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资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9 06:26:06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篇1

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情况(大学生问卷)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校园信息化发展都比较快,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都已达到了一定水平。被调查高校已经具备了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高校教师的教学应用情况要落后于学生。

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使用PPT的比例最高(96.8%),其次为计算机课件(69.0%),电子邮件(65.5%)和使用网络资源(55.1%);比例较低的有网络教学(30.5%)和BBS讨论(19.7%)。这说明,高校教师们使用信息技术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主要是利用常规的幻灯演示、单机课件和电子邮件等,未能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而在大学生调查问卷中,73%的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而不是图书馆去查找各种学习资料;42.6%的学生经常利用各种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料;32.8%的学生经常利用在BBS上发贴的方式来向其它同学请教疑难问题。这说明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要远比高校教师积极和充分。

二、 我国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构建分析

我国由高教司主管的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组织的大学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标准分为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原理与基本技术、网络课程开发三级共31个模块。

南国农教授早在1998年就提出的:“在科学文化方面,具有‘士’字型的知识结构”。包括:一般基础知识―哲学(自然辩证法和社会辩证法)、三论(作为一般科学方法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物理学、工艺学、管理学、文学、艺术等;专业知识―电教基础理论、现代教育媒体理论与应用、教学软件编制理论与实践、媒体教学法、教学设计、电教管理等。

从不同层面分析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综合国内外多种标准的长处,重新思考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要求与构成,才能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构成与标准体系,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技能发展的培养模式及方法,建立一套培训与考核体系,使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更加标准化、合理化、现代化,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加快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的提高。

三、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技能结构体系构建

(一)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术技能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既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推进教育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教育技术与教师教育各个专业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引导和支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广泛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等先进手段,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教师应掌握最基本的媒体与操作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等媒体的软硬件知识及网络资源的基本知识与维护技能;相关的教学系统与设备维护技能;多媒体综合使用的知识与技能;多媒体信息素材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提出支持学校发展的有关技术实践的策略;能发展、实施、维护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能设计和进行教育技术的相关安全程序或工作等。

(二)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利用技能

要求高校教师能设计、利用、评价教育教学资源,具体了解信息时代教学资源的特征、种类和应用环境;掌握教学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和需求分析方法;掌握资源的系统设计、教学设计和结构设计的方法;掌握资源获取的多种途径、方法和场所;能够对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排序,创新处理;掌握利用网络和他人进行资源交流的方法;掌握资源评价方法;制定学习活动中教学资源的管理计划,系统管理获取的各种资源;保证负责地、公平地、合乎道德、合乎法律地使用信息和软件资源等。

(三) 高校教师教学设计应用技能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篇2

关键词:地方经济发展;人力资源;成人高等教育;协同关系

“十三五”的开局,伴随国际金融危机的余啸,我国的经济发展整体进入调整期。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因素,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笔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发展具有先天条件,可以为地方经济在原区域位置、自然资源、制度文化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实现为地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兼顾提供支撑。

一、“软条件”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

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区域位置、自然资源、生产环境等硬性条件,二是制度环境、人力资源、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软性条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源、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软条件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区域环境以及制度等条件相对固定,如何在一定量的生产要素条件下,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地方政府关心和研究的主要问题,这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重要因素的原因之一。因为生产要素保持一定量的情况下,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二、人力资源的提升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其中包含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所能贡献的经验、技能、体力等因素。本文重点从后一层含义来探讨其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人力资源决定生产效率。从宏观角度看,经济增长(社会总增长)是通过社会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体系把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在一定量的资本和劳动要素条件下,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决定的。产出效率越高,经济的产出总量就越大。微观经济理论得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收入分配是由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决定的。显然,对于既定的生产要素量,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不同,将决定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及水平。2.人力资源的提升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索洛最早发现了投入产出中的“剩余”现象,他在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考察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时,发现去除资本和劳动力因素产生的产出,有很大的产出“剩余”无法解释。舒瓦茨后来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用来解释投入产出的“剩余”。人力资源属于隐性条件,一旦形成经验或者专业技能,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管理水平。流程优化和创新管理方式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3.人力资源的提升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源的提升对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也有显著的效果。教育与经济属于间接联系,中间的联系即为人力资源,张晓秋等在其《成人高等教育对重庆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一文中,为了研究成人高等教育对于重庆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选择人力资源中的“技术”来作为中介,得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技术的进步,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结论。科技技术的创新一定是在研究和一线中诞生,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技能性人才,有一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创新和发明上,具有很好的优势,对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成人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源提升的意义

人力资源中的技能、经验等要素,是推动经济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因素的获取则是来自于教育和实践。1.成人高等教育能提升人力资源的“技能”。成人高等教育通过专业理论加社会实践的方式培养拥有某一专业技能的人才,直接与生产结合,在专业理论学习中配合专业的社会实践,达到学即用的效果,对于提升人力资源的“技能”效果显著。杨雪祥在《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一文中提出,成人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增加,会提高劳动的产出效率,而普通高等教育能提高资本的产出效率,这意味着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侧重于提高劳动的产出效率,即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才。2.成人高等教育能提高人力资源的“创新”水平。成人高等教育既有实践的操作,更有理论研究和创新的基础,可结合地方的优势产业,申报项目,联合政府、企业和高校进行专业研究,培养实践和研究双高的人才,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提升软实力。成人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专业理论的学习,对于人才接触实践操作之后的“经验”和“创新”,会奠定一定的基础。以实践检验理论的学习,以理论提升实践操作和创新,从而培养人力资源的“创新力”。

四、成人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同关系

成人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属于协同关系,成人高等教育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而地方经济发展则制约和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和发展。1.成人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到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地方经济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理论加实践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技能型人才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2.地方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经济的发展对成人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硬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上;二是软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源的吸引力及就业方面。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优势学科以及就业效果,都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寻找能够提升人力资源效率与质量的方法,而成人高等教育对于人力资源的技能性和创新性培养也是其主要目标,并且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依托地方经济的支持,双方要互相接力,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雪祥.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2):58-63.

