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审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3 16:14:11

基层审计论文

基层审计论文篇1

(一)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有薄弱点1.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在审计期该县支行领导对内部控制环境建设重视不够,导致全行员工内部控制基础知识欠缺,从内部制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一是对内部控制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内部控制基础理论题,支行领导答案正确率为60%,中层干部答案正确率为38%,一般干部答案正确率为32%。二是不能全面正确的识别风险和进行风险评价及应对,反映在对风险应对策略支行领导答案正确率为33%,中层干部答案正确率为0%。三是有33%的员工认为现有的激励机制的效果不明显。2.业务管理制度欠完善。一是未建立业务违规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及处罚办法和房屋出租管理制度。二是个别内控制度存在缺陷,部分事项欠缺制度约束。例如:《重大事项决策制度》虽明确了支行党组及成员工作职责、支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主要内容、工作要求及方法,但对反映集体决策过程的相关原始记录未作要求;《行务公开制度》虽然明确规定了行务公开的组织机构、公开范围及事项、公开的主要形式、公开的要求等内容,但未明确行务公开的程序,同时对每半年公开一次的财务费用和每月公开一次的劳动考勤情况未明确公开的方式。3.业务流程未健全。一是未建立行政许可流程图、行政处罚业务流程图、行政复议业务流程图、法律事务审核流程图。二是对业务管理工作操作流程修订不及时,造成人事秘书股现行的47项业务工作操作流程未实行风险点管理,已达不到管理的要求。4.人员岗位配备与管理有缺陷。一是行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内部控制责任,在其岗位职责中未明确。二是审计期人事秘书股设立了25个岗,但有《信息员岗位职责》、《工会联络员岗位职责》、《科技人员岗位责任职责》、《后勤岗位职责》、《综合安保岗位职责》、《计划生育岗位职责》六项工作岗位职责,其任务虽已落实到人,但在《人事秘书股岗位分工表》上无记载。三是审计期内,除对一名国库业务人员实行了强制休假外,其余的人员包括会计主管和会计部门负责人、会计记账员、复核员在内的会计人员未实施强制休假。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不到位对常规业务和管理活动的风险评估,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体现在该县支行现行的制度和操作规程,虽然明确了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的特点、目标、要求、处理程序,但从总体上来看:业务操作流程未涵盖制度规程对各个环节、各岗位风险控制的具体要求,也没有对或不完全对业务管理关键控制环节的风险进行识别标注,特别是未对重要空白凭证、会计国库对账、库房门禁管理等高风险事项的风险隐患进行识别和应对。

(三)内部控制活动存在缺失1.对账管理确认控制不落实。一是2013年9月份国家金库龙山县支库省(市)级预算收入、中央级预算收入、地市级预算收入、区县级预算收入月报表的对账回单打印日期为2013年10月1日,而对账部门龙山县地方税务局签署的对账日期为2013年9月30日。二是2013年12月份国家金库龙山县支库省(市)级预算收入月报表的对账回单上,龙山县地方税务局漏签署对账结果及加盖对账印鉴。2.未严格执行守库值班制度。抽查2014年3月16日5时-6时和2014年4月1日3时-6时保卫部门值班守库电视监控录像资料,保卫值班岗位上无人;鉴于这种情况,审计组下延抽查了2014年4月1日1:12分-1:20分保卫部门值班守库电视监控录像资料,保卫值班人员在保卫值班岗上打瞌睡。3.财务管理控制活动有缺失。一是机关工会财务管理活动有缺陷。该县支行机关工会未在银行开立预算单位专用存款账户,所有收支业务均使用现金结算。二是库存现金管理控制缺失。在现场审计中发现,机关财务室存有行政经费业务备用库存现金75245.21元;机关工会经费结余库存现金为20699.30元,违反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金管理条例》的规定要求。且机关财务室未安装防盗门窗,存在资金安全隐患,4.未严格执行日常业务运行控制管理要求。2013年3月20日刘××、2014年4月11日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无本人身份证复印件,造成征信查询资料不齐全,手续欠完善。

(四)实物保护控制不到位1.对个人身份数字证书(CA证书)管理控制不严格。现场审计发现,该县支行专职管库员王××在日常业务处理中,使用专职管库员张××CA证书进行操作业务,原因是:专职管库员王××的CA证书,在2012年12月7日到期后上交中支发行科办理更换手续,至今未办妥更换手续,违反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规定》。2.××发行库门禁控制不合规。一是发行库主门未按要求变更密码。2013年6月6日,管库员(王××、张××)变更发行库主门(1号锁、3号锁)密码,但上次变更时间为2012年11月6日,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门组合锁使用管理办法(暂行)》第十条规定要求不符。二是发行库备用门密码不能变更。现场查库发现发行库备用门已贴封条。查阅《组合锁使用管理登记簿》,2011年6月3日至检查日止,发行库备用门密码没有变更记录。经询问该县支行库管库员关于备用门管理情况为:备用门可以启动使用,但琐具由于使用年限太长,厂家已不能维修,密码已不能变更,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门组合锁使用管理办法(暂行)》第十六条规定要求不符。

二、案例分析

以上问题产生有客观因素和主观的原因。

(一)从客观上看1、县支行人员紧张矛盾突出。该县支行设有发行库,现有正式员工21人,不能满足落实制度(按照现行内部控制要求初步匡算,县支行仅会计、国库、发行、保卫四个部门最少需要20人。)的最低需求。人员配备存在人少岗多、跨专业兼岗的情况,且人员老龄化趋势明显,四十岁以上中、老年同志占82%。可能会因为人员紧张,造成强制休假、守库值班制度难以执行到位的现象。2、安全设施的物防、技防未跟上。部分设备老化,因资金紧张,没有及时更新。

