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08 11:08:04

基层文化建设

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文化;现状;对策

基层文化建设即是农村的文化建设,基层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壮大文化队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更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捷径。

一、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全民文化素质都离不开文化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村经济指数不断攀升,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开始从数量的满足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从被动欣赏向主动参与迅速转变,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文化需求新的娱乐方式不断冲击着农村文化事业的巩固和发展,广大农村的文化发展相对还比较滞后,文化产品和服务更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已经成为我们当前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二、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国目前文化建设发展的不平衡,多数地区特别是广大偏远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主要问题:一是现存的群众文化生活的覆盖面比较窄,群众参与不够普遍,各方面投入不少经费举办的晚会演出等,基本上是你演我看,你唱我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参与的问题。二是一些文化体育场馆和文艺团体没有充分发挥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有的地方建立了一些阵地也名存实亡,忽视甚至放弃组织、指导、服务群众文化生活的职能。许多基层文艺团体常年不演出。三是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上存在着城市化倾向,一些人把少数较高支付能力的文化消费需求当成普遍需求,一味追求文化娱乐设施的豪华与铺张,令广大群众望而却步。四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和载体缺少活动场所,多以群众自发为主,题材比较狭窄,反映工人农民群众的生活作品较少。

基层文化建设尚未适应农民多元化的需求,随着人民群众知识结构的改变,目前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变为现在的广泛的“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多元化需求,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由原先的被动逐渐成为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的主体。目前我国基层文化总体上与这种需求相距较远,难以适应部分地区基层文化工作,手段落后文化活动内容和方法过于陈旧,大部分群众闲暇时间被打牌搓麻将看电视占据,文化真正的教化功能弱化。文化的真空地带是没有的,健康的文化活动开展不起来,落后腐朽的文化就会在这里徘徊,有的地方基层文化建设十分脆弱,经不起不良文化的消解和颠覆,对于低文化水平的群众的服务少之又少,尤其老年群众比例渐渐升高,农村老年越来越成为文化生活的边缘群体。也有的地方曾经辉煌过,由于缺乏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后续支持迅速衰落下去,成为当地群众记忆中的“流星”。另有的地方基层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统一,对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还有不少认识上的偏差,首先领导中不同程度的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没有充分意识到文化对农村发展的双重重属性的极大作用,缺乏做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其次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追求现代文化发展忽视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导致目前部分乡镇村落一些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农村文化管理后继人才较为缺乏,农村外出就业人口逐年增多,农村基层文化骨干相对较少,乡土文化人才培养缺失后劲,部分村民尤其是下一代青年对于本镇村的历史人文、名胜典故、风土人情制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易造成新文化建设出现断层。在有的地方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乡镇文化基础薄弱,许多文化站是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张桌子,一间房子的“四一式空壳站”;文化工作人员待遇不落实,专职人员调换频繁,人才流失严重而且得不到补充,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管理体制没理顺,有的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文化活动缺乏经费保障,影响活动的开展。有的地方文化市场违规现象严重,特别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群众反应强烈,严重阻碍两个文明的建设。

三、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大财政投入

基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是农村文化,也是农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循序向前推进的时候,政府决不能忽视乡镇文化站建设。要想把乡镇文化站建好,形成规模,各级政府就应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创建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将文化站在编在职人员经费与活动经费纳入预算,解决其后顾之忧。目前,我国颁发了社会主义新农的《意见》,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政策保障。因此,乡镇政府要因势利导,乘势前进,抓住时机,把自己的文化阵地做好做大做强。

2、因地制宜抓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地区文化特点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根据乡镇农村人口布局、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结合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活动,促进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根据地区文化特点,保护好名胜古迹,古文化的传承,提高农民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民间文化意识,发挥地方特色的文化,并逐渐推广,利用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农民挖掘农村已有的在自己身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村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在保护挖掘乡镇村落历史文化的过程中使村民得到乡土知识的教育,引导乡土情结、弘扬地域文化,提升特色文化品位。

3、基层文化站建设要形成氛围

在政府出钱建好文化设施的基础上,接着就是规划、设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项目和内容,首先在文化站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然后逐步在全乡镇产生文化影响,影响各个村组及文化个体户,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让他们自觉参与基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形成政府、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文化氛围。这样一来,既弥补了政府的不足部分,也调动了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

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基层文化 建设 加强

基层文化建设即是农村的文化建设,基层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有效途径。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壮大基层文化队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实事求是地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决不可忽视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这是一个绕不过的关卡。本文阐述了当前基层文化建设应侧重的几个方面:

一、发动群众,广泛参与

进步不进步,群众看干部。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担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重任。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就是对建设先进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和战略举措有清醒科学的认知,并忠实践行。近10年来,所有为官坐镇一方的党政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基于共同的文化自觉,在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始终没有放松更没有放弃乡村文化建设。他们积极顺应、热情保护并合理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自发而朴素的诚意,又深入细致地调研镇情、村情,进而逐步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村镇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项目机制和激励机制,着力打造站得住、拿得出、打得响的文化团队。

二、及时指导,普及提高

首先要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再次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夯实新农村建设的道德基础,建设文明、民主、和谐、友善的乡风、村风、民风,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较高的文明水平。

三、拓展本地特色文化,将文化和旅游融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农村加速奔小康的进程中,拓展本地特色文化,努力使文化活动成为一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学历、不同经历、不同修养、不同兴趣的人都可以从中受益的最具广泛性的社会活动。而开发本地资源,优先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快捷途径。邯郸是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有鬼斧神工、令人惊叹的娲皇宫及响堂石刻;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军岭;有以邯郸学步著称于世的学步桥;有颇具王者之气的古赵丛台;有中外闻名的黄粱梦吕仙祠;有被称为“中国北方第一村”的广府古城;有历史悠久的磁州窑;还有邺城旧址、大名府、赵王陵、回车巷等历史遗迹,更有京娘湖、朝阳沟等旅游胜地,这些内蕴丰厚,有历史沉淀感的文化旅游资源,大都被当地政府充分开发并日益拓展广大,业已形成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景观项目,足以让邯郸人骄傲和自豪。

