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2 23:37:59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篇1

对于各地的相互交流来看,人们常说;入乡问俗,入乡随俗。我们要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懂得当地风俗习惯,人文地理情况,这些是该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在未探寻的情况下进入到本地域范围内,遇到基本文化习惯问题的冲突,接下来,很难再上升到另一层面去交流,所以说,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窗口,是外界要了解一个地方所通过这个窗口进行的先前学习。地域文化所构成的核心是本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是对外展示本地域文化最好的方式,是让外面进入到本地域之前形成了解的有效方式。此外,文化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的发展能够带动经济的提升,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带动本地域文化的发展。对于地域文化而言,地域文化不仅能够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而且通过与地域经济的相互结合,形成文化经济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成为地域经济发展力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提升,物质文化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予以增长的需求,物质与科技手段的的融入使物质文化需求达到一个高标准的阶段。然而,未来发展过程之中再次提升经济动力的方向,就需要文化因素的带入,经济产品使用价值逐步在像艺术化,审美化方向发展,这些发展也可以看出企业的竞争,从产品质量的竞争上升为了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竞争,文化附加值逐步升为经济活动中的决定因素。

二、对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国家文化安全,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

在人口流动性社会的今天,保持地域文化价值成为了关注的方向。对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物质和科技的快速提升,使局部地域文化逐渐衰退。在此情形下,保护文华多样性,要切实保留和延续各地域文化自身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才是文化价值的重要意义。只有保留文化多样性,才能保障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增强生机,才能持久矗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三、新核心文化价值

地域发展的核心价值在于人才更新流动性,地区核心人才往往汇聚在核心地带,加快促进本地区基础设施经济文化引进情况。所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作为地域未来发展规划,城市当中需要重视此种阶梯状的人才分流情况。坚持以人文本,以人才为核心要素。我们更应该去分析城镇地域文化新形势下根本方针的调整。本文提出的人才新核文化价值是对于积淀形成的历史有形文化价值折射下的新形势地域无形文化发展方向的转折。人才新核文化价值理论是一种对诸多问题普遍综合性的解释。从理论上而言,它是具有一个公式性质的支撑基础,目前还未做出科学性的数据分析。对于此项观点,作者现仅对提出的这一人才新核文化价值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并阐述它的现实意义。

(一)何为新形势下新核心文化价值

笔者之所以提出此项理论,是基于自己所接触到的问题当中得出了“人”作为诸多问题的核心本质,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在自然世界中,问题产生发展往往是复杂多变,有人为的,也有自然之力。但人的能动性很多时候是可以去预防和解决这些危及自己未来发展的不利因素。我国提出“以人才为核心要素”根本方针。对于地域文化价值的发展需要一种前沿预见性的观念,对文化价值的新核心在于地域人才比重有很大影响。人才新核文化价值越高,对地域整体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力越明显。相反,对于地域文化的发展,人才新核文化价值越低,对地域整体经济文化发展越缓慢。中国目前在大的人口基数情况下,始终不会缺少人才的出现。对地域文化价值中“人才”可以解释为“综合性人才”和“各领域行业性人才”或者更合理的解释为“实践型人才”和“文化性人才”从这两方面分析作为一个重要的取决因素,也是对社会整体发展进程具有积极效应。文化作为一种人本身基础内涵的因素,是成长过程中根据每个人自身思维性质所形成的一种对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阶段程度,在人自身成长的过程之中,是一种基础性的文化价值。而实践性是一种自身进入社会后所经过洗礼从中形成一种适应发展的习惯。并在后期一定程度上所积淀形成的自身经验,是一种对社会的身心认知表现。经过分析可以观察到,地域之间的发展之所以相互之间具有差异文化价值。一方面,在于历史所形成固定文化价值因素,这是历史所带来的地域根基性。是一种地域独特文化。另一方面,在于人才新核文化价值的重视程度。对于人才新核文化价值可以解释为是对文化素质、教育、科技、创新文化精神的引入,这是一种地域政治思维的提升。

(二)新核心文化价值的现实意义分析

任何理论的成功运用,离不开社会现实实践当中的决定性基础,人才新核文化价值是基于核心价值发展方式的支撑,也是对诸多在社会新形势下所进行有效意义上的总结。针对人才新核文化价值理论综上总结可以得出以下价值意义。

1.提升本地域文化价值影响力。地域人群之间所具有的一种流动性,包含着人才新核文化所具有的流动因素。从而相互之间有效吸收借鉴优秀文化价值,提升优秀文化深度发展,使社会整体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升。地域文化的发展并非孤立和封闭的,地域之间文化的传播、交流、融通、和整合,是一个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各地域文化本身分布的差异和非均衡性,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人才核心文化本身始终出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以人才为核心的这种文化传播和渗透,必然促进文化的整合与统一。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是民族魂、文化是民族精神力量、文化是区域价值影响力。文化的发展,需要以人才为核心带动力,增进全社会凝聚力、思想变革观念、推动地域知识进步和人才基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无可替代。

2.促进地域经济竞争活力。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在地域间推进人才文化发展战略,会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以带动各地域间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人才新核文化价值对于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地域经济竞争活力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不同优秀行业人才的涌入,使其在多样化,多层次发展的基础上既百花齐放又不断融入主流文化当中,从而充分发挥以人才为核心导向,激励和规范功能。另一方面,人才新核文化价值作为一种资源,在经济价值的基础概念当中,以人才为核心涌动作用,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兴办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则是促进地域经济竞争活力和促进地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今,没有经济效益的文化会很难持久下去,通过发挥人才核心文化价值,以“人”为载体吸收地域核心文化,在对外的交流与发展当中,对文化软实力传播,也将会不断增强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过程。

四、结语

当前地域历史文化的分析以及在新阶段下所论述的人才新核文化价值的总结。可以看出,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文化这种软实力经济价值利益我国现阶段对此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之中,文化是其中的根本,是民族的灵魂。地域文化观念也就是国家整体文化价值概念。通过对地域历史文化的分析,希望唤醒当代国民心中那份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对民族根本文化的保护。以及在新形势下,依靠人才为核心力量,形成一种以人才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推进文化发展,完善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地域文化论文篇2

