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也“早产”

时间:2022-08-26 07:35:12

图书也“早产”

最近,接连收到几本新书,欣喜之余,习惯性地看看版权页。没想到,来自不同出版社的这几本书,出版时间居然都是几个月以后的日子。我当然明白,这不是“穿越”,而是出版物的“早产”症传染到图书了。

“早产”在出版界已不是新鲜事。大约在十多年前,一些出版物悄然提前出版,并很快蔓延成风,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早产”。最典型的是期刊,标注的出版日期与实际上市日期经常相差甚远。比如说,一本刊物按规定应该在11月推出,可事实上,编辑部在一个月前就把这期刊物印出来送到市场上了,而出版时间写的仍然是11月。为什么要这样做?当然是利益使然。由于期刊的销售存在时效性,有一定的周期,按照读者的心理,过了这个时间段,这本杂志就是旧刊了,就未必有兴趣阅读了。为了提前占领市场,延长销售时间,杂志经营者就采取提前出版的方式,蒙一下不知情的读者。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市场化杂志,基本上都是按这个路子操作的,这个月看下个月(甚至更后)的杂志,成了正常事。

报纸的情况,比杂志要好些,但到了后来,也出现了效仿者。一些不以即时新闻取胜的报纸(特别是文摘类的)就按这个模式出版。不信你留意看看,是不是报纸标注的出版日期还没到,而这张报纸已经到了你手上。以前,我们和报社的同仁开玩笑,说某报除了日期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现在呢,呵呵,连日期都可能是假的了。

形势逼人,如今在时间上做手脚,连图书也不例外了。以前,我觉得图书大多数不存在严格意义的时效性,好书嘛,什么时候读都有价值。但现在的事实说明,我这个观点只是迂腐的书生之见。出版商本质上不是文人是商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他们对市场的了解、对读者阅读心理的把握,远胜于我辈普通读书人。从最近收到的这一批图书来看,“早产”已是书市潮流,势不可挡。看来,不少读者看书购书,是越来越讲究“时效性”了。这是否也意味着阅读的急功近利趋势越来越明显了呢?

出版时间对出版物来说是个重要数据,对出版行业的管理、发展和研究有一定意义,对报刊与图书来说,则可以真实地反映自身“历史”。可是,报刊、图书纷纷不按游戏规则出牌了,在时间上一片乱象,不但扰乱了正常的出版秩序,更会给读者尤其是后人造成若干困惑。

上一篇: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收视率及数据挖掘 下一篇:都市类报纸零售的升级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