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2 11:13:40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篇1

论文摘 要: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思路与目标,应该以树立和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紧密结合艺术专业特点和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改革与创新,构建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思路与目标,应该以树立和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紧密结合艺术专业特点和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改革与创新,构建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

1 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特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

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挑战

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经济关系和利益分配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已呈现了多样化。社会正在经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激烈的社会转型带来了传统的“解构”,道德的冲撞,心理的震荡,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巨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面临着新与旧、继承与发展、批判与借鉴等复杂而深刻的矛盾。

加之互联网在高校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不同文化的激荡,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以及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使高校思想文化领域的形势复杂和激烈,变化的形势、变动的环境、变更的观点、变样的舆论这些都给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国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也会乘机而入。如何正确认识、对待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学生的思想和活动的自主性、差异性以及选择性明显增强,突出的新情况的出现,已经并将继续提出一系列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推动社会和人类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的面貌和人们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大量的思想认识问题,使一些人在价值取向和思想上产生困惑。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充满矛盾、极其复杂的渐进过程。作用于这一过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可能控制的,又有难以预测的。学校教育、社会生活、国内经济政治、国际风云都将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

1.2 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及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难题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如果缺乏人文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热情,那他手中的画笔、乐器仅仅是演奏的工具,不是用心灵去创作作品,不能激发人们的激情,启迪人们的智慧,不可能成为不朽的作品。高等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精神性和智慧性,因为艺术人才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到艺术作品的魅力。林语堂对此讲得十分生动:“人格伟大的艺术家产生伟大的艺术,人格渺小的艺术家产生渺小的艺术,感伤的艺术家产生感伤的艺术,多情的艺术家产生多情的艺术,色情的艺术家产生色情的艺术,巧妙的艺术家产生巧妙的艺术。一言以蔽之,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便是如此。”①可见优秀的艺术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品行与卓越的人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在文化基础理论、思维方式、思想政治状况、学习生活轨迹等方面与其他高校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差别。这使艺术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趋向于复杂化,任务更艰巨。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注重形象思维,缺乏抽象思维。艺术院校的学生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文化、重技巧轻理论的倾向,学习纯理论内容兴趣不高,向往艺术专业的学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太强,条条框框太多,枯燥乏味,与专业教学中形象生动的琴、棋、书、画格格不入,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艺术专业课的内容反差太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积极性,认为枯燥难学,加之文化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差,有的同学更本就听不懂,对抽象理论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艺术院校的艺术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进程、教学组织、教学规律的差异较大。由于专业教学的特殊性,专业课一般都是小班教学,有些专业甚至是一对一的教学,教学时间,教学形式随意性较大,学生的纪律性较差。艺术类学生往往用专业课的评价标准来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两课”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内容、要求、形式与专业课不同,但他们对政治课的期望依然停留在专业课的层次,应该是诗情画意的。

就如美国学者三将好夫所说:“课堂就如一出谈话节目,是为了娱乐而非讨论,实际上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对课堂的典型期待。”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来看,有一定的严肃性,理论课的阐释形式不可能做到向专业课那样具有娱乐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对“两课”的学习兴趣不浓,厌学情绪的存在,反过来又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往往陷入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之中。艺术学院原有的教学设备陈旧,师资力量不足。由于长期以来,学校对“两课”教学设备的投入十分有限,相关的教学图书资料匮乏,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重视不够,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于适应与艺术类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形象生动要求。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有难度,因此改革实践要走我们艺术院校自己特色的道路。

2 增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措施

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形式创新,主动探索和采用新的手段与方法,扩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活动空间,更广泛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主动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培养艺术人才中的作用。要改变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被动局面,必须针对艺术院校专业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方法上大胆创新。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在教学的首位。利用互联网来调试“两课”与艺术类大学生对课堂需求的反差,使“两课”加入现代化的科技元素和艺术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实现“两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展示形式的生动化和形象化。近年来,结合云南艺术学院自身的教学条件,不断推进教学改革,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

(1)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大力推进社会正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三进”工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素质课相结合,有秩序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部统一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设置和安排的,教材也是统编的,这对于保证教学的规范性是十分必要的,但并不限制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活化。教学体系的重建,必须针对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艺术院校进行思想政治课改革,首先要更好地平衡好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共性要求和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在遵循高校思想中理论课教学的一般规律时,不可忽略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差的客观现实,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其他普通高校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内容应降低难度,消除学生对政治课太难怕学的畏惧心理。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是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切、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宣讲式的教学方式,采取互动式的、情感教学的方式促进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普遍关注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课程本身怎样扎实上好,如何使课程更生动,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关键,在教学中把文艺潮流、文艺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受争议的主旋律作品等内容如何融入课程,改变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方式。

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各种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只是“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大胆发言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运用课本理论知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结合讨论情况进行引导、总结、归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多方面的、深层次的理解。

积极探索授课形式的改革,构建以课堂为中心的全方位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的启发性。通过这些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提高教学实效性出发,我们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课程学习体系,这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环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自主性学习环节:拓展、深化课程内容;即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课堂讨论;参观、社会调查、看电视录像资料、读原著及其他参考材料。实践性学习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社会调查、写出有质量的调查报告,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进行教学机制创新,探索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实践教学新方法。

