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08 17:36:39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1

[关键词]地理教学;区域文化;教与学

区域文化是客观存在的地理实体,是文化区域性的表现形式。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文化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这种差异构建了不同文化区域的个性特点,塑造着区域人民的文化人格。区域内部独特的文化体系经历了继承、发展、丰富和变革后,形成了区别于另一地区的主要标志,最终构成了人类文化五彩纷呈的整体面貌,这就决定了区域文化的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区域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任何地理事象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分布规律,同时在地表不同的区域间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经过长期缓慢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除了具有“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普遍性特征外,还具有迫使生活在该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必须去适应这种文化的制约性,不断变迁、积累、吐故纳新的可塑性,以及表现不同区域特征的区域性。区域文化的这些特征,是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必须着重把握的方面。

二、区域文化的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1.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性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属性,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地球上各个区域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各个区域气候资源各有优劣、矿产资源各有贫富,民俗风貌更是迥然不同。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尊重各民族的民俗信仰,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提高公民基本素养的需要

区域文化体现的是不同区域的个性文化,特定区域的经济、政治、风俗传统及自然地理面貌等,影响地区内人才的成长,形成了自己人才的风格。如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区域地理知识、区域地理观点和区域地理态度属于那些稳定的、对人的一生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各个区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密切交往,便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所以说区域文化教学可以提高公民正确认知区域文化、和C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素养。

三、区域文化的教与学

区域文化的教学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师通过挂图、标本、地理模型、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跟随教师展开联想,发现规律,进行探索性自主学习,随后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区的文化现象形成科学、客观、公正的认知评价。本文以东北地区的冰雪文化为例提出了区域文化的教学方法。

1.明确所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

对于区域地理位置的表述,我们可以通过教学挂图来引导学生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行政区域位置这三方面来表述。例如东北地区,我们可以这样向学生介绍:东北地区大约位于40°N-50°N,120°E-130°E的中国东北部地区,东邻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行政区划上包括黑、吉、辽三省。因为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要强于理性认知能力,所以教学挂图和行政区域位置的描述就显得十分重要。

2.分析该区域文化特征

在分析东北地区文化特征时,我们可以引用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诗句,并配以相关的教学图片或进行多媒体播放来生动地展示出东北地区特有的冰雪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正是如此丰富的冰雪资源,才造就了东北地区特有的冰雪景观――树挂、雪凇、雾凇、冰雕、雪雕,以及该地区的特色滑雪体育运动,从而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冰雪旅游的发展。特有的冰雪景观既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气魄,又有人类别具匠心的设计,将自然与人文合二为一,促进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享受,具有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3.分析该区域文化特征的形成原因

在对区域文化特征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认识影响区域文化特征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客观、有条理的分析,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既能具有全面、客观的学习态度,又能把握学习的规律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参照表1《区域文化特征成因分析表》进行该部分内容的讲解。

在对东北地区冰雪文化特征进行分析时,自然原因方面我们可以提到偏北的地理纬度造就了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特征,而因海陆位置形成的季风气候又为冬季降雪提供了水汽来源,这就形成了该地区独有的冰雪资源,为冰雪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冰雪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有政府主导的协调组织机构的建立,这些都是该区冰雪文化得以发展的人文原因。

4.正确看待不同的区域文化

区域性是地理环境的一个基本属性,不同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区域文化,有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风味独特的区域饮食、优美多姿的区域艺术、各具特色的区域节日等多种区域文化形式。教学中,在对区域文化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全面、客观地去看待不同于自己区域的文化,要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没有绝对真理而只有相对真理,我们以为对的或错的东西只能是对应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选择何种参照物并如何进行比较,与文化心态、文化环境、文化目标等有关。所以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民俗风情,学会对不科学的文化形式进行批判。

5.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首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课题,将学生分成自学小组,引导学生参照教师的教学思路,准备材料,大胆创新,进行自主性学习。然后进入成果展示环节。经过充分的准备阶段后,各小组派代表对自己所选择的区域进行讲解。在此过程中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形成主动而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接下来的评价总结阶段可以让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对不同见解进行探讨,然后教师针对学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区域文化,树立科学的认知观、价值观。最后可以根据课堂学习情况,给学生安排适当的课外训练,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力,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

本文结合区域文化的特征和具体教学案例,提出了区域文化教与学的新方法,此方法不仅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还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既提升了地理教师自身的授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了既有规律性又具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林宪生.文化视野中的环境教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王小蒙,李德江.区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北海文化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1).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2

关键词:虚拟美学;地域文化保护;App设计;

1虚拟美学审美特征的内涵及时代趋势

人类经过不断造物发展到现代文明世界,造物区别于自然界形成第二自然,在自然的基础上区别于第一自然而带有人的特征。设计可以看成是造物活动的事先规划,任何物在可用之前的制造方法和规划过程都可以理解为设计。

现代设计进入21世纪的后现代设计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非物质设计。其中虚拟产品设计是非物质设计中的重要一个领域。非物质设计建立在物质设计基础上,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基于电脑和网络技术的设计。虚拟设计作为非物质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有它自身的审美特点-虚拟审美(Aesthetics of Virtuality)。传统美学是虚拟美学的基础,而虚拟美学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创新、数字媒介和艺术化的美学。接下来我们以地域文化虚拟化保护为例,分析虚拟美学审美特征。

(一)技术性特征

虚拟设计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使设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甚至不受现实生活中的制度,规范甚至道德和法律等等的约束,虚拟现实技术使人们重新认识世界(虚拟世界),重新理解艺术,这是一种数字化时代的美学特征。从虚拟产品的创作形式来看,虚拟美学对技术方面依赖性很高,是依赖于技术的美学。在虚拟的创作中,技术是作为虚拟创作和审美的基础,但又和艺术密不可分,虚拟技术在虚拟创作中的应用,又以传统审美为基础,进而使人们对传统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制作方式重新理解,在虚拟的世界里,技术、艺术、审美与人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当中密布可分。虚拟场景中的立体可视化呈现且可比拟现实操作的交互体验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二)创新性特征

创新性是虚拟现实与传统艺术创作所共有的特点。虚拟现实作品的特点是受众在体验虚拟作品有限的视觉元素中可激发再创造,而虚拟现实创新的本质是虚拟中认知与再创造。所谓虚拟创作,就是虚拟当下或者即将到达的未来还没有发生的状况,这就给创作主体提供超前创作且呈现的机会。虚拟技术可以虚拟出想象的概念性认识,它能促进认知的发展与进步。陕西AR数字博物馆就是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加强用户对历史文物认知的最好案例。

