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修养范文

时间:2023-03-04 10:20:47

品德修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务员;品德修养;作用;途径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在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里,提的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三德,而十把“三德”进一步丰富发展为“四德”,是党中央根据实际情况,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得更实,更具操作性的举动。因此,各级公务人员都要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关于“公务员的定义,即拿了纳税人的钱,依法为国家,为人民办事的工作人员。加强公务员的个人品德修养,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修养素质,关系到个人形象,更关系到你所在的单位,当地政府,甚至党和国家的形象。因为,公务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人民群众中起着示范、影响和辐射作用,公务员的品德如何,对整个社会风尚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品德的界定

1.品德的含义

品德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道德品质。道就是明事理;德就是付出。所谓“道德”,笼统地讲就是有素质。道德是人们因共同生活而约定俗成的一些行为准则和规范。品质是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说一个人品德如何,其实就是指这个人的道德如何。总之,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对社会、对身边的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2.个人品德的内容

个人品德的内容很多,涉及广泛,例如爱心、诚实、信用、廉洁、勤劳、努力、孝顺、友爱、睦邻、正义、助人、服务、热心等。品德就是个人的品行与道德,作为个人,我们都要努力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与情操。因为有完美的品德才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及尊重;相反,如果品德不好,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变成社会上的害群之马。

3.“四德”之间的关系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这四个道德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分别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体层面提出了相应的道德建设要求。其外延由大到小,内涵由浅到深,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道德体系。在“四德”建设中,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个人品德修养提高了,另外“三德”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个人品德的外化表现。一般情况下,一个人这“三德”表现得好,个人品德也一定好。

二、加强公务员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在当前社会生活中,有一些人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缺失现象,因为个人品德是另外“三德”的基础,这也就充分说明了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必要性。加强公务员品德修养,具有如下作用:

1.价值导向作用

良好的品德充分肯定“善”的价值,为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选择提供价值导向,最大限制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

2.能够激发社会活力

良好的品德以“正当”“正义”“应当”等为价值准则。商家诚信经营是正当的,扶老携幼是应当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传递正能量,才能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精神食粮。

3.能够有效调节社会人际关系

现在人们遇到利益冲突往往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但是打官司既费时又费力,同时还浪费钱,所以,最好还是通过另外一种途径即调节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双方具有良好的品德,形成谅解宽容、和睦相处、友爱友善的关系。

三、加强公务员品德修养的途径

品德修养是人的境界、涵养、素质、品位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只有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才能提高。那么,加强公务员品德修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现在的知识更新太快了,所以应该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人大学毕业以后,所学的知识一辈子不学习也够用了,八九十年代只能够用10年,而现在三五年知识就更新了一次。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无所适从。因此,提高个人品德修养首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一是强化学习的责任。对于公务员来说,加强学习不仅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更是提高业务能力的需要。二是提高学习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把学习当做一种快乐和享受。三是掌握学习的技巧。有目的地去学,有针对性去学,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分析、提炼。四是拓宽学习的视野。既要学习法律知识,又要根据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修养,学习文史哲等知识。

2.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

生活情趣,是人生境界、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的集中体现。崇尚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情趣雅俗、品位高低。人的生活情趣爱好,反映了个人品德修养的优与劣。一般来说可以将“爱好”分为4类,第1类最高,是与进德修业有关。比如爱好诗词曲赋,在网上写博客等。第2类次高,与学业无关,但可以消遣闲情。比如打球、照相、钓鱼、弹琴、栽花、养鸟等。第3类不高,与谋利有关,如集邮、集币、收藏古董等。第4类最下,对修身、事业有害,如吃吃喝喝、低级庸俗的玩乐、等。公务员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要尽量做好第1类、提倡第2类、避免第3类、禁止第4类。

3.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

提到健康,人们常说要“修身养性”,现在很多人非常注意锻炼身体,这是“修身”。“养性”强调的是心理和谐的问题。一是心理要和谐。需要用不同的思想方法自我安慰,滋润人的灵魂。要知足常乐,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遇到不开心的事要常想“一二”。二是人际关系要和谐。要将一起共事当成一种缘分,遇事不妨多为他人想想,多想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就会看到寸有所长;常思自己的不足,就会发现尺有所短,就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4.增强意志和毅力

坚强的意志是要通过实践锻炼而形成和提高的。我们通常在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在生活中会遭受各种各样的挫折,我们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遇到困难不要逃避,遇到挫折不要消沉,坚决在挫折中振作起来。人们平时就应该注意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要缓解自己过度的工作压力。现在,有一种教育方式叫劣性刺激,就是将人置于极端的条件下,让其接受锻炼,这样对人的成长有好处。

5.注重家庭品德教育

作为一名国家的公务人员,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还要教育和影响身边的人共同提高。现在有很多家庭只注重对孩子进行智力方面的投资,而对于品德方面的教育却忽视了。作为国家公务人员都应该注重个人品德修养,重视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这样才不至于培养出上海机场“刺母案”“药家鑫杀人案”“我爸爸是李刚”这样类型的孩子,否则那是做父母的悲哀,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更是中国社会的悲哀。

总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性质决定了党的形象是整个社会的表率,但是党的形象要靠全体公务人员的形象来体现,只有加强公务员道德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力量,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敬佩和信赖,才能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影响民风,从而引导全社会形成讲道德、重修养、尚清廉的良好风尚,推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加强公务员品德修养,对于增强政府和公务员队伍的公信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十报告.