[2]王超,罗然然.我国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4):18-23.

[3]张晓秋,冉茂盛,徐磊.成人高等教育对重庆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7-22.

[4]陈龙根.浙江省成人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关联性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0-53.

[5]李光.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策略思考[J].继续教育,2012,(33):50-52.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篇3

 

教育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一般认为教育技术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视觉教学,当时人类科学技术得以空前的发展,摄影、幻灯、电影等技术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随后的一百年间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显著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视觉教学经历几次更名,形成今天的“教育技术”。如今,受新媒体、视觉艺术、学习理论与程序教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影响,教育技术学科已经发展成为集教育、技术与艺术等相关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与革新淘汰的方式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变革。在视觉性为主导、强调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当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看到现实的时代特征与社会需求,从专业课程的教学着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发展。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特点

 

教育技术学课程设置在时代变革和学科发展的驱动下,几经变革,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课程架构:基础课程、主干课程、自主发展课程(或称选修课程)。除了基础课程,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科的专业特点,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主要是指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多次研讨结果,教育技术导论、教学系统设计、媒体理论与实践、学与教的基本理论、远程教育基础、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基础、教育技术项目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8门主干课程;除此之外,还推荐10门主干课程,包括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企业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教育与游戏设计与开发、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实施、教育电视节目策划制作、远程教育应用等。同时各个高等学校根据各自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特点,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程或自主发展课程。总体而言,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在学科视野上体现了融合与渗透的特点,在培养目标维度上则呈现出实践与应用的特点,从学生主体来看则凸显出自主与多元发展的特点。

 

1.学科视野:体现融合与渗透

 

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教学幻灯片的设计与制作到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再到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育,教学媒体与技术的身影无时不体现在教育技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技术因素成为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教育领域中充分合理发挥技术的使用价值,是能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教育与技术这两个因素是教育技术学科始终关注的焦点。而在后工业时代,“艺术”因素也在影响着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如何将“观看”的行为艺术化,符合受教育者的观看习惯与心理,提高观看与受教育的效率与效果,已经成为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也必须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教育+技术+艺术”三要素的深度融合与渗透。在教育与艺术类相关课程中,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而技术类课程也需充分吸纳丰富的教育价值与艺术性。

 

2.目标维度:强调实践与应用

 

美国教育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在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引领作用。AECT在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即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而在2005年AECT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即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从这两个定义来看,教育技术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和绩效,而其实现手段在于一系列实践性的创造。可以看出,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应当体现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也逐渐呈现注重设计与开发的趋势,如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类课程、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等。

 

3.学生视角:注重自主与多元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来看,课程的实践与应用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与创新能力。由于课程实践性的特征,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需要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侧重技能与方法的课程不仅要求显性知识的记忆与存储,更多的默会知识和实践性知识需要动手实践才能领会掌握。创新的实现则是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不断尝试而获得的质的飞跃。同时多元的课程类型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多元的方向与可能。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专业主干课程+自主发展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规定了教育技术专业必须选修的课程。自主发展课程,也可以称为选修课程,则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设置的具有鲜明发展方向的课程。以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夯实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学科基础;同时突出自主发展课程,根据学生个性与多元智能,提供多取向的课程类型。多元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选择提供自主与自由,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与特长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

 

二、“课堂-论坛-作品”三合一教学模式构建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融合与综合性的特征为实现教育技术创新夯实了基础,而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则为实现创新提供了场域,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则为创新实现奠定了坚实的保障。教育技术专业课程的特点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单向知识传播,注重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讨论、创造与思考;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要“发言人”,教师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中间人”;课堂也不再是砖瓦、墙壁塑造的封闭系统,打破时空界限的第二课堂的拓展,成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做法。“课堂-论坛-作品”三合一教学模式就是立足于传统课堂,积极探索第二课堂,在网络空间构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由研讨的第二课堂——论坛,继而达成教学目标和学习成果——作品的新型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学生自主学习理念

 

“课堂一论坛一作品”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自主学习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由来己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流行之时,强调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在真实情境中自主探究以获得知识与技能,这种共识一直影响着实际教学。随着在线课程与移动学习的兴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网络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特别是近年来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等新型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出现,契合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特点,倡导动手实践,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主动权,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寻求多门学科知识的给养,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为创新实现提供了可能。翻转课堂起源于2007年,是美国两位中学化学老师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考虑到运动员学生因为参加比赛缺课而创新的一种学习方式。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提前学习课程内容,而在课堂上进行问题解答及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的理念建立在信息技术支撑的基础上,充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在群体中建构个体知识。“混合学习”的概念出现于21世纪初,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于2006年在他的《混合学习手册:全球化视野、本地化设计》(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GlobalPerspectives,Local Designs)一书中提出,混合学习是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的结合(a Combination of Face-to-face Instruction withOnline Learning)。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都是在在线学习资源的支持下,拓展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起到引导帮助、答疑的作用。“课堂一论坛一作品”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的理念与方式,在网络空间构建第二课堂,以论坛为平台,引发学生自主研讨与共享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创作的作品。

 

2.基本思路:“课堂-论坛-作品”三合一

 

“课堂-论坛-作品”教学模式将课堂、论坛与作品相结合。具体而言,充分利用面对面的传统课堂讲授方式,提高传统课堂的有效性,同时以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在线“论坛”开展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学习资源,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课堂问题意识与创造能力。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与答疑,同时提供面向集体展示与分享的机会;在论坛上,师生共建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进行有任务的、有目的的自主学习,并展开主题讨论,畅所欲言,将课堂与课外教学及学习紧密联系;通过课堂与论坛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我实现等形式,最终形成课程学习的作品,以展现学习者的学习绩效(见图1)。

 

