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管理制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0 19:21:38

财政管理制度论文

财政管理制度论文篇1

关键词:财政管理;内部控制;述评;建议

一、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研究述评

众所周知,因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发展的比较缓慢,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少,笔者经过整理与归纳,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中得知,自1999年---2015年有关财政内部控制的研究低于100篇,且核心期刊文章更是少之又少。其一在研究内容上,大多数研究主要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政府内部控制、财政内部控制的内涵、基本要素等,其中研究最多的便是财政业务领域,如国库集中支付动态、会计控制、政府采购控制等。换而言之,从上个世纪末端,有诸多学者便对其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从政府控制内部框架、政府内部控制与审计等角度展开论述,提出有效路径。其二是从研究时间上分析。在2010年之前,有关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文献非常少,在2010年之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一发展变化与国内业界对内部控制研究与方向是一致的。从现阶段大多数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并没有制定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学术专著,仅仅有部分内容涉及到政府内部控制著作。在国外学者研究财政管理内部控制时主要建立在可研究范围之内,并且国外政府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深度。以美国为例,其政府内部控制与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比较先进,甚至还积极借鉴其它国家的理论成果,世界各国最高国家审计机关共同组成的国家最高审计组织同样推动了政府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其中在1992年所提出的公共部门内部控制准则指引,在两次改版之后,融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本概念,并且还根据各个国家的实际经验,归纳与总结了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的主要内容。

二、结论与建议

诚如上文所言,在近几年有关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创新发展,且为日后财政管理奠定了基础。然而从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分析,还需要不断提高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研究水平,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一,在前几年有众多学者对财政管理的内部控制含义进行了分析,且提出了比较新颖的财政控制理念,然而从现实角度分析,有诸多内容在进行论述的时候与我国财政管理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其中有非常多的内容是对国外内容的照搬,没有从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分析,如此则导致诸多论述与国内财政内部控制的衔接不够,甚至会缺乏应用性。其二,根据对众多学术论著的解读得知,大多数内容涉及了财政预算资金控制,然而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预算单位财政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方法,简而言之便是预算单位因受到外界环境与内在因素的影响,导致财政资金不规范。鉴于这种发展局面,则需要积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在构建财政管理内部控制框架的同时吸收相应的思想。其三,从2010年之后,大多数学者对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控制两者之间的关系加以概述,其内容具有创新性,然而其研究成果并不成熟,仍旧存在传统的思想与缺陷。还有一点是因为缺乏对我国财政的分析,在借鉴国外内部控制理念的时候有所不足,导致监督理念与形式呈现出落后性,长此久往会导致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控制在原先的制度框架中不断打转。笔者认为,在财政管理内部框架之中财政内部监督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需要将财政监督作为内部审计机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控制的相互融合,也能够实现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创新发展。且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与我国财政领域所提出的“大监督”一致,同样也会成为我国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创新举措。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分税改革实施以后,我国各级财政部门推出了各类财政改革,提高了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公共财政体系,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有关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研究评述众多,但是其研究内容上存在缺陷,文中针对其研究评述提出了几点建议与对策,旨在实现我国财政管理的有效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计金标,方玉红,杨豪.中国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研究述评与建议[J].北京社会科学,2013,06:89-94

[2]管永昊,周文玲.财政内部控制的框架构建及路径选择[N].兰州商学院学报,2013,06:106-112.

财政管理制度论文篇2

关键词:行政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现状 对策

随着社会的日趋发展和进步,我国行政单位体制改革也随之得到了深化,以政府采购、部门预算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等当做前提的财政管理机制,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1、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定义

我国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主要指事业单位根据国家的财务制度、政策、方针以及法规等,有计划的对资金进行运用、筹集以及分配,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并对财务进行监督和控制,从而确保事业任务和计划能够顺利的完成。

2、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2.1、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单位财务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甚至是形同虚设,人力资源配置以及会计制度也不健全,并缺失相关的监督制约制度,普遍存在随意调用资金的现象。

2.2、缺失有效的预算执行能力。财务管理过程中的资金预算主要是为了科学规范的对事业单位财务支出和财务收入进行统筹管理。这就致使财务预算制度一定具有约束性以及强制性,但就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形式而言,预算管理制度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度,其普遍存在着预算超支以及支出混乱等现象,以此使行政事业单位具有的社会公信力被大大的降低。

2.3、没有健全的资产管理体制。第一,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规范的管理资产资源配置,还缺失合理的资产管理监督制度;第二,没有合理的资产预算管理配置,投入资金利用效率低,致使资金投入严重的超出预算;第三,资产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第四,没有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手段,还具有着严重的资产流失以及资产虚增等现象。

3、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3.1、提高财务管理意识。如果想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则需要使人力资源具备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事业单位可以从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意识着手,这就需要事业单位不断的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导工作以及在岗培训工作,以此使其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事业单位可以选取完善奖励机制以及培训机制等方面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创设良好管理氛围,吸引更多优秀的管理人员加入其中,以此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汲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行政单位还需要从完善软件资源以及硬件建设等方面着手,为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职能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在工作中还需要足够的尊重员工,并积极的鼓励员工不断的对工作进行创新,积极的奖励具有贡献的员工,以此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可以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并潜移默化的推进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更加的完善、科学和先进。

3.2、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行政事业单位如果想要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可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来对相关工作进行指导,但是在实际部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来对管理细则以及管理资源配置进行制定,主要囊括了执行方案、资金管理系统、设计方案以及经费支出监督等财务控制制度。实行以上制度需要涵盖行政单位的所有部分和所有工作环节,并制定相关的操作细则。制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时,需要严格的对国家法律规定进行遵循,并把此当做标准来对工作规章制度进行细化,以此使相关的资金定额以及项目工资被控制在标准之内。第二,还需要不断的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使财务风险可以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中,而财务监督机制需要把量化形式当做标准,杜绝出现形式化,从而让财务监督体制存在着更高的操作性。

3.3、加强资产管理。加强资产管理需要在对国家制定的资产管理法规以及法律进行遵循的基础上,对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对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流程进行制定,并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环节以及具体内容进行确定,从而为资产管理配置提高合理的资源支持。提高固定资产的盘查规划,并制定年度、周以及季度的审查细则以及资产管理预算。不断的对固定资产制度进行强化,在责任落实到人以及分级负责的基础上,对所有部门具有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进行明确。

3.4、构建合理有效的监察机制。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需要把国有资产的利用和分配当做重点,构建相关的国有资产监控制度,实现财、实一致。还需要构建健全的国有资产审批制度,设置专门的小组对重大资金进行监督管理,在资产得到批准的前提下,保证国有资产具有的完整性得以落实。强调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机构统一,则可以使专项设备具有的使用效率得到提升,从而使国有资产的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

4、结语

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具有着独特的历史因素,如果想要对其进行改善,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以此使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使财务管理具有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罗晓文,李彦敏.财务制度与财务治理结构、财务管理体系及会计制度的关系――基于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编写财务制度的实践[J].财会通讯,2006(08).