[2]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8.

[3]梁衡著.官德.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3).

品德修养范文第2篇

还有更多隐性考查的命题,比如北京卷,似乎谈体育竞赛问题,其实就“生丙”的议论:“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即可从“品德修养”立意:“公平与道德缺一不可”或“竞争与诚信”等。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素材的积累,要写出好的品德修养类作文是很困难的。作者除了要有一定量素材的积累,还要具备高考作文写作的能力与技巧。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题要“准”

如今江苏高考命题采用“提示语+文题”的形式,大都提供一些哲理性、寓意性强,生活味、现实味浓,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性的材料,涉及到“品德修养”因素的内容比较丰富,角度也较多,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品德修养类作文审题的准确性。

审题时除了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外,还要准确理解文题中的概念内涵,注意找准“题眼”,即关键的概念。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写作的牛鼻子。如江苏卷的“拒绝平庸”,不仅要注意提示语,还要准确理解“平庸”的内涵,明确“平庸”是什么,要能区分“平庸”与“平凡”的差别,有一定的思辨色彩。“题眼”应该是“拒绝”这个词:为什么要拒绝,怎样拒绝。

(二)立意要“高”

品德修养是永恒的话题,要翻出新意,绝非易事。这就要求在立意上境界要有高度。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在立意境界上都应有“高度”。议论文的“立意高远”,主要表现为观点新颖而正确,立论宏大,立言不凡,境界高远。记叙文的立意应能够做到洞察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揭示素材的普遍意义,以小见大,以点滴小事折射时代和社会的影子,显露健康高尚的情趣。

(三)构思要“巧”

品德修养类作文的构思也要精巧。主要表现在切入角度巧妙、行文思路独特、情节曲折起伏等方面。如江苏的一篇满分记叙文的构思就比较精巧。采用分列小标题式构思形式:一、五只粽子;二、一只鸽子;三、一棵树。从文化、生态、人生负载三个角度选取的三个生活片断,看似独立,从文中的“昨天是端午节。清晨……”、“中午……”、“傍晚时分,金色的夕阳……”这些词句,可以看出三个片断其实一脉相连,是一个整体。

(四)选材要“妥”

选材要新颖比较容易做到,但难的是如何妥当地选用材料。

“妥”的标准:一在所选材料能充分而恰当地表现主题;二 在所选材料要典型。考场作文篇幅有限,不能穷尽生活中的一切现象,只能通过个别事物或现象反映一般规律,才能表达思想,抒感;三在选材要分清主次,所选材料不能平均用力。

品德修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园长 政治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75-01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实行三位一体的园长负责制,园长是幼儿园的领导者,对园所工作全面负责,在完成幼儿园双重任务和园所建设发展中,处于关键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的园长就意味着一所好的幼儿园。这就是说,在教育方针政策和一定的办园条件如园舍、设备、师资具备以后,园长便是决定的因素。

园长作为幼儿园的领导者、指挥者、管理者,要发挥管理效能,就要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自身素质。园长的素质决定了整个幼儿园的工作状态,其言行影响着全体成员,其作风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园的园风。园长的政治思想作风及其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思想观念、工作能力等素质状况,直接决定着幼儿园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园长应成为教师的教师,注意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带领、引导和影响教职工去实现园所的共同目标。

园长的政治思想品德修养是个人素质提升的首要因素。结合幼儿园工作特点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其政治思想品德修养提出具体要求。

一、方针政策水平

方针政策水平是指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的深度和贯彻执行的情况。幼儿园的方针政策主要包括比如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全国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职责和岗位要求》等,作为园长应做到了解政策,吃透政策,宣传政策,用笔用嘴,运用政策。

二、事业心与责任感

(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一位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说,把职业当工作,往往一事无成;把职业当事业,往往成就非凡。的确,如果你把职业当职业,你想到的就是一份工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你可能会因为工作压力、待遇不公等生出诸多的怨言和愤懑,也会有不如意的感觉,于是工作就变得无奈、被动、消极。而当你把职业当作事业时,工作便成了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工作中,你就会主动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其结果自然与前者大相径庭。

(二)责任重于泰山

责任心是指对事情能敢于负责、主动负责的态度,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对家人、对单位乃至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态度。园长的责任心体现在:一是做事前要想到结果,二是做事情的过程中要向好的方向发展,三是事情做完后出了问题要敢于承担责任。

