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德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4:41:14

品德德育论文

品德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认真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学流程

有些教师认为,一年级思想品德课,内容简单,道理浅显,容易说得清楚,于是,不愿花精力去考虑教学方案、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果教学收效甚微。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道理,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就要认真地备课,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如何备课?首先要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牋如教《我上学了》一课中的“我将在这可爱的学校里学习、活动”一句,成人看来简单,但对不到七岁的一年级学生来讲,上学是生活的转折点,是一件大事。他们头脑中会产生各种想法,有新奇,有高兴,有自豪,也有害怕,甚至带有疑问。

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挂图、幻灯、课本中的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回忆开学第一天,校门口“欢迎新同学”的横标,老师、大哥哥、大姐姐在校门口迎接他们,并把他们领到教室等情景,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温暖,集体生活的和谐友爱。由此可见,只有认真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教师才能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制定出最佳的教学方案,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

二、寓教于乐,形象地讲清观点

形象生动地讲清观点,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而关键是如何做到讲清观点、形象生动,千万不要连篇累牍。要注意从儿童抽象思维不发达的特点出发,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活动、游戏、插图、幻灯、参观等,把道理寓于游戏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做到情理交融、深入浅出。

三、加强行为训练,促进知行统一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且还必须重视道德行为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一年级学生是培养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根据“学一点,懂一点,做一点”的原则,在课堂上坚持行为规范的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每节课进行道德行为的评论,强化道德观念。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内容进行道德行为的评论,即进行课堂行为分析。学生的评论虽幼稚简单,但通过这样一评,表扬了先进,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学生明白了是与非。根据一年级小学生分辨能力低的特点,经常向他们讲述革命英雄人物故事以及学校中的好人好事,让他们学有榜样,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就能加强学生自我行为训练,达到了思想品德课动情、晓理、导行的目的。

品德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当代大学生进取心较强,积极要求进步,敢于挑战,期望值较高,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但是,他们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尚不够清晰,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太明确了,甚至存在误区。这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既不利于其良好品德修养的形成,也不利于其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思想导向的不清晰往往会困扰大学生,阻碍其健康成长发展。在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中,班主任作为一个特殊的角色,能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起到引导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在学生心中有比一般教师更高的权威,学生对其比较信任。高校班主任经过工作的历练,比学生理智、视野开阔、经历丰富;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其特殊的角色地位,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和制定科学的人生规划。

二、班主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师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从总体来看是积极向上的,但在他们成长当中也会经常出现一些消极、退缩、不负责任等现象。在学习上,想不劳而获,遇到困难缺乏信心和勇气,心理脆弱易产生消极情绪;在生活中,自制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我行我素。有些学生只能被表扬,不能被批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导致个别学生因参与活动失败或被拒绝或考试成绩不理想等而走绝路。班主任作为一个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的角色,作为一个与学生联系较多的师长,利用其工作优势,应肩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理咨询的责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班主任工作的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使得他们可以十分便利地、适时地把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情况,进而能够为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班主任工作任务之一就是教导学生学会做人,这项德育工作主要是一种以心育人、以人育人,进而提高人基本素质的精神劳动。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以心育心、培养优良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的教育;所以,班主任应有效地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发展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是一个有心人、细心人,在与大学生接触过程中,要不断细心地、敏感地把握学生内心深处的一些细微的变化,进而及时有效地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学习、消费、交际、择业、危机等方面进行指导,这样既能弥补大学生远离父母、缺乏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压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离不开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心理训练。虽然已经步入了大学阶段,但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发展状况、情绪体验状态、意志品质特点等有时认识得并不是很清楚,他们有时会感到困惑、迷茫,不知怎么面对现实或走不出困境。作为班主任,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与他们一起体会、共同感受,加深彼此间的沟通交流,进而相互了解,获得感情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共振。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向班主任吐露他们的心声,在把内心的不安与焦灼向老师倾述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理宣泄。这不仅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也来自于班集体,而良好班集体建设的主导者、领头羊是班主任。班集体是大学生入学以后第一个正规的群体,在这个集体中,大家一起活动、学习,互相感知彼此的情感、认知,相互之间影响很大。大学阶段,虽然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强,但他们仍然需要被集体接纳、认可。良好的班集体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归宿感和安全感的需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促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同时,学生会从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鼓励、信任、支持和安慰,从而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并在增强集体意识、集体责任感的情况下,产生热爱集体的积极情感体验。这样就避免了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的心理挫折,也避免了因为孤独与被排斥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三、班主任是大学生良好道德素养提升的督导者

