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16 06:09:14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篇1

论文摘要本文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拟培养出适合我国东北的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

(2)研究对象。是主要以吉林省的长春地区、吉林地区、白城地区为研究对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的各主要地区进行实际调查,各高校专业办学规模有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办学规模达到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体系,适应我国东北地区体育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2.2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内容的总体框架

(1)教育内容的构成。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三部分。由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包括普通教育知识体系、综合教育知识体系和专业教育知识体系。(2)学分、学时修读要求。建议本专业学士学位的修读总学分原则上位160-180学分。教育内容的学分比例见学分分配比例表,各类课程内容学时为2560-2880学时(可按16-18学时/学分计算,本规范以16学时/学分计算)。

2.3 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

(1)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框架。本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构成。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科学基础知识、社会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主要由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等知识构成;专业实践由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构成。

(2)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根据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本规范对专业教育内容知识体系中的不同知识领域做出相应的界定教育内容的设计如下:①基础知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能、相关学科。②专业知识: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③专业实践:社会体育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2.4 专业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

按照本专业的知识(技能)领域要求,东北地区根据地区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程,是专业教育内容的基础知识,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及知识单元概括:课程名称: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

基本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程应按照上述内容设置。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应在健身类基本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项目中各选一项,每个项目课程建议2个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专业教育内容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操作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专业方向课程(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9页)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偏重于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涉及领域比较广泛,考虑到东北地区不同地区存在的较大差异性,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本规范设置健身与娱乐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建议修读学分为25-30。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基本要求:在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培养方向规格的要求,以某一方向课程为主进行设置,也可以适当兼顾其他方向课程,形成本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突出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使学生具备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限制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建议修读学分:35-45,限制性选修课程约2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

(4)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社会调查:在第一学期安排不少于1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状况、街道或社区体育开展情况、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作机制与市场发展前景。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在第二学年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见习。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的机会,了解社会体育所涉及的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见习期间记录见习日志,完成一份见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践设计:在第三学期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实践设计。专业实践设计包括健身技术指导、体育营销与管理策划、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体育中介服务等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应用机会,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建议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方向,最少选择一项内容,设计一份完整的策划书和计划书,通过一定的实践,最终形成一份为专业实践设计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习:在第四学期安排不少于10周的专业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安排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技术指导岗位、销售岗位等。实习期间记录实习日志,完成一份实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毕业论文:在第四学年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根据学生的选题配备指导老师,并通过论文答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3 结论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社会体育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公益性和社区、单位福利型持续发展、准经营型大幅度增长、商业经营型逐步发展。因此,在此现状下,在高校建立一套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来培养符合东北地区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2]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社会体育社会需求对策;就业现状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经济水平发展较快,体育消费人群日益增多,对开展基层的群众体育和发体育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和几率相对其他城市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高校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是能否完成这一任务最重要的标志。“出口”决定“入口”不只是口号,教育工作者都能理解这一口号的重要性.如果高校培养的学生教学质量差、就业率低,势必影响高校招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郑州市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和郑州市社会体育专业市场需求两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来具体细致分析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之间、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就业准备存在的影响因素,切实为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而作出努力。

一、研究现状

郑州市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据调查的3所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统计(截止时间为2010年),2007年的就业率平均42.5%,2010年平均就业率37.1%,平均下降了5.4%。通过对这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我们可以知道郑州市这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比较狭隘,就业面不广,就业空间太小,导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学生对服务行业需求倾向了解较少,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不太明确,因而决定通过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较高约占总人数的65%,其中60%学生的这种决定源于工作压力和就业压力。选择前往体育行业工作的学生不超过三分之一,也有些毕业生改行、不准备从事体育工作的就占到35%。目前,较为对口的体育工作岗位一般都在社会体育服务,比如:各个健身俱乐部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社区体育工作人员、体育健身指导员、体育记者、体育场馆服务人员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的对象。郑州部分本科院校体育系中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郑州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河南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郑大体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等)。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halis)、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万方)和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对策研究等学科方面的专著进行了广泛的阅读。(2)专家访谈法。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专家的谈话,去获取论文所涉及的问题和所研究问题的重点、难点。(3)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定义等逻辑方法,对调查情况进行逻辑推理、归纳与定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对口的社会体育专业就业渠道较窄。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观念上与社会发展需要有一定出入。造成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社会人才管理体制的变化。国家公务员制的确立,体育行政管理部门需求量削减,门槛提高,且岗位设立基本为综合性,也就是会所单纯的体育方面的岗位不再设立或剩余不多;在一个原因就是毕业生对性的就业市场和人事制度的改革还不太熟悉,陈旧的毕业观念限制和束缚毕业生的眼界,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与较低的社会人才需求量的现实产生的冲突使学生迷茫。

