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范文

时间:2023-03-08 08:54:48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范文第1篇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2]。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1.4讲究工作方法管理工作者对待自己的下属,防止用简单、粗暴、训斥的方法去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在开展批评或指出对方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对方,肯定其成绩,赞扬其长处,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使其对批评的改进意见容易接受,不易产生反感,避免逆反心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逐月进行护理质量考核,消除侥幸心理护理规章制度是构筑护理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护理人员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它以规则和制度的形式,对某一文化加以肯定或否定,明确禁则和允则,它是全体护理人员共同遵守的办事准则和行为规则,是关系到护理工作正常运行的保证性文化和支柱性文化[3]。因此医院要完善护理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护理工作管理有的放矢。另外医院护理部可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质量标准,并不断修订、补充,量化后逐月进行百分制考核;定期组织晨间护理检查和夜间查房;充分发挥院护理质量委员会的作用,每季度对全院的护理质量进行一次大检查,检查结果通报全院并和科室资金挂钩。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集体荣誉感,谁也不愿意因为自己侥幸的不执行标准影响科室,从而消除了侥幸心理。

心理护理范文第2篇

【摘要】 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护理工作实践,认识到只有使产妇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消除或减少其不良心理活动,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手段,才能有效解决产妇的心理问题,促使她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顺利通过分娩这个非常时期,保证母婴安全。

【关键词】 产妇;心理护理;整体护理

The parturient woman psychology nurses the hay to discuss

CHEN Hiu-hu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uthor nurses the working practice through many years, realized to only has makes the parturient woman to maintain the goo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eliminates or reduces it not good psychology activity, reduces the illness complication the occurrence. The nursing staff uses the different psychology to nurse the method, can the effective addressing parturient woman's psychological question, urge them by the best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smoothly through childbirth this unusual period, guarantees the female infant safety.

【key word】parturient woman; The psychology nurses; The whole nurses

随着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护理管理中越来越强调系统化的整理护理,体现人文精神,重视心理护理,已经成为现代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有意识的高级动物,是身心的统一体,医心对

于医病,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医疗效果。本文就产妇的心理护理谈一点体会。

1 临床中产妇的心理表现

临床中由于产妇的社会地位、文化程度、个性意志特点的不同,相应地会有不同的心理表现:

1.1 紧张与恐惧感:大多数产妇入院都很紧张,尤其是存在异常情况(如胎位不正,胎膜早破,过期妊娠等)提前入院待产的产妇更是如此。她们往往顾虑情绪重,担心自身和胎儿的安全,不能很好地休息与睡眠,很多造成人为的难产。

1.2 陌生感与孤独感:多数产妇入院后,感觉环境陌生,面对陌生的人群,心理中较易产生孤独无助感,主要表现在进入待产室及分娩室的产妇,她们暂时离开爱人和亲人,加上产痛的侵袭,会让她们感觉无所适从,感觉很痛苦和孤独,宫缩疼痛时会喊叫躁狂。

1.3 急躁、忧虑心理:住院时间较长、产和进展较慢的产妇表现更为突出,她们对自然分娩容易失去信心,总感觉自己做不到,强调自身条件,要求剖宫产,并拒绝自然分娩。

2 产妇不良心理的后果分析

产妇的上述不良心理状态,极易造成难产与并发症的发生。这是因为:

2.1 严重的紧张和恐惧心理,会造成人体内分泌失调,引发产妇不协调宫缩,导致滞产和产后出血过多。

2.2 不良心理状态可影响临床产妇的休息与饮食,致使消耗过多、过早,使中枢神经受抑制,导致产妇宫缩无力,使产程延长,易发生胎儿在宫内窘迫窒息甚至死亡,也易使产妇发生并发症。

2.3 产中不良心理状态,可造成产妇产后宫缩恢复不良,造成产后大出血,直接危及产妇生命。

3 产妇心理护理要点:

通过对入院产妇施以积极和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消除或减轻产妇不良心理,进而减少难产和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中要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产妇,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一般说来,具体的产妇心理护理措施如下:

3.1 向产妇讲解分娩过程的规律,阐明紧张恐惧心理可能给自身和胎儿造成的危害,指导产妇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消除恐惧与紧张心理,以实现顺利自然分娩。

3.2 产妇入院后,尤其是进入待产室和分娩室后,医护人员及助产士要热情接待,态度诚恳,语言和善,体贴与关心她们,用较多的时间陪在产妇身边,通过触摸腹部宫缩、喂水喂饭等动作显示对产妇的亲昵与关心,使产妇犹如在家中生产的感受,消除其孤独与陌生感。

