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范文

时间:2023-10-11 17:29: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篇1

关键词 十 核心价值观 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A26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三个“倡导”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

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任何政党、社会组织、社会群体都是靠着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凝聚起来的。而在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统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共十以继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已经在实践中显示出科学性和真理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非常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1)在学习中磨砺品质。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有了灵魂,方有品质;勤于学习,就有提升。

(2)在工作中锤炼作风。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提倡实干,反对空谈。强调“凡事务实,勿事虚文”,倡导务实精神。实干精神体现在不畏困难,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上,要始终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只有真抓实干,在遇到困难时不缩手,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业务技能,干不成功不罢手。

(3)在努力实践中增长才干。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牢固树立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才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实践中积极为实现中国梦而奉献智慧和才华。自由和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是遵循人自身发展规律的,是在共同的社会规范、价值共识的基础上的个性人格的高扬,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自由和平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带领人民实现自由、平等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把这些目标写到社会主义旗帜上,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正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深入扎实地体现到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由此可以看出,自由、平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 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01).

[2] 颜峰.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团队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篇2

2、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是党的一大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

3、“三个倡导”的提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思考,在理解上出现了不同视角,在诠释上出现了不同表述。我阅读了施芝鸿先生的理解了解到:“三个倡导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而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毛泽东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利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表述让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也为我们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4、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位普通的公民,要努力践行和自觉要求这一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孔子云:人无信不立。要求公民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信待人。友善,要求公民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5、爱国,是一位公民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要求。国家是一个人存在的基础,作为这个国家的公民就要忠于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国家。古有屈原为国投江,今有为国土抵制日货。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做到不污蔑国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添瓦就是极好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篇3

当今世界,考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是文化软实力,要想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而大学生担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融媒体时代,社会发展更加多元、生活方式更加丰富、信息需求更加多样。本文就新媒体传播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探讨,意在阐明新媒体对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所起到的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传播方式

当今世界,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集中体现在以文化软实力为主导的综合实力的竞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髓,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1]现如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落在了当代大学生的身上。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大学生作为国家十分珍贵的人才资源,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栋梁,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更关系整个民族兴衰和国家前途。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明明德”的意思就是人要弘扬内心的光明品性,作为大学生发扬明善部分在于后天的教育和正能量的传播,就是可以依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把人性之善激发出来、鼓励出来、彰显出来、践行出来。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是解决“人”的问题,即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根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可以回答这两个问题。

1.做人要以德而立。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不仅是每个人的德,也应该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屡屡提及“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每当面对这样一个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的时候,总是感到汗颜。其实,无论是出自社会道德还是个人仁德都应该出手相助,这就是德行的力量。作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明白做人的根本是以德而立。

2.要做有理想、有信念的人。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3]”大学生应当把“中国梦”作为信念,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最高理想,有了“中国梦”信念的支撑,就可以通过每个大学生自己的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更是担当祖国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才大学生们的梦,只有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二、新媒体传播对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改变着生活习惯,从获取信息到学习知识、从网上支付到户外出行、从表情达意到意志再现,无时无刻不在接触新媒体,新媒体正在以人们难以想象之势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1.新媒体带来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底增加3679万人。[4]”由此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使用新媒体的人数正在以逐年上升的趋势继续发展。2015年是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元年。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是以新媒体为本位,形成两微一端、视频、户外彩屏等多样态式共同发展的模式。人们已经从大屏幕转战小屏幕,从“受众”转变为“参众”,而媒介传播也已然从传统电视、广播、报纸的传播转变为以“微传播”为主流的传播形式。

2.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运用程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2015年3月24日,人民网的微博《调查: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和白领主要信息获取》显示,使用互联网作为最主要信息获取渠道的大学生比例高达97.9%,大学生日均使用互联网时长超过6小时。微信和微博作为新兴的社交平台,强力渗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积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媒体传播挖掘更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新媒体的超媒体性将不同的媒介形式进行整合后进行快速传播。新媒体的超时空性则打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得大学生们在第一时间能够更快地获得广泛丰富且有价值的信息。只要是弘扬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情,哪怕是再小的事件也会迅速传播,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焦点,如“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医生”等反映社会正能量的真人真事就能够感染大学生们,而缺乏正义感、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行为,也可能遭到大学生们的反感,甚至受到舆论的监督与谴责。因此,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就能更好地挖掘有核心价值的信息。

