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0 11:51:03

立体化教学论文

立体化教学论文篇1

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的目标也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兴趣,更有些同学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看小说、睡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态度和重视程度,因此,思想政治教学一定要进行教学改革,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才是出路。具体做法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角色来建立不同的教学模式。

第一,建立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式。在这个教学模式下,重在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完美的人格,让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都有正确的认识。

第二,建立儿女思想教育模式。在这个教学模式下,重在培养学生有孝心、有事业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体贴父母,在工作中有拼搏进取精神。

第三,建立公民思想教育模式。在这个教学模式下,重在培养学生了解法律知识,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规章和制度,做一个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公民。

二、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性知识较多,教学结构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是客观问题,尽管有许多教师想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也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但是,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内容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它具体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对理论知识进行加工,从而让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有趣。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教学中讲解校内公德问题实例。学生往往对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最感兴趣,如果在教学中利用好这一点,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教师可以把校内有代表性的学生事迹做成课件进行教学,让学生们被榜样的事迹和精神所感染,从而激发了学生向榜样学习的决心,提高自身的素质。还有,教师也可以把校园内乱丢垃圾、破坏公物等不良问题进行拍照做成课件,让学生观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这样也会给学生敲响警钟,提醒学生要爱护校内公物、保护校园环境。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第二,教学中讲解社会焦点问题实例。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小学就已经开设的教学课程,其教学内容中的实例都是陈旧的,这给学生的感觉是他们学习的还是老思想、探讨的还是老话题,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的焦点问题,给学生带来的感觉是眼前一亮,从内心深处就有了想继续听下去的想法。例如:教师在讲解社会公德这节课时,把“中国式过马路”作为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当之处,还和同学们一起分析造成了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样不仅传授了学生正确的思想,也让教师和学生产生了教学互动,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

第三,教学中讲解社会实件案件。社会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教育学生的最好资源,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讲解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学习中会端正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件进行教学,像复旦大学生投毒案、南航金城学院学生杀人事件,郭力维校内杀人案件等,教师通过介绍和分析这些案件来教育学生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实用性,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和理念,构建立体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意义。但是,当前的教学方法落后是普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还是采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师一味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根本难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立体化教学方法可以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在教学活动中,立体化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热情高涨了,他们在读、讲、论、写中领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对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让学生多讲。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以校内一些事件为话题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说、自己讲,往往印象会更深刻,内心感触会更多。

第二,让学生多读。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学生多读教材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课本内容,往往感触会越来越深,更能领悟文章的寓意。还有,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另一途径。

第三,让学生多论。辩论无疑是判断对错的最好方法,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通过辩论对问题认识的会更加深刻,有利于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构建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非常重要。所以,负责该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在教学中多总结经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立体化教学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论文 质量管理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课程,也是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以及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以下简称珠江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应用、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按照保证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强化实践教学,把毕业论文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环节,努力保障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本文基于广东17所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调查数据,以珠江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与管理模式进行初步研究。 

二、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 

1 指导教师因素。指导教师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主导因素。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师资队伍数量不断上升,质量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了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但是,据调查,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即主要由从公办高校退休的年龄偏大的教师和刚从大学毕业参加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组成,而中年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较少;教师职称结构总体呈现“高职称教师少、低职称教师多”的现状,教师的职称层次有待提高。独立学院是教学型学院,教师需承担大量教学工作,而承担的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却很少,使得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难以提高。另外,由于诸多原因,致使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相对不稳定,教师流动性大,阻碍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从总体上看,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基本能够满足毕业论文教学的需要,但不少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不足,指导方法有待改进,指导质量有待提高,指导责任心也有待增强,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 

2 学生因素。学生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主体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使得学生必须更加主动学习,切实强化主体意识,方可保证学习质量。从调查结果来看,独立学院学生除高考成绩与母体高校学生存在差距外,其能力、素质与母体高校学生相比却各有特点和优势,甚至有不少学生在个性和特长等方面还比母体高校学生表现突出,优于母体高校学生。独立学院的绝大多数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是端正的,认为这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学习环节,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毕业论文课程教学与学生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在时间上存在冲突,也有极个别学生受急功近利、虚假浮躁风气影响,对毕业论文课程学习认识不足,疲于应付,甚至直接从网上抄袭或请“”代劳,违反学术道德,对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影响了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及育人效果。 

3 教学条件因素。教学条件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基础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以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基础。然而,大多数独立学院办学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尤其是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等还不能完全满足毕业论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同时,许多独立学院对毕业论文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许多独立学院正处于发展战略转型期,在不断增加教学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改善实习、实验条件,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这必将推动独立学院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也为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教学管理因素。教学管理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核心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只有强化其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方可得到有效保障。从调查结果来看,独立学院充分发挥毕业论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把规范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作为打造办学特色和创建品牌的重要内容,同时制定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制度,促进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形成规范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指导、评阅、成绩评定、答辩、质量监控、诚信质量管理、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标准等教学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加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经验还不足。这些问题成为了制约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核心因素。 

三、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管理模式 

1 坚持分类管理。坚持分类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前提。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管理应当严格标准,统筹管理模式,以维护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秩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管理应当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坚持分类管理,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珠江学院实行以分类管理为前提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分类管理模式。一是同绕系、专业、指导教师、教学条件等因素,在学院统筹管理模式下。规范职能部门、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充分发挥各系、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实施专业差别化管理模式。珠江学院鼓励各系根据专业特点,引导和鼓励各专业师生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自行制定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标准,自行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管理,自行规范质量评价的约束机制,以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保障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三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各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以及就业方向开展毕业论文实践,以增强毕业论文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加强规范管理。加强规范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抓手。珠江学院按照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逐步构建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章立制。制定了《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细则(试行)》《本科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与奖励工作细则》和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计划以及中期检查等教学管理制度,明确了各学科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和质量标准,为系、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提供制度平台。二是将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技能和水平。三是加强指导教师管理。珠江学院明确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资格标准与工作职责,并坚持选拔有一定学术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同时,建立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培训制度。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开始之前,由各系分别对指导教师进行统一培训,以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和质量。四是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各系针对各年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及教学管理实际,围绕学风和安全等主题,以专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强化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确保毕业论文教学的正常秩序。 