探讨适合艺术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探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来阐释理论,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制作图文并茂,声影交汇的电子课件,充分利用学生的艺术特长,让学生参与电子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的专业特长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学生的艺术技能在电子课件的制作中得到完美的展示,既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得到传播,又使学生的专业特长得到发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寓教于乐,改变思想政治课与艺术专业课格格不如,被学生视为艺术院校课程中“异类”的局面。可以用他们平时喜爱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而美术、设计、动画、雕塑专业的学生,则可以选用他们制作的美术、动画作品作为装点背景的材料,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形式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从而达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激励、引导和调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率、利用率。并且利用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使受教育者达到的学习效果远优于普通课堂教学,从而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

(3)资源整合、载体多元,开创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以学生的社会调查为主线,强化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实践性教学在成绩评定中的比重。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实践教学在该门课中占有一定学分,并且是课程成绩考核诸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形成了一个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探索中,我们都重视实践环节,在总结通过看录象、外出参观、社会调查等多层次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统一加强和规范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

将课堂教学与写调查报告、写小论文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取得很好的成效。有效引导同学们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和理性思考,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课程教学及课程建设不仅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同时注重将理论教学向课堂外延伸、向第二课堂拓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大学生素质教育密切联系,形成与本课程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机制,从而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学生进行社会调研,调研题目由教师拟定范围,学生按时按质完成调研报告,然后由教师批阅,最后纳入考核成绩。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社会调查、实践,学生上交的社会实践作业质量整体提高,许多学生在调查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能联系实际有较高的认识。做调查报告,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国情民情,从感性体验中得到启迪,学到了许多在学校课堂里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我们的教学经验。做调查报告,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国情民情,从感性体验中得到启迪,学到了许多在学校课堂里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一个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历史课题,需要得到学院党委领导的关心到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才能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

[2] 全球化的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注释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篇2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教师素质 思想政治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思政课教师为配合课堂理论教学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的活动,是一个通过实践锻炼和社会教育来健全学生成长机制的过程。它对促进高职学生内化老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有三个层次目标:一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认同、接受、内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行统一。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包括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等不同的形式,是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师素质在实践性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

1、案例教学,教师应该具备三种素质,处理好三种关系

案例教学指的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提供高度仿真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思考、研究、分析案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案例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学生熟悉的校园内的事例;二是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热点、焦点问题;三是来源于历史上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案例教学是一种感染与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案例教学允许学生开展激烈的辩论,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三种素质,处理好三种关系。一要具备知识素质,处理好案例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这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水平和选择能力。二是要具备政治素质。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较强的洞察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政新闻观,坚定自己的人生志向和奋斗道路。三是要具备能力素质,处理好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案例教学要充分依靠教师对教学影响的调节、控制和改造的作用,熟练驾驭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生动活泼地发展。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为学生开辟自主思维的空间。

2、专题研讨,教师应该具备三种素质、组织好三个环节

专题研讨是指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一种实践方法,它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定命题下,经历搜集资料、分析归纳、提炼观点、撰写小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研讨的一种实践过程。

专题研讨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学有所用,针对性强。它将理论知识直接和实践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尺度。二是自主学习,兴趣性强。研讨题目涉及领域广泛,具有开放性。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性强,便于学生独立思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三是知行合一,实效性强。专题研讨的观点和结论是学生建立在“知”的基础上实现“行”,实现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故而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所无法比拟的。专题研讨作为一种思辩与创新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教师具备三种素质组织好三个环节:首先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选择好专题研讨主题。教师要精通教材,有针对性地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拟定一些研讨题目。如国内时事焦点问题、国际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恋爱交友、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问题。其次,要具备活动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讨,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团结合作品质、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调查实践、查阅资料、组织协调和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第三,要具备课堂驾驭能力,引导课堂研讨。教师引导学生在专题研讨时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口头表达通顺、流畅,临场表现大方。

二、校园实践的方式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校园文化,教师应该具备六种素质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的并为师生所广泛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文化环境的总和。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关的内容,表现为学生的社团活动、读书小组、征文比赛、办报办刊、演讲辩论、知识竞赛、书法摄影、文明(班级、宿舍)工程、爱心工程、温暖工程、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它能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关心他人、关心学校、关心社会的良好风气,营造环境管理与人格管理相得益彰、他律与自律有机结合的氛围,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礼貌、有道德、守纪律的品格和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能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和层面上展开,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团队精神、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习惯,训练学生的技能,教会学生做人。

要组织建设好校园文化,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有:一是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好各项活动的能力。二是具备一定的天文、地理、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一点琴棋书画的技能。三是审美素质,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一种能力。四是道德素质,具有爱心,牺牲精神。五是语言表达能力。六是魅力,即教师要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号召力。

2、网络引导,教师应会扮演两个角色,具备六种素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源,网络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改变着大学生行为和群体的存在方式,也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网络对学生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有害信息和错误观点的传播、各种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的共存,可能影响学生的判断力、改变他们的思想。长期沉迷于虚拟群体交往还可能导致人格障碍和信任危机,影响学生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网络虚拟形象也会导致大学生角色错位,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化,不利于健康成长。