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素养的形成应从小抓起,到了大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道德教育对于青年一代来说不是最主要的;但从目前大学生成长中表现出来的基本文明礼貌素养来看,其基本道德素养的提升仍值得关注。对此,班主任的作用不可忽视,班主任是大学生基本道德素养提升的督导着。班主任的工作角色特点决定了其应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在学校师生关系中,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更易于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更易于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同学关系、家庭状况及其他问题能很好地了解、掌握,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各种机会,有计划地针对每个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和帮助。

四、班主任是大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和行为深化的鞭策者

任何一个人都要明了社会规则、遵守社会规范,否则无法生存和发展。对于社会规则规范、法律制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学校教育让其有所了解,一方面通过其参与社会实践使其进行感知体验。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规则规范、法制法纪教育的途径方法很多,班主任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可以在班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进一步宣传和指导,鞭策学生在不久的将来能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职责、能严格规范行为、塑造应有的人格形象和社会形象。当代大学生虽然知识丰富、思想活跃,但法制意识、观念较淡薄,法律知识缺乏,有的不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行为轻狂不负责任、有的意气用事而缺乏理智;所以,班主任应利用自己的特殊角色地位,随时教育引导。总之,班主任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承担着艰巨任务,在他们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班主任在高等教育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

品德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在《珍爱我们的生命》一课中,要求学生知道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该珍爱他人的生命是本课的主旨之一。于是。针对我校学生常有不吃早餐来上学,造成挨饿上课,肚子不舒服:课间学生在教室追逐撞伤、擦伤手脚等现象。在教学活动中,我特意设计了一次救生活动,让学生在创设手部、脚部等肢体受伤甚至他人生命遭遇困境等多种情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每一次演示完后,我都让表演者说说当时的“心里感受和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让其他“观众”谈谈看法和评价,最后我也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归纳,形成共识。在这次救生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去帮助和救护他人,培养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生命的观念。

点评

教学内容也就是德育的内容,这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应该从学生现实生活中来。卢梭主张从直接经验中学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著名思想,更是强调各种感兴趣并且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从课堂向生活的世界回归,在这些活动中获得各种各样的直接经验。基于此,德育内容的制定应该根据德育的对象。如七年级的德育内容要求学生认识自己,学会关爱、自尊、自强,学会做生活的主人,珍惜初中生活等。要想提高实效,首先必须从我们自己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如年龄、生活阅历、行为习惯等,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切不可过于成人化,过于抽象,脱离学生实际,要求要尽量低一点,明确一点,具体一点。

二、情形二

在《身边的诱惑》这一课里,我特意加入关于上网的诱惑作为讨论活动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和经历,小组讨论交流上网的利与弊,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上网的诱惑。我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和其中他们的疑惑进行引导、分析归纳,让学生认同并达成共识。

点评

思想品德课要实事求是,摒弃假、大、空,尽量讲真话。如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现在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速度迅猛。各种思想文化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要教他们明辨是非,有道德选择能力,并且要把一些新观念加人德育范畴,尽量贴近学生。例如,现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无法拒绝网络的诱惑。我们的学生今天已经接触到网络了,相信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将离不开网络。那么,如何学会正确与合理上网。在网络信息的海洋里筛选健康的有用的信息,便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课如果上好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巨大的德育实效。

三、情形三

在《感悟青春》一课时,我安排了一个小辩论,题目是“男女同学之间要不要交往?”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辩得不可开交。有的同学还特意找出手上掌握的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辩得有理有据。通过辩论,同学们自然也明白了男女之间要正常交往,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道理。

点评

在思想品德课上,应该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到教育。但是,往往由于该课的生动有趣,能够吸引爱玩、好动、爱表现的学生。他们每一次都踊跃参与。甚至过分积极,影响其他同学思考和扰乱课堂秩序,使得其他学生机会减少。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及时调控。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注意把个人解读引上讲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大胆而又自由地发表见解,他们就会学得快乐,学得有效,也更能拉近与学生的心距。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匿名世界的游戏规则》为例,我在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正确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四、结语

品德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

例如,针对部分家长一味的溺爱和包办,忽视对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这一现象,可设计“看谁穿得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有趣活动,给幼儿创造一些条件和机会,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捡落叶、拔草,到社会实践中去接触,了解一粒麦、一颗螺丝钉、一文钱、一张纸的来之不易,使之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果实等良好品质。

