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制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2 10:33:44

基层法制教育

基层法制教育范文第1篇

当前,广大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治安局势比较平稳,总的形势是好的。这为我们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农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在经济方面,农民收入增长减缓,有的地方农民负担还比较重,有些地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还比较大;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延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基金会、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这对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农民群众有“四盼”,即盼富裕、盼稳定、盼公正、盼尊重。这“四盼”就是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种反映。每一“盼”都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密切相关。今后,全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抓住“村”这个环节,全面落实民主法制建设的各项措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就如何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农村社会稳定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法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平稳运行,为百姓谋利益。总结实践经验,我们发现,一个区域的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往往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因此,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后进村,要采取重心下移,工作前移的办法,以机关干部下村挂职为契机,对后进村进行集中整顿转化升级,工作中要坚持把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农村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现实动力,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村出现的新问题;要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发现、解决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种纠纷,防止矛盾激化;要深入贯彻“严打”方针,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农村治安秩序的刑事犯罪活动,特别是各类霸头和黑恶势力团伙,要坚决打掉。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继续推行定包案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理要求和定办结时限的“五定”制度,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负总责、综治委牵头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基层狠抓落实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排查调处工作要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着重解决好改革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防止和化解引发矛盾纠纷的各种因素。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和省综治委《关于县乡两级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意见》,积极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基层接访,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按正常的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努力做到一般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不出乡镇;对于治安混乱的村庄,党委、政府要坚持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对“乱、瘫、穷、愚”综合整治。

二、农村事务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核心内容

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注意双向制约,不仅要“约民”,更要“约官”。各级各部门都要尊重群众的民利,要建立健全村民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程序,凡是与村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都要进入民主决策程序,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保障群众当家做主。

(一)要抓好“两个规范”。即规范干部行为:针对少数村干部讲“人治”不讲“法治”,擅长下命令,不愿意搞服务,重政策、轻法律,说话办事随意性大等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干部行为。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加强教育引导,使村干部工作理念上由“人治”向“法治”和“德治”转变,工作方法上由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自身素质上由“经验型”向“市场型”转变。同时要加强制度约束,制定完善《村民委员会工作规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制度》,要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和村民大会对规范干部行为的作用,把各项工作真正纳入“公开、民主、规范”的轨道。规范群众行为:针对少数村民只要权利,不尽义务,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文明,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等问题,着力规范村民行为。按照合法性、民主性、针对性和互约性原则,结合“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对原有的《村规民约》进行重新修订,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并发送到每家每户。组成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参加的遵规守章监督委员会,对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与村级系列文明创建评比活动相结合,与上级执法执纪部门检查相衔接,实施激励奖惩机制,通过精神和物质利益的双重引导,促使村民能够识大体、顾大局,依法支持村两委的合法决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二)要抓好民主决策制度的落实。针对少数村做决策由少数人“拍脑袋”,科学性、民主性差,盲目性、随意性大的问题,要按照“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要求,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对关系村集体利益和村民利益的事项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本村各类经济合同完善、变更和解除,集体财产发包、处理,土地承包、税费征收、财务收支等重大村务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制度。

(三)要抓好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落实。针对少数干部自由散漫、工作不出力、年底争待遇等问题,要加大对村干部的管理力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和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年初,对每名村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责任目标进行全村公示,请村民监督;年底由乡镇党委派人主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对村党支部成员、村委成员和工作人员进行民主评议,综合考虑德能勤绩情况打分,评议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以达到干部有压力,群众有动力,干部服务群众、群众监督干部的目的。针对村民普遍关心的村务、财务公开问题,将“两公开”作为落实“四民主”的重要内容列入各村目标责任制考核,并注意从各村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到群众需要什么、就公开什么,群众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对村务公开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随时发现、随时解决。对财务公开这个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要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公开模式、统一公开时间、统一公开内容”,以提高财务公开质量,增加工作透明度,强化对农村干部的监督约束,这样,可以有效密切干群关系,进一步激发农民当家作主的热情。

三、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要切实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教育

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轮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市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抓手,加强道德教育。通过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行业等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抓好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推动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要按照“四五”普法规划要求,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搞好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对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重点抓好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的动态管理,落实监管、帮教和安置措施,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要把辍学生、失学生、学校中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社会闲散青少年等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和家庭的综合教育作用;继续总结推广“青少年维权岗”、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严打”整治斗争,继续抓好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清理整顿,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能不能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至关重要。要认真按照省、市关于社区建设和乡镇工作的两个《纲要》、《实施意见》的要求,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乡镇工作发展的整体规划,在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加强乡(镇)综治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专抓综治工作的副职和综治办工作人员,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在基层有人抓,能落实;要大力加强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办等基层政法组织的建设,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治保会、调解会等配套组织建设。切实做到组织、人员、工作、报酬“四落实”,使其真正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要重点把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这“两委”班子建好,“两委”班子的关键在两个“一把手”,同时要选准、配好治保会和调委会主任———只要他们“两个人”真正负起责任来,许多治安问题不出村就能解决。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干部要尽职尽责,扎实工作,让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结出更加丰硕之果!

基层法制教育范文第2篇

当前,广大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治安局势比较平稳,总的形势是好的。这为我们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农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在经济方面,农民收入增长减缓,有的地方农民负担还比较重,有些地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还比较大;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延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基金会、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这对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农民群众有“四盼”,即盼富裕、盼稳定、盼公正、盼尊重。这“四盼”就是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种反映。每一“盼”都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密切相关。今后,全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抓住“村”这个环节,全面落实民主法制建设的各项措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就如何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农村社会稳定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法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平稳运行,为百姓谋利益。总结实践经验,我们发现,一个区域的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往往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因此,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后进村,要采取重心下移,工作前移的办法,以机关干部下村挂职为契机,对后进村进行集中整顿转化升级,工作中要坚持把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农村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现实动力,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村出现的新问题;要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发现、解决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种纠纷,防止矛盾激化;要深入贯彻“严打”方针,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农村治安秩序的刑事犯罪活动,特别是各类霸头和黑恶势力团伙,要坚决打掉。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继续推行定包案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理要求和定办结时限的“五定”制度,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负总责、综治委牵头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基层狠抓落实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排查调处工作要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着重解决好改革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防止和化解引发矛盾纠纷的各种因素。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和省综治委《关于县乡两级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意见》,积极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基层接访,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按正常的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努力做到一般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不出乡镇;对于治安混乱的村庄,党委、政府要坚持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对“乱、瘫、穷、愚”综合整治。

二、农村事务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核心内容

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注意双向制约,不仅要“约民”,更要“约官”。各级各部门都要尊重群众的民利,要建立健全村民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程序,凡是与村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都要进入民主决策程序,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保障群众当家做主。

