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6 10:58:43

社会体育教学

社会体育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社会化;身体健康;影响

在我国众多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社会化教学深受学生与教师的喜爱,并且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这是因为选项教学需要的设施条件较低,并且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基础性。由于受到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学生的体育基础条件过差,但是其对体育有着积极的热情,在通过体育社会化教学后能够对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积累一定基本素质和基本的技能。本文主要从大学体育教学的新理念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两个方面对大学体育社会化改革进行探析。

1.大学体育教学的新理念

大学体育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堂,其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我国传统大学体育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技能和体力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以及个性的发扬,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产生脱节现象,导致大学体育教学逐渐脱离体育教学目标。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将体育社会化教学引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中无疑为一种有效措施。体育社会化就是将大学体育教学融入到社会当中,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转变为学生参与式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将终身体育的思想注入到每个大学生的思想中。在对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社会的特色和文化特色,由传统的理论学习逐渐向体育文化方向发展。有关学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个好,要将学生与社会体育紧密的联系起来,将体育社会化教学引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中。在学生选取体育课程时,可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来选择合适的体育课程,同时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体育俱乐部,可进一步的与社会进行接触,将学校中学习到的体育理论知识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对体育社会化教学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发展。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体育教学改革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受到我国传统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为完善对大学体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以素质教育为改革依据,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在体育教学目标方面,改变传统的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体力锻炼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团队意识的培养。在进行体育社会化教学中,要确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体育社会化教学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体育教学要从课堂内走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这对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具有积极意义。第三,针对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体育专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大学体育教学对培养体育人才方面有积极贡献。

2.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

在将体育社会化教学引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之后,各个院校都针对自身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其中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较为合适。

2.1充分体现出学校的个性特点

在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制度思想的影响下,部分高校采取了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转变体育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方面发挥着特殊影响,重视学生课内外体育的延伸,同时参加一些体育俱乐部。对于教学方法方面,要从传统的讲说式教学逐渐转变为讨论参与式教学模式,将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全面性、实用性的“健康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探索意识与交流能力的提高,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

我国高校有各自的特色教学,其体育教学形式各不相同,体育俱乐部应当将各个高校的特色教学充分的展现出来。例如在美国由几所著名大学组成的常春藤体育联合协会成为了高校的重要标志。在一个著名大学中举办的一些体育活动成为了各个大学的体育象征,我国高校也要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特色的体育活动。

2.2大学体育社会化教学的改革

(1)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育都是以学生为核心,大学体育教学也要以学生为主体。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已经从传统的讲述式教学逐渐向参与式教学转变。学校中兴起的各种俱乐部为学生培养兴趣和专长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对体育充满热情和喜爱,就会从被动的接受体育教学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2)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与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是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简单的评价,这是对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而学生进行体育社会化教学中,是根据学生的兴趣来选择体育项目,是过程性的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

2.3新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因素

(1)名称不统一,对体育教学改革认识不够明确。部分高校对体育课堂内外,体育校内外的体育活动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明确,认为体育只是在课堂和学校内进行的,对课堂外和学校外的教学缺乏必要的认识。(2)各个院校之间缺少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沟通交流。当各个院校之间失去联系,不利于大学体育改革的发展,不利于大学体育教学经验的交流。(3)大学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学到的体育理论知识不能得到实际的应用。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水平相对落后,其中有许多的原因,大学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联系不紧密是重要原因之一。

2.4提高体育社会化教学措施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每人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此外还要对学生的专项技能方面的提升进行必要的组织活动。在高校的体育选项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总结与指点,指导学生在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健康得到不断的发展。随着学生体育专项技能积累的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不断的提高以及身体健康得到不断的发展。

教学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身体健康的提升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大学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以及评价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体育教学的评估时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体育考试成绩进行评估,而是更多的从学生参与活动中的表现与情况多方位的进行评价。随着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不断的完善,为学生身体健康的提升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结语

在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并不是很多,加上大学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联系不紧密,进而导致学生总体水平的普遍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体育活动失去了兴趣与爱好。由此,开展体育社会化教学在对学生培养体育爱好与兴趣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加大体育社会化教学在大学体育教学事业中的应用力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吉灿忠,姚贞光.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社会化取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3).

[2]王世哲.从反向社会化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04).