“课堂-论坛-作品”教学模式在课堂与论坛两个时空内,围绕学生创造性的作品形成,进行多次的问题解决能力训练与自我实践创造,分工协作完成个人课程作品与集体课程作品。课堂开展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部分。课前,教师在“论坛”上创设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为课堂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课中,教师在有效讲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承担探究学习的任务,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个性发展,并及时答疑与给予指导,搭建学生作品展示的平台,共评共建课程作品;课后,学生在课程论坛上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分工完成学习任务,并积极集体研讨任务与问题,围绕作品的呈现形式与内容开展自主创作,完成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师生在论坛上频繁、及时互动,开展在线自主学习。而后又回到课堂上,进行集中的答疑、讨论、展示、点评活动,学生再根据评价意见进行再次修订,在课堂上和论坛中寻求帮助,如此反复,最终将每节课所学知识与技能不断积累、融合与深化,最终形成创作成果。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见图2)。

 

3.培养目标:从共享到共生

 

“课堂-论坛-作品”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拓展到论坛第二课堂,延伸了课堂的时空,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空,围绕课程的最终成果——学生作品,在课堂与论坛中开展混合学习。课程的培养目标实现了“从共享到共生”,将学生个性与多元的个体智慧与师生的群体智慧、多学科知识有效融合,再造课程学习资源,形成课程资源与集体智慧的从共享到共生,再从共生到共享的良性循环。

 

从学习资源维度来看,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开发初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这是传统课堂的必然要求,尽管在网络学习资源如此丰富的今天,教师仍然需要结合课程主题及内容设计与开发合适的学习资源,在学习资源的形式与内容上精心设计,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然而通过“课堂-论坛-作品”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在围绕学习内容展开的问题提出、分析与解答过程,以及相互研讨形成的解决方案,包括最终的课程作品都将补充并构成新的学习资源,丰富了该门课程以往单纯依靠教师设计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学习时,共同分享现有的学习资源,而后通过学习与讨论,共同生成新的学习资源,实现了从“共享到共生”的升华。经过多轮学习过程的发生,从共享到共生的利用与生产方式将极大丰富该门课程的学习资源。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角度而言,师生在共同研讨的过程中,不断互帮互助互惠,形成相互的启发,可以为教师的教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学生的学提供宝贵的方法与成果。在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学习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个人智慧共同分享,互相激励,激发新的问题与创作灵感,为生成新的教学思路、创作方法提供帮助。个人智慧的汇聚形成学生个人作品与集体作品,将生成强大的集体智慧。因而,从共享到共生,再从共生到共享,以此循环反复,不论是学习资源,还是师生的成长都将从“共享到共生”的过程中获得丰富与提升。

 

三、“课堂-论坛-作品”三合一教学模式案例剖析

 

“课堂一论坛一作品”三合一教学模式在现有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中已经有了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的理念,将传统课堂延伸到网络空间,在论坛或博客上形成“第二课堂”,以学生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为学习成果,并通过集中汇报与展示,开展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通过反复修改,形成最终学习成果并习得知识与技能。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教育技术“Desk Publishing”专业课程一直以类似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将学生的第二课堂拓展到“博客”中,以学习作品创作为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专业课程也开展了相似的教学改革,结合论坛和博客,围绕作品创作,产生了大量学生作品,在开展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从共享到共生”的良性循环。

 

1.“Desk Publishing”课程的“课堂-博客-作品”教学改革

 

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教育技术专业“桌面排版”(Desktop Publishing)课程主要面向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可以选修。在课程学习中通过设计原则与视觉素养理论知识的学习,以Adobe InDesign为主要工具软件,综合使用多种平面设计软件,如Adobe Photoshop等,制作不同主题的平面作品,以达到提升学生审美与视觉素养的目标。该课程设计主要是以AdobeInDesign为教学内容,强调动手实践与创作,融合技术、设计、艺术等多个学科或领域的知识。Adobe InDesign软件是一种在现实社会中比较常用的专业排版设计工具,用以创作海报、宣传手册、杂志等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在此平台上进行作品创作,需要系统的设计理念,并综合使用其他平面设计软件,需要学习者首先具备一定的平面设计理论与实践基础。学习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从实际创作中提升视觉表征能力,同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如对学习者作品的生生互评,能够运用美学、设计、视觉等多种理论进行视觉解读。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创作+作品评价”,不仅提升视觉表征的技能,同时提升视觉解读能力与创作能力。

 

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与“课堂一论坛一作品”教学模式相似。通过固定每周的面授课堂,与基于Blackboard的在线教学,以及每个学习者个人的博客(Blogfolio)展示学习成果与反思,构成混合学习的情境。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创作所需的工具软件的掌握都是在面授课堂之外完成的。在自主学习期间,学习者通过Blackboard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程要求学生自行完成教科书AdobeInDesign,CS5:Classroom in a book中的所有实例与规定的课程项目作品,并将练习与作品展示在Blogfolio中,辅以文字形式的创作说明、技法运用以及反思。同时要求学生之间互相阅览并给出具体评价意见。而在面授时间内,进行师生、生生作品评价,以及技能交流与反思,以此形成面授学习与在线学习的混合学习。学生的课程成果围绕制作宣传单、菜谱、光盘封面、电子小报等作品,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有些作品直接用于现实需要,如在制作宣传单时有些学生以介绍本专业的招生情况而被直接选用为招生宣传资料。该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习者能够根据各自学习风格自行开展学习,并根据评价意见进行作品修订。学习者的视觉作品可以进行两次修改,最终作品的评价结果在前两次作品的基础上的,充分尊重个体学习与能力的差异,体现了多元与开放的评价理念。

 