【论文摘要】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立足之本,但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有属于其自身的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企业所属地区都会存在一个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的地域文化也有所不同。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一些共性。如何把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以地域文化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要使得地域文化如何和企业文化进行融合,企业文化本土化发展是必经之路。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基本概念,其次简要的介绍了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措施,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也激烈了,不但面临着本国企业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全球各国企业所带来的竞争。我国企业要想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就必须有其他企业所不必备的核心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其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无形资源,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其企业文化的构建。然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差别。企业如何使得地域文化为企业文化所用,以该地区的地域文化促进本企业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 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本土化,是指一些发展较好的跨国或是跨地区的公司、企业,他们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本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使本企业的企业文化适应本地区的地域文化,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企业文化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公司,为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把本企业扩展到全球各个地区。当他们落户到所选地址之后,这些企业会招收当地的员工,那么企业给当地员工所支付的工资并不是按照该企业在本国所支付的工资标准来进行的,而是按照所迁目的地的工资水平对员工进行工资的发放,这就使[w1]企业文化本土化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拿我国来说,不同的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吴越文化,其主要特征就是“柔、雅、细”;与之相对应的是东北地区,该地区的人们相对来说就比较豪爽。那么,企业就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域文化,使企业文化本土化,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策略。

二、 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关系

(一)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企业在一开始建立之初,都是在某一个地域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其企业文化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其创立者有着巨大的关系,创立者的性格和个性都会影响到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然而,创业者又会受其所生存的地域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在这一个角度来说,企业文化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深深的参透到了本土企业文化之中,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该地的企业的企业文化。同时,由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流和联系的过程,本土企业文化也会受到外地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得本土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个性慢慢凸显出来。

(二) 载体和载物的关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潜移默化的受着地域文化的影响。当企业的财富和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寻求一种事业和文化上的关怀,比如说给股东、顾客和员工进行分红与关怀,这是最基础的部分。除此之外,企业必然会回报它生存和发展的故乡,比如说对企业的发源地进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对该地区的教育和慈善事业做一些贡献等等。因此,从这一角度,企业文化的最终归宿就是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壮大必然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

(三) 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地域文化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其往往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发展而来。地域文化包含面甚广,在短期内,我们无法发现它的变化,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发觉其与以往的不同。相比地域文化而言,企业由于员工相对较少,比较容易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企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也相对较快。一个企业可以从企业形象识别、理念识别和行为制度识别这三个三个层次上去实施企业文化的变革。和地域文化相比,企业文化简单很多,因此,对企业文化的创新也相对容易。企业文化一方面继承了很多地域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对地域文化进行创新,二者有机结合。

三、 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 人才本土化

一个企业要进行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完全不同。因此,元企业所在地的员工的语言理解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等肯定不如本地人,企业招聘一些本地员工就显得尤为必要。人才本地化,是跨地区和跨国公司实行本土化经营中最重要的经营战略。

(二) 产品本土化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对商品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公司实行产品研发本土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产品研发本土化,才能迎合当地人民的需求。同时,企业还可以对新产地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善于发现本地的商机,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新产品,以促进本企业在该地区发展和壮大。

(三) 营销本土化

营销目标顾客本土化和营销体系本土化是营销本土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影响目标顾客的本土化就是要开发本地的顾客,提高本地的产品需求,以达到开发本地市场的目的。营销体系本地化就是要制定适合当地地域特色的营销体系,在当地现有的商业网络和当地经销商熟悉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营销,避免开发新的额营销渠道,规避不必要的营销成本。

(四) 公关本土化

不同地区的公共关系和政治权利不同,因此,公司[w2]要知道当地的公关技能。企业在建立跨国或者是跨地区的公司之前,首先得对该地区的政治状况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还需要了解该地区民众的基本状况。只有这样,公司才能知道具体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以树立该企业的企业形象,同时,在和政府打交道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该地可持续发展。

四、 结语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企业只有依赖其企业文化,才能获得发展和繁荣。要发展企业的企业文化,就要注意该企业企业文化该地域的地域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二者有机结合,企业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陈兆庆.

文化引领 知行合一 巢湖供电:推动国网公司企业文化落地生根[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11)

[2] 于金明.

努力超越 追求卓越——记刘家峡水电厂企业文化建设[J]. 中外企业文化. 2008(04)

[3] 刘丽君.

让企业文化落地有声[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0(27)

[4] 尚丽,乔婷.

浅谈地域文化对山东及江浙闽服装企业文化的影响[J]. 山东纺织经济. 2009(03)

[5] 吴朋.

地域文化论文篇3

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1]。每种文化的存在都是为了把自己的特性表现在她自己生命发展的每个细节之中,沂蒙文化就是要把我们鲜明浓厚的红色文化彰显在沂蒙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并且通过临沂大学这所地方院校实现沂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从文化分层上分析,沂蒙文化与临沂大学文化,作为中观文化和微观文化组织形态,随时随处都在发生着相互密切的联系,具有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协调共生的互动关系。

1 地方大学文化能够引领地域文化发展

大学作为一个地域的独特组成部分,其文化置身于特定地域的文化环境氛围中。依据大学的第四功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由此我们可以逻辑的认为地方大学文化要担负起引领和推动地域文化发展的内在责任。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言,“大学是人类社会的动力站”[2]。临沂大学作为沂蒙老区历史悠久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不可推卸的承担着引领沂蒙文化发展的重任。

地方大学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引领功能主要体现在:(1)地方大学文化在发展方向上指导地域文化发展。伴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发展浪潮,临沂大学文化与沂蒙文化的互动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学通过知识产出和人才输出不断的向沂蒙老区提供高科技的、先进的文化要素,在潜移默化中引领沂蒙文化的创新发展。(2)地方大学文化在发展内容上引领地域文化创新。临沂大学作为沂蒙地域最具有影响力的知识和人才资源的集聚地,其自身文化的创新发展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大学所在的地方社会,成为沂蒙地域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3)地方大学文化在发展动力上为地域文化建设提供后备人才。临沂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所表现出与生俱来的代际相传的优势使大学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持久的动力又直接传递给沂蒙地域文化建设,为沂蒙地域持续输送高尖端的技术和优秀的人力资源,增强了沂蒙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地域文化与地方大学文化二者互动发展的可持续进程。[3]

