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28 05:13:23

汽车教案

汽车教案篇1

关键词:高职;汽车营销课程;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2.074

1引言

高职汽车营销课程是市场营销学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该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在既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又懂实践知识。有不少学者经研究表明,案例教学应用在高职汽车营销课程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作用。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笔者认为,案例教学的应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尤为坚实的基础。鉴于此,本文对“高职汽车营销课程之案例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2高职汽车营销课程中案例教学潜在问题分析

纵观这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汽车营销课程中融入案例教学还潜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如理论与案例教学协调性问题、案例的时效性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均有大大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具体表现如下。

2.1协调性问题

协调性问题主要值得是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两者之间所产生的协调性问题。对于汽车营销课程教学来说,既要注重理论,又要注重实践。但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习惯采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法,对于案例教学则较为轻视,显然这将引发协调性问题。另外,部分教师在认识到案例教学的价值作用的情况下,在实际教学中未结合学生实际,过度使用案例,从而消弱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显然这也会引发协调性问题,进一步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2.2时效性问题

时效性问题即为在案例教学中所选取的案例缺乏时效性。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大部分教师在选取案例时,有两种选取方式,一种是年代许久的经典案例,一种是比较新的案例[2]。因教师对前一种案例更为熟悉,所以就习惯性地采取经典案例。但是,这便会造成时效性问题。这主要受汽车市场发展变化迅速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在接受案例学习的时候,可能会根据现有的网络资源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进一步教师教学观点与学生本体观点产生冲突。

2.3分配合理性问题

教师与学生是汽车营销课程案例教学中两大主体部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时间显得尤为重要。但结合近年来的案例教学却发现显著存在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师讲解时间和学生分析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师没有对案例的精髓进行细致讲解,学生未能利用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分析。显然,由于案例教学在分配上不具合理性,进一步会大大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3加强高职汽车营销课程案例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认识到近年来我国高职汽车营销课程案例教学还潜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案例教学质量,采取有效的策略便显得极为重要。具体策略如下:

3.1增强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协调性

要想使案例教学的价值作用发挥出来,在汽车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中,便需要注重理论与案例教学协调性的增强。在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有整体的规划,做到既注重理论教学,又注重案例实践教学。同时,所选取的案例需符合时效性及教学要求,规避随意选取案例的行为。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得到充分协调的基础上,相信将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使案例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3.2既注重案例的时效性,又能够合理融入经典案例

为了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在汽车营销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案例的时效性,有要合理地融入经典案例。从2005年到2013年,我国汽车营销共有18大经典案例,包括了长安福特、上海通用、东风日产以及凯迪拉克等[3]。其中,凯迪拉克在20011年拍摄的微电影《66号公路》,便是较为经典的营销案例。与此同时,国外历年来也具备很多经典的营销案例。在高职汽车营销课上,教师不但需要注重案例的时效性,又要学会收集经典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比如,近年来的微电影营销模式、4S终端互动营销模式以及广告赞助营销模式等。从整体层面而言,“时效性+经典案例”的双重融入思想能够增强汽车营销课程教学的质量,既利于教师教学,又利于学生优化学习。

3.3合理分配案例教学中师生两大主体的时间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需合理分配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的时间,教师讲解案例的时间需合理、学生分析案例的时间也需合理。一方面,教师需注重深入讲解案例,避免从表浅上分析案例。另一方面,在选取案例的情况下,需结合学生实际,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需学会搜集与案例相关的多类资料,如企业背景资料、市场环境资料以及相关数据资料等,在资料得以完善的基础上,才能够为学生分析案例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使学生完成优化学习的目标。

4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在高职汽车营销课程中融入案例教学具备非常重要的价值作用。但纵观近年来的案例教学课程,发现还潜在一些问题。因此,便需要增强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协调性;既注重案例的时效性,又注重经典案例的融入;合理分配案例教学中师生两大主体的时间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高职汽车营销课程案例教学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我国高职整体教学工作的完善奠定尤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佳倩.实践性教学在高职汽车营销课程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12):156.

[2]周燕.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案例教学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20):315-316.

[3]王凤娟.高职“学习团队”教学模式研究——以“汽车市场营销”课程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55-57.

汽车教案篇2

关键词:汽车 教学 驾校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许多家庭都购买了自已的汽车,买车前自然就是要学会驾驶。在不断升温的汽车驾驶培训中,每个人都想能自已驾驶汽车。面对社会上林立的驾校,人们必然会选择那些驾驶培训质量好的驾校,而良好的教练员素质是驾校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驾驶教练员属于一种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其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和素质修养。目前驾校教练员基本上是驾驶员出身,很少对驾驶教练职业进行专门研究,大都凭经验教学,职业能力参差不齐。许多教练员只会教开车,不懂汽车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在教的过程中未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为驾驶员的培训埋下许多隐患。因此,无论是驾校还是教练个人,都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业务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在业务能力提高和素养修练方面多做工作。本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了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下面就案例教学法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 案例教学的特点

1、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或实际联系理论的典型方式,也是培养学员心智和动作技能的重要措施。主要是通过对典型案例或代表性问题,让学员进行认真思考、讨论和研究,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任何案例均具有供学员思考、分析和探索的疑点,有外露的,也有隐晦的。它们常常含有浓厚的趣味,吸引学员去观察、去分析、去体验……进而做出判断、推理和论证,故有开发学员智能的功效。