三、道德修养

园长个人的道德修养一方面是幼儿与教师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对于幼儿来讲园长是作为教师的存在,对于教师来说园长作为领导者应做到身正为范,起到带头与引导作用。徐特立先生认为:教师有两种,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易遇,人师难寻。幼儿的学习特点是爱模仿,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育应是先成人才能成才,否则只能成废才、怪才。其次是园长自身发展的需要。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角色的学习是综合的、互动的、不断学习的。园长所扮演的角色是:园长是幼儿园行政负责人,也是幼儿园的法人代表;园长具有与其责任相一致的权力;园长在幼儿园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管理的主体;园长是上级领导者和教职工之间的协调者。

作为园长首先应具有公德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应做到爱国守法、依法执教,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其次对于职业应敬业奉献,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园长的道德修养概括起来可以包含以下四点:1.严于律己:公正待人、廉洁勤政、率先垂范。2.宽以待人:民主谦逊,心胸开阔,识才爱才。3.和谐相处:尊重上级,体贴下级,团结同级。4.提高品位:丰富底蕴,加强修养,增强魅力。

四、教书育人

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教育是对人人格、心灵的唤醒,不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尊重学生。

五、为人师表

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平等对待学生家长,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不以粗鲁言行对待家长;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

品德修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动之以情;创设情境;与时俱进;思想品德

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人们的思想品德却滑坡。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浅谈几点看法:

一、摸透学生心理,动之以情

提高道德素质情感体验是学生对教育情境中有道德意义的各种事物的内心评价感受。情感体验过程与道德认识过程有效“合成”构成道德内化。这种体验经常与学生的道德观念相联系。当学生运用初步形成的或已经掌握的道德认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举止时,就会产生一种自觉的、概括的、稳定的情感体验。经过多次证明这种体验、认识是正确的,才能将其内化为观念或形成态度,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那么,通过哪些教学手段来达到内化的目的呢?

1.1 身临其境。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身临其境的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爱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讲《亲社会行为》一课时,可在讲述一个左脚瘫痪的残疾人在街上行走受到一些人嘲笑、戏弄的现象后,让学生体验那个残疾人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残疾人走路不方便,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残疾人。又如,讲《生活中有是非善恶》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丢失东西和别人将失物交给自己时的心情。由心情沉重到心情欢快,两种情感体验,内化了自己的认识,认识到拾金不昧会给失主、给社会带来好处,所以要从小养成拾金不昧的好品德。这样的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1.2 辨析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去评价、辨析获得评价体验,形成一种道德素质。例如《爱护大自然》的教学,在学生懂得应该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后,可设计这样一组对应的幻灯片内容。第一幅:一个小朋友给花坛浇水;一个小朋友在花坛摘花。第二幅:两个小朋友把快要折断的树木加固起来;两个小朋友折树枝做“打仗”游戏。第三幅:几个小朋友在修剪草坪;几个小朋友在草坪上踢球。通过这些对比判断,更加深了对爱护花草树木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对比体验,无疑会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3 动动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例如,学完《孝敬父母》一课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叠被、叠衣服、洗碗、摘菜等,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体验。这样的体验更深刻,维持的时间更长。

二、创设和谐氛围

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和谐氛围,可以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身心素质健康发展。那么,采取哪些手段来创设和谐氛围呢?

2.1 环境设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头脑中最初形成的新知识是感性的。这种感性知识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更需要凭借具体事物或其表象进行思维。环境设计得好,能从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出发,就会收到出奇制胜之效。如《改革开放》一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论证世界万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一道理,教者绘出了大庆会战前一片大荒原的荒凉景象,又让学生看今天大庆高楼林立的繁荣景象。使学生体会到现在的大庆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为自己身为大庆人而深感自豪,并雄心勃勃,立志长大为大庆和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此设计教学情境,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氛围,学生会触景生情,激发起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了思想素质。

2.2 角色扮演。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课,有关蚂蚁王国得探子报告的消息后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各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集体的力量大,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情,取得胜利。这样,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了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总之,精心创设各种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品德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与时俱进,树立新观念

面对激烈的竞争必须树立自强、竞争意识。这种观念的树立能使人永远无止境地攀登,能使人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下的社会。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也应注意渲染、强化竞争意识。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深挖教材,并对教材内容适当引导、补充。例如,《自强》一课的教学,在深刻明理时运用参考资料《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来强化观点,而我认为教学这一环节时,对我国优秀击剑运动员栾菊杰的成功,不能仅仅从意志角度引导学生,更重要的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栾菊杰有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因为当时栾菊杰已经是全国冠军,是一种强烈的自强竞争意识使她产生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才使她在受伤不轻的情况下,冒着某种危险,顽强拼搏。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敢于竞争、不怕受挫、勇于探索的新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是时时刻刻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尤其是在课堂中更要渗透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品学兼优的国家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山东教育》第二期