2 地域文化能够浸润地方大学文化发展

地方大学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成长于所在地域环境的熏染下,潜移默化的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它的生长发展也同样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主要突出表现在地域文化对地方大学文化的浸润。

地域文化对地方大学文化发展的浸润作用主要表现在:(1)地域文化为地方大学文化提供鲜明的地域性。地域文化自身具有鲜明地域性,大学作为成长在特定地域的一种教育机构,其自身的校园环境设计、校训校标设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等都与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紧密的联系,突出地方大学和地域文化的特色建设和文化创新。正如哈佛地方大学前校长陆登庭说:“一所地方大学如果不能在各个重要的学科领域都竭尽全力, 包括对于探究人文价值、社会结构及其历史发展等多种社会形态以及人类传统、文化和世界观起核心作用的人文学科领域, 它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所杰出的地方大学。[4]”沂蒙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影响着临沂大学文化的发展和定位,并以积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临沂大学文化发展内涵。(2)地域文化为地方大学文化提供丰富的土壤环境。大学时刻与所在的整个地域文化环境发生密切的联系,地域文化对其的浸润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大学静态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过程中,还体现在对大学动态文化的吸收和整合过程中,地域文化不断推动地方大学文化对地域社会的聚焦和关注,为地方大学文化的创新提供充实的地域文化资源,吸引地方大学文化在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沂蒙文化不仅传承着红色革命文化,还传承着具有本土特色的书法文化、陶瓷文化和酒文化等。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类型为临沂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提供了基础和原动力,同时也引领着新文化风尚的来袭。(3)地域文化为地方大学文化提供了多样性的发展舞台。沂蒙地区在自身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本土化的图书馆、电影院,文化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换角度分析这些物质资源大部分都和地方大学文化有着某种程度的关系。因此,地域文化为地方大学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发展舞台,促进了地方大学文化的创新发展,呈现出地方大学文化繁荣的景象。[5]

3 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协同创新发展

基于地方大学文化引领地域文化发展和地域文化涵养地方大学文化创新的分析,我们认为二者应该秉承文化协同创新发展的关系。临沂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一方面,在引领沂蒙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明晰地方大学文化发展理念,丰富沂蒙文化发展内涵,彰显沂蒙文化的人文精神,提升沂蒙文化发展层次。另一方面,沂蒙文化在涵养临沂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丰富临沂大学文化发展理念,给养临沂大学文化发展层次,充实临沂大学文化发展内涵,评价临沂大学文化发展效能。只有文化互动主体相互促进,相互合作,地方大学文化和地域文化才能走向协调创新的互动发展过程。

总之,任何一种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将其他文化的精华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中,不断滋养和壮大自身文化成果。沂蒙文化和临沂大学文化也是在相互吸纳各自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融合、凝练和创新并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品格。因此,对于临沂大学而言,在地域文化传承与交流中更应彰显对地域文化的引领价值。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22.

[2]田建国.文化建设:大学魂兮所系[N].中国教育报,2005-1-14(4).

[3][5]李风龙,张芬芬,郭峰.地方大学文化引领地域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价值诉求[J].教育探索,2014(2):96-97.

地域文化论文篇4

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地方文化,是指“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在不断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地域文化的形成有其必然性,正如李慕寒、沈守兵在《试论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中所言。其“产生、发展受着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心理特征、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等物质和精神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地域文化”。可以说“没有抽象的无地域的历史和民族,任何民俗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都是附丽于地域而形成的,都是因地域的差别而彰显其特点的。近些年来形成研究热点的三秦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江南文化、岭南文化等,无不与地域发生这样那样的紧密关联。并因其不同的地域特色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杰地灵”,“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等俗语,意思都是说,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等,其实质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地域文化对人的重要影响。地域文化对人的影响,古今中外的人们对此也早有关注。近两千年前的《汉·地理志》中说,“凡民

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好恶取舍,动静之常,随君上之。”意思是说,人的性格、行为、观念等,取决于水土之风气和王侯的引导,也就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在很多的文章典籍中也有这样相关的论述,如《管子·水地篇》中所说的,“齐之水道躁而复故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则其民轻剽而贼”;《邹县志》中所说的,“邹人东近沂泗,多质实;南近滕鱼,多豪侠;西近济宁,多浮华;北近滋曲。多俭啬”;《陵县志·序》也说,“平原故址,其地无高山危峦,其野少荆棘丛杂。马颊高津,经流直下,无委蛇旁分之势。故其人情亦平坦质实,机智不生。北近燕而不善悲歌:南近齐而不善蒋诈,民醇俗茂,悃幅无华。”说的都是地理环境对人的性格、民风、民俗的重要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有重要的影响,而人正是艺术的中心,所以地域文化对艺术的影响,是必然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艺术的中心是人”;匈牙利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卢卡契也说,“艺术的对象是人的世界,它所表现的是与人相关的本质,是它的精神和它的外化。”19世纪的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对此也有系统的阐述。他有一个很著名的论断,在他看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这三大因素”。就环境而言,他说,“的确,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不管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情形之下,总是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的种类。环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种而淘汰其余的品种:环境用重重障碍和不断的攻击,阻止别的品种的发生。”“伟大的艺术和它的环境同时出现,绝非偶然的巧合,而的确是环境的酝酿、发展、成熟、腐化、瓦解,通过人事的扰攘动荡,通过个人的独创与无法逆料的表现,决定艺术的酝酿、发展、成熟、腐化、瓦解。环境把艺术带来或带走,有如温度下降的程度决定露水的有无,有如阳光的强弱的程度决定植物的青翠或憔悴。……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要同样的艺术在世界上重新出现。除非时代的潮流再来建立一个同样的环境。”显而易见,丹纳所言的“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等)和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时代精神、社会结构等)。这里“环境”的实质就是地域文化。毋庸讳言,对于电视剧艺术而言,同样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在陕西电视剧创作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二、陕西地域文化——三秦文化的特征