(三)体验性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是现实化的虚拟,通过数字化技术充分让体验者融入虚拟环境达到审美交流,丰富感官刺激。虚拟体验首先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开始,结合多样的技术手段和硬件设备实现多感官。以中国首个在虚拟场景当中展现文化遗产的虚拟故宫为例,首先将故宫以数字化形式还原,从建筑,文物到清朝生活习惯,再到游戏体验清代的人文,甚至可以与当时的人们通过系统提供的相机进行拍照留念,"设身处地"地体验了解历史朝代。

2 地域文化保护APP设计及虚拟美学结构的可行性

地域文化特征的保护通过Adobe系列的二维软件和3DsMax,Rhinoceros等等三维软件制作。使用数字化软件虚拟化地域文化的诸多特征,首先就需要理解这些流传下来的民族瑰宝本身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价值,设计师通过对地域文化特征的学习,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通过再制作和再设计,使地域文化符号以三维虚拟形式展现数字化呈现的技术美。3D虚拟引擎可实现地域文化的虚拟交互,地域文化特征在虚拟场景中的交互是达到虚拟审美交流的必要手段。虚拟交互包括用户与设计师和产品的交互以及设计师与用户的交互。

交互技术在地域文化保护APP上的应用使用户对地域文化特征有更全面的了解,无论是从感官刺激还是认识层级上都能让用户在虚拟体验中感受虚拟世界之美。

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使虚拟产品的美有了独特韵味。地域文化保护APP的设计以地域文化保护为重点,虚拟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依托,交互为手段,用户体验为中心,以_到虚拟的视觉美,交互的体验美,虚拟技术的创造美以及地域文化保护的形式美。

3 基于虚拟美学审美特征的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架构

地域文化保护APP设计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结合虚拟审美,以虚拟可交互的形式保护地域文化。其中包括APP的icon设计,loading界面设计,APP主界面设计,地域文化特征的虚拟交互设计。

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总体设计主要遵循用户在体验APP过程中了解地域文化符号的多种创新应用形式。在手机界面中点击此款APP的icon后,系统自动弹出界面'是否开启摄像头',点击确定后将进入APP的loading界面,loading界面白色背景上有红色APP icon和黑色地域文化保护字样,接着自动跳转到一个以第一视角出现在不同场景中的体验,场景中各种文化符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场合,有观看印染花布在国际时装设计展上的T台秀,游览世界工艺博览会的景德镇陶瓷器,以皮影戏为主题的好莱坞电影,紧接着跳转到APP的主界面。

主界面的设计默认显示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符号,整个屏幕分六块以方块化形式呈现六种地域文化符号,上下滑动选择,界面最上方包括地区选择和地域文化特征选择,以及查找,这是进入APP后的首界面设计。选择一种地域文化特征后,移动设备将自动打开前置摄像头且激活语音输入,移动设备的画面将进入与文化符号相匹配的环境中,如点击司母戊鼎后,画面跳转到博物馆,讲解员正为用户讲解司母戊鼎的朝代,特点,纹路,出土年月等等。对文化符号有了基本的了解后,退出场景界面,回到具体的文化符号界面中。文化特征呈现在虚拟空间中,系统提醒是否打开后置摄像头,摄像头打开后结合摄像头的现实场景可多角度放大缩小文化特征在现实空间中大小和位置。每一个具体文化符号APP能够结合其自身特征来提取元素,文化元素提取后根据个人不同需求进行再设计。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最终目的是将地域文化保护体现于生活当中,虚拟交互形式是APP用户体验的基础和创新形式,利用虚拟交互的多感官刺激让用户对地域文化有更全面的认知,在乐趣体验中激发更多地域文化特征的保护形式。

4 总结

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立体显示,环境建模,实时绘制等等技术的日趋成熟,虚拟技术将有有望大范围实现由构想向现实的转变,地域文化保护结合虚拟技术的多元感知,便捷交互等等特点为地域文化保护这一领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突破口,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创新保护地域文化是接下来需要做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1-36.

[2] 陈定方,罗亚波.虚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6-25.

[3] 赖守亮.虚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演化:单向度到多向度[J].设计艺术研究,2016(2):1-5.

作者简介: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3

【关键词】地域特征;环境艺术设计;内在关系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一向以地大物博著称,广阔的地域面积以及不同的地域环境决定了我国各地拥有不同的地域特色,从而进一步决定了各地的地域语言以及地域文化的不同。从一定程度上讲,地域文化也就是地域特征,它是经过长期演变而成的,地域特征能够代表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性、生活信仰以及生活方式,可以说地域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不同的地域,环境艺术设计者所采取的设计方法以及设计风格不同,但无论怎么样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当地的地域特征,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当地的地域特征有密切的联系,设计者们往往会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将地域特征通过实物完美的体现出来。

一、地域特征的概述

地域特征是综合性的地理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要素总和。地域特征是伴随人类劳动进步以及生产力的提高而形成的地域表现形式,可以作为人来改造自然的象征。地域特征往往具有其鲜明的文化标志,最为常见的便是建筑与典籍。通常情况下,地域特征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综合。具体分析看来,自然要素涉及气候、地形、植物、水文以及建筑的地域性,而人文要素会涉及到当地的宗教、风俗习惯、文化资源以及当地的历史等等。

自然要素中的气候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范围,而各地的气候差异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范围的不同,像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就不同,因而南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同,居住的房屋结构不同,依靠的主食不同等等。自然要素中的地形要素也造成了各地的地域差异,像我国不同的地形造成了不同的地理形态,有平原、有丘陵、有高原、有盆地、有沙漠等等,各地的建筑物也都是在依据地形的基础上而建立的,因此不同地区的建筑各有特色。另外,水文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影响巨大,典型的就是我国的周庄与乌镇,这两个小镇都是以水为特色而出名的。其它的自然要素,像植物以及建筑等的地域性,在我国一些其它地方都得到了体现。

