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礼仪范文

时间:2023-09-28 07:02:58

文化礼仪

文化礼仪篇1

1、鞠躬礼:分为站式、坐式和跪式三种。

2、伸掌礼:这是品茗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节,表示"请"与"谢谢",主客双方都可采用。

3、叩指礼:此礼是从古时中国的叩头礼演化而来的,叩指即代表叩头。

4、寓意礼 这是寓意美好祝福的礼仪动作,最常见的有:凤凰三点头、双手回旋。

(来源:文章屋网 )

文化礼仪篇2

【关键词】学生;礼仪教育;礼仪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明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在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但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让人十分担忧:以自我为中心,高傲自大,缺乏理想,不能吃苦,不懂感恩,意志薄弱……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到过分的呵护,到了学校以后,往往受不了学校纪律的约束。有许多家长对子女可谓关怀备至,以致孩子在情感上只是单向的“输入”,却不知如何去付出,长此以往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坏习惯。

第二,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最基本的父爱和母爱,心灵往往有较大的创伤,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在校学习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第三,留守少年儿童,以及州县农牧区子女、草原干部子弟前往西宁市区独自求学,无论是隔代监护型,亲朋监护型还是自我监护型,监护的责任其实就成了孩子自己。这些孩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情缺失,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第四,家长自身素质存在缺陷,家庭教育环节薄弱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父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好坏。许多家长因受自身文化程度的影响,缺乏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造就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第五,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如一些恐怖电视、不良行为游戏、,就像一棵棵毒瘤,危害着孩子们的健康,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了重要影响。

第六,学生在校的思想教育课本枯燥,教授的方式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学生接受效果不好,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针对这些情况,我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生素质提升工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设文明礼仪课程

为了把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做到实处,我校从2008年9月起就增设了校本礼仪课程,五年来先后共对五千多名学生进行了文明礼仪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

二、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为了学习现代文明礼仪知识,遵守现代文明礼仪规范,开展了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活动旨在积极推进文明礼仪活动深入地开展,广泛宣传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全体中学生的文明素质修养。

三、开展“礼仪故事大比拼”活动

为营造良好的“文明校园”氛围,九年级学生在阶梯教室举行了“礼仪故事大比拼”讲故事比赛。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开展我最讨厌的“十大不文明行为”调查问卷活动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00张,收回272张,回收率达到91%,其中有效问卷248张,占全部问卷的83%。此活动的开展让全校师生在思想上、意识上认识这些不良行为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

五、《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活动。通过《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知恩”、“感恩”

活动分三个阶段:1.以感恩父母为主题,利用每周周末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2.利用家长会的时间与家长一起探讨感恩的话题;3.组织观看影片《背起父亲上学》。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理性的思考、心灵的碰撞使学生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心中蓄满了深深地感恩情结。

六、开展“日行一善,善行一生”实践活动

根据西宁一中2011年 “日行一善,善行一生”活动方案,我校扎实推进了以“日行一善”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过程上,我们以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落脚点;在内容上,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侧重点。

七、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比赛

为了让同学们学会讲文明、懂礼仪、学会宽容、谦让、理解,展现他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风采,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明氛围,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为此,我校特举行“爱在文明、美在礼仪”演讲比赛活动。

八、开展“文明礼仪”手抄报比赛

为了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全校举行了主题为“中学生文明礼仪”的手抄报比赛。活动使学生们懂得文明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

九、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黑板报评比活动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充分发挥班级“黑板报”宣传阵地的作用,让每一位同学积极行动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争做文明表率。

文化礼仪篇3

1.选题背景众所周知,综合实践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注重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轴,更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法———这也是我设计本次活动的指导思想。首先,我想介绍一下这个课题的由来———选择这个课题并非出自我的学科,而是缘于我的班级管理工作。我校是北京市一所非常普通的中学,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到校后将手机交由班主任统一保管,放学时再发还。去年9月起,我担任高一的班主任,接班不久就发现,每天早上班内都有不少“低头族”。有一天早读前,我进班后发现一个女生正恋恋不舍地盯着手机屏幕,原来是在看韩剧。我就问这个学生“,你喜欢韩剧什么?”她毫不掩饰地说“老师您也看韩剧么?!都敏俊好帅啊———”另外有学生也凑过来说:“老师,他们的衣服都搭得好漂亮啊!”“里面还有很多美食啊!”……我又问他们“:那你们知道韩剧背后的文化原因么?”他们似乎就没那么津津乐道了,孩子们似乎开始陷入了思考之中。是啊,韩剧在中国热播多年,然而,有多少人只看到韩剧中注重搭配的服饰、诱人的美食、讲究的家居、令人向往的爱情……,又有几个人能体味到其中所蕴含的方方面面的礼仪文化?即使有,可能也是一知半解的。因此,我希望身边这个对韩剧颇有兴趣的学生群体,通过自己的研究,不仅能看到韩剧表面的光鲜靓丽,也能感悟到深层次的传统礼仪文化,哪怕只是研究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意义的。其次,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作为一所普通中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校情。1955年建校(今年适逢建校60周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建校最早的一批中学之一,秉承“勤奋、文雅、求实、创新”的校训,2005年我校被评为“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学校在浓厚的校园文化基础上,注重为新课程开发整合课程资源。近几年,拥有科技、高尔夫、话剧、思维车、红十字、模拟联合国、数码摄影与后期制作、书画等多个学生社团,学校的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戏剧节、读书节已经成为学生活动的亮点与品牌。2014年获批为“北京市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特色学校”,且我校隶属北京市东城区,地处北二环附近,交通便利,社会资源丰富,这也能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2.设计思路调查发现,目前的中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批喜欢看韩剧、吃韩食,于是,我选定了这一课题,希望学生通过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韩剧,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方方面面的礼仪文化,进而学会如何正确看待影视剧文化,同时反思我国对传统礼仪的态度,研究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不仅对于个人成长与人格魅力有益,对于当代中学生今后自觉弘扬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会有较深层次的意义。