第二,新媒体传播使得大学生获得更多话语权。大学生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并不仅仅是简单的24个字,更多的现实意义在于大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关注。全国高校现阶段都非常重视新媒体平台的运行传播和实时互动,不仅如此更多大学校园里涌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运营,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从策划选题采编后期技术支撑内容把关,整个流程下来学生可以更深层次的感知社会、感知生活、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正值期末季,山西传媒学院编导系光影随行公众号就策划了一期以“诚信”为主题的内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诚信”,学生们以“诚信应考”为核心展开报道和传播,并邀请了大三学霸就如何期末复习和诚信应考进行趣味指导,从后台数据来看,阅读量和互动效果都很好,这说明新媒体传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使学生获得更多话语权。

第三,新媒体传播调动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互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最根本特性,传统媒体互动困难,而借力新媒体交互性的特征,大学生乐意积极参与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往传统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并且以一种严肃的风格进行传播,大学生们只是“蜻蜓点水”般阅读并未深入参与其中。从前大学生们接受信息是被动地、是“Push”,而现在有了新媒体之后,大学生索取信息是主动地、是“Pull”,这一推一拉之间就让大学生积极参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新媒体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表达严肃的政治话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5年3月24日推出的《跟着大大走之博鳌篇》短片,时长仅为2分48秒,以动漫作品的形式在新媒体各大平台进行传播,上线仅3天,在两大视频网站的点击量均已超过100万。同时,大学生们也纷纷通过微博、微信平台进行转发、评论和互动,该视频被大学生们称赞“接地气”“亲民”“很萌”“学到知识”等。借助这样的方式拉近了中央领导人和学生的距离,也拉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实生活的距离。

三、用新媒体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路径

在新媒体发展之迅猛、传播速度之飞速的今天,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危害。在纷乱繁多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新媒体平台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大学生眼花缭乱,不能够及时理性的甄别信息真假,容易形成盲目从众的态势。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需用好新媒体、借力新媒体,对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积极的作用。

1.建立信息“把关”制,规范公共信息传播,净化新媒体传播环境。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繁杂庞多、良莠不齐,公众真正需要的信息都夹杂在大量冗余信息中,难以辨别。这就需要新媒体传播大学生价值观的过程中就要起到引导性“把关”作用。一方面要求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与个人素质,学会从庞大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则需要集结政府、社会和高校,三者齐心合力,净化新媒体传播环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丰富校园文化新媒体阵地,增强学生归属感和参与度。

借力新媒体的个性化特征,定制属于大学生自己的新媒体阵地,努力打造一个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新媒体平台,既增强了学生归属感和参与度,又培育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校级的新媒体平台,它运营的好坏取决于其定位与受众群体,因此关键点应该先找准平台的定位。如果学生是运营主体,那么内容的选取和把关也是非常重要的,增强参与感的同时,不能缺失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3.多方联动,主动引领,加强舆论导向作用。

新媒体平台在大学校园的多样化发展具有深刻意义,如若能够合理利用、主动引领,那么就可以加强舆论导向作用。学校应该联合教师群体和学生骨干群体,多加关注敏感信息、焦点问题和热点话题等,积极主动引领新媒体舆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要想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要想让未来的中国充满希望,就要培养一批真正的大学生,要让大学生成为品格上的君子、学业上的才俊、心理上的成人,方可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中国砥砺前行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然是前进路上的动力之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Z].2006-10-11.

[2]在北大考察: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

[3]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核心[J].高校理论战线,2004(12).

