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诗歌范文

时间:2023-10-10 23:10:21

中国第一部诗歌

中国第一部诗歌篇1

关键词:黄自;艺术歌曲;创作特点;诗词;钢琴伴奏

黄自艺术歌曲是他全部创作中最具有艺术价值的部分之一。其艺术歌曲的创作秉承着艺术歌曲含蓄、婉约的艺术风格,在创作中运用中国诗词作品作为歌曲歌词,通过声乐旋律的演绎来表现诗词唯美、诗韵的艺术境界,达到曲、声、诗三者的完美结合。黄自一生共创作了包括《南乡子》《天伦歌》《玫瑰三愿》《春思曲》《思乡》《花非花》等共十二部优秀艺术歌曲作品。这些作品曲调优美流畅,音乐形象鲜明,富有抒情性,并且旋律清新婉约,和声运用独具匠心。黄自的艺术歌曲作品创作上在运用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注意吸收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使他的音乐具有民族风格,并且在歌词的选择上多采用古诗词或现代近体诗为主,注重中国古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他的艺术歌曲至今仍是我国各艺术院校声乐教程的必修曲目,具有浓厚的精神底蕴和美学内涵。

一、词与曲紧密结合

诗词与音乐作为两种艺术形式,有其各自的表现形式。王次菰凇兑衾置姥新论》一书中提到:“音乐通过音响的组合达到表现的目的,而文学的表现目的则通过语言的手段去完成。但是语言与音响在表现形态上又具有通过声音展示的一致性。”①而艺术歌曲作为诗词与音乐结合的一种艺术体裁,它既要求作为歌词的诗词形式适合于音乐的形式,同时通过音乐也能准确保持诗词的本质。即所谓“诗为乐心,声为乐体”。②

诗词具有自身的音乐性,在东明论述的关于《从日本人的汉(唐)诗吟唱论唐诗与音乐的关系》一文中提到:“优秀的诗,除了内容外,还具有语言形式的音乐美。既有较强的音乐性,给人听觉器官以美的享受,又通过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理效应,或荡彻肺腑,或激励志操,或悦性怡情,或宁神忘痛。”③即提倡诗词的音乐性,而诗词的音乐性又存在于旋律的音乐性、节奏的音乐性以及韵律的音乐性,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诗词语言的整体音乐美。诗词中的音乐性如何合理地运用到歌曲创作中,使词与曲紧密结合成为黄自创作中所注重的方面,他力求使歌曲中音乐的音调、节奏和诗词的声调和韵律紧密结合,并真正使词曲达到完美的结合。

(一)诗词旋律的音乐性与曲调的结合

诗词中存在旋律的音乐性。“歌唱的旋律其声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的进行和音色、音强的变化是完全可以和语词的声韵结合在一起的……”④当一首诗词吟诵时,常要注意诗词本身所带有音调的高低起伏,而这起伏感使诗词在吟诵时带有旋律感,造成了旋律升降的变化倾向,这旋律升降的倾向即是由诗词的韵律和吟诵腔调所决定的。这种诗词中旋律的音乐性使诗词具有委婉、起伏的韵味。

在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他注意到了诗词本身所具有的旋律性,即吟诵的旋律性。在歌曲创作中使歌曲的旋律符合诗词本身的音乐旋律性,从而在歌曲中将诗词的音乐性通过歌曲的曲调体现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黄自在音乐旋律的安排上符合诗词吟诵时的旋律走向,即歌曲中的旋律设计符合字与字间的声调、韵律,从而真正使歌曲旋律与诗词中所具有的音乐性很好的结合,诗词与音乐做到和谐统一。

(二)诗词节奏的音乐性与曲调的结合

节奏是体现音乐美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诗词中同样存在着节奏的音乐性。当吟诵诗文时,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使诗文更加悦耳,从而更能体会到诗词中所蕴涵的诗词文化,即所谓“文采节奏,声之饰也。”⑤而诗词中节奏的音乐性在歌曲中如何与音乐相配合,并很好地在歌曲中得以体现,是歌曲创作中所注重的方面之一。音乐的节奏须与诗词的节奏相协调,在共同表达情意的前提下,采用各种形式,使音乐更好地诠释诗词内容。中国诗词的五言诗和七言诗,在吟诵时诗词的节奏和语句紧密结合。

作品《花非花》是黄自根据白居易的诗词而谱曲的。全文为:“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首两句在语句上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给人一种“非花”、“非雾”的朦胧意境;从“夜半来,天明去”在此比喻所咏之物――花、雾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夜半来”者也,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不多时?”一句;“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感慨。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兼有节律规整与错综之美,黄自在创作中注意到古诗词的韵律,在旋律方面平稳进行,同时节奏也与该诗的节奏相符合。使整个音乐符合该诗朦胧、缥缈的意境。

作品《花非花》谱例:

(三) 诗词韵的音乐性与曲调的结合

“在一段唱腔的曲调中,包含有语词声韵的特点,是语言和音乐自然而和谐的完美结合。它突出了语言的音乐性,又在音乐中体现了语言(文词)的艺术美。”⑥诗词的音乐美体现在韵上,即押韵的音乐美。所谓押韵,就是在一首诗词中,把韵母相同或相近(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如有韵尾则收尾的音相同)的字,放在句子的相同字位上。⑦通过押韵的手法使诗词韵律和谐,规整。而诗词中押韵所表现的音乐性,即是体现在字句间所流露的起伏感与和谐感。而诗词中这一音乐特性被黄自很好地运用到歌曲创作中。艺术歌曲由于采用诗词作为歌词,因此在表达方面讲究咬字的准确性及诗词韵律神韵的独特方式。黄自在创作中正是注意到在歌曲创作中需声韵与音乐结合这一特殊性,“在创作中总是先把歌词中的每一句、每个字的声韵搞清楚……真到他把歌词中全部声韵都弄清楚为止。有时歌词比较长,他就在每个字旁边注上声韵的符号,免得弄错。”⑧

二、钢琴伴奏与旋律紧密结合

艺术歌曲通过歌词、旋律与钢琴伴奏三者结合来共同传达歌曲的本质,而歌曲中通过钢琴伴奏可以更好地烘托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起到了环境的展示,气氛的烘托和揭示内心的作用。艺术歌曲作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形式,作曲家在创作中为其编配钢琴伴奏成为既定的因素。