3.3 对待急躁、忧虑情绪较重的产妇,要真诚指出其自身的优势:如胎儿不是太大,会阴条件较好,你能顺利自然分娩,列举以往成功产妇事例等,鼓舞产妇信心,从而促进她们自然顺利分娩。

在产科多年的护理工作实践中,使我深深感到,只有使产妇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消除或减少其不良心理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当是产妇心理护理环节中最积极和活跃的因素,只具有必要的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良好的自身修养。只有这样,才能针对不同产妇的不同心理状态,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手段,才能有效解决产妇的心理问题,促使她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顺利通过分娩这个非常时期,保证母婴安全。

心理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护理;心理素质;方法

随着医学模式及新的护理观的建立,临床护士再不能只看病,不看人,只护身,不护心。护理工作应充分重视心理护理的作用――三分护身,七分护心。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基础上,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通过言行举止影响和改变患者的认知、情绪与行为,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以促进患者康复的护理过程。

1心理护理范畴

一般认为,凡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以心理学理论作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通过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病人的认知、情绪,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解决病人的心理困扰,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调整病人的心理适应,使之配合医护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从而促进病人康复的方法,均属于心理护理的范畴。

2护士的心理素质

护士要给患者提供心理护理,那么首先的要求是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护士除了具备一定的医学及护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

护士工作者应努力做情绪的主人;养成良好的性格,有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和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不把消极情绪带入病房,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和影响病人,并由此得到心理上的愉悦;合理宣泄消极情绪,升华情感。当护士受到难以忍受的刺激,有苦闷、烦恼,心情不好时,可向亲友、同事或领导倾吐心声,合理宣泄消极情绪;要通过沉稳自然的仪表、端庄大方的举止、亲切感人的话语,给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护士要心胸宽广,随时调整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护理工作者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和谐的社会心理氛围中达到护士自我价值的实现。

3心理护理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最有价值的知识莫过于方法学知识。灵活多样的心理护理方法为我们有效开展心理护理工作提供了备选的护理手段。护士应掌握常用心理护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原则、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学会将心理疗法引用于护理工作。应针对病人的不同特点,采用适宜的护理方法,以提高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

3.1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心理护理是在护士与病人之间进行的,能否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在与病人的交往中,护士应说话和气、热情友好、诚恳礼貌。时时以乐观、开朗、自信的情绪去感染病人。

3.2争取家庭及社会的支持与配合。病人在住院期间,前来探望的家属、亲友及单位领导的言谈举止对病人的情绪会产生直接影响,其良好的语言行为能给病人以安慰和鼓励,而不良的语言行为对病人则是恶性刺激。

3.3创造舒适的治疗与休养环境。病人住院后的环境条件如何,直接影响病人的心境和治疗康复效果。护士应努力保持病室安静、整洁、舒适、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为病人创造良好的治疗与休养环境。

3.4正确使用心理学治疗方法。心理疗法在心理治疗中较为常用,同时也是心理护理的主要方法。它依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通过解释、安慰、疏导等方法,对病人进行适当的心理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心理护理应用

4.1如何面对病人的焦虑焦虑是个体或群体面对模糊的、不具体的威胁感到不安及自主神经受到刺激的状态。患者表现: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面色苍白、躯体疼痛、声音颤抖、全身发抖、坐立不安,心悸、眩晕或头昏、尿频、腹泻、厌食、易怒、缺乏自信心、心理紧张、心事重重等。

对策:护理工作应该使患者焦虑症状减轻或消失。找出引起焦虑的原因,鼓励患者去想,许多患者可找出原因,焦虑的症状会减轻;向患者解释检查、治疗的目的,必要时,简单讲解手术的过程,帮助患者产生信任感,减轻焦虑;

取得家属、单位的支持,与家人联系,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接触、交流,减轻患者的焦虑;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患者的陌生感,改善焦虑症状;采取放松疗法改变焦虑状态,提高舒适水平:①与患者交谈,找出焦虑的原因,取得患者的信任。②向患者介绍缓解焦虑的方法。③引导患者放松:护理人员说“请您回忆有生以来最平静、最高兴、最自在的时候。闭上眼睛,记住那一刻的感觉,我和您讲话时,保持住那一刻的记忆”。通常,此刻患者的肌肉开始放松,表情平静。

4.2心理护理应用典型案例患者:李某,男,47岁,汉族,机关干部,国家公务员,大学文化程度,已婚,妻室健在。因车祸住院,左小腿发生骨折,发现血压升高,测得血压为(170/95mmHg),心率为92次/分。其本人为肥胖体型,有烟洒嗜好。父亲有高血压病史,已死于脑出血。本人工作勤奋、言语谨慎、性格急躁。患者入院后,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烦躁不安。

