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下乡送书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23 03:33:26

图书馆下乡送书工作计划

图书馆下乡送书工作计划篇1

摘要:文章介绍了甘肃省流动图书车的运行情况,论述了流动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指出甘肃省流动图书车工程是甘肃省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体现,是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与服务理念的重大转变,是公共图书馆保障民众“平等、自由、免费”的重要举措,同时认为地方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投入,充分认识并承担建设和发展公共图书馆的主导地位与作用,更好地保障公众图书馆权利的实现。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014-03

1甘肃省流动图书车的运行状况概述

1.1流动图书车的配备情况

流动图书车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甘肃省有58个贫困县纳入了该工程。甘肃省首批29辆流动图书车于2014年7月21日在兰州举行发放仪式,第二批29辆多功能流动图书车于2015年5月7日上午从兰州驶往下属的29个贫困县区,至此,甘肃省58个贫困县区都有了流动图书车[1]。流动图书车内配置有图书、手提电脑、电视、书架、桌椅、音响、空调、LED宣传屏和大型多媒体播放设备,具体服务项目包括现场为读者办理借书证、图书借还、预约借书、阅览、解答读者咨询、现场指导数字资源、网上借还书等业务。流动图书车工程将有效解决甘肃省边远贫困地区基层民众“看书难”的问题[2]。

1.2流动图书车的流动情况

配备流动图书车的图书馆都制订有合理的流动服务计划,定服务点、定图书、定时间、定线路,采取固定服务站、流动服务站、临时服务站等方式,以方便、快捷、灵活的方式为读者提供证件办理和图书借阅服务,为读者送去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流动图书”,让有限的图书无限流动起来。流动图书车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有效地提升了图书馆的知名度和读者的认知度。

拥有流动图书车的图书馆按照本馆的流动服务计划,配备足够的图书、报纸及期刊,将图书流通车开往大街小巷、乡镇社区、学校、部队、消防队等,免费为读者办理图书借阅证。读者可以登上流动图书车自由选择图书进行借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群众的阅读需求。仅甘肃省图书馆一台流动图书车2015年全年出车100余次,借阅图书52,640册,发放宣传资料37,800余份,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流动图书馆的发展模式[3]

2.1固定流通点模式

固定流通点模式是指在图书馆以外的机构设立固定的图书流通点,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换图书,为附近群众提供借阅服务。固定流通点通常会选择设立在人口密集的场所,如:学校、社区活动中心、文化站等,开展图书借阅服务,服务类型仅限于图书、期刊借阅,且数量有限。尽管如此,固定流通点因其便利性仍然广受民众的欢迎,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学习的好去处。

2.2巡回流通点模式

巡回流通点模式是指图书馆借助各种运输工具定期或不定期地在远离图书馆或交通不便的人口聚集区域所设立的预定服务点之间巡回流动,为服务点附近的公众提供借阅服务。目前,流动书车和流动书船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流动车船能够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读者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除传统的图书借阅服务外,还可以提供网络预约借书、网络参考咨询、馆际互借、电子资源使用等服务。流动车船在流动服务站之间巡回流动,服务范围较广,真正把服务送到了读者家门口。甘肃省的流动图书车模式属于典型的巡回流通点模式,利用流动图书车开展流动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对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了解和掌握公共文化信息、提升全民阅读习惯、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2.3图书物流模式

图书物流模式是指根据实际需要,由物流公司把新书直接从书商供应地运输配送到流动图书馆分馆,新书每半年流动一次。按照预定的流动路线,物流公司把新书物流至下一分馆,同时把另一批新书补充到位,每批图书在流动数次后最终回流至总馆。图书物流模式由广东图书馆始创,是一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其建设和发展模式突破了目前省、市、区(县级市)、街(镇)四级图书馆的层级管理体制,突破了省、市、区(县级市)三级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实现了图书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最大效益。图书物流模式的适用前提是建立流动图书馆分馆,虽然首次建立流动分馆成本较高,但流动分馆在服务时间上保证每天都开放,在服务范围上保持固定性,且服务资源项目比较完备,方便流动图书馆分馆周围群众就近利用。

3流动图书车工程是甘肃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体现3.1流动图书车工程是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对“十二五”时期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了具体规定:“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流动图书车工程是甘肃省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这一文化惠民工程以贫困县区和农村为重点,旨在加强县级图书馆及农家书屋建设,扩大图书馆服务覆盖面,消除图书馆服务盲区。

帖梅:甘肃省流动图书车模式与公共图书馆权利保障研究3.2流动图书车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实施的又一项文化惠民工程

流动图书车工程,是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流动舞台车配送等文化工程之后,文化部、财政部实施的又一项文化惠民工程,甘肃省58个贫困县区图书馆列入流动图书车配送计划。流动图书车应该成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车”、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车”、科技信息的“服务车”和引导群众致富的“连心车”,开到最需要的地方,开到群众的身边。流动图书车面对不同的读者群,通过不同的形式开展借阅服务,保障了民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对于改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4流动图书车是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与服务理念的重大转变4.1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与服务理念

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图书馆职业特色、功能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具体包括:保存人类记忆与文化传承、终身教育与学习、知识自由与平等获取、社会服务等内容。公共图书馆新服务理念坚持公共、公开、公益、共享,以充分保障和实现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图书馆权利为己任,通过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法,通过点点滴滴的服务举措来普及推广图书馆,使民众意识到图书馆的存在,认识图书馆的价值,吸引读者主动利用图书馆,高效利用图书馆。

4.2实用高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公共图书馆落实其核心价值与服务理念的前提

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公共图书馆落实其核心价值与服务理念的前提。覆盖城乡意味着覆盖全社会,即不存在“服务盲区”[5]。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标准,是每5万人应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且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不超过4公里,才能使公共图书馆普遍服务民众,成为地方的信息中心。

4.3精心计划和准备,积极开展巡回的图书流动服务

配备流动图书车的甘肃省各县区图书馆充分利用这一惠民政策,精心计划和准备,积极开展巡回的图书流动服务,将一车车满载“精神食粮”的流动书车开出去,走乡入村,与农家书屋工程相配合,缩小服务半径,增加服务点,为边远地区送去各类书籍和信息;同时,依托现代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实现图书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5流动图书车是公共图书馆保障民众“平等、自由、免费”图书馆权利的重要举措5.1民众的图书馆权利

