澳大利亚,第三位的是英国,第四位到第十位的国家分别为加拿大、日本、德国、法国、新加坡、瑞典和韩国。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澳大利亚两国在神经内科学研究方面合作最为紧密。

2我国科研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期刊分析

2.1期刊影响因子分析

2013年我国学者共在155种刊物上发表相关神经内科国际文献,其中影响因子第一位是《柳叶刀-神经病学》(《LancetNeurology》)影响因子为21.823,中国学者共发表3篇高质量文献,其中我国学者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作者合作撰写的《小血管疾病及其对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的神经影像标准》[6]被引频次达到53次,其余两篇分别为《针对性使用肝素、肝素类似物或者低分子量肝素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结果:个体化数据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基于MRI连接组学评估大脑系统障碍》。影响因子排名第二的是《阿尔兹海默症与痴呆》(《Alzheimers&Dementia》),影响因子为17.472,中国作者共发表2篇。第三位是刊发综述性文章的《自然评论:神经病学》(《NatureReviewsNeurology》),影响因子为14.103,共有1篇;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杂志还有:《神经病学年鉴》(《AnnalsofNeurology》)影响因子为11.910,发表了9篇;《大脑》(《Brain》)影响因子为10.226,发表了10篇。刊发我国学者文献且影响因子在5以上的学术刊物共17种,文章共有364篇,具体如表1所示。

2.2期刊发文量分布

我国科研人员发文量在50篇以上的期刊共有15种,研究方向主要有卒中、癫痫、脑血管疾病、硬化症等方面,具体如表2所示。发表文章最多的杂志是《Stroke》共131篇,此刊物由美国出版商LIP-PINCOTTWILLIAMS&WILKINS主办,月刊,影响因子为6.018。发文量排名第二位的刊物是《Epilepsia》影响因子为4.584。JCR作为评价期刊在学科领域的影响力的工具发挥重要作用,JCR分区主要基于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两个指标,共分为四大区,Q1表示领域内顶级期刊,一般在同一学科排名前5%;Q2表示高水平期刊,Q3次之,Q4表示学科内较为普通的刊物。分区位置越靠前,期刊影响力越大。在这15种刊物中,Q1区期刊共有8种,中国科研人员共812篇;Q2区刊物3种,中国科研人员共发表199篇文章;Q3区、Q4区各有2种刊物。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Q1区、Q2区发文量较Q3区、Q4区多,我国临床神经内科领域的科研产出质量较好,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2.3被引频次分析

被引频次是引文分析中的重要指标,能够体现学术影响力。文献被引意味着研究成果得到继承发展与评价,被引频次越高,表明文章越具影响力,对学科前沿发展具有更大贡献,更具研究价值。截止到2014年10月9日,我国学者2013年发文被引频次大于5次的共有119篇,其中研究性论文98篇,综述17篇,通信3篇,编者按1篇。引用频次大于1的文章有671篇,占总数25.54%。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中美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载脂蛋白E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机制和治疗的研究[7],阐述中枢神经系中的载脂蛋白E,特别是载脂蛋白E不同亚型载体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同时讨论载脂蛋白E对阿尔兹海默的影响以及治疗策略,共被引78次。另外被引频次为53的文章是关于小血管疾病及其对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的神经影像标准[6];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刘晓东与车晓明教授回复关于室管膜瘤的编者按[8],被引45次。