(二)从主观上看1.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由于对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学习不够,部分员工对内部控制五个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的信息及其沟通、对内部控制的监督)缺乏了解,没有把内部控制看着是一种贯穿于决策、执行和监督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平衡制约的动态机制,不能正确地识别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面临的基本风险。而把内部控制简单地理解为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制度的执行,甚至极个别人把制度当成应付检查的“档箭牌”和挂在墙上的“摆设”,内控管理理念陈旧。2.风险管理文化缺失。该县支行领导虽然注重制度建设和基础业务管理,但满足于工作任务完成和业务管理不出大问题,对平时业务中发生的不规范问题,放松了必要的风险警觉;部门少数业务人员则认为做基础工作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放松对差错风险的警惕。表现为内部控制责任不落实,制度意识淡薄,用人情、信任代替制度;操作主观随意,存在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导致制度执行“走捷径”、“打折扣”,凭经验或想象处理业务。这次审计发现的未严格执行国库对账和守库值班制度,对个人身份数字证书(CA证书)管理控制不严格,财务管理控制活动有缺失,发行库门禁控制不合规等问题,都是因为制度被简单化、递减式、抵触性、表面化、选择性、被动式或应付式执行所造成,有的问题离案件与重大责任事故可谓只一步之遥,内部控制软约束。3.内控机制建设滞后。现行的部分制度和操作规程未及时跟进业务管理要求,有的是沿用以前或照搬照抄上级行或借鉴其他单位现成的规章改头换面来的,制度和操作规程设计没有综合考虑在本行现有条件下是否切实可行,特别是忽视规章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及其风险危害评估工作,导致内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设计有先天缺陷。表现一:制度规程未覆盖所有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导致个别管理制度规程缺失。例如:激励机制不足,约束处罚机制短缺;行政事务管理操作流程未实现风险点,未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应对控制措施不明确,制度规程的规范保障作用被打折扣。表现二:部分制度未涵盖业务活动的全过程或方方面面,原则性条款多,控制措施针对性欠强;出现部分事项欠缺约束。表现三:对于业务和管理活动的风险评估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一些高风险事项未得到及时识别和应对。4.内部管理监督不到位。一是不能正确处理检查监督与争先创优的关系。怕“家丑外扬”,为了本单位或个人的名利,对检查问题进行“筛选”,检查上报问题要么轻描淡写,要么避重就轻。无形中助长了违规行为。二是是对逾越内控行为的查处手软。在“出现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再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被动管理。对违规行为责任追究也只是口头上的空话,导致违规违章、屡查屡犯。

三、案例启示和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建设。龙山县支行领导应进一步提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将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作为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首要任务。一是支行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内部控制管理职责。二是深入开展央行内控文化建设。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内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不断深化和丰富央行内控文化建设内涵。引导员工树立“遵守内控制度为荣,违反内控制度为耻”的荣辱观,增强制度观念、法纪观念;切实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用“规范、进取、创新”的文化理念的引领员工增强团队精神,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为内控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三是加强教育培训强化干部职工业务培训,使每个岗位人员了解内控制度,熟知业务操作,掌握岗位要求,实现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的整体提高。

(二)加快建立长效内部控制机制。认真贯彻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精神。一是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对内控机制进行全面、彻底的梳理,针对目前内控制度操作规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查漏补缺,建立业务违规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及处罚办法、房屋出租管理制度、行政许可流程图、行政处罚业务流程图、行政复议业务流程图、法律事务审核流程图,完善层次分明、风险明示、措施针对的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建立权责清晰的运行机制,使每个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奖惩公平。消除内部控制机制上的盲点和漏洞,实现风险控制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构筑内部风险防范的重要屏障。二是注重建立内控人力资源保障机制。通过员工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员工培训机制、违规责任追究机制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从而促进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确保每位员工、特别是重要岗位员工胜任本职工作,形成长效机制,促进持续发展。三是尽快建立对常规业务和管理活动的风险评估的方法体系。

(三)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力。行领导、部门负责人以及部门业务人员要认真履行内控管理职责,加强业务运行和管理工作的过程控制。一是严格落实会计国库对账制度。强化对账管理确认控制,坚决堵住资金安全风险。二是严格执行守库值班制度,消除库房库款安全隐患。三是严格对个人身份数字证书(CA证书)管理控制,强化业务授权、工作分责控制,明晰工作责任。四是严格发行库门禁管理控制。对发行库备用门密码不能变更的问题,建议支行积极向上级行汇报,争取得到尽快解决,消除发行库门禁管理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五是严格会计岗位人员强制休假制度和征信查询管理制度的执行。六是严格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尽快在银行开立支行机关工会经费专用存款账户;严格加强财务管理,严格库存现金限额管理控制;尽快安装机关财务室的防盗门窗,消除安全隐患。

(四)加强监控和责任追究。一是坚持开展定期自查。通过岗位监督、职能部门层级监督形成交叉覆盖的监督系统,保证内部控制体系中授权、审批、确认、记录、检查监督等各类控制措施得以切实执行。二是定期开展领导排查。通过落实领导定期检查监督制度,开展风险排查工作,将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组织开展以防范风险为工作目标的监督检查专项活动,注重检查有无管理上的疏漏,内控制度是否落实到位,有无工作上的失误,检查业务操作是否合规,有无内控管理上的盲点,实行内控问责制,加大对违规行为和失职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把查防风险与追究责任统一起来,增强执行制度的约束力。

基层审计论文篇2

近年来,人民银行在内部审计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离任和履职审计经验,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健全干部监督机制,同时为党委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人民银行1999年了《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规定分支机构、重要业务部门、行属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离任时,由内部审计部门对其任职期间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审计,确认其承担的责任。2005年,人民银行又了《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制度》,要求在领导干部任期内,对其履行管理职责情况进行审计评价,促进其依法、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责。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依规对本单位的预算管理、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

二、基层央行经济责任审计要素分析

(一)明确界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人民银行的基本活动是经济活动。人民银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如何清晰界定审计内容是一项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内容扩大到人民银行所有经济活动,大而全的经济责任审计分散了审计注意力,耗费了审计资源。如果内容仅限于财务收支情况,则显然过于侠窄,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在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结合人民银行离任和履职审计,建议对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可以包括:执行金融法律法规、金融宏现调控政策和规章制度情况、执行财政经济法体法规情况、财务收支核算情况、重大经济活动决策与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有效性和风险管理情况以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