[4]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篇4

整个参观过程都伴随着淅淅沥沥的春雨,天气虽然有些寒冷,但是各位社区书记的讲解都很精彩,大家的热情丝毫未减。通过参观,使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的宣传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主题鲜明,各具特色

每个社区都选择了特色小区来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在内容的选择上也与这个小区的氛围相辅,同时主题鲜明,如拥军社区的文明廉政、孝老爱亲,建兴的明德堂文化,联胜的拥军爱国等。这些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文化墙,传递的文化信息虽然有限。但是,当一个社区与文化墙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传递的已然不是有限的文化信息,而是这个社区的特色文化。

二、通俗易懂,感染力强

各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不只做足内涵文章,还很“接地气”,如地点选择,力求大众化,让居民看得到、摸得着;内容选录,力求口语化,让居民看得懂、喜闻乐见;形式选取,力求多样化,让居民百看不厌、常看常新。只有想居民所想,才能让文化墙始终具有感染力,不断深入人心。

三、美化环境,居民赞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通过绘画图解的形式,细致地解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大力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美化了社区环境,成为了社区文化创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成为了居民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赞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职人员;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6-0181-05

李亮(1971-),男,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预防职务犯罪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政策;

单冠初(1954-),男,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预防职务犯罪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上海 200234)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j50407)和上海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来培育公职人员良好的价值观,可以为其全面发展和履行使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自觉控制私欲的膨胀,维持社会秩序健康稳定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为内核和基点,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价值的统一,为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提供了合理性根据,这对公职人员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保证其行为的正确方向奠定了基础。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公职人员作为各级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是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主体,其职业活动带有强烈的政治性特征,公职人员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成败以及国家命运的兴衰。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一些国家公职人员思想迷茫,理想信念动摇,对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没有信心,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上的贪得无厌和生活上的腐化堕落。

只有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才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执著的追求,而对社会主义有信心必须在理论上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对社会主义的自觉接受意识。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对剥削制度进行积极扬弃的制度,同时也体现着广大人民的愿望,是制度形态与价值形态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一向重视社会主义的价值问题,他们从理性、绝对真理和正义出发,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做过详尽的设想,认为社会主义能够消除贫富对立、违背理性和正义等种种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摆脱自然界和社会的种种束缚和压迫,实现“平等、博爱、自由、富足”。空想社会主义者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价值追求,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历史基础,没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因而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实现理想目标的途径和力量,只能是对未来社会主义价值合理性“乌托邦”式的幻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代资本主义,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客观上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不得人心,被人们主观上所唾弃。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878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同样认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在本源上首先就是一种价值诉求和基本理念,是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探索和追求。这也是人们向往、追求社会主义的原因之所在。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并不表现为舍弃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而是表现在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剖析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把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基础上。

但在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社会主义的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想并不是完全统一的,人们大多把社会主义仅仅理解为一种社会制度。列宁曾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1921年为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经济、政治危机,列宁曾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但是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之后,很快就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形成了僵化的苏联模式。在经济上,排斥价值规律,追求单一的公有制,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上高度集权,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忽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最终导致了苏联的惨变。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我们“不是完全清醒的”,“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为什么说没有完全搞清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离开了正确的价值观,从单一制度的层次出发去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急于求成、急于求纯,不断进行“穷过渡”、割资本主义尾巴,认为公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纯越好”,排斥一切非公有制形式,力图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结构,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这种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偏颇和实践中的荒谬,邓小平提出了质疑。1980年5月,他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篇6

一、坚持以文化人,注重宣传教育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灵魂,着力在入耳、入脑、入心上下功夫。

近年来,我市坚持价值引领,以大爱台州,共筑梦想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强化公民道德教育,注重价值理念养成,促进广大干部群众在学中养成,在看中感受,在唱中激活,在行中陶冶,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一是注重学习教育,夯实思想基础。科学的理论最终必须回到实践,回到群众中去,才能发挥作用。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核心价值观普及行动,广泛开展中国梦、文明礼仪、节俭养德、我们的节日等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台州精神、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家风家训讨论、提炼活动,促进核心价值观本土化、普及化。全面部署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精心设计贴近大众的学习活动,大力培育各类学习型组织。举办全民读书月,先后以读书求知文明等为主题,开展了好书伴我行、图书漂流、讲党史、颂党恩主题报告进基层等主题读书活动。连续举办文明论坛,汇集了历年优秀论文的《大爱台州文明论坛》一书,成为我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最生动、最有力的教材。