政治课教师要利用好网络这个阵地,就要扮演网络信息员、网络评论员的双重角色:一是及时了解、掌握网络舆论动态,发现社会热点问题,有助于做好宣传工作。二是正确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三是通过与学生网上沟通,交流,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四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五是收集、整理、分析网络舆论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网络舆论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是一项政策性、挑战性很强的工作,胜任这种工作需要较高的素质要求:一是要勤奋、敬业。二是要求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三是要求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四是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组织行为学、大众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五要具备一定文字表达能力。六是要求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熟悉网络语言特点与规律。

三、社会实践的方式及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

1、开展社会实践,教师应该树立一个新观念、具备三个意识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的方式主要有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公益活动与专业相结合的实习和实训等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证明,通过实践活动,第一,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接触、体验、融入社会,在实践中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更直观、更亲切、更深刻的体会,进一步消化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第二,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自考察,了解和体验社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明辨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社会实践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落实开放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赋予政治课新的生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中,第一,教师要落实开放意识,认识到政治课的非封闭性,把政治课融入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让理论与实际结合,用鲜活的社会现实,诠释政治理论的可信度;第二,教师要落实参与意识,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让学生被社会假象迷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得到本质的认识。第三,教师要落实创新意识。要利用好社会这个舞台,自觉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性潜能,创造性地工作,积极探索社会实践途径、方法、规律,找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力求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中产生创造性的成果。

2、建立教育基地,教师必须具备两个素质

利用本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现场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是一种基于认知与感受的实践教学方式。

德育教育基地是“活”的思想政治课实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和依托,是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德育教育基地的材料内容真实可信,形式直观生动。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育教学视角、丰富教学内容,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达到寓教于乐,得到“知行统一”。其教学效果是校内“第一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

建立德育基地,要求政治课教师具备较强的选择判断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遗址、旧居、陵园、风景名胜,法院监狱都是德育基地的选项,教师必须找到基地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充分考虑参观时间、经费的局限性,作出明智的选择与判断。一旦确立了基地目标,教师还要凭借交往能力,调动社会关系、发挥口才,与基地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取得基地的配合与支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有力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素质,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①王梅平、姜彦飞,《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6)

②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③李晓蓉,《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教师基本素质及其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7(20)

(作者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作者简介]朱惠娟(1978-),女,河南周口人,周口师范学院公共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周口 466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项目“地方高校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18935)和河南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项目编号:2010-0N-1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5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祖国繁荣和发展的重大使命,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大学生确立科学价值观理应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任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也是高校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要求。我们应当认识到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从理论和实践中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

1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迫切需要。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深远。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全球化和互联网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开放,国外许多价值理念在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自我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这些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全球化也使得许多西方落后的、腐朽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一并涌入,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今时代,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健康文化、腐朽文化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些原本十分明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遭到质疑,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上感到困惑和迷茫,以至于形成错误的政治思想和价值理念。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和引领大学校园里的多元价值观,就成为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迫切需要。

2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更为科学的内容。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问题的敏感地带,当前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在高校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论导向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思想基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得以创新和发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准则。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灵魂、主题和精髓。

3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有力武器。如何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为大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社会思潮,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助于用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繁荣的、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

1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个人或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推进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首先要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特征、功能及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认同,把外在的理论内容内化为信仰,最终再落实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活动中去。当前,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脱颖而出,并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先进思想,关键在于增强其凝聚力。这种力量具有无穷的吸引力,指引着大学生不断修正错误思想,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仅要加强理论研究,更要重视理论实践相结合。近几年来,虽然理论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应该看到现有研究成果的重复现象较多,宣传性研究成果占相当比例,研究视野比较狭隘,缺乏与相关学科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涉及社会学科的方方面面,例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等学科中都可以研究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如何引导人们树立共同理想、如何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何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问题。因此在“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加强整合现有学术界的研究力量,联合攻关”。只有形成系统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才能使大学生更深刻

地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普遍存在一种抵触情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如果停留在宣传和理论阶段,势必会演变成空洞的形势教育,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还必须注重理论实际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现实生活、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学校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设情景,也可以结合时事,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真心接受这种思想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信念。

2 以人为本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核心理念。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重在培养有进步思想、有理想信念、有创新思维、有爱国主义情感、有基本道德认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健康全面发展,因此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核心理念。同志曾经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高校中,以人为本的关键是正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了解他们思想、心理状况和需求,并根据学校学生实际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平台,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其次要重视学生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学校应关心困难大学生的物质生活,积极开展勤工俭学、社会兼职服务和减免学费等工作,使学生在获取精神财富的同时免受物质匮乏的困扰;学校更要关心大学生的精神利益,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再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讲座、社团活动、心理健康咨询等,对学生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塑造自信、自强、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3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环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

第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去。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课堂讨论、主题演讲、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自己的科学价值观。

第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宗旨相吻合,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完全可行的。鉴于当前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有限,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设计一些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调研题目,也可以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素质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对大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成败。在近年来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中发现,大学生基础课逃课率在40%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10%左右,而逃课学生较多的基础课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才能真正打动学生,这就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4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称。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对于规范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言行举止,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重要的熏陶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包括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要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在校园环境中,在一些标志性建筑、道路或景点中要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板报、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中,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才能营造和谐高品位的大学人文氛围,彰显大学精神。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发展战略,突出特色办学,要尊重教师、尊重学生,积极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内各种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而产生于师生员工内心的制度意识。0高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为指导,注重以人为本,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规范功能。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篇4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要求各高校都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2013年12月中共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高校创新思政课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校思政课教学如何结合工作实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问题。