社会体育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社会学;社会功能;社会角色

一般教学理论认为:“现实中不存在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的教育,课堂首先是一个社会范畴,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然后才是一个教育范畴,是教育的一个构成要素。”这句话充分揭示了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小社会,组织小学体育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仅仅在简单进行知识传授,还在体验鲜活的社会群体生活。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社会功能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五大社会功能:控制功能、组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和教化功能。课堂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微型社会,从社会学角度去认识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不难发现,仅仅依靠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某一方面的知识,有时很难有效解决课堂教学活动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出于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考虑,教师应从生理、心理、社会多个角度对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全方位调控,尽量为学生创设文明有礼、开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自觉参与运动,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足球项目教学时,首先要优化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场地、运动设备,鼓励他们每个人积极参与足球比赛。学生踢足球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能过多苛责,应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当前动作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求有的放矢地解决相应问题。在教师的谆谆诱导下,学生学习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才能有条不紊继续下去。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社会角色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分别有教师和学生两大角色,在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往往容易出现对自身角色认识不足、忽视学生角色结构的问题。很多教师只认识到了自己是体育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纪律的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多重性特征。事实上,除了体育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纪律的管理者之外,教师同样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启蒙人、宣传员,是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塑造者,是优秀体育人才的伯乐,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参与者。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极为关注自身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纪律的管理者这些角色的完成度;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更为关注自身多重角色的完成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做好“授人以渔”的本职工作,还应当从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角度出发,努力当好启蒙人、宣传员、塑造者、伯乐、实施者和参与者,让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学生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学习主人翁的重要角色。一切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建立在学生学习主体意识被充分唤醒的前提下,如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学习主人翁角色,这样的课堂教学注定是失败的。

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社会群体

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时,有经验的教师能明显发现: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有时并不是出于教师过多的强调与要求,更多对整个同龄人群体的反应。群体动力对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当课堂中的大部分人都积极向上、热情参与教学活动时,其余人也不好意思造次,经常更加愿意投入这个同龄人群体之中,以求获得更多的认可与关注。但与此同时,如果课堂上的大部分人兴致欠缺、消极应付教学,受到这种群体的情绪影响,余下的人也容易分散注意力,不乐于配合教学活动。这个理念为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小学体育课堂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普遍受到体育教师的认可与支持。纵观当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小组合作学习”绝对不是一个让人感到陌生的关键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就是人际交往,教师的独角戏唱得再好,也不可能帮助学生获得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身处于同龄人群体之中,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才能进一步激发,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也才能大大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应当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探究,努力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实现有效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社会学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对于当下体育课程改革事业的推进具有深远意义。有效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应该进一步凸显它的社会学价值,努力让课堂活动更接近于校园之外的社会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有不少教师认识到了小学体育社会学分析的重要意义,但是现阶段有关此方面的教学研究还不够多、还不够丰富。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希望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能致力于此课题的研究,促进小学体育事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炎.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丁海康.新时期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社会学分析[J].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07(5).

社会体育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社会体育;课堂教学

一、社会体育专业来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社会体育的概念作出如下表述:社会体育,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

二、中职学校社会体育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学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与社会对社会教学大纲设计不一致,中职学校在加强社会体育课程管理和实践教学容量方面不够,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拓宽知识面方面存在的不足。1.实践教学比重偏小。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关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计方案》规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和科研实践三部分。中职学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只有社会实践部分,对于专业实践和教学实践部分基本没有涉猎。社会实践方面主要包括:组织公益性社会竞赛,体育协会活动,体育文化知识拓展等,但实际上由于可投入的实践教学环节比较单一,社会体育专业在实践教学中比重一直偏低。2.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在中职学校社会体育专业课堂教学中,兴趣引入是比较开拓此门课程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受地方经济和政策、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基本没有与社会体育课程配套的教学体系大纲和教学计划。3.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中职学校社会体育课程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一方面学校教学基地条件有限,仅有的部分空余场地可作为学生临时的实践教学基地,且缺乏相对应的配套设置,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社会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缺乏符合社会体育课堂所需要的校外拓展实习基地,如: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中心等。