2.培养目标的设立与社会需求脱节。设立怎样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是个历史性原因,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原先的培养目标对于现在是社会可以说是一种中庸的目标,在这种中庸的指导下,没有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出口决定入口的要求.大多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多为陈旧的老的培养目标,内容早已脱离现实社会的各种要求.而目前社会所需要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缺少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指导。指导就是服务,指导就是帮助,指导就是关爱。但是郑州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缺少一流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没能让毕业生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职业选择,没有全面快速提供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毕业生求职信息,没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明确办学定位,没有形成信息畅通的就业渠道,没塑造自身专业特色,要知道实力和工作能力才是学生就业的关键内因,但如果学校自身培养目标不明确或缺乏创造性就会使学生自己很难清醒的认识自己的学习道路和人生方向,只有了解学社需要,了解就业需求的需要等关键因素,通过某种媒介传授给学社就业导向,势必会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四、提高郑州市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准确的专业目标的定位。准确的专业目标定位是学校首要做的事情,从该专业学生就业领域看,机会是有的,但学生的对此的嗅觉并不灵敏,在如大的就业市场面前迷失自我是需要学校注意的,各院校应根据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和就业需求等状况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以所调查的三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如下)为例:河南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运动解剖学、大学英语、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体育史、健美、健美操、篮球、网球、社会体育学、体育管理、运动训练、体育技术基础、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等。

郑州大学社会体育系专业课程:体育赞助学导论、运动人体解剖学、体育技术基础、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教育学、健美操、篮球、网球、社会体育学。健美训练方法、产业经济学、运动保健、运动训练、体育管理、体育健身原理、体育史等。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运动处方与应用、大学英语、运动解剖学、体育经济产业导论、教育学基础、思想道德修养、运动训练基础、体育社会学概论、法律基础、健美、网球、篮球、健美操、体育管理、运动训练、运动生理学、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体育史、社会体育学等以上得出结论,课程体系合理构建,可以增强教学与社会与体育产业市场的密切联系,努力做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要的无缝隙对接,从而提高就业率。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就业,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学校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培养学生,使学生们都能更好的就业。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口号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只有一专真的能艳压群芳,才能去谈多多能,没有一专,也谈不上多能,多能只能是口号而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要局限于某某专业素质培养,应该加强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为学生能更好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这是因为2l世纪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社会体育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去更新理念,要把社会体育的专业素质教育作为核心,培养其岗位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全面发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加学生的开拓精神与创新精神。

4.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职业培训应该做到为就业而准备,这也是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职业制度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登记制度等已出台的措施,要与职业培训机构联合起来,促进学生考取职业等级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为顺利就业和职业规划打基础。同样,也通过一定的培训的教育宣传促使学生更新就业理念,在现有的就业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5.增强相关科研,用扎实理论指导实践。针对目前郑州市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大科研力度,以科研攻关得出的科学理论为依据,解决训练和比赛中的难题、指导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为管理层作决策提供定量数据和技术支持,同时,还可为其他兄弟院校带去新的就业渠道和就业观念。

总之,体育社会专业创建十余年来,无论是学校还是专业,办学规模得到迅速发展,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各门课程设置、专业骨干师资的培训、教材建设以及教学硬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观念上与社会发展需要有一定出入。造成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是多方面的,毕业生对性的就业市场和人事制度的改革还不太熟悉,陈旧的毕业观念限制和束缚毕业生的眼界,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与较低的社会人才需求量的现实产生的冲突使学生迷茫。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就业,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学校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培养学生,使学生们都能更好的就业。

参 考 文 献

[1]刘善云等.从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1531~1533

[2]陈永军.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1398~1400,1414.体育学院学报.2007(1):116~120

[3]冯晓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

[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3):34~36

[4]吕刚.试析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以华东师大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6):

50~52

[5]陈彰玉.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7):109~113,117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篇3

关键词:法律教育素质教育关系;专业教育

一、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国家兴起素质教育之风,已经有十多年了,伴随这股“劲风”,国家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行素质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在丰富学识的同时提高人自身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各个关节都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全面实施德育,智育,美育,体育,注重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得出,素质教育的四个内容分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以及文化素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国家需要法律规范行为。高等教育的法律专业就是为了向社会上输送高质量的法律人才,起到传承中国法治社会的作用。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全球经济席卷而来,社会对法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外,还需要法律人才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秉公执法维护法制社会的建设。

根据两者的概念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中法律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需要认真学习素质教学,以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以此成为优秀的高端法律人才。

二、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之间的关系以及建议

高等素|教育包括四个部分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所以讨论法律专业教育与其的关系,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2.1 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良药―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特指人在道德方面的内在基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道德也有十分深刻的理解,提出“德者,国家之基也”,“有才无德,其行不远”。德乃做人之首,道德是文化最基本的内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对社会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必需。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法制社会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公正执法造福社会。树立与法治社会相同的价值观、认同法律所起到的社会作用。