(二)突出对重大经济决策的关注

人民银行离任审计对重大决策一直有所关注,离任审计制度中提及的“重大事项”包括大额信贷资金运用、金融风险处置、预算资金分配、大额财务开支、基建立项与变更、大宗物品采购等。人民银行可以根据决策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确定下列事项作为重大经济事项:经费预算分配、执行和调整,重大经济合同签订,大额信贷资金运用,大额国库资金的拨付、退库,大额财务开支,大宗固定资产、设备购置及大型修缮工程,大宗固定资产的处置,大型基建工程的招标采购,基本建设项目,重大未决经济诉讼,群众反映大的事项。审计应当围绕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内容的合法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程序的规范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效果的真实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资料的完整性进行。

(三)经济责任审计立项的特点

目前,人民银行开展的离任审计具有委托性的特点,立项依据是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干部调整计划发出的“离任审计建议书”,经行领导批示后内部审计部门实施。履职审计立项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内部审计部门拟定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计划,报行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

(四)正确看待对廉政情况的审计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不宜回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否则不能体现经济责任审计对干部监督管理的宗旨。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干部廉洁内容,应不同于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廉政监督的方式和手段,也不能替代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对干部的廉政监督考核。经济责任审计仍然是从内部审计的视角对干部廉政情况进行监督,围绕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核算和重大经济决策进行。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采取在审计现场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公布电话、征求意见在民主测评中设计内容等方式,了解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廉政情况。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财务收支和重大经济决策的审计,获取相关情况或线索,筛选后进行进一步核实。可以包括:领导干部是否有长期借用公款未及时归还以及长期占用国家资产情况。是否未经批准,私自出国考察,有无超标准违反规定使用公车,有无利用职权收受和索取有关人员礼金、回扣等贿赂问题,有无转移、挪用国有资产为个人或者牟取私利的问题。015年第4期下旬刊(总第586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4,2015(CumulativetyNO.586)

(五)对经济责任进行多层次界定

《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操作规程》对审计责任的认定,主要是对审计中发现的重要问题,确认审计对象所应负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参考政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人民银行对经济责任可以区分四组关系:一是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前任责任指针对被审计事项,被审计者之前所有与之所处相同岗位的领导应承担的责任。现任责任指被审计对象在其任职期间内的责任。二是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集体责任是指由被审计者所处领导集体应当承担的责任。个人责任则是指被审计者应当承担的责任,领导干部在集体领导中作为全面负责人,应当承担集体责任中的主要个人责任。三是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直接责任指被审计对象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对其形成问题和造成损失起直接作用的行为;间接责任主要是管理责任和领导责任。管理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由自己负责分管的事项。由于监管不力,疏于管理等原因,造成的各种经济问题应承担的除直接责任以外的责任。领导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其任期内虽然没有直接管理有关部门或事项,但由于该单位的所有行为都在其职责范围内,因而对其没有直接管理的部门或事项出现的各种经济问题都应当承担的除直接责任以外的责任。四是过失责任与故意责任。过失责任是责任人应当履行的职责或监督而没有履行和实施监督,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后果发生的行为;故意责任是指责任人超越职权搜自决定、处理无权决定、处理的经济事项或者故意不履行应当履行的职责,导致经济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三、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机制举措

(一)完善制度建设,加大执行力度

只有健全审计结果,运用相关制度完善制度环境,审计结果运用才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进一步明确内审、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等各部门和个人在运用审计结果工作中的目标原则、方式、责任、要求和考核检查办法等,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二)健全审计结果运用的组织协调机制

加强纪检监察、审计、组织人事等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力度。一是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细化其在审计结果运用方面主职责,如研究制订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方面的规章制度,跟踪检查,交流通报各部门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和审计结论落实情况,协调解决结果运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等。二是要明确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关于审计结果运用情况什么时候应反馈、如何反馈、责任如何追究等。

(三)进一步营造审计结果运用的良好环境

只有营造基层央行内部重视审计工作,认可内部审计结果的良好氛围,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的质量,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央行内部审计部门需积极主动争取各方的重视。一是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宣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义、内部审计的理念,提高被审计单位各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认识”,增强对内部审计根本目的(为单位增加价值、为各部门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服务)理解。二是可以把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突出的部门和个人通过一定形式进行推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四)建立任中和离任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先审后离”原则未真正落实是基层央行审计部门人员中认为影响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要因素。目前,基层央行“先离后审”的情况仍十分普遍,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效果,使其真正成为人事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应逐步建立起任中和离任相结合的审计监督机制。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在届内至少进行一次经济责任审计,实现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实时监督,又可缓解内部审计部门在领导干部集中换届时成批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压力,化整为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五)注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质量的提高

审计报告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结果运用的质量。央行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组织人事部门等审计结果使用主体的需要,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做到重点突出、分析到位、表达准确。必要的专业术语应尽量解释清楚,并提高审计效率,做到报送及时。应建立健全科学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从制度层面制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具体办法,对评价原则、评价程序、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进行统一,使评价体系既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能体现出一定的区分度,便于组织人事部门理解和运用。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探索经济责任界定的途径。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作了新的界定。在实际操作中应把握在决策和执行环节上领导干部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分清责任主体,准确辨别责任类别。

基层审计论文篇3

关键词:基层审计;审理工作;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审计项目审理,即审理机构以审计法与审计准则中的相关要求为基准,对业务部门提交的反映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并提出修改建议的行为。为更好地开展审计项目审理工作,审理人员应对其核心内容有全面了解。笔者结合其实际审理工作经验,对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基层审理工作,不仅应审核各种审计结论类文书,同时也应全程跟进和管理审计项目的开展及落实情况。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审理工作已取得有效进展,且倾向于规范化,但也暴露出下列几方面问题。