2.“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的“课堂-论坛-作品”实践创新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是一门国家精品课程,该课程以“博雅”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文化为开发内容资源,从“视觉观看”与“媒介理解”两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即对视觉信息和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批判和应用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博雅气质。该课程融合历史、艺术、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内容,重点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衣、食、住、用”等素材为视觉符号,以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理论为依据,采取多媒体技术表现形式揭示生活家园中令人有所感悟的文化真谛。该课程围绕作品开发,在提升学生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早在2005年即初步尝试采取“课程-论坛-作品”的教学模式,在原创的“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网站平台的论坛中,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后开展自主学习,并积极研讨作品的表现形式、内容构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整体课程作品。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学生课程作品的内容以关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开发,旨在从生活家园的素材挖掘中,构建受众的精神家园,唤醒民众的自觉意识。从技术手段的形式上来看,学习者主动创新开发的课程作品形式逐年更新,从最初的演示文稿(PPT)、网站平台到现在的视频制作,丰富了该课程的学习资源,汇集了师生的集体智慧。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在线课程于2014年底在“爱课程”网站(http://icourses.cn)作为精品资源共享课成功上线以后,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网站论坛平台与新开放的“爱课程”网“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平台,将在线课程平台的学习资源,如讲课视频、教材内容的演示文稿、拓展资源等,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利用“参与课堂互动”环节的“我要发言”“我要提问”“我要发笔记”“我要传资料”等功能进行课前与课后的互动。学生将学习中的疑问、反思与作品分别上传到课程平台上,其他学生可以看到该学生的上传内容,并给予自己的见解与评价。教师及时在课程平台上答疑,也可以针对学生作品进行适当的指导。回到真实的课堂环境时,学生可以提问并进行作品的展示,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后疑问进行集中解答,也对作品进行集中的点评。学生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学习之后,对于课程的培养目标——“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的提升有了真正的认识与理解,相关技能得以充分体现在各自和集体的课程作品中。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篇4

关键词:资源库建设;教育技术;学生

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校园网的建设和计算机网络在学校的逐渐成熟,教学资源的使用成为新的焦点。在常规教育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海量的教育信息无从下手,或是资源建设匮乏,无资源可用。各种关于资源的问题困扰着学校、困扰着老师,并成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建设和完善科学、合理、特色、符合课程理念、适合本校教师使用的资源库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课题。

一、资源库建设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逐渐发生着更大的改变,教育硬件设备的不断建立和功能的完善,学校校园网能否提供更适合学校教育管理、教学发展、各类教学信息资源的整合,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资源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校园资源库建设的种类与作用

1.教学课堂应用类

学校教育最基础的阵地就是教学课堂,是资源库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类课堂教学资源。上课的教师通过教室多媒体设备来调用学校资源库中的诸多教学素材,制作出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育课堂应用主要的优点在于教师很方便地利用校园网所提供的各种素材,集成各类资源,形成自主的教育课件。

2.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类

在教师为学生提供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前提下,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室内组织教学,从而可实现本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在网络环境中,可自主学习到由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各类资源,开展自主学习。

3.校本课程类

这是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而开展的适合本地学生使用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具体课题设定与研究是利用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时间来完成,各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信息技术环境的开放,使学生之间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在课题的研究、讨论、合作中得以查询资料,培养了学生间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4.校园电子图书馆类

学生可以利用阅读时间,通过校园电子图书馆来阅读广阔的教育资源。随着资源的不断升级,图书馆电子图书会逐渐增加,丰富学生的阅读条件。

三、建立、健全校园资源库建设规章制度

1.学校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资源库建设领导小组。

2.建立各种资源库建设的规章制度。

3.让学校每一位教师深刻认识到,校园资源库建设是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与维护的。

四、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素养是学校资源库建设的有力保障

教师是资源的使用者,又是资源的创造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有专业的教育技术能力以及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

学校利用周三教研活动以及校内教研大会等形式,不断加强教师的课程理论、教育技术能力、课程资源整合的培训。利用国家、省、市各种教育培训机会,走出去,请进来,让教师感受新的教学理念,始终与崭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接轨。

积极参加由国家组织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利用校本课程,对教师进行计算机软、硬件的培训,教学课件制作平台的培训以及先进的信息化理念进校园培训等等。

五、建设符合学校特色的校园资源库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资源库主要包括各教材配套的相关教育资源,教学用多媒体素材资源库。

2.学校资源库的相关教育资源内容主要包含高中所有学科的试题、课程、教育理论、教案、论文等。多媒体素材一般为积件、图片、动画、音效、视频、文字等。

3.校园资源的建设主要有政府采购、网络资源、自主研究开发三种方式。采购资源较方便,需要很高的经费,而且随着教材的变化,资源与教材对接会出现不及时情况。利用网络资源平时多注意收集优秀兄弟学校的资源,教师使用比较方便,但是会浪费很多的时间。

利用校本课程自主研发,根据学校教师的能力、学生的教学层次,开发适合学校教师使用、学生接受的资源。积极调动教师建设资源的积极性,采用奖励等激励方式,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每学期教师都会研发出适合本学年的配套课件或教育素材,长期坚持会逐步形成学校的资源特色。

六、学校坚持长期对资源库的更新维护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不但需要教育理念发生变化,资源建设的设备也需要更新与发展,不断淘汰的信息与新增加的教育信息会充斥着教育资源。教师应适合新教育理念,不断地增加、修改、删除资源,使教育资源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吴学敏.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篇5

关键词:现代教育,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高职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科技论文。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其核心内容是用系统的方法谋划教育策略,进行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利用,建立评价体系等,从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现代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构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网络技术为支撑,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核心,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多媒体交互学习过程的现代教育模式。

一、课程资源建设现状

1.课程资源贫乏,质量差

高职院校教师上课压力较重,教师的主要精力用在课堂教学,建设课程资源精力十分有限,从而导致课程资源贫乏。各高职院校都是最近几年才升格转型为高职院,缺乏课程资源建设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教师课程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课程资源质量较差。科技论文。

2.课程资源形式单一,适应性差

因为高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较低,许多有课程资源仅仅是由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一些低层次、重复的课件组成,课程资源技术落后,形式单一,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需要。