3、案例教学可有一种结论,也可有多种结论,但通常却无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只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分析方法对路,逻辑推理正确,就可予以肯定。

二、案例教学的种类

案例运用于课堂教学,一是理论阐述前的案例引导,引导学员在悬念中探索解决矛盾的方法和寻求问题的答案;二是在理论阐述中,举出案例佐证,以帮助学员对理论的深刻理解;三是提供高度仿真性的模拟情境和背景资料,组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这更能使学员得到实际锻练,更有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

为了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精密策划、精选案例、精心安排。这就对理论教员的能力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其程序大致如下:

1、扼要介绍案例及其教学目的,使学员明确训练目标和思考方向。

2、组织计论。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学的焦点和高潮,是一种交互式的探索过程。

3、引导学员对各种见解进行评价。有时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意见的撞击加深学员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从页对学员起启迪、引导作用。

四、案例教学的要求与注意事项

1、目标明确。每个案例都包含着多方面的信息,若目标不明,听任学员自由发挥,其讨论可能变成山南海北地“侃大山”,偏离主题,结果学无所得。

2、把握师生角色。在案例教学业中,学员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师不能以自已的结论代替学员分析讨论,而应以组织者的身份积极为学员服务,只有在必要时方给以适当暗示、提示、点化和引导。

3、不能代替理论。尽管案例教学对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际运作能力具有很大作用,但它毕竟是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来实现的,离开基础和专业理论的指导则无法进行。

4、坚持教材为主。案例是教材内容的补充与佐证,只有与教材内容完美地结合,才能启发学员的思维,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目后的工作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汽车教案篇3

关键词:汽车教学;发动机;零件库;仿真;CATIA

中图分类号:TP3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1 汽车发动机仿真教学系统构建意义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模拟仿真加工方面的比较多,在汽车仿真教学中应用较少,因此,本系统的创建,对汽车专业学生的实习训练和教学都有重大意义。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本系统,可以缓解职业院校对实训设备投入的不足及实习训练场地的限制,同时也可以代替实物训练,大大缩短了学生训练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也大量地节约了原材料的消耗。(2)通过本系统在学生训练中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结构和装配关系的了解,还可以避免产生在实物训练过程中的机械损耗。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集中现场指导和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学生在运用本系统进行装配过程中,如对零件的结构有创造性的意见,可以即时对零件进行设计更改,达到零件优化设计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可以在本系统的基础上增加故障排除与检测功能,通过故障再现和模拟处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战经验;可以在本系统基础上增加教学考核功能,通过软件中的考核程序让学生实行模拟拆装、故障排除等考核,既准确、快速又能做到及时反馈,提高了教学效果。

2 汽车发动机零件三维模型创建步骤

2.1 零件整理

先对某一型号发动机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规划,理清它的组成。然后按部件分类,测绘出每一个零件的二维工程图。在此过程中要对零件用阿拉伯数字或者英文名称命名,以便于零件库创建时使用。同时要认真分析每个零件的设计意图,每一步均要形成文字并记录下来(如表1-1所示)。

2.2 零件分析

逐一对汽车发动机的主要零件的功能及特点进行分析和了解,条件允许或必要时对某些零件进行应力应变分析,以达到零件优化设计的目的。再对某一组件内的零件分为标准件和非标准件两大类,以便于模拟装配式随时从零件库中调用零件。

2.3 创建模型

使用CATIA V5软件逐个创建零件模型,并以表1-1所示命名零件文件。创建模型时,可以针对不同的零件特征,采用不同的建模方式。

1)根据零件特征进行建模。通过实物测绘,分析零件的实体特征,在CATIA的草图工作台上画出草图图形,利用基于草图的特征工具进行增料、除料等工具进行操作完成零件的主体特征,然后进行修饰特征添加材料等操作。像活塞、缸体、曲轴、凸轮轴等都可以采用此种方式进行建模。

2)利用参数化进行零件建模。对于有相似特征,尺寸不同的零件,可以采取参数化建模,这样的话可以避免减少劳动量。像发动机端盖、螺钉、螺栓、活塞、齿轮等零件,因为他们的拓扑结构变化不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都可以采用参数化设计。

3)利用关系式建模。通过使用关系式,可以控制零件模型中尺寸之间存在的依赖关系或装配过程中各部件之间的链接关系等,从而可以方便地设计出一系列不同的产品。当完成零件或装配关系式的编辑后,对零件设计来说,若改变其中某一个尺寸,则与该尺寸存在关系式的其他尺寸将作相应的变化;对装配件来说,若改变其中的零件,则与其对应的零件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装配体自动更新。关系式可以用来提供某一尺寸值,或者是当加工的条件违反了关系的限制时,系统将出现警示。像正时齿轮之间的设计,就可以采用关系式。

4 建立发动机零件库和模块化设计

构成发动机的零件众多,在装配过程中如何找到需要的零件是一件非常棘手而且麻烦的事情,如果不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势必在装配过程中费时费力,效率低下。