1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1.1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据一份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很高的认同感,但当问及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知识时,只有不到20%的学生可以回答正确,也不甚清楚对自身成长有什么意义;部分大学生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认同度低;还有部分大学生虽然认同,却情感淡漠,难以内化。也有学生感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用,但是用不出来,不知道如何学以致用而认为学无以致用。结果是思政课教导大学生要做社会主义“四有”青年,但现实中却仍能看到大学生打游戏、逃课等种种颓废现象,证明思政课的实际教导效果并不显著。

1.2造成高校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主要原因

受限于应试教育的现状,目前思政课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仍是通过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导学生,思政课教师大多去用考试分数量化,而不是争取大学生主动认可和学习,这样学生被动接受,思政教育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也就无法触及大学生灵魂中所真正需要的地方。

教材内容因循守旧,无法获得代入感。目前我国思政课教材内容仍侧重于近现代历史和新中国后的一些介绍,与大学生现代实际生活有所脱离,对大学生中有些高职生的水平而言显得有些枯燥乏味,这就不可避免地难以获得高职生的代入感。

部分高校在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时,考虑到安全、经费等因素,仅限于课堂内实践,到红色革命圣地参观、“三下乡”社会实践等课堂外实践并不能覆盖到大多数学生。甚至部分高校在根本上并没有把实践教学视为思政课必要的教学环节、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内在要求,因而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把思政课当作一门纯理论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有的高校为了增加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促进教学,制定了要求教师暑寒假期间下企业或基层锻炼的政策,并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参考,但落实起来,流于形式。有的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外出培训、参与社会调查的机会较少,自身的实践经历和社会阅历不深,理论结合社会实践的感触不多,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非常缺乏,不能在实践教学中有效地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高校思政课教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做法

2.1深入理论研究,奠定基石

2.1.1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变的历史进程,融入教材

2006年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2012年党的十凝练出价值体系的内核“三个倡导”,更加强化实践指导。首先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线。因此高校开设的思政课,要各有侧重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着重进行理想、诚信、公德、法治等方面教育,指引大学生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则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和奋斗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2.1.2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思想成果,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等,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也要认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虚伪性。另外还要看到,资产阶级借助强势话语霸权,把资本主义价值观贴上“普世价值”的标签,说是符合整个人类社会普遍利益,把资本主义制度说成是人类永恒的社会制度,显然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因此,既要科学分析、肯定借鉴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揭露批判、否定扬弃其消极成分,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2.1.3深入分析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的转型速度加快,再加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全球化、信息化,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等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抬头。这些错误的价值^不仅会造成大学生缺乏内在动力和前进方向,还会造成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扭曲和困难。因此,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恰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与提升教学效果,使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加亲近感。

2.2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实效性

2.2.1强化高校思政课理论的灌输作用

针对当代大学生需求的多样性,高校思政课要实现教学模式创新,从单一的讲授教学向复合型教学转变,即理论讲授、专题研讨、知识竞赛、即兴表演等方式。将教学内容情景化、信息化,增强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加课堂上师生互动,把马克思主义以很自然的方式进入课堂,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头脑。我们发现思政课教师注意授课技巧、增加课堂互动还是很有效的。

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确定教学内容,积极探索专题式授课方式,打破照本宣科,抛开教材,在结合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与中国梦、艰苦奋斗与勤俭节约、集体主义与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与成人成才、爱国爱校爱家与感恩、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与恋爱 等7个专题,克服了讲大道理多、抽象空洞、离学生生活太远的问题,讲到学生的心坎上。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相结合,采取设立“职业生涯体验日”、岗前职业化训练等办法,巩固教育成果。

2.2.2注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养成作用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各种实践活动。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愿望强烈,因此高校思政课应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工厂,走访社区、农民家庭,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社会生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监狱,树立他们知法守法的好习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和历史博物馆,坚定科学理想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共同理想;组织开展“我的人生价值观”演讲、“道德与职业道德”辩论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竞赛等比赛活动,加深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通过优秀人才的现身说法,激发大学生努力拼搏,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只有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2.3增强思政课网络资源的共享作用

利用QQ及空间、飞信、微信、微博、邮箱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延伸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加强高校思政课“慕课”建设,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范围。所谓“慕课”(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的中文音译,意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与传统课程不同,MOOCs课程可以网上在线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规模性、开放性、便捷性等特点(也有人把慕课翻译成“令人羡慕的课”),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广度。

2.2.4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示范作用

思政课教师承担着传播与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职责,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有主要引导作用,要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示范作用。

(1)坚定的政治信仰是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前提。《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言传与身教的双向互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认同度。假如思政课教师所讲、所做不一致,学生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和抵触,教育效果丧失殆尽。

(3)思政教师自己要深入了解社会并具备实践能力。为此,思政课教师应该利用节假日或寒暑假时间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到企业、历史古迹或红色基地开展专题调研,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丰富阅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4)“作为一线思政课教师,不能只把自己的眼光局限在思政教学、学术研究上,更应该有校园文化的整体观,积极思索校园文化和培育学生个体价值观之间的密切联系。利用好学校、社会资源,积极引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隐形文化平台。”

小结:在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坚持以正确理论引导,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重点培养又红又专的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苏海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分析[J].黑河学刊,2015(6):104-105.