(一)要抓好“两个规范”。即规范干部行为:针对少数村干部讲“人治”不讲“法治”,擅长下命令,不愿意搞服务,重政策、轻法律,说话办事随意性大等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干部行为。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加强教育引导,使村干部工作理念上由“人治”向“法治”和“德治”转变,工作方法上由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自身素质上由“经验型”向“市场型”转变。同时要加强制度约束,制定完善《村民委员会工作规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制度》,要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和村民大会对规范干部行为的作用,把各项工作真正纳入“公开、民主、规范”的轨道。规范群众行为:针对少数村民只要权利,不尽义务,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文明,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等问题,着力规范村民行为。按照合法性、民主性、针对性和互约性原则,结合“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对原有的《村规民约》进行重新修订,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并发送到每家每户。组成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参加的遵规守章监督委员会,对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与村级系列文明创建评比活动相结合,与上级执法执纪部门检查相衔接,实施激励奖惩机制,通过精神和物质利益的双重引导,促使村民能够识大体、顾大局,依法支持村两委的合法决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二)要抓好民主决策制度的落实。针对少数村做决策由少数人“拍脑袋”,科学性、民主性差,盲目性、随意性大的问题,要按照“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要求,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对关系村集体利益和村民利益的事项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本村各类经济合同完善、变更和解除,集体财产发包、处理,土地承包、税费征收、财务收支等重大村务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制度。

(三)要抓好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落实。针对少数干部自由散漫、工作不出力、年底争待遇等问题,要加大对村干部的管理力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和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年初,对每名村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责任目标进行全村公示,请村民监督;年底由乡镇党委派人主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对村党支部成员、村委成员和工作人员进行民主评议,综合考虑德能勤绩情况打分,评议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以达到干部有压力,群众有动力,干部服务群众、群众监督干部的目的。针对村民普遍关心的村务、财务公开问题,将“两公开”作为落实“四民主”的重要内容列入各村目标责任制考核,并注意从各村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到群众需要什么、就公开什么,群众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对村务公开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随时发现、随时解决。对财务公开这个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要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公开模式、统一公开时间、统一公开内容”,以提高财务公开质量,增加工作透明度,强化对农村干部的监督约束,这样,可以有效密切干群关系,进一步激发农民当家作主的热情。

三、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要切实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教育

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轮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市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抓手,加强道德教育。通过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行业等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抓好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推动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要按照“四五”普法规划要求,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搞好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对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重点抓好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的动态管理,落实监管、帮教和安置措施,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要把辍学生、失学生、学校中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社会闲散青少年等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和家庭的综合教育作用;继续总结推广“青少年维权岗”、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严打”整治斗争,继续抓好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清理整顿,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基层法制教育范文第3篇

他们同时又处于成长中最严重的逆反期,梦想形成强烈的自我色彩,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原有的社会地位的不满。如果他们在人格上的这种逆反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正确的引导,他们便会形成人格,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国家早已认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普及工作,但在广大农村学校,法制教育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法制教育形式化。

虽然现在农村中小学在上级教育部门的督促下在开学初期的教学活动中都安排有法制教育课程或者法制教育活动,但是大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将法制课作为专门的课程来安排,只是在班级周会中作为附带或者是只在一学期中安排一次法制教育报告大会。这对法制教育这样一个需要长时间、具体化的工作来说,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此种安排的根源在于思想上的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地理解法制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只是作为一种应付上级检查的工作。

(二)普及形式简单,缺乏生动性。

因为农村地区物质条件的限制,青少年法制教育方面存在着形式单一化的问题,学生除了在班会上由班主任引导象征性地读一些法制教育书籍,办一期板报,最多也是能听一次水平有限的法制教育大会,除此以外就没有其他的什么法制活动了。对于法制教育这种需要紧密结合实际生活,解决生活疑惑的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来说,以上所述的教育方式实难发挥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三)内容不系统,知识了解肤浅。

一般的学校会在周会的时候安排法制教育内容,但是因为没有具体的要求,所以老师往往会随便找点资料敷衍了事,学校也没有指定什么具体的要求,所以老师自己找来的资料都很零散,至于教学成果当然是可想而知。这种蜻蜓点水的教学方式有时候会产生误导的恶果,学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有一次我在处理学生打架事件的时候,就有学生理直气壮地说他打架是“自卫”,是对他名誉权的维护,真是叫人哭笑不得。因此说,这种完成任务式的法制教育不但不利于法制意识的培养,在有的时候还会起到反面作用,实在是需要喊停。

(四)教育者法制素养跟不上,缺乏专业人才。

在许多农村学校,法制教育的任务落到了班主任的身上,由于它是一种附带的课业设置,班主任也不会投入太多的时间去研究。何况法律学习本身就十分枯燥,许多老师在大学的时候也很少接触法律知识,最多也就是选修一门法律知识课程,其自身的法律素养可以想象。而他们在工作以后却要面对教育他人法制知识这样一个很严肃的事情,在缺乏制度监督的情况下,他们采取的应付措施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五)没有严格的考评制度,缺乏经费保障。

当法制教育是一种附带任务的时候,不管是老师还是学校都会在心理上放松,反正不关系学期考评,只要在检查的时候有材料,问学生的时候学生说我们上就成,也不管是怎么上或者是有没有效果,只要在考评的时候在这个方面我是满分就成。这都是没有严格的制度考评带来的结果。如果说法制素养也作为一门升学课程来考,我们就会看见一个不一样的法制教育情况。当然,现实中也不乏对法制教育有深刻认识的老师和领导,但是他们虽然很努力,却收效甚微,这是因为他们在有心进行法制教育的时候却碰到了经费方面的不足,教师自己找材料读需要经费投入,其他的也都要经费投入,不管是提高教师法制素养,进行法制培训,还是请有专业水准的法制从业人员辅导、开讲座,都需要经费投入。而法制教育在升学考试中没有什么要求,所以许多学校因为经费原因,将法制教育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上,只要保证上面检查的时候有可以证明自己在干的材料就好,法制教育当然也就有名无实。

面对农村学校的法制教育现状,我们作为教育者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争取通过努力,使得农村青少年法制教育有一个实质性的提升,为法治国家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基于以上各种情况,我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加强认识,严格落实。

要改变农村年少年法制教育形式化的问题,首先要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法制教育对于农村青少年的重要性,只有从思想的层面上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将这种认识带到教学实践当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关注青少年的思想变化和法制教育状况,使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对青少年成长起到指引和教育作用。