(一)部分审计人员对审理制度认识不到位

从当前的工作状况分析,基层审计机关在思想高度及具体实施上,同新准则的要求还有着较大差距。在审理的实施过程中,部分审计人员认为,审理仅仅是综合部门或者是专职审理人员的职责,审理人员应对审计项目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把关、解决。也有不少人认为,审理与复核不存在本质上区别,而仅仅是字面之差。加之基层审计机关的领导层、审理机构及具体实施部门等,对当前审理制度的认识还不到位,同时也未能正确看待审理所带来的变化,这些都不利于基层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审理人员配置力量薄弱,综合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现阶段,审计项目审理对审理人员的专业资质、实践经验、业务素质、政策水平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任务重,而审计机关局领导、后勤人员等在职工总人数中所占比例较高,真正能开展审理业务的人相对较少。有的地方审计机关尚未设置相应的审理机构,审理工作仍由办公室或者是综合科室兼职完成,这就使审理工作流于形式,难以提出准确合理的意见;有的地方审计机关虽然已设立相应的法规机构,但其人员配比比例较少(1-2人),且审理人员的年龄及知识结构不合要求,有的甚至还兼任综合信息、参与一线审计等工作,这无疑降低了基层审理工作的效率。此外,当前审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有待提升、知识结构有待完善,这显然还不能完全适应审理工作的需求。

(三)审理方式方法滞后,缺乏规范标准

自新国家审计准则实施起,审计署便出台了审理审计文书以及记录格式,然而在AO、OA中却并未对旧模块及时予以变更,也未增设相应的审理工作流程,这无疑不利于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因审理人员数量不多,审理工作大多以案卷审理为主,以审计人员所获取的审计资料为判断依据,并不能全面掌握审计状况,加上专职审理人员无法参与现场审计,这无疑降低了审理定性的科学性。此外,从基层的现实情况分析,国家审计准则并未对审理工作职责、操作流程、具体内容及实施细则等予以制度规范,这实质上也阻碍了审理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二、完善基层审计机关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基层审计机关开展项目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审计工作效率、规避潜在的审计风险。鉴于基层审计机关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了下列几种完善措施:

(一)深入了解审理制度,加强审理质量意识

实施审计项目审理,对审计机关的业务管理及审计质量控制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基层审计机关应从下列几方面着手审理工作:第一,基层审计机关,尤其是领导层及干部人员应深入了解审理制度,并认真开展审理工作。第二,应注重思想引导,让所有人员都能了解审理工作同整个审计机关及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使之能掌握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审理要点,要逐步强化质量控制意识,全面提升审理质量。第三,基层审计机关应培养创新意识及精神。当前,审计项目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基层审计机关应广泛汲取其他同行的先进经验,并从自身实际出发,做到取长补短、与时俱进,将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优化项目人员配置,提升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为使基层审计机关的审理资源得到最大化发挥,审理工作应坚持“综合审理、突出重点”的基本理念,以便分类审理各个审计项目。针对某些重要的审计项目(如财政“同级审”项目),应交由审理机构进行审理,并坚持走规范的审理程序。在项目审理人员的配置方面,审计项目审理要求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而当前的复核人员队伍已无法适应审理工作的基本需求。基于此,我们应从两方面来做好审理人员配置工作。第一,应以专业资质、业务素养及资质为评定标准,合理配置审理人员;第二,应配以适当的兼职审理人员(通常是某些专业审计领域的人才),在对审计项目进行审理时,审理人员应做到亲力亲为,并对审理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转变审理工作思路,促进审理工作规范化

首先,应重视审理信息化建设,要逐步搭建和完善审计管理系统(OA)及审理资料查询系统(AO)两大交流平台,全程追踪审理审计项目。其次,应转变以查阅卷宗为主导的传统工作理念及方法,将现场交流、实时问询及文书修改等程序、方法等落实到审计审理工作中来。再者,应贯彻落实审计准则的基本要求,逐步完善审理会议制度,通过集体讨论、决策来提高审理意见的科学性及公信度;要完善审理档案制度及工作台账,使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最后,逐步完善审理成果运用制度。应建立和实施差错退回机制、审核、审理责任追究机制等,合理规范审理行为,以逐步提高审理工作的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审理工作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关卡、难题,但审理制是基层审计工作的主流趋向。为此,我们应以《国家审计准则》为指导,逐步明确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妥善处理当前面临的各种难题,推动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长江,郭少华.审计机关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实践与理论探讨[J].审计研究,2011(05).

[2]长江,郭少华,耿素兰,和振华,王建国.试论审计机关审理工作机制[J].中国审计,2010(09).

[3]罗继荣.影响基层审计机关依法审计能力的因素及对策初探[J].东方企业文化,2011(10).

基层审计论文篇4

关键词:构建;中国;审计文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102-02

一、审计文化的内涵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大到国家民族,小到部门单位,既是一种象征性标识,又是一种精神纽带和精神支柱。文化一词本身,很难进行精确定义。1952年,美国的人类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在这个定义中,文化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内在的价值观,二是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通过建立完善、有机的审计文化,能够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资源,降低审计风险,理顺审计关系。因为“审计文化具有弥补,可以弥补审计法制式刚性管理的不足,可以通过价值观、信念、审计追求、社会责任感等所构成的柔性管理来激励、引导审计行为,从而达到审计目标,它能起到一般审计管理所起不到的作用。”(陈正兴、周生春,2004)

二、审计文化的层次

审计文化是审计发展的灵魂。审计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符号层、制度/行为层和观念层。

(一)观念层

观念层是审计人员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观念层是审计文化的核心,是形成符号层和制度/行为层的基础和原因。

(二)制度/行为层

制度/行为层是审计文化的中间层次,主要是指对审计组织和企业员工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包括审计规范、政府审计机构组织方式等,是审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集中体现了审计文化的符号层和观念层对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织行为的要求。

(三)符号层

符号层是审计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组织创造的物质文化,是形成组织文化观念层和制度/行为层的条件。符号层包括审计工作、审计环境、审计条件等,它外显审计文化的发达程度。

审计文化的三个层次是紧密联系的:符号层是审计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是制度/行为层和观念层的物质基础;制度/行为层则约束和规范着符号层和观念层的建设,没有严格的技术、行为规范,审计文化建设也无从谈起;观念层是形成符号层和制度/行为层的思想基础,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三、审计文化的内容

审计文化属于一种“组织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管理理论或管理思想。由于管理者在审计组织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使得审计文化形成以审计组织管理主体意识为主导的、追求和力争实现一定审计目标的一种文化形态。