[2]郭祥林,陈双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

[3]吴岚.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湖南省卫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暨第二十二次学术年会专辑[C].2008.

[4]文京艳.浅析财务管理的几个问题[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二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第三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论文集(2002)[C].2002.

财政管理制度论文篇3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加今天的演讲,非常荣幸、非常激动,局党组倡导开展的读书演讲活动,目的在于建设学习型机关,提高干部职工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使干部职工不仅在业务上合格,而且在政

治理论方面也要有较高的水平,从而为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奠定基础。对此,我完全赞成,坚决拥护,借此机会我就学习《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一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体会,不妥之处,请领导和同事批评指正。金部长的《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一书,闪耀着理论创新的光芒。全书在总结中国财政政策运用的丰富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较多的财政政策理论新观点,无论是从实践检验或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都具有科学性。同时,该书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财政政策调控的四条基本经验,即:财政调控必须依据经济形势变化相机抉择,这是财政政策作用的灵魂和关键;财政调控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注重推动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财政政策必须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取得两大政策工具的组合效应;财政调控始终要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一科学论断是全书的精华和灵魂,也是财政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理论指南。正是在对财政政策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所形成的理论指导下,该书做出了带有前瞻性的判断:财政必须在不断壮大实力的基础上,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推动税制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通过重点支持完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卫生四个方面的制度;通过税收、补贴和财政投入等政策手段,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总之,《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一书将科学发展观融入中国财政政策转向调整过程,并以此为指导,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丰富财政政策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及创新的重要著作。

《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一书,给了我许多感悟和启迪,作为一名财政工作者,应该研究周口财政努力的方向、研究周口财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周口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口大市,矿产资源匮乏,经济结构单一,表现在财政上:收入总量小,支出缺口大,收支矛盾异常突出;来自于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小,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低;县乡债务包袱沉重;财供人员过多。周口财政是名副其实的“吃饭财政”、“要饭财政”。面对我市的财政困难局面,我们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认真落实稳健财政政策,用发展的理念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思路,改革财政管理办法,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尽快实现我市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把周口的事情做好。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农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财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首先,要理清思路,增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增加投入、引导放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为原则,着力支持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落后面貌,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作为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大幅度增加支农投入,正确处理财政与市场和农民的关系,合理划分财政与市场和农民的投入责任,大力支持农村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增加“三农”投入的积极性。特别在财政支农资金安排和使用上,既全面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坚持从实际出发,选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从农民最关心、最期盼、最受益的事做起,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在短期内就能得到实惠。

其次,要抓住关键,逐步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不断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逐步形成新农村建 设稳定的资金来源。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通过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管理和调控农业经济活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助、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奖

补结合等激励手段,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入“三农”,逐步建立起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第三,要围绕中心,着力支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支持新农村建设,要优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做大农村经济财政“蛋糕”。积极支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紧紧围绕“农业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后劲增强”这个目标,把做强特色产业,做大块状经济、做优品牌产品作为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举措;把乡镇企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和扩大农民就业的重要形式,积极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转变机制和增长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第四,要把握重点,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财政要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着力提高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及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要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突破口,支持村庄建设和村容整治,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逐步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第五,提供保障,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义务教育

财政支出需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目前,我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体系缺漏,保障不足,面向农村的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等各项福利事业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形势决定了我们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短期内可以是一个低水平的,但必须是一个没有漏洞的体系,要使城乡居民在遭遇生活困境时都应当免于陷入绝望的境地,真正地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助”。

第六,强化管理,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各项制度

在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把严格管理、提高效益与增加投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推行村财乡理、政府采购、县级报账等管理措施。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和奖优罚劣制度。健全农业财政资金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安全与完整,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更多地、更直接地送给农民。

财政管理制度论文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脚步逐渐加快,高等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建设发展阶段。在这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里,高校不再是远离尘世喧嚣的“象牙塔”,而是变成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相接轨的“实验园”,各种校企合作的定向专业,各类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高校的管理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人员管理”或者“教学管理”的问题,而是变成了不仅要“做好人”、“教好学”,还要“管好账”、“赚好钱”的复合型管理问题。高校经营管理者们面临的工作压力正在不断增加,而高校财务廉政问题也随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压力的不断提升而逐渐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严加防范的严重问题。

一、加强高校财务廉政问题防范工作力度的重要性

从高校管理工作的全局出发,加强对高校财务廉政问题的防范力度,不仅是高校反腐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进一步净化高校管理工作环境的重要手段。着眼当前,加强高校财务廉政问题防范工作力度是强化高校管理工作力度的大势所趋;放眼未来,加强高校财务廉政问题防范工作力度是推动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推动高校反腐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高校反腐工作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作为广大青年人结束学业踏入社会的最后一道关卡,高校承担的“教书育人”的工作职责显然比小学和中学更重。相比之下,管理制度严格且由专业人员主管运行的财务管理工作,反而成了高校反腐工作中比较容易忽视的环节。加强高校财务廉政问题防范工作的力度,将会在根本上肃清“贪污腐败”思想对高校建设者和管理者的腐蚀,将原本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的高校反腐工作进一步推向高潮,为高校反腐工作取得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指导财务反腐工作的深化方向