作为多为诗词填词、单声部旋律为主的中国艺术歌曲,如何通过钢琴伴奏的表现形式来创作成为作曲家注重的方面。黄自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相结合的同时,同样注重钢琴伴奏在歌曲中的展示和体现,使钢琴伴奏声部的音乐具有活跃、流畅的特点,丰富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真正使伴奏与旋律、诗词三者紧密融合在一起,使整个作品的音乐色彩鲜明、艺术性强。

(一)各种伴奏音型的运用

作品《春思曲》黄自采用了多种钢琴伴奏音型。1―10小节的伴奏音型:左手运用歌曲的旋律伴奏,右手始终采用连续的柱式和弦,模仿潇潇夜雨中细雨绵绵的景象。左右手的钢琴伴奏烘托出潇潇夜雨、孤枕难眠的意境;11―16小节的伴奏音型:从11小节“小楼独倚”起伴奏音型发生变化,采用了分解和弦,整个音乐线条具有连绵起伏的感觉。其中17小节间奏的伴奏采用16小节“吱吱语过画栏前”的音乐素材;18―22小节的伴奏音型:右手将旋律音扩展为三和弦伴奏,增强了旋律的动力感。同时这几小节调性发生变化,采用了F大调,使色彩转为明亮的大调;23―25小节的伴奏音型:结尾处的伴奏采用了第2、3小节的伴奏音型,以歌曲旋律作为左手伴奏与右手柱式和弦伴奏结束,形成了首尾呼应的艺术效果。

(二)前奏、间奏和尾奏的伴奏特点

在伴奏创作中,黄自善于运用前奏、间奏和尾奏,对音乐加以渲染和补充,从而赋予整个音乐作品艺术感染力,这也成为黄自艺术歌曲独特的创作特点。如在黄自十二首艺术歌曲中,除了《雨后西湖》《下江陵》《花非花》《卜算子》这种短小精悍的作品外,其他八部作品都前有精巧引入的前奏,上下阙间有短小深思的间奏,最后结尾处有韵味不尽的尾奏。通过这些精心的伴奏安排,使伴奏部分与旋律声部完美结合,共同传达诗词的唯美境界。

作品《思乡》的钢琴伴奏在“一声声道:不如归去!”一句后的间奏部分,运用钢琴伴奏形象塑造模仿鹃鸣之声,来表现歌词中杜鹃啼鸣,思乡之情,这也是黄自创作该曲的点睛之笔。

作品《思乡》谱例:

另外,作品《玫瑰三愿》,该曲小提琴助奏与钢琴伴奏贯穿始终,与旋律声部三者完美结合。从前奏开始即采用钢琴伴奏与小提琴助奏相结合的形式,小提琴单音如人声的旋律与钢琴伴奏柱式和弦的多声部配合,引出该曲幽静、朦胧的意境。在上下阙通过钢琴伴奏低音主和弦短小间奏的推进,进入到下阙的“三愿”,音乐线条起伏缠绵。最后的尾声 “好教我留住芳华!”钢琴伴奏运用平缓的主和弦及rit的速度处理,仿佛是一声幽怨的叹息,营造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黄自在“洋为中用”的文化大背景与危难的国情影响下,借鉴了西方艺术歌曲创作技巧与中国诗词的相结合,创作出属于中国的艺术歌曲,呈现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与丰富的情感,具有浓厚的精神底蕴和美学内涵,其艺术歌曲对后来我国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音乐创作者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黄自创作的艺术歌曲体现了其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倾向。同时他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注释:

①王次葜.《音乐美学新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78页。

②刘尧民著.《词与音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第24页。

③东明著.《从日本人的汉(唐)诗吟唱论唐诗与音乐的关系》,原载于《交响》1991年第一期,第70页。  ④章鸣著.《语言音乐学纲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8月北京第1版,第24页。

⑤陈少松著.《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2月第3版,第39页。

⑥章鸣著.《语言音乐学纲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8月北京第1版,第24页。

⑦同28,第41页。

⑧钱仁康著.《黄自的生活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12月北京第1版,第23页。

作者简介:

傅学波,讲师,硕士。现工作于菏泽学院音乐系。

中国第一部诗歌篇2

关键词:西方诗歌 诗歌的定义 内部结构规律 修辞方法

诗歌,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兼具诗的特点和歌的特点于一体,既有诗的精炼的形式及和谐的音韵,还有歌的节奏。有许多中国的唐诗都可以配上音乐吟唱。

西方的许多诗人为诗歌下定义。Samuel Taylor Coleridge称诗歌是由一些按照最好的顺序排列的词汇组成。  Edgar Allan Poe 相信诗歌是节奏美的创造。  Matthew Arnold 认为诗歌是说事物的最美丽、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有效果的模式。 Percy Bysshe Shelley曾写道:“诗歌记录了最优秀思想的最好的最快乐的时刻,以一种永恒的真理形式记录了生活。”

诗歌对所有人、在所有的地方和所有的时间都是通用的。不识字的人能记住诗歌;文化最高的人欣赏诗歌。诗歌没有障碍,既没有文化、年龄、性别的障碍,也没有宗教的障碍。我们甚至认为诗歌捕捉宇宙的节奏、朝夕的起伏、四季的节奏和我们呼吸的起伏。诗歌为什么是人类所拥有的最接近于的全人类的通用语言呢?因为诗歌点亮了我们的听觉、思想和灵魂。她通过她的魅力满足我们对美和音乐的最求。但是诗歌传达的不仅仅是快乐,也有意义。好的诗歌提供了心灵的粮食。我们认为诗歌的价值在于她反映了我们内在的自我和我们身外的生活。诺贝尔奖获得者诗人T·S·Eliot曾写道:“诗歌能时不时让我们体会到我们平时很少感受到的那些深沉而莫名的情感。”

我们分析诗歌时,我们挖掘并探索一些可以感动人的词汇。当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我们会感动,第一阵激动平息后,我们就应仔细研究诗歌作品的内部结构规律。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英国诗人雪莱就写出这样的佳句:“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她帮助一个乞丐获得了人们的同情和好感,人们纷纷给他递去了钱。同时,她在精神上也给予每一个人希望,帮助人们热爱生活,顺利度过寒冬。诗歌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下面,我们来看三首英文诗歌和她们的译文,从中领略一下诗歌的风采:

Poetry

By Eleanor Farjeon

What is poetry? Who knows?