3 强化过程管理。强化过程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关键。珠江学院针对毕业论文教学时间长的特点,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并围绕各个阶段的教学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强化全过程管理。在前期阶段,主要是做好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计划、指导教师选拔与培训、选题与开题等工作。在中期阶段,主要是做好中期检查工作.重点检查指导教师指导情况、毕业论文教学进度完成情况、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的数量与质量情况以及毕业论文教学及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等。在后期阶段,主要是做好评阅、答辩、成绩评定、优秀论文评选、诚信评估、总结、归档等工作。珠江学院通过强化毕业论文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使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得到有效执行,教学各环节工作均得到有效落实,确保了按时按质完成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保证了毕业论文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4 实施问责管理。实施问责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手段。珠江学院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实施问责管理制度。第一,实行责任人制度。珠江学院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分别由主管教学院长、教务处处长、系主任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教学管理任务,指导教师负责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同时,认真落实责任人制度,强调责任人必须切实承担起落实毕业论文教学的责任,保证毕业论文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对不认真履行责任人责任,甚至违反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对毕业论文教学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均按学院规定给予处理。第二,实行诚信承诺制度。指导教师和学生均应当签具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指导教师应当对学生毕业论文诚信质量负责。学生必须恪守学术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凡学生毕业论文被发现为抄袭或剽窃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确认属实的,均按照《学生考试作弊及违纪处分实施细则》给予学生适当处分。第三,实行督管制度。学院教学督导员按照“严督、善导”的工作方针,以问责的形式积极参与毕业论文全过程质量管理,并通过及时发现和参与解决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职能部门、系、指导教师以及学生起到引导和约束作用。 

四、结束语 

立体化教学论文篇3

(一)权力机制:教育学话语专业化的外在保障机制

首先,权力是话语背后力量的牵绊,是影响主体意志阐述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教育生成和发展历程中,不管是在西方的古希腊的教育、中世纪宗教教育、近现代以来的民主教育,还是在我国古代的儒家教育方式、科举教育制度、“三民主义”教育以及现代的“五育”教育等,权力同样作为一种隐性的力量存在于话语环境之中。之后权力带来的话语的清洗给予文化、教育以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使得政府机关意识到新时期建构自由的话语文化的重要性,尔后的高考恢复政策的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行都为教育话语从“沉寂”走到开放给予了很好的机制平台。1993年以来《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系列文件的提出以及“211”、“985”工程建设方案等,许多高等院校被纳入重点高校范围之内都为新时代拥有自由理性话语主体的培养提供了教育政策、学科建设和经费机制的保障。其次,我国建国之后在逐渐给予学者以话语权的同时,官方话语主要是作为政府机关意识形态的统治权力的体现,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实践活动的展开。1994年《关于开始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调查的意见》、《我国教育学学科研究现在与发展趋势调查报告》,在《我国教育学学科建设指导性意见》中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科研工作和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并对日后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提出了适切的意见。除此之外,还有1995年的《教育学学科建设指导性意见》等都是官方话语在教育理论发展中的体现,其政策无论是从学科确立、学术评价,还是在学术梯队的培养、学术期刊的形成等都为教育学话语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话语平台机制,并促进这教育学话语的逐渐规范化发展。最后,新时代的基础教育改革体现了学者与官员—主体间的联合协作针对教育实践问题开展系列的话语论述,例如新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职业专业化等。在教师专业化的研究中就体现了官方与学者间理性认知的共性和官方话语推动下学术研究的热潮。近些年来“教育家”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话语,主要是来源于官方对教师主体地位、主体理性的关注以及对教育学者的信赖。2003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教育家办学的”理念,主张教育家办学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在此导引之下,教育学者再度关注“教育家”话语,并掀起了一股热潮。关于教育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19年陶行知就提出的“第一流教育家”的话题,他对教育家的主体身份进行了划分:追求权力的“政客型”教育家、追求理论的“书生型”和追求实践的“经验型”教育家,认为三种类型的结合才是一流的教育家。而近几年官方话语的再度重视和学术话语的深入探究,以及当前教育改革就是围绕这个话语展开的实践过程就足以体现着相互间的协作所可以发挥的重大作用。

(二)理性话语:教育学话语的存在体

第一,教育学话语的理论表达最基本的载体就是它所依赖的语言。学科话语的表达必然需要在遵循语言表达系统的规则才能得以合理性地存在。而教育学话语本身是由词、句、术语等构成,其中语言中的词和语句是其基础的构成要素,它存在于语言之中不论话语主体存在于古代、近代还是现代语言体制之下。诸如,王安石文体中“教之,养之,取之,任之”;陶行知语下的“行是知是始,知是行之成”等等主体的教育思想都由语言所承载。因此,主体在话语言说之前需要掌握最基本的语言规则,并在言说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身的论点。它不仅是主体话语的应有之义,更是话语的倾听者最基本的要求。第二,明确的语言表述,清晰的概念定位与逻辑性的观点论证是教育理论专业化的基本要求之一。布雷岑卡曾在《教育知识的哲学》一书中,明确指出教育理论针对教育问题的话语陈述的明确性是其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标志。从最基本的角度上说,定义是清晰思路的工具,是清晰而确定的概念。虽然任何事物在某些方面变化或者消逝着,然而某些方面却是同一的、不会消逝的,这就是事物的本性,它们的定义。人们向来重视对事物形成明确的认识,把握事物的本性。赫尔巴特就是在他对教育学的定义和学科地位的认知基础上论证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和学科独立性的重要性。我国学者舒新城在其著作《教育通论》中将教育定义为通过运用环境刺激实现改进人生的活动,创造生活目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论证了教育的重要作用。现代以来,我国学者更是在讲求清晰定义基础上探讨教育的各种问题,例如瞿葆奎、唐莹在分析元教育学上也是基于元教育学概念的分析基础上对元教育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以及我国元教育学的研究特点等进行了论述。此外我国学者对“生命教育”、“质化研究”、“素质教育”、“价值教育”等都是在基础的概念和论理性话语分析基础上对其理论和实践方式进行论述。第三,系统化的话语体系的建构是教育学话语专业化的必然。独立化、科学化与体系化是教育学自确立以来就一直探求的目标。无论是特拉普的《教育学研究》中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学体系的尝试、拿托普的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的教育学基础的论证,还是教育学者引入其他学科的方法所做的努力都是教育学在专业化的路径中的不断探索。郭元祥则在分析教育理论的基本特性时就指出教育理论系统性的重要,他认为体现和阐明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教育概念或者教育命题都需要形成一定的逻辑架构和体系方能成为一个具有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否则“那也只是零散的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

