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10 17:29:11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现状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现状篇1

关键词:新医改;基层医疗机构;问题;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医疗改革的脚步也在持续前进着。医疗改革的方针和路线给当前医疗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中国的医疗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由于医疗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时刻关注医疗改革的内容,学习改革的精神,是当前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发展中的重要导向。当前中国新医改的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主旨,并将全民健康和建设全民覆盖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作为了医疗改革的最终目标。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了医疗改革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然而,由于我国的医疗事业先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导致了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落后、设备不足和专业人才匮乏等各项问题,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基层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新医改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国家医改革的脚步也在不断的推进。从1992年开始,我国医疗改革的步伐正式向着医疗市场化进军。为了改善国家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社会老龄化发展、治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国持续实行了有计划、有目的的医疗改革工作。当前医疗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贯彻与保证当前医疗事业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逐步实现全民病有所医的医疗目标。2016年新医改意见的总体考虑就是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疗体系建设,同时着眼于医疗改革的整体部署,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切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向辐射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机构,在国家医疗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总体上来讲,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设施陈旧、医务人员素质偏低、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当前基层医疗机构上发展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在新医改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医院管理、改革内部机制、推行多元化办医格局的要求下,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历史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因此,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进入转型时期,克服医疗改革中的各项问题,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当前基层医疗发展中的主要目标。

二、基层医疗机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首先,从发展规模上看,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基层医疗机构所处地区大部分位于经济不太发展的地区,在建筑规模、大型医疗设备、科室开设上同大型综合性医院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我国基础医疗机构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发展基础薄弱、设施陈旧等历史性原因,在当前市场化医院管理的发展与竞争模式当中,基层医疗机构还是面临着十分不利的局面。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全面医保和新兴农村医疗项目推进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薄弱的基础设施给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局限作用。

(二)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缺乏

目前,专业人才的问题依旧是造成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困难的主要难题。从统计数据上看,乡镇卫生院中专业医疗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19.26%;专科学历53.97%,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医生仍是基层医疗结构人才队伍中的主体。由于受到人才的限制,基层医疗机构在先进医疗设备引入、特色项目开设和高端精密仪器的使用上都收到了很大的限制。

另外,在基层医疗机构中,门诊医生占了医院医生队伍的绝大部分,因此,在特色科目的开设上,能够上岗的有特长的专科医生数量稀少。这种情况造成了基层医疗机构项目开设僵化,服务领域局限,市场竞争能力弱化,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深入发展。

(三)医院财务管理机制弱化,造血能力不足

新医改的目标是要实现医院服务体系的完善和管理体制、监管机制、经营机制等各方面的改革,从而实现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然而,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目前医疗系统中占据比例最大的方面,随着医疗市场的开放和市场化元素在医疗经营中所占比例增加。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基层医疗机构边缘化的现状,让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生存堪忧的重要问题。其中,由于财政管理不足、专业型财务管理人员的缺失和资本经营能力的弱化导致了基层医疗机构自身资产造血能力不足的状况。尤其是近年来民营医院、合资医院、私人诊所等市场化医疗服务场所的增加,让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面临着更为困难的境地。

三、新医改环境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创新发展对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服务水平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国家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开始逐步有了政策性的倾向。因此,根据财政补助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拨付政策,基层医疗机构建设重点应放在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编制科学合理的年度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药物补助、建设补助等,将完善自身基础设施、更新陈旧设备的工作作为发展中的重点来看。

同时,根据基层地区病人的就医目标和就医需要,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治疗服务水平,约束医院的不规范的医疗服务行为,确立自身的发展主题方向,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突出自身的服务优势。通过医疗基础和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在新医改的环境下,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做好技术型人才引入工作

在基层医疗的人事管理制度上,要通过实现多元化分配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在学习、工作和科研项目中的积极性。通过加强对住院医师的教育培训工作,实现医院住院医师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持续提升,为基层医疗机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夯实人员基础。同时,通过规范化和周期性的教育培训工作,可以突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科目重点,培养具有特色专业能力水平的医务人员。同时,基层医疗机构要完善自身的聘任和岗位竞争机制,引进更多高学历、专业化的医疗技术人才,逐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向着高技术、高效率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实现基层医疗结构的财务精细化管理

只依靠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拨款和政策补助无法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真正的发展。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行,基层医疗机构要借助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开源节流,提高自身资本经营和财政管理的能力。首先,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经济运转的效率,实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办法,加强医院财务成本核算管理,可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管理,调整收入比例和收入结构。要杜绝基层医疗机构中不合理收费、不合理检查和用药的行为,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社会公信力。其次,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在基层医疗机构财政管理中的作用,有目的地进行项目开展和基础性建设,实现低投入、高效益的资本项目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在医疗管理中的作用。

四、结语

虽然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在国家政策和新医改的不断推行之下,为了实现国家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医疗服务和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要实行综合性的深入改革。不断适应新医改的要求,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是国家整体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有序、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华.新医改背景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服务能力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秦晓强,尹文强,黄冬梅,谭晖,曹海虹,马牧野,唐梦琦,魏艳.基于医务人员视角的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医改受益情况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6,02:125-129.