Not a rose, but the scent of the rose;

Not the sky, but the light in the sky;

Not the fly, but the gleam of the fly;

Not the sea, but the sound of the sea;

Not myself, but what makes me

See, hear, and feel something that prose

Cannot: and what it is, who knows?

译文:

埃莉诺· 法杰恩

诗是什么,谁能知道?

它不是玫瑰,却有玫瑰般的芳香;

它不是蓝天,却像蓝天一样明亮;

它不是萤火虫,却在黑夜中闪光;

它不是大海,却似大海万顷波涛,激起轰响;

它不是我,却使我看到、听到、感受到,一种奇妙的东西,一种散文难以描绘的意境。

诗是什么,谁能知道?

在这首英文诗中,作者使用了设问句,即诗歌的第一句和第二句。What is poetry? Who knows?诗歌的第二行到第六行,作者使用了排比句。Not a rose, but the scent of the rose; Not the sky, but the light in the sky; Not the fly, but the gleam of the fly; Not the sea, but the sound of the sea; Not myself, but what makes me…

第一行最后一个单词和第二行最后一个单词都含有相同的音[?u]。诗歌的第三和第四行的最后一个词都含有相同的音[ai]。第五行和第六行的最后一个词都含有相同的音[ i:]。诗歌的最后两句的最后一个词都含有相同的音[?u]。这就是押韵。而且,诗歌的第二行到第五行,每一行都有九个词。可见,这首诗歌既押韵又有节奏,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这首诗中,作者不仅用了排比,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作者把诗歌分别与玫瑰、蓝天、萤火虫和大海类比,创造出一种我们从未有过的美的意境。而且,我们通过读这首诗,我们能准确地感受到诗歌是什么,诗歌是一切美的事物的化身,激发了我们向往学习诗歌的激情。

LITTLE THINGS

By Julia Carney

Little drops of water,

Little grains of sand,

Make the mighty ocean

And the beauteous land.

Little deeds of kindness,

Little words of love,

Make our earth an Eden,

Like the heaven above.

译文:

小小事物

茱莉亚·卡尼

小小水滴,细细沙粒,

汇成浩瀚的海洋

堆成美好的土地。

…….

件件善事,声声爱语。

使地球有如伊甸园,人间似天堂。

……

在这首诗歌中, 节选了作者写的两个小段,每段四句话,每句四个词汇,该诗歌的第一段中,第二句与第四句的最后一个词的发音都含有相同的音[?nd]。第二段中,第二句与第四句的最后一个词的发音都含有相同的音[?v]。最后一句中,作者使用了明喻的写作修辞方法,拓展了想像的空间,给人以美得享受。而且,我们从这首诗中懂得了物质虽小却能积少成多的道理以及积善的美德。可见,诗歌给人带来的影响力有多大。人们在这种美的意境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影响。

A Nation’s Strength

By Ralph Waldo Emerson

Not gold, but only man can make

A people great and strong;

Men who, for truth and honor’s sake,

Stand fast and suffer long.

Brave men who work while others sleep,

Who dare while others fly---

They build a nation’s pillars deep

And lift them to the sky.

译文:

国力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什么才能使一个民族伟大强盛?

不是金子,

而只有人;

只有那些英雄,

他们为了真理,为了民族的光荣,

坚定不移,忍受痛苦。

在别人睡觉的时候,

勇敢的人却在劳动。

在别人跑开的时候,

勇敢的人却奋勇冲 锋。

他们把支撑祖国的柱石深深扎入大地,

并高高举起,直冲云霄。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写的第一段,第一句与第三句的格式相同,它们的形式是:xx,xxxx. 每句有六个词汇,一个逗号。而且,它们最后一个词汇的发音都含有相同的音[eik]。第二句与第四句都是由五个词组成,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词都含有相同的音[??]。作者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勇敢的人与闪闪发光的金子类比。第二段中,作者用了两个相同的句式来修饰前面的名词,即勇敢的人,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第一句与第三句的最后一个词都含有相同的音[i:p]。第二句与第四句的最后一个词都含有相同的音[ai]。这就是押韵,使得这首诗增添了很多韵味,使人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人沉浸在一种美不胜收的意境里。在这首诗歌中,作者歌颂了那些民族的精英们,他们是一个民族的中流砥柱、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号召人们要向他们学习,激发了人们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通过以上三首英文诗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文诗歌和英文诗歌有一些相通之处,那就是在一些诗歌中,中西方诗人都讲究押韵和对仗工整,都运用一些修辞方法,最常用的就是比喻的修辞方法,作者在诗歌中也都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也正是这些相通之处使古今中外的诗歌既具艺术美又具有滋润人们心灵的意义。

参考资料:

1. 《英语写作入门:怎样赏析诗歌》,主编:杨惠中,原著 Laurie E. Rozakis, 译编: 陈兵,上海译文出版社。

中国第一部诗歌篇3

第一单元 1、文学常识

2、注意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思考并理解诗人选择这些形象的深意。

2、品味并积累诗中的名句,仔细揣摩其中的滋味。

3、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1.《诗歌两首》我爱这土地

乡愁 第一课时:

1.字词:嘶哑、汹涌、激怒、矮矮、窄窄

2.文学常识:艾青,原名蒋海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3.诗歌情感:对多灾多难祖国的哀痛,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决心。

4.象征手法:

土地:多灾多难的祖国;

暴风雨:日寇的欺凌;

汹涌的风: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温柔的黎明: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5.鸟的形象:

动态描写,近景刻画,它是一只饱经磨难,拼尽全力用生命歌唱的形象。

6.诗歌语言的内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二课时:

1. 文学常识:

余光中:台湾诗人,诗歌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的精神,抒情细腻,描写细微深刻,被誉为“台湾诗坛祭酒”。

2诗歌意象:

邮票——思儿的母亲

船票——思夫的新娘坟墓——已故的母亲

海峡——祖国大陆

3、诗歌情感:

思念亲人,盼望海峡两岸早日和平统一

4、诗歌语言:

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

5、诗歌结构

每节四行,节节对应;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

第2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 第一课时:

1.字词:

锦幛zhànɡ 荇xìnɡ藻zǎo 蘸zhàn 憔悴(qiáo cuì) 蝼蚁(lóu yǐ)

2.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诗集有《望舒草》、《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集》等,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3.诗歌的内容: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岭南、以及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景象。

4.诗歌的情感

诗人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5.朗读:

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压韵的灵活错综运用,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例如: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第二课时:

1.重点语句含义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形象。“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要注意诗歌中比喻、象征的内涵。其次要设身处地地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人生遭遇等特定因素去找出隐藏在诗句背后的深层意蕴去理解诗歌。

2.艺术手法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鲜明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②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

A比喻的运用

春天,堤上繁华如锦幛;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B拟人的运用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4.语言特点:

口语化,押韵错综复杂,富于音乐美。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第一课时:

1.文学常识:

作者舒婷简介:当代诗人朦胧诗的代表善用意象。代表作《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字词:

干瘪淤滩驳船簇新胚芽

3.本诗的思想感情:

中国第一部诗歌篇4

关键词: 舒曼 《诗人之恋》 艺术特色

德国作曲家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aer schumann,1810—1856)是19世纪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其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不同题材风格的作品,有交响乐、清唱剧、协奏曲、钢琴小品、钢琴套曲、声乐套曲等。舒曼的主要作品有《狂欢节》、《童年情景》、《桃金娘》、《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和生活》等。他的艺术歌曲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抒情风采,为后来作曲家艺术创作奠定了艺术歌曲的基础。其中艺术歌曲《诗人之恋》是由16首短小精悍的歌曲组成,内容取自海涅的诗作,改编而成,主要描绘了一位诗人经历相恋和失恋后的悲伤心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诗人之恋》就像一部抒情的叙述诗,音乐与诗歌结合、形象生动、旋律优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语言简洁含蓄、意境深邃,给人一种浪漫主义的诗意幻想。

一、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舒曼受家庭环境及诗人文学家的影响,自幼喜爱文学,并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被称为“诗人音乐家”,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的色彩。在舒曼的五百多首艺术歌曲中,爱情为主要题材,还兼有一些抒情的以风景描写为题材的歌曲和叙事曲,艺术性非常高。其艺术歌曲创作方面大多选用如海涅、歌德、拜伦、席勒、莎士比亚等诗人的作品,常常在文学中汲取主题和形象,把音乐和文学相互融合,以诗人的眼光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通过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及他对诗歌的敏捷而直觉的洞察力从中发掘诗歌更深的意境。Www.133229.CoM

1828年,18岁的舒曼在慕尼黑结识了诗人海涅(heinrich heine),海涅的形象给舒曼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诗歌给予了舒曼很大的启示,于是舒曼共将海涅的42首诗歌曲化,《诗人之恋》就是其中一首作品。在选曲方面舒曼颇具匠心,他依照海涅的《悲剧——抒情插曲》《歌之卷》中的一卷,从中选出16首,依照“钟情—表白—幸福—背弃—忧伤”的逻辑发展顺序编订而成。就像海涅诗歌的一贯基调,这是一部悲剧性的套曲,舒曼在音乐上注重歌词的连续性,精妙地把一首首小曲编织在一起,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诗人之恋》这部作品中,舒曼的文学修养在音乐中很好地显现出来,其音乐与文学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重视情感表达。如第一首《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描写春天来到了,万物复苏、百花盛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心中萌发了对爱情的渴望,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之情;“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所有的花朵开放,在我温暖的心里,爱情的意念升起,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所有的鸟儿歌唱,我向她诚恳表白,我思恋爱慕的情意”[1]。这首歌曲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真诚,以及对未来爱情生活的向往。第二首《从我的眼泪里面》中诗人选定了理想的情人,刻画了一个渴望爱情青年的形象。第八首《如果花朵知晓》中有大量的颤音伴奏,暗示着诗人的烦躁情绪,但看着地上的花朵、歌唱的夜莺、天上的星星,但愿能获得安慰,然而结果并非所想。最后一句“我心底的裂痕”情感强烈,多愁善感的诗人爆发了内心的情绪。第十六首《旧日邪恶的歌谣》中诗人决心彻底地摆脱痛苦,把爱情和痛苦统统装进棺材,用十二个巨人抬着,抛入海底。这首歌曲庄严、有气势,旋律起伏比较大,整个节奏给歌曲增加了严峻的色彩。最后一大段钢琴的尾奏描写大海淹没了棺材,仿佛爱情也随之沉到海底。

二、汲取民族艺术特色

艺术歌曲的创作以德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基础,鲜明地表现出德国音乐的民族性,反映了德国民族的风格特点。舒曼创作灵感的来源一方面是从民歌和民间舞曲,另一方面是从人民日常生活中找寻灵感。如歌曲《莱茵河,圣洁的河流》就吸收了民谣、乡村歌曲、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显示了他对德国艺术文化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艺术歌曲《诗人之恋》中的第十四首是allnaechtlich im traume,在这首歌曲中,舒曼直接采用了民歌素材,与第十三首相比,前首的梦境仍然受困于破碎的感情,在这首乐曲中却慢慢出现复合的迹象。诗人在梦中见到姑娘:“你向我轻轻地说了句话,并且送我一束柏书花球。当我醒来时花球早已消失。”[2]此曲都由短乐句组成,梦境中爱人亲切地对待诗人,梦中的一切令诗人悲伤,醒来后却不再流泪,也忘了梦中的一切,仿佛意味诗人在找寻文学诗词的精美篇章,渴望音乐与诗的完美结合。总之,舒曼深厚的文学底蕴滋养了艺术歌曲创作与发展,在创作中他善于从诗中捕获音乐灵感,并把诗歌的神韵通过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诗“歌”化的同时也使乐成为“诗”化的乐,从而增强了艺术歌曲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中国第一部诗歌篇5

一、猜测阅读

看到题目,先别急着往下读(读经典的文本,最好都能有这样的阅读习惯)。如教学林良的《沙发》。读完题目,可以让学生想想诗人会怎样下笔;看到家里的沙发,你会想到些什么?……也许学生见到沙发的模样会说“请坐,请坐”,因为心中有一份传统美德;但我们万万想不到在诗人眼里,这居然是“抱抱你的/姿势”。在猜测阅读中,可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童诗的“意想不到”,而童诗独特的思维和视角,也就在不经意间和学生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二、整体观照