(二)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育形式。

新课改以后,我们的教学方法由以前的传统教育开始向现代化教育迈进,并且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法制教育也应该进行改革,改变以前单一的教育方式,将法制教育多样化。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法制讲座、展示法制图片、观看各种法制影视作品、建立问题生成长档案、发动学生自己创办法制知识园地等活动,丰富法制宣传方式,使法制宣传不再教条化,更能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按照法规办事。

(三)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活动。

在国家还没有出台正式的法制教育大纲等能规定法制教育具体内容材料的情况下,我们的法制教育一定要总结青少年身边的事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比如说什么是“正当防卫”等青少年容易产生错误认识的法制概念,务必使他们能深入了解这些法律概念所隐含的条件,避免因为一知半解、自作聪明而带来的各种犯罪。

(四)培养专门的法制教育者。

法制教育光凭一腔热血是不行的。规范、有序的法制教育还需要有一支精明强干、法律素养过硬的专业队伍。这就要求农村学校培训或者在编制中注重引进这类人才,让他们发挥专业特长,正规地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避免因为法制教育者自身法律知识不全面而使学生产生各种疑惑和误解。

(五)形成系统的法制教育大纲。

基层法制教育范文第4篇

同志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而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因此,强化农村基层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基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年来,大田县各级各部门在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和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初步形成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模式和路子。使我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都贯穿着“系统工程”观念、“以人为本”原则和“关键在党”的思想,使我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当前,广大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治安局势比较平稳,总的形势是好的。这为我们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农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在经济方面,农民收入增长减缓,有的地方农民负担还比较重,有些地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还比较大;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延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基金会、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这对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农民群众有“四盼”,即盼富裕、盼稳定、盼公正、盼尊重。这“四盼”就是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种反映。每一“盼”都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密切相关。今后,全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抓住“村”这个环节,全面落实民主法制建设的各项措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就如何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农村社会稳定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法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平稳运行,为百姓谋利益。总结实践经验,我们发现,一个区域的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往往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因此,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后进村,要采取重心下移,工作前移的办法,以机关干部下村挂职为契机,对后进村进行集中整顿转化升级,工作中要坚持把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农村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现实动力,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村出现的新问题;要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发现、解决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种纠纷,防止矛盾激化;要深入贯彻“严打”方针,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农村治安秩序的刑事犯罪活动,特别是各类霸头和黑恶势力团伙,要坚决打掉。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继续推行定包案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理要求和定办结时限的“五定”制度,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负总责、综治委牵头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基层狠抓落实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排查调处工作要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着重解决 好改革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防止和化解引发矛盾纠纷的各种因素。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和省综治委《关于县乡两级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意见》,积极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基层接访,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按正常的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努力做到一般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不出乡镇;对于治安混乱的村庄,党委、政府要坚持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对“乱、瘫、穷、愚”综合整治。

二、农村事务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核心内容

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注意双向制约,不仅要“约民”,更要“约官”。各级各部门都要尊重群众的民利,要建立健全村民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程序,凡是与村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都要进入民主决策程序,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保障群众当家做主。

(一)要抓好“两个规范”。即规范干部行为:针对少数村干部讲“人治”不讲“法治”,擅长下命令,不愿意搞服务,重政策、轻法律,说话办事随意性大等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干部行为。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加强教育引导,使村干部工作理念上由“人治”向“法治”和“德治”转变,工作方法上由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自身素质上由“经验型”向“市场型”转变。同时要加强制度约束,制定完善《村民委员会工作规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制度》,要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和村民大会对规范干部行为的作用,把各项工作真正纳入“公开、民主、规范”的轨道。规范群众行为:针对少数村民只要权利,不尽义务,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文明,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等问题,着力规范村民行为。按照合法性、民主性、针对性和互约性原则,结合“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对原有的《村规民约》进行重新修订,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并发送到每家每户。组成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参加的遵规守章监督委员会,对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与村级系列文明创建评比活动相结合,与上级执法执纪部门检查相衔接,实施激励奖惩机制,通过精神和物质利益的双重引导,促使村民能够识大体、顾大局,依法支持村两委的合法决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二)要抓好民主决策制度的落实。针对少数村做决策由少数人“拍脑袋”,科学性、民主性差,盲目性、随意性大的问题,要按照“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要求,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对关系村集体利益和村民利益的事项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本村各类经济合同完善、变更和解除,集体财产发包、处理,土地承包、税费征收、财务收支等重大村务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制度。

(三)要抓好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落实。针对少数干部自由散漫、工作不出力、年底争待遇等问题,要加大对村干部的管理力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和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年初,对每名村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责任目标进行全村公示,请村民监督;年底由乡镇党委派人主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对村党支部成员、村委成员和工作人员进行民主评议,综合考虑德能勤绩情况打分,评议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以达到干部有压力,群众有动力,干部服务群众、群众监督干部的目的。针对村民普遍关心的村务、财务公开问题,将“两公开”作为落实“四民主”的重要内容列入各村目标责任制考核,并注意从各村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到群众需要什么、就公开什么,群众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对村务公开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随时发现、随时解决。对财务公开这个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要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公开模式、统一公开时间、统一公开内容”,以提高财务公开质量,增加工作透明度,强化对农村干部的监督约束,这样,可以有效密切干群关系,进一步激发农民当家作主的热情。

三、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要切实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教育

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轮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市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抓手,加强道德教育。通过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行业等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抓好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推动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要按照“四五”普法规划要求,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搞好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对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重点抓好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的动态管理,落实监管、帮教和安置措施,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要把辍学生、失学生、学校中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社会闲散青少年等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和家庭的综合教育作用;继续总结推广“青少年维权岗”、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严打”整治斗争,继续抓好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清理整顿,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能不能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至关重要。要认真按照省、市关于社区建设和乡镇工作的两个《纲要》、《实施意见》的要求,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乡镇工作发展的整体规划,在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加强乡(镇)综治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专抓综治工作的副职和综治办工作人员,确保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在基层有人抓,能落实;要大力加强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办等基层政法组织的建设,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治保会、调解会等配套组织建设。切实做到组织、人员、工作、报酬“四落实”,使其真正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要重点把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这“两委”班子建好,“两委”班子的关键在两个“一把手”,同时要选准、配好治保会和调委会主任———只要他们“两个人”真正负起责任来,许多治安问题不出村就能解决。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干部要尽职尽责,扎实工作,让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结出更加丰硕之果!