从这样的关系中看出,我国高等法律专业教育中,实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别是社会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以及法律专业思想道德素质。前者是依存于社会形态,后者则是针对法律专业进行。针对这两部分可通过树立道德理念、坚定法律意义、培养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等三个部分进行。

2.2 综合素质的基本组成―文化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对文化素质有多重定义,一是人生理上表现出的原本的特点,二是事物自身所具备的性质,三是人在进行或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而本文中我们所讨论的文化素质,是指的第三种定义: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法律专业的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时所具备的的能力。不同于专业知识,文化素质不仅仅是体现在专业技能,更多的还有在人文方面的素养,像是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等。通过学习这一类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通过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展现综合素质。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其主要的展现形式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看似独立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相互融合。一般是对两者进行教育教学时,会运用到多种表现手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融合教学;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相互融合;将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结合。不论是哪一种表现方式都可以帮助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文化专业知识外,完善自身的文化素质。

2.3 法律专业学生核心――专业素质

作为一个高等教育之下的法律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是责无旁贷的。我国非常重视培养法律专业学生,各大院校针对不同的法律类别也建立了诸多的专业,以此分门别类的进行针对性学生培养。高等教育中法律专业具有专业性以及目的职业性的特点。不论是那一个法律专业,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将培养专门的法律人才为目标,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该计划符合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施教的老师,再根据整体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细分,通过不同的课程教学以及活动教学,渗透法律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

近年来,国家快速发展对法律社会的定义也在不断地深化,作为法律社会的监督者,从事法律的工作人员,需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更加细化深入的了解法治社会。法律专业素质其主要内容,不仅仅指的是知识的积累,还有法律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看到现象,可以此进行科学分析,结合专业的法律知识,思维重建得出最终的具有法律效应的结果。按照这样的实践过程,就要求培养法律专业素质,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

2.4 法律专业学生的保护伞――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是指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健康,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需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因为在真实的执法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挑战专业技能和逻辑思维同时,对身心来讲也是一个不小的锻炼。身心的健康是法律工作顺利进行的保护伞。

因此,高等院校需要跟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对待现实社会的态度和认知能力。注意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明确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心态对待事故,用坚强的意志力学会处理危险、困难的时期。

总结:法律专业实行素质教育是国家的社会形态决定的,素质教育包括的内容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以及文化素质。我国高等教育设立法律专业,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专业的法律人才,以此来传承法制国家的理念以及维护社会公共平等。通过分析四部分内容,明确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日后的工作中可根据相应的方式进行法律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汉东. 试论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 法学家,2003,06:14-19.

[2]宋经同,文江涛. 论法学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27-131.

[3]谭长福. 试论法律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 大众科技,2006,03:182+184.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体育类;高职;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39-03

研究目的

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题目。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选题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如何选择毕业论文课题是高职学生和指导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本文以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2009、2010级78名学生的毕业选题为例,分析和讨论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选题问题的对策。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云南体职院社体系运动康复专业、体育保健专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社会体育专业2009、2010级学生78份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2009、2010级社体系学生78篇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

2.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78篇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按论文的选题、研究方向、研究方法、选题来源、指导教师等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处理,运用Excel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3.访谈法。与2009、2010级社体系学生、指导教师、系领导及教学秘书进行访谈,了解相关情况。

4.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课题来源、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类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

从下页图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运动康复、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日趋高涨,健身房、大众健身器材、各种体育场馆日益增多,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如社会体育辅导人才、体育保健人才、体育康复人才、体育管理人才等,这为社会体育发展创造了机会。另外,目前从事社会体育研究的成果和文献逐渐增多,特别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以来,体育科研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参考资料。

1.选题基本吻合专业。我院自2009年设立社会体育系,分社会体育、运动康复、体育服务与管理、体育保健四个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运动康复专业主要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可在各类医疗康复保健部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大型健身场馆、健康保险业、学校、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等从事健康科学和康复体育相关的指导、服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能适应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一定组织实践能力,能组织一定规模体育比赛、展会等经营活动和独立经营、管理中小规模体育产业的专门技术应用型人才;体育保健主要包括体育卫生、保健按摩、体育疗法、体育伤病的预防和处理,主要培养运用医学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在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的咨询、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在调查中,分别有74%、57%的体育保健、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选择了运动创伤及康复体育方向的研究;分别有69%、100%的社会体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选择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群体开展全民健身体育锻炼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只有10%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仪器设备等方面无人问津。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围绕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重在解决我院社体系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