[3]秦江梅,明延飞,林春梅,毛璐,张艳春,张丽芳.新医改以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效率变动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5,08:21-23.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现状篇2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情况调查;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035-0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指县级以下的医疗机构和小型社区卫生医疗站,提供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的综合服务[1]。为了解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现状,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情况,我们对106个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并具体分析研究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途径。

1资料与方法

在106个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共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卫生人员基本情况、公共卫生服务和基础医疗情况,基层人员最需要掌握的专业课程、操作技能及素质能力等。

2结果

2.1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业务用房面积不足,个别存在安全隐患。基层医疗单位基础设施落后,满足不了基层广大群众对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 2卫生人员基本情况

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现有工作人员156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46人,其它人员316人(见表1)。

2.3公共卫生服务和基础医疗情况

55.6%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卫生信息管理。公共卫生服务需求项目主要包括康复医疗、妇女和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技术、传染病预防控制、预防性接种、健康宣传教育等。基层医疗机构能开展的手术30个左右,部分只能卖药、打针、输液,不能满足群众基本的医疗需求。

2.4基层医疗机构人员专业课程及能力需求

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为临床医学、护理、助产等, 专业必修课中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仍是应当重点学习的课程。

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突出问题依次为实际操作、综合分析、独立工作、应变、沟通、写作能力等的不足。需要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强的毕业生。97.3%的基层医疗单位希望毕业后能独立操作骨髓穿刺、胸穿、腹穿心肺复苏、无菌操作、清创术、换药等实践技能。

3 讨论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卫生医疗装备及服务、卫生技术人员素质都较落后,应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城市居民不出社区可以得到有效、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3.1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县级医院资金投入,科学设置医院科室,提高县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改扩建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规范化的要求。积极添置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和检验设备。

3.2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建设。

高职医学院校为农村社区培养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可采取转岗培训和订单定向地招收医学生。定期为农村社区医务人员进行务和适用性技术培训。为农村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招聘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逐步得到规范,服务水平和质量逐步得到提高。下级医院的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上级医院的医生要到下级医院进行指导。

3.3规范公共卫生服务和基础医疗功能。

建立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老年人健康指导、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登记管理和重点精神病管理等,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康复、一般诊治、转诊服务和保健等基础医疗工作。

3.4完善基层医务人员和城乡居民补偿机制。

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工资,实行临床一线工作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和全日制本科学历人员津贴制,对农村社区医生给予合理补助。政府府核定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单位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减轻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费用负担。

3.5提高高等职业医学院校的培养质量。

高等职业医学院校是培养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的摇篮,实行适应农村社区需求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①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职业定位和课程设置。职业定位在农村社区进行预防、临床、康复、保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的医学人才。建立以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预防医学、传染病学、康复医学和中医学等主体课程体系。②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③建立科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④开展心理素质和就业指导教育,树立学生服务农村社区的思想。

总之,我们要发挥高校优势,改善基层医疗一些薄弱环节,力争把农村社区公共卫生事业和基础医疗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现状篇3

1.1基层医疗“以药养医”的模式依旧存在

目前,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营状况依旧不佳,收入和支出严重不平衡,严重亏损。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中只有药品出售得相对较好,其他医疗服务性收入几乎没有,机构运营成本结果只能靠药品收入来弥补,但依旧远远不够。

1.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运营情况不佳

目前农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良好的财务运营管理,还不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在获得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后却无法有效的合理利用,导致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财务运营不佳则就无法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发展扩大。因为收入和成本不成正比,在收入增长的同时,支出的增长速度比收入更快,导致每年的运营结余不足以维持当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1.3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巨额负债

部分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为基本建设等各种原因存在着负债,但是又因为财务运营能力不佳,无法获取足够的盈利进行偿债。这样就经过长年积累,产生了巨额的负债。

