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范文

时间:2023-09-26 04:18:05

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篇1

[关键词]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协调进步的系统工程,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根基。研究建设和谐文化的途径,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及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意蕴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指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为价值取向并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的思想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体现的是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理念,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思想意识根基和良好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在党的十七大中报告中明确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他还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和谐文化的新体系逐渐形成,它将在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必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为一体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但在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发展及意识形态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重要作用。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提供智力资源。依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发展从社会存在的意义上制约着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而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又以社会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领域。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还应借助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

列宁指出,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首先大力发展国民教育、扫除文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并努立培养一批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和各行各业专家学者,要促进以实现电气化为标志的科学技术发展。在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的俄国,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因为工人对资产阶级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农民对合作社的接受和参与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经济生产的恢复和建设状况。一定的文化是保证新经济政策实施,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条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开展工业技术革新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工业革命进程;在农业中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优良品种的培育和遗传基因的运用硕果累累。这充分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文化知识为创造物质财富提供智力资源。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创建和谐文化环境,缓解社会矛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奋斗目标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以和谐文化引领社会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当前尚不具备和谐的文化环境而引发的诸多矛盾,使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主要表现为:高额的教育收费与收入较低教育需求的矛盾,一方面文化教育的程度随着物价、医疗、住房价格的攀升,教育费用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受教育的程度,如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高收费使这些需求都难以承受;另一方面影响文化教育的质量,各种文化娱乐场所设施、图书出版价格不菲,一般人群难以享受,尤其是进城的农民工和农村的人群,对提高文化质量,享受文化生活还处于不可求的状况。因此,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创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使人民基本文化利益得到满足和保障,最大限度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有利于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使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文化建设的矛盾得到更好地解决。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培育文明风尚。建造坚实的思想文化根基。和谐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和谐思想为导向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社会风尚、道德行为规范的文化形态。和谐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由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支撑、道德准则四个方面构成。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着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道德准则,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必须加强文化领域的管理,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文化,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感召力,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其核心价值取向是为实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共同富裕的目标,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意识形态,培育文明风尚的社会环境,最终为每个社会成员公平享受社会资源和社会机制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奠定思想根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必须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为和谐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灵魂。我党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的理论成果,从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理论基础。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尤其是教育青少年一代,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其次是积极鼓励和挖掘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区域所蕴涵的文化资源和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创建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和谐文化,使之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凝集人们的先进思想投身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表现。时代精神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方向和潮流中的崭新精神风貌。因此要以各种文化艺术、文化精神弘扬和宣传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抗“非典”精神、抗大风雪精神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等民族优良传统,使中华先进的民族传统和先进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成为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影视、文学艺术题材形式弘扬、树立良好的道德评价、奖惩机制和各层次舆论监督机制,形成全社会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

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强化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随着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网络已成为获取知识、丰富生活、增加娱乐的空间,也是社会关系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开拓视野,增强对国家、社会,以至世界各方面的了解和认识。这种便利、快捷、准确的工作手段,是极其丰富并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空间,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网络文化道德问题。网络诈骗犯罪严重危害经济、金融领域的安全,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迷恋网络游戏,通宵达旦,影响学业。他们聊天交友言语失真、行为失信、“黄”“黑”乱看乱发,制造黑客病毒破坏网络正常运转等等,造成了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制定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措施。首先是实施网络行为立法,依法规范网络行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网络属文化建设范畴,对网络行为要依法制定实施细则加以规范。法律是道德规范的底线,在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对触犯网络法规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应依法严惩。其次是依法对网络商业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市场经济中,经营性网站、网吧日益俱增,对此应制定严格的申办条件和监督规则及法律约束机制。对经营者的文化程度、职业道德修养、承办质量、场地及卫生条件、环境安全及开放时间都要严格规范监督。对唯利是图的经营者要依法惩戒取缔,对发生违法行为或事件应负法律责任,为青少年创造良好文明风尚的网络文化环境。

3.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建设与协调发展。培育和创建多元化文化格局。区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范围内,特定民族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它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网络习惯、社会生活规范、文化发展模式以及由之产生的功能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文化推动文化资本的形成,振兴文化产业,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产生多元化文化格局,城乡文化、区域文化合作交流与互动成为文化经济的亮点,对城乡文化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首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加强政府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扶持、引导力度。加强文物、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加大高山发射站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区域有限数字化整体转换,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改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弘扬和谐文化主旋律创造基础条件。其次要创新农村偏远地区区域文化载体,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强村镇和谐文化建设,弘扬文明风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要努力挖掘乡村、偏远地区本地文化资源,如传统文艺、戏曲、手工工艺等特色民族文化活动项目及文化古迹、历史名城、古建筑等文化资源,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优秀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创建,彰显农村偏远地区个性特色的区域文化,抵制不良文化侵袭和伤害,创造城乡区域互动多元化的和谐文化格局。最后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带动战略,制定文化强省及文化产业政策,要树立文化经济观念,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优势、文化产出优势及文化产业竞争优势,建造一批有特色、竞争力强、规模效益好的文化产业集团。如旅游业带动饮食、宾馆、服务、特色小商品销售、各种娱乐等,可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出集团。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产业,培育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集团为龙头,各类中小文化产业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城乡及偏远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发展,增强文明风尚的广泛性、深入性,增强全民和谐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文化篇2