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平常就给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围绕着专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在《体育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讲到选题原则时,特别强调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选题不能脱离学生的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知识作支撑是写不出好论文的,要选择自己专业领域熟悉的、有条件完成的而且结合自己将来希望从业的方向和感兴趣的问题。例如,2010级运动康复专业的一个学生,希望毕业后在昆阳开一家保健康复中心,其选题即为《昆阳镇保健康复中心的市场调查研究》。他利用在昆阳实习机会,从保健康复中心的市场饱有度、选址、价位、服务、管理等方面对已有的6家中心进行调查研究;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个学生,所练专项是高尔夫,毕业意向留校从事高尔夫教练工作,其选题《云南体职院高尔夫专业学生学情分析》,对所要任教的对象进行非常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2.题目雷同扎堆。学生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均是由学生提供,没有经过集中讨论,同届学生中选题出现“扎堆”现象,不同届学生也出现选题相近相似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康复和保健专业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占10%,施加因素有用推拿手法的、按摩与运动结合的,研究对象有青少年、中年妇女,有对病因案例分析的,又有对治疗效果进行个案研究的。虽然各有侧重,但雷同现象可见一斑。我校康复和保健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体育康复理疗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实践,这个基地对社会开放,来校健身的人很多,运动后往往会在实训基地作放松,腰椎疾病、颈椎病、肩关节疾病、膝关节损伤、网球肘等是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比较多的案例。

(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首先,由于文献法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且学生论文需以文献综述研究为基础,所以,所有论文都使用了文献资料法。其次,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对比法、实证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也有少量的运用,说明定性研究逐步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转变。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最多用到六种方法。

通过对每篇论文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研究方法运用过程中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普遍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设计,学生对研究方法设计的重要意义和方法的具体运用理解不够透彻;方法选用随意性较大,运用不当或仅把研究方法当摆设、凑格式的现象较为突出。

(三)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见图2)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指导教师收集的科研及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工作中的课题等三个方面。从文献综述中移植嫁接式或模仿选题,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熟悉领域和学术水平,或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拟出一些题目任由学生选择。这样做的优点是指导教师能从本专业的特点全面考虑,所选题目较切合学生实际水平,防止选题过偏或过大等问题出现。

学生没有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这与我校教师队伍中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工作年限少,教学任务重,能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多,本身获得的科研项目较少有关。

学生也没有从各级科研课题指南中选题,省级部级课题大多偏向于宏观战略研究,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我校并没有针对学生科研的选题指南,原因在于考虑学校本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客观研究条件,学生学识水平存在差距,兴趣、爱好、专业的差别,所以,在选题时,建议学生最好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主题,以自身的研究能力为标准,在可搜寻的资料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论文主题,以应用性为导向进行选题,尽量避免那些高深﹑冷僻和空洞的理论研究的课题。

(四)毕业论文研究类型

根据论文研究类型的不同,选题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学生论文选题的研究类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基础研究的论文选题占绝对多数,说明基础研究是高职学生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

(五)指导教师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影响

目前,毕业论文的选题多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确立。从下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也有少数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与其从事研究的体育教学方向不一致,这样对其指导学生论文有很大的影响。

有些指导教师自身很少从事科学研究,对现代一些新的科研方法了解不够,指导学生选题时力不从心。首先,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生人数较多,学生论文的选题方向也各式各样,指导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其次,学生论文的选题往往是在《体育科研方法》课程16课时内同步完成,任课教师在这么短时间内只能整体上对体育科研方法给予介绍,大部分要靠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构思,教师只能在选题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再次,在短短的一个月左右选题时间仓促,题目确定得相当勉强;最后,指导教师在论文选题指导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造成教师精力不足,指导不够。

结论与建议

1.体育类高职学生选题方向主要集中于运动康复、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围绕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能解决我院社体系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建议尽量剔除雷同和近似题目,各届选题尽量做到推陈出新,多提有创意的选题。强调毕业论文选题的专业性,研究内容、研究领域应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2.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逐步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转变。但普遍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设计,方法选用随意性较大。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体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并同学生探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定性或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使用,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题目采用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

3.学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指导教师收集的课题及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实践的问题等三个方面。基础研究是高职学生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建议高职院校选择的题目针对职业岗位,以解决生活、学习、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为主,研究题目宜小。

4.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也有少数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与其从事研究的体育教学方向不一致。建议指导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在学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好的选题、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并开展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时做到与学生充分沟通,引导学生在自己进行选题之前要先鉴别他人的选题,关注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术领导机构下达的体育科研项目指南,督促学生阅读体育类核心刊物,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哪些是合适的选题,学生初选题目后分析选题存在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分析、讨论、思考。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虽然体育类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能力有限,学生做科研的水平不高,撰写的毕业论文学术价值有限,但学生在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一步一步地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能提高资料查询能力、运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在生产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恰当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正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晔.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设计[EB/OL].(2012-05-23)..