热情接待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初入院患者主动介绍院规、院貌,介绍医院环境及主治医生、主管护土等,并运用言语、语态、行体等沟通技巧耐心询问患者。多与患者交谈,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行耐心细致的的健康教育,护士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

减轻焦虑的程序:亲情护理,以亲切的目光,和蔼可亲、热忱的态度对待患者;语言护理,使用温和、礼貌,带有科学性、疏导性、暗示性的语言和患者沟通;环境护理,创造一个整洁、明亮、安静、舒适、优美、安全的治疗环境。同时,也可用生物反馈疗法使患者通过全身肌肉放松减轻焦虑情绪,增加自我控制能力,改善心理状态,使大脑皮层紧张状态得到松弛,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心理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整体护理;产时;心理护理

1进行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是一个系统地连续地收集、组织、核实和记录护理对象有关健康资料的过程[2]。对产妇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时可通过与产妇交谈、观察等方法获取资料。在与产妇的交谈中要取得产妇的信任,准确地掌握产妇的心理反应。在交谈的同时要注意观察、了解产妇的身体状态,根据不同的护理对象有的放矢地进行护理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尽量满足产妇分娩前与分娩过程中的心理需求。

2确定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就是通过分析收集到的产妇心理状态的资料,确定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分娩过程中产妇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2.1恐惧

产妇的恐惧情绪主要源于分娩过程中持久而强烈的宫缩疼痛,离开了亲友的陪护,待产室、产房的陌生环境和孤独感等。有些产妇刚被接到产房就哭着要回病房,害怕难产,要求剖宫产。

2.2焦虑

焦虑是产妇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产妇对分娩没有充分的认识,担心产程的进展不利、胎儿的健康状况及对助产人员没有完全的信任感等。

2.3过分依赖

大多数产妇是独生女,她们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从怀孕开始就成了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随着孕期的增长,生活角色的改变,就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

3制定护理计划

护理计划要以心理护理诊断为依据,制定心理护理目标,根据目标作出解决产妇心理问题的计划,它是实施心理护理措施的依据。制定心理护理目标时,应针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

3.1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

多同产妇交流,针对产妇对分娩的恐惧、不安和依赖,应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主动讲解分娩知识及心理因素对分娩的“消极”及“积极”影响,使产妇有正确和积极的态度,懂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同产程的进展有密切的关系,强烈恐惧、焦虑和依赖等负面的心理反应易延缓产程进展,同时也易发生胎儿宫内窘迫。鼓励产妇调整好心态,树立信心,保证产程顺利进展。

3.2练就精湛的专业技能,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取得产妇信任

进入产程后,护理人员应帮助产妇擦汗,按摩腹部,征求她们的意见安排可口饮食等,尽量满足产妇生理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妇疼痛。

3.3理解体贴产妇

心理问题的产生涉及生理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医务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真正理解体贴产妇。分娩虽是生理过程,但对产妇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渐渐增强的宫缩阵痛可使产妇情绪不稳定。护理人员应设身处地为产妇着想,从各方面关心体贴产妇,并让有分娩经验的产科护理人员用切身体会讲解分娩经验,对产妇进行现身说法,让产妇从中得到鼓励与支持,正确认识分娩过程[3],帮助她们克服心理障碍。

4实施护理措施

实施是护理程序的第四个步骤,即将心理护理计划的具体措施付诸实际。在实际过程中要求护士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5评价护理效果

检验预期效果是否达到,评价的标准是预期目标。列出执行措施后出现的心理反应,再将心理反应与原来制定的护理目标进行比较,以观察是否达到要求,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心理反应重新估计。

通过运用护理程序对产妇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可缓解她们的心理障碍,产妇大多能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安全顺利的分娩。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

[2]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

心理护理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4月到2011年4月从入院的孕妇中选取110名孕妇,进行心理护理观察。选择产妇年龄24岁~40岁,其平均年龄为28.1岁,均为正常妊娠与分娩产妇,排除有妊娠合并症及其它重大疾病者。

1.2 治疗方法。我院对110名产妇进行产前检查,了解胎儿在宫内状况,了解孕妇病症,降低高危妊娠母婴围期发病率及病死率,采用这种技术的时间最好是在妊娠16~21周[2]。

1.3 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应该配合医生及时观察胎心变化、检测孕妇血压、脉搏以及血氧饱和度。护理人员应该根据孕妇术后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嘱咐按时用药,避免感染或抑制宫后收缩。护理人员定时观察其生命体征以及胎心、胎动及宫缩状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 讨论