3.研究方法希望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其从动态的影视剧中捕捉和收集多媒体资源,发现韩剧中渗透的诸多方面的礼仪;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展开自己的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与过程方面

1.总目标本次活动我希望能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从古代服饰特点、饮食礼仪、交往礼仪三个角度研究韩剧,探究其中渗透的传统礼仪文化;二是将中韩相关的传统礼仪进行比较研究,进而自觉维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该活动的具体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了解韩剧渗透出的古代韩服特点、饮食礼仪、交往礼仪之特点,并初探其规律;学会截屏、视频剪辑等多媒体资源的采集方法,辅之运用访谈法、问卷法等。(2)过程与方法观看韩剧,从动态的影视文化中,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开展课题研究;定期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阶段性总结,并进行有效反思和调整改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反思精神、实干精神和主动探究、合作意识;自觉成为生活中优秀传统礼仪的实践者和宣传者;树立开阔的国际视野,自觉拥有爱国主义情怀。

2.重点难点活动的重点是真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其感悟韩剧中到底渗透了哪些优秀的传统礼仪,又会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启示。引导中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爱国主义情怀,能正确辨别不同国家的文明方式,将中韩相关的传统礼仪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理性分析与吸纳,进而自觉维护弘扬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并坚定自己的信心,实践一条友好、和谐的共同发展道路。作为一所普通中学的学生,虽然我校学生以前曾经参加过研究性学习,但系统规范的研究方法运用较少,只有相当于零起点的研究能力,对韩剧中多媒体资源的采集、编辑和提炼等能力的提升就成为了学生研究性学习深入开展的瓶颈,也正是此次活动的难点。

3.研究过程整个研究过程历时16周,约四个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个多月确定课题、两个多月深入研究、两周左右结题展示。其中,选择具体研究对象2周,初步观看韩剧2周,确定课题1周,(经过几番观看与筛选,学生最后选用的韩剧主要有九部),再详细研究韩剧并采集媒体资源4周,比较分析3周,进行访谈2周,结题展示2周。其间,学生子课题的确定就几经波折:来自不同班级的8位女生自愿组成了三个小组,初定的子课题分别为:《韩剧中古代女子服饰文化》、《韩剧殊节日的礼仪》、《韩剧中的饮食文化》,随着不断观看韩剧,从韩剧中采集动态信息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了本组的子课题为:《韩剧中的古代服饰特点》、《韩剧中的饮食礼仪》、《韩剧中的交往礼仪》。在“北京市综合实践教学研讨会”上,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成功的展示。课还是一节比较传统的三段式汇报交流课,但在导入环节,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运用量表进行科学评价———主要从研究目的是否明确、研究过程是否规范、研究方法是否有效、研究成果是否合理、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小组合作是否默契六个方面来全面评价各组的研究成果。第一组是我们的“古代服饰组”。经过研究,她们发现:1.韩服属于宽衣结构;2.韩服擅长单色处理,崇尚单纯、清雅的配色(有文字有图示)。她们在汇报交流时,还特地租借了两套男女韩服,由本组女生当场试穿女士韩服(男士韩服则邀请现场听课教师试穿),并讲解服装特点,一下子让大家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第二组是我们的“饮食礼仪组”,她们发现韩剧中有很多涉及饮食方面的礼仪,比如她们从所观看的韩剧中截取了“吃饭和用餐具”的片段。这一组主要研究了餐具礼仪、传统餐桌的摆法与餐桌礼仪、以及个人吃韩餐的亲身体验,还特别做了相关内容的展板向大家介绍。在结题展示时,几位细心的女生还特意沏了传统的大麦茶请大家品尝,准备了精美的韩式筷子和汤匙供大家观赏、触摸,然后还为大家演示了斟酒、饮酒的具体动作并逐一讲解。我发现,孩子们的智慧真的是让人不得不赞叹啊!第三组是我们的“交往礼仪组”。这组女生比较理性,善于思考,她们经研究发现:中韩文化其实都还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比如:韩剧中的“孝悌之义”的思想核心是“仁”,“孝悌”为仁之本;韩剧中的“礼貌待人”其中“礼”乃立身之本;韩剧中的“天人合一”为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的思想。其间,有小组内交流、有小组间质疑,还有听课教师参与现场互动与指导,学生获益匪浅。古代服饰组、饮食礼仪组、交往礼仪组每个成员都参与了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不同形式阐释本组的研究目标、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研究方法。虽然不同程度上也都存在各自的问题,但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成长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三、效果与反思方面

最后,作为指导教师,我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研究过程要注意规范性,尤其是研究目标与成果要相匹配,研究结果才能达成;第二,研究方法要注意有效性,这样,方法才能更好地为目标服务,特别是这个课题,要从动态的韩剧中采集典型的片段来分析;第三,研究结果要注意条理性,符合语言逻辑与生活逻辑;最后我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学生进行研究的深刻性还有待改进。

1.学生反思尽管各组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收获颇多,但不可避免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反思发现: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用文献法、问卷法;个别术语还是概念不清,如“赤古里”、“动襟”;今后要更多关注生活中的礼仪,从身边做起。值得欣喜的是,虽然课题已经结题,但孩子们的研究并未终止,学生还自发地到东城区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以更好地消化吸收其中的礼仪知识。