四、努力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人才队伍是巩固阵地、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根据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发展的特点,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村文化事业、对农民有深厚感情、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要善于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使农村宣传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要重视培养农村文化积极分子和农村文化能人,即文化热心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要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文化企事业单位职工和有条件的离退休人员,到农村和社区参加文化志愿者活动,为推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和爱护基层文化宣传工作者,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提高他们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提高认识,加强保障,确保可持续发展。

基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是农村文化,也是农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循序向前推进的时候,政府决不能忽视乡镇文化站建设。要想把乡镇文化站建好,形成规模,各级政府就应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创建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将文化站在编在职人员工资收入与活动经费纳入预算,解决其后顾之忧。目前,我国颁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政策保障。因此,乡镇政府要因势利导,乘势前进,抓住时机,把自己的文化阵地做好做大做强。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持续性强的工作,必须加强保障,保证基层文化建设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为此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⑴加强文化规划。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主要责任;⑵完善文化投入政策。认真落实各级文化经济政策,切实加大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所需经费;⑶健全组织机构。从实际出发,根据“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机构、配备人员,保证基层文化建设有机构、有编制。建立健全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机构规范的工作岗位,实行岗位管理,逐步做到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严格考核,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逐步推进,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的喜人局面。

六、因地制宜抓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保护本地区文化资源,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根据乡镇农村人口布局、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结合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活动,促进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根据地区文化特点,保护好名胜古迹,古文化的传承,提高农民保护和传承传统民间文化意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优势,并逐渐推广,利用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农民挖掘农村已有的在自己身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广大村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在保护挖掘乡镇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使村民得到乡土知识的教育,从而激起乡土情结、进而积极弘扬地域文化,提升地方特色文化的品位。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一定要注意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切合当地风土人情,切合当地文化传统,真正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发掘各地的文化资源。要大力扶持农民自办文化,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体,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推进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层文化连云港

基层文化工作泛指以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为重点,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它既是党和政府一切文化工作的落脚点,也是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分享文化成果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在文化建设工作中,要突出基层文化工作。基层文化建设工作面临很多具体的任务:加强文化价值观教育,形成文化建设的共识;加大投入,建设文化基础设施;要加大培训力度,建设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基层文化工作的组织和保障措施等。抓好抓实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要选好文化工作的载体和文化活动的载体。

一、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基层文化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工作,城乡基础文化设施有了较大改善,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有力地促进了基层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仍是个薄弱环节,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途径。基层文化阵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加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基层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为重点,以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港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的几点建议

(一)建设文化广场和发展广场文化

文化广场遍布城乡,是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文化广场像一个开放的舞台,以文化广场为场所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就是广场文化。广场文化有群众性、自发性和广泛性等特点。抓好文化广场和广场文化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1、搞好城市环境文化建设。和其他地方一样,连云港市把城市扩张仅仅看成促进经济增长、满足物质需求的过程,城区成了一片片火柴盒子式楼房的聚集。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把工业化等同于城市化,居民区建得像兵营,城市建筑物不讲究艺术造型,城市街头少见雕塑等文化设施,也没有象征城市精神的标志性建筑,即便出现一些大体型建筑物,也多是火柴盒子的拉高拉长,众多城市一个面孔,谈不上特色和个性。由于城市建筑物缺乏文化和艺术使命力,城市陷入不断拆拆扒扒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和穿行,看不到文化、看不到艺术、得不到教育、熏陶和享受,就像人在大沙漠中很难看到绿色一样,城市在一些地方成为钢筋混凝土筑就的文化荒漠。华联广场、火车站这样开放窗口前面的雕塑始终不能令市民满意,换来又换去的,足以说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大众对艺术的需求,人民欣赏水平的提高。我们设计的雕塑、规划的广场,甚至是广告都应该符合城市的气质和人民的感受,而不是仅为了有雕塑而设雕塑。

面对城市发展过程忽视环境文化的现象,我们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今天,必须把城市环境文化建设和城市个性、城市特色问题突出出来,把城市环境文化建设作为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予以特别强调,要认真总结过去几十年城市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发达国家建设高品位城市的有益经验,挖掘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中原文化的丰富宝藏,引进现代城市环境艺术的先进理念,努力使全省城市的文化品位得到显著提高。

2、不能忽视农村广场文化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在城市里建有广场,很多村里也建起了广场,但是有一些广场建起来后很少得到利用,或是一年只有几场演出,基本是空置的。与新农村建设并不等同与农居大拆大建一样,农村广场并不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摆设,有必要让广场文化回归群众。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以及农村的一些村民的反映中获悉,农民也象城市居民一样需要文化去装点自己的生活,需要地方展现农民的新面貌。广场文化应该回归群众。然而好多农民想举办聚会没有地方,想庆祝丰收的喜悦更无着落,这当然应该我们当地政府解决的。广场文化回归群众,群众有了自己的文化广场,这肯定有利于群众自觉参与。吸引更多的群众前往广场消遗娱乐,而且也从一个角度反映这个城市或这个社区、村镇的形象和文明。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建设农村广场,就是要从方便群众活动出发,抓住重点,合理布局。这里顺便提到的是市开发区有个农民舞蹈队,一直在反映这个问题。既然人民有需要,我们的政府就应该为此考虑。

(二)打造好节庆文化

我国文化节庆资源丰富多彩,要依托这些资源,精心打造出一批节庆文化品牌,形成强大的文化辐射力。一方面,要改造传统的节庆文化活动,赋予它们新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创办新的文化节,使大量濒临失传的民间、民族艺术得以重现舞台。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传统节庆,是世界各民族十分普遍的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喜爱。连云港市这个地方文化底蕴相当地深,人民更是重视节日气氛,搞好节庆文化很有必要。