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形势下,民族文化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文化领域的竞争,不仅表现在文化产品的市场覆盖上,更表现在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上。因此,要树立既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点,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文化,在观念、体制、机制上要真正解决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问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关键词: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

火炬——“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号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船标——“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摘自同志十六大报告)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的核心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我们注意到,十六大报告中在讲到文化时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相互交融,即文化、经济和政治间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一体化互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另一个是相互激荡,就是一个相互学习、借鉴的过程。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文化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份额,是我们未来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建设的一个高潮正在兴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文化事来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和重要性

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加体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价值之所在。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时他还指出: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说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利用一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全方位地吸呐人类一切先进的文化因子和精神财富,重新整合、构筑现代化的中华文化体系。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致的,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还要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文化就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它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体现的文化意识,是一种超越一时一地具体经济政治问题的远虑,它与长治久安、造福万代的执政理念连在一起,与延续中华民族斯文与道德的历史感连在一起,与谋求人类完善和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连在一起。

先进文化站应该是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时刻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我们的先进文化,正是朝着反映时代前进的方向,表现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方向前进。同志曾把主旋律精辟地概括为“四个一切”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和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这些都是先进文化的集中反映。

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紧迫性

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纽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既是广收博采、熔铸万物,又必须保持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民族文化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着发展先进文化和被西方或同化的危险。这表现出文化领域的竞争,不仅表现在文化产品的市场覆盖上,更表现在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上。

不少人认为只要中国在、中国人和汉语言还在,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必然会存在,就会被很好地继承和发展,所以我们听到了“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这样的声音。其实我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逐渐渗透,而且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扫荡而消失。对于另一个声音“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表示过于乐现,而认为“走向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仍然而临铲除封建主义的历史重任。”透过这两种不同的声音,而且是完全对立相反的说法,一个的共同前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确实还活生生地存在着,而且几近消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着重大危机,而且这种危机现象日趋严重。如何克服文化价值观渗透对我们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主,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从世界广阔的视野和面向新世纪的胸怀,审视自己,发展自己;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的精神总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其次,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振奋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民族文化精品战略,努力提高民族文化产品的质量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坚决反对和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蚀。国家强盛和发展,民族振兴和独立,人民幸福和尊严,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努力实践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正是优秀的文化作品,把亿万人民紧紧凝聚在先进文化的旗帜下,不断增强人们的民族意识,不断为前进中的人们增强精神力量,为现代化建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必然性

我们要时时注视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来深入思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这个重大问题。我们既有丰厚的物质文明,更要有富足的民族精神支撑,才能充满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广义的概念中,“文化”既是一种精神价值体系,又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相对封闭的存在状态被西文的坚船利炮所打破。西文列强与中国的战争既是一场军事战争,又是一场文化战争。中国人在痛苦而屈辱的失败中认识到了工业文明与现代化文化的力量与价值,西学自此开始被先进的中国人所自觉接受。中国人是从两个角度肯定并接受西学也即现代文化的。其一是认识到了不接受现代文化就要亡国灭种,学习西方的技术、经济、价值与制度是抵抗并战胜他们的唯一途径。当时所说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包含着这个意思。其二是逐渐认识到了西学所代表的工业文明与现代文化具有先进性,体现了历史的进步的脚步,是中国所应该选择的方向。就是在这种背景与思路之下中国文化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艰难转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党仍坚持文化的现代立场,推进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文明,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使民主、平等等现代观念深入到社会最基层,使历来封建程度最深的中国农村纳入了现代国家的制度框架之中。我党移风易俗、破旧立新,使人民日常的生活方式、思想价值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建国后我党也曾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犯过从局部性到全局性、从短时段到长时段的左的错误,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我党在追求现代化的愿望太迫切了,以至于想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最终反而走到了现代化的对立面。“”过后,我党根据变化了的新的形势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新方针,带领中国重新回到国际社会,回到了现代文明的主潮流,中国共产党的现代文化导向更加彰显。二十年来对市场以济的建构,对民主政治与法制的追求,对信息时代的认识,对知识经济的倡导,都表现了我党追随历史脚步的旺盛的文化活力。