3我国临床神经内科发展的方向及趋势

在临床上神经系统疾病大致可以分为3类[9]:①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②不能根治,但可以控制或环境的疾病;③完全或疾病能治愈的疾病。2013年我国医疗科研工作者围绕神经科学这三方面的研究内容开展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工作,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0,11]。从文献研究角度总结分析,我国神经内科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科研人员发表的国际文献类型主要以原创性论文为主;研究内容较为丰富,范围广;国内已生成以高等医科院校为主的神经内科研究群体,其中首都医科大学发文量最多;的期刊影响力较高;发文量最多的是《卒中》、《癫痫》等杂志,表明我国科研工作者研究主要内容集中于此,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脑卒中的防治问题越来越重要。这些相当数量的高质量国际文献,促进了我国神经内科的发展。神经系统是人体功能与结构中较为复杂的系统,神经科学是生命科学中重要的前沿领域之一,研究难度大,新形势下,总结历史经验,向国际化科研目标努力,开拓新的研究方向,继续实现科研创新成为神经病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仍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模式进行医学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系统传授知识体系,学生以聆听者、旁观者的身份听讲、获取知识。最理想的状态是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尽量理解重点、难点,下课及时、认真地梳理、复习,力求掌握教师讲授的知识。此模式具有信息量大、充分体现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但因为是全程输入式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忽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身份而凸显出种种不足,主要表现在:(1)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未成为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课程的参与感不强,学习热情不高,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气氛沉闷;(2)学生对老师有强烈的依赖,在听课时没有明确的目标,较为随意,未提前对知识进行有效的预习,对学习内容的框架缺乏了解,习惯于等着老师讲,老师讲多少就听多少,没有讲的内容就忽略,不明白的问题直接跳过,不愿也不会主动展开学习,缺乏自主学习的意愿及能力;(3)学生易形成思维定式,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老师的一言堂,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讲授,互动较少,学生没有与老师的思维形成共振,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了“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的思维定式,缺乏质疑的勇气和批判性思维;(4)老师面对众多学生,进行大班理论集体授课,缺乏了解每一个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环节,无从把握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程度,无法兼顾不同学习资质的学生的个性化要求[3,4]。综上所述,“填鸭式”教学模式很难达到医学教育者们所期待的最佳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2参与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旨在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和老师可以平等地相互交流、探讨,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老师的引导,应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化被动为主动,同时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愿望,自觉性选择性的学习,使其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乐趣,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建立创新性思维。参与式教学是对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良[2,5]。参与式教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国内外许多院校的课程中实施,并因其突出的优势,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1)形式多样,方法丰富,具有可行性[2,12]。参与式教育教学法主要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正规的参与式教学法,即小讲课和分组活动相结合。在学生小讲课后进行分组合作,根据小讲课的相关内容,以多种方式进行实践练习,最后对结果进行相互评论,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真正通过动手动脑的方式掌握所讲内容。另一种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的元素,如:小专题介绍、快速反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示教与学习等,灵活应用交际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三位一体教学法、自然法、合作学习法、功能意念法等多种方法,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所学知识[6-8];(2)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团队学习所取得的效果要优于学生单独学所取得的成效。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或协作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因此强调成员之间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默契配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会逐渐形成有效沟通、团队合作意识、互助习惯,共享团队成员的知识,扩充个人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9-11];(3)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和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许多研究表明,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概括总结、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综合实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拓宽视野,实现学习个体化和个性化[12]。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师指定的题目,学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有比较宽松的发挥空间,可根据自己的程度和兴趣爱好自我拓展,而不是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和老师讲授的内容。

3参与式教学在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成效

为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保障《内科学》教学质量,基于参与式教学的先进理念与实践优势,我们在教学中构建并应用了学生“自主课前展示”环节,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66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学生在教师授课前展示对本节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成果,以PPT为载体,展示语言为中文、英语或中英结合的双语模式,展示内容包括三个层面:(1)前置补偿,对本章节内容中涉及的基础医学知识点进行复习回顾;(2)新课预习,预先熟悉、梳理本章节内容,并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点进行概括介绍,提出不理解、有困惑的内容;(3)知识融合,横向联系相关知识体系,将本章节内容与曾经学习过的有相似特点、有鉴别诊断价值的疾病作对比、分析,进行知识的归纳及融会贯通。每位学生均需参与展示,以团队(2-3人)合作的方式进行。对照组学生不做展示,相同时间内学习相关知识。最后通过调查问卷、理论考核等主观、客观评价方法比较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课前展示内容详实、具体,条理较清晰,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点做了初步梳理总结,展示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在其后的授课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互动良好,回答问题的踊跃性和准确度较高。学生们普遍认同“课前展示”在理论授课之前的承上启下、有效衔接作用,在复习巩固医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预习新课,有效融合基础与临床的相关知识,对新课程有了全面的了解,在展示的过程中初步梳理、概括了重点概念和知识点,提出困惑和不理解的地方,使得在其后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更加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团队协作、演讲技巧、课件制作等能力,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对照组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自习时比较随意,时间利用不够高效,有开小差及做其他事情的情况。授课过程中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参与感较弱,互动较少,回答问题的踊跃性和准确度不高。在最终的理论知识考核中,实验组对主观题的回答明显优于对照组,选择题得分也较对照组同学有所提高。

