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8 01:41:10

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篇1

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先了解体育教育的"六性",即: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严密课的组织教学,处理好突出事件,发挥集体力量等,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下面根据我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体会。

一、集体性: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活动范围广,内容变化多,受外界干扰大,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纪律约束,就无法进行教育。如集合、整队、队形、队列变换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动作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因此要使学生明确,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整体是校风、班风的窗口,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必要的制度,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对违反集体利益,破坏集体荣誉的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精神,提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的共产主义思想。

二、表现性:

中学生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学内容多、广泛,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信心、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勇敢顽强,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和敷衍了事,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做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三、竞争性:

为了完成课的任务,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充分体现出竞争性,它反映一个人的实力、意志品质和心理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如上球类课时,要求灵活果断,有整体配合意识,上耐久跑时要求坚强,有恒心,肯吃苦耐劳,敢于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要使他们在成绩面前胜不骄,败不妥,发扬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和拼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训练中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四、规范性:

在教学中,规范性可以培养组织纪律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体育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活动的空间广阔,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必要的限制性,就难以控制教学全过程,如果堂常规、竞赛规则、规程等,用这睦常规、规则作为教学、训练的规范,使课顺利进行,做为一个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多种规则,并且严格地执行,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训练中得到教育。

五、实践性:

体育学科区别其他学科最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学生必须使身体承受一定量的运动负荷,在学习掌握一个动作技术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而教学训练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必须有相应的各种意志品质的支配才能达到最后动作的准确性、节奏性和协调性,从而达到自如化。做为体育教师应抓住体育运动竞技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地联系实际,有目的地诱导学生用模范事迹结合教材特点和组织方法进行教育。

六、交往性:

体育教学中,交往性表现较为突出,教学形式常采用的如集体练习、分组练习等,有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我们要求在教学训练中,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尊重对方,讲文明礼貌,虚心向对方学习,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相适应的上进、好学、友爱的观念,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打下终身体育的基础,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思想水平进一步地得到发展和提高,交往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品德教育篇2

关键词:浅析;思想品德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254-01

有人说,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缺乏的是对青少年心灵的感染,同时也缺乏对实际生活的穿透力……教育教学应该靠感染,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初级中学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学指出:“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教育课程,义不容辞地应发挥其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我们具体的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教学渗透呢?本人从大学毕业十几年以来,一直从事农村中学的思品教育教学工作。下面,我以个人观点浅析一下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和德育教育,本人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思品教学中对学生动之以情,加深认识,提高课堂实效性

情感对于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只从理性上讲给学生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只有启动学生的感情,才能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并进而运用这种动力,最有效地去开发自身潜能。所以我们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学不容忽视。因此,思品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否落到实处,取决于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而我们的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受许多因素制约,其中情感和情境因素是重要的方面。以“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陈红演唱的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这样激励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加强自身体验,使之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讨论。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交流,自己去总结、领悟,比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结果,其效果会更好。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我们又如何有效地达到教育效果,有效地进行德育的渗透呢?我认为:首先,我们教师使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其敞开心扉,充分启动内驱力,自主地接受所渗透的内容。其次,我们要以情施教,态度真挚,将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由此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而易于接受所渗透的内容。最后,教师和学生关系和谐、情理交融,老师用爱心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美好,这样有利于学生接受所渗透的内容。

二、思品教学中拓宽教学渠道,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思想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活动不但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求政治教师积极开展思想政治课的第二课堂活动。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生自我教育形式;二是“请进来,走出去”的社会教育形式。学生自我教育,是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一是结合国内重大时事开展活动。如:母亲节的到来,布置给妈妈洗脚的活动等等。二是针对学生自身的问题开展活动。如:针对学生浪费严重的问题,某校举办“反浪费展览”;针对学生经常上网,开展“中学生上网利弊”的辩论会等等“请进来,走出去”,是用社会力量来启发、教育我们的学生。一请进来,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人士作专题讲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政治课教学,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我们老师必须经过精心准备,做认真而细致的工作――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好问题,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和“参谋”作用。实践证明:让我们的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情绪,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而且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较好地实现师生心理同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这既使学生学到了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营造了一个师生双赢的局面。