陕西简称陕或秦。“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此后,人们就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陕”。“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辖

区主要在这一带。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从陕西的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的。“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的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陌以西。“三秦”即由此得名。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如图一所示:

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陕北高原是其最主要的地貌特征。沟壑纵横,山大沟深,土硗地瘠,受秦岭天然屏障的影响,夏季的西南季风不能北上,造成了陕北高原雨量少、日照长,湿度小,气候干煤,而冬季内陆地区冷空气在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下很容易在这里集中。冷高压力加强,使陕北的冬天风寒酷冷。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生存更加执着。在历史上,陕北属于边塞地区,地广人稀,曾有许多少数民族在此过着放牧和游猎的生活,汉初实行“移民实边”的国策,羌族、鲜卑族、匈奴、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曾在这里杂居,也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共生之地。是多样化文化融合区。在与当地汉族相处的漫长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文化呈现出多民族融合的特征。受自身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这里的人们逐步形成了粗犷、豪放、执着的特性,性格古朴、道劲、粗犷、热烈、执着、自信、豁达、乐观、宽容,更接近自然的人性,昂扬悠长的信天游、狂放的安塞腰鼓、凄凉幽怨的唢呐声,就是这种特性的具体体现。陕北特殊的地貌特点和特定的气候环境造成了特定的环境色彩——黄色——是其主要色调。这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我们熟知的电视剧《平凡世界》。大写意的黄土高原,生命力的顽强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单调的色彩,寒冷干燥的气候,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却极偏好强烈、艳丽、鲜明的色彩,如红、黄、蓝等原色,特别是大红,几乎成了陕北民间的必用色——剪纸、年画、面花、社火、腰鼓,红红火火,表现了陕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乐观与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有“沃野千里”和“天府之国”的赞誉。有“八百里秦川”之美誉的关中,从至今考古已发现的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始,这一带都是人们繁衍生息的自然选择。而关中,即四关之中,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再加上秦岭和黄河的天然屏障,关中的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的地理位置,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和建都的理想之所。这使西周、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1个王朝,加上短暂的农民政权,如西汉末年的绿眉、赤眉军、唐代末年的黄巢,明代末年的李白成,先后都建都长安,历时1000多年,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随处可见:历代亭台楼阁、庙观寺院遍布:文物书画、文人吟咏日久弥珍:名胜古迹如大雁塔、钟楼、临潼骊山华清池、秦始皇陵兵马坑、桥山黄帝陵、兴平茂陵、礼泉昭陵、韩城司马迁祠、耀县药王山孙思邈故里、佛教圣地法门寺、宝鸡五丈原诸葛亮庙、麟游隋唐帝王避暑行宫九成宫:自然风光如华山、皇家温泉汤峪温泉、太白国家森休公园、终南山、宝鸡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潼关、大散关等:受气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关中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这些在陕西电视剧中也自然地得以呈现。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北有秦岭,南为巴山,中间是汉江谷地,横贯东西的汉江及其支流串连起了大小不等的平坝盆地,有“小江南”之称。陕南的秦巴山地,两山夹一川的地势结构十分突出,气候温暖湿润。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15℃,受季风的影响,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27.5℃,年降水量700~900毫米,其中陕南的米仓山、大巴山和秦岭山地中、西部高山地区。年降水量多迭900~1250毫米,水力资源丰富。北邻关中,南毗四川,东与鄂豫接壤,西同陇南连界。处于几大文化板块或地域文化的边缘交接地带,与四川巴蜀文化、江汉楚文化以及中州文化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南北汇萃、东西交融的地域文化特征。山清水秀,奇崖清流,晶莹剔透,清新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南北汇萃、东西交融的地域文化,形成了陕南人独特的品性,既有北方的古朴与粗犷,豪放与刚强,又有南方人的温文与秀美、机智与开朗,爱国诗人陆游在其《山南行》一诗中的“地近函秦气俗豪”便是对陕南人勤劳朴实、淳厚善良、崇尚礼义、热情好客的民俗传统的贴切描述。

三、陕西电视剧创作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陕西地理风貌的差异,自然的形成了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陕北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地三大地理板块及相应的文化风貌。纵观陕西电视剧的创作,显而易见,它深受黄河文化、三秦文化的影响熏陶,可以说,凡是叫得响的、为人民群众、社会各界普遍好评的陕西电视剧,都深受陕西地域文化的影响。都或深或浅地映现、透射出浓郁的三秦文化或关中、或陕北、或陕南的地域文化特色。

电视剧《喜鹊泪》,以真切、厚重、悠远的陕西关中农村为背景,写的是“”期间一位农村姑娘的爱情婚姻悲剧,它力图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认识和表现爱情婚姻问题,但他把爱情戏写成社会戏,旨在从主人公喜鹊的悲剧中去深思社会、思想、精神、道德等问题。整个剧作显示出浓郁的陕西关中农村地域文化。

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电视台摄制的22集电视连续剧《半边楼》,则通过陕西西安某高等学校“半边楼”这一浓缩的环境,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80年代中期我国高校三代知识分子的面貌,准确而又深刻地开掘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映现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发展,礼赞了中国知识分子于重德精神与务实精神的交融中所累积形成的崇高品格。剧作不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厚重、挚诚的情感色彩,同时也具有生动鲜活的陕西城市特色与高等学府的文化特色。

由陕西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连续剧《神禾塬》,通过关中农村翁婿三家在改革致富道路上各自的摸爬滚打、不同的价值标准、精神状态,以及思想性格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当代农村的变革图与当代农民的心态图。由于该剧成功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特别注重在历史纵深处开掘改革生活,在历史坐标与道德坐标的统一和冲突中揭示人物性格,特别是重视民俗背影的烘托、屏幕画面的美与构思,所以具有鲜明的以神禾塬为象征的陕西关中农村文化与家族文化特色。

由西安电视台电视剧艺术中心摄制的电视连续剧《在陕北》,以详实的史料生动再现了指挥直罗镇战役粉碎敌人围剿。党中央落脚陕北,以及西安事变、红军改编、七七事变、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发动内战、党中央撤离延安、全国胜利曙光升起、离开陕北东渡黄河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高度概括了在陕北13年的革命历程,塑造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袖形象。剧作深刻揭示了革命的“延安精神”,体现出浓郁的以黄土高原、陕北民风民俗为特征的陕北地域文化。