“人人享有平等、自由、免费利用图书馆的基本权利”是现代公共图书馆保障民众图书馆权利的集中体现。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机构和制度安排,在保障公民自由平等获取信息资源、保障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方面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图书馆服务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同等情况同等对待的原则、给所有人以平等机会的原则和注重保障弱势群体读者的平等权利的原则[6]。

5.2保障民众的图书馆权利

公共图书馆是民主社会维护和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而选择的一种制度安排,在保障和维护民众的图书馆权利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7]]。如何加快基层图书馆建设和农家书屋建设,保障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群众享受图书馆的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张新鹤认为,普及公共图书馆是目前我国民众图书馆权利的重点和保障途径,社区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是普及公共图书馆的良好方式[8]。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已经得到国家政策的全面确认并逐步落实到图书馆具体实践当中。文化部、财政部在甘肃省实施的流动图书车工程,有效地增加了图书馆服务点,延伸了图书馆服务方式,推广了图书馆服务,为实现民众“平等、自由、免费”的图书馆权利提供了有效保障。

5.3注重保障弱势群体的图书馆权利

甘肃省流动图书车主要分配在甘肃省58个贫困区县,由各个区县公共图书馆具体负责实施流动服务,临洮县、环县、高台县、靖远县、麦积区等县区图书馆积极利用流动图书车开展巡回流动服务,组织图书馆业务人员多次深入基层乡村开展业务辅导和文化帮扶。流动图书车与农家书屋相配合,将知识和信息送到群众家门口,为其提供获取资源的便利,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弱势群体的阅读需求和信息需求,缩小了城市与农村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差距,保障了弱势群体使用图书馆的权利。

6结语

程焕文认为民众的图书馆权利传播任重道远,实现起来困难重重[9]。但只要政府发挥在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与作用,重视并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投入,以县级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建设为投入重点,为县级图书馆和农家书屋配备更多的图书资源、设备和人才,实现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共享,就能使所有的民众都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霖.甘肃省首批29辆流动图书车“送书下乡”[EB/OL].[2014-07-22].http://.cn/system/2014/07/22/015103173. shtml.

图书馆下乡送书工作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公共文化明珠镇”(以下简称“明珠工程”)创建工程为契机,通过实行全区图书馆城乡服务一体化,不断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图书馆成为贴近农民、服务基层的民心工程,成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和谐区创建的重要载体,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工作目标

各镇乡(街道)图书馆分馆建设工作与“明珠工程”建设同步,各单位在“明珠工程”创建完成的同时完成分馆建设,力争到2009年,全区建立起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图书总分馆制,实现全区范围内图书借还“一卡通”、新增图书总馆统一配送等目标,图书服务延伸至各大企业、外来民工的集居地、社区、学校及部队,形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三、工作职责

全区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实行总分馆制,总馆设在区图书馆,分馆设在各镇乡(街道),总分馆之间实行业务统一部署、行政各自负责、经费独立核算、文献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

(一)总馆(区图书馆)

1.总体推进。总体部署全区图书馆城乡服务一体化工作,承担全区年新增图书的采购、编目和流通服务工作;协助做好各分馆自配图书的采购指导和编目加工;负责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负责计算机管理系统等技术工作。

2.流动服务。利用图书流动车送书到边远地区、新鄞州人较集中的企业单位、建筑工地、学校、部队、社区等,为当地的农民、工人、学生、居民和军人提供定时、定点的图书借阅服务,在全区逐步设立流动书车服务点40个以上。

3.统一运作。提供统一的系统软件,并负责安装、辅导;负责对全区流动图书的物流管理;负责将在“一卡通”使用中造成的还入异馆的分馆藏书,不定期送回原属馆;实行统一运作模式,统一形象标识,统一服务标准。

4.免费共享。为各分馆免费提供数字资源的共享服务。

(二)分馆(各镇乡、街道图书馆)

1.负责馆舍建设。分馆要求设在文化中心内方便群众借阅的地方,软、硬件建设要求达到“明珠工程”A、B级标准。

2.配备专职人员。配备1名以上懂计算机操作的图书管理人员,保证每周开放时间不低于36小时;加强管理员业务培训,提高管理员服务能力,做好做强读者服务工作。

3.搞好藏书建设。根据“明珠工程”A、B级标准,完成基本藏书的采购和编目工作。藏书量要求12000—15000册,图书采购统一纳入政府采购渠道,图书种类原则上文学类占50%;社会科学类占20%;自然科学类占20%;其它类占10%。图书编目要求规范化、数字化,并添加到区图书馆的联合书目数据库中。

4.实现网络管理。统一计算机管理系统,统一借阅制度和办卡手续,实现图书借阅“一卡通”。配有工作电脑和读者查询电脑(硬盘160G,内存1G)、读卡器、打印机、传真机、网络及宽带连接设备等。

四、经费保障

总馆(区图书馆)的年流动图书采购及加工、计算机管理系统及硬件设备、图书流通及交通工具、业务培训及劳务用工、“一卡通”借阅卡等费用由区财政承担。

分馆(各镇乡、街道图书馆)的馆舍建设、基本藏书、电脑、网络设施等一次性投入经费在“明珠工程”专项补助经费中列支;人员及日常管理经费由各镇乡(街道)财政承担。

五、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实施“图书馆城乡服务一体化”,是推进我区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村群众基本阅读需求、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各单位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将图书馆城乡服务一体化工作作为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重要载体,精心部署、明确职责,健全机制、保障投入,加快落实此项工作。

(二)精心组织实施。区图书馆对城乡服务一体化工作总体上予以部署,做好业余指导、协调工作;各镇乡(街道)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结合“明珠工程”的创建目标,将图书馆建设纳入到年度考核体系中,合理确定分馆建设的时间、工作步骤、资金安排等,做到分步推进,同时,注重建设的长效化和服务的长远化,建立起方便群众、服务基层的长效管理机制。

图书馆下乡送书工作计划篇3

摘要:文章通过探索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存在的问题,并以北镇市图书馆的延伸服务为例,论述了县级图书馆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有效地开展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097-03