三、思品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倡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由思考的空间。力求将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说:多给学生一些学习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多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勇敢的去战胜;多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去锻炼;多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大胆地去展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因此,可以秉承上下求索的精神,创设多种活动情境,借助学生的个体经验,以活动为中介,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情景模拟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认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从而施加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

参考文献:

[1]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李华强[M]2014.12.13第三版

品德教育篇3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何把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简要论述,供大家借鉴、参考。

一、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如规定跑的距离、动作的次数、动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什么动作等,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3、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因此,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4、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因此,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

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培养思想品德的自然科学基础

教育是培养、塑造人的过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表现,是培养、塑造的自然反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贯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教育,就会获得良好的行为效果。反之就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这说明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不同,是由于培养教育决定的。这就是巴甫洛夫指出的:“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他的研究证明:对有机体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或训练,就能形成定型。这一理论在体育领域里,不仅说明了运动技能、技巧形成的生理机制,同时也指出了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科学依据。当一个人反复接受一种训练,反复完成一些严格规定的行为,并且根据他自己在实践中的认识和经验深信他掌握和了解的规范是正确的时候,这些行为就会变成他的道德习惯和性格特征,而道德习惯和道德认识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人的道德信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论证过: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就是要从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和习惯着手,然后上升到道德信念。即使是对那些已经表现出某些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学生,也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热情耐心地进行长期、反复的培养训练,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旧的定型虽然会表现出一定的巩固性,但只要环境条件的影响长时间改变成另一种形式也会形成新的定型,所以改变那些已经养成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

在体育教学中应时刻贯穿着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知与行的结合,意识与行为的结合。体育教学过程中,既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与技术,又组织学生亲身实践,既向学生讲述理论概念,又指导学生身体力行。因此它能够提供较之一般课堂教学为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可能。

三、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则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1、规范训练法

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2、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3、对抗与竞赛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4、表率示范法

表率示范法是教育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的方法。它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多,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体育教师的身教常比言教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其形象也给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如果自己没有正确的道德意识,或者言行不一,那就会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受到影响,干扰学生道德信念的建立,给品德形成带来障碍。所以体育教师的仪表言行,都应该考虑到它可能的模范性和感召力。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然后才能要求学生,要充分用自己的性格和人格作表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概念,从而乐于接受和效仿。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必然会认识到它的正确性,从而建立自己的道德信念,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品质。

品德教育篇4

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伟大的理想和信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的知识。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意味着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完善个人的道德人格、自觉培养德育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逐渐具有集体意识,从而促使自己更具有人格魅力。思想品德教学具有实效性,可以促使学生加强道德自律,帮助学生不论在哪里、无论何时、无论干什么都能时刻牢记道德准则,能够深刻地领悟思想品德的本质,从而调节自我的道德行为进行道德自律。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否促使思想品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达到统一状态,就在于思想品德思维的催化作用是否强烈,良好的思想品德思维习惯是良好的道德认知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根本动力。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培养道德情感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没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时进行改变新课标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但是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并没有对新课标的要求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以人为本,德育为主”的教学理念完全被教师抛之脑后,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少生活性内容,最终还是以应试教育的模式死记硬背一些思想品德理论。这样,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完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而易见思想品德教学效率欠佳。

(二)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欠佳

1.教学内容没有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解相关教学内容,而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甚至有时候学生提出了与生活相关的思想道德现象教师也往往回避,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学习丝毫提不起兴趣,学生也不会认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而陈旧死板的教学也会导致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欠佳。

2.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欠佳,导致教学方式单调,没有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目前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往往只是教师一个人唱着空洞乏味的“说理戏”,这样机械呆板、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的教学过程,学生也很难提起兴趣来学习相关思想品德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样、发现、创造,从而促使学生“道理都懂,也愿意去做”。

3.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互动情感交流和沟通。教师作为思想品德的讲授者,能否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的效果。而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往往存在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教学时情感不够丰富、教学严重欠缺艺术性的弊端,导致学生的情感发展也呈现扭曲的趋势,使得思想品德的教学偏离了教学的本质。