同样由陕西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连续剧《大树小树》,则是以地处山区的南岭地委书记秦皓为核心,展开了由地区到村镇。由城市到农村,由机关到家庭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生活。集中描绘了三个家庭、两代人的成长和成熟。反映了扶贫、下岗、抗灾、稳定、工程建设、反腐斗争、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爱情婚姻生活等社会热点,透析了价值观、人生观、情感波澜等精神层面的问题。该剧正面而又真切地反映了改革开放的陕南基层生活,充溢着浓郁的陕南地域文化特色。

当然列宁也说:“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以及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自古帝王州”的关中,自然成为陕西的文化中心,在强势的关中文化的辐射和挤压下,陕北和陕南文化则有缩小的趋势。这在电视剧创作中表现得亦很明显,陕西电视剧创作大部分取材都以关中为背景,陕北次之,陕南则很少。在此,我们就以获得中国电视剧三大奖项的陕西电视剧文本为例,对此加以说明。如下表所示:

地域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民族地区地域文化 电视传播 原生态 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全球化也随之成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消费文化呈现出五光十色的一面,而民族文化,特别是原生态地域文化可能会随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走向灭亡,这样的退化或者消失已然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危机。面对这样的危机,应如何来传播和保护地域文化,使其在淡出人们视野之后又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之中,从而使人类文化向多元化发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文化特别是各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构建我国文化形象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传播和保护地域文化,特别是保护各民族原生态文化已成为当今一项重要任务。

当今社会是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利用媒介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不失为拯救即将消失文化的一项有效措施。而怎样利用现代传播载体,强势推动地域文化传播使之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达到更好地保护地域文化的效果,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在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的众多媒介中,电视作为当前的主流媒介,自诞生以来就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大众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信息发达时代的今天,电视已经占据了大众传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人类传播信息的中介系统,更是当代社会文化消费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此以电视传播为平台,把我国各地区的文化特色融入电视节目之中,尤其是文艺节目之中,可以有效实现传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比如在众多的大型综艺节目中,中央电视台的《欢乐中国行》无论是从策划还是节目宗旨方面,都以其独有的以宣传地域文化为内涵追求的鲜明特征而超越了一般综艺节目的文化意蕴。它着力于展示地域文化和城市魅力,突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尽情展示祖国各地风采,通过节目的展示,民族地区的文化底蕴被搬上电视舞台,并通过电视传媒向全国进行传播,从而使全国观众了解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另外,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与《魅力12》栏目是对各民族各地区原生态民歌的一种传承和保护,经电视传播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推广效果也比较好。

电视:民族地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在商业文化大大压制了原生态文化发展的今天,民族地区地域文化迫切需要得到传播和保护。于是,各种媒介运用它们不同的方式,对地域文化进行广泛的传播,并希望借助这种传播,让人们更加关注地域文化从而使其得到保护。

在众多的媒介中,“电视传媒是一种以电视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伴随着人类对于电视的运用而产生的一种现代的社会现象,是传播的二级系统”①。根据电视的特点,“电视传播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其传播内容涉及人类文化各个领域,它极大地拓宽了人类视听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②,它视听兼备,传播迅速,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电视传播的价值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富有肯定效用意义方面的含义,它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发挥本质、传播信息。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③的确,在认真考察人类的媒介发展史中,各种媒介对信息传播并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电视诞生并普及后,迅速成为如今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视传播也便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其次,在电视传播价值关系中,传播者和受众都是主体,而电视传媒则是客体,在电视传播的社会实践中,人类本身才是电视传播活动的最终服务对象,因此以人为本,在传播过程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是电视传播最重要的价值。而以人为本也正符合地域文化传播的基本内涵。

正是由于电视的适用程度与普及率最高,它才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了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不仅具有文化价值,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于地域文化来说,全球化背景下的电视传播可以让其传播范围大大提升,让地域文化以它的繁衍地为基点,超越地域的局限传播到更为广泛的人群中去,从而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有效的保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播和保护民族地区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这类节目的出现不仅让人们了解了各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更加激起了人们保护地域文化,特别是保护原生态文化的自觉意识,让原生态文化能继续存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并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

因此,电视传播与民族地区地域文化并不是不可融合的,电视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完全可以用来体现与表达民族地区地域文化。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与电视媒体的结合,是新时代文化生态圈中出现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现象,起到了把原生态文化向更广阔的范围传播的积极作用,并悄然地改变着电视传播领域的现有格局和文化价值,其社会传播价值也被赋予了微妙而多层次的意义。

在通过电视传播的过程中,笔者认为纪录片和电视文艺节目在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推广中被运用得较多。通过制作关于地方风情风貌的纪录片,可以集中展示民族地区地域文化,这在目前电视节目中是比较常见的,如凤凰卫视《纵横中国》节目在2006年时曾播出纪录片《走进恩施》,就把湖北恩施这个全中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民族风情展示给全国观众,介绍了恩施州的哭嫁、跳丧等民俗,让人们去感受民族地区独有的风情,进而领略到当地的文化特色。而展示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电视文艺节目就更加多样化了。电视文艺节目是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选择和编排文艺节目,经过电子技术手段的二度创作,构成充分电视化的、独立完整的电视艺术作品,给观众以多样化和整体的审美享受。比如从2006年开始,央视青歌赛引入原生态唱法,引起公众和文化界对原生态唱法的追捧,笔者认为,原生态唱法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比赛,而在于展示,是基于电视媒介对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一种展示。

电视传播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策略建构

在很多电视节目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以“营销城市”的理念展现地域文化的有效战略,体会到电视传播对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那么电视在传播民族地区地域文化时应如何建构传播策略呢?