品德修养范文第5篇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德。也许是看史书有点多吧,受历史上的一些名人的个人经历影响:很多人以德显,也有很多人因德的问题而身败名裂。而在学习了这一学期的德育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传统的儒家思想更是把个人修养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故“德者,国之大事也”,不可不察。学习了德育课,让我对个人的修养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你应该从哪些方面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调整自己的思想状况,以及培育自己的个性和气质。总之,面向新的世纪,时代对大学生的品德提出新的要求;而通过德育课,你就可以了解自己的基本情况,检查自己的思想漏洞。它为大学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支持。

它的得在于适应了社会,而它的失也在于它的滞后,比如它没有关于当前相当流行的网络上的道德。网络在增进我国同世界各国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科技、优秀文化成果等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我们集中力量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机遇,也为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也要看到,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接踵而至,道德意识方面无政府主义泛滥、人际情感疏远;道德规范方面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道德行为方面,网上盗窃、诈骗,电脑病毒的制作和传播、盗版等屡有发生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网络道德建设成为当今国内外各界人士普遍重视的前沿性课题,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了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本人也是一个网虫,平时对网络的事情多有了解,很希望能通过德育课学习多方面的道德理念。——但是事与愿违。既然有关于爱情的内容,为什么忽略掉网络呢?实在难以理解。

大学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网络是今后最重要的传媒工具,假如一个国家的一代精英在网上都无视道德,实在是难以想象。而且现在大学生上网比率超过95%,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而且日益深刻。如果所有的大学都没有关于网络道德的教育,网络上差不多就乌烟瘴气,而高智商犯罪恐怕也会泛滥成灾。如果他们日后归罪于大学教育上的缺失,那校长书记们就真是无言以对了。

另外我想,我们德育课的的最终目的是为大学生的心理及道德修养提供支持,而我们的德育课的另一个重要欠缺就是关于个性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跨文化的智力测验证明,中国人的智力在全世界各种族中是最高的,能与中国人智力相提并论的只有犹太人和亚洲的一些民族。但是当中国的孩子们经过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这条教育“流水线”的“加工”之后,其有些“产品”的质量却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

就是因为当我们的学生在为考试得高分而拼命地算题、背书的时候,人家的学生却在那里高高兴兴地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发展着他们的创造力、社会技能、语言表达能力、适应能力等等。诚然,中国人的突出计算能力确实令外国人刮目相看,但是在计算机高速发展的今天,除了大学数学系之外,又有哪些职业需要这种高超的计算能力呢?作为大学生,我们迫切地需要关于个性的追求和教育。对于学院的教学计划我并不清楚,不知道下学期是否会有相关课程。但编排这本德育书的作者一定对此漠不关心,或者闭目塞听,而对当前的教育改革趋势毫不知情。

我们的德育课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或者说是当前所有“官方课本”的通病。在政治因素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这些课本的形式呆板,毫无新意,根本没有任何当前提倡的的人文理念。比如我们的德育课本,形式和初中第一册的政治课本毫无二致,甚至还不如后者的教育意义。一本德育书看下来,全是条条框框,简直就是为了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制作的(还好,我们只是写一篇论文,但毛概就相当麻烦了)。这种德育书,还不如在大街的地摊上卖的一些卡奈基系列,甚至那些“厚黑学”“老狐狸经”之流有更强的实际意义和收藏价值。如果某位同学在大学毕业卖书时遗漏了我们的德育书,而在廿年后的一次打扫卫生时发现了它的话,他对它的回忆和感受也许只有当年考试的紧张或者写论文时的难产了吧。

因为我们的考试制度,才诞生了我们的德育课;也正因为如此,和那些毛概、近代史之类一样,我们的德育课程永远也不会产生什么实效。我想,要不是我们的德育老师性格好而大谈题外话,以换得同学们一次次的笑声的话,我们的德育课肯定不会有这个学期这么好的出勤率。况且我们的课堂效率也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不知道我是不是太偏激,但我一定说出了一部分真话。

品德修养范文第6篇

误区一、重视品德修养理论在课堂上的传授,轻视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品德修养的养成。

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教育者往往习惯于将品德修养的理论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在教育中表现出:重灌输、轻引导;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理论说教、轻行为养成;重考试、轻做人等现象。忽视了人的德性养成,主要来源于对生活实践感悟这一主要德育过程,淡化了德育实践活动这一品德形成的基础地位,使品德修养教育演化成一种纯粹的理论知识传授和应付考试。这种做法难免使得品德修养教育工作沾染浮躁之风,重轰动效应,新闻炒作,华而不实。使教育难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教育效果苍白无力,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应付考试,追求分数的教育方式,不符合学生品德养成的规律,脱离了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很容易导致学生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

误区二、认为大学生已具备了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导致管理上的缺位,消弱了规范和制度在学生品德养成中起的作用。