二、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制约

1、审美观的不同制约着作品的设计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其主体往往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者,而设计者本身就来自不同的区域,自然而然的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风俗信仰,受各自所在地区不同文化环境的熏陶。事实表明,不同地域的设计者在面对同一环境时,所表现出的审美观不同。因此,当某处的环境设计需要执行固定的方案时,设计者们往往会持有不同的观点,设计想法差距大时,还有可能出现一定的矛盾,以致于设计思路长期得不到统一,无形之中使得设计延迟甚至中断。从一定程度上讲设计者的思路决定着整个作品的设计以及观众的审美实践,这也是很多地方的特色建筑以及雕塑等等选用本地设计者进行设计的原因之一。

2、设计者的地域来源的不同制约着作品的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讲,本身就具有对环境升级改造的意味,是人类设计者发挥创造力、思维力以及想象力而作用于环境的结果。环境艺术的设计中的主客体在整个环境设计过程中以相辅相成的形式而存在,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贯穿于环境设计的整个进程中,且由内而外不断进行着。可以说,最终一个环境设计作品的完工,是环境艺术设计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过需要我们明确的一点是,此种相互作用最为凸显的就是地域特征的制约作用。如若从我们所熟知的城市建筑风格入手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将西方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移植到我国的南方水乡地区,那么由于地域特征的不同,移植过来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地域特色会显得格格不入。如果一个西方的环境艺术设计者来到中国,首先映入眼帘的地域环境的不同,包括建筑风格,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结构的构建等等,对于一些中国老百姓最为普通的审美事物,在西方环境设计者看来是比较陌生的,而当他的一个设计方案最终得到认可,并落实到地面上时,那么我们能够断定这个设计风格的建筑一定是杂糅的,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纯粹意义上的建筑。

三、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促进作用

1、地域特征的创造性作用

所谓的地域特征其实是一个十分庞大且复杂的概念,对其认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就不能将其孤立起来分析,而应对其进行外部与内部的有机解读,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解构。从一定程度上讲,地域特征的解构与重组是为了更好的发掘地域文化的起源、发生以及发展中存在的关系。事实上,从地域特征的解构与重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地域文化所具有的共性以及个性,进而能够将本区域的文化与其他区域的文化普遍的联系起来,使得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博采众长,设计出既符合地域特色,又能吸引观众眼球的作品。

2、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共同性

从一定程度上讲,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从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两方面来考虑,在结合地域特色与当地人喜好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特点的作品。很多情况下,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手段与工具而存在,由于其具有手段与工具的身份,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自由,因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艺术设计活动,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既不能完全从审美的角度设计,也不能完全从实用的角度设计,而应该兼顾多方面的要求,从而使得设计出的作品既符合地域特色,又兼具审美与实用的双重功效。但是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有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些地域中的地域文化与当下该地域的历史进程存在较大差别,有可能在某处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设计,而在另外一处则需要转换思维,转换设计方式,结合地域特征进行设计。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进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的设计提供了载体,环境艺术的设计丰富了地域特征。

3、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灵感

一名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必定欣赏过无数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他们通常会游历世界各国的山川名秀、著名的风景点以及名胜古迹。通过不断的游历,他们的知识会得到增加,思维会得到开拓,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也会无形中得到提升。因为不同的地域有其独特的地域风貌,所体现出的建筑物也具有本地域的地域特色,通过了解各地域的地域特征能够为环境艺术设计者之后的创作积累丰富的灵感。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创意往往来自于不同地域理念的相互碰撞中,当前后现代的环境设计理念十分强调“不均衡性”。对“不均衡性”涵义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是不同地域特征在同一个设计作品上的整合。此种设计理念是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设计者思路的对接,以此来使设计的作品出现惊艳的效果。我们可以在世界各地发现“不均衡性”的代表作,像波兰的斜屋以及荷兰鹿特丹的立方地住宅等等,这些都是“不均衡性”在建筑艺术设计上的佳作。“不均衡性”可以创造出优秀的建筑以及艺术作品,事实上,地域特征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以及融合力。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鸟巢”,可以说是地域特征融合力的代表作,“鸟巢”的整体设计理念十分明确,一方面体现着我国华夏文明的原始特性,另一方面又在吸收、借鉴西方建筑新理念的基础上,彰显着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

四、地域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进入新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相应的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改革开发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经步入了现代化社会的行列,客观上也促进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所涉及的范围广,包括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以及环境艺术方案的制定等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在很多方面存在有差距,尤其是在技术与设计理念上,差距更大。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者指出,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存在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结合问题上。当今时代,我们在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可以观察到,大部分的建筑物采用“玻璃幕墙方格子”的构造,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大同小异,很难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如若此种建筑风格得不到改变,那么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地方的区域特色将会逐渐被淡化,甚至消失。

五、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关系

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二者间的联系既体现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又体现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中。环境设计工作者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地域背景的不同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会限制环境艺术的设计。但是二者也可相互借鉴,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创作灵感,环境艺术设计丰富地域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讲,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就如历史与创新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所指的传统,往往是指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而成,具有浓厚的艺术价值,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继承下来,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其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环境艺术设计者在对待外来文化时,也应采取正确的态度,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但是一定不能够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应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将不同地域的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现代生活离不开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贯穿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地域建筑是环境艺术设计者最常设计的内容,地域建筑的设计一定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包括气候、水文以及地形等自然要素。地域建筑的设计往往是在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技术以及新型材料而建设的。长期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下,所设计的建筑往往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应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进行创作,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环境艺术作品,从而也能够更好的彰显地域文化。

结 语

总而言之,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地域特征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载体,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创作灵感,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丰富地域特征,发展地域文化,二者间的联系是内在的,是始终都存在的。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辩证的看待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制约作用以及促进作用,进而使得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郑炜.《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艺术研究,2012-03-11

[2]徐争.《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研究――以皖江铜文化应用为例》.华中科技大学,2008-06-01

[3]陈良梅.《在民间艺术中探寻现代环境艺术的传承与再开发》.南京林业大学,2008-06-01

[4]陈本全.《论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关系》.中央美术学院,2006-06-18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4

因此,搞好区域地理的复习是高考制胜的关键。

一、新课程中高考区域地理的复习方向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综合运用经纬网、等高线、海岸线突出区域地理气候、地形、水系、水文、农业城市人口、交通、资源、概括区域发展问题、提出区域发展对策等分析。不要盲目的追求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这些热点、焦点的发生必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基本能力,因此重在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和构建模型上,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同时要球学生每天要坚持看地图,熟悉见过的图。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图表也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因此对地理图表的分析应该成为经常性的练习。

二、区域地理分析的方法

近年来有关区域地理的考试内容和题型,有分析理解区域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变化、地理成因、区位因素、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对比分析区域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高考常用手法),区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发展方向等。这里归纳出一些复习方法。