2.教师反思作为教师,感悟当然更多: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实践与创新。实践学习是学生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创新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学与思真正地结合,引导学生将知与行真正地统一,对学生的指导更要及时、有效。其实,这个过程也是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过程。但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我还是有些遗憾与不足:研究能力有限、研究不够深入透彻;社会资源的利用也不够充分。今后可以更深入地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来实施这一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成长、发展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综合实践课程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感悟、体验、交流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获取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课堂﹑学校,而是在生活中,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中。通过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水平,特别体会了从动态的韩剧中寻找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培养了创新精神与团体合作精神,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跨学科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总结、实践、研究问题的学习方法。这次活动从课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制定、各小组进行深入探究、到研究成果的总结汇报,整个实践过程,我和我的学生走过了一段快乐的求知路。我想,今后我们也还将继续走下去!虽然历时四个多月的这一课题已经结题,但师生的研究与反思还在进行中。不久前,就有个小组成员找到我,说“老师,我现在看韩剧感觉跟以前不一样了!同样看到精美的服饰,我自然而然就会去思考这个人物的身份、地位……看到他们的言行我还会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因此,我也有个小小的设想,今后我们可以将中韩影视剧中的传统礼仪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比如婆媳关系反映出的人际交往礼仪等等。作为一个社会人,人际交往礼仪对每个人的一生应该都是很重要的吧!我们的综合实践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不就是这种所有人都需要的、对每个人都有价值的东西么!

文化礼仪篇4

关键词:日本;礼仪文化;社交礼仪;饮食礼仪

一、日本的公共礼仪

1、日本人遵守交通规定

在日本,宽敞的马路上没人闯红灯,即使是没有人也不闯红灯,都是按照交通的规定停在那里等,尤其是当汽车司机看到马路上有行人来往时,会减慢车速停下来,让行人先走,我爸爸的一些日本朋友,第一次到常州来做客时,坐在出租车上都怕得要命不敢睁眼睛。而且日本人喝了酒自觉就都不开车,有一次,外公喝了酒开车,日本人死活都不肯坐上去。并且日本人行车从不超车。有一次,爸爸带我们去参加日本非常重大的“马资力”盛会,那是人山人海,汽车排得一眼望不到底,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超车,占道。更让我惊奇的是在日本几千人的盛会大家席地而坐,野餐,看演出,看烟花,走的时候地上居然没有一张纸,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局小的龙娃做得也很好,每次出去旅游,都不留一个垃圾。

2、日本人注重公共场所的文明

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日本人更注重公共场所的文明。比如说,在日本,坐在列车上即使人再多也不讲话,有的看书,有的闭目养神,日本人在公共场合都不大声讲话,用手机时也是尽量保持小声以免影响到周围的其他人。有一次爸爸带一个常州朋友去日本,在列车上说说笑笑,引起了全车人的注意。日本的小偷相对来说比较少,即使你把东西放在自行车里,自行车放在商店外面,不上锁也不会有人来拿,所以爸爸回到常州,我妈妈总要提醒爸爸这里是常州,不是日本,要看好皮夹。

3、日本人注重文明就餐

国家地域不同、文化风俗不同,饮食习惯自然也存在各种差异。日本传统的用餐方式是使用一张叫“御膳”的单人小膳桌。这种小膳桌其实就是一种带腿的托盘,置放于榻榻米上,用餐人跪坐着用餐。虽然近年来大多都是坐椅据桌用餐,但日本却仍然有不少的日式旅馆因其方便性,到现在仍然采用这种传统的小膳桌。此外,日本菜的一个特点就是所有的菜都可以靠一双筷子来吃。主人上菜一般考虑客人的饭量,做到恰到好处,而客人将凡是自己夹起来的东西全部吃干净,对主人来说是一种礼节。盛汤的碗则一般选择一只手就能拿的大小,喝汤时用左手端碗,直接送到嘴边。吃饭的时候也一样,左手端碗,全部吃下,不留颗粒。日本无论是在外面还是在家里吃饭,都不能在桌上随意吐东西,而都应放到专用的碟子或碗里。而绝对不能随便乱丢,这样最后收拾也是比较容易的。

二、日本的用餐礼仪

1、用餐前后

日本地区常年经受着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对自己还能存活,能有食物可吃都存在着感恩,对生命的感恩,对上天赐于他们食物都存在着感恩。在日本,日本人吃饭的时候都会双手合十并说:我不客气了,我要开动了之类的话。日本人在吃饭前后都要说两句不同的话,用餐前要说 “Itadkimasu!”,意思是我开动了对这顿饭表示感恩;用餐后要说 “Go-chiso-samadeshita!”,意思是我吃好了,感谢这顿美食。

2、用餐期间

日本用餐期间还会有很多讲究的,一般日本菜的前菜有五种味道,以唤醒舌头上的味蕾。日本人的一餐饭包括一碗米饭、一碗味噌汤、两道或三道菜肴,配菜越多,那顿饭便越够体面,如果已有很多饭菜放上餐桌,已令客人很难选手先品尝哪一道菜色。用餐的正确顺序是先喝汤,后吃那道菜也可以,可是不要光吃同一道菜,应轮流品尝每一道菜肴,才是对主人的一种尊重。