1、点缀美好生活,满足人们的欢乐、喜庆需求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快乐、幸福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生活目标。受中华民族传统的乐感文化熏陶,无论是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还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今市场经济时代,勤劳的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创业,辛勤劳作,迫切需要有身心得以释放和发泄的时刻,传统节庆便能以特有的娱乐功能,满足人们这一心理需求。在春夏秋冬的自然推移中,人们以节庆的方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互动,人们也借此得以从容自如地去感悟人生的真谛、生活的韵味和自然的情致。

2、有助于人们寄托美好的祝愿和期盼

人们总是通过各种形式憧憬未来,对生活寄托美好祝愿和期盼。传统节庆是人们寄托美好祝愿和期盼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之一,节庆习俗中的文化载体、程式都具有寄托美好祝愿和期盼的文化意义。

3、有利于凝聚人心,增进和合

和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合。传统节庆在凝聚人心、增进和合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功效,在当今之世,它同样可以做出独特的贡献。当前,我们正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前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光荣而艰巨,需要的是齐心协力。

4、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

人是离不开传统的。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在既定的、从先辈继承下来的条件里开始自己的文化创造和文化借鉴活动。没有文化传承就不可能有民族文化的发展;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就没有人类文化的多样统一和高度发达。在洋节盛行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自己的节日。文化是软实力,如果我们连云港也能有个节日成为大众的节日,对于宣传连云港很有好处,这很显然是我们实力的表现。

5、有益于人们调适、畅情和保养身体

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耕生活的先民,一年四季,辛勤劳作,他们需要庆祝丰收,需要休息调适,放松心情,保养身体,传统节庆本身就为人们作了有效的提示。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民,在工作之余,需要放松自己,为下一步的工作积蓄能量。

6、有助于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连云港传统节庆文化是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娱乐方式和文化载体,其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观念和习俗信仰,是一笔重要的有待开发和利用的人文资源,主要表现:和谐精神、乐观自信和历史意识。连云港传统节庆文化是一笔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和人文素质教育价值,对于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值得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资源。比如我们的海州庙会、连云港之夏、西游文化节等等,都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也是我们的旅游资源。

(三)鼓励创作和培育人才

鼓励创作与培育人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二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的关系。例如,发现和表彰县及县以下从事乡土文化发掘、整理、传承的民间文化工作者;制定政策、设立资金,表彰有贡献的文化专家,鼓励和扶持有才华的文艺工作者或文艺爱好者举办个人艺术展、个人演出会,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文化创作迅速繁荣,文化人才脱颖而出。连云港市不是缺少人才,而是我们的体制没有让人才得以发挥的地方。有的人在连云港不是人才,而到了其他城市却成了人才,这肯定跟我们的用人机制不合理有关。我们也看到了,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平台上都出现连云港人的身影,说明我们有能人。这样的人才我们可以多培养,多挖掘,先让他在基层就有锻炼的地方,红了成名了也是我们地方的荣誉。好多文艺、理论方面的好手和专家,我们应该创造条件为他们服务,对他们的工作应该给予肯定,这样才能更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特别要注意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要用共同理想、共同事业把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认清历史使命和庄严职责,努力形成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

(四)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在新形势下推动文化建设,一定要有文化发展的大视野、文化生产力的大解放。要把文化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来认识,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考察,树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以新思路新举措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改革在面上推开、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

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功夫放在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上,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要坚持重在建设,注重过程,注重积累,从具体事情抓起,善于抓小、抓细、抓实,力戒形式主义。当前,特别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使社会志愿服务成为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有效途径。比如机关可以创建“文明高效机关”,在企业创建“文明诚信企业”,在城市创建“文明和谐社区”,在行业创建“文明规范行业”。连云港市应该紧紧抓住文明城市创建的契机,搞好基层文化建设,这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不是仅为一个“文明城市”的虚称,工作延续下去才真正符合人民的利益。

(五)对本土文化改造和提升

1、保护好当地文艺形式和本土特色文化。淮海戏便是最具连云港地方特色的剧种,文化部门通过科学整体规划、积极组织采风、精心辅导培训、开展文艺调演、规范广场管理等,一批又一批集大众智慧、具地方风格、有浓郁特色、源自于民间、源自于生活的群文艺术展现在舞台上形成了当地文化活动品牌,使群众文化活动出现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发挥本土特色文化优势不仅保持了广场文化活动活力,还加强了城乡文化交流,有效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市民素质,成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二人转”能成为宣传东北三省的名片,我们的淮海戏完全有这个可能,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挖掘和改革上多做文章,让大家喜欢淮海戏,从而知道连云港。

2、注意发展和创新。最近几年城市规模扩大过程中,出现了大拆大建现象,“拆”字成为各城市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出现这种现象是多种历史原因造成的,但我们不能认为城市建设就该如此。大规模拆旧拓宽了道路,整治了街景,也带来了很大负作用,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财富浪费和破坏,加大了城市就业困难,降低和影响政府在市民中的威信,也使城市失去了历史感。一些百年老街看上去就像近几年新建的一样,五十多年校龄的大学校园就像近五六年新建的学校一样。几百年、上千年的东西是宝贝、是文物,我们应当珍惜。但是几十年前、几年前、昨天的东西也是历史,也很宝贵,也应当珍惜。我个人认为象海州古城这样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东西应该保留和保护,起码我们还能知道我们本地的历史。历史的东西不是看它有多大的市场价值,而是它对我们的文化的贡献有多大。连云港的淮海文化,西游文化都是我们的宣传连云港的一大载体,应该保护和发扬广大。