2012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1],其占全国公共图书馆的85%以上,是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是开展社会教育的终身课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连接城市与乡镇农村的纽带和桥梁。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图书馆,受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普遍存在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落后、人员专业化水平低、服务观念落后等问题,束缚着延伸服务的开展。

1开展延伸服务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的弊端,造成尚未建立延伸服务的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是金字塔式四级管理结构,县(区)图书馆处于第四级[2],而乡镇、社区图书馆(室)并没有完全纳入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内,县级图书馆对社区、乡镇图书馆(室)只有组织协调和业务辅导的作用。自“十二五”规划以来,国家为了发展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投入了大量资金,为社区、乡镇图书馆(室)、农家书屋配备了图书、电脑、阅览桌椅等资源和设备。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县级图书馆对资源和设备也不具备统筹管理权利,致使资源和设备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1.2服务理念陈旧,缺乏延伸服务的意识

长期以来,县级图书馆的管理者存在自我封闭、僵化的管理理念,馆员素质低下,缺乏图书馆的职业精神,缺乏主动服务的精神,被动服务观念盛行;从管理者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大多都是得过且过,而“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却停留在口头上,普遍均等、公平服务的服务理念严重缺失;缺乏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事业心,只满足于日常借还、阅览等基础服务工作,参考咨询、信息检索等工作很少开展,致使有限的馆藏资源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县级图书馆的社会文化教育、娱乐消遣的职能都难以发挥。

1.3文献资源结构不合理,延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文献资源包括纸质文献、电子资源、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各类型资源[2]。但是,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馆藏建设仍以纸质文献入藏为主,数字资源、电子资源、网络资源入藏较少。有的县级馆甚至是零入藏,与之对应所开展的服务也是借还纸质书刊资料,还没有摆脱传统图书馆的状况,没有建立相应的个性化服务、远程服务及网络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手机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移动阅读成为人们喜爱的阅读方式,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县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与服务手段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1.4软硬件条件欠缺,使惠民工程延伸服务落实不到位

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计划等三大文化惠民工程的推进[3],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受经费、技术、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工程建设的效果差强人意。如:公共电子阅览室是为了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们的网络文化需求而建设的公益性的免费上网服务场所,主要服务对象有未成年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然而由于经费的不足和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等因素,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没有正常开放,各类读者活动及相关的公益服务开展得也较少。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应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县级图书馆正常的基础服务工作还不能保证的情况下,更遑论为弱势群体的延伸服务。

2开展延伸服务的理论思考

2.1建立完善的总分馆体制,延伸服务体系

要实现县级图书馆延伸服务,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必须建立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是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市图书馆、县图书馆这四级公共图书馆框架,还应把乡镇(街道)图书馆(室)、社区图书馆(室)、农家书屋等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并且建立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社区图书馆(室)为分馆的总分馆制。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借鉴、汲取成功的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的经验,通过政府部门统筹规划,并及早落实,使县级图书馆服务向下延伸,必须下延到乡镇、社区图书馆(室),才能构建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这也是真正实现县级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有效途径,并在实践中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计划、农家书屋工程、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相结合,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服务体系[3]。

2.2提升服务理念,延伸服务空间和时间

2.2.1延伸服务空间。县级图书馆应积极倡导“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阵地服务为流动服务,从服务形式单一化到个性化、多样化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社会效益,走出馆区、走向社会,积极开展面向社区、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延伸服务;将知识、信息、技术送到人们身边,开展送书进社区、送书下乡、送科技下乡、赶科技大集等活动,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人们身边。

2.2.2延伸服务时间。图书馆是为民众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应千方百计地满足读者需求,使广大读者能在闲暇时间享受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因此,县级图书馆也应克服自身困难,想方设法增加开放时间,或者调整服务时段。县级图书馆应逐步采取职工轮岗、义工参与的方式,适当延长开放时间,让人们在休息时间都能到图书馆“充电”,享受图书馆的服务。

2.3优化馆藏结构,提升延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为了满足读者对数字阅读的需要,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应根据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的使用程度,适当调整购买比例,适时加大数字资源的购买数量,使馆藏结构趋于合理,加快县级图书馆馆藏数字文献的建设步伐。同时,图书馆要购买适合读者需求的电子资源,考虑如何借助省、市级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并真正利用好三大文化惠民工程所投入的软硬件平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水平,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使读者享受到优质的数字文化资源,提升县级图书馆的数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张静: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思考与实践3开展延伸服务的实践探索

3.1注重宣传,提高知名度,延伸图书馆服务途径

通过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做好图书馆宣传工作,让人们了解图书馆的职能和作用,普及文化权利意识,树立及维护图书馆的文化权益意识,提高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宣传和利用图书馆,北镇市图书馆在“世界读书日”“图书宣传周”“全民读书月”“科普宣传周”等活动中,利用条幅、展板、专题片、电子滚动字幕等形式宣传图书馆的职能和作用,为读者开展各项服务活动,让人们更进一步了解图书馆。另外,在迎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北镇市图书馆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图书馆,并倡议他们多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使图书馆成为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

3.2拓展服务平台,延伸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近两年,为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图书馆成为人们学习、休闲、获取知识的最佳场所,如北镇市图书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开展各种各样的读者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2.1讲座平台。北镇市图书馆定期举办“医闾讲坛”系列公益讲座,把“医闾讲坛”定位为“弘扬祈福文化,服务地方经济,提升市民素养”的综合性大讲堂;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推出了祈福文化、幽州历史、家庭教育等系列讲座,吸引不同文化背景和各个年龄层次人们的积极参与,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3.2.2展览平台。北镇市图书馆充分利用馆内的各种资源,发挥文化阵地作用,努力让图书馆成为传递知识、展示文明的窗口。如: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馆内展出了百余幅图片,与读者共同追忆抗战胜利的光辉历史;还多次开展当地摄影师的优秀摄影作品,吸引了读者驻足观看。

3.2.3流动平台。北镇市图书馆也开展了流动图书到社区服务,定期为四个社区送去各类书刊资料,还派业务骨干对图书馆(室)管理员进行业务辅导和培训;定期到社区送流动图书,丰富社区图书室书刊的种类,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对于有些展览、讲座和培训,北镇市图书馆根据图书内容和读者的不同需求,从馆内延伸至社区,为社区提供了图书馆的服务,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丰富了社区的文化内容,满足了社区的发展需要。