要树立既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点,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文化,在观念、体制、机制上要真正解决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坚定决心,就是要实现整个中华民族全面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进入小康社会,群众的文化消费将进入旺盛期。据有关部门估算,到2005年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将达到5500亿元。这就要求在发展文化公益事业,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新形势要求我们不断适应新情况、新变化,紧跟时代,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将极大地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从而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四、结合文化工作来进行深入思考

文化工作是小康社会目标中的一修正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把文艺普及到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层次的群众当中去,使他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不受困顿,在文化生活方面也是美好的,而丰富的。文艺团体和文化工作者,一方面抓精品创作,一方面做好文艺普及工作,到基层去,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了解最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从而丰富创作。文化工作还应当是面向大众、服务人民、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植根于最深厚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源之中。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来源于人民大众,服务于人民大众,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

坚持以马克思列主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文化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只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先进文化,才能够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也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然中国目前还缺乏和发达国家相媲美的丰厚物质生活,但这里有隽永的民族文化魅力,团结一致、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将鼓舞我们再铸辉煌。正是高擎先社会主义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火炬,民族精神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十六”大又为新世纪的中国描绘出了一个极具人文精神的宏伟目标。

社会主义文化篇3

关键词:律师文化律师文化的效用诚信执业

一、律师文化及其重要性

文化,通常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称。律师文化通俗地讲就是律师行业文化,是指律师行业在依法执业及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职业精神、职业理念、职业价值观等群体意识形态的总称。

律师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一部分,植根于社会文化,却又独树一帜,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采。从律师的制度基础角度看,由于存在着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历史渊源、文化环境、风土人情、行为理念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律师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并体现出不同的特性。西方的律师行业从萌芽、发育到成熟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其职业信仰与理念、价值观、管理制度、行为准则等日趋完善,由于政府干预少,更多地体现了行业自治,所以律师文化的发展带有明显的自发、自觉的性质。而在我国,由于律师制度恢复发展的时间较短,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律师资源供不应求,巨大的市场缺口使律师队伍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太多的功利性、太短的时间积淀,以至于目前尚未形成内涵统一的律师文化。

而律师文化对于律师行业而言,作用极其重要,打个比方:有了律师文化的律师行业,就象有着蓬勃生机的森林,可以给作为个体的律师提供水、氧气及养份,可以净化社会文化中的有毒、有害成份;而欠缺了律师文化的律师行业,将逐渐由森林转为荒漠。在实践中例子不胜枚举:个别律师在执业过程中不讲职业操守,不讲诚信,不能遵从“法律至上和当事人中心”的行为准则,而是一切向“钱”看,为了钱可以丧失做人的基本道德,可以知法犯法;一些律师事务所则乐于开作坊、卖摊位,实行所谓“四位一体”(即一个律师随身携带所函、介绍信、发票、委托合同接案)的管理模式,与律师管理的法律法规等要求格格不入。而正是由于律师文化的缺失,导致律师这一本应倍受尊敬的职业群体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声望等受到影响,甚至产生误解。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推进律师文化建设,强调积极主动地研究与推动、自觉地凝结与提炼律师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便是当务之急。

二、律师文化的效用

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领域,它根植于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同时又反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先进的文化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落后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律师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先进的律师文化可以推进律师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腐朽的律师文化必然阻碍其发展进程。因此,我国当前的律师文化建设应在追寻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继承先进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有效运用行政手段、行业内力等自主、自觉地推进律师文化的凝结与演进,尤其要遵循“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加强律师文化建设,从而提升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凝结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基因的、反映时代要求的、适应律师业发展的主流律师文化——社会主义律师文化。

司法部赵大程副部长在全国律师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律师文化建设是这样定位的:律师行业在解决了行业队伍问题、组织架构问题之后,这个行业队伍靠什么精神支撑起来,这个组织架构靠什么理念去指导运作,就迫切需要形成一种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以及律师行业特征的职业精神,也就是社会主义律师文化。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律师文化是我国律师行业的主流文化,在此主流文化的框架下充分发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展示律师文化建设的区域特色、集体特色、个体特色。如职业精神、职业理念、职业信仰、行为准则、形象风采等的多元化展示。

开展社会主义律师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效用:

(一)构建功能。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全新的制度发展阶段,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在制度性质上显得更加先进和优越。先进的社会制度必须有先进的文化作为精神支撑,所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在总结归纳人类已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创造与构建适应其制度要求的全新文化体系。律师文化建设也是如此,更多地体现为破旧立新,重在对律师文化体系的构建。尤其是我国的律师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经验不成熟,发展的路径仍然处于探索之中,对律师文化的构建性就显得更加迫切。从律师文化建设的层次上看,重点应对律师群体(行业)文化、集体(律所)文化和个体(律师)文化这三个层面上的要素、功能、任务等进行构建;从律师文化建设的内容方面看,既包括对律师职业精神、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操守,管理体制与制度构架、行为准则、形象展示、社会评价体系等静态模型的构建,也包括对客户服务流程与规范、社会活动要求、服务礼仪标准等动态模型的构建,还包括律师群体内部对各种具有文化凝聚功能的系列活动模型的构建;从律师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方面看,既包括思想与心灵上的塑造,还包括运行机制规范、重点难点攻关、宣传推广渠道选择等方面的构建。通过对律师文化建设模型的构建,旨在确立律师主流文化——社会主义律师文化的应然状态,为开展律师文化建设提供指南。