儿童诗歌一般都短小、有趣,忌讳割裂,不适合进行分析性阅读。课堂教学中宜从诗歌的整体入手,要求学生在整体阅读中体会诗歌大意,在整体观照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最后通过整体诵读达到对诗歌的理解。

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包括古诗和现代诗歌教学都是一致的。以五上的《最后一分钟》为例,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在通读全诗后,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最初的、最直观的、最真实的感受:“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分钟?”由于学生个体原有文化积淀和认知水平的差异,他们的感受是参差不齐的。大部分学生感受到这最后一分钟是难忘的、激动的、高兴的,这是比较浅层次的感受;也有小部分学生感受到这是漫长的、崭新的一分钟,这是比较深层次的感受。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贯穿诗歌始终的情感线,也是贯穿教学始终的气脉。有了整体观照为基础,就为深入研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意象感知

意象是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依托生动的意象完成诗意的传达。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和跳跃,所以有些意象并不那么容易为孩子所直接感知,教学时需要教师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意象具象化,通过想象,将静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声音、形象和色彩。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体验

儿童诗中的意境往往是非常生活化的,课前或课中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体验,或开展游戏,或引导表演,都能让学生顺利地进入诗歌意境,与诗中人物展开情感交流。如《雨后》一诗描写了一群孩子玩水的热闹景象,尤其表现了兄妹俩的快乐与矛盾之心。可以让学生趁雨后玩玩校园里的积水,体验丰富了,学生很自然地就把诗中的人物转换成他们自己,感情到位,朗读也就有声有色了。人教版低年级教材中类似的儿童诗歌比较多,如《比尾巴》《鞋》等,都可以采用游戏或表演的办法,让学生加深体验,更好地学习。

(二)图像补充

有些诗歌的意象不是学生所熟悉的,教师就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领学生丰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如《最后一分钟》,香港百年的屈辱史是学生所陌生的,然而只有感受百年来曾经的痛苦,才能体会此时此刻的欢乐。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补充鸦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租界内中国人的种种屈辱,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当然,诗歌的想象是无尽的,适当的图像补充只是一种引领、一种载体、一种铺垫,而不能完全代替,更不能就此剥夺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阅读链接

当诗歌内容比较抽象时,可以引进新的阅读资源进行支持和补充。如在教学《最后一分钟》时,笔者就准备了关于香港回归和虎门销烟的阅读材料作为补充,帮助学生理解“虎门”“紫荆”等意象。

(四)诵读

儿童诗歌的朗读比起古诗来有更多的自由,它不受格律的限制,更多的是依情感的起伏变化而定,甚至有的儿童诗歌在分行时就考虑到其中的情感元素了。指导诵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边想象边自然地按自己体会到的节奏表达情感,童诗的趣味就流露出来了。

有些诗歌甚至可以有多种读法。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依着各自的理解读,反而更能读出童诗真正的趣味。如上海的卢雷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曾经谈到一首儿童诗的教学。“绿水草,红金鱼,小弟弟,数金鱼,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这样的诗歌该怎么读呢?他让一年级的学生自己读。结果有一生读成“一二三/四五六/七——/”,理由是有一条金鱼藏起来又游出来被发现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原来此首诗歌的言语秘妙就在这,虽然只有简单直白的几个字,却生动刻画出金鱼在鱼缸中游动嬉戏的情状。而朗读就是打开这首诗歌言语秘妙的钥匙。这也提醒我们关注童诗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言语实践。

四、言语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儿童诗歌教学也同样要重视言语实践。

(一)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学生对诗歌的言语实践最重要的方式是诵读。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不同目标、不同形式的读,使课堂书声琅琅、诗韵悠悠。

同样以《最后一分钟》为例,在“初读诗歌、读通诗句”板块,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笔者安排了“读准短语,发现规律”这一环节。请学生读第一行词语:脊(jǐ)梁、悄(qiǎo)然落地、旗杆,在朗读中完成多音字正音。又请学生读第二行词语:风雨归程(chéng)、叩问(wèn)、嘴唇(chún)、伤痕(hén)、灵魂(hún)、沸腾(téng)、钟声,在朗读中扫清字词障碍,并且渗透诗歌的一大特点——押韵。紧接着安排“送词回诗,读顺诗句”环节,将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的词语,送回诗行的末尾,再读诗歌,读出韵味。

(二)根据诗歌的表达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许多优秀的儿童诗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在《最后一分钟》一课中,诗歌的第二小节“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是这首诗歌中最具特征的诗歌语言形式。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引导他们发现诗歌的语言规律,感知诗歌的语言形式。同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提炼诗歌的意象,尝试仿写,用诗歌的语言将画面定格。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诗歌学习时,可以通过比较,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共同点,也可以通过比较,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同时,还可以适时进行中外同题诗歌、同一作家的多篇诗作、古诗和现代白话诗等的拓展比较阅读,在诗文比较中加深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和体会。

模仿是儿童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有了范本依托,学生容易通过模仿进行语言积累、内化和迁移。诗歌的模仿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观察视角的独特性。同一样事物,诗人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哪一点?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如果让我们来观察,会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从观察视角入手,把学生的思维打开,练习观察与思维的独特性。其次是模仿诗歌的表达形式。诗歌表达形式的独特性体现在用词上,也体现在分行上,甚至体现在文字的排列上。通过让学生多读、背诵,体会诗歌形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引领学生适当模仿,从而提高表达质量。

儿童诗歌是唱着儿童心曲的歌。不管是儿童诗阅读、欣赏还是写作,都要用童心聆听,用童真回应,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这美妙的世界,在他们的心田里播下美的种子,让他们沐浴着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快乐成长。

附:小学阶段教材内儿童诗歌(现代诗)统计 (人教版)