三、完善中职学校社会体育教学的几点策略

1.丰富中职学校社会体育课堂教学环节。在中职学校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基础性动作师范较多,而传统社会体育教学环节可适当增加,这样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掌握。社会体育课堂的开展有很强的应用性,为符合中职学校社会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必须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教学内容,拓展课堂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班级课堂交流活动等,将每个不同班级的教学情况相互共享,使社会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重视理论系统知识向重视综合素质提高转变,构建中职学校社会体育教学的基本教学框架。2.合理设置中职学校社会体育课堂教学。中职学校应将社会体育加入日常体育教学中,分散到各年级的课程设置中,重视应用类课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实习的安排应综合考虑教学计划和学生个人规划等因素,因人而异的安排实践教学,首先,将实践教学渗透到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制定学生6-8个学时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相关社区进行实地练习,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根据各个学期的课程安排要求在期末有针对性的提出测评机制。最后,适当延长社会体育实践课堂的教学时间,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反映学生对此课的反应程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又要保证在教学中实践的连续性。3.完善中职学校社会体育课堂的实践基地。完善中职学校社会体育课堂的实践基地是建立良好的课堂练习环境的前提。社会体育课堂对基地的选择更应该遵循以丰富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目标为动力,在探索新课堂的办学模式下,构建开放包容和谐共处的课堂环境。第一,在资源的利用上,各中职学校应坚持“立足本校,放眼未来”的原则,拓展学生课堂知识和实践途径。第二,中职学校应该配备固定的训练场地用于社会体育课堂实践的基地,以此来满足学生课堂活动的需求。4.加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的社会体育专业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师队伍是提高中职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必须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实践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和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能否得到有效改善。改善教师学历结构,优化教师队伍人员结构,从而造就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社会体育专业教师队伍。5.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部分学生对待体育课兴趣度不高,重要性认识不够,使社会体育课堂的实践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认为社会体育课堂实践活动与体育课堂关系不大、意义不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认知教育、时间安排、内容设置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体现体育课堂教学新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杜学工.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体育学刊,2007.

社会体育教学范文第4篇

社会体育

也称“群众体育”、“大众体育”。厂矿、企业、事业、机关的职工,以及城镇居民与农民,为达到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按区域特征分有:城市体育、乡镇体育、农村体育;按年龄分有:婴幼儿体育、儿童少年体育、青年体育、中年体育和老年体育;按性别分有:女子体育、男子体育;按职业分有: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军人体育;按健康状况分有:正常人体育、残障人体育;按活动场所分有: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企业体育等。

休闲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特点是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对增进健康、强健体魄,预防疾病与康复,提高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以及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民族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显著民俗特点,以健身、防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往往以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瑰丽的色彩和独特的情趣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特点、道德风尚和,是各民族政治、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具有传统性、集会性、节庆性、游艺性、风俗性、表演性等特点。

民间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性的身体锻炼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自娱自乐,多数项目不受时间、地点、器材的限制。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民俗性、游戏性、表演性、节庆性的特点。

城市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城市开展以健身、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其主要作用是有助于市民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在我国,城市体育正向社会化、社区化、家庭化、设施配套化、活动内容多样化和高档化方向发展。

农村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农村开展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主要特点是:活动项目多样化、乡土化,活动时间农闲化,活动形式分散化。

乡镇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乡镇开展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在我国,主要作用是以其辐射作用促使农村体育网络化,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婴幼儿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出生1个月至学龄前的婴幼儿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目的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机能协调发展和身心和谐,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基本活动能力。要选择适合婴幼儿生理条件的各种户外活动,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等各种自然因素;对活动场地、服装、设备。器材和项目等的安排要以安全、卫生为原则;合理掌握活动的生理负荷,一般以中等强度的有氧代谢为主;教法手段要生动活泼、有趣、多样化,活动组织游戏化。

儿童少年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7—18岁儿童少年进行的身体锻炼与教育活动。以身体运动、卫生保健为手段,有学校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等多种组织形式。目的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体育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青年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18—25岁的青年进行的以健康、娱乐、休闲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这一年龄阶段是身体的成熟期,要充分发挥其身体的潜在能力,学习和提高体育的技术、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掌握未来从事职业所需的身体活动能力和体能。

老年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老年人进行的以增进健康、延缓衰老、防治老年性疾病,丰富晚年业余生活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要根据老年人的健康、体力状况和兴趣来安排活动内容;锻炼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安全卫生和因人而异;不要做憋气、速度太快或猛然使劲举起重物,以及突然蹲下或低头等动作练习;应避免剧烈的对抗性竞赛。此外,定期的医务检查并指导参加者日常的自我医务监督,是开展老年体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女子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女性进行的以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按其不同时期的不同生理特点可分为:青春期体育、怀孕期体育、产后期体育、更年期体育等。

职工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工商、企事业、机关、团体等职工中开展的体育锻炼活动。目的是提高职工健康水平,调节情绪,增强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防止职业病。以职工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和适合职业岗位劳动特点的各种有益于健身和娱乐的锻炼项目为主。形式有工前操、工间操小型多样的锻炼或竞赛活动、简易运动会等。

残障人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身体残疾或精神障碍者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帮助残障人解除身体上、精神上的痛苦,锻炼掌握各种生产和生活技能,增强自信心。锻炼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坚持户外,健残兼顾,注重实效,持之以恒。