4对参与式教学在内科学理论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现代医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出人文和专业素质协调发展、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具备人文关怀、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医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出专业知识牢固的医学生,更是由于其特殊的职业要求,要逐渐训练出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缜密的临床思维、善于沟通交流,具备较强的岗位胜任力的医生,其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13-15]。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学生“自主课前展示”秉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内在学习动力,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空间和平台。加强能力培养,将学生的参与角色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从被动的聆听者、旁观者变为课堂的有机整体。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学习过程就成为其自我发现、自我重建、自我认知的过程,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强化快速学习能力,在锻炼思维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课前展示除了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知识梳理总结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思维及批判性思维外,还对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等进行了有效的训练,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加强价值感、成就感和自信心。课前展示后,教师及时进行反馈、点评,有效地对学生的认知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并对不同资质的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具体了解。

参与式教学符合现代医学教育改革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内在动力,加强其对知识的梳理、融合及掌握,不仅提高了《内科学》的教学效果,也对培养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今后可进一步在其他医学专业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中推广。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6篇

1内科学临床教学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

1.1临床教学模式局限性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人力开发教育处Bo-elen博士提出了“五星级医生”[2]的概念,1999年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3],均确定医生不只是诊疗疾病,更应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主动、有效地增强群体的健康保护意识,能参与社区保健决策,平衡与协调个人、社区和社会对卫生保健的需求。21世纪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于2010年12月在《柳叶刀》杂志提出未来的医学教育要求[4],所有医学卫生人才都应掌握运用知识、批判性思维和注重伦理行为的能力。对于医学生而言,既要培养其专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以及一定的实践能力,还需培养为患者和人群服务、与人沟通、关怀他人和管理疾病的能力。一直以来,医学教育的着眼点放在疾病诊治方面,因此,传统的完全依赖教学医院的临床实践教学方式,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床边诊疗技术的训练,为医学生提供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场所,其作用是不用置疑的。但是,这种模式容易忽略对医学生临床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尤其是社区保健能力、意识及慢性病管理能力的培养,社区实践教学几乎为零,使医学生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和社区保健方面了解甚少,医学生多数缺乏公共卫生观念,缺乏预防为主和群体观念。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社会对临床医生要求的转变,暴露出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1.2临床教学资源局限性

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医院临床教师在医院中不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并且需要完成科研任务,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屡屡发生、医闹现象不断涌现,致使医务人员面临的压力和风险越来越大,如何在完成繁忙医疗及科研工作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临床教学任务并不是每一位临床教师都可以做到的。目前,我国大多数教学医院临床教师接受的均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关于社区保健及慢性病管理方面的教学意识不强,使得内科学现行临床教学关注的重点仍为实践技能学习,例如:病历规范化书写、体格检查、病历汇报、腰穿、腹穿、骨穿、胸穿等每个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训练。医患沟通能力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通常停留在理论授课及学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观摩感悟,关于社区保健、慢性病管理能力及群体健康保护意识的培养几乎为零。教学病种不足。教学医院每天面临大量从各基层转诊的危急重症患者,医学生从急性病诊治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并不完全适用于慢性病的评估和管理,这个矛盾随着医学生进入社区医疗机构工作而凸显出来。处理急、慢性病的策略完全不同,比如对于急性疾病强调的是病人的疾病及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相比较而言,对于慢性病则更加强调患病的人和对病人的评估与管理,评估是一个比诊断含义更宽广的概念,包含了对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以及构成健康危害状态的其他因素的综合评价。

2社区实践教学融合内科学临床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社区医学是确认和解决有关社区群众健康问题的一门科学,是以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基础、预防为导向服务的学科,是以社区为立足点,关注常见病、多发病,应用人类学、流行病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2.1社区实践教学补充内科临床教学资源不足

社区医院与教学医院的服务目标、对象、诊断依据、治疗措施及预后评估均不相同。社区医院更多接触常见病、多发病,更多依赖临床症状、体征、体格检查作出诊断、鉴别诊断,对常见急症的处理原则和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要求较高;对慢性疾病的管理、预防有更多经验,可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和大卫生观念,为将来在专科医疗实践过程中开展全科医疗协调打好知识、能力、素质基础;社区医院的危重症患者相对较少,医患关系比较融洽,患者往往乐于配合教学工作,学生可以获得很多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其实习效果远非模拟人和标准化病人所能达到。