3.课程资源独立分散,缺乏共享

课程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任课教师独立进行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分散,相互独立,无法进行共享,并导致部分课程资源重复建设,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4.课程资源利用率低,应用效果不佳

课程资源建设没有将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没有真正促进教学改革,没有建立起与信息技术环境相配套的课程资源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

二、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模式

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模式框架是一个四层结构,自底层至顶层分别是专业领域、教学领域、学习领域、师生互动领域等四个领域。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模式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1.专业领域

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的课程群,进一步确定课程在课程群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按照项目化教学的思想,制定专业领域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专业领域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等资源,为第二层次教学领域的课程资源建设提供标准指导。

2.教学领域

根据专业领域制度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包括课程学习与工作目标、工作对象、工具、教与学重点、教学工具、学时、教学方法、工作任务、工作程序等方面进行教学领域的资源建设,然后按教学实施步骤进行资源建设,包括课程的教案、备课笔记、授课计划、考试大纲等课程资源。

3.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资源是教学领域和师生互动领域的共享资源,其主要资源类型是素材库,主要内容包括图片库、动画库、视频库、课件库、试题库等建设。素材资源的建设,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电视传播技术等技术,建设形式多样,建立多种媒体相结合的课程资源。

4.师生互动领域

师生互动领域,要将现代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构成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网络技术为支撑,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核心,多媒体交互学习过程的现代教育模式。师生互动领域的课程资源的核心在于师生互动,学生与课程教师,课程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其资源是由课程资源网站、精品课程网站、网络课程网站等形式组成。

三、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模式的层次关系

在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课程资源使用对象,专业领域、教学领域、学习领域、师生互动领域等四个层次是课程资源的核心组织形式。科技论文。专业领域的课程资源为教师在教学领域的课程资源建设提供指导作用,同时专业领域的课程资源也为学生在学习领域从事专业学习提供方向保证。学习领域的课程资源来源于教学领域资源建设,教师在教学领域建设的课程资源,学生在学习领域的课程资源中共享。师生互动领域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专业和课程学习的桥梁,使教师课堂的理论教学与学生课后的自学相结合。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模式的层次关系如图2所示。

四、结论

高职院校的课程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模式是适合于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新的课程资源建设模式,它从专业领域、教学领域、学习领域、师生互动领域等四个方面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能全面促进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婷.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

[2] 谢红. 高校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J].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4] 徐刚,李蕊.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等数学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J]. 高等数学研究,2005,11.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篇6

论文摘要: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现代化水平,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素质对课程资源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江苏省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师所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与方式提出了相关见解.

教育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社会与科学技术也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教学条件的转变往往是先行的、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然而,作为教师,如何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冲击,主动利用新的教学条件来进行教学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引导教师提高认识,加强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将是当务之急.

1江苏省高校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信息网络技术的介人,改变了知识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使课程教学改革出现了新局面.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并在网络上进行讨论、提交作业和在线考试,不仅使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加,而且使课程的综合程度提高,从而推进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江苏省在加速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狠抓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不放松,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我省地方属48所普通高校调查的不完全统计,仅2003年就制作完成了涵盖高等教育绝大部分学科的新课件1408个.全省普通高校已经完成20%左右的必修课多媒体教学素材库建设,实现网上教学课程数达到了850种,网上教学课程数与2002年相比增加了369种.④江苏省教育厅为进一步实施《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推进课程建设,2004年度评选出200门优秀课程,并要求各获奖学校要认真总结和推广这些课程及课程群的改革和建设经验,构建各校课程数字化的网络平台,完善网上教育资源,保持优秀课程网络的正常运转和开放.在首届国家精品课程的评选中,江苏省各高校也有16门精品课程入选,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如今,能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占领教学改革的制高点,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我省在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的不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由于当前教学资源的制作方法和制作平台比较多,制作技术上也千差万别,制作人员和制作单位的技术及教学经验所限,尤其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制作标准,导致所形成的教学资源成果共享率不高,大多数仅在本单位内使用.而有的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结果是一次性的使用.从全省范围来看,一方面是教学资源的大量重复建设,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又非常匮乏,原因有二:

(1)教学课件制作方法和技术不统一有的教学课件是用多媒体制作工具开发的,例如,Authorware、方正奥思等,有的选用编程的方法,有的则使用网页制作课件,因而制作成的教学课件运行环境各异,对客户机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的容量太大,达到几百兆,造成共享困难.此外,用以上方法开发的教学资源很难适应个别化教学的要求,也就是说学生不能对课程资源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选择,且课件对特定教材的依赖性较大,适应面较也狭窄.另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原因,还使教学资源素材的复用性差,很多质量较高的素材被封装在特定的系统中,无法分离,造成大量素材的浪费.

(2)课程教学资源质量不高许多教学资源的开发,缺乏现代教育理念的支撑,在实际运用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表现为:①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资源的建设者还停留在旧有教学经验之上,一些课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以讲授为主,缺少交互性,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模式,而只是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②实效性较差.在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有部分开发者对教学规律和学生个体的认知发展规律缺乏必要的认识,开发的资源不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实现目标,致使教学资源没有实际效用.③用户界面不合理.文字、图片、动画、背景音乐等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没有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心理、生理等特点,结果“喧宾夺主”,事倍功半.④缺乏系统性.教学资源是一个系统化的集合,而部分设计开发者在资源开发中“断章取义”、“蜻蜒点水”,忽视知识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联系.

3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素质对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一流的教学手段,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增加信息的传递数量,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因此,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势在必行.而在课程建设中,教师又是关键因素.教学资源的制作需要学科教学人员、教学设计人员、美工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一个课件的制作任务.

我国目前教学资源制作人员的数量非常少,大都没有形成规模,而且专业制作人员与一线教学人员严重脱节.因此,调动广大一线教学人员参与教学资源的制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快速开发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也可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和自觉使用教学资源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率.