基层法制教育范文第5篇

由于教育资源和其他相关因素的限制,只有部分基层部队能接触到教育讲师团和领导干部宣讲的授课,教育形式也相对单一。有些基层单位开展法制教育仅仅局限于上几堂法制课,照本宣科,内容空洞枯燥,导致官兵们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单位不注重区分教育对象,没做到因人施教;还有的单位把法制教育定位于“以刑为主,一讲众听”,错误地认为只要能预防官兵犯罪,教育就成功了,忽视了官兵整体法制观念的增强和法律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尽管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很多单位在法制教育上仍然实行一位教师、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授课教学模式上,未能与时俱进,也使得法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三)法制教育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差一些基层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官兵思想实际贴得不紧,不能对症下药的问题。“少数人得病,多数人吃药”,“不论患什么病,都吃一样的药”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单位对法制教育认识不到位,思想有偏差,随意性较大,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能区别对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缺少交流。教育者只顾传授法律知识,忽视受众的接受和理解,导致“我讲你听,我说你通”、“想不通慢慢想”等现象普遍;被教育者则盲目接受,没有深入体会。对法制教育认识不足,还导致很多边防单位在做法上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使得部队的管理工作法制化进程出现阻滞,尽管部队的条令条例不断完善,但仍有部分干部不能正确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官兵权益问题上,也常遇到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维护官兵权益的口号喊得很响,真正遇到涉法问题却不知如何解决,或解决得不是很理想,往往存在处理形式简单的问题。如果法制教育始终处于空谈文本的真空状态,不考虑通过法律途径帮助官兵避免违法行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部队法制教育终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改进边防法制教育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法制教育是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搞好边防部队法制教育,使干部战士能运用法律武器解决实际涉法问题,对提高边防官兵的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公安边防部队不同于一般的军事部队,既是战斗部队又是武装执法力量,只有掌握了法律武器,广大官兵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搞好针对性的专题教育,使边防法制教育落到实处,是提高广大边防官兵法律素质的重要手段,具体应抓好以下几点:(1)结合边防工作实际,开展岗位应知应会法律知识学习;(2)依据基层单位掌握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法制教育;(3)把握时机,根据官兵实际遇到的种种涉法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学会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4)在教育方法上,应由“书面抽象”向“日常实践”转变。法制教育应能“请进来”,并且能“走出去”。“请进来”就是加强部队与军地司法机关、院校的联系,邀请军内外专家做专题报告或系列讲座。“走出去”则是部队官兵走出军营,到社会去体验民主法治的进步,通过切身感受提高法律素质。

真正服务于基层边防官兵法制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行为教育,因此把学法和用法统一起来,能学以致用才是关键。利用普法知识讲座、法律知识比武、法律知识辩论会、模拟执法现场、典型案例分析、遵纪守法典型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对干部战士进行学用结合的教育,多在“怎么学法、怎么用法”上做文章,进而突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学用结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加强边防干部的法律素质以提高部队依法管理的能力。学习法律知识并非只为学而学,更重要的是用来养成守法的习惯,规范自己的执法行为,进而使法律意识在守法执法实践过程中被重新认知和不断强化。现在部队的条令条例不断完善,在实践条令条例的过程中,干部只有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素养,才能正确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当今社会信息交流渠道多、方便快捷,很多战士在入伍前受到西方某些思潮影响,法纪观念淡漠、强调所谓的“民主自由”,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干部必须充分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依法带兵、处事有礼有节有据才能做好管理工作。第二是运用法律武器帮助边防官兵依法解决个人的涉法问题。近年来,官兵家庭遇到的涉法问题大量增加,主要涉及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债务纠纷、军人合法权益保护、转业和优抚安置政策问题等。面对此类涉法问题,很多官兵由于不懂法律束手无策,或者对法律一知半解不能很好保护自己权益。因此,在法制教育中应加强对这类问题针对性的讲解,使官兵们能受益于法制教育,促使其主动地去认识法律,并自觉运用法律,只有通过帮助官兵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遇到的涉法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法制教育的效果。第三是普及相关军事法律知识及刑法知识,防患于未然。边防法制教育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预防执法犯罪。在预防执法犯罪工作中,除应大力提倡“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原则外,搞好官兵法制教育更为重要。法制教育要做到三勤,即:脑勤、嘴勤、手勤。所谓脑勤,就是针对问题和隐患勤于思考分析研判,争取在问题出现之前做好预案,想好应对措施,问题一旦发生,又要善于琢磨如何应对;所谓嘴勤,就是勤于查找法制教育中发现的问题,警钟常鸣,重点易发的问题反复提醒;手勤,就是对上级需要贯彻的指示精神、近年部队发生的典型案例及法制宣传教育内容要勤于记录下来,便于平时学习及在遇到问题时查看。

法制教育在注重“义务”的同时,还应当强调“权利教育”,权利教育与义务教育缺一不可、不能偏废,这样才能发挥官兵的主观能动性。守法实质上包括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长期以来,有些人把守法仅仅理解为对义务的承担,这是一种误解。作为军人,在履行了义务的同时,还享有很多法律所赋予的特殊权利,例如,我国《婚姻法》和《刑法》等相关法律都规定现役军人的婚姻受法律保护,就是军人享有特殊权利的典型,所以当边防官兵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应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前,边防官兵及其家庭权利方面的涉法问题有逐渐增加趋势,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是婚姻家庭不稳固所导致的涉法问题较多;二是财产继承和债务纠纷所致的涉法问题较多;三是军人合法权益受损久拖不决的涉法问题较多。面对上述涉法问题,一些官兵仅仅知道法律条文,但却不知如何运用,导致在涉法问题面前束手无策,因此,拓宽法制教育内容,强化权利意识教育,使法制教育真正能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基层边防官兵解决实际问题,是边防部队法制教育的另一项重点内容。#p#分页标题#e#

基层法制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法制教育三农问题建议

农村法制是整个国家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村法制也是完善整个国家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同志曾经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①因此,抓好农村法制教育也成为了解决当前我国“三农”问题过程中,亟需完成的任务之一。

农村法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解决“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占据国土资源的大部并容纳了绝大多数的人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步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是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体内容。农村、农业、农民被统称为“三农”问题。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三农”问题也日显突出,农民权益保障,农村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几乎每次都把“三农”问题放在首位来论述。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十七大报告更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②

为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目标提供保障。大规模的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特别是涉及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农村社会变革,经济成本和社会代价是事关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如果改革的费用高于改革带来的收益,则改革是得不偿失的。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证明,法制建设是降低改革成本的可靠保证,将农村社会的发展纳入法治轨道是保证农村社会有序、健康、持续、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河北省农村法制教育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河北省根据“两个转变,两个进步”的目标要求,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进一步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民主和法制示范村”和创建文明生态村创造活动,农村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收到了较好效果。