[3]张金艳.高职学生英语毕业论文选题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

作者简介:

黄平(1966—),女,重庆市人,硕士,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课程与教学改革与体育科研方法。

司文琴(1966—),女,硕士研究生学历,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社体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篇5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纲要》不仅肯定了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指出了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据此,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创新型人才的特点来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教育学类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丰富了教学实践的师资队伍,也激发了教育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教育学专业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归根到底源于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只有兼具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准的创新型人才。

一、科学合理的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课程体系是由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紧密联系的多门课程组成的知识体系,不同的教育目标有不同的课程体系,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是由教育学基础课、专业课等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紧密联系的多门课程组成的知识体系。教育学专业课程具有极其强大的专业特殊性,它不仅能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教育教学工作者,而且教育者步入教学实践,能够将自身的知识经验传授于后辈,某种程度上属于可持续发展的通用课程,所以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高校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学专业所要培养的是宽基础、强技能、有专长、善创新的人才,这是时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呼唤,是社会进步对教育学专业的新要求,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之一,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特别是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拥有权威的专业基础知识

对于教育学专业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专业课程知识,还要广泛了解诸如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知识,使学生赋有高深的综合理论知识和素养。只有拥有了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学生才能充分激发出勇于创新的潜力,更重要的是,要本着科学的原则对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和管理,构建卓越的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

(二)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涉及宽广的学科领域

创新要基于一定的综合基础知识,现代教育中的创新多是基于学科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教育学类创新人才也不例外,各类跨学科课程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以及教育社会学等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同时丰富多彩的公共课程也拓展了通识教育领域,所以无论是领域宽广的通识课程,还是专业性较强的教育学专业课程,都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宝贵资源,是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力量源泉,所以要适当拓宽课程领域,注重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有效执行实践课程。

(三)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优秀道德文化素质的沃土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高深精湛的专业知识的武装,还需要高尚的道德和文化素质的熏陶,教育学专业课程所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社会文化等公共课程一方面塑造了学生豁达、缜密、独创的个性品格,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对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了解,从而满足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文化素质要求,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分享的精神,社会的发展正是凭借这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才得以持续向前进步,所以要保证素质文化课程的与时俱进。

二、国内外高校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教育学专业最早产生于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教育学专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各类教育学著作也纷纷涌现,目前,西方国家已拥有比较成熟的教学理论和经验,然而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各个国家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具有不同的特色。2014年QS世界大学教育学专业排行榜中,前五位依次是伦敦大学、墨尔本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笔者在此仅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分析一下国外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斯坦福大学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其中,通识课程主要关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人类和社会学等,这部分课程占总课程的50%以上。专业课程则占30%左右,主要分为三类,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又统称为教育学专业理论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是传授学生教育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选修课程则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来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专业方向,比如教学课程是为培养教学实践人才,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是为培养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实践课程约占20%,主要包括中学教学实习讨论、小学教学实习讨论、本科生研讨会等。与国外相比,我国教育学专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也相对缓慢,因此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还不太完善,目前,我国教育学专业发展相对较成熟的学校当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其中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已相当成熟,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通识课程涵盖通修课程和通选课程,通修课程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健康与体育、国防教育、高等数学、信息技术等,通选课程指人文、社会、自然、艺术类课程,这部分课程占总课程的26%,通识课程的开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还能加强对人文社会的了解,以服务于教育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其次,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是多维度的,主要包含了专业教育基础课、专业教育主干课和专业教育系列课,这三类课程又可统称为专业理论课,这是教育学专业课程的主体部分,占据着总课程的55%。其最具特色的是生涯规划课,这部分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同,主要包括各科教学法和教学技能,占据着总课程的10%左右。通过国内外的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研究发现,国外高校更加重视通识课程的学习,而且给予学生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而国内则更加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且专业课程是既定课程,缺乏灵活性,此外国内实践课程则切实根据我国国情需要来设置,开设了大量的与教学法和教学技能相关的课程,以期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人才。

三、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课程目标的实质其实就是“学生学习要达到的既定结果”。也即是,课程完成后学生所应具有的知识水平,教育学专业课程主要是根据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而设置,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目标具体定位在:一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通用技术,教育学专业课程是专业技能发展的根基,是向学生输送专业基础知识的主要平台;二是使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并能辨别常见的错误思想、观点和做法。总的来说,教育学专业课程所培养的是能满足社会需求,紧跟时代步伐,具有强大的个性品格的创新型教育专业人才。根据国内外高校教育学专业课程的对比,以及我国社会对教育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加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教育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相结合原则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多以专业课程为主而轻视通识课程,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仅拥有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多样人才的要求。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前院长基利安所言,“只有通才教育会导致肤浅,只有专业教育则导致狭隘和缺乏远见,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结合和整体化,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原则

任何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都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若只学习理论课程,如同纸上谈兵,没有实践成效,特别是教育学理论课程的学习更需要通过深入社会实践才能得到深化,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将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程有效结合,以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得到升华。

(三)学科交叉融合原则

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或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相对于单一学科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更具有社会适应性和对未来工作的创造性。在保证课程体系规范性的同时,要冲破传统专业课程界限,将当前社会发展关注的新兴学科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促进学生对不同学科课程的整合性。