(一)审计价值观

审计价值观是审计组织对所期求的目标做出的价值选择,对自身存在的意义的认识,确定审计组织行为合理性原则以及指导审计组织健康发展的价值取向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审计组织的最高理想、信念和最高目标。它是审计精神的基础,是审计发展的精神驱动因素。因此,审计价值观在审计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于我国,新时期的审计价值观表现为:独立、谨慎、依法、公正、公共责任、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崇尚理性与证据、主张证明与公开、建设性等。

(二)审计精神

审计精神是指审计组织在为实现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责任所进行的审计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为广大审计人员所认同的一种正向心理定式、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审计精神是审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审计文化的灵魂。审计精神反映审计群体意识,是群体意识中主导意识的凝聚和表现。审计精神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它是内在的战略思想、价值观念、信念宗旨和外在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思想风貌的高度统一,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审计组织只有明朗、清晰的职业精神才能形成强烈的凝聚力,从而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形成促进审计组织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三)审计心理

审计心理,是审计实践中审计主、客体心理活动的总称。审计心理从其性质和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审计认识过程、审计情感过程和审计意志过程。审计认识过程是人们对审计本质、审计职能以及审计工作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感觉、知觉、记忆和想象。审计情感过程是人们在审计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性的心理活动。审计意志过程是人们在审计职业理想的激励下,克服审计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干扰,实现审计目标的心理意识的能动表现。如果说审计精神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审计心理则强调的是人对外在客观的反映。审计心理对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审计客体、审计目标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如能对此展开深入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在审计实践中加以运用,自然有利于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

(四)审计道德

审计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审计组织道德和审计职业道德两方面:审计组织道德是审计组织与其他社会单位发生联系时所遵循的思想、心理和情感依据的总和。审计职业道德一般指审计人员与其他审计人员以及审计组织外的社会群众发生业务关系时所遵循的道德思想。它是针对职业行为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通过审计人员的职业活动、职业关系、职业态度、职业作风及其社会效果表现出来。加强审计道德教育,有利于审计文化的建设和审计部门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四、关于中国审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审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继承和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不讲继承,审计精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强调发展,继承也就失去了意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曾孕育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像中庸和谐,诚实守信,勤勉自重,知人善任等思想,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宝贵的文化财产。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源泉。同时,必须结合审计工作者的业务实践,才能创造具有时代感和实用性的现代审计文化,传承和发展同样重要。在传统的精神文化基础上创造新型的审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二者相互补充,互相带动,不断地给审计文化的创新提供动力和源泉。

(二)关于制度层面的审计文化建设

制度层面的审计文化是审计文化精神在审计组织制度上的体现,是一定精神文化的产物。它要求与审计精神、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制度层面的审计文化强调“规范性”,是一种来自组织及其成员以外的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它规范着组织及其成员的活动。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审计规范建设,要求建立和完善审计法律、法规、规章、准则体系和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一是审计组织体系的建设,本着独立、高效、权责分明的原则,构建我国社会的审计监督网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我国现代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还只有二十个年头的历程,无论是审计理念、审计思维、还是运作模式、管理方式以及有关的规则、准则与国际上通行的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制度层面的审计文化建设中,应具备世界的眼光、包容的精神,注重借鉴和吸收先进国家制度建设中的优秀成果。同时借鉴中要结合本土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根据审计组织具体的环境条件,注意西方的优秀制度与本土的优秀文化的相互匹配,辩证取舍,择善从之。必须指出,良好的审计制度体制必须是以良好的政治体制条件为前提的。

(三)不同的审计主体的核心文化理念

无论审计文化形式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是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的还是物质层面,作为一个审计组织只能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创立带有自我个性的文化系统。从宏观的角度看,不同的审计主体形式有其带有共性的文化核心理念。

政府审计的“公”。政府审计的特点是单向独立,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执行国家和公众所赋予的任务。政府审计人员应当树立起公仆意识和为公众服务的理念,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民主意识。时刻保持客观公正,建立公开、透明和清正廉洁的审计价值观,“依法审计”、“秉公审计”、“依程序审计”。

民间审计的“信”。 人以诚信为本,因此,人的会计行为必须以诚信为指导,并借以获得合理的价值运行导向。诚信是现代会计职业的道德支柱。《孟子・万章》记载:“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 孔子根据亲身的经验体会,提出了财务伦理原则――“当”。“当”的伦理内涵深刻而丰富,会计”当“的内涵之一就是喻意关系人之间的和谐,从理论上阐述钱粮保管、会计和主管会计等所有相关关系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关系人共生共荣和谐与和睦的状态。注册会计师应当把诚信作为行业的立足之本、立业之本。

内部审计的“忠”。服务的内向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决定了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不具有对外的证明作用。但即便如此,内部审计分别作为整个审计体系和内部控制机构的组成部分具有内控和外部审计监督不具备的特殊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智能的转变以及内部审计职业化管理的需要,内审的文化建设也应适应这种外在的变化。内部审计的“忠”要求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忠于法律,做好内部监督工作;忠于管理当局,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忠于股东和董事会,做好经济责任审计、任期目标审计和离任审计等。“忠诚”就是要坚持原则,尊重科学,讲求效率,它是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强化内部控制的关键。

人们在审计实践中创造着审计文化,审计文化又能动的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努力树立高尚的审计风气和审计精神,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审计价值观,不仅决定着审计文化的理论和实践,更是决定审计事业成败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Kroeber,A.L & Kluckholn, C.(1952).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New york:Vintage.

[2] 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3] 陈正兴,周生春.中国审计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4] 桂建平,倪国爱.审计文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5] 石爱中.寻绎审计文化[J].审计研究,2005,(1).