1、以区域综合分析方法培养为重点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如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自然地理要素是基础,决定了人文要素,如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区域开发等。

【例题1】:如上图中B区域总体特征的分析。利用图中的经纬度分析地理位置,再分析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河流水文特征多内流河、内流湖;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为主;水资源缺乏、石油天然气丰富;生产特征是工农业生产水源不足,工业、农业种植业相对落后,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人口分布、农业生产、村庄、城市多呈点状(绿洲)和带状(沿交通线和河谷)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瓜果产量高、甜,棉花质量好(长绒棉)等。

2、加强区域各要素的比较

区域对比仍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要素的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时也便于记。比较项目有差异,但是仍是多个各要素或某一要素的对比。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和复习中,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区域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对比来学习区域地理。、

(1)加强相似特征的比较

如例1图中简要归纳A、B两阴影区域相似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以荒漠草原为主;以内流河、内陆湖为主;水资源缺乏;石油、天然气丰富)

(2)加强区域地理差异性比较

【例题2】读下图,指出下面两图中甲阴影区与乙阴影区农业结构的不同,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甲区以畜牧业、园艺业为主,乙区以种植业为主。甲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适宜牧草生长;乙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宜谷物生长。)

3、突出区域中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如例1图甲中,描述C地附近等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并说出其影响因素有哪些。(总体由西向东降水量逐渐递减;西风、海陆和地形因素)

4、突出某区域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特征的影响(变化)。

如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对黄河下游的水文特征有何影响。

5、重视区域人文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的迁移。

如例1图甲中分析“南溪”管道施工困难的主要地理原因。(经过河流、山地和海底,地形复杂;线路长,地质构造复杂;经过多国领土,需他国支持。)

又如例1图乙中的克拉玛依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都会面临资源枯竭问题。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克拉玛依市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边境贸易;进一步发展石化工业。延长产业链;发展观光旅游和工业旅游,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利用良好的光照条件,发展节水农业;优化环境,改善生态。)

三、建立区域复习模型,构建思维导图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5

随着全球化的冲击,我国地域建筑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导致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国际式”现象,失去了地域特色。建筑形态是建筑的本质构成要素,是社会背景的本质反映。在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建筑方向指引下。文章从建筑文化传承的原则、重要体现、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论述,概括建筑创作中地域文化传承的作用和方法,在建筑设计创作中以其开放性、包容性体现现代感。

关键词:

地域文化;建筑设计;传承

建筑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象征,除了在视觉上给予人们悦目美观的形象,其背后存在的意义与地域文化继承和发展之间有很大的联系。作为建筑师,应该创作出蕴含自己国家文化精髓、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弘扬地域建筑文化,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

1建筑文化传承的原则

传承文化就是要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传统文化之糟粕。优秀的建筑文化会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理念和精神面貌,这种理念和精神面貌反过来也会促进建筑文化的发展,作为最本质的东西,是建筑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和特征。建筑文化传承应该注意三个原则。(1)结合性原则。建筑设计创作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地域文化特性,相应地结合当地文化、历史内涵、审美观念、人文环境等。结合并不是单一的照搬照抄,而是注意与时俱进,延续传统地域建筑文化,背向现代化的传统是自取灭亡的传统。重视利用地域文化的精神,挖掘传统文化的物质性技术文化特征,积极借鉴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并进行提炼、归纳,满足社会发展和地域的传承。(2)生态型原则。生态型原则是在创作地域文化时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遵循地域发展的规律,保护地域自然生态环境。保证景观的有机生长可以促进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并且注意原有地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相协调,体现出人文景观的价值,从而打造出符合现代生活、安全、舒适的建筑空间环境。(3)再生原则。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包括保护、传承、创新等几个层面。面对新的创作环境和要求,在吸收传统建筑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保护优秀地域文化,同时放眼世界建筑文化,理性学习各个国家优秀的建筑文化。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及材料,将它们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不断增强原创能力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创作具有中国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

2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受地域气候、地形、地貌、以及民族信仰、习俗、爱好、以及的影响,社会结构和人文风貌各有各的特点。地域文化形成因素较多而且变化也大,加上各地匠人的工艺、技巧的差异,因而各地建筑及其特征就呈现出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面貌。比如苏州园林的设计,把空间隔断,利用缩景的技法给人一种以小见大的艺术感受,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园林和典范。它的民间性、地域性就显得更强烈、更明显,刺激了建筑师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的发挥。除了国内南北差异,还有中外差异,比如欧式建筑里的哥特式建筑,其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彩色大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所以,作为建筑师在设计时应该深入研究当地历文化风情,创造出环境与人和谐的的建筑空间,弘扬优秀的建筑文化特色。

3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的内容

地域建筑文化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当中,孕育了当地文化与特有的场所精神,①建筑特征是建筑的个性,不同的建筑各有差异。从不同的层次来看,其个性表现也会不一样,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技术手法,或是从审美层次上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②文化特征,建筑所蕴含的文化性,民族性,时代性等,对于同一类型的建筑物来说,其文化特征是有共性的。两者特征相互紧密联系,并共同依赖于同一载体之中。文化特征有三个层次,由表及里,由浅至深:a.浅层意义上主要包括平面布局、细部、色彩、装饰、结构构造和图案等,这些元素的相互碰撞具有较大视觉冲击力,是建筑创作中常运用的,一般称它为抄袭或叫模仿行为;b.中层次表现要经过摸索、综合,从符号、象征、寓意、手法上寻找可以作为典型代表性的特征;c.高层次理解文化表现,与上述文化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需要通过对传统建筑的研究和探讨,找到一些从物质技术性升华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符号、创作理念、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创造出代表本地区的特色建筑。

4地域文化的作用

地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人们观看建筑载体中的地域文化特征,接收设计者的思路、概念、以及设计中的相互关系等信息,使人们在回忆中增加对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认识,从而增强对家乡、对本民族、对祖国的热爱,提高民族亲和力、凝聚力和增进爱国主义情结;②通过地方建筑文化特征,有利于弘扬城市特色文化;③作为建筑师,通过建筑感受到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承的必要性,例如有名的唐人区,它的入口地带都有一座中国古典特征的牌坊,在侨居国外的华人看到祖国的建筑形象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5建筑创作中,传承地域文化的方法

创作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要从现代建筑创作的需要出发。在建筑中重现代表当地的外观造型特征和建筑细部构件,使现代建筑造型具有传统地域风格,这只是对传统地域建筑造型的模仿。通过符号表达地域文化,结合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可以组成城市空间环境。原则是“外来建筑本土化”,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但也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拒绝一切外来文化。在最终成果的表达的环节上,设计者还应该了解这些符号与地域建筑材料,技术之间的关系,考虑按建筑的不同的功能要求以及不同的限定条件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通过各种条件的限定反复调整和比较选择最终方案的形体,注重环保材料的运用,满足现代的功能需要。

6结束语

为了使我国创作的现代化新建筑作品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作为建筑工作者,应深入挖掘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精髓,坚持生态的设计创作原则,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延续优秀的传统地域建筑文化,发现和挖掘其历史、文化、艺术和科研价值,为中国特色建筑添砖加瓦。

作者:徐训文 单位:江西省桂能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7).