为能制作出高质量的、有一定学术权威的课件等教学资源,只有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各种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教育实现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教师要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让教师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运用的必要性,就必须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 “教育技术培训”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新世纪教改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对于进一步促进广大教师深入进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进而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是否提高,关键在于能否将教育技术应用到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之中.近两年我省举办的高校“方正奥思杯”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就是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也代表着我省各高校多媒体教学课件研究与制作水平.

4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设定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确定除了它自身的特征外,最明显的因素是教育者的岗位、信息技术及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多种需要所决定的.目前,我们认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应该侧重三个方面:①娴熟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开发能力;②宽广的现代教育理论;③驾驭教学设计的能力.

在培训内容的设定上,应强调将技术与整体教学的结合,培训的重点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因此,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可包括五大模块.其中五大模块中所包括的各项内容可独立成课,并根据现实情况确定出课时,高校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其中的一项内容或多项内容.五个模块的培训内容有: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ofice系列软件的使用、网络与Intemet基础知识.

(2)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实践.包括:教学论、学习论、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应用案例精选.

(3)CAI课件开发与制作.包括:CAI课件的脚本设计、多媒体素材的制作与处理(PhotoshopFlash、Firework)、多媒体课件写作工具(Authorware)、多媒体程序设计(VisualBasic编程、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CAI课件的使用与评价.

(4)网络课程开发.包括:网络课程系统设计、网络课程开发工具(网页设计工具DreamWeaver,脚本语言Java或JavaScript与ASP)、网络课程的评价与、软件项目的开发与管理的方法.

(5)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培养.包括:①信息获取的能力.根据学科的教学要求,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平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收集所需要的信息.②信息综合的能力.将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据此简洁明了地传递给学生.③信息创新的能力.挖掘出具有相关性、规律性的信息,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教育技术培训采取的相应原则

(I)分层次:对教师进行分层次的培训在分析教师现有技术水平和教学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按学科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对教师进行分层次的培训.如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一般原理与基本技术的培训等.

(2)实用性:教师既要直面繁重的教学工作,又要参加有限的培训,因此培训课程的设置,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应具有较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和一定的可操作性.

(3)交互性: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培训充分发挥教育信启、网、高校校园网的资源优势.如我们在校园网上建立了网络教学系统,包括视频库、图片库、网络课程等等各种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网上进行学习和交流.

5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可采取的培训方式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实践证明,对在职教师要进行定期培训,对新教师则应进行全面的岗前培训,并在培训当中采用新型的培训模式,有助于全面、快速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

教师培训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新模式和新方法,建立以教师参与为主线,以“学习理论、研讨问题、指导实践”为特征的新模式.整合各种培训资源,激活各种培训手段,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目前情况看来,采用“面授+自学+远程教学”的培训方式是最好的组合,学习时间安排灵活,适应高校教师的需要.同时,建设教师培训的专门网站,聘请专门人员进行辅导和答疑.教师可通过E.mail等方式和其它教师、专家进行交流,学习的交互性、参与性进一步提高.这样,可以使优秀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使名师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方便教师的学习,使教师有了运用教育技术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降低培训成本.

发挥榜样的作用,激发教师学习兴趣.我省第二届高校“方正奥思杯”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共评选优秀教学课件488个.教育厅将此次获奖课件的演示版陆续放到网上展示,这样让更多的教师能随时观摩,使教师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现代教育技术的魅力,激发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篇7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信息资源 体育 多媒体教学

随着通信、电子、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大力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第三次技术革命时代。现如今,以计算机网络信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管理、沟通、战争、教育等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活动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资源在教育领域的开发与广泛利用,我国高校体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与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高校体育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将对丰富高校体育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生更直观地学习体育运动知识、了解现代体育事件、掌握体育运动方法、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产生积极的作用。如何有效地掌握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服务于高校体育,是新世纪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课题。

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与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被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提出和利用。信息是一种不同于物质和能量的特殊资源。所谓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作为载体和传播媒介,以超文本、数字化为组织和存在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称[1]。也就是说,计算机网络信息就是以计算机作为物质载体,通过超文本、超链接,组成的一个以数字形式储存在全球网络服务器上,使用者通过互联网能够获得使用的资源的总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来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网络信息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特征和变化,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是我们可以感知和利用的资源。它具有客观性、共享性、时效性、可存储性、可识别性、可传输性和可处理性等主要特征。它的发展和利用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时代,也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如何有效地将网络信息资源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过程,是目前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在体育教学、科研、训练等实践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在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信息资源在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同时也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2]。目前,在体育教学中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的直观教学进行。教学中有些课程的教学活动容易出现教与学障碍现象,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如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不易掌握的运动技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些问题将会变得直观、明了,教学效果会有明显的改观。例如:在跨越式跳远教学中,可以给出几组跨越式跳远的模拟镜头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首先分小组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得出跨越式跳远的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等技术要领,然后分小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跨越式跳高的技术动作要领。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又如:在跳马教学中,由于跳马技术在起跳后还要有第二次腾空动作,教师在示范动作时,腾空时间比较短暂,学生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直觉刺激,影响教学效果。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动作技术进行慢放和定格,让学生进行观察和理解,然后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练习,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面对挑战和机遇,高校和体育者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管理体制和体育观念,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加快建设现代体育教育技术环境的步伐,开发现代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逐步建设现代化的体育教学体系,努力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构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2.促进体育教师的学习与培养