册数 课文 作者 国籍

一上 拼音4《轻轻地》 郑春华 中国

一上 拼音5《猜一猜》

一上 拼音6《在一起》 李秀英 中国

一上 拼音7《“过桥”》 邓元杰 中国

一上 拼音8《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上 拼音9《小白兔》 刘 御 中国

一上 拼音10《有礼貌》 李光迪 中国

一上 拼音11《月儿弯弯》 王清秀 中国

一上 拼音12《登山》 蒋文美 中国

一上 拼音13《彩虹》 程逸汝 中国

一上 复习四读读背背《秋叶飘飘》

一上 识字(一)课文第4课《操场上》

一上 课文第3课《小小竹排画中游》

一上 课文第4课《哪座房子最漂亮》 杨霞丹 中国

一上 课文第7课《小小的船》 叶圣陶 中国

一上 课文第9课《影子》 林焕彰 中国

一上 课文第10课《比尾巴》 程宏明 中国

一上 语文园地(三)读读背背《东西南北》

一上 识字(二) 第1课《比一比》 杨福康 中国

一上 识字(二) 第3课《菜园里》 寒 枫 中国

一上 识字(二) 第4课《日月明》

一上 课文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 王宝柱 中国

一上 课文第13课《平平搭积木》 田 地 中国

一上 语文园地(五)我会读《天上的小白羊》

一下 课文第1课《柳树醒了》 雪 兵 中国

一下 语文园地(二)读读背背《鞋》 林武宪 中国

一下 语文园地(三)读读背背《小鸟》

一下 语文园地(五)我会读《人有两件宝》

一下 课文第25课《快乐的节日》 管 桦 中国

一下 选学课文第1课《春风吹》

二上 课文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上 课文第5课《一株紫丁香》 滕毓旭 中国

二上 课文第9课《欢庆》 郭荣安 中国

二上 课文第23课《假如》 白 冰 中国

二上 课文第26课《“红领巾”真好》

二上 选学课文第1课《四季的脚步》

二下 课文第6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二下 课文第20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二下 选学课文第1课《春的消息》 金 波 中国

三上 课文第12课《听听,秋的声音》 毕国瑛 中国

三上 语文园地(三)趣味语文《花鸭和彩霞》 阮居平 中国

三上 选学课文第6课《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 金逸铭 中国

三下 课文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 薛卫民 中国

三下 选学课文第1课《山城的雾》 蒲华清 中国

四上 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雨中的树林》 金 波 中国

四上 选学课文第1课《延安,我把你追寻》 祁念曾 中国

四下 课文第2课《桂林山水》阅读链接《浓碧》 袁 鹰 中国

四下 语文园地(二)趣味语文《说“信”》

四下 课文第16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高洪波 中国

四下 课文第21课《乡下人家》阅读链接《在天晴了的时候》 戴望舒 中国

五上 课文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阅读链接《神奇的书》 艾米莉·

狄金森 美国

五上 课文第6课《梅花魂》阅读链接《故乡》 杨 牧 中国

五上 课文第18课《慈母情深》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 冰 心 中国

五上 课文第24课《最后一分钟》 李小雨 中国

五上 选学诗歌第2课《斗笠》 王宜振 中国

五下 课文第3课《白杨》阅读链接《帐篷》 艾 青 中国

五下 课文第9课《儿童诗两首》

《我想》《童年的水墨画》 高洪波

张继楼 中国

中国

五下 选学诗歌第9课《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叶 浪 中国

六上 课文第6课《怀念母亲》阅读链接《我的中国心》 黄 霑 中国

六上 课文第8课《中华少年》 李少白 中国

六上 课文第20课《有的人》 臧克家 中国

六上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太阳的话》《白桦》

阅读链接1《我们去看海》

阅读链接2《致老鼠》

阅读链接3《爸爸的鼾声》 艾青\

叶赛宁 中国\

俄罗斯

金 波 中国

阎 妮 中国

六上 选学课文第6课《我们的方阵》 吴 珹 中国

六下 课文第5课《手指》阅读链接《手》

六下 回顾拓展三 日积月累《囚歌》 叶 挺 中国

六下 课文第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链接《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刘倩倩 中国

六下 课文第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 蔡桂林 中国

六下 毕业 依依惜别 4《同学录》

六下 综合复习课文第2课《生活是多么广阔》 何其芳 中国

中国第一部诗歌篇6

 

关键词:艺术歌曲 古诗词 创作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它最显著的特征是歌词全部来源于古典诗词。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它以洗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邃的内涵,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闪亮“明珠”,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是毋庸置疑的。就音乐创作而言,古典诗词曾激发了无数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写下了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以青主、黄自、赵元任等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选用古代诗词创作艺术歌曲,那些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艺术歌曲至今仍是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精品之作。时至今日,有更多的作曲家把目光投向了古典文学的“宝藏”,那些传颂了千百年的古代诗词几乎成了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仓”。本文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在不同历史阶段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作一番综述和比较,以揭开它那颇具神秘色彩的面纱,使其创作和发展的概貌展现在我们眼前。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从创作技法上来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技法上大多采用欧洲浪漫派晚期的创作技法。这一时期青主创作了《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这是两首艺术造诣达到较高境界的作品,其中《大江东去》创作于1920年青主留学德国之际,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黄自先生毫无疑问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诗歌和音乐相结合的声乐作品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黄自以中国古代诗人的诗词为题材作曲,谱写了《花非花》(白居易)、《峨眉山月歌》(李白)、《点绛唇·赋登楼》(王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等曲。在这部分作品中他能深刻地理解原诗的含义,并通过音乐给予生动、具体的形象刻画。其中《点绛唇》的音乐充满着宽广的气势和明朗乐观的情愫,是一首富于浪漫主义气息,具有一定民族风格的独唱曲。《南乡子》的音乐则充满着豪壮的气魄和澎湃的热情,是一首富于爱国激情的抒情独唱曲。其他像《花非花》《卜算子》等作品以素雅的笔调、深情优美的旋律、新颖细致的和声进行,勾画出一幅幅中国式的恬淡幽静的意境。黄自的这些艺术歌曲可以说是当时我国学院式艺术歌曲创作的精品,并对后来许多作曲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曲家还有江文也、应尚能、刘雪庵、马思聪等,他们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也都颇有建树。江文也所写的艺术歌曲的词,全部取自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诗词,并且按照朝代顺序结集编作品号码。作品有《江村即事》(司空署诗)、《垓下歌》(项羽词)、《宋词李后主篇》(李煜词)等;应尚能作为一名作曲家和男中音歌唱家,他的代表作有《无衣》(诗经)和《我侬词》(管道声)等。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从技法上来讲,第二个阶段即是上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即为谭小麟先生。谭小麟在美国留学期间曾追随现代作曲理论大师亨德米特学习,并被视为亨氏高足,回国后执教于上海国立音专。他是将现代作曲观念与技法引入中国专业作曲教学的第一人,可惜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作为一名作曲家,他对我国传统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除了直接从事民族器乐的创作外,他所写的声乐作品也大多取材于古代诗词。谭小麟具有颇深的古典文学和音乐功底,在创作中他尊重民族的审美取向,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为基础消化吸收应用亨氏作曲体系中可取的部分,因而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他强调:“我应该是我自己,不应该像亨德米特。”“我是中国人,不是西洋人,我应该有我自己的民族性。”谭小麟一生创作了十多首声乐曲,他精心制作,力求尽善尽美,故其中多精品。代表作有《自君出之矣》(张九龄)、《彭浪矶》(朱希真)、《正气歌》(辛弃疾)等。从谭小麟的作品当中,不难感受到其中既有现代作曲技巧较成熟的展示,又有民族风格较纯熟的体现。罗忠曾这样评价其师谭小麟的歌曲创作成就:“他的艺术歌曲是我们民族音乐创作的精华,不仅继承了我们传统声乐曲的许多优秀成果,而且在创作上,不论在精神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踏入一个新的天地。”从分析研究谭小麟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中体现出一种远远超过他前辈的强烈个性和新颖独特的民族风格,为后人在音乐创作上积累了不少富于启发性、值得深入探讨的宝贵经验。