村干部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依法行政的思想水平显著提高。目前,河北90%的村街都实现了治理乡村民主和法治,并进行了示范村创造活动,广大农村干部队伍提高行政依法、决策、管理农村各项事业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治理村和普法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法治化程度相结合,促进和保护了农村的稳定与发展。

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有了明显改善。近年来,随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大家学会用法律解决民事纠纷,敢于运用法律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村民运用法律武器现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积极参与广大农村活动,法律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随着农民对法律知识了解的进一步加深,农村村民犯罪率明显降低。

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近年来,农村“送法下乡”,创造出示范村民主与法治的活动,调解矛盾、宣传法律知识,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来管理农村各项事务。农村的一些矛盾得到有效控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法治的流程,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气氛进一步浓厚,大大提高了农村公共安全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

发展农村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层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不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领导也没有将其纳入定期工作议程,不能长期坚持不懈地去抓该项工作。从目前的情况看,依靠少量的普法人员难以完成计划任务,必须依靠基层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的支持来实现。有限的经费制约着法制宣传与普及。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有一定的难度,一些大型的宣传教育活动难以组织起来,大多数情况下会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穿插在其他会议活动中。于此同时,种种客观原因的存在还造成了法制宣传教育的非制度化。

法制教育机制建设有待完善。当前农村教育工作在河北省宣传组织中并不完善,法制宣传力量较弱,宣传思想工作人员缺乏。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每一个职能部门组织协调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农村发展的不平衡。

有些村庄的宣传教育工作还处在低水平状态,主要原因来自于流动人口,因其流动性强、宣传不能及时到位,一些流动人口成为了法盲或准法盲,不仅不知道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合法的权利和利益,有的甚至成为犯罪高发人群。

农村教育宣传工作的形式比较陈旧、单一。河北省的一些地方仍沿用多年前的经验做法,这些做法面对日益发展的新形势显得陈旧、单一,农民群众也不愿意接受,有的地方宣传法制材料仍然使用几年前的资料,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教育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

健全和完善河北省农村基层法制教育的建议

当前,河北省农村正进行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我们必须把创建活动和法律宣传有机结合起来,让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提高了,将更加活跃、更加有意识地加入到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中去。在建设过程中,农民要认真学习和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要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农村普及法律基本知识,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法律意识和守法习惯的教育活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要对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进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及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运用法律手段妥善处理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要对广大农民进行法制教育,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习惯,学会正确地运用法律来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一些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

农村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普法宣传来实现的,其形式多种多样,如普法宣传栏、黑板报、电子屏、村民报告会、座谈会、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图片展览、街头咨询宣传等。同时报刊和广播电视还开辟法制专栏和系列讲座,一批法制影视、法制文艺节目也随着“送法下乡”活动深入到农村基层。

在农村法制教育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认识,正确定位基层政府职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河北省在开展农村法制教育工作中,应要求基层有关部门以及领导干部随着时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高认识,加强对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宣传工作。

创新法制教育形式。要获得农村法制教育的实效,就必须不断创新宣传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新时期,要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开展知法、守法的宣传,通过农村家庭活动来宣传法律。要创新宣传形式,紧密围绕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深入开展农村教育工作,以此来提高村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

加强组织保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抓好教育及宣传活动的机制是开展法制教育的关键。要强化领导机制,坚持基层领导亲自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整个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措施到位。要加强统一领导,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农村法制教育宣传工作更加深入持久。

结论

开展农村法制教育工作,搞好宣传工作应通过拓宽专项资金渠道来保证。基金专款是保证法制教育宣传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基层行政部门在农村民主和普法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法律素质教育是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村开放、促进农村发展、保持农村稳定的根本途径。当前河北省普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应该为普法工作建立更严格的标准,让农村法制工作有更加明确的方向。(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注释

基层法制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法制教育;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律意识;和谐社会;宣传机制

中图分类号:D422.61;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5)03-0054-02

一、加强农民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新农村的发展需要素质高、综合全面的新型农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民缺乏对新事物的感知能力,他们法律意识受到束缚,对法律的理解能力、使用能力欠缺,这样会影响新农村的发展。新农村社会环境安定有序、富有活力,需要强有力的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法律保障新型农村发展是迫切需要的。因此,需要加强新型农民法制教育,使其树立法制观念,为新农村发展保驾护航。

二、农民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农民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农村普法教育机制不健全,阻碍着农民法制教育开展。为了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各地农村普遍在加强农民法制教育,然而很多农村加强农民法制教育没有统一机构,即使有也只是形式而已。很多地区专门设立了法制教育领导小组,但基本无专职教师。在设立小组时明确了领导小组的职权,然而无实质性的权利,行使起来非常困难,达不到设立小组的目的。对农村的法制教育需要有法制宣传机制,然而目前不少农村法制宣传机制欠缺,宣传方式落后等也阻碍着农村法制教育开展。总之,农民需要加强法制教育,但是教育机制欠缺制约着农民法制观念的教育,难以达到教育目的。

2. 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存在问题,致使对农民法制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理念明确与否关系到对农民法制教育的效果。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需要教育者具有民主的观念,然而很多教育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不注重民主性的发挥,忽视农民的民利。在教育内容上应加大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然而对农民法制观念的培养更加注重的是权利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比较落后,在法制宣传上过于陈旧,缺乏活力和引力,不能调动农民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的互动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然而很多地区对农民法制教育只是一味讲解,对农民提出的问题也予解答但不深入,农民法制教育重理论,轻应用,且无针对性。总之,在教育理念、内容、方式上存在问题,使农民法制观念教育难以理想化。

3. 农民自身因素和法制教育队伍影响农村法制教育的开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增加收入出外打工的越来越多,因而把他们集中起来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很难,甚至有些地区组织法制宣传的工作人员远远多于参加教育的人数。法制教育需要专门的法学人才,然而农村的法制教育缺乏专职人员,因此在教学上比较形式化,效果不明显。同时,在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时教学人员配备比例远远达不到教育的要求。法律服务机构需要深入农村,然而大多数农村甚至乡镇根本没有专门的法律服务机构。有的地区虽设有对农村服务的法律机构,但工作人员能力欠缺,没有真正理解法律内涵,不能切实应用,远远达不到教育目的。总之,由于农民自身因素和法制教育队伍欠缺,影响着农村法制教育的进行。