2.1 产妇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下,产妇在待产的过程中,常会有焦虑或是过分不安的心理状态,常会担心自己能否顺利分娩或是在分娩过程中会不会有意外发生。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就可能影响产妇分娩状况的,甚至会给分娩带来一定安全隐患[3]。一般情况下,这种恐惧、害怕心理源于传统的观念的影响,特别是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如果是女婴,会不会使丈夫家人不高兴。即便一些产妇不担心男婴、女婴问题,也做了一些指标检查,但是仍然担心自己的新生儿是否是畸形的,是否健康的问题等。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孕妇会更加焦虑不安,同时也不利于其顺利分娩[4]。

2.2 产妇护理。对于待产的产妇心理反映来看,待产产妇害怕分娩,感觉那是痛苦的,再加上一些外在的因素,使产妇在分娩前更加紧张、恐惧、忧郁或是焦虑。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应该采用必要的心理护理技术,首先要为待产产妇创造一个可以和谐可以自然分娩的环境,必须保证其温馨、舒适并创造一个和谐氛围,医护人员必须有良好的态度,让待产产妇感觉到亲切自然,要多与产妇进行交流并适当的进行鼓励,以获取产妇的信任。同时应该加强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使产妇认识到产痛是必然的,要做到的是如何减轻产痛。

2.3 产前心理调整。由于产妇症状不同,其心理状态也不一样。护理人员应该结合自己的护理知识及产妇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并指导。产妇询问相应问题的时候,护理人员应该耐心的解答,告诉产妇临产前会有各种特征发生和发展,告诉产妇出现的相应问题都属于正常的生理过程,要使产妇感觉到这些指导对其是有好处的,以争取产妇的信任。对那些精神紧张或是有吵闹行为的产妇,护理人员要更细心的对其进行指导和安慰并告诉其分娩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指导其在分娩过程中要相应的呼吸。同时适当的帮助产妇进行腹部或是腰骶部按摩,尽量减轻产妇病症,为了避免产妇过度的体力消耗,让其在宫缩的时候,尽量休息并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或是适当的饮水,以保证其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进行分娩。在分娩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将产程进展状况告知产妇,并给产妇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不断的帮助其补充水分或是擦汗护理,给产妇一种安全感,使其更好的配合。要听产妇自述,如有头昏眼花现象,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护理,以保证产妇安全和胎儿顺利出生[5]。

参考文献

[1] 高扬.浅谈妇产科护理技术及心理护理的必要性[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2(3):35-36

[2] 孙桂君.关于妇产科护理技术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18(19):156-157

[3] 刘金环,陈殿红,赵文杰,等.骨盆倾斜度异常产妇分娩于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7,22(5):21-22

[4] 曹雅新,刘杰.妇产科门诊患者心理状态研究及护理特点[J].中国医学文摘(计划生育和妇产科学),2007,26(2):112

心理护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疼痛;心理护理

疼痛是指病变损伤刺激的反映,是一种主观的,十分不愉快的感觉,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常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疼痛常常是使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指征及评定疗效的一个标准。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也应十分重视对疼痛的观察及研究。下面仅就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谈点看法。

1 疼痛的心理因素

在临床上,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同样性质同样程度的创伤或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反映的强弱,表现轻重程度各不相同,也就是说,疼痛阀值因人而异,对疼痛刺激所得到的反映也因人而异,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会因时而异。这是因为,疼痛的冲动发生于大脑皮质,大脑皮质对疼痛的反映除了与疼痛的刺激的部位 强度 频率有密切关系外,患者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安静 舒适的环境,用心专注的活动,富于兴趣的交谈等,可以提高阀值,减轻疼痛。例如:在专心活动时发生的一般外伤,往往在活动结束后才被发现。此外,强烈的信念及信心,坚强的意志和耐力,也可以提高疼痛的阀值,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如有的同志带病坚持工作,轻伤不下火线。但疲倦、紧张、焦虑、恐惧、软弱均能减低对疼痛的耐受力,增加疾病引起疼痛的程度,如害怕打针的人可以在注射时发生疼痛性休克。性格外露者较内向者更易于表现对疼痛的反映。有思想情绪或神经衰弱的患者也用疼痛来表现他们的情绪。一般在夜里及清晨,人的发现状态处于低潮,注意力较集中,对疼痛的反映也较强。总之,各种心理因素都可以影响患者对疼痛的反映,使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当趋利避害,根据心理特点,认真做好观察、治疗、护理、以利患者康复。

2 疼痛的心理护理

疼痛的彻底解决虽然有赖于病因治疗,但是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能够减轻和避免患者的疼痛。