(二)整合功能。“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对文化的理解和实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律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虽然有人类公认的“自由、正义、平等、秩序”等道德规范的约束,也有“法律至上”等法律人所应具备的内心确信予以支撑。但当法律文化展现在不同的群体或个体身上时往往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各执一端,因而形成不同的文化流派和学说,不同的流派往往以不同的理论作支撑,有的反应了社会主义主流律师文化的本质属性,有的则不尽然。为了避免支流律师文化对主流律师文化的冲击,律师文化建设的任务就应当对现存的律师文化学说和流派观点进行整理、归纳、提炼、权衡、扬弃,把各种学说和流派中的合理内核提炼出来,整合成为一个时代背景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律师业健康发展的主流律师文化。有人认为:过分强调律师文化的主流性和上层建筑性会抹杀律师文化的多样性,这是搞“一言论堂”,不利于律师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开展律师文化建设是一项有组织、有目的、长期性的推进活动,它以研究、丰富与发展主流律师文化为己任,而不是为培植支流文化而存在的,从这一点上讲,开展律师文化建设就应以研究和实践主流文化为宗旨。至于支流律师文化的发展,所能给予的是言论与实践上的空间而不是与主流文化的发展争夺阵地。

(三)服务功能。一项制度的建立总是为一定对象服务的,如果没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就会丧失存在的基础,律师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律师文化建设主要服务于三个对象:一是服务于上层建筑,即律师文化建设应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服务。二是服务于社会,即律师文化建设应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三是服务于律师事业,即律师文化建设应促进律师队伍健康、稳定的发展,促进律师执业氛围的优化。

(四)阵地功能。加强社会主义律师文化建设,就是要用社会主义先进的思想文化去占领律师队伍的思想阵地,确保这一与上层建筑密切相关的职业阶层免受不良文化的污染和侵蚀。律师文化建设重点要占领三个阵地。一是要用先进的律师文化去占领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阵地。律师群体靠运用法律为当事人服务,与百姓水融,律师能听到群众的真实呼声,了解百姓甘苦,解百姓难解之题,办百姓难办之事,是收集民情的情报站。因而,应通过加强律师文化建设,从强化职业理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等入手增强广大律师牺牲奉献的自觉性,将收集民情与传达政策变为自觉、自发的行动,确保律师这一与党和政府联系紧密的职业群体能成为党和政府重大方针、政策的传声筒,成为阐释政策法令的消化器,成为解民怨、恤民情的桥头堡。二是要用坚实的行动去占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律师职业群体的有力推动。律师文化建设的作用在于引导律师以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法律?以什么样的行为去适用法律?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去平衡社会效益、当事人利益和律师个人利益的关系?如此等等。总之,律师站在以法治国的第一线,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律师文化建设必须紧跟这一形势,用先进律师文化的力量不断影响律师群体的行为、确保广大律师在建设法治国家这一大环境中有为有位。三是要用先进的律师文化去占领优秀律师人才的教化阵地。优秀律师除了是一名精通法律、经济、管理、外语、现代信息技术等专业技能的法律人外,还应当是一位政治清醒、思想纯洁、作风正派、勤勉尽责、热爱公益事业、社会声望较高的社会人,具备这种素质的优秀律师人才没有先进的律师文化去熏陶与教化是不可能结成正果的。因而,律师文化建设应占领这一阵地,为打造优秀律师人才服务。

(五)传承功能。一个时代先进的文化成果应当被提炼出来、传播开来、继承下去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传承先进的律师文化是律师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通过传承先进的律师文化,促进律师文化建设档次的不断提高。传承律师文化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律师文化建设的整体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既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确定一个稳定的文化内核作导向,防止律师文化变成了宣传口号,朝令夕改;又要确保律师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在历史演进中丰富和发展律师文化内涵,赋予律师文化以时代气息,从而增强律师文化的适应性。二是要处理好主流律师文化的传承与保持律师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力求在弘扬与传承主流律师文化的同时密切关注支流律师文化中的合理基因,及时将其吸收、整合,为打造更具普遍指导意义的强势主流律师文化提供基础素材。三是要处理好继承中国传统法律(律师)文化与吸收借鉴国外先进律师文化的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律师文化的同时应以开放的姿态吸收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借鉴西方律师文化的合理基因,确保社会主义主流律师文化更具生命力。

