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8 15:00:10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58-01

新课程提倡教育回归生活。思想品德是一门实践性、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引入生活案例,创设生活情境,能把理论知识学习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索生活案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一、关注社会生活热点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上的内容并不等同于课堂的教学内容。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社会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而要求教材完全与现实生活同步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社会热点与课本理论知识相结合。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求知欲望强烈,他们乐于通过网站、论坛、微博等了解社会焦点问题、热点问题。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引入反映社会热点的生活案例,把当代的社会生活素材融入教学之中,让社会生活的热点、焦点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热情。

例如,教学《历史的足迹》(教科版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弘扬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教师可以从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入手,使学生意识到:振兴中华不仅是近一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梦想,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体现。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国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放假,是在当今多元文化冲击下,对我国五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保护;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讨论,面对“哈韩热”“哈日热”“欧美潮流”等,我国传统文化怎样才能保持生命力。这样教学,能够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融入学生生活经验

在思想品德课堂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学生生活案例与课本知识点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并且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形成系统的、稳固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做为案例,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例如,教学《跨越代沟》(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材)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与父母存在的种种矛盾,并进行小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表述矛盾和解决方法的时候,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要给予太多的指责。接着,教师教学代沟产生的原因和消除代沟的方法等知识点,并用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作为例子,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父母的矛盾(如站在父母的立场思考问题,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等)。这样教学,能够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处理与父母的矛盾,在与父母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变得成熟。

三、利用乡土资源

学生对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家乡怀有一种深切的感情。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乡土资源来构建生活案例,把教材的理论知识与本地的地理资源、人文资源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人类的朋友》(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教材)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本地的自然资源和自然风光。然后,播放反映环境污染给本地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严重损失,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的视频。利用多媒体给予学生多感官的刺激,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社会调查的形式,调查本地的自然资源状况以及生态保护机制,然后,以学生的调查结果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明白“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大自然”的道理。这样教学,学生理解了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实践证明,只有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努力让教材理论知识无限接近生活,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成功实现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思想品德课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79-01

随着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的一件大事。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 闪现出许多新亮点。这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有很大帮助。对于在新课标颁布之后,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笔者经过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经验,再加上对新课标的学习,提出了一点自己想法与经验。

一、新课标颁布之后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要求提高了

新课标颁布以后,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要求是提高了,而不是减弱了。比如, 新课提出了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增强初中学生的人文性教育。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件”。强调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小学生在鲜活的中学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

另外,新课标还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心理健康,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课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效”。在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与初中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在一些有关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调查中,学生反映不喜欢思想政治课,认为思想政治课离他们的生活较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该课程建构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 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提供必要的帮助。”

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一定要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内涵, 才能把握好新的教育教学思路,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标颁布后的教学方法

1.注重情景教学模式

新课标颁布之后,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样也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不断开动脑筋, 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创出新的教学思路来。比如, 我们可能进一步提升情景教学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中的份量。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不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活思维, 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实效。同时, 教师可以结合新教材, 在课堂上创设情景, 从而进行情景教学。

而情景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 创设实验情境, 这样, 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 体验自己的切身感受, 喜忧同伴, 增长见识, 提高觉悟, 培养能力。

2.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个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 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 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师, 让自己的课程吸引学生。作为一名新课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第一堂课特别重要, 抓住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 因为第一堂课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关键, 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 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 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 学科的内容“有意思”, 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 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

除了上好第一堂课外, 对学生的平时兴趣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如我在平时讲课时,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做一些课初中思想品德课相关的事情, 让他们查阅相关的资料, 进行课堂表演。

3.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 但是新课标实施以后, 更加侧重于实际应用。所以,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既重视实际教学, 又不脱离理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尽量使课程每一个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社会实际、思想实际, 把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应用实际中去, 达到理论与实际, 学与用, 知与行的统一, 才能使学生懂的理论知识来自社会实践,而又能用它指导社会实践, 去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 才能使深奥、抽象的知识变为简单化、形象化, 才能使学生们主动去学。在课堂上还要多指导学生养成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新闻和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习惯。并对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访问、班级讨论会等形式, 提出问题, 发表自己见解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三、对新课标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