[2]刁建新.文化传承与多元化建筑创作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6

(一)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及影因素

1.河流水文特征即水情,如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以及特殊水文现象(如凌汛、断流)等方面。

(1)流量: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说,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2)水位(汛期):包括丰、枯水位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在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低与高。

(3)含沙量: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说,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率越低、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4)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无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

(5)流速(水能):取决于河流单位长度内的地势落差的大小,落差大、流速快,且河流年径流量大,则水能丰富。

2.河流的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头、流向、支流(数量多少、分布的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流程)、河网密度等。河流的水系特征主要取决于流域的地形特征,如河流的流向、水系的形态与地形密切相关。流经山区的河流比较窄,而平原地区河道往往宽而浅。

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均属于河流特征。河流特征较为广泛、笼统,水文、水系特征较为具体。在区分上,水文特征突出“水方面”的特征(水位、水温、水量、含沙量等);水系特征突出“河”的特征(河流的长短、流域大小、河道深浅弯直、支流、流向等)。

(二)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时应注意的问题

汛期的长短:汛期的长短受补给的影响。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的河流受夏季风的影响,南方汛期来得早结束得晚,汛期长,一般为5―10月;北方汛期来得晚结束得早,汛期短,一般为6―9月。有季节性融水补给的河流(如我同东北地区的河流)还有春汛。

凌汛形成的必要条件:有结冰期;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如黄河宁夏段、内蒙古段、山东段、额尔齐斯河等。

1.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1)破坏植被: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增加。

(2)植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少。

(3)硬化城市路面:增加地面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4)铺设渗水砖: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5)修建水库: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

(6)围湖造田: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二、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答题技巧

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主要是选用流域分布图、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降水统计图表,从分析、描述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及成因,比较两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应用这三大方面来考查。在答题技巧上,首先要明确水文、水系特征的答题角度或答题要点,注意各特征的影响因素: 河流水文特征要从河流流量、含沙量、有无汛期(凌汛)、有无结冰期、流速、补给类型等方面来回答。河流水系特征要从河流长度、流向、水系形状与流域范围、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等方面组织答案。其次,一定要结合题目所给区域的具体情境来作答,切忌生搬硬套。

三、研读高考真题题型,做到解题思路清晰

题型一 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成因分析

该题型是最常见的考查类型,往往以区域图或区域等高线图作为命题材料,要求分析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及成因。往往采用反推法,根据流域的地形、植被、气温、降水等因素,考虑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及成因。对于河流的流量和汛期,要考虑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一般和气温呈正相关;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在春季最大;以永久性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在夏季流量最大(如果是内流河,流量一般不大且越往下游水量越小甚至断流)。如果是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需要考虑降水和流域面积两大方面,汛期需要考虑该流域降水的季节特征。

例1 (2016年高考上海地理卷)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它滋润了八百里秦川。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河全长787千米。关中平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也是目前陕西省城市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带。

1.概括渭河干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2.目前渭河河道淤积严重。根据南、北两侧分流的特征,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3.近年来,渭河流域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对策。

【参考答案】1.河流径流量较小;流速较稳定;汛期一般出现在7、8月;河水含沙量较大;有结冰期。2.渭河北侧:支流多而长,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尤其是每年7、8月暴雨多,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带来的泥沙更多。渭河南侧:多发源于秦岭山区,支流短,水流急,易于带来泥沙。3.原因:沿河城市大量抽水截留;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量激增;沿河城市污染排放,导致水质下降。(“抽水截留”必答;其余任答一点即可。)对策:加强上、中、下游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配;发展节水型农业;防止水资源污染;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制定有关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政策等等。

【解题思路】水文特征主要是描述河流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渭河干流主要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7、8月,年降水量较少;汛期一般出现在7、8月;主要流经渭河平原,流速较稳定;其支流多来自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较大;冬季寒冷,有结冰期。

图示渭河北侧,支流多而长,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带泶罅磕嗌常尤其是每年7、8月暴雨多,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带来的泥沙更多。北侧支流来沙是渭河主要的沙源。渭河南侧支流,多发源于秦岭山区,支流短,水流急,易于带来泥沙。南侧支流较北侧少,不是渭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试题评述】概括河流水文特征就是要描述河流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流量和汛期是由补给水源决定的,因此概括渭河干流的水文特征要抓住渭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含沙量是由植被覆盖率决定的;结冰期是冬季气温影响的。

河流淤积严重的原因分析,要求分别从南北侧支流说明;这里要结合渭河两侧支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进行分析。

渭河流域水资源紧张,需讨论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从过度用水和污染两方面分析。流域的治理都要注意整个流域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流域统一分配与调度;结合具体的水资源紧张问题,采取对应的措施。

题型二 比较两河流或同一河流不同河段、不同时期水文、水系特征的差异

该题型往往以流域分布图、等高线地形图、气候资料统计图表作为命题材料,比较两河流或同一河流不同河段、不同时期水文、水系特征的差异。其答题技巧在于结合具体情境找出水文、水系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例2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圣劳伦斯河(图2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图2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1)~(3)题。

1.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2.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3.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

①加深河道 ②绿化河堤 ③分段拦冰 ④拓宽河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1)C (2)B (3)C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蒙特利尔气候资料可以看出,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月份从12月到次年3月,可以得出蒙特利尔河段结冰期为4个月,答案选C。第(2)题,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冬季不易出现结冰现象,故答案选B。第(3)题,分段拦冰,可以避免浮冰过度聚集而抬高水位,通过拓宽河道,可以降低水位,以减少凌汛的发生,减少对沿岸地区造成危害,故答案选C。