财务反腐工作是全社会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内容。财务反腐,因为对反腐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极高,必须要由高水平的专业反腐工作者才能胜任。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具体办理财务业务的工作人员,还是负责财务监督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不具备开展专业财务反腐工作的能力,这也就使得高校财务反腐工作的开展常常会遇到千头万绪无从下手的尴尬。加强高校财务廉政问题防范工作力度,不仅为高校财务反腐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高校财务反腐工作的深化指明了具体方向。可以说,加强高校财务廉政问题防范工作力度的努力,不仅仅是在强化高校财务反腐工作的工作力度,更是在强化和巩固良好、健康、文明的高校财务管理文化的根基,对于高校反腐工作以及高校财务反腐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提升中国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从中国高校教育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的高校大学生在入学之时已经初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教育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进一步指导大学生完善和修正自己的“三观”,建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为进入社会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做最后的准备。从这个角度出发,高校大学生对于学校教师和管理工作者的信任度是极高的。加强高校财务廉政问题防范工作力度,将会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于学校管理制度以及管理者的信心,有助于提升学校在大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进而对大学生以及大学生周边的社会人群产生积极的影响,进一步提升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从现代管理理论视角对高校财务廉政问题的解读

随着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出了非常多的理论学派。这些理论学派在极力推崇自身的管理理论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基于各自的管理理论观点解读各种管理现象的通论。

(一)基于社会系统理论的“各取所需”

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组织中管理人员的职责在于,运用自己的力量平衡组织中各种冲突的力量,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不同需要和目的,从而使得整个组织得以维持一种恰当的平衡。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收支,还是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学校发展。换句话说,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不是为了满足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和教师的利益,甚至满足社会的利益。因此,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不存在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或者某些管理人员的私人需要,私调乱调高校的财务账目以帮助某些高校管理者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来维持学校整体管理组织的“稳定”的必要。高校财务廉政问题的发生,恰好解释出了高校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利用维持组织成员的各自利益的高校公共资源“各取所需”的财务贪腐行为的丑恶心理,而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恰恰说明了这些高校管理者对于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存在误解和歪曲,揭示了导致高校财务廉政问题发生的错误心理。

(二)基于系统管理理论的“无私心理”

系统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任何的一个组织都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关系要素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也会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程度。从理论上讲,高校财务廉政问题的发生与当事人在实施财务贪腐行为时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有些高校的管理人员错误地将自己肩负的学校管理责任理解为支配学校资源的权力,主观地产生了顺从自己的意愿去支配和使用学校的公共资源甚至财务账款才是行使学校管理权力的错误认识,认为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只要自己支配学校资源的行为中没有中饱私囊就不是财务贪腐行为,自己就不用受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条例制约和管理条例的制约,甚至认为自己对于财务资源的支配只要是从学校组织的“全局”出发,即便违反了相关制度,自己的行为也不是财务贪腐行为,自己的行为也不会受到相应处罚的“无私心理”。其实,这样的心理状态充分反映出高校管理者对于财务独立性认识的片面和肤浅,充分暴露出高校管理人员对于财务制度的认知和理解还存在很大问题。从系统管理理论的视角来看,学校的管理者对外是一个学校的代表,但学校才是社会系统的组成元素,学校的管理人员只是学校自身系统内部的一个组成元素,而不能代表整个学校。高校财务廉政问题的发生,体现出高校管理者对于系统的认识十分片面和主观。

(三)基于决策管理理论的“主观故意”

决策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而决策的过程可以被细分为“收集情报”、“制订计划”、“确定计划”、“评价计划”等四个阶段,而在决策的每一个阶段,是相关信息的不断丰富推动着决策的深入。从这一点出发,高校财务廉政问题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高校管理人员思想的一步步恶化而逐渐加剧并最终形成的。也就是说,高校的财务腐败问题,是高校管理人员贪污腐败的“主观故意”程度不断加深的最终结果。而从“主观故意”萌芽的产生一直到最终贪污腐败问题的出现,其实也可以分为“萌芽”、“发展”、“实施”、“累犯”四个阶段。其中,“萌芽”就如同“收集情报”的阶段,是相关思想产生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具体的贪腐行为还不会产生,但是相关人员已经有了实施财务贪腐行为的想法,而且相关人员会为了达到实施财务贪腐行为的目的而广泛收集各类信息。“发展”就如同“制订计划”阶段。在这个阶段,相关人员仍然没有贪腐的具体行为,但是实施财务贪腐行为的整体方案已经基本考虑成熟。“实施”就如同“确定计划”阶段。在这个阶段,相关人员会具体落实自己的贪腐行为,并通过实际行为来确定自己构想的财务贪腐行为方案是否恰当。“累犯”就如同“评价计划”阶段,是相关人员在对自己第一次的财务贪腐行为进行风险评估之后,再一次具体实施贪腐的行为阶段。这四个阶段中,相关人员财务贪腐的“主观故意”程度逐渐深入,符合决策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而决策管理理论也恰好揭示了高校财务贪腐行为当事人的整个心理过程。

三、防范高校财务廉政问题的对策建议

通过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对于高校财务廉政问题的深入解读不难发现,防范高校财务廉政问题的发生,应当针对相关贪腐行为人的主观心理展开大胆尝试,通过相关高校管理者的各种错误心理进行适当的制度干预和客观影响,强化高校防范财务廉政问题的工作效果。

(一)建立高校财务廉政责任制

针对高校的经营管理者因为“各取所需”的错误心理导致高校财务廉政问题不断发生的现实情况,高校应当采取建立高校财务廉政责任制的方式,将每一名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加以明确、将每一名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权限加以限定的方式,让每一名高校管理人员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将所有的工作目标都变成“促进学校发展”这个目标系统下的“次级目标”。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高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产生的“工作需要”都将围绕着“促进学校发展”这一个目标产生。这样一来,如果高校管理人员出现滥用职权,使得高校的公共资源被消耗在与促进学校发展的总目标无关的其他方向上,相关责任人就可以被追究滥用职权以及财务贪腐的相关责任。此举就能有效强化高校对于财务廉政工作的管理力度,以一查到底,责任到人的原则和方法,强化高校财务廉政管理工作的效果。