3.2.4微信平台。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使用微信的人越来越多,北镇市图书馆在公共电子阅览室举办了两期以“微信公众号链接制作”为内容的电脑培训班,培训针对个人、企业、个体营业者进行文化营销,吸引各行各业的人参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3整合资源,延伸服务的触角

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图书馆可以利用馆舍环境、文化氛围、文献资源等与社会图书馆界合作,引导人们了解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3.3.1整合团体资源。“六一”儿童节期间,北镇市图书馆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合作,为小朋友们精心准备了免费的电影,有《功夫熊猫》《怪物史瑞克》《海底总动员》等;还有自发性的社会公益团队――“爱心天使团”,这个团体由各行各业爱心人士组成,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读者活动,如:亲子阅读、诵读有奖、谜语竞猜等。

3.3.2整合旅游资源。北镇市旅游资源丰富,地方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2014年北镇市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北镇旅游官方网站“辽游网”,北镇市图书馆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为其提供各种专题资料,分别展示北镇历史、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向游客全面推介“祈福灵境养生宝地辽宁北镇”,宣传北镇市的旅游产业,服务地方旅游经济,彰显北镇市作为中国祈福文化名城的城市品牌。

3.3.3整合文学爱好者资源。北镇市图书馆积极主办和承办征文活动,并拥有一支由读者组成的文学爱好者队伍,多次与北镇市旅游局一起举办以“赞美梨花”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图书馆响应市政府倡导的“文化北镇”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圆满地承办了“四个北镇”建设征文比赛活动,参赛作品也被北镇电视台结集成《圆梦医巫闾》一书,优秀作品由北镇市电视台陆续播出。这项活动既丰富和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给文学爱好者建立了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

4结语

县级图书馆比其他类型的公共图书馆在延伸服务方面更有发展的空间,实践的意义也更为重大。县级图书馆延伸服务开展得好与坏,影响着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众基本的文化权益,保证公民平等地享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就必须高度重视县级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图书馆延伸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和平.城镇化条件下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6):4-5.

[2]李国朋.社区图书馆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1):82-83.

图书馆下乡送书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惠民项目

2014年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县以来,严格按照创建要求,不断加大建设力度,努力形成覆盖县、乡、村、惠及全民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一、姚安创建工作开展的具体实践

(一)科学谋划,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引领

结合创建的开展,组织完成了《马游坪彝族梅葛传统文化保护区规划》和《左门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规划》的编制。同时,坚持公益文化事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还编制了《姚安县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光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整治规划》,策划了光禄古镇开发建设中的10大文化旅游重大项目,为发展打下了良好的规划基础。

(二)不断推进“三馆一站”建设,努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配置

一是投入资金60万余元,对县文化馆展室进行了提升改造,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博物馆展厅、民族民俗文化展厅、书画展厅的建设工程,把县文化馆建设成为了集文化、文物展示和培训三位一体的文化展示中心。二是不断加强图书馆建设。目前,县图书馆已拥有各类藏书12万多册,达国家二级图书馆标准:全力推进了农家书屋和农民网培学校建设,实现了全县77个村委会,社区的农家书屋和农民网培学校全覆盖。三是在全县9个乡镇全面开展了以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化综合展室、多媒体培训室、文化长廊为主要建设内容和标准的“四室一长廊”标准化建设工程,配送添置了图书、音像制品等设备,使全县各乡镇综合文化站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切实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文化惠民服务工程

完成了“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项目93个、“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项目2个,实施了光禄镇、太平镇、弥兴镇3个乡镇“小广场、大喇叭”工程项目。目前全县已有花灯剧团、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电影事业管理站各1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77个,县级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1个、乡级服务网点9个、村级服务网点66个,农家书屋66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8138户、农户家庭地面卫星单收站约l万座,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8.5%。

(四)扎实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采用一名县处级领导加一个县级部门加一个村委会或社区党支部扶持一支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的“3+1”模式,全力扶持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的发展。目前,全县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已发展到76家。连续举办了三届“云南・姚安荷花节”系列活动,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活动,

“文化大篷车一千乡万里行”文化惠民演出,周末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年均演出达260余场次,观众达45万余人次。

(五)狠抓精品文艺产品生产,不断提升我县文化内涵质量

创作生产了花灯小戏《老俩口约会》参加全省首届滇剧花灯周演出受到好评;并在首届楚雄州新农村文艺展演中获荣获表演奖一等奖和特别组织奖;在云南省首届新农村文艺汇演中获表演二等奖、创作奖二等奖。剧目《村官》、

《刘二贵改榜》,《火塘情话》、《非常事故》、《造天地》等剧目多次参加全州新剧(节)目调演获10个余奖项;立足本地文化资源,创作排演了六集大型历史题材剧《菩提女传奇》在全州巡回上演;扶持县农戏协会创作和发展,至今已创作生产各类剧目120多个,快板,表演唱和歌曲等其它作品640多件,为县文艺表演单位和农村业余文艺演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剧本支持。

二、开展创建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和做法

(一)加强领导,夯实创建工作基础

个别乡、村和有关部门领导不同程度存在着上热下冷、等待观望、合力不足,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等问题。为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县委政府成立了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切实加强了领导。

(二)配套政策,完善保障体系

县图书馆设施落后,馆舍面积不达标;县博物馆还没动工开建设,只能在文物保护单位内办公;部分县级、乡镇和村文化设施等亟待修建和改造:还有相当一部分地方的文化场地和设施虚设。我县先后制定出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管理有关规定》、《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姚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安排了工作经费,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经费保障。

(三)分解任务,推动责任落实

部分村的文化活动场所条件还较差,没有达到“两室一厅”

(即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厅)验收标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也需要改造升级。县乡公益文化流动服务供给能力较弱。为此,制定下发《姚安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表》,将各 项目标、工作任务具体化,做到责任到乡(镇)、村,到部门到个人。为确保创建任务如期完成,建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信息报送等系列制度。

(四)重心下移,努力构建乡村普惠性文化网络

在完成乡(镇)、村(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中心)全部建设完成的基础上,还对部分不达标的基层文化阵地进行提质改造。同时,结合创建又对9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7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9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级服务网点和66个村级服务网点、66个农家书屋等进行了充实和开发,使基层文化阵地的载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巩固和发展姚安创建工作成果的几点思考