品德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而以人为本主要是针对道德教育中“无人”的状况提出的,即教育不是从人出发按照人的方式来进行的以成人为目的的活动,教育可能是生产、是加工、是按物的方式进行的把人变成非人的活动。比如:

在价值观上,无人的道德教育不是注重人自身的存在、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而是仅以工具性的眼光来看待道德教育的价值;在培养目标上,它要培养的是那种失去自尊和自主理性的奴性人格,强调人对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规则的无条件顺从,以听话和服从为目的;教育的内容则多是一些冰冷生硬的、脱离人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人性基础的呆板的教条;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不是按照对待人的方式来进行的,缺乏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和对学生的兴趣、需要及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遵循,强调道德灌输,以种种对待物的或其他非人的东西的方式来对待学生。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首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身心发展应是教育最直接的目的,也应构成教育实施过程中最根本的出发点,这是教育的本体,是实现其他功能的基础。其次,应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应着眼于全体学生,这是基础教育的使命,尤其是小学,教育是普及的、大众的而不是选拔教育或精英教育。发展应是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是教育的最佳境界。不能以少数人的发展牺牲多数人的发展或以多数人的发展牺牲少数人的发展,不以某一种素质或某几种素质的发展牺牲其他素质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应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而受到尊重,得到全面的培养,获得全面的发展。再次,以学生为本还意味着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为本。

二、主体性教育理念

主体性的教育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当作主体来看待、来尊重,以发挥、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己任,以培养主体性素质为主要目标。之所以在道德教育中提出主体性教育理念主要是基于:

首先,道德在本质上是主体的,道德的主体性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必须是主体性的教育。道德的主体性本质主要体现为道德与主体的不可分性,即没有主体便没有道德,即使有了主体,如果主体不服膺道德,不信服道德,也没有道德。也就是说,没有主体的自觉自愿地接受道德的约束,道德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和约束功能。其次,主体性教育观的提出,既体现了道德的本质要求,也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现实社会的状况是什么?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以及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信息化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在一个价值多元、冲突的社会,以往的教会听话、教会顺从的教育已不合时宜,对教师来说,不能像过去再以简单地肯定一些价值而否定其他一切价值的做法教育学生,不能再把一些固定不变的东西硬塞给我们的学生。取而代之的应是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冲突和矛盾作出自己的选择。再次,主体性道德原则的提出,也是符合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儿童的道德并非先天预设的,也不是单纯由外在塑造决定的,儿童道德的发展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道德教育中贯彻主体性教育理念,其一,要破除传统的以听话和服从为基本价值追求的观念和做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教育模式一方面不能培养有独立个性、创新能力的个体,另一方面,这种教育也不能造就负责任的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有个性的富有创造精神的公民。而强迫式的教育不能承诺这一使命,因为它的最大特点是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学校教育成了加工标件的标件厂,这就扼杀了儿童的个性的和谐发展,导致了目前学校无特色,学生无个性。同时,要使学生负责,就必须考虑自由的问题,责任与自由或选择可能性有关。自由的度与责任的量成正比。没有自由就没有责任,强迫、行政命令式的教育由于从根本上剥夺了儿童选择的可能性或选择的权利,也就取消了人负责任的内在根据。其二,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道德选择。从道德本身的特点看,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教会学生在各种价值冲突当中、各种利益冲突当中进行选择,确立合理的价值观。从一般意义上讲,道德发展、品格发展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选择的过程,人正是在不断的选择中塑造、成就自己的。道德问题就是个选择问题,真正的道德问题正是那些有激烈的道德冲突的问题。

三、实践性教育理念

之所以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一方面是基于道德的实践本质,另一方面是基于实践、活动对道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第三是基于单纯以说理、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有其致命弱点。

首先,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国古代道德的学问被称为“做人的学问”,在西方,伦理就是实践哲学。通过行动履行道德的要求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人格的磨炼、落实在人生或现实生活。对于道德,知性化教育是重要的,但躬行实践更是不可缺。其次,实践、活动对道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同时,在协作和交往中,可以培养、发展真正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活动还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再次,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还是基于单纯认知主义的不足。单纯的认知主义道德教育是片面的,认知之于道德既非惟一的,亦非最终的因素。认知、推理并非道德的全部甚至不是道德的本质成分,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

实践性教育理念的要求是:实践性教育观要求道德教育以培养儿童实践道德生活的能力和行为方式为己任,即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实践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道德生活,在于使学生形成一种善善、恶恶的行为方式;实践性教育观主张实践性或活动性课程应当成为道德教育课程的主导性课程;实践性教育观还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促进学生自律道德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应始终把学生当作教育过程的主体、当作选择、决策、行动的主体,当作活动、教育的参与者和责任主体来看待。