在汽车发动机的建模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零件外形极为相似,如齿轮、螺钉等标准零件,可以直接调用的约有50%左右,还有25%左右的零件不需重新设计与建模,只需在以前设计的零件基础上通过小小的修改或者经过尺寸参数化驱动即可使用,但是每次设计时,由于零件数量较多可能忘记了存放位置,这样不便于提高设计效率。

由上可知,必须建立一个能够对零件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系统,采用汽车发动机零件库,可以专门来管理这些文档和零件,在调用时非常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5 发动机的虚拟装配

虚拟装配零部件的具体步骤:在CATIA所提供的装配工作台上,导入需装配的零部件(CATIA提供的插入部件的方法主要有插入部件、插入产品、插入新部件也插入已存在的部件等)。然后,对零部件进行适当的约束并建立装配关系,根据不同零件的装配要求,选用不同的约束关系。最后得到完整的装配模型。

装配完成后,通过CATIA V5提供的干涉检验和截面分析工具对装配情况进行检验,对装配时出现的干涉现象进行调整。另外还可以由软件自动生成装配分解图,检查各组件的链接关系及装配关系是否正确,观察整机在装配过程中有无遗漏和不合理现象,对存在问题的可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6 发动机的虚拟仿真

在装配的基础上,可以切换至DMU仿真运动平台,建立相关的运动机构,设置固定件,相对运动副,添加驱动命令,当系统提示可以模拟运动时,即可实现运动仿真。通过仿真,可以再对完成的部件之间进行干涉分析,调整零件模型。

在设计完成后,可以把相关文件保存为FLSH文件,方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给学生动画演示,同时也可以再结合编程软件,设计出一套可以让学生点击装配拆卸的教学软件,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节省学校资源开支。

参考文献:

[1]谢龙汉.CATIA V5机械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杨文.仿真技术在汽车维修教学中的应用[J].汽车维修,2010.1.21-23.

[3]时培成等.虚拟仿真技术在车辆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

[作者简介]

汽车教案篇4

第二章1节

课时号数

9、10

主要内容

汽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场所

教室

教学提示

汽车的研制、生产、销售、营运,与国民经济许多部门息息相关,对社会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汽车地位、汽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态度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明确目标、掌握各知识点

能力目标:相社会调查——汽车工业是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产业;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设 计

第二章 汽车地位

§2—1 汽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汽车是优化交通结构的重要工具

二、汽车工业是创造巨大产值的产业

三、汽车工业是波及范围广和效果的的产业

四、汽车工业是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产业

五、汽车是高新技术的结晶

六、汽车工业是强大的出口产业

七、汽车工业是创造巨额税收的产业

八、汽车推进了社会显著进步

九、高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前景广阔

时间

(分钟)

方法

资源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讲授

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学小结

掌握汽车外形的演变过程;

作业与思考

选择一种新车型,向顾客介绍该车型汽车的造型特点

第二章 汽车地位

§2—1 汽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汽车是优化交通结构的重要工具

汽车运输具有机动灵活,可实现门到门之间的方便运输,所以说汽车是优化的交通工具。

二、汽车工业是创造巨大产值的产业

汽车既是高价值的产品,又是批量大的产品,因而它能创造很高的产值。

三、汽车工业是波及范围广和效果的的产业

汽车工业对相关产业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过程中,也表现在使用过程中。它波及原材料工业、设备制造业、配套产品业、公路建设业、能源工业、销售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等。

四、汽车工业是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产业

汽车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不仅数量大,而且面广,技术含量高。

五、汽车是高新技术的结晶

汽车是唯一一种零件以万计,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亿计的高科技新产品,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不断产生科技进步的动力,使汽车成为当代众多高新技术争相应用的强大载体,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越来越获得广泛的应用,现代汽车已经发展成为用高新技术装备起来的产品。

六、汽车工业是强大的出口产业

汽车工业是资金、技术密集的大批量生产产业,不是任何国家都有条件发展汽车工业,汽车工业主要集中在少数有条件的国家。但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需要大量汽车,这就决定了汽车工业必将成为强大的出口产业的地位,是世界制造业中出口创汇最高的产业之一。

七、汽车工业是创造巨额税收的产业

汽车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巨额税收,在销售、使用过程中叶创造巨额税收,而且后者大大高于前者。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税收在国家总税收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八、汽车推进了社会显著进步

汽车是改造世界的机器,他即改变了生产,也改变了生活;

汽车实现了合理的经济布局;

汽车促进了城市发展;

汽车缩小了城乡差别;

汽车提高了生活质量;

九、高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前景广阔

汽车市场量大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汽车教案篇5

关键词:汽车保险与理赔;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57-02

一、背景

据统计,201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再次突破纪录,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今年上半年的汽车产销量统计数据依旧显示出有增无减的趋势。汽车保有量增加,尤其私家车数量的剧增,虽然极大繁荣了汽车相关产业,却也带来诸多难以忽视的社会问题,许多与汽车的保险、理赔及与其相关的纠纷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因而,汽车保险行业急需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既需拥有足够的保险知识,又要了解车辆结构、行驶特点,同时还需要具备事故车辆及人员损失认定和快速灵活处理的能力,以保证专业、高效和准确地处理相关问题。[1]为满足市场需求,许多院校的相关专业均开设了《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旨在为汽车保险行业提供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目前,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每年有近30%的同学进入汽车保险行业,从事汽车保险理赔实务或事故车辆的查勘定损工作。因此,为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同时考虑到毕业后不从事该行业的学生对汽车保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范围,也十分有必要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适当调整。