虽然, 新课标实施以后,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大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 但是, 一味地强调情景教学, 强调生活教学, 有的地方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该怎么办, 同时,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否让学生有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 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有待于广大从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的工作者继续努力。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设立之初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教育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德,并且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这门课程与小学中其他文化类课程不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生活性,出于生活,同时用于生活,由此可见本文所要研究思考的内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十分有必要的,是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1.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同时回归生活,因此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生活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这种“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1品德与社会课程理念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品质品格,同时要求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生活化是必须经历的阶段与内容,这样既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又更加贴合课程理念。

1.2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用一句话解释就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是通过学生理解生活、感悟生活才能体现的。这些课程性质的特点包括:综合性、体验性和活动性。其中体验性是指要想学好品德与社会就必须自己亲自体验生活;所谓综合性,就是指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我们所处社会的一个综合体的介绍,在这里我们可以一窥社会全面;至于活动性就是指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活动的方式增加社会阅历,从而更好地理解、感悟生活,强化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效果。

1.3品德与社会课程设立目标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所设立的目标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学生本着高尚的品德品质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因此生活化是课程已设目标的要求。

除了上述所说的那三点外,其实还有很多内容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进行生活化升级,从这门课程教授现状来看不容乐观,老师总是将课本内容当做唯一的教学内容,每天照本宣科,这样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2.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有很多内容是区别于以往的品德教学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改变就是生活化教学不再重视教学课本内容,而是以生活中的事例为教材,用生活中的事情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其次就是老师在教育活动中角色的微妙变化也足以区别,在生活化教学中,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3.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的具体实施方案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化具体可以概括为通过以往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生活化教育内容,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及问题分析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知识。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内容要突破教材,让生活成为大教材,通过感悟、认知、体会的过程达到教育目的。具体策略有以下两方面。

3.1由生活提供教材,获取更多教学资源。

简单以课本为教学教材讲述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教材内容已然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内容更新严重滞后。所以,生活才是最好的教材,只有教学生活化才能更好地培养祖国未来的主人。然而如何将学生活动的随机事件变成学生学习的好教材成为广大教师头疼的问题,如我们在教育孩子保护环境及爱护花草这一类课题时,老师仅仅靠自己的语言教诲学生,多少显得有些苍白,但是如果老师可以将生活中学生稀松平常的事物当成教材,那么教学效果会更加理想。这里老师可以将一些电视上播出的较好的公益广告在教学时播放给学生观看,较为枯燥的课堂上出现了有声有色的广告内容,对于学生的冲击力可想而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公益,更爱护环境。

3.2重视学生的接受力、感受,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阶段,由于孩子心智还不是很成熟,所以对于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会表现出强烈的抵触心情,这样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这就要老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多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生的体会感受。这就需要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化的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学习教学内容,不仅通过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积累生活实践经验。如我们在学习爱护教室这一内容时,老师如果仅仅告诉学生如何爱护教室,如何爱护教学器材,如何打扫卫生,那么学生会觉得很没劲,不想听,可能最后结果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但是如果老师将教学内容通过人物话剧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效果就会很不一样。这里老师需要在班级中找到几个学习及生活表现都比较好的学生担当小演员,然后通过简单培训,可以让其上台将教学内容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老师要奖励表现好的、爱护教室的学生。

3.3积极开展问题的讨论与研究活动,各抒己见。

个人的认识是具有局限性的,是不够全面的,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尚且有的时候考虑问题较为片面,更何况是小学生呢?所以在一些问题上,每个学生的认识可能都是不相同的,具有片面性。如果没有人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那么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将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倡导教师多针对各种问题进行问题认识的讨论活动,并且通过总结学生的发言、态度,得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如老师可以将学校内部的学生打架斗殴事件作为案例,让学生各抒己见。学校生活中可能会产生冲突,这很正常,关键在于解决问题、解决矛盾的态度。课上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之后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的回答也不会一样,有的学生认为一方没有错,就应该这样做,有的学生认为另一方很委屈、很可怜。也有学生认为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发生,什么矛盾都可以通过更加文明的途径解决,甚至还有的人认为这样的行为很酷,可以在学校树立起“威信”,等等。老师首先要肯定通过更加文明的手段解决问题的态度,应该批评有最后一种思想的同学。让学生明白矛盾的化解不能依靠武力,而要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优秀学生。

4.结语

通过以上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思考的论述,可以知道品德与社会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教师引起注意,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逐步贴近课程设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易文.品德与社会教学是生活的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2(11).