[6] 张德,潘文君.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 张庆龙.审计资源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基层审计论文篇5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执行力

执行是对企业战略计划的具体落实,同时还包括对企业战略的协调和变革,与企业的决策密不可分。而执行力是企业贯彻落实领导决策、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企业管理决策在实施过程中原则性和灵活性互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执行力是一整套的技术和行为体系,也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与企业的兴衰息息相关。内部审计执行力是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在对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确证与咨询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为企业增加价值的能力。一个企业内部审计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有效程度。对此,本文进行相关论述。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在理论基础上具有一致性

公司治理是为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所产生的委托、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旨在协调和处理董事会、股东、经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关经营和权力的配置关系。在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普遍分离的情况下,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和作为人的经营者在经营效率问题上就会处于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状态,而委托理论是一种研究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最优契约安排的基础理论。使用委托理论研究公司治理问题,可以通过选择最优的公司治理安排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标。

内部审计的产生源于受托责任的产生,内部审计的实质就是确保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治理机制,通过提供一系列的监督制衡机制以及确认和咨询服务,来缓解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有助于董事会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协助管理者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因此,受托责任是内部审计产生的理论和基础,内部审计涉及了组织各层次的受托责任,既有来自管理者的受托责任,也有来自企业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内部审计已经成了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委托理论和受托责任理论均是源于两权分离的产生,只是研究视角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在理论基础具有一致性。

(二)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无论是公司治理还是内部审计,其核心目标都是紧紧围绕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公司治理侧重于为组织提供一个组织架构,解决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保证股东权益最大化,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并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而内部审计则侧重于通过确认和咨询活动来审查和评价公司的运营状况,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旨在改进和完善公司的运营管理,实现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目标。总体上来讲,尽管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但两者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公司治理是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而内部审计则是保证这套制度能够顺利实施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和机制,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以及治理程序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公司治理质量,增加企业价值。同时,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必然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最大化保证内部审计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

二、提升内部审计执行力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

(一)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可以完善公司治理的结构

从我国公司治理实践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督体系方面看,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仍然存在股权集中、所有者虚位、外部监督体系尚不完整等不足,导致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作用弱化,企业经营管理失控,决策程序流于形式,监事会的监督动力不足,不能发挥监事会的法定监督职能,外部审计的独立性难以保证,导致了外部监督质量降低。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构建和保持独立的、胜任的、有竞争力的内部审计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可以极大地弥补其他监督体系的不足,完善公司治理体系,优化公司内部治理的结构,并与外部监管市场、经理市场以及控制权市场共同发挥作用,这不仅丰富了公司治理的内容,也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地位。

(二)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可以极大地降低公司治理的成本

首先,内部审计的高效、高质量地执行可以确保企业战略决策的正确实施,并通过监督制衡机制以及后续的跟踪审计来反馈相应的决策信息,从而改善决策质量,降低决策的风险成本;其次,内部审计有着其他监督机构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既熟悉公司内部的经营业务,又有着极大的成本优势,内部审计执行力的充分发挥既可以协助管理层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又可以为董事会提供对经营者的良好监控,从而可以降低相应的委托成本以及道德风险成本;再次,内部审计部门在执行审计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吃透上情,下晓民意,减少管理过程中信息沟通的障碍,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从而降低公司内部的协调成本。

(三)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可以显著改善公司治理的质量

公司治理的质量有赖于各大主体对各自责任的履行程度,同时也依赖于主体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目标就是满足公司治理主体包括股东、董事会和高管层的需要,通过参与公司治理,优化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改善公司治理质量。但是在企业的内部审计实践中,内部审计应有作用的发挥往往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内部审计执行力不足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因此,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执行的效果性和效率性,增强内部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可靠性,从而提升董事会及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和依赖,一方面可以使得他们积极采纳内审部门的意见,使内部审计的结果能够真正得到落实,更好地改善公司治理的质量;另一方面为满足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内部审计不断增加的需求,他们会为内部审计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促使内部审计拓展自己的职责,职责的拓展又进一步使得内审的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此外,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使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和权威性,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的威慑作用,使管理层更好地完成所有者的受托责任,改善公司管理质量,为组织增加价值。

三、影响内部审计执行力的因素分析――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情况

公司治理为内部审计提供了一个大的环境,公司治理的结构决定了内部审计的模式,继而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效果。具体而言,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五种,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取决于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隶属层次。隶属层次越高,内审部门的组织地位越高,越容易获得自由而充足的资源和权限来执行内审部门的各项审计业务,从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理论上来讲,隶属于CEO和董事会的双重领导模式效果最佳,既保证了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内部审计在监督方面的职能。此外,在确保内审部门组织地位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其与公司经营业务的相关程度,避免内部审计由于位高权重,与公司经营业务脱节,只注重监督职能,忽略了服务的本质,这也影响内部审计执行力的发挥。

(二)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在公司治理层面上,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内部审计存在竞争性需求:管理层要求内审人员以广泛的业务技术为基础,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关注风险、评价经营效率并激励组织行为,而审计委员会对控制的确认更感兴趣。这种竞争性需求的存在会刺激内部审计深化自己的职能,提升内部审计结果的质量,并不断寻求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来创造性地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大化地满足董事会及高管层的需求,并以此来博得董事会和高管层对内部审计工作和结果的更加认可。一般说来,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内部审计的认可程度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话语权以及其他部门对内部审计的配合程度。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内部审计的工作及结果重视的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内审部门顺利地开展工作,越有利于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

(三)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内审人员是内部审计执行力的主体,内审人员整体的执行力必然影响着内部审计的执行力。首先,内审部门的领导是否可以正确地将高端的愿望准确地解码成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决定了内审部门计划和目标的准确性。其次,整个内审部门的人员的专业素养,包括学历水平和专业知识结构决定了内审部门整体是否具有完成审计任务的能力,假如内审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专业知识结构过窄,那么内部审计部门的整体学习能力必然很低,很难及时掌握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这必然会限制内审部门所能接受的审计业务范围。再次,内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时,能否抵制各方面的诱惑,做到客观、公正、保密,对内部审计结果的可参考价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四)内部审计流程的规范性

内部审计程序有6个基本的步骤:制定审计计划、准备审计实施、实施审计工作、报告审计结果、后续审计与反馈、审计效果评价。要保证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必须力求将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要求在每个步骤都落实到位,让执行力的观念深入人心。规范内部审计的流程,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并结合企业的实际,设计严格的内审程序并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减少审计资源的浪费,还可以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使得审计程序不因管理层等的意志而改变,而且通过规范的内部审计程序得出的审计结果,能够更好地披露企业的不足,使得内部审计更好地行使服务的职能,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执行力。