(六)培育和繁荣文化市场

文化市场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主要渠道。要借体制改革的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让其发挥文化传承、沟通的作用。这样,基层文化工作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只有基层文化建设做好了,党的文化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分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因此,对于先进、健康有益的文化,文化市场监管工作要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加强领导,政策上大力扶持,投入上重点倾斜,舆论上大力宣传,使其蓬勃发展并产生导向和示范作用。对于落后文化,文化市场监管工作要按照时代的要求,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其落后有害部分去掉,对其合理有益部分加以保留,将其改造为健康有益文化。对于腐朽文化,文化市场监管工作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坚决扫除,绝不能有模糊认识。要通过法律、法规明令禁止,通过行政手段严厉打击,决不允许其蔓延滋生,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为连云港市的文化市场繁荣服务,让基层文化更健康地发展。政府部门和一些社会团体义不容辞地应该为港城人民提供又好又多的文化产品。

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20-0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文化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既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实际需要,为我们指明了文化发展的方向。作为农家文化发源地的岳池县,理应把文化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抓手,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县”的发展战略。为推进岳池文化工作上台阶,笔者深入“两馆一所”和乡镇(社区),通过查、看、听、座谈等形式,对我县基层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研,看到了我县基层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发现了基层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基层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县文化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精神,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努力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得到了健康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1.1 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改善。建成了农家文化主题公园以及吴雪艺术中心、和溪曲苑、农家文化墙、“中国农家乐之源”大牌坊、农家文化展览馆等文化标志工程,先后建成了文体广场、九龙广场、农家文化广场、北街广场、东湖广场等一批群众文化活动阵地;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县境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830个,实现了全县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配备图书130余万册;成功创建国家二级文化馆和国家二级图书馆。

1.2 基层文化队伍逐渐壮大

我县乡镇均按要求配备了文化干部,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干部编制达167人;全县共有民间职业演出团队14个,业余表演队伍50个,川剧座唱组42个;成立了县民俗文化协会,会员(单位)近百个;坪滩镇组建了曲艺、杂技等各类群众文艺团体18支近800人;苟角镇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成立了书法协会,涌现出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秦效侃等一批书法名人。

1.3 基层文化活动扎实开展

成功举办了5届岳池农家文化旅游节,承办了两届“中国曲艺之乡”曲艺大赛,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先后邀请姜昆、刘兰芳等著名表演艺术家来岳指导文化工作;大力开展“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活动,“种文化”工作初见成效;各乡镇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艺活动,逐渐形成了基层文化活动常态化。

1.4 文艺创作取得新进展

组织创作了《秋江》、《学校来了北大生》、《逛商场》、《曲乡娃娃爱曲艺》、《山里妹娃进城来》、《坝坝法庭》、《幺妹出嫁》、《广安小幺妹》等曲艺节目,电影文学剧本《风雨痴情》,以及《乡音?乡韵?乡情――走进中国曲艺之乡》、《岳池曲艺纪略》、《叫一声广安我家乡》、《天下农家岳池乐》系列丛书等。其中,四川荷叶《学校来了北大生》荣获第五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二等奖,曲剧《秋江》荣获第二届“岳池杯”中国曲艺之乡曲艺大赛金奖,《曲乡娃娃爱曲艺》、《山里妹娃进城来》分获2010年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二、三等奖,《风雨痴情》在《电影文学》(2012年第12期)发表。

1.5 免费开放工作初见成效

2012年以来,我县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县文化馆、图书馆实现了所有阵地和少儿艺术培训、群众文化艺术辅导、信息资源共享、图书借阅等相关项目全免费开放,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逐步形成。

2 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基层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调研中也发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急需深化

县委出台了《关于实施“文化立县”战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要求,落实了责任,但个别乡镇和部门领导仍然存在“经济发展是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的模糊认识,抓文化建设往往是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文化自觉不够。

2.2 活动阵地急需完善

一是由于县城人口骤增,城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已不适应群众的需求;二是乡村文化设施不太适用,大多数乡镇没有一个像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一些地方“农家书屋”由于建设选址不在群众相对集中的地方,图书借阅率不高。三是“两馆一所”设施严重滞后。县文化馆、图书馆共用一栋办公楼,设施简陋。

2.3 队伍结构急需优化

一是乡镇文化专职干部偏少。全县在册的144名乡镇文化干部中仅有4名为专职人员,大多数文化站干部都被乡镇安排从事“驻村挂片”等中心任务,没有把精力真正用于文化站建设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二是专业人才缺乏。熟悉图书管理、曲艺、戏剧、美术、文物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奇缺,曲艺节目的编剧、导演、演员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三是文艺协会人才老龄化,普遍后继乏人。

2.4 品牌意识急需提高

近年来,我县虽然通过举办农家文化节等活动,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影响力,但真正叫得响、拿得出的文化品牌不多。一是文旅结合不够。我县文庙、王字楼、白塔、川主庙和秦溪摩崖石刻等一批列为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文景观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二是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我县拥有“食品工业强县”、“农家乐之源”等一些荣誉称号,但没有在这些方面做足文化文章,品牌内涵挖掘不深。三是群众文化活动缺乏特色。县城群众主要以广场舞等休闲健身活动为主,各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也比较单一。

3 基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工作

要充分认识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基层文化建设的自觉,不断增强做好文化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把基层文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切实做到“三个纳入”:一是将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好《贯彻实施中共岳池县委关于实施文化立县战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分工方案》;二是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乡镇、部门的绩效目标考核内容;三是把基层文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3.2 不断完善公共文化阵地

一是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城区各大广场增设乒乓球台、篮球场、群众健身场、阅报栏等文体设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配套建设农家文化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继续巩固和扩大“村村响”、“村村通”成果,在农村强势推进宣传文化工作,让先进文化和党的声音家喻户晓。二是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使用效率。各乡镇、村要落实专人负责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设施设备的管理,不得挪用设备和挤占阵地。