(二)完善高校财务廉政监督监管制度

针对因为自认为没有将高校的财务资源中饱私囊就没有进行财务贪腐行为的错误心理,高校可以采取进一步完善高校财务廉政监督监管制度的方式,要求高校财务资源的所有流向都必须明确公示,要求所有使用高校提供的科研经费的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必须定期将所有的经费使用去向对全校进行公示,并接受广大师生的合理质询。此举能够直接将那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暴露在公共监督的阳光之下,让公众的监督成为戳穿所有伪善面具的长矛。

(三)建立高校财务“第三方”审查制度

针对决策管理理论对高校财务贪腐行为当事人贪腐行为过程的深入解读,高校应当建立一个“第三方”审查制度,定期邀请具有国家认可资质的注册会计师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总体状况进行严格审查和定期公示。这样的做法,能够将第三方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监管力量转化为高校财务廉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所必须的“保护力量”,或者说,给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盾牌,让那些对高校财务资源有着不良企图的人没有办法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进行干预,让他们在财务贪腐问题发生的萌芽阶段就彻底斩断自己的想法,从根本上杜绝财务贪腐行为的发生。

四、总结

财政管理制度论文篇5

关键词:行政管理支出;规模;OLS估计

中图分类号:F810.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143-04

引言

行政管理支出是政府为了行使其行政管理职能而安排的财政支出,以行政管理支出为题在当下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从实践的角度看,本文构思于第二轮 “大部制改革”之时,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探索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支出费用之际。1978―2006年,中国行政管理支出从49亿元增长到5 639亿元,在不足30年间增长了115倍;人均负担的年行政管理费用由不足5元增长到429元,增长了近80多倍,行政管理支出已经成为居民的沉重负担。而同期,中国的财政支出增长36倍,GDP增长59倍,②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膨胀显然已经超过这两者。1978年,中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37%,2006年则上升到14.0%,增长了3倍之多,可见行政管理支出对经济总量的影响也在逐步加大。

学术界对中国行政管理支出的研究仍存在争议,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行政管理支出规模过大、增速过快。比如,赵敏(2007)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费呈现过快增长的态势,已成为导致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编写的《中国公共财政》(2006)也指出,行政管理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过大是我国公共支出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增长属于正常现象,可以接受。例如,刘昊(2004)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机构膨胀、行政管理支出范围不明确是导致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的原因;郭庆旺(2006)进一步指出,中国行政管理支出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员经费的增长,但行政人员的增加对中国社会的就业水平和其他经济变量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本文将在比较分析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基础上,对中国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状况做出客观评价,并通过OLS估计寻找到中国行政管理支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控制建议。

一、绝对和相对支出规模

行政管理支出,按照支出对象划分,主要分为立法机构支出、行政支出、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五部分,其中行政支出包括国防、公安、外交、财政、海关、工商、监察、社会保障、交通通讯、经济、贸易、科、教、文、卫、体及环保等行政机构的支出。此外,从预算收支科目上看,行政管理支出还包括人大、政协、共产党机关、派和社会团体的经费。本文将分别从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角度来分别探讨中国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是否过大。

(一)绝对规模增长率

1978年开始,中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支出以年均18.83%③的速度大幅增长,截至2011年,中国的行政管理支出达到10 988亿元,④ 从绝对规模而言,的确发展到了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然而,其名义增速并未偏离名义GDP增速(见图1),除1998―2004年之间,中国行政管理支出增速始终低于名义GDP增速。

(二)相对规模增长率

考察中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增长速度是否合理的问题,不仅要考察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增长率,还要考虑相对增长率,即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以及GDP比重的增长情况。①2011年,中国行政管理支出占名义GDP的2.32%,占财政支出的10.06%,均处于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如图2所示,虽然三者的增长速度不同,但是大致呈同周期变化,②这说明中国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与中国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无论从财政支出占比还是GDP占比的角度,都没有脱离经济周期发展的轨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并且,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行政管理支出比重的测算,经济发达水平与行政管理支出占比呈反比,因此中国行政管理支出占比的下降符合国际规律。由表1可知,由于中国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占比14.9%,中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尚略低于国际水平。

(三)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经济

如图3,行政管理支出与人口规模呈现负向相关关系。这说明,在地广人稀的情况下,偏远地区的居民也需要建立地方政府,需要驻守军队;而当人口规模增大、城镇化水平提高时,每一个公务员可以管辖的范围增大,即可以发挥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经济,每增加一个居民对人均行政管理支出的增加很小。然而,根据最优行政管理支出理论(Oates,1972),存在人口规模对行政管理支出的U型拐点,即当人口规模经过最优点而继续增长,地区出现拥挤、地方治安开始混乱时,所需要的行政管理支出将更多。

二、支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按照影响类型,行政管理支出的相关因素大致分为三种:经济型因素、社会型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因为自然环境的影响力度较小,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前两类。数据主要使用1978―2010年中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及相关变量的实际数据,经过去物价处理,原始数据取自wind数据库。

(一)经济型变量检验及说明

本文选取GDP、人均GDP、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化水平等几项指标进行OLS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结果看,拟合水平很高,在以“行政管理支出”为被解释变量的拟合中只有财政收入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以“人均行政管理支出”为被解释变量的拟合中只有城市化水平通过了检验;在以“行政管理支出占GDP的比重”为被解释变量的拟合中只有人均GDP、财政收入和城市化水平通过了检验。另外,由于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变量的影响幅度较单变量分析变小,例如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力度由58.47降至-1.64。

(二)社会型变量检验及说明

社会型变量,本文中更具体地体现为行政规模型变量,比如地方政府行政区域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财政供养人口等,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变量的分析,证实行政管理支出与因素相关性,同时得出行政管理支出可能存在着规模经济的结论。由表3,用行政管理支出和人均行政管理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的Adjusted R-squared比较高,且人均行政管理支出的T检验结果比较好,人口规模、面积、人口密度、财政供养人口、财政供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五个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T检验;以人均行政管理支出为被解释变量,人口变量、财政供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二个变量对人均行政管理支出的影响程度比较大,面积、人口密度、财政供养人口三个变量的影响程度较小。