电视传播民族地区地域文化打开了通往现代社会的信息之门,也把地域文化展现于现代公众的视野中,并有可能引起极大的关注,有利于强化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很多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不被其他民族所知晓或者是认同,但是经过电视传播后,在现代传媒的引导作用下很容易让人们产生对民族文化特质的认同感,同时也让当地人有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可以促进民族的和谐,让民族文化从自发的传承转向自觉的保护。我们还以2006年央视青歌赛引入原生态唱法为例,比赛将各地的原生态文化进行了展示,这种展示不仅让现代公众得到新的娱乐,也可以大大提升原生态共同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可以增加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传承动力。

对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视媒介在传播时,会自觉地选择地域文化的一些具有影像特征的要素加以传播,这是电视媒介自身的要求,也成为当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特征。在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中,原生态文化是其重要方面,原生态文化会借助当代影视的传播载体,并由此寻求进一步与外界更多的接触,期冀向外界传播带来价值上的认同和经济上 的利益。这种传播就使得本来远离这些文化形态的人群开始关注这种文化形态,并更多地借助于电视媒介了解原生态文化的特征。④如2009年《欢乐中国行——魅力恩施》大型晚会,节目在呈现恩施地域文化时,还多角度完整地表现出了土家族原生态文化的魅力所在,正是通过这种传播激起人们对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保护的意识。

对地域文化中一些存在非议的问题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品牌的专利归属之争可能会愈加激烈。几年前曾经发现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等两家官方网站将《龙船调》列为“湖南民歌”范畴,造成侵权。《龙船调》其实是湖北恩施利川地区着名的文化名牌,近年来,利川市加大了对这一特色名片的宣传和保护力度。2003年,利川市就斥巨资拍摄大型音乐电视片《龙船调》,请着名歌星汤灿演唱《龙船调》,并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让《龙船调》这一文化品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另外,在2009年《欢乐中国行——魅力恩施》这期节目中由恩施地区的演员清唱土家族民歌《龙船调》,再次向外界表明了《龙船调》的发源地在恩施,而非湖南民歌。这表明利用电视传播面广的特质可以对地域文化保护和传承起到较好的作用。

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文化特色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电视媒体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电视传播的社会效益方面,还可以体现为一定的市场效益。将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资源给予科学、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有助于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民族地区地域文化底蕴丰厚、自然景观优美、民俗传承丰富、民族艺术繁多,而且大多保存完好,通过电视传播可以对民族地区地域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最后把它们浓缩而又精彩地呈现于节目中。在这样的宣传和推介下,可以带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且对于民族地区而言,为了更好地发展相关产业,也会不断地完善本土文化,这样整个地域文化产业建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让民族地区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道路越走越宽。因此,保护完好的民族地域文化,并得到有效的传播,才能与当前经济形势下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从而实现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在通过电视传播跟外界的接触中,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会和其他文化现象进行交流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地区自身文化会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对于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会逐渐受到影响,并且民族地区人们的思想意识在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不断转变。外来文化在与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接触中,多数情况下实行的是“软”接触,这样可使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创新机制不断得到激活,进而自身的发展会达到新的境界。就拿民族地区的服饰而言,在与外界的接触和碰撞中,会逐渐增加一些时尚元素,这样可使原本已经压进箱底的民族服装在融合新的元素之后,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

但是在大众传媒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中,目前存在一种悖论。一方面,电视传播为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保留与延续起到良好的宣传介绍作用,另一方面也进行着潜在的加工和改造,使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传播出现模式化趋同化倾向,可能失去一定的原生性和传承性。因此对电视传播者而言,必须抱着对人类文化做传承性记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传播,展示民族地域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及随经济发展的文化变迁,只有这样,电视传播才能真实地展示民族地区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底蕴。(本文为2009~2010年度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土家族原生态艺术的电视传播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HB09)

注 释:

①②宋振文:《电视传播价值论》,《新闻界》,2009(2)。

③丁宇鸿:《媒介形式的力量——读〈理解媒介〉》,《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0)。

地域文化论文篇6

建筑的本质是空间的运用,空间是建筑的灵魂所在。所以运用空间的因素是完善建筑的地域性的核心。通常来说,传统的度假酒店的设计所注重的是建筑的地理位置,基本功能和地域形态,而忽视建筑过程中环境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广义上来说,生态型度假酒店的设计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利用当代材料的科技手段,来达到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的目的。并且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地理气候和文化特色,从而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如依山傍水,就形而建;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蔽,完美而充分的利用阳光,空气和水分,构建和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更替,对于生态度假酒店有了不同的定义和衡量标准。但其原则的还是基于建筑与人类与自己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四个重要的方面。

1.1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尊重

设计生态度假酒店的前提是保护和尊重自然环境,这是一种环境共生的观念,它要求设计者在充分把握旅游生态度假酒店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顾及到自然景观的保护,使新的建设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谐融洽,成为一个和谐健康的景观系统。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度假休闲的旅游需求,且能够让各个部分都依照生态学的原则进行,使各类建筑和休憩设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作为人和自然中介的建筑,对外应有利于外部的地理环境与气候,对内应创造和营造适宜的内部环境。建筑本身也为环境中的一景,为人所观赏,为外在环境相契合。所以现代的旅游度假酒店更强调建筑与环境共生的原则,恰当的处理好自身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设计风格,外观轮廓,外观及色彩上,应根据建筑物地形地势,环境气候等外在因素,来选择建筑物的朝向,定位以及布局,也应对自然环境中的山石,花草,树木,古迹等多加以推敲完美的结合。比如说,采用无污染,可再生,可再次利用的能源来降低能耗,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减轻有害因素建筑物对自然和当地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对于不同的区域,应尽可能的利用当地的技术,就近取材,就近生产,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力学,美学的特点:建筑的绿化与周边绿化形成系统化的网格化关系。

1.2对使用者的关心

生态度假酒店的主体是休闲度假为目的游客,所以设计者在建设生态度假酒店的过程中,除了关注环境和生态,还需要给与使用者足够的重视。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以人为本,从使用者观赏者的角度出发才能使建筑更为有效的合理的为人服务。利用科学而先进的方法和技术为游客营造舒适的环境,如温度湿度照度,光源,声音,为游客创造一次别样的度假体验。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和各项设施的便利性,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使用对人体不产生危害的建筑装饰材料,抑制和减少危害人体健康的甲醛辐射,电波辐射,和有害气体等。