3、用餐方式

日本人的饮食礼仪似乎非常严厉,但日本人却容许狼吞虎咽式吃法,这种吃饭的方式甚至令其他国家的人感到十分震惊。以吃寿司为例,日本人习惯直接用手拿着一块寿司蘸一蘸豉油,然后直接吃下去,他们不会使用筷子吃寿司;又例如吃面,日本人会直接从汤碗里把面吸入口中,而且肯定会发出一阵响声,根据日本人的用餐习俗,吃面的时候发出声音是代表面非常好吃也非常美味,这也是对厨师烹饪手法最高超的赞美。

4、日本米酒及日本茶

在日本,一顿正统的日本料理通常都有日本米酒,日本人喜欢在吃饭时喝米酒,他们通常会在互相祝酒后才开始用餐,即使客人不想喝,待客者都会希望客人可以喝一小口表示礼貌。日本人非常喜欢喝茶,在一顿饭的不同时间都会端上来不同种类的茶品。一般情况,饭前会端上来绿茶,吃饭期间会端上煎茶,他们对饮食中的茶还是很有讲究的。

以上这些就是日本人的饮食礼仪,虽然我们吃饭都更注重菜肴的口味及感觉,但是饮食礼仪也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他乡异客不仅要尊重礼仪文化,同样在饮食中也要注意他乡的饮食文化。

三、日本的请客礼仪

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待客之道自然也是有不同之处的。在日本,日本人一般不在家里款待宾客。如果应邀到日本人家中做客,在门厅前要摘掉帽子、手套和鞋。走进房门后男士的坐姿会比较随意,不过最好还是跪坐,上身要挺直;女士则要正跪坐或侧跪坐,忌讳盘腿坐。做客后要离开时,离开房间后再穿外衣。到日本人家中做客一般情况都要给女主人带一束鲜花,同时也要带一盒点心或糖果,最好用浅色纸包装,外用彩色绸带包好。日本人接待亲朋好友时,通常使用传统敬酒方式,主人在桌子中间放一个盛满清水的碗,并在每个人的水中涮一下,然后将杯口在纱布上按一按,让杯子里的水珠让纱布吸干,这时主人把酒到满,双手递给客人,等待客人一饮而尽。

饮完酒后,客人也把杯子在清水中洗一下,在纱布上吸干水珠,同样斟满一杯酒回敬给主人。这种敬酒方式表示宾主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日本人的斟酒也是很有讲究的,首先,酒杯不能握在手里,要放在桌子上,右手拿壶,左手托住壶底,千万不能碰酒杯。主人倒的第一杯酒一定要接受,不然会被人认为这是很失礼的表现。接下来再敬的酒是可以拒绝的,日本人一般不勉强人喝酒。到日本人家里去作客,要事先跟主人确定时间,进门前先按门铃通报姓名。如果这家住宅未安装门铃,千万不要去敲门,而是打开门上的拉门,问一声:“不好意思,里面有人吗?”,进门后要主动脱衣脱帽,解去围巾(但要注意即使是天气炎热,也不能光穿背心或赤脚,否则是失礼的行为),穿上主人准备好的拖鞋,然后把带来的礼物送给主人。当你在屋内就座时,要背对着门坐,在主人的劝说下,才可以移向尊贵位置。除此之外,不要随意参观日本人住房,也不要提出四处看看的请求。

在日本人的思想文化中还是特别忌讳男人进入厨房。另外上厕所也要征得主人的同意。用餐时,如果不清楚某种饭菜的吃法,要向主人请教,夹菜时要把自己的筷子掉过头来使用。在告别时,要客人首先提出,并向主人表示感谢。回到家之后,要打电话向主人报平安,并再次感谢。过一段时间后再遇到主人时,仍不要忘记表达感激之情。这就是日本人的饮食文化,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尊重每个国家不同的习惯,提高自身的修养。

日本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礼仪文化。从日本的社交礼仪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礼仪的丰富之处,而且它充满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古老的风俗习惯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并逐渐的为现代人所完善。日本人重视礼节,礼仪同样的在日本起到了维护时代秩序的积极作用,构成了日本独特的文化。而日本人的一些文化也是为世界所学习的。

参考文献:

[1]高增杰;我观日本文化[J];日本学刊;2009年05期

[2]接培柱;日本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J];齐鲁学刊;2008年06期

文化礼仪篇5

中国餐饮文化很丰富,中国人热情好客,很讲究餐饮礼仪。那么,你知道中餐基本文化礼仪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餐基本文化礼仪,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中餐基本文化礼仪1中国饮食文化从沿革看,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中国饮食文化从内涵上看,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中国饮食文化从外延看,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中国饮食文化从特质看,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饮食文化从影响看,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是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中餐基本文化礼仪2中国饮食礼仪由来之久,如进食礼仪,按《礼记》所述,周代时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下面就是具体的规矩:

1.进食时入座的位置很有讲究,汉代以前无椅凳,席地而坐。

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坐席。

2.宴饮开始,菜品端上来时,客人要起立;

有贵客到来时,客人也要起立,以示恭敬。

3.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谢,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4.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

古人为了表示不忘本,每食之先必从盘碗中拨出菜品少许,放在案上,以报答发明饮食的先人,是谓“祭”。

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

如果在自己家里吃上一餐的剩饭,或是吃晚辈准备的饮食,就不必行祭。

5.主人准备的美味佳肴,客人不可随便取用,须得“三饭”之后,主人才指点肉食让客人享用,还要告知所食肉物的名称。

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

6.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用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

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其他文献还说,如果用餐的是本家人,或是同事聚会,没有主宾之分,可由一人统一收拾食案。

如果是较隆重的筵席,这种撤食案的事不能让妇女承担,怕她们力不胜劳,可以推出年轻点的人来干。

7.吃黍饭不要用筷子,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菜的,不能混用。

中餐基本文化礼仪31.筷子

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

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是不是有点倒人胃口?