(三)中国行政管理支出影响因素拟合方程

经过对行政管理支出的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4所示。以行政管理支出为被解释变量的OLS adjusted R squared为0.99,拟合程度很高,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DW检验,F检验值为0,但显著性水平0.1的T检验只有财政收入通过;以人均行政管理支出为被解释变量的OLS adjusted R squared为0.99,拟合程度很高,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DW检验,F检验值为0,但显著性水平0.1的T检验也只有人均财政收入通过;以行政管理支出占GDP的比重为被解释变量的OLS adjusted R squared为0.80,拟合程度相对较高,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DW检验,F检验值为0,且显著性水平为0.1的T检验有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四项通过,所以选择以行政管理支出占GDP的比重为被解释变量的解释方程。

由方程(1)可见,虽然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几个变量都对行政管理支出占GDP的比重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是很大。分析其原因,行政管理支出占GDP的比重是一个百分比,而人均GDP、人均行政管理支出、人口规模、人口密度都是很大的数,所以相关系数自然会比较小。城市化水平在以行政管理支出占GDP的比重为被解释变量的检验中并不显著,这可能与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变量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相关有关。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国行政管理支出1978―2011年和2006年中国2 934个区县政府的数据分析发现,中国的行政管理支出与目前高速发展的经济情况高度相关,其现阶段绝对规模增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经过与世界类似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横向比较,中国的行政管理支出比重并没有高于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从而回答了中国行政管理支出绝对规模是否过大的问题。接着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中国的行政管理支出与GDP、财政收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财政供养人口、城市化水平、物价水平等经济型和规模型的因素有关,并给出了行政管理支出比重与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四个因素的OLS估计方程。但是中国的行政管理支出相对规模和相对增长速度仍存在需要改进的空间,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建议从降低行政管理支出的相对规模来构建节约型政府;从提高行政人员的工作效率、控制行政人员数量来控制个人部分的行政管理支出;从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和在职消费来缩减公务业务消费;鼓励政府节能减排;合理规划地方人口规模,发挥行政管理支出在一些地区的规模经济作用;加强行政管理支出的法制建设、完善预算和监督机制。这些建议都为中国的行政管理支出优化,以及中国政府机构的改革提供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1] 郭桂萍.论政府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目标控制[J].天津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8,10(1).

[2] 黄佩华.费改税:中国预算外资金和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6).

[3] 梁军,宋迎春.最优财政分权形式初探山东[J].山东大学学报,2004,(2).

[4] 刘昊.论公共财政框架下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现状及控制现代[J].商业,2004,(4).

[5] 孙铁翔.行政管理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政监督,2006,(4).

[6] 唐虎梅.国家行政经费与国家财政支出关系研究:上 [J].财政研究,2002,(11).

[7] 王莉.控制行政管理支出优化资源配置[J].见解,2007,(9).

[8] 吴志文.推进行政管理支出改革[J].发展研究,2005,(2).

[9] 徐小刚.行政性公共支出的理论及增长控制[J].财政论丛,2002,(2).

[10] 郧彦辉.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现状及改革[J].统计与决策,2005,(2).

[11] 尹利军,龙新民.行政管理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J].改革与战略,2007,(11).

[12] 张爱莉,兰蓉.公共财政构架下的行政支出管理[J].财政研究,2002,(12).

[13] Akai,Sakata.“Fiscal Decentralization Contributes to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State-level Cross-section Data for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2,(52).

[14] Lin,Liu.“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2000,(49).

[15] Davoodi,Zou.“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Study”[J].Journalof Urban Economics,1998,(43).

[16] Huther.J,Shah.Applying a Simple Measure of Good Governance to the Debate Decentralization[C].World Bank,Washington,DC,1998.

[17] Qian,Roland.G.“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

财政管理制度论文篇6

从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随着中央一级财力的不断扩大,与之对应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逐渐下降。中央政府也相应地作出了一些调整措施,比如说加大税收返还力度,以及实施转移支付制度。但是,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一级政府仍然面临着关切民生的、艰巨的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与此对应却没有能够相匹配的足够财力。学术界根据西方财政分权理论和财政联邦制的发展,结合我国现实情况不断提出有关于财政体制创新的思想,而省直管县就是财政体制创新的一个典型代表。

省直管县不仅在理论上符合减少政府级次的要求,在实践中,浙江省在实施省直管县的体制下,县域经济发展迅猛。在全国百强县所占数量中浙江省独占鳌头。2009年7月,财政部颁布了《关于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这次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总体目标。从此,省直管县逐渐由理论上的探讨,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现阶段各省份所实施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找出规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本文正是基于这个角度来思考的。

二、省直管县理论源泉

财政分权理论最早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作为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特别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与职能分配的问题,它成为公共经济学界主要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所讨论的省直管县是财政分权理论中的典型代表,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脉络。

所谓财政分权(fiscal decentralization)是指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财政分权理论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蒂布特(Tiebout)与1956年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标志着对财政分权理论的正式研究,在此之后又有诸如奥茨(Oates)和马斯格雷夫(Musgrave)等人,他们和蒂布特被后人称为“TOM”代表的传统的财政分权。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也被称作财政联邦主义(thetheory of fiscal federalism)。他们认为,由于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免费搭车者现象,公共品的供给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效率的水平,因此只有通过政府来提供才能避免出现的公共品供给水平的不足。但是古典经济学在分析政府行为时却将政府视为一个整体,而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的不同级次的政府对公共品供给的影响。蒂布特等人认为,由于公共品按所享受地区不同可划分为全国性公共品以及地区性公共品,地方政府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在本地居民偏好方面又具有信息上的优势,所以地方政府在提供地区性公共品方面比中央政府更具有效率。通过一定的财政分权和职责分工,由中央政府提供全国性公共品而地方政府提供地域性公共品,有助于增进社会总体福利水平。