3.3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人才队伍是发展文化事业的根本,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群众文化生活的繁荣程度。一是要按编制和职数配齐配强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明确村级文化室兼职人员。二是完善文化干部管理机制。乡镇综合文化站实行县乡共管,其日常管理由乡镇负责,人员调配流动、职称评定和业务指导等工作由县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三是努力提高县、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3.4 着力打造特色地域文化

一是充分挖掘农家文化和民俗文化。依托已初具影响的“农家文化”品牌,不断完善饮食文化产业链,积极进行“老字号”申请,着力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二是积极推进文旅结合。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文物设施;在新农村建设中着力注入文化元素,推进文旅结合,推介农家旅游。三是进一步开展特色化常态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办好农家文化旅游节、组织参加全国艺术大赛、开展“红色经典百校行”和“百场曲艺进乡村”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字

基层文化建设;农民精神文化

一、 基层农村文化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首先,基层文化发展过程中思想观念守旧、僵化。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基层农民群众大部分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陈旧,不愿意接受文化的熏陶。很多农民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家致富和物质生活提升上,忽视了精神境界的提高,业务文化活动和精神生活 非常单调,他们认为打工赚钱已经耗费了他们过多的精力,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在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去了。某些我国偏远地区的农村甚至认为文化活动对于他们的生活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村干部和村委会组织的文化活动根本没人参加,导致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渐渐沦落到无人组织、无人管理的状态。

其次,农民在追求娱乐活动时往往出现方向偏差。近几年来,农村的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很多农民也有了追求知识、追求审美、追求娱乐和文明的愿望与渴求。但是长久以来,农村的文化生活枯燥而单一,农村的娱乐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民没有可供选择的娱乐和休闲场所,这使得很多农民觉得精神空虚,渐渐沉沦在缺乏积极向上、文明健康性质的娱乐活动中。比如说,很多农民在闲暇时间喜欢、打牌,却很少有农民看书或者学习新知识。在重大节日,偶尔有城镇举行大型的娱乐活动,离偏远的农村距离甚远。有一些在新农村建设中成立的图书馆和文化娱乐场所因为管理不善,对农民来说缺乏吸引力,可谓门可罗雀、形同虚设。

第三,基层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资金的缺乏和不足是限制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经笔者的调查研究,很多村镇的文化娱乐场所年久失修、设施老旧,如果使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更不用说成为农民的娱乐场所了。村镇的图书馆、阅览室因为资金不足,不能及时的订阅报纸书刊,使得农民难以通过报纸书刊了解到科技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科教新农”在很多农村地区成为一个空口号。资金不足还导致农村的文化活动开展单一、范围狭窄,仅能够在城镇周边地区开展,而处在偏远地区的农村则很难享受到文化服务,这使得基层农村文化建设陷入城镇阵地、轻边远山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困境。

第四,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缺乏高素质人才。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有知识、有素养的农村青年都选择了出外打工,以使自己在事业发展和物质生活上更上一层楼。所以,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导致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口,在农村组织一支文化服务队伍是非常困难的。另外,农村基层文化部门工作条件艰苦、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具有文化建设专长的人才不愿意到基础农村进行文化建设。加之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因资金不足、培训方向狭窄等原因导致很难通过自身努力培养各类型的专业文化人才。现阶段基层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引不进、留不住、培养不出的尴尬局面,最终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方法简单、内容匮乏,对农民来说缺乏吸引力,导致目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止步不前、举步维艰。

二、 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组织的领导。

各级的政府和党委应该将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看作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并将之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议事日程上的一件大事。乡镇党委和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开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首先,思想认识要到位,乡镇政府和党委应该将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到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规划之中去,为文明建设和谐、有序、健康的发展创造条件;其次,组织的领导要到位,各级乡镇应该成立精神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党委班子的成员和工、青、联等群众团体共同参与,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联系在一起,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同时紧抓争优创先工作,让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最后,责任考核要到位,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应该经过层层落实,将任务分配到各个部门和单位,并将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和全年的经济建设成果一同考核、共同奖励,使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果成为影响干部职位提升和薪金上涨的重要依据,将广大农村干部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

第二,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进行体制创新。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要以优惠的政策和方针奖励积极走进农村、走进农民的文化创作者,鼓励他们多创作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艺术活动,使得文化娱乐活动能够贴近农民生活,为农民所喜闻乐见。比如说,国家可以颁布法律法规,对在农村进行艺术表演和文化演出的艺术团体给予税收的减免政策,乡镇政府要定期地开展文化主题活动等等;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应该以农民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使得教育、科技、广播、政法和卫生部门都能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之中来;基层文化建设还应该开拓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区、镇在进行财务预算时应该将农村的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其中,为农村文化建设解决软硬件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让农村文化建设能够稳步前进,无后顾之忧。

第三,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应该创新载体,促进文化水平提升。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建好文化广场、农家书屋、阅报栏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致富结合起来。农村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困境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张凤云.服务型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12

[3]崔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路径理论审视[J].安徽农业科学,2012

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文化惠民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1.基层群众文化发生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最明显的还是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上世纪80年代,电视、电影等现代媒体进入了基层人民的生活,改善了人们在文化资源方面相对匮乏的情况。以建湖县为例,县城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博物馆、书画院、非遗保护中心等一应俱全。镇有等级文化站,村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阵地网格化,文化活动常态化。

2.基层群众的文化观念发生转变

近些年,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不管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在逐渐增加,比如广场舞、卡拉OK等文化活动在近些年发展的就十分迅速,参与的人员数量也非常多,在建湖县除了舞龙、舞狮、秧歌队等传统团队外,近年来又涌现出柔力球、歌咏队、健身操、国标舞等20多个新生团队。这些文化团队已经颇具规模,人们开始从单方面接受文化转变为主动参与和创造文化。