4.教学目标没有实现思想品德的教学与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的根本和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实现思想品德理论的教学与培养良好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为教学目标,否则学生即使在思想品德基础知识的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也不能深刻透彻地理解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者有机整合不足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单单只靠教师的讲授、学校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家长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形成、社区社会这个大环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应当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高效。

三、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具体有效策略

(一)以境育德,课堂情境生活化

1.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提问一些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和积极探究的、新而有趣的发散性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问题情境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从而加深自己对相关专题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从而规范自己的相关道德行为。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安全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在日常生活中,用电、用水、用气方面你们发现了什么安全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安全常识呢?”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展开讨论并且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小组结论,从而使得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也能够深刻真切地感知安全问题并积极自主探索。

2.创设模拟情境。小学中高年级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生动形象的东西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录像、视频、电影、音频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一些相关课题的情境,从而激发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学看平面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搜集一些平面图的视频或者图画制成ppt,使学生在极具感染力的视频介绍和评论中真切地了解平面图的知识,从而知道如何看懂平面图。如此,教师就能够相对顺利地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3.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情境。我们应当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生活情境进行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以道德认知指导实际行动和作为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说声‘谢谢’”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说“谢谢”的场合和情境,来进行一次说声“谢谢”的话剧表演,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且深刻了解“谢谢”的本质含义以及说声“谢谢”对于人际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养成说声“谢谢”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以情育德,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好与坏。试想,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以关爱学生的态度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充分体现自己的情感态度,又怎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高尚情操?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一单元第一课“让爷爷奶奶高兴”的教学中,可以提前布置家庭作业,做一件“让爷爷奶奶高兴的事并说明爷爷奶奶高兴的原因”,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学会关心爷爷奶奶,知道爷爷奶奶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求,并且懂得如何去做一些实事去关爱爷爷奶奶,最终能够明白“爱”的初等含义。之后思想品德教师在上课时以此为导向,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都做了什么事情让爷爷奶奶高兴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然后根据教材讲解“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课来激发学生对爷爷奶奶的种种情感,鼓励学生平时学会关心他人,尊敬、爱戴长辈,自然思想品德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以践育德,教学目标生活化品德与社会学科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而新课标提倡学校教育应该是开放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转换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参观等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大家进行一次社会实践的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或者班级为单位走访福利院,了解福利院老人的生活困难,实际体会他们的心理心态,并且给他们送去关爱,尽力帮助他们。这样的实践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思想品德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新课标的要求,注重教学的生活化,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促使思想品德课的高效教学。

品德教育篇5

1.情理法并用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是情,浓浓的师生之情。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防止逆反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感情丰富,很容易对事物产生激情,但是他们毕竟年龄尚小,经验不足,易偏激。因此,我们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在思想品德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就是法,让学生根据社会以及学校的规范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使情变得有原则,理变得有力。如此三者并用才能达到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教育的目的。

2.贴近学生的原则

所谓贴近学生的原则,就是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生理特点,客观地进行教育。要把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开放民主的原则

坚持开放民主的德育教育原则,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充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热情。改变传统死板的灌输知识的做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材与德育实践的作用,切实运用好学校与社会两个课堂进行开放民主的德育教育。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德育渗透的措施

1.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渗透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解放学生的思想与地位,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地位以及其地位的发展。当下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愈演愈烈,要想真正发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育作用,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笔者就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表达观点,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效率。常用到的几种教学方式有:辩论课、演讲课以及探究课,这几种方式都能活跃班级气氛,让学生乐学、去学。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要求学生根据社会上的时事热点以及新闻事件,发表看法,对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进行探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教师要树立自身的德育意识,以身示范

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给学生良好的德育榜样。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德育意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专业素养。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自身最积极的一面拿出来,用最佳的精神状态以及行为举止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给学生提供正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的作用,教师德育意识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德育观念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影响每位学生。如果教师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与坚忍不拔的德育意识的话,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捍卫道德的愿望,并随之产生一种坚定的信心与责任感,满怀热情地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地履行自身的责任与义务,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才华。笔者在初中每个班级、每一节课上都会喊起立,师生之间相互问好。每次课堂开始之初,我也都自觉立正,给学生正面的示范,这个小小的动作意在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学会相互尊重,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也许是教师的德育意识不知不觉中感染了学生,笔者每节课的提问环节,学生都会热情回答,从不偷懒,收到的课堂效率很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也很大。总之,思想品德教师的德育示范以及德育意识的确立对培养学生的德育观念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应该首先教会学生尊重教师,尊重他人,先做一个合格的人,再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综上所述,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关的德育原则,注重情理法并用,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渗透措施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也应该以自身为榜样,积极为学生树立优秀的德育典范。