(二)农民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 客观因素。近些年我国颁布了很多关于农村的法规,保障了新农村的建设。然而,农业立法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使很多农民对法制教育存在厌腻心理。在很多地区,农民若发生纠纷难以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因为与法院相距太远,基层法院或派出法庭往往设置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方。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农村自治组织的发展,但是农村自治组织的软弱性体现得也较明显,虽然村民自主行使自己的权利,但由于本身的思维意识和农村的传统文化,使他们在行使民利时考虑到各种因素,如家族家长、领导的决定等,致使自治组织比较软弱。再由于传统观念束缚,使农民没有认识到法制观念存在的重要性,这也影响了农村法制教育。由于各地区受经济的影响,在农民法制教育上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法制教育的需要。同时,农村的教育环境也影响着农民的法制教育,由于市场机制的改变,使农民注重经济发展、经济利益,自私自利行为愈来愈多,这也影响着农民法制教育。

2. 主观因素。任何教育的开展,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不断更新知识。然而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的部分工作者只是把教学任务完成,存在应付心理,主观上没有教学的积极性,没有学习、讲解最新的法规,有些农民法制教育工作者教育素质较低。所以,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影响着农民法制教育开展。由于一些地方领导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正确的法制观念也影响着农民法制理念的形成。农村法制教育的开展需要农民对法律认可,由于传统文化影响着农民价值观的形成,这也在无形中致使农民对法律漠然视之。文化素质的高低制约着农民法制观念的确立,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致使很多村民文化素质并不高,这也影响着农民法治意识的形成。

三、加强新农村农民法制教育的对策

1.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在农村加强法制宣传能使农民认识到法制的重要性,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农村繁荣进步需要法制予以保障。建立和谐社会需要新农村和谐稳定,新农村和谐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进程,通过法制宣传要让农民认识到法律能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法制宣传需要发挥文化功能,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通过法制宣传可以使农民汲取有益文化,提高自身素质。地方领导要认识到法制宣传的重要性,采取一些措施保障法制宣传正常开展。增强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为法制宣传提供基础。教育程度高与低关系到法制能否被接受,因此在农村要解决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总之,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法制宣传使农民树立法制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发自内心地认可法律,接受教育。

2. 明确教育理念,使教育内容和方法符合农民的要求。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各个环节有效相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最新的教育理念,能够运用于农村法制教育中,以规范合理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法制观念教育。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主动性,科学合理以农民为主展开教育,讲课注重实践、联系实际。社会在向前发展,人们的价值理念也要发生变化,与时俱进,因此,农村法制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也要更新,把最新、正确的教育理念用于农民的法制教育中。同时教育要具有针对性,在教育中针对不同的群体侧重不同的法规,如针对老年人讲解《老年人权益保护法》,针对在外务工的农民讲解在外如何维护自己权利的法规。用最新的内容,最适合的教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达到农民对法规的渴求,使教育达到最佳效果。教育方法要多样,能够使农民接受,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受到教育。及时了解农民对法制教育的看法,以农民为主,运用最新、最有效的方式对农民展开法制的教育。

3. 健全机制、加强组织领导,规范教育队伍。农民法制观念的教育需要健全的机制予以保障,因此要在人力、财力上加以保障。在财力上加大农民法制教育的投入,在人力上实行纵横交错的管理体制,做到上下分明、权责明确。完善教育合理运行的机制,以使教育过程清晰、明了,规范得当。建立农民主动学习的机制,使农民合法运用法律和提高维权意识。若基层领导不重视学习法律,起不到带头作用,将很难发挥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农民法制观念的教育要在政府事务中处于重要地位,领导人员要分工明确,具有效率性、针对性的展开教育。政府要聘请优秀的法学人才进行教育,以使农民接受最有价值的法制理念。对农民进行法制观念的教育需要优秀的专业队伍,因此政府要建立规范高效的农民法制教育队伍,积极、热情、全心投入在农村进行法制教育。基层要鼓励农村的法制教育工作者进修、学习,提高、丰富他们的法学知识。各个基层要完善教育队伍和增强教育队伍的能力,积极采取措施鼓励优秀的法学人才到农村工作,聘请专业人才到农村讲座,使农民切实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自觉地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彦.思想政治工作视域下农民法制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0).

[2]杨德东,耿建伟.对我国农民法制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4).

[3]郝志杰.新形势下农民法制观念教育研究[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13.

Analysis on Farmers' Leg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Li Kuigang

(Department of Society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rural economy, farmers' legal consciousness unceasing enhancement, the concept of legal system set up gradually, however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farmers' legal education, such as imperfect rural law dissemination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questionable education concept and method, etc.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legal system of new rural farmers, 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to make farmers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law, clear education idea, make the education content and method meeting the demands of farmers, improve the mechanism, strengthen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and standardize the education team.

基层法制教育范文第8篇

针对法制教育面临的问题与矛盾分析,重点从创新法制教育形式、区别不同教育对象、注重法制教育应用等方面,促进法制教育,引导干部员工以法治的思维、法治的理念、法治的手段合规经营、依法治企。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治思维法制教育

全面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普法工作已经不再单单是意识形态的宣教,而是包括对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的宣传。当前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都有了长足的提升,但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势,法制教育工作距离形势的发展、员工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法制教育面临的问题与矛盾

(一)法治意识方面

法治思维匮乏。亚里士多德说:“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通俗来说,法律是在理性的条文空间里游走的刚性的线条,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就会触犯法律。但是法律的空间又比较宽泛,一般的干部职工觉得遥不可及,甚至部分基层单位对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认识不高,认为学法用法、依法治理是公、检、法、司的事情,与己无关,这样就出现了部分人员脑子里缺少法律的思维,尤其是在遇到具体事务的时候,不用法律的思维去解决事情,不会用法律的武器规避或抵御风险。如机关工作人员掌握的法律知识较丰富,是因为他们工作

涉及的相关法律比较多,但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仍不能满足企业经营工作的需要,导致有些涉及企业经营的法律问题不能顺利依法解决。有时因法律知识缺乏,给企业造成损失。

(二)法制教育方面

提到法制教育工作,很多基层单位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法制宣贯任务,这就导致法制宣传更多的时候走过场,学习形式也比较单一,例如简单的出一期普法黑板报、上一节普法课等。有时会出现法制宣传教育和“主题日”、“主题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为了宣传教育而宣传教育,宣传内容往往是“水过地皮湿”不能深入人心。这种简单直接的法制教育形式往往目的性较强,任务完成就好,基层员工群众听进去多少无所谓,从而阻碍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发展。方向侧重义务履行。目前的法制教育方向多是把教育员工如何履行法律义务、不得违法犯罪放在首位,目标定位于员工的知法、守法上,只要员工不在单位犯法、不挑战单位底线就万事大吉。从而衍生出单纯的、单向的法律知识“灌输”,只是授之以鱼,而忽视了如何授之以渔,也就使员工无法树立现代法律理念,更无法实现法治的目的,甚至会成为法治的障碍,法制宣传教育就失去了本意。