1.4各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体发展不平衡

众所周知,在农村中普遍存在着各级医疗机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同地区的相同级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不平衡,同一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同年份发展不平衡,同地区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因为卫生机构之间存在优劣之分,加上绝大部分患者都有“重优质、重高级”思想观念,这就导致了好的医疗机构发展越来越好,甚至在超负荷运转,差的医疗机构则发展越来越差,甚至出现了医疗资源浪费。纵观全国大部分农村比较得出:村级卫生服务站发展情况不佳,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村卫生服务站稍好,县级医院是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发展最好的。因为发展不平衡,则无法同步进步,相互之间还会有所制约,甚至导致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无法拓展。

1.5政府投入不足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各地政府虽然每年都有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的资金,但投入资金的比例和数额几乎维持原样,导致分配到各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相对来说就是逐年降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缺乏盈利手段的情况下,政府投入不足最后制约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2改善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现状的建议

2.1政府性投入资金需合理

应将地方政府的卫生财政情况加入政府每年考核中,使得当地政府能够更加重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财务状况以及机构的发展情况与问题。政府应能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每年投资总量,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彻底地落实,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制定有效合理的投资分配计划,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高效地分配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做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合理平衡的发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

2.2任用培训相关经济类管理人才

拥有充足资金后更需要加强合理的运营管理,不能让非专业管理人员盲目进行管理,导致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用。需要挑选合适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提高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意识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使得其能够对机构营运支出和收入进行综合协调,能够将机构的效益最大化发挥。除了以上所述,在资产管理以及机构设施合理配置上也应进行长远规划,使得投入资产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降低因自身不了解而产生资源浪费的情况。

2.3相关医疗保险制度需要完善

为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利用率,需要制定一系列合理适用的配套医疗保险制度,使得广大居民能够合理地被分配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要从制度上使得农村居民对于看病求医的方式得到改变,而不是一拥而上过度集中到其中某一级医疗机构就诊或是自己盲目买药胡乱治病。

2.4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根据各地不同的卫生体系建设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计划,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进行推进和发展,有效地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可以充分利用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合理优化分配各级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减少因为系统内部上下游竞争而互相抑制发展。

2.5系统的成本核算及适度收支平衡

为了避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以药养医”的现象,需要对整个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进行规划调整,不仅能做到将人群进行分流就诊,还能进行系统的就医成本核算,使得在业务拓展的同时,能够使得收支适度平衡。

2.6对固定资产及各种物资进行适用管理

就当前各地区存在的同类大型医疗设备采购过多,实际效用并不高的现象,相关部门应统一对其进行盘点与管理,同时也可相互调剂,将自身不需要的设备通过折旧采购或者赠送的方式,移交给急需此类设备的医疗机构。今后应以地区为单位对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进行规划,在对应的规划管理措施论证后,再决定是否采购;进一步建立完善大型设备库存物资及固定资产的调剂制度和流程,提高大型医疗设备的效用。

3结语

目前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财务管理工作状况差强人意,依旧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可喜的是基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正在一步步发展和改革之中,通过不断抽丝剥茧式的改革,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将会逐渐往优良的趋势发展。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现状篇4

1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现状

本文以山东某地级市为例来研究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现状,对本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随机抽样204名居民,共收回问卷204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8%。200名调查对象中含男107人,占53.5%、女93人,占46.5%;其中长期居住地是城市的113人,长期居住地在农村的87人;调查对象中20~40岁最多,共73人,占36.4%。

1.1居民对分级诊疗制度的了解程度

大部分居民对该制度并不了解,还有约27%的人表示对该制度完全不了解;只有27%的居民表示听说过分级诊疗制度,但是不清楚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43%的居民表示对分级诊疗有一点了解,但不清楚这一制度的具体运行机理;只有3.5%的居民表示对这一制度的内容非常了解。

1.2居民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态度

2009年的新医改方案中提到逐步开展社区首诊试点工作,并且建立双向转诊制度,以此来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改善目前的就诊现状[1]。居民作为医疗需求方,其对该制度的态度至关重要,因此,在调查过程中调查了居民对分级诊疗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居民支持分级诊疗制度,认为政府应在实施过程中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分级诊疗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在200名调查对象中,有102名表示支持,认为这样可以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表明这一制度是被大部分居民所认可的;有31名表示担忧,认为这一制度实施困难,无法有效落实;有28名表示这一制度仍有很多问题,持观望态度,这表明不能深入了解该制度运行机制的居民对该制度缺乏信心;有39名表示不清楚状况。