(三)主体思维:教育学话语专业化的关键因素

首先,教育学者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是教育学话语专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教育学者以促进教育理论发展为使命,其主体理性、独立性并在教育知识、教育话语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诸如国外的夸美纽斯、杜威、拉伊,我国的陈学恂、孟承宪、陈元晖、王逢贤等教育学者都在教育理论的构建中付诸着主体的努力。在教育学历程中,我国学者作为教育理论的主体就是通过主体性的发挥在理性认知教育的基础上为教育学发展作出了贡献。例如我国学者在八九十年代出现的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争议与探讨,其主要存在着:一种认为教育现象即是研究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种认为,只有当教育现象成为人们所关注的教育问题时,才可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另有认为教育规律才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歧见。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在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断深化中“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的教育学的定义得到更多的公认,从而开启了我国建国之后教育学的独立化、科学化之路。此外,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专业化是促进教育学话语专业化的要因之一。教师专业化是在社会职业专业浪潮中逐渐被政府、学者和大众关注,其专业化不仅包括知识性上、教学技术上的专业化还包括教师教育制度、教学原则的专业化,而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教育科研的推动者,同样对于教育学话语的建构具有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其次,教育学话语作为主体思维的产物,应具有对教育学理论的反思性,并在此基础上避免话语的无意义反复。陈桂生在反思教育理论中所呈现的诸多弊端中,就曾指出教育学著作中所存在的内容陈旧、语意重复等问题。这种对教育学理论的反思,不仅是在问题解决、概念阐释上还包括对教育学理论的建构上的反思。回顾教育学的历程就可以发现对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个概念话语的解释就能够解决的,例如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的分析就是在不断地尝试、话语分析基础上形成的。最后,在学科林立的文化场域中,教育学话语应树立其基本的“独立学科”立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教育学话语体系。教育学研究者在追寻科学信仰和确立教育学独立性的基础上,在本国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发展中逐渐奠基者教育学者的自信和创造独立学科的教育学的基本立场。“独立学科”的基本立场主要是指教育学应该在明确的概念界定基础上,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一个教育学式的解释话语。与此同时,“独立学科”的基本立场更是教育学者的学科价值信仰和学科发展目标。也正是在这样的基本立场基础上,教育学才能够从最初的附属于哲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发展成为一个可以独立成“学”的教育学。

二、本土化:我国教育学话语的价值理性

首先,教育学从生成就受到其他学科文化的影响,而且在教育的漫长历程中它更需要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文化成果完善自身的话语体系。早在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坚持文化多元性就列举了七个理由,这七个理由的提出同样指出了教育学话语在多样文化中成长的价值所在。我国学者毛祖恒在《教育学方法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中指出教育科学自20世纪以来就明显地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指出教育学研究领域的宽泛性和多样性内容已然决定了教育科学方法的多元趋势已是必然。在此基础上,他对教育研究方法中所出现的多元化倾向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研究方法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以及系统科学对教育学研究方法确立中的特征等。其次,本土化是教育学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尊重本土文化基础上的价值选择。在我国则早在1940年就已论述了中国面临外来文化中所应该保持的尊重本土文化的价值理性,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不是“全盘西化”。从话语角度上讲,话语产生于文化之中,本身就是反映文化特征的符号象征。教育学话语更是在本国教育实践基础上生成与发展。项贤明在探讨比较教育学话语体系确立问题中主张教育学本就应该基于本民族的语言体系,运用本土所生成的教育话语来阐述和分析教育问题(例如,我国传统话语中的“师道尊严”等,其本土的概念话语同样具有普遍的含义而推动理论的发展)。最后,本土化是我国教育学话语“本土生长”的应有之举。一方面,本土化是倡导西方文化价值导引本土文化多样化的理性选择,与本土化相对应的就是在本土化进程中的“本土生长”。事实上,我国教育学话语自“存在”以来就是再结合多种文化基础上的中国创生,然而全球化扩张的进程里教育学者面对纷繁的话语文化一时间逐流而去,忘却了自身文化的特有价值。纷繁背后的文化荒凉以及原创性、独特性的丧失更促使着教育学者在价值选项中“本土化”的抉择。叶澜在教育原创缺乏中也强调了问题的原发性,研究素材的原始性,结论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吴全华也在分析教育学话语的自主性寻求中分析,在中国教育问题的复杂场域下,我国学者应审视、明辨西方教育理论的情况下适时应用以避免教条主义。另一方面,本土化是我国文化中“和而不同”理念的显现,是教育学者在主体张扬、话语自信的表现。于述胜在分析“本土化”时指出,“本土化”就是用中国自己的理解方式来解决中国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它应在自我尊重、自我认同的“共识”上实现学术追求,最终以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所以,“本土化”追求既意味着理论视线的内转,即由关注西方、从西方找寻思想,转变为关注自我和自我生成;也意味着理论视线的下移,即搁置理论思考者头脑中已被“殖民化”了的思想和理论。