[2] 陈秀丽,杨永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着力点[A].天津学术文库,2014.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篇5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82 ― 02

我国研究生教育从1978年恢复,到九十年代日趋成熟,2000年以后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各级学位授予数量和类型大幅增长,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发生明显变化,高等教育基本上实现了大众化。这一方面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研究生培养上突破传统的范式,寻求新的教学改革途径,与时俱进。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该贴近国情,贴近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实际,增强其实效性,否则,它将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那么,如何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呢?

一、授课形式专题化

研究生不仅年龄差距较大,社会经历也各不相同,他们有的是应届本科生,有的是工作几年以后重返校园,有的来自重点大学,有的是非重点大学,有的是全日制,有的是在职应用型,所从事的学科研究也越来越细化。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自主能力更强,思想更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追求学术和思想自由,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更加新锐,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章节目”式的教学,针对性不强,使问题难以深入,显然已经不适应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和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这要成为我们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1〕

专题化教学模式可以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发挥教师的优势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罗万象,而且要求紧跟政策和理论的新动向来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要想把它讲好讲透讲生动,就得搜集大量的信息,图片、视频、网评、微博等等,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嵌入相关理论分析,方可拿到课堂,教师要花大量的心思和精力去学习去备课,而每个教师擅长的部分是不一样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术业亦有专攻,就目前来看,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并不完全统一,这支队伍中有思想政治专业、国际政治专业、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法学专业、经济学专业、历史学专业、教育学专业等。专题化授课形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将课程分成相对独立的几个专题,每位老师根据自身的专长承担一个专题或几个专题,专心致志搞好它,深入研究,并转化成科研成果,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形成良性循环,将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能量一起发挥出来。对学生来说,这种专题化授课不再是对本科阶段章节目的重复,而是全新的思索和研究,更能体会到研究生阶段研究层面的感受,这无疑是令人兴奋和喜悦的。

采用专题化授课模式,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明确教学目的。在研究生阶段继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任何专题的讲解,都离不开这个根本目的。其次,科学制定专题。各个专题之间是有联系的,专题的取舍、划分、整合,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反复的推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再次,结合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那种“一言堂”,一个人喋喋不休地说理陈述,应留出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讨论的时间,通过启发式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参与到课堂中来,甚至可以提前布置论题,让学生查阅资料,把个人研读与教师导读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这是锻炼和塑造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最后,教师长期从事某一专题研究,会出现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以致不能完整驾驭一门课,为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应该重视教研室的集体活动,建立健全听评课制度,根据条件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做学术报告或讲座,教师自己也应该走出去,多做学术交流。

二、内容强调民生化

假、大、空是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抱怨最多的问题之一。研究生阶段,学生面临着恋爱、婚姻、家庭、就业、购房,一些学生还要面对老人医疗、幼儿入托等等问题,好多问题叠加起来,让如今的研究生陷入了迷茫和困惑,很容易产生思想波动,有的感到“压力山大”,甚至选择了极端的方式――自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缺乏对学生主体的民生关怀,学生被动地接受生硬的理论,邓小平曾经指出,教育内容一定要联系实际,“群众关心的生活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各级领导一定要经常讲解,……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2〕因此,把民生问题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显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解决“假大空”、“硬邦邦”问题的最好途径之一。

民生的概念十分宽泛,一般说来,它指的是老百姓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民生教育的内容包括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效率与公平、教育与就业、住房与医疗等等,它跟研究生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是休戚相关的,因而也受到学生的极大关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和理想信念的建立是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实的,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教学中把社会民生问题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通过对社会民生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实质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国情的认识,让学生看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探索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强化学生的忧患意识,同时也让学生看到我们党在面对自身的困境与国际复杂的局面时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敢于正视和纠正错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改革促发展的巨大魄力和勇气,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价值追求,克服自身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充满自信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洪流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前,一些研究生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仅仅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或做为闲聊的谈资,一旦自己碰到困难或者不公平、不公正待遇时,就开始对党和政府抱怨和不满,甚至内心的道德标准也跟着变形和扭曲,因此,将民生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一门说服人和塑造人的工作,这种说服和塑造,不是用强制或武力手段,而是用理论的魅力达到内心的彻底接受,是一种将思想内化成行动的持久转变,民生教育显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地加深学生认识中国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把民生教育纳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到人文关怀,“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①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才能真正地成为研究生喜爱的课程之一,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充分发挥出它的资政育人的作用,焕发出理论的魅力。

三、走进社会实践化

社会上不乏有一些人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无关紧要,而且完全脱离实际,这种观念也影响了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这就要求我们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参加社会实践既是对研究生的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不仅从对事物的评价、态度中反映出来,更是通过人们的行