二、法制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一)创新法制教育形式

针对基层法制教育缺乏教师、缺少平台的问题,要立足多元化,从服务基层着手,加强法制教育队伍、阵地和网络建设,解决推进法制教育工作的瓶颈问题。一是盘活人才资源,打造一支专业化普法队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合理的吸引、集聚、开发、使用、盘活专业技术人才对于采油厂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律知识的专业性、法制教育的长期性决定了法制教育工作更需要法律专业知识的支撑。为了让广大干部职工觉得法律知识不再干涩、生硬,要按照“让身边人讲听得懂的法律”的思路,选拔有热情、有经验人员参加各类普法骨干培训班,优选拔专业知识丰富人员成立普法讲师团,形成服务生产、涵盖生活的普法点课“菜单”,内容涉及涉油犯罪、婚姻家庭、侵权责任等,为普法宣教提供坚实的保障。二是统筹阵地资源,打造一个基层学法讲堂。要针对钻井行业点多、线长、面广,三级单位较为分散的特点,开辟“微课堂”,推进法制教育工作进网络。利用微信、普法短信等新媒体平台,围绕员工关心的婚姻家庭、房产继承、抵押担保、交通侵权等法律问题,设立专栏答疑解惑,建立法律知识试题库。要推进法制教育工作进会场、进班组、进学堂。三是用好共建资源,完善一套内外法制教育网络。要积极与地方政府联合、联动,建立油地法制教育共建平台,一方面发挥青年志愿者作用,把法制教育工作向家庭、向岗位、向社区延伸;一方面多次联合油区周边单位和部门开展“送法律进入街道、进乡村”活动。

(二)区别不同教育对象

要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立足全员化覆盖,充分发挥法制教育工作的指导、教育作用,针对不同层面的不同受教群众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宣传教育。一是经营管理人员重实用。企业的兴衰成败根结底取决于人,而企业经营管理者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在全民普法讲法、大众越来越多地拿起法律武器为自己维权的今天,可以说,企业经营随时都伴随着法律风险。法条多、范围广,一个经营管理人员不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全面消化与之有关的法律法规。为了让经营管理人员又专又精的掌握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护身符,要按照条块管理的模式,加强重要经营管理岗位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法律学习,组织好专业化培训和专题讲座,通过专业化法制教育,有效提升了经营管理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法律水平。二是非在职群体重疏导。当前,企业非在职人员群体庞大,利益相互交织,诉求各不相同,要针对非在职群体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开展普法工作。面对协解家属群体,积极开展条例等法规宣传,解读政策信息,引导特殊人员正确反应诉求,同时采取柔性管理,开展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及时掌握群体动态,及时化解突出问题;面对退休员工群体,结合生活中常遇到的赡养、继承、公证等法律问题,组织专题普法讲座,增强老年人法律意识,促进家庭和睦和大局稳定。

(三)注重法制教育应用

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全体干部树立法治的思维,以法治的方式推动各项工作健康的开展。要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则,立足法制教育常态化,建立健全联动、创新、学用工作机制,营造出用法的良好氛围。要结合国家法律和上级政策规定,用法治思维建立完善符合钻井生产经营特点和实际、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制度和标准体系,规避法律风险,依法合规经营。要围绕建立生产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坚持从保障企业安全、爱护干部政治生命、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等方面积极探索,将各项工作法律化。

参考文献:

[1]李红云,当前普法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浅析.大理日报,2016.

基层法制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法制教育

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农民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农民法制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村广大村民的法律素质。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又要促进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明程度的提高。所以,在新农村法治建设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五五”普法规划也把农民作为普法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要求“加强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这些规定表明,推进农村法制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加强农民法制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法制社会,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容。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价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间纠纷、惩罚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是矛盾、冲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格局的变化,农村各种法律纠纷逐渐显现,不稳定的因素也随之增长。加强农村法制教育,使农民学法、知法、守法,利用法律武器化解农村各种矛盾,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农民法律意识摆在优先地位。

加强农民法制教育是农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保证。随着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将面临新一轮的大发展、大跨越,农业产业结构将面临更大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面临新的组合和分配。面对新的形势,土生土长的农民要成为生意人、经纪人和城市建设大军,他们将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动行列。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不懂法律就难以参与经济活动,农民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就会影响和滞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二、农民法制教育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十多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法制宣传教育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对来说,农村法制教育还较薄弱,

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还不强,法律素质有待提高。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导致对农村法制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农村干部对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经济效益的硬指标,忽视法制教育的软任务,导致法律在有些农民心中难以树立权威,对法制教育持被动、冷漠的态度。第二,现行法制教育资源、力量不足,难以适应农村法制教育点多、面广的特点。当前,农村法制教育工作主要依靠普法办、乡镇司法所,而多数基层司法所在人员、装备、经费等方面存在困难,特别是从事法制教育的人员力量严重不足,就形成了法制教育资源力量薄弱、工作队伍不整、法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困难局面,影响法制教育的效果。第三,有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创新不足、缺乏实效性。不少农村法制教育,不能紧密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缺乏实实在在的内容,教育内容与农村的现实情况和农民的实际思想不合拍,法制教育不能取得实际效应。第四,有的农民思想落后、素质偏低,给农村法制教育增加了难度。此外,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人口流动数量大、地域广,使农村法制教育容易产生死角和盲区。

法律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针对农村法制教育的现状,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水准,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稳定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风文明”、构建和谐农村的必然要求,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三、加强农民法制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政府在农民法制教育中的职能发挥,为农民法制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在以下几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首先,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农村基层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农民法制教育工作的领导。政府高度重视,是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要把农民法制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统一考虑,统一部署,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树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提高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规范决策、管理和服务行为。要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强化奖惩激励机制,积极改善农村法制教育机构弱、人员少的状况,着重加强县级普法办、乡镇司法所等农村法制教育机构建设,并逐步改善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知识水平,提高其组织、领导、决策本地区农村法制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各级政府要把法制教育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经费保障标准,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加强对经费支出的监督,做到专款专用。国家应拿出一部分经费,作为一项重要的支农补贴,投入到农村法制教育领域,帮助农村特别是边远落后的农村地区解决这项经费,改善农村法制教育在人员、设备等方面的条件。要积极探索新的经费筹措方式,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经济发达地区对农村法制教育工作进行对口支援,缓解经费紧张的问题。