2.1 任何能使患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思想轻松的办法,都可以提高疼痛阀值,增强其耐受力、减轻痛苦。疼痛患者时常因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对治疗效果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抑郁,而加重疼痛。止痛计划由医生制定,护士根据医嘱执行,并根据自己对患者疼痛的估价及评定向医生提出建议,对治疗方案提出更改或调整意见。护士应当给与必要的解释和对疾病知识的宣教。对疼痛患者要亲切、和蔼 ,要尊重其人格,绝不可以对他们冷若冰霜,毫无同情心,或有问不答,致使患者动怒,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丧失治疗的信心而拒绝治疗。对待危重患者,应当平静自若,严谨持重,操作熟练敏捷,忙而不乱,绝不可以惊慌失措,使患者增加恐惧,失去安全感。对待疼痛患者,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特别是对于神经衰弱所致的功能性疼痛,医务人员应给与全面的体格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绝不能主观的认为患者是无病。即使患者有些敏感,也不能置之不理,因为这类患者更需要精神与心理方面的护理和指导。重视疼痛与心理的关系,帮助提高疼痛阀值,往往会使治疗护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 对疼痛患者一般应安置在比较安静的病房,对剧烈疼痛者可安排单人房间,保持环境安静、清洁、以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但特殊情况可根据患者病情安排。

2.3 减少疼痛的刺激 在检查、治疗、护理患者时,动作应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如进行清创换敷料、洗胃、灌肠、导尿、换床单、翻身等护理操作而必须移动时,应给与支托、协助、保持舒适,减少疼痛刺激。

心理护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心理需要;护理

国际护士会认为,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护士的工作责任和性质决定了其工作核心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促进患者尽可能的恢复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平衡能力,以达到全面身心护理的目的。要做好全面的身心护理,临床护理工作必须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心理状态及心理问题,以科学、系统的心理护理措施满足患者的需要,更好地做好患者的整体护理。

1适应期的心理需要与护理

适应期是指患者进入医院的最初阶段,此时患者突然离开家庭及工作环境,带着病痛来到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生活上处处不适应,因而产生孤独、寂寞、恐惧与不安的心理,此时患者的心理需要应有如下几点:

1.1认识和被尊重的需要

患者进入病房后,首先需要得到医务人员的认识和尊重,护士应该主动热情接待患者,迅速安排好床位。及时完成各种检查: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各种医疗文件的书写登记工作。进行这些工作时,护士要做到表情轻松自然,态度和蔼可亲,操作迅速准确,同时还要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或责任护士及主治医生,嘱咐患者有事或者有困难可随时提出,使其从心理上产生被尊重和接纳的感觉。

1.2熟悉环境的需要

环境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舒适、优美、洁净的环境会使人心情愉快。患病住院后患者要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工作及生活环境,进入医院后要面对陌生的环境,使患者心理上产生压力感。护士应及时了解患者此时的心理需要,主动向患者介绍本科室的环境与设施,如办公室、洗漱间、开水间、食堂、厕所等。同时还要详细介绍入院须知、探视制度、查房及治疗时间等,让患者从心理上尽快适应新的住院生活,而不至于产生重大的情绪波动。

1.3人际交往的需要

护患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护患关系遵循基本的人际关系规律。而人际关系本身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以情感体验的方式表达出来。患者住进医院,接触的都是陌生人,护士必须应用人际交往及沟通的知识和技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因为患者有在新环境中与周围人建立感情和友谊的需要,所以护士带患者进入病房后,应首先介绍同病室的患者,使他同病友相识,以便在今后的住院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减少对新环境中的孤独感和压力感。

1.4健康问题的需要

了解患者对健康问题的感受,包括是否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是否对住院、诊断及治疗护理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感受。患者是否接受了患者角色,是否有角色适应方面的问题。护士可利用了解患者对疾病感受的6个引导性问题来系统了解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的感受。这6个引导性的问题是:①你住院的主要问题是什么?②你什么时候注意到自己病了?③你认为患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④你认为应该对你采取何种治疗及护理措施?⑤疾病给你带来了哪些主要问题?⑥你期望治疗及护理能够取得什么样的结果?