而随着制度经济学等新兴经济学分支的发展,有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对传统的财政联邦主义开始提出质疑。当然他们赞同财政联邦主义中的大多主张,不过对传统理论中关于政府的规范行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现实中政府不可能是完全的“仁慈”和“高效”,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政府官员个体也会追求其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完全地忠于自己的职守而自动地按照公众利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不太合理的假设。所以针对这一缺陷,由钱颖一(Qian)、温加斯特(Weingast)和罗纳德(Ronald)等人为代表的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便产生了。他们认同财政联邦主义的核心思想,但他们也充分肯定政府官员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缺乏有效的约束情况下,他们很可能为自己的相关利益而进行寻租行为。因此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将政治因素和机制设计等观念引入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讨论中,在承认政府和政府官员本身有激励机制的同时,认为一个有效的政府结构应该实现政府官员和地方居民福利之间的激励相容。

在此之后随着世界各地区纷纷开展的财政分权实践,财政分权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化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研究在了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及财政分权与其他各种社会问题,比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公共服务支出问题、环境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和腐败问题等等。当然财政分权体制与这些社会实际问题都存在着显著的关系。

三、我国实施省直管县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在开展实施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其中不乏有如浙江省、海南省等取得明显成果的省市'当然也有不少省份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一)实施效果明显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首先是“浙江模式”的省直管县。考察省直管县实施效果相对最好的浙江省,可以发现其具有省域面积小、辖县数量少的先天优势。浙江全省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除去先天优势以外,浙江省是实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探索实践最早省份。早在1992年,浙江省率先在全国扩大县(市)政府经济管理权限,提出“还财于县、藏富于民”,连续五次下放给县(市)行政审批权328项,占全部省级行政审批权的52.6%。浙江省分别在1992年、1997年,2002年2006年进行了四轮的强县扩权改革,在暂不涉及行政区划和行政层级的情况下,将部分原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赋予经济强县(市),以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在这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下,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强有力地带动经济,促使浙江省一跃成为我国经济实力雄厚的省份之一,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浙江现象”。当然这与浙江省民营经济以及浙江省内传统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敢想敢干精神分不开的。但是县级政府角色的不断加强以及政府间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才是造就“浙江现象”的根本因素。长期倚重体制外经济增长的发展格局,鲜明的市场化、民营化的体制创新取向,以及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政府与民间市场主体的良性互动机制,使浙江的地方政府角色转变及运行机制创新,呈现出了相当突出的内源性规定和自生自发的内生演进逻辑。这对浙江省经济的发展居功至伟。当然正是由于存在着先天优势条件以及本土文化“浙江”模式只能独属浙江一省,不大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其次以京、津、沪、渝以及海南省为代表的一类模式。四大直辖市作为财政省直管县的改革试点地区,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四大直辖市作为区域经济的龙头,对经济的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辐射效应。另外直辖市行政区划和省级政府相比要显得相对精简,辖区范围面积较小,辖区内县较少。有条件能够减少一些行政层级,使得市县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而海南省全省陆域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全省2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4个县和6个民族自治县都是独立的经济单元,所以同样具有地域上的优势。海南从1988年建省开始就没有实行市管县,海南省共有20个地、市、县、开发区、办事处等单位,地、市、县等都是由省直接管理,是独立的经济单元,不存在地级市对县的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

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效果比较明显的省份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地理优势条件,另外都是通过放权给一定的县级政府,对市县平等对待。通过一定的行政省直管县配合财政省直管县的实施,所以省直管县的成效也较为明显。

(二)实施效果并不明显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除了上述的浙江省、海南省及四大直辖市外,我国其余的实施省直管县的省份虽然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我国现有27个省级行政单位(不含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单位辖73个县,最多的如四川省下辖138个县,河北省下辖136个县。加上地级市,平均每个省级单位要管辖85个下级单位,四川则达到159个之巨,下辖单位超过60个的有22个省份。要对管理如此众多的下级行政单位,对省级政府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过长的委托链条,更加不对称的信息等等都使得省直管县效率低下。也正是基于这点考虑大部分省(特别是辖县众多、省情差异较大的省)并没有直接全面实施改革,而是以“扩权强县”的名义,通过选择一部分县进行试点来逐步推进的。但是,“扩权强县”毕竟只是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中的一个阶段,在面对现行的基本行政体系制度下,自然暴露出不少的矛盾与问题。

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思路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热情高涨期”后,面对县域经济的发展瓶颈以及出现的地方政府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博弈,大多数省份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似乎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没有立竿见影地出现类似浙江、海南等省市那样的经济效益。在实施相同的改革前提下,这一现象的出现值的我们思考。通过对现阶段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归结其中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进程出现复杂的利益博弈关系。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带来各级政府间利益的重新分配。正是这种经济利益博弈致使市级政府采取消极应对措施,这使得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果大打折扣。如果一味地推进省直管县的改革而主观忽视对这一利益博弈的解决,那么无异于掩耳盗铃。因为这种强制地切断市、县之间的联系对市级政府而言无论是财力还是权利都会大大损失,因为市级政府面临的是一种零和博弈。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一问题成为了解决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效率的关键一步。

其次客观上由于实施了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省级政府管理难度加大。县级政府相关的人事调动、项目审批都将由省级政府来直接管理,这无形中加大了省级政府的日常管理难度。正是因为这种原因,观察实施效果比较好的省份如浙江、海南,都容易发现其具有的一项共性那就是省域面积较小,管辖范围内县级政府数量较少。反观我国大部分省份,由于辖区面积较大,县级政府数量众多,导致在实施省直管县过程中,对省级政府办公能力提出了不少挑战,同时大大加深了省级政府的行政成本,这也可以从某一程度上反映出现阶段我国在推广实施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上面临的瓶颈。

最后财政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步调不一致。政府间事权财权关系的规范化是省直管县财政和行政改革面临的更深层次挑战,往往在财政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双管齐下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改革的发展,但是现实中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问题上一直含糊不清,不能明确地提出事权或财权的划分标准,县级人事变动主要取决于上级市,所以即使实施财政省直管县,也只能局限于财政方面,而行政、人事等关键要素仍然保持省、市、县的模式管理。在这种状况下,本来由财政、行政“两条腿”来走路变成了只由财政“一条腿”走路来进行改革,所以现阶段的行政体制制度,对省直管县而言不是助推器,反而是障碍,阻止财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我国财政省直管县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