【试题评述】本题组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河流水文特征和凌汛的知识。本题组以加拿大圣劳伦斯河为材料考查气候知识和河流水文特征,检测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第(1)题,河流当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时开始出现枯水期,结合给出的气温变化曲线不难读出蒙特利尔市一年有四个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第(2)题,要注意调动运用学过的知识,影响河流结冰的因素除了气温以外还有流水速度、河水盐度等。当水流速度过快,即使在0℃以下,河水也很难结冰;盐度高,水的结冰温度会降低。读图可以看出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布局有水电站,说明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河水不易结冰;第(3)题,要知道河流凌汛危害形成过程是浮冰不断累积,堵塞河道,抬高水位形成洪水,应想办法降低水位或加高堤坝,避免洪水溢出。

题型三 河湖水文、水系特征的应用

该题型往往以流域分布图、等高线地形图为切入点,一般从两方面来考查,一是根据水系特征判断地形:流向――地势由高到低;向心状水系――盆地;辐射状水系――山顶或高原;河床宽、弯曲――平原或地势平坦;分流两侧――山脊或山脉。二是根据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含沙量――植被覆盖率;结冰现象――南北方(我国);水位季节变化或汛期――气候类型。

例3 (2015年高考四川文综卷)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图3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贝加尔湖( )

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深厚

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2)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 )

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

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参考答案】(1)D (2)C

【解题思路】第(1)题,读图,根据纬度判断,贝加尔湖结冰的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气温低,A项错误。湖面中心水深,受陆地影响小,结冰晚于边缘,B项错误。该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不在山谷中,C项错误。北部的纬度较南部高,所以封冻期长于南部,D项正确。第(2)题,贝加尔湖结冰时释放了潜热,使冬季气温偏高,A项错误。融冰时吸热使湖区气温降低,B项错误。湖泊调节气候,减小了气温年较差,C项正确。冰层不能增加空气湿度,水面可以增加空气湿度,D项错误。

【试题评述】本题组考查湖泊的水文特征及成因以及湖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解答技巧在于从图中获取等高线、经纬度等相关信息。湖泊的水文特征包括:湖泊水位、水温、盐度、透明度、矿化度等特征。根据图示信息,如等高线、经纬度,可以判断选项是否正确。影响湖水结冰的因素有纬度、海拔高度、水体深度等。根据图中经纬度和等高线数值判断,结冰原因不是海拔高。水体越深,越不易结冰。湖泊湿地对周围环境影响主要影响气温和降水等因素,水面比陆地温度变化慢,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较小。

四、能力测试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图4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监测显示,近年来,该流域蒸腾作用明显减弱,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流域内降水明显增加

B.流域内地表径流增加

C.流域内粮食产量减少

D.流域内水汽蒸发减少

2.若要进一步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人工降雨 B.围湖造田

C.开发地下水 D.封山育林

3.随着我国南方地区部分江河水库主要功能的退化,大坝将被拆除。当河流生态系统稳定之后,与拆坝前相比,将会出现的变化有( )

A.坝址上游枯水期平均水位上升

B.坝址上游汛期出现的季节提前

C.坝址下游径流量年际变化减小

D.坝址下游汛期洪峰流量增大

和田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是昆仑山北坡最大河流。图5为“1960年以来新疆夏季0℃层平均高度变化和河流径流变化趋势图”。读图5,完成4~5题。

4.由图示信息可知,和田河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A.冰雪融水 C.湖泊水

B.雨水 D.地下水

5.下列有关和田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河流下游水量比上游大

B.枯水期河流含沙量大

C.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D.冬季不存在断流现象

图6为降水量与流域单位面积年输沙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图。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a、b、c分别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

A.森林、草地、荒漠灌丛

B.荒漠灌丛、森林、草地

C.草地、荒漠灌丛、森林

D.荒漠灌丛、草地、森林

7.在自然状态下,下列地区河流输沙量最大的是( )

A.河南北部 B.南部

C.陕西北部 D.广东南部

图7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8~9题。

8.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D中河流的总体流向大致是( )

A.西北向东南流 B.东南向西北流

C.东北向西南流 D.西南向东北流

9.若要安排露营活动地点,就地形、水文特征判断,最不适宜的地点是( )

A.W B.X C.Y D.Z

10.图8是“我国某条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该地全年降水量比较均匀。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该河流甲、丙两个汛期形成原因的异同。

(2)分析乙时段河流流量较小的原因。

(3)归纳该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4)近几十年来该河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夏季出现断流现象,请分析其原因。

11.根据下列图表材料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图9为北亚略图。

材料二 表1为北亚三大河流年平均流量表。

(1)回答表中河流径流量季节分配的共同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7

关键词:内蒙古;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找矿规律;矿产资源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1-0160-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1.077

内蒙古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主要有煤、铅、锌、铜、银、铁、镍、大理石、萤石、石油等矿产资源,2008年白音胡硕石灰岩矿圈定储量已经达到6.75亿吨,其中煤、铜、铅、锌、银、萤石为优势矿种。该区域具有优越的成矿环境,但是矿产资源的开发相对较晚,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的深入,在该区域发现了大量的有色金属矿,在铜多金属矿的找矿工作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1 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分析

1.1 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地层特征

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格根敖包组(CPg),该地层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占到了该区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粉砂岩、细粉砂岩等是格根敖包组碎屑岩的主要岩性,格根敖包组是一种经过极强的变质作用的正常沉积的碎屑岩。格根敖包组本身的内部结构以及格根敖包组与岩体之间的距离是决定格根敖包组的变质程度的主要因素,格根敖包组的结构越细,距离主岩体的距离越近,岩石本身的变质越严重。碎屑岩的表层具有非常强烈的碳酸盐化现象,在局部地段硅化和角岩化现象也比较普遍。

在距岩体较近的粉砂岩中,变质程度比较强烈,在裂隙中可见比较强烈的硅化和角岩化等变质现象。与此相反,在距主岩体距离较近的砂岩没有较明显的变质现象,通常不会出现角岩化变质。

1.2 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地质构造

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的地质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其中又以次级构造为主,多呈区域断裂的状态,岩脉和片理化带是这些次级构造的最主要表现。其中片理化带附近的矿化点数目较多,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是成矿的主要因素。