聋哑人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双耳听力丧失、听觉障碍、不能说话或语言障碍者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目的是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获得健康生活的乐趣。主要特点是以直观形象的演示,结合手势、口型等方法进行指导。

盲人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视力丧失以至全无光感者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目的是提高机体的灵活性,触觉的灵敏感,发展听觉以补偿视觉的缺陷,提高定向、平衡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活动前要让运动员熟悉运动场地。活动中结合采用辅助设备器材,以声音和触觉为导向是主要特点。

肢残人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四肢残缺或麻痹畸形而导致运动系统功能不同程度丧失或障碍者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目的是增强残疾部位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避免残疾部位的肌肉萎缩和神经坏死,提高生理机能,改善残疾部位的畸形状态等。锻炼时要充分发展和锻炼健全肢体,加强残疾侧尚存肢体的锻炼,使补偿薄弱环节与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从而提高锻炼效果。

智障者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脑器官损伤引起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智能明显低于常人平均水平者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目的是促使其身体得到正常发展、增进健康、增添生活乐趣,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社区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由社区居民自主进行的简便易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具有自主性、公益性、多样性、有趣性、服务性等特点。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交流邻里感情,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繁荣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

企业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企业中开展以健康、休闲、娱乐为主的身体锻炼活动。形式有工前操、工间操、小型多样竞赛和简易运动会等。是建设现代文明企业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振奋企业精神,增强企业活力和劳动者身体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

社会体育指导中心

中国社会体育的组织领导机构之一。是领导、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群众体育组织。主要职能是健全社区体育组织的有关规章制度,制订社区体育发展规划,科学地组织社区体育活动,以及组织社区体育骨干的业务学习,开展社区服务,提高居民文化素养,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

社会体育指导员

中国开展社区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从事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传授,指导锻炼活动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属非职务性,具有社会服务性,工作对象广泛的特点。主要职能是组织和带领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指导居民科学健身,有效地提高锻炼效果,引导和帮助居民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和投资。

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

社会体育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学;改革;困境;途径

社会体育指的是职工和街道居民等社会人群自愿参加的,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锻炼运动活动。这些人群具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背景,但是也有共同的体育运动爱好。在实施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具体的课程设置来保证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实现。社会体育教学必须要正视当前的教育问题,找出教学改革的途径,紧密结合培养方案,围绕“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突出产学研一体化开发”的原则,使专业课程体系不断得到优化,为社会体育教学提供更为优势化的方案。本文分析了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社会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教学现状促使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现状表现为如下特点:(1)教学体系不健全。社会体育专业属于体育教学的分支,在课程设置上仍然不够严谨,许多课程的设置都是与社会就业相脱节的。另外,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内容的指导,课程教学方式简单,仍然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2)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不成型,缺乏实习指导老师,更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信息反馈,体育教学的效果自然不理想。

2.就业现状促使改革势在必行

体育中专学生的就业现状不是很理想,社会体育学专业的学生也面临着较为困难的就业环境。其实,2008年以来,我国的体育专业岗位需求明显提升,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育社会化成为必然趋势,体育人才需求会逐渐加大,这都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天地。但是,受教学现状的影响,社会体育学专业学生由于自身素质能力不强,学生的社会应变能力较低,因此就业情况不是很好。虽然能够在医疗康复部门、体育科研机构、各级运动队、体育健身俱乐部以及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健身技能指导与科学健身咨询、体质测评及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工作,但是职业能力较低,缺乏实习机会,学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率明显降低,比其他行业的就业率要低3%~5%。这样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体育学必须要尽快实现教学改革,转变现状。

二、社会体育教学改革困境

1.教学环境恶劣

社会体育教学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推广。(1)缺乏实习环境,很多体育能力训练没有实践场地。这主要是因为资金短缺影响的。(2)缺乏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社会体育学习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社会体育学基础》中的《老年人体育》章节的学习,不应该只是读一读书本就完成学习任务了,应该根据社区的老人体育运动开展状况进行社会调查,并总结出实验报告,提出老年人体育指导的关键对策。可是,由于学校缺乏与社区沟通的能力,家长也不喜欢学生参与这种“走街头”的社会活动。总之,教学环境的恶劣使得教学拓展缺乏校方、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教学改革推行起来更为困难。

2.教学目标偏差

中专学校的教学目标要以“工学结合”为发展目标,工作与学习结合就是课堂学习与顶岗实习交替,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向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但是由于社会体育学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就业发展方向,因此教学目标就会出现偏差。教育者认为体育运动需要锻炼,社会体育学习需要掌握基本知识,而实习就业的目标就自然被忽视了,与企业的双向发展就更不需要了。教学目标的偏差直接导致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落后,就业形式不够理想。