接下来谈谈以罗忠为代表的“五声十二音”作曲技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罗忠先生于1980年发表在《音乐创作》杂志上的《涉江采芙蓉》,在当时来说可谓是石破天惊之作。这是一首严格按照十二音序列音乐的规则来进行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时,大部分作曲家对现代创作技法几乎一无所知,十二音体系的作曲方法在人们印象中是与“垂死的帝国主义”“没落的资产阶级”等政治化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写这种东西常常会招灾引祸。罗忠先生大胆地突破了这个禁区,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开创了用五声十二音技法作曲的先河。从此以后,中国内地的作曲家们争先恐后地进行现代作曲技法的补课、探索和实践,出现了一系列利用五声十二音序列创作的作品,中断了30年的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之路得以延续。五声十二音序列是罗先生独创的,这种创作实践引领中国音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隔绝走向会通,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采用西方十二音技法,同时又赋予它五声性的内涵,在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融合点。

罗忠的作品数量繁多,体裁各异。创作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在创作题材和所应用的作曲技法方面截然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情趣。第一阶段创作技法以传统为主,历时17年。他创作了独唱、合唱曲31首,大部分为艺术歌曲,还有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30余部。第二阶段迄今26年,创作合唱独唱歌曲19首,全部为艺术歌曲,此外其他体裁的作品数量也很大。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注重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创作技法以现代为主。

中国第一部诗歌篇7

【关键词】音律 《诗经》 诗歌翻译

一、引言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指出了音律对于诗歌的重要性以并概括出了诗歌音律的三类具体表现形式:第一,音律表现为“声”,一般而言,可在声音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三方面见出音律节奏。第二,音律也表现为“顿”,“顿”专指由声音组合而成的自然停顿,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使声音形成一种节奏美。第三,音律还表现为“韵”,“韵”在《诗论》指押韵脚,让字音中的韵母部分在诗歌的一定位置上有规律地重复。

《诗经》的语言兼有意美、形美和音美,其常被古代人民吟唱于嘴边,音律节奏对其尤其重要。许多译者在翻译《诗经》时往往关注前两者,对后者则常常忽视。许渊冲先生在对其进行翻译时,不仅注意到了前两者,对后者也进行了仔细研究,将这三者进行了充分的传达。

二、“音律说”的三方面在许渊冲《诗经》翻译中的体现

1.“声”在《诗经》翻译中的体现。中国诗歌主要遵循“平仄律”,其诗句中每个音的“平”或“仄”都可以随语义或语气的变化而变化;而英文诗则主要遵循“轻重律”,其更重视声音的轻重,常常是依靠声音轻重的有规律变化而形成节奏的。也就是所谓的“重音制”。例如: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he reeds grow green/ Frosted dew-drops gleam. Where was she seen/ Beyond the stream.

原文在整体上有平有仄,从而在朗读时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抑扬顿挫之美。在追溯细节则可发现,第一句的后半部分与第二句的后半部分平仄规律相同;在译文中,第一句诗 “The reeds/ grow green.”由两个音步构成,其中每个音步都由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构成。第二句诗 “Frosted dew-/drops gleam”也是由两个音步构成,每个音步也是由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构成,只是每个音步的轻重分配顺序不同。其余几句也均符合这一规律,在声音上也产生了一种抑扬顿挫之美。许渊冲先生对汉语诗歌的这一特色深有把握,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英语诗歌遵循“轻重律”这一事实,让英美读者在体会中国古诗意境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所熟悉的英文诗的节奏美。因此许先生的在“声”这方面基本实现了原文和译文的效果对等。

2.“顿”在《诗经》翻译中的体现。中文诗歌在一句中常常会出现全平全仄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顿才能赋予诗歌节奏感。而英文诗歌则不然,它的一行表达的意义往往不完整,上一行没有完全表达完的意思可以自然地转入下一行去。所以在朗读时常常在上下两行交接处没有停顿。例如: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By riverside a pair/ Of turtledoves are cooing;There’s a good maiden fair /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

关关/ 雎鸠,在河/ 之洲。窈窕/ 淑女,君子/ 好逑。原文属于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每一句均为完整的句子,均具有完整的意思。这样的停顿往往会使得这种吟唱更富有节奏性,从而增强其美感。而英文诗则具有其自己的特点。许渊冲先生在翻译时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译文中,第一句末尾的 “a pair” 和第二句开头的 “of”在语法和语意上明显应该连在一起。但许渊冲先生在此处却将其分开,使其符合英文诗歌的表达习惯。在停D方面,译文还是遵循英文诗歌常有的轻重律。在朗读时通常在每个音步之间停顿。

3.“韵”在《诗经》翻译中的体现。中国诗歌之所以具有音乐美,韵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这一点上,英文诗歌与中文诗歌是具有相似性的,都是借助韵来增强诗歌的节奏美,进而使诗歌富有音乐性。此外,在英文诗歌中还常常会出现压头韵的情况。关于这一点许渊冲先生也做得很好。例如:

原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译文:A maiden mute and tall/ Trysts me at corner wall;I can find her nowhere/Perplexed,I scratch my hair.