1.3 岩浆岩

该区域出露的酸性岩体的最主要岩相为早二叠世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这些岩石主要分布于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的中东部分。其中,早二叠世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主要从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的西南部侵入到格根敖包组地层中,随着与接触界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小型Y晶颗粒的存在明显增多,变质的玢岩分布在大多数地段。其中,硅化、角岩化等变质现象主要出现在内接触带。

早二叠世花岗闪长岩和早二叠世石英闪长岩是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的成矿围岩,且在这两种岩相中呈现出比较强烈的矿化蚀变现象。石英闪长玢岩、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是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的主要出露脉岩,在该区域的分布相当广泛。

2 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异常特征分析

2.1 化探异常特征

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铜多金属矿圈定的三个主要化探异常特征如下:

2.1.1 AP-1化探异常。该异常形态表现为近椭圆形,总面积为5.50km2,元素组合主要包括Sb、Sn、Mo、Zn、Pb、Bi、Cu以及Ag,其中Bi、Ag以及Cu含量最高,并且伴随存在Sb、Sn以及Mo异常,其中Sb、Sn、Mo、Pb等呈点状分布,并且通过研究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进行过的重砂测量、金属量测量以及土壤测量资料,发现在该区域地球化学异常以Cu、Ag、Bi元素为主,Cu异常峰值达360μg/g。该地区的异常区域主要是早二叠世中酸性脉岩以及侵入岩岩体,石英脉与石英闪长玢岩脉主要沿着近东西方向及北西方向侵入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以及中细粒石英闪长岩。在后期脉岩出露区域和围岩、岩体内外接触带上出现矿化蚀变现象,主要包括角岩化、碳酸盐化、次生石英岩化以及硅化等,局部区域可见黄铜矿化以及褐铁矿化等,在查证异常过程中在该异常区域发现两个铜矿化点。

2.1.2 AP-2化探异常。该异常形态为不规则状,总面积为3.40km2,元素组合主要包括Zn、Cu、Au、Pb、Bi、Ag,化探异常元素主要为Bi、Ag,同时伴有Zn、Cu、Au以及Pb异常,其中Zn、Cu、Au以及Pb呈点状分布,部分与Bi、Ag异常重合,异常规模一般、面积中等、强度中等,Bi异常峰值为2.70μg/g,Ag异常峰值为0.47μg/g。该异常区域岩性主要是早二叠世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以及灰褐-黄褐中细粒花岗闪长岩,沿近东西向、北西向以及北东向侵入石英脉以及石英闪长玢岩脉。异常区域内沿近东西向、北西向以及北东向侵入早二叠世灰褐色-黄褐色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区域存在矿化蚀变的现象,查证过程中发现多处铜矿化。

2.1.3 AP-3化探异常。该异常形态表现为近椭圆形,总面积为22.90km2,元素组合主要包括Cr、Sn、Sb、Pb、As、Cu、Bi、Au、Ag,异常主要为Cu、Bi以及Ag,同时伴有Cr、Sn、Sb、Pb、As以及Au异常,区域内异常表现为规模较大、面积较大以及强度高,Cu、Bi、Ag的异常峰值分别为183.31μg/g、14.30μg/g、1.19μg/g。该地区的异常区域主要是沿低洼与沟谷分布的第四系全新统河漫滩相、第四系全新统洪冲积黄褐色亚砂土以及上石炭下二叠统根敖包组(属于正常的沉积碎屑岩,主要包括黄褐色中细粒长石碎屑岩、灰黑色变质细粉砂岩以及灰黑色变质粉砂岩),石英脉、花岗斑岩脉以及石英闪长玢岩脉主要沿西北向、近东西向以及北东向侵入统格根敖包组、中细粒石英闪长岩。结合地质情况分析,中酸入岩在该区域比较常见,并且在内外接触带有较明显的矿化蚀变现象,在后期脉岩以及围岩、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上存在矿化蚀变的现象,具体包括角岩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以及硅化等,部分地段还存在黄铜矿化、孔雀石化以及褐铁矿化等,因此可以确定为矿致异常,在异常查证过程中发现在该异常区域存在三个铜矿化点,化探异常显示该区域具备寻找铜多金属矿产的地球化学条件。

2.2 物探异常特征

根据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的航磁异常等值线的总体走向可以发现,该区域的磁场等值线分布极不规则,有两个局部异常叠加现象出现,结合区域地质情况,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是本区域出露的主要岩体。这两种岩体的磁化率中等,其中石英闪长岩的磁性相对于花岗闪长岩而言,磁性相对较高。

由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的磁化率分布情况以及磁性特征可以得知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有较频繁的岩浆活动出现,具备寻找铜多金属矿的良好前景。

3 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是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的主要侵入岩体,其中早二叠世花岗闪长岩的颜色呈红色,颜色相对较浅,主要以块状结构为主,由细小的微粒组成。在花岗闪长岩岩体内有微量的不透明的矿物,其中,条纹长石是分布在花岗闪长岩内部的主要矿物。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的出露岩体早二叠世花岗闪长岩岩体中二氧化硅的含量高达77.04%,三氧化二铝的含量为15%左右,从岩石内部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来看,高硅弱碱性是花岗闪长岩的主要岩石特征。早二叠世石英闪长岩也呈块状构造,但是颜色较暗,以灰黑色为主,岩石内部微粒结构较粗。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在石英闪长岩中含量相对较高,呈现出钙碱性,且铝和钾两种化学成分呈现出较高的分异现象。

4 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矿床特征分析

4.1 矿体特征

矿体主要产于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以及与格根敖包组外接触带或捕虏体中。矿体多为细小脉状、透镜状,宽0.2~0.9m,长达数十米至百米,多位于脉岩上盘,呈平行带状分布,局部集中出现。破碎蚀变带的规模相对较大,属于岩体内构造,呈北西走向,宽度介于5.5~9.6m之间,长度为100m左右,蚀变矿化主要包括高岭土化、绿泥石化以及云母化等。沿着破碎蚀变带存在石英细脉,石英脉局部存在孔雀石、蓝铜矿以及黄铜矿,并且伴有Au、Ag矿化。石英脉的走向以及分布呈不规则状态,宽度介于2.5~5.5m之间。通过对该区域的矿化蚀变特征进行分析可知,中酸性岩体内的含矿硅质热液沿构造侵位会对该矿区的成矿规模、面积产生很大的影响。