3.基层群众特色文化日益彰显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广大基层群众的积极努力下,农村文化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特色文艺团队不断涌现。建湖县经过多年创建,特色文化现在各镇都有特色业余团队:如近湖的淮剧票友、芦沟的诗词、冈西的剪纸、恒济的舞龙、庆丰的杂技等十几个团队分布在城乡各地。这些群众业余文艺团体的成立不仅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文艺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在促进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整合农村的艺术资源,对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现存问题。

1.农村文化服务相对较弱

目前,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出现了文化服务不平衡不均等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城市和农村间的差别。虽然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善,但一些欠发达地区还是出现设施不全,阵地不达标活动无经费,工作无人问等现象,文化建设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不仅如此,由于政府没有给予农村文化建设充足的重视,导致一些庸俗文化进入农村。

2.农村群众文化需求与现状不符

政府出于让农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增加知识储备的目的,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就是相关部门对农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分析不到位,到最后只能做做表面工作而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比如,近些年一些农村开展了送书籍下乡的活动,虽然书籍的种类丰富,但是这些书籍的内容与农民的阅读口味严重不符,造成了书籍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些农村开展电影下乡的活动,我们都知道,电视、电脑早已在农村各个家庭中普及,因此,开展电影下乡的活动基本没有实际的意义,送戏下乡也是为了完成任务,未能真正以群众需求为目标,现成的节目一演了之。

三、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1.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

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各类文化设施比较齐全、丰富,而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各类文化设施残缺不全,农民得不到应有的文化教育。为实现城乡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我们应更多地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包括图书、电影、演出等),同时,把富有乡村气息的戏曲、说唱等演出引入城市,还可引导城市居民到乡村体验生活。通过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取长补短,使城乡民众共享文化的繁荣。建湖县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不求所有,整合资源,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综合群众需求优化内容供给,结合地方特色盘活本地文化资源。

2.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文化活动不再仅限于跳舞、打牌、看演出,而网络游戏、电子图书、视频聊天等新形式文化的出现,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广场舞、长跑以及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歌咏比赛、书法大赛等都应积极开展起来。同时,参考特色小镇建设思路,立足传统,创新开展乡土文化实践活动,打造特色文化主题活动。以建湖为例,冈西镇的剪纸、芦沟镇的诗词、恒济镇的舞龙、庆丰的杂技等地方特色文化,群众基础广泛扎实,社会影响力较好,政府引导开展特色文化群众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3.保障特殊群体享有均等服务的权利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切实保障好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城市低收入群体、农民工和农村留守人群等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在设施建设、活动开展、队伍培训等方面,把保障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权益放在重要位置。对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享有文化均等服务的问题,政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民工因为有繁重的体力劳动,更应有健康的文化活动,如看演出、打牌、打太极、跳广场舞等。转变观念,创新思路,让特殊群体走上文化舞台,成为“种文化”者。以建湖县文化馆为例,逢年过节送戏到敬老院演出节目都是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有些节目还由敬老院老人自编自演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举办的“牵手・逐梦”美术作品展,大部分作品为县聋哑学校学生创作,他们自演、自创,既为特殊群体提供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文化平台,也培育出了不少文化能人。

四、结语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主动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并提出一系列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付诸实施抓好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基层扎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郭旗,续元申.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惠民服务发展――以临沂市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8:150-152.

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第7篇

[摘 要]村级文化建设要以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和谐、维护农村稳定为重点;昌吉州在村级文化室的建设上加大政府对村级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促进了文化阵地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机制体制建设;创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村级文化建设格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文化保障。

[关键词]村级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典型引路;活动普及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5-0078-02

根据《文化部关于加强村级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昌吉州各县市注重把握村级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及目标任务,以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和谐、维护农村稳定为重点;加大了政府对村级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促进了文化阵地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机制体制建设;创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村级文化建设格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文化保障。纵观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笔者拟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1 注重管理保障,促进机制创新

近年来,昌吉州各县市人民政府以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为此,专门成立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服务目标管理考核标准》,并明确了阶段性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同时加以量化,下发到各乡镇和村级单位。在执行中,注重分类指导、适时监督,不断完善创新机制,鼓励创新实践,构建创新体系,不仅形成了社会的联动,而且促进了参与文化共建的合力形成。其次,为确保“考核标准”的落实,各县市还明确地把其纳入到各乡镇、村年终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使这项工作既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又成为了一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从制度上保障了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连续性和规范性。再次,在职能发挥方面,实施有效管理。村文化站、文化室在履行服务和经营性职能的同时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管好基层文化市场。对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的民间艺术团体,县市文化部门审核把关。乡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对乡镇网吧、电子游戏室、图书销售点、室等发挥监督作用,促使其依法统一管理,有秩序集中经营,遏制了黄、赌、毒现象。

2 注重硬件投入,促进设施完善

村级文化室设施的健全完善,不仅是衡量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彰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昌吉州各县市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村级文化室基础设施,扩大活动场地,增添活动器材,并把这项内容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中体规划之中,达到同步设计、施工、购置、使用之目标。

一是已先后完成了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70个行政村篮球场、501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的新建工作。二是自2007年以来,积极争取自治区新闻出版东风工程项目资金,每年向全州各行政村免费投送党报党刊及各类出版物价值都在300万元以上。三是加强“一场四馆一院”建设,2010年正式启动建设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木垒县文博中心、吉木萨尔县文体中心、北庭西大寺遗址博物馆展厅以及呼图壁县博物馆、阜康市瑶池园建成投入使用。并陆续建成昌吉恐龙博物馆、体育馆、奇台体育馆、呼图壁县文体中心、玛纳斯县文博中心等项目。四是抢抓“春雨工程”机遇,积极争取跑遍行政村(社区)文化室建设项目,有望在2014—2015年在全州590余个行政村、110余个社区新建面积200~400平方米的文化室。文化室的修建工作虽然计划在2015年完成,但昌吉州各县市根据本地实际,依据“农家书屋”、“东风工程”,结合福建援建项目,在修建村委会的基础上,在功能上将会议室和文化室资源共享。据统计,至2011年年底,昌吉州590余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室,建室率达100%;其中40%的村委会建起了高标准的村级文化室,基本实现了“五个有”:即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有门类较为齐全、数量较为丰富的图书;有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器材;有有线或调频广播;有桌椅齐全的办公设备等,基本上能达到供农民群众学习、活动、娱乐的硬件需求。