再次,有效组织实施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培训。培训是提高干部群众法律素质不可替代的形式,在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中,法律知识的培训应当是一项重要内容。第一,要抓好农村干部的法律培训。充分发挥市、乡镇党校的作用,坚持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专题宣讲等方式相结合。健全规范教育培训机制,把农村干部法制培训的目标、任务、基本内容、主要方法、保障措施、监督管理、考试考核及法律运用以制度的形式予以明确,保持经常性,增强实效性。要建立农村干部学法用法档案,把培训、学习和依法治村的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和评先选优的重要内容。第二,要抓好外出(来)务工经商农民的法律培训。应当由各级普法宣传机构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实行三个结合。一是与劳动保障部门结合起来,在就业培训、技能培训中增加法律培训的内容;二是与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结合起来,在外来人员居住集中的地方建立法制培训学校和法律服务中心;三是与用工企业结合起来,发挥企业管理组织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第三,要充分发挥乡镇司法所、法律服务机构的作用,定期对农村普法骨干进行法制讲座、专题辅导、学习交流等,使他们受到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

(二)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加强农民法制教育的根本条件。加大宣传力度,一是让农民意识到,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之“新”,不仅是他们穿上新衣服、住上新房子、用上新电器,更重要的是他们成为新时代的主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调动其学法、守法、用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让农民转变陈旧的观念,在处理各类矛盾纠纷时,摒弃传统的依靠朋友、亲属、宗族和“私了”的方式,采用法律咨询、寻求法律帮助、寻求基层组织的调解。按照法律的要求,处理家庭社会关系,实现家庭和睦、邻里融洽、男女平等、尊老爱幼、计划生育等。

现实需要是推动农民学法用法的强大驱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是法制经济,新农村的社会是法制社会。必须把法制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中,使法律运用成为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和谐相处的重要因素。要使农民从对法律条文的了解提升到对法律知识的应用,实现从知法到守法、用法的升华。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更加明确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懂得依法维权。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想要创造更多的财富,除了要拥有一技之长外,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断地学法用法,提高自己的法律水平,才能适应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这样,广大农民群众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法制教育中来,形成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创新法制教育模式,为加强农民法制教育拓展有效途径。面对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农村的法制教育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农民的原则,突破过去那种“单打一”“灌输式”的形式,做到灵活多样,形式多变,以喜闻乐见的方法铺平农村法制教育之路。按照、司法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农民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要求,努力实现“四个一”的目标,即每个乡镇设立一个法制辅导站,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每个居民小组或自然村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栏,每个农民家庭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

为此,一是要充分发挥墙报、标语、横幅、小报、夜校等农村传统法制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并以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车辆、生活用品等为载体,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发放法制书籍、普法小册子、等宣传资料,把《宪法》《村民组织法》《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物权法》《继承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与农民息息相关的法律,进行尽可能广泛的宣传。二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开辟一些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类节目,通过以案析法、案件点评等形式,使农民群众能够一目了然地明白法律知识,在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提高法律素质的目的。三是要广泛利用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快、互动性强、范围广等优势,创建法制教育的新阵地,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互动性,提高法制教育效果。四是要着力抓好农村学校法制教育,重点加强农村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辐射作用,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村镇、村镇带动更大区域,不断拓展农村法制教育的覆盖面。五是要利用宣讲团、辅导班、法制学校、集市广场宣传、以案讲法等面对面的宣讲形式和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知识竞赛等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以及“12•4”宪法日和普法宣传月、宣传周等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使法制教育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直观,使广大人民群众时时处处生活在法制教育的环境中,不断地提高对法律知识的知晓程度,不断地接受法治精神的熏陶,使他们最直观地感受法律的尊严、权威、作用,耳濡目染地产生对法律的尊重和崇尚,进而,熟悉法律、运用法律、遵守法纪。

(四)加强农民法制教育队伍建设,发挥农村普法骨干的辐射拉动作用,为农民法制教育提供重要保证。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是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村委会是开展农村法制教育工作的最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村委会的组织建设,加大对村委会组成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逐步提高村委会管理科学化和决策民主化程度,提高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和村委主任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充分发挥农村人民调解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了解农村、熟悉农村、深入农村的优势,支持、鼓励他们多深入农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要积极动员、引导城市法律工作者、法律志愿者和有关社会力量下乡进村,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帮助培养农村基层专兼职法制干部。总之,要全面加强农村法制教育队伍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良好法制教育局面。在这些普法骨干的辐射带动下,达到每户有一名“法律明白人”,真正实现“法律进万家”,使农村中知法、守法、用法的农民越来越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基础则越来越牢固。

基层法制教育范文第10篇

要继续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工作督察考评制度、重点普法对象年度考试和通报制度。

二是推行国家公职人员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

三是实行普法依法治理成员单位年度工作述职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使成员单位既“挂名”又“挂帅”抓普法工作。

四是实行对乡镇及县直单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年度考核制度,每年考核面达到总数的50%以上。

五是落实奖惩机制,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实行奖惩制度,对年度考评不合格的单位,实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二、以“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突出重点,分类施教

1、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一是强化学校法制教育第一课堂的重要作用,继续推进法制教育进课堂,推进法制教育师资、课时、教材、计划“四落实”,进一步完善法制副校长制度,实现学校法制教育制度化。二是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法治实践中提高学法兴趣,增长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三是县政府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进行层次区分,突出重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突出对未成年人群体教育;加强对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区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次,并把初中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对失学、辍学和上不了大学在家待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对家庭环境不好和有恶习、经常犯错误青少年进行强化法制教育;深化对服务行业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同时,加强对中小学生法律启蒙、法律常识、预防违法犯罪教育,培养自我防护意识,分辨是非能力,养成守法习惯;并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格局,优化青少年法制教育环境。

2、加强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的作用,把农民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立足农村、面向农民,广泛开展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依法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和其他社会管理,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矛盾纠纷的法律途径和法律常识。抓好农村农民和村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的普法教育。因此县政府积极抓好村(居)两委干部、村(居)民小组长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了他们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和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针对我县农村特点,县政府计划编印《县村(居)民学法手册》,免费赠送给农民阅读。同时大力加强民主法治村的创建力度。确保农村社会稳定,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法制意识,促进农村党员干部、群众依靠法律手段和司法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县政府要求各级法制宣传教育主管机关与企业主管部门密切配合,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行业指导的原则,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法制培训。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公司法》、《民法通则》、《合同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教育。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好企业干部职工法制教育责任制,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促进企业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解决纠纷,提高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三、普治并举,大力推进依法治理

严格执行执法“四制”(即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执法评议考核制、执法公示制),大力开展“法治县”、“法治乡镇”、“依法治理示范单位”、“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全县地方、行业和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水平。

四、强化保障措施,保证普法工作经费的基本需要

上一篇:数字资产管理范文 下一篇:特殊教育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