4.2 矿石特征

矿石类型以细脉浸染状为主,沿裂隙充填呈细脉浸染状,主要由孔雀石、黄铜矿、褐铁矿组成,含铜较富。

4.3 围岩蚀变特征

孔雀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铜矿化、碳酸盐化以及绿泥石化的围岩蚀变现象和成矿关系非常密切,黄铜矿化以及孔雀石化成为该矿区找矿的主要标志。

5 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找矿标志分析

通过对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的地质特征、异常特征、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可以归结出以下在该区域寻找铜多金属矿的找矿标志。

5.1 控矿和赋矿地层标志

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出露的格根敖包组是铜多金属矿的主要赋矿地层,这些铜多金属矿物多与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地层的断裂构造和侵入岩有着较大的关系。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知,片理化带和中酸入体是在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寻找铜多金属矿的主要标志。

5.2 构造标志

从对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质情况分析可以得知,该调查区多金属矿主要的控矿构造主要为近东西向和北东向展布断裂带和次级构造裂隙,该矿区的主岩体的构造裂隙的交汇位置是各种金属矿物形成的重要部位。因此,岩体断裂交汇部位和含矿石英脉是寻找铜多金属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5.3 地球化学标志

通过对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可以得知该区域存在铜、锌、铅、银等化学元素异常,铜的异常强度最高,且与锌、铅、银等化学元素异常呈正相关,因此地球化学标志是在本区域寻找铜多金属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5.4 地球物理标志

通过分析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的磁异常等值线的走向可以归纳出磁性较强的异常带的交汇位置是铜多金属矿的重要成矿区,因此在该区域寻找铜多金属矿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一因素作为找矿的又一重要标志。

5.5 围岩蚀变标志

早二叠世花岗闪长岩的矿化蚀变主要为孔雀石化、黄铜矿化、绢云母化、硅化以及褐铁矿化,下二叠统格根敖包组的矿化蚀变主要为孔雀石化、绿帘石化以及褐铁矿化。

6 结语

西乌旗白音胡硕区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成矿条件尤其优越,通过对该区域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物化探及其他相关资料能够清晰地了解该地区的矿产分布及成矿地质特征,能够给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很好的依据,极大地促进找矿工作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郭灵俊,赵志军,崔来旺,杨波,连世恩.内蒙古阿

巴嘎旗北部铜多金属矿地质矿产特征及找矿方向[J].

地球学报,2011,(1).

[2] 王|.内蒙古霍各乞铜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地质矿产

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J].西部资源,2014,(1).

[3] 刘永慧,肖荣阁,赵清旭.内蒙古北山北带铜多金

属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分析[J].西部资源,

2014,(2).

[4] 梁彦波,岳德臣.内蒙古狼山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与

找矿方向分析[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13,(2).

[5] 杨瑞,苏宏建,孙志辉,马永吉.内蒙古西乌旗白音

胡硕一带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甘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8

一、强化空间定位,准确识别区域

识别区域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即“是哪里”。只有准确定位区域,才能运用自然、人文地理的相关原理来分析和理解区域特征、解决区域问题。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首先,将经纬网和重要的地理事物相结合进行综合定位。单一依靠经纬网定位,记忆难度大且遗忘率高。若将经纬网与河流、湖泊、山脉、大陆轮廓、岛屿、海峡、特殊城市等联合起来进行记忆,通过点、线、面结合进行综合定位,会大大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减少机械记忆的负担。如可借助地中海定位纬度(30°N~40°N),借助艾丁湖(89°E,42°N)定位中国南疆,借助秦岭一淮河(34°N)定位中国的南北方,借助安第斯山(70°W)和大陆轮廓定位南美洲等。

其次,关注重点区域。一是教材中提到的重点国家,如日本、美国、印度、德国等。二是热点区域,高考中多以热点区域作为命题载体。如叙利亚战争问题提醒我们要关注北非,伊朗核问题提醒我们要关注西亚等。

二、把握核心特征,建构思维导图

识别区域后需要运用图文材料说明区域特征,即“有什么”。高考试题通常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区域内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特征。区域地理从自然到人文要素繁多,这就要求地理学习要围绕核心特征,纲举目张,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首先,要抓住区域典型特征建构区域各要素的思维导图。如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可借助“干”建构如图2的思维导图。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分别借助“暖湿”和“高寒”人手理解。对西亚地区可围绕“石油”、“水”、“民族宗教”、“战略位置”展开分析。总之,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要围绕核心特征,抓住要害,以点带面,提高区域地理学习的实效性。

其次,要强化区域差异比较,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常用于比较的区域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地理位置相似或差异明显的地区,如同纬度大陆东西两岸。二是地形、气候等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的地区,如我国南方、北方。三是经济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的地区,如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比较时要理清比较的对象和思路,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与迁移运用能力,进而为区域间的资源调配、产业转移、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三、联系自然、人文地理,探究特征成因

高考试题考查的不是区域地理的具体知识,而是需要用自然、人文地理的原理来分析区域地理事实和现象中隐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即“为什么”。因此在分析区域特征时,需调用自然、人文地理的原理,结合区域实际情况运行灵活变通。

常见的区域特征成因的分析思路有:从地理位置入手,结合大气环流和区域地形、洋流等分析气候成因;结合地壳运动原理、板块学说和地质作用理论分析地貌成因;结合气候和地形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结合气候类型和地形、地势、洋流等因素分析自然带;结合区位因素理论分析区域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交通和商业布局等。

四、结合区域特征,评价发展现状

在区域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和事实判断,对区域发展现状作出“怎么样”的客观评价,这是地理学的社会使命和实践价值所在。要结合区域特征,分析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与地的协调程度,为下一步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对区域发展现状评价,通常需要结合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从利与弊两个方面去衡量。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可根据区域发展的阶段或特征进行归类,以达到“学一例会一类”的效果。

五、基于人地关系,提出发展方向

区域地理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要求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结合区域特征和发展现状,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即“怎么办”。区域发展方向建议从两大主线来考虑。一是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着眼于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如西北的荒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等,主要从现象、成因、危害、措施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二是区域经济发展,具体可从三大产业入手,遵循区域优势、经济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这一分析思路。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大主线是有机结合的,不能截然分开,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谋求可持续发展。通常的分析思路是首先从区域优势出发确定三大产业的发展方向,着眼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从区域问题出发,分析成因并提出解决措施,着眼于区域发展的综合效益。

上一篇:足球培训指导思想范文 下一篇: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