(五)企业文化

内部审计执行的表面体现的是内部审计的业绩或质量问题,而背后折射的更多的却是企业的文化。精神层面的文化有助于企业员工形成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向心力;制度层面的文化有助于完善企业的监督、奖惩及激励机制等,使企业的各项治理活动有章可循;物质层面的文化可以改善企业的资源、设备,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并改善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便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利于执行文化的形成。

四、提升内部审计执行力的建议

(一)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要建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和效率性的内部审计机构,改变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平行于各职能部门的现状,使之向更高层级升格,从体制上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内容的全面展开。我国企业可尝试建立同时隶属于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以及总经理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内部审计负责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审计,并在行政上向总经理汇报工作,职能上向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汇报。这样既可以确保对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又可以直接建立起内部审计和董事会的信息交流,大大提升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二)深化内部审计的职能,增进内部审计与其他公司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是其他治理主体可以依赖的有价值的资源。为顺应公司治理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一方面,内部审计应当深化职能,加强对经营活动、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各领域的监督和确认,同时对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效果以及效率进行评价,及时披露不足,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协助管理当局降低经营风险,并积极帮助董事会加强对管理活动的确认;另一方面,要提高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内部审计的认可,这不仅需要内部审计的自我营销,为董事会和高管层及时提供高效、高质量的服务,还需要董事会和高管层从理论上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如可以将内部审计纳入高管层的业务培训课中,从而使高管层给予内部审计更多有形和无形的支持,并积极采纳内部审计的建议,改善经营管理,实现双赢。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内部审计团队,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执行力。因此,要不断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增强内审人员的协调沟通管理能力,拓宽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内审理论和新的技术方法,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优化内审部门的专业配置,使内审部门的整体具有完成各项审计工作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以及后续教育制度;最后,加强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内审人员自身的独立性、客观性。

(四)构建执行性的企业文化

企业要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要打造优秀的执行文化。通过执行文化的建设,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鼓舞员工的斗志,可以提高企业每一部门的执行力。构建企业的执行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领导者自身加强执行观念;充分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提升员工的执行意识,营造执行文化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安慰.股份制民营企业执行力研究[D].同济大学,2005.

2、刘正军.企业内部审计执行力现状与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2009(5).

3、朱庆仙.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内部审计机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

4、姜波.内部审计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作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

5、耿慧敏.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6).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基层审计论文篇6

【论文摘要】与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技术不同,战略系统基础审计风险模型将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更广泛的导入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体系之中。这种创新的审计模式,具有审计视角前瞻性;审计技术多元化以及审计程序系统性等核心优势。 

 

 

1战略系统视角下审计风险模式的内涵 

战略系统风险审计模式(strategic-systems risk-based audit approach model),又被称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它以审计理论、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审计思路完成审计工作。试图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经营风险透视—业绩评价一一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性质的确定”的思路,将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分析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全新的模式定义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是指会计报表审计存在错报的可能性,它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 financial statement 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 level)。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战略经营风险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源于企业客观存在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会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并与会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但难以限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的具体认定。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是随着审计环境和审计实践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更符合审计的实际工作情况,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 

 

2 战略系统视角下审计风险模式的核心优势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不是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它只是将审计风险模型应用于制度基础审计之中,并以此指导审计工作进行审计风险控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式,它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在此基础上的审计风险模型有以下核心优势: 

2.1 审计视角的前瞻性 

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strategic-system risk-oriented audit approach model),是种广元化的风险控制技术,而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是种狭义的“会计视角”(accounting lens)。新的审计视野由以往关注内部控制和具体认定层次风险扩大到历史沿革、公司治理结构、发展战略、企业环境等宏观方面,从企业的经营战略分析入手,将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因素与重大错报风险联系起来,要求审计师应该从更高视角去审视被审计客户的经营风险,从源头上寻找滋生会计舞弊的种种迹象,最大限度地识别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问题。

战略系统视角审计风险模型的假设前提是:如果被审计客户的战略制定与实施中存在问题,或者是经营环存在漏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其经营业绩很可能下滑。面对严格的市场监管和社会公众的合理预期,被审计客户的管理高层为了能够瞒天过海,往往会最大限度地掩饰其不利的经营问题。在这种情形之下,独立审计师所面临的审计风险是很高的,而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它试图从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入手,全面剖析被审计客户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可以抓住问题的实质与关键所在,从而可以避免审计人员均衡用力而整日操劳于无效率的账表审计之中。 

2.2 审计技术的多元性 

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技术不同,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它不仅注重传统的审计技术,而且注重全新的审计技术。虽然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也采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但它往往只注重与企业会计报表相关的财务指标分析,而很少进行非财务指标分析,因此,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均劣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优势在于: 

(1)战略问题分析技术。战略分析主要是客户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独立审计师可以采用四个环境因素(pest)分析技术和波特(porter)分析技术,对客户的战略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形成对行业利润的合理预期; 

(2)经营风险分析技术。独立审计师可以采用价值链(vca)分析技术、波士顿(bcg)分析技术和机会、威胁、优势与劣势(swot)分析技术,对客户的经营业绩形成合理预期; 

(3)业绩评价技术。独立审计师可以采用平衡积分卡(bsc)和标杆管(benchmarking)分析技术,对客户的经营业绩进行总体评估; 

2.3 审计资源的效率性 

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主要价值在于提高独立审计师发现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行为,其基本内核是要将独立审计师的主要精力放在高风险领域。独立审计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对被审计客户的所有账表资料进行逐一地审核,况且即使这样,独立审计师也有可能发现不了会计报表中的问题。独立审计师只能做到合理的预计和确信,而不应该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做出绝对的保证。而现代风险审计模式的基本思路将独立审计师所关注的问题前移,试图在增加经营战略风险分析的成本同减少实质性测试的程序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究竟何种效果最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检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可以帮助独立审计师在制定审计战略之前合理评估被审计客户的经营风险,将审计精力分配到高风险环节,提高审计资源的效率。由此可见,战略系统风险审计基础模式它要求独立审计师全面提升专业胜任能力,密切的关注客户的经营风险,做到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提高独立审计师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龙平,聂曼曼,试论新风险模型的理论进步与运用,审计研究,2005. 