为取向、实际行动来体现的。

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忽视社会实践的环节,对于社会实践经常采取走形式、敷衍了事的做法,其根源在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虽然素质教育强调多年,但是教师很难改变单向传播的模式,仍然在试卷、成绩单的指挥棒之下,因此,要想真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首先要改革的就是课程考核方式,改变以往填空、选择、简答、论述的试卷考核,而采用论文、调查报告、实践总结或心得体会的形式。这一方面使学生跳出死记硬背的桎梏,真正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世界观来观察和分析实际的问题,另一方面使学生锻炼了科研的能力。社会实践后形成的论文,是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又上升到理论层面的反映,是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它充分锻炼和体现了研究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能力,逻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采用论文结课的考核方式,也应该做好相应的布置和总结,可由教师给出一些论文参考题目,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也可自拟题目,实践结束后完成的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言而有据,有个人见解,并选出优秀论文,在总结会上宣读、表彰和奖励,甚至还可以推荐到相应级别的刊物发表,这种机制不仅是对社会实践的激励,也是对科研的激励。

切实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不仅要改革课程考核制度,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的教学基地,形成有计划、有组织、有周期的实践教学,加强其科学性。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是建立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国有大中型企业或者发展较好的民营企业,可以是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可以是城市社区、托儿所、敬老院,还可以是驻地部队,广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以教学基地为依托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走进社区和农村,走进基层和部队,亲眼观察、亲身感受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教师要注意发挥实践教学对课堂教学的拓展深化作用,切实做好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改变随意性、随机性的做法,使之常态化、制度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发挥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导向作用。

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前途和命运,为此,必须因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广大研究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支撑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脊梁。

〔参考文献〕

〔1〕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篇6

关键词:公民教育;高校;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图分类号:G412;G416;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24-02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强调“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在学界,对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关系虽有待商榷,但共识却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公民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课时最多的一门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其内容丰富:国情有历史的、现实的,不仅有国情,还有国际形势;学科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纵观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民教育,很少单独开设公民教育的课程,普遍做法是将公民教育整合进课程体系,特别是社会学科,如政治、历史、社会或道德课程。这样看来,高校“概论”课堂教学中引入公民教育,具有天然的课程优势。本文主要研究公民教育融入高校“概论”课堂教学的路径。

一、阐释理论需结合大学生具体实际

公民教育融入“概论”课堂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公民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授课时注重理论联系大学生具体实际。

第一,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要满足大学生内在需求,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客观上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讲解最新理论成果,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缘于“概论”课程的性质和教学要求及目标,有些教师在讲授理论时,往往偏向于“高大上”的抽象解释,远离大学生的具体实际,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大学生的具体实际问题,主要是现阶段学习、生活中面对的困惑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期待等。把公民教育融入高校“概论”课堂教学,要求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时,满足大学生内在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何在阐释理论时,满足大学生内在需求呢?并非用理论去解释每个大学生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而是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理论和方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任何理论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反过来说,任何方法都是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的。

第二,引导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个人学习与发展的行动指南。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时,要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下功夫。可能有少数大学生认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执政党治党、治国的理论,似乎与自己无关,而忽略了这些理论也是方法,可指导个人的学习与发展。一些教师在授课中,很少把理论作为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讲。其实,“概论”教材上许多章节的理论,可直接作为一种方法与年轻大学生联系在一起。比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就是一种启示,启示大学生要学会及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用于指导未来的实践,第四章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五章、第六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任务”,与第二章相类似,指导大学生面对个人现实,合理规划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第七章、第十章分别是“改革开放理论”“外交和国际战略”,国家固然要开放,有外交关系,每个国家的公民也需有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每个大学生也要处理好与外界的各种关系;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启发大学生要从多层面发展自己,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第九章“祖国统一理论”,启发大学生以智慧的方式处理现实中的分歧;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依靠力量、核心领导”,这启发大学生思考一个人的自我发展是为了什么,认识到想达到此目的还须自身努力及依靠多方面的帮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引导大学生分析实事求是为什么难,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实事求是。大学生如果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上述这些内容,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基本框架。

二、公民教育需切合“概论”课教材

在阐释理论结合大学生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开展公民教育,还需切合“概论”课教材,不能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宗旨。

首先,“概论”课堂中的公民教育要坚持政治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公民教育,必须遵循政治性。有人担心,公民教育是从西方引进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公民教育,会淡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忽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甚至还有人认为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殊不知,西方各发达国家尽管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不同,对公民教育目标的表述有所不同,但相同之处都是培育适应其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公民。如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目标,从而在维护其政治统治、传播其主流政治文化上毫不放松。因此,作为“概论”课堂,融入公民教育,并非要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而是始终要旗帜鲜明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公民。

其次,“概论”课堂中的公民教育具有渗透性。渗透性是公民教育的特点,也是一种教育的形式。公民教育可以渗透在其他学科的教育中,采用间接的教育方式,完成其教学目标。这也意味着在“概论”课中开展公民教育,不是额外增加一部分内容,而是挖掘教材中与大学生公民教育相关的结合点,渗透到“概论”课日常教学中,成为“概论”课有机组成部分。另外,融入“概论”课堂教学的公民教育,其渗透性还体现在教师营造恰当的课堂氛围,因为环境的熏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形式。