二、课程现状与教学改革探讨

与保险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由于早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保险业尤其是汽车保险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虽然近些年由于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汽车保险业发展进入井喷期,但汽车保险与理赔的教学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为此,我校承担课程教师组通过对几家综合实力雄厚的汽车保险公司调研及从事汽车保险理赔业务的已毕业学生的事业跟踪回访,对我校《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我校《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未专门以汽车保险与理赔作为专业进行课程设置,而是在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内开设的专业课程,课时较少。而该课程涉及汽车与保险两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因此,如何能充分利用有限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既能有效提高有保险公司就业意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又能对非保险公司就业的毕业生实现所学专业方向的有益引导,是值得教师深思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该课程过多地向学生介绍保险的原则和相关制度,尤其是汽车保险条款的介绍。在所教授内容中,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应用的知识涉及较少。事实上,这些正是需要在保险公司就业的学生掌握并且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时常运用到的。而对于毕业后不从事与汽车保险行业相关工作的同学,教学内容上则侧重于对学生保险意识形成的培养,并力求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和良好社会道德。据此,我校《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有如下几部分。(1)汽车保险概述,主要介绍风险与保险的概念、汽车保险的发展简史及分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2)汽车保险产品,主要介绍交强险和机动车商业保险的细则解读及费率计算等,教学中主要结合案例分析各险种异同;(3)汽车保险承保及理赔实务,主要介绍投保、核保、理赔实务,教学中注意区分保险从业人员和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业务的认知需求;(4)汽车保险损伤评估,主要介绍车辆损伤、人员伤亡及非车辆财产损伤的评估等,教学中结合案例引导学生认知不同损失伤亡的评估原则和放;(5)汽车保险欺诈及预防,主要介绍汽车保险的欺诈表现形式及防范措施,教学中结合案例,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正确的处世观和价值观;(6)汽车保险市场,主要介绍汽车保险市场经营及保险中介,力求扩展学生就业思路。

2.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关系到课程完成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及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贴切地感受汽车保险行业运营特点和过程,将保险理论知识跟实践操作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为此,我校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以下两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不但获得较好课堂互动效果,从不同的案例和角色扮演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思考,增加法律知识,提高交通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2](1)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合理地运用案例,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专业内涵,更好地理解消化的专业术语和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判断能力和运用能力,从而缩短学生就业后对工作的适应时间。[3]例如,在风险的概述中,不直接阐述什么风险,而是以举例方式列举某种疾病的发病率,看似离奇古怪的人类死亡方式的概率等,提高学生学习乐趣的同时,从现实数据中直观体会到风险无处不在的本质属性和特点。(2)角色扮演。针对所讲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情境,由多名学生配合完成汽车保险行业运营过程中的典型环节,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汽车保险的投保、承保、核保、接报案、事故查勘和定损理赔等环节,分别要求学生作为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和汽车保险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应如何应对。实现对应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对应环节所需的相关保险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对于可能就业于保险公司的学生,能够减少入职前对职业的陌生感。而对于从事其他工作的同学来说,购置车险、报案理赔总会成为未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该方法可让这部分同学更加从容应对汽车保险问题。(3)考核方式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制度主要为笔试考试。这种考核制度限制考试时间,学生成绩完全由考题决定,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考核不够全面。虽然通常用30%的平时成绩和70%卷面成绩综合评价来弥补一卷定成绩的不足,但这仍然无法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评价。因此,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案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以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为主的考核标准能有效解决常规考核制度对学生能力考核的不足。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能较为全面地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汽车保险实施的不同环节的项目完成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综合能力评价方法,可有效形成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综合测评的目的。

本文探讨了我校《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旨在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汽车保险相关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面的社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景芝,赵长利.汽车保险与理赔[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2]陈青.案例教学法在汽车保险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3]黄鲁燕.汽车保险与理赔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09,(15).

汽车教案篇6

[关键词]高校 汽车检测 同质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50-02

随着国内汽车工业高速发展,汽车类人才需求旺盛,人才培养缺口不断增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高校普遍扩大了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开设或增设了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制造等诸多汽车类专业与方向。在这些专业及方向下的课程模块中一般都设置了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其目的是为汽车企业、交通运管部门、汽车服务行业等培养汽车检测类高级人才。

一、汽车检测课程同质化问题表现

(一)授课内容相近

虽然汽车类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与方向下的汽车检测课程的教学大纲不同,但是在授课内容上,各高校教学受限于教材的现象比较严重,内容严重同质化。目前,教材市场上专门为某个专业或专业方向而编写的教材比较罕见。因而,常见汽车检测授课内容基本是从汽车检测基础讲述,然后到汽车动力性、经济性检测,发动机性能检测,再讲述汽车底盘性能检测,最后是汽车各总成的检测诊断。其中较好的教材,如陈焕江编著的《汽车检测与诊断》一书,我院选用该书作为车辆工程专业与汽车技术方向的二本与三本的教材。但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采用同一教材对于汽车类不同专业方向及不同层次的本科教学是不合适的。因其授课内容大体相同,出现了二本学不够,三本学不透的现象,造成了专业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足的困局。其他高校也普遍存在着类似情况。

