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歧视”再起争议

时间:2022-10-02 10:26:51

近日,深圳一公司在前程无忧网站上登载招聘广告,其“美编/设计工程师”的岗位要求上写着:湖北、河南人请勿投简历。有关人员认为该招聘信息存在地域歧视,而该公司有关人士解释称,这只是公司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偏好,无可厚非。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地域歧视”问题再次引发热议。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青海省西宁市某商店挂出一条横幅――处理河南坏蛋,每斤一毛钱。有河南人前去抗议后,店方改为――处理河南蛋,每斤一毛钱。近年来,有关地域歧视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 2000年,深圳宝安某模具公司曾因一则“不招四川人”的招聘广告差点与四川人对簿公堂。2005年6月,在北京亚运村大屯地区某村,由于恶性治安案件频发,当地有关管理部门对村内所有东北人进行驱离。

2005年3月,深圳龙新派出所在辖区内大街上悬挂出“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和“凡举报河南籍团伙敲诈勒索犯罪、破获案件奖励500元”的横幅,引来很大非议;深圳当地的一些市民也认为,警方打击犯罪分子有明显地域歧视。不久,河南籍市民任某和李某将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告上法庭,并要求被告在部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这也被称为中国首起地域歧视案。在强大的舆论的压力下,悬挂歧视河南人横幅的民警被处分,并挨户向辖区河南人道歉。

中国目前地域歧视相当普遍,而且形式多样。根据搜狐网的统计,有接近一半的人有受歧视经历,其中有43%的人认为地域歧视是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缘故,还有近10%的人认为是社会文化传播因素和国民心理因素。

世界上法治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对歧视问题相当重视,很多国家制定有《反歧视法》。法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反歧视运动有着百余年的历史。以美国为例,从最早的反种族歧视到工人要求平等就业,到二战以后妇女解放,再到黑人运动,都是反歧视的运动。当今,反歧视逐渐走向深化并进入政治、宗教等领域,与人权法治运动的互动关系极为明显。

在中国香港,法律明文规定,在教育、雇工等方面,禁止对公民进行“一切的身份歧视”。政府部门中设有专门机构,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歧视现象主动进行监督,并受理公民相关的申诉。法院有权对涉及“公民歧视”的案件行使管辖权并依法做出裁判。这一系列措施,从制度上有效地保障了公民平等权的真正实现。

中国宪法第33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虽然为我们反对歧视、实现平等权利提供了法律武器,但该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由于目前中国没有“反歧视”的专门立法,导致行政、司法等部门在有关“消除歧视”方面的职权与责任混淆不清。因此,一旦遇到“歧视事件”,相关各部门由于无法可依,自然也无法作出积极的处理。有关各方只能在私下里协商解决。这也是近年来有关歧视事件总是在舆论热议一段后不了了之的原因。■

上一篇:歧视、偏见与平等保护 下一篇:人格分裂与官员自杀