2.2促使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临床教学需全方位接触临床,早起临床教学阶段以社区医院为主,教学医院补充,进行问诊、体格检查、医患沟通和交流技巧等训练。结合社区病例、病种特点,将内科学中部分常见病、老年病、慢性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病例的学习及管理放到社区进行;而对内科学中的危重、急症病的诊疗常规以及医院医疗常规、日常工作常规等技能的掌握、熟悉和了解安排在教学医院进行。目前,我国多所医学院校尝试社区医学教育与教学医院相结合[5-6],我国医科大学医学本科生实行2周社区实习,90%以上的学生认为实习有助于了解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有助于增强对慢性病和三级预防观念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健康宣教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社区医院与教学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强化训练相结合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可使临床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既有利于训练临床思维及技能,也有利于提高沟通技能、信息获取与管理能力、职业态度与法规知识、危急重症病人的确认和救治等方面的能力,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

3社区医院与教学医院相融合的临床教学模式的实践

从2009年9月起,武汉大学医学院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合作进行的医学教学改革,对新入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实行临床病理生理及治疗(Clinicalpathophysiologyandtherapeutics,CPPT)教学模式,理论学习阶段结束后,总结发现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目前这些学生已进入临床学习阶段,作者借助教学改革的契机,结合本院具体情况,探索了构建社区医院与教学医院相结合的临床教学模式。

3.1建立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基地骨干教师

采用卫生主管部门与教研室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7个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并组织教学基地的主管领导、教学秘书、骨干师资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学基地管理制度、本科生实习管理制度、全科医学教育现状、社区师资培养、社区基地建设、全科社区师资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等内容。学校根据社区实践教学基地的规模和师资情况,在每个教学基地安排5-15名学生。

3.2制定教学计划及考核方式

将社区实习作为毕业实习的部分内容,每名学生到社区医院实习2周,根据临床基础技能(问诊、体格检查)、临床资料分析能力、临床沟通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五方面制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制定考核方式,开放式考核方式为主,采用现场考察、调查报告、临床资料分析、实习体会等方式。带教教师应熟悉每次实践的目的、内容,本校教师定期与社区教师联系,现场共同做好实习的业务指导,检查并考核学生学习情况,以提高社区实践的带教质量。

3.3教学形式多样性,提高学生积极性

以讲座形式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工作,促使学生团队合作、收集医学资料及提高表达能力;参与流行病学调查与预防接种工作,学习如何与社区人群进行交往、如何收集调查资料及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参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门诊及预防保健工作,查阅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门诊及预防接种卡片等资料;运用社区医学理论发现社区居民常见卫生问题,了解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应用循证医学的观点和方法为社区居民解决卫生问题,提高医学生作为“医生”的职业荣誉感。

4结语

临床教学是培养医生职业胜任力的重要环节,把社区医院与教学医院临床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提高教学质量。作者在教学改革上的经验教训有待进一步改进,将继续深入探索和不断实践,努力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7篇

我校的留学生多来自周边发展中国家,他们毕业后要回国通过本国的医师资格考试,对汉语的需求仅限于求学这几年,部分学生汉语水平差或学习汉语兴趣低下,导致他们与教师、患者的交流困难。同时文化习俗的差异,也加大了留学生管理规范的难度。

2PBL模式在内科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是美国神经科学专家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3]。20世纪80年代,PBL首次引入中国,随后即被广泛应用于基础和临床医学的课程中。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医学教育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LBL模式比较,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以问题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三大特点,PBL法在留学生教育中可以充分调动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留学生的参与意识,强调获取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培养留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综合素质。

3医学留学生内科学教学中应用PBL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1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为中心,增加师生互动开展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特别对教学案例的选择必须慎重,问题的设置必须紧扣实际和应用,问题的选择最好契合留学生来源国的国情和医疗现状,也可以直接选取留学生学习和实践中常自主提出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解答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将来参加医疗实践打下基础。对于留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的特点,教师应多与学生在课堂互动,还可增加课外多领域交流的活动。