(二)教学组织雷同

由于教材选用、授课内容、实验室条件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在教学组织上,各高校普遍采用了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较多的汽车检测知识,教学效率较高,但这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能直接体验教师教授的知识。同时,讲授对记忆的影响较差,学生常常忘记所讲的具体内容,这对于较长时间的讲课来说尤其明显。因此,讲课总时间中能够有效利用来学习的时间不多。

(三)考核形式一致

汽车检测课程在课程考核上,无论是从考核形式,还是考核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及其相似的情况。在考核形式上看,各高校普遍采用了笔试的这种考核方式,主要考核了汽车检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检测设备结构与检测原理、检测方法等知识内容,而在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方面普遍比较缺乏,比如:综合运用检测设备去检测诊断汽车故障等方面。

二、课程同质化问题的原因

(一)专业特色定位不显著

各高校在车辆工程、汽车设计、汽车运用工程等专业领域下开设了汽车检测相关课程,主要服务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汽车检测能力的培养。而汽车检测能力的培养差异较大,有零部件检测、总成检测、整车检测等多项检测能力的培养。如:江苏大学侧重于汽车设计过程的零部件检测,淮阴工学院侧重于汽车后市场再制造零部件检测等,而我院侧重于新能源汽车制造的总成与整车检测。但不少高校的汽车类专业定位不够清晰明朗,培养方案不够细致,造成了教学大纲比较笼统,从而人才培养出现了近汽车专业与方向的教学同质化现象。

(二)教学过程重形式轻质量

高校教学过程标准化,带来了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性,极大的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但某些高校在具体实施上,存在了部分的误区。即过分强调教学过程格式的标准化,而对于教学质量提高的关注度相对不足,存在着重形式而轻质量的现象,导致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远达不到预期水平。

教学过程标准化执行上的误区,直接影响到了课程教育水平的提高。如:高校教材选用问题上,一般教材都需采用部级规划教材。这本身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考虑,但专业课程的规划教材并不一定与各高校的专业定位相一致。汽车检测相关的部级规划教材有几本,但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与方向,若都采用同一本规划教材明显是不合理的,必然造成课程内容同质化问题。

(三)实践环节受限

某些高校受限于实验设备的缺失,着重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忽视了本科生的实践教育环节投入;与此同时,某些应用型高校在检测设备维护更新上迟滞,造成了汽车检测课程授课上,基本以检测基础、检测原理与方法为主,势必会造成不同层次的高校近汽车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同质化。

三、专业课程同质化解决方案

(一)明确培养目标,彰显专业特色

首先,我们需要把握培养大纲,细化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检测课程培养的目标。其次,教学大纲的制订要紧跟培养方案,服务于培养方案。大纲中要明确讲授内容是汽车整车检测,还是零部件检测,或是其他检测等内容。只有从源头理清了培养方向,明确汽车检测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才能避免课程内容的同质化,才能更好的指导教师教授好该课程,明确专业特色与定位。

(二)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把握教改内涵

1.教学内容上

我院根据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的目标,将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定位于理论教学服务于现代汽车检测诊断思维的培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现代化汽车检测思维,综合运用现代汽车检测设备与方法,提升汽车检测与诊断能力。

理论教学内容以校企共建汽车检测实验室为蓝本,按照用车检测流程,以项目导向法为引导,遵循汽车检测标准、汽车检测项目、汽车检测设备、汽车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分析的步骤,配以案例分析,将汽车检测与汽车故障诊断分析有机结合,强化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内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以达到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目前,汽车检测课程实验项目共划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为必做的验证性实验,一般为1个,主要按传统方式进行教学;第二类为综合性实验,通常有2-3个,可供不同专业的学生自由选择完成;第三类为设计性实验,一般为1-2个,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课内实验任务后选做,旨在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整个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和更多独立操作的机会,使其有自由成长的空间,从而避免了同质教育。

2.教学方式上

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汽车检测课程教学中,需根据学生和汽车自身的特点,不断改进变换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

汽车检测课程教学上,主要以项目引导法为主,辅以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开展,采用的教学形式都是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目标。如:讲述汽车制动性能检测内容时,由教师展示相关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与研究,获得可能是汽车制动性能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的思考。然后围绕制动性能如何判定与检测,指导学生进行相关信息收集,进行检测方案设计与规划,讨论后获得评价。最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并把握汽车制动性能检测的整个过程及要求。

通过项目引导,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地去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在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学生掌握汽车检测的工作思路与方法,训练了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以及跨专业的各种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3.教学考核上

课程考核上,打破以往的单一“试卷式”考核方案,采取二级考核制,强化考核引导作用,使学生看重对汽车检测分析能力的培养。所谓二级考核指课程总评成绩不再由单一的期末一次考试卷面成绩所评定,而由二级考核成绩叠加构成。一级考核是在课程讲解结束后,采取以往的考核形式,由平时成绩与课程实验成绩、卷面考核成绩构成。一级考核重点是对学生课堂表现、课程学习情况等方面的考核,能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日常教学活动,促进其学习自觉性。二级考核是在一级考核通过后,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实习后进行,采用现场随机抽题的形式,考核学生的检测分析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如如何设计实验来检测汽车的制动性能,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这种考核,能使学生将诸多专业课程相融合,强调了学以致用,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避免学生依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从专业定位到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改革、考核制度与方法进行深入改革,才能凸显汽车专业汽车检测课程内涵,有效避免高校近汽车专业类课程同质化教育,进而提升汽车专业检测特色,提高汽车检测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陈齐苗,石小利.《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2(33):11.