再次,重视融入“概论”课堂教学中的公民教育内容。一般来说,公民教育的内容可归纳为一个体系:公民知识、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根据“概论”教材,融入公民教育的内容,具体如下。公民知识方面,要逐步完善国情、政治常识、经济常识、社会学等公民知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于自身作为公民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认同,它直接指引着公民个人参与社会关系的行为。“概论”课堂中要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信念、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权责观念、公民伦理精神、生态文明意识、国家认同与全球意识的统一五个方面的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公民能力,是公民对自身权利、义务的感知和实践的能力,其中理性思维能力与参与、合作能力除了要有一定理论指导,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和获得。本文只探讨课堂教学的公民教育,这就要求“概论”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为大学生提供公民实践的机会。

三、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

要在“概论”课堂教学中开展公民教育,需要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开放式课堂教学,就是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大学生为中心,针对传统的灌输式和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实现一定程度上突破教材、理论和学校资源的限制,使课堂教学能够得到适当延伸的教学形式。

第一,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以生为本”,作为“概论”课教师,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 ”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自身要有强烈的公民责任感、使命感,主动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言行特点,结合“概论”教材内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公民教育,帮助大学生完善其公民知识,强化其公民意识,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以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拓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国内外实践证明,公民教育实践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能力、合作能力。在此探究的是“概论”课堂教学中的公民教育,虽不具备参与社会的公民实践机会,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课堂环境的创建,使大学生人人能成为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并在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提升公民素质,也是一种公民实践。良好的课堂环境对大学生有熏陶作用,其本身就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形式。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灵活运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演讲和小组协作完成作业等教学手段。其实,这些方法和手段并不新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融入公民教育,还要对这些方法和手段进行拓宽。比如演讲,常用的是主题演讲方式,教师选定题目,大学生演讲。若要拓宽的话,可让大学生自由选题,按规则演讲,体现自主、平等和规则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大学生选题和演讲的观点,掌握大学生的关注点,并加以引导。

第三,优化考核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是课程化、知识化、科学化,因而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考核,忽略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平时参与课堂教学情况的考核。在“概论”课堂教学中要融入公民教育,鉴于公民教育的实践性,应该要求大学生平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可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另外,课程终结性考试也可灵活变通,目的就是真正考查大学生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记忆。优化的考核方式,也将激励大学生对理论的学习热情,真正参与平日的课堂教学。

四、结束语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备开展公民教育的课程优势。教师阐释理论时,要注重结合大学生具体实际,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公民教育要切合教材,坚持政治性,不能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宗旨。融入公民教育,还需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同时,教师作为公民,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而言,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参考文献:

[1]王小飞,檀传宝.转型社会的公民教育选择:欧美国家的变革与经验分析[J].中国德育,2007(12).

[2]曹润花.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03).

[3]藏宏.论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8(11).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篇7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职院校 素质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它对高职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高职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技能型人才资源,是我国大力推进现代化,加快实现现代化的生力军。高职学院在大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培养高职大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长期存在,加上封建社会遗留的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我国有相当的影响,因此,对高职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显得格外重要。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通过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使高职大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进而引导大学生形成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正确认识。大学生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能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能正确地看待人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人生的价值和人生的责任,就能在思想上做到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自觉培养和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地抵制形形的腐朽思想的侵蚀。

2.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培养高职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素质。

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和目的性。邓小平曾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职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的确立,良好政治素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能帮助高职学生掌握党和国家内政外交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历史,了解国情,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明确改革开放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懂得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方向的必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3.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素质。

道德作为调节社会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原则和规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文明社会的必须,也是高职大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高职大学生能培养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认识社会上的道德现象,领悟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继承传统美德,培养时代精神,构建起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观。

4.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培养高职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使大学生了解各种气质、性格的类型及形成规律,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心理素质结构,形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确立立志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较高的社会理想,使他们的发展方向适合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加速相应的心理素质的提高。

5.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素质。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培养高职大学生掌握基本法律常识,明确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要求,培养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公民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不良风气及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使高职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素质。这显然既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做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又有利于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秩序的发展,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步。

二、如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中心,“三课堂结合”,“教学做合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中心,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我们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高职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我们在坚持和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组织成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优秀共青团员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对高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教育效果显著。例如,在2009年下学期我院共有1600多名大一新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大部分学生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能够基本了解党的基本政策和当前国家形势。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我们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教学,经常坚持开展学习历史杰出人物、组织学生缅怀英烈、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等活动,在学生中形成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气氛。例如在2009年上学期,我院人文科学系组织学生参观位于湖南省长沙县的故居,通过实地参观,让学生深深地懂得了革命成功来之不易,它是我们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极大地触动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情感,教育效果很好。

3.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和建立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教育体制,认真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三课堂教学,鼓励大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使高职大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这几年来,我们学院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各个系部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分会,每年组织学生参加了“我为社区献爱心”、“无偿献血”等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同时我校每年指导学生进行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个月的社会实践工作,并且写出社会实践报告。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大大提高了适应社会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了全面发展,提高了综合素质。

4.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法律教育。

我校加强民主法制教育,通过向大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帮助他们了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规定,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他们树立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依法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我们高度重视法制教育,学院已成立了法律协会,定期请司法部门的同志来校为学生上法制教育课,同时加大了《法律与生活》等选修课程的开设力度。通过这些措施,我院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教育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陈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3).

[2]王颖群.现代大学精神创新与大学文化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03).