(一)继续突出重点,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契机,推动文化事业更大发展。着力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加强文化馆、图书馆的流动服务;着力打造“数字姚安”,塑造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深入挖掘、创作具有传统特色、地区特点的文化项目,积极创新服务方式,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认真研究制定并出台文化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合理设置从业人员编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输送、培训、激励机制。配齐配强博物馆、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行政村(社区)落实享受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或文化指导员。把文化志愿者作为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积极动员和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做好基层文化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的指导和服务,不断提高演出质量和水平。

(三)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建设

图书馆下乡送书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普遍均等原则 公共服务 流动图书馆 漯河市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033-02

一、研究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公共服务要多样化、个性化,公共文化设施要免费开放、增加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

普遍均等服务是指不因民族、性别、年龄、职业、贫富、地域等外在因素的差别,而使社会群体或个体所接受的社会文化权益受到影响,从而体现社会对人民权利的保障。从国际范围来看,普遍均等服务在国外发展最早可以追溯至1907年,源于经济领域。随着社会不断变迁,“普遍均等”原则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深化和扩展,不再只适用于电信等一些垄断性经济领域,逐渐扩大成为一项服务社会全体成员的综合保障制度,并由此形成了包括人文社会普遍服务、基础产业普遍服务、信息知识普遍服务三个层次内容的社会普遍服务体系。

二、流动图书馆概述

1.流动图书馆相关概念

《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对流动图书馆作如下界定:流动图书馆是为远离固定图书馆的读者服务的方式,是利用某种运输工具装备起来的图书馆,可以任意移动,定期将图书送至各个工矿企业、机关、农场、学校、居民点,开展图书借阅工作,举办群众性的图书宣传活动。张海燕认为,流动图书馆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流动图书馆,也称流动图书站,是指定期把文献资源送到远离固定图书馆的地区,把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扩展到非固定图书馆读者群,便于偏僻地区或难享受到图书馆正常服务的人们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而狭义的流动图书馆一般指汽车图书馆,是以汽车作为运输工具,定期为不方便读书的地区的人们进行图书借阅服务。

汽车图书馆是主要的流动图书馆服务方式。它具有独特的节约、灵活、快捷、方便、主动等特点,突破传统图书馆只限于到图书馆借阅的模式,将图书服务延伸到社区,建立起辐射全区,面向社区,方便居民的图书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边远地区图书馆覆盖率低的不足,是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创新方式。流动图书馆进社区,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为唤起人们学习的热情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对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形成全民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大有裨益。

2.流动图书馆的特点

2.1 流动性

“流动性”是流动图书馆最显著的特点。流动图书馆的流动包括宏观的流动,诸如采取“送书下乡”“送科技下乡”以及“文化进社区”等形式使得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服务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充分流动起来。流动图书馆还有微观意义上的“流动”,是指多个流动图书馆之间也存在着文献资源和服务的交换流动。资源的空间流动在更大社会范围内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文化服务的普遍均等,是对传统固定图书馆的有益补充。

2.2 便利性

当前,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公民的文化信息需求。当然忽略偏远地区不谈,自己的生活工作范围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也是影响潜在读者成为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克服空间障碍的流动图书馆其服务可延伸至各乡镇、各个社区、各企事业单位、农民工聚集工地、学校以及部队等有文化需要的区域,这就使得读者的借阅更加便利,节省读者更多的时间,营造了更加浓郁的社会阅读氛围。

2.3主动性

流动图书馆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坐等读者上门借阅、利用的局面,它根据公民的文化需要,而选择不同的文献资源和服务方式,主动“送书上门”“送服务进社区、进单位”,是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社会公共服务普遍均等意识的觉醒和增强。

2.4 精准化

流动图书馆在配备图书资源的时候就会做好其辖区内的读者需求分析工作,并且在服务过程中会根据读者意见不断交流更换图书。例如,建立在偏远农村地区的流动图书馆就会立足广大农民的文化基础以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为目的,有针对性地提供农业畜牧业等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图书。在建设为学校服务的流动图书馆时,就要根绝不同阶段的学生类型,提供符合其阅读水平,辅助其知识学习和成长成才的图书。

2.5人性化

流动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为没有固定图书馆的社区和偏远地区人们提供了文化、信息资源获取途径。同时也为不方便来图书馆的老弱病残障人士的信息获取提供了便利。它将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均等原则、公益理念贯彻到了实处,让文化上的弱势群体在享受图书馆服务的同时,更能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温暖,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三、漯河市流动图书馆建设的可行性

1.文化传承和政策要求

漯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城市。漯河市政府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建设市博物馆、市群艺馆、市档案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推进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建设,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开展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构建完善的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确保城乡群众能够免费享受各种公益性文化服务”“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这就在政策层面上为漯河市流动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2.资源、人才保证

漯河市目前有漯河市图书馆、郾城区图书馆、舞阳县图书馆、临颍县图书馆四个公共图书馆。除公共图书馆外,漯河市还有发展良好的高校图书馆,尤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和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代表。这两个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纸质图书和丰富的电子图书。笔者所在图书馆拥有近80万册的纸质文献,29万册的电子图书;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45万册,电子图书19万册,这都为流动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雄厚的文献资源保障。此外,漯河市图书馆界专业力量不断加强,正在形成一支老中青、高中初年龄和职称结构都比较合理的人才队伍,这就为流动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3.公众文化需要

漯河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全市共有7个街道办事处、49个乡镇、1262个村、78个社区。共计276万人口(2015年统计数据)。相对于众多的自然村和社区,四个公共图书馆,且文献资源量有限、服务能力相对落后,高校图书馆不对社会开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公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图书馆发展的地区性差异,都使得流动图书馆的建设迫在眉睫。

四、漯河市流动图书馆建设的不利因素

1.社会认知度不高

虽然早在1914年韦棣华就创建了流动图书馆,但是我国流动图书馆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虽然近些年广州模式的流动图书馆发展已经形成规模,但是也只是局限在一定得地区范围内,全国流动图书馆的数量和规模都很有限。人们对流动图书馆还比较陌生,认识模糊,还未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共识。

2.缺少主导力量

图书馆多年来形成的“文化割据”和“资源独占”心态使得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都难以担任中心组织力量,这就让流动图书馆建设缺少了强有力的主办方和推动力量。