二是注重舆论引导,增强精神力量。努力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来感染,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来说明,用共享发展的事实作例证,用百姓信得过的榜样典型作引领,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他们现实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家园。近年来,我市集聚新闻宣传、网络宣传、社会宣传等各种资源和手段,着力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着眼于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在事实报道中体现正确导向,在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在舆论监督中弘扬社会正气。以百姓故事宣讲为载体,讲述草根故事,弘扬核心价值。抓住网民这个日益扩大的群体,成立网络文化联盟,建立网络文化俱乐部,开展领导干部与网民在线恳谈、传箴言红段子创作传播大赛等活动。建立台州文明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题网站,打造网上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让越来越多的网民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传播者和监督者。

三是注重文化倡导,筑造精神家园。坚持以文化人,着力改善文化民生,在全市创建了181家文化礼堂。注重道德传承,让文化礼堂成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注重结合融入,将农民文化节融入文化礼堂建设,吸引数万群众参与。实施三个三文化计划,在全市创建5000多家基层文化俱乐部。举办了多届农民文化节、邻居节和企业文化节。广泛开展全民唱红歌、全民才艺展演等系列活动。发挥文学艺术对公民价值理念养成的教育功能,创作生产了影视剧《海之门》、《我的娘姨我的娘》、《和合奇缘》等一大批有影响的文艺精品力作。

二、坚持实践养成,注重主题活动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活力,着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德育工作,重在得法。近年来,我市广泛开展最美浙江人,大爱在台州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价值观培育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在读道德文中传导理念。我国传统经典中蕴涵着深邃的智慧、高远的意境和崇高的品格,对于塑造未成年人的道德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理应成为未成年人的宝贵精神食粮。我市从2005年底开始,以诵一本有道德的书、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在全市开展千校道德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开设道德经典诵读课程、编印《中华传统名言警句选读》读本,让未成年人在诵读经典过程中汲取人文之源、亲近和谐之根,有力促进了未成年人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我市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连续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累计已有900多万人次青少年参加了读书教育活动,连续15年获得全国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组织特等奖。

二是在行道德事中养成习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实践养成,通过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把观念变成习惯、规范变成行动。近年来,我市面向城市社区,从衣物、垃圾、绿化、杂物、车辆、宠物和小广告等七件社区居民生活小事着手,开展新开门七件事教育实践活动。面向全社会,从群众广泛关注的脏乱差现象入手,开展垃圾不落地,台州更美丽行动,组织开展我为创建加一分、文明随手拍等系列专项行动。面向农村,针对存在的封建迷信、大办红白喜事、等一些问题广泛开展乡风评议、文明殡葬、孝敬教育等活动。面向青少年,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开展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的系列道德实践活动。搭建起了群众适宜参与、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平台,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三、坚持示范带动,注重先进典型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榜样,着力在可敬、可信、可学上下功夫。

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有效载体,就是深入挖掘、宣传、学习各类先进典型,建立广大群众共同遵循的价值评价体系,引导全社会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近年来,我市以最美人物、道德模范、台州好人榜等系列评选、宣传活动为抓手,推出了一批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的草根英雄,产生了中国好人台州现象。

一是挖掘道德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引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经由全市范围内发现好人、寻找好人、推介好人的大型宣传活动,平安水鬼郭文标、长人师傅舒幼民、最美社区书记陈定华等凡人善举从幕后走到台前,变成了人们关注度最高、参与度最广的社会话题。短短三年间,我市就已宣传展示了近600位身边好人的事迹,建立了资源丰富的好人库。每月公布一次的中国好人榜中,台州字眼频频闪现,截至当前,已有60人上榜,入选人数居全省之首。