四、生活性教育理念

生活性教育理念的提出首先是针对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儿童生活现实的状况,其次是基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生活性特质。

学校道德教育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当前道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它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的科学化和理想化,同时,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色彩也较为浓重。道德教育的科学化是在本质上把道德教育过程纯粹视为一种机械的冷冰冰的自然界的加工过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思维的训练或者仅是让学生记忆大量的道德知识,而不顾道德的生活情景,最后通过量化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水平。道德教育的理想化则是指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现实,高高在上,用一些虚无飘渺的可望不可及的东西教育学生,最终只能是无效的,道德顶多是停留在口头上和书本中。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是指基本上甚至完全以政治教育来取代道德教育,把生活中与政治无关的伦理也归结到政治方面,这种试图以政治上的要求完全来“纯化”丰富的生活的做法同样也只能招致失败。正是由于道德教育对生活的脱离,才引起了人们对其“假大空”、“书本化、教条化”等的批评,道德教育的实效才不尽人意。

道德的生活性本质,主要是指道德源于生活、为了生活且道德在生活之中。道德源于生活是指生活使道德得以产生、是道德之为道德的最终依据;道德为了生活是指道德存在的意义在于满足生活的需要,人的生活是道德存在的目的,而不是相反;道德在生活之中是指道德在存在方式上始终不能离开实际的生活过程,它就存在于现实的人际交往之中;同时,道德在生活之中也使道德的价值得以实现。道德教育的生活性特质主要表现于道德教育和生活不可分离,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手段。说生活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指道德教育本身不是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使人过上道德的生活;说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手段,是指不能在生活之外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生活本身的直接现实性、实践性、情境性、整体性等是任何一种在生活之外的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书本化、知识化的道德教育恰恰违反了这一点。只有在笑中才能学会笑、在哭中才能知道哭,只有通过实际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体验才能学会如何过一种道德的生活。

这样,生活性教育理念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必然就是:道德教育的课程要以培养热爱生活、负责任地生活的个体为基本的目标指向;从儿童的生活中取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点,以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来设计、建构新的德育课程;并且,道德教育的课程内容要围绕生活的主题来展开,主题的呈现要反映生活的现实;通过指导、设计儿童的生活,通过健康的道德的生活进行道德的教育。

五、民主参与观念

民主参与观念主要是针对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刚性”管理和“单向传输”提出的。所谓“刚性”管理和“单向传输”,就是指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师占据绝对的支配性地位,通过强制的甚至是粗暴的方式来使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不存在双向的沟通和互动,教师只是单向的向学生传播知识和信息。师生关系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它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上述教育理念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

品德德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目前,高校德育的载体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外,还有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科技文化艺术节、志愿者服务活动、节日纪念活动等,学生思想道德在这些活动的方方面面得以体现。因而,要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就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要从单纯重视道德认知成绩的评定转向对学生的“德”和“能”的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上来,以实现大学生德育评价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德育答辩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有选择地通过上述活动展示自己的风采,促进自己道德水平的提高。

品德德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一、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的德育素质得到不断地提高,对高一新生加强入学教育,特别是校史、校纪校规教育,并组织做好高一新生入学军训的有关工作,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军训,通过军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纪律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本学期全校没有出现重大违纪违规事件。

二、努力做好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的工作,并积极协助配合校长室,在本学期初召开颁奖大会,精心组织会场,安排有关人员,并准备好一切奖品、奖状。

三、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意识宣传力度,大大的提高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在全校开展争创“三好学生”的活动,开展学先进、争先进、比先进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使学校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本学期全校涌现了不少先进班级,涌现了很多学习品德优秀的学生,经过认真公平的评定,学期末共评出4个文明班和3个表扬班。

五、通过努力逐步建全了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进一步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进一步发挥教育整体的功能,为学生的进步创设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提倡讲文明、讲礼貌,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本学期开展了两次仪容仪表整理活动大检查,经过大力地整顿,学生的仪容仪表得到了规范,做到不穿奇装异服、不带首饰、不吸烟、不染发烫发,男生不留长发。

六、转化差生,对差生进行耐心教育、引导,使之转化为优生。如高三

(3)黄伟杰、高一

(1)黄文威、高二

(1)郑良桂等无心向学,经常迟到,课堂上不仅不专心听讲,且影响他人,沉迷于上网玩游戏,通过科任教师、班主任和政教处领导耐心进行正面品德教育及正确思想引导,通过与其家长的密切联系、面谈、沟通、配合,使之转差为优。