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在教师[3]。随着教育教学资源的发展,体育教师的功能、素质要求和职业劳动的特点与内容都会变化和发展[4]。体育教师已不再仅仅是教学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今天,提高自身素质,接受继续教育是体育教师的必然选择。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训练,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网络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信息化的内容与实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信息资源在体育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体育教师原有的知识素养和能力贮备很难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播者,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讲解——示范”的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活动。他们需要掌握利用和开发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接受继续教育,培养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素养是体育教师在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他们才能站在时展的前沿,适应技术变革与教育发展的步伐。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突出的特点是开放性、综合性和可利用性。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在于满足了不同学生对学习的不同要求,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同时由于信息交流的加强,提高了学生交流的能力,这也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些丰富的体育信息资源,不仅充实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它提供的知识信息远远超出了体育教师个体或教学小组群体的知识总量。学生在网络信息资源的海洋里,可根据需要自由地去获取想要的知识,通过交流学习,进行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这一状况真正摆脱了教师固定思维的束缚,使其真正体会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的感觉。同时,网络提供了学生所需的体育文化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达到获得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4.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体育教育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简称为学科教学与术科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术、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传统的体育实践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的直观教学方法。教师在教授技术动作时对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要进行讲解、示范。学生在学习时对动作难度较大、较难掌握的技术的学习出现接受慢和产生错误动作的现象时有出现。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教师往往要通过反复的“示范——讲解——再示范”的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但是,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于教学实践,效果将非常明显。例如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云手——单鞭”动作的掌握往往很不到位,掌握起来很是费力,常常几节课的练习也不能理解其中的要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网络视频,通过观察视频中对动作的分解示范,讲解练习,学生很快掌握了动作的要点,再结合教师课堂的辅导很快掌握了技术动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以超文本和超链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各种教学信息,丰富课堂内容,扩展知识信息量,拓宽知识领域,不仅使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还能加深和了解相关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5.构建体育科研发展与建设平台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数字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以及网络传输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在体育科研方面的利用和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网络信息资源,构建网络与体育科研发展及建设平台来服务于体育科研,这对体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建设性与实效性。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体育专业的知识体系也在快速发展、扩大,尤其是高科技知识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运用,可谓“金牌后面是科技大战”。作为传统知识载体之一的教科书已远远不能满足知识更替以及快速发展竞技运动水平的科技要求。而网络能提供一个汇集世界各地先进学校、研究所、图书馆等各种信息资源的庞大资料库,其教育资源有多种类型,包括教育网络、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通过网络的信息浏览服务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可以及时了解到各学科包括体育和科研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参与许多全球性科研组织的课题合作、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动态和趋势;可以浏览体育新闻、重大比赛信息、访问数据库、体育文献中心等,并可将这些信息方便、快捷地从网络下载储存,作为宝贵的信息资源供教学和科研使用。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是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信息时代高校体育实现改革与发展的资源储备。它对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体育教师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及体育科研建设与发展平台具有一定的作用与意义。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是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它将在体育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建议

首先,应提高体育教师的应用能力与素养。为了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现实需求,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与素养要适宜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只有提高自身能力与素养,体育教师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中。其次,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和体育教学软件的开发。在互联网发展普及的今天,我们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所需和想要的知识,但要在体育教学中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就必须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网络建设不到位就无法利用信息资源,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最后,还要加强体育教学软件开发。软件开发是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的保障,是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朱江玲等.虚拟图书馆与网上信息检索[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13.

[2]姚红菊.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探析[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4,(5):37-38.

[3]张光忠.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若干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5):104-106.

教育技术资源论文篇8

论文摘要: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定义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aect教育技术定义。通过对历年来aect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与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历程的关系研究,发现其定义的制定是与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由此,笔者认为我国要发展自己的教育技术,不仅要借鉴西方的成果,更要结合我国国情,在自己国家的本土化进程中发展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技术。最后提出新的时代背景下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技术定义。

0引言

我国目前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以及学科体系的形成基本依据美国aect对教育技术的定义,由此围绕定义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论。有人认为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没有多大必要,因为不管我们怎么讨论,事物还是一直向前发展的。也有人认为,有了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就必然有不同的理解及其理论指导下的不同的合理性教育实践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教育技术学本质及其规律,进而推动教育技术的向前发展。笔者认为,我们不仅需要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而且还要发展教育技术定义,即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技术定义。

1中美两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定义的比较分析

1.1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定义

1. 1. 1 1963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1963年aect的定义: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内容包括:研究在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图像信息和非表征性信息的独特的和相对的优缺点;在教育环境中,利用人员和设备将信息结构化、系统化。这些任务包括对整个教学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应用。内容实际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

63定义中,把教育技术主要集中于视听传播。以期以高效率的利用传播中的每一种方法和媒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为目的。定义中指出视听传播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暗示了教学干预与学习之间有种更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与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密切的关系。63定义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是与当时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的。

1. 1. 2 1972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1972年aeg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这样一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促进人类的学习。

在这个定义中表明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是开发和使用教学资源的系统化过程。把视听传播作为一个领域来下定义。在这段时间,人们对教学机器的兴趣转向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计算机成为实现程序教学思想的高级程序教学机。

1. 1. 3 1977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1977年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其目的在于分析遍及人类学习所有方面的问题,和设计、实施、评价与管理对那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该定义是在教学理论中越来越重视方法和方法论的背景下提出的,开始使用系统方法来解决人类学习的过程。根据巴纳赛的解释,教学系统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设计和改进教学的实验方法。77定义充分认识到研究领域的复杂性.强调系统方法在过程整合、因素分析、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以学习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为中心,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将教育技术定义为一种理论、一个领域和一个行业。

1. 1. 4 1994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1994年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aect94定义的结构,它明确定义了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形态、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定义中没有直接描述媒体,表明教育技术已从硬技术进化到软技术,即以技术方法和方法论为主体的学科。当然,这并不排斥媒体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作用,它实际上是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支撑技术。

1. 1. 5 2005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2005年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而对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进行创造、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及其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近年来由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发展的最新成果映射到教育中,给教育技术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学习资源的数字化以及数字资源呈现方式的丰富与传播方式的变化,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有关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观念开始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因此05定义提出对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进行创造、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另外随着企业培训与e-learning的迅猛发展,社会不仅从技术方面而且在人员素质方面对教育技术的专业队伍提出了更综合、更有适应性的水平要求。因此在05定义中提出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总结以上的教育技术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其研究对象都是与促进人类的学习相关的内容,2004的研究对象的范畴有所扩大,暗含了与学习有关的技术过程和资源。这与绩效技术理论的成熟有关,随着绩效技术理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于是与时俱进的有了新的研究对象的提法,这个研究对象的提出是符合当今的时展要求的,是在对以前5次定义中的研究对象的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