1.3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创造条件

度假酒店在某种程度上充当着沟通使用者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桥梁,应将自然元素有序并有效地被使用者运用。生态度假酒店,不在是一道将人类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隔离开来的屏障,而是人类崭新生活的提供和创造者。建筑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设计是当今生态度假酒店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根据建筑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利用自然采光,形成生态度假酒店室内室外高品质的采光系统。其次,保留和设置准确的通风位置,建立良好的空气循环系统,构造出精巧而良好的对流环境;第三,优化空间内的小气候,建立多层次的绿化系统,通过增加室内设施,如建设水池和喷泉等市内装置来设置良好有效的水循环,同时调节室内的温度。最后,生态度假酒店应营造和敞开式的空间环境,让度假休闲的享受区域延伸到自然环境中。

1.4有足够的条件面向未来发展

生态度假酒店面对未来发展时可能改变的用途,应具有足够的弹性。首先,楼体具有可生长性,这是指具有前瞻性的前期规划,包括基础的预留量,周边环境的预留等。其次,前期对于包括水,电,气等相关的进行一定的探究,设计过程中应对各项设备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设想,保留一定的空间。第三,针对室内设计的变化性,多样性和丰富性特征,运用可以交替更换的建筑构造手法,采用耐用且可更换的装饰建筑材料,来帮助度假酒店的建筑进行保修和重新整合。

2生态型度假酒店的地域文化表达

对于室外的生态度假酒店来说,地域性主要体现在人为地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生态环境不仅仅包括自然生态环境,更包括文化生态环境。具体来说,可以从地形,气候,地域三个方面来探究生态度假酒店的对地域文化的表现及表达。

2.1营造地域

度假酒店常常会受到地理位置和环境格局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外在环境代替建筑成为设计需要关注的主体。这就要求在设计的最初的选址和考察阶段,应充分考虑好周边环境,将度假酒店营造为主要被观赏的对象。因此,生态度假酒店所处的自然环境便成为设计的出发点。首先是关于规划好建筑设计,处理好地形。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指尽可能的避免危害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同时,利用好现有的地形和景观要素。生态度假酒店往往位于远离城市的自然风景区,一般为山地,有着起伏的地形地势,这就需要我们对于高低起伏的地势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同时,外部环境景观在生态度假酒店所占的面积比例应当远远大于城市酒店,决定着生态度假酒店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程度。其次,营造出能够合理调节气候环境的建筑布局,通常是采用复合式的界面来借助自然气候中有利因素和规避的不利因素。不同的区域有着差别迥异的气候条件,比如说为了最大限度的抵御寒风和冷气流,山间的度假酒店往往采用集中式的布局来减少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相反地,为了借助海风,海滨度假休闲酒店会采用分散式的布局形式的开阔舒展的风格来达到降温作用。

2.2技术上体现文化地域性

具有度假休闲性质的生态酒店,建筑设计和技术应以实用为基本点,其技术通常有熟知的自然采光,遮阳通风,节能减排等。并且以针对当地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历史文化相关的技术与方法,以现代的手段和当地的材料巧妙结合的运用,达到因地制宜和建筑和生态有机统一的目的。

2.3文化生态理念体现地域性

生态的概念属于一个系统的范畴,包含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以及人类的历史文化环境。度假酒店作为了解当地文化的窗口,能够折射和体现当地的社会文化和人文素质,所以设计者应该加强对生态文化这一理念的重视。一方面,这需要我们做到整合当地的文化元素和历史元素,加以提炼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字或符号,采用多样化的设计手段和新颖表现手法来表达和升华,加强整体的联系并体现在生态酒店的布局和设计中。同时度假酒店也应成为地域文化的特色建筑,无论从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布局和材料运用方面,还是表现传统特色文化方面都应成为传承和发扬的载体。

3结语

随着新时代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生活理念更加合理和科学化,旅游度假的意义逐步向高品质,高效率的用户体验模式进阶。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的同时,吸收包括当地的建筑艺术形式在内的建筑文化成就,挖掘蕴藏在传统深处的文化精髓。成了重中之重。所以不管是在自然生态,还是文化生态,生态度假酒店的地域表达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

地域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室内设计;地域文化;保护;传承

前言

在任何空间设计中都离不开地域文化,包括自然文脉和历史文脉等,而室内设计也受其影响。在设计中研究地域文化,有利于在设计中的本质表达,有利于各国、各地区、个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认同,促进室内设计在“求同存异”中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提升室内设计的文化品位。

一、在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形成

1、形成背景

当今新的社会,是文化形态多样的社会,怎样在室内设计中合理的展现地域文化?怎样合理的突出地域因素?是协调对外来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三者之间矛盾的根本。毋庸置疑,这些因素都是被包含在地域文化中的,人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基本都是传统的宅院风格,五官世俗人情,而真正的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是在传统的设计中突出现代风格,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传统因素,把传统的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在设计中,其内容源于传统,但是在理念上具有原创性。在室内设计中继续探索发展文化的内涵是本质要求,而将理解后的传统文化因素融进设计理念中是设计的核心,也是设计的根本。

2、形成因素

从古至今,巢、穴、屋等建筑形式,是人类生存发展且存在于自然中的居所,因而也会受到自然界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及制约,而影响这些居所地域文化形成的物质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以及其他的自然条件等各个方面,这也是影响现代室内设计的直接因素。中国传统的居民在对民居进行建造时,不仅传承着改造自然,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的物质文化,也体现了人类有序发展的文化制度及文化意识,具有博大的精神内涵。现代室内设计中不仅对选址进行反复推敲,对外观精心设计,对结构认真琢磨,而且更注重意境的精神之美和生态之美。