三、律师文化的建设核心

律师文化建设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但作为一个以向社会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为生存之本的行业或职业来说,最根本亦是最所需要的,就是诚信。

(一)诚信,为律师职业的法律服务本质所决定。

律师是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专门职业人员,律师与其他从事司法工作的法官、检察官的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其职业的服务性。律师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公务人员与其对象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不平等的“公务”关系,而是基于委托合同而形成的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委托合同建立的基础就是当事人对律师的人品、职业道德、专业能力等的信任,因而律师的服务角色是否能够形成,首先就取决与在当事人眼中,律师是否诚信。双方无论在缔结委托合同前,缔约时,还是履约中,都应当恪守诚信这一民事活动应当遵循的最高原则。

(二)诚信,为律师行业的公共伦理所要求。

每一行业都有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的专业定位和共同的职业操守。律师行业之所以能够存在,没有被取代,除了其具有其他行业所没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诚信服务的共同伦理无疑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不论对每一个律师个体还是整个行业来说,遵守行业所必需的职业道德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没有勤勉尽责、谨言守信这些职业操守,谁还会将其事关名誉、人身、财产、自由、生命的重要事项托付之?也正因为具有诚信这一行业伦理优势,几乎每一种司法制度都赋予律师优于其他种类的人、辩护人的特殊权利。

(三)诚信,为律师制度成熟完善所必需。

律师制度以确认律师地位、规定律师性质、强化律师管理、规范律师执业、协调律师关系、促进律师业发展为内容和目标,其每一方面都与律师的个人品行密切关联,都以每一律师个体诚信做人、诚信执业为基础。因为一切制度都必须通过每一个律师的具体行动来实现。可以说诚信建设,既是律师各项建设的基础,也是各项建设的归宿和落脚点。

那么,怎样才能加强律师的诚信建设呢,笔者以为以下几方面不可或缺:

(一)强化依法执业。律师工作区别与其他服务的特点最重要的就在于其法律性,不论是民事行政、刑事辩护、还是非诉讼业务,律师的每项业务都以法律服务为内容,法律具有明确的是非界限和行为标准,因而依法执业是律师之本。强化依法执业,首先应当加强律师的法律业务学习和培训,使律师及时准确了解法律的规定,把握法律精神。其次,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开展业务,不允许故意曲解法律,更不允许知法违法。

(二)强化规范执业。依法执业只是律师执业的最低要求,律师协会及律师事务所还应当根据不同律师业务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执业规范,业务指引,引导律师向当事人提供规范化的服务,这既可提高律师服务的水平,体现律师服务的专业特色,也必定会促进律师诚信服务建设。目前全国律协已经制定《律师办理刑事规范》、《律师办理公司股权收购业务指引》等执业规范,但从现实需要来看,还远远不够,许多需要规范的业务领域还没有相应的指导规范。在这方面地方律协也要发挥作用,积极组织本地具有较高法律素养和丰富执业经验的律师适时编写,以便为当地律师规范服务提供指导。各事务所也可根据其实际,制定更为具体和便于操作的某些办案规范,以提高本所规范执业,促进诚信执业,创建各具特色的服务风格。

(三)推行律师执业公示。将律师的有关个人情况(如执业执业证号),律师事务所的简况(如人员结构、投诉电话等),律师收费标准、收案收费制度等予以公示,便于当事人知情、选择、监督、投诉。

(四)避免利益冲突。要建立并严格推行利益冲突和回避制度,禁止双方,避免为已案件的当事人有利益冲突的另一方当事人与其案件有关联的案件。

(五)建立律师诚信档案。律协、司法行政机关、各律师事务所都应建立律师诚信档案,详细记载律师执业诚信情况,以次此作为执业年审,评定职称,评选先进,向社会推介优秀律师,律师执业操守评价的依据。

(六)公平竞争。规范律师执业推广及服务广告,禁止利用不正当手段竟揽业务,排挤竞争对手。提倡同行互敬,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维护行业整体形象和利益。

(七)尽职服务,谨慎言行。律师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敢于仗义执言,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禁止在执业中虚假承诺。

四、管理机关在社会主义律师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纵观中外,管理机关在律师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都是极为重要的。作为有形干预法律服务市场的手,无疑起着承托律师文化的作用,律师的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收费标准及程序、案件流程等方方面面、时时处处都明白地体现。在西方,由于行业管理机制的成熟,对于律师的管理基本交由律师公会,律师公会取得了政府部分职能的授权,地位近于准行政机关,全力维护律师利益,倾心推进行业治理,为律师执业、律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而具体到国内,现状却不甚乐观。俗语说有娘的孩子有人疼,但律师行业虽然有司法部主管,却也疼不起来。律师正当的执业权益得不到维护,律师地位的提高得不到政府的强力支持,而同是被司法部主管的法律服务所却在机制的保护下得以混水摸鱼、与律师行业争夺服务市场,再加上法院、检察院离退休人员不受任何管制即进入法律服务市场、司法机关的反腐机制不力,律师的现实状况堪忧。

没有了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与市场调节机制,法律服务市场变成了原始的、自发的无序竞争状态,严重危及到每个律师的生存权益。“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连基本的生存权益都无法保障,又如何能顾及律师文化的建设?