三、实践化:我国教育学话语的最终指向

(一)实践化:教育学话语的适切性检验准则之一

首先,实践化是教育实践对教育学话语的理性要求。教育实践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课程管理等活动之中,其中教学、课程领域话语所内涵的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只会导致学生培养的恶性结果。早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就已指出遵循“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重要价值。他针对当时教育中所存在的教育与教学脱离社会现实问题,指出其教育结果则是误人子弟,谬论流传。其次,实践化并不意味着与理性脱离,它是理论持有生命力的表现和话语存在价值的展现。赫斯特曾在分析理论的实践性特点时就曾指出教育理论本身就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正确开展的行为准则之上的理论。教育学话语最终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它不同于日常用语、生活用语更崇尚理论阐释的完整性和理论论证的说明性,教育学话语的实践化不仅是在概念、体系上的面对现实的理性更是需要教育学话语以“真”的教育问题为出发点。与此同时,教育实践的主体是在一定的教育认知基础上的具体行为的展开,这种针对教育的认知和观念作为对教育活动内在的辩证关系的个体性主张,必然要在符合教育活动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实现对教育问题的解决和教育目的的达成。最后,教育学话语是立足于实践,并且是实践经验的理性言说。任何针对教育问题、教育理论发展的话语陈述必须遵从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一方面在教育学话语的形成是主体在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教育问题的理性表达。在教育领域内主体应对教育实践问题应具有别于他人的敏锐度和理性判断能力,从而可以及时地对教育问题作出具有科学理性的理论阐述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对于其他学科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说教育学话语的独特性则体现在它的实践性上。

(二)实践化:教育学生命力之所在

首先,实践是理论话语富有生机的根本。从概念话语的形成上说,教育学话语中基本概念的、范畴的理性阐释都源于主体对于实践生活的思考。布雷岑卡就曾指出,教师等作为教育者在执教过程中所用的话语是教育学话语生成之源。教育学所使用的许多概念实际上表达了教育实践工作者对其所面临的任何和条件的思考。另一方面,教育理论话语需要在实践中取得、探讨自身理论的原创性和理论性。柳海民、李伟言曾从教育理论创生性问题的角度指出了实践对理论原创的重要价值:“不同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教育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学科,无论是一般远离的探讨,还是直接以改进实践为目的的研究,最终的指向都是面向实践的。就学科发展的视角而言,教育理论原创指提出了富有意义的新的概念,命题,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以创新性的命题框架和恰切性的研究方法论,成为同类研究的起点。原创以原发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思想的创新,同时也是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的创新,不是话语的花样翻新。”其次,实践化是中国教育学话语创生的源泉。一方面从具体的教育实践来讲,它是针对具体的教育问题所开展的活动,而主体对于实践问题的认知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在对问题的不同声音当中,教育学话语则在这种争论中越辩越明。无论是狄尔泰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质疑倡导教育的生命存在价值和文化理解特征,胡塞尔的现象学教育学的“还原本质”,还是法兰克福学派带来的“批判”教育学都为教育学的发展带来的不同的话语。另一方面,教育学话语本身具有科学性与普适性、规范性与实践性、民族性与历史性的特征,是对教育实践的理性解说和价值解释同时教育学者对实践性的关注直接促成了其理论的构成。例如涂尔干的“实践理论”,布雷岑卡的教育学三分法中的“实践教育学”的主张,以及陈桂生的理论教育学和实践教育学的分解和提出的“四分象限”的教育学话语等等都是基于教育学本身的实践性基础上的理论发展。

(三)教育学话语:理论与实践的中庸之道

理论是人类对世界万物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规范人类的社会行为同时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理性手段。实践则是人类行为在现实生活的直接写照,是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行为的综合。教育学话语是主体针对教育理论与教育问题的理性解说,它主要由词句、术语等构成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主体的意志。理论是话语的最终杰作,是话语针对教育实践的系统言说,其一旦形成就具有着对教育实践的规范性和指导性。卡尔曾在分析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就已指出,关于教育教育理论的知识和话语总是体现着教育实践中的智慧和思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理论和实践脱离成为一直苦恼着教育学者的问题之一,也是自20世纪末期起为学者所关注、探讨的问题之一。事实上,教育学者的理论构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主体将其所思、所想以及想尝试的行为连结成为话语基础上通过实践或实验方式的审视过程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当中主体对自身理论的话语描述必然需要经历经验事实的考验,以及哲学思辨的价值判断之后,才可成为具有针对实践的适切性的理论指导。

立体化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网络平台 市场营销 高职教育 立体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等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体现在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动手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突出等方面。作为管理和营销等专业核心课程,当前“市场营销”课程在教学中注重于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很多学生不能满足企业营销的实际需求。

因此,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既能学好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和营销技能,又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运用中得到提高,便成为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点。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与改革,比如教材选择、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实践设计、教学手段创新等方面做大量工作。因此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内容丰富、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基于网络平台的“市场营销”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市场营销”立体化高职课程建设原则

根据“市场营销”的学科特点和现代市场经济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动向,立体化高职课程建设必须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营销人才为出发点,以营销学的基本构架和相关理论为基础,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通过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立体化设计,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实现学生在情感、认知等多方面的自主构建。为实现上述目标,在课程建设中要坚持如下原则:

(一)突出高职特色,坚持以职业素质为中心

市场营销课程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首先,课程团队应通过与企业等的充分调研,确定市场急需的市场营销专业技能。其次,在强调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要结合企业实例的应用与分析,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实验和实训等方面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二)激发学习热情,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始终坚持黄炎培先生所倡导的“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职教理念,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教学为主导,通过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和现场实践,从而培养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出众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需要。

(三)坚持紧密联系当前时代特征与需求

市场营销高职课程要反映当前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教学内容和形式能够反映当前时代的任务与需求。因此, 市场营销教材编写中体现新方法、新规范、新理论,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融入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营销课程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将专业教材等教学资源与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立体化。

二、“市场营销”高职课程立体化建设内容

根据课程特点和社会需求,“市场营销”高职课程立体化建设要从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教材设计、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等方面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教学内容立体化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教材形式向立体化转变。市场营销课程不仅在内容与形式上要符合时代需求,同时,将纸质主教材与以音像制品、电子网络出版物等多媒体资源组成的辅助资料相结合,利用网络化的教学平台,构建一个立体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从而让教师教学更加方便,让学生学习更加自主,从而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和实用化的教学需求。

1、主教材

主教材是学生上课的主要阅读材料。教材内容涵盖课程所有知识,通过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等表达课程的理念与思路。主教材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对应市场营销职业能力要求,通过由易到难的教学任务设计,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同时,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通过邀请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使得教材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着重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2、教学课件

与主教材配套的教学课件图、文、声并茂,充分利用当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教材内容生动、立体与学生进行交互和展现,避免了枯燥的课堂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教案

教案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方案。在对教材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教学目的和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特别是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设置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根据教学实践和新的教学需求不断进行完善。