品德教育篇6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

当前,随着我国初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逐步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在课程设置、教材教法改革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多青少年并没有将他们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掌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实际的行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教学评价模式较为单一

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以其学生的考试成绩情况来进行评价,而对学生的评价也建立在其考试分数的高低的基础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考试过程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教师总是根据考试内容的要求和备考的需要,尽量向学生灌输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因为只要学生在课堂上背诵和掌握的理论知识越多,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的机会就越大。只有这样做,学生也会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而教师的教学效果就能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尽管如此,这种思想品德课却无法给学生实际的知识,德育教育也会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课程教学内容比较片面

一方面,由于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建立在其学生成绩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往往以书本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这种教学内容,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另一方面,由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的课程资源相对短缺,造成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育内容比较片面,很多教学内容实际上只能纸上谈兵。

(三)德育教学方法有待更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方式已经在发生重大转变,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已经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应用。但是,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一支粉笔、一本书,走上讲台说半天“的教学方式,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要靠死记硬背才能获得高分,学生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越来越缺乏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效果的措施

(一)创新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模式

一方面,要对教师的评价模式进行改革,要积极探究并确立起更具有科学性、更有可操作性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改变纯粹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老师教学水平的做法,努力调动起教师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真正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初中思想品德可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把学习成绩与生活实践评价结合起来。不仅要分析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基本知识和理论观点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要考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行为方式。

(二)积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初中思想品德可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积极开发和有效延伸,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作为教学案例,以具体的现实生活来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确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三)合理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思想品德课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逐步普及,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就有了更多的选择。网络多媒体教学不仅会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且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和学习的兴趣,使教育效果实现最优化。同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鼓励和支持学生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这样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的好习惯,而且又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说,我国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创新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模式,积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合理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更新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后雄.思想品德教材完全解读[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1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

[3]刘辉.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2010(7).

品德教育篇7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教育;创新方式

当今时代是一个高素质的时代,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密切。我们中国人到其他国家游玩或是生活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不文明的事情,损害了中国人的形象。所以,我们要全面提高我们国民的整体素质,就要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学生们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受不同家庭环境以及自身的影响,有的学生们的思想素质还有待提高,所以,学校开设了思想品德课。所谓思想品德,就是人们的道德问题,可以将思想品德的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每个人都在地上扔一点垃圾,积少成多,我们的生存环境也会越来越不好,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们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一、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1.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思想品德课在小学的基础教育课程中作为一门辅的课程,没有得到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们的重视,教师把精力都放在了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上,认为只有将主科学好了,副科落后一点也没有关系。这种想法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型的人才,需要教师去多方面培养的人才,学生们单单是只为了学习而学习,而不去学会怎么做人,怎样在社会上生存,也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将主科与辅的课程同等对待,教育部门设置的课堂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要根据教育大纲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加大学校的德育教育。

2.学校教师并没有做到带头作用

小学生们有一个特性,就是特别听老师的话,将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就都会被学生们模仿。有的教师在学生不听话,教育学生的时候,不注重自己的语言以及教育学生的方式,口出脏话,动手打学生等行为,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们的德育建设,还会对学生们的身心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想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礼貌待人,不随手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文明行为。这样,思想品德才会有进步。

3.教学方式的滞后性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上,大多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课上给同学们讲理论知识,下课后学生们要进行头脑记忆,由于没有受到学校教师的重视,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式还没有创新,这种方式,只是在让学生们死记硬背,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也不再适用于当今时代,不能够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创新教育方式,来提高思想品德的课堂时效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策略