3.教学方法老化

(1)长期以来,中专学校的社会体育学教学方法老化,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时候,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今后的工作有较好的影响。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体育学校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仍然以教材为主,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缺乏使用先进教学理论的能力。(2)社会体育学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专家、学者观点对峙、争论不休。(3)体育教师被边缘化,体育教师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高素质健康人才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然而目前体育教师边缘化现象,不得不令人担忧。对于社会体育学教师而言,学校给予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少,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就更少了,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教学效果无法提升。

三、社会体育教学的改革途径

1.实现多方面沟通,转变教学环境

(1)为了转变教学环境,必须建立实训基地,这方面可以与校方联系,或者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尽可能与企业联合发展,让学生用实习体育知识的场所。(2)要与家长做好联系,更好地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①要坚持平等和谐的对话,家长要改变传统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克服把孩子当成自己私有财产的心理,认识到孩子是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按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去做。②要向家长及时传递社会体育的教学理论,让学生明白在优势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能力才能够有所提升。③教师要通过网络沟通、电话沟通和开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明白,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是必须的,在实际生活中,要让孩子吃一点苦,消除他们身上的娇气,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日后的工作,在以后的就业道路上就会更为顺畅。(3)教师可以与社区组织进行沟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并给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其实,体育教师如果能够以这样的方式与校方和家长、社区进行多方面的沟通,教学环境自然会变得更为理想,许多不能开展的活动就可以在多方面的支持下顺利开展了。

2.明确教学目标,实现产学结合

教师要明确社会体育学的教学目标,尽可能走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1)明确教学目标。面向社会需要,依托区域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体育人才。坚持把教师平凡的工作与实现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就一定能开创出体育教育教学的新形势。(2)尽可能实现实践教学。在校内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课外活动,开展多方面、多能力的素质培养,保证为学生提供自由和谐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例如,运动处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到两个小时的运动时间,让学生探索运动处方的实际效果,增强心理感受。在校外要让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实践、顶岗实习和培训,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证、健美操国家一级指导员证以及与体育相关的各种等级证书。也就是说,教师要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3)可以依托企业主体,建设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习基地,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学生,既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又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对现行的理论教学。总之,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3.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教学方法,让教学方法的转变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途径,在课堂教学效果方面不断转变。

(1)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优化方式要接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转变。①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教学。目前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社会体育学的知识。例如,教学《亚健康与社会体育》这部分知识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插入适量相关的图片、表格直接刺激学生的视听觉,使枯燥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细致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在多媒体直观的引入后,教师再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亚健康状态,进一步提出“如何预防亚健康,如何改变亚健康状态”的探索问题。在这个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多媒体技术的指引,学生就不会真实地感受到“亚健康”对社会群体健康的影响,学习内容缺乏直观感受,自然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详细播放体育赛事,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体育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更有效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也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②教师要整合多学科知识进行教学。例如,教学《社会体育的历史与现状》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历史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以历史时间来整理学习的内容。社会体育学还可以与政治、文学等结合起来,提升学习兴趣。

(2)优化课外教学。课外教学活动要重视实习活动的指导。①在实习活动中要采用统一安排和学生自行安排相结合的方式,统一安排是到实习基地实习,自行安排是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实习。②做好实习指导。教师要联系实习企业的指导员,如,健身教练、体育器材营销经理等联合做好实习指导。健身俱乐部类的实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方法与技能,进行提高身体机能、改善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的训练工作,提高身体机能,改善身体形态科学方法等。体育器材营销类的实习活动可以实际了解体育器材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运作及管理过程。教师要重视实习过程的评估,针对学生的反应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知识。

本文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一线体育教学经验,对社会体育教学改革的分析与讨论。总而言之,社会体育教学改革要实现多方面沟通,转变教学环境,明确教学目标,实现产学结合,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峰.浅谈现代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途径[J].新课程:上,2012(11).

[2]姜志明.中国体育教学的文化反思[D].北京体育大学,2009.