汽车教案篇7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

开课部门:汽车工程学院

课程代码:Qqczh

学分:4

学时:60(理论30 学时,理实一体 30学时)

授课时间:第5学期

授课对象: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类型:理实一体化课(B类课)

教学场地要求:多媒体教室、汽车实训车间

二、课程定位

《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是汽车修理工职业升迁必须具备的能力。分析汽车常见故障原因,正确使用常用的检测设备与工具,制定合理的故障检测方法与手段,确定故障排除方法与维修步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课程的基本要求,因此《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培养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是对前期课程《电子电气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发动机管理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汽车传动控制系统构造与检修》、《汽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和《汽车转向与悬架系统检修》等核心课程的综合与归纳,旨在培养学生对汽车故障的综合检测、分析判断、排除和修理的能力。

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熟练将前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对汽车综合故障进行诊断和排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觖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熟练使用X431、KT600、、GDS、博世综合故障诊断仪等智能检测仪器和设备,检测汽车的各种基本参数;

(2)会正确操作汽车性能检测线检测汽车各项性能参数;

(3)能利用经验诊断法诊断汽车常见故障;

(4)能应用检测数据对汽车技术性能做出正确判断;准确判定故障部位、确定故障排除和修理方法;

(5)能正确使用各种专用工具、量具。

2.知识目标

(1)掌握被检测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参数;

(2)熟练掌握各种性能参数的检测方法;

(3)掌握常用检测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

(4)掌握汽车故障诊断流程。

3.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养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喜爱汽车行业的兴趣;

(2)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

(3)培养安全和规范标准意识,逐渐形成符合汽车维修行业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4)培养自我学习汽车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能力,为适应汽车行业岗位群的要求打下基础,提高学生走向社会求职的竞争力;

(5)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能客观地评判自己或他人的工作业绩。

四、课程设计

1.设计思想

课程内容选取主要依据汽车机修岗位工作任务和任职要求,参照国家汽车维修职业资格标准和有关国赛规程,遵循高职学生技能形成规律,以课程目标为基准,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汽车机修工职业能力培养,选取课程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系统化工作习惯,提高工作效率意识,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汽车实训车间实施“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按照突出汽车机修职业岗位情境性与科学性并重的原则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1)课程内容的选取

本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掌握汽车故障诊断的流程和方法,掌握汽车常见故障的诊断分析步骤和排除过程,掌握常用检测设备和专用维修工具的使用方法为重点内容。通过与企业合作,总结归纳出汽车常见的十二类故障现象,以这十二类实际故障案例为典型任务,以常用检测设备为诊断手段,通过对故障的检测、分析和排除过程,设计制作十二个故障案例教学模块,使学生能通过有限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故障案例,尽快掌握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流程和故障的排除方法和技巧。

(2)教学方法

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基于汽车机修岗位工作过程,以“六步”教学法为主贯穿教学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每个学习单元内容特点,有针对性的应用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和启发引导法。

仿真教学法,主要适用于故障检测。学生先在教学软件上进行仿真训练,熟悉检测方法,掌握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要求,然后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检测,积累工作经验。

案例教学法,将汽车4S店汽车维修典型案例引入教学中。首先告知学生汽车故障现象,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确定故障可能出现的部位,最后与案例中故障出现的部位相比较,若一致,总结经验;若不一致,分析出错原因。

启发引导法,主要适用于故障的分析和判断。教师从故障现象开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故障原因,制定检测方案,分析检测结果,确定故障部位,确定维修方案。

(3)教学组织

汽车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采用教师案例分析,启发引导学生制定诊断流程和检测、维修计划,分组讨论确定维修方案,并通过开放实训实施,最终完成常见故障排除的训练。

2.课时分配(总学时52)

学时分配原则:以汽车4S店机修项目工时为基数,考虑学生掌握所需知识与运用时间、技能掌握与技能提升时间、教学组织与考核所需时间,依据学习任务内容与难易程度分配教学任务学时及课程单元学时。

序号

课程单元

学习任务及教学要求

参考学时

1

发动机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

发动机不能起动故障诊断

发动机不能启动故障现象,发动机不能启动故障诊断流程,发动机主要工作参数的检测方法。

4

发动机运转速度不稳故障诊断

发动机转速不稳的故障表现,发动机转速不稳的故障原因和诊断流程

4

发动机机油、燃油消耗增加故障诊断

发动机燃油、机油消耗过多的现象,掌握发动机燃油、机油消耗过多的故障原因及分析方法

4

发动机工作温度异常故障诊断

发动机工作温度异常故障现象,掌握发动机工作温度异常故障诊断步骤和原因分析

4

2

舒适性及安全性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

汽车行驶不稳故障诊断

汽车行驶摆头故障诊断方法和步骤,汽车直线行驶性能不良故障现象及原因分析,汽车直线行驶性能不良故障诊断步骤,

4

汽车操纵不良故障诊断

转向操纵异常故障诊断过程,掌握制动系操纵异常故障诊断方法和步骤

4

舒适控制系统故障诊断

玻璃升降机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中控门锁电机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后视镜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