4、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包括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素材(包括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及案例);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论文、著作、网站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例如相关论文参考资料和网站链接;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学生课外练习的习题库。

5、课业展示

在立体化教材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或按团队完成一定的“单元任务”,提交研究性学习报告,即根据要求完成一定的课业任务。课业一般都有明确的课业目标和任务,要完成这些课业,需要学生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走出书本、走出校门,走进图书馆、走进企业,到实践中去收集资料,去实地观察调查。学生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才能完成课业。有些课业则要求学生团队协作,形成合力,一起完成课业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式立体化

教学方式由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转变为老师、学生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开放型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同时技能、个人素质和品德能够获得全方位发展。

1、立体化课堂

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立体化教学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上机操作、课外调研考察等方式,充分将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与新的教学方法如网络博客教学法、角色体验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图片实物资料展示教学法、游戏互动教学法等相结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专业视野等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立体化实践

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立体化实践体现在课内教学活动中充分结合如案例教学、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等手段,同时,课外实践中利用市场观摩、创业训练、企业实习、营销兼职等方式,使得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等理论知识,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和实践积经验。

3、评价模式立体化

为了充分促进学生的学习,考核手段要实现多元化和立体化。考核内容要更加广泛,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中增加更加灵活的内容,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开卷、闭卷、小论文、课堂讨论和参加实践表现等多种方式结合,通过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适当加大平时考核比重等方法,全面、准确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市场营销”立体化网络支撑平台建设

好的教学内容离不开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来展现。利用网络支撑平台,将教材、案例等教学资源实现立体化、实时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网络支撑平台以网站形式,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典型架构,包含教学内容。通过网络进行讲授和从事相关的教学活动的教师辅助教学,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合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市场营销”立体化网络支撑平台的构建需要注意:

(1)教学目标要避免复杂、长期,通过设置简单、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

(2)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动画、案例等呈现,通过合理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通过紧扣“网络营销”大赛,操作内容实践性强,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项目,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虚拟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4)设计具有及时反馈的测试和激励功能。教师可通过微博、Email、QQ聊天工具等方式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通过良好的反馈和评价来维持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课程立体化建设需求,立体化网络支撑平台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1)教学内容模块:教学内容由教材内容、课件、教案、参考文献等组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由选择,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资源库模块:资源库包含实验数据、教学软件、案例及相关网络资源链接等学习资源。便于学生便捷获取。通过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而且可以开阔视野,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题库与实验管理模块:学生通过单元内容测试或章节内容测试,便于随时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和考查学习效果。

(4)学习论坛模块:利用在虚拟环境下的讨论或答疑过程,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自由讨论、答疑的网络工具。

(5)帮助模块。该模块给出了立体化网络支撑平台各部分的详细操作步骤和方法,便于学生使用本系统。

三、结束语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市场营销”立体化课程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和多层次实践环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补充的教学模式,能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做”为一体的真正效果,为高职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和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借鉴,具有推广示范价值。

参考文献:

[1]邢丽.立体化教学资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1/11

[2]李怡芳.以立体化教学模式,系统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J],市场营销导刊,2008/06

[3]周玉泉.对高职教育立体化教材建设探索[J],职教论坛,2011/11

[4]崔苏卫.《市场营销学》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06

[5]李天芳,郑宽明,郭亚锋.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课程的应用与创新[J],企业家天地,2010/06

[6]宋彧,韩凤晶,金代志.高校市场营销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7]刘剑.构建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9/04

[8]林晓霞,李涵.技术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立体化课程平台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4

立体化教学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大学进步的标志,是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对独立学院而言,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从某种程度上说,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发展的文化之魂。

一、独立学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因

校园文化是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和受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里,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所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形态的总和。大学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程度。这对独立学院而言,也不例外。杜威认为:“成年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年人所受的教育,唯一的方式是控制他们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行动、思考和感受。”为强化学校文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帕夫雷什中学》中也告诉人们:“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大学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它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文化空间和生活环境。

从独立学院产生之日起,“育人”就始终是其基本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则是独立学院工作的主线,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主线展开。中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绝非仅在课堂里或说教中成长,在课堂以外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同样重要。独立学院学生的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是不能完全靠自发完成的,这也是教育恒久存在且必须存在的理由。但是,独立学院的办学者还必须意识到,教育能否产生预期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的外力作用,更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力作用,即外来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受教育者内化过程的质量。因此,独立学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强制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一种以独立学院教师及管理者对其学生前途的关心为特征,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手段,并通过教师的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熏陶、引导和激励的过程。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以文化或隐性课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的,从而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大学的文化传统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其对校园文化的认知程度与建设程度。独立学院的办学者一直非常重视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并已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助推器”的共识,但由于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尚无经验可循,再加上其办学历史短,历史和文化积淀不深,导致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仍受到申请高校的约束。独立学院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只是简单地复制申请高校的校园文化,没有依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自身优势突出特色,其校园文化建设仍没有走出申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腹地”。

二是独立学院的大学精神尚未形成。独立学院经过十年的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优势日益凸显,但代表独立学院灵魂的大学精神却至今仍未形成。当前,没有自己的校歌、校训和校徽等文化标识的独立学院仍普遍存在,没有自己明确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的独立学院也还存在。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尚未深入,仅停留在举办体育、文艺活动等显性文化上,体现独立学院精神和价值的隐形校园文化建设尚未完善,代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品牌”文化没有形成。

四是独立学院及其成员不重视理论学习,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独立院校师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还不够坚定,教师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肩负的使命认识不到位,用理论指导实践和教育学生的能力还不够强。师德、师风建设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仍需进一步强化。

五是学生主体文化建设有待加强。由于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一般比公办高校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加上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在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现实差距,这造成了独立学院不少学生出现丧失信心、缺乏主动性、心理压力较大等问题,影响了学生主体文化的建设,也制约了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长期下去,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作用及其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受到影响。

以上问题如不及解决,其一危及独立学院校园环境的改善,其二危及独立学院的形象和地位,其三危及独立学院文化的先进性。因此,重视并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是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三、独立学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它所处的环境、它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它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自身的目标密切相关。因此,独立学院根据目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自身特点,建设符合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校园文化迫在眉睫。