[2]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

[3]黄瑞腾.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J].学园(教育科研),2012(01).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篇4

关键字:“四位一体” 教育教学管理

一、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篇5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新课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高要求应该如何实施和落实,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比如,新课标强调思想品德课要增强学生的人文性教育。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提出的新要求,进行了新定位。这是继承和发扬了旧课程标准提出的“思想性”要求之外,增强了人文性教育的高要求。这些要求告诉我们,落实新课程标准就要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让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标准,自觉养成并规范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这样,初中思想品德课才能成为更富有情趣,更融入学生生活,更受到学生的喜爱。此外,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新课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学生的校园生活逐步扩展延伸到从生活实际出发,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要求教师切实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做会学习、会生活、会生存、心理健康、思想高尚的小主人。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为照本宣科,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思想政治课的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大多反映不喜欢上思想政治课的原因是认为课程内容远离了他们的生活。为了改变思想品德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状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这是新课程标准将社会生活引入该课程建构的基础。教师只有理解掌握了新课标的精神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把握好新的教学思路和措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学生欢迎的课程。

二、实施新课标,改进教学方法

1.营造情景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需要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不断潜心研究,大胆实践,开创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来,不断提升情景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中的分量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将学生置于特定、形象的教学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积极思维,使其参与其中感悟和体验,提高教学实效。在情景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不同的实验情境,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切身感受,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增长知识才干,提高思想觉悟,培养创新能力,成为课堂的主人。

2.加强兴趣培养。学习思想品德课培养兴趣非常重要。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驾驭课堂,不断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吸引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程。课始的开场白和第一堂课特别重要,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关键。因为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学生会有好奇心和期待感,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动机,精心设计导言课,教师讲授有滋有味,学生感到有理有趣,就能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这就为学生以后喜欢你的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此外,在日常的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平时讲课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重在表扬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学习小组研究讨论,展开竞赛。还让他们做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情,辅导他们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历史和现实的重大活动进行辩论和课堂表演。

3.理论联系实际。新课标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更加侧重于生活实践和实际应用。所以,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重视实际教学活动的同时,又不脱离思想理论的指导。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将课程的每一个知识点尽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联系思想实际、社会实际,并将其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达到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要使学生懂得理论知识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来自社会实践而又指导社会实践,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教学知识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寓教于乐,使深奥、抽象、枯燥的知识变为简单、生动、形象,引导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去学。在教学上还要指导学生多关注社会问题,使他们养成看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的习惯。对社会的重大和热点问题,可组织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访问、讨论竞赛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经过一系列的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篇6

关键字:思想品德 实践教学 以人为本 德育为先

一、前言

实践教学是指学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有计划的为学生开展一定的活动,创造适当的活动情景,通过各种项目和活动形式,利用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指导学生实践为主的各种活动。

思想品德是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从目前我国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思想品德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情况脱节;大部分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很多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时,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出发点,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自身的思想觉悟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1、树立"德育为先"原则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了消极作用,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深受"分数至上"、"文凭至上"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更多学生在对待思想品德课的态度上更加扭曲。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快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原则,坚持"教育为先",从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和精髓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作用。

2、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统一原则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每当提及思想品德教育,就会出现抵触和排斥的情绪,究其原因,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脱离是其重要原因。因此,在建设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统一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有机统一,创造性的实现适应性教育,尽快帮助学生确立新的成才目标,有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使得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自省、自律、自觉的实践学习内容,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3、坚持课堂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分重视对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发挥,而忽视了学生能力上的培养。建立思想品德实践教学体系,就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积极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三、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对策

1、提升科学育人理念,培养育人意识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重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因此,实践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主,提升科学育人理念,在课程设计中努力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出发,积极探索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和理念,紧紧围绕着"人"的发展,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构建三维目标,明确科学价值取向,提升科学理念。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思想品德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科目,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完善自身道德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帮助教师端正教学态度;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的培养,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社会的多元化培养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核心价值。