2治疗期的心理需要与护理

治疗期是指患者治疗、诊断基本明确,开始进行决策性治疗及护理措施的阶段,此期间由于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太了解,担心治疗效果是否有效,而容易产生忧虑、紧张、悲观甚至绝望的心理。此期间患者的主要心理需要有如下几点:

2.1了解自己病情的需要

患者住院后,经过系统的检查及观察,诊断明确,并实施了治疗,此时患者迫切地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是否严重,能否彻底根治以及对今后的影响。护士应在医生的允许下,恰如其分地解释一些问题。对患者所关心的问题要认真地给予解答,如患者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过程,介绍同病种治愈的患者与患者相识,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但涉及医方保密的问题,切不可随意泄漏,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2.2安全的需要

患者来到医院希望尽快康复,他们需要安全、整洁、舒适的休养环境,同时更需要技术过硬、尽职尽责的医护人员,以使自己的治疗及护理工作准确,安全无差错。此时我们不仅要为患者提供有利于治疗休养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精湛的操作技术,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在进行各种操作前,要向患者详细解释目的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心中有数,能积极配合,护士应对患者的一切治疗及护理采取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2.3关心支持的需要

当一个健康人突然患病,心理上失去平衡,生活上失去自我照顾的能力。此时患者最需要周围人的关心和支持,护理人员应该体贴爱护患者,在心理上给予安慰劝导,生活上给予帮助支持,

尽量满足患者心理、生理上的各种需要,使患者始终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

3恢复期的需要与护理

恢复期患者病情趋于好转,身体逐渐康复,此时患者最大的心理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应加强患者的意志训练,患病后人的意志力会减退,患者表现得依赖、软弱,特别是意志力薄弱的患者,更会出现忧虑、悲观、痛苦、恐惧等消极心理,以消极的方式应对疾病。而一般意志坚强的人会努力克服疾病所造成的问题或困难,对恢复健康或自我功能充满信心。因此,需要护士在工作中向患者提供有关康复患者的实例,或向患者讲述身残志坚的故事,提高患者的意志力。这对一个大病初愈的人而言会使他们更加感到生命的可贵,特别是对一些热爱生活、事业心较强的患者,将会激发其更大的生活热情和事业奋力拼搏的精神,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此时护士的护理重点是以宣传科普知识、健康宣教及出院康复指导为主,使患者掌握一些有利于健康的常识及自己所患疾病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

[参考文献]

李小妹.心理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74-76.

心理护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心理护理;分娩;产程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181-02

分娩虽然是自然生理过程,然而对产妇来说,属重大应激事件,尤其是初产妇,很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会对分娩结局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我院对2007年4~10月的106例产妇进行心理问卷调查,针对产妇的心理问题,在分娩过程中配合个案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4~10月,在我院自然待产的初产妇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4例,对照组52例,两组均无绝对剖宫产指征。对产妇年龄、身高、体重、文化程度、孕周及胎儿体重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产妇心理因素问卷调查显示,焦虑、抑郁、紧张恐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实验组产妇自主挑选助产士陪产,助产士对产妇实行一对一全程陪伴,负责孕妇监护、产科检查、生活和心理护理。实验组对产妇进行个案心理护理,内容包括:①陪产者与产妇进行沟通,取得其信任。②向产妇讲解分娩过程及临产时的感受,为产妇树立信心。③进入第一产程,鼓励产妇倾诉自己的感受,针对性地给予解释、安慰,密切护患关系。产程初期,产妇一般都能忍受,陪产人员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当产妇难以忍受时,陪产人员一边帮助产妇按摩腰部一边用缓和轻柔的语言给予心理安慰,宫缩间歇喂水时,告诉产妇,分娩是每个女人一生中最崇高并渴望完成的一件事,并且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的事情,心情平静,全身放松,宫口开得快,产程就会缩短,而且你还会感到疼痛的减轻。改变产妇对待疼痛的态度,积极与陪产人员配合。④在第二产程时,多数产妇已经疲惫,陪产人员要时刻陪伴在产妇身边,尽量满足产妇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并用鼓励的口气教产妇运用腹压。新生儿出生后,以喜悦的语气恭贺产妇,使产妇有良好的情绪,减少第三产程出血量。

对照组采用家属陪伴,各班助产士按常规对产妇进行连续观察和护理。

产痛分级:Ⅰ级,孕妇无痛苦表情;Ⅱ级,孕妇感觉疼痛,但能耐受;Ⅲ级,孕妇感觉严重疼痛,伴有发汗、、躁动、面色苍白;Ⅳ级,孕妇感觉剧烈疼痛,不能忍受或要求麻醉、剖宫产[1]。

1.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孕妇产痛情况比较

两组产痛情况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痛情况比较(例)

2.2两组分娩方式比较

实验组:自然分娩48例;产钳助产分娩1例(持续性枕后位);剖宫产5例(2例脐绕颈,胎心异常;1例胎儿心电监测频发晚期减速;2例持续性枕后位)。对照组:自然分娩39例;产钳助产2例(持续性枕后位1例,第二产程胎儿过缓1例);剖宫产11例(6例因产痛要求剖宫产;3例持续性枕后位;2例胎儿宫内窘迫)。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2.3产程时间和产后出血量比较