因此,律师文化的建设有赖于主管机关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完善行业管理机制与市场管理机制。单纯的行业管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律师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社会主义文化篇4

关键词: 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和谐社会

一、先进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及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应有的题中之意。

1.先进文化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发展文化教育、重视科学研究已成为人民的共识。先进文化体现着这个时代的最高认识水平,揭示人类活动和历史演变的最高真谛,并反映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真实关系,因此它区别于落后、迷信的文化。若劳动者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武装自己,就可极大地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说:“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用先进文化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必能提高人民的素质,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2.先进文化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方向指导。先进文化继承了现有文化资源中先进的、优秀的部分,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同时还有自己的独特创造部分。它能在任何情况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的要求,因此先进文化总是与社会进步、发展同步,代表积极向上的力量。20世纪初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先进文化的一面旗帜。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世界文明最优秀的成果,科学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新,从而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未跟上经济发展,国外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企图瓦解、西化社会主义制度时,没有一个先进的理论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所以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建设时,一定不能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要用先进的意识形态来武装广大人民群众,保证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性,以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先进文化还能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文化是有民族性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具有人类文化共性的同时,由于其形成发展的自然、社会环境和历史传统不同,因此各具特点。先进文化总是根植于民族社会生活的土壤,通过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不断调试,使社会成员接纳,同其他社会成员相协调,这样社会就融合为一个整体。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缺乏整合,必将四分五裂,如一盘散沙。但当他们共享一种文化时,无论他们在哪里,民族的认同感都会伴其一生。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孕育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崇德重义、修身为本的精神对满足民族精神需求,提高民族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厚德载物,海纳百川、和而不同、革故鼎新的精神包容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为民族文化增添了活力,而具有民族特点的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为炎黄子孙所认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的成长和发展印证了民族文化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的欺辱,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最终团结在党的领导之下,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了新中国;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渡过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时期,让世人看到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二、区别两种错误的认识

1.先进文化就是时尚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是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比较流行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有其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是对社会的反映,但往往停留在表层。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南博按照流行时尚的内容将流行分为三类:物的流行,行为的流行,思想的流行。它的特点有:第一,持续的时间短。短则几个月,长也不过三五年,如流行的服饰,当季节变化时,它可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思潮的流行与某些社会现象联系在一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条件,当这些条件不复存在时,流行的思潮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土壤,没有生命力。流行文化的快速变化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政治的因素、经济的因素等。由于时尚文化看重的只是“现在”,并不关注过去和未来,它不能成为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动力,而是满足欲望的一种消费品。由于它没有长时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也不关注人们的终极目标,只是针对此时人们需求,因此人们可以喜爱某种流行文化,甚至出现追星那种狂热的倾情,但是难以形成一种宗教式的沉醉与迷恋的感情。总的来说,流行文化对社会的反映不可能是深层次的,它决不会像传统文化那样,深入人的内心,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第二,范围比较广。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可能会对某些流行物特别感兴趣,群体间相互影响,导致范围不断扩大。当然各种流行带来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可能是积极也可能是消极。如曾经轰动一时的网络改编、网络恶搞现象,《闪闪红星》中的潘冬子变成了爱做明星梦的小孩。这样的流行宣传的是非主流的东西,造成人们价值观的混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先进文化与流行文化是有区别的。从性质上看,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文化,它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吸收了其中的精华,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是标榜主流价值观的,它往往与整个社会的进步稳定和谐相联系。如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观等。它倡导积极的社会生活方式,给人们提供方向的指引。从内容上看,先进文化宣传的是科学的、客观的真理,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决不会是落后、愚昧的东西。流行的东西不一定是科学的,如有一种《星座占卜》的书在中小学生中很流行,内容包括“每月每天运势分析”、“星座桃花运”等,有一些青少年对有关的星座图书深信不疑,有的甚至照章办事,达到痴迷程度。“运程”源自古代民俗,教人向善,祈求好运,应受到肯定,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失去主动,况且同一属相的人很多,每个人的道路都不同,运程、黄历无法对每个人作出预测。虽然它具有娱乐性质,能满足部分人的需要,但大量宣传这种非科学的文化,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则不利于其健康。一个社会若没有先进文化作为指导,人们必将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更不会有社会的和谐。