6

灯光控制系统故障诊断

倒车灯不能正常工作故障诊断,制动灯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转向/警报灯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雾灯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大小灯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

8

3

汽车传动效率不足故障诊断

汽车行驶无力故障诊断

汽车行驶无力故障现象,汽车行驶无力故障诊断方法和步骤

8

汽车传动系异响故障诊断

汽车传动系异响故障现象,掌握汽车传动系异响故障诊断方法和步骤

6

总计

52

3、课程单元描述

课程单元1

课程单元名称

发动机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

课时数

16

学习

目标

1.掌握汽车发动机综合故障的表现形式。

2.掌握发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和步骤。

3.掌握汽缸密封性的检查方法。

4.掌握单缸断火法检查工作不良缸的方法。

5.掌握跳火试验法检查点火系故障部位的方法。

6.掌握利用诊断仪检查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的方法。

学习

内容

1.发动机密封性检测;

2.单缸断火法判断各缸工作性能的方法;

3.跳火试验法判断点火系故障部位;

4.发动机运转不稳的故障原因和诊断过程;

5.发动机不能启动或启动困难的故障原因和故障排除过程;

6.发动机机油、燃油消耗过大的故障原因和诊断流程;

7.发动机工作温度异常古杂会难过的分析过程;

8.熟练掌握利用解码器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的方法。

教学

方法

和建

主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1.教师提出故障现象和故障在汽车使用中的具体表现,故障现象力求详细、准确。

2.学生分组讨论能够引起该故障现象的原因,和各种故障原因的分析、检测和判断方法。并提交和陈述该小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在独自陈述的基础上互相补充和完善。

3.教师总结归纳讨论结果,讲解分析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4.在实验用车上实现故障再现,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经验分析和常规判断。

5.使用专用检测设备进行性能检测,获得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6.制定修理计划,排除故障。

7.通过开放实训分组独立操作,加深和巩固故障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条件要求

汽缸压力表及接头、车用万用表、解码器,接线及接线夹、发动机性能检测仪。

学生已有基础

对熟悉汽车发动机各部分的结构,熟练掌握待检测部分的结构、工作原理,对发动机点火系、燃油供给系、曲柄连杆机构和配气机构、润滑和冷却系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有充分的了解。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熟悉发动机的构造,掌握发动机各部分的结构和功用,熟练掌握各种检测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方法,对各部分的检测方法和检测参数非常了解。

课程单元2

课程单元名称

舒适性及安全性控制系统故障诊断

课时数

22

学习

目标

1.能正确分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车身抖动、摆头和直线行驶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故障的诊断过程和排除方法。

2.掌握汽车转向操纵系统常见的故障现象及诊断过程。

3.掌握变速器操纵机构常见故障的诊断和排除、修理方法。

4.掌握制动系操纵异常故障的诊断过程和排除、修理方法。

5.掌握灯光控制系统故障诊断过程和故障排除方法。

学习

内容

1.汽车起步抖动故障的原因和诊断流程;

2.汽车行驶中方向盘抖动(俗称摆头)的故障原因和故障的分析过程;

3.汽车直线行驶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故障分析和排除过程。

4.灯光控制系统原理及检查步骤。

5.玻璃升降及中控锁的控制原理及故障检修方法。

教学方法和建议

主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1.教师提出故障现象和故障在汽车使用中的具体表现,故障现象力求详细、准确。

2.学生分组讨论能够引起该故障现象的原因,和各种故障原因的分析、检测和判断方法。并提交和陈述该小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在独自陈述的基础上互相补充和完善。

3.教师总结归纳讨论结果,讲解分析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4.在实验用车上实现故障再现,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经验分析和常规判断。

5.使用专用检测设备进行性能检测,获得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6.制定修理计划,排除故障。

7.通过开放实训分组独立操作,加深和巩固故障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条件要求

实验实习车辆、频闪灯、四轮定位仪、钢卷尺、游隙检测仪、专用拆装工具。

学生已有基础

前期已学过《汽车传动控制系统故障检修》、《汽车行驶控制系统检修》《汽车转向与制动控制系统检修》等课程。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汽车的整体结构及底盘各系统的工作原理,尤其对万向传动装置、转向系统、悬架、四轮定位等要非常了解。会使用和操作游隙检测仪、四轮定位仪等。

课程单元3

课程单元名称

汽车传动效率不足故障诊断

课时数

14

学习

目标

1.掌握汽车底盘故障诊断与维修。

2.了解底盘主要技术参数的检测方法和故障判定方法。

3.熟悉底盘主要部件的拆解和修理方法。

4.掌握传动系间隙的检查方法。

学习

内容

1.汽车行驶无力故障产生的原因;