首先强化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行政推行力度,减轻市级单位阻力。由于客观存在对市级单位财力削减的情况,所以在现实推进过程中存在着市级单位消极应对,放权不彻底的情况,由于复杂的利益关系导致省、市、县三级政府面临着利益博弈问题。由于缺乏相关的配套措施,加之处于信息劣势一方,所以省级政府很难高效地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为确保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现既定政策意图,建议必要时出台效力层次更高的官方指导文件,以增强省级政府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行政效力,以行政命令方式强力推行。

其次积极提高省级政府的管理效率。面对我国的现实中大多数省份管辖范围较广的特点,应该积极寻找减少省级政府的管理成本,协调管理差异。同时重点探索政府间纵向权力配置,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人事、财政、计划、项目审批等经济社会管理权力,增加与市、县(市)级政府承担与其职能相匹配的专有权力,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监督权力。

财政管理制度论文篇7

为贯彻党中央、xx“依法治国”的方针,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近年来,我市在预算管理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这对于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xx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进展情况

按照财政支出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教科文部门的行业特点,xx市财政部门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主要措施是:

(一)积极实施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各部门按照市财政局的统一规定和标准报表、编制反映部门所有收支情况的预算,个人部分按实际,公用部分按定额,专项经费经科学论证后进入财政项目库,编制滚动预算,由财政部门视财力按轻重缓急排序安排。

实践证明,实行部门预算,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强化了部门和单位和预算观念,提高了使用财政经费的责任心,促使部门提高管理水平,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主要工作,自下而上编报、汇总使产生的部门预算更符合基层实际。突出表现为以下特点:

首先,制定和完善了分部门、分行业的支出预算定额,科学和文体广播部门采用定员定额方法,高等院校和中专技校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按照各院校学科设置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实行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

二是加强项目科学论证,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市财政、市教委共同成立了由财政、教育等有关专家参与的“教育财政咨询委员会”,就xx市教育财政性资金投入的重点方向和具体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专家和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等业务处的意见,就XX年教育专项资金预算再次进行修订,加大对重点前沿学科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市高校重点学科的知名度,加强学校基础办学条件建设,落实扩招政策。

三是进一步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使部门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大事。市科委将科学事业费与科技三项费用统筹使用,年初全部按领域安排到项目,并按照部门预算的改革思路,转变政府职能,由以往科技经费预算划块式管理转变为领域式管理,由过去的单纯抓科研项目,转变为抓项目的同时抓好平台的环境设施建设,理财思路更另清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加强专项经费论证工作。鉴于xx市财政局教科文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比重较大的特点,选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锅炉改造等大额的修缮类资金,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定,由评审中心按照“科学、客观、公正、高效”的原则进行审核,待评审结果出来后下达预算,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节约资金10%左右。

二是为用好大额文物专项资金。与市文物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抢险修缮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与市审计局、市文物局的领导和职能部门共同成立专项资金管理小组,对文物抢险经费的管理形成了一个完事的工作程序。专项经费的审计工作由市审计局负责,对文物专项经费实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检查。同时,还建立了上报制度,使市政府能够及时了解文物抢修工程的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

三是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建立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体系。XX年,市财政会同市科委制定了《xx市科技课题预算编制规定》,XX年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草拟了《xx市科技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使科技经费从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到监督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目前,我市已经出台了《xx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普活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技新星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和《xx市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专业性经费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科技预算经费管理制度。

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认真加以研究。

一是支出预算定额需要进一步细化。尽管学校实行了文史类、理工类、农林师范类、医类、综合类、艺术类、高职类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但即便对农林、师范这样的学校,内部也要算细帐,剥离非师、非农林专业,不搞大而同的拨款。

二是专项资金管理需进一步规范。首先是资金使用不规范,有些专项资金,特别是基金预算、项目预算比较相,且习惯于“先确定资金,后论证项目”,影响使用效益;再者是一些管理办法还是前几年制定的,有些条款已不适应部门预算的要求,如:目前教育费附加管理执行的政策是1990年修订的《xx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三是事业支出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益不高。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大,教育中的人员经费约占学校事业费总支出的57.5%,并且这种状况还在是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财力比较薄弱的区县人员开支已达80%左右,事业发展的经费了了无几。这种状况如不改变,财政再怎么增加投入也很难保证教科文事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几点设想

为了推进xx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发展,今后一段时期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教科部门支出预算定额,提高部门预算的科学性

这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技术要求程度高的工作,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预算内外资金相结合,节俭高效,简便易行的原则。

完善教育综合定额要与落实国家支持各类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一致。由于教育综合定额是从财政生均拨款逐渐演化而来的,本身存在着较明显的基数概念,而且一经确定多年不变,与各类教育今后的合理发展及中央各类教育发展的不同政策存在一定差异。依据国家各类教育发展定位,以高等教育综合定额为重点,进一步研究如何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调整各类教育综合定额,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二)强制度创新,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教科文部门预算中除保证正常经费外,还有一部分是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管理是教科文部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一是要做好专项资金论证工作,引入科学的决策机制进行科学的评估、评审、建立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和预算管理制度。科技经费要继续完善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保证科技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并体现两个统一,即:专家管理与政府决策相结合,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相结合。教育经费要充分发挥教育咨询委员会作用,由教育咨询委员会议确立各类教育的发展方向及资金安排的比重意向,然后联合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及财务处具体组织各类教育项目的专家论证工作,并逐步引入招标方式将项目落实到具体使用单位,市教委部门预算的科学编制做好基础工作。

二是对核实资金后下达预算的专项经费,签订专项经费合同书,以合同管理的模式,规范支出行为,牢固地树立起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观念。

选择高中优质资源扩招等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合同管理试点,在下达专项的同进与区县签订合同书,明确项目的具体目标、责任、进度、区县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及项目效益考评等。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资金的分配与管理。随着国家对教科文事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及时跟上,否则,投入再大,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特别是专项资金,要做到有专款就要有制度。建议首先制定出教育费附加具体实施办法、市级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区县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科研课题核算制管理办法,提高我市教科文部门的专项资金管理水平。