由于高职学生层次多样、思想水平差异较大、厌学情绪比较明显,增加了品德修养教育的难度,使得高职生品德修养的教育需要系统化和全员参与。但是,有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与科研,而未能把育人看成是自己的根本任务,他们往往认为高职生是成人,已具备了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和约束自己行为的水平,用不着教师再去管理他们的行为,对他们进行管理就等同于将他们与中学生同样对待,会压抑他们的个性发展。于是,出现一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顾教学、不顾教育;只管讲课、不管纪律。即使学生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也应该由辅导员或学管科教师、政工干部来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意识。学生管理工作落实不到实处,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在实践中虚化。表现一:学习上课迟到早退、看小说或睡觉,教师不过问,造成了学生在教室内的学习纪律和学习态度管理上的缺位。表现二:学生在校园内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部分男生抽烟无人管理。正当全世界都在提倡戒烟、文明行为时,我国大学校园内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最有前途的群体表露出与其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教师却视而不见,造成了校园内对学生一些不文明行为管理上的缺位。表现三:由于宿舍管理部门只管物不管人,只管损坏物品的赔偿,不管违纪学生的教育,造成了学生宿舍生活秩序和行为上的管理缺位。这种缺位恰恰是没有认识到寝室的氛围对学生人格形成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这些管理上的缺位得不到及时修正,时间一长,就会滋长学生的不良行为。高职院校的品德修养教育要将学生的行为规范纳入社会所要求的规范体系,将道德修养课中思想观点、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点,使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转化为自觉行为。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上脱节,认为高职生已是成人,应有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不需要严格管理的思想,导致在课堂上传授的品德修养的理论,将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被谈化的一干二净,使得品德修养教育的结果是理论是理论,实践归实践,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

误区三、《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对学生恋爱的限制,教师对此可以不闻不问。

由于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考取消了年龄限制,适龄人口入学率迅速提高,学生的年龄逐渐呈分散发展的趋势,学生成分多元化。针对此情况,教育部在2005年3月颁布的新《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取消了“在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规定。

教育部给在校学生结婚解禁后,各高校相继将禁止学生恋爱改为不提倡学生恋爱。这样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到了法定的年龄可以结婚,学生恋爱更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也就不必过多操心,即使学生因恋爱出现一些问题也都认为应自行了断。由此造成了对学生恋爱观、婚姻观教育的缺失,管理的软化。再加上传统道德观念的减弱,网络文化对学生的深刻影响,现在高职生的恋爱已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在餐厅饭桌旁、课间的教室里、图书馆的阅览室、花前月下、校园的林荫道上,卿卿我我,成双成对,甚至勾肩搭背,旁若无人的恋人比比皆是。随之也出现了多角恋爱的现象增多、家庭负担增加、学习成绩下降、未婚同居及两性关系随便等现象。因为恋爱问题处理不当,导致当事人心理痛楚,人格扭曲,甚至引发社会问题的事件都有发生。因此,恋爱问题也就成了高职生最感困扰的问题之一。很显然,教师对学生恋爱问题的放手不管,也就违背了教育部对学生结婚、恋爱的解禁初衷,导致了许多乃至社会问题的发生,给高职院校的教育者提出了严肃的课题。

品德修养范文第7篇

一、中国古代文学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国古代文学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以诗词的形式传承给后人的,这些文章当中很多都是非常励志的文章,对于鼓励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这些文章当中也有很多忧国忧民的、为人处世的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其爱国情怀,以及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此外,我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的观点,因此,在这些古文中很多都会体现这些观点,帮助大学生学习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第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在古代,很多优秀的诗人作家,他们都在朝廷之中身处要职,因此其不光有一颗爱国的心,还有一颗忧心民众的心,因此这些情感都会在其作品中进行体现,展现其自强不屈的精神。像宁愿死也不愿被招降的宰相文天祥,宁愿饿死也不愿被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等,这些古人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都有助于大学生提升其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此外,古人豁达的心态等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情怀也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歌曲赋是非常多的,这些诗歌词曲不仅内容上十分有特色,或委婉朦胧,或气势豪放,都会给人不一样的美感。其形式上也会给人不一样的美感,不仅处处押韵,让人读上去朗朗上口。大学生在长时间的熏陶之下,自然也会提升其自身的审美,实现其心灵的真善美。

二、中国古代文学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形成的作用

(一)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古人心态情感的反映,从这些作品中大学生可以学到很多优秀的品质。例如,只做自己的李白,不趋附权贵,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让杨贵妃为其磨墨,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傲骨;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也在尽心尽力的辅佐刘禅,只为遵守对刘备的承诺;还有赞美友情的,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等,这些古人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将自己的优秀品质以及其人格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大学生在欣赏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时,自然可以有所体会。在长时间的熏陶之下,对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帮助大学生提升其爱国情怀

我国的文化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因此不仅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体现古人的良好的品质,也有很多作品将爱国情感发挥到极致。当前,常会听说现在很多的大学生缺少民族责任感,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等这一系列优秀的爱国作品,如果大学生能够在这样爱国情感浓郁的氛围中,一定会提升其自身的爱国情感,进而对我国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提升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心态