1.独立学院办学者要提高思想认识,肩负起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独立学院能否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关键在于学院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虽然当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却是独立学院发展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独立学院办学者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改善和建设负有以下责任:一是必须注意独立学院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环境文化之间的有机结合,使它们相互强化,使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必须注意校园文化中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的结合,在坚持共性的基础上,应该善于发现并积极培育能反映独立学院特有的精神和文化特征的、富有活力的个性文化,使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独立学院的文化之魂;三是注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积极吸收申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的同时,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2.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新形势下,加强对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一是要在教师中广泛开展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活动,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履行教师职责,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教书育人的理论指导、思想认识和方向原则问题;二是要在教师群体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活动,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把握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感和敬业乐群的事业心,全面提高育人能力;三是在广大教师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大讨论活动,增强自身抵制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自觉地从“实际、实用、实惠、实在”中解脱出来,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3.突出自身特色,加强独立学院的物质形象建设。学校的物质形象包括自然景物和实物建筑,例如校园整体的规划布局、房屋建筑、自然人文景观、校园的绿化和美化工程等都属于校园物质形象。有特色的校园物质形象,一方面可以宣传学院的校园美,扩大学院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全体师生的自豪感,使全体师生形成爱校、荣校的主人翁精神。

4.加强软环境建设,形成独立学院特有的大学精神。美国学者abraham flexner说:“在保障大学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可见大学精神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位置。一般来说,大学精神的塑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度建设。具体来说,包括科学的大学运行模式和规划设计,人性化的教师科研、教学管理和激励制度,人本化的学生管理制度等。二是校风、学风、教风、校训、校歌等软环境建设。大学精神是随着大学自身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体地说,就是大学师生员工在大学制度和软环境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积累而成的,它包括其特定的价值观念、思维形式、行为方式、信仰表达体系、科研学习氛围、创新精神、自由精神、人文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精神是稳步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软环境建设,塑造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刻不容缓。

5.弘扬先进文化,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先导。独立院校可以通过教学讲坛、开放论坛和有益影坛宣传主旋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以校报、广播站、宣传栏为中介,宣传好人好事,使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并树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还可以通过建设有特色的德育网站和青年健康成长网站,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学生能及时了解学院的最新动态和获取有益信息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健康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另外,独立学院作为高级理论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方式,强化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工作方式,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职业道德要求。

立体化教学论文篇6

摘要:本文以学术研究的层次理论为基础,对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育学科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创新性的阐述,期望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课程改革;教育科学;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教育信息化的思辨

教育信息化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辨:一是教育自身发展的信息化;二是人们认识教育的方法论的信息化。前者是直接的、具体的教育信息化表现;后者是间接的、抽象的教育信息化表现,两者相辅相成。后者实质上是一种思维定式,往往不易被人们察觉,但却是反映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根本性标志。

若从教育自身发展来思辨教育信息化,很显然教育信息化是必然的。幻灯、声像、计算机网络等物质基础的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又进一步促进着教学方式、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信息化发展。例如,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远程教学的诞生并逐步普及等等。

若从人们认识教育的方法论来思辨教育信息化,可以以人们认识教育的四大历史阶段为基础进行阐述。这四大历史阶段即

(1) 萌芽期:17世纪以前,以不成文的个体实践感受为主导的教育认识时期。

(2) 发展期:17~19世纪,以哲学思辨观为主导的教育认识时期。

(3) 形成体系结构期:19世纪~20世纪后期,以“科学―实证”为主导的教育认识时期。其中教育控制信息系统理论正逐步发展成为与传统教育理论同等重要的教育基本理论。

(4) 多元化时期:20世纪后期至今。人们认识教育的方法论正发展为教育控制信息系统理论为主导、传统教育理论为补充的多元化形态。

上述四个阶段与联合国提出的如图1(a)所示的学术探究的一般层次是互相联系的。若将教育作为学术的一个子系统,结合教育的主体(人)与客体(人)的情意因素,将可推导出如图1(b)所示的教育探究的一般层次。

(a) 学术探究的一般层次

(b) 教育探究的一般层次及其各层次的具体内容

图1学术探究和教育探究的一般层次

根据图1(b)可知,教育探究若以教育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层次(又以教育控制信息系统理论为主导),既有利于向教育工程实践迁移,强调教育的以脑认知为基础的实证性研究,注重人的科学精神培养,又有利于向教育情意、教育哲学思辨迁移,关注教育的人文社会观,注重人的品德培养。此外,还可非常自然地衍生出当前教育的许多理论基础,例如,从教育的对象――人是物性与人性的统一,可衍生出教育必须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从教育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可衍生出教育必须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统一等等。还必须提及的是,对于人文、艺术类等课程,教学内容可能以非科学类内容为主,但其教学探究是应该以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层次的。

实践方面,国内一些大学(如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也已成立了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而且一般是由原来的教育系、教育技术系等合并而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科学技术化(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化)的发展方向。

2教育信息化发展下的教育学科课程改革

教育信息化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其中教育自身学科课程的信息化改革是首当其冲的。教育一级学科中课程与教学论(各学科)二级学科的课程又是涉及所有学科的未来教师――师范类学生的课程,所以在此又以课程与教学论(各学科)课程的信息化改革作为案例进行阐述。

当前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论(各学科)课程设置基本如图2(a)所示。根据教育部课程改革及立体化教材改革的精神,我们提出了如图2(b)所示的改革后的课程设置(在此称之为教育科学与技术(各学科)立体化课程系统),并进行了初期实践。说明:图中所示的课程综合考虑了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类公共课程、通识课程等。

(a) 当前高师院校课程与教学论(各学科)课程基本设置

(b) 改革后的高师院校教育科学与技术(各学科)立体化课程系统

图2课程与教学论(各学科)课程设置及其改革后的教育科学与技术(各学科)立体化课程系统

改革前与改革后的课程比较如下。

(1)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将增强科学技术特性,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特性