1.3居民对医疗机构的选择情况

在调查居民对医院的选择及选择的原因方面,根据当地医院的类别和层级,主要划分了附近诊所、社区医院(城市)和乡镇医院(农村)、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四个层级。居民基本实现了就医意愿按照医院级别呈现“正金字塔”形状,在城乡比较中可看出,城市居民相对农村居民对医疗机构的选择更加合理,城市居民选择到诊所就诊的比例高于农村居民。113名城市居民中,有52.2%的居民选择附近诊所,有16.8%的居民选择社区医院,有18.6的居民选择二级医院,有12.4%的居民选择三级医院。87名农村居民中,有34.5%居民选择附近诊所,有6.9%的居民选择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有55.2%的居民选择二级医院,只有3.4%的居民选择去三甲医院。城市居民相对农村居民到三级医院的比例高一些,城市居民到三级医院的地理位置便利条件、经济条件、对医疗知识的了解有很大关系。

1.4影响居民医院选择的因素分析

在对影响居民医院选择的因素进行调查时发现,诊疗水平、就诊费用及病情是影响居民医院选择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表明:选择去大医院就诊的居民主要考虑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而选择基层医疗机构的居民主要考虑的是医疗费用问题。在选择医院方面,有21.5%的居民基于更好的医疗技术而选择去大医院;有81.5%的居民依据自身对病情的判断选择大病去大医院,小病去小医院;有60.5%的居民根据消费水平,并且尽量避免去大医院,因为在百姓的印象中,去大医院看病难免会做一些没有必要的检查,花一些冤枉钱;有23.5%的居民选择其他原因。

2分级诊疗制度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分级诊疗制度宣传不到位

2.1.1分级诊疗的知晓率低

统计结果显示:居民对分级诊疗制度的了解程度不高,说明本市分级诊疗制度推行过程中宣传工作不到位。山东省近期推出了关于分级诊疗制度的新医改政策,某市在两个区实施了分级诊疗制度的试点。随着这一制度的推行,有些居民享受到了分级诊疗制度带来的益处,但仍有很多居民不了解该制度的具体内涵,部分居民甚至完全不了解,这严重阻碍了分级诊疗制度在该市的推进。

2.1.2居民健康知识匮乏

在对该市居民的调查中发现,居民对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日常护理、治疗等了解比较低,尤其是农村居民,有近60%的人对日常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没有足够重视,对盐、脂肪等的最佳摄取量持漠视态度,而在身体不适时,粗略判断病况以及应采取哪些措施等方面更是所知甚少,这说明该市部分居民健康知识匮乏,不能正确辨别常发病及病情的严重程度,从而导致大多数居民“盲目就医”,导致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率低,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

2.2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条件差

调查结果表明: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医疗设备差,其次是人才短缺。在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上,有104名居民表示基层医疗机构医保结算受限,且报销比例偏低,与高层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的差别不大;有158名居民表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同时有172名居民表示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差,由此导致居民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

2.3居民的传统诊疗观念根深蒂固

本市提出了到社区医疗机构进行首诊的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双向转诊,但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现象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居民的传统就医观念根深蒂固—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好医院就诊,选择见效快的治疗方法,而非按照对病情的判断选择适合的医疗机构就诊,即“贵的即是好的”。调查显示,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相比,城市居民更理性,可能与该城市医疗资源在城市的配置相对农村更合理一些有关。因此,在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时应更注重改变农村居民就医观念的培育,逐步引导农村居民到附近诊所、乡镇医院就诊。

3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建议

3.1政府方面

3.1.1加大医疗卫生服务投入

调查显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差,政府应加大该层级卫生资金的投入,以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软、硬件设施;同时补贴自愿到基层工作的医生,提高基层医生的薪资福利待遇,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政府可鼓励医生开办个体诊所,对在偏远地区开个体诊所的个体医生给予优惠政策,改善农村医疗现状。

3.1.2加强分级诊疗制度的监督指导

要制定明确、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以规章制度来引导就医秩序。卫生行政机构应不定期开展分级诊疗工作的监督,将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责任落实到人,对违反规定的医疗机构取消保险定点资格,对违规医生取消开具转诊证明及适当的物质惩罚;对违规病人的医药费不予报销并将违规信息存档,从而保障分级诊疗制度的顺利实施。

3.1.3加强分级诊疗制度的宣传

一方面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关于分级诊疗的教育与培训,使其熟悉分级诊疗的标准、方法与路径,明确分级诊疗的目的和意义;另一方面开展关于分级诊疗制度的知识讲座、制作健康知识宣传栏、开展健康咨询活动等,或者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形式使居民更加了解分级诊疗服务的具体内容、适用范围、专科开展情况、医改政策、报销制度及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首诊的常见病等相关知识,引导居民科学就医,为分级诊疗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3.1.4提倡医师多点执业