当前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都被家长保护的很好,因此心里承受能力普遍较差,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在经历一些挫折之后,就一蹶不振,消极对待生活,甚至做出危害公众的事情,非常可悲。因此,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面对挫折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也会经常遭遇挫折,例如苏轼这样的大家,也难逃被贬官的命运。在他被贬黄州期间他并没有气馁,而是选择用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遭遇的一切,继续吟诗作词,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无数人对他产生了敬仰之情。不仅如此,李白等名人也是如此,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足以看出其豁达的人生态度,因此大学生如果能够长期接触这些内容,自然也会帮助其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的。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是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因此大学生如果能够长期与其进行接触,必然会学到古人优秀的品质,增强大学生心理抵抗能力,帮助其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从而提高其思想品德修养,为其以后工作、做人加分。

品德修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78-1一、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历史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也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领学生参观学校或公共场所的残疾人设施。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明白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

二、创设情境,引起情感共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如上《有多少人为了我》时,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没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警察,我好像看到有很多车都撞在了一起。”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医院的工作人员,我们生了病就没有地方医治了。”学生通过这些假设,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另外,我又选择跟我们生活最贴近的学校做为重点,通过播放保安员的话,既让同学感受到了这些工作人员的辛苦,也让他们对照以往的生活习惯,在感情上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每个行业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提升。

三、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杜威指出:“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着特点之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如《学校生活有规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2.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3.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开始将《小学生守则》等学校规则内化。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孩子们说说平时经常玩哪些游戏?每次都玩得开心吗?这些游戏分别都有哪些规矩?如果碰到个别人不守规矩,大家会怎么样?请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进行探究、讨论。游戏中的规矩就是一种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必须共同遵守,否则,游戏就不能进行下去。同样,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有规则。如:公共交通的规则,体育比赛的规则,娱乐活动的规则等。这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公共交通、体育比赛、娱乐活动、公共财物会怎么样?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得出:没有规则,生活就会非常麻烦。如果完全没有规则,同学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们想什么时候上课就什么时候上课,行不行?与同学们关系最密切的学校规则是什么?同学们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到《守则》的重要性。我又一次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内容,再小组讨论《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内容有什么意义?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刻认识到学校规则必须遵守,这是学习成长必不可少的。让学生以实践检验真理,让他们在精神上进一步升华,更牢固地树立遵守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品德更规范,更有章可循。

品德修养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师 人格修养 人格品位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79-02

“一位好教师就是一所好课堂,乃至一所好学校”。这“好”,指的是教师的人格,即好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综合。教师的人格,往往影响学校与教学的特色与生机。因此,一个称职的教师总是很注意自身的人格修养。而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对象、内容及教学特征决定了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从文化理念、专业知识、教育理念、审美情趣、言行举止、人际关系、处世心态诸方面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

一、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强烈的民族意识,是思想品德教师人格品位的基础

新课程性质的人文性要求“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1]同时,新课程还要求“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2]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即以文化之,文之以晓礼义,化之以成人格。思想品德教师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不仅必须使学生明白“以文化之”的深刻内涵,而且要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以身体之”,致力于营造高雅的人文环境,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思想品德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人并以文化的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就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即懂得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熟悉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理念和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为此,思想品德教师很有必要博览群书,对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乃至世情百态,都能通晓或了解,起码也要略知一二,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以便能更好地引领师生传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同时,在“以文化人”和“以身体之”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自强进取的民族精神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求思想品德教师既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又要具备强烈民族意识的民族文化,是一位知识丰富博学多才的学者,为思想品德教师高雅的人格奠定基础,并能影响学生崇尚文化科学,传承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以思想品德教师为楷模的巨大的驱动力。

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思想品德教师人格构建的基本要素

教育教学永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思想品德教师就是德育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既是熟悉精通业务的学科带头人,又要在教育教学理念和一般策略上成为同事的引导者。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上活思想品德课,给同事们做出榜样。毋庸置疑,当今社会正在现代科学文化的轨道上飞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教育自然要与时俱进。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注重看书学习,尤其是有关教育教学的报纸杂志,尽量做到每日必读,了解掌握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以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从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并以之作为指导,组织引导同事紧跟时代步伐,在实践中探讨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发展。于是,教育教学质量自然在改革创新中显著提高。这无疑是思想品德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标志,构成思想品德教师人格的重要因素。可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思想品德教师的人格修养是何等重要。