四、我国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教育学专业课程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色,对教育学专业课程也就有不同的要求,同时,教育学专业课程也要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地方课程设置要具有地方发展特色。例如,Z大学作为中部某省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各个学科的发展程度标志着地方经济区的发达程度,而Z校教育学专业课程发展状况更是决定了全省的教育发展水平,自Z校教育学专业开设之日起,近些年确实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一)通识课程较少,远低于美国通识课程占50%的比重,而且基础课程主要是政治、英语等,没有自然科学课程。Z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了传统的三方格局,即是,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三部分,其中通识课程占27.3%,专业课程占79.5%,实践课程占6.2%,显然通识课程和实践课程所占比例非常少,而专业课程比例较多,并且缺少自然学科课程,严重阻碍了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二)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多而乱,分科过细,重复设置,相当一部分内容已明显落后、陈旧。Z大学教育学专业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共享课、专业方向课,而专业方向课又分为普通教育学方向和教育管理学方向,可见专业课程分的过细,而具体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同属于心理学领域,课程重复设置。

(三)教育学专业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联系不多,使得大多数学生只有片面的教育学理论知识,而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近年来,教育界不断倡导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知识为应用而习得,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并且单一的专业知识又无法运作,Z校教育学专业发展中显然忽视了这一关键点,偏重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与其相关学科的联系,偏重传统教育学专业课程如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而忽略物理、化学、数学的学习以及与之的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出的仅是附有专业知识的“专才”。

(四)实践课程少,执行乏力。总览Z大学教育学专业课程开设情况,专业理论课程占据着80%左右,学校虽然拥有教育技术实验室,但因缺乏教育技术性的师资力量,课程安排中几乎没有相应的实践课程,实验室形同虚设,在专业实践方面,虽有固定的实习基地,但由于缺乏严密周详的安排计划,以及缺少教学法之类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践课程也难以执行。

五、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方案

教育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着眼于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重新检视培养目标和素质结构,使教育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真正找到合适的坐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Z大学教育学专业课程发展还尚不成熟,还处于摸索的阶段,更要适时审视自身的教学成效,借鉴国内外教育学专业课程建设经验,根据Z大学本校的发展实际来设置课程,满足区域经济区对教育类人才的渴求。在此,对Z大学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几点建议。

(一)公共基础课程改革

Z校教育学专业公共课程所占比重远低于国内外教育学专业发展较成熟的院校,并且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不高,学生也不重视公共课程的学习,所以,一方面要拓展公共基础课的范围,增设中国文化、音乐、艺术、书法、文学鉴赏、写作以及语言交际等人文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和交际素养;另一方面要改变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改变原有的“考试至上”的思想,要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活动,依据生活行为习惯中的应用来评定学习效果,同时也要增加公共基础课的比例,力求达到50%以上。

(二)专业课程改革

压缩教育学专业课程类别,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共享课合并为专业基础课。简化重复课程,将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简化为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拓展前沿课程,将中国古代教育名著选读发展为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规整繁乱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欣赏和艺术欣赏归入公共基础课程,如此,专业基础课占25%,专业方向课占10%。

(三)实践课程改革

知识的价值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教育理论知识课是专业基础课程,而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则是众多课程类别中最关键的一环。所以,一是要调整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教学实践、教育技术实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并确保每周2-3次的实践课程,使实践课的设置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二是建立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增设独立的教学实践管理部门,加大对实践课的管理力度;三是增设实践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创新能力;四是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每月到当地农村地区为中小学生讲公开课、义务为贫困学生补课、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等。

参考文献:

[1]郝文武.现代中国教育学课程体系的问题和合理化思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3):37-46.

[2]周倩.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99.

[3]彭玉琨.高师教育学课程体系重构[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0):29-32.

[4]钟秉林.中国大学改革与创新人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7.

[5]方若虹,周倩,李淮艳.在交叉融合中实现学科建设新突破[C].郑州大学,2005.

[6]李德林,徐继存.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73-78.

[7]倪玉婷.我国高师院校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资源的调查[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社会工作 专业教育 问题 反思

一、自身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经历

笔者的社会工作旅程始于高考填报志愿时的“服从调剂”。本科一年级时我第一次知道了社会工作的定义和宗旨。二年级时我掌握了个案、小组和社区的工作技巧。三年级时我学会解读社会政策,了解为弱势群体争取福利的途径。四年级时的就业惨淡让我有种“上当受骗”的感叹。班里只有一位同学做了社工,其他人或是考公务员、或是应聘企业、或是跨专业考研都悄无声息地离开了社工行当。而我,考取了本专业的研究生,继续着人生中的社工路。研一年级除了透析社会问题外,更加注重对研究方法的学习。研二年级的批判性社会工作教育课程打破了我们循规蹈矩的专业学习思路。学生第一次把心存的疑问拿出来跟老师讨论,听见了不同的声音。例如,老师会与同学们讨论何为“利他主义”,学习一个专业为何要将信仰强加于人等话题。课程结束,我不仅对社会工作有了深入的认识,也解答了内心许多疑问。批判性的思考让我更愿意钻研这一舶来的专业,更加关心它的发展。