产程时间和产后出血量比较,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此项未统计剖宫产分娩者)。见表2。

3讨论

产妇的分娩过程顺利与否,除与产力、产道、胎儿因素有关外,还与产时的心理状态有关。许多研究证明,精神心理因素对分娩起着重要的作用,紧张恐惧、焦虑抑郁和产痛引起的心理应激对产妇和胎儿均不利。紧张恐惧还可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内啡肽等增高[2],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发生滞产,使助产率和产后出血量增加。紧张和焦虑还能减少胎盘血流量及改变胎心率,导致胎儿宫内窘迫[3]。

多数初产妇由于没有分娩经验,对分娩过程了解的较少,从多种信息途径了解的信息均是分娩的痛苦与危险,对分娩感到紧张恐惧也是必然的。出于对陪产人员的信任,产妇容易接受陪产人员的心理护理和心理疏导。陪产人员进行心理护理时,应用语言沟通技巧表现出对产妇的真诚关爱,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取得产妇的信任,并将心理护理恰当地运用于整个分娩过程,消除产妇的紧张恐惧心理。正确运用心理护理,还可以激发产妇的应激潜能,增强分娩信心,使其积极主动配合陪产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的产妇对产痛的感觉减轻,产程缩短,剖宫产率降低,产后出血量减少。总之,良好的心理护理,能改善分娩时产妇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状态改变生理状态,进而使她们的分娩结局向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振玲,舒心静,安健雄.病人自控镇痛分娩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8,25(4):105-106.

[2]范玲,吴连方.产妇分娩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5):277.

[3]袁筑华,梁峰冰,胡岩英,等.163例Doula分娩的临床意义[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18(1):235.

(收稿日期:2008-01-08)

心理护理范文第9篇

1 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基本要求

1.1 表情亲切 温柔自然的表情能起到使患者无戒备心理容易接近的安全感。

1.2 眼神安详 眼睛可传神护理人员镇定自若或忧郁惊恐都是以眼神为导体给予患者不同刺激,眼神惊恐会使患者慌乱,眼神凝注会使患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怀,眼神镇定会使患者放松对死亡的关注,增加面对死亡的勇气

1.3 语言恳切 语言是一门艺术,在临终患者的护理中对语言有更高的要求,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年龄、职业等层次的患者要使用不同语言,语言恳切真挚,语速稳健和缓并配合非语言交流的方式如抚摸等,使患者在生命最后一刻处于被关怀体贴慰藉之中,濒死者进入死亡阶段后视力模糊、语言困难但听觉保留时间长,护理人员在床边既不能窃窃私语以免增加患者猜疑焦虑也不能毫无顾忌,讨论病情防止患者受到意外刺激。

1.4 动作轻柔 对临终患者实施护理措施时动作要也别轻巧敏捷、稳当、柔和、有序操作准确尽量降低人工呼吸机等各种抢救设备噪声,增加舒适度。

2 临终患者不同心理阶段的护理

2.1 否认期的护理 否认是抵御严重精神创伤的一种自我保护,其中护士应与患者坦诚沟通既不要揭穿患者的防卫也不要对患者撒谎,要了解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程度理解患者心情,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维持他们的适度希望,缓解其心灵创痛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逐步面对现实。

2.2 愤怒期的护理 护士应把愤怒看作是一个健康的适应性反应,对患者是有益的,而千万不能把患者的攻击看作是针对某个人的并予以还击,对患者不礼貌的行为应忍让克制同时也应做好患者家属工作,共同给予患者关爱、宽容和理解使他们能发泄自己的愤怒宣泄他们的感情,并在必要时辅以药物稳定他们的情绪,尤其被事业家庭、子女等困扰的中年患者,发怒时要充分理解尊重他们的人格,护理上尽量做到仔细、动作轻柔,态度和蔼可亲得到患者的谅解。

2.3 协议期的护理 此期患者尽量用合作和友好的态度来试图推迟和扭转死亡的命运,因此护士应理解这个时期的心理反应,对患者是有益的,应抓住时机主动关心患者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动和希望,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并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减轻痛苦控制症状。

2.4 忧郁期的护理 忧郁和悲伤对临终患者而言是正常的,护士应允许临终患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悲哀,尽量安抚和帮助他们允许家属陪伴,让患者有更多时间和亲人在一起,并尽量帮助患者完成他们未竞的事宜,此期患者有强烈的因孤独产生的关怀需要,虽然患者有时会有独自静一静的想法但不可误解患者喜欢孤独,事实上是患者担心自己害怕孤独造成家人情感上的负担与不舍。这种心理反应是家属和护士在提供爱心的支持与关怀时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心理护理范文第10篇