二是注重运用典型,以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来引导、感染群众。通过媒体宣传提升好人知名度。坚持内宣与外宣相结合,开设专栏专题,集中宣传好人事迹,做到报纸天天有文字、电台天天有声音、电视天天有图像、新媒体天天有点赞。通过道德宣讲增强好人影响力。邀请各类好人走进社区、企业、学校、农村等基层道德讲堂,面对面进行交流,讲述亲身经历,分享人生感悟,彰显好人力量,传递好人精神。同时,组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干论英雄等系列报告团,深入城乡基层开展巡回宣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全市营造了学先进、扬正气、促和谐的良好氛围。通过社会宣扬扩大好人覆盖面。通过出版好人书,传唱《好人歌》,创作好人公益广告,建设好人文化墙等方式,全面展示好人风采,广泛传播好人事迹,营造了全社会人人学习好人、个个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

四、坚持利民惠民,注重文明创建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结合,着力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上下功夫。

改善民生是永葆核心价值体系活力的源泉,我市多年来坚持不懈,将文明创建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以创建工作为抓手,推动核心价值观培育落细落小落实。

一是以多城同创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广泛宣传,保持创建宣传的密度和力度,设置大量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创建公益广告,形成了全方位、大规模、立体化、无缝隙的宣传态势,全面提高广大市民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和支持率,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创建氛围。建管并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功能,狠抓综合整治,强化城市管理,围绕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环境和秩序方面的突出问题,连续开展重点整治工程,不断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同时,始终把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作为创建文明城市之本,大力实施市民文明素质工程,从文明细节入手,抓行为规范普及,开展了垃圾不落地,台州更美丽,我为创建加一分等系列主题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篇7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86)

摘 要:在当今社会,人才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而价值观又是决定人才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注重培养和构建大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就将详细的研究与论述如何构建正确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关键词 :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36-03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负面影响也层出不尽,许多人由于正确价值观的丧失,价值观导向的偏离从而做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事情,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和谐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人物——大学生,其人生价值观的导向就变得更为重要。因此,下面我们就来根据当今社会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以及现实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够产生前进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先进性、人民利益性、普遍性以及民族性。先进性体现在文化与制度上的先进性,即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上以及文化上都要先进于资本主义国家。人民利益性指的是我国将人民的利益作和需求作为价值评判的出发点,人民利益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线,一切以人们利益、共同富裕为着重点。普遍性和民族性指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国家的价值判断、政治面貌、经济文化发展方向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一个国家拥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因此,我国想要昌盛和富强,就需要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正确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概述

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决定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一个人的价值观更加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方向、性格特点、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因为人们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因此爱情、事业、亲情以及自由、幸福、自尊等在不同人的心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例如有的人会更加重视爱情,那么他的价值观导向就会偏向于爱情的一方,有的人会更加重视事业,那么他的价值观导向则会偏向他的事业而稍微忽视其他的事情,不论价值观的导向如何,只要是正确的、不会对社会以及他人造成危害的、积极地阳光的价值观就都是正确的、值得我们拥有的价值观。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就会对事物做出正确的评判与选择,就会懂得辨别是非善恶,就会拥有健康、阳光的性格,就会拥有健全的人格,可见,一个人是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是多么的重要。