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即允许医师可在两个以上地点就医;其次组建医疗联合体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与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使优良的医师资源下沉,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提高基层就诊率。

3.2增强患者自身素养

患者应自觉提高自己的健康意识,通过关注网络、电视、政府宣传活动等方式了解健康的生活知识与常见病症的预防与治疗,积极学习关于分级诊疗的基本常识,及本市区的医疗资源、各类医院的功能定位和技术特长,以利于患者自身对医疗机构的合理选择。

3.3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

3.3.1凸显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优势

要根据本区居民疾病发生概率配备适宜的医疗设备,并突出在医保费用报销比例上基层医疗机构高于上级医院的优势[2],同时拉大基层医疗机构和三级医院间医疗服务的价格差距,通过这种经济上的“差距”引导患者自愿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3.3.2构建全面的就诊信息系统

实现居民信息的网络化管理,打造覆盖全市的社区卫生信息平台[3],包括每位市民的就诊信息和健康状况,并建立二级医院及以上检查结果互认制度,从而提高转诊效率,降低转诊费用,加强各层级医院的合作及提高对患者病情的了解。

3.3.3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以在职培养或引进全科医生为突破口,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基层医疗机构不代表医生技能的“低级”,相反,他们需要更高的“通科”技能。作为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基层医务人员更重要的是预防,以及对常见病、多发病与慢性病的治疗与护理,这需要对各类疾病的准确判断及对公共预防的精通,而这些工作必须由全科医生才能胜任。因此,欲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就必须加大对全科医生的培养,一方面通过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使其获得解决居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招聘全科医生专业的学生来提高本单位的诊疗能力。

参考文献

[1]樊建花,葛建一,熊威,等.探究我国社区首诊制实施困境及解决对策[J].卫生软科学,2011,25(6):379-381.

[2]方少华.全民医保背景下实施分级诊疗的路径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4,1:18-21.

[3]胡杨.新时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6):154-158.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现状篇5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管理;现状;解决办法

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是实现和维护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群众满意度、贯彻落实国家医改政策的重要举措。实际工作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出现“两层皮”现象。现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现状及解决办法分析如下:

一、目前现状

(一)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导致主管部门及单位领导对绩效考核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定位是:“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虽能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来工作任务和项目资金。实际工作中,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和支出范围的限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了生存,工作的重心仍放在基本医疗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单位性质虽是差额供给事业单位,但因地方财力有限,财政补助经费不能完全落实到位,导致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仍是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管部门和单位领导为了单位可持续发展,不得不只注重经济利益而轻视绩效考核管理工作。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者存在认知偏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是一项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现实工作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一是不愿暴露自已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拒绝实施。二是不愿创新,不愿打破医院原有的管理体制而拒绝实施。三是畏惧实施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有难度而拒绝实施。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工经济理念大于社会效益。现实中,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自负盈亏”的模式经营。职工工资是按其工作量、经济收入进行分配的,从而导致职工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只注重工作数量、收入额度,而不关注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导致群众满意度下降、医患关系紧张。

(四)管理科室设置不全,内部考核无法进行,外聘第三方考评机构经济承受力不足。据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人才匮乏,大多数单位行政管理科室设置不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即便是想实施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也苦于管理科室设置不全而无力执行。若外聘第三方考评机构实施,却又受经济压力的限制。

(五)考核结果运用不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财政部门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改工作。首先,按照文件要求,“各级卫生计生、 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绩效考核工作”。“绩效考核结果要与专项补助资金分配挂钩,使资金拨付与医疗机构服务数量、质量和绩效考核结果挂钩”[2]。但事实上,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大,联合考核有困难,即便实施也往往流于形式,不能达到考核目的。因此,卫生、财政部门在分配医改资金时,绩效考核结果参考意义不大;其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不愿打破旧的分配机制,从而导致绩效考核结果很难与分配机制挂钩。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规范体制管理,让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各级财政应加大投入力度,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营模式。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设备购置及人才引进等均应由财政部门给予支持,让其回归“公益性”,减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单位领导的负。

(二)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培训工作,提高单位领导的认识。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可以发现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有利于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卫生主管部门只有加强对医疗机构单位领导的绩效考核管理培训,才能提高其思想认识,使其正确对待绩效考核管理工作。

(三)强化绩效考核结果与工资分配关系。为了让职工改变经济利益第一的观念,只有实行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把职工的切身利益与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等绩效考核指标连接起来,才能真正让职工履行白衣天使的职责,构建医改新形势下和谐的医患关系。