社会体育教学范文第6篇

一、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相比,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属性。体育教学的开展是以身体活动为基础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机会,营造了学生无拘无束的行为表现空间,创设了学生尽情宣泄情感的情境,构建了实时对学生行为、语言等的评价机制。这些独有的特点,使学校体育不仅有利于调适人的心理,更能影响人的行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对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不仅把“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作为重要目标提出来,而且还专门划分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要求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能够“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

二、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心理承受能力。独生子女在当今大学生中所占比例相当大。由于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多数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存有缺陷。当他们在某一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导致人的性格偏离正轨,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而克服障碍和挫折正是运动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时体育的实践性、技能性、竞争性和规则性的特点也决定了体育活动更多的表现为不断遭遇障碍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和提高的特色。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不单纯只是运动技能的传授,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学习的集体性。因此,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团队行为具有其他学科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团队精神对于大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通过集体项目的学习和竞赛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感受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团结友爱、关心支持、鼓励帮助、尊重信任和理解体谅,这对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措施与方法

1、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和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学生对体育与健康问题的态度、价值观,对各种规范的理解和认同等,都可能表现在自己的体育行为之中。因此,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如体育意识、合作意识和能力、对规则的理解和应用、对公共健康和体育问题的关心等,并结合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引导。

2、注意发挥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作用。人对社会适应的很多方面,主要表现在是否适应身边的集体。如果一人能融入身边的集体,并在其中体现自我价值,那么,他就有了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基础。因此,集体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纽带,而集体教育也是学生社会化的媒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自制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大小、已经具备的规范意识和评价能力的特点,组织恰当的团队活动,尽可能地通过稳定的或临时性的学习小组、课余体育社团和课余体育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自学自练、自己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矛盾,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心理学研究认为,所有的学习中都包含着不知不觉的、自动的学习方式——内隐学习。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同体育文化,并以此为载体可以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内隐学习。例如,可以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在学校设置奥运文化展览、体育专题网站等,为学生创建内隐学习平台。再如,可以指导由学生组织的学校范围内的从小组到班级、年级等不同级别的体育竞赛,给学生提供内隐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因此校同体育文化氛围是一个典型的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在此氛围中,学生在无意识中,可以自动、高效率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引导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教育自己。教师应通过设计有效的与社会规范相联系的教学活动并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学生通过参加相关的社会活动加深对体育与健康权利和义务的理解,明确个人和社会在体育与健康问题上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社会适应方面的具体目标。

社会体育教学范文第7篇

一、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教学环境开放,活动空间较大,施控因素较多,受外界干扰大,教学组织复杂多变。如果没有良好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就无法进行正常教学。把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制度化,并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这样可以培养中学生组织纪律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让中学生明白“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严格的规章制度既能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也能预防运动损伤,是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如,集合、考勤制度、队形变换、爱护运动场地器材、安全教育等要求,培养中学生正确的规章制度观念,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培养中学生自约自律的良好习惯。

二、结合教材特点,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1.培养中学生服务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场地的布置、器材的领取、回收等,教师都需要学生的帮助。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会感到无比自豪。这样,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他们对社会负责,服务社会的意识。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还养成了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2.培养中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中长跑、武术等项目,培养中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在中长跑过程中,学生对“极点”现象的克服,不仅是对学生体能的严重挑战,更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教学中教师要从正面入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他们以坚强的毅力克服“极点”,迎接“第二次呼吸”,使学生心悦诚服。

3.培养中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团结互助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球类、体操等团体体育活动的核心力量。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学生之间只有相互配合,精诚团结才能赢得比赛和减少运动损伤。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对于提高社会公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培养中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学生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体育教师在各种教学比赛中,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不要相互替代,恪守体育道德,讲实话,行正事,坚持比赛公开公正,发挥自己水平,决不弄虚作假,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

5.培养中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受社会上重文轻体的影响,对体育课认识不够,不认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教师要倡导“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风气,培养他们时代责任感,教育学生成才。

6.培养中学生艰苦奋斗精神

一些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较差,物质建设方面的欠资太多,造成了农村中学体育设施的匮乏。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发动学生自制一些土器材,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

三、注重教师自身的典范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给学生树立榜样。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且应该是学生的楷模。通过体育教师的仪表、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工作态度等言行,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体化、人格化,使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易于让学生接受,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体育教师的榜样作用对中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因此,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中学生树立榜样。

社会体育教学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中专体育生即将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也是中专体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文章主要阐述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对培养学生主体社会能力的一些不足,从改进教学及考核模式、加强学生积极性 和自主性、加深师生互动了解三方面论述了提高学生主体社会能力的方法。

当今时代,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日益发达,对各行各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从事不同工作的人的素质要求也体现出了极大的不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此,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旨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以传统的教育考核模式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对于中专教学而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中专生即将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生产工作的第一线,他们没有很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更多接受的是专业技术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对他们主体社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及不足

体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学和其它学科的教学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体育教学在理论讲授上没有其他学科多,更多的是实践操作,而且学生学习环境不局限于教室,环境宽广,使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机会和经历。