3.2丰富多媒体素材,精良备课,精品教学除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准备外,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内科学教研室强调英语课件的制作,制作留学生的课件对教师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往往需要查阅很多中英文文献和网站才能获得良好的素材。学校和医院也通过每年开展的多媒体课件比赛、精品教学展示等创造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目前教学中一些模式图或实体照片除了引用参考资料外,我们教研室也越来越多使用自己收集的简图或示意图,如在内镜中心获得的典型消化性溃疡,胃肠道息肉患者治疗前后的内镜下对照图,还有一些小肠镜下的的图片和胶囊内镜下小肠出血、肿瘤的图像等等。此外,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都经过任课教师反复修改润色,图片精致,内容也加入师生互动的问答环节,使教学内容生动易懂,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从而受到留学生的一致好评。

3.3提高师资英语水平,加强对外交流是否开展英语教学是评价高等院校能否承担留学生教学任务的关键因素之一。我校近年来已开始实行卓越班全英文式教学,该模式的推广发展势必将引导我校将来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负责留学生内科学教学的教师多为病房的高年资住院医生或主治医师,他们有较好的英文基础,但由于长期工作在一线,备课时间与质量会受到影响。针对此我们教研室为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工作安排上尽量减轻留学生教师的工作负荷,资深教师还帮助年轻教师尽快融入留学生英语教学体系,以适应教学需要。英语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中青年教师需要通过阅读原版英文教材、观看医学相关题材的教学视频等丰富全科医学的专业词汇、术语、句式,提升英语应用能力。此外,学校通过进行优秀教师双语示范课,青年教师双语教学比赛,进一步提高留学生教师双语授课水平,发掘优秀老师,并综合群智探讨更佳更适合我校留学生教学的授课技巧和方法。学校和教研室积极创造学习交流机会,多次派出内科学教研室年青教师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英语或双语教育培训,如汕头医学院与斯坦福医学院每年一届的联办医学全英班培训等,对中青年教师提高英文教学帮助巨大,今后会争取更多的国际师资交流机会。

3.4改革传统考试方式除了期中、期末考核,平时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可增加随堂小测试和单元检测,目的为了留学生阶段性回顾总结所学章节要点,在考试命题方面除了传统的多选题、问答题和是非判断题外,参考西方医学考试模式,集中典型与疑难病例资料,尝试使用一些开放性的问答题,并根据不同学习阶段选择试题难度和考查深度。鼓励留学生对教学提出改进意见,一方面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所需,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其专业知识。

总之,留学生内科学教学工作任重道远。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我们师资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英语水平,不断总结吸取经验,不断与国际国内先进教学方式、理念接轨。笔者相信在我们所有担任留学生临床教学的教师的不断努力下,会研究探索出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医学留学生的教学质量。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8篇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受各自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影响,其思维、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讲,留学生大多主动,热情,勇于发言,表达直接,因此传统“填鸭式”授课方式不适合留学生教育。尤其是中医内科学,不同病证病因相似,但病机诊疗大相径庭。比如脾胃系十余种病证,病因不外乎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素体本虚,但病位有别,病机迥异,内容枯燥、无序,仅作照本宣科的讲解,学生难于理解和记忆。为此,为符合留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授课形式方面要有所创新。授课中,为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增强记忆,提高学习兴趣,需要应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授课。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录像、FLASH动画、流程图,以及表解式、比较式、归纳式、提问式的表格汇总,使所授内容由抽象晦涩难懂变为形象生动直观,使学生看得见、听得懂、易接受,增加学生对这方面内容的感性认识。

另外,根据留学生的学习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中针对A类和B类学生,在课程任务讲授结束之后,建议预留一定的学时,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其教学模式为: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分组讨论—总结点评。PBL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培养创新力和理解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1]。因该两类学生掌握知识全面,具备一定综合分析能力,故有条件实施PBL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PBL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传统教学中的“教什么,会什么”转变为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毕竟留学生学成回国后,脱离中医大环境,遇到问题只能自行解决。通过PBL教学,可以使受教育者终生受益。