心理护理是一种精细的艺术、特殊的技能。它要求护理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修养。血液透析病人一般具有治疗时间长、经济花费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特别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有急性透析指征以及外源性毒物急性中毒患者,如果抢救治疗不及时,死亡危险性更大。所以血液透析患者很容易出现狂躁、焦虑、恐惧的心理,加重死亡威胁。相反,透析患者情绪稳定,心态良好,能有力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有利于康复,延长生命。

1心理改变

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心理改变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显著不同。虽然两者都依赖透析机生存,但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肾功能有恢复的希望,因此病人的注意力集中于因建立血管通路及透析治疗时的不适感。当不适感消失后,病人及其家属转而担忧肾功能衰竭会持续多少时间以及透析治疗需要持续多少时间。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他们将终生依赖肾脏替代治疗。一开始,有些病人会拒绝承认肾功能衰竭的事实,并拒绝接受治疗。另一些病人在度过了一段“悲伤期”后,转而慢慢接受这个现实,开始漫长的治疗过程。对病人进行必要的宣教,使他们了解所患的疾病以及相应的治疗计划,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护患关系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除非换肾,否则需维持血液透析至终身。治疗费用很大,有严重并发症,费用更高。病人一进血透室,在心里变化很大,一方面但心医疗费用,另一方面但心风险问题,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为了及时有效地调整控制患者情绪,我们大都在环境、态度、生活习惯等方面作努力。我认为医护人员亲和力的强弱对患者情绪影响非同小可。提高个人修养、学识、为人处事和沟通交流本领,加强工作态度、责任心,注重工作和生活的细节,有耐心、细心和爱心,真正把病人当亲人。提高医护人员的亲和力,优化血液透析护理工作人才结构,重视选拔有亲和力的人到血透室从事护理工作。开展必要的职业道德培训,建立规范的考核考评制度并严格执行。作为一名血透室工作者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一定要树立病人似亲人的品德,不要只想到经济利益,只想到自己的任务完成,更不能对患者的狂躁行为采取以非对非的作法。护理工作者要全面熟悉每一个透析患者的病情、个性、年龄、经济条件、家庭及社会关系,敏锐观察患者每一次异常的反映、举动,充分利用环境条件、病人的渴望有针对性做好沟通、化解工作,营造健康快乐,对生命充满信心的治疗氛围。

3提高护理的水平

技术护理的水平直接作用于透析患者的心理,全面熟悉本院正在使用的各种血透设备的性能特点,熟悉掌握血液透析的基本操作规程。血液透析是通过体外循环迅速地清除体内过多的代谢废物或毒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达到维持内环境稳定和纠正细胞生理功能的目的,很容易出现凝血,漏血,低血压等意外情况,如果处理不及时,将危及病人生命,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掌握不同型号的机器设备,一旦遇到意外,要当机立断及时处置。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配合医生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比如:凝血处置,漏血处置,机器各种报警处置,各种并发症处置等等。要通过对机器设备及患者病情的全面熟悉及动态掌握,对可能发生的问题作出预测,制定预案,随时作好必要的抢救准备工作,对情绪狂躁者实施穿刺手术要准备约束肢体绷带或镇静药品等。做到有备无患,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启动应急预案。练好血管通路穿刺基本功。建立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内瘘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穿刺容易,一般不应存在多大问题,颈内静脉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使用安全,效果好。

4加强心理护理

血透患者的精神压力以及对机器的依附程度多超过了其他疾病,出现不合作行为等。多数患者开始时对血液透析较紧张,有恐惧心理,要充分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介绍有关知识,提高患者对血液透析的认识,消除恐惧心理,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保证透析的充分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了解患者的心、肺、肝功能及出凝血情况等。在透析过程中要多与病人交谈,探知病人的心理活动,正确引导,必要时给予多虑平等药物。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做到热情,富有同情心,要经常和患者交谈,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护理。让患者了解疾病,正确对待疾病,指导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精神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配合各种治疗和护理,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延缓疾病的发展。还要做好家属的配合工作,不要将悲观情绪感染患者,要给予患者情绪上的支持。

总之,心理因素对血液透析患者治疗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是否具有亲和力,是否具有较高的技术操作水平是重中之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新晨:

参考文献

[1]何长民,张训.肾脏替代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8.

[2]王质刚.血液净化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80-381.

[3]徐俊冕,吴文源,赵介城,等.医学心理学[M].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86-99.

[4]刘晓虹.护理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277.

上一篇:护士培训范文 下一篇:幼儿心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