在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育。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保守的体育教学偏重于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获得运动技能为目标,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也磨灭了许多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造成大部分学生考试达标,而实际运用能力却很差,当学生走向社会时,不能很快地适应,所学知识不能很好的得到运用,给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以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为目标,还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主体社会能力的培养。

二、对提高学生主体社会能力的若干理解及认识

(一)老师授课及考核模式的改进

首先,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做到看、听、想、练、比。通过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学生自己思考从而领会要点。在学生能够达到要求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发现和纠正问题。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要点,也培养了其观察和分析更正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提问,同学间相互指出动作上的不足,以及如何改正,从而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观察能力,也曾添了课堂活跃的氛围。这样,不再是老师枯燥的讲授学习要领,学生能积极参与,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也使学生积极动脑,开发其主动性与创造性。

其次,要有足够的设施供学生学习和训练,使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且乐于参与,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以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通过发展兴趣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及创造力,使之在主动的投入和参与中感受愉悦,发展个性,追求成功。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最后,在体育考核方面,应避免过于单调的考核方式。其考核形式应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锻炼体质,也可

以让学生参与考核评价,可以采取老师监督,成立学生考核组,集体评定成绩。这样不仅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客观评价能力。

(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提高自身主体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普遍的特点是精力充沛、灵活性好、接受能力强,比较活跃、争胜好奇、可塑性大,而控制能力较差,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社会、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光靠强制性的练习,这样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兴趣教学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俗话说:“学习有法,教无定法。”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引趣”,通过引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个性与特点。“引趣”可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使学生能愉快的学习,并随这种情绪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二是通过指导“练习”的过程,并通过一定的身体素质强化手段,既提高学生体质,而又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在提高学生自主能力方面,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以及想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其个性。

(三)加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了解

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和能力,不仅要发展每个学生作为个体的个性,还应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体育课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中学习技术、技能,进行各种身体活动、游戏竞赛,并通过同学间的交往,使每个人的兴趣、性格和气质等个性特征显现出来,同时也增进了学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友谊的力量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另外,在分层练习中培养学生相互辅导的能力。主要是通过技术动作相对好的同学来辅导成绩相对较差的,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辅导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这样可以在班级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既是合作也是竞争。

总之,学生主体社会能力的培养是中专体育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应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使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真正能引导学生,开发学生个性、潜力及创造力,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如鱼得水,适应社会并贡献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汪忠亮,体育教学必须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1(1)。

[2]黄爱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社会体育教学范文第9篇

摘 要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形成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并充分结合教学实践,对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生 社会

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社会化程度的高低。社会学认为凡两人以上具有交互行为和共同关系行为的一群人都可称社会。体育教学是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教、学、练的交互行为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群体。因此,体育教学本身可以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微型社会。几乎所有的练习过程都是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在众多的社会交往中,师生、学生之间的身、心的接触频繁发生,从而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中所进行的活动,一般总是有特定的情景构成的。情景是体育内容的表达方式,这种情景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某种社会形式的简化、浓缩与变形。

一、体育教学中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有利于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

当今的学校体育内容,无不都是跑、跳、掷、游泳等各种技能所组成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完善、提高这些基本生活技能,为今后的社会生活打下了体力基础。社会能力是指个体处理人与人之间所有情景的能力。教学中经常采用小组练习法,例如二、三等人一组的准备练习,两人一组的互帮互教练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比较机会、交友机会、表现机会。小组的组合,可以是友伴组合,也可以随机组合。以友谊作为枢纽的友伴组合,合作更为真诚,具有更强的小组荣誉感。这样的组合不仅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有利于巩固他们之间的友谊。随机的组合,可以培养学生学会与各种个性的人相处、交往,学会如何尊重对方,寻求对方的承认,学会随着合作伙伴、环境的改变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能力的高低与知识的高低虽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呈线性的相关关系。知识的掌握并不意味着能力的提高。它的发展不但需要学习,更重要的是参与、体验。体育教学中的时空条件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社会规范的认识

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增高,他们中的相当一部份人孤僻、任性,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由于失去了正常的社会交往,他们无法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给社会知识、社会行为规范等的掌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体育教学中,任何的活动项目均有其特有的规则,酷似一个法制小社会。无论是谁,只要参加该活动,就要受该项活动规则的约束和限制,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而不管是谁,只要触犯了规则,或超越规则的不法行为,均要受到处罚。在参加这种具有规则监督下的活动时,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可取的,什么将会受到奖励,什么将会受到惩罚,从而将他们导入到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对社会约束力的理解。