2.汽车行驶中异响的故障原因和故障分析判断方法。

教学方法和建议

主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1.教师提出故障现象和故障在汽车使用中的具体表现,故障现象力求详细、准确。

2.学生分组讨论能够引起该故障现象的原因,和各种故障原因的分析、检测和判断方法。并提交和陈述该小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在独自陈述的基础上互相补充和完善。

3.教师总结归纳讨论结果,讲解分析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4.在实验用车上实现故障再现,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经验分析和常规判断。

5.使用专用检测设备进行性能检测,获得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6.制定修理计划,排除故障。

7.通过开放实训分组独立操作,加深和巩固故障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条件要求

对底盘的参数都要能实际检测,通过检测确定其性能的好坏,检测时建议对学生实行分组,对检测数据各组进行比较,确定所使用的方法和检测过程是否正确。

学生已有基础

前期已学习《汽车传动控制系统检修》、《汽车行驶控制系统检修》等课程。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汽车底盘的基本构造、各主要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熟悉底盘主要参数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流程。熟练使用底盘测功仪、游隙检测仪,会调整主减速器啮合间隙。

五、课程考核

1.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的方式考核。

过程考核由平时成绩与开放实训成绩构成;

结果考核在模块化课程结束后进行。

考核内容主要分为理论与技能考核两部分。

2.考核组织

理论考核部分由任课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卷,实行“教考阅”分离;

技能考核部分,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制定操作流程与考核评分标准,校企教师共同实施考核。

3.考核范围

理论考核包含常见故障的诊断流程的制定、检测设备及检测参数在故障分析中的应用,系统常见故障分析、检测与诊断。

技能考核以系统拆装、检修后运行效果、故障排除后系统性能参数与标准参数的差异等可检测内容为依据,设置考核项目。

4.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过程考核成绩50%+结果考核成绩50%;

过程考核成绩=平时成绩20%+开放实训30%;

结果考核成绩=课程理论考核成绩50%+课程技能考核成绩50%。

六、教材

使用教材:

《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李勇主编。

参考教材:

[1] 《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孙志刚、董大伟编著

[2]《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第2版,闵永军等主编

七、编制说明

编 制 人:李远武

编制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研究室

编制日期:2021年8月

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审批:宋坚

汽车教案篇8

关键词 汽车服务工程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以及汽车的普及,汽车后市场服务与管理领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发展目标是立足于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汽车服务工程的基本理论,①系统掌握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从事汽车运行管理、经营销售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②③因此,研究汽车服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合适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汽车服务产业的发展,汽车服务类教育已比较成熟,目前已经形成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汽车服务类人才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汽车服务类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例如,美国已有多所大学设置了汽车服务管理或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部分设置了汽车服务类的研究生教育。同时,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汽车服务类培训体系,要求所有汽车服务类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经过考试获得工程师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汽车服务类工作。除去正规学历教育外,针对汽车服务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美国汽车产业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和指导下,还建立了美国汽车服务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美国汽车服务类产业的发展中,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本,许多大型汽车企业也都设有专门的汽车服务类研究、咨询、培训机构,如日本本田、日本丰田等都非常重视汽车服务类人才教育,并为中国进行过汽车服务类人才培训。可以说,日本汽车服务类教育和培训已形成体系,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汽车服务类人才培养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数万名汽车服务类毕业生,然而社会上却呈现出:一方面汽车服务类人才短缺现象继续加剧,汽车服务类人才需求单位感到“一才难求”;另一方面汽车服务类毕业生就业困难。这说明社会对汽车服务类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脱钩,不论在服务人才的种类和层次,还是服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通过相关文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汽车服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没有依据地方需求、自身优势和社会对汽车服务类人才的能力要求,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定位,特别是地方应用型大学还没形成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错位竞争”的战略定位。(2)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没有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只是在原来车辆工程专业基础上开设了汽车营销学、汽车保险学、物流工程等少数专业课,课程设置缺乏科学依据。(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我国的汽车服务教育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忽视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往往理论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得少。这种培养模式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欠缺,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4)缺少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目前社会汽车服务后市场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很强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以胜任将来从事的汽车服务类工作。然而,由于汽车服务工程学科起步相对较晚,造成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较落后,尤其缺少针对市场需求的实践性教学,因此学生的自主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受到制约。

2 改革方案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探讨培养汽车服务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改革举措,构建了完善的汽车服务类教学体系和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改革方案如下:首先,进行理论分析,为汽车服务类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形成初步的研究框架。其次,对目前汽车服务类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全面的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再根据社会对汽车服务类专业人才技能的具体要求,结合地方性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我校的办学特色,确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再次,在汽车服务类教学的各环节贯彻教育教学的创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后,对新型汽车服务类教学模式进行评价和总结,分析研究成果的特色和推广意义。

3 持续改进

本文提出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针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建立建全培养体系,优化培养机制,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考核、指导组监督、用人单位评价等方式,对毕业生能力培养的课堂授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全部教学环节进行逐项出口评估,并利用评估结果对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进行持续改进,使本专业毕业生具备“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范围广”的能力和潜质。

4 改革效果

上一篇:树叶教案范文 下一篇:太阳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