(四)完善绩效考核方法,把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做真、做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人才匮乏,管理科室设置不全,即便是针对每个单位量身打造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案,也苦于没有人员执行而流产。若想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只有聘请第三方考评机构进行考核评价,才能把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做真、做实,杜绝了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两层皮”现象。

(五)发挥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单位领导意识,将考核结果充分运用起来。首先,卫计委应积极联合同级财政、人社部门开展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并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医改资金的分配方案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工作开展起来;其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应转变观念,创新管理体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工资分配方案结合起来,才能引起职工对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视。

三、结语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的管理方法。本文主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能够改善这种状况的方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社[2014]139号.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基层补偿机制的意见.[2010]62号.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现状篇6

[关键词] 新医改;建议;思考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c)-191-01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已经正式,新医改就深化医药体制改革提出了新举措、新要求,具有很强的原则性、指导性、操作性,对今后医疗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现就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谈几点意见。

1 如何将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

新医改方案中提出“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笔者认为,目前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因为卫生资源是有限的,如果用现在的卫生资源解决全部的医疗卫生问题,显然是不够的。所以,重点就是查找出目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例如:在建国初期,危害人民健康最主要的卫生问题是传染病,所以当时加大了对消灭传染病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消灭了天花等一些传染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取得了实效。因此,我们要抓住目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加大人、财、物的投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提高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公平,主要是水平公平和垂直公平。水平公平是指在年龄、性别、缴费水平、身体状况等方面相同的情况下,应该享有相同的医疗保障。垂直公平是指在年龄、性别、缴费水平、身体状况等方面不同的情况下,享有不同的医疗保障。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医疗保险报销政策方面做出相应的细化分解,以确保垂直公平。

2 加强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形成信息共享机制

新医改方案将“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作为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之一,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坚持的原则、服务范围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由于医疗机构的重点专业学科、医疗技术手段直接影响患者就医去向,不可能完全与就近的医疗机构的功能和水平相吻合,这就要求必须有完善的信息系统相匹配。因此,利用网络技术使专业技术强的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相链接,这样患者可以就近就医,医生将有关患者的病历资料传输到网络上,从而达到远程会诊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看病成本,同时也能起到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的目的。

3 加强对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培养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现状是医疗技术、设备强的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患者缺乏,因而造成了医疗卫生成本的增加,这也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方面。人民群众只相信大医院的诊疗水平,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不认同。因此,应该增加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从而达到就近就医的目的。新医改方案中提出,“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发达地区要加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城市大医院要与县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基层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在医疗技术水平高的医院的医务人员,在晋升下一个职称时,要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一定的时间才能晋升职称等措施,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

3 完善药品供应体系建设

新医改方案中提出,“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参照国际经验,合理确定品种和数量。”笔者认为:要借鉴国外经验,结合目前临床用药实际,建立健全住院患者疾病治疗病种用药目录,将每一疾病按临床分型,确定详细的用药规程,这样可以规范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OL].省略/09tf/jjxyg/zxbd/200904.

[2]贯彻实施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的思考[N].中国中医药报,2009-05-07.

[3]刘洋.注重体制创新强化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医院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新医药,2003,2(7):102-103.

[4]唐贵忠,王兮.对我国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现状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9(1):89-90.

[5]梁鸿,赵德余.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解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125-126.

[6]杨院辉.医疗体制改革下医院制剂工作发展的方向和策略[J].淮海医药,2000,25(4):39-40.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现状篇7

Abstract: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health services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reformation of the health system in China, and the sticking point lies in the equaliz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health services in Kunshan is advancing progressively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ation in the health system.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actuality of basic health services in Kunsha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eans and the problems of basic health services in the course of rural-urban integration, and it puts forward useful reference to realiz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equalization in basic health servi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Key words: rural-urban integration;basic health services;equ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314-02

0 引言

城乡居民共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一体化是一体化新格局中的重要方面,人们期待通过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最后消灭城乡居民在共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差别,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和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进程中,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昆山市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推进力度,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民生福利,基本形成了“应得尽得”和“人人有保障”的局面,城乡居民享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正逐步缩小。

1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理论基础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由政府负责提供,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最基础的健康权而开展的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以及基本的医疗保障在内的一系列公共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所涉及的是人类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马斯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中最底层的需求,个人只有在获得这两个基础需求保障后,才可能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而最终推动地区和国家的发展[1]。