2采用模拟实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才能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其课程精髓。临床见习带教便是课程结束后的另一种教学形式,是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教学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提高临床技能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但是,近些年,由于患者维权意识增高,医患关系不协调,尤其是对与患者交流有障碍的外国留学生,要进行临床实际操作非常困难,采用模拟实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采用模拟人教学及应用多媒体临床教学模拟系统教学更为必要。模拟病人(Simu-latedPatient,SP)又称标准化病人,顾名思义,是人为的根据一定要求扮演的标准化的病人,目前教学中多由临床带教老师扮演模拟病人。其优势在于:模拟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的临床环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学生临床实际操作难的问题。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利用所获得的资料做出初步诊断及进一步的处理方案。另外,从模拟病人反馈的信息中可发现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漏问相关阴性症状,漏查一些与鉴别诊断及并发症有关的体征等,从而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常见的错误进行讨论,以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教学医院和教学培训基地的多媒体临床教学模拟系统,该系统提供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模拟真实场景,学生可扮演各自角色,巩固深化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因此,采用模拟实习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弥补临床实际中的一些困难,也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之,作为一名来华留学生的中医内科学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本专业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更要根据留学生的特点,恰当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扎实的研究和改进教学工作,才能不断提高留学生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9篇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本课程组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从实际出发,筛选改造与优化组合各种教法,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和临床岗位需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1)案例教学法,例如讲解有关“牙髓炎”内容时,学生分组讨论病例资料,教师到各小组参与讨论,主要是引导学生思维方向。学生能够在以病例为载体、以问题为引导的模式下,全面掌握本章节所涉及的重点内容,提高对复杂病例的分析及处理能力。实现各内容之间的相互贯通。(2)角色扮演是通过患者和医生互换角色,演绎患者诊疗过程。在学习“口腔检查”实训课时,一组学生充当患者,一组学生充当医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培养了学生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及医生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还有助于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利于提高学生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通过率,改善口腔内科学教学效果。

2加强多层次和多学科的融合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主要是按照龋病、牙髓病、牙周病、粘膜病来进行授课的,这种教学方式与口腔其他学科之间缺少贯通,导致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应加深与其他学科的贯通。例如“牙痛”的患者,要培养学生分析引起牙痛的原因,可以是口腔修复科、口腔颌面外科等引起,因此要充分论证各种学科的特点,做出明确的诊断。例如讲解“开髓术”,应该与口腔解剖生理学联系牙髓腔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知识。

3改革效果

通过对2011、2012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在实习阶段的评价,发现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对,可以完成一些新技术的基本操作,通过开展综合病例分析,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本研究设计的综合病例全部来自临床病例,参考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要求对病例设计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对于临床常见疾病都能做出正确和全面的诊断与治疗设计,充分表明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得到了教学医院的一致好评。

4讨论

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优化医药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将新知识和新技术纳入考核范畴。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多次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讨论,修订考试大纲,能较全面地反映考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判断能力,在实施中,执业医师考试与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临床医疗与教学工作的重要研究方向,针对这些内容,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刘礼斌在系统分析口腔内科教学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间存在的问题后,对口腔内科学教学的改革主要有: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扎实讲授理论教学,建设完善题库,加强临床技能培养以及医德医风教育等内容。

周宪春等认为,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必须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相接轨,要求教师在思想上对考试有足够的认识、学校在教学设备方面要有保证、教学考核以执业医师考试为标准。本文正是针对这些现状,参照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结合口腔医学教学实际情况,以口腔内科学为研究对象,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然而在技能考试第二站中,失分明显,应该加强师资培训,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实践技能。力求内容应用性与系统性的统一,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标准的统一,为学生实习、就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教学工作符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学生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通过率。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临床见习在医学生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起到一定衔接作用,是从一名中医临床学生即将成长为具备一定高素质临床水平的医生最为关键的一步。一方面在于医学临床实践能进一步巩固学习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在于增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临床独立工作和思考的能力,为日后独立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笔者根据《中医内科学》的特点,以“早期导入临床,后期强化技能”为主线,通过“早实践-多临床-零接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的临床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现理论与临床实习的零接轨。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从二年级开始,《中医内科学》课堂学习期间,留出一点课时作为临床的见习时间。如脾胃系统疾病包括对胃痛、腹痛、泄泻、痢疾等中医内科常见消化疾病的就诊基本顺序、中医四诊合参的要点、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运用过程等各方面内容。通过临床见习,有助于把临床运用的实践知识与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浓厚兴趣。