3、完善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组织保障

在完善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完善相应的组织保障,一方面,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学生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实施,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还要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形成指导小组,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努力为思想品德实践教学提供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制度,制定相应的实践形式、实践成果、成绩与学分等具体的规定,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运作机制。

参考文献:

[1]于和利.简论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经济师

[2]岳天祥.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社会实践教学[J].课改实践

[3]李光平.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性[J].教学方圆

[4]袁小英.思想品德教学实践反思[J].课堂反思

[5]万广文.思想品德学科落实廉洁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健康成长需要俭朴》教学案例分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兴趣 培养

培养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是与新课改的教育改革活动相呼应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中学思想品德课兴趣培养的意义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也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寻找答案的动力。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兴趣,则会造成对相关课程的抵触。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如果保持以往的教师教授的教学方式,则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不能实现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营造良好的活跃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保持思维活跃状态。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最多的思想品德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相反地,它会约束学生思想的发展,不能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需要运用适宜的教学策略,激发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课兴趣。

二、思想品德课兴趣培养的策略

1.融入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思想品德课依然属于德育范围,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果学生缺乏对相关概念、原理的感性认识,在学习工程中就会感觉到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毫无关联,且缺乏可信度。进而影响思想品德课兴趣,间接对教学成果产生消极影响。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范围也在逐步扩大。笔者认为,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同样可以融入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的生动改变传统的枯燥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接受更加直观、生动有趣的思想品德知识。多媒体教学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放教学内容,让思想品德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2.建立兴趣讨论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意愿将学生分成不同种类的兴趣小组。将兴趣作为小组纽带。比如可以分为哲学兴趣小组、政治学兴趣小组等。也可采用传统的小组的建立方式,例如根据座位、学号等。兴趣讨论小组的建立符合青少年的心理活动特点,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自身优点的同时观察到别人的优点。通过兴趣小组之间的讨论,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而且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学生也充分展示自身的特长、爱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根据教学内容,设定问题,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组间讨论,然后进一步的组间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思想品德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指的是: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或者创设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的题材情境。通过多种项目活动方式,并将思想品德知识融入其中,进而开展的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为主的多种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将枯燥无味的思想品德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深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成绩,盲目地强调理论观念,没有加以利用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体验与实践所得。为了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思想品德知识来源于生活,不是人们凭空捏造的,所以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密切联系在一起。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教师在进行正式教学之前安排一些与课题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认真思考问题,从而获得下一步教学内容的初步认识。这样利于学生以更高昂的兴趣投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

4.巧设课堂结尾,激起学生兴趣

做好课堂前的实践活动引导,可以引人入胜。巧设课堂结尾,让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依然能够保持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则更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家都知道,文章不仅需要一个好开头,同样也需要一个好结尾,与前文紧密联系或者做出进一步畅想。草草了事的结尾不能体现文章的宗旨。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也是一样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时,也要注重设计良好的课堂结尾。课堂小结的语言不仅要巧妙,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更要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知识探索。让学生愿意主动探索知识,主动搜索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无形之中扩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间与教学范围。

三、结论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取得成功的衡量标准之一。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不断优化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技工教育 语文教学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36-01

“构建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人文体系”理念充分体现了社会需求以及技工院校学生特点,是技工教育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理念。就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以及学生转岗的需要而言,在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简析

所谓职业道德,主要是指与人们职业活动联系紧密,且与职业特点相符合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以及道德准则等的总和,它是对职业从业者在参与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与标准,是职业生活中社会道德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职业从业者的职业责任、专业胜任能力、职业纪律与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通常是以信念、习惯、观念等形式体现。办事公道、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爱岗敬业、素质修养以及服务群众等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从业者要乐于奉献、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尊职敬业,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道德水平。

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精神教育,主要是从“重构理念、认知职业、学会励志、学会做人”等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研读探究中,养成正确的职业伦理,促进学生职业心理健康发展以及职业道德的形成,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让学生学会认知、做人,学会共处。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主要是在深入挖掘教材中利于培养学生职业伦理以及涉及学生职业生涯方面的元素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在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语文实用知识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内质的引导与教育,从而使技工教育的语文教学“润物细无声”地发挥其作用,使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职业道德渗透的方法探讨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对于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而言,要在充分考虑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教育的理念的基础上,集中从职业道德培养的角度出发,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增加语文课程在职业道德培养上的可操作性与人文性,多加注重人文关怀。当前,多数人将对物质的追求作为其精神寄托与人生追求,导致社会浮华之风蔓延,究其根本就是教育中的人文性缺失。因此,在技工教育的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渗透人文道德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观念与信念,全面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