我国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奠定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改革方向。我国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范围包括“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在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和卫生部的解读下,基本医疗服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财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卫生服务能力和大多数人的卫生服务需求,保证向全体居民提供一定水平的、负担得起的成本低、效果好的医疗服务。”[3]人们期待通过城乡一体化,城乡居民在共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逐步缩小最后消灭因城乡二元机构所形成的城乡居民在共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所凸现的差距。

2 昆山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当前昆山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

2.1.1 基本保障情况 按照“城乡有别、相互衔接、逐步一体”的总体思路,2003年起,实施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之初所有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以上的老年农民不需缴纳一分钱即可无门槛领取基础养老金,发放水平从70周岁以下100元/月、70周岁以上130元/月,提高至目前的70周岁以下310元/月、70周岁以上340元/月,全面实现全民养老的目标。2004年,突破农村合作医疗的框架,率先启动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与城镇职工一样实行刷卡就医。2007年,在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础上,又全面实施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扫除城镇少年儿童、城镇老年居民、六十年代精减下放人员等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盲区,把具有本市户籍、不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的全部人员纳入参保范围,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险全覆盖。

2.1.2 大病补助和医疗救助情况 建立城乡统一的大病补助和医疗救助制度,2007年,大病医疗补助基金并轨营运,对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5万元以上至20万元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相同90%,目前调整为95%。2009年4月1日起,全面实施社会医疗救助办法,对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实行统一的社会医疗救助,扩大了救助范围,包括五保户、低保人员、低保边缘人员、城镇三无人员、特困职工、重残人员以及本市所有年度个人自负医疗费用超过一定金额的人员等八种对象,提高了救助标准,并实施保费救助、实时救助和年度救助。2011年1月起,取消了20万元大病报销封顶的规定。

2.1.3 基本卫生服务现状 昆山市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0.85岁,其中男性78.58岁,女性83.04岁。截至2009年末,昆山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77所。其中市级医疗机构4所,区域性中心城镇医院及镇人民医院14所,市镇两级公共卫生机构18所,覆盖全市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5所,规模以上民办医院16所,各类门诊部、企事业单位卫生室、个体诊所等共166所。截至2009年末,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702人,千人医生数及护士数分别为3.47人和3.29人。医院、卫生院实际开放病床位数4296张,千人床位数为6.14张。

2.2 存在的问题

2.2.1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当前,昆山市虽然经济发展比较快,但卫生资源同当地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比还存在不足。卫生资源与人才大多集中于市级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资源和人才投入也存在不足,造成了资源总量不足和个别医疗单位资源浪费的现象,这些都影响到昆山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进程。

2.2.2 卫生保障覆盖不全面 基本卫生服务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享有的卫生保健权益,而不能因为其收入水平或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存在区别[4]。近几年,昆山市的医疗保障覆盖面虽然逐年扩大,可还有一部分农村老年人员考虑到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要交纳的费用而没参加。另外还有一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如何妥善处理成为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差距,使低收入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得到保障,才能真正体现本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2.2.3 卫生服务费用分担不公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市的经济每年都保持平稳增长,当地群众总体收入得到大幅增长的同时,其收入水平的差距也日益明显。不同收入水平却能够享有同样的卫生补贴,交纳同样的费用享受同样卫生保障的体制违背了支付能力高的社会成员应交纳较多的卫生服务费用的筹资公平性的原则[5]。从这个角度看,低收入群体要与高收入群体缴纳相同的费用才可以享有同等的医疗卫生服务,他们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基本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基本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之间的工作联系,强化公共卫生机构和医院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实现功能互补、防治结合和中西医并举。

3.2 提高基本卫生服务能力水平 大力培养卫生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卫生知识技能培训,特别是对农村卫技人员开展培训和学历教育,加强全科医生、一专多能医生的人才培养,引进实用型人才,不断提升农村卫技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以适应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深入家庭,全面掌握辖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主动采取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实行团队服务和责任医师制度,将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相结合,强化对居民的健康管理,有效控制主要健康危险因素的危害,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以重点人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对象为切入点,加快建立规范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推进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

3.3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绩效考核 制定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和方法,建立市、镇两级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开展督导考评。对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任务完成情况、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项目实施效果等进行全面考核评估。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履行职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社会满意度等考核情况与核拨经费、考核主要领导年度工作绩效挂钩,作为医务人员奖惩及核定绩效工资的依据。根据上级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要求,确保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全面完成。进一步深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岗位聘用、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积极推进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绩效工资分配要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奖勤罚懒,合理拉开差距,形成促进工作任务落实的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完善医疗卫生经费保障机制 政府要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必须将卫生财政支出置于公共财政制度框架和公共支出的优先领域和战略重点,纳入国家财政和社会公共福利财政制度“框架中”,满足人民的基本健康需要[6]。根据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目标,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机制,逐年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2010年和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以常住人口为基数)按人均不低于33元和35元安排。根据重大疾病预防控制需要,设立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经费,并根据财力可能逐年加大投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公立医院按规定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给予专项补助。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根据其服务人口和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在全面考核评估的基础上由政府财政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助。

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考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及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要在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农民、城镇居民同样享受社会医疗保险待遇,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而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志锋,张天.中国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地区比较及体制改革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6):68-69.