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

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

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勺子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盘子

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需要着重介绍的,是一种用途比较特殊的被称为食碟的盘子。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水杯

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餐巾

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

尽量不要当众剔牙。非剔不行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

文化礼仪篇6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章针对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礼仪文化缺失的现状,积极探索两种文化融合共生的有效途径,具体包括:制度先行,构筑校园传承礼仪文化的保障体系;教学保障,构建礼仪教育的课程体系;形式创新,丰富多样的第二课程;环境熏陶,营造具有良好礼仪风范的和谐氛围。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礼仪文化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立项课题“区域传统文化引领高职特色文化建构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A14-43)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礼仪文化是以礼仪观念的共同取向,去调控人们行为的发生、修正和完善人格的文化体系。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也应该成为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共存共生,就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礼仪文化缺失的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与融入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形成自己的大学精神。所谓“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教育分为7个等级,大学阶段教育定为5级。其中,大学教育(5级)分为学术性为主的教育(5A)和技术性为主的教育(5B)。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想永葆她的生机与活力,培育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至关重要。目前全国的高职院校经历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遴选和建设,在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培育方面仍然关注不足、重视不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一直以来关注技术多于关注文化,师生员工中不乏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第二,高职院校的学生行为失范问题日益凸显。目无尊长、考试作弊、恶意欠费、乱丢垃圾、出口成“脏”等不良现象虽然只是部分学生的行为,但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学生行为失范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以及社会教育的错位等。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将是大学教育的最大失败。第三,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日益增强。近年来,学生生源数量的减少给高职院校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生源质量的下降,教师教学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一方面,社会和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和科研能力等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评聘职称越来越难,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面对着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生,教师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师道尊严时常面临严峻挑战,教师教学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随之而来的职业倦怠感与日俱增。

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意义

汲取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无论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国民族文化,还是打造高职特色校园文化都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第一,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有利于高职院校师生员工规则意识的强化和对各类规范的良好遵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对“礼”的解释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仪,度也”。无论研究者们如何为礼仪下定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所强调的对社会规则的建立和严格遵守之义都毋庸置疑。在现有的高考录取制度下,录入高职院校这个分数段的学生多数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太强的自我约束力。进入大学后,帮助他们不断强化规则意识,学会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里大多数的规章制度都不具有强制性,对违反制度人员的惩罚措施起不到足够的震慑作用,有些规章制度执行起来又有较大的弹性。因此,道德自律是校园内各类规则得以贯彻执行的根本保证“。仁”作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最本质的内涵,强调的恰恰是对人们道德感的培养。荀子曾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说明“礼”对于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有利于人伦秩序的重建和和谐人际关系的维护。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礼”的精神内核是人伦关系,礼是人与人之间秩序的建立。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主要指通过社群关系规范和调控人们行为的文化体系。所谓社群是指“基于自然意志如情感、习惯、记忆等以及基于血缘、地缘和心态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的有机体”①。随着手机、网络等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和人们个体意识的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和模糊化。礼仪是社会交往中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形式,礼仪文化中的一些仪式活动是增强个体与群体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可以适当满足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需要,增强他们的内动力,强化美好情感体验,促使他们尽快回归到本真状态。在校园内,经过礼仪文化的熏陶与教化,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逐渐相互认同、和谐共生,形成亲密的社会群体关系,并在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各种角色。

第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和教师幸福感的提升。掌握一技之长是很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技能是学生得以谋生的基本手段,而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和职业的升迁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决定了其技能本位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的高等性决定了其不能抛开素质来单纯追求技能。因此,技能和素质不应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在高职院校内应该是相互补充、相融共生的存在。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既可以与现代职场礼仪相结合,从而巩固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也可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从而不断修正和完善人格,提升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大学之道,重在育人,而文化育人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文化育人,其实质是在知识教育中,通过文化价值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介入,以有机整体、共同构成对人才发展良好的内在动力因素,从而使培养对象形成一种互生互补、生机勃发的文化生态,达到“文而化之”的目的。②礼仪文化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折射出高职院校中文化的意蕴和层次。礼仪文化中既包含可操作层面的礼仪技能、礼仪规范,又包含审美的意趣和道德的修养等丰富的内容,可以充实校园文化的内涵,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增强校园文化的底蕴。经过这种校园文化浸润的师生员工把体现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其他人,这种价值不可估量,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路径

近年来,国内不少高职院校开始关注自身的内涵建设和长远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也十分重视,笔者通过对江浙地区一些高院院校的调研,总结提炼出一些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

1.制度先行,构筑校园传承礼仪文化的保障体系。校园文化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其中,制度文化是在一定管理理念下形成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具体的规章制度等的综合体。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在制度建设上,既要有宏观层面的全面规划和设计,又有要微观层面的具体执行措施和奖惩办法。文化建设不应该是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既要有通盘的考虑,又要有创新的空间。比如,有些高职院校制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学生校园文明礼仪规范等相关规章制度,并纳入教师教学考核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体系中。有些高职院校引入企业管理的理念,将企业文化、礼仪文化和校园文化三者兼容并包,要求在校园内统一佩戴专门制作的“工作证”(分为几类:学生、教师、工作人员等)。同时,各二级学院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需要,为教师和学生定制“工作服”(企业赞助、学院配备等途径),要求课堂教学与实训期间必须穿着,以准职业人的身份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职业角色。