3.服务单一

现行流动图书馆的服务基本上是以图书借阅为主体,即使一些成功的运行案例中其服务也多为向社会提供纸质图书馆文献,而在当前图书馆中流行的面向知识的服务以及数字化信息服务都未成功开展。长此以往,这种单一的服务必将为公众所嫌弃,也将阻碍流动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五、漯河市流动图书馆建设的具体策略

1.加大流动图书馆的宣传

为加强广大市民对流动图书馆的认知,了解流动图书馆的用途和便利性,在流动图书馆建设之初就要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不仅可以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传统媒体,还可使尝试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宣传期间,图书馆还可以装备功能齐全、资源实用的流动图书车,让社区居民或偏远乡村农民可以实实在在的看见流动图书馆的好处。

2.加强地区性信息机构之间的联系,形成强有力的主导力量

在一个地方性流动图书馆建设中,政府相关部门出面组织并投资,作为主导力量;将结成的跨类型图书馆的联盟作为主要力量。地、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和技术力量都非常有限,基于此可以将地方高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室),医院、企事业单位图书资料室都应该发挥作用,共享其智力资本和信息资源。其次,可以将移动、电信等网络公司,本地交通运输公司等作为赞助商,赞助软硬件网络设备和一些运输设施。这样就形成了复合式综合性的战略联盟。

3.重视公众信息需求的调研分析工作

要想让流动图书馆的建设不流于形式,就必须以实用为前提,最大程度的满足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所以对于公众信息需求的调研分析是流动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步骤。其实今年来随着“文化下乡”“科技下乡”政策的实施,也建立了一定数量的“社区文化站”“农村书屋”等,但是好多因为资源类型的不对口,导致读者少,甚至是没有读者。这样状况明显都是由于前期的文献需求调研工作的缺失。从另一方面来讲,社区居民或农民,他们的文化层次不一,对于文化信息需求的表达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建设方必须要深入基层调研走访,做到分地区、分行业、分人群,确保收集到第一手的信息需求资料,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实用的文献建设方案和服务项目开展计划。

漯河市流动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汇聚多方面的力量,吸收多方的经验和教训,已经建设并顺利运行必将推动漯河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均等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明.电信普遍服务的由来、现状与问题[J].中国信息界,2007(12).

[2]程焕文.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关于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的阐释[J].图书与情报,2007(5).

[3]周文骏.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图书馆下乡送书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公共服务;乡镇;图书馆;服务

随着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国家为落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开始大力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大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乡镇图书馆在现阶段属于主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对象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乡镇图书馆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智力资源、传播科学文化等义务,其根本目标就是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乡镇图书馆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乡镇公共图书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在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并对提高乡镇图书馆服务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乡镇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乡镇图书馆的服务形式乡镇图书馆除了具有传统的借阅服务以外,还具有其他不同形式的服务,很多乡镇图书馆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常见的有征文、讲坛、展览、送书下乡、送书上门等活动,并且这些乡镇图书馆活动都具有各自的特色,还有部分乡镇图书馆还会开展图书银行活动,为了传播文化许多图书馆文明志愿者就会自发的参与到活动中,图书馆也会为下岗的职工举办基础的计算机培训活动,这样具有多样化的图书馆活动,会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注意,使人们积极主动参与到乡镇图书馆活动中。2、乡镇图书馆的服务网络乡镇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扩大服务范围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乡镇图书馆社会服务辐射面和影响力的扩大,部分乡镇图书馆还在馆外开设了图书外借点,这些图书外借点方面了乡镇图书的流通,政府也积极参与到乡镇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对农家书屋和乡村图书室的建立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对基层给予了一定的资源支持和全面的技术指导,并在乡镇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大力推行“乡镇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大力开展送书下乡活动,为乡镇人民借阅图书提供方便。3、乡镇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远程访问系统逐渐实现并开通,现阶段的乡镇图书馆也可以共享省级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这就形成了基层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乡镇图书馆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及资源建设为基础,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对乡镇图书馆服务形式和服务效果有效结合起来,将网络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形式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拓宽乡镇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在极大程度上增强乡镇图书馆共享工程服务能力,但是现阶段的乡镇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着经费不足、服务水平低下、服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乡镇图书馆服务的开展。

二、乡镇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乡镇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经费不足长期以来,我国乡镇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一直都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乡镇公共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经费紧张,乡镇图书馆每年都很少有充足的经费来购置新书,这就导致乡镇图书馆的图书资源补充速度缓慢,图书种类少,各方面书籍不全面,乡镇图书馆的相关设备严重缺乏或者过于陈旧,其中可供支配在其他文化活动中的资金非常少,由此可见,乡镇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乡镇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2、乡镇图书馆服务水平低下对我国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各个乡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由于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各个区域的乡镇图书馆经济条件、网络条件、基础条件和人员队伍等存在极大的不平衡,这就导致乡镇图书馆服务水平不平衡,甚至出现乡镇图书馆服务水平低下的情况,许多地区的乡镇图书馆形成了基层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许多市区图书馆和乡镇图书馆一起构成了市区、农村一体化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但是和市区图书馆相比,一些乡镇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3、乡镇图书馆的服务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省级和市级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呈现出形式多样的特征,其服务内容比较丰富,并且各具特色。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乡镇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由省到市,再到乡镇的基层覆盖全省的系统化图书服务机构,部分乡镇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但是乡镇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也是相关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乡镇图书馆服务机制不完善,无法充分满足乡镇人民的图书借阅需求,这对乡镇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播是十分不利的,也是目前乡镇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基于公共服务过程中的乡镇图书馆服务的策略