三、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生活态度

体育教学可促进人体身体的发育,运动能力的提高,使其在体育和体力活动中取得明显的优势,产生自豪感,从而对生活充满信心,产生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就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探讨人生。体育教学中通过竞赛,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不断确立自己新的目标。通过竞赛,不但同自己的对手作竞争,而且学会同自己原有的水平及不利的个性作斗争,向自己的可能性挑战,增强上进心。同时竞赛法可以培养学生公正无私、讲求效益的观念,发展学生顽强、勇敢,敢表现自己的心理品质,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团体性的竞赛中,同一方的队员往往用语言或身体动作,如拍肩、拍手,相互鼓励,因而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戒心,产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增强团体归属感。体育教学中,学生常常不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而且还承受因失败带来的沮丧,也就需要学生正确对待自己面临的一切,培养自己的意志与胆略。体育运动是一种显著性的身体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力量、智慧、胆略、技术的较量,而且还是意志的磨练、毅力的培养,它体现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

四、体育教学为学生角色学习提供了机会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具有一定情景的体育活动,使学生总是处于一定角色之中,也随着教学活动形式的改变,使学生不断处于不同的角色之中,这就为学生的角色学习,提供了众多的机会。体育教学中,师生、学生之间在交往上时间较长、空间距离较小,容易产生角色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在众多体育活动情景内容的教学中,尤其是游戏、教学比赛。随着教学内容交换,环境也随之变化。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活动项目,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遇对象、所处位置发生不断变化。角色的转移、角色的改变成为体育教学的一大特点。在丰富的社会互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学生要演好角色,就必须通过对环境、体育教师、同学们的认识,来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位置,加强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责任、权力、义务和规范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我们体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同时,在体育活动中或竞赛中形成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季浏.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2002(3):891.

[2] 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薛雨平.学校体育课程的社会化取向[J].体育与科学.2002.23(2):56-58.

社会体育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它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其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对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到:“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的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所进行的活动一般总是由特定的情景所构成。这种情景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某种社会形式的简化、浓缩与变形。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学生之间通过相互的交往过程,增强学生在不同情景中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二、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化发展

(一)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中以性格对人产生的影响最为重要。通过身体运动的形式,有目的、有意识地强调学生间的协作配合、集体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来发现自己个性中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克服困难,完善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自我改造,以发展个性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目的。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竞争意识的培养包含两层含意:一是面对强手、困难,要敢于竞争、拼搏;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超越自己,向新的高度和极限冲击。正是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对竞争意识的积极影响,要求我们必须也应该通过体育教学在人文教育价值取向上不断深化,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们竞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三、体育教学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把学生全体参与作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前提,让学生拥有自由空间看作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把发扬教学民主当成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将结合学生需要当作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基础。

(二)体育游戏有利于学生社会角色的培养

角色的培养,就是指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职责、义务以及权利的理解。游戏是具有一定情景的体育活动,在游戏中学生总是随着游戏活动形式的不断改变处于不同的角色之中,这就为学生的角色学习,提供了众多的机会。

(三)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拼搏精神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增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社会承受能力也相对减弱。然而,通过竞赛可以增加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和兴趣,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四)发挥体育活动的“规则效应”加强学生社会规范化

体育教学中的活动、游戏和竞赛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要求,即使是很调皮的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也会遵守这些规则,甚至在没有教师或裁判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自觉地用规则来约束自己。我们常可以在运动场上看到学生们自己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比赛,犯规者会自动把控球权交给对方,而约束他们的是那种无形的力量“规则”。这种特殊的规则效应,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服从法纪,尊重裁判,学会约束自我,公平竞争,懂得必须克制越轨行为,服从体育道德规范,必须在规则的约束下与他人竞争或协同。所有这些,对于培养学生自制能力,养成遵纪守法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有着良好的作用,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

(五)强化团队组织,体验团队合作的喜悦。团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依赖的承诺共同的规则,具有共同愿望,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互补技能成员组成的群体。团队的意义是通过相互的沟通、信任、合作和承担责任,在此过程中产生群体的协作效益,从而获得以个体成员绩效总和大的多的团队绩效。团队精神,即合作精神,是指一个团体中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共同努力,进而达到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目标。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是团队精神的基础,协同合作是核心,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是最高境界。每个团队中都要有自己的组织者和召集人,这样有利于小组的组织部署和监督约束,能够有效营造一种团结干事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形成互相支持和努力工作的习惯和整体配合的协作精神。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教学,尊重每一位同学的个别差异,并注意在建立组织的基础上强化团队之间的合作联系,让小组的每一位同学都学会包容、欣赏、尊重其他同学,凝聚团队力量。

上一篇:遗传学概论范文 下一篇:后现代意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