2.教学保障,构建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课程体系。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真正融入校园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纳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开设适当课时的礼仪文化类必修课程。在课程的开设形式上可以多样化,网络教学、翻转课堂、理实一体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均适用于礼仪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不同需要,进行分类教学和分层培养。比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开设的淑女学院就颇有特色。为了保证效果,礼仪文化类课程的开设既要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实用性的需求,又不能与“文化教育”相脱节。通过礼仪文化的学习和传播,校园内大多数人既能将中国传统礼仪逐渐内化成一种道德修养,又能将中国传统礼仪外化成职业的形象、规范的行为和优雅的举止。

3.形式创新,丰富多样的第二课程。与区域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容易打造出高职学院的特色校园文化。笔者所在的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徐州的汉文化资源,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该校开发出了一批多角度普及汉文化的公共选修课,每年坚持开展“牵手非遗”系列活动,邀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讲座并现场制作,深入介绍徐州民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由于常年的汉文化熏陶,一批学生自觉学习汉文化中的礼文化,自觉编排了《汉风礼韵》,把汉代人与人之间、官与官之间、私与公之间、男与女之间的基本礼仪,通过舞蹈、音乐、服饰等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在2014年徐州市文明礼仪大赛中获得特别奖。

4.环境熏陶,营造具有良好礼仪风范的和谐氛围。校园环境,一般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硬环境主要指建筑物、教学场地、实验器材等硬件设施;软环境主要指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等人文环境。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儒家很成功地使整个中国保持了优美的风度完善的礼节……这种礼节并非仅限于上流社会,贫苦的人民也颇讲求。”③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十分巨大,环境熏陶的作用不可估量。首先,在环境的布置上,要有全面的规划和设计。校园内的每个角落都可以发挥教育功能,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传播礼仪文化,如仿古的建筑、艺术风格的园林、文化碑林、礼仪宣传栏、礼仪文化墙、精巧设计的文化长廊和富有文化气息的实训场所等。其次,在行为的规范上,要注重细节。礼仪教育的成效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工作与生活的实践中,通过学习、实践、反馈、修正……养成的过程来不断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也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然的选择。一旦反馈、修正的环节出现了偏差,就可能功亏一篑。最后,在氛围的营造上,要体现人文关怀。校园环境建设的过程离不开人这个主体,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作风、价值和理想追求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强调道德规范的同时,很多思想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的尊重为先理念和“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共处思想高度契合了和谐校园最本质的内涵。

作者:张弘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注释]

①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3.

②章兢,何祖健.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整体论视野中的大学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11.

文化礼仪篇7

一、上古时期:

婚姻礼仪的起源在传说时代,伏羲氏创造了最早的中国婚姻礼仪。在伏羲氏时代,人们重视渔猎,结婚时,男方向女方送两张鹿皮作为“俪皮为礼”,完成仪式。进入血缘氏族社会后,逐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婚姻关系,甚至产生不牢固的个体婚姻。随后,两性婚姻禁忌也开始被提出来。从群婚到族外婚,婚姻禁忌体现了婚姻礼仪的进步。在“俪皮之礼”之后,婚姻礼仪的形式也不断发展,伦理性特点更加明显。到了周朝,“六礼”出现。自此,中国传统的婚姻仪式形成,流传后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婚姻文化。

二、周制婚礼:

礼之本,敦人伦完整的婚姻嫁娶之礼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部分。在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中,由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组成的婚前礼——“六礼”,是历代婚姻礼仪的主导,甚至影响到当代。“六礼”形成于周代,完备于汉代。纳采是整个婚姻仪式的开始,通俗而言,就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问名是第二步。纳采相看之后,如果双方有意,媒人再次带着礼物到女方家,询问女子的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有时候三代的情况和官职都要包括在内。问名之后,男方会请人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判断婚姻吉凶。如果得到吉兆,男方媒人要带上礼物到女方家报告结果,称为纳吉。接下来是纳征,即下聘礼。

经过了纳征,婚姻正式进入准备阶段。第五步是请期,男方定好结婚日子,到女方家征得同意。由于结婚日子素来为人们所看重,男方会请人占卜,求得吉祥的迎娶日子,派人告知女方并求得统一。前面“五礼”的参与人员是十分有限的,只在男女双方家长和媒人之间进行,而在“亲迎”的环节,缔结婚约的双方和家族中的其他成员都会到场,一起参与盛大隆重的仪式。亲迎正式向社会宣布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成立。亲迎礼结束后,就是正婚礼,包括沃盥、酒筵、合卺、闹房。新妇到男方家后,先净手,保持洁身,即沃盥。接下来入酒筵,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喝喜酒。新人在婚筵上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礼规食用饭菜酒食。合卺可以说是其中最有象征意义的仪式。

新妇新婿将葫芦一分为二,表示新人以体相连,婚姻将二人连在一起。新人各持一半葫芦,相对饮酒。同时,亲人表达对新人互敬互爱、白头偕老的祝福。最后一步是闹洞房。婚后礼,就是在新婚后,为了表明新妇已经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要进行妇见舅姑(新妇见公婆),妇馈舅姑(新妇为公婆准备孝敬酒宴),舅姑飨妇(公婆正式招待媳妇),舅飨送者、姑飨送者(公公婆婆分别招待新妇家送妇、送亲的人),回门(新妇与丈夫第一次回娘家探亲)的礼仪。经历了这些,一场婚礼才完整结束。

三、婚礼的发展:

传承与流变随着社会习俗的发展,婚礼仪式经历了从繁到简的过程。清末,西风渐进,新婚俗开始出现。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现象也开始被接受。民国时期,新式婚姻和婚礼渐兴,从自由恋爱的风尚开始,影响到结婚仪式。新式婚礼中,新郎新娘在结婚典礼上互换戒指,举办仪式的地点,也由传统婚礼中在家设宴,转移到教堂、饭店或者礼堂。从新人的相识到婚礼仪式,文明婚礼更多受西方文化影响,带上了现代色彩。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变快,各种思想在人们心中碰撞,中国的传统也发生很大变化。西式婚俗影响全国,西式婚礼、中西合璧婚礼以及改良后的中式传统婚礼以各种面貌出现。到后来,现代中式婚礼形成。在主持人的组织下,新人拜堂;晚上摆喜宴,宴请客人并敬酒。喜宴结束,新人立于门口送客;整场婚礼在闹洞房后结束。

四、婚姻礼仪对社会文化的反映和呈现

婚姻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结婚从民俗上升为仪式,在不同时期的规范和呈现跟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条件息息相关。在原始社会,两性结合是因为生理需求,是人类作为生物发生的自然现象,体现了蒙昧时代的特点。在强调伦理和等级的封建社会,礼法束缚着人的言行和思想,未婚青年男女没有恋爱的自由和条件。即使产生了爱慕之情,若不能得到家族成员的支持和认可,也往往会造成悲剧的结局。古代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产生并非建立在男女之爱的基础上,充分说明婚姻是服从于家族功能需要的。在传统婚姻礼俗中可以看到,对新人的祝福是祈愿两人早生贵子、为家族繁衍和发展做贡献,而不是基于夫妇相爱。

在家族维系和生育职责面前,夫妻双方是否相互爱慕、志趣相投都不重要。男女双方的结合是为了满足家族发展的需要,这是封建宗法婚姻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意识和礼法特点。在周制婚礼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都需要媒人出面,说明了媒人的重要性。在纳吉中,男方需要通过占卜双方生辰八字来判断婚姻凶吉,可以看出浓厚的封建文化色彩。婚礼发展到后来,聘礼越重,女方身价越高,婚礼体现出经济性。在思想层面,传统婚礼体现出浓厚的家文化特点。结婚对象的选定、婚姻关系的确立需要通过一系列繁琐的仪式来完成,父母之命起主导作用,充分说明了人们对婚姻仪式的重视。在婚姻礼仪中,不乏教导新妇孝顺公婆、勤俭持家的仪式,体现了对新人的教化和培育功能。

相比之下,现代婚礼体现出更多“以人为本”的思想特点。男女双方大多通过自由恋爱结合,父母的态度较之前人开明。其次,缔结婚约更注重当事人的意向和自由,服务于个体生活质量,家族责任不再是束缚世人的铁律。“不婚主义者”、“丁克家庭”屡见不鲜,人们有更多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第三,封建思想的影响开始淡化。传统婚礼中,如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不合,是不可能结为夫妇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开化,现代婚礼中,占卜已经不是主导习俗。第四,现代婚礼删减了传统婚礼很多繁琐的仪式。婚礼仪式可以根据情况简省和变通,一张结婚证就可以证明夫妻关系成立。

现如今,“闪婚”和“闪离”的例子屡见不鲜,人们对待婚姻的严肃和谨慎态度普遍不及从前。最后,现代婚礼弱化了仪式的教育作用。古代的礼仪,如诞生礼、成人礼、婚礼等,都具有教化和个体品德培育的功能。现代婚礼的意义更多是向社会宣告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教化环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被简化或者省略。中国古代婚礼文明中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思想已经没有传承下来,这是在礼仪发展过程中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礼仪的内容和仪式是对社会文化的反应,婚姻礼仪从无到有,直至发展到今天,也充分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

如今的婚恋习俗更加自由,礼规对婚姻的束缚减少,这是现代婚礼较之传统婚礼的进步,然而也造成了一些人对结婚随意和不谨慎的态度。同时也应该看到,礼仪的教化功能被削减,古代婚礼中一些非常有传承价值的思想已经被遗忘。中国古代以礼义道德来调节和规范人伦关系,进行家国管理,如今,礼仪的人文教化功能依然可以发挥巨大作用,有效提高公民素养、促进社会和谐。传统婚姻礼仪中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依然需要被重视和重现。一个人只有身修、家齐,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才能更好实现;而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脱离一个个和谐美满、互敬互爱的家庭。

文化礼仪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承

一个与世界联系越紧密的国家,其民族性越强。只有强烈民族化的国家才能具有自己的竞争力。事实上,唯有为本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始终对人们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语文对于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地位。所以,当前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培养具有民族性的新一代。

一、增强教师的礼仪文化意识

课程文化的建构,首先是教师素质的建构。教师在行使教育功能以前,必须使自身的素养达到一定的要求,这样才能完成教育的功能。语文老师要对礼仪文化的价值在教学中给予充分重视,对礼仪文化利用的意识要提高,还有礼仪文化知识的积累,培养自己的欣赏和鉴别能力,敢于开发礼仪文化课程。

礼仪文化教育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需要在师范学校教师中进一步强调。随着我国的不断开放,东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碰撞,这对于青少年具有很多负面影响,价值观金钱化、社会道德滑坡、责任感缺失等问题突出,而传统美德更加缺失。没有内在的道德文化支撑的人,他们的行为方式将出现偏差,甚至走上歧途。如果是一个民族没有很好地保护好自己的优秀传统,将会丢掉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将不能健康地发展。我们所教育的学生,年龄十六七岁,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而且也是接受文化、学习文化的最佳时期,所以对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很好地完成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另外,我国民俗资源丰富,礼仪文化丰富,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对于礼仪文化的认知,重新摆好礼仪文化的位置。