2.先进文化就是外来文化。外来文化是相对本土文化而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之间交流的频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快,我们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的影子。西方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其一,它让我们看到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作品,使我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精神的享受。如美国的大片、日本的动漫、韩国的影视剧等,无不以其独有的特色吸引国人的眼球,让国人心甘情愿地掏腰包。其二,它使我们的文化艺术生活带上了浓烈的外来色彩。如服式渐渐欧化,西装已成为男士的宠儿;房屋的装修上,欧式风格得到人们的认可;青年人在结婚时,戴婚纱已成为首选。在不知不觉中,它们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原来的一些习俗慢慢地湮灭于岁月风尘中,这给一些人造成了错觉:外来的比本土的好。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生长的独特的历史条件,他们的文化也应该是独特的,相对其他民族来说,就是一种异质文化、外来文化,完全依赖外来文化的民族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只能成为强势民族的附庸。从历史中我们看到,中国的繁荣昌盛没有哪一次是建立在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而是立足本国,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唐代文化的繁荣是因为吸收了西域文化;清朝前期的盛景是因为它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同样,日本明治维新的繁荣是因为吸收了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的发展是因为吸收了古希腊文化。历史上任何文化的发展进步,总是在不断打破旧有的传统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中实现的。一种文化传统如果封闭自守,拒绝吸收外来文化,最终的命运就是被时代抛弃而走向灭亡。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对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因素应积极吸收,不利的因素则予以克服。

三、发展先进文化的措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先进文化提供思想保证和方向的引导。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通过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1.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越是多样化,越是要有主旋律。在“四个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紧密结合实际,研究解决前进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善于进行理论概括,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生机与活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2.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村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首先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其次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革除制约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最后要克服“教育产业化”造成的弊端,防止和纠正简单的“文化市场导向”倾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3.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应当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遵循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宏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用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时代精神来审视传统,认真科学的分析,严格审慎的过滤,使优秀传统文化熔铸到时代精神中去,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坚决批判和清除阻碍先进文化建设的旧的观念和意识。在继承传统时,要采取慎重的态度,既不一概否认,背离优秀传统,又不完全接受传统,成为传统的奴隶。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不能离开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而要博采各国之长,以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篇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1、奠定基础阶段

这主要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以新民主主义文化为基础,建立了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为日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成就主要有: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只能是无产阶级的思想共产主义思想,即“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在文化建设的内涵上强调“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在文化建设的方法上提出了“古今中外法”,即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文化建设的方向上提出“双为”方向,指导方针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文化理论虽然经历了的挫折,但它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文化建设的根本出路问题,为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初步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建国之初的文化思想的创造性地发展,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时期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强调文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其次,将文化建设的目标确定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最后,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3、正式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是指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之间,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的文化思想,并结合新形势、新实践,把文化理论推向新的境界和新的高度。首先,完整的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次,把先进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结合起来,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之一,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后,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过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的努力,形成了一套先进的文化理论体系。

4、发展完善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是指党的十六大至今,以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并以科学发展观这个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并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阐明了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宏大基础、以人类有益文明为广阔背景来建设和谐文化。随着和谐文化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也随之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探索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程,是建国以来文化创新的艰辛之旅,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观,引领了中国文化前进的方向,也体现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对文化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了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把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联系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探索与建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之一,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宣传、教育功能使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从而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应对文化挑战,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中国的发展需要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融入到全球化发展的大潮中,并借助这一潮流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其中文化挑战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探索与建构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成果,为我们应对文化挑战提供了理论支撑、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使中国能够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先进文化,提升综合国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完善社会主义伦理价值观,适应快速社会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具备民族凝聚、精神激励、价值整合等解决这些体制外危机的功能,有助于提高国民的素质,提高人才资源的质量,引导人们崇尚真善美,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伦理价值观,从而在我国的社会转型中发挥减震作用,使我国社会迈向更高的文明阶段。

社会主义文化篇6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着导向和示范作用,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来源:文章屋网 )

社会主义文化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依法治国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就是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以及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特指在社会主义范围内,以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念为核心和要求,社会主义公民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应遵守的法治精神和价值。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理念和法治文化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保证。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主要体现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背景下,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坚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立足点,同时将人的根本利益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的出发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实现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证。