3 注重队伍建设,促进发展壮大

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第8篇

**区委书记**说:“探讨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体制改革,满足辖区群众日益增长的活动需求,我们正在试着摸索一条自己的路。”

“据统计,短短几年时间里,我们区增加了20多个各类较具规模的群众文体活动场所,面积累计达2万多平方米。而在这些场所投资中,区政府占不到十分之一。”**区长张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政府财力有限,而社会力量无穷。**区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破解的首先是思想解放。本着小政府、大社会的思路,政府财政投入不求过多,但求能带。所谓带,就是能带动市民的参与热情,带动社会资本的注入。

这几年,**区充分整合区域内学校、市区属部门企业、省直部门等单位活动场所资源,以引导式的投入或政策,使这些本有围墙封闭的小空间,变成了市民活动的大舞台。区政府投资将原宜棉俱乐部装修,购进各类器材,一个有较大规模的市民活动中心形成了;十中、十一中等学校的训练室,成了没有围墙的体校;街办、社区腾出几间房,改造后成了社区活动室……这些场所,姓不姓“伍”没关系,正所谓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要能为**区老百姓服务就行。政府里没有专业的健身教练和能吸引人气的体育健将怎么办?对人才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牛勇,健身经验“牛”,康桥健身中心租给你;胡磊,全国羽毛球比赛前三名的健将级运动员,请进来,排练厅租给你;陈佰顺,宜棉退休职工,书画底子硬,请您常驻家门口的沈家店老年人活动中心,为有兴趣的老伙计们指导指导……

收费的门槛不高,免费的活动不少。于是,各类舞蹈班、球类班、健身班、跆拳道班、排练厅、社区活动中心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市民参加文体活动热情高了,这个团、那个队就多起来了。京剧票友团、战友艺术团、大鼓队、功夫扇队、太极拳队、龙之队、狮之队……整个**区,在文体局登记的这类组织就有168支。全市羽毛球冠军、省运会群众类健身球金奖、宜昌第一龙、宜昌第一狮……一个个荣誉纷至沓来;圣火传递、旅游节、企业开业,一个个光荣的使命,找到了**昔日逛市场带儿孙的老头老太太们。“伍家民间艺术团”获得了、文化部表彰;“部级民间艺术之乡”桂冠,戴在了**人民的头上。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活跃了“老工业区”、“下岗人员集中区”的**人的心。

昔日小打小闹的文化事业正在成为**区又一个新兴的大产业,舞厅、歌厅、健身俱乐部、奇石市场、球类馆、图书室、培训中心等纷纷兴起。民营的沈家店星光老年之家,依托社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把托老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民营的康桥俱乐部,被闲不住的姑娘小伙挤爆了;民营的各类培训机构,尽晃动着昔日只知道钻小网吧或干脆被爸妈关在家里的小家伙们的身影。奇石一条街进了**、三峡画廊进了**……

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第9篇

一、油田基层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1.缺少实际内涵

很多油田在进行基层企业文化建设时喜欢按部就班,缺少创新,油田企业和企业之间多存在雷同现象,油田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着重于口号、标语,偏形式化,缺乏创意,形式内容单一,得不到企业员工的共鸣和认同,忽略了企业在文化精神方面的建设,油田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现在仍处于低层次阶段,达不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不能很好的达到鼓舞员工提高竞争能力。

2.脱离实践,不切合实际

部分油田企业在基层企业文化建设时总是偏离自身的实际情况,脱离实际,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然而这些高大上的企业文化却和企业之间格格不入,得不到企业员工的认可。油田企业在进行基层文化建设时应该结合单位自有的文化进行总结,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让企业基层文化更好的服务于油田企业的发展壮大。

3.缺乏创新,不与时俱进

部分油田基层文化建设缺乏创新,一直沿用老一套的方式方法,循规蹈矩,并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迅速的进行改革和创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4.缺乏民主性,偏向政府化

在我国油田属于国有企业,油田基层企业文化建设自然无法脱离国有企业的影响,成为从上到下的指令,片面的强调政治学习,注重党组织工作,成为管理的另一种手段。油田基层企业文化建设忽视了本应该是重中之重的企业价值的建设,把对员工的政治教育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忽视了员工的主导作用,避重就轻。

5.较肤浅,偏向于娱乐

油田在进行基层企业文化建设时,肤浅单一的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简单的组织员工进行娱乐活动,比如唱歌、跳舞、做游戏,造成错误的企业文化概念,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没有了解清楚什么是企业文化,造成企业文化的建设过于形式化,无法正确的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

二、油田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1.以人为本,突出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确认人的能力,提供员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平台,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激发和引导员工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身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企业发展。油田基层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以人为本,抓住这一重点,让员工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2]。

2.完善企业制度,提高执行力度

要建立健全反映企业理念的制度体系,突出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执行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文化建设除了要紧贴企业实际情况,还要能够在企业内被认真的执行,而不是纸上谈兵,能够有条不紊的执行,就必须有合理的制度,只有这种员工的行为,企业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得以实施和落实。执行有效可以使企业形成良好的写作关系,建立团队精神,拥有创新能力。

3.营造学习氛围,突出创新

学习可以发现工作中和自身中问题的存在,通过学习可以不断的适应新的环境,增强适应力。油田基层文化建设在建立学习型企业中存在误区,简单的把对员工的培训学习视为建设学习型企业,认为组织学习就是在建设学习型企业,这样就无法成功的建立学习型企业。在进行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时,要发挥员工的创新能力,发挥员工自身的主导地位,开发员工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员工的价值就可以得以完成,企业也会得以发展。在建设学习型企业时,学习必须是不断积累的一个过程,不能基于一时,要让学习成为员工的一种习惯、一种必要的需求,改善自身利益的条件。因此,油田基层企业要认真的衡量自身的学习情况,将学习和油田的发展壮大相互结合,让员工认识到学习和自身的利益不可分割,是提高自身利益必不可少的,从而主动学习。另外学习必须与时俱进,不能体制不前,且需长期坚持,因此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是长久之事,需要持之以恒。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必要条件。油田基层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了解分析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缺陷,找出有效的方法建立起引导企业员工努力奋斗的氛围,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巍.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J].企业文化,2013,12(4):55-56.