三、文明的言行举止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思想品德教师高雅人格的艺术体现

思想品德教师的言行举止时时处处都引人注目。所以,思想品德教师不能不拘小节,不修边幅,平时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首先,是端庄仪表。思想品德教师也是校园里的“居民”,每天都要进课堂,学生经常的集合或重大集会都要到场,有时甚至还要登台讲话,所以,必须讲究仪表与着装,力求端庄文雅、朴素大方,切忌奇装异服。其次,谈吐文雅。无论是大型集会的庄重场合还是在严肃的课堂或乃是平时与同事员工的交往,都要讲究语言表达的效果。凡重要讲话,事前要有充分准备,有的放矢,并力求言简意赅,切忌拖泥带水不着边际,措辞要艺术一些,尽量通俗易懂却又不乏幽默风趣,让人回味无穷,而语调更应抑扬顿挫、扣人心弦。再次,行为要规范。所谓“教师无小事,处处是楷模”。思想品德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严格遵守校纪校规,且不忽略小节。如在课堂或会议上,不接听手机电话,不吸烟;休闲时,切莫聚众酗酒,狂呼猜码,影响他人休息等等。同时,要平易近人,早晚与师生员工见面,也应该主动招呼,问一声“你好”;说话和气,对师生员工的过失不高声呵斥而要循循善诱。此外,与师生共忧乐。教职工的红白喜事以及学校乃至班级的一些活动,都要力争参加,以表示自己的一份心意。例如,在一些师生的联欢会上,可尽量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爱好表演个“节目”,以达到与师生同乐,从而加深师生对思想品德教师的了解,觉得思想品德教师既彬彬有礼又才气横溢,值得尊敬。

健康的审美情趣,也是思想品德教师必备的人格修养。教师是校园文化的领军人,校园的一景一观的设计,无一不与师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有关。学校是育人的环境,思想品德教师应怀着“以文化之”的理念来构建教书育人的校园文化,始终要把握严肃高雅的原则设计校园的人文景观,让师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而形成健康高雅的人格。

如此观之,文明的行为举止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就是思想品德教师的风度,就是思想品德教师高雅人格的艺术体现。思想品德教师应将此作为修身的艺术不懈地追求。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淡泊名利的心态是思想品德教师高尚人格的魅力

学校的发展,需要社会的理解和赞助,更需要校内师生员工的支持。思想品德教师应成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增进友好往来,请社会有关单位或人士到学校参观指导,或者座谈交流,以便让社会了解学校而得到支持和赞助。这种交往讲究谦恭礼让,但决不能献媚讨好而降低人格。特别是遇到关系学校的利益和师生权益的事情,态度更要不卑不亢,据理直言,依法处理,大胆地维护学校的利益和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这样,师生员工会觉得思想品德教师是他们的忠实代表而增加对思想品德教师人格的钦佩和信任。

对外的人际关系如此,对内则更要讲究。说到底,学校的管理核心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靠全体教职员工来具体实施才能完成。而教育教学人员特别是教师的工作,完全是一种“个体”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它往往不仅仅是简单的规章管理就能有成效的,而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理性的情感来协调。因此,管理者必须着力创设有利于教师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环境,以创造宽松、进取、和谐为根本标志的学校氛围。这就要求管理者有“知人善任”的识才眼力和“唯才是举”、“唯贤是用”、“唯德重用”的坦荡胸怀,并讲究用人艺术,根据其专长和兴趣爱好安排工作。“唯才是举”、“唯贤是用”、“唯经重用”是用人策略,本质都建立在人格影响的基础上,是一种“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古老的文化关系,这种文化是需要思想品德教师率先垂范并孜孜以求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的。显然,这是思想品德教师自身人格影响的效应。

淡泊名利的心态也是思想品德教师儒雅人格的标志。学校不像官场,没有高官显位可以追求;学校更不是商海,没有巨额利润可以发财暴富。学校只是“人才工厂”,出去的“产品”只是人才,回收的不是现金,而是为国家创造的永久的社会价值。在商品经济到处泛滥的现代社会,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有为社会创造永久价值的宁静心态,不被外界五花八门的商品诱惑,不去追名逐利,坚持独立思考,坚持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大胆改革,创新发展的同时,坚守学校教育的主业,抗御或左或右的社会思潮的冲击,防止学校管理的失控而变异为市场。比如,将学校食堂“商品化”等等,思想品德教师都应将之拒之门外。力戒官僚习气,少一些奸商铜臭味,多几分文人书香儒雅之风度,爱岗敬业,为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思想品德教师甘守寒窗、默默奉献的情怀,自然是高雅的人格使然。思想品德教师如此淡泊名利,自然使同事员工备受感染、启发而安心本职工作,并激发拼搏奋进的进取心。这就是思想品德教师高尚人格的魅力。

思想品德教师的人格魅力越大,学校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就越强,学校的发展速度就越快越好,这一切,都与思想品德教师注重人格修养密切相关。

[ 参 考 文 献 ]

品德修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生 语文教学 品德修养 提升策略

高职生是青少年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群体不同于其他大学生的方面在于考试成绩普遍不理想,文化底子较差,生源也比较复杂。和所有青少年一样,他们也面临道德缺失的问题。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民族复兴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青少年时期又是每个人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可以说塑造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是塑造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

大学语文课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关于修身养性、立志成才等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其丰富性是其他学科无法超越的。课程内容是经过精心编选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有很多表现民族、阶级、群体、个人的高尚美德情操的作品。文学作品所表现的这些美好品质,是借助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塑造来传达的。学生最终接受作品需要经过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知、理解文学形象,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用心引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影响,进而内化为自己灵魂的一部分。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地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呢?