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要明白我们存在的价值,知道我们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那么这种认知其实就是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那么具体来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于一切事物、观点、价值的总看法,是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价值信念、价值标准的“总测量师”。那么大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总结为拥有正确价值观的大学生应该是热爱国家、富有理想、具有责任心以及创新精神的优秀大学生。其中爱国是精髓,理想是主题,责任是要求,创新是核心。中华民族最伟大、最传统的优秀品质就是爱国品质,国家强则人民富,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的小家,爱国主义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价值观念。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还要知道如何去热爱自己的国家,首先大学生要自觉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正确处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舍弃个人利益完成国家利益,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的连系在一起。有梦想才会有未来,有理想才会有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主题。当然,当代大学生还应该具有责任心,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强烈的责任心就会拥有强烈的自信心与使命感,才会自觉的完成分内的事情,因此责任心是个人的坚守,是人生的升华。我们也应拥有创新的价值观,它包括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为发展提供了引导和动力,没有创新的价值观,社会就缺少发展的动力,社会就不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二)如何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1.教育价值观的重要理念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看法,即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态度、判断、评价等的总称,它反映了人们对教育价值的一种稳定的认识和看法,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密切相关,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并导致人们采取不同的行为取向。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之所以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出来就是因为时代的要求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要求。学生从小就在教师的教导以及父母的教导下成长,老师和父母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孩子就会认为什么是正确的,即使是大学生也是如此,学校以及教师仍然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导,使学生懂得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价值观。每一特定时代人的教育价值都来自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现实和需求,是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方式、政治经济制度、观念传统文化熏陶和塑造的结果,因此,学校和教师都应顺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创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环境会影响人们的思想以及行为方式。孟母之所以三迁就是为了能够让孩子拥有好的生活环境,否则遭受身边不好的人影响,那么孩子的身心健康就不能保证可以健全的发展。但是如果能够创造出和谐、健康的大学氛围,树立模范榜样,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一旦形成,就能够左右其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向。吉林省长春市256公交车上,发生了咸猪手事件,由于车上没有座位,一名女大学生在公交车上站立,一名形色诡异男子站在其身后,女大学生发现身后有人刚开始并没有在意,可以后来发现男子的手一点点的接近女大学生,这时女大学生及时闪躲,由于面子问题再加上胆子小,没有吵嚷,但是男子见其不敢声张,变得更加放肆,这时几名男大学生及时的制止了男子的咸猪手并将其送到警察局使女大学生免遭毒手,这一光荣事件被学生全体师生获知,他们为能够拥有这样的校友和学生感到骄傲,从此校风更加正气、严谨,在这样氛围的大学中学习,我想每个学生都会深受影响,从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

3.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文化传播指的是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渗透的途径来培养当代大学生拥有正确的核心价值观[2]。文化传播的途径包括报纸、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介传播途径。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这些文化传播的途径应多传递一些正能量,扩宽大学生的视野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也应多做一些文化方面的传播,例如召开主题班会就价值观问题谈谈每个大学生的看法;举办演讲比赛,使价值观的概念深入人心;制作一些特殊宣传语以及在重大场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宣讲,使每一名大学生都能深入的了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大学生构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每个人亦有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的政治面貌、经济文化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发展趋势,是国家和社会得以发展的灵魂;而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则代表着我们对各种事物的评价,对是非善恶的衡量与选择,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态度、方向以及行为方式。我国的国家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首先,大学生构建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3]。无论在何时何地,大学生永远都是思维活跃、走在时代前沿、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智力群体,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千世界的变幻莫测,大学生很容易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失去自我,导致其丧失正确的伦理观、道德观,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他们可能会变得缺乏诚信意识,他们不会觉得撒谎是一件丢脸的事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逃课以及考试作弊现象,现如今大学生逃课找人点名、替课现象非常严重,还有就是考试做小条的情况十分严重,这已经不仅仅是不学习的问题,而是上升到了撒谎、欺骗、缺乏诚信意识的高度,因此,大学生的伦理道德现状严峻迫切需要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二,大学生构建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其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现在的大学校园都是对外开放的,已经被认为是半个社会,正是由于这种开放,使得大学生与社会、与外界人士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很容易受外界腐败思想的影响,如果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那么他们就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就不会上当受骗。最后,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抑制错误的价值观,能够帮助大学生对是非善恶做出衡量与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找寻正确的发展方向以及正确的行为方式,促进校园的和谐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加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每个国家都有其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我国的价值观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是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能够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现如今应该是大学生强则国强,大学生富则国富。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群体中较为活跃的主体,是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点、发展方向以及行为特点直接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建立正确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创立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发挥出我们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构建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的去发挥我们人生的意义,领悟人生的真谛,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做出自己贡献。

四、总结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作为青年中最富有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大学生群体,能否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

(2)刘芝云.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吉林大学师范学报,2012(1).