二、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概况

(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大专教育经历的两阶段

1.创立阶段

从1986年教育部首次批准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四所高校有资格成立社会工作与管理本科专业开始,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大专教育之船便顺利起航。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99年,在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功注册的高校近三十所,这些大学已初步建成相对完善的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大专教育的课程体系。故此,可以称1986~1999年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大专教育的创立阶段。

2.突飞猛进阶段

从2000年开始,我国大部分综合性高校逐步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一些突出院校还申请到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的资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我国本土化进程中遍地开花,生根发芽。就此,可以称2000年至今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突飞猛进阶段。

(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国当前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大致分为两个部分:课堂教授和课外实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决定其解决案主及周围环境问题不能简单依靠书本知识及课堂内的间接经验。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必须在大量的专业实习中亲身体验并练习学到的理论知识。从理论到实践反复体会,才能真正理解社会工作的内涵,掌握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最终实现为受助者增强权能的目标。

三、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问题

欧美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一直被业内称为理解与靠近对话者的过程。社会工作实践的成败关键在于社会工作者是否能与对话者良好沟通与相互理解。而承认他人不同价值观念及理解视角的合理性,并学会与其建立良性的沟通对话方式又是一切社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西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无论是其课堂教学还是专业实践都被看作社会工作教师与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学习的不再是一般意义而言的理论知识,而是在承认不同价值选择下,如何与他人良性沟通与对话的一种能力。这样的教学中,课堂不再是与实践环境割裂的“传道授业”场所,而是寓学于练社工实践场域的一部分;学生也不再只顾低头“奋笔疾书”,而是积极参与,提出不同价值视角与教师及同窗探讨、对话。这样的教育模式,是真正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质量的保证。而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理论与实践相互割裂的状态,传统的教学方式占据着主流的位置。课堂教授内容大多为西方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理论论著的文本翻译解读,“填鸭式”的教师授课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缺乏对学生不同价值观点的肯定。学生的价值困境让其自身无法全心接纳和认同本专业,为社会工作人才流失埋下隐患。

四、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反思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篇7

摘要:我国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张,据统计,我国高校公布的2013年招生计划中,有185所学校开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因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办学规模增长较快,是一个新兴专业,所以社会体育专业在专业建设与学生就业中存在较多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探究,结合社会人才的市场需求对社会体育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发现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专业定位不准确;2、人才培养规格不足;3、专业师资力量欠缺和实习基地不足。根据社会需求探究更为合理的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了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发展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办学规模增长较快,在专业建设与学生就业中存在较多问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模糊,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困难。因此,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对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率,实现我国全民健身计划,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概念与分析

1.1社会体育众多学者对社会体育的概念进行过深入剖析,笔者通过总结认为,社会体育是指以城乡的居民为参与对象,以提高参与者的社会适应力、丰富物质和提高文化生活质量、保持和促进身体及心理健康为目的,以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各种身体运动为内容而开展的形式多样、组织灵活的体育活动,及由此派生出的行业和产业。

1.2人才培养模式指学校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以及评估方式,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觉悟等方面的素质结构,进行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根本特征,是教育思想与观念的集中体现。

2、结果

2.1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分析和总结,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基本归纳为以下三种培养模式:

2.1.1综合型培养模式 不设置专业方向,通过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1]。

2.1.2“2+2”型培养模式 即前两学年开设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后两年划分专业方向,按照专业方向开设选修课程,专业方向一般有: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户外运动、中医保健等;

2.1.3 “T”型培养模式 即横向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运动技能,纵向培养学生体育经营管理能力。

2.2我国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喜爱体育锻炼的人数急速上升,体育相关产业也快速发展,社会体育越来越被大家重视和欢迎,而根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本科专业中一直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从就业情况上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而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因此,可以从市场需求探究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通过对社会体育人才用人单位的访问总结,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如下:

2.2.1 工作技能需求 主要为专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指导传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用人单位需要社会体育从业人员具备以上能力,开展相关体育活动。

2.2.2职业素质需求 用人单位对当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敬业及社会责任感等职业素质满意度较低,认为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与岗位需求错位,毕业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高,好高骛远、缺乏踏实的职业精神。

2.3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2.3.1课程设置的不足 大部分高等体育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雷同,教学中沿用培养体育教师的教学模式[2],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不能相吻合,造成学生在社会体育方面知识结构和能力的缺失。