一.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欣赏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材的选文,或抒发某种情感,或阐明某个道理,或给人以教育启迪,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让学生置身文中,这样才能使其接受文章中传达出的关于品德与修养的内容。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这样才能达到在语文教学中水融地渗透品德教育,而不至于牵强、生硬。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或者创设情景,来拨动学生的心弦,渗透品德教育。在课堂上,教师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可以用语言评价教材中人物的人格特点,赞美其中的优秀品格,批判其中人格的卑劣成分。也可以表述自己的人格取向,展示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可以点评学生的人格塑造过程中的得失,在领略教材的优美语言、感受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接受美好品质的熏染,摒除人格的弱点,为自己道德品格的形成提供营养。这是学生接受品格教育的最广泛的语文活动。例如在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倩何人、唤取红襟翠袖,揾英雄泪”一句,紧扣“倩”、“唤取”、“揾”这几个动词,让学生领会作者渴望报国、壮志难酬、岁月蹉跎、功业无成的悲愤心情,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拳拳爱国之心。再例如学习《我与地坛》,“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由这句话,尤其是“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句,引导学生体察、感受关于母爱的深沉与博大,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学生颇为动容,内心受到震动。平日关于母爱的种种赞美,不再是一句空话。

总之,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感受品鉴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语言不仅是传情达意的工具,更是人的存在方式,语言的丰富性显示人的思维的丰富性、精神世界的丰富性。积累语言就是积累思想和文化。通过不断地接触语言材料,领悟其内容、意义,最后内化为自己的心灵的一部分,形成文化积淀,并作用于品德养成。

二.在积累体验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品德修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文字本身的魅力和教师的激情,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让学生走进文本,来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受到感染,然后身体力行。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或褒或贬、或抑或扬,教师充满激情,就会振奋学生,让学生感悟更深,从而在情感上博得学生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还是《我与地坛》一课,在课堂上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了母爱的深沉博大,让学生课下结合自身体会写读后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在之后的反馈中,很多学生表示修正了对父母的态度。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感受能力主要是在阅读中提高,只有自己读进去,才会有切身的感受,有感受才会有感受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不带任何功利目的自由地读,尤其是经典,应让学生尽量免受定评的影响,也不要预设条条框框,先入为主地强加给学生某种暗示,影响学生的感知,失去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学生在阅读中关注情节和人物命运是很自然的,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捕捉并珍视阅读文本所获得的直觉感受。

其次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和以往的教学教给学生方法,以使学生能有效省时地掌握真理性的认识(教师的、教参的)不同,是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授之以渔”。根据文本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生命体验。读书必须要眼到、口到、心到,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词汇、语感有了,思维方式、心理模式也有了。阅读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只有自己掌握了读书方法,阅读才能为人的塑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作用。

在语文学习中,语言、思想、文化的积累都是内隐获得的,应排除急功近利的思想,只要投入,自然会有所获得。教师应重视帮助学生理解语义,让学生通过抽象语义提供的审美意象的有关信息,充分调动其联想和想象,去重构形象、画面,再造意境,把握文章的内在含义及其“风骨”、“寄托”。教师作为帮助者,应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文本深层世界的精神通道。

三.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融入品德修养观念,引导学生有所表达

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常会发生一些必然的联系,教师捕捉到链接点,就是渗透的最好时机。徐中玉版《大学语文》的编排体例,是以主题为分类单元,共分12个单元,有“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等,选文各有特色,整体上丰富多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关于修身养性、品德培养等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非常适宜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不是牵强附会,也不是随意地宣泄情感,更不是纯粹的说教。这种联系自身实际的比较分析解读,一方面深化了对原文思想和内容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学生的内在品格。

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实现与思品课有所不同,一定是在语文知识、能力、素养的教学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实现的,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的悄悄演变,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缓慢生长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行的。

在教学中,基于文章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应创设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或分组讨论,或组织读书报告会,巧妙地提出一些问题,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热情,点燃他们思想的火花,让他们畅所欲言。无论是复述、谈话、点评、仿写,还是读后感,都应鼓励。学生内心被触动之后,感到非说不可,不吐不快。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形成文字,互相交流。若有不同意见,可以充分地申述和展开,求大同存小异,在价值观层面上达成较好的一致。在课外则让学生自办墙报、手抄报、班级刊物,增加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并鼓励学生把目光投向校外的报刊杂志。学生在积极的活动中表达自己,展示自己,提升自己。在语文素养、能力提高的同时,培植健全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高职生的品德修养问题让人担忧时,让我们坚守语文这一阵地,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学生,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好底子。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铸就美好的心灵,养成高贵的人品。让我们将语文教学中的品德培养进行到底!

参考资料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魏丽筠.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学术探索,2011.09.

3.王大磊.青少年阅读经典著作的现代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09.06.

4.陈娴.漫谈30年高校教学改革下的徐中玉本《大学语文》教学[J].文教资料, 2011.10

5.路国荣.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之我见[J].德育园地, 2012.03

上一篇:思想品德范文 下一篇:思想品德鉴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