四是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建立起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对专项资金从论证、资金拨付使用到效益评估实行全过程的监督。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制定出xx市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考评办法”,先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部门和单位试行,在是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三)紧紧围绕教科文事业改革,优化支出结构

一是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对现有的高校、中专、技校进行优化重组,通过提高高职生财政补助标准、解决中职与高中在收费方面的倒挂问题等财政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较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是落实xx市基础教育工作会任务,优化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向关心教育投入一样,重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通过调整中小学市局达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盘活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产和低效运转。结合基础教育规划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通过资产置换、学校撤并及城市改造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规模适度、办学规范的良性资源配置。

研究探索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教师队伍要合理定编,减少冗员,建立合理的师生比和员工比。安排专款重点解决超编教师分流转岗和再就业前的培训,并对这项工作完成得比较好的区县给予奖励。

三是支持和促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公益型院所的改革已全面启动,要认真研究有关配套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工作,对应该推向市场的坚决向企业化转制,与财政拨款脱钩,对确需政府支持的按非营利机构管理和运行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并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核定编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是对差额剧院团实行经费包干。将文化局所属差额剧院团的人员经费财政保障程度从70%的水平提高到100%,并对差额剧院团实行经费包干,其优点在于:有利于更新观念,提高差额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市场运作水平;有利于财权、事权、~的结合,具体做法是将离退休人员经费单列,包干经费不包括医疗费、重大艺术生产项目、重大固定资产更新购置、重大维修项目。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好的机制(管理机制、分配机制),利用一个好的机会,锻炼、培养出一批好经营人员,最后落实到出一批好的作品上来。

财政管理制度论文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指通过年度收支计划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计划和项目编制并进行财政规划,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务算管理。在当前经济形势日益高涨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认识到传统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财务预算管理各个环节出现的新变化,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去使财务预算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相适应、与外部经济环境相协调,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运转和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预算管理意识薄弱、认识落后

经济的发展给各个行业和领域带来突破性的进步和新的发展契机,而行政事业单位因其性质的特殊性,并未能实现与时俱进,尤其是财务预算管理依然沿用以往的管理理念,这种落后的管理意识严重制约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系统的建设。财务预算管理意识薄弱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力度不足,执行环节受阻,执行人员积极性不高,各部门在执行预算过程中也几乎是流于形式,实际性的操作欠缺。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高层,还是具体预算执行部门人员,财务预算管理意识欠缺,工作懒散、管理散漫,直接导致预算编制和执行无法正常开展,管理制度得不到质的更新。

(二)财务预算管理者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新环境下的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管理者作为财务预算管理的主要主导力量,决定着财务预算管理的质量高低。财务管理者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到财政预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而在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队伍中预算管理者的素质普遍较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人才欠缺,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编制混乱现象严重。根据调查发现,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者在《会计法》和《预算法》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偏低,职业能力和道德素养差异较大,财务预算得不到统一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甚至造成资金流失等情况。

(三)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未能实现与时俱进,制度体系不完善,导致预算编制缺乏可靠性,社会基础服务设施项目的建设得不到预算编制的准确引导。预算编制作为财政预算管理的主要工作,决定了预算管理是否成功、具体项目是否能顺利进行,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预算执行的难度和效果。

(四)财务预算管理缺乏严格的监督体系

财务预算管理之所以出现混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严格的管理监督。无论是预算编制过程,还是预算执行过程,都缺乏有效的监管。预算编制过程虚报预算信息、露报预算信息等现象严重;预算执行过程中,部门逃避责任,随意处理,预算执行流于形式。松散的监督机制难以保证财务预算的制定合理和执行效率。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一)明确财务预算管理的目标

财务预算管理计划是由各个部门财务预算计划组成,要想保证财务预算的编制、制定、执行、考核有条不絮的开展,必须依靠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明确财务预算管理目标,部门协作又能保证预算管理方向的合理性,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具体执行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能确保单位财务管理的合法性,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提高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规范性

财务预算制度的严密性和规范性能有效保证财务预算的编制效果、预算执行的监督效果和预算的执行效果,对预算管理起到强力的规范作用。在财务预算的管理中可实施奖惩机制,通过利益协调和约束,提高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扼制散漫思维,防止预算编制和执行出现较大失误。

(三)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稳定

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财务预算是社会公共服务建设项目的预算,而社会服务建设项目的预算开支是属于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所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安全和稳定,才能保证国有资产切实的得到利用,真正服务于社会。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财务预算管理意识

首先,必须让行政事业单位全体明确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提高干部的重视程度;其次是增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促进部门合作,使各部门积极配合财务预算管理,保证编制信息准确、预算执行有力;此外,通过预算管理制度的宣传和教育,使每个工作者参与到财务预算管理中来,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

(二)组建先进的财务预算管理队伍

先进管理队伍的建设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人才的培养,二是团队制度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上,要特别注意业务素养和道德素质,可通过马哲理论和党性教育,以及时政教育,加强工作者的思想建设,通过《会计法》、《预算法》的培训学习提高工作者的业务素养。

(三)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制度的规范性和完备性是强化财务预算管理的根本。预算管理制度应包含预算管理的整个流程,预算编制规范、预算执行要求和预算考核标准,三个环节的具体规范和要求必须在预算管理制度中体现,而且需要将三者的关系融合和协调,保证管理过程中三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同时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还需具有全局性和操控性,无论是部门之间沟通和合作的促进,还是项目实施中的指导和监控,财务预算管理都必须有严格、详细的规定。

(四)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监督体系

财务预算监督体系是财务预算制度外的另一层保障,是财务预算制度能否具有控制力、财务预算能否有效开展的强大约束。建立监督体系需从两方面入手:监督机制的制定,即制定与预算管理制度相匹配的监督制度,细化监督范围,把监督项目落实到具体的环节和具体的点上;监督队伍的建设和具体监督执行,可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独立于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之外,对预算的编制到执行考核的全过程实施跟踪监督,及时纠正预算编制错误、修正预算执行方向,保证预算管理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段蕾.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

上一篇:商业贿赂论文范文 下一篇:基层审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