[2]王佑铭.关于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党建工作理念的思考[J].庐天化科技,2014,2(14):51-53.

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基层文化 文化建设 基层建设 基层文化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十召开以来,以人民群众和自身为主体的群众文化、基层娱乐文化越发受到重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成为新时展要求。加强基层群众的文化交流、打造和谐社会、共同繁荣的思想广泛传播。对于基层建设来讲,基层文化建设非常必要。

二. 深刻体会基层文化的科学内涵 (一)基层文化的含义。基层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基层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基层宣传、基层理论、基层政治思想工作等等,是宣传、弘扬基层精神、增强基层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载体。 (二)基层文化的作用。基层文化具有凝聚人心、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基层的综合能力建设。其本质是以人为本,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克服“自我感觉良好”的自满思想,增强危机忧患意识;克服“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克服“各自论道”的思想,增强真抓实干意识。 (三)基层文化建设的意义。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对凝聚人心、激励斗志、陶冶情操、树立形象、推动基层工作和基层队伍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活动,进一步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干部群众工作、生活氛围,能够有力地增强干部群众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增进干部与群众之间,群众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了解和友谊;进一步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更加了解自己,找准工作目标与业余生活坐标,为基层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普及的必要性 回顾历史,国家建国六十多年来,一系列重大事件和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群众文化也是如此。基层群众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显得越加重要,其不但丰富着我国主体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影响下,其发挥着丰富群众生活、思维及增强人民幸福感的作用。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是关系基层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基础工程,是文化工作者的重点和难点工作之一,也是文化部门及工作者的长期而基本的责任。 对群众文化应当加强管理与优化,提高宣传力度,普及先进科学的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激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在相对落后的地区,文化工作者应大力开展科普教育,传播健康积极的基层文化生活知识,引导广大群众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

(一)积极健康的基层文化是增强基层队伍活力的重要阵地。

部分基层工作是高强度的职业,尤其是基层工业人员,任务繁重、工作环境差,业余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基层干部群众的工作、心理压力大,时间一长,干部群众队伍难免缺乏朝气和活力,此时,如果不用健康向上的基层文化活动引领群众的思想,那么不健康的思潮就会乘虚而入,造成群众队伍沉迷于、喝酒,甚至参与色情活动。因此,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用浓厚的基层文化氛围熏陶基层队伍,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进行自我心理约束和行为控制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积极健康的基层文化是提高基层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抓手。

文化的作用就是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因而,提高群众综合素质,是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活动,用思想政治工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既能引导基层群众发挥自身智慧和潜力,创作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基层文化结晶,不断提高基层队伍追求美好生活、献身基层发展的素质,又可改变社会对基层群众“只会卖苦力”的固有偏见,从而,不断提升队伍形象,重塑建筑基层形象,推进基层公共关系向良性轨道快速发展。

(三)积极健康的基层文化是服务基层中心工作的强大推手。

基层文化建设是基层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坚强保障。基层文化存在的目的在于逐步淡化行政强制命令要求群众行为,而是希望通过“以人为本”、潜移默化的方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引导和规范群众的言行,达到最终使基层群众的思想行为与基层文化的要求完美融合,这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也是基层文化围绕基层中心开展工作必须坚持不懈的必经之路。

四. 推进基层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1.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各级领导人的重要作用 领导人在基层中的主导地位,使其言行举止、领导风格、思维模式、道德偏好和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因此,领导人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扎实抓好推动落实。

(1)建立基层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基层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把基层文化纳入到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同时,明确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职责,逐步建立起“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目标明确、分工协作、整体联动、全员参与”的基层文化推进机制和责任体系,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将基层文化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基层文化建设要有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长期规划往往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了大的框架思路,明确了努力方向。与此同时,基层文化建设的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决定了基层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将基层文化长期目标分为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年度、季度等短期目标,明确具体的工作措施和标准,使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

(3)各级领导人要身体力行带头践行基层文化。基层领导人首先要模范遵守党纪法规和基层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在群众中树立遵纪守法、勤政务实的良好形象;其次,要通过例会制度,通过会议、文件等形式,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最后,领导人要进一步转变作风,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将基层文化价值理念传播给基层,动员和激励基层群众,按照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扎实开展工作。

2. 夯实队伍基础,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队伍是巩固阵地、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根据文化发展的特点,着力培养一支热心文化事业、对基层群众有深厚感觉、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文化工作队伍,善于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使宣传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要充分发挥文化中心、文化大院、民间演艺团体的骨干带动作用,重视培养文化积极分子和文化能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文化部门要同教育、科技、卫生、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个方面密切协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城乡共建、区域共建、工农共建活动,组织各种科技组织,利用空闲时节,进行大规模科学与技术、文化的培训,支援文化建设。要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到社区、村庄参加文化志愿者活动,为推动基层特别是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五.结束语

基层文化建设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基层文化、维护和谐关系、共同提高、积极向上具有极好作用。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对发展地区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持地区增长力据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其孔 基层行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现实途径 [期刊论文] 《科技信息》 -2010年21期

[2]相继琴 浅谈如何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期刊论文] 《金山》 -2012年2期

上一篇:篮球技术教学范文 下一篇:法务专业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