1.加强思想品德课堂实践,锻炼学生探究能力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加强课堂的实践,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教师在为学生们讲完理论知识后,可以自己制造一个情景,让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们开动自己的脑筋,开发自己的探究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分别谈论找寻题目的答案,在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中,能够激发学生们对思想品德的兴趣,能够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能够锻炼学生们的探究能力。教师也可以大胆的将课堂交给学生们,让同学为同学讲解,这样能够加深学生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还可以锻炼学生们在大家面前说话的胆量。

2.将思想品德课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

其实德育教育与学校所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学校设置了思想品德的课程,无非就是想培养学生们的素质,教会学生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德育教育也是这样,提高学生们的道德素质。所以,二者可以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辩论比赛,比如当今社会上比较敏感的话题,老人摔倒了我们应不应该帮忙,一个正方,一个反方,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一个方向,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们的内心想法,也便于更好的去引导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这样的教学,将思想品德与德育教育融合,让学生们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对今后步入社会也有一定的帮助。

3.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科技化了,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现在,社会上发生许多关于道德的事件,比如:小悦悦事件,遇到老人想要帮忙要拿着手机录下视频作为证据,还有许多的碰瓷的现象,都有损我们国家的道德,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这些视频为学生们播放,学生们看了这些视频也会有所触动。教师也可以自己制作PPT,自己模拟一些道德的场景,让学生们可以自己有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多媒体中,将抽象的物体具体化,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有利于学生们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们对学习的热爱。

综上所诉,思想品德课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们不仅仅要学习文化知识,也要学会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培养了学生们动手实践,社会实践的能力,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意识,将课堂上的内容生活化了,学生们与教师一起探讨社会中的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武立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5)

[2]李湘春.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

[3]武立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

品德教育篇8

一、身正为范,强化教师的榜样效应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因而教师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要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知行统一。

教师首先必须要考虑到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并把其作为教育熏陶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自己却斤斤计较;讲遵纪守法,自己却迟到早退,这样学生就会怀疑教育的真理性和教师的人格和修养,进行德育教育就没有说服力,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必须“讲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不糊涂、不迷航,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必须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决不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充当传声筒;必须为人正直,正派,不被世俗尘埃所染,不为金钱物欲所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二、以人为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中学生思想政治课要实现其德育目标,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为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了解和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并存,营造多元价值并存的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由表达与争论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讨论的时间、实践活动的空间,多一点个性的张扬;充分尊重学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促使学生把从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中建立起来的主体意识迁移到知识世界中来。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宽松、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从而实现政治课德育的终极目标。

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对中学生“上网热”的冷思考》这一内容时,事先找多名学生交谈,了解他们平时上网的情况以及对网络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再把班级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对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展开调查。大家通过同学互访、交流,网上搜索,获得了大量的材料。课堂上,学生根据搜集的材料和自身的体验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正方认为“中学生上网利多弊少”,反方则认为“中学生上网利少弊多”,还有学生居然现身说法,讲出了自己迷恋上网学习成绩下降的经历,告诫同学们“少上网为益”。

经过辩论,学生们最终认识到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关键是青少年能否正确使用网络。”此时,教师无须多言,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同学交流、课堂辩论已经初步形成了正确的上网观。

三、创设情景,提升学生自主体验的效能

创设一些模拟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里体验、实践、反思,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方法。自主体验的过程,既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有角色扮演、有事情可干,又能在积极的情感参与中体悟道理、认识社会、增加感知。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自编自演小品、哑剧等。

例如七年级教材中的“男女生交往”、“我与父母的冲突”等教学内容都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在模拟的情境里把生活中和现实社会里面临的道德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道德活动的对象,各抒其见,自由讨论,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从而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选择能力。有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把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学习问题、交友问题、情感问题等写在纸上(不署名),交给老师,教师可以当堂请其他同学帮他(她)出主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

四、注重实践,加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强调“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例如,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参加法制教育大会;又如,我们在学习了“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课后,发动学生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活动,有的同学清理校园的口香糖污渍,有的同学随时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有的同学清理教室的门窗;再如,母亲节的到来,布置给妈妈洗脚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产生了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在道德实践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得到了升华,产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落实具体正确的道德行为。懂得了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真正理解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意义所在。

上一篇:小学生家庭教育范文 下一篇:孩子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