在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的渗透,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运用教材中利于学生职业精神教育以及职业道德培养的内容,使学生在文本研读与欣赏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接下来我将结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语文(第2版)》和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编的《语文》教材为例,谈谈语文课堂中如何渗透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编写的技校语文教材为例,其中不乏有“走进职场”、“人生历练”、“人格锻造”等的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了以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理念,对于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劳动版教材中,余秋雨的《信客》对老信客的一生:有信失信后悔弥补的描写,强调了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以及信客这一职业的路途艰辛。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职业路途并非一帆风顺,在职业岗位中只有具备洁身自好、恪尽职守、诚信无私等职业道德品质,才能体现出自己职业路途中每一步的价值。而通过对《列车上的偶然相遇》的教学,从文中对父亲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理描写中,体会父亲成功的关键在于其认真执着的品质。使学生从父亲的身上感受到要获得成功,并非靠幸运与机遇,最关键的是在于对工作以及目标认真、执着的态度。培养学生对工作负责的职业道德品质。通过对《把信送给加西亚》(节选)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文中以“忠诚、责任感、执行力”为主体的罗文精神,让学生明白“成事先成人”,无论一个人成就了多大的事业,人品永远在第一位。而忠诚、责任感等是人品的主要要素。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要相信与肯定自己,诚实对待领导,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并在工作中,时刻加强责任心培养,进行不断地自我反省,力求做到像罗文那样敬业,勇敢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忠诚、责任、服从以及执行”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因此,在技工教育的语文教学的职业道德渗透过程中,老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元素,通过对这些篇目地讲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职业伦理,从而在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全面渗透职业道德。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在其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还可积极开展学生感兴趣的各类语文教学活动,如积极开展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课本剧表演比赛等。一方面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健康向上的品质,自身道德建设。

相较于普通高中而言,技工院校的学习任务相对比较轻松,而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这就给技工院校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学语文以及用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结合语文教学中的相关内容,积极开展朗诵、辩论、演讲以及专题讨论等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热情。但在开展各类语文实践活动中,要注重与语文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并确保开展的各类活动要多结合学生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单元拓展训练环节,老师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以“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谁更重要”主题的辩论赛,使学生在辩论赛活动中,锻炼自身的口语才能、应变能力以及交际技巧,培养学生所需的职业综合素质。同时,通过这一主题辩论赛活动,使学生在课外的辩论资料的准备收集中,加强了职业道德的了解,并通过辩论实践,加深对职业道德的思考,从而使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之中。

(三)使生活进入语文课堂,加强职业道德的渗透

生活即是学生培养职业道德最好的课堂,它为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职业道德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培养,就要加强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语文教学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使生活进入课堂。例如,在学习《一位出租车司机的职业水准》这一课时,老师可先组织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让他们积极讨论生活中的出租车司机的职业道德行为,积极开展与这一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活动,如积极开展以“出租车司机应具备哪些职业水准”为主题的讨论或演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具体职业或岗位所需的职业道德品质。并在之后开展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出租车司机身上“尊职敬业、爱岗奉献”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活动。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模仿“今日话题”或者“实话实说”等电视节目,针对各专业特点以及语文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各类辩论会、讨论会等。如,在会计专业的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财会人员要具备哪些素质”的讨论活动,使学生在信息收集、交流以及表达这一全过程之中展开积极思考。同时,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也可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以及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全面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提高。

综上所述,在技工教育的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培养,要在了解职业道德培养的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有效信息与元素,强化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并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与方式,加强语文教学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全面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就业教育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1,(17):46-47.

[2]魏小敏.技工教育中语文课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作用分析[J].青春岁月,2013,(12):290.

[3]张丽.技工院校学生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对策[J].文教资料,2012,(15):41-42.

[4]赵丽萍.浅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03):79-80.

[5]黄海敏,陈迎.技工学校语文教学改革探析[J].职业,2013,(20):93-94.

上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形势与政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