七、加强学校的卫生工作管理、坚持每天早读课前分班落实校园公共卫生打扫和自行车排放,放学后各班进行教室内卫生打扫,每个月进行一次大扫除,并安排学生会做好学校卫生的管理、检查、评比工作,使学校天天保持整洁卫生,校园环境得到美化净化。

八、定期召开团委会、学生会干部会议。我处和校团委同心协力,认真做好学生会管理的工作,发挥团员、学生会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会在校团委和政教处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使学校基本形成“以学生管理学生”的新模式。

九、本学期,我处继续抓住广播站、黑板报、各班学习园地这几个阵地,发挥舆论导向和宣传发动作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广播站报道新闻,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学会关心政治,播放优秀歌曲、乐曲,陶冶学生情操。各班黑板报要求定期更换,内容和主题要求能反映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实际,成为展示班级风貌的一个窗口。一学期来通过出版校刊、黑板报、各班学习园地、国庆元旦专刊、元旦开展书画比赛等活动,创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氛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十、积极开展体育运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校历来非常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体育锻炼,本学期在第十一周组织了校性学生田径运动会,在国庆节期间还组织了一次教师篮球赛,本学期我校还荣获汕头市体育局主办的汕头市第五届“体育节”活动先进单位和称号。

一、加强教师德育理论学习。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因此要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就必须提高教师整体的德育理论水平。本学期来通过教师例会的政治学习,通过组织教职员工参加教师普法考试,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认识和觉悟,把师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德育学习活动中,我校有陈煜祥老师撰写的论文《万紫千红总关情——师德教育之我见》荣获区德育论文一等奖,郑武义校长撰写的论文《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荣获区德育论文二等奖,郑少波老师撰写的论文《关于师德教育的心得体会》荣获区德育论文三等奖。

二、通过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本学期召开了四次班主任工作会议,通过介绍优秀班主任的一些教育管理方法,并让班主任进行讨论和自我检讨总结,写出心得体会,作为以后工作的指导。黄汉标主任、马爱芬副主任还亲自认真指导新班主任写好《学生手册》。

以上是政教处在本学期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考勤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卫生工作少数班级仍未能认真落实,个别班主任的工作还不够细致与深入,这些都有待在今后进一步加强。

品德德育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手。是班级德育的组织者与管理者,班主任对班级德育管理的能力直接决定班风与学风,班级的班风与学风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班主任德育论文工作,不仅关系学校德育管理,对各学科教学质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且对整个教育工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班主任要搞好班级德育工作,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班主任如何在日常生活及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用爱心对待每名学生。以身示范

爱是一种尊重,是一种信任,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班主任面对的对象是存在着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能拿传统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更不能以成绩的优劣来评价他们。只有用爱心平等地对待他们,才能唤起学生心中的爱心。对于能力差、有缺点的学生不能歧视,要用爱的语言鼓励他们;用爱的渴望调动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感染他们;用一颗真心唤醒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遵其言、信其行。

二、发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以自己树榜样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班主任自身的形象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法、对待各种学生的态度、仪表、自身的能力,以及讲课时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知识面的广度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班主任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坚持提前到校,检查出勤、卫生、督促学习,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努力进修,积极抓好班级工作,真诚的关心学生,一视同仁,这样对以后的班级管理,学生的学习工作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分发挥各科任教师的能动性。从各科教材中挖掘德育素材

班主任德育要和各科任教师紧密联系。了解学生,了解教学进度,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样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只要班主任德育论文充分挖掘,是可以选择适当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

四、充分发挥班会的主导作用。直接进行德育教育

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每周定期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使学生在本周按班会要求进行对照,以达到自我提高的效果。主题班会的选材一定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班倡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力宣传公民道德规范,以此激励学生指导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事业的合格者。

五、将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如今,单纯的说教已越来越不被新形势下的学生所接受。怎样才能既让学生愿意接受,又能达到教育目的呢?将学校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就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当前很多学校出于安全和其他方面的考虑,不愿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束缚在学校中,单纯地追求教学质量。实际上,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久而久之,将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厌学情绪。学校应该本着让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总体原则,适当地组织一些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实际操作。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这样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

六、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接受德育

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且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个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个健康的道德环境。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因此,班主任德育论文要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

七、小结

班主任只有把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顺利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接班人,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班主任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拥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的合格人才,争取让学校德育工作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参考文献