1. 2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可以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初步发展阶段(1920-1965) ;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1. 2. 1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初期,从美国归来的陶行知在嘉兴举办千字课教学试验时就使用了幻灯。30年代中期,广播教学也开展了起来。1935年6月,当时的教育部要求中等学校和民众教育馆分期装设收音机,并聘请专家通过广播电台播放教育节目。1937年7月建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同时一些民众教育馆也开始运用幻灯、电影、播音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1949年,电化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首先是社会电化教育得到发展,学校电化教育也得到了发展,在普通教育中,许多地方也相继建立了电化教育馆,负责推动基础教育中的电化教育工作。1966 - 1976的10年间整个电化教育事业处于瘫痪停止状态。

1.2.2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

1978年以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的政策和措施,使得我国的电化教育重新起步,迅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包括在全国各地建立电化教育机构,高校开办电教专业,广播电视教育和卫星电视教育发展迅速,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管理教学逐步开展,各级学校“三件”建设方面成绩显著。

90年代之后,我国的电化教育进人了深入发展的阶段。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以及认知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引入,对于理论建设和实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的初步开通,及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多项大规模的电化教育实验都大大推进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

1.2.3中美两国教育技术的比较

由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电化教育最早是在大众化教育中兴起的,起初广泛的应用于社会教育中,后来逐渐的才在学校教育中发展壮大。而关国教育技术就诞生于学校教育中,最初兴起视觉教学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效率。此后,美国的教育技术向军事,工业领域渗人,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为军事及企业获得了可观的效益。因此,我们看出中国的教育技术学与美国教育技术学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别是由于中美两国不同的政治、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背景所形成的。

2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定义的思考

考虑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的建构不能忽视中美教育技术差异的存在。讨论这种差异,不是为了拒绝学习国外的理论和方法,而是为了避免不看本国的实际,盲目照搬的思想和做法,是为了更明智地、有效地学习他人的东西。我们要积极引进与消化教育技术定义,必须从定义的内涵与形成背景去理解与表述。并根据我国国情和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对有关理论进行必要的改造,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技术学定义。

2. 1教育技术定义的本土化

笔者认为在中西方问题上应倡导思想的本土化,思想的木土化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教育技术学真正具有引导力的“思想”,最终只能形成于中国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中。同理,由于西方学者身处于西方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中,其所构建的思想也就只是适应类似于西方那样的条件。思想本土化的实施对于建构真正有意义的教育技术学思想来说,最宝贵的资源在于教育技术研究者自身,在于研究者的本土实践。是我们自身,我们自己的家园从根本上赋予了我们思想的智慧。对于西方学者的大多思想,当然也可以了解,可以学习,但前提是需要有一种平视的目光与平和的心态,在中西两种文化之间进行主体间对话、交融、会通,这不仅仅是一种同化,也不局限于顺应,这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与建构。

改造和转化现代教育技术学传统:一方面,尽可能的从西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出发,按照西方的逻辑去理解西方的问题,以及产生于这一问题情境中的西方教育理论;另一方面,尽可能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出发,按照中国的逻辑去思考中国的问题,这就要求人们把中国传统教育学术纳人研究视野,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寻找出路。既要借鉴西方文化,又要尊重个人权利,实现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交融互补,协调发展。在寻求理论基础的过程中,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做出的重大决策及思想导向及时关注,并据此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学。

2. 2教育技术定义的时代化

aect教育技术定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与理念的更新及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我国教育技术定义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历史上看,教育技术学中媒介技术的革新曾经引起了该领域组织方式的变革。“技术”具有历史阶段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教育技术”也必然具有时代性。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有新的教育技术定义。

3我国教育技术定义的确定

教育技术学科术语用词的统一规范和标准化不是一劳永逸的,是需要更新和发展的。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当前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定义不断更新的趋势,因势利导,更好地理解教育技术定义问题。

3. 1提出教育技术学的新定义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以技术促进教育与学习的专门领域,其几次历史性转折一方面在于不断地引进新的思想与理念;另一方面,其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的物质基础在于科学发展而带来的技术创新不断地被引进教育领域。

总结美国的教育技术概念的演化,结合我国的国情,我认为教育技术的定义可以这样描述:教育技术是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创设、运用、管理现有的适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并积极开发新的还未出现或出现了还未运用到教育中,但有可能运用到教育中并起到促进作用的技术资源,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者创新能力,力争达到教育公平,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3. 2新定义提出的原则或依据

3. 2. 1本土化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年)工作方针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方面的规定。教育技术学要与时俱进,因此其定义的制定要与政策相一致,要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时代的特点。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创新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标尺,是一个国家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是一个民族甚至国家赖以生存的灵魂,是成为高新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观念在不停的更新,成果取得飞越的进步。这些都是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因此我们要学会创新,敢于创新,让我们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走向成功。

3. 2. 2时代性

积极开发新的还未出现或出现了还未运用到教育中,但有可能运用到教育中并起到促进作用的技术资源,有一句名言:在我们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教育技术领域是一个不断追新的领域,不管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还是技术的更新。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以技术促进教育与学习的专门领域,其几次历史性转折一方面在于不断地引进新的思想与理念;另一方面,其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的物质基础在于科学发展而带来的技术创新不断地被引进教育领域。从教育技术历年来的定义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定义不断变化的线索中有一条就是随着其技术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技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所以笔者觉得教育技术的定义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作为教育技术人要有预测未来技术的能力,并将其引用到教育中来。

4结束语

上一篇:合同纠纷论文范文 下一篇:药物制剂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