图2(a)所示的改革前的课程与教学论(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原理、教学理论整体上是300年前的哲学学科的继承,主要以哲学思辨的方式来诠释教育教学。随着认知科学、脑科学、控制信息系统科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教育教学原理的科学技术化发展(又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主导)日益突出。教育探究若以教育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层次,既有利于向教育工程实践迁移,强调教育的以脑认知为基础的实证性研究,注重人的科学精神培养;又有利于向哲学思辨迁移,关注教育教学的人文社会观,注重人的品德培养。所以,改革后的教育教学与技术(各学科)立体化课程理念是改革前课程与教学论(各学科)课程理念的扬弃和发展。

(2)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更体现了课程立体化和学科整合

图2(b)所示的改革后的教育科学与技术(各学科)立体化课程基本沿用了图2(a)所示的改革前的课程与教学论(各学科)课程的基本框架。可以发现,其实无论对于改革前或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教育科学与技术(各学科)二级学科名称的内涵与外延都比课程与教学论(各学科)二级学科名称更合理,改革后的课程则更体现先进性、立体化、整合性,以提高师范生专业化水平,主要表现在:

整个立体化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为指导,以教育实践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的思想为主导。

整个立体化课程名称、门类和次序以教育系统工程的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为主线,并大大增强了教育信息技术类的课程,以体现理论与实践统一,重在应用的思路。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如图2(b)所示的课程与教学论(各学科)与网络远程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各学科)是相辅相成的,网络远程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各学科)相当于课程与教学论(各学科)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图2(b)所示的“网络远程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化学)”是化学教学与网络媒体技术的整合;“课程与教学论(化学)”是化学教学与教学数字化设计的整合。

教学管理评价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如图2(b)所示的“教育管理与评价技术”是教育管理、评价与信息系统的整合。

教育研究的创新思想、原理、方法等已贯穿整个立体化课程系统,所以图2(b)所示的改革后的课程中不再专门设立“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这和其他学科的课程设置不谋而合。

思想品德的培养以通识课程“思想品德”为主导,而又整合到图2(b)所示的各课程中,从而得到深化。

改革后的课程及其教材系统符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统一、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统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统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统一、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整体一贯螺旋式交替上升等立体化课程观。

此外,根据上述理念,图2(b)所示的“教育科学与技术原理基础”课程将成为各教育探究层次的综述导论性课程,将以认知心理科学、控制信息系统理论的教育应用为主线,对传统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进行整合,传统教育学中教育政策法规类的内容则独立为“教育政策法规概论”课程而加强教育时政意识培养,传统教育心理学中教育情感类的内容则独立为“教育情感心理学”课程,这样在发展教育科学技术观的同时,又不失教育情感的培养,符合教育的物性与人性统一、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的原理。

(3)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中教育技术类课程突出了网络远程化发展

因为网络远程教学对传统教学基本兼容,所以改革后的教育科学与技术(各学科)立体化课程系统中教育技术类的课程内容体系全部网络远程化发展(如图2(b)所示的“网络远程教学技术基础”课程、“网络远程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化学)”等课程替代了图2(a)所示的改革前的“多媒体教学(化学)”等课程),符合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顺应了教育资源网络远程化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 吴式颖,李明德,单中惠. 外国教育史教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赵德成. 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J]. 课程•教材•教法,2003,(9).

[3] 方彦,朱汝葵,黄景碧. 高师化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与实施的调查分析[D]. 2006.

[4] 齐梅. 教育学原理学科科学化问题研究[D]. 2006.

[5] 黄景碧,朱汝葵. 网络远程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化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 黄景碧,朱汝葵,黄小兰. 试论网络远程教学对传统教学的兼容[J]. 教育与职业,2006,(20).

[7] 黄景碧等. 网络远程教学技术基础(含上机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立体化教学论文篇7

论文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的需要,为此本文分析了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涵义、意义和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在公共管理学科中加强创新教育,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已成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普遍关注的热点。基于此,笔者对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期抛砖引玉。

一、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它是一种将多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入教学全过程,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以教师教学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旨在打破传统教学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学生进行多视角、大容量的信息传输的教学模式。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对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我国教育部高教司下发的2007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胡锦涛同志也提出: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正是适应全球高等教育变革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实施有利于走出单一化、分裂式的传统教学法的模式化误区,实现教学模式由单一维度向多维度转变,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2.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适应公共管理变革的需要。

随着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公共管理类学科已演变成以行政管理为重点,经管法文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性学科。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冲击下,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管理的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转的效率和社会进步的程度。这无疑给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极大地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3.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改进和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适应当前形势和需要的教学模式,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其中非常重要而有效的一种。[1]它的实施有利于创新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多元化学习,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理念

1.实施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探索实施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以知识为本位、以教授为本位的传统办学观念,改变“老师讲、学生听、黑板写、本子记”的刻板教学模式,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的教学理念,做到“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令”,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一切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服务,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

2.实施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全球化市场化教学理念。

随着科技、经济全球化,教育的国际化成为一种趋势,国外的各种成熟的教育项目和教育观念传入国内,很多大学生有了较多的机会走出国门。这促使我国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标准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这就要求公共管理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不断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从而极大地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3.实施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树立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克服传统的以讲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设置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新机制,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型”教学转变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型”教学,大大加强学生对公共管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大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1.教学资源的多元立体化。

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一般分为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和专业数据库网站三个层次。

立体化教学以课程为单位,将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以纸质教材为主核心、以相应的辅助出版物为配套的多功能、多媒体、系列化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资源库是管理教学资源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它将教学资料以知识点为单位,按科学的存储策略组织起来,以光盘或网络服务器的方式,给使用者提供满足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学需要的知识单元素材和媒体素材。

专业数据库网站建设,既是数据库建设的发展方向,又是学校网络资源立体化建设的趋势。这就要求学校建立公共管理学科的文献数据库、科技成果库、专利库和学位论文库等。

2.课程内容的多元立体化。

公共管理学科多元立体化教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理论、实践、科研体系。第一,理论体系建设方面,将理论和实务、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突出教学的实务性、针对性、前沿性,形成一套适应社会和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系。第二,实践课程体系由校内、校外实践构成,通过开放实践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第三,科研体系由学术探讨、研究报告及其他各类学术活动组成,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新研究和实习、论文阶段开展公共管理学科课题的深入研究。