[1]谢世腰,王力。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

品德德育论文范文第9篇

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爱”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面旗帜,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部分,发挥着主导、统率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突出了“五爱”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也给“五爱”教育增添了新的教育内容。在当前条件下,中小学实施“五爱”教育要注意做到四个结合:

1.“五爱”教育要与重大节日、社会活动、时事政治等结合起来。如结合春节、“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2.与生产实践、工农相结合。“五爱”教育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思想品质,学校的德育教育就必须实现由封闭单一的内向型向开放、多项的网状型转变。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到农村、工厂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知识,磨炼他们的意志,把“五爱”教育延伸到校外大课堂,形成“五爱”教育的良好氛围。

3.与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五爱”是一种情感,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规范。搞好“五爱”教育,就要使学生的“五爱”之情落实到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规中去。重视学生的品质、人格教育,重视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德智体美劳各项活动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通过开展做文明学生,争文明班集体活动,使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我做起。

4.与学校专题活动、学习榜样、典型结合起来。学校要精心设计安排各项教育活动,将“五爱”教育融于各项活动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举行主题班会,读书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同时树立校内外的学习榜样,特别是学生身边、生活中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不追歌星追英雄,使抽象说教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增强教育效果。

品德德育论文范文第10篇

更多精品来自3edu论文

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中通常把品德、学习后进的具体标准界定为:情绪消极,不思进取,品德修养与一般学生存在较大距离,在行为上多次违反中小学守则与社会行为准则,存在较多与学生身份不相符的问题行为。学习成绩不佳--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三门功课长时间内总成绩不及格,且成绩大大低于自己的智力水平。

经过理论研究与样本实际调查,我们总结出品德、学习后进生成因如下:

一、学校教育失误导致后进生

1、错误的教育观念在制造后进生。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灌输的是应试教育思想,学习成绩当然被视为评价学生“能否出息”的首要标准。整个教育气氛、教育观念就停留在这么一个“唯学至尊”的水平阶段,很多认为“升学无望”的学生当然要自报弃,越学越后进。

2、教育方法失当“逼”出后进生。老师错误的教育方法包括:随意批评,不分场合;肆意挖苦,不留自尊;驱出课堂,不准听课;只知训斥,不讲说服;状告家长,转嫁教育;强制调班,发难校长;弃之不管,任其东西¨¨上述方法直接带来的后果是师生的对立,把站在后进生边缘的学生“逼”进了后进生的群体。

3、班主任工作失误导致出后进生。(1)&127;偏爱少数“尖子”生,致使后进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大减,越来越后进。(2)&127;无视友谊与“小团体”界限,把本不后进的学生推到后进生一边。

4、学校管理失误“管”出了后进生。(1)近70%的校长不抓教学,抓教学的副校长50%工作不力;(2)改革开放以来,校长的首要任务也开始落到筹集经费,抓钱之上,德育教育被忽视;(3)&127;以罚代管、以撵代管、以处分代管,这种管理方式极易产生后进生。

二、家庭教育失误,家庭环境不利导致后进生。

1、学习目的导向错误。40岁以上的家长多以“”后对艰苦岁月的体味去教育子女升学;40岁以下的家长则多以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体味去教育子女赚钱。在这种教育下,有的学生埋头苦学而不思品德端正,有的苦学不成便自暴自弃。

2、家长素质水平导致学生后进。(1)&127;表现为粗暴打骂、溺爱袒护,放任自流;(2)&127;父母缺乏对人生的正确追求,整日吃喝玩乐或行为不检,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品德与学习。

3、家庭残缺与再婚家庭。孩子缺乏亲情,没有家庭温暖,性情孤僻,没有学习兴趣,情绪消极,行为散慢。

三、社会教育失误导致后进。

1、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社会上对一所好学校的评价基本是以升学率作为标准。

2、社会风气及行为不端者的影响。

(1)&127;,,拉关系走后门的不良风气及社会上曾有劣迹的人的拉扰,使一些是非判断能力低的学生沿着羡慕--模仿的路线下滑而成为后进生。

(2)“黄色文化”使一些学生丧志荒学,成为后进生。

四、非智力因素分析

1、教师教学水平低、方法差导致的兴趣离异与兴趣转移。

2、对主观不良情绪或外来刺激抑制能力低下。

3、为挣大钱而学、为父母而学,当感到升学无望或难使学习与挣钱直接“挂起钩”便淡漠学习、放纵行为、成为后进生。

上一篇:德育答辩论文范文 下一篇:德育经验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