1、构建区域性图书服务网络目前,我国乡镇图书馆服务事业开展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了“一级政府负责一级图书馆”的制度,乡镇图书馆建设和管理不集中,很难形成总分馆体系。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内加强乡镇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加强资源建设、服务管理和技术支持,从根本上实现乡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构建区域性的图书服务网络,确立图书馆共享资源建立的方式和文化服务机制的建立方式,并为乡镇图书馆服务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的基础管理和支持,有效实现乡镇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行业间的有效合作。2、建设多元化的乡镇图书馆服务模式目前,我国乡镇图书馆建设中,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要根据实际需求,对其进行多元化建设,实现乡镇图书馆的总分馆制、馆外固定服务点建设、馆外流动服务点建设等,这些多元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都是由乡镇图书馆进行单独的资源建设和管理,根据乡镇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和地方居民的阅读需求,设计并选择多元化的全面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乡镇图书馆在实施这些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时,都要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有效解决资金和服务方面的问题,使乡镇图书馆能够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3、根据“文化共享工程”拓展乡镇图书馆服务领域在新形势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该工程开辟了不受地域、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这样才能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传播给广大基层群众。根据“文化共享工程”拓展乡镇图书馆服务领域,利用文化设施网点和各级图书馆,建设乡镇图书馆网络,建立一定的基层文化服务机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直接或者间接的基层服务。在乡镇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将公共服务作为乡镇图书馆服务开展的基础,重视并加强“信息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尽可能的缩小“数字鸿沟”。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乡镇图书馆开展文化服务、满足人们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乡镇图书馆在服务体系建设中,可以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特点、地方文化和地方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定位,合理设计和策划各种文化活动,乡镇图书馆应该将徐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高市民文化奸商品味为重点,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活动在乡镇图书馆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并开展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活动,不断拓宽文化活动产品的视野,提高乡镇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5、建设本土特色资源,打造品牌文化资源建设是乡镇图书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基础,地方特色资源是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本土的特色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很多乡镇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并且各地的文化大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乡镇图书馆在服务体系建设中,应该致力于本土特色资源建设和品牌文化的打造,在资源收集、整理、建设和利用的过程中,应该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重点保护,并对这些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建设具有特色的资源数据库,采用多种途径宣传、保护并利用特色资源,打造出良好的品牌文化。

【参考文献】

[1]朱丹,袁小玲,张忠凤,钟楚玲,田勤子.农村信息服务现状和农民知识获取能力的分析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0(2)

[2]彭飞.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模式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0(2)

[3]罗雪明.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可持续发展[J].图书馆论坛,2010(3)

[4]程亚男.关于总分馆建设的几点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0(3)

[5]马晓军.政府购买图书馆服务的风险及其防范[J].图书馆学研究,2016(5)

图书馆下乡送书工作计划篇7

论文摘要:目前,许多农村图书馆名存实亡,难以满足农民朋友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对知识、对阅读的渴求。导致农村图书馆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多种。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在于创新机制。要充分发挥上级公共图书馆在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NDCNC)进行有机地结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作为各级政府部门今后大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此,新一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序幕即将拉开,作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无疑占有重要位置。

一、常德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及其原因

常德市位于湖南北部,下辖武陵、鼎城、桃源、汉寿、澄县、石门、临澄、安乡、津市九个区县市,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属经济较发达地区,但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约占70%,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既有人均收人名列全省前茅的先进乡镇,也有连饮水都困难、经济相当落后的偏远山区,因而农村文化建设也是千差万别,乡镇图书馆(文化馆)良芬不齐。总的来说,全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现状令人优虑,主要表现:乡镇图书馆数量不断减少,功能日渐萎缩;缺乏长远的规划,地方政府尚未真正重视图书馆建设。十五期间,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评比达标活动的开展,图书馆(室)的建设作为“文明镇”、“文明村”的硬性指标,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乡镇图书馆和村级图书室。其中,不乏设施先进、藏书过万、管理规范的农村图书馆,如武陵区东江乡图书馆、芦山乡图书馆,鼎城区桃树岗乡图书馆、灌溪镇图书馆、富贵坪村图书室,桃源县茨树娅乡图书馆,澄县大堰挡村图书室,汉寿县周口乡图书馆、丰家铺乡图书馆、太子庙乡图书馆等为数不少的乡镇图书馆,一度成为全市农村文化建设亮丽的风景。如今,许多图书馆名存实亡。一方面是乡镇图书馆数量和功能的萎缩,另一方面,农民朋友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对知识、对阅读的渴求难以满足。

导致常德市乡镇图书馆事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一是乡镇图书馆尚未列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范围。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制只到县,而没有到乡镇,乡镇图书馆是民办事业,缺乏一种保障机制。在各地政府创建群众先进文化县、区和示范县、区的文件中,对乡镇图书馆建设只要求有普及率,没有提出巩固率的要求。二是缺乏办馆经费。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文化站被划归乡镇政府管理,而随着乡镇企业转制,文化站因经营部门被剥离而失去经济支柱,从而导致乡镇图书馆办馆经费得不到保证,难以购置新书吸引读者。三是图书管理员流动性大,有的是东拼西凑发动单位和个人捐献而来,有的是凭个人爱好随意采购图书,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五是文化主管部门扶持力度不够。在抓乡镇图书馆建设上,面上工作做得多,深层次的、实质性的工作做得少。特别是在乡镇图书馆的巩固与发展问题上未下功夫。六是县(市)图书馆对乡镇图书馆的辅导和支持的力度不够。

二、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思路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而乡镇图书馆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大力发展乡镇图书馆事业,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川没有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和普及,就谈不上公共图书馆的繁荣。目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乡镇图书馆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新机制

1.政府主导,做好规划,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力度。由政府部门牵头,制定全市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方案,将方案分解落实到县市区、乡镇各级政府。要把图书馆建设列人年度工作计划,每年或每个阶段对图书馆建设应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领导亲自抓,制定落实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形成层层抓、合力抓的氛围。

2.通过政策法规促进乡镇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制定地方性文化政策法规,将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纳人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程序,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确立,使乡镇图书馆从硬件设施、经费投人到人才队伍、“软件”服务等方面有法津保证。

3.增加投人。可以采取上级拨一点,本级出一点,社会助一点,企业捐一点等办法,广开资金投人渠道。

4.建立多种办馆模式。乡镇图书馆要以政府办馆为主,社会办馆为辅。但具体而言,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根据常德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可采用下几种办馆模式:

一是与企业联合办馆。由政府无偿提供土地,企业投资建馆,图书馆免费为企业职工和本镇农民提供服务。

二是社区办馆。如常德新东街社区、红卫社区与社区工作紧密结合,把图书馆直接交与社区管理,确保了图书馆的巩固和健康发展。

三是主动积极联络社会知名成功人士,发动他们回家乡捐资兴办馆室。从农村走出去的知名成功人士众多,他们爱国爱乡,对公益事业更是热心支持,只要我们做好工作,一定会得到这些知名成功人士的大力支持,为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贡献。