语文课是母语课,语文教育具有很好的优势,因为我们每天都会运用和接触语文,生活、学习都离不开它。“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践行者,教师的参与及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礼仪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所以,教师应该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明白自己文化传承、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任。不管是教学改革,还是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都不能忽视教师的文化传承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深刻认识到自身的重担,对礼仪文化的地位具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自己需要培养自身的对于礼仪文化的热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投入到开发礼仪文化课程资源中。另外,需要积极转变思想,教师以及学校的管理者都应该更新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积极完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制度等等。

二、立足课堂,援引课外

课堂教学是实现礼仪文化教育作用的主要形式。教材在礼仪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同时它还是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纸质依据。所以,民俗教育在课堂上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讲授者,同时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为基础,对课堂进行合理组织、合理规划。对于涉及礼仪文化的内容,要借助民俗知识,解读课本,充分发挥礼仪文化对于教学的辅助作用。这不仅能让学生对于礼仪文化具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具有更深刻的认知和解读。在教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且要深挖教材,合理布局,灵活控制,掌握教学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的关系。做到既完成教学目标而且又对礼仪文化内容进行充分的讲解。同时还要充分合作,使学生对于礼仪文化具有自身的见解能力。

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语文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一点,不能对自身设限制。课堂上进行的礼仪文化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获得的民俗知识是有限的,若想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具有更好的认知,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效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到室外,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日常的生活,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身边发觉潜在的礼仪文化。礼仪文化是“活”的文化,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就是一个礼仪文化的大课堂,贴近生活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认知民俗。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教育方式、教育场景是多形态的。民俗教育应该结合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只有充分结合才能使得礼仪文化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一个人教育的起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诸葛亮对于子孙的教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孟子对于后人的教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等等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典范。这些家训对于培养个人的品德修养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只有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充分结合的民俗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家庭而言,强调的就是一个“孝”字。这个优良传统首先是在家庭教育中体现出来的,家庭教育中父辈的影响作用将会是巨大的,家庭里的成员对于孩子的影响将是巨大的。父慈子孝、兄姊友善、家庭和睦,淳朴的民风民俗,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另外,社会的传统文化将会对个人产生很重要的作用,会规范个体的行为,促使其向良性方向发展。所以“语文教学中的礼仪文化教育需要借助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否则,单靠课堂上干巴巴的讲授,会使丰富的礼仪文化陷入单调、乏味的说教模式,不利于礼仪文化的有效传播及礼仪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

现在出生的孩子接触到来自父辈以上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已经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学习的技能,以及各种考试升学、各种作业,现在的孩子就像一个陀螺,每天不停地围着考试作业转,他们很少拥有自己发挥爱好的时间。孩子更加没有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在自然的原生态中培养孩子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自然的教育方式消失了。所以,家庭环境是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根据地。而家庭培养则需要依靠父辈的付出。试想,父母在过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时,给孩子讲解关于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活动的意义。这样,孩子就会在父辈的影响下体会到自己身处的文化氛围,如果父母倾向于过圣诞节、感恩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而忽略了我们自己的节日,那么家庭的下一代也便会有意无意地抛弃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这就是家庭文化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社会教育的覆盖面非常广泛,运用各种灵活的方式进行文化教育,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社会教育的责任需要教育部门、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另外,礼仪文化可借助现代媒体来实现其局限性的拓展,使得文化能够更好更快地传播。

四、开发校本课程,开设礼仪文化选修课

“校本课程是针对国家课程不能充分考虑到各地各学校的实际、不能照顾到众多学习者的认知需求而提出的,是各地区、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理念自主开发的一些富有特色的课程,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成长,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选择校本课程的内容和课题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所在,这段话对于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和理念具有很明确的阐述。创新往往能够带来多样性与个性化。校本课程就应该以创新为基础,开设特色课程。在中学开展礼仪文化校本课程,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及个性潜力优势;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全体同仁的协作精神;有利于推动中学语文及教学的改革,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我国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把地方礼仪文化转化为校本课程,是发展校本课程一条有效而又巧妙的途径。本地资源是校本文化的有力支持,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校本文化的主要元素。发展礼仪文化校本课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本地区风土人情的了解,而且能够促进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各地方学校要增强礼仪文化资源意识,充分理清礼仪文化的脉络,充分利用自有资源,积极开展礼仪文化选修课、礼仪文化兴趣组等课程形式。还可以编写教材来辅助教学。另外,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应该强化校长及领导在这方面的认知,他们会对校本文化课程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具有强烈意识的领导才能积极主动地推动并配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关注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在群体中讨论,使得礼仪文化校本课程拥有更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开设礼仪文化校本课程,既可以对课堂教学中有关礼仪文化教育的不足有一定的弥补作用,又可以促使学生深入地了解礼仪文化的渊源及其深层内涵,使他们对语文课的兴趣更加强烈,充分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巩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洪珏.语文教学应当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J].基础教育研究,2014(05):24-25.

[2]康祥雁.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有效性探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7):324.

[3]张慧.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11):63.

[4]陈水泉.在语文教学中寻找礼仪文化融入的着力点[J].职业,2012(32):28-29.

[5]邹戈奔.大学语文教学应重视传统礼仪文化教育[J].华章,2010(36):102.

[6]张春萍.将传统礼仪教育渗入语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6):134.

[7]唐海娜.浅论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教学的实践技巧[J].学周刊:A版,2013(03):102.

上一篇:服饰礼仪范文 下一篇:演讲礼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