[3]钱晓.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当下性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6).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模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高职教育的教学拥有独特性:如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要求的“必需”“够用”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以及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等。而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1]根据以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在课堂上不能全部灌输理论;其次,不能把理论讲得太深,教学目标应该遵循高职教学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既能实现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又能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实践教学,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品质、提高能力,这样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实现。

(二)实践教学切合高职学生的自身状况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高考成绩相对落后者,由于高考不理想,很多考生无奈地选择了高职院校,他们自卑感较强,其中一些人对自己失去信心。此外,大部分高职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问题,这都干扰他们以积极的心态迎接高职院校的学习和生活。依据高职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实际,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尊重学生,抓住高职生动手能力强、理论基础差的特点,开展实践教学,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意志、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有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塑造健全完满的人格。在实践教学中,高职生将理论运用于自身成长和现代化建设的情境中,通过对比、检验,强化了在理论教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获得了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能够促进高职生自身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这是理论教学难以做到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内涵定位较窄

实践教学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走出课堂,投身于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去,应是学生直接参与的感性活动。[2]据此,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通常的做法就是组织学生“走出去”,把相关人士“请进来”,如请校外知名企业家或其他高校专家做相关报告、参观博物馆、到企业实习、考察新农村建设、进行红色之旅、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到敬老院去慰问等活动。这样的活动当然能够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刻认识和了解社会,也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教学模式仅仅是离开课堂、离开学校到社会上的各种地方去联系实际,比较单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当扩展实践教学的内涵,即实践教学不应仅限制在校外实践上,应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途径参与实践教育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缺乏可操作性

实践教学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当是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的,但是,由于对实践教学定位较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仅仅限制在“走出去,请进来”这个层面上,仅仅是组织学生们进行社会调查和外出参观考察,出于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安全等因素的考虑,这样的实践活动往往只是以点带面,只派部分学生代表参观考察或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教学难免流于形式,只是走过场而已。此外,总是参观考察仅有的几个地方,学生也感到单调乏味。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因为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缺乏可操作性。一所高职院校起码也是几千人的规模,多则上万人的规模,试问,有多少实践教学基地能够接待这么多的学生?学校能拨出多少经费来支持实践教学的运作?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承担相应的理论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之外,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实践教学? 因此,只有解决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问题和探索学生可以普遍参与的实践教学模式,才能使实践教学环节真正执行下去,实践教学才能符合其内涵的意义。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应只是社会实践一种,而是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网络虚拟实践等形式。课堂实践有利于学生的普遍参与,校内实践是课堂实践的辅助和发展,社会实践锻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虚拟实践拓展实践教学新途径。这四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实践教学的完整体系。

(一)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一直以来都不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重视,教师在课堂上一般是传授理论知识的。其实,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点: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教师指导灵活、时空优势突出、实践教学方法多样等。课堂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开展讨论、演讲、辩论、案例分析、模拟情景、讲座、报告等形式,将理论内容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及时抓住社会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多样化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便于每位学生参与其中,能够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课堂实践教学方向比较明确,就是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爱国主义时,开展如何理国的主题讨论会;在讲授理想信念内容时,开展放飞理想的主题演讲会等。课堂实践教学既含有实践教学的特点,又带有理论教学的色彩;既降低实践教学的成本,减少时间,又使学生在广泛参与的过程中活跃思维,培养思辨能力,澄清对一些复杂理论问题的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效果。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心的校内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是指在学校内、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它是课堂实践教学的辅助和延伸。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心的校内实践教学,是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学生课外时间,开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的活动,是引导学生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有效形式之一。校内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一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实现隐性教育功能,如通过组织读书月、话剧表演、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科技文化艺术节、请模范榜样人物或优秀校友做报告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受到熏陶、增长才干。二是指导学生社团开展一些主题活动,指导建立一些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相关的研究会,如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会、德育研究会等,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修养;指导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书画艺术协会等社团组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教学增强了课堂实践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

(三)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课堂理论讲授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上,依照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以社会为大课堂,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针对某个社会问题深入进行相关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会将理论联系实际。如可以在每门课程的第一周,任课教师就向学生布置课题研究任务,同学们可以自由申报课题,任课教师从中筛选出有研究意义、论证充分的课题立项,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赞助,课程结束时学生要提交课题研究成果和结题报告,由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组织验收并评奖。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书本与实践相联系的涵义,让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走入社会,结合亲身体会去了解我国的国情、社情、民情,将所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起来,让理论指导实践。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又能通过研究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这种社会实践教学能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丰富人生阅历,提高洞察社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培养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四)以校园网为中心的网络虚拟实践教学

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网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重视在网络上开展实践教学,建立一个虚拟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拓展实践教学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虚拟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解决实践经费紧张、学生覆盖面小的问题。要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如可以在校园网上播放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并让学生在网上抒发感想或者组织一个网上的讨论会;展播专家经典讲座,使每一位同学随时都可以聆听专家的讲座,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还可以在校园网上进行网上案例分析讨论、网上调研、网上辩论赛、网络征文等丰富多彩的网络实践教学活动,这样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覆盖面,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网上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利用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发挥实践育人功能,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马海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29):164-165.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8.

上一篇:销售推广方案范文 下一篇:项目营销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