四是站办站管。购书经费和管理员的报酬由镇文化站负责,文化站对管理员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业绩与报酬挂钩。

五是培育人才。要培养一支复合型的图书管理人才队伍。作为乡镇领导应有超前意识,将他们送到发达地区图书馆学习,分期分批组织他们到上级馆见习,培养他们具备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具备信息开发、信息服务、信息管理、信息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上级会共图书馆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其馆藏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对乡镇图书馆进行有层次、分阶段地建设和系统化地科学管理。主要可以通过建立业务辅导站和图书流动站帮助提高乡镇图书馆和村级图书室的服务水平。

1.建立业务辅导站。有些乡镇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实力雄厚,对乡镇图书馆的建设肯投人,起点高,设施全,藏书丰富,白身发展的后劲比较充足。对这样的乡镇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就可以与其建立图书馆业务上的指导性关系,对其藏书结构、图书加工整理、读者活动、图书借阅、规章制度、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等方面,开展业务辅导活动,使其业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服务工作。同时利用这个乡镇图书馆的优势,开展业务协作与协调,把服务工作辐射到周围乡镇的农民读者中。

2.建立图书流动站。这是公共图书馆开展文献流通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它比较适合于乡镇经济实力不是很强、财政投人有限、藏书数量不足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其建立图书馆流动站的合作关系,由乡镇图书馆出场地、设备和管理人员,由公共图书馆配备文献资料,提供业务辅导等项服务,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两种调配图书资料的形式,保证乡镇图书馆有充足的文献资料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文献服务。图书流动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文献数量可多可少,文献的载体形式可以互相补充,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建立特色文献图书流动站,使其服务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常德市图书馆通过建立图书流动站的形式,参与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目前已经在20多个乡镇和村建立了图书流动站,文献数量多者4000余册,少者600多册,年送书量超过50000册次。

(三)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乡镇图书馆建设有机结合

图书馆下乡送书工作计划篇8

一、参与组织系列文化活动

一是协办首届“塔尾三花节”。3月30号(农历三月三,传统上巳节),一队古装美女伴随花车游行祭拜花神,稚气的孩童在民乐声中用童音唱起“三花谣”,农夫和渔民表演起传统的河蚌花灯舞与车水谣,一系列别具一格的古风、民俗节目引来无数游客围观,甚至外国人都慕名而来。此次活动的成功,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事业,打造了又一张文化名片。

二是参与主办首届“谷雨文化节”。本届谷雨文化节以“谷”为媒,用“谷”将民俗、诗词文化与秀美乡村旅游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走谷雨、观诗会、赏民俗”三大部分,给广大群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来自诗词学会的数十位作家朋友及广大诗词爱好者参加了文化节。谷雨文化节内容丰富,分为:旗袍佳丽游神湖、撒网捕鱼祭开湖、诗词文人走谷雨、吟诗作画舞祥和、农俗表演留乡愁五大环节进行,以谷雨节为契机,围绕神湖之秀美,充分挖掘当地民俗,将艺术与农事完美结合,精彩纷呈,引得万人空巷。

三是举办湖开港节。在省湖地区,每年禁渔期结束,渔民们会约定日期,备美酒,买爆竹,驾着渔船,云集于县下泗潭,集体捕鱼,十分壮观,名曰“开港”。6月20日,在县康山大堤锣鼓山码头,举行了隆重的开港仪式,组织渔民代表在康郎山忠臣庙举行祭拜,穿越百年历史现场还原传统的“开港”习俗。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20多家媒体进行报道,现场直播吸引了10几万在线粉丝。

二、全力抓好412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

为了补齐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短板,我县拟投入3000万元巨资,按照“七个一”的标准,即每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拥有一间文化图书室、一个文化广场(500㎡以上)、一套健身器材、一套文化音响设备、200㎡以上文化长廊(墙)、每年一场以上综合性文化活动、一支文艺宣传队,升级农村文化活动硬件设施,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全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标准化、均等化。2017年我县计划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12个,其中行政村370个,社区42个。其中文化图书室(包括两组书架)按0.7万元/个、文体广场6万元/个、健身器材1万元/套、文化音响设备1万/套、文化长廊(墙)0.8万元/个。

目前,方案已制定,本周将下发到相关单位及27个乡镇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七个一”标准,乡镇(场)负责对文体广场、文化长廊(墙)进行建设,确保10月底完成一半的建设任务。全民健身器材、文化音响设备、文化图书室(书架)全部通过政府采购办,按照相关程序购置并配送安装到位。12月中下旬依照《实施方案》对全县412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进行全面验收。

三、抓紧实施县文广新局、图书馆、文化馆搬迁工作

为改善我局和图书馆、文化馆的办公设施条件,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决定把县国土局原办公楼(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移交给我局及下属的图书馆、文化馆使用。

由于两馆对楼面荷载和抗震的特殊要求,为了确保房屋改造能够适应其安全标准,按照县领导的指示,我局及时县建设局设计院取得联系,并派人专程到煤矿设计院,调取了县群众文化服务中心原始的大楼全套设计图纸(电子版)。针对房屋的基本情况和两馆业务用房的安全要求,我们先后多次与县建设局设计院专家进行了商讨,并到县群众文化服务中心现场查勘,请他们对整个房屋的改造,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改造思路,包括地基加固、楼板加厚、消防设施、水电路设施、空调改造分离、楼层框架加固,房屋装修等方面,进行了初步预算。详细的改造方案还要通过招投标程序,由中标公司按相应的功能标准制定,然后进行施工改造。由于文化部门是公益性的服务单位,大楼维修改造正式交付使用后,建议县政府每年拨出100万元,并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办公大楼的正常运转。

四、文艺演出助力扶贫攻坚

是个拥有百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县,总人口达1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到70%。截至目前,全县还有138个贫困村、3.9万户贫困家庭、11.2万贫困人口。为了助力扶贫攻坚,按照县领导的要求,结合送戏下乡,我局有针对性的组织排演了表现移风易俗、扶贫攻坚内容的文艺节目,将在138个贫困村巡回演出。目前已送戏50多场,在11月底将全部送完。

上一篇:图书馆文旅融合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县级图书馆科普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