基层审计论文篇7

论文摘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工具。本文在分析传统模型缺陷的基础上,论述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0 引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1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目前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对审计风险的计量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根据上式,在既定的审计风险下,检查风险可计算如下: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 只定性分析审计风险 该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观存在的风险。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考虑了有关审计风险控制的环节,并用公式来描述审计风险的概率,无法直观地进行定量分析,即计量审计风险给审计主体带来的损失金额的可能性。

1.2 审计风险因素不全面 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与审计过程和审计顺序有关,即只从审计主体的审计检查方法和审计对象的经营、内部控制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因素,未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报表使用者的诉讼请求因素、社会宏观法律环境因素等。

1.3 无法描述道德风险 审计案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非完全是由于技术上或程序上的失误造成的,审计主体的日常行为和工作态度有时也会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人们除了关注审计技术和程序的发展外,亦开始关注审计主体的自身行为,由此产生了审计主体的道德问题。但是,传统的审计模型无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风险,包括:企业与审计主体串通舞弊,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审计主体接受贿赂;审计主体为了经济利益压低价格有损同业等。

1.4 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不完整 随着审计风险含义的扩大,审计风险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审计过程和所审计的对象,必须把审计风险的控制放在一个系统中全面把握,还应考虑审计环境影响、人员因素及后果等。审计风险范围也应扩大为审计主体风险、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和会计行业风险,还包括审计结论利用中产生的法律风险以及赔偿风险。

2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

2.1 认定层次风险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2.2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2.2.1 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2.2 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2.2.3 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2.2.4 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

3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

3.1 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 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很高,独立审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消除会计报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 缩小或消除社会公众合理的期望差距。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但独立性最终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审计风险责任方面,因而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数学概率表示应不超过5%。

3.2 分析战略风险 在确立了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应该控制在5%以下之后,应全面分析战略风险。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企业经营有效性和会计报表的关键认定是否合理、合法。新的国际审计准则列举了28种可能暗示存在舞弊风险的环境和事项(IAASB,2003)。

基层审计论文篇8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兴起的各种背景。然后,在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优势及局限性。最后,文章联系我国的审计国情,提出目前在我国审计界应慎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观点。

在外部审计方法的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过三种审计模式,即账项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及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也即风险基础审计,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

一、风险基础审计兴起的背景

1.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社会因素。审计期望差距(expectationgap)即社会公众对审计应起的作用的理解与审计人员行为结果及审计执业界对审计业绩的看法之间存在差异。审计自产生至今,始终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这种双方在目标一致性上所存在的差距使审计人员常常“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之中”(G.J.Benston)。因此,审计界积极探索解决审计期望差距的途径,导致了风险基础审计的产生。

2.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压力是风险基础审计产生的经济因素。制度基础审计的明显不足在于不当分配审计资源,造成低风险审计项目审计过量而高风险审计领域审计不足,难以保证审计的效率和效果。而风险导向审计则提供了一种既能保持审计效果又能提高审计效率的全新思路。于是,基于成本效益的推动,“一个使得审计人员计划并有效成功执行的审计概念”(斯迪威(ManinC.Stilwell)和艾利奥特(RobertK.Elliott)描述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便应时而生。

3.制度基础审计的内在缺陷及现代科学的发展是风险基础审计产生的技术因素。“制度基础审计最大的缺陷是对管理层舞弊进行审计没有效率,因为管理层舞弊往往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银广夏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管理层舞弊事件。与此同时,控制论、计算机审计技术、现代统计理论等为审计风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保障。

4.审计职业界的不懈追求也促进了风险基础审计的产生。

二、风险基础审计的优势

1,强化了审计风险和审计效率观念。风险基础审计的目的是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而不单纯地节约审计成本。审计的关健是发现有价值的线索,识别不同的风险点,然后实施系列的个性化测试方案。风险基础审计能有效发现客户存在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从而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提高了审计效率和效果。

2.风险基础审计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主要着眼于查错防弊。制度导向审计建立在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无利害关系假设”基础上,重点对内控各个控制环节进行审查。把“查错防弊”的手段主要寄托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可以说是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最大弱点。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合理地扬弃“无利害关系假设”,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捕捉潜在的风险点,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3.有利于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均会造成低风险审计领域审计过量而高风险审计领域审计不足的问题。而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评价审计风险为基础,把有限的审计力量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合理配置了审计资源。

三、风险基础审计的局限性

1.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理论尚不完善。在具体运用过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尚存在问题:一是自身尚未形成严密、科学的体系,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仍存在一些过于主观而非客观的工作标准;二是在审计实践中还缺乏有力印证。综观2001年~2002年美国出现的一系列跨国公司财务舞弊招致的审计失败案例,大多是审计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被不恰当地大量运用,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执业的审计师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在风险导向审计中,风险评估失败极有可能导致审计失败或审计无效,因而该审计模式对会计师的执业能力要求非常高。而事实上,如今非审计业务已日益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因而审计界人才流失严重。俗称一流的审计师做咨询,二流的审计师做审计,即使已经主要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五大”也面临着缺乏高素质审计人才问题。

四、我国在实务中应该慎言风险基础审计

2002年10月AICPA第99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关注”准则(SASNO.99),要求注册会计师在一些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如收入确认、存货计量、会计估计等实行“有错推定”假设,同时强调审计人员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精神,已将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全面贯穿于审计准则之中。笔者认为:该审计模式还处在理论幼儿时期,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优点与缺陷瑕瑜互见,应辩证、客观地对待。

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与效益、注册会计师素质的差距、审计程序软件开发、政府监管和司法执法等都是目前我们推行风险审计的障碍。因此我们应该在理念上认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把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观念融合到传统的账项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中去。对于内部控制不太健全的小型企业,通常应考虑选择以账项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而对于那些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完善的上市公司、企业集团等,通常应采用以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率。不论哪种审计模式,都不应忽视对财务数据及其交易或事项的审计。

参考文献:

[1]《会计研究》“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谢志华、崔学刚,2006.7

[2]《财会通讯》(学术版)“审计资源配置专家系统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应用”,顾晓安,2006.09

上一篇:财政管理制度论文范文 下一篇:立体化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