[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4-08.

[3]徐荣凯,曹荣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学习辅导材料[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81-182:93.

[4]徐凌中,邴媛媛.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研究进展[J].中华医疗管理杂志,2001,17(02):22-24.

[5]汤明新,刘丽娟,张寓景.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现状和展望[J].卫生软科学,2009,8:431-433.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现状篇8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财务管理 现状 问题对策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现状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保障和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医疗机构,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管理层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性,缺少现代化财务管理意识。我们都知道基层医疗机构分布范围广,基本是属于全科医疗,贯穿医疗阶段的多个环节,这种特殊的经营模式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区别,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还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对现代财务管理认识不足,导致医疗机构财务多层次地出现缺口,严重地影响了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资金的限制,对财务信息化管理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各个科室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化交互,财务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低,也就没有办法实现各个科室之间的资源共享,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的发展。

2.基层医疗机构缺少较强的成本管理意识。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其在医疗卫生体系殊的地位,药品以及医疗设备政府采购可选择的范围少,而应用资金的范围缺宽,多数基层医疗机构能够采用精打细算、减少浪费等措施控制成本,如节约水电费、办公经费等措施。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由于财务人员的待遇问题导致基层的财务人员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具有基本的会计常识,但在医疗机构成本的控制方面缺少经验和必要的措施,缺少能够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提出成本控制的可行性建设意见,在成本核算方面也十分粗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财务内部控制力差。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财务管理观念相对落后,对现代财务管理方法了解不多,使得基层医疗机构有限的资金浪费严重。首先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医疗机构流动资金不足;其次是应收账款周期长,加大坏账呆账发生的风险;基层医疗机构的定期盘存措施也相对不足,固定资产保管不力,资产丢失、损坏等时有发生。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扩大医疗规模和医疗业务上,很难真正关注医疗机构的经营风险,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和经验,更缺少专门的经费投入和专业部门以及人员来切实加强防范、控制和降低风险。

4.财务预算和控制措施不到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相对较低,编制财务预算时缺少实际财务采集数据,由于采集数据的缺项,导致预算的编制无法反映出医疗机构的实际财务状况;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没有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导致考核实际就是走过程,预算完成与否,与各个科室和直接领导没有多大关系。并且缺少预算执行后的评价和分析报告,无法向管理人员反映真正的财务运行信息,也无法从医疗机构的整体角度来分析问题,财务分析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严重脱节。

三、应对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相关措施

1.增加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硬件和软件设备的投入力度。网络信息化必将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趋势,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设备的采购规划应该将目标放得长远一些,高起点采购设备,因为现代网络的组网规模受到信息设备(如网络服务器等)的影响,随着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和需要服务的社区人员的增多,将需要更多的网络设备接入到医疗内部网络中,因此需要选择具有一定超前的设备进行组网。同时,软件应该采用成熟的财务管理软件,最好能够选用其他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已经验证或使用中软件,软件以实用为原则。

2.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人员成本控制意识。基层医疗机构用制度进一步明确财务人员各个环节和各相关直接责任人的利害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成本控制,同时也能给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带来新的动力。可在医疗机构内部设置专职财务管理人员,专职负责医疗机构的资金调度、费用分析与分解等;增强财务管理的功能,提高财务管理的作用。

3.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资金管理,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在日常工作中,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控制差旅M用,建全费用报销规章制度,规范费用审批和报销行为,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同时,需定期对医疗机构的各种资产进行规范盘点并做好登记工作,能够正确及时地向医疗机构领导反映资产规模,对所拥有的资产做到心中有数。

4.重视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预算的管理和执行。基层医疗财务部门根据机构的发展目标,在充分调研和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预算,将分析报告提交机构领导会审议,作为医疗机构执行预算的法定依据和目标。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需要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并将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分阶段和节点向领导形成书面报告,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真正从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角度出发来评价和分析具体财务问题和财务数据。

四、总结

上一篇:计算机教室建设方案范文 下一篇:地铁文化建设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