(3)吴细玲,曾令超.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3(1):23-2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篇8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党中央对大学生的一贯要求,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无论从社会理想、社会运动还是社会制度来说,都表征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息息相关的价值诉求,是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的价值选择,有着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党引导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精神,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它的提出,不仅明确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细化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为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但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视。市场发育与市场伦理的脱节成为一个突出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党的“三个代表”的执政理念、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就不能实现,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生活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需要伦理生活的革命与之相适应。“八荣八耻”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阶段的新风尚,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因而在推动社会进步中体现出党的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5]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成了社会倡导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倡导主流价值观念的过程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义荣和义辱、尤其是道德感与羞耻心的培育和养成提到一个突出的地位,以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代新人。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总体上体现了时代特征,普遍呈现出良好态势,思想道德主流是健康的,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政治态度主流是鲜明的。总的来讲,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

但是,大学生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爱祖国、爱人民这样一些非常神圣而崇高的观念,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淡漠了。他们对个人利益想得多,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却想得少,甚至根本没有考虑;有个别的学生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有的重物质,轻精神;重享受,轻奉献;对金钱、物质过分崇拜,对精神追求不屑一顾。害怕吃苦,不愿艰苦奋斗的错误观念,在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在荣辱观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妨碍到他们的成才,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6]

当然,上述问题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其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不可低估。因此,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观。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途径

高校必须针对大学生本身的特点,选择一条符合大学生荣辱特征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之道,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大学的思想文化阵地。正因为大学生的可塑性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所以对大学生实施正面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先进的理论和优秀的文化,是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两个轮子。高校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高校思想理论阵地,切实做到用先进理论武装人。

二是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组织大学生参加学校党、团和社团组织活动,使大学生在党团活动中净化心灵、熏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要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和先进人物在大学开设讲座,以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教育学生;要组织专家学者编选“八荣”的正面教材和“八耻”的反面教材,使大学生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

三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实增强责任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突出主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当代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后备军,应该充分认同和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善于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立宪结合起来,切实增强责任意识。[7]

四是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大学应该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深刻内涵、历史意义等的认识,使大学生接受和理解“八荣八耻”这一重要的思想。

五是要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

六是要发挥广大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力军。应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在教师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教师成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范。要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教职员工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注重品德修养,追求学术创新,讲究学术道德和节操,坚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广大辅导员和其他教育管理工作者,更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贯穿日常管理工作的始终。

七是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生活作风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生活作风具有指导意义,“八荣八耻”的每一条无不是对大学生生活中各个方面准则的最凝练概括。但是在当今的大学生中,存在许多十分细微但是影响较坏的生活作风问题。大学生的生活作风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必须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细节之中,从点滴小事做起,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生活作风,使之养成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等优良的作风。

八是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典型引路。通过抓典型、树典型、典型引路,通过课内课外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载体,大力宣传新时代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身边的先进人物和突出事迹,激励他们向先进看齐,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失衡现象,帮助他们认识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8]

九是要加强校风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校园文化是学校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作用。一个大学的校园形成了崇尚科学、追求真知、文明向上的风气,对学生就会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我们必须在大学校园内大力倡导“八荣”,坚决抵制和反对“八耻”。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

十是建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结合学校制度建设,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道德行为规范,并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相匹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评价体系,使广大学生明白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通过相关制度的完善,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每个学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加以践行。[9]

当代大学生虽然处于求学阶段,但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为了使自己成为新世纪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才能实现青年的远大理想,才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2][4]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36,37,39.

[3]黄力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N].光明日报,2007-2-10.

[5]陈新汉.社会的底线伦理和党的核心价值观的统一[J].时事报告,2006(05):53.

[6]赵存生.教育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讨会发言摘登[N].光明日报,2006-3-29.

[7]张天晓.高校要成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主阵地[N].湖南日报,2008-02-09.

[8]王建国.拓宽大学生荣辱观教育途径与形式[N].中国教育报,2006-5-15.

上一篇:文明驾驶试题范文 下一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