3.实践教学的多元立体化。

依据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规律和要求,实践教学平台体系通常包括课程实践平台、专业实习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2]其中课程实践平台体现为各种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实践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管理技能,教学重点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应用能力。专业实习平台则贯穿于专业学习过程中各种专业性实践活动,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实习一般需要学校和实习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借助实习单位场地完成。社会实践平台,则体现为在学校的内部条件和外部资源相结合的各种综合性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科技文化活动等。

4.教学方法的多元立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减少空洞的理论说教,而代之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管理游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必要时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到社会实践中,从而使公共管理教学纵横结合、有声有色,最终形成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方法。

5.教学手段的多元立体化。

(1)多媒体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选择和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媒体,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学科网站教学。可以通过建设公共管理学科网站,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和多渠道沟通的平台,方便教师的学术研讨、教学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等等。

(3)公共管理教学软件。公共管理学科教师可以借助公共管理教学软件,让学生开展模拟实战演习,增强对公共管理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公共管理讲座。可以聘请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中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不定期来学校做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获得来自社会前沿的新鲜的大量资讯和公共管理中的实践经验。

6.师资队伍的多元立体化。

一方面,要从制度着手,建立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双资格证书”准入制度,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倡导教学科研一体化。另一方面,应选派教师去国外进修,到国内各级党政机关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这样既能提高理论水平,又能锻炼操作能力,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适应公共管理学科迅速发展的需要。

7.教学考评的多元立体化。

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公共管理学科的质量评价应该在传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基础上有所创新突破。可以成立专家组,通过分析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对主要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学计划、具体内容的设计、实施的具体过程进行论证与督导,在此基础上确定评价要素,并设定量化评定指标,使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体系,使该体系对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与调控。

参考文献

[1]黄开国.学科教学论课程主体创新实践模式[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立体化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等数学 立体化教学建设 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高等数学教育的现状是,高速的发展导致不少院校选用的教学不够规范,甚至不少采用本专科的教学,因此,这些教学大多内容陈旧,与高等数学职业教育的教学发展和市场需求不相符,且教学种类繁多,没有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从另一方面讲,不少院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对教学理论之外的实践常常被忽视。因此,这样的教育状态并没有完全达到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也缺乏科学合理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多数情况下,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的编写者往往缺乏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行业实践经验,也没有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导致不少高职院校使用的教学与现代高职教育特征和教学优势不适用,无法发挥出高职教育的科学性,同时学生面对这样的教学也无法有效地学习到知识。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立足长远,本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将高职高等教育及教学高度重视起来。

一、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理念

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的新理念是一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完善教学建设工作的新观念,它打破了原来以纸介质为知识传播载体的局限,表现出向现代科技中寻找突破的强烈动机。

以往沿用的传统教学,客观上能够满足高等数学系统化教育的需要,但在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明显达不到要求。大力推广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用科学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够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更能在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发挥巨大优势,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可以满足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及时反映最新教学改革成果。

近年来,以“立体化”为目标的教学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仍然停留在口号上、形式上,跟真正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学建设还有一段距离。广泛开展职业院校高等数学立体化教育和教学的发展建设,是充分发挥现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优势的体系,促进现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教育的有机融合,也是顺应时展潮流的必然要求。高等数学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还应重视对学生教育方式的改变与创新。

二、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建设方案

高职高专立体化教学建设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传统纸质教学为基础,多媒介、多层次、多形态、多用途的一整套教学解决方案。它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相适应,通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以期达到提高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目的。

1、高等数学立体化教育在学术上、内容上具有科学性。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应立足长远,由“知识理论客体”转向“学生能力主体”,这也是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立体化教学新理念和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基于高等数学的教学特点,应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对传统高等数学教材进行选择与抛弃,努力构建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专业课教学到专业基础课教学再到普通文化课教学”。这是高职院校立体化教学建设的“倒金字塔式”的定位次序,也就是先定位专业课教学,再根据专业课教学定位专业基础课教学,最后根据专业基础课教学定位普通文化课教学,这恰好与传统的职教教学定位时序相反,这样,才会使普通文化课知识和理论紧紧围绕专业课,真正使所谓的知识理论“够用、适度”恰到好处,建立与教学配套的习题库。

3、配套习题库是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习题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难易适度。知识覆盖面广,同时习题类型多样化,包括是非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和计算题等,这有利于减轻学生对单调题型的厌倦感。

4、有相应配套的电子教案。电子教案是为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的课件,由于电子教案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各个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故需要开多个展示窗口,通过这些窗口。教师间可以进行交流切磋,感兴趣的学生能开阔眼界。

三、高职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的特色

开展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还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资源,如建立电子档案室、电子图书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电子教材、教学演示文稿、案例库和题库,还包括丰富的高等数学扩展知识,以便进步实现服务立体化,存进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互动,并即时进行解决学术问题和学术讨论。

1、弘扬立体化,“实用”特色显著。包括教学大纲、纸介质教学、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多媒体素学库和课程网站(其中有教学录像、试题库,电子教学参考书、习题集)等配套性、系列化、立体化的教学的建设,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立体、互动的教学素学。为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提出非常实用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2、有主有辅,主辅分明。立体化教学并不是大杂烩。应当有主有次,以一本优秀纸质教学为主,配套辅导教学、课外读物、案例库、习题库等。

3、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立体化教学不是为了开发而开发,要具备实用性。比如:主教学便于学生阅读。电子教案便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复习,网络课程便于学生自学。视频教学便于学生模仿。

4、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立体化教学内容上要丰富多彩,形式上要多样化,既有主教学、辅导教学、案例库等纸质资料,也要有配套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资料等多媒体资料,还须有相应的网站支撑。立体化教学必须与读者产生互动,从而创造更多的自主探索和创新的好机会。

5、采用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这是立体化教学建设的关键立体化教学绝不是各种教育资源的简单拼凑,它需要整体的设计,策划的思想应贯穿教学建设过程的始终,教学的每一部分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应有机地结合,使其相得益彰。

四、结束语

大力发展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及创新教学模式,这是当前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重点。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心技术等技术手段为高等数学教育服务,最终实现高等数学立体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新形势下社会发展输送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清霞;关于提高大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年01期

[2]方冬云;浅析高等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利与弊[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上一篇:基层审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生态课堂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