这里押韵的字是姝、蹰、娈、管、炜、美。其中,姝和蹰、娈和管、炜和美韵脚相同。在读到这些重复的韵脚和相似的发音时,自然也会明确地感觉到:这些相同韵脚的重复出现,也形成了一种鲜明的节奏感,因而也强化了诗句的音乐性。在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也延续了这种押韵,押韵的词分别为 “tall”和 “wall”、“nowhere”和 “hair”、“mute”和 “lute”、“light” 和 “delight”,在遵循英文诗歌典型的“轻重律”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押韵这一元素,从而使译文更加富有节奏感,使英美读者在朗读时有一种美的享受。

三、结论

音律节奏是诗歌区别于散文的重要标志,具有制造距离以节制情感和强化音乐美的效用。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译者要从音律的三种表现方式“声”、“顿”、“韵”入手,充分认识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在这三方面的差异,注意汉语诗歌一贯遵循的“平仄律”与英语诗歌一贯遵循的“轻重律”、英汉两种诗歌中间的停顿问题以及压头韵和压尾韵等问题,使译文在内容忠实于原文情况下同时也达到富有节奏感,从而让英美读者进一步感受中国诗歌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中国第一部诗歌篇8

吉狄马加:

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

著名彝族诗人

2007年8月9日,我想这一天,无论是对于梦想的诞生地青海,还是对于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无疑都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有人说历史将记住这一天,也有人说中国诗歌史将记住这一天,对此我都深信无疑。因为就在这一天,来自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200余位杰出的当代诗人,在中国美丽的青海湖畔,共同见证并完成了一个创举,那就是向世界了《青海湖诗歌宣言》。这或许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也可能是这个偶然的事件中,隐含着一种历史的必然。就在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举办之际,随着《青海湖诗歌宣言》对全世界的,实际上就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就已经以它独特的地理差异和伟大的诗歌传统,在不知不觉间,给这个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带来了来自于地球“第三极”的一次从未有过的惊奇,于是人们再一次把热烈的目光聚焦在了令人瞩目的青藏高原,关注着这一世界性的诗歌盛会。我想或许因为诗歌节的举办地,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在被人类称之为最后的净土的青藏高原,它才如此被世人所关注。事实上也是这样,就在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开幕的当天,这个新诞生的国际诗歌节,就以它独特的创意和深刻的诗歌文化内涵,被所有到会的各国诗人所赞赏。在很短的时间内,国内外媒体大量报道了诗歌节的盛况,可以肯定,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将毫无愧色地作为今年中国文化界和世界诗坛的重要事件而载入史册。正如波兰国家作协主席、著名诗人马雷克・瓦夫凯维奇所言:“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是东方的一个创举,它把关注自然和环境作为了一个重要主题,特别是选择了一个全世界都关注的特殊地域,作为诗歌节的永久举办地,同时,它还是一个让不同文化背景和的诗人,理解差异性文化和差异性地理的最好去处。它是世界的高地,能给不同种族的诗人们带来无限的灵感。大量的文物古迹已经证明,这里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可以说,是历史奇迹般地选择了青海,也可以说是青海选择了这一历史性的机遇,作为一个刚刚创立就被国际诗坛所认同的国际性文化品牌,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已经成为继波兰华沙之秋国际诗歌节、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诗歌节、德国柏林诗歌节、哥伦比亚麦德林国际诗歌节之后,又一重大国际诗歌节。

回顾刚刚结束不久的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它所有的活动都已尘埃落定,高品质、高质量地完成了它全部的议程和各项任务。诗歌节就像一条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文化链条,它把一种新的文化创造变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符号,它既延续着青藏高原悠久的各民族古老文化,它又为复活这片神奇高原的梦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今天再回过头去思考,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创立和成功举办,无疑包含着以下几点重要因素:1.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家,一直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诗歌节,而世界性的国际诗歌节,大都集中在欧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民主的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国际诗歌节。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建设,是衡量其综合实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2.诗歌是人类话语领域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因而也是最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人类精神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对机器和技术的过分依赖,人所面临的极度异化也大大超过了从前,人类已经步入了空前的精神和信仰的困境,为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和重建人类的精神世界。无可讳言,诗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必将在这人类的精神复兴中承担起一份光荣的职责。3.青藏高原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同时它也是人类宗教精神的一方圣地。对人类生命意义的追问以及对死亡的永恒探索,无疑也是现代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青藏高原这片浸润着宗教神秘的土地,将激发诗人们从更高的哲学层面去阐释生命的虚无与存在。青海是多种宗教共存的地方,是多种文明沟通、兼容并能和谐相处的典范,而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为不同的文明提供交流和对话的平台。4.青海有着伟大的诗歌传统,这里是全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的诞生地,千百年来这部有着宏大叙事结构的英雄史诗,从未停止过传唱,它已经成为了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部史诗向世界表明,辽阔广袤的青藏高原是人类诗歌的最早摇篮之一。这片土地从存在之日起,就从未改变过它诞生激情和创造梦想的作用,作为人类生命之源的根之一,它是地球第三极的“根”,它足以给今天的人类和日渐衰微的诗歌精神以无穷的力量。5.青海湖作为一个圣湖,它是这个世界上举世无双的高原湖泊,用它的名字命名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我们旨在向全世界表达一种思想,那就是诗歌永远是滋润人类生命的雨露和照耀人性的光芒,而我们将致力于恢复人类自然伦理的完整性,努力在全人类构建一种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人的生存权利的被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诗歌文化品牌,已经被许多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们所熟知,今后,它将每两年如期在中国青海举办。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请允许我借用《青海湖诗歌宣言》中的几句话来结束我的讲演:“我们将以诗的名义把敬畏还给自然,把自由还给生命,把尊严还给文明,把爱与美还给世界,让诗歌重返人类生活!”

上一篇:公司会议主持稿范文 下一篇:开学典礼主持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