二、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所谓地域文化指的是因地理条件和环境形成的某一区域内特有的文化模式。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进行室内设计的同时合理地利用地域文化,两者的结合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地域文化在哲学意识和物质实体两大方面都与人类的生活有着不容忽视的密切关系。”[1]首先,各种风俗习惯以及文化制度的形成,都必然源自于对地域文化的遵守,也体现了人们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其次,人们的生辰、生活以及娱乐等,都要依赖于对地域文化的改造,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再次,人们的审美需求、精神需求以及物质需求,也源自于人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我们所说的室内空间即建筑内部空间,是人们基本的生活场所。这也决定着室内空间设计与建筑设计要相互结合,也要因风俗民情、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具体对待。如今地域文化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是越来越多,而最为常见的是以设计主题来迎合地域特色,认真体会其实差强人意。因此,无论室内外都要结合好地域文化,事无巨细,方能更好。

三、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影响及表达

1、地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的个性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地域文化的魅力让许多设计师在室内设计作品中大量融入传统的、有地方特色的和民族特色的设计元素,出色的创造了大量的个性空间。

2、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语言表达

要想掌握好地域文化的根本,在设计中就必须要注重设计的地域性表达。包含对室内外环境的相互融合,对室内环境的适应性改造等,不然就丢掉了室内设计的根本。室内设计是建筑的扩展与延伸,如果室内环境设计与外延环境不相融合,那么对室内设计而言就失去了其地域性之意义。因此对影响室内设计中的因素,如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等因素的重视是必然的。

四、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延续与保护

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传统地域文化,而这一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并且经过长期的积累才最终形成,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传承性。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要对传统和现代兼容并蓄,丢掉一味的模仿,立足于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基本需求。而对如今的“西学东进”却有的走向了西学的极端,并没有体现出完整的“中国文化之风”,更何谈地域文化之特色。因此在以后的室内设计中要有西学,更要有对历史及文化的继承之责。这样在设计中才不会迷失,才会更好的体现具有现代传统特色的地域性设计作品,从而推动设计的良性发展。

结语:

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体现了不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文化也会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因此,对于室内设计来讲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既不要拘泥于绝对的西学高科技,也不要固守一层不变的本土文化,因为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在设计中现代与传统兼容并蓄,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1]吴德兴,杨林林,浅析室内设计与地域文化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3):191,193.

[2]鄢然,刘小洋,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J].美术大观,2009(6):112.

[3]杨饶民,霍光,简论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地域性[J].室内设计,2004(4):36-39.

[4]王军云,中国民居与民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5]林嘉书,土楼――凝固的音乐和立体的诗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薄晓光,地域文化设计特点在室内设计中的延续[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7)6.

[7]柳淳,地域文化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影响[J].前沿,2010.11.

[8]尚雅莉,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J].科学美之约,2003.9.

[9]李泽锋,论室内设计地域特征及地域文化的批判性表达[J].人文天下,2010.

[10]吕静,浅析室内设计中的地域文化[J].艺术理论,2010.07.

地域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学前舞蹈教学 有机融合

教育改革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误区就是教育改革仅仅着眼于教育阶段的改革而忽视了学前教育对于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涯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某些情况学前教育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舞蹈教学作为学前阶段的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因为舞蹈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和运动细胞;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当今在学前舞蹈教学创新过程中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地域文化在学前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在当今社会显得十分重要。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细水长流的,需要长时间的积淀,而西方的快餐文化则看中眼前的视觉享受、身心愉悦和实在利益,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中,西方的思想不断冲击着年轻人,所以在学前阶段就对其进行文化认同的培养很有必要。

其次,能够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舞蹈本身就是一项集运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再加上地域文化的熏陶,孩子能够从舞蹈中健康地成长。并且将地域文化融入到舞蹈之中的好处还能够极大地促进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是因为很多体现民俗文化的舞蹈都是来源于生活,孩子们通过舞蹈能够了解许多的历史故事和生活常识。

最后,能够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学龄前的儿童总是能够为掌握一门新的技能而感到十分自豪,而体现地域特色的舞蹈往往能够获得家长和其他人的欣赏,在别人的鼓励中更能够让孩子们认为民族舞蹈是正确的、是优秀的,能够极大地提升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二、当前学前舞蹈教学地域文化融合的问题所在

当前学前舞蹈教学本身就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师不重视等等,更遑论舞蹈教学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了。当前学前教育二者的结合存在着下面的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对于地域文化没有研究,只是生搬硬套和刻意模仿。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师仅仅去模仿所谓标准的民族舞蹈,将其传授给孩子们,而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本地的地域文化并且独创性地将其与舞蹈教学相融合,其实这种做法完全不能实现对孩子身心教育的目的。

其次,教师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有偏差,地域狭隘思想严重。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者,他们狭隘地认为地域文化就是指的是本地区的文化,而忽视了中国多民族的文化结合,于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只注重本地的文化体现,不能够开拓孩子的眼界,促使孩子全面发展。

三、地域文化与学前舞蹈教学融合策略研究

当前学前舞蹈教学本身就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所以要加强地域文化与学前舞蹈教学的融合首先要解决学前舞蹈教学本身的痼疾。

首先,学前舞蹈教学必须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做事情之前先计划的好习惯。舞蹈教学活动亦是如此。明确教学目标是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艺术感知能力、增强孩子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活动就会更加有的放矢。

其次,要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刻的剖析。地域文化指的是不同地区的文化,绝不仅仅指的是本地的文化。教师应当研究多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将其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寓教于乐,让孩子在轻松的舞蹈过程中既丰富了知识面,又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要想教育好学生,教师本身的素质是必须的。

最后,将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形式来进行。开放式就是说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前者是说可以请一些专业的人士来进行文化和舞蹈的教学和示范,后者则是说要带领孩子们多进行社会实践,例如带孩子们去欣赏本地的戏曲文化、去参加一些活动等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成长。

四、结语

舞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地域文化是一种带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二者的结合对于学生的精神和品格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当前学前教育者应当将二者有机结合,将二者的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并且地域文化本身具有独特性,每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是大不相同的,那么其实本文中地域文化与学前舞蹈教学的融合也只是一个大方向性的建议,各地的教育工作者还必须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创新性的尝试。在未来,地域文化的重要性还会在更多领域凸显出来,如何在学前教育阶段做好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是当前学前教育者应当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晓萍著.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晓峰.对传统教育评价的变革-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J].教育科学研究,2000(4).

[3]赵海燕.学前教育民诉文化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上一篇:防灾减灾日范文 下一篇:数学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