2.3.2人才培养规格的不足 随着近年来高校生源扩招,高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承受更大压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对大学生专业深度的培养,形成了普遍的通才式培养。虽然注重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但忽略了对学生的指导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3、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3.1明确专业定位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应当分工明确,协调发展,避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体育教育化”,比较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的工作更加偏向服务行业,有专门的行业规范和要求。高校在设置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时,应当明确划分,有的放矢。

3.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呈现师资力量不足,实习基地欠缺的现状,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停止一味的生源扩招,减轻高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压力,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保障,培养出特色明显,特长突出的社会体育人才。

3.3结合市场需求,创新教学模式社会体育专业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因此必须关注市场需求,建立与市场需求互动的良性发展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校外实习时间,提倡走出教室,走向市场,在实践中反馈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新方向。

4、结论

我国当前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与社会体育岗位需求错位,形成了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高、但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的现象。我国高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改革创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为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章玉.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置及其培养目标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126.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篇8

关键词:体育专业 大学生 养成教育

当今社会,多数人都对大学生存在着一种“地位抬高”的心理,尤其是普通工薪阶级人物,在他们眼里,对大学生是带着好感与崇敬的。他们认为,大学都是出知识分子的地方,大学里培养的人才都是未来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实际上,不只他们,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然而,结合实际,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少了老师、父母随时随地的监督与制约,他们开始对游戏、网络等虚拟空间产生极大的兴趣,对QQ、MSN等网聊工具的热衷使得他们渐渐脱离现实生活,与周边真是存在的人群缺少接触,毕业进入社会后,又与社会格格不入。这一切现象均表明:目前的大学生(尤其是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时缺少人格养成方面的帮助,心理健康问题实在令人堪忧。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群体,既有普通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不同于其它专业学生的特征,高校教育者在对其实施养成教育过程中,需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具体来说,体育生明显表现出以下特征:

1.自理能力强,但缺乏自律性

体育专业的学生与一般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由于专业择生的要求,体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是接受过大强度的体育专业训练、身强体壮、能吃苦耐劳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的自理能力都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强,但同时他们接受的文字教育又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少,所以体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比较自由散漫,容易冲动,不善于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缺乏自律性。

2.文化理论水平较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体育生的文化理论课应该是让所有人头疼的一个问题。由于体育生平时大部分都在接受体育专业训练,从而挤占了他们学习文化理论课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这么说,多数体育专业的学生都具有着较高的专业技能却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理论水平更是让人惨不忍睹。

3.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集体观念比较淡薄

体育专业学生大多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我,独立性很强。但是有些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则表现出我行我素,而忽略他人感受。如有的同学因为个人的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寝室成员的学习和生活。也有的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得失,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4.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缺乏坚持性

体育生外向活泼,反应迅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适应新环境的速度也很快。他们好奇心强,有激情,做事积极,但又缺乏坚持性。如大一之初,很多同学加入了学校各级社团组织,但新鲜劲一过,很多同学就选择了放弃。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

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状况反映出其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也反映出高校的整体风貌,更反映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水平和文明程度。高校的养成教育,由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和育人环境所决定。教育者需要充分考虑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实施有效的养成教育。

1.社会主义法制和校规校纪教育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当前大学生法制观念较淡薄,法律素质较差。高校教育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此外,还需做好校纪校规和安全常识的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养成遵纪守法、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良好习惯。

2.文化素质教育

体育专业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文化基础较差。由于专业原因,体育技能训练使得他们忽视了对文化理论课程的学习。但是在现在社会中,较好的文化素质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极为重要,要想在未来激烈的工作竞争中站稳脚尖,所拥有的知识就必须丰富全面。因此,在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养成教育中,首先要做的便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进一步传授必要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身心素质

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是衡量体育专业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准,也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条件。身体健康,才能有足够的体力、精力;心理健康,才能有坚强的意志力、适应力、自信心和稳定的情绪等去完成专业学习,掌握专业技能。

4.礼仪规范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是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现代大学生,自身拥有良好的礼仪规范行业非常重要,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成功的社会交往的前提。礼仪规范涉及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如仪容仪表、举止谈吐、待人接物等。体育专业大学生,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行为文明,培养自身修养,提升个人形象。

三、把握体育专业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个重要环节

1.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入学之初,学校积极开展校纪校规学习、法制安全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特别是通过新生军训,引导学生增强法制安全意识、组织纪律观念,使学生从思想上、生活上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已经开设了一些养成教育课程,如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社交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等,有的课程在教学中,涉及到了很多养成教育的内容。不论是否专门的养成教育课,教育者都要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心理、学习和行为习惯。

3.课外实践

养成教育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统一体,实践训练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校内外社会实践机会等方式,注重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将养成教育的理论,深刻内化为自我行为,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及行为习惯。

4.网络教育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教育者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宣传,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四、结束语

上一篇:建筑功能材料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程资料整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