2实训教学

面对当前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较多,而医院门诊典型患者少的现状,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达到一定规模的量化,建立一批高水平,规范性,多样化的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教学模拟环境。注重不断完善临床实习基地的硬件建设,更要开发一些教学软件的建设,比如教学融入到临床中,通过安排具有经验丰富的教授进行课堂和临床的培训,中医院校临床教学与医院间应加强的临床交流,对于临床教学的督导,加强带教老师的团队建设,增强临床带教老师的授课能力,不断引进新的临床博士以提升临床教学能力,促使教学工作日趋示范性、健康化、年轻化。为学生搭建一个中医内科学的实训基地,也是一个中医内科理论学习到中医内科临床实践间的知识平台。学生在大学2年级系统学习完《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后,学校才启动此模式,学校实训中心是借助临床的一些模拟设备如电子把脉仪器、电子舌诊图等为临床实习的学生营造一种栩栩如生的中医内科学临床实践环境,基于实训教材以及大纲,带教老师指导学生,在强化实训基础上,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临床技能比赛,参照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模仿其考核方式,也采用三站式的临床考核,即“病案的采集”、“病案的书写”和“技能操作”。而对于常用实用的临床知识及技能进行训练,如脾胃病,对胃痛疾病的八纲辨证、四诊等掌握,诊断的依据,与胸痹、腹痛、真心痛的鉴别诊断、如何区别其他症型等、以及所涉及的常用方剂如二陈汤、保和丸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既加深了之前背诵和理解过的中医内科学知识,增强对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形象直观的认识,同时又锻炼了学生临床技能有效判断临床实际操作。

3实习教学

学生在结束短期内的临床实训考核后,将进入临床实习的阶段。按相关专业并把此阶段实习学生进行分组分配到临床各科轮转,面对面与对患者的交流,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把课堂知识和临床阶段所学知识相结合。带教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患者的病史采集和针对性的查体,从而使学生不仅注重对阳性症状,又能避免遗漏患者的阴性症状。再进行充分的分析病史特征和诊断的依据。此时,带教老师不能先给出诊断的结果,要主动引导学生讲述以何种依据为诊断要点做出诊断,借以提出相关的鉴别诊断。让学生自己揣测和分析并参与讨论,总结诊断的方法差异。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则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综合的分析能力,使其对可以掌握正确该系统疾病的知识。岗前实习培训的必要性在中医医院开展岗前实习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它是集技能和理论培训、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中医思维和四诊能力的培训为一体。开展岗前实习培训,分进实习点前培训和进实习点后两步走。第一步的进实习点前的培训一般是在主干课程结束后,通过1-2周的培训临床基本操作,强化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一般操作技能;开展必要的职业素养培训,其中包括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进入相关科室的基本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的职业素养。第二步在进实习点后,医院教学科应开展实习生规范学生医生的职业素养,了解每个临床科室诊疗范围,熟悉常见临床理化检查项目指标,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病历书写,着重强化学生对病历书写的规范化,培养学生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思维。进入临床科室后,实习生在所在科室必须要有清晰的认识,科室主任或教学秘书须重视实习生的培养,通过会议或座谈的形式,介绍科室的情况、学习科室规章制度,强调实习要求和考核要求(必要情况下,可以印发科室的实习生考核事项),使学生明确实习任务和职责。岗前的医患关系培训,是毕业实习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法律的完善,患者维权意识的提升,以及社会媒体的对医患关系的过度关注,今年来我国的医患矛盾和纠纷发生率急剧攀升,导致在教学中医患关系的复杂性。因此,临床教学的培训中,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了解患者的医疗需求、及时有效进行患者及家属的疏导工作、让患者了解医疗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尽量避免在预防医疗中发生医患纠纷。在既发的医疗纠纷,培养的应对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处理纠纷的能力等,都是毕业实习生培训的重中之重。

4结论

综上所述,医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临床实践,通过制定良好、轻松的医学教学、临床的实践方案,规范化,调整和完善好实习医疗单位之间的相互协作,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模拟的一个临床实践环境进行不断实践练习。通过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临床实习和实践,使学生将所学中医理论知识自觉主动的用于临床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临床与课题之间的差别,同时也为日后的课堂学习提供方向,培养中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及中医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日趋为更好的教学和临床一体化。

上一篇:勤工俭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公开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