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法治文化是一种内化于心的文化,它要求社会成员能够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运用宪法和法律规范做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从而实现法治文化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我国法治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难题,这些难题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挑战,不利于进一步加快法治化进程。第一,法治文化传统缺失。我国是一个拥有者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国家,封建色彩浓重。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人治色彩成为我国传统社会治理国家和人民的典型工具和手段。其中,由儒家思想文化和法家思想文化成为封建社会进行统治的核心思想。这种思想本身蕴含着恰恰是“人治”思想,而这种思想是与新时期提倡的“法治”思想相背离的。而法家虽然极力主张“法治”,但是法家强调的“法治”,具有局限性,它实质上强调的是法作为统治人民工具的作用,法受制于权,法家主张建立君主集权国家。因此,在封建社会,人治传统浓厚悠久,而法治文化传统则缺乏。此外,我国法治文化传统缺失还缘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由于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封建专制和西方列强的双重压迫,而我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各个派别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使我国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后,没有按照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第二,法治文化宣传缺乏多样性。开展切实有效的法治文化的宣传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有力保障。而法治文化宣传的多样性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在进行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与成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法律、法治文化的种种宣传力度,但是在宣传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法治文化宣传缺乏多样性成为一个典型的问题。这种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传的手段单一。当前,我国法治文化宣传手段仍然是单一的,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法治文化宣传系统。此外,很多情况下仍然采取理论灌输的传统方式,没有利用新媒体等其他形式的优势宣传。二是宣传的内容单一。法治文化宣传只是局限于法律条文和相关制度和政策,没有将法律与文化相结合大力宣传法治文化。传播主体没有在充分宣传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前提下,只是对法律本身进行宣传,效果不明显,很多情况下成为一种形式性的宣传,没有体现宣传队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的障碍,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致力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三、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新时期,我国在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已经取得了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在全社会已经明显得到确立。但是,面对在法治文化建设中折射出的诸多问题,着实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使社会主法治文化建设更好地发展,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奠定基础。第一,完善我国法律体系,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制度基础。健全的法律体系能够为进行法治文化宣传、法治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随着国家法律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法律体系已经较为完善,能够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法律支撑和保证。当前,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已成为新时期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做到这十六个字就要坚持在人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加强立法,切实保证人们的财产权、生命权、政治权,充分保证公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此外,要特别重视我国法律体系中薄弱环节,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立法需求和热点,立法机关要多听取群众的心声,结合实践研究,以便有效的维护人们的权益。通过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立法,尽快完善我国法律体系,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第二,加强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培养公民法治信仰。法治文化宣传就是要指导人们树立法治意识,通过宣传使人们自觉认同法律、遵守法律,并能够正确合理的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同时能够做到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就需要社会成员具有一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法治精神,能够正确认识宪法和法律,运用宪法和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社会法治化的发展。因此,加强法治文化宣传,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一要不断丰富法制宣传的形式。法治文化宣传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多种形式的载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方式,而是将法制宣传扩大到微博、微信等网络传媒上,拓宽法治文化的影响力。二是要丰富法治文化宣传的内容。法治文化宣传可以将实证研究融入到宣传中,从现实的典型的法治案例对人们进行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法治文化的宣传,要在宣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自觉尊重法律,将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作为基本原则。

作者:马永钊 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斌.中国当代法治文化的研究范畴[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6):6.

[2]孙晓媛.论构建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3(4).

[3]李林.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

社会主义文化篇8

(一)教育双主体文化生态关系失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主义核心正能量的流动过程,能量的传播主要在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但是受限于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了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天然鸿沟,切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量传递途径,教、学两个主体的分离导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分离,最终导致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面理解很透彻,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我行我素的问题现象。

(二)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失衡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多元性是极强的,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强的新知识接受能力和新观念领悟能力,而当前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延续着过去的教育方法。以单纯理论的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必然不能够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接受能力需求,导致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来源于实践的科学价值观念,其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应该与教学方法的实践性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教育效果,而现实状况是,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实践性的失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质量。

二、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激活文化生态定位

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主导的文化生态定位就注定教师不能够将课堂建立成“一言堂”,相反应该放低姿态,以平等的姿态对面对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更加“平民化”的诠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过程中应该找准自己引导者的定位,更加注意学生的文化生态需求,从学生价值观的实际切入,以满足学生对价值观的需求为目标,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单纯的理论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价值体系,结合到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满足大学生对价值观念的需求,才能真正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找到自己的文化生态位置

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其自身的文化生态定位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单纯的教育活动来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所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率和质量的提升重点还在于学生的文化生态位置确定,学生不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当成是普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应该结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价值观需求实际,认识到自己在价值观问题上缺陷,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是对自己价值观体系进行完善的最佳机遇,进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过程中充分的结合实际需求、实际状况和特殊事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更加深层次的体会和领悟。

(三)建立文化生态型的师生关系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最为核心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最终导致教师难做、学生难当的现象。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致力于建立一种文化生态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在激发和培育情感上下功夫,使情感升华成为意志,实现意志转化为行为习惯的完美过渡,不断增强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结论

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点也要求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更好的深入人心,所以对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对现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遵循文化生态学的要求,从师生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均衡的角度来进行,